• 沒有找到結果。

──試評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 佛學新講禪風重振 【書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試評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 佛學新講禪風重振 【書評】"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書評】

佛學新講禪風重振

──試評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

彭肜 四川大學副教授

《壇經》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經典,惠能大師其人其書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極其 重要的地位。星雲大師新近出版的《六祖壇經講話》(台北:香海文化出版社,二○○○年 十月,第一版)是對《壇經》又一次現代性解讀,是值得廣大僧俗二眾信賴的法寶。它對新 世紀佛教禪宗的重振和「人間佛教」的建設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壇經》的本子很多,但歸結起來,主要有四種版本系統,它們是敦煌法海本、惠昕本、

契嵩本和宗寶本。[註 1]星雲大師這部《六祖壇經講話》一共四冊,以明代以來通行的宗寶本 為準,分十品逐字逐句講解經文。每品 當中,除詳刊經文外,還列出名相注釋、白話譯文 和專題講解三個部分的內容,對經文進行了全面、詳盡、深刻的講解和闡釋。第一冊所附之

「前言」從宏觀上對《壇經》及禪宗的整體風貌、思想源流、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等進行了 一個總體勾勒。此外,《六祖壇經講話》還收錄了星雲大師〈禪與現代人的生活〉、〈禪堂 的生活與清規〉和〈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等三次主題演說,更為信眾和其他讀者提供 了瞭解禪宗、學習修行的重要途徑。這樣,《六祖壇經講話》就與星雲大師其他相關講述和 整體思想融為一個有機體。因為有了星雲大師深廣的「佛光學」背景思想的支撐,《六祖壇 經講話》更加顯得微言大義,字字珠璣。

星雲大師的《六祖壇經講話》不僅內涵豐厚,而且在形式表達上深入淺出,語言活潑生 動,頗有佛陀見機說法之效,可以適用不同根器眾生。《六祖壇經講話》既對《壇經》本身 做出了細緻的講解,又對禪宗進行了宏觀的描述;既適用於普通讀者增加佛教文化知識,也 有利於信眾修行。

總體來看,星雲大師的《六祖壇經講話》緊緊圍繞著下面幾個方面的問題來進行闡述,

從而形成此書簡明平實而深廣豐厚的特色。

(2)

一、見性成佛:以「生活佛教」解註《壇經》

眾所周知,六祖惠能直承菩提達摩東來意而開創了佛教思想傳承的新階段,其新意就在 於將傳統佛教所說之「佛性」、「心性化」,即所謂「見性成佛」和「即心即佛」。

星雲大師的「佛光學」思想高度重視人間生活。星雲大師曾說:「如果我們一直不提倡 人生的富樂,這就是背棄人生的佛教,不重視家庭的佛教化、生活的佛教化,假如一直如此,

我看今後的佛教不容易為社會大眾所接受。」星雲大師所提倡的絕不是「背棄人生的佛教」

而是面向世間和社會的佛教,是「生活佛教」[註 2]。「生活佛教」也就成為星雲大師創辦「國 際佛光總會」的重要宗旨,即所謂「倡導生活佛教,建設佛光淨土;落實人間,慈悲濟世」。

[註 3]正因為稟持著「生活佛教」這一線血脈,星雲大師才高度看重佛教禪學與《六祖壇經》。

在一九八九年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的主題演說中,星雲大師從四個方面深入闡述了 佛教禪學的深意。星雲大師指出,禪具有「人間社會性」、「時空普遍性」、「自尊規範性」

和「生活實踐性」,其中,反覆強調的是禪學不離人間和見性成佛的性質。所謂「人間社會 性」就是「人間到處有禪機」。「真正的禪者山林水邊,陋巷鬧市,不分僧俗,不計男女,

人人可以參禪,人人可問道,所謂『一鉢千家飯,禪僧萬里遊』。禪者的雲遊行腳,就是那 麼人間化、生活化、社會化。」所謂「時空普遍性」是指「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在禪 裡,沒有時間的長短,沒有空間的遠近,沒有人我的是非,沒有現象的變化。」「自尊規範 性」是指禪者重視「迷時師度,悟時自度」的主體性和遵守清規的自覺性。而「生活實踐性」

則概括了禪宗不離世間、在生活中修行的不二法門。[註 4]貫穿禪宗上述四個特徵的一條脈絡 則是在此岸世間當下超越的「見性成佛」思想。星雲大師在《六祖壇經講話》的各品中從各 個角度和側面反覆講解,有效地突顯了禪宗精神實質。可以說,《六祖壇經講話》是星雲大 師整個「佛光學」思想精髓在《壇經》注釋上的落實和體現。

星雲大師在《六祖壇經講話‧前言》中直接了當地指出:《壇經》的「摩訶般若波羅蜜 法」「揭示世人皆具有菩提般若智慧和自性三寶,確立了南宗禪『佛不向外求』的特有旨趣」

(第一冊第二十四頁)。這說明,「六祖惠能把脫離苦海,去迷得悟的責任回歸給修行者本 身,樹立了禪者自信自尊的典範」。星雲大師以他深邃的般若智慧為我們指出,所謂「見性 成佛」首要的就是「破除障自本性的結縛,直入『外離相、內不亂』的禪定三昧,見到宛然 本具的菩提自性,爾後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登上頓悟的大法船」(第一冊第二十五頁)。

在《六祖壇經講話》第二品〈般若品〉的問題講解中,星雲大師專門擬出「如何認識自 性般若」和「如何體認緣起性空」等幾個問題來深入闡釋「見性成佛」的含義。星雲大師開 示說:「真如、自性、般若、實相、涅槃、菩提、法身、本性……等等,這些名相雖然名稱 互異,其實意義只有一個,就是指我們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本來的自我。」(第一冊第一七 二-一七三頁)這個本來的自我,就是所謂的「般若自性」,而「自性般若」最大的功用就

(3)

是「要讓我們認識、體證緣起性空」。星雲大師指出,所謂「緣起」就是說:世間上沒有獨 存性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所謂「性空」則指:因緣 和合所生起的是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則不能生出萬有,這就是「真空生妙有」

的意義。(第一冊第一七七頁)

達摩東來,以「壁觀」教人安心,外止諸緣,內心無念,以此達到佛教真理。後世淨土 又行念佛修行法門,發願往生西方。而惠能大師反對「常坐不動,妄心不起」,認為「禪」

不是蒲團上的靜坐,而是能在一切處無論行住坐臥都能經常修行一正直心。星雲大師在第十 品〈付囑品〉中講解「一行三昧」的含義時指出:「過去一般人以為參禪一定要打坐,其實,

行住坐臥都可以參禪。參禪悟道,用心即是,不關身相:心為萬事之主,任何修行,重在明 心耳!」(第四冊第八九○頁)《六祖壇經‧決疑品》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 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第二冊第二二八頁)星雲大師在第七品〈機緣品〉的問 題講解中將禪宗的「即心即佛」解作「佛就是心,心就是佛」(第三冊第六四一頁)。禪宗 認為吾人本性之中即具有西方三聖的慈悲喜捨和平等真心,所以主張吾人在現實生活中實踐 五戒十善,當下即是西方,現生即到極樂淨土。可見,星雲大師抓住了「見性成佛」這個關 鍵環節,並根據「佛光學」、「生活佛教」的思想,從義理上闡明禪宗的精神實質及其在中 國佛教史上劃時代的革命性意義。

二、「無住、無念、無相」:修行方法新釋

《六祖壇經講話》不僅在義理學理的深入闡發上取得了成功,而且為現代社會的人們提 供了可用以修行的方法。星雲大師曾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的一次演講中深入闡述過「禪宗的教 學守道特色」,認為其表現在「肯定自我」、「惜福結緣」、「慈悲感化」和「方便靈巧」

四個方面。[註 5]這主要是從教學和守道兩個方面來講的,而《六祖壇經講話》則側重闡發禪 宗修行觀念。在〈前言〉裡,星雲大師將《壇經》所揭示的修行觀念概括為三個要點,即「隨 緣不變的無住修行」、「心無愛憎的無念修行」和「僧信平等的無相修行」。星雲大師高度 評價《壇經》以「無念、無住、無相」為主的修行法門,認為它「在中國思想史上,深具影 響力,他所揭示的修行觀念,為佛教傳統修行方法注入活水,促使禪宗蓬勃發展」(第一冊 第二十-二十一頁)。星雲大師不僅在〈前言〉裡高度凝練地歸納了南宗禪的修行方法,而 且還將其貫穿在全書的註釋和講解中。在《六祖壇經講話‧行由品》的問題講解中,星雲大 師專題解釋了惠能大師「隨緣不變的無住修行」。「隨緣不變的無住修行」要求修行者不論 身處寒暑冷暖、榮辱苦樂、貧富得失、是非人我中,都能保有一份「隨所住處恒安樂」的曠 達和寧靜。我們知道,惠能大師在得道以後,為避難曾隱匿在獵人群中跟許多打獵殺生的人 住在一起,為了維持生命還吃一些「肉邊菜」。星雲大師在題為「為什麼要吃肉邊菜?」的 問題下就以此為事例專門闡釋了禪宗「隨緣不變的無住修行」法。星雲大師指出:「真正的

(4)

學佛,吃不是重要問題,淨心,心意清淨,這才是最重要的。」(第一冊第一一二頁)也就 是說,只要悟到自性般若,本心便會無住而行,禪者就可以隨緣任運而心性不變。

在《六祖壇經講話‧般若品》中,星雲大師以「無念法門,十種分別,何以無別?」為 題重點講解了禪宗的「心無愛憎的無念修行」法門。星雲大師說:「念,就是分別;無念,

就是不分別」。無念修行並非百物不思,而是「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也就是面對一切 境界不起喜惡愛憎等念頭。那麼,怎麼「無念」,怎麼「無別」呢?星雲大師指出,這不僅 要能清淨自己的本心,而且做到〈般若品〉中所說的「十種無分別」,即「頓漸無別、迷悟 無別、智愚無別、邪正無別、淨穢無別、人我無別、道魔無別、是非無別、愛瞋無別、世出 世間無別」。(第一冊第二一四-二二一頁)

〈決疑品〉是《六祖壇經》講授淨土概念最集中的地方,星雲大師在《六祖壇經講話‧

決疑品》的注講中也重點講解了禪宗和淨土宗在此問題上的同異及其相互關係。在這裡,星 雲大師同時也就深入探究了《壇經》「僧俗平等的無相修行」觀。〈決疑品〉說:「若欲修 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

即是自性西方。」(第三冊第二二九頁)星雲大師闡發說,按六祖的觀點,在家出家都不足 成佛的必要條件,所以無須在虛妄假相上分別,一心只以「自淨其意」為修行要務,這就是 所謂「無相修行」。就淨土而言,雖《阿彌陀經》中講淨土在「十萬億的佛土之外」,也就 是在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之外,然而,星雲大師則指出:「這只是比較上的說法,真正從 法性上來講,淨土是沒有遠近之別的,淨土就在心中,所以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第二冊第二五七頁)這就將《壇經》的淨土概念與淨土宗的淨土觀區分開來,同時也調和 起來,有效地化解了像韋刺史那樣的一些修行者在此問題的疑惑。

《六祖壇經講話》從「隨緣不變的無住修行」、「心無愛憎的無念修行」和「僧信平等 的無相修行」三個方面傳授禪宗的修行方法,將禪宗、淨土、華嚴等修行觀念融和起來,並 最終落腳到《壇經》「無住、無念、無相」的修行實踐上。這既是星雲大師對《六祖壇經》

的新闡釋,也是現代社會廣大禪宗修學者的福祉。

三、刻畫大師形象,提供精神力量

《壇經》強調「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這並未否定禪師的重要性。恰恰相反,《壇經》

非常強調禪師對弟子的引導作用。六祖大師一再告誡信徒、弟子要親近「善知識」。所謂「善 知識」是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人正道的人。佛陀是一個偉大的善知識,而六祖惠能也是一 位偉大的善知識。鑑於善知識巨大的影響力,星雲大師在《六祖壇經講話》中濃墨重彩地勾 畫出了六祖惠能的偉大形象。這無疑為處於現代社會中的人們提供了一種可供親近的榜樣和 巨大的精神動力。

(5)

星雲大師這樣為我們刻畫惠能大師的形象:「他不只是學佛修行者的模範,更可以說是 冒險犯難、追求成功者的老師。六祖的一生,是鼓舞人們向上的勵志史,具有寧靜致遠的人 生意境。」(第一冊第二十五-二十六頁)在《六祖壇經講話‧前言》中,星雲大師將六祖 一生的行誼概括為四個要點:即「求法具有大行力」、「迫害具有大悲力」、「隱遯具有大 智力」和「弘法具有大願力」。(第一冊第二十六-二十八頁)

惠能大師一生求道路途坎坷。早年得到慈善人士安道誠的布施,從南方的廣東前往湖北 的黃梅縣,整整走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歷經千辛萬苦才跋山涉水來到五祖弘忍的法堂。然而,

六祖不僅沒有得到一句安慰的話,反而遭受譏笑,入柴房劈柴舂米,日日勞役辛苦。八個月 的隱晦自泰,惠能大師終以一偈受到五祖弘忍的印證並傳與衣鉢。為了避開惡人的追逐,又 藏於獵群中一十五載。〈行由品〉中記載,六祖「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第一 冊第五十八頁),這才離開獵人隊,到廣州法性寺由印宗法師剃度受戒。可見六祖從二十四 歲往黃梅參禮,付衣法,中間南歸隱遁十五年,直到三十九歲遇到印宗法師,可以說得法十 六年後才得以出家說法。後來,六祖在廣韶二州弘法度眾近四十年,並受到朝廷和皇室的尊 崇和敬重。如果惠能大師沒有具足「大行力」、「大悲力」、「大智力」和「大願力」,如 何能毀譽不動、得失自在、苦樂如一,並最終成就為禪宗一代宗師呢?

星雲大師在《六祖壇經講話》中數次標榜六祖的偉大人格。第一冊〈行由品〉的第十個

「問題講解」中,星雲大師從六個方面來說明六祖惠能悟道後的生活境界,即「侮辱不以為 恥」、「卑屈不以為賤」、「艱難不以為苦」、「恩寵不以為榮」、「迫害不以為意」、「度 眾不以為煩」。(第一冊第一三一-一三三頁)又在〈般若品〉中稱讚惠能大師是與佛陀一 樣偉大的「善知識」。(第一冊第二一二頁)經過星雲大師的講解和刻畫,六祖的形象更加 生動和鮮明,使僧眾在奮勇精進時所更加易解、更加充滿力量。

星雲大師在《六祖壇經講話》裡還表現出他佛學思想的寬廣和圓融。他旁徵博引,出入 多種禪門公案。諸家禪師的機鋒、話頭以及鮮活的參禪行誼和方法都在星雲大師的筆下紛然 簇擁,共同印證著禪學的美麗與光華。同時,星雲大師還打通了佛學諸流派,在他的註疏中,

華嚴、唯識、淨土,禪宗等諸家經典與觀念無不各得其宜。星雲大師的智慧流動在佛教三藏 十二部經中左右逢源,真可說得上是達到了「天花亂墜、地湧金蓮」的境界。星雲大師開篇 曾引《五燈會元》中「拈花微笑」的著名公案。誠哉斯言,這部《六祖壇經講話》想來也應 該是星雲大師向世間有情拈超出示的一支花朵。願現代社會中的人們都能接受星雲大師的教 誨:不僅「如是我聞」而且「信受奉行」(第一冊第一一一頁)。

百年來,佛門禪宗淡泊久矣。學者們在總結二十世紀百年禪史的時候曾指出禪學在清末 以來的總體走向是「使禪法趨於多樣化,不論僧俗,幾乎都強調在動用中、世俗生活中參禪,

將生活與禪、世間與出世間打成一片」[註 6]。星雲大師緊承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以

「佛光學」註疏《六祖壇經》,著成這部《六祖壇經講話》。太虛大師在研究了中國佛教全 部歷程後,曾總結說「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並由此預言:中國佛教若能復興,仍在乎禪。

(6)

據此,星雲大師重新講授的這部《六祖壇經講話》無疑也是中國佛教禪宗振作與復興的一個 重要步驟與偉大見證!

【註釋】

[註 1] 壇經的版本問題,教界學界眾說紛紜,本文採用郭朋先生觀點。詳見郭朋,《壇經導讀》(巴蜀書社,

一九八七年五月版),第三十九頁。

[註 2] 慈容法師,〈立足本土,胸懷法界──國際佛光會的回顧與前瞻〉,《普門學報》二○○一年第二期,

第三二九頁,「佛光會的宗旨」第二條。

[註 3] 同 [註 2] 。

[註 4] 星雲大師,〈禪與現代人的生活〉,一九八九年,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主題演說。

[註 5] 星雲大師,〈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民國七十四年,台北國父紀念館主題演說。

[註 6] 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民族出版社,二○○一年十一月版),第三一○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魯祖山教禪師 (一則) (溈仰) 資福如寶禪師 (一則).

他在解釋「禪定」這一詞條時,一面承認「攝心守意」的傳統 禪法,更表示自己的所傳還是中國祖師禪的傳統,強調了禪是在生

宗 教哲學系博士,現任佛光大學 宗教學所專任教師,曾任佛光 山禪學堂副堂主、佛光山北美巡迴弘 講師、美國西來大學行政主任兼宗教

[r]

這份演講稿原是丘成桐院士 100 年 8 月 5 日在台灣大學數學系的演講,經《數學傳

一 寫作評講(詩歌) 運用三至五個評講重點賞析同儕創作的詩歌 二 寫作評講(短文) 運用寫作評量表評鑑同儕創作的文章. 三

藝文志》的記載,當時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 189 家,4324 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

藝文志》的記載,當時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 189 家,4324 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