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六祖壇經》簡介(綱要)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六祖壇經》簡介(綱要)"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六祖壇經》簡介(綱要)

一、《六祖壇經》經題簡釋:

(1)六祖:

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惠能(638-713),若加上印度二十八代祖師祖,即 成第三十三祖。先世河北范陽(今涿縣)人,出生於廣東新州(今新興縣東), 生於唐貞觀十二年(西元 638 年),卒于唐先天二年(西元 713 年)。

(2)壇經:

又做「檀經」。原指僧尼受三壇大戒時之戒壇,目前則指說法時之法壇。乃 土築或木製,比地面稍高之講(戒)台。本經乃六祖惠能在廣州大梵寺之法壇上 所宣說,由弟子法海所記錄,因此稱為「六祖壇經」。簡稱《壇經》。是中國高僧 所說,而唯一被尊為「經」的佛典。胡適曾將它列為研究(了解)中國文化所必 讀的書籍之一。

二、《六祖壇經》的版本:

(1) 胡適〈荷澤大師神會傳〉1、〈跋曹溪大師別傳〉2、〈壇經考之二──記北 宋本的六祖壇經〉3、〈禪宗史的新看法〉4的主要結論:

敦煌本 惠昕本 契嵩本 宗寶本 明藏本

《曹溪大師別傳》

*煌本《壇經》:

全名《南宗頓教最上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 法壇經》。二十世紀初年,由考古學者在中國甘肅敦煌洞窟所發掘的卷 子──寫本。現存大英博物館,並收錄於《大正藏》卷 48。

*惠昕本《壇經》:

惠昕,北宋太祖時代(960-976)禪僧。胡適以為這一版本《壇經》,乃 惠昕在西元 967 年(宋太祖乾德五年)所改訂。共二卷十三門。現存於 日本京都堀川興聖寺。

*契嵩本《壇經》:

北宋禪僧契嵩(1007-1072)所改版之《壇經》。共三卷,已佚。

*宗寶本《壇經》:

全名《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收錄於《大正藏》卷 48。乃目前最為流通 之版本。南宋至元年間(1264-1294)禪僧──宗寶所刊行。與「至元本

《壇經》」為同本異刊。至元本無宗寶的跋文,而宗寶本則於經末附有

(2)

宗寶所寫的跋文。

*明藏本《壇經》:

明藏,明代開版的大藏經。全稱明版大藏經,或稱明本。依上引胡適的 研究,明藏本《壇經》,乃契嵩本的改版。

*《曹溪大師別傳》:

一卷,收錄於《卍續藏》冊 146。作者名已佚。依上引胡適的研究,作 者可能是活躍於江東或浙中的禪僧。撰寫年代則可能是惠能逝世後 68 年,即唐建中二年(781)。書名中的「曹溪大師」指曾住錫曹溪寶林 寺(今南華寺)的惠能大師。

(2) 印順導師《中國禪宗史》5為代表的反對意見:

曹溪原本 南方宗旨本 敦煌本 惠昕本 至元本

*曹溪原本:

印順導師推測存在的《壇經》原本。

*南方宗旨本:

已在曹溪原本加入「南方宗旨」的《壇經》。這是惠能弟子──慧忠國師

(?-775)所看到,而加以強烈批判的本子。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 28).南陽慧忠國師語》曾記錄慧忠與南方禪客之間的一段相關對答:

南陽慧忠國師問禪客:『從何方來?』

對曰:『南方來。』

師曰:『南方有何知識?』

曰:『知識頗多。』

師曰:『如何示人?』

曰:『彼方知識直下示學人:「即心是佛,佛是覺義。汝今悉具見聞覺知 之性。此性善能揚眉瞬目,去來運用,遍於身中。挃頭頭知,挃脚脚知,

故名正遍知。離此之外,更無別佛。此身即有生滅,心性無始以來,未曾 生滅。身生滅者,如龍換骨、蛇脫皮、人出故宅。即身是無常,其性常也。」

南方所說大約如此。』

師曰:『若然者,與彼先尼外道6,無有差別。彼云:「我此身中,有一 神性。此性能知痛癢。身壞之時,神則出去。如舍被燒,舍主出去。舍即 無常,舍主常矣。」審如此者,邪正莫辨,孰為是乎?吾比遊方,多見此 色,近尤盛矣!聚却三、五百眾,目視雲漢,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壇經》

改換,添糅鄙譚,削除聖意,惑亂後徒,豈成言教!苦哉!吾宗喪矣!』

(3)

7

*唐.宗密(780-841)《圓覺經大疏釋義鈔》:

(宗密)《(圓覺經大)疏》有「觸類是道而任心」者,第四家也。其先 從六祖下分出。謂南岳觀音臺讓和上,是六祖弟子,本不開法,但居山修 道。因有劎南沙門道一,……住乾州、洪州、虎州,或山或廓,廣開供養,

接引道流,大弘此法。起心動念,彈指磬咳揚扇,(因)所作作為,皆是 佛性全體之用,更無第二主宰。如麵作多般飲食,一一皆麵。佛性亦爾,

全體貪瞋痴、造善惡、受苦樂(故),一一皆性。……又云,……揚眉動 睛,笑欠磬咳,或動搖等,皆是佛事。故云,觸類是道也。言任心者,彼 息業養神(原注:或云息神養道)之行門也。謂不起心造惡修善,亦不修 道。道即是心,不可將心還修於心。惡亦是心,不可以心斷心。不斷不造,

任運自在,名為解脫人,亦名過量人。無法可拘,無佛可作。何以故?心 性之外,無一法可得。故云,但任心即為修也。8

三、敦煌本與宗寶本《壇經》的差異:

(1)從蔣之奇〈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來看:

昔達磨西來,既已傳心印於二祖,且云:「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 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此亦佛與禪並傳,

而玄與義俱付也。至五祖,始易以《金剛經》傳授。故六祖聞客讀《金剛 經》,而問其所從來?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五祖山來。五祖大師常勸 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成佛矣。」則是持《金剛經》者,始於 五祖。故《金剛》以是盛行於世,而《楞伽》遂無傳焉。9

(2)從敦煌本與宗寶本《壇經》的惠能偈來看:

〈a〉 敦煌本《壇經》中的兩首惠能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

佛姓常青靜,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靜,何處染塵埃?10

〈b〉 宗寶本《壇經》中的惠能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11

四、《壇經》的主要內容:

(4)

(1)「見性成佛」──來自四卷《楞伽》的禪法:

〈a〉敦煌本《壇經》:

若識本心,即是解脫。12

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13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姓(性),即吾大意。14

〈b〉宗寶本《壇經》:

(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 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 萬法!」15

(2)定慧一體的「無相、無住、無念」──來自《金剛經》的禪法:

〈a〉定慧一體的禪法:

*敦煌本《壇經》:

我此法門以定、惠(慧)為本,第一勿迷言定、惠(慧)別。定、惠(慧)體一 不二,即定是惠(慧)體,即惠(慧)是定用。即惠(慧)之時定在惠(慧),即 定之時惠(慧)在定。善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道之人作意,莫言:

「先定發惠(慧),先惠(慧)發定,定、惠(慧)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 相。16

念(內)──有情世間 == 無念 四卷《楞伽經》之真如=無住 《金 剛經》之般若

相(外)──器世間 == 無相

〈b〉批判常坐不動的「一行三昧」:

*敦煌本《壇經》:

一行三昧者,於一切時中,行、住、座、臥,常真真心是…迷人著法相,

執一行三昧,真心座不動,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 無情,卻是障道因緣。道順流通,何以卻滯?住在即通流,住即被縛。若 座不動是,維摩詰不合呵舍利弗宴座林中。善知識!又見有人教人座,看

(5)

心、看淨,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悟,便執成顛,即有數百盤。

如此教道者,故之大錯。17

〈c〉「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禪法:

*敦煌本《壇經》:

我自法門,從上已來,頓、漸皆立無念無宗,無相無體,無住無為本。18 何明(名)為相?無相,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不念。無住者,為人 本性,念念不住,前念、念(今)念、後念,念念相讀(續),無有斷絕。若 一念斷絕,法身即是離色身。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 念即住,名繫縛。於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以無住為本。19

*宗寶本《壇經》: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20 五、宗寶本《壇經》的經文片段:

(一)行由第一: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祖問曰:

「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

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48,上。)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 下大悟。(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49,中。)

*(惠能)遂出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旛動,一僧 曰:「風動。」一僧曰:「旛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 旛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49,下。)

(二)般若第二: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 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

所以有愚有智。」(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50,上。)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

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 頭尾。……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谿澗、

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

(6)

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 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 大。故曰摩訶。(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50,上-下。)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51,下。)

(三)疑問第三: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 否?願為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 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 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 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 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 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 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 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 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

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52,上-中。)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 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貪欲是 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

愚癡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貪欲,

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52,中。)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 和睦,忍則眾惡無諠。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 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 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引見

《大正藏》卷 48,頁 352,中-下。)

(四)機緣第七:

* 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 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

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引見《大 正藏》卷 48,頁 355,上。)

* 行思禪師……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師曰:「汝曾作什麼來?」

(7)

曰:「聖諦亦不為。」師曰:「落何階級?」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師深器之,令思首眾。(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57,中。)

* 懷讓禪師……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扣。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

曰:「嵩山。」師曰:「什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引見

《大正藏》卷 48,頁 357,中。)

(五)頓漸第八:

*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

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

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

故名頓、漸。(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58,中。)

* 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 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箇知解宗徒!」祖師滅後,

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盛行于世。(原註:是為荷澤禪師。)

(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59,中-下。)

1 收錄於:胡適校《敦煌寫本神會和尚遺集.卷首》,台北:中央研究院胡適紀 念館,1968(再版)。

2 又名〈壇經考之一〉。收錄於:《胡適文存》四集卷二,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1979。

3 又名〈跋日本京郣堀川興聖寺藏北宋惠昕本壇經影印〉。收錄於:《胡適文存》

四集卷二。

4 1953 年元月,胡適講於台北蔡孑民八十四歲誕辰紀念會。

5 印順《中國禪宗史》,台北:慧日講堂,1971。

6 先尼外道(senika),譯為有軍、勝軍。指篤信神我,崇奉心常、身無常滅的外道。

(參見: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 39;《大正藏》卷 12,頁 594,上- 中。)其主張,與《楞嚴經》卷 10 所說十種外道(十種禪那狂解)中的「第三 外道一分常論」相似。(參見:《大正藏》卷 19,頁 152,上。)

7 引見《大正藏》卷 51,頁 437,下-438,上。

8 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卷 3-下,引見:《卍續藏經》卷 14,台北:新 文豊出版公司(影印版),頁 0557,上-下。

9 引見:《大正藏》卷 16,頁 479,上。

10 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38,上。這兩首詩偈,旨在批判惠能師兄──神 秀(605-706)所作下面的詩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 使有塵埃。」(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37,下。)

11 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49,上。這首詩偈,旨在批判神秀的詩偈:「身是 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48,中。)

12

(8)

13 引見前書,頁 341,中。

14 引見前書,頁 338,上。

15 引見前書,頁 349,上。

16 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38,中。

17 引見:敦煌本《壇經》;《大正藏》卷 48,頁 338,中。本段引文,宗寶本《壇 經.定慧第四》作:「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 也。……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作此解者,即同無情,郤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郤滯?心不住法,

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郤被 維摩詰呵。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淨,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 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教相,故知大錯。」(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52,下-353,上。)

18 這幾句,宗寶本《壇經.定慧第四》,作:「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 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53,上。)

19 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38,下。

20 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58,中。這是一首針對北宗禪師臥輪所作四句偈,

而吟出的詩句。臥輪的四句偈是:「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長!」(引見《大正藏》卷 48,頁 358,上。)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而玄與義俱付也。至五祖,始易以《金剛經》傳授。故六祖聞客讀《金剛 經》 ,而問其所從來?客云: 「我從蘄州黃梅縣東五祖山來。五祖大師常勸

“0”這個東西, 在數學上是再簡單不過 了。 可是, 一旦把它放到無限數學中去, 有時 連大數學家也受不了。 十七世紀, 牛頓創立 微 積分的初期, 由於沒有嚴謹的分析理論基

可知六祖是以「觀心」法門使弟子們自見本性,其方 法在《六祖壇經》中,六祖說: 「前念迷即凡,後念悟 即佛。」此處指出,觀心法門不壓抑念頭,而是讓念

禪宗初祖達摩將「如來禪」傳入中國,至六祖惠能大師開悟證道以後,其 門下因為對禪的本質體驗的不同,而形成南禪五家 (溈仰宗、臨濟宗、雲門宗、曹洞

身為明鏡臺 ,表面

Fung 合譯的 The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on the pristine orthodox Dharma, 53

[r]

初唐盛行各式佛經變相,進入中唐以後,以金剛經為題的經變圖,首度出現。依 段文杰的考察,敦煌莫高窟中唐尚遺有 112 窟、135 窟、144 窟、154 窟等七舖 的金剛經變相,晚唐則遺有 138 窟、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