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成長在中華文化沃土的人間佛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成長在中華文化沃土的人間佛教"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成長在中華文化沃土的人間佛教

魏道儒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百年來,人間佛教代表人物的思想共性,是人間佛教發展的動 力。人間佛教的思想實踐發展已經有百年歷史,目前發展的勢頭更 為強勁,對於人間佛教的思想和實踐的研究也有半個多世紀。在我 看來,人間佛教興起的一百年,是中華民族經歷歷史巨變的一百年;

是中國人經歷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百年;也是中華民 族經歷農耕社會、工業社會,再到資訊社會的一百年。所以,佛教 走過不同尋常的發展道路,重要性可以從很多方面體現出來。

人間佛教對於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佛教的重要性在哪裡呢?可以 說,如果沒有人間佛教,中國特色的現代佛教就沒有了指導思想,

沒有了靈魂,就沒有了前進的方向,中國特色的佛教也就不可能發 展成為完全意義上的世界佛教。這就是人間佛教,我們能看到它的 重要性。20 年前我研究佛教的時候,還沒看到它這樣的價值、這樣 蓬勃的生命力和燦爛的前程,現在隨著發展就愈來愈看得清楚了。

總結百年來人間佛教代表人物,有誰呢?這一百年來,宣導人 間佛教、提出人間佛教新思想以及實踐卓有成效的人,應該還是很 多的。其中,功績最卓著、最有代表性的提倡者和弘揚者,應以太 虛大師、印順法師、趙樸初先生、星雲大師這四位莫屬。可以說,

太虛大師和印順法師是人間佛教的奠基者,趙樸初先生和星雲大師

(2)

是人間佛教到現在為止的發揚光大者,人間佛教能夠發展到今天這 樣的形式,與他們息息相關。

這四位雖然在不同的時期活動,弘法方式有所不同,對人間佛 教思想的表述也並不完全一樣,但是他們的人間佛教思想有著鮮明 的共性,那就是作為中華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共性,才使得人間佛 教思想成為跨越時代、跨越地區、跨越宗派的潮流,成為人間佛教 走向世界的動力,也正是有了這樣的共性,使得教界、學界、政界,

在討論人間佛教的時候有了共識,有了共同的話語,這跟他們思想 的共性是分不開的。

人間佛教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都是在力求把握佛教的時代主 題基礎上醞釀其思想,都是在開發深度精神本質的基礎上提煉其核 心內容,都是在結合社會的發展中充實和完善其理論,這是他們確 立人間佛教重要的思想理念,重要實踐原則的基礎。人間佛教從開 始興起,到現在星雲大師的發揚光大,有以下四點共性:

第一個共性,他們始終強調佛教適應社會的重要性,強調佛教 要與時俱進,這一點無論是太虛大師還是印順法師、趙樸初先生和 星雲大師,都很強調這一點。那麼他們強調的適應社會是什麼呢?

首先,適應社會就是要適應它、化導它,以佛教濟世,讓佛教在社 會中發揮它的積極作用,此為第一個要點。第二,佛教必須要進行 變革,任何把佛教變成一成不變的想法,把它作為放之四海而皆 準,推之百代而可行的想法,都是不對的,都是有悖於佛法的。即 便是佛陀的說法立志,也是在適應社會中進行的。

最後,佛教適應社會,就是要剔除不適應現代社會的東西,要 捨棄一些方便,這一點從太虛大師宣導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時候 就開始了。趙樸初先生於1981 年明確提出要發揚人間佛教的優越

(3)

性,也提出堅持人間佛教的思想,就是以此淨化人間,建設人間淨 土。適應社會首先是淨化社會,服務於社會,然後實現自身的淨化,

這個過程,大陸從1983 年開始,就明確把人間佛教的思想作為中 國佛教協會的指導思想,人間佛教是整個佛教的指導思想,是把有 中國特色的佛教,包括漢傳和藏傳佛教,合到一起的指導思想。而 星雲大師在適應社會、與時俱進方面有更多的論述。

綜合四位領袖人物在佛教適應社會上的強調,本質內容就是強 調佛教要走中國化的道路,走現在化的道路,走淨化人間的道路,

走自我淨化的道路。這四點四位領袖都強調的。

第二個共性,這四位領袖雖然所處時代不一樣,所要解決的最 重要問題也不一樣,但他們始終強調要系統地全面研究佛法,開發 佛教最寶貴的精神資源,把服務人間作為不可動搖的目標。太虛大 師在宣導人生佛教的時候說,人生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印順法師解 釋為什麼把人生佛教改成人間佛教時,也強調要開發佛教最寶貴的 資源。二人都認為,人間佛教起源於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是 人間佛教第一位實踐修行的榜樣,他們強調人間,強調五乘中人乘,

強調人間佛教的重要性,強調釋迦牟尼佛就是這麼做的,這個思想 可以在《阿含經》、在律藏中找到。一開始是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 強調的。到了趙樸初先生,也是這個意思,他在論述人間佛教的時 候,列舉《增一阿含經》的講法,比如「諸佛世尊,皆出人間」,

都是從釋迦牟尼佛在人間說法、立戒、行事裡面來開發佛教的資源。

星雲大師說得更明確了,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什麼是人間佛 教呢?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法在人間,

說法在人間,所以佛教就是人間佛教,起源於佛陀的本懷。它海納 百川,海納百川是中國文化的特點,也是人間佛教的特點,星雲大

(4)

師說:「凡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有助於增進幸福 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追求人間的真善美,符 合真善美的都可以往裡面放。這是人間佛教鮮明的特點,與以前傳 統的佛教不一樣。

星雲大師說,過去的佛教給人的印象是山林的、出家人的、老 人的、消極的、出世般的佛教,今後的佛教,要從山林走向都市,

從寺廟推動到家庭,從僧侶擴大到信眾,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 業,這是人間佛教的精神,也是佛陀的本懷。佛教這一百年從農耕 社會到工業社會,從極短的時間走到資訊社會,還要走到智慧化社 會。智慧化時代社會的人都是不同的,佛教的變化是巨大的,但變 化再大,有一點沒變,即佛教的真善美來源於佛陀的本懷。

第三個共性,關注佛教的全面改進、整體建設和廣泛的弘揚。

讓佛教一開始就具有整體視野、國際的視野,將中國特色的佛教,

儒釋道融合在一起的佛教推向世界,這個眼光太虛大師一開始就 有,他進行的改革,就是往外宣傳。印順法師開始推動人間佛教則 是在新加坡、泰國。但因為時代限制,他們走出去的影響比較小。

在注重全面改進、整體建設方面,太虛大師宣導的三大革命,先不 論實踐條件如何,但他目光高遠,胸懷廣大,從宣導人生佛教與人 間佛教開始,一掃滿清以來隱遁的、山林的、重鬼重神的佛教,成 為新的氣象。他身體力行地印經、辦學校,但限於時代,影響力有 限。趙樸初先生很注意佛教的對外交流,包括與中日韓佛教的文化 交流,跟世界佛教交流,並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都是很 有想法的。但因為時代限制,他們的實踐無法與星雲大師相比,在 佛教全面改進、整體建設方面,星雲大師具體實踐的項目是以前所 沒有的。

(5)

星雲大師認為,舉凡著書、立說、教育、文化、興辦道場、素 齋談禪、講經、環保、醫療、養老、育幼、共修、傳戒、佛學講座、

念佛、共修、佛學會考、梵唄、演唱、聽經、鄉村布教、智慧靈巧,

以及緣起的因果關係、真理、業力、善惡業道、現實成就、包容世 界、自我的圓滿、真如等等,這些都是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列舉的 人間佛教要做的事,都是空前的,以前沒有人想過這麼多,也沒有 人做過這麼多。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三大宗教中起源最早,但在 二千六百年的歷史中,90% 的時間都在亞洲,直到十九世紀末葉才 真正走出亞洲,傳播到歐洲和北美。那麼,佛教真正走出亞洲的標 誌是什麼?佛教成立的標誌是佛法僧三寶,三寶俱全才算有佛教;

佛教傳出去,也應該佛法僧俱全才算。亞洲之外的地區,有了佛像、

佛法和僧團,才算是有佛教,而這是人間佛教才有的。佛光山僧團 1992 年在非洲建寺,也把佛教傳入南美洲,讓佛教在當地真正成為 完全意義上的宗教。可以說,就是從人間佛教的弘揚開始,佛教才

佛光山將人間佛教帶入非洲大陸。圖為南華寺2014 年舉辦光 明和平節,當地人士歡喜參與。

(6)

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宗教。

第四個共性,這四位宗教領袖在講述人間佛教、強調人間佛教 思想的時候,都強調以人為本。這是東方宗教和西方宗教的本質區 別。西方的一神教,如基督教、天主教都以神為本,認為是神造人,

不是人造神。而人間佛教的繼承與發展,四位領袖人物都把以人為 本的原則、把尊重人的思惟方式和價值取向,貫徹到人間佛教理論 的始終。為了人、依靠人、塑造人,成為人間佛教的精髓,把「以 人為本」作為鑑別是否為佛法的準繩,作為分析和判別整體佛教的 標準,不但是對關愛眾生的佛教固有傳統加以繼承,而且是創造性 發展,其思想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無論是太虛大師、印順法師、

趙樸初先生都強調這一點。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都強調,人間佛教 的起步就是反對把佛教神話、俗化,人生佛教反對把佛教鬼化。把 人生改成人間,不但反對鬼化,還要反對它的神話,就是要以人為 本。以人為本有具體的內容,要將它全體進行貫徹,如星雲大師所 說:「以人為本,以家為基點,平等性、普遍性如觀世音菩薩大慈 大悲無私的救度眾生,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就是人間佛教。」

總之,太虛大師、印順法師、趙樸初先生、星雲大師所宣導的 人間佛教,有這四點明確的共性。這共性來自於哪裡呢?來自作為 活水源頭滋養它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內容很豐富,人間佛教的發 揚光大、成長,就是源於中華文化的沃土,正因為有來源於中華文 化的源頭活水的共性,人間佛教思潮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夠跨越 宗派、跨越地區,向世界傳播,使得佛教真正成為世界的佛教。人 間佛教在這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真正現代意義上的主流 佛教思想。當今傳遍全世界的主流佛教思想,正是與中華文化思想 精神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人間佛教。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人 間佛教是佛教歷史與現實中的 重要現象,也很有可能成為人 類未來佛教的重要現象。人間佛教已 經創造性地詮釋了深刻而新鮮的佛教 的理念、思想、學術、文化,已經以

佛教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與其他所有中國傳統文化一樣,由 近代肇端的現代轉型依然面臨艱巨的任務,古今接軌的全面性和恰

佛教與其他思想文化和宗教的不同,就在於它強調「智慧解脫」,如星雲大 師所說:「佛教稱為慧學,最終的目標就是在啟發自性智慧。」 12

這次的實驗雖然很簡單,只是要做的地方比較多,所以花

但 Miller 出現了。 在 Sheffield 畢業多年後, 2006 年時 Miller 去了史丹佛, 也開始 跟 Dembo 做研究。 Dembo 要他探究 Sheffield 的問題, 藉以理解隨機過程。 Sheffield 說 :.

以上大致提出有關佛教史觀的佛學研究之個人看法,或許一個全面性的佛教史觀不只

要讀書,就是提醒我們要了解和重視前人研究的成果。要有心得,則

孔子所強調的學習方法是:第一「學而時習之」 ,學了之後,一定要按時 重溫,經常練習,這樣才能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