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教史研究經驗談 ──訪顏尚文教授談其佛教史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教史研究經驗談 ──訪顏尚文教授談其佛教史研究"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佛教史研究經驗談

──訪顏尚文教授談其佛教史研究

訪談、整稿:徐一智 記錄:禪曜法師 顏尚文教授簡歷

臺灣省澎湖縣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 史系副教授,現任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暨研究所教授。著有《隋唐佛教宗派研 究》、《梁武帝》、〈湯用彤的漢唐佛教史研究〉、〈後漢三國西晉時代佛教寺院之分 布〉、〈北朝佛教社區共同體的法華邑義組織與活動〉,〈隋「龍藏寺碑」考〉,〈清 代以來嘉義市觀音信仰寺廟類型之發展〉,〈赤山龍湖巖觀音信仰與嘉義縣赤山保 地區的發展(1661-1985)〉等論文二十餘篇。

一、請您談談接觸佛教的機緣與學佛之心路歷程。

我家在澎湖白沙島,從小體弱多病,我母親常帶我去看查某佛,也看醫生。

因為是海島的關係,所以小時候看到蠻多的民間信仰。那時也到馬公鎮的觀音 亭,覺得祂很清靜。我住的房子是四合院,在正廳的佛龕中間,供奉觀音菩薩。

此屬於南海觀音,周圍有鸚鵡、甘露瓶、楊柳枝、善財與龍女。不過也有土地公、

王爺,我想此是屬於民間佛教。這種現象乃是日本皇民化運動之後,被整理的神 像集中到廟裏。光復後,我哥哥請回來供奉,請回來是以觀音菩薩為主,左邊則 有土地公,右邊有王爺,前面有善財童子與龍女。

從小一出生,家裏供奉的神明就是如此。看到觀音菩薩、普陀岩、善財及龍 女,覺得很莊嚴也嚮往觀音淨土。孩時體弱多病,常拉肚子,以致夜盲。我記憶 中,母親常帶我經過村莊、墳墓,至鄰村看醫生。我一拉肚子,姊姊就趕快拿藥 給我吃。所以對觀音菩薩、善財、龍女、楊柳枝、查某佛這些就感到有趣,常向 祂們祈求那天不要生病就好,但是從小迄今還是每天一直有病痛。

在小時候見到查某佛、法師、乩童、繞境王爺、安五營等信仰活動,覺得很 神奇,然而此時基督教也傳進澎湖。父親是小學老師,日治時期師範學校畢業。

天主教教會請他去當幼稚園園長,我姊姊是幼稚園老師,又因為接觸天主教和基 督教有糖果吃,還可玩有獎問答,又有電影看,故對各種宗教包括基督教與天主 教都很有興趣。天主教的《聖經》、《教理問答》都有涉獵。

因為從小體弱多病,所以經常看小說或看其它書。大哥喜歡看傳記,二哥看 的書更多,中西文學名著,例如《基督山恩仇記》、《西遊記》、《三國演義》、《紅 樓夢》等。我小學時,大概都跟著看這些文言文小說。而我二姊則喜歡看瓊瑤小 說,我也跟著看了不少此類小說。所以小時候因為體弱多病很少出去玩,就在家 裏看書,故對文史和宗教(有接觸的關係)有著濃厚的興趣。

初中時,來到台灣。從碧海藍天至三重國中的滾滾紅塵中。唸三重國中時,

周遭都是太保流氓,拿武士刀,騎著摩托車橫行,真是五濁惡世,前途茫茫。淡

(2)

水河又有養鴨人家,環境甚為複雜,此時感到很不習慣。直到唸新竹中學時,才 漸漸恢復信心,那裏環境很自然,有李恆鉞老師講授佛學,但只是聽過有這一件 事而已,沒有進一步的接觸。青草湖畔有許多佛寺可拜訪,也常到新竹中學後面 的十八尖山中,參看日治時代留下來的佛教碑刻和佛像。

考上台灣師範大學以後,因對文史有興趣,有人找我去寫作學會,並在《師 大青年》發表文章。大一暑假因沒有事情做,有朋友說要去佛光山,參加第二屆 佛學夏令營(民國五十九年),我就跟著去參加。那時佛光山有很多書,有方倫 老先生、淨空法師等講授唯識。因為師大人文學社邀稿,加上禪宗流行,在佛光 山又讀些禪宗的書籍,於是就寫〈我對禪學的認識〉投稿,這是我第一篇發表的 文章,《覺世》旬刊有連載。師大中道社覺得此篇文章不錯,便帶我去參訪懺雲 法師於水里的齋戒學會,此時是民國五十九年的寒假。那時楊政河等台大、師大、

政大、文大佛教社團的社長都來參加,齋戒學會是懺雲法師訓練這些幹部的地 方。在那裏,懺雲法師要求繞佛、念佛、拜八十八佛、出坡。三點半起床,打坐 到六點,一天之中有蠻多的課程。懺雲法師親筆繪畫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 勢至菩薩供在佛龕。有信徒想請回供奉,懺雲法師便派我和一位同學,拿佛像到 中興新村翻拍裱背,讓其大量流行。現在看到「西方三聖像」流行起來,我覺得 很高興。那樣的觀音菩薩,我也很喜歡。暑假在蓮因寺中,有一天早上在大殿誦

《妙法蓮華經》,當誦到中間時,一個菩提願跑出來,覺得自己身體比大殿高,

突然變得很大,菩提願出來時,那真是令人痛哭流涕。所以我後來就寫了〈蓮因 寺拾零〉,就是在蓮因寺中拾到一個「零」,拾零本來就是雜文的意思,但此處拾 零,我特別畫一條槓,代表常無常,此篇文章在《覺世》旬刊連載。

我本來未信佛教,都屬於民間信仰,又接觸天主教或基督教。大二時,師大 中道社要選幹部,前任社長是林金悔(曾任文建會第二處處長,後為國家文化資 產保存中心主任),他指定我當社長。但我個性不喜歡當領頭人物,於是就運作 別人任社長。結果林金悔不答應,重新選舉後,還是選我當社長。那些社裏幹部 學佛都很虔誠,都是吃素。社員覺得社長怎麼可以不信佛,實在不像話。那時候 中道社收藏很多書,它是僅次於台大晨曦學社而成立,所以慧矩學社送了很多單 行本的佛經。於是我就一本一本地讀這些佛經。故我學佛是從「佛理」進去,這 就是我的學佛因緣和學佛過程。

二、我們知道您對中國中古佛教史投入一段相當長的研究時間,也獲 得很豐碩的研究成果。在此,可否介紹一下,您為何會投入中國 佛教史的研究?而且,是選擇中國中古佛教史為研究課題。

當時我任師大中道社社長,要帶社員四處參訪。那時候傳道法師在臨濟寺,

他帶我們拜訪七堵道源法師、松山寺道安法師、慧日講堂印順法師、獅頭山普獻 法師和宏印法師。暑假我則常去台中佛教蓮社參加李炳南老先生的明倫講座,後 到蓮因寺懺雲法師的齋戒學會。所以我從大二寒暑假開始,大都住在蓮因寺。去 蓮因寺要過溪上山,離民家很遠,我非常喜歡在雲端中寺院的感覺。早上在雲霧

(3)

裏打掃與拜佛,感覺蠻不錯。很喜歡寺中的生活,此時對佛教史便產生興趣。

我讀師大歷史系,系上鼓勵研究近代史或中古史。對於近代史,雖然有其吸 引之處,但我覺得研究佛教史,應從較源頭的部分做下來,故對魏晉南北朝史也 下一些功夫。所以我的第一篇正式發表之學術性文章,即是〈曹操用兵及其兵 學〉,發表於《師大史學會刊》。大學畢業後,必須要去實習,本來分發到台南縣 的白河國中,但覺得大概只有實習這一年可回到澎湖,故我自動請調回去澎湖白 沙國中實習。大四這一年,我在師大中道社講授李炳南先生的《十四講表》。有 機會到台灣來,也會帶社員參訪寺院。實習完畢後,在步兵學校當兵。一放假,

就到鳳山佛教蓮社煮雲法師那裏拜佛,也會到台南妙心寺傳道法師處拜《金剛 經》。當完兵後,進入師大歷史研究所,在那時候,就決定研究中國佛教史。毛 漢光老師(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要求我住在中研院附近,在傅斯年圖書館看《大 藏經》。當時是計量史學最發達的時代,於是就嚐試用計量史學方法,來撰寫碩 士論文《隋唐佛教宗派研究》,此著作新文豐有出版,現在則再版。

三、您在研究中國中古佛教史,研究專題由宗派、人物、寺院轉變到 佛教社區組織。請問為何有如此轉變?另外,可否簡單地介紹您 的研究成果與心得。

碩士論文《隋唐佛教宗派研究》是使用計量史學來研究佛教,本來就存在著 一些問題。佛教有時實在很難計量,但因為當時研究中古史最好的學者是毛漢光 教授,毛老師以計量方法研究兩晉南北朝的政治和士族,師大請他任教,我們自 然就找他當指導老師。雖然毛老師對佛教不太熟,但他在研究方法上,則要求我 採用計量史學。那時我又想對佛教做整體瞭解,故決定採用計量史學為研究方 法。隋唐宗派是很大的規模,所以就從諸《高僧傳》中,找出一千多個高僧是屬 於成實宗、涅槃宗等十五個宗派之那一派別(把魏晉南北朝俱舍宗、成實宗等都 算入,只要成為一個宗教的,就列入為考察對象)。及其歸屬於某宗派中的主流、

邊緣或中間。修習層次是屬於研讀、撰述或弘揚。修習層次不一,影響便不同。

研讀影響只限於個人,宣講影響到一部分人,如果是著書立論,就影響好幾代人。

另外,也認為一千個和尚又可以分主流師承、私淑次要系統、邊緣系統三個層次,

分十五個宗派來看宗派的興衰。此研究可瞭解隋唐佛教宗派大概的變化,能證明 學者所言,隋唐佛教宗派的興盛至會昌法難後,突然落下來的原因。只有不靠經 典的禪宗和淨土宗,能繼續振作。我用計量的方法來直接證明這一個變化,這是 種方法的練習,並不能對佛教史的研究有所增長,限於碩士班學生用史學方法,

來瞭解當時佛教現象就可以過關。而當時存在的宗派那麼大,一千多個和尚又如 此複雜,研究中國中古佛教要從何瞭解起?於是我想從「一個人」研究起。而這 個人著作要夠多,並屬於源頭性的人物,且又是自己可以掌握的。

碩士班畢業,我留任助教,並考進博士班。念博士班要寫一些史學方法論的 文章,所以我就以沈約為研究對象。因為沈約本人對史學和佛學有深入的瞭解,

其編的《宋書》、《晉書》等都有佛教的記錄(今存《宋書》),他也參加當時「六

(4)

道成佛」、「形神論」等辯論。沈約活到七十歲,一生受佛學影響蠻大,所以我想 要寫文章探討沈約的史學與佛學。但是處理史學部分,就花費很多時間。佛學部 分更難處理。故我想再從高僧部分來尋找研究的對象,然卻不敢再接觸他們,因 為僧侶所屬的宗派很複雜,最後還是回歸到居士的研究上,是我較能勝任的。在 佛教居士裏,沈約屬於源頭性人物,於是又開始研究沈約。後來只寫出沈約的史 學部分,即發表在師大《歷史學報》的〈沈約的宋書與史學〉,佛學部分有草稿,

但是未發表,因為很難處理。

當時我從宗派、高僧、居士都無法找到適合的對象來做研究,只好從前輩湯 用彤的漢唐佛教研究中尋找靈感。在這個時期,我把湯用彤所有的著作都看過,

並把他在哈佛、清華有關人文主義的書,也閱讀過。想要瞭解其生命過程及他如 何受印度哲學、歐洲人文主義和中國佛學的影響。並看其在生命每一時期裏,對 漢唐佛教有何研究、整理與特質。故我第二篇文章即是〈湯用彤的漢唐佛教史研 究〉,後來收入北京大學為紀念湯用彤百周年誕辰之論文集《國故新知──中國 傳統文化的再詮釋:紀念湯用彤先生誕辰百周年論文集》中。中國學者認為我這 篇論文研究算是不錯,所以收入論文集。我想瞭解佛教史是想瞭解佛教之「正法 住世、教理行果、因緣表裏、權實平等」,到底佛教在裟婆世間,其正法住世的 因緣表裏、教理行果如何?這一定要找史料來探求當中的真理實相。我從對湯用 彤的研究中,知道他的學術成就很高,他把佛教的義理放在整個時代來看。他研 究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接觸後,如何產生一些適合中國人的觀念,而這轉變與時 代的特質又是如何?我發現這個課題很大,要分析整個佛教核心理念與大環境的 關係很難,不是我當時能處理的,以我當時的能耐比較能處理的是寺院部分。

於是我開始嘗試處理寺院硬體部分,此部分最早寫了〈後漢三國西晉時代佛 教寺院之分布〉這一篇文章。寺院一定要有《藏經》,崇奉的佛、菩薩,有僧侶,

具足佛、法、僧三寶。我考察此種寺院,是想從歷史的時間、地點來看其如何分 布。發覺這些寺院是依照絲路、黃河、大運河來分布,並且都跟當地大都市有很 大關係,這是可做為一條研究的道路。故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經濟研 究所合辦的「第三屆中國社會經濟研討會」中,發表後續研究〈六朝揚州地區的 佛教寺院〉。寺院的研究至東晉寺院有很多,於是我就把研究範圍集中在揚州地 區。此研討會雙屆發表論文,單屆發表綱要來互相討論,會中許多重要學者如嚴 耕望、許倬雲、余英時等,都提供寶貴的意見。但想寫此篇論文時,第四屆論文 發表會停辦,於是這篇論文便胎死腹中。但我收集很多卡片,各《高僧傳》中的 寺院,也都收錄其中。《高僧傳》裏的寺院相當多,也很複雜變來變去,有時變 成道觀後再改回來;有時寺院出現在梁朝,有時又出現在隋朝。這些情況是很複 雜的,一度想用電腦處理,但請不到計畫,那時計畫不是容易可申請到,故很苦 惱。光是六朝揚州地區的寺院就很多,例如我所購買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 彙刊》中(共三輯),就可看出中國寺院眾多與複雜性。我請管東貴先生(當時 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與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葉阿月老師當我博士 論文的指導老師。葉阿月老師非常高興能指導我,我隨其研讀梵文。葉老師幫我

(5)

申請到東京大學學習。當時東京大學教授中國佛教史的老師為鎌田茂雄教授,高 崎直道教授研究如來藏思想,中古史的老師為池田溫教授(毛老師特別要求我去 修他所開授的課程),另外,研究中國華嚴思想的木村清孝教授也在那任教。

到了東京大學以後,我把博士論文主題「寺院分布」跟他們討論。他們認為 實在太難。因為資料不多,太瑣碎,相關的資料又不多。後來他們認為我對文史 都有接觸,而日本因分科太細,他們學生無法兼融各學門。況且研究六朝必須瞭 解玄、儒、文、史、佛、道六種學問。而在佛教的發展中,從印度阿育王連接日 本聖德太子中間,有一研究欠缺,就是對中國的梁武帝的探討。梁武帝是懂玄、

儒、文、史、佛、道的士大夫典範。鎌田茂雄先生和木村清孝先生認為我有此方 面的素養,就建議我做做看。我想「梁武帝」這個題目是值得做,我很喜歡研究 人物,就花了半年的時間努力地收集資料。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和東洋文庫中,

有關梁武帝的資料都收集。

梁武帝是儒生、文學家,又注釋《大般若經》,又與道教的陶宏景關係密切,

其在道家有「金闕聖君」的封號,在佛教被稱為「皇帝菩薩」。他在生命的每一 時期都扮演不一樣的角色。他是個隱居在鐘山的隱士,也是個軍事家,和北魏孝 文帝的大將作戰,都獲得勝利。自己又從襄陽帶兵打天下,並著有兵法書籍。此 外,從其聯結荊州的商人和士紳可知,其政治手腕也不錯。梁武帝為文、武全才 者,在天監年間,召集學者編很多書,推行菩薩戒與斷酒肉食,對中國佛教影響 很大。然而,他也有缺點,就是政權無法轉移給昭明太子,昭明太子因被誤會憂 鬱而死。其對政權和理想的追求是很強烈,梁武帝有「皇帝菩薩」的理念與政策,

關於他的資料太多,故能以不到兩年的時間,寫出以「梁武帝」為題的博士論文,

要感謝「東方宗教學會」的朋友林保堯、周伯戡、賴鵬舉、蔣義斌等,給予我許 多意見。梁武帝推行菩薩戒、斷酒肉食、《梁皇寶懺》等,對佛教影響很大。但 是在政治史中,卻又充滿血腥。所以研究梁武帝是蠻痛苦,到底它是神聖的菩薩 理念發揮者?或是殘酷的政權爭奪者?總之,花了一年多時間,把博士論文寫完 後,經楊惠南與傅偉勳推薦,蒙三民書局出版,收入《現代佛學叢書》中。總而 言之,梁武帝本身在十法界中打滾,表現出佛、菩薩、緣覺、天、人、地獄、餓 鬼等狀況。他很認真在做事,可說是非常精進的一個人。常處於天人交戰時,難 免失去均衡而犯下錯誤,臨終遺言有「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夫復何恨」的 懺悔。

「梁武帝」這一個課題寫完後,覺得從佛教人物探討佛教史是很不容易的。

是否有抓住核心,也不知道。但此時我的生命又轉到另一個歷程,我隨毛漢光老 師到中正大學來任教。當時文建會開始實行命運共同體和社區總體營造的計畫。

我決定暫時離開佛教人物及教理,先往地方跑。這時候,我也正和顏娟英和賴鵬 舉等在中研院讀六朝的造像碑文,此時,我覺得既然寺院、高僧、居士都無法做 下去,於是就開始研究佛教團體。此又正好配合中正大學歷史系參與的社區總體 營造的工作,由社區的研究做起,於是開始研究〈龍藏寺碑〉。此碑產生於隋文 帝時代,隋文帝時隋朝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其承襲周武帝之政教一體的觀念。由

(6)

此時代產生的〈龍藏寺碑〉可看出,佛教自六朝崩潰後,自南北分裂,胡漢分裂 及整個城市、鄉村完全破壞下,如何再從一個社區、村莊、佛教義邑集團做起,

並且配合隋文帝把此基礎擴大成天下一家,終於成就一個不亞於梁武帝的佛教國 家。所以研究〈龍藏寺碑〉,從其看隋朝佛教國家的建立。之後想繼續再探討龍 興寺、隋文帝之一百一十一個州的舍利塔寺、武則天時期的大雲經寺、唐玄宗時 期的開元寺等課題。

四、曾主張湯用彤以文化人類學之功能派理論,來研究漢唐佛教史,

而獲得很豐碩的研究成果。您認為仍可用其它研究方法,例如以 社會學的各種理論,來研究中國佛教史,亦可開創一些新的研究 領域。請為我們介紹一下,還有那些理論?適合研究佛教的學者 來採納。

湯用彤的確用功能學派理論來研究中國佛教史。在我研究〈龍藏寺碑〉之後,

深深覺得〈龍藏寺碑〉這個課題太大,就縮小到〈李氏合邑造像碑〉。這碑的內 容反映一個很小的村莊如何讀《法華經》。每一個月由法師輪流教一個村莊讀一 品《法華經》,這些二十八個村莊就組成一個法華邑。邑人必須在當地鑿井、造 橋、鋪路,用以團結村莊。這些村莊就是中古的豪族共同體,用日本京都學派谷 川道雄所提出的豪族共同體理論來研究佛教。雖然可用新理論來探討中國中古佛 教史,但義邑集團的造像銘記不是那麼容易研究,其內容有《華嚴經》、《法華經》、

《般若經》、淨土等思想。研究義邑造像碑,並不是那麼容易,每個碑文都要寫 出幾萬字,才可以解得開。

總之,所謂的佛教研究方法是不特定的。隨著當時的材料、現象,來找到最 佳的方法。不逃避,不執著,不即不捨,權實平等,抓住實相與現象之際的權巧 方便。佛教在每個時代及環境,會因應時空而有所變化。但當時一些有正見者,

會把它拉回正確方向,有些人則會沈迷在迷信信仰中。研究佛教史者要瞭解每個 時空、環境裏,佛教走的正確方向是什麼,如果是走向迷信與神話,有必要瞭解 其為何會如此?真正瞭解之後,才可以去導正它。在還沒瞭解清楚前的導正,是 沒有根據,導正前要先精確地瞭解。對佛教史的精確瞭解,要從材料收集得詳盡,

考證精確,方法適當,不離開佛教的精神來研究做起。

五、近年來您著重台灣佛教史(或台灣宗教史)的研究,是什麼因緣 促使您轉到此研究領域?您研究台灣佛教史,是以那些主題和範 圍為研究中心?

目前,我繼續在做地方文史的調查,發覺台灣寺廟大都是拜觀音菩薩及十八 羅漢,尤其主尊全是觀音菩薩的情形很普遍。但是觀音菩薩的造像形式有很多種 類,例如有穿神衣,戴佛冠之民間佛教特質的觀音聖像。觀音信仰和台灣開發史 是很密切,地方開發到那裏,觀音信仰寺廟即做為凝結聚落、社區、聯庄組織中

(7)

很重要的力量,也是官方權力與地方家族重要的交匯點。故清代台灣早期的觀音 信仰是佔佛教的主流,當時把阿彌陀佛和釋迦佛做為主祀很少,主要為觀音亭與 觀音巖,其佔佛教信仰百分之七十或八十。

我以前做中國六朝佛教史的時候,發覺很難進入歷史的情境。雖然嘗試了許 多課題,如果要落實這些研究,我想應該從台灣佛教入手。做歷史的都希望能從 頭有脈絡地研究下來,所以先以清代的台灣為探討的時間範圍。研究台灣早期的 觀音信仰,就跟民間宗教和聚落發展密切不可分,所以那時候,傳道法師之「中 華佛教文獻百科基金會」就支持我計畫,讓我去做南台灣觀音信仰道場的分布與 發展,於是收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也實際到各寺院參訪。發現某些寺院都與周 圍村莊、聚落密切不可分,他們在戰前都還處於民間宗教信仰的層次與正信、教 理、宗派佛教之間。但是他們對觀音菩薩的尊敬是很虔誠的。其中,有一些發展 成正信宗派佛教,例如香光寺、超峰寺。然而,台灣佛教的源流不可能排除民間 佛教信仰,因福建佛教是藉由民間佛教信仰傳到台灣來。漢人攜帶家鄉觀音佛 像、香火,進入台灣,把觀音信仰傳至台灣。觀音信仰在聚落開發、水利興修、

聯庄自衛組織的形成、官方權力對應等,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便開始做 南台灣的觀音信仰。但是在研究過程中,也發覺到觀音信仰和媽祖信仰、王爺信 仰與關帝信仰,幾乎很難去區分,然而我也對祂們進行瞭解。認為做歷史要全盤 瞭解,對煩惱的裟婆世界要不即不捨,誠懇面對它,如此正法住世、教理行果、

因緣表裏才可觀察得很詳細。因為歷史是追求「真」,而這個「真」是會變來變 去。與此同時,在學校便開始教授「觀音信仰與女性文化史」的課程,因觀音信 仰與媽祖、王爺等有關係,故我也開設「台灣民間信仰研究」之課程。我所做的 研究一直繞著佛教為主,試著從一些紛擾現象中,看其體系和精神。此時,我開 始撰寫〈清代嘉義縣觀音佛寺之發展〉、〈赤山龍湖巖觀音信仰與嘉義縣赤山保地 區的發展(1661-1985)〉等文章。總之,南台灣觀音信仰是沿著台一線官方正道、

山線台三線沿山地區、濱海等三個路線發展,我目前正在做沿山地區的觀音信仰 研究。

觀音信仰的研究,是從民間佛教中來做起,我做這方面的研究是想瞭解祂。

此外,也想知道齋教的觀音是什麼?日本佛教的觀音是什麼?真正人間佛教化的 觀音是什麼?事實上,大家都可以在我的文章裏發覺到這些。此外,我也準備從 佛教雜誌中,來看知識份子眼中的佛教是什麼?像從《南瀛佛教》中分析早期台 灣佛教如何接受民間佛教齋教、日本佛教、中國佛教等系統。而在台灣環境裏,

這些系統如何整合。並從一些佛教雜誌,來分析知識份子如何接受上述各系統的 佛教,而最後如何導出台灣的人間佛教。

轉入台灣佛教宗教史的研究,使我在學術研究上愈來愈踏實。以前研究隋唐 佛教宗派只是計量史學的運用,而研究「沈約的史學」,則是佛學部分沒處理,

對於寫「梁武帝」這個課題,雖然是很認真研究,然而也不是那麼容易。做「義 邑集團」探究碑刻的內涵也很困難,碑文雖只有幾十個字,然包涵的意理卻是非 常的深,其義邑也遠遠存在中國,不能實際看到,只能在腦中瞭解。現在我在嘉

(8)

義,嘉義附近寺院很多,許多宗教活動都存在,儀式及活動都正在進行,例如清 華山禪堂所舉辦的「禪七」,我可就近去參加。另外,我研究台灣觀音信仰,也 跟印順導師談過,他認為台灣觀音信仰的發展,乃因為江、浙、閩、粵地區人民 生活困苦所導出,會與媽祖信仰結合,和人民生活很貼近。此外,我認為「清靜 即普陀,慈悲即觀音,當下如是」,我後來在生活中慢慢落實,從周圍事物回到 生活中,佛教讓生活規律化及合理化,佛教徒要能調理自己的生活。所以我現在 慢慢調飲食、調睡眠、念佛,像寺院生活般早睡早起,隨著時節因緣做各種修行,

雖然很難,因為自己業障習氣重,但我並不壓抑它,希望慢慢改進。我從事的研 究也是如此,從以前的玄想,落實到身邊事物。由遠的時空,落實到較近的時空 中。以過去的瞭解,關懷現代,此也是菩薩道修行的方向。對過去的瞭解越深,

對未來的導正、創造才會踏實。法無定法,針對各種現象來收集資料,考證清楚,

並且整理出其脈絡。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都是從變動中瞭 解真理。例如民間佛教的觀音信仰披了很多迷信的外衣,但是裏面的慈悲信仰還 在(雖然有慈悲還不夠,尚需要無我空慧),隨著時空轉變不斷變化,我隨著因 緣,希望弄清楚身邊的各種現象。

六、研究台灣宗教,因為研究的對象非常貼近我們個人、地域社會、

甚至是整個國家社會。故有些學者偏向研究「宗教社會史」 。請 問您對此研究取向的看法為何?

從宗教在社會的傳佈及功能而言,宗教社會史是有其可取之處。但是用來研 究佛教,可能會偏離佛教的精神。對佛教經典、修持必須要瞭解,如果不是如此,

那麼像《金剛經》所言的:「菩薩非菩薩,即名為菩薩」的佛教精神會失去。光 是宗教社會史還不夠,還要有宗教心理學、史學、現象學等。要重視長時段的脈 絡,不要失去印度、中國和台灣的脈絡。許多問題屬於現象、制度、心理和外在 環境的影響,佛教的基本理念要在生活中不斷的印證、體證及修證。要瞭解一個 宗教真正教義和行持,才能真正瞭解一個宗教,才不至於流於表相。因為「權實 平等」,所有權巧方便,不外是對「無我、空、慧」的體悟。隨著時空有階段性、

對象性的適應,時空角色消失,還是要回到真心,回到佛教的清淨性和無我、空、

慧。應該有「若見諸法非法,若見諸相無相,即見如來」的體驗。更要有不執著 表相,入六塵而不執著六塵,及隨緣盡份的拿捏。要經常以《金剛經》、《般若經》、

《法華經》等經典,來印證。用其在日常生活中,調心、調身、調飲食、調睡眠。

研究台灣佛教史要懂佛教教義。做佛教史者(我不是宗教社會史的學者)要把資 料收集詳盡,考證精確,把研究對象發展的脈絡瞭解清楚,不離佛法的「權實平 等」,看其理念與權巧方便是否適當、實相真理為何?是否有無我、空、慧、菩 提心,必須用三法印來印證它。

七、關於台灣佛教史的研究,未來還有那些趨勢?

(9)

應該分時期來講,研究清代台灣佛教史,要與整個台灣聚落的開發,整個社 會、文化的發展結合。研究日治時代的台灣佛教史,當然日本化的宗教要瞭解。

研究戰後台灣佛教史,由中國來的佛教系統所呈現的中國式的佛教要留意。此時 期留下來的佛教雜誌,亦要關注到。解嚴後的台灣佛教較複雜,受到衝擊太多,

對相關的許多宗派團體必須要研究。

八、請問平時做那些修行?另外,您認為一個佛教徒於現在這個時 代,要有什麼樣的使命。

平時我做早晚課,我和懺雲法師、大崗山法脈的開證法師及傳道法師都有接 觸。也有一些研究佛學的朋友。我覺得一個佛教徒的使命應該對印度佛教史、中 國佛教史、日本佛教史和台灣佛教史有詳盡的瞭解。也要瞭解台灣佛教和台灣政 治、社會、文化的關係。知道其從清朝到解嚴後的變化?以及他的優點及缺點?

如何適應二十世紀後資訊普及、生活品質提高的社會?並且從傳統的優缺點中,

找出現代的作法,來提昇民間佛教(齋教),振興佛教。考慮以觀音淨土信仰、

禪宗修禪、藥師淨土、阿彌陀佛淨土、持咒、人間佛教的此時、此地、此人的關 懷與淨化等那一種方式來導正佛教。這些都是要做決擇及判斷,但我此時還做不 到,我只是瞭解過去,而現代,未來還不瞭解,尚要認真探討。但是我會認真瞭 解南台灣的寺院,不管它是否處在民間信仰的包圍中,還是準備想要力爭上游,

還是處於變成正信佛教中。但是這些都應該要有正確佛教的精神在裏面,尚需要 往涅槃及解脫的世界再理解。

九、可否對欲投身佛教史的研究者,再提供一些寶貴的建議。

如果要做佛教史,當然古今中外的歷史要先懂,瞭解人類社會經過什麼樣的 階段及特質。佛教經典、行持法門和組織活動要正確的認識。甚至要實際去實踐 聞、思、修,且入流亡所。是很難,但受用不盡。而且,菩提願會讓你在隨緣盡 份中,自然讓因緣轉變幫助你。我想研究佛教史必備的基礎,例如歷史學、佛教 學以及戒、定、慧的修持都不可少,各方面都要具備。另外,更要有隨時反省批 判的能力,隨時不斷揚棄昨天錯誤,不斷隨緣修正,真正往涅槃大道、般若大道、

菩薩行的大道上不停投入、跳出。故我的學問也是持續不斷的投入、跳出。每篇 文章我都認真投入完成後再去做別項。事實上,梁武帝的生命也是如此,每個時 節、因緣他都全力以赴後,再隨著時節、因緣而轉變。事實上,菩薩道也是這樣,

如經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為償多劫願,浩蕩赴前程」,此也是隨著因 緣不斷投入,在這茫茫紅塵中,不逃避,不執著。

顏尚文教授著作目錄

1、1973.01,〈曹操的用兵及其兵學 (上)〉,《師大史學會刊》,第 7 期,頁 32-33。

2、1973.06,〈曹操的用兵及其兵學 (下)〉,《師大史學會刊》,第 9 期,頁 7-9。

3、1980,《隋唐佛教宗派研究》,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 年再版,共 430 頁。

(10)

4、1981.01,〈「隋唐佛教宗派研究」序〉,《菩提樹》,第 338 期,頁 26-27。

5、1982.06,〈沈約的宋書與史學〉,《師大歷史學報》,第 10 期,頁 53-81。

6、1982.06,〈湯用彤的漢唐佛教史研究〉,《師大歷史學報》,第 11 期,頁 209-243。

7、1984,〈六朝揚洲地區的佛教寺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經濟研究 所聯合主辦,《第三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會議紀錄》,頁 33-35。

8、1985.06,〈後漢三國西晉時代佛教寺院之分布〉,《師大歷史學報》,第 13 期,

頁 1-44。

9、1988.06,〈梁武帝的君權思想與菩薩性格初探 : 以「斷酒肉文」形成的背 景為例〉,《師大歷史學報》,第 16 期,頁 1-36。

10、1989.06,〈梁武帝「皇帝菩薩」的理念及政策之形成基礎〉,《師大歷史學報》, 第 17 期,頁 1-58。

11、1989.10,〈梁武帝的佛教與政治──簡介初期改革的理想與活動〉,《宗教世 界》,第 40 卷,第 41 期(10:4/11:1=40/41),頁 17-28。

12、1990.10,〈梁武帝受菩薩戒及捨身同泰寺與「皇帝菩薩」地位的建立〉,《東 方宗教研究》,第 1 期,頁 41-89。

13、1993,〈隋「龍藏寺碑」考(一)-定州地區與國家佛教政策關係之背景〉,《第 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頁 937-969。

14、1995,〈六朝佛教史研究的現代途徑初探-以後秦姚興的政治與佛教為例〉,

《1995 佛教研究論文集》,頁 284-311。

15、1996,〈北朝佛教社區共同體的法華邑義組織與活動-以東魏「李氏合邑造像 碑」為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 1 期,頁 167-184。

16、1997,〈法華思想與佛教社區共同體〉,《中華佛學學報》,第 10 期,頁 233-248。

17、1998,〈梁武帝注解《大品般若經》與「佛教國家的建立」〉,《佛學研究中心 學報》,第 3 期,頁 99-127。

18、1998.07,〈南臺灣佛教寺院的分布與發展(1661-1895)〉,政治大學文學院「第 一屆宗教學研討會」,頁 21-25。

19、1999,《梁武帝》,楊惠南編《現代佛學叢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頁 1-329。

20、2001,〈赤山龍湖巖觀音信仰與嘉義縣赤山保地區的發展(1661-1895)〉,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史學系暨歷史研究所《師大歷史學報》,第 29 期,頁 95-132。

21、2002,〈清代嘉義縣城的觀音信仰佛寺之發展〉,中華佛寺協會主辦第一屆「當 代佛寺建築文化與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

23、2003,〈清代以來嘉義市觀音信仰寺廟類型之發展〉,《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第 8 期,頁 183-20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 國文學博士,現任南華大學宗 教學所副教授兼所長,曾任法 鼓山講師、圓光佛研所教師、福嚴佛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曾 任教育部主任祕書、國家教育研 究院籌備處主任、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 究所教授兼所長及博士生導師、南華大

哲 學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 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佛教研究 中心副主任,曾任教於玄奘大學宗教 學系,並曾任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第七屆理事長、「佛教文化與當代世

博士生導師、杭州佛學院佛教研究所常務 副所長,兼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哲 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社科院佛學研究中心 特邀研究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學術委

史學碩士學位,現任江南大學宗教 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兼任四川大學 宗教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兩岸

111.01.11 系所務會議通過 111.04.26 第 3118 次行政會議通過..

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系教授、佛學 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 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員暨淨土文化研究中心

史學博士。現任陝西省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 究所所長、長安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中國 宗教學會理事、陝西歷史學會理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