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數學課程裡的線性規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高中數學課程裡的線性規劃"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學月刊【數‧生活與學習】專欄‧百年 6 月

高中數學課程裡的線性規劃

單維彰‧100 年 5 月 16 日

所謂線性規劃 (Linear Programming) 在其(經過整理的)數學形式上,是求 n 元一次目標函數 在滿足m個一次不等式

之限制條件下的最小值。(我們可以只討論 的情況。)

1 1 2 2 n n

Pc xc x c x

11 1 12 2 1n n 1

a xa x a xb

21 1 22 2 2n n 2

a xa x a xb

1 1 2 2

m m mn n

a xa x a xbm

mn

就像許多數學概念一樣,線性規劃的初步想法可以追溯到更早以前,但是我 們今天認識它的方式乃至於稱呼它的名字,乃是具體地誕生於西元 1948 年。名 字之中的「線性」(linear) 表現了它在數學技術上的特徵:求最小值的「目標函 數」以及設定條件的不等式,都是一次式,也就是線性的。而「規劃」(programming) 其實是軍事用語,意指一套兵力派遣、火力部署和補給作業的規劃;這個字表現 了這套數學想要解決的典型問題。

但是讀者不該將「線性」字面地理解為「直線的」。這是一部份高中學生具 有的迷思:因為二元一次方程式 ax by  的圖形是平面上的直線,就「自然c 地」以為三元一次方程式 ax by cz   的圖形是空間中的直線—不是的,它d 是空間中的平面。一般而言,n 元一次方程式a x1 1a x2 2a xn n  的圖形是 nb 度空間裡,少了一個維度(也就是 n-1 維)的「平面」,稱為超平面 (hyperplane)。

而滿足 n 元一次不等式a x1 1a x2 2 的解,就是被超平面分割的兩個「半 空間」之一。

n n

a x b

  

線性規劃在 1960 年代因為美國報紙的宣揚而成為家喻戶曉的數學明星。做 為明星所達到的最高峰,或許是 1975 年的諾貝爾經濟獎,受獎者是兩位線性規 劃的先行學者,得獎的原因是他們「在資源最佳分配理論上的貢獻」。而線性規 劃的基本性質,和它的基本解法「單形法」(Simplex Method),都在 1950 年代的 前期就確立了。

1966 年前後,為東華書局根據民國 53 年版之課程標準編撰 當李新民教授在

高中數學教科書時,很有創意地將線性規劃的「淺薄特例」:n2的情況,寫進 了教科書。將一個還在尖端研究領域的數學課題寫進高中數學教材,應當是一件 令人歡欣鼓舞的事,很有趣也很有啟發性。李教授後來成為中央大學復校(成為 大學)後的首任校長。

理論上,排除一些無聊的情況之後,滿足限制條件的點,是 n 維空間中被 m 個超平面圍成的區域;稱為多胞形 (polytope);這個看起來很時尚的名字,其實 在二維(平面上)就是多邊形(例如三角形、四邊形等),在三維(空間中)就

(2)

是多面體(例如四面體、立方體、角錐體等)。數學定理保證了上述多胞形必然 是「凸的」,所以如果目標函數在限制條件之下有最小值,則最小值一定發生在 此多胞體的某一個頂點上。

(也就是 n 個超平面交於一點)。 這是

這是一個美好的定理,但是實行上頗為困難。首先,求取頂點坐標等於要算 一個 n 元一次聯立方程式的解,在高中學習了高斯消去法求解三元一次聯立式,

我們可以推廣此算法解 n 元一次式,但是其複雜的程度不是 n:3,而是n :27。讀3 者只要代入 n=10 試試看,就可以想像其複雜的程度;而 n=10 是實際應用時常 見的未知數個數。其次,頂點的個數非常多,而且不容易判斷。在 m 個條件中

任選 n 個,就能計算一個交點 高中生可以了解,

一個組合問題,限制條件形成的凸多胞體可能有C 個交點。讀者只要試試nmC 就能感受交點數有多麼大!而 m=15 在實際應用時還不算太多。但是這些1015 交點卻不一定是多胞體的頂點(稍後在平面上再解釋),我們還須要一些並不容 易的步驟來判斷哪些交點是頂點?

因此,應用數學家(和經濟學者)並不直接使用上述美好的定理,設計求解 線性規劃問題的演算法(否則,那個諾貝爾獎是不是來得太輕易了一點?)。單 形法是最早發明的算法,雖然這個方法在理論上不如後來發明的兩種算法,但是 實務經驗上卻相當可靠,所以至今仍是最普遍被採用的算法。單形法的重點在於 效率,它使得我們不必嘗試目標函數在每一個頂點的值,就能找到發生極小值的 那個頂點。

n2,也就是目標函數與限制條件都只有兩個變數,我們可以限制在平 面上探討它。此時我們習慣將x 寫成 x,1 x 寫成 y,而限制條件就是由 m 條直線2

k k k

a x b y  ,c k1, 2, …, m 圍成的凸多邊形。事實上,每兩條直線就有一個交 點,例如五個條件對應的五條直線一共(最多)有C25 10個交點,須要求解二 元一次方程組 10 遍(通常包含x0和y 兩個條件,所以有兩條直線就是 x0 軸和 y 軸,簡化了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在平面上「看」到這 m 條直線,很容易 不假思索地「

李新民校 於民

看」到頂點的大略位置,只要算出形成頂點的交點即可,而不必經 過計算交點然後判斷是否為頂點的步驟。

長 國 57 年版的東華版數學課本引進n2之線性規劃淺薄特 例時,只有一個例題。其設計目標看來只想要連結二元一次聯立不等式的解區域

(平面上的多邊形),並順便點到為止地介紹一項數學新知(線性規劃)。用今天 的說法,就是在教材裡添加一點「花絮」或「欣賞」。當時,他並未說明求解的 方法及理由,只是說『(解法)一般將至為繁複,但由線性規劃之理論,960-2x-y 之極大或極小值,將在五邊形之頂點出現』。然後就是頂點列表法。習題之中,

六題是解兩條二元一次聯立不等式的操作練習,兩題練習畫解區域,一題練習由 解區域找不等式,只有一個文字應用題。

如果將民國 53—61 年間的數學教材當作台灣「現代」數學課程的第一代,

則 62—72 年間的第二代四種版本的數學課本中,仍然只有李校長的東華版在第 六冊第四章〈總複習〉的「4-4 不等式與極值問題」裡,放了一個「線性函數的

(3)

極限」例題(例 8),內容就是線性規劃。這第二代的教材採用了平行直線系

( x y  )來解釋k xy的最大值發生在一個四邊形區域的某頂點。這份教材 沒有提到「頂點法」,甚至沒有設計類似的習題;整個教材中,僅此一個例題。

的《

章〈不等式〉的

「2-

空間中(也就是 維)

討論

線性規劃在第三代數學課程(民國 72—87 年,全國統一使用的部編版)忽 然變成了一個重要課題,在第一冊第三章〈直線方程式與二元一次不等式〉的「3-4 二元一次聯立不等式與線性規劃」裡,正式躍上了標題。這一冊課本平均每節只 有 10.6 頁,而 3-4 佔了 19 頁,可見是一個「重點章節」。3-4 的內容完整地從 行直線系發展到頂點法,並介紹了頂點坐標不是整數的題型。

第四代數學課本又回到一綱多本的局面,共同的依據是民國 84 年 10 月公布 高級中學數學科課程標準》。這一代的課本保存了部編版的線性規劃,但是 移到了高中三年級選修的《數學甲》Ⅰ或Ⅱ,各版本都為「線性規劃」獨立設了 一節。當時認為數學甲適合準備進入理、工、醫、農、商學領域的高中生,而數 學乙則是為了文、法、教育、藝術領域的學生設計的。

第四代課本中的南一版最接近前代部編版的內容,放在第二

3 線性規劃」,佔了 18 頁,課後設計了 7 道習題,外加 2 個綜合練習題。相 對於部編版,只在格子點問題上做了簡化。除了康熙版只用了 13 頁,各版本都 盡情發揮這個課題,三民版用了 20 頁,翰林版 24 頁,正中版 30 頁,龍騰版甚 至還框列了一個「線性規劃基本定理」!

即使n2,目標函數zf x y( , )ax by 仍然應該在 n1

。高中生已經知道 zax by 亦即ax by   是空間中的平面,稱它為 。z 0 當 ( , )x y 在限制條件圍成的凸多邊形區域內,相當於( , , )x y z 形成了 上的一個凸 多邊形。想像我們把一張紙平鋪在桌面上畫一個凸多邊形,然後隨意拎起這張 紙,讓它斜立在空中(不得卷曲),則紙上多邊形的最高點,當然發生在某個頂 點或某兩個頂點所連的整條邊!大一微積分的學生將會知道,目標函數 f x y( , ) 的

法。

頂點 法的思

過去 半個

點。可見

次偏導 恆不為零,所以在區域的內部沒有臨界點,因此它的極值必定發生 在邊界上。同理討論邊界上的函數,也同樣沒有臨界點,所以極值必定發生在頂

2的線性規劃問題,其實還有也許更自然的

自從獨佔教科書市場 15 年的部編版課本之後,線性規劃就在高中數學課程 裡站穩了腳跟。然而,與國際數學教材相比,線性規劃仍是本國之獨有特色之一。

以二元一次聯立不等式找到凸多邊形之可行解區域,然後以平行直線系推導 維過程,不失為一本線性規劃教科書的絕妙入門教材;作為數學應用之通 識或欣賞,也不失為高中教材的好範例。但是,將它作為一個「課程主題」來處 理,稍嫌孤立於核心知識之外,又未能掌握一般性問題的關鍵,則可以參考

n 看

世紀的教材發展歷程,在整個高中數學教育的理念原則之下,重新思考其適 當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這些類 型的問題, 都比線性規劃要難, 但是也都以線性規劃為基礎去加 以衍生, 所以說線性規劃是數學規劃的基礎, 一點都不為過.. 基於此一事實, 我們這門課對線性規劃的問題,

從課程規劃之初,到一步步探索、嘗試、修改、執行的發展過程中,偉仁 老師總會掌握重點提醒大家:光在哪裡?課程設計的目的在哪裡?……有效幫

彈性學習課程由學校自行規劃辦理全校性、全 年級或班群學習活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並鼓

區分 課目 課程綱要 時數 任課教師 備註. 學科

[r]

中學課程綱要 e.g.數線、負數概念

㇐下小烏龜形狀的按鈕,它就會慢慢地變成小烏龜形狀。如果有 緊急事情,千萬不要讓它變成小烏龜形,因為烏龜爬得很慢,所

學校進一步把價值觀教育、常識科及 STEAM 教學內容自然連繫起來,發展成跨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