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ultural Capital and Citizenship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陳建吉、蕭揚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Cultural Capital and Citizenship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陳建吉、蕭揚基"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Cultural Capital and Citizenship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陳建吉、蕭揚基

E-mail: 364786@mail.dyu.edu.tw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cultural capital and citizenship holding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Research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uilt between family cultural capital holdings and the citizenship of students. After adapting an quantitative methodology,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explore how family background makes difference on students cultural capital holdings and citizenship,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cultural capital holdings and citizenship. The main purpose is to predict various patterns of citizenship of students’ cultural capital holdings going with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Research observations are obtained by questionnaire.The question- naire is designed according to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s, and 770 school children in Changhua country a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amples. Among those who are selected, 765 primary school students,which comes to a return rate by 99.4%.

With coding from participants, statistics-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and t-test have been adapted as testing different variations.

Furthermore, we investig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variables by using analysis one-way and two-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Prudu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Following research findings are obtained: 1.Cultural capital and citizenship holdings sit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are fairly good in Changhua county. 2.

Girls have higher cultural capital and citizenship holdings than boys. 3. School children from complete-structured families have higher cultural capital and citizenship holdings than those from incomplete-structured families. 4. School children with high socio-economic status have higher cultural capital and citizenship holdings than those with middle or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5.

School children in urban area have higher cultural capital and citizenship holdings than those in rural area. 6. Cultural capital holdings of school children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citizenship. 7. Cultural capital holdings and citizenship of school children are not affected by gender and family structure. 8. Citizenship of school children can be effectively foreseen by their cultural capital holdings; particularly, Cultural goods has a highest foreseeing capability with children’s citizenship.

Keywords :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cultural capital、citizenship Table of Contents

內 容 目 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誌謝辭 v 目次 v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 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困境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文化資本理論 10 第二節 文化資本的 相關研究 19 第三節 公民資質之定義與內涵 25 第四節 公民資質的相關研究 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4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2 第五節 實施程序 65 第六節 資料處理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 討論 69 第一節 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公民資質之現況分析 69 第二節 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公民資質之差異比較 77 第三節 國 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公民資質之相關分析 91 第四節 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公民資質之二因子變異數 分析 93 第五節 國小學童 文化資本與公民資質之預測力分析 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0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0 第二節 結論 103 第三節 建議 105 參考 文獻110 一、中文部分 119 二、西文部分 117 附件一、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公民資質正式問卷123 附件二、國小學童文化 資本與公民資質預試問卷 130 附件三、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公民資質之研究(專家效度問卷) 137 附件四、國小學童文化資 本與公民資質之研究(專家效度問卷) 147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王芳筠(2004)。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公民參與機制之研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王富瑾(2010)

。高中職學生參與校務會議權利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錦雀(1997)。臺灣地區國中學生班級氣氛與 政治態度之相關研究。公民訓育學報,6,225-272。 王錦雀(2000)。公民教育實施的障礙與契機---社群主義觀點之分析。公民訓育學報

,9,219-239。 王錦雀(2002)。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資質與師資培育。臺北: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 尤健維(2011)。鄉土知識與鄉土認 同之研究-以金門縣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金門 大學,金門縣。 石之瑜(1995)。後現代的國家認同。臺北:

世界書局。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高雄市

。 古珮琳(1998):家庭溝通型態與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 的理路。臺北:聯經。 朱育潁(2008)。臺南市國小學生民主態度與公民參與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市

。 呂婉菁(2010)。小學生公民資質與社會領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縣。 呂紹貿(2010)。社

(2)

會資本、公民資質對外籍配偶及其子女鄉土認同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蘆竹鄉某國小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臺北市。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 模式(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文益(2003)。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業成績、成就抱負:臺東師院學生的貫時性因果分析(

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 李仲宸(2003)。《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盟約》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盟約

》在中國大陸實施之研究─兼 論香港、澳門之實施情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李品蓉(2009)。劃界的女性婚姻 移民公民權—多元文化女性主義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 北市。 李威伸(2003)。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以臺中市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市。 李威伸、何信慧(2003)。誰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檢視文化資 本的效果。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14(2),66-79。 宋佩陵(2007)。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學校適應之研究 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屏東縣。 余鎮遠(1993)。國中學生法治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悅如(2009)。公民資質對國小學童的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宜蘭地區六年級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佛光大學,宜 蘭縣。 吳秋鋒(2002)。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與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 學,嘉義縣。 吳 國華(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兒童公民資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火旺(1993)。自由主義與社會正 義。臺北市:書林。 林火旺(1995)。自由主義可否建立一個政治社群。錢永祥與戴華(編),政治社群,38,249-270。臺北:中央 研究院中 山人文 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 林火旺(2000) 。自由主義可否包容多元文化論。社教雙月刊,100,20-27。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

臺北:巨流。 林秀蓉(2011)。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 以臺北市國小五、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 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俊榮(2005)。文化資本、自我控制與國小高年級學童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 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倖妃、周原(2011)。《教改現象》搶進私校 機率比中樂透難。2011年8月12日。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1217。 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臺北:商務。 林嘉誠、朱浤 源(1990)。政治學辭典。臺北:五南。 林麗玉(2008)。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文化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高 雄市。 沈瑞宗(2000)。兩種公民資格觀的衝突與融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編印,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 育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邵慧綺(2003)。高職特教班「公民責任」與「法律知能」課程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 範 大學,彰化縣。 周慧菁(2003)。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天下雜誌,287,36-40。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

。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臺北:心理。 洪希勇(2004)。族群、地區與家庭背景對臺東國小學童成績之影響機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 東縣。 胡美英(2010)。緬甸籍新住民公民資質、社會資本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研究:以臺北縣中和 市某國小五年級學生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范信賢(1997)。文化資本與學校教育:波狄爾觀點的探討。

研習資訊,14(2),70-78。 徐千偉(2000)。網際網路與公民參與:臺北市政府網路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徐火炎(2006年5月)。從跨國比較的觀點看公民權的經驗內涵。公民權: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八次研討會論 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政治 學研究所壽備處、社會學研究所。 馬信行(1985)。家庭文化背景與學業成績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1,139-165。 高俊銘(2008)。

地方歷史與社區文化資產守護關係之研究-以花蓮美崙溪畔日式宿舍保存與再利用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高宣揚(1998)。當代社會理論。臺北市:五南。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臺北市:生智。 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

。Patrice Bonnewitz原著。臺北:麥田。(原著出版年: 1997) 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2011)。99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稅額試算案件收件 統計表。2011年10月6日。取自: http://www.fdc.gov.tw/ct.asp?xItem=1960&ctNode=668&mp=1。 張秀雄(1988)。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

。臺北:師大書苑發行。 張秀雄(1997)。公民教育與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的關係。公民訓育學報,6,61-72。 張秀雄(1999)。建構適合臺 灣社會的公民價值觀。通識教育季刊,6(2),39-63。 張秀雄、李琪明(2000)。我國理想公民資質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 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89-2413-H-003-035),未出版。 張秀雄、李琪明(2002)。理想公民資質之探討-臺灣地區個案研究。公民 訓育學報,12,1-32。 張善楠、黃毅志(1999)。臺灣原漢族群、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臺灣原住民 教育,149-178。臺北:師大書苑。 張碧玲(2010)。公民資質對文化保存承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張錦弘(2006年1月15日)。教改總體檢 大學麥當勞化 公平是假象教學品質低落 上課要擠200人大教室 窮人讀 高學費私校更難翻身。聯合 報,第a10 版。 張麗萍(2008)。審議民主學習圈模式應用於高中生公共參與學習之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 學,臺北市

。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教育部施政理念與業務概況報告。臺北:教育部。 教 育部(2010)。教育部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臺北:教育部。 莊錦昌、顧曉鳴、顧雲深(1996)。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臺北:淑馨。 許珮 甄(2009)。臺南縣國中學生社會資本、公民資質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 院,臺南縣。 許慈寧(2009)。國 中學生社會資本、公民資質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縣。 陳正祥(2004)。原住民國中生公民資 質、族群認同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彰化縣。 陳青達(2006)。文化資本與學業成效關係之研 究 -以雲林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俊言(2007)。臺灣高等教育及學費政策之研究:

市場機制與公民權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縣。 陳奎?(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師大書苑。 陳憶芬(1998)。教育對 就業之影響:人力資本論與勞工市場區隔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6(5),86-99。 陳秋燕(1994):北高兩市國中學生政治認知與態度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建州、劉正(2001)。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臺東 師院學報,12(上),115- 144。 陳怡靖、鄭耀男(2000)。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公民資質論及財物資本論在 臺灣的適用 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彭如婉(1998)。公民共和主義的公民教育觀。載於張秀 雄(主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師大書苑。 彭瀧森(1985)。國中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板橋地區國三學生公民教育調查分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天韻(2004)。臺灣地區出身背景對大學及研究所入學機會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與心理研究,27(2), 255-281。 曾欣儀(2001)。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政治態度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3)

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游靖喻(2010)。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資本、文化認同對自然領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原住 民 與非原住民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黃秀琳(2010)。公民資質與社會資本對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

-以苗栗縣竹南鎮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黃信誠(2003)。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 嘉義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佩君(2009)。公民資質與小學英語成績之相關研究~

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彰化縣。 黃景裕(1994)。臺北市高中職學生現代公民性及其家庭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 北市。 黃瓊瑤(2008)。彰化縣本國籍以及外籍配偶子女族群認同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彰化縣。 劉阿榮(2002)。社群主義與公民資質:社群 VS.族群的困惑。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主編)

,邁向二十一世紀 的公民資質與師資培育,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83-108。 劉明隆(2007)。臺灣公民教育的再思:以認 同能力為主軸的公民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市。 劉姝言(1997)。自由主義及其公民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美慧(2000)。學校公民課程的實施與公民資質觀點分析。臺灣教育,595,25-35。 劉美慧、董秀蘭(2009)

。我國公民教育革新之反思—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之研究與啟示。教育資料與研 究,87,145-162。 劉阿榮、林麗菊(2000)。

當前臺灣公民教育的三種典範述評,公民訓育學報,9,103-128。 鄧志松(2001)。民主的理論與實際。2011年7月30日。取自:

http://ceiba.cc.ntu.edu.tw/demo_theo_prac/democracy_totole.htm 蔡文輝、李紹嶸(2006)。社會學概要。臺北:五南。 蔡孟潔(2011)。高雄 市國小六年級學童積極公民資質與家庭因素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彰化縣。 蔡毓智(2002)。學習資產對 學業成績之影響—以臺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鄭玉雲(2009)。編織課程對 泰雅族原住民學童、教師編織才能、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名惠(2007)。國 小學生家庭文化資本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市。 鄭慧蘭(2001)。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 與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臺北市。 謝孟穎(2001)。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 就關連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盧淑華(2007)。公民資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簡銍宥(2002)。公民資質運作下的中輟生問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顏秀朱(2007)。外籍配偶家庭公民資質與其 子女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臺南 縣。 蕭高彥(1996)。多元文化與承認政治論:一個政治哲學的分。「

多元主義政治思想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 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蕭揚基(2000)。臺灣中部地區高中學生公民意識及相關 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 告(編號:NSC89-2413-H-212-003-S),未出版。 二、西文部分 Ahmad, I.

(2003).Education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 and peace. Retrieved January 17, 2008, from http://www.eric.ed.gov/

ERICDocs/data/ericdocs2sql/content_storage_01/0000019b/80/1a/f9/a7.pdf Almond,Gabriel A. & Verba,Sidney.(1963).The Civic

Culture,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maral, A. L. (1991).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ccess: A study of Brazilian normal schools.

Ph. D., Stanford University, California. Bell, Daniel. (1993). Communitarianism and its Critics. Oxford:Clarendon Press. Bourdieu, P. (1974).

School as conservative force: Scholastic and cultural inequalities. In J. Eggleston (Ed.), 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32-46). London: Methuen.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41-260. Connecticut: Greenwood. Brown, D. J. (1998). Schools with heart: Voluntarism and public education.

Boulder:Westview Press. Campbell, A.,Geraid, G.&Miller, E.Warren. (1954).The Voter Decides , Evanstone: Row Peterson&Co.. Chi, B., Jastrzab, J., & Melchior, A. (2006). Developing indicators and measures of civic outcom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Baltimor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Press. Chakera, O. & Sears, A. (2006). Civic Duty: Young people's conceptions of voting as a mean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9(2), 521-540. Connolly, William E. (1991). Identity Difference: Democratic Negotiations of Political Paradox.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De Graaf, P. M. ( 1986).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

Sociology of Education,59,237-246. DiMaggio, P. (1982).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ccess: The impact of status culture participation on the grades of U.S. high school stud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7, 189-201. Dumais, S. A. (2002). Cultural capital, gender, and school success:

The role of habitu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5(1), 44-68. Graseck, S. (2000). Youth, civic engagement,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vidence, RI:Univiversity of Brown, Thomas J.Watson, Jr. Inst.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Kalmijn, M. & Kraaykamp, G. (1996). Race,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ing:An analysis of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9,22-34. Katsillis, J. & Rubinson, R. (1990). Cultural capital, student achievement,and educational reproduction: The case of Gree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 270-279. Klapp, Orrin E. (1969). Collective Search for Identity. 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Landon: Falmer.OECD. (2001). The well-being of nations: The role of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OECD: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Morris Janowitz, Morris. (1980). “Observations on the Sociology of Citizenship:

Obligations and Rights.” Social Forces 59,1-24. Peraita, C. & Pastor, M. (2000). The primary school dropout in Spain:The influence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labor market conditions.Education Economics, 8(2),157. Pratte, Richard. (1988).The civic imperative .N.Y.: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Reay, D. (1998). Cultural reproduction: Mothers’ involvement in theirchildren’s primary schooling. In M. Grenfell

& D. James (Eds.),Bourdieu and education: Acts of practical theory,55-71. Rousseau, J. J. (1968) .The Social Contract. Harmondsworth:

Penguin. Torney-Purta, J., Amadeo, J. A., & Lehmann, R. J. (2001). Civic knowledge and engagement at age 14 in 28 countries: results from the IEA civic education study, ERIC digest. Bloomington, IN: The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ocial Studies/Social Sciences Education. T.H.Marshall.

(1964).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in class, 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assays by T.H.Marshall,Chapter IV,New York:Doubleday

&Company,Inc,65-122. Torney-Purta, J. , Barber, C. H., & Wilkenfeld, B. (2007). Latino adolescents' civic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e IEA civic education stud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6(2)111-115 Turner, J. C. (1982).Towards a Cognitive Redefinition of the Social Group, In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hips, H. Tajfel (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lker,

(4)

D. (2006). Facing the challenge. The 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 Landon,p.15. Wheelis, Allen. (1958). The Quest for Identit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Woodward, K. (1997).Concept o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Identity and Difference,ed. by Woodward, K., London: Sage. Young , Iris Marion. (1990). Justics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ceton , NJ : Princeton Univ. Press . Ch6 :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bus- related lesson plans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 rd to 6 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remote

In addition, the way that students deal with homework is different: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sed to handwriting, while college student are asked to typing. Moreover, thought

There are many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traggle withchinese character stroke order during learning progresses,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assist students may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lie in the effects of real situated mobile learning on local cultur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ethodologically speaking, 23 student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grade 7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ompetencies during mathematics problem posing instruction.. Accordi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