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Merriam-Webster's 大學生字典所示社區布三種涵義:一是一群人的 群合體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Merriam-Webster's 大學生字典所示社區布三種涵義:一是一群人的 群合體"

Copied!
6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分析

第一節 學校社區化 壹、社區的涵義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於一九九四年十月提出「社區整體營造」的政 策,主要目的在於凝聚社區共識,促進社區民眾的親自參與,以提升社區 的生活品質。推行數年下來,在政府與民間的共同努力下,已有星火燎原 之勢,「社區」一詞開始受到大家的注意,引起各家熱烈的討論。

陳玉賢(民 87)認為社區(community)一詞源於拉丁文(communis),

是伴侶或共同關係和感情具「共同體」之意義。

Merriam-Webster's 大學生字典所示社區布三種涵義:一是一群人的 群合體。二是一個社會三是這社會包括四個意芄即共同的所有權或參與、

共同的特質、社會的活動、社會的狀況或情形。

蔡培村(民 84)考慮居民、地區、共同的關係、社區的組織及社區的 意義等五大因素,認為社區乃是一群互相關懷,關係密切的人民所居住的 區域,他們藉組織團體與參與活動,凝聚共識、形成文化,並願採取集體 行為,以求人己的共同發展。

林振春(民 83,民 91)認為是「具有根源、道德一致、親密及友誼 的連結,成員對團體認同以生存生活和生涯發展為目標,以友誼互助和情 感為特性,是一個具有生命共同體感的組織。」

「社區可以是一種心理互動的團體組織,可以没有固定的地理疆界,

卻有一種自我認同的歸屬感。」

李永展、馬立文(民 85)認為「居住於某一特定地理區域的一群人,

基於共同關係、共同服務體系以及社會互助而形成之社會團體。」

蔡祈賢(民 85)認為是「人們在社群生活中彼此共有、共享、共治,並 經由社群組織中的服務體系得到互惠的利益。它具有經濟、政治、教育、

衛生、娛樂服務及社會化、社會控制的功能。」

(2)

林明地(民 91)將社區涵義分五類:以地方或地理區域代表社區、以人 際關係互動代表社區意義、以一群具有共享價值的人民代表社區、以外在 於學校的公共世界代表社區、以學校生活的凝聚本質代表社區。

吳麗琴(民 90)認為社區定義為「在一定的區域中,一群居住的人彼 此有文化行為的互動,擔負共同的社會功能,形成共同意識,並且有互助 服務的機構設施,所組成的社會實體。」

黃政傑(民 91)認為「社區是指我們日常生活所在的區域。」

林福樹 (民 91) 認為「社區是一群具有相同文化和歷史傳統的人民所 居住的地域,他們有共同的精神和意識形態,在直接的接觸和親切的聯繫 中,交換感情,共同為改善地方生活而努力。」

黃方伯(民 92)認為社區有以下之意義: 1、以自然地域而言,社區 是一群居住附近的人,擁有相同之地理環境和居住背景。 2、以人文地理 而言,社區是一群有相同文化背景及歷史傳承的人的集合體,有共同的經 驗及風俗習慣。 3、以生物觀點而言,社區是一群相近的人所集合而成,

因群聚而產生關懷、關係密切的生態。 4、以經濟觀點而言,社區內的人 因利益的相互往來,因生活所需,而形成共生結構,彼此相互依賴。

江耀淇(民 92)認為可將社區定義為:「在一定的地理區域中,擁有相 同的生活環境與設施,面對相互關聯的行動與心理需求的群體。」

陳國軒(民 93)綜合整理專家學者的概念認為社區是:1、 一群人居住 在同一社區內,而且居住地有一定的範圍,該範圍即形成一個社區。2、 社 區的概念是建立在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是否互動關係密切的基礎上。3、

社區具備了共同意識、傳統、道德、與認同感的生命共同體的理念;除此 之外,因為它們擁有歷史、價值觀等共同因素而能夠發展成高度的社區認 同感。4、 社區的概念並非僵固不變的,它會隨著不同的議題、不同的情 境、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涵蓋不同的意義,它是屬於一個多向度的概念。5、

結合社區資源與凝聚力,可以展現社教功能,促進社區進步與繁榮的基礎。

(3)

綜觀各家說法,不外乎從:居民、地域、情感、文化等角度來定義社 區;居民:群居的人類,是社區形成的要因。地域:社區居民生活的特定 的地理區域,其中甚至有一個或多個的共同活動或服務中心。情感:居民 對其所在的社區有歸屬感、群體意識,對社區的共同事務、共同問題有參 與解決的意願和責任、並分享共同的福利,彼此互相信任、依賴。文化:

社區居民有相近的文化、歷史背景,並且社區本身有其獨特的運作模式與 呈現具有特色的社區文化。

貳、學校社區化的涵義

從 20 世紀到 21 世紀,學校與社區關係之發展眾所矚目,並有令人目 不暇給的快速變化。學校從社區中的孤島、精神堡壘,逐漸開放校園與社 區融合,彼此資源分享,學校的功能也從敎育學生,擴充至為社區服務,

例如美國教育部(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3)和 Sanoff(2002) 皆倡導學校是社區的中心(the center of community),Calfee, Wittwer 和 Meredith (1998)呼籲建造「完全服務學校」(full-service school),

Moore 和 Lackney (1995)亦認為使學校成為社區中心(a community hub) 和終身學習社區(a lifelong learning community),兼顧基本教育和社 區功能,是 21 世紀學校重要的新教育方向;Townsend 和 Otero (1999)也 強調第三千禧年學校(the third millennium school)是一個自我組織的 學校(the self-organizing school),應建立學習型社區(the learning community),Parson (1999)稱這樣的學校為社區學習中心(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此外,美國著名的期刊「美國學校和大學」(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1998,January)也特別提出十項最重要的 21 世紀 學校的設計理念,其中有二項與社區化有關,一為「社區和學校的統整」

(integration of community and school),另一為「學校是社區的資源」

(school as community resources)。由此可知,學校社區化和社區學校,

已成為新世紀學校發展的必然走向,學校社區化的概念,也強化了學校與

(4)

社區一體的關聯性、重要性與價值性(湯志民,民 91)。

至於學校與社區結合的趨勢,Epstein(1992)認為,其發展趨勢是 從學校與家庭、社區彼此「分離的」,強調彼此功能各自獨立的發揮,發 展到「依序的」,主張影響力具前後的接續、連續關係,前者為後者發展 的根基,一直發展到「功能重疊的」關係,承認學校與社區具有彼此專精,

可以獨自完成的部份,但亦強調彼此可以同心協力合作的部份,以真正協 助小孩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發展。

何謂「學校社區化」?張德永(民 84)認為學校社區化是指學校向社區 開放其一切教育目標、課程、內容以及教學行為等,都允社區人士的參與,

在「培育健全公民,教育優良下一代」的共同理念下,教育當局和社區人 士是有一致目標以及一致作法。學校能夠充分利用社區內的人力、物力、

財力以及組織、機構等資源,以改善學校教育,提昇教育品質,並推展成 人教育,實現終生教育的理想。

湯梅英(民 86)認為學校社區化係指學校向社區開放,將學校教育的觸 角深入社區,學校能結合社區,重視社區參與,了解學校傳遞的價值與社 區文化、價值的差異,並能尋求其間的平衡點,充分利用社區各項資源,

使教育符合學校、社區及受教學生的共同需求。

周愫嫻(民 86)認為學校社區化是把學校同化到社區裡,學校利用社區 資源,協助達成學校的顯性目的:教與學;或是學校藉著參與社區活動、

幫助解決社區問題,以圖完成學校的隱性目的,被社區同化的政治學。

沈華海及林俊彥(民 89)則歸納中外學者的看法,認為學校社區化的 意義有下列七項:1、是一種教育改革。2、是一種促進終身教育理念的實 踐過程。3、強調以國家整體為發展目標。4、是正規或非規的教育活動。

5、強調學校與社區資源的整合。6、強調學校教師與社區人士的參與。7、

建立社區為終生學習的場所。且認為學校經營社區化乃結合學校教育與社 區教育的概念,透過終身教育理念的實踐過程,整合學校與社區的資源,

(5)

以正規或非正規的方式,鼓勵教師與社區人士共同參與的途徑,建立以社 區為終身學習場所的教育改革運動。

楊國德(民 91)認為學校最基本的意涵包括:1、學校要轉變為社區居 民共同學習的中心。2、學校要成為校內外人員共同研討組織發展的中心。

3、學校要成為校內外所有成員共同成長的中心。

劉子利(民 91)認為學校社區化應具有的內涵是:1、學校是社區發展 的舵手。2、學校是社區教育的實踐場所。3、學校是社區文化的堡壘。4、

學校是社區終生學習的搖籃。5、學校是社區生活的中心。

林明地(民 91)指出學校社區化可能意涵是:1、學校與社區彼此能 雙向連結。2、學校能展現出社區生活的影子。3、學校能適度發揮社區的 功能。4、學校為社區所有。5、學校本身像社區。6、學校以整體社區為 校園,提供教育服務。

張德銳、丁一顧(民 91)認為學校社區化應包括下述五項的意涵:1、

學校本位的觀點:學校充分利用社區內的人力、物力、財力及組織、機構 的資源,以改善學校教育、提昇教育品質。2、強調終身教育:學校社區 化乃是指終身學習社會體制的建立,也就是說,學校提供社區所有民眾學 習與教育的場所,藉以營造終身教育的情境。3、注重服務學習:學校社 區化乃是學校教育跨入社區、社區即教室的理念,促使學校學習與社區現 場活動經驗相結合,進而達成教、學與社區服務結合為一。4 結合社區參 與:學校社區化應該是學校為社區共有、共治與共享的理念,所以學校教 育的目標、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活動,都應允許社區人士的參與。5 推展公 共關係:學校社區化乃在促進學校與社區的互動,而從良好的互動中,增 進學校與社區內外公眾之間良善關係的建立。

湯志民(民 92)認為學校社區化係指學校與社區融合,學校教育及設施 對社區開放,同時運用社區資源,讓學校發展以社區為基礎,並融入社區 成為社區學校之歷程。

(6)

吳俊賢(民 92)認為學校社區化係指學校與社區生活圈密切結合,達到 資源共享,不但可運用社區資源充實學校教育內容,而且還可經營學校成 為社區的學習資源中心。共同達成社區總營造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形成一 個多元適性學習區,以逐漸吸引學生就近入學。

黃方伯(民 92)認為學校社區化是學校向社區開放,學校成為社區的中 心,社區文化的精神堡壘,而且學校在不影響正常的教學下,提供場地、

設施及相關設備供社區民眾使用。學校教育的目標,教學設施及相關活 動,允許社區人士的參與,學校教育的對象,以學生為主體,並逐步擴及 社區人士,而且學校有計畫的運用社區人力、物力、財力及組織等資源,

以促進學校與社區的交流,讓學校與社區融合,達到教育理想。

綜上所言,學校社區化係指學校與社區融合,雙方站在平等互惠的原 則下,學校教育的目標、教學設施及相關活動,允許社區人士的參與,各 項設施對社區開放,供社區民眾使用。同時充分利用社區各項人力、物力、

財力及組織等資源,讓學校發展以社區為基礎,並融入社區,成為社區學 校之歷程,重視社區參與,瞭解學校傳遞的價值與社區文化、價值的差異,

並能尋求其平衡點,使教育符合學校、社區及受教學生的共同需求;因此,

舉凡學校經營理念、教育內容、活動設施和人力資源等,都容許社區人士 的參與,並將教育的物件擴及社區居民;另外,延伸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活 動,重視所在社區本土化及生活化的學習;彼此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不 僅爲學校教育注入新生命與活力,也帶動社區的發展,形成一個多元適性 的學習環境。

第二節 高中職社區化政策的發展

根據教育部(民 90、92)之說明,高中職社區化是社區內不同類型的高 中職校,包括公私立高中、高職、綜合高中、完全中學、特殊學校和獨立 進修學校等,透過師資、課程及設備等資源之整合,提供多元適性的課程,

(7)

營造符合學生性向發展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就近入學。本節將針對此一 政策的形成背景、發展歷程及推動時所面臨的困境加以探討。

壹、高中職社區化政策的形成背景

陳鎰斌認為高中職社區化推動的背景,包含社會環境因素、後期中等 教育的問題及後期中等教育的發展趨勢等三方面,以下逐一加以闡述。(陳 鎰斌,92)

一、社會環境趨勢分析

高級中等教育階段長期以來是我國學生就業或繼續升學的分水嶺,然 而,實施三十餘年的高中高職分流學制,近年來面臨內、外在環境的急劇 變化,時代的洪流敦促高中職校必須積極謀求轉型發展,以提昇品質,適 應新世代的需求。以下針對目前社會環境發展趨勢,分析現階段高級中等 教育必須進行變革的原因:

(一) 知識經濟的創意人才需求

為順應知識經濟時代之來臨,高中職校應提供多元適性的教育環 境,開發各類創意課程,以激發學生潛能,並鼓勵教師進修,改進教 學方法,培育多元創意人才,以配合國家未來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需求。

(教育部,民 92)

(二) 加入 WTO 的教育市場競爭

我國自民國九十一年開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正式會員,因應入會後教育領域須對各會員體公平 開放,我國高級中等教育必需提升學校競爭力,建立公平合理的教育 競爭機制,以降低教育服務市場開放後對我國教育的整體衝擊。(教育 部,民 92)

(三) 產業升級的人力資源轉型

(8)

產業結構的變遷,將帶動人力需求的轉變,我國已從勞力及技術 密集升級為腦力密集、高科技代工,人力資源的需求不能停留在技術 的層面,特別強調再學習及統整管理的能力,為此高中職學習環境與 課程內涵,應做適度的調整,方能符合我國培育未來人力之目標。

(四) 社區主義時代的來臨

「社區主義」是我國近幾年來除了司法、教育改革之外的第三大 改革。社區主義強調經由民眾對社區產生認同,願意透過集體的努力,

共同面對社區問題,建立共同解決問題的制度。綜觀我國社會發展的 趨勢得知,由於政治上的解嚴使民眾的參與大幅的增加,經濟上的發 展使得民眾得以參與自己選擇的活動,教育的普及也使得民眾有知識 能力來組織集會。

特別是在提倡社區文化圈的意識之下,民眾可以透過社區參與及 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參與極具地方特色的各項文化活動,組成自發性 組織,經由社區民眾共同經營,以促使文化環境具有提昇個人生活品 質的功能,進而提供塑造社區學習文化的情境,而此一社區學習理念 的興起,也同時帶動學習型社區的發展。(林益昌,民 91)

(五) 終身學習思潮的影響

終身教育乃是一個全民學習、時時學習、事事學習及處處學習的 新學習社會,透過正規、非正規及非正式的教育體制,必可促進社區 的變遷與發展,也唯有終身化與全民化的教育體制,才能提昇社區民 眾的素質,營造社區的活力。終身教育正逐漸成為當前我國教育發展 的主流。民國八十三年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特別提出今後台灣地區 的教育,將以推展終身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願景。民國八十五年行政 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提出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係以「推 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落實學校教育改革」為主軸。民國八十 七年教育部提出「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中,更明確的指出:終身教

(9)

育已成為世界教育的新潮流,也是因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一項策略,亟 須儘速進行規劃,積極推展,才能免於落伍。

因之,在變遷快速的現代社會中,職場所須人力素質及其工作條 件不斷的調整,使得每位工作者都需要終身學習,所以學校必須充分 提供回流教育的機會,使職場中的從業人員不斷地更新及提昇工作知 能。

(六) 教育夥伴關係的發展

學校的教育夥伴關係是未來教育改革的重點,學校教育要能發揮 成效,滿足產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一定要和社區、產業界、政府機 關及其他教育單位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教育不 再只是產學或產官學研究合作就足以滿足需求,學校必須體認社會變 遷中的競爭,藉由教育夥伴關係的重新認識,實為學校辦學方向帶來 新的思考方向。學校不再是單打獨鬥、孤立的耕耘者,而必須拓展視 野與觸角,勇敢邁出校園的藩籬,尋找合作的夥伴,建立互惠的關係,

創造更多的契機與轉機。

(七) 學校教育角色的轉變

教育是帶動社會進步的動力,身處知識經濟的時代,教育如何轉 型,以因應多元急遽變遷的社會發展,是一個值得關切的課題。為了 達成學習社會的理想,學校應該擺脫「知識殿堂」、「學術象牙塔」

甚至「技能養成所」的傳統角色,轉而扮演「終身學習者的苗圃」及

「社區學習中心」的角色。社區終身學習中心的角色,重在學校資源 開放供社區民眾使用,使學校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場所,而影響學校 教育角色轉變,主要為學校組織的轉型及學校空間的轉型。

(八) 國民教育課程改革之銜接

高級中等教育接續國民教育,為求課程統整與連貫,應配合國民 教育之改革,積極統整修訂高中、高職、綜合高中課程,並改進學習

(10)

方式,推動學科分組教學、領域課程整合或類科(組)課程整合、學校 類科調整或整併、創意課程、網際網路教學等多元適性理念,以培養 學生足夠的基本能力,協助其完成自我實現。

(九) 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增加

九十二學年度大學招生錄取率(不含技職體系)已創新高,達到 88.69%,九十三學年度亦高達 110%,而四年制技術學院招生錄取率亦 有增加趨勢,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擴增,促使高級中等教育的定位和 功能連帶產生變化,高中職應逐漸朝向縮小公私立高中職教育品質的 落差,以提供學生多元發展機會、優質的學習環境,深植後續學習之 能力,發展全人教育為依歸。

由上述可知,社區主義的提昇、終身學習的觀念、教育夥伴關係 的建立以及學校教育角色的定位與轉變,以及教育本身的課程改革及 入學機會的增加是影響社區與學校教育的重大因素,也是推動「學校 社區化」的一股力量。

二、高中職教育問題

推動高中職校社區化,主要是著眼於長期存在的幾個嚴重現象,學生 依學校的社會聲望選校,不能適性學習;學校區分等級,難以發揮教育效 能;升學競爭嚴重,教學無法正常;越區就讀,造成資源浪費;辦學無法 發揮特色,茲分述如下:(教育部,民90)、(黃政傑,民89)、(楊思偉,

民89)

(一)、學校依高中職校社會聲望選校,無法適性學習

全國有幾百所高中、職校,但其中具有聲望的學校只是少數。這 些少數具有聲望的學校固然辦學有其特色和優異之處,但招生制度讓 學生依考試成績選填志願,很快的造成排名定型的現象,年復一年每 年參加入學考試的學生,大多是依照排名填寫志願,學校聲望更加定 型。整個社會產生追逐明星的現象,學生是否在性向和志趣上適合進

(11)

入所選學校就讀,完全不在考慮之列,結果當然是無法適性學習,又 如何能發揮自身的潛能呢?過去國中畢業生的升學管道,主要為普通 高中、高職和五專。但是國中生因為缺乏適當的生涯試探與輔導,以 致升學選校總以父母期望、聯考成績排名和社會價值觀作為考量,而 忽視個人興趣和性向,未能獲得適性教育。

(二)、學校依排名區分等級,無法發揮教育效能

高中職在聯招考試的排名之下,無論怎麼努力都難以完全改變家 長、學生和學校的觀念,只要不是排名前面而成為第一志願的學校,

就被視為辦學績效屬於普通或不良的,甚至被貼上標籤,造成自暴自 棄的現象,也形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學校、社區是無法互相得利的。

(三)、學校升學競爭嚴重,教學無法正常

高中、職未社區化時,學校招生是以全國為範圍,尤其聲望較高 的學校都有考生由全國各地來報考,門庭若市,聲望低的學校則被打 入冷宮,門可羅雀。要考中高聲望的學校,必須通過競爭激烈的考試,

因此,能夠有效通過入學考試的教育方式乃被採行,考試引導教學,

導致教育無法正常運作,是十分普遍的事,學生的學習自然也就有所 偏廢了。

(四)、普通及技職教育長期失衡,衍生越區就讀情況

在面向全國招生的體制下,學業成績優良的學生全部競爭要進入 聲望較高的學校,越區就讀乃變得十分普遍,學生不是長途通學,每 天浪費寶貴青春和精力在道路上,就是在學校附近租房子住,缺乏家 庭的溫暖與照顧,這個現象不但造成社會資源浪費,也很容易使青少 年因為缺乏照顧而產生行為偏差問題。早期配合國家培養產業界人才 之政策,鼓勵私人興學,設置高級職業中學,吸引多數期望加入就業 市場改善經濟情況的學子就讀,並為當時的經濟成就一番榮景。惟隨 著經濟高度成長,從傳統的加工出口轉型至知識經濟社會的過程中,

一方面國人有能力投資在教育的成本增加,使得教育年限逐漸延長,

(12)

另一方面知識經濟社會,重視多元知識的累積與快速適應社會變遷的 能力,使得當前國中生希望進入升學管道暢通,做為高等教育準備的 高中,以取得進入大學、研究所就讀的機會。由於過去高職、五專畢 業生的升學管道,長期失去肯定與重視,在社會價值觀中地位較為低 弱,高等技職教育之入學機會仍遠低於普通大學校院,使得高職、五 專成為國中生升學的第二等選擇。

(五)、社區中等教育機構各自發展,無法發揮互補效果與特色 在面向全國招生的體制下,升學是唯一努力的方向,高中、職教 育很容易形成標準化的現象,原因是每個學校都以全國為參照,無法 善用社區資源和特色,以發展學校特色。同時國中教育也是受影響而 變得十分的標準化。依據高級中學法,高中類型包括普通高中、綜合 高中、單類科高中、實驗高中,加上高職及高中附設職業類科,如妥 善規劃,應可滿足國中畢業生生適性發展需要,但常因社區內各類中 等教育機構未能就各科課程類型,加以經營規劃,有效利用教育資源,

發揮互補功能,以至於無法配合學生的需求,導致資源重疊的浪費。

(六)、高中職不患寡而患不均

第一個差距為辦學的條件,目前中等教育機構絕大部份為私立學 校,但公立高中、高職條件辦學條件一般優於私立高中、高職,而私 立高中、高職的收費又比公立高中、高職高,雖然其間差距已設法縮 減中,但所收學雜費仍有落差。

第二個差距為辦學品質,公立及私立學校均有辦學品質的問題,

辦學品質好的學校與差的學校差距太大,並且惡性循環,使得社區人 士難以接受。上述原因,經常造成國中生報考公立高中、高職及明星 學校的意願較高。

因此,以「高中職社區化」具體的措施,包括「改善教學設施」、

「課程區域合作」及「教學資源的整合」,將可以使社區內學生就近

(13)

入學;提升公私立教育的水準;提供學生適性教育的需求;提昇整體 後期中等教育的品質,進而為十二年國教奠定基礎。

三、高中職教育的發展趨勢

高級中等學校兼具往下延續國民義務教育,向上銜接高等教育之雙重 功能,負有承先啟後之重責。所以有關制度之興革,在各級教育改革過程 中顯得格外的重要。二十一世紀的中等教育改革,必須考慮到整體教育環 境的改變,及回應社會大眾對中等教育的期望,針對學制的彈性不足、高 中職結構的調整、越區就讀、教育資源分配不平均等重要課題加以審思改 革,才能創造符合時代潮流的中等教育。綜觀世界各國中等教育發展潮 流,高級中等學校的發展有六項趨勢。(黃政傑,民83)

(一) 普及化

高級中等學校已經從過去精英教育轉變為普及教育,提高國民基礎教 育的層次,以全面提昇國家教育品質。在國家經費許可的情況下,已可適 度延長國民教育年限,以全面提升國民素質。

(二) 社區化

高級中等學校的設立,必須考慮人口、交通、資源等因素,進而達到 均衡學校與資源分佈的目標。因此,學校與社區生活圈密切結合,一方面 可以運用社區資源充實教育品質,二方面做為社區的文化資源,發揚社區 文化風格。以生活圈整體發展為考量,使學校與社區機構密切配合,資源 共享與功能互補。同時,因為社區化的結果,學生在所居住的社區中就讀,

就學通學時間相對節省,交通所支出的金錢和生活管理問題也減少許多,

進而增加運用於學習及休閒生活的時間。

(三) 綜合化

高級中等學校宜以綜合高中為主流,輔之以普通高中、職業學校、完 全中學。綜合高中提供多樣化的課程,避免學習分化太早,以增加學生學

(14)

習的彈性。而且綜合高中盡量做到「綜合」,同校之內普通教育與技職教 育綜合,行政、師資、課程、教學、設備都應該互相的交流。

(四) 彈性化

職業性向確立的國中生可於畢業時選擇適合的職業學校就讀,否則可 於升入綜合高中後,在高中各年段依志趣選擇適當課程學習。課程和教學 應依學生性向和志趣設計,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使學生能有適性學習的 彈性,依需要變換學習的速度、深度和廣度。學校為因應學生和社會的需 求,應具有設計課程的權責,而為達成課程目標的其他相關彈性也是需要 的。

(五) 卓越化

教育正常化為社會強烈之企求,高級中等教育應力求正常化,避免受 到各種升學考試的不當影響,避免激化國中教育的不正常。然而高級中等 教育更重要的是由正常化邁向卓越化,不只是依照教育目標和教育理想正 常運作,還要精益求精,讓每一個學生能夠適性發展,達到精緻、卓越的 地步。

(六) 漸進化

教育改革採漸進的方式,使社會大眾能夠逐漸適應,避免衝擊與抗 拒。而各種教育改革方案,為求周延,宜先選擇適當地區先期試行,通過 評鑑修正其缺失,然後再全面實施。

羅文基也曾提出後期中等教育的發展趨勢:(羅文基民,90) (一) 資源均衡化

公立學校的教育經費由政府負擔,學生繳交學雜費,公立學校較私立 學校學費減輕許多;城市學校教育資源比鄉鎮學校充裕。過去這種現象造 成城市與鄉鎮教育品質的差距,甚至塑造出所謂的「明星學校」。近來學 校設置及教育經費分配,已經注重公私立、城鄉、正規非正規、一般與特 殊學校的均衡,符合社會公平正義原則。

(15)

(二) 課程多元化

後期中等教育的各類型學校,已朝向課程改革進行,使課程呈現多元 化,兼顧升學與就業,包含文化陶冶、修身處事、數理基礎及國際語言。

(三) 學習適性化

綜合高中已成為後期中等教育的主流,其課程設計延後分流的學習,

融合學術學程、專門學程於同一學校,使學生根據興趣、性向,在每個學 期階段都能作適性的選擇,而得到充分的適性學習環境。

(四) 就學社區化

後期中等教育的學校品質已普遍提昇,並獲得大眾的肯定,就近入學 既節省上下學時間、交通費或租賃費,學生在社區的關照下,又能促進對 鄉土的感情,培養愛校愛鄉的情懷。

(五) 功能多樣化

後期中等教育的各類型學校,原來各有其不同的功能,近些年來,各 類型學校的課程設計、教材教法、教育活動,不再固守原來設校的的單純 目標,而均能加強注重學生的學習意願、性向、興趣、未來出路與社會適 應,換言之,以能兼顧試探、分流、銜接與適應等功能。

(六) 教育普及化

為順應社會的要求,方便學生求學,廣設高中或完全中學,特殊學校 朝向社區化發展,使每一位學生有充分就學高中教育的機會。

教育部也曾提出,高級中等教育亟需變革,培養學生核心能力,提昇 教育品質及學校競爭力,並從教育機會供需平衡及社區適性教育功能觀點 思考,重新定位高中職教育,因此,高級中等教育發展趨勢可歸納為下列 幾點:(教育部,民92)

(一) 從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

以往由於學生人數眾多、教育資源有限,以八十五學年度而言,全國 高中為 217 校、高職為 204 校,透過聯考的機制將國中畢業生加以篩選 分流,部份學生甚且因此失去接受高中職教育之機會。過去高中教育是為

(16)

進入大學校院做準備,學習內涵以博雅教育為主。而高職教育則是終結教 育,畢業生主要投入就業市場,成為產業基層技術人力的主軸,就整個學 校教育的學習歷程而言,約僅三成學生得升讀高等教育機構。民國八十年 代在「廣設高中大學」之共識及行動方案下,教育部積極鼓勵籌設新辦高 級中學與完全中學,推動轉型綜合高中,使得高中校數至九十一學年度擴 增至 302 校,高級中等教育的供給量已有顯著的提昇,加之生育率的降 低,國中畢業生日趨減少,從八十二學年度的 388,064 人,到九十學年度 降到 300,000 人左右,高中職的招生量已有供過於求的現象。換言之,高 中職教育的選擇權從以往的學校本位,移轉到學生及家長,不僅提昇學生 適性學習的機會,亦確保國民接受教育的基本人權。

(二) 從單元價值到多元智能

從一九七 0 年開始,多元智能理念逐步引進國內且漸為教育界所接 受,學校本位的課程改革、鬆綁與增權益能等理念因而逐步推動,學生的 學習風貌和內涵日趨多元,以智育學業成就為單一取向的評量方式已逐漸 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學生主體性的尊重及多元智能的啟發。高中職校回應 如此教育思潮,開始著重核心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個別差異,並強調下 與國民教育,上與高等教育,在課程和教學上之銜接,以達到橫向統整及 垂直聯貫之轉銜功能。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來 臨,知識的半衰期日益縮短,故而教育的功能,應著重培養學生學習如何 學習的能力,換言之,就是培養學生具備「帶得走」的能力,使學生於完 成高中職教育之後,可以轉銜學習成就,豐富學習內涵。

(三) 從非社區化到社區化

由於歷史社會發展因素影響,高中職校與其所在社區間之互動,一向 較遜於當地的國民中小學。高中職校過去原分別隸屬台灣省、臺北市及高 雄市,台灣省精省之後,所屬高中職校全部轉而直屬教育部,與原期望精 省後朝地方化發展之目標背道而馳,使得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無法互蒙其 利,資源無法共享,人才無法交流。然而,中等教育以下學生學齡大多在

(17)

十八歲以下,屬青少年階段,適合在社區、學校與家庭共同關切協助下學 習與成長,同時培養其社區意識及愛護家園觀念。尤其高級中等教育階 段,學生人格發展漸臻成熟,社區互動及學習經驗有助於其社會責任感之 養成。近年來,社會脫序現象嚴重,犯罪及環保問題層出不窮,社區文化 的再造受到相當重視,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的結合同受強調,耑此,未來 高中職校與社區的互動與合作會日益密切,積極回應社區的意見及需求,

對社區所發揮的功能也將漸次提昇,達到「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 目標。

綜合上述,後期中等教育已經達到普及化的程度,實質的硬體設施已 經足夠,欠缺的則是軟體的教學內容與品質的問題。因此,未來後期中等 教育發展的趨勢,可以歸納幾方面來談:第一、在課程方面應該是朝向的 多元化及彈性化,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讓性向明確及未定的學生都能夠 適性的學習。第二、在教育品質方面,雖然量的方面已經達到普及,但是 整體的教育品質並沒有提昇,未來中等教育趨勢應該朝精緻化發展。第 三、普通教育與技職教育已漸漸的模糊化,不再是壁壘分明,學校更應該 規劃給學生升學及就業的綜合學習課程。最後,為了整合學校間及學校與 社區間的資源,讓資源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用,所以學校朝向社區化也是未 來發展的趨勢。 (陳鎰斌,民 92)

根據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在八十九年一月提出「高級中等學 校社區化實施方案之規劃」中指出我國當前學校教育的問題繁多,因此歸 納高中職教育發展的現況問題如下:

(一)學制的彈性不足,有待調整革新:

過去國中畢業生的升學管道主要為普通高中、高職和五專。但是國中 生因為缺乏適當的進路輔導,以致升學選校總以父母期望、學業成績和社 會價值觀作為考量,而忽視個人興趣和性向。高中、高職學生在太早分流、

選修不易和轉校轉科困難情況下,未能獲得適性教育。

(二)衍生越區就讀情況,需加檢討改進

(18)

向來高中與高職的學校數並不均衡,一度達到3:7 左右,國中生升 學高中的機會明顯不足;其次聯考制度造成高中、高職優劣的排序,吸引 國中生競逐明星學校;再次高職、五專畢業生的升學管道不夠暢通,而且 社會價值觀也重視高中,使得高職、五專成了國中生升學的次等選擇。基 於上述原因,導致國中畢業生離開社區,遠赴外地求學,徒耗通勤或租賃 上之金錢、時間與體力的花費。

(三)私立學校素質未盡理想,亟需輔助提升

公立高中、高職條件一般優於私立高中、高職。以教師合格比例來說,

公立高中、高職合格教師比私立高中、高職高;以教學經驗來說,公立高 中、高職教師比私立高中、高職教師豐富;以班級學生數來說,則大型私 立高中、高職多於公立高中、高職。而私立高中、高職的收費又比公立高 中、高職高,雖然其間差距已設法縮減中,但所收學雜費仍有落差。所以 國中生報考公立高中、高職的意願較高,而報考私立高中、高職的意願較 低。

(四)學校與社區脫節,有待交流結合

向來學校與社區行政體制不同,互不隸屬。學校教育與社區生活脫 節,學校人員與社區民眾甚少交流。學校很少提供軟、硬體設備給社區民 眾使用,也很少為社區民眾開設進修的課程;而社區也未充分供應各項資 源給學校。所以學校師生與社區民眾難以形成一體共識,發揮互助合作的 效果。因此導致高中、高職無法培養學生愛護鄉土的感情和社區建設所需 的人才,而社區民眾也不會珍惜學校教化的功能和協助維護學校的各項設 施。

綜上可知,為配合當前社會環境的趨勢及解決後期中等教育所面對 的問題,實施高中職社區化以改善教學設施,均衡校際及地區間學校資 源落差;其次藉由課程區域合作,培養夥伴關係,最後達成調整類科,

均衡學校資源的目的;再其次透過就近入學獎學金的提供,以自願方式

(19)

吸引學生就近入學,最後並達成就近入學、提昇後期中等教育整體教育 品質的總目標,實是當然之策。

貳、高中職社區化政策發展歷程

八十九年三月教育部首次提出「高中職社區化實施計畫」草案,

函報行政院,行政院函復可試驗性推動。教育部經檢討與修正,宣佈 將高中職社區化的推動時程分為準備期及中程實施計劃兩階段。準備 期第一年為九十學年度,第二年為九十一學年度,中程實施計劃由九 十二學年度起至九十七學年度止,共六年。今將各年度所頒布的推動 計畫整理如表 2-2-1,則可清楚見到高中職社區化政策的發展歷程:

表 2-2-1 高中職社區化推動計畫發展一覧表

九十

(準備期 第一年)

九十一

(準備期 第二年)

九十二

(中程計畫)

九十三

(中程計畫)

高 中 職 社 區 化 推動方案

高 中 職 社 區 化 推動方案(修正 版)-高中職社 區 化 中 程 計 畫 準 備 期 第 二 年 推動工作計畫。

九十二學年度 高中職社區化 推動工作計畫

高中職社區化 建構適性學習 社區推動工作 計畫

一、 均衡中等 教育之地區差 距,建立具競 爭力之中等教 育機構,全面 提昇中等教育

一、實施各項 試探性計畫,

檢討實施成 果,回饋訂定

「高中職社區 化中程計

一、 引導形成 適性學習社區。

二、 建構適性 學習系統。

三、 推動社區 均衡化。

一、 調整適性 學習社區之地 理範圍,逐漸形 成合理之適性 學習社區。

二、 強化適性

(20)

九十

(準備期 第一年)

九十一

(準備期 第二年)

九十二

(中程計畫)

九十三

(中程計畫)

品質。

二、強化學校 與社區之合作 關係,達成課 程及資源共 享,以建構學 生適性發展的 學習環境。

三、 鼓勵學生 就近入學,以 節省社會成 本,為十二年 國民教育奠定 堅實之基礎。

畫」。

二、規劃具體 可行之高中職 就學社區藍 圖,做為九十 二學年度起高 中職社區化中 程計畫」推動 之單位。

三、建立各種 不同類型就學 社區推動模 式,以配合九 十二學年度起

「高中職社區 化中程計畫」

之加速推動。

四、規劃高中 職社區化準備 事項,落實同 時九十二學年 度起「高中職 社區化中程計 畫」之實施。

四、 推動社區 均質化。

五、 強化學校 與社區互動關 係。

學習社區基礎 網絡,建立社區 資源共享之互 動模式。

三、 推動適性 學習課程改進 工作,完備社區 課程類型。

四、 落實適性 學習社區輔導 網絡整合工 作,提升社區 教育品質。

(21)

九十

(準備期 第一年)

九十一

(準備期 第二年)

九十二

(中程計畫)

九十三

(中程計畫)

一、 鼓勵學校 改善教育素 質,提供高品質 之社區中等教 育。

二、 鼓勵學校 透過區域合 作,提供多元適 性之中等教育 課程。

三、 鼓勵優秀 國中畢業生升 讀社區高級中 等學校,促進各 地區中等教育 均衡發展。

主要策略-依 推動方向實施 各項專案計 畫,引導主管教 育行政機關及 學校推動之方 向,並研訂「高 中職社區化中 程計畫」

(92.07~98.06

),做為未來六 年推動工作之 具體依據。

(一)透過獎助 私立學校及補 助公立學校措 施,促進高級 中等學校教育 均衡發展,提 昇社區內後期 中等教育之品 質。

(二)透過區域 教育資源水平

一、 引導形成 適性學習社區。

二、 提昇社區 高 中 職 教 育 品 質。

三、 強化學校 與社區互動關 係。

一、調整適性 學習社區地理 範圍。

二、強化適性 學習社區基礎 網絡。

四、 推動適性 學習課程改進。

五、 落實輔導 網絡整合。

(22)

九十

(準備期 第一年)

九十一

(準備期 第二年)

九十二

(中程計畫)

九十三

(中程計畫)

及及垂直整 合,建構多元 適性教育系 統,加速落實 高中職社區化 之目標。

(三)透過就近 入學獎學金,

鼓勵優秀國中 畢業生就近升 讀高級中 等學校。

輔助策略-完 成準備期的各 項前置工作。

(一)藉由客 觀研究調查,及 參考二年準備 期實施結果,規 劃全國就學社 區藍圖。

(二)透過實 證研究,積極輔 導各項社區化

(23)

九十

(準備期 第一年)

九十一

(準備期 第二年)

九十二

(中程計畫)

九十三

(中程計畫)

工作之推動,以 建立各種社區 化推動模式。

(三)進行配 套措施,俾九十 二學年度起順 利推展高中職 社區化工作

一、改善教學設 施。

二、課程區域合 作。

三、社區合作專 案。

(一)

改革教學設施。

(二)

課程區域合作。

(三)

社區資源整合。

(四)

社區招生整合。

四、 就近入學

一、落實高中 職社區化各項 獎補助計畫之 執行:

(一)社區合作 專案計畫。

(二)獎助私立 高級中等學校 計畫。

(三)補助公立 高級中等學校 計畫。

(四)核發就近 入學獎學金計 畫。

二、規劃就學社

一、引導形成 適性社區學習 二、提升社區 高中職教育品 質建構適性學 習系統。

(一)均衡化 補助。

(二)建立適 性入學機制。

六、 推動社區 均質化

(一)課程類型 均質。

(二)公私立高 中職校均質。

一、各高中職 之適性學習社 區地理範圍,

依下列原則,

並配合各該主 管教育行政機 關規定,參與 各項地理範圍 調整會議,並 研提適性學習 社區合作計畫 二、

(一)、加強社區 宣導工作。

(二)、社區教育 需求評估。

(24)

九十

(準備期 第一年)

九十一

(準備期 第二年)

九十二

(中程計畫)

九十三

(中程計畫)

獎學金。 區。

三、研議建立 就學社區推動 模式。

五、 規劃推動 配套措施依高 中職社區化推 動政策目標,積 極規劃推動下 列事項:

(一)研訂高 中職社區化中 程實施計畫。

(二)修正高 中職及五專多 元入學方案。

(三)擴大推 動綜合高中各 項措施。

(四)彙整高 中職現階段相 關問題並研提 解決方案。

(三)招生量與 學生需求平衡。

四、強化與社 區互動關係。

(三)、社區教育 資訊站。

(四)、社區研討 (習)活動。

(五)、社區聯繫 窗口。

(六)、社區合作 計畫之檢討及 改進。

三、各社區依 教育需求評 估,以社區資 源共享為考 量,由各主管 教育行政機關 輔導社區依社 區資源加強補 助重點、社區 資源現況及需 求優先序研提 計畫。計畫補 助項目如下:

(一)、轉型綜合 高中。

(25)

九十

(準備期 第一年)

九十一

(準備期 第二年)

九十二

(中程計畫)

九十三

(中程計畫)

(二)、高職精緻 發展計畫。

(三)、課程區域 合作計畫。

(四)、其他經各 主管教育行政 機關指定或審 查通過辦理之 合作計畫。

四、各社區依 教育需求評 估,以社區資 源共享為考

量,由各主管 教育行政機關 輔導社區依資 源加強補助重 點、社區資源 現況及需求優 先序研提之計 畫,得配合本 部教訓輔三合 一計畫研提輔 導網絡之整合

(26)

九十

(準備期 第一年)

九十一

(準備期 第二年)

九十二

(中程計畫)

九十三

(中程計畫)

計畫。計畫補 助項目如下:

(一)、輔導網絡 建置計畫:各社 區高中職校共 同推動輔導人 力系統、心理諮 商輔導機構、醫 療保健機構、社 會福利機構及 各類專案諮商 輔導機構之整 合,以建立合作 聯繫資源共享 之輔導機制;必 要時,得跨區辦 理。

(二)、輔導工作 整合計畫:各社 區高中職合作 進行學習輔 導、生活輔導、

就業輔導、學生 學習檔案追

(27)

九十

(準備期 第一年)

九十一

(準備期 第二年)

九十二

(中程計畫)

九十三

(中程計畫)

蹤、特殊學生個 案輔導、休學或

學學生追蹤輔 導、社區家長聯 繫與溝通等輔 導工作整合計 畫;必要時,得 跨區辦理。

(三)、其他經 各主管教育行 政機指定或審 查通過辦理之 合作計畫。

九十年四月至 九十一年六月

九十一年二月 九十二年六月

九十一年十二 月至九十三年

六月

九十三年五月 至九十四年十

二月

成立高中職社 區指導委員會

推動期程配合 回歸會計年度

參、推動高中職社區化所面臨的問題

龔宏仁、蘇建洲在採訪鳯新高中廖明星校長、文山高中廖仁智校長、

高雄高工教務處吳參鏡主任、鳯山高商教務處洪英俊主任等四位高中職社

(28)

區化工作的第一線執行者時,他們提出了在執行時各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如 下:

一、 在改善教學設施方面

政府在改善教學設施方面的經費補不足,而經費不敷使用的主要原 因,在於各校提設備需求時,學校總體需求未規劃好,造成設備評詁皆 以本校為中心,未能以整體社區的需求來進行規劃,如此縱有再多的經 費,也只造成重覆的浪費。

二、在課程區域合作方面

在課程區域合作的過程中,由於學生常會一窩蜂的選修熱門課 程,有些老師的授課時數勢必不足,故一定需要所有老師的配合與支 持,而且同一社區的學校應該聯合討論、共同解決問題,以取得課程 區域合作的共識。另外高中必修課程太多,因此較難有空間規劃校際 間的課程,且跨校開課,因各校坐息時間不同,及校際間來往交通問 題等,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在社區招生整合方面

在社區內各校的屬性不同,學生來源也不同,所以招生方式難以統 一與整合,加上學生來源越來越少,而高中職卻未隨之減班,為了招收 優秀且足額的學生,同一社區內性質相同的學校,可能會因此產生惡性 競爭與排擠的問題。

四、在社區資源整合方面

社區內學校的設備交流,經常受限於自我本位與財產管理問而不踴 躍。

(29)

五、在就近入學獎學金方面

一萬元的就近入學獎學金,只是政策性的象徵性鼓勵,誘因不大。

學校品質仍是學生及家長選擇的首要因素。

六、在政策宣導方面

高中職社區化政策宣導嚴重不足,學生、教師、家長對政策認識不 足,要推行起來當然困難重重。

七、在經費方面

目前最嚴重的是推行者的認知有誤,在申請經費時,抱著搶資源的 心態來爭取,只以本校的利益為優先,缺乏團體社區整合的觀念。不但 造成各校爭相爭取經費,使得許多資源重覆浪費。

八、在師資方面

一般老師在本校的授課時數已太多,如果進行師資交流,除了增加 教師心理壓力外,往返各校之間頗為費時,且得適應各校不同素質、不 同程度的學生,加重教材準備上的負擔,這些因素皆會造成教師到他校 授課的意願低落。(龔宏仁、蘇建洲,民 92)

而徐明珠也認為實行高中職社區化的阻力有:

一、學校本位主義心態:

高中職社區化的政策受到許多明星高中的反對,原因是如此將淡 化「明星」的色彩,恐會影響人力素質及國家競爭力,其認為教育當 局應該允許各校自然競爭,不應該一味的打壓明星學校,把大家變成 齊頭式的平等。

二、明星學校迷思難破除:

(30)

高中職社區化最大的阻力就是明星學校迷思的作祟,不論家長或 學生仍然存在此一想法,去年開始實施的高中多元入學方式本意在發 展學生的多元智慧,不過大多數的學生認為升學壓力未減輕,其中最 大的原因就是明星學校的觀念作祟。被人所詬病的聯考雖已走入歷 史,但明星學校迷思未能破除,空有體制的變革,也是事倍功半。

三、學區規劃 :

學區規劃究竟是依照生活圈或行政區來劃分尚未有定論,若以行 政區來劃分,由於學校分布不平均、城鄉差異及家長對住家附近的學 校不一定有信心,有關技術的問題均待克服;而若以生活圈來劃分,

交通四通八達的學校,所能向外輻射的學區就極為寬廣,也不能說不 是「社區化」,而這個生活圈的學區可能跨越了好幾個行政區,如此 與原來的跨區就讀又有何不同?還有學校能與附近的社區維持良好的 互動,敦親睦鄰、與社區達成很好的整合,難道不是學校的「社區化」

嗎?凡此種種均待進一步釐清。

四、高中職缺乏特色

推動高中職社區化的目的在打破明星學校的迷思,然而明星學校 的存在本來就是很合理的現象,有選擇自然就有排序,教育的理念應 是全面發展明星學校,而非淡化明星學校製造一種所謂的假平等。長 久以來國內升學主義盛行,大多數的高中均以追求升學率為唯一的價 值,導致國內的高中普遍缺乏特色,唯有加強學校的辦學特色,提供 學生更多元的選擇,明星的光環自然會消失。

五、城鄉及公私立差距難弭平

由於城鄉及公私立存有極大的差距,一般仍會選擇資源較為充裕 的都會及公立學校,如無法均衡城鄉及公私立資源的差距,家長在學

(31)

費及教學師資、設備的考量下,還是會鼓勵孩子就讀都會區及公立學 校,如此可能影響偏僻及私立學校的發展,更加深了高中社區化實施 的阻力。 (徐明珠,民 92)

陳聰浪認為高中職社區化實施以來,由於準備期短,推動時程匆促,

宣導不足,政策理念架構模糊,規劃過於遷就現實,推動單位經費未能整 合,使得形式合作多於實質。由此觀之,高中職社區化已遭遇如下的問題:

一、推動匆促,各校不易掌握高中職社區化的精神,由於高中職社區化推 動伊始,僅有少數行政人員參與規劃,加上先期的推動理念與政策宣 導不足,致使各校僅知此為政府積極推動的政策,亦唯有參與此項專 案,方能獲得政府經費補助,因此,各校在經費拮据的情況下,不得 不競相參與本專案,以挹注學校經費不足的窘境,如此,已失去高中 職社區化經費補助的美意。顯然違背課程設計的權力分配原則與合作 原則。

二、各校限於現有師資、設備,開設課程未能符合學生需求各校在開設區 域合作課程時,往往先以各校有願意開課之教師,及願意提供設備之 類科,做為開設課程的依據,因此,各校所開設的區域合作課程,未 必能符合合作學校學生的需求,可見此已違背課程設計的學生利益優 先原則。

三、各校提供適性課程相當有限,對學生適性發展幫助不大,由於經費、

時間或開課意願等關係,各校所開設的課程往往流於片斷的、零散的 一個至二個科目,無法提供一完整的領域課程(如機械學程,修完二 十五學分,可參加四技二專推甄),因此,對學生的適性發展幫助相 當有限。可見此已違背課程設計的整體原則與系統原則。

四、合作學校資源重疊或不足情況嚴重,學生無法就近獲取所需資源,各 合作學校由於地理上分佈不均,有的同質性太高(如都會型明星學

(32)

校),有的卻鄰近資源太少(如偏遠型學校),且經費補助未能考量 各校的急迫性與需求性,造成合作學校間所提供的課程仍過於相近或 選擇機會太少,而影響學生跨校選修的意願。可見此亦違背課程設計 的明智抉擇原則。(陳聰浪,民 93)

邱明輝經由實施狀況調查,瞭解高中職學校實施社區化遭遇的困難綜 合如下:

一、學校工作人員對社區化未充分認知,難以建立共識,有礙工作的推動。

二、缺乏專案工作專門承辦人員,工作分配相互推諉。

三、改善教學設施缺乏經費預算及專案補助,難以提昇教學品質。

四、開設社區化有關課程,有些學分問題未受上級機關認可。

五、學校教師未能瞭解社區化推動模式及各實施項目的規劃精髓,有待參 加相關研習。(邱明輝,民91)

高中職社區化是個立意非常良好的政策,藉著它可以解決當前所面臨 的後期中等教育的問題,到今年已實施了第五個年頭,但在思想觀念上仍 有部份迷思待突破、經費補助待增加、執行技術待加強等問題的存在,需 要教育部及各執行單位花心思去解決。

數據

表 2-3-2  高中職圖書館藏書及利用概況統計表  類別  高級中學  高級職校  圖書總冊數  6195113  3639136  總類  907812 422124 哲學類  375555 237676 宗教類  124641 73538 自然科學類  623941 295744 應用科學類  436309 543727 社會科學類  759066 515369 史地類  765899 357930 語文類  1783253 975910 美術類  418637 217118 圖書館閱覧座位  58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年齡階段 N(2-3歲班) K1(3-4歲班) K2 (4-5歲班) K3 (5-6歲班) 生活經驗 家庭與學校 家庭與學校 學校與社區 家庭、學校與社區. 重點培養 孝 禮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2 年提出將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 同,以及承擔精神,作為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首要培育的正 面價值觀和態度;並因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要,於

• 學校可依據 課程發展議會的指引,按其辦學宗旨及使命,並因應 校情、學生需要和社會期望等,發展具校本

第十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當通 過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 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 特別行政區居民的國家安全意識

社區 社會 社會氣氛整體良好 出現了不同的行業 。 ,以切合社區的需要 弱勢社群

因應社會需要的轉變,科學、科技和工程的急速發展,根據各類調查和會面收集得到

結合夥伴協作學校,與大專院校、出版社及電 子學習平台機構組成專業協作社群,以資訊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