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阮士玲鋼琴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阮士玲鋼琴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

Copied!
7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阮士玲鋼琴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 Juan, Shih-Ling Piano Recital Program Introduc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指導教授:葉乃菁 博士 研究生:阮士玲.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七月.

(2)

(3) 致謝. 終於,完成了這本論文,在這段日子裡最感謝的就是我的指導教授-葉乃菁 博士。在論文寫作的期間,感謝老師一字一句的細心修改,總是十分辛苦的將錯 誤挑出,並給予我指正,讓我能夠將論文如期完成。對於老師,在此致上最誠摯 的謝意。 另外,特別感謝黃勤恩教授以及楊景蘭教授在百忙之中審閱我的論文,並且 給予我許多寶貴的建議,讓我的論文更加完美。 在學習音樂的路上,最需要感謝的就是我的父母和我的哥哥,他們一路上無 條件的支持與陪伴才讓我有今天的成績,縱使我不是那顆最閃亮的星,但在他們 眼裡,我總是最棒的。 最後,研究所的旅程踏上尾聲,我謝謝那些曾經幫助我、關心我、陪伴我和 教導我的每一個人,你們不時的鼓勵與問候,讓我在每次挫折之後能夠迅速復原, 邁開步伐向前。接下來面對人生任何的困難與挑戰,我相信都能夠用以相同的態 度來面對它與解決它。. 士玲 謹誌. i.

(4) 摘要. 本論文包含二部份:其一為研究者撰寫的《獨奏音樂會》樂曲解說,其二為 研究者撰寫的《演奏音樂會》樂曲解說。. 《獨奏音樂會》演出曲目包含: 〈巴赫《D 小調慢板,作品九七四》〉 、 〈貝多 芬《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卡巴列夫斯基《F 大調鋼琴奏 鳴曲,作品四十六》〉、〈李斯特《升 F 小調第八號匈牙利狂想曲》〉。. 《演奏音樂會》演出曲目包含: 〈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 〈德布西《小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德布西《G 大調鋼琴三重奏》〉。. 附錄(一)及附錄(二)為研究者演出之《獨奏音樂會》 、 《演奏音樂會》實 況錄影 DVD。. 關鍵字: 關鍵字:巴赫、貝多芬、卡巴列夫斯基、李斯特、拉威爾、德布西、獨奏音樂會、 演奏音樂會、D 小調慢板、奏鳴曲、匈牙利狂想曲、鋼琴四手聯彈、鋼琴三重奏、 「熱情」、「鵝媽媽組曲」、「小組曲」。. ii.

(5) Abstract.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wo parts: (1) the program notes of the “Solo Recital” written by the researcher (2) the program notes of the “Performance Recital” written by the researcher.. The program of the Solo Recital includes: J. S. Bach《Adagio in D minor, BWV974》, L. V. Beethoven《Sonata in F minor, op. 57 “ Appassionata ”》, D. Kabalevsky《Sonata No. 3 in F major》, F. Liszt 《Hungarian Rhapsody No. 8 in F-sharp minor》.. The program of the Performance Recital includes: M. Ravel《Ma mère l'Oye for piano four hands》, C. Debussy《Petite Suite for piano four hands》and C. Debussy 《Piano Trio in G major》.. Attachment(1)is the live performance DVD of the researcher’s “ Solo Recital ”. Attachment(2)is the live performance DVD of the researcher’s “ Performance Recital ”.. Keywords: :Bach, Beethoven, Kabalevsky, Liszt, Ravel, Debussy, Solo Recital, Performance Recital, Adagio in D minor, Sonata, Hungarian Rhapsody, Piano four hands, Piano Trio, “ Appassionata ”, “ Ma mère l'Oye ”, “ Petite Suite ”.. iii.

(6) 目次 致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 iv 表次 ...........................................vii 譜例目次 ......................................viii 第一章 《獨奏音樂會》樂曲解說 ........................1 第一節 演出曲目 .....................................1 一、. 演出曲目(中文)..................................... 1. 二、. 演出曲目(英文)......................................2. 第二節 樂曲解說 ..................................... 3 一、. 巴赫:D小調慢板,作品九七四 .........................3 (一)巴赫生平 .......................................3 (二)馬切洛生平 .....................................5 (三)樂曲分析 .......................................5. 二、. 貝多芬:F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8 (一)貝多芬生平 .....................................8 (二)創作背景 ......................................10 (三)樂曲分析 ......................................10 1. 第一樂章之分析 ................................10 2. 第二樂章之分析 ................................12 iv.

(7) 3. 第三樂章之分析 ................................14 三、. 卡巴列夫斯基:F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六 .................... 16 (一)卡巴列夫斯基生平 ..............................16 (二)創作背景 ......................................17 (三)樂曲分析 ......................................17 1. 第一樂章之分析 ................................17 2. 第二樂章之分析 ................................19 3. 第三樂章之分析 ................................20. 四、. 李斯特:升F小調第八號匈牙利狂想曲 ......................................22 (一)李斯特生平 ....................................22 (二)創作背景 ......................................24 (三)樂曲分析 ......................................25. 第二章 《演奏音樂會》樂曲解說 ....................28 第一節 演出曲目......................................28 一、. 演出曲目(中文)......................................28. 二、. 演出曲目(英文)......................................29. 第二節 樂曲解說 .....................................30 一、. 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 ...................30 (一)拉威爾生平 ....................................30 (二)創作背景 ......................................31 (三)樂曲分析 ......................................32 1. 第一首「睡美人帕望舞曲」之分析 ................32 2. 第二首「小拇指」之分析 ........................34 3. 第三首「瓷娃娃的女皇」之分析 ..................36. v.

(8) 4. 第四首「美女與野獸的對話」之分析 ..............38 5. 第五首「仙境」之分析 ..........................39 二、. 德布西:小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 G 大調鋼琴三重奏 ............................41 (一)德布西生平 ....................................41 (二)德布西創作分期 ................................43 (三)小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創作背景 ................44 (四)小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樂曲分析 ................44 1.. 第一首「船歌」之分析 ..........................44. 2.. 第二首「行列」之分析 ..........................45. 3.. 第三首「小步舞曲」之分析 ......................47. 4.. 第四首「芭蕾舞」之分析 ........................48. (五)G 大調鋼琴三重奏創作背景 ......................50 (六)G 大調鋼琴三重奏樂曲分析 ......................50 1.. 第一樂章之分析 ...............................50. 2.. 第二樂章之分析 ...............................52. 3.. 第三樂章之分析 ...............................54. 4.. 第四樂章之分析 ...............................56. 參考文獻 .........................................58 附錄(一) 《獨奏音樂會》實況錄影 DVD ………….....…...61 附錄(二) 《演奏音樂會》實況錄影 DVD ………….……...62. vi.

(9) 表次 【表 1】巴赫《D 小調慢板,作品九七四》之樂曲結構 ………………...............6 【表 2】李斯特《升 F 小調第八號匈牙利狂想曲》之樂曲結構 ……………….25. vii.

(10) 譜例目次 譜例目次 【譜例1】巴赫《D小調慢板,作品九七四》 ,第1-3小節 ……………………....6 【譜例2】巴赫《D小調慢板,作品九七四》 ,第1-5小節 ……………………....7 【譜例3】巴赫《D小調慢板,作品九七四》 ,第11-12小節 ……………………7 【譜例4】巴赫《D小調慢板,作品九七四》 ,第15-16小節 ……………………7 【譜例5】巴赫《D小調慢板,作品九七四》 ,第15-19小節 ……………………7 【譜例6】貝多芬《F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 第一樂章,第1-5小節 ………...............................................................11 【譜例7】貝多芬《F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 第一樂章,第6-11小節 ………………………………………….……11 【譜例8】貝多芬《F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 第一樂章,第35-37小節 ……………………………………………...11 【譜例9】貝多芬《F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 第二樂章,第1-16小節 …………….....................................................12 【譜例 10】貝多芬《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 第二樂章,第 17-20 小節 ……….......................................................13 【譜例 11】貝多芬《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 第二樂章,第 31-36 小節 ……….......................................................13 【譜例 12】貝多芬《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 第二樂章,第 53-58 小節 ……………………………………………13 【譜例 13】貝多芬《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 第三樂章,第 1-5 小節 ………………………………………………14 【譜例 14】貝多芬《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 第三樂章,第 116-121 小節 ………………………………………...14 viii.

(11) 【譜例 15】貝多芬《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 第三樂章,第 171-174 小節 …….......................................................15 【譜例 16】貝多芬《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 第三樂章,第 239-243 小節 ……………………………………..….15 【譜例 17】卡巴列夫斯基《F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六》 第一樂章,第 1-13 小節 …………………………………………….18 【譜例 18】卡巴列夫斯基《F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六》 第一樂章,第 49-69 小節 …………………………………………...18 【譜例 19】卡巴列夫斯基《F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六》 第二樂章,第 1-13 小節 ….................................................................19 【譜例 20】卡巴列夫斯基《F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六》 第二樂章,第 26-35 小節 .…………………………………………..19 【譜例 21】卡巴列夫斯基《F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六》 第三樂章,第 1-14 小節 ………………………………………….....20 【譜例 22】卡巴列夫斯基《F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六》 第三樂章,第 28-38 小節 ...................................................................20 【譜例 23】卡巴列夫斯基《F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六》 第三樂章,第 106-117 小節 …………………………………………21 【譜例 24】吉普賽音階 ............................................................................................24 【譜例 25】李斯特《升 F 小調第八號匈牙利狂想曲》 ,第 1-5 小節 …………26 【譜例 26】李斯特《升 F 小調第八號匈牙利狂想曲》 ,第 6-12 小節 ………..26 【譜例 27】李斯特《升 F 小調第八號匈牙利狂想曲》 ,第 41-51 小節 ………26 【譜例 28】李斯特《升 F 小調第八號匈牙利狂想曲》 ,第 139-148 小節 ……27 【譜例 29】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睡美人帕望舞曲」 第二部,第 1-4 小節 ………………………………………………...33. ix.

(12) 【譜例 30】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睡美人帕望舞曲」 第一部,第 1-10 小節 ……………………………………………….33 【譜例 31】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睡美人帕望舞曲」 第一部,第 16-20 小節 ……………………………………………. .34 【譜例 32】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小拇指」 第二部,第 1-4 小節 ………………………………………………….34 【譜例 33】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小拇指」 第一部,第 1-10 小節 ……………………………………………..…35 【譜例 34】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小拇指」 第一部,第 11-22 小節 ……………………………………………....35 【譜例 35】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小拇指」 第一部,第 52-55 小節 ……………………………………………....36 【譜例 36】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小拇指」 第一部,第 75-79 小節 …………………………………………….....36 【譜例 37】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小拇指」 第二部,第 76-79 小節 ……………………………………………...36 【譜例 38】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瓷娃娃的女皇」 第二部,第 1-6 小節 …………………………………………………37 【譜例 39】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瓷娃娃的女皇」 第一部,第 9-13 小節 ………………………………………………..37 【譜例 40】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瓷娃娃的女皇」 第二部,第 65-74 小節 ………………………………………………38 【譜例 41】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美女與野獸的對話」 第一部,第 1-8 小節 …………………………………………………38. x.

(13) 【譜例 42】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美女與野獸的對話」 第二部,第 49-55 小節 ………………………………………………39 【譜例 43】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美女與野獸的對話」 第一部,第 146-150 小節 ……………………………………………39 【譜例 44】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仙境」 第一部,第 1-6 小節 …………………………………………….….40 【譜例 45】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仙境」 第一部,第 23-27 小節 ……………………………………………..40 【譜例 46】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仙境」 第一部,第 50-53 小節 ……………………………………………..40 【譜例 47】德布西《小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船歌」 第一部,第 1-5 小節 ………………………………………………..44 【譜例 48】德布西《小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船歌」 第二部,第 1-5 小節 ………………………………………………..45 【譜例 49】德布西《小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船歌」 第一部,第 28-34 小節 ……………………………………………..45 【譜例 50】德布西《小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行列」 第一部,第 1-3 小節 ………………………………………………..45 【譜例 51】德布西《小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行列」 第一部,第 21-23 小節 ……………………………………………..46 【譜例 52】德布西《小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行列」 第一部,第 37-40 小節 ……………………………………………..46 【譜例 53】德布西《小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行列」 第一部,第 59-63 小節 ……………………………………………..46. xi.

(14) 【譜例 54】德布西《小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小步舞曲」 第一部,第 1-14 小節 ………………………………………………47 【譜例 55】德布西《小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小步舞曲」 第一部,第 32-38 小節 ……………………………………………..47 【譜例 56】德布西《小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芭蕾舞」 第一部,第 1-5 小節 ………………………………………………..48 【譜例 57】德布西《小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芭蕾舞」 第一部,第 62-77 小節 ……………………………………………..48 【譜例 58】德布西《小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芭蕾舞」 第一部,第 48-55 小節 ……………………………………………..49 【譜例 59】德布西《小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芭蕾舞」 第一部,第 161-169 小節 …………………………………………..49 【譜例 60】德布西《G 大調鋼琴三重奏》第一樂章,第 1-8 小節 ………….50 【譜例 61】德布西《G 大調鋼琴三重奏》第一樂章,第 65-69 小節 ……….51 【譜例 62】德布西《G 大調鋼琴三重奏》第一樂章,第 100-111 小節 …….51 【譜例 63】德布西《G 大調鋼琴三重奏》第一樂章,第 152-155 小節 …….52 【譜例 64】德布西《G 大調鋼琴三重奏》第二樂章,第 1-9 小節 ………….52 【譜例 65】德布西《G 大調鋼琴三重奏》第二樂章,第 10-15 小節 ……….53 【譜例 66】德布西《G 大調鋼琴三重奏》第二樂章,第 48-52 小節 ……….53 【譜例 67】德布西《G 大調鋼琴三重奏》第二樂章,第 77-81 小節 ……….53 【譜例 68】德布西《G 大調鋼琴三重奏》第三樂章,第 1-9 小節 ………….54 【譜例 69】德布西《G 大調鋼琴三重奏》第三樂章,第 25-26 小節 ……….55 【譜例 70】德布西《G 大調鋼琴三重奏》第三樂章,第 33-34 小節 ……….55 【譜例 71】德布西《G 大調鋼琴三重奏》第三樂章,第 47-49 小節 ……….55 【譜例 72】德布西《G 大調鋼琴三重奏》第四樂章,第 1-11 小節 ………...56. xii.

(15) 【譜例 73】德布西《G 大調鋼琴三重奏》第四樂章,第 64-67 小節 ……….56 【譜例 74】德布西《G 大調鋼琴三重奏》第四樂章,第 72-75 小節 ……….57 【譜例 75】德布西《G 大調鋼琴三重奏》第四樂章,第 103-108 小節 …….57 【譜例 76】德布西《G 大調鋼琴三重奏》第四樂章,第 258-262 小節 …….57. xiii.

(16) 第一章 《獨奏音樂會》 獨奏音樂會》樂曲解說. 第一節. 演出曲目. 一、 演出曲目( 演出曲目(中文) 中文). 巴赫. D 小調慢板,作品九七四. 貝多芬. 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 第一樂章:甚快板 第二樂章:流暢的行板 第三樂章:從容的快板. 中場休息. 卡巴列夫斯基. F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六 第一樂章:流暢的快板 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 第三樂章:遊戲般的快板. 李斯特. 升 F 小調第八號匈牙利狂想曲. 1.

(17) 二、 演出曲目( 演出曲目(英文) 英文). J. S. Bach. Adagio in D minor, BWV974. L. V. Beethoven. Sonata in F minor, Op. 57 “Appassionata” I. Allegro assai II. Andante con moto III. Allegro ma non troppo. Intermission. D. Kabalevsky. Sonata No. 3 in F major I. Allegro con moto II. Andante cantabile III. Allegro giocoso. F. Liszt. Hungarian Rhapsody No. 8 in F-sharp minor. 2.

(18) 第二節 樂曲解說. 一、 巴赫: 小調慢板, 巴赫:D小調慢板 小調慢板,作品九七四. (一)巴赫生平 約翰.塞巴斯汀.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於1685年誕生 於德國中部的小城埃森納赫(Eisenach),他的家族出現過十四位職業的音樂家 ,從巴赫的曾祖父約翰尼斯(Johannes Bach, 1604-1673)開始,一直延續至他的 孫子威廉(Wilhelm Friedrich Ernst Bach, 1759-1845)去世為止,家族的音樂事業 在埃森納赫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許鐘榮,1999)。 巴赫從小跟隨著父親安布羅西爾斯(Johann Ambrosius, 1645-1695)學習小 提琴。十歲時由於父母雙亡,他轉而投靠在奧德盧夫(Ohrdruf)擔任管風琴師 的大哥克里斯托夫(Johann Christoph Bach, 1671-1721),並且經由克里斯托夫 的教導學習鍵盤樂器的演奏以及抄寫樂譜的技巧。十五時離開奧德盧夫,前往位 於德國北部呂內堡(Lüneberg)一所有提供唱詩班獎助金的學校就讀,並進入教 會唱詩班擔任男高音聲部。在此期間,巴赫仍持續學習管風琴、大鍵琴、小提琴 等樂器,並持續利用抄譜學習大師的作品,吸收歐洲各地的音樂創作的知識與特 色,為將來數部偉大鉅作立下紮實的基礎(楊沛仁,2001)。 1702年巴赫離開呂內堡,之後在恩施塔特(Arnstadt)的一所新教堂擔任管 風琴師,於1707年,離開恩施塔特,至穆爾豪森擔任教會管風琴師,並於同年的 十月,與第一任妻子瑪麗亞‧芭芭拉(Maria Barbara Bach, 1684-1719)結婚。而 這份工作由於巴赫與教會的音樂觀念不合,只維持了一年多便提出辭呈而結束。 隔年,巴赫又回到威瑪工作,前往威廉‧恩斯特公爵(Wilhelm Ernst)的宮廷擔 任管風琴師。 3.

(19) 巴赫的創作生涯一般被大略分為三階段:深受義大利風格影響的威瑪時期、 鍵盤教學作品高峰期的柯登時期以及創作圓熟期的萊比錫時期。 威瑪時期( ) 威瑪時期(1708-1717) 巴赫在威瑪期間的創作以管風琴為主,而在這些作品中,巴赫加入了不協和 的和聲、突然的轉調與不對稱的樂句,使得樂曲蘊含豐沛的能量,呈現出獨有的 個人風格,其中具代表性的作品為《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 、 《C小調幻想曲與賦格》 (Fantasia and Fugue in C minor, BWV 537)與《巴沙加牙舞曲與賦格》(Passacaglia and Fugue, BWV 582)…等。 柯登時期( ) 柯登時期(1717-1723) 巴赫接受了柯登的李奧波德(Leopold)親王的任用,轉向柯登發展。世俗 音樂在愛好音樂的李奧波德親王領導下,則被高度重視,禮拜以外的其他時間, 城堡裡就充滿著高水準的室內樂音樂與演奏家。在此氛圍與樂器設備不足的情形 之下,巴赫由威瑪時期大量的管風琴曲創作轉而傾向器樂曲的創作。其中具代表 性的作品為《布蘭登堡協奏曲》(Die sechs Brandenburgischen Konzerte, BWV 1046-1051)、《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BWV846-869)、《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與組曲》(BWV1001-1012)…等(許鐘榮,1999)。 萊比錫時期( ) 萊比錫時期(1723-1750) 萊比錫的總樂長是當時音樂家夢寐以求的工作之一,但也是最為繁重的工作 之一,他的任務是在聖托瑪斯音樂學校(St. Thomasschule)教授音樂理論與作 曲並兼任合唱長,還必須負責四所教堂的所有音樂創作與演出,為每個禮拜日的 演出提供一齣全新的清唱劇(Cantata),以至於巴赫創作出驚人的作品,像是第 一四0號清唱劇《醒吧,醒吧,黎明已來到》 (Wachet auf, rufuns die Stimme, BWV 140)以及著名的《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 BWV 244)。而此時期 的鍵盤代表作品《鍵盤小曲集》(Clavier Übung)共有四冊,內容包括為管風琴 所作的《聖詠前奏曲》 (Chorale Prelude, BWV714-765)、《義大利協奏曲》 (Italian. 4.

(20) Concerto, BWV 971)、《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以及 《六首組曲》(6 Partitas, BWV 825-830)…等(許鐘榮,1999)。 晚年的巴赫除了繼續創作新的音樂,也到柏林拜訪兒子艾曼紐‧巴赫,並應 兒子雇主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的邀請,將腓特烈大帝自己所寫的主 題,利用各種對位手法寫成一首賦格曲,命名為《音樂的奉獻》 (Musical Offering, BWV 1049),而這部作品與出版於1751年的《賦格的藝術》(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並列為巴赫創作最後的旅程碑(楊沛仁,2001)。 自1740年開始,巴赫的體力與視力便逐漸地衰退,直到1749年完全失明,在 接受了兩次失敗的眼科手術之後,於1750年逝世於萊比錫家中,巴赫為後世奠定 音樂發展的基礎,他的作品直到今日依然擁有屹立不搖的地位。. (二)馬切洛生平 亞歷山大‧馬切洛(Alessandro Marcello﹐1669-1747)出生於威尼斯,家族 為威尼斯共和國王室的後裔,世代家世背景極為顯赫。因此生長在如此充足、富 裕的環境之下的馬切洛,受良好的貴族教育,在文、理各方面都有傑出的表現, 是一位哲學家、數學家和音樂家。作品有兩組清唱劇、十八首聲樂作品和各樂器 類型的協奏曲和奏鳴曲。. (三)樂曲分析 巴赫的鍵盤曲 BWV974 是改編自亞歷山大.馬切羅(Alessandro Marcello﹐ 1669-1747)於 1717 年左右創作的《D 小調雙簧管協奏曲》。 第二樂章調性為 D 小調,慢板(Adagio),3/4 拍子。此樂章以和聲為底, 旋律在上有如歌曲般優美、哀傷的流動。前奏利用漸增式和聲展開,而所有樂句 運用音值的變化、模進的手法、調性的張力轉換,豐富了音樂的素材,使音樂綿 延不斷(參閱表 1)。 5.

(21) 【表 1】巴赫《D 小調慢板,作品九七四》之樂曲結構. 小節. 旋律動機概述 旋律動機概述. 調性. 1-3. 漸增式和聲的前奏(譜例 1)。. d. 4-11. 以動機 A 做了三次模進(譜例 2)。. d. 11-14. 以動機 B 做了兩次模進(譜例 3),最後停在半終止。. d. 15-18. 以動機 C 模進兩次(減值)(譜例 4)。. d. 以動機 D 模進四次之後短暫轉至 B♭大調隨後停在半終止式 18-24. d →B♭. 上(譜例 5)。 25-29. 轉回 d 小調停在半終止式上。. B♭ → d. 30-35. 獨奏旋律結束停在正格終止上。. d. 36-end. 尾奏利用和聲張力變化結束。. d. 【譜例1】巴赫《D小調慢板,作品九七四》,第1-3小節。 前奏. 6.

(22) 【譜例 2】巴赫《D 小調慢板,作品九七四》,第 1-5 小節。 動機 A. 【譜例 3】巴赫《D 小調慢板,作品九七四》,第 11-12 小節。 動機 B. 【譜例 4】巴赫《D 小調慢板,作品九七四》,第 15-16 小節。. 動機 C. 【譜例 5】巴赫《D 小調慢板,作品九七四》,第 15-19 小節。 動機 D. 7.

(23) 二、貝多芬: 小調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 F小調鋼琴奏鳴曲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 作品五十七「熱情」 熱情」. (一)貝多芬生平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於 1770 年生 於德國一個寧靜的小城波昂(Bonn),1827年逝世於維也納,是音樂史上偉大 人物之一,有「樂聖」之稱號。貝多芬的音樂啟蒙來自於他的父親約翰.范.貝 多芬(John van Beethoven, 1740-1792),據說四歲時的貝多芬就被剝奪了休息、 玩耍的時間,每天父親酗酒回到家,就把貝多芬從床上拖下來,逼他練習彈奏, 有時候甚至通霄達旦也不許闔眼。直到 1779 年,音樂家倪富(Christian Gottlobe Neefe, 1748-1798)來到波昂,擔任國立劇院的音樂監督,貝多芬即拜其門下學 習作曲、鋼琴和風琴,倪富主要教授貝多芬巴赫 (Johann Sabastian Bach, 1685-1750)的平均律,這也深深影響了貝多芬一生作曲風格(楊沛仁,2001)。 1787 年貝多芬動身前往維也納,在一次音樂史上重要的會晤,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聆聽了貝多芬鋼琴即興演奏後,對一位 朋友說:「要注意這個少年,不久,他將震撼全世界!」,可惜,因母親病危, 貝多芬趕回了波昂,直到 1792 年,貝多芬再度動身前往維也納,並向海頓 (Joseph Haydn, 1732-1809)學習作曲。其後也與作曲家申克(Johann Baptist Schenk, 1753-1836)上課,學習對位法及理論、阿布雷茲貝格(John Georg Albrechtsberger, 1736-1809)學習對位、薩利耶里(Antonio Salieri, 1750-1825) 學習義大利歌劇寫作(許鐘榮,1999)。 貝多芬早期作品仍屬古典樂派風格,雖然使用舊有曲式,但遠較海頓與莫札 特更具特有的個性及高度表現力的特徵。此階段作品有:《悲愴奏鳴曲》(Piano Sonata, Op. 13 “Pathetique”)、《第一號交響曲》(Symphony No.1, Op. 21)、《第 一、二、三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1, 2, 3)、《弦樂四重奏》(String. 8.

(24) Quartet, Op. 18)…等。於此時期的尾聲,貝多芬面臨生命中最大的轉捩點,就 是耳疾的出現,因此,寫下了最著名的《海里金史塔特遺書》(Heiligenstadt Testament)反映耳疾所帶來的心情。 貝多芬中期作品的開始即是著名的《降 E 大調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Symphony No. 3 in E-flat major Op. 55 “Eroica”) 此作品帶有強烈的革命意義, 在這之前,第二號交響曲的成功帶給貝多芬無比的成就,所以在接下來的創作是 向命運宣戰,手法上仍基於古典奏鳴曲式的型態,但旋律、和聲加入新的想法, 開拓新的創作道路,並表達了他對世事的熱情與心聲,掙脫古典風格而推進到浪 漫主義中。此時期的重要作品有: 《華德斯坦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in C major Op. 53 “Waldstein”)、《熱情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F minor Op. 57 “Appassionata”) 、 《第四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4 in G major Op. 58) 、《第五號交響曲「命運」》(Symphony in C minor Op. 67 “Schicksal”)… 等(楊沛仁,2001)。 貝多芬最後七年的創作,是他畢生的精華,開創了弦樂四重奏的新風格,將 強烈的戲劇性轉化成一種形而上的音樂內涵,每一首曲子曲式自由奔放、表現力 真摯深刻而感人,將音樂語言推向最高點,也正是未來音樂創作的開端。重要的 作品包括最後五首鋼琴奏鳴曲,作品 101、106、109、110、111。《莊嚴彌撒曲》 (Missa Solemnis Op. 123, 1823)、《第九號交響曲「合唱」》(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Choral”, 1824)…等(許鐘榮,1999)。. 9.

(25) (二)創作背景 作品五十七「熱情」是貝多芬中期奏鳴曲中的代表作,創作於1804-1806年 間,1807年問世,此標題是由出版商根據其作充滿激情,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如 暴風雨般而命名。「熱情」是內在情感的豐富表達,囊括了十九世紀歐洲人民反 封建、反束縛的英雄面貌。. (三)樂曲分析 1. 第一樂章之分析 第一樂章調性為 F 小調,甚快板(Allegro assai) ,12/8 拍子,奏鳴曲式。此 樂章的呈式部具有陰暗、悲劇性的特點,交織著熱情與內心的苦惱,表現出貝多 芬的思緒起伏與內心的意志。第一主題是由甚弱的上下行分解和弦開始,述說著 ,接著左手出現了《第五號命運交響曲》的敲門聲, 陰暗、壓抑的情緒(譜例 6) D♭-D♭-D♭- C 的四音動機,在咄咄逼人的緊張感下,暗示著不屈不撓的個性,以 及強烈的反抗(譜例 7) ;第二主題出現在 A♭大調上,旋律優美和諧,音樂裡充 滿希望(譜例 8),與第一主題形成強烈對比,更加展現出貝多芬內心的徬徨與 征戰,然而,這個希望並不持久,音域逐漸下行,憧憬破滅了,緊接而來的是憤 怒和激動的情緒,呈式部在甚弱上結束。發展部再次掀起熱情的浪潮,音樂更加 雄壯而堅定,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第一主題在發展的過程逐 漸轉入大調上,使音樂變的更加剛毅,第二主題發展後則是更加深沉,這樣一來, 使得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越來越相似,命運的動機再度出現,並一直延續至再現 部。再現部結構與呈式部相似,在命運的動機逐漸趨緩變慢時,速度立即轉為(Piu Allegro),帶出激昂的巔峰之後,以極弱的表情結束此樂章。. 10.

(26) 【譜例 6】 貝多芬《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第一樂章,第 1 -5 小節。 第一主題. 【譜例 7】貝多芬《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第一樂章,第 6- 11 小節。 命運的 命運的四音動機. 【譜例 8】貝多芬《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第一樂章,第 35 -37 小節。 第二主題. 11.

(27) 2. 第二樂章之分析 第二樂章調性為 D♭大調,流暢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 ,2/4 拍子,變奏 曲式。此樂章由主題與三段變奏組成,有如一首莊嚴的讚美詩,安靜、柔和且優 美,與澎湃的第一樂章形成強烈對比。主題為二段體,是一種古典並具有合唱性 質的樂段,旋律長達十六小節(譜例 9),整個旋律都在 A♭為中心的音域之中; 第一變奏,左右手交替彈奏,主題的旋律保持在上聲部,由四分音符變成八分音 符,並在左手部分使用了切分音節奏(譜例 10) ;第二變奏,右手的十六分音符 中,隱藏著主題優美、圓滑的旋律,左手則是大提琴般的音響(譜例 11) ;第三 變奏,利用三十二分音符,以及左右手交替彈奏主題(譜例 12) ,把音樂情緒帶 入高潮,最後回到柔和的主題,而最後主題是利用一高一低、一問一答的方式呈 現,並停在不安定的減七和弦上,預告著第三樂章的到來。. 【譜例 9】貝多芬《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第二樂章,第 1- 16 小節。. 主題. 12.

(28) 【譜例 10】貝多芬《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第二樂章,第 17 -20 小節。 第一變奏. 【譜例 11】貝多芬《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第二樂章,第 31 -36 小節。. 第二變奏. 【譜例 12】貝多芬《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第二樂章,第 53 -58 小節。 第三變奏. 13.

(29) 3. 第三樂章之分析 第三樂章調性為 F 小調,從容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2/4 拍子, 奏鳴曲式。此樂章是以五小節甚強的減七和弦作為開始的導奏,如同軍隊中的號 角聲,給人緊張不安的氣氛,卻又使人有一股積極向前的感覺(譜例 13) ,第一 主題是以右手的快速音群和左手短促的節奏音型構成(譜例 14) ,第二主題則是 以基本的音型做變化,時而強,時而弱,利用擴張的音域(譜例 15) ,轉而進入 呈式部的尾奏;發展部以呈式部的第一主題素材作發展,發展出一個新主題,以 切分音節奏為主(譜例 16) ,隨後以卡農的方式帶回第一主題,再以左右手分解 和弦的音型來到再現部;再現部與呈式部主題、結構相似,經過不斷發展,終於 來到全曲的高潮尾聲;尾奏以快速的急板,激動人心,歡欣鼓舞的旋律和斬釘截 鐵的節奏,展現了貝多芬沸騰的熱情鬥志。 【譜例 13】貝多芬《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第三樂章,第 1 -5 小節。 減七和弦的導奏. 【譜例 14】貝多芬《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第三樂章,第 116 -121 小節。 第一主題. 14.

(30) 【譜例 15】貝多芬《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 小調鋼琴奏鳴曲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第 171 -174 小節。 第二主題. 【譜例 16】貝多芬《F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熱情」 小調鋼琴奏鳴曲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第 239 -243 小節。. 切分音節奏. 15.

(31) 三、 卡巴列夫斯基: 卡巴列夫斯基:F大調鋼琴奏鳴曲,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六. (一)卡巴列夫斯基生平 卡巴列夫斯基(Dmitry Kabalevsky, 1904-1987)為俄國作曲家及教育家,對 於俄國的兒童教育具有深遠的影響,就讀於莫斯科音樂院(Moscow Conservatory), 先後完成了鋼琴與作曲的學業,由於他在莫斯科音樂院的優秀表現,也讓他的名 字登上學校的榮譽牆,留下不滅的痕跡。 卡巴列夫斯基36歲時,成為共產黨的黨員,這對他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 當上了蘇聯音樂雜誌總編,擁有政治上的影響力,使他推動了許多和音樂界有關 的活動(鐘曼綾,2006)。 卡巴列夫斯基是一位民族音樂家,曲中的旋律經常使用俄國的民謠,這種帶 有社會寫實的音樂,通常出現在聲樂曲中,包括1941 年為聲樂及鋼琴所做的敘 事曲(In The Dark Thick Grove);1942 年為合唱團及管絃樂團所做的組曲 (National Avengers);以及1942 年為兩位聲樂獨唱、合唱團以及管絃樂團所做 的清唱劇(The Great Motherland)。這種寫實風格的作品通常能夠讓聽眾抒發情 感,鼓舞士氣、振奮人心,獲得民眾的普遍認同,贏得廣大支持。由於他對兒童 教育影響甚遠,卡巴列夫斯基在1972 年獲頒列寧勳章(Lenin Prize),而他執 著於教學及作曲的態度,也對後來的教育者、表演藝術者及學生影響甚鉅(陳怡 安,2007)。. 16.

(32) (二)創作背景 《F 大調鋼琴奏鳴曲》創作於 1946 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一年, 由於卡巴列夫斯基是一位社會寫實主義的作曲家,所以此曲中有對戰爭場面的描 寫,也有對甜美生活的描述,最後以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結束。全曲主題突出、 鮮明,展現出人民反抗、保衛國家的堅定意志,以及對戰爭中所犧牲人民的悼念。. (三)樂曲分析 1. 第一樂章之分析 《F 大調鋼琴奏鳴曲》是由三個樂章所構成,速度分別為 Allegro con moto、 Andante cantabile、Allegro giocoso,快、慢、快的組合形式。 第一樂章調性為 F 大調,流暢的快板(Allegro con moto),2/4 拍子,奏鳴 曲式。此樂章以輕巧、活潑的第一主題開始(譜例 17),隨後以五度加以重複, 並伴隨著一段小尾奏後進入到第二主題(譜例 18) ;具有歌唱性、抒情性的第二 主題以 C 大調展開,包含著大小音階的兩種性格,從激烈熱情的性格逐漸轉為 如搖籃曲般柔和,呈式部在漸慢(rit.)中結束。發展部的速度轉為更快(Più mosso) 、 更加激動(Con agitazione),是以第二主題的前四小節作變形發展,突然出現激 烈的聲響後,再度回到沉思中,隨即以非常有力的音群(Marcatissimo)連結增 值後的第一主題素材,最後透過低聲部以半音上行導向再現部。回到再現部後, 利用第一主題經過幾次變形,把第二主題回歸到 F 大調上,尾奏則以第一主題作 增值漸弱而結束。. 17.

(33) 【譜例 17】卡巴列夫斯基《F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六》第一樂章,第 1- 13 小節。 第一主題. 【譜例 18】卡巴列夫斯基《F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六》第一樂章,第 49 -69 小節。 第二主題. 18.

(34) 2. 第二樂章之分析 第二樂章調性為 B♭大調,如歌的行板(Andante cantabile) ,3/4 拍子,三段 體曲式。如搖籃曲般的徐緩樂章,卻蘊含著豐富的情感,A 段主題以純樸、簡單 的聲響開始(譜例 19) ,且富有趣味性;B 段則轉為 b♭小調(譜例 20) ,主題表 現出充滿悲痛的情感,慢慢地音樂走向 c♯小調,主題完全的展開,隨後藉著 b 小調轉入 A'段;A'段以 B 大調呈現,裝飾性的主題短暫出現後便終了,隨即而 來的是 B 段的主題以 g 小調回復,織入 A 段的主題做為尾奏,靜靜的結束。 【譜例 19】卡巴列夫斯基《F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六》第二樂章,第 1- 13 小節。 A 段主題. 【譜例 20】卡巴列夫斯基《F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六》第二樂章,第 26 -35 小節。 B 段主題. 19.

(35) 3. 第三樂章之分析 第三樂章調性為 f 小調到 F 大調,遊戲般的快板(Allegro giocoso),2/4 拍 子,迴旋曲式。此樂章為 A - B - A' - C - A'' - Coda 的架構,A 段的主題以 f 小調 輕快的唱出(譜例 21),發展成近似於土耳其進行曲的節奏;B 段轉為複雜而 流動的節奏(譜例 22),輕快活潑之餘,更增戲謔感;A'段調性回到 f 小調,並 以土耳其節奏發展;C 段是 e♭小調(譜例 23) ,雙手以兩個平行八度奏出樂曲, 展現出強而有力的發展,隨即音樂來到高音的顫音部份。這時,低音聲部傳來 A 段的主題動機,將音樂帶至 A''段;A''段素材與 A 段相似,調性輾轉來到 F 大調; Coda 在切分節奏音型的帶領下展開,最後以強而有力的音響結束。 【譜例 21】卡巴列夫斯基《F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六》第三樂章,第 1- 14 小節。. A 段主題. 【譜例 22】卡巴列夫斯基《F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六》第三樂章,第 28 -38 小節。. B 段主題. 20.

(36) 【譜例 23】卡巴列夫斯基《F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十六》第三樂章,第 106 -117 小節。. C 段主題. 21.

(37) 四、 李斯特: 李斯特:升F小調第八號匈牙利狂想曲. (一)李斯特生平 法蘭兹.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是浪漫時期的作曲家,1811年生 於匈牙利的雷汀(Raiding),其父亞當.李斯特(Adam Liszt, 1776-1827)負 責管理艾斯特哈吉王族(Esterházy)在雷汀的領地。李斯特自小便顯現對音樂的 熱情及過人的天賦,其父因而開始教他彈琴,於8歲時李斯特開始以基礎方式作 曲。 為增廣視野,李斯特離開雷汀前往維也納(Vienna)。拜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學生卡爾.徹爾尼(Carl Czerny, 1791-1857)為師學習 鋼琴,並在嚴格的教導下進步神速,也為維也納激起了一股罕見的熱潮(阮士玲, 2014)。 李斯特的創作生涯可分為巴黎、威瑪及羅馬時期,分別闡述於下: 巴黎時期( ) 巴黎時期(1827-1847) 剛到巴黎的初期,李斯特感到失望,因當時巴黎音樂院堅持不收外國學生, 而亞當.李斯特卻期盼兒子能進入巴黎音樂院就讀,為此李斯特經過一番努力, 使他最終得以進入巴黎音樂院就讀。 1830 年初,由於中產階級對於政府的新制度感到不滿,因而引發法國大革 命,促使李斯特寫出了《革命交響曲》(Symphonie Revolutionaire),也開始將 精神投注於浪漫主義與宗教上。在之後的一年裡,李斯特遇到三位影響他深遠的 音樂家: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1782-1840)和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阮士玲,2014)。 1830 年底,李斯特在巴黎聽到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Symphonic Fantasique)後十分驚歎,企圖將其改編為鋼琴的版本,讓鋼琴也能呈現出如交 響樂般的音響效果。 22.

(38) 1831 年,李斯特觀賞完帕格尼尼的演奏後,震撼不已,也被其高超的技巧 吸引,因而開始勤練鋼琴技巧,於1837 年完成了《六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Six Grandes Etudes de Paganini),受到帕格尼尼的影響之後,李斯特更將帕格尼尼 的小提琴技巧發揮到鋼琴技巧上,並擴大鋼琴演奏的渲染力(阮士玲,2014)。 蕭邦改變了李斯特對音樂的觀念,使其了解鋼琴演奏並非只有技巧,更應加 入音樂的內涵才能表現出細膩的情感。在《巡禮之年》(Années de Pèlerinage) 第一年瑞士的《日內瓦的鐘聲》(Les Cloches de Genéve)可看見蕭邦微妙的影 響力(阮士玲,2014)。 1833 年李斯特遇見了瑪麗.達古伯爵夫人(Countess Marie d’Agoult, 1805-1876),兩人陷入愛河,一同前往日内瓦生活。李斯特藉由譜曲的方式紀 錄了在瑞士日內瓦旅遊的時光情景,寫下《巡禮之年》的第一年。受到喜愛的義 大利畫家與作家的啟發下,開始譜寫《巡禮之年》的第二年,從他的作品《讀但 丁神曲有感》(Après une lecture du Dante),可以看出李斯特的創作巔峰,作品 華麗內省(阮士玲,2014)。 從1837 到1847 年間,李斯特巡演歐洲各國,使視野和人脈更加寬廣,是光 輝的時期,即使是嚴苛的樂評家也稱讚他非凡的琴技。 威瑪時期( ) 威瑪時期(1848-1861) 李斯特受到凱洛琳公主(Princess Carolyn von Sayn-Wittgenstein)的影響, 定居威瑪(Weimar)任宮廷樂長直到 1861 年,在鋼琴作品上加入新的音樂風格 及技巧外,並結合宗教的情感以及對文學的熱愛,甚至把創作的重心轉移到管弦 樂曲上,因此在這時期創作了許多的交響曲以及協奏曲。例如:13 首《交響詩》 (Symphonic Poems)、《降 E 大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E-flat Major)及《A 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Piano Concerto No.2 in A Major)… 等等(阮士玲,2014)。. 23.

(39) 羅馬時期( ) 羅馬時期(1861-1886) 1861 年李斯特辭去威瑪宮廷樂長的職位後並移居羅馬,並投身進入宗教信 仰中,成為天主教的教士,在提弗里(Tivoli)的艾斯特山莊(Villa d’Este)渡 過了一段時光,此時正值他寫作宗教樂曲的中期。 李斯特晚年的宗教音樂大都蘊含著寂寞的意味,但在作品中的和聲手法卻影 響後世極深,採用不和諧的大膽和絃,而這種手法啟發了德歩西(Claude Debussy, 1862-1981)、巴爾托克(Béla Bartok, 1881-1945)等人(阮士玲,2014)。 1886 年,李斯特展開最後一次的旅行,他到布達佩斯 (Budapest)、列日 (Liège)和巴黎去聆聽有他的作品演奏的音樂會,所到之處都受到大家的敬仰。 在盧森堡演奏完最後一埸音樂會後,因連夜趕回拜魯特(Bayreuth)途中受寒, 於同年的7月因急性肺炎逝世(阮士玲,2014)。. (二)創作背景 《升F小調第八號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獻給庇護人之一阿格士(Autin Augusz)的樂曲,創作於1853年,曲中蘊藏著匈牙利人的抑鬱和熱情並存的國民 特性。 《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根據匈牙利的吉卜賽音樂,來描述匈牙利的民俗 風情,採用查爾達斯舞曲(Csárdás)為曲式,查爾達斯舞曲是由慢板部分「拉 散」(Lassan)和快板部分「佛里斯卡」(Friska)組合而成,所以吉卜賽音樂 就是將快、慢結合在一起即興演奏出來,並使用吉普賽音階(譜例24)而其音階 中的增音程讓音樂更具民族色彩(阮士玲,2014)。 【譜例 24】吉普賽音階. 24.

(40) (三)樂曲分析 本曲是f♯小調,2/4拍子,以奇想曲風格且緩慢(Lento a capriccio)的即興 式導奏開始(譜例25) ,接著則轉為極憂鬱而持續的緩板(Sempre lento malinconico assai),主題於低音聲部上呈現(譜例26),此樂段為查爾達斯舞曲的「拉散」。 查爾達斯舞曲的「佛里斯卡」則以優美的稍快板(Allegretto con grazia)寫成(譜 例27),調性轉為F♯大調,拍號依然維持在2/4拍上,隨後速度轉為遊戲般的急 板(Presto giocoso assai)(譜例28),以強而有力的尾奏結束本曲(參閱表2)。. 【表 2】李斯特《升 F 小調第八號匈牙利狂想曲》之樂曲結構 術語提示 結構. 小節. 調性. (表情及速度) 表情及速度) 導奏. f#→b♭ → b Lento a capriccio. 1-8. 拉散. Sempre lento malinconico. 9-24. f#. ( Lassan ). assai. 25-40. f#. 41-62. F# → C#. 63-85. B♭→ F#. 86-95. F# → C#. 佛里斯卡. 96-138. A → F#. ( Friska ). 139-150. F#. 151-166. f#. 167-178. F#. 178-193. f#. 194-219. F#. → e →f#. Allegretto con grazia. Presto giocoso assai. 尾奏 25.

(41) 【譜例 25】李斯特《升 F 小調第八號匈牙利狂想曲》,第 1-5 小節。 導奏. 【譜例 26】李斯特《升 F 小調第八號匈牙利狂想曲》,第 6-12 小節。 拉散樂段 拉散樂段主題 樂段主題. 【譜例 27】李斯特《升 F 小調第八號匈牙利狂想曲》,第 41-51 小節。 佛里斯卡樂段 佛里斯卡樂段主題 樂段主題. 26.

(42) 【譜例 28】李斯特《升 F 小調第八號匈牙利狂想曲》,第 139-148 小節。. 遊戲般的急板. 27.

(43) 第二章 《演奏音樂會》 演奏音樂會》樂曲解說. 第一節. 演出曲目. 一、 演出曲目( 演出曲目(中文) 中文). 拉威爾. 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 第一首「睡美人帕望舞曲」 第二首「小拇指」 第三首「瓷娃娃的女皇」 第四首「美女與野獸的對話」 第五首「仙境」. 德布西. 小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 第一首「船歌」 第二首「行列」 第三首「小步舞曲」 第四首「芭蕾舞」 中場休息. 德布西. G 大調鋼琴三重奏 第一樂章:非常生動的行板 第二樂章:生動的中板 第三樂章:富有感情的行板 第四樂章:熱情地 28.

(44) 二、 演出曲目( 演出曲目(英文) 英文). M. Ravel. Ma mère l'Oye for piano four hands I. Pavane de la belle au bois dormant II. Petit poucet III. Laideronette, impératrice des Pagodes IV. Les Entretiens de la belle et de la bête V. Le jardin féerique. C. Debussy. Petite Suite for piano four hands I. En bateau II. Cortege III. Menuet IV. Ballet Intermission. C. Debussy. Piano Trio in G major I. Andantino con moto allegro II. Moderato con allegro III. Andante espressivo IV. Appassionato. 29.

(45) 第二節 樂曲解說. 一、 拉威爾: 拉威爾:鵝媽媽組曲, 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 (一)拉威爾生平 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於1875年生於法國與西班牙邊 界的西布爾(Ciboure) ,父親皮爾.約瑟夫.拉威爾(Pierre Joseph Ravel, 1832-1908) 是位著名的瑞士籍工程師。幼年時的拉威爾,受到父親的鼓勵,開始接觸音樂, 而拉威爾的母親是一位西班牙人,對他作品中常使用西班牙元素頗有影響。 在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就讀之前,拉威爾曾隨亨利.吉斯(Henri Ghys, 1839-1908)、 愛米爾.德孔柏(Emile Decombes, 1829-1912)學習鋼琴,決定一生投入音樂的 志向。1998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就讀之後,曾隨艾米爾.培薩(Emile Pessard, 1843-1917) 、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 、吉達茲(André Gédalge, 1856-1926) 學習作曲(陳郁秀,1982)。 1889年,法國舉辦了世界博覽會,有許多國家參展,包括來自東方的匈牙利 吉普賽樂團、峇里島的甘美朗(gamelan)樂團、由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Rimsky-Korsakov, 1844-1908)指揮的俄國音樂會等,使當時的拉威爾大開眼 界。在學期間,拉威爾的主要作品有鋼琴曲《古風小步舞曲》 (Menuet antique)、 《夭折公主帕望舞曲》 (Pavane pour une infant défunte) 、 《水之嬉戲》 (Jeux d'eau) , 以及管弦樂曲《天方夜譚》(Shéhérazade)(陳郁秀,1982)。 拉威爾曾多次角逐象徵作曲最高榮譽的「羅馬大獎」 ,但結果始終不如預期, 僅在1901年以清唱劇《米爾哈》(Myrrha)獲得第二獎。1905年拉威爾最後一次 參加羅馬大賽,他的申請卻再度遭到學校的拒絕,引發文藝界為他打抱不平的「拉 威爾事件」(affaire Ravel)。然而,拉威爾並未因此喪失信心,反而將這些經歷轉 30.

(46) 為人生的里程碑,進入創作生涯的高峰期。這個時期的主要作品有鋼琴曲《小奏 鳴曲》(Sonatine)、《鏡》(Miroirs)、《加斯巴之夜》(Gaspard de la nuit)、 《鵝媽媽》 (Ma mere l'oye)以及管弦樂曲《西班牙狂想曲》 (Rapsodie espagnole)、 喜歌劇《西班牙時刻》(L'heure espagnole)以及芭蕾舞曲《達夫尼與克洛埃》 (Daphnis et Chloé)(陳郁秀,1982)。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戰爭期間,拉威爾經歷的最大悲痛是他母親 於1917年的辭世。這段期間,拉威爾創作了鋼琴曲《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並以其中的樂曲獻給在戰爭中失去生命的好朋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拉威爾到世界各地旅行及演出,並在1928年時造訪 美國,深深的受到爵士樂(Jazz)的吸引。這個時期的主要作品為管弦樂曲《圓 舞曲》 (La valse) 、小提琴曲《吉普賽》 (Tzigane) 、芭蕾舞曲《波麗露》 (Boléro), 以及具有爵士元素的《左手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in D major)與《G 大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1932年,拉威 爾在一場車禍中頭部受傷,此後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於1937年過世。. (二)創作背景 非常喜愛小孩的拉威爾,常常與摯友郭德布斯基夫婦的(Ida and Cipa Godebski)的兩個孩子約翰和咪咪一起玩耍。《鵝媽媽組曲》就是拉威爾獻給約 翰和咪咪的作品,是1908年拉威爾在位於法爾芬(Valvins)鄉村居所「小穀倉」 (La Grangette)渡假時所作,於1910年在巴黎嘉佛音樂廳(Salle Garveau)為新 創立的「獨立音樂協會」音樂會上首演。演出後的風評極佳,1911年時拉威爾親 自將此組曲改編成管弦樂曲。 其題材靈感來自十八世紀法國詩人夏爾.培羅(Charles Perrault, 1628-1703) 、 伯蒙夫人(Madame Mme Leprince de Beaumont, 1711-1780)、歐諾爾伯爵夫人 (Madame Marie Catherine Comtesse d’Aulnoy, 1650-1705)等人的童話故事。其 31.

(47) 中有三首樂曲(第一、二、五首)取材自夏爾.培羅的《鵝媽媽故事集》 (Les Contes de ma mere l’oye),因此將此作品命名為《鵝媽媽組曲》。. (三)樂曲分析 為兒童而作的《鵝媽媽組曲》是以童話故事為題材,由五首樂曲組成,分別 為「睡美人帕望舞曲」(Pavane de la belle au bois dormant)、「小拇指」(Petit poucet)、「瓷娃娃的女皇」(Laideronette, impératrice des Pagodes)、「美女與 野獸的對話」 (Les Entretiens de la belle et de la bête) 、 「仙境」 (Le jardin féerique)。 創作的形式非常單純簡潔及樸素,沒有任何華麗或炫人的技巧,甚至連八度音 (octave)都未曾出現。 在演奏上,四手聯彈的樂曲中,踏板的使用往往比獨奏來得複雜,第一部與 第二部的演奏者均可負責踩踏板,但較常見的是由彈奏第二部的演奏者負責,因 為低音聲部是樂曲的和聲骨架所在,且踩踏板的姿勢與獨奏時雷同。但研究者認 為,由第一部的演奏者負責更有利於旋律聲部及樂句處理的主導性,又可在熟悉 自己的聲部之餘增進低音聲部和聲進行的了解,使和聲張力得以更適介呼應音樂 的表現。另外尚注意的是:需依同伴踏板需求調整姿勢與空間。 1. 第一首「睡美人帕望舞曲」之分析 本樂曲的故事源自培羅(C. Perrault, 1628-1703)的童話故事《睡美人》, 內容主要是在敘述有一位美麗的公主,因受到詛咒而昏睡一百年,後王子的出現, 使公主獲救。 拉威爾在本樂曲中使用了二十個小節的音樂來描述公主被紡紗車的針刺傷 而長睡,侍臣們為求公主甦醒而祈福,跳出一段高貴典雅的帕望舞的情景。帕望 舞曲( pavane)是 16 世紀在歐洲宮廷裡盛行的舞蹈,緩慢且莊重的二拍子,有 如孔雀般,又稱為孔雀舞曲。 「睡美人帕望舞曲」a小調,4/4 拍,緩板(Lento),三段體曲式。全曲具 32.

(48) 有搖籃曲般的風格,A段一開始由第二部奏出代表睡美人的主題旋律(譜例29)。 【譜例29】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睡美人帕望舞曲」, 第二部,第1-4小節。 主題旋律→ 主題旋律→睡美人. 接著再由第一部來銜接後半樂句(譜例30),樂曲中帶著一股神秘的氣息。 【譜例30】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睡美人帕望舞曲」, 第一部,第1-10小節。. 主題的後半旋律. B 段的新旋律. B段由第一部以單音的方式奏出新旋律,接著回到A'段,在最後的20小節, 拉威爾採用葛雷果聖歌(Grégorian)中繼敘詠(sequence)的結尾方式,將導音 G 的拍值增加,並在結尾A音上加延長記號(譜例31),使樂曲更具完整的結束 (李哲洋,1992)。. 33.

(49) 【譜例31】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睡美人帕望舞曲」, 第一部,第16-20小節。. 繼敘詠的結尾. 2. 第二首「小拇指」之分析 本樂曲的故事仍源自培羅(C. Perrault, 1628-1703)的童話,敘述一對窮苦 的樵夫夫婦在森林裡丟棄七個孩子的故事。拉威爾只引用了最小的小孩小拇指認 為藉由沿路丟下的麵包屑,就可以輕易找到回家的路,但後來路上的麵包屑竟然 都找不到,因全被小鳥吃光了的故事情節來譜曲。音樂的結構依附著故事情節來 發展,樂曲的內容具有強烈的描繪性。 「小拇指」c 小調,中庸的速度(Trés modéré),奏鳴曲式。拍號變化頻繁, 從2/4 拍、3/4 拍、4/4 拍到5/4 拍,四個小節的導奏由第二部奏出(譜例32), 以平行三度的音型代表小拇指沿途所經過的小徑音樂,每小節均變換的拍號,象 徵著小徑的蜿蜒曲折,為後續尋不著回家的路埋下伏筆。 【譜例32】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小拇指」,第二部, 第1-4小節。. 導奏. 接著呈式部由第一部奏出平靜、簡單的第一主題(譜例33),描繪小拇指沿 路上一邊撒著麵包屑,一邊唱著歌在欣賞森林風景的天真悠然情形。第二主題緊 34.

(50) 接著出現(譜例34),表現出小拇指在森林裡行走,尋找回家之路的情形。 【譜例33】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小拇指」,第一部, 第1-10小節。. 第一主題. 【譜例34】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小拇指」,第一部, 第11-22小節。 第二主題. 發展部以第一主題動機為素材發展,時而出現小鳥叫聲的音型(譜例35), 隨即進入再現部,分別由第一部、第二部相隔八度齊奏,並密集的重覆出現,來 呈現小拇指無法找到原路回家時的一片驚惶失措。Coda的結尾以皮卡第終止 (Picardy Cadence)來結束本曲(譜例36)(譜例37),由c小調轉至C大調,彷 35.

(51) 彿意味著故事最後的圓滿結局,但在第一部低音聲部上確沒有C大調主和絃的根 音,似乎隱喻著小拇指盼望回家的期待仍未實現。 【譜例35】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小拇指」,第一部, 第52-55小節。 小鳥叫聲. 【譜例36】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小拇指」,第一部, 第75-79小節。. 皮卡第終止. 【譜例37】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小拇指」, 第二部,第76-79小節。. 3. 第三首「瓷娃娃的女皇」之分析 本樂曲的故事源自歐諾爾伯爵夫人的童話故事《綠色的小蛇》(Serpentin Vert)。其內容主要在敘述從前有一位美麗的公主與英俊的王子,因為長得實在 36.

(52) 太漂亮而受到老巫婆的忌妒及詛咒,於是公主變得奇醜無比,而王子則變成一條 綠蛇。有一位老人告知,在遙遠的東方有位蕾德羅列特女皇,心地善良,法力無 邊,只要找到她就能恢復。醜公主與變成綠蛇的王子來到東方,走進金碧輝煌的 宮殿,看到了美麗又高貴的陶瓷女皇,當蕾德羅列特女皇聽了醜公主的請求,將 他們帶到花園的聖水池邊洗一洗,即能恢復原形。當醜公主在花園入池洗澡時, 一些可愛的瓷娃娃就在一旁奏樂唱歌。 「瓷娃娃的女皇」F♯大調,2/4 拍,進行曲的速度(Mouvt de Marche),三 段體曲式。此曲使用了五聲音階,所有的旋律都在鋼琴黑鍵上,音樂風格富有濃 厚的東方色彩。A段由第二部奏出持續不斷的二度音程開始(譜例38),象徵瓷 娃娃跳舞的伴奏音型。 【譜例38】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瓷娃娃的女皇」, 第二部,第1-6小節。 二度音程. 第一部則以單音的方式奏出節奏輕快的五聲音階主題(譜例39)。 【譜例39】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瓷娃娃的女皇」, 第一部,第9-13小節。 五聲音階主題. B段由第二部先彈奏出緩慢的旋律(譜例40),主要描繪瓷娃娃的部份。 37.

(53) 【譜例40】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瓷娃娃的女皇」, 第二部,第65-74小節。 緩慢的旋律. A'段拉威爾以隱密的方式呈現,當第二部彈奏B段的旋律時,第一部已在不 知不覺中彈奏出A段的主題。. 4. 第四首「美女與野獸的對話」之分析 本樂曲的故事源自伯蒙夫人(Beaumont, 1711-1780)的童話《美女與野獸》。 敘述一位被巫術變成野獸的王子與美麗公主之間的一段感性對話,後因公主的摯 情使王子恢復原來英俊的外貌。 「美女與野獸的對話」F 大調,3/4 拍,中庸的圓舞曲速度(Mouvt de Valse très modéré),自由曲式。此曲以美女與野獸的對話來設計,由第二部以圓舞曲 的伴奏形式帶出第一部代表美女的主題(譜例41)。. 【譜例41】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美女與野獸的對話」, 第一部,第1-8小節。 美女的主題. 野獸的主題則由第二部以下行的半音階奏出(譜例42),整個旋律顯得焦慮 不安。 38.

(54) 【譜例42】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美女與野獸的對話」, 第二部,第49-55小節。. 下行的半音階 美女與野獸的兩個主題相互交錯出現,暗示著兩者之間初次相見時的陌生與 距離。當豎琴般的滑奏在第一部出現時(譜例43),象徵著巫術失靈,野獸變回 王子的一剎那,第一部奏出代表英俊王子的音樂。 【譜例43】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美女與野獸的對話」, 第一部,第146-150小節。 滑奏. 5. 第五首「仙境」之分析 此曲的故事也是源自培羅(C. Perrault, 1628-1703)的童話故事《睡美人》, 描繪王子進入沉睡已久的森林後,救醒被老仙女詛咒而昏睡一百年的公主,在朝 陽的光輝裡,讓一切都復活。樂曲在緩慢的舞曲節奏中,公主見到王子,不久, 兩入墜入愛河,在光芒四射的迷人仙境裡,一同邁向充滿幸福的未來。 「仙境」C 大調,3/4 拍,緩慢而莊嚴(Lent et grave),薩拉邦德舞曲 (Sarabande)舞曲,三段體曲式。首先A段由第一部奏出像搖籃曲似的主題(譜 例44),象徵沉睡已久的公主。 39.

(55) 【譜例44】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仙境」,第一部, 第1-6小節。 搖籃曲似的主題. B 段則以弗里吉安調式(Phrygian mode)的分解和弦之琶音奏出(譜例45), 代表著置身仙境的感覺。 【譜例45】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仙境」,第一部, 第23-27小節。. 分解和弦之 分解和弦之琶音 和弦之琶音. 這時音樂回到C大調,拉威爾藉由調號來做色彩的轉變,描繪溫煦的陽光射 進整個睡森林,魔咒解除,城堡的士兵及睡美人甦醒。Coda的尾聲由第一部滑 奏出絢麗如光芒四射般的效果(譜例46),使全曲在充滿光輝華麗、象徵幸福圓 滿的樂聲中結束。 【譜例46】拉威爾《鵝媽媽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仙境」,第一部, 第50-53小節。. 滑奏. 40.

(56) 二、 德布西: 德布西:小組曲, 小組曲,為鋼琴四手聯彈 G大調鋼琴三重奏 大調鋼琴三重奏. (一)德布西生平 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於1862年生於巴黎近郊的聖傑爾曼鎮 (Saint-Germain-en-Laye),其父親因為參與「公社事件」(La Commune, 1871) 而入獄服刑,使得十歲前的德布西經常由居住在坎城(Cannes)的姑媽-克雷蒙 蒂娜(Clémentine Debussy)代為照顧,她的丈夫阿羅沙(Achille Arisa)是當地 富有的銀行家,熱愛蒐集寫實與印象派畫家之作,也因此開啟了他的藝術視野與 音樂之路(楊沛仁,2001)。 1871年,德布西向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的學生莫特夫 人(A. F. Maute de Fleurville, 1823-1883)學習鋼琴,進而奠定了他在鋼琴方面的 演奏技巧,並於1872年考上巴黎音樂學院,師事瑪蒙泰爾(Antoine-François Marmontel, 1816-1898)。德布西雖與瑪蒙泰爾相處融洽,但其自由的天性與學 院派式嚴謹的教條卻互不相容,於是便將興趣逐漸轉移到音樂理論與作曲課程。 1880年,德布西進入居洛(Ernest Guiraud, 1837-1892)教授的作曲班,並隨 法朗克(César-Auguste Franck, 1822-1890)學習管風琴演奏與即興演奏,但仍不 改其特立獨行的風格(許鐘榮,1999)。 1889年,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演出了一些東方音樂,其中爪哇(Java)、 甘美朗(Gamelan)音樂複雜的節奏,以及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 A. Rimsky-Korsakov, 1844-1908)指揮演出的一系列俄國民族樂派作曲家的作品, 充滿豐富的調式旋律及和聲色彩,深深吸引了他。 1890年前後,正好是法國社會與文藝界的黃金時代,每週二的晚上,德布西 固定參與集合著頂尖藝術家的沙龍聚會。在那裡他認識了象徵主義詩人馬拉美. 41.

(57) (Stéphand Mallarmé, 1842-1898)、魏倫(Paul Verlaine, 1844-1896),畫家惠斯 勒(J. A. M. Whistler, 1834-1903)和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就這樣, 他吸收了各界的新思維,並融入在他的音樂創作中(楊沛仁,2001)。 1893年,德布西看了象徵主義詩人梅特林克(M. Maeterlinck,1862-1949)的 戲劇《佩利亞與梅麗桑》(Pelléas et Mélisande),覺得與自己的創作想法一拍 即合,於是花了9年時間,完成了這部作品歌劇《佩利亞與梅麗桑》(Pelléas et Mélisande)(許鐘榮,1999)。 1898年,德布西認識了服裝模特兒羅莎莉.泰克西耶(Rosalie Texier),小 名莉莉(Lilly),並於次年結婚。1904 年,他認識了艾瑪.巴達克(Emma Bardac, 1862-1934),儘管社會輿論譁然,渲染著德布西是為晉身上流社會及財富才和 艾瑪在一起,但兩人仍在1905 年生下一個女兒,克勞德.艾瑪(Claude.Emma), 綽號叫秀秀(Chouchou)。 1909 年,德布西被診斷出直腸問題,這段期間,除了疾病的困擾外,指揮 加上旅行的生活讓他更加忙碌,因此只能繼續創作未完成的管弦樂組曲《映象》 (Images)。在長達七年創作這部作品的同時,「印象樂派」已成為人們心中對 其音樂的代名詞(許鐘榮,1999)。 1910 年開始,舞蹈音樂成為德布西創作的重心,並與狄亞吉列夫(Sergey Diaghilev, 1872-1929)率領的「俄國舞團」(Ballets russes)合作,而鋼琴音樂、 管絃樂、歌劇、藝術歌曲各方面的成就都相當可觀。 1914年因整理「蕭邦作品全集」的工作,激發了他創作雙鋼琴曲集《白與黑》 (En Blanac et Noir),以及題獻給蕭邦的《十二首鋼琴練習曲》(Douze Études pour le piano)。這兩套作品都不再具有先前鋼琴曲中暗示意境的標題,音樂比 先前更抽象而洗練,敏銳的音色節奏變化等,似乎預示著二十世紀音樂的走向。 1917年5月,《G小調小提琴與鋼琴第三號奏鳴曲》在巴黎舉行首演,回到 巴黎後,德布西的病情惡化,在1918逝世(許鐘榮,1999)。. 4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Keywords: Ideological System of T’ien-t’ai Buddhism, Four Teachings of Teaching Way, Five Periods of Teaching Time, Four Teachings of Teaching Contents, Three kinds

戲院帶位員、銀行護衛員、鋼琴搬運 員、演唱會門外的無牌小販、日常用 品推銷員),然後分組討論如何演繹該 種職業。..

教授 电视播音主持 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播音主持业务研究 业务研究.. 教授

Heal the World Michael Jackson You Raise Me Up Secret Garden Climb Every Mountain Rodgers & Hammerstein You are My Hiding Place Selah. God Will Make a Way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Keywords: Balanced Scorecard, Construction Industry, Performance, SWOT Analysis, Five-forces Analysis... 誌

  音樂是用兩個法國音樂家 ( 深色叢林樂團 ) 創作的糖果 搖籃曲。   音樂的特色是人聲部分是以所羅門島 ( 臨近新幾內亞 ) 的語言為樣本。旋律是

本研究於 2017 年 4 月以市面上瓶裝水的品牌隨機抽取國內外各五種品 牌作為研究對象,並利用環檢所公告之採樣方法檢測,收集的樣本以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