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跨越边界》PDF下载_PDF扫描版下载_PDF免费电子书下载_第一图书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跨越边界》PDF下载_PDF扫描版下载_PDF免费电子书下载_第一图书网"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跨越边界>>

13位ISBN编号:9787301167519 10位ISBN编号:7301167512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时间:张旭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02出版) 作者:张旭

页数:295

版权说明:本站所提供下载的PDF图书仅提供预览和简介,请支持正版图书。

更多资源请访问:http://www.tushu007.com

Page 1

(2)

前言

学科的旅行与翻译“比较文学”此一观念的源起,论者往往追溯到德国大文豪歌德于1827年提出的“

世界文学”。

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的发展主要依循两个路线:一个着重于以实证、历时的方法来研究不同文学 之间的关系,是为影响研究(influence studies),被称作法国学派(French Sch001);另一个着重于以 平行、共时的方法来研究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似,是为模拟研究(analogy studies),被称作美国学派

(American Schoo1)。

两者的重点与手法不同,各自吸引了众多学者,是比较文学中公认的两个重要学派。

至于翻译更是由来已久,可说自从人类与异族、他者接触以来就有翻译。

古今中外也不乏关于翻译的论述。

1970年代以后,由于学者的大力提倡、努力经营而卓然有成,使得相关研究成为当今的显学,遂有翻 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学(translatology)之称。

尽管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背景不一,然而原先便拥有数种语言能力的比较文学学者在其中扮演了重要 的角色,则是不争的事实。

1978年张汉良在台湾的《中外文学》发表《比较文学专栏前言》一文,有意“对比较文学涉及的课题

,作系统性的介绍”,以期克服“中西文学比较的特殊难题,乃至望文生义的现象”。

这些课题包括:“(一)比较文学研究的方向与范畴;(二)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三)文学史、

文学断代与文学运动;(四)影响研究;(五)模拟研究;(六)文学研究;(七)主题学研究;(

八)比较文学与思想史;(九)文学与相关艺术;(十)文学与其它学科;(十一)翻译问题;(十 二)比较文学与口述传统等。

”此分类涵括了比较文学的重要议题,相当具有代表性,而“翻译问题”为比较文学的合法议题殆无 疑义。

Page 2

(3)

内容概要

  《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作者尝试从现代跨越性的角度,在“上下古今”的坐标系 中,参照东西方的知识谱系特征,就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共同关注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期说明当 代语境下文学比较研究中现代跨越性研究途径的适应性。

  跨学科研究是20世纪国际学界发展的一大潮流,而当今比较文学研究的一大趋势是从比较文学转 向翻译研究,这种转向的出现,有学科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正是这些因素带动了一些研究 范式的转变。

  《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读者对象:高校比较文学与翻译学专业师生、文学理论研 究者、外文系和中文系师生等。

Page 3

(4)

作者简介

张旭,1967年5月生,湖南邵阳人,回族。

长沙铁道学院硕士,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 副秘书长,中国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人文社会项目数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兴趣兼及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

著有《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2008)、《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合作,2003)等,另有 学术论文六十余篇见于海内外各学刊上。

Page 4

(5)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学科的反思: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第一节 “比较文学危机论”及其反思第二节 “ 特色主义命题”及其反思第三节 “比较文学从属说”及其反思第四节 翻译研究与译介学之争及其反 思第五节 前景与展望:未来发展蓝图第二章 借鉴的起点:香港比较文学教学之管窥第一节 现代西洋 的学科建制与中西兼顾的课程第二节 紧跟时代的教学与特色分明的授课第三节 现存问题与未来展望 第三章 建构的设想:比较文学方法论建设的若干建议第一节 坐标系的观照与文献学的训练第二节 知 识的定位与学科的打通第三节 阅读视野的拓展与比较方法的更新第四章 观念的更新:全球化与数字 化时代米勒的文学观第一节 从文学的终结到作为虚拟现实的文学第二节 文学的秘密与文学阅读的缘 由第三节 阅读的方法与比较阅读第四节 观念“反思”后的再反思第五章 视界的融合:象征派诗人沈 宝基的诗艺活动寻踪第一节 幽暗间的游梦:沈宝基早年的诗艺天地第二节 故国里的寻宝:沈宝基西 游后的诗艺活动第三节 沉舟中的梦游:沈宝基晚年的诗艺成就第四节 一场幻觉的记录:未完的结语 第六章 交叉的可能: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译介学研究第一节 译介学的学科渊源第二节 译介学研究的性 质与目的第三节 译介学的研究内容第七章 传统的反拨:米勒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第一节 翻译:即跨越 边界第二节 翻译:在可译与不可译之间第三节 翻译:双重文本的产生第四节 问题与反思:一个开放 性的结语第八章 时空的跨越:译经文学范式与近代英诗汉译第一节 译经文学与韵体翻译传统说略第 二节 以文言为目标语的早期译诗第三节 过渡时期的白话体译诗第九章 他者的反观:意识形态批评与 诗歌翻译研究第一节 早期译诗活动中的赞助者第二节 文化历史语境与早期选材问题第三节 “文以载 道”与翻译策略的择取第十章 两难的选择:胡适的译诗与创作新解第一节 胡适的译诗活动说略第二 节 胡适早期的文言体译诗第三节 胡适的白话体译诗尝试第四节 胡适的译诗与创作第十一章 规范的重 建:英诗汉译中新格律体实验考察第一节 西诗之“步”与汉诗之“顿”第二节 从“音缀”、“音组

”到“以顿代步”第三节 新格律体译诗理念的成熟与定型第十二章 意象的把玩:朱湘译诗美学层面 新诠第一节 “桃梨之争”的缘起第二节 文学争论背后的理据第三节 文学争论的诗学品味第十三章 文 本的游戏:译诗可学亦可教第一节 基本理念回顾第二节 游戏规则说略第三节 文本间的舞蹈第四节 游 戏后的反思第十四章 未来的憧憬:网络时代的翻译文学研究第一节 网络时代的翻译观与网络翻译文 学第二节 网络翻译对文学翻译批评理念的挑战第三节 文学翻译的网络化与翻译软件的开发第四节 网 络翻译文学的意义与前景后记

Page 5

(6)

章节摘录

借鉴的起点:香港比较文字教字之管窥“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来自边界外的观照,更离不开对异样风格的学科体制的借鉴,这种 借鉴又可以“一国两制”框架下建立的,地处祖国南大门的香港特区为突破口。

作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香港近年来多被喻为一块“文化的沙漠”。

这个曾经有过漫长殖民经历的地区,人们说她如今拥有的只是一种后殖民文化,抑或是一种后现代快 餐式文化。

换言之,这种文化缺少某种深度,缺少某种底蕴。

其实不然。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香港地区一直有着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同时她在接受欧美现代 文化理念方面走在了华文世界的前列。

特别是近年香港各高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材选用整体上与欧美大学接轨和同步。

这点表现在比较文学教学界也是如此。

香港的比较文学是在效仿欧美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建制的,而且从一开始,它就将传统和现代思潮紧密 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现代模式。

本章主要以教学方面为切入点,考察现阶段比较文学课程在香港开设的大致情况,主要讨论这些研究 型大学中比较文学教学的学科建制、课程设计和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同时也对这种教学模式存在 的问题提出若干反思意见。

希望本章的这些介绍,能为国内各高校同类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Page 6

(7)

后记

本书是我过去十余年来学术生涯的一个小小总结,可以说是我博士论文《翻译规范的破与立——朱湘 译诗新探》(2006)的一个自然延续(或称副产品),也是我下一部新著《中国英诗汉译史论

(1854-193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一个前奏。

我编写此书,主要是想结合自己的教学与研究专长,以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为切入点,运用现代跨越 性视角,讨论与文学的比较研究相关的研究方法问题,为国内比较文学和翻译学专业的师生提供借鉴

具体而言,包括如下目的:一是剖析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界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若干问题,同时介绍国 际比较文学界的一些研究新潮,以此让学生明白自己与外界存在的差距,认清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是根据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的内在特点,从现代学科发展的角度,就比较文学方法论建设问题提出 若干建议和设想;三是通过自身的研究案例,提出如何从现代跨越性角度,结合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展开若干专题讨论。

书中所收篇什大多在海内外的一些期刊上发表过,而巧合的是,其中多数又是我在香港四年工作和学 习期间的产物。

部分系首次付梓。

书中各章表面上看,跨度大,内容杂。

我选择这个题目最初是受了英国比较文学学者兼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的《比较文学导论》

(1993)和台湾中央研究院英美所单德兴先生编译的《跨越边界——翻译・文学・批评》(1995)的 启发。

书稿内容是如此的“杂”,当然与自己这些年所受到的训练有关。

十余年前,我曾在长沙铁道学院跟导师罗选民教授以及老院长佘协斌教授做过几个翻译研究课题,其 中既有文献整理方面的,也有文本分析方面的,特别是当年跟罗老师主修语言学方面的课程为我带来 了不少便利。

二位师长平时都很严肃,治学又很严谨,其言传身教自然给了我不小的影响。

罗老师当时主要做的是话语分析,同时也兼顾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并在书法、摄影等艺术领域有一 套看家的本领。

作为他的开门弟子,我自然不甘与老师的兴趣拉开过大的距离,于是也学着从语言学跳到了英美文学

,然后又是比较文学,最后才落到翻译研究。

不过后来自己的翻译研究主要是结合语言学和文学进行。

Page 7

(8)

编辑推荐

《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文学论丛。

Page 8

(9)

版权说明

本站所提供下载的PDF图书仅提供预览和简介,请支持正版图书。

更多资源请访问:http://www.tushu007.com

Page 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3.違反本契約第 8 條第 17 款第 1 目、第 2 目、第 3 目第 1 子目、第 18 款第 3 目第 1 子目(適用勾選本子目選項者)至第 3 子目及第 14 條第

第六节.

二、 两个重要极限 一、极限存在准则.

反思 動詞 自我檢討、反省 視訊 卷一 動作、行為. 反映 動詞 比喻把客觀事物的實質 視訊

第三入文判釋者。從品初下。訖偈竟轉無上法輪等。第二明法說周中領解段。約中有 二。第一長行。明身子領解陳 (云云)

中文科 宗教教育科 文化/社會層面 個人層面 文化知識和反思

第一階段: 讓學生接觸不同的感官刺激 第二階段: 對感官刺激的改變有察覺反應 第三階段: 對感官刺激有一貫的反應..

則是第四句。但取一閻浮對一切忉利是第二句。其第三句易故文無。義必合有。是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