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滬尾的中西繪畫藝術概況 第一節:歷史變遷對繪畫藝術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章:滬尾的中西繪畫藝術概況 第一節:歷史變遷對繪畫藝術的影響 "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滬尾的中西繪畫藝術概況 第一節:歷史變遷對繪畫藝術的影響

荷西佔領時期,其動機純為掠奪地方資源,對永久佔領的計 畫因時勢變異而無法實行,故無藝文上的建樹。是故將歷史分為 一、明清時期,二、日治時期,三、台灣光復前後,四、近代 一、明清時期:

根據《台灣省通志》“藝術篇”記載「台灣初為海外荒陬,“山 胞”巖居穴處,茹毛飲血,以營原始生活,雖有雕刻、繪畫,別 具風格,然其繪刻技術,均甚稚拙;至明末葉,閩粵居民大舉入 墾,中原文化被及全省,美術文化,始有可觀。」

(

1)

明清之前 的台灣被視為蠻荒之地,在中國的歷史一直到明末清初才有較多 的歷史記載,鄭成功入台之後其屬下陳永華(字復甫)努力經營 台灣,在台灣設立學校普及教育甚有功績,立下不少功勞。清朝 自乾隆、嘉慶以來由於沒有征戰,經濟條件自然良好《台灣省通 志》學藝志、藝文篇記載:「乾隆、嘉慶年間,本省地利日闢,

城市繼立,闤閬鼎盛,家絃戶誦,蔚為上國。」

(

2)

以這時期的 經濟足以發展藝文活動,工商繁榮時不僅文人對藝文的喜好,一 般社會人士也對此有玩賞的雅興。自然而然書畫家應之而出,當

(1)

《台灣省通誌》 卷六學藝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頁 80。

(2)

同上。

(2)

9

時最有名的是林朝英、林覺二人。林朝英(1739~1816)台南府 治人,字伯彥,號鯨湖英,書畫風格獨特,為當時重道崇文的重 要人物(圖 1)。林覺,字鈴子為嘉義人,擅長人物畫。(圖 2)

社會安全、經濟繁榮產生的富商巨賈,有經濟勢力的家族在北 部有林本源等,他們除了科舉之外,要求滿足精神上的生活,延 聘文人雅士前來講學、教育子弟,同時也附會風雅,常在宅第開 詩酒之會,如此則對於藝術、詩畫等的發展十分有幫助,其中謝 穎蘇﹙1811 ~1864﹚,呂世誼二人,均為林家所聘,前來為林本 源講學。謝穎蘇,字琯樵,福建詔安人,詩文書畫俱精,尤擅水 墨蘭竹花鳥。其作品留存不少,對台灣藝文貢獻頗巨,呂世宜

(1784~1858)字西村,號百花瓢主,他來台起居於林家宅第,

(圖 1)林朝英 自畫像 (圖 2)林覺 歸漁圖

(3)

講金石學、書道,同樣影響了台灣的藝文界。他們受聘來台,仰 慕淡水八景的幽雅秀麗,遊玩之餘,在淡水開館授徒,為淡水子 弟增添不少藝文氣息。其中林覺、郭尚先、陳邦選、謝琯樵、蔡 九五,均為道光以來痕屐淡水的大家。而現今所能稽查的淡水畫 家中最早應是鄭觀圖。鄭觀圖字少翔、號臥雲山人,原籍福建福 州;道光年間客居淡水,工書 畫、擅繪花鳥,與台南才子陳 邦選合稱『八閩藝壇雙壁』人 尊為「南陳北鄭」,他的作品 被評為「靈趣靄然、體備眾 家」,在清代畫壇上享有崇高 地位。

(

3)

從整個中國藝術發展 而言,明清時代台灣書畫作品 可視為一種地方性的風格,尤 其是與福建地方性風格本屬血 緣關係。福建地近全國文化中 心的江浙地帶,反映了相當高 度的文化水準。外地中如謝琯

(3)

《藝術家眼中的淡水》序文 淡水鎮公所 1993 年。

圖 3 謝琯樵 秋景山水圖

(4)

11

樵(圖 3)、林紓等,都是福建人,無論地理或藝術風格更與台 灣息息相關,所謂多獷氣的「閩習」 ,其實也足以說明台灣的 書畫作風。另外在繪畫方面,浙江和廣東地區的水墨畫風之影 響,亦不可忽視。

(

4)

所以明清時期台灣的藝文繪畫創作相當豐 富,直到甲午戰敗,日本據台後水墨才稍有間斷,但並不全然斷 絕,反而因日本膠彩與西畫的傳入而有另一番局面。雖然明清時 期台灣水墨有蓬勃的發展與成績,但並沒有留下多少畫作,究其 原因是台灣的溼熱氣候,使書畫保存不易,及一般家庭對書畫都 懸掛於大廳堂中,易受蟲蟻之害。

二、日治時期

雖然台灣在中日甲午戰爭後成為日本的 殖民地,但是台灣的美術發展受到日本殖民政 策的影響,有一度蓬勃的成長,且培育不少後 代精英,播下美術教育的種子。而推廣教育的 最大功勞者之一 為石川欽一郎(1881-1945),

他兩度來台,在府立國語學校執教,擔任美術 教官作英育才,首次引進西洋繪畫,傳播西畫 的傳統繪畫理念。光復後,台灣美術繪畫界的

(4)

陳奇祿 《明清時代臺灣書畫展》序文 文建會

木下靜涯 1887-1988 淡水港 圖 4 膠彩絹布

(5)

(圖 7)陳澄波 淡江中學 1935

精英大多數都是他的門生,他的畫作風格是對自然景觀作詳盡細 膩的客觀描寫。

其他在日治時 期,來台的日人畫 家教師木下靜涯

(圖 4)、鄉原古 統、鹽月桃甫等,

在台灣教授美術課

程,為台灣培植了不少 跨越兩個統治時期的畫 家。在滬尾的畫作裡,

日本人木下靜涯對台灣 傳統水墨最有貢獻,他

因喜愛滬尾的美麗景色 而定居此地,同時也留 下許多他的作品,他透 過多層次的水墨暈染法 效果,營造出雲煙縹緲的

(圖 5)陳敬輝 漁船碼頭 1957 粉臘筆

(圖 6)林玉珠 淡江雲霧 1937 37*52.5

(6)

13

潑墨畫面。台灣畫壇人士,意外的看到了木下靜涯的獨特彩墨畫 風,認為他給台灣水墨拓新的領域與新的技法,前來拜他為師

(

5

)

,他對台灣傳統水墨畫革新貢獻良多。

三、台灣光復前後時期 因環境與經濟的影 響,創作者個人的個性還 有心理因素,在繪畫上 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表達 型態、色彩、結構的變 化、特性。自大陸來台 的水墨畫家主導了中國 水墨主流,影響近代許多 傑出畫家各成風格。如張 大千、溥心畬、黃君壁…

等諸位大師的教導,融合 產生的新生代,對於滬尾 的中西寫生畫作,更為多 采多姿,值得加以探討。

(5)

《2002 淡水藝術節 滬尾 過去現在未來》 施翠峰序文 淡江大學 淡水鎮公所 2002 年

(圖 9)郭雪湖 淡水港 1969

(圖 10)廖繼春 淡江風光 1971

(圖 8)楊三郎 淡水白樓 1940 年

(7)

光復前後,具代表性的畫家,以滬尾景物為主的創作有:陳 敬輝(圖 5)、林玉珠(圖 6)、陳澄波(圖 7)、楊三郎(圖 8)、

郭雪湖(圖 9)、陳植棋、藍蔭鼎、郭柏川、廖繼春(圖 10)、

顏水龍(圖 11)、張萬傳(圖 12)、李石樵(圖 13)、陳植棋、

倪蔣懷、盧春元(圖 14)、廖德政(圖 15)、陳德旺(圖 16)、

鄭世璠(圖 17)……等。

陳敬輝為馬偕博士的外孫,畢業於京都繪畫專門學校,性情 溫和,極具藝術家特質,畫如其人,線條溫柔,不帶陽剛氣。其 學生林玉珠為滬尾人,戰前參加當時的「台展」、「府展」均得 名,一時成為小鎮美談。及至戰後則有吳炫三、楊維中、蔡擇卿、

張子隆、歸穎華等, 皆為敬輝先生的入門弟子,人才輩出,均有 相當成就;如矗立在三民街上馬偕公園的馬偕

(

6)

雕塑像,紅毛城 前河堤公園裡以及圖書館前的藝術雕塑等均為張子隆 (圖 18)

的作品。這些雕塑為淡水人文環境傳達了藝術理念與城鎮風格,

適合觀賞遊玩,尤其馬偕雕塑像已漸漸成為地方性標誌。

(

6)

馬偕博士 1844 生於加拿大,來台傳教,影響到淡水地區的文明甚為深遠。馬偕在 1872 年登陸淡水後,喜歡此地山明水秀之河港,還與五股鄉女士結婚,他排除萬難,懸壺濟世 並且創立「滬尾偕醫館」,中、法戰爭期間,治療受傷清兵,巡撫劉銘傳親頒獎狀感謝偕 醫館。馬偕對於教育工作則是在 1881 年(光緒 7 年)得到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牛津郡資助,

1882 年理學堂大書院落成,又稱牛津學堂,作為學生教友之學習場所,也是外國人在台灣 實行新式教育的開始。著作《臺灣遙寄》表示對臺灣的愛。座右銘「寧可燒盡,不願鏽壞」

Rather Burn than Rust Out,1901 年病逝後葬於淡水。

(8)

15

(圖 11)顏水龍 (圖 12) 張萬傳 淡水風景 1967 24*33

(圖 13) 李石樵 1950 (圖 14) 盧春元 1964

(圖 15) 廖德政 觀音晚霞 1989-1993 (圖 16)陳德旺 觀音山 1974

(圖 17) 鄭世璠 淡水白樓朓望

(9)

圖 18 張子隆 馬偕像

陳澄波西元 1895 年生,受教於日本 水彩名師石川欽一郎,畢業於日本東京美術 學校研究所。之後一段時期前往中國大陸上 海教畫並在西元 1931 年獲選為中國當代十 二位代表畫家,並以「清流」一圖代表中國 參加美國芝加哥博覽會。回台後勤於到各處 寫生,「陳澄波每在忙完展務後於楊三郎等

老畫友結伴到淡水寫生,淡水是陳澄波熱愛的小鎮,在這裡留下 無數的足跡,亦發展了穩健動人的畫風」

(

7)

因此許多畫作是以 滬尾為背景而寫生的得獎作品。他曾說:「作品只要是技巧高妙 便俱有價值,同時能表現自我也很重要,又還要讓鑑賞的人也能 滿足。」有幅「淡江中學」的油彩足以說明他的心境。

林玉山(圖 19)生於西元 1907 年台灣省嘉義市人,他生長 於書畫藝術浸潤的家庭中,

自幼接觸中國水墨線條的民 間風俗畫,在用色方面奠定 厚實的基礎。其後受教於一

(

7) 《2002 淡水藝術節 滬尾 過去現在未來》

施翠峰序文 淡江大學 淡水鎮公所 2002 年

(圖 19)林玉山 關渡風物 1986 彩墨

(10)

17

位精通漢學且善於南畫的日籍人士伊版信江,而跨入中國傳統文 人水墨繪畫的境界,加上與同為嘉義人的親戚陳澄波的影響,獲 得西畫水彩、素描的技巧,增進他對繪畫創作更寬廣的領域且前 往日本留學以提升其創作能力。回台後,又認識日本大畫家堂本 印象先生,經過其指點寫生觀念,以自然事物來改變創作內涵。

在這期間他亦參加「詩社」以使詩文繪畫表現於相互激發啟迪境 界之中。他在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擔任教學工作期間教授國畫創 作,融合中西畫寫生的要領,帶領學生校外寫生,把中國傳統水 墨繪畫聯結並開創新的藝術思潮是近代台灣美術界的大功臣之 一。今日許多滬尾的傳統水墨寫生畫,都受到他「寫生」觀念的 影響。

光復後大陸來台灣的水墨畫家如黃君壁、溥心畬、馬壽華、

馬白水、袁樞真、傅狷夫……等,主導中國水墨,影響近代許多 傑出畫家,各成風格。從當時的時勢來說,他們認為在台灣只是 暫時性,所以沒有很快的融入台灣的藝文界。又因二二八事件的 影響,使台灣的藝文界步入另外一個指標。但是不可磨滅的是他 們在師範學院美術系或政戰學校美術科裡培育了不少對於近代 影響深遠的藝文創作家。

四、 近代

(11)

解嚴之後,藝文界的束縛頓時解脫,袁金塔老師曾謂:「質 言之,過去被抑壓,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各領域被排除、

或被剝奪其參與機會的大眾,如今隨著新時代來臨,逐步登上這 世界的大舞台,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這就是大眾社會。大眾文 化不外是大眾社會的文化形態,其特徵與大眾社會現象息息相 關。」

(

8)

因此之故,任何人只要對自己的鄉土有所愛戀,就可 以任何方式來表達對鄉土的熱愛。淡水出了一位素人畫家李永 沱,就是這麼一位執著可愛的人。他生於民國 10 年(西元 1921 年)的日據時代,光復後自日本回台擔任教職,直到民國 71 年 退休。在他五十歲時才開始作畫,憑著他自己的感覺來創作。他 曾說:「我不懂什麼高深的美術理論,只是為了感動才畫畫。如 果我的畫有什麼可取之處,那就是一個誠字而已。」

(

9)

他沒有 受正統的美術教育,僅以理性思考與感性來表達在畫作上,認為 繪畫在他來講,是一位鄉下人的鄉土日記,把自己家鄉的景物寫 下來。二十餘年來共完成了油畫及彩墨二百餘幅,他展現了他另 一階段的人生-繪畫、同時也給淡水小鎮增添一頁人文藝術的章 節,實屬可貴。這種社會條件之下,解嚴之後的臺灣藝文創作家,

因少了政治桎梏,在思想上較為開放而且很多的青年才俊問道於

(8)

《2002 年水墨畫論文集》師範大學美術系 2002 年 頁 67

(9)

蘇振明〈李永沱樸素畫集〉《畫山畫水畫阮淡水》台北縣文化中心 1993 年 頁 92

(12)

19

此,覺得有很廣闊的空間可以發 揮,在吸取台灣前輩畫家的寫實 畫風以及大陸來台傳統水墨人 文主義的精華,用傳統水墨來做 風景實物寫生,兩者融合運用,

加上與大陸新生代的交流,開啟 了台灣傳統水墨新的一頁。因此 滬尾成為許多新生代畫家最喜愛 及豐富寫實的取材所在。歐豪年

(圖 20) 、江明賢老師(圖 21) 、 蘇峰男老師(圖 22)、羅振賢 老師(圖 23)、王友俊老師、

袁金塔老師..等,代表著目前台 灣藝文美術創作的另一突出的 生力軍。從其對滬尾寫生畫作之 中可見一二。除了創作之外,仍 然在教育界傳播他們的理念,將 中國傳統水墨帶領入新境界,延 續新的生命。

(圖 23)羅振賢 水墨畫

(圖 21)江明賢 淡江中學 水墨畫

(圖 20)歐豪年 淡水遠眺 74*140cm

(圖 22)蘇峰男 淡水紅毛城 水墨

(13)

第二節:滬尾的人文環境

綜觀滬尾藝文作品,當以日治時期開始才漸漸有比較多的風 景建物創作寫生的作品產生;究其原因除了基隆港的取代之外, 地理景觀特殊,各種文物建設及經歷中西政治衝擊而留下的古 蹟。寧靜優美的環境,奇特的生態,地理轉而為旅遊觀光地點,吸 引許多文人雅士藝術創作家們來此地擷取靈感發揮創作題材的 所在。

因此,以資料來 推斷,大量出現畫家 取材於滬尾的時代以 日治時代為最多,無

論是西畫、膠彩畫,許多畫家幾乎都有以滬尾為背景的寫生畫 作,而且最鍾愛觀音夕照、教堂、廟宇、紅樓、白樓、河上行舟 等,至於傳統水墨。直到光復, 教育普及經濟發達及諸位傳統 水墨畫家先輩的引導之下,逐漸地產生許多滬尾的水墨寫生,增 加了滬尾的藝文色彩。據台北縣政府的規劃五個淡水硬體建設,

將帶來旅遊觀光休閒業的發展,也增加不少人文藝術的舞台,給 予藝文創作者有許多表達的機會,其計劃內容有:(一)擴建淡水 漁人碼頭(圖 24),在碼頭內設觀光魚市並興建彩虹橋(圖 25),

(圖 24) 漁人碼頭

(14)

21

極具觀光價值 (二)闢建八里 渡船頭遊戲區及藍色公路。

從萬華至漁人碼頭沿岸景觀 更加海闊天空,豐富而多 元,沿著藍色公路路線,相 信兩岸有更多的畫作靈感可 得。(三)建「十三行博物館」

(圖 26)對於歷史文物有更 久的推斷來源。(四) 開發台 北商港,台北商港位居淡水

河出口南岸,為基隆國際商港的輔助港,經歷三百餘年的變遷,

如今滄海桑田,又回到八里的港口。(五)劃設「北海岸及觀音 山風景特區」,積極推展觀光資源。

政府如此大力規劃建設是近十幾年的事情,與過去比起來則 在人文氣息上好似少了一些,我認為其因素有一、硬體建設比軟 體建設快;二、功利趨勢減低了人文藝術的同步發展;三、旅遊 人潮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及破壞;四、人文工作地方社團合作關係 等四項重大因素,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硬體建設比軟體建設快

(圖 25) 彩虹橋

(圖 26) 十三行博物館 (圖 25) 彩虹橋

(15)

(圖 27) 木板棧道涼亭 漁人碼頭在五年之間由淡

水第二漁港,快速地建設成 遊樂場地,觀景的木板棧道 涼亭(圖 27)、表演台、

歐式漁市場、彩虹橋、遊艇

停泊碼頭停車場…等等的建設,十分快速,但是否參考當地人文 景觀或與地方人文藝術活動者相互檢討不無疑問,因為碼頭裡有 過多的燈光、燈柱,阻礙了廣闊的視野,感覺上十分突兀,尤其 在夜晚的光害,幾乎失去了浪漫的情調,給人一種上菜市場般的 心情,以美學來說,整個畫面失去應有的氣氛。在人行步道上,

竟可供汽車往來,形成一種人車爭道的情況,似乎沒有安詳、柔 和的氣息,而是把都市忙碌緊張的型態原原本本的搬到這裡來。

而如此的型態好像缺少了活躍在滬尾的畫家、文學家和藝術家 們,特別是成長於市鎮裡的民間藝術工作者的影子存在。其他如 河濱步道的整理改建,雖然變寬闊、整齊了,可是看到的竟為旅 遊人潮所帶來的嘈雜,粗糙且零亂而缺少意境美的規劃,這不是 原本滬尾應有的,太可惜了!

二、功利趨勢減低人文藝術的同步發展

在規劃不足的情況下,為了爭取旅遊人潮所帶來的消費利益,形

(16)

23

成許多髒亂的死角,破壞人 文景觀,在嘈雜的環境中,

看著寧靜的觀音山,絲毫起 不了一種悠閒的感受。飲食

文化在這裡漸漸地毫無目的的發展起來,對於人文藝術的威脅十 分顯著。

三、旅遊人潮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及破壞

假日裡,因捷運車站(圖 28)之便利,淡水小鎮變得十分熱鬧,

各個景點擠滿人潮,熙來攘往,街頭巷尾都是人聲鼎沸,旅客在 此的停留是短暫的,但卻產生大量的垃圾、污染物,造成社區生 活品質的破壞,增加地方上的負荷,如:交通壅塞、空氣污染、

噪音等無形中降低市鎮從前的悠閒品質與藝文氣息,倒是增加雜 亂市儈的現象。如果這種雜亂畫面出現在藝術創作家們的畫作 裡,將形成一種與過去歷史上所見到的截然不同的對比,多麼諷 刺。

四、人文工作地方社團合作關係

滬尾有特出的自然及歷史因緣,尚擁有許多歷史上知名的文化藝 術界人士,如:杜聰明(1893 ~1986)臺灣第一位博士、江文也

(1910~1983)音樂家、施乾(慈善家)、王昶雄(1916~2000)

(圖 28) 淡水捷運車站

(17)

文學家、張萬傳(畫家)、盧春元(畫家)…等,當今相當活躍 的畫家和文學家外,尚有很多比較自主性的文化工作團體,如關 心文化發展、倡導藝文活動(例如:蘇文魁、蔡葉偉….等), 究 地方史的工作室(例如:滬尾文史工作室、淡水文化基金會…

等)、美術創作工作室、各宗教活動團體等,雖經過多年的經營、

摸索而累積相當多的工作成果和經驗。但是它們基於自身的本位 主義及求取最大的功利,導致各自為政而沒有作整合,團結一 致,因此在硬體建設發展起來的時候,沒有軟體的配套,形成雜 亂而不協調的現象。這是造成景觀過度人工化而少了自然美的因 素之一。因此滬尾人文藝術工作者在目前狀況下所應努力配合、

改造的,是需要提供更多人文藝術氣氛環境,營造柔性條件,賦 予小鎮生生不息的藝術泉源。

除此之外淡水第一 在臺灣有以下記錄:第 一古早的燈塔:望高樓

(1796)。第一間西醫 院:滬尾偕醫館(圖 29)

(1879)。第一所女子

學校:淡水女學堂(1884)。第一處對外越洋電纜:淡水至福州

圖 29 滬尾偕醫館

(18)

25

(1887)。第一座自來水系統竣工:(1898)。 第一座高爾夫 球場:(1919)。第一座水上機場:淡水鼻仔頭(1941)。第一 座私立大專:淡江英專(1950)。第一間婦女教育學校:婦女義 塾(婦學堂)(1910)

10

。有如此豐富的人文、建設基礎,

更值得好好保存與發揚。

10)台灣教師聯盟《認識淡水史地人文之旅》台中,台灣教師聯盟,1998 年 頁 1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課程分為對台灣看世界 對台灣看世界 對台灣看世界、進步的科技 對台灣看世界 進步的科技 進步的科技 進步的科技及來講好聽話

參觀藝術家工作室,各組自行設計問題,加上藝術家帶領彩繪 地景藝術的經驗。發現學習效果比在教室更好。當然,出發前 在教室的引導合作學習也是不可忽視的。”理解 感受

• 「迪士尼演藝日」為學生 提供一個奇妙的 公開表演 舞台 ,讓他們盡情發揮天 賦才華,從中增進團隊精 神、自律和藝術修養。.

大抵能雅而不能美且壯者,職是故也。以繪畫論,則有若國朝之王翬,彼固無藝術上

宋代文化的繁榮與當時人們從文化角度吸收佛教的養分,應用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新高中課程中國語文科第十個選修單元:「普通 話與表演藝術」中提到的學習目標,正是期望學 生能「欣賞不同類型的普通話表演藝術,學習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