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成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成效研究"

Copied!
2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II.

(3) 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成效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評估「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對國中學生藥 物濫用認知、預防態度、預防自我效能、預防生活技巧及成癮藥物使 用意向之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臺北市某兩所國中學生為研 究對象。於 2011 年進行,實驗組進行 10 單元(每單元四十五分鐘) 的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課程,對照組僅進行傳統講述教學,共完成 前後測有效問卷 333 人(實驗組 157 人,對照組 176 人)。分析預防 教育介入對整體學生及有無偏差行為學生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國中學生藥物濫 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態度、藥物濫用預防自我效能與批判思考生活 技巧。依學生有無偏差行為分,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有 偏差行為學生的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態度、藥物濫用預防自 我效能、批判思考生活技巧;而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無 偏差行為學生的藥物濫用認知、增進藥物濫用預防態度。 依據結果,建議學校可參考本藥物濫用預防教育課程內容與架構, 對整體或與高風險的學生進行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以提升學生拒 絕藥物濫用認知、態度及生活技巧。. 關鍵詞:青少年、藥物濫用、介入、認知、態度、自我效能、生活技 巧. III.

(4) Effects of Drug Abuse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for Adolesc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 drug abuse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wo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10 courses of drug abuse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in 2011, while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urriculum. A total of 157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176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successfully participated in the baseline and follow-up surveys.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vention for overall students, delinquent and nondelinquent students were examin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rug abuse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tudents’ drug-related knowledge, drug-prevention attitudes, self-efficacies, and critical thinking life skills. For delinquent students, the intervention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studnts’ drug-related knowlege, drug-prevention attitudes, self-efficacies, and critical thinking life skills. For nondelinquent studnets, the intervention showe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stduents’ drug-related knowledge and drug-prevention attitudes.. IV.

(5) It was recommend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drug abuse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for overall students and high risk students to enhance youth drug-prevention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life skills.. Keywords: adolescent, drug abuse, intervention, knowledge, attitude, self-efficacy, life skill. V.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6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 9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青少年藥物濫用現況 ........................................................... 13 第二節 青少年偏差行為與藥物濫用相關因素............................... 16 第三節 藥物濫用相關理論與模式 ................................................... 28 第四節 以學校為基礎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4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5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56 第四節 藥物濫用預防教材設計 ....................................................... 57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65 第六節 研究過程 ............................................................................... 74 I.

(7)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 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78 第一節 受試學生背景資料描述 ....................................................... 79 第二節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對藥物濫用認知影響................... 97 第三節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對藥物濫用預防態度影響 ........ 108 第四節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對藥物濫用預防自我效能影響 117 第五節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對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巧影響 128 第六節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對成癮藥物使用意向影響 ........ 137 第七節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過程評量..................................... 141 第五章 討論、 討論、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 154 第一節 討論 ..................................................................................... 154 第二節 結論 ..................................................................................... 159 第三節 建議 ..................................................................................... 160 參考文獻 ................................................................................................ 164 附錄一、 附錄一、問卷及教材專家審查名單 問卷及教材專家審查名單..................................................170 審查名單 附錄二、 附錄二、青少年健康生活意見調查問卷 ............................................ 171 附錄三、 附錄三、學校公文 ................................................................................ 186 附錄四、 附錄四、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教育教師課程教學手冊 .................... 183 模組一 無毒健康行...............................................................189 II.

(8) 模組二 肯定逍遙遊...............................................................207 模組三 拒毒特攻隊...............................................................221 附錄五、 附錄五、學生課程活動評量表 ............................................................ 245 附錄六、 附錄六、教師教學省思表 教師教學省思表 .................................................................... 248. III.

(9) 表目次 表 2-3-1 BOTVIN 生活技巧訓練計畫課程介入層面、介入重點與教學 介入注意事項 ............................................................................................. 45 表 3-1-1 研究設計 .................................................................................... 54 表 3-4-1 藥物預防教育介入模組名稱/課程堂數、學習目標及教學內容 一覽表 ......................................................................................................... 63 表 3-5-1 研究工具量表信度 ..................................................................... 73 表 4-1-1 實驗組對照組背景資料分析-個人因素..................................... 92 表 4-1-2 實驗組與對照組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分佈-個人因素................. 93 表 4-1-3 實驗組對照組背景資料分析-家庭因素..................................... 94 表 4-1-4 實驗組對照組背景資料分析-同儕/學校因素......................... 96 表 4-2-1 實驗組與對照組藥物濫用認知總平均分及五個向度分佈 ...... 99 表 4-2-2 臺北市學生藥物濫用認知之各題答對率情形 ........................ 101 表 4-2-3 實驗組與對照組藥物濫用認知分析 ........................................ 105 表 4-3-1 實驗組與對照組藥物濫用預防態度總平均分及四個向度分佈109 表 4-3-2 實驗組與對照組藥物濫用預防態度之各題情形 .................... 111 表 4-3-3 實驗組與對照組藥物濫用預防態度分析 ................................ 115 表 4-4-1 實驗組與對照組藥物濫用自我效能總平均分及四個向度分佈118. IV.

(10) 表 4-4-2 實驗組與對照組藥物濫用預防自我效能之各題情形 ............ 122 表 4-4-3 實驗組與對照組藥物濫用自我效能分析 ................................ 126 表 4-5-1 實驗組與對照組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巧總平均分及五個向度 分佈 ........................................................................................................... 130 表 4-5-2 實驗組與對照組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巧之各題情形 ............ 132 表 4-5-3 實驗組與對照組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巧分析 ........................ 135 表 4-6-1 實驗組與對照組成癮藥物使用意向二個向度分佈 ................ 139 表 4-6-2 實驗組與對照組成癮藥物使用意向分析 ................................ 141 表 4-7-1 實驗組學生教學活動評量分佈 ................................................ 146 表 4-7-2 實驗組學生教學活動整體評量 ............................................... 148 表 4-7-3 實驗組教師教學省思評量-備課與教學活動進行情況 ........ 149 表 4-7-4 教師教學省思評量-學生參與程度 ........................................ 151 表 4-7-5 實驗組教師教學省思評量-班級氣氛 .................................... 152 表 4-7-6 實驗組教師教學省思評量-教師教學過程自我評量 ........... 153. V.

(11) 圖目次 圖 2-2-1 危機樹 .......................................................................................... 24 圖 2-3-1 酒精、菸或其他藥物初始使用模式............................................35 圖 3-2-1 研究架構 ...................................................................................... 56. VI.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評估「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對國中學生藥 物濫用認知、預防態度、預防自我效能、預防生活技巧與成癮藥物使 用意向之影響。本章分為五節,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 題、研究假設、名詞界定與研究限制。各節分別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防制成癮物質濫用是全球各國的重要工作,依據 2015 年聯合國毒 品暨犯罪辦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2015)世界 毒品年度報告書(World Drug Report)統計顯示,指出全球在 2013 年約 有 1.5 億至 3 億的人口(佔 15 至 64 歲人口 3.45%~7.0%)曾經在過去 一年使用過非法藥物,以使用大麻為最普遍(2.7%~4.9%),其次為 安非他命類(0.3%~1.1%) ,再其次依序為古柯鹼與鴉片(0.3%~0.4%)、 搖頭丸(0.2%~0.6%)。全世界因濫用非法藥物而導致死亡案例、家 庭破碎、犯罪率增加與愛滋病毒蔓延等情形層出不窮,不僅造成人類 不幸,更嚴重破壞經濟且影響社會發展。 「2009 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統計」結果顯示,臺灣地 區 12-64 歲族群中,菸、酒、檳榔及非法藥物等成癮物質使用盛行率 1.

(13) 分別為 29.05%、15.29%、12.42%與及 1.43%。最常被使用的非法藥物, 依序為:安非他命(0.60%)、愷他命(0.54%)與搖頭丸(0.47%)(財團法 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 品管理局,2012)。臺灣法務部統計顯示查獲非法藥物數量以 K 他命 最多,九成 K 他命來自中國大陸,且查獲量呈逐年增長的趨勢,顯示 新興毒品的市場擴增中,且使用族群有年輕化趨勢(衛生福利部、法 務部、教育部、外交部,2014)。 隨著網路普及,許多青少年透過與網友聊天獲得許多不正確的藥 物訊息,新興藥物的錯誤訊息(如派對欣快劑、不會成癮、沒有傷害 等)快速在青少年的次文化中漫延與流行,致使俱樂部等新興成癮物 質使用人口急速擴增及年輕化,為目前全球各國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 上一大挑戰 (Miech, Johnston, O’Malley, Bachman & Schulenberg, 2015)。俱樂部藥物常是用藥者使用海洛因等烈藥前入門藥物,且俱樂 部藥物使用往往伴隨多重藥物使用(張瑜真、李景美,2007;Degenhardt et al., 2009)與危險性行為問題,俱樂部藥物濫用讓藥物濫用危害與愛 滋病盛行問題更加惡化(Degenhardt et al., 2009)。 青少年為人生中最關鍵的階段,如果發展不順利,將會影響以後 人生各期心理社會危機之克服,如果無法發展正向的人格,則很容易 受同儕影響而迷失自己,也正是藥物濫用者生涯的關鍵時期(陳漢瑛、 2.

(14) 何英奇,2010)。青少年正值身心轉變快速的階段,李景美等(2008) 進行青少年三年長期追蹤研究,發現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使用成 癮物質的危險因子漸增,例如同儕使用成癮物質、同儕邀約使用、涉 足不良場所、使用其他成癮物質等情形漸增。對於青少年來說任何程 度的不當用藥都可視為藥物濫用,因此,藥物濫用介入計畫應以國中 生或高中生及早介入,著眼於減少藥物濫用發生率,才能夠防患於未 然。 不過,藥物濫用只是青少年發展中所出現的一部份的偏差行為而 已,若只聚焦在藥物行為上治療效果不彰。青少年藥物濫用比成人伴 隨較多其他層面的問題,如:家庭問題、學業問題、偏差行為、負面 同儕等(Hawkins, Catalano & Miller, 1992)。因此,藥物濫用預防 教育課程應考量青少年生理與心理發展狀況,並配合青少年藥物濫用 行為特性,為青少年量身打造合宜之藥物濫用預防教育課程,打破藥 物教育枯燥的藩籬,增進學生物質濫用保護因子,讓國中學生在面對 物質濫用情境時,拒絕物質濫用邀約,為自己的健康與人生做出更睿 智的抉擇。 青少年偏差行為與藥物濫用行為息息相關,鑒於國中學生藥物濫 用盛行率較低,青少年在面對問卷中詢問是否有藥物濫用行為之敏感 問題時,真正願意據實填答意願有待商榷,故過往研究在自填式問卷 3.

(15) 回收之後通常難以真正找出有藥物濫用行為的學生,較難真正評估藥 物濫用介入課程對青少年之助益,故本研究除在課程介入後進行整體 學生分析之外,另外,再將研究對象依偏差行為狀況細分為無偏差行 為組與偏差行為組等兩組,以進一步理解本藥物濫用預防教育課程對 於有藥物濫用高風險之偏差行為學生的影響力。 綜合上述,發展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課程是公共衛生初 級預防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本研究乃結合國內外藥物濫用課程理念架 構與經驗,並融合國中學生特質與次文化,採納現場健康教育教師的 教學經驗與衛生教育專家之意見,為青少年量身訂製的藥物濫用預防 教育介入課程,透過現職學校教師採用本研究所設計的青少年藥物濫 用預防教育套裝教材進行教學,讓青少年因為「KNOW」毒品的真相, 願意為自己的健康與人生向毒品說「NO」,讓青少年由內而外自發性 地拒絕毒品,未來才能踏實地走在人生正軌上,享受絢爛豐富的彩色 人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以現行健康促進學校模式為基礎,結合國內 外藥物濫用課程架構與概念變項,及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相關文獻所 發展的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課程,探討其對於提升國中學生藥物濫 4.

(16) 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態度及藥物濫用預防自我效能、藥物濫用預防 生活技巧與行為意向的效果,以及受試學生對於本課程的接受度與滿 意程度。茲敘述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對整體受試學生、無偏差行為與偏 差行為受試學生藥物濫用認知之影響。 二、探討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對整體受試學生、無偏差行為與偏 差行為受試學生藥物濫用預防態度之影響。 三、探討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對整體受試學生、無偏差行為與偏 差行為受試學生藥物濫用預防自我效能之影響。 四、探討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對整體受試學生、無偏差行為與偏 差行為受試學生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巧之影響。 五、探討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對整體受試學生、無偏差行為與偏 差行為受試學生成癮物質使用意向之影響。 六、探討實驗組學生與授課教師對於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教育課程之 過程評價。.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5.

(17) 1.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是否能增加整體受試學生、無偏差行為與偏 差行為受試學生的藥物濫用認知? 2.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是否能增加整體受試學生、無偏差行為與偏 差行為受試學生的藥物濫用預防態度? 3.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是否能提升整體受試學生、無偏差行為與偏 差行為受試學生的藥物濫用預防自我效能? 4.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是否能增加整體受試學生、無偏差行為與偏 差行為受試學生的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巧? 5.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是否能降低整體受試學生、無偏差行為與偏 差行為受試學生的成癮藥物使用意向? 6.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實驗組學生與授課教師對於本課程之評價 如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問題,本研究之研究假設如下: 一、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顯著增加受試學生的藥物濫用預防 認知。 1-1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顯著增加整體受試學生的藥物濫 用預防認知。 6.

(18) 1-2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顯著增加無偏差行為受試學生的 藥物濫用預防認知。 1-3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顯著增加偏差行為受試學生的藥 物濫用預防認知。 二、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提升受試學生的藥物濫用預防態 度。 2-1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顯著提升整體受試學生的藥物濫 用預防態度。 2-2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顯著提升無偏差行為受試學生的 藥物濫用預防態度。 2-3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顯著提升偏差行為受試學生的藥 物濫用預防態度。 三、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增加受試學生的藥物濫用預防自我 效能。 3-1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顯著增加整體受試學生的藥物濫 用預防自我效能。 3-2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顯著增加無偏差行為受試學生的 藥物濫用預防自我效能。. 7.

(19) 3-3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顯著增加偏差行為受試學生的藥 物濫用預防自我效能。 四、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增加受試學生的藥物濫用預防生活 技巧。 4-1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顯著增加整體受試學生的藥物濫 用預防生活技巧。 4-2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顯著增加無偏差行為受試學生的 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巧。 4-3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顯著增加偏差行為受試學生的藥 物濫用預防生活技巧。 五、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降低受試學生的成癮藥物使用意向。 5-1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降低整體受試學生的成癮藥物使 用意向。 5-2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降低無偏差行為受試學生的成癮 藥物使用意向。 5-3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後,能降低偏差行為受試學生的成癮藥 物使用意向。. 8.

(20)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青少年 青少年:本研究之青少年為 100 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於北部公立 青少年 國民中學八年級學生。 二、藥物濫用:非醫療目的,而吸食或使用的非法藥物 (中樞神經系 藥物濫用 統興奮劑、抑制劑、迷幻劑) 。 三、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教材: 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教材:本研究旨在評估「青少年藥物濫用 預防教育介入」對國中學生藥物濫用認知、預防態度、預防自我效能、 預防生活技巧與成癮藥物使用意向之影響。本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教 育介入共有三個模組,總共十堂課,分別為:模組一:無毒健康行(含 四個單元:珍愛一生、拒毒中學堂、拒毒金腦袋、歡喜做自己,共四 堂課);模組二:肯定逍遙遊(含二個單元:魔法 3C 達人、肯定向 前行,共二堂課);模組三拒毒特攻隊(含四個單元: 拒絕百分百、 超級偶像、媒體挖挖哇、反毒星光大道,共四堂課),總計十堂課。 本研究課程為張鳳琴等(2011)承接研究計畫「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 教育指標建構及介入研究:以國中階段青少年為焦點」其中一部分, 此計畫為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委託科技研究計畫(研究計畫 編號:DOH100-FDA-61204)。 四、藥物濫用認知:指研究對象對藥物濫用相關知識的理解,在此處 藥物濫用認知 指受試學生對於本研究之自填式「藥物濫用認知量表」的反應情形。 9.

(21) 本研究之藥物濫用認知主要測量內涵包括:1.「生理∕藥理作用」: 指藥物濫用基礎定義與概念,及其對人體所產生的作用機轉,2.「健 康危害」:成癮藥物對健康所產生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的危害,3. 「法律規範/統計調查」:指社會對成癮物質的法律規範與相關的統計 調查,4.「危險因子」:導致藥物濫用的危險因素,5.「訊息管道」: 獲得正確藥物濫用防制之正確訊息管道。 五、藥物濫用預防態度:指研究對象對藥物濫用行為的主觀評價,在 藥物濫用預防態度 此處指受試學生對於本研究之自填式「藥物濫用態度量表」的反應情 形。本研究之藥物濫用態度主要測量內涵包括:1.「拒毒價值」:指 拒絕藥物濫用之價值觀,2.「危險知覺」:對於藥物濫用危害風險之 評估,3.「珍愛生命」:指藥物濫用對個人形象、健康與生活品質的 影響情形,4.「自我悅納」:個人對於自我價值與自我接納程度之評 估。 六、藥物濫用預防自我效能:指研究對象對個人藥物濫用預防效能的 藥物濫用預防自我效能 主觀評價,在此處指受試學生對於本研究之自填式「藥物濫用預防自 我效能量表」的反應情形。本研究之藥物濫用態度主要測量內涵包括: 1.「做決定∕問題解決」:指個人對於做決定與解決問題策略效能之 評估,2.「拒絕」:指個人對於在面對藥物濫用高風險情境險拒絕策 略效能之評估,3.「批判性思考」:指個人批判成癮藥物訊息之評估, 10.

(22) 4.「資訊與宣導」:指個人對於正確查詢防制成癮藥物資訊與 參與 反毒活動之評估。 七、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巧 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巧:指研究對象對個人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 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巧 巧的主觀評價,在此處指受試學生對於本研究之自填式「藥物濫用預 防生活技巧量表」的反應情形。本研究之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巧主要 測量內涵包括:1.「做決定∕問題解決技巧」:指個人對於做決定與 解決問題策略技巧之評估,2.「自我肯定技巧」:指個人對. 於自. 我肯定 技巧之評估,3.「溝通技巧」:指個人對於在面對藥物濫用高 風險情境運用溝通技巧之評估,4.「拒絕技巧」:指個人 對於在面 對藥物濫用高風險情境運用拒絕技巧之評估,5.「批判性思考技巧」: 指個人對於在面對藥物濫用高風險情境險運用批判 性思考技巧之評 估。 八、成癮藥物使用意向:本研究之成癮藥物使用意向指研究對象使用 成癮藥物使用意向 成癮藥物的可能性,在此處指受試學生對於本研究之自填式「未來使 用成癮藥物行為意向量表」中對未來「一個月內」或「一年內」使用 成癮藥物可能性的反應情形。 九、偏差行為 偏差行為: 偏差行為:所謂「偏差行為」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常因情境、 時間、文化 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意義。一般而言,偏差行為是指 違反社會、 家庭、學校中的法律、規範、或紀律的行為 (楊國樞,1978); 11.

(23) 林正文(2002)認為偏差行為是指學生在行為上失去常態, 足以困擾 他人或自己,而妨害其生活適應者。本研究所謂的偏差行為乃指受試學. 生個人曾經去網咖或撞球店、被學校記過、打架、偷竊、參加幫派等 五項行為選項,受試學生曾經從事任一選項之偏差行為則歸屬於偏差 行為組學生。本研究除在課程介入後進行整體學生分析之外,另外, 再將研究對象依偏差行為狀況細分為無偏差行為組與偏差行為組等兩 組,以進一步理解本藥物濫用預防教育課程對於有藥物濫用高風險之 偏差行為學生的影響力。.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之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學校為立意取樣,侷限於人力、 物力、時間和經費限制,本研究僅限於台北市立兩所公立國民中學之 八年級學生進行研究,故研究無法推論至其他年級或其他學校的學 生。 二、本研究之中有關受試學生之背景變項、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 預防態度、藥物濫用預防自我效能、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巧與成癮物 質使用意向等變項,涵蓋範圍僅限於研究工具所述。. 12.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以臺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青少年藥物濫用 預防教育介入研究,探討教學介入後對學生之影響。本章分為四節, 包括:青少年藥物濫用現況、藥物濫用相關因素、藥物濫用相關理論 與模式、以學校為基礎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研究。各節分別詳述如 下:. 第一節 青少年藥物濫用現況 1980 年開始,隨著青年狂野的銳舞派對(rave party),俱樂部用 藥(club drugs)在愛好徹夜狂歡的青年間流行了起來,形成了新新人 類間的一種次文化(sub-culture)。俱樂部藥物常是用藥者使用海洛英 等烈藥之前的入門藥物,且俱樂部藥物濫用往往伴隨多重藥物濫用與 危險性行為等問題,俱樂部藥物濫用讓成癮藥物濫用危害與愛滋病盛 行問題更加惡化(Degenhardt et al., 2009)。 根據聯合國毒品暨犯罪辦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2015)世界毒品年度報告書(World Drug Report)統計顯示,2013 年,總共有 2.46 億人使用非法藥物,表示在 15 歲至 64 歲人群中, 每 20 人中有 1 人在使用某種非法藥物;這顯示使用非法藥物者比上 13.

(25) 一年增多 300 萬人。美國藥物濫用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NIDA)2015 年所進行全國青少年藥物濫用調查 (Monitoring the Future),結果發現自 2014-2015 年成癮藥物以迷幻藥物、俱樂部藥 物與成藥為主且仍有持續濫用之情形。此外,隨著網路資訊傳播快速 與青少年長時間上網聊天等情形,使得新興藥物的傳播變得更為快速 (Lloyd et al, 2015)。全球藥物調查(Global Drug Survey, GDS)2016 年調查研究超過 50 個歐美國家資料顯示,許多人在黑市購買藥物,並 透過網路的方式獲取藥物,前五大濫用藥物為大麻、MDMA(即指搖 頭丸;快樂丸;Ecstasy)、古柯鹼、安非他命、LSD(即指麥角二乙胺; Acid)。. 根據法務部統計資料(2016)顯示,104 年度年初少年觀護所收容 羈押少年 3625 人中以毒品罪最多,總計 835 人,占收容羈押少年的 23.0%。陳為堅、蕭朱杏、顏正芳、陳娟瑜(2006)「臺灣地區青年 藥物濫用調查」結果發現,在非法藥物的使用上,使用過任一種非法 藥物的粗盛行率,國中一年級與三年級分別為 0.45%及 0.79%;高中 一年級與三年級分別為 0.52%及 0.62%;高職一年級與三年級分別為 1.35%及 1.11%。在非法藥物使用的種類上,國中生最多人使用的非法 藥物依序是強力膠、愷他命、海洛因與嗎啡;高中及高職生中最多人 使用的是搖頭丸(快樂丸),愷他命次之,大麻再次之,與過去兩年 14.

(26) 的前三排名一致。依性別分析,使用過任一種非法藥物的粗盛行率, 國中男、女生分別為 0.65%及 0.60%;高中男、女生分別為 0.82%及 0.31%;高職男、女生分別為 1.36%及 1.15%,顯示在各學層中使用非 法藥物比率皆是男學生高於女學生,高職學生使用非法藥物比率最 高。 「2009 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統計」結果顯示,臺灣地區 12-64 歲族群中,菸、酒、檳榔及非法藥物等成癮物質使用盛行率分 別為 29.05%、15.29%、12.42%與及 1.43%。最常被使用的非法藥物, 依序為:安非他命 (0.60%)、愷他命 (0.54%) 與搖頭丸 (0.47%)(財 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行政院衛生署管 制藥品管理局,2012)。 臺灣法務部統計顯示查獲非法藥物數量以 K 他命最多,九成 K 他 命來自中國大陸,且查獲量呈逐年增長的趨勢,顯示新興毒品的市場 擴增中,且使用族群有年輕化趨勢;小於 19 歲藥物濫用類型排序顯示: 第一位是愷他命(44.7%)、第二位是(甲基)安非他命(27.1%)、 第三位是 MDMA(15.9%)、第四位是大麻(2.4%)、第五位是 FM2 (2.4%)(衛生福利部、法務部、教育部、外交部,2014)。由於合 成毒品價格低廉、易於製造、容易獲得、不易被列管等特性,使濫用. 15.

(27) 之可能性與威脅性大增,需要建議完善的預警制度,以掌握濫用現況 適時管制因應(楊士隆、李宗憲,2013)。 綜合上述,迷幻藥物、俱樂部藥物濫用年輕化且日趨嚴重,包裹 著糖果般毒衣的新興毒品讓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容易輕忽藥物濫用問題 嚴重性,且非法藥物不僅會戕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濫用藥物所衍生的 社會問題,如:翹家、逃學、販毒、混幫派等情形,更嚴重影響社會 安定,故急需適切藥物濫教育教育介入,以防範青少年藥物濫用日益 嚴重之問題。. 第二節 青少年偏差 青少年偏差行為與 偏差行為與藥物濫用 行為與藥物濫用相關因素 藥物濫用相關因素 根據艾里克森(Erikson, 1950)心理社會發展論的角度來看,青少年 期是自我對自己的看法、角色任務的認定與社會地位形成的重要時期, 如果個人能夠自我了解並知道人生意義與方向,將有助於個人價值體 系的形成,否則就極易形成負向的自我認定,因而迷失自己或逃避任 務。青少年是人格與社會行為定型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偏差行為的學 習更易於青少年時期產生(張春興,2002)。 所謂「偏差行為」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常因情境、時間、文化 背 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意義。一般而言,偏差行為是指違反社會、 家 庭、學校中的法律、規範、或紀律的行為(楊國樞,1978)。林正文 16.

(28) (2002)認為偏差行為是指學生在行為上失去常態,足以困擾他人或 自己,而妨害其生活適應者。 吳武典(1985)將偏差行為分為六類:1.外向性行為問題:指違規 範過行為或反社會行為,如逃學、偷竊、打架等;2.內向性行為問題: 指情緒困擾或非社會行為,如畏縮、自虐、自殺行為等;3.學業適應 問題:並非由智力因素所造成的學業成績低落,往往兼具有情緒上的 困擾或行為上的問題,如作弊、學業低成就、不做作業等;4.偏畸習 癖:又稱不良習慣,大多與性格發展不健全有關,如咬指甲、口吃、 吸毒等;5.焦慮症候群:由過度焦慮引發,有明顯身體不適症狀或強 迫性行為,通稱為精神官能症或「神經質行為」,如緊張、嘔吐、強 迫性動作、歇斯底里等;6.精神病症候:其行為明顯的脫離現實,屬 於嚴重的心理病態,如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吳明隆(1998)將國 小高年級學童的偏差行為分為五類:1.一般偏差行為;2.生活偏差行為; 3.人際偏差行為;4.社會偏差行為;5.學習偏差行為。廖經台(2002) 指出青少年的偏差行為可分為三種類型:1.違規範過行為:指違反學 校規範之行為,如打架、偷竊、作弊等;2.犯罪觸法行為:指違反法 律規定之行為。3.精神疾病行為:只因心理、情緒受困擾的行為,如自 殺等。. 17.

(29) 劉焜輝(1996)提出青少年問題行為形成之原因雖錯綜複雜,然 而歸納起來不外乎個人與環境兩種因素交互而成,在個人因素方面當 個人有發展的障礙、人格與環境的不適應、在選擇與作決定上發生矛 盾等情形易導致問題行為的發生;環境因素則包括家庭(如:破碎的 家庭、夫妻的失和、父母嗜賭、酗酒、家庭的貧窮)、學校(如:課 業學習困擾、師生相處衝突)、社會(如:不良幫派、不良大眾傳播 媒體)三種因素,當不利因子越多越容易導致問題行為的產生。 綜上可知,成癮物質使用亦屬於青少年偏差行為的一環,藥物濫 用的危險高峰介於 18-22 歲之間 。若在 15 歲以前使用藥物者,經常 會發展成長期或甚至終生藥物濫用(Botvin, 1995a)。青少年是國家之命 脈,民族之幼苗,藥物濫用對年輕生命危害深遠且巨大,若能透過理 解藥物濫用危險因子以及保護因子如何影響孩童及青少年,在危險行 為發生之前便藉由預防對策的介入減少危險行為產生,才能讓國家幼 苗從發芽、開花到結果,充滿欣欣向榮的一片生機。諸多研究發現影 響青少年使用成癮物質的相關因素包括: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 因素、同儕因素、環境因素,分述如下: 1.個人因素: 楊國樞、葉啟政(1991)指出個人穩定性差、衝動性高、自制力 弱、追求刺激、自我悅納心低等均易傾向使用藥物。林杰樑(1991) 18.

(30) 歸結一般研究發現:(一)自我脆弱,感到無力無助的人、(二)態 度悲觀,有自卑缺陷感的人、(三)對於欲望、衝動的滿足不能延遲, 一旦延遲即感到焦慮的人、(四)面對挫折,產生退化性補償行為的 人、(五)情緒不穩定,有強烈的情緒,會不計後果而衝動行為的人、 (六)違反社會規範傾向的人,都容易染上藥物。當孩童早期有反社 會行為,則成人時期也會有反社會行為;喜歡用藥的態度會導致初始 用藥,早期的藥物濫用可以用於預測後續藥物濫用情形(Hawkins, Catalano & Miller,1992)。 Boys, Marsden 與 Strang(2001)在英國進行 16-22 歲青少年藥物 濫用動機的研究,則將藥物的使用理由分為五大類,分別為:(1) 改 變情緒:如放鬆、興奮、解除憂慮或沮喪的感覺等;(2) 生理效果: 如增進性興奮、保持清醒、減重、安眠等;(3) 社交目的:如增進友 誼感、使社交順利、去除自我壓抑;(4) 增加活動力:如提升注意力、 娛樂助興、提神等;以及(5) 輔助其他藥物效果:其內涵亦不離生理 性動機與心理性動機的範疇;而 Patrick, Schulenberg, O'malley, Johnston 與 Bachman (2011)研究也發現社交娛樂因素、因應壓力與喜 愛成癮物質本身之效果是青少年使用成癮物質的原因。張瑜真、李景 美(2005)研究發現,使用 MDMA 者源自於個人好奇心驅使,基於. 19.

(31) MDMA 具有的改變情緒、強化生理效果、提升人際社交關係、增加活 動力等四個理由,而增強了 MDMA 使用行為。 2、家庭因素 在各種危險因子,會影響一個人早期發展的家庭危險因素可能最 為重要,包括:混亂的家庭環境(父母使用成癮物質或有心理疾病)、 無效的親職管教、缺乏相互的親近和照顧;父母對酒精和其他藥物依 賴、父母虐待或忽視孩子、父母有反社會性人格、低社經地位、父母 離異、單親又無家人/他人的支持、不當的親職教育以及家庭經常遷移 等等(李景美、葉美玉,1999;Hawkins, Catalano & Miller,1992; NIDA,1997; Lansford, Dodge, Petti & Bates, 2016)。楊皓程(2014) 研究提到親子關係與父母的關愛也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發生。周思 源等(2006)研究結果顯示單親家庭學生的藥物濫用危險比是小家庭 的 2.1 倍,具顯著差異。國內研究調查顯示,父母親教育程度為小學 以下的青少年藥物濫用終生盛行率最高,青少年非法藥物濫用盛行率 與父母親教育程度成反比(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行政院衛生署 國民健康局、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2012) 3、學校因素 心理動機與同儕壓力因素常與人們的生長背景及所遭遇的情境因 素發生互動,而影響藥物濫用行為。藥物濫用的青少年經常是學校退 20.

(32) 學者或在學校的表現反覆地失敗者;青少年在教室中有不適宜的害羞 及攻擊行為、學校表現失敗、社會適應技巧不佳、接觸到有偏差行為 的同儕、知覺同儕贊同藥物濫用行為等狀況(NIDA,1997)。Lansford, Dodge, Petti 與 Bates(2016)追蹤由個案 5 至 27 歲之縱貫性研究發現, 相較於畢業生,中輟生在二十七歲以前,經歷個人負面後果(被逮捕、 解雇、依賴社會福利、藥物濫用、健康狀況不佳)的可能性高達四倍, 而經歷多達四種或是更多種的負面後果的可能性則為二十四倍。五歲 時出身低社經地位家庭、被小學同學排擠、以及較年輕時就成為父母 的個人在中輟和負面後果之間的連結,更容易被斷言。在二十四歲之 前,個人若在行為、情感、藥物問題方面接受治療,會減少中輟效應。 綜言之,學業成就低落與反社會行為或藥物濫用有關,就學狀況與藥 物濫用有關,濫用藥物之青少年升學情況較差(Lansford, Dodge, Petti & Bates, 2016;Hawkins, Catalano & Miller, 1992)。 青少年要在同儕中受歡迎一定要服膺同儕團體的規範,遵守他們 的價值觀;青少年會在一些較膚淺的事情上屈服於同儕壓力,但是如 果同儕的要求是反社會的,這樣的壓力常會造成一些悲劇的發生。例 如:在朋友的慫恿下嗑藥或飆車(朱日僑,2013)。大部分的偏差行 為發生在 15-16 歲之間,此年齡層正介於青少年定義中的 12-18 歲階 段,許多偏差行為都與青少年同儕中所占的地位有關,大部分偏差行 21.

(33) 為都是與同儕一起做或為同儕而做,青少年互動之間,期待獲得同儕 的接納,也是一種增強自尊的手段(郭靜晃,2005)。 行為偏差可以從法律、社會與心理層面加以認定,法律層面是違 反法律規定的犯罪行為,以社會及心理的定義來說則是違反社會規範、 危害社會安寧秩序與秩序或基於心因病態所導致的與一般人不合的行 為均稱為異常或偏差行為。偏差行為因社會不同文化或變遷而有不同 的界定模式,綜而言之,違反當地社會規範的行為即為偏差行為。如 果是已經觸犯法律的偏差行為,就比較不容易矯正(郭靜晃,2005)。 朋友在協助藥物使用者獲取成癮藥物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藥 物使用者常從其友伴中獲知使用毒品的方法(楊士隆,2013;張瑜真、 李景美,2005)。Hawkins, Catalano 與 Miller(1992)提出遭到同儕 拒絕的青少年的學校問題、犯罪率與物質使用的危險性較高;青少年 時期出現學業失敗、輟學、犯罪、暴力行為、使用入門藥、使用或濫 用其他藥物、早期無保護措施的性行為、青少年懷孕/青少年成為父母、 自殺等偏差行為是藥物濫用的危險因素(OSAP,1990)。同儕使用 藥物乃是青少年使用藥物與否最強的預測因子(Hawkins, Catalano & Miller, 1992;楊士隆,2013) 4.環境因素. 22.

(34) 美國藥物濫用預防局(OSAP,1990)提到關於生態環境的危險因 素包括:貧窮、居住於經濟蕭條的地區(高失業率、不適宜的住屋、 學校差、不適宜的衛生及社會服務、犯罪盛行率高、非法藥物使用盛 行率高)、少數民族狀態(包括種族歧視、文化貶抑、低教育程度)、 藥物的可獲性與藥物使用是可忍受的信念會影響青少年是否用藥。 當青少年涉足不當場所,且物質可得性高、個人其他物質使用情 形等因素與物成癮物質濫用有關(張瑜真、李景美,2006;李蘭、洪 百薰、楊雪華,1997)。李景美、黃惠玲、苗迺芳 (2000)研究亦指 出青少年個人在 KTV、PUB、舞廳內有犯罪活動,也有吸菸、飲酒、 嚼檳榔等不良習性,也指出暴露在有越多偏差行為者環境中,偏差行 為的發生率會提高;常涉及高風險場所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以及使用毒 品有密切關係。楊皓程(2014)研究提到網咖涉足的解釋力雖然沒有 同儕影響來得大,但同樣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網咖沉迷程度愈高的 青少年,愈容易發生偏差行為。 李景美等(2008)進行三年高職學生追蹤研究,探討使用成癮物 質(吸菸、飲酒、嚼檳榔、使用成癮藥物)的危險與保護因子長期的變 化情形,結果發現開始使用成癮物質者較未使用者在高一時顯著有較 多的危險因子(如同儕使用、邀約使用、涉足不良場所、使用其他成 癮物質如菸、酒等),且危險因子在高一至高三間增加幅度較大。相 23.

(35) 對的,開始使用者在高一時的保護因子(如拒絕成癮物質自我效能、 反對使用的態度等)顯著較少,且保護因子由高一至高三減少幅度也 較大。高一時有較多的危險因子與較少的保護因子及長期變化危險因 子的增加與保護因子的減少皆顯著預測高職生開始使用成癮物質的行 為。 McWhirter et al.(2012)針對高危險偏差行為青少年提出的「危機樹」 (at-risk tree)理論架構,以土壤、樹根、樹幹、樹枝及果實的各個樹木 部分,比喻青少年的不同成長環境和狀況。(見圖 2-2-1). 圖 2-2-1 危機樹. 資料來源:McWhirter, J. J. McWhirter, B. T. McWhirter, E. H. & McWhirter R. J. (2012)At Risk Youth, 5th Edition .Chapter 1 p19. Belmont CA: Brooks Cole.. 24.

(36) (1)土壤(soil):比喻社會環境因素,如家庭經濟狀況、經濟現況、 文化因素及科技等環境因素,社會變遷、都市化、女性貧窮化、暴力 和恐怖主義、科技更新等均可列入這部分。 (2)樹根(roots):危機樹的樹根包含三個主要部分:家庭、學校、 同儕團體。就像樹根深入土壤取得養份一樣,家庭和學校傳遞文化給 年輕人和他的同儕團體,這些主要的社會環境提供了可讓兒童模擬學 習獲得經驗的結構。家庭是最主要的根,學校亦是另一主根。學校提 供學生安全的環境,合宜的學習經驗,解決課業和情感問題,並逐漸 取代了過去由家庭或教會教導生活技能之功能。同儕團體是另一個主 要的根;童年後期,同儕團體在傳遞文化、價值、常規上,有巨大的 影響力。千萬不可忽略。 (3)樹幹(trunk):樹幹支撐樹的分枝,並且傳導樹根所吸收的土 壤營養到葉子、花朵和果實。包含:兒童和青少年的特定行為、態度、 技能,代表年輕人的能力、弱點、天份、障礙、風險保護因子,種種 習氣都可能導致危機行為的產生。 (4)樹枝(branches):樹枝代表兒童和青少年對社會的適應情況。 社會適應的好壞取決於和文化、家庭、社會的連結,當青少年結交不 良同儕,沾染陋習,以致產生危機行為。危機行為分為 5 個類型,分 別是犯罪、自殺、中輟、青少年懷孕及物質濫用。 25.

(37) (5)樹葉、果實與花朵(foliage, fruit and flowers):指有危機行為的 青少年在貧瘠的「土壤」下,無法吸收養分,以致其「樹幹」和「樹 枝」不健康,最終產生受傷、異狀與容易掉落的「樹葉」、「花朵」 和「果實」(比喻產生危機行為)。由於危機青少年的「果實」營養不 良,就算落在土壤,只有孕育出下一代的「危機樹」,意指有危機行 為的青少年所生的子女,受到父母影響,長大後很大機會會成為有危 機行為的青少年。 由此可知,青少年偏差行為乃諸多因素交互作用所導致,藥物濫 用行為更是個人與環境因素交互影響的產物,隨著青少年的成長,生 理與心理的急遽變化,對於自我認同產生了不確定性,導致同儕團體 對青少年的影響也隨之增加,較看重同儕意見的青少年,在藥物濫用 問題行為的風險上有增高的傾向,由於青少年易在好奇心、同儕及情 境催化下,而容易嘗試各種類型的藥物,當保護因子減幅增大,危險 因子增幅加大,青少年藥物濫用的風險就明顯提升。 「學校」確實是成長中的青少年一個重要的學習與生活環境,當 青少年對於學校感到排斥時,造成的危機結果不僅是學業成績低落這 個單純的問題而已。生長於弱勢家庭中的青少年所擁有的家庭保護因 子,無論在經濟或情感支持上,時常是比較有限的,如果他們在學校 的適應又出現問題,並且無法得到學校老師的正面幫助時,便失去了 26.

(38) 兩個重要的成人支持—父母與師長,造成了家庭與學校的雙重危機因 子,此時青少年會傾向結交與自己情況相似的同儕,大家都對學校的 課業沒有興趣,容易開始有集體蹺課或輟學、不想升學的情形。過早 離開學校的青少年,由於沒有了課業負擔和升學壓力,卻又無法立刻 找到新的生活重心、人生目標,再加上年紀輕、學歷不高、沒有一技 之長,也不容易找到穩定的工作,如果又因此受到父母的責備,與家 人的相處產生問題,多重的危險因子將使青少年的偏差行為和犯罪的 機會升高(戴昀、伊慶春,2008)。 青少年偏差行為與藥物濫用行為有著密切關係,鑒於國中學生藥 物濫用盛行率較低,且本研究場域為學校,又研究工具為自填式問卷, 青少年在面對問卷中詢問是否有藥物濫用行為之敏感問題時,真正願 意據實填答意願有待商榷,故過往研究在自填式問卷回收之後通常難 以真正找出有藥物濫用行為的學生,較難真正評估藥物濫用介入課程 對青少年之助益,故本研究除在課程介入後進行整體學生分析之外, 另外,再將研究對象依偏差行為狀況細分為無偏差行為組與偏差行為 組等兩組,以進一步理解本藥物濫用預防教育課程對於有藥物濫用高 風險之偏差行為學生的影響力,期待進一步了解如何為高風險青少年 實施相關預防教育以降低危險因子與增加保護因子,如:提升其自我 悅納、增強個人問題解決能力、學習因應不良同儕壓力等,期待在國 27.

(39) 中時期能提增其抗拒物質使用的堅韌度,減少青少年成癮物質濫用之 發生率。. 第三節 藥物濫用相關理論與模式 一、社會影響取向( 社會影響取向(Social Influence Approach) Approach)相關理論 (一)說服溝通理論( 說服溝通理論(Persuasive Communications Theory) Theory)與物質 使用 McGuire(1968)提出態度的改變會受到社會影響,他以社會影響 理論(Social Influence Theory)觀點說明兒童、青少年會受到社會的 影響,因某種壓力(同儕、家人等)而從事某些危害健康的行為,例 如:吸菸。因此,此理論除了教導其認識同儕壓力以外,亦教導如何 抵抗同儕壓力的方法,進而杜絕不良的社會影響(WHO, 2003)。Evans (1976)率先應用 McGuire(1968)理論觀點於青少年吸菸預防計畫 中,其認為問題行為乃受到社會影響,即來自同儕與媒體所傳遞的吸 菸訊息,會導致青少年吸菸行為。此一觀點強調設計相關課程時,應 提供正確訊息深入探討,進而校正關於物質使用不當迷思(如:大家 都吸菸的不正確迷思),並以具體的物質使用拒絕技巧,對抗不當同 儕壓力(Botvin, 1995a)。 (二)同儕群聚理論( 同儕群聚理論(Peer Cluster Theory) Theory)與物質使用 28.

(40) Oetting 與 Beauvais(1987)提到青少年與同儕常因緊密連結而形 成小團體,成員之間相互模仿和共同學習的結果,其信念、態度和價 值觀,甚至行為的表現都很一致,包括藥物濫用行為。故針對青少年 藥物濫用問題不能僅著眼於藥物本身,必須考量來自家庭的衝突、學 校適應不良等,最重要的是應聚焦於同儕關係(Peer associations)。 藥物濫用防制應著重個人層面以及青少年同儕,應該越早介入越好, 甚至涵蓋家庭、學校甚至是宗教;介入時應為青少年量身訂製,教導 青少年選擇同儕、同儕群聚形成的歷程以及發展在同儕中強而有力的 反毒認同(strong sanctions)。 (三)自我貶損理論(Self 自我貶損理論(Self(Self-Derogation Theory) 與物質使用 Kaplan(1980)自我貶損理論認為:當青少年受到傳統社會中他 人的負向評價或感覺缺少社會的關懷時,將使青少年感覺不被需要或 被拒絕、與傳統的價值或標準疏離、或出現抗拒;而青少年相信可藉 由改變傳統規範的行為來增進其自我的價值,或參與同儕之偏差行為 的活動來強化其自我價值,此一現象可能即是青少年自我貶損的開始。 因此,自我貶損理論認為:低自尊是促使青少年參與同儕偏差行為之 直接因素,且間接地影響其物質使用行為。 二、能力增強取向( )相關理論 能力增強取向(Competence enhancement Approach) (一)社會認知理論 )與物質使用 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29.

(41) Bandura(1977)提出個體會透過楷模學習與增強的歷程學會如何 表現自己的行為。個人不僅會模仿觀察到的特殊行為與感受此行為直 接的增強,也會觀察其他人的行為與結果(即替代行為與替代增強)。 重複暴露在成功、亢奮的用藥楷模,如:媒體、同儕或手足等,會對 青少年造成影響。 若青少年知覺吸菸、飲酒與藥物濫用是同儕間的慣例時,會透過 建立同儕規範信念與同儕支持藥物濫用的歷程,進而促使青少年濫用 藥物。如此的影響會讓青少年認為藥物濫用不只是社會接納,若青少 年想要更受歡迎、酷、性感、長大成人、精緻敏銳、男子氣概或剛強, 則物質使用甚至是必要的。如此的藥物濫用社會利益的知覺,會增加 青少年對於同儕壓力的易感性(Botvin, 1995b)。 導致社會影響的用藥易感受性,會受到知識、態度與信念的影響。 因為個體可以建立未來的目標,社會學習理論提出了自我規範與自我 控制的重要性。對未來有目標的個體是不使用藥物的,且會警覺藥物 的危害,較少吸菸、飲酒與用藥(Botvin, 1995b)。 個人特質也對社會影響的易感受性有決定性的作用。對於社會影 響有較高易感受性的人格特質有:低自我悅納、低自我滿意度、低度 自信心、需要較多的社會認可、低度自我控制、低自我肯定、衝動與. 30.

(42) 急著表現成熟的特性。利用對抗社會影響的拒絕技巧,可以降低社會 影響的易感受性(Botvin, 1995b)。 Bandura(1977)提出拒絕藥物濫用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模式 適於作為行為改變的介入,拒絕藥物濫用自我效能是一個人對於自己 能不能產生一種特定行為的信心,也就是自覺自己是否有能力可以成 功的去實踐一項新行為,而這種自覺建立再過去相類似的就經驗或由 觀察別經驗來加以判定。拒絕藥物濫用自我效能有下列四項決定因 素: 1.過去經驗(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個人過去舊經驗的連結 對於行為執行的成功經驗,舊有經驗加上現在的成功經驗將提高相關 行為的控制規範。 2.觀察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對外在環境觀察的經驗,容易產 生模仿,觀察他人成功的行為經驗。可產生個人對行為的執行能力效 果規範。 3.言語說服(Verbal Persuasion):藉由他人口頭鼓勵個人有執行此行 為的能力,將使個人對執行此行為的能力符合規範。 4.情緒上/生理上的引發(Emotional/Physiological/Arousal) :情緒(如: 興奮或沮喪)經常被解釋為是否具備執行某特定行為(如:拒絕使用 藥物)的能力。 31.

(43) 根據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青少年經由觀察、學習而模仿心 目中楷模人物的行為。運用社會認知理論中之角色模範與拒絕藥物濫 用自我效能,能提供藥物濫用教育介入時有效的執行策略,並可用來 作為全面性的預防模式(李景美、葉美玉,1999)。 (二)問題行為理論與物質使用 問題行為理論(Problem Behavior Theory)是由 Richard Jessor 與 Shirley Jessor 在 1977 年時提出,乃是由社會心理學觀點出發的,可用 於解釋青少年為何會從事一些被社會大眾定義為偏差行為的行為,包 括:吸菸、喝酒、藥物濫用、青少年犯罪等。透過社會心理學觀點來 檢視飲酒行為,其是透過學習而來的,且具備功能性、目的性與指引 性,可用於達成個人目標(Jessor & Jessor, 1977)。 問題行為理論有三個社會心理影響系統,包括:個人系統、知覺 環境系統與行為系統。此理論強調偏差行為是否會發生,取決於一種 動態的平衡狀態,即驅動(instigations)與控制(controls)兩股力量 相互抗衡之後之傾向(proneness),當驅動(instigations)力量大則 從事偏差行為的機會越高,相反的,當控制(controls)力量大則從事 偏差行為的機會越低(Jessor & Jessor, 1977)。 根據問題行為理論,青少年會產生問題行為(例如:藥物濫用、 過早性行為)的原因乃是這些行為幫助青少年達到個人所規範的目標。 32.

(44) 進一步的說,青少年認為這些行為具有一定的功能,所以青少年才會 有動機去從事問題行為。例如:問題行為被認為可以用於因應真實或 預期的失敗、無聊、社會焦慮、不快樂、被拒絕、社會隔離、低自我 悅納與缺乏拒絕藥物濫用自我效能。問題行為也被視為進入特定同儕 團體的的許可證(Botvin, 1995b)。 對於學業成就低落的青少年而言,使用影響精神或心理的藥物或 許可以達到個人所規範的社會狀態。青少年可能相信透過吸菸、飲酒 或用藥可以讓他們看起來比較酷或表現對權威人士不畏懼的樣子,進 而增進他們在公眾之形象。青少年若是無法透過其他管道達成目標時, 易成為藥物濫用高危險群(Botvin, 1995b)。 對於因應策略技巧較差、社交情境控制技巧較差與在社交時有較 大焦慮的青少年而言,其同儕壓力的易感受性是比較大的。對這些青 少年而言,要達成個人目標可以選擇的手段是較為侷限的,當個人處 於壓力狀態時會促使他們從事某些減輕壓力的行動,以減輕壓力所導 致的不適狀態(Botvin, 1995b)。 基於此行為模式,讓青少年了解對於藥物的迷思(誤信用藥的好 處),乃是明顯而立即的方式來延緩藥物濫用的途徑。然而,除非青 少年相信有其他途徑可以因應焦慮、建立有效的人際互動方式或達成. 33.

(45) 目標的策略,否則他們可能不願意放棄其所認可的用藥益處(Botvin, 1995b)。 由問題行為理論觀點而言,藥物濫用行為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個 人行為的一小層面,它是許多偏差行為與態度症候或生活模式中的一 小層面,因此防制青少年藥物濫用行為時,應通盤考量其一般偏差行 為與問題行為(Botvin, 1995b)。問題行為理論闡述了在理解藥物濫 用的成因之前,必須先了解問題行為的成因、並且處理問題(Jessor, Donovan & Costa, 1991)。. 三、酒精、 酒精、菸或其他藥物初始使用假設模式 Botvin 與 Kantor(2000)應用 Hawkins, Catalano 與 Miller(1992) 所提出重要的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概念與藥物濫用相關理論,包括: 社會認知理論、問題行為理論、自我貶損理論、說服溝通以及同儕群 聚理論等理論,以病因學研究角度提出關於青少年使用菸、酒或藥物 (ATOD)的「酒精、菸或其他藥物初始使用假設模式」(Hypothetical model of initiation of alcohol, tobacco, or other drug use)說明使用酒、 菸或藥物(Alcohol, Tobacco, or Other Drugs, ATOD)的行為結果來自 於環境與個人因子動態交互作用,同儕、家長與其他社會影響(環境 因子)與個人社會心理易感受性(個人因子)交互作用,而促進酒、 菸或藥物(ATOD)使用行為。此模式如圖 2-3-1 所示: 34.

(46) 圖 2-3-1: : 「酒精、菸或其他藥物初始使用模式」. 資料來源:Botvin, G. J., & Kantor, L. W. (2000). Preventing alcohol and tobacco use through life skills training. Alcohol research and health, 24(4), p251 1.. Botvin & Kanter Kanter(2000)「酒精、菸或其他藥物初始使用模式 菸或其他藥物初始使用模式」 (Hypothetical Hypothetical model of initiation of alcohol, tobacco, or other drug use.) use. 內涵分述如下: 1.社會文化(Sociocultural Sociocultural):指人口統計學的因子、文化適應與種族 文化適應與種族 認同。 2.家庭因素(Family Family factors factors):指家庭管理風格、家規、督導子女狀 督導子女狀 況與父母親菸、酒或藥物濫用的情形 酒或藥物濫用的情形。. 35.

(47) 3.社會環境因素(Social environment factors):指酒精、菸或藥物的 可獲性、學校聯結、媒體影響與同儕壓力。 4.認知規範(Cognitive expectancies and Normative expectations):個 人對於酒精、菸或藥物的一般知識、態度與信念、同儕酒精、菸或藥 物的使用情形。 5.個人與社交能力技巧(Personal and social competence skills):包括: 作決定、焦慮管理技巧、溝通技巧與自我肯定等,屬於一般生活技能 (generic life skills)。 6. 酒精、菸或藥物拒絕技能(Alcohol, tobacco, or other drugs resistance skills):個人抗拒媒體、朋友與家庭成員藥物濫用等社會影響的能力 與技巧(Botvin, 1995a)。 7.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s):拒絕藥物濫用自我效能、自我悅 納與心理安適(psychological well-being)。 Botvin & Kanter(2000)說明物質使用行為乃是環境與個人因子 動態交互的結果,例如:有些人會受到媒體或親友的影響而使用酒精、 菸或藥物;這些社會影響對於酒精、菸或藥物抱持正向態度者、一般 個人與社交能力技能較差者以及藥物拒絕技能較差者有強烈的影響力。 社會影響也會影響有社交焦慮感、低自我悅納、低自我效能和心理壓. 36.

(48) 力者,促進其容易使用酒精、菸或藥物。一個人若有較多的危險因子, 則此人就越容易使用或使用酒精、菸或藥物。 綜合上述,關於藥物濫用有諸多的理論與模式,本研究參酌健康 行為科學理論中重要之變項,探究藥物濫用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進 一步以社會學習理論為基礎架構(如:藥物濫用拒絕效能),輔以生 活技巧訓練(如:做決定與問題解決、自我肯定),並融合教育現場 第一線教育人員與衛生教育專家的經驗,量身訂製符合國情與實際需 求之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課程。本課程教材內容結合生活技巧訓練, 期待能降低危險因子(如:覺察藥物濫用的危險因子),強化保護因 子(如:自我悅納),透過教師、影音教學媒體、小組討論與團體遊 戲等方式,透過深入淺出的課程增進學生藥物濫用相關知能,達成「不 用毒,大自由」的生活態度,藉以促進學生堅持拒毒的決心與行動。. 第四節 以學校為基礎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 學校為基礎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研究 介入研究 一、藥物教育課程的重要性 以公共衛生觀點來看,徹底的防制策略必須涵括初級、次級及三 級預防三個層次。就藥物濫用防制而言,初級預防主要是針對尚未開 始用藥者或高級危險群,施以藥物濫用預防教育及必要之諮商輔導, 同時切斷藥物供應管道,以避免其開始嘗試用藥;次級預防主要在及 37.

(49) 早發現剛開始嘗試用藥者,鼓勵接受戒治輔導並及時提供必要的支持 與協助,以助其遠離毒害,恢復正常生活;三級預防則經常性使用者 或成癮者為對象,提供戒治輔導及復健服務,以避免再犯、助其回歸 正常生活(洪百薰,1999)。在青少年階段,應著重於第一階段的防 範,也就是預防性的藥物教育課程。 Gordon(1983)將預防(prevention)定義為人們還不認為自己生 病時所採取的措施,目的是降低未來病痛折磨的風險。預防之策略又 可分為「普遍性」(universal)、「選擇性」(selective)與「特定性」 (indicated)。普遍性策略(universal measures)可適用於任何人;選 擇性策略(selective measures)則適合以年齡、性別、職業或其他明顯 特性所形成的次群組;特定性策略(indicated measures)是指只在顯 而易見的狀況下,能證明這些個人的未來致病率高於平均時所採取的 策略,在各個分級中,預防策略有很多共同特色,能形成最理想的策 略來提高接受度,讓人盡全力保持健康。 早期藥物濫用防制多著重於傳遞事實資訊、情感教育或提供替代 藥物濫用的其他健康途徑,這些研究對於知識與反藥物態度雖有所提 升,但是,在物質濫用防制的意圖與行為改變層面卻是一無所獲,甚 至會鼓勵青少年因好奇心而引發親身嘗試的動機(Botvin & Kantor, 2000)。 38.

(50) 九 0 年代的藥物教育課程是基於社會影響的模式,這類社會影響 的模式認為青少年的藥物使用行為,主要是來自社會的壓力,如:媒 體、同儕、甚至是對自己理想形象與現實的落差。為了抵抗這些壓力, 在青少年尚未使用藥物之前,就應該先介入「預防」,訓練青少年保 護性的技巧,即以「增強抵抗同儕壓力」(社會層面)為目標的藥物 教育(陳漢瑛、何英奇,2010)。 當代以科學為基礎的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以學校為場域,著重於介 入個人層面的物質濫用相關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Botvin & Kantor, 2000)。Hawkins, Catalano 與 Miller(1992)提出當個人的保護因子 愈多、危險因子愈少,則物質使用行為危險性較低,強化保護機制應 從增強保護因子著手。Botvin(2000)提出物質濫用防制生活技巧訓 練課程(Life skills Training, LST)著重於增強保護因子的課程模式,例 如:增強有效溝通技巧或拒絕技巧的訓練,進而幫助青少年對抗不當 同儕壓力,達到減少青少年的物質濫用行為之目的。WHO(2003)提 到以生活技巧為基礎的健康教育課程能讓青少年應用知識與發展態度 及技巧,來進行正向決定,並採取促進個人健康與保護他人健康的行 動。 藥物濫用是一種不斷復發的慢性病,防範藥物濫用最佳的方式是 預防教育介入,學校是最適當提供預防教育介入的場所,學生在一天 39.

(51) 當中於學校所待的時間最長,故因藥物成癮者多在青少年階段即開始 嘗試用藥,而學校是每年能最有效率與系統性接觸大多數的青少年, 學校也可落實各項相關法規與政策,因此大部份的藥物濫用預防計畫 是以學校為基礎的預防教育計畫介入。 二、國外學校藥物濫用預防教育 國外推動學校藥物濫用預防教育已多年,許多研究顯示應用社會 影響與能力增進策略有助於提昇青少年的自我效能、反對物質使用的 態度及物質使用的情形。心理社會模式即強調生活技巧訓練及同輩拒 絕技術的教導,及可預防藥物濫用的因應策略與生活技巧等。Wilson 與 Kolander(1997)指出心理社會模式強調生活技巧訓練及同儕拒絕 技術,策重於會促成或阻止藥物濫用的因素,以及可預防藥物濫用的 因應策略與生活技巧。此模式的預防重點結合了資訊與技術建立的策 略,包括:(1)發展問題解決與做決定之技術;(2)發展認知技巧 來抗拒人際間與媒體上贊成吸菸與飲酒的訊息;(3)增強自我覺察與 自我悅納;(4)學習以非藥物濫用的方法來處理焦慮與壓力;(5) 增進人際溝通的技巧;(6)發展自我肯定技巧;(7)瞭解吸菸、飲 酒與使用藥物(ATOD)與健康危害間的關係。 Botvin 與 Griffin(2007)將學校的藥物濫用預防教育分成 4 種: (1)資訊宣傳:是傳播有關藥物的使用、藥理作用及藥物濫用的負面 40.

(52) 影響,認為藥物問題是因為缺乏用藥危險的知識,希望青少年藉由充 實藥物濫用事實的資訊,而能不使用成癮物質;(2)情意教育:如價 值澄清、負責任做決定,促進人際間有效溝通、同儕諮詢、自我肯定 等;(3)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主要是增進青少年拒絕社會 影響物質使用(如來自媒體、同儕等)的能力,如:以媒體識讀教育 來增進青少年抗拒媒體之能力,讓青少年免疫於媒體促銷之影響,另 以「規範教育」(Normative education)來澄清青少年高估藥物濫用盛 行率的問題,或運用同儕領袖進行藥物濫用教育討論與演練等;(4) 能力增進(Competence enhancement):著重教導一般個人或社會技 巧,運用認知/行為技巧訓練方法,預防策略結合特定問題社會影響及 能力增進模式(Competence enhancement model),如在藥物拒絕資訊 及技巧(Drug resistance information and skills)上,教導青少年察覺使 用藥物的社會影響及修正每個人都使用藥物的錯誤知覺,並推動反藥 物濫用的規範與拒絕藥物的技巧,在自我管理技巧(Self-management skills)上,包括教導學生解決問題及作決定技巧、對於拒絕同儕及媒 體影響的批判性思考、提升自我控制及自我悅納、調適因應技巧,在 社會技巧(Social skills)上,包括教導有效溝通的技巧、克服羞怯的 技巧、自我肯定技巧等。. 41.

(53) Botvin(1995a)提出藥物濫用預防應著眼於減少發生率,故應以 防制初始用藥為目標,他提出預防策略應以一般未使用菸酒藥物者為 對象,介入策略應致力於防制促進或支持初始用藥與後續使用藥物的 個人與環境因子。 Botvin(2004)以紐約州 56 個白人學校的七年級學生為施測對象 介入生活技巧課程,期望降低學生的物質使用情形,在課程實施後發 現:實驗組較控制組在吸菸、飲酒、吸食大麻上顯著較少;此外,在 八、九年級給予加強課程,並持續追蹤到高中,亦發現實驗組的學生 明顯的比控制組的學生少使用菸草、酒精及大麻。 Stephens 等人(2009)針對高中生的藥物濫用預防研究,採用社 會影響及社會技巧能力增強之藥物濫用預防教育課程,結果顯示增強 學生作決定的能力有助於提昇對藥物危害的認知與反對使用的態度。 Griffin, Holliday, Frazier & Braithwaite (2009)進行關於增進堅韌度與職 業訓練的研究(Building Resiliency and Vocational Excellence(BRAVE) Program),在後測與後後測皆顯示可以有效降低飲酒與大麻的使用。 美國藥物濫用教育計畫 D.A.R.E (Drug Abuse Resistance Education) 乃是一教育與執法機構合作之計畫,學生年齡為幼稚園至高中,其以 社會技巧取向之教學模式,以抵制同儕壓力、避免藥物濫用等為主軸, 透過警察等執法人員的協助,將藥物教育與司法體制進行結合,全美 42.

(54) 約有 75%的地區學校參與此課程,其研究結果顯示由學校獲得藥物濫 用預防資訊的學生物質濫用比率有下降趨勢(D.A.R.E American, 2016)。多數較有效的學校藥物濫用預防教育的特色是以互動性的教 學方式,教導青少年拒絕藥物的供給、拒絕贊成藥物使用的影響、校 正多數人都使用藥物的錯誤認知、及增強個人與社會技巧(Botvin & Griffin, 2007)。 美國學者 Allred 於 1977 提出正面行動計畫(Positive Action Program),其哲學概念為「人們的思想引導個人的行為,這些行為引 發個人對於自我的感受,而這些感受讓人對於自我有更多想法。」 (Our thoughts lead to actions and those actions lead to feelings about ourselves which in turn lead to more thoughts.)「當你採取正向積極的作為時, 你會感覺自己很棒,而且你永遠有好方法來做任何事。」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when you do positive actions and there is always a positive way to do everything) 。正面行動計畫以此哲學理念進行各項課程設計, 其課程針對前幼稚園到 12 年級的學生(preK-12)進行介入,課程涵 蓋:自我概念、生理心理健康行動(包含:藥物濫用)、以正向行動 策略管理個人生活(包括:個人生活管理、人際互動),透過教師施 予積極正向態度教育與學校正向思維的氣氛營造,並於五年級深入加 深加廣的藥物濫用防制教育課程,其藥物教育著重教導「不用藥,大 自由」所帶來的成功與快樂感受的重要性,並採用戲劇演出的方式深 43.

(55) 入教導藥物濫用的危害,提升學生藥物濫用知能與珍視自我的生命態 度(Positive Action, 2016;Flay & Allred, 2010)。正面行動課程在美 國猶他州針對 6-12 年級學生進行九堂課的介入後發現進行能減少菸、 酒、藥物使用率達 63%(Segawa, Burns, Campbell, Allred & Flay, 2005)。 Botvin 與 Griffin(2007)提出合併社會拒絕技巧與能力增強取向 之預防介入計畫,具有最強的研究成效,甚至能夠有長期的行為影響。 茲將 Botvin Life skills Training 之介入內涵依據 Botvin 與 Kanter (2000) 所提出的架構內涵整理為:1.認知與規範層面、2.社會影響層面、3. 能力增強層面,各層面介入重點與教學注意事項見表 3-3-2。. 44.

(56) 表 2-3-1 Botvin 生活技巧訓練計畫課程介入層面、重點與教學注意事項. 層 認知與規範層面 社會影響層面 面 重 強調提供正確資訊給青少年,並著重建立正確的態度、信念 此聚焦於社會與心理學因 與規範 子,教導學生對抗同儕與媒體 點 壓力。 教 (一)、資訊提供 拒絕技巧訓練取向是教 、資訊提供 1. 傳統毒品資訊取向是無效的 導青少年抗拒媒體、朋友與家 學 提供真實毒品資訊雖可增加對於藥物濫用行為負面結 庭成員用藥的社會影響,運用 果的警覺與態度之影響,但無法真實影響藥物濫用行為。 角色扮演與社會增強技巧教 注 2.毒品資訊可能會增加藥物濫用 導學生拒絕吸菸的邀約,以及 意 (1)強調濫用藥物的危險性會增加刺激尋求者覺得濫用藥 清楚拒絕藥物的邀約或處理 物很有趣。 他人直接且強制的壓力,可運 事 (2)強調毒品藥理學作用可能會引起個人好奇心而去體驗 用同儕領導者進行課程介 毒品藥效。 入,除此之外可讓學生公開宣 項 (3)說明藥物濫用過程可能會變成教導如何用藥。 示不濫用物質。分為下列數個 3.資訊提供應說明藥物濫用的負面效果 注意事項: 應提供個人對於藥物濫用負面結果之基礎知識。 1.警覺廣告的宣傳伎倆:辨視 4. 應適切提供毒品濫用資訊 廣告宣傳技巧、分析廣告與訊 應瞭解青少年的想法,青少年著重「當下」而非未來, 息與駁斥廣告影響的公式化 因此,在提供資訊應著重藥物濫用短期影響而非長期影響。 步驟。教導青少年這些技巧, 影響青少年(參與各項活動)最大的驅動力是個人人際互動 是為了增加他們抗拒菸酒廣 45. 能力增強層面 教導一般生活技巧,以 減少吸菸喝酒與用藥的 動機。 能力增強層面強調 一般個人生活技巧,包 括:問題解決、做決定、 拒絕人際與媒體影響的 認知技巧、增進個人控 制與增進自尊的的技 巧、有效因應焦慮或壓 力的技巧、一般社交技 巧與一般自我肯定技 巧。 (一)個人技巧 1.自我管理技巧:教導 學生自我評價,目標設 定與自我導向行為改 變。 2.做決定與獨立思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ontact information of NGOs or school services that provide mental health support. News articles/video clips relating to this

• To consider the purpose of the task-based approach and the inductive approach i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at the secondary level.. • To take part in demonstrations

b) Less pressure on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measures c) No need to be anxious about the possible loss.. Those risks that have not been identified and taken care of in the

 Provid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teachers and school faculty regarding the knowledge about Internet safety, awareness, and strategies of cyberbullying (Tangen &

PREP a RE schoo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training curriculum Workshop 2 crisis intervention &recovery: The roles of 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2nd

community, including the students, teachers, support staff (counsellors, social workers);.. parents and board of governors, are involved in confronting the issue

Referring to the Student Worksheet (p.2) of Activity 2, ask students to identify which situations incur pure risk and speculative risk respectively... Invite students to present

prevent cruelty and alleviate suffering, and through education to cultivate a deep respect for life in the community so that all living creatures may live..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