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其衛風乎!」為之歌〈王〉 ,曰: 「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 ,曰: 「美哉!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其衛風乎!」為之歌〈王〉 ,曰: 「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 ,曰: 「美哉!"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 二 章 風 土 歌 辭 述 要 與 風 土 作 者 剪 影

第 一 節 風 土 歌 辭 概 述

一 、 風 土 一 詞 的 義 界

在談論《花間集》風土詞之前,必須對風土一詞下一個客觀的定義,並對其 來源和性質,略作一番說明。

上古時代,詩樂舞未分化之際,歌謠包含了音樂部分和歌辭部分,二者渾然 一體,並未分化,名之為「風」,故《詩經》體裁中便有國風一詞,可見至遲在 春秋時期,「風」便可以用以指音樂。而「風」指涉的意義除了和後代文學觀念 息息相關的音樂之外,同時也具有地域的差異性,因為風在同時或稍後也同樣指 稱著另一種意義,那便是「土地風俗」1。而地域的不同,對於文學也有一定的 影響,從《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可一窺端倪。因此《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便有一 段季札觀樂縱論各國風詩不同的文字2。關於「風」代表了土地和詩歌二義的說 法,周策縱先生在解釋《詩經》中的〈國風〉為何以風為名時曾經說過:「為什 麼這些詩歌要叫做『風』?前人至少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如〈大序〉所說,認為 這些詩可以用來『風以動之,教以化之』『風化』或『風刺』,所以叫做風詩,

這完全是由功用立論。另一種解釋則從詩的來源和性質說,認為這都是代表各國 的『土風』或『風俗』的詩,所以叫做『國風』,突出『國』字的意義。」3也就 是說「風」字的定義,將依其功能或性質,而產生不同的解讀方式。

1

參見蔡幸娟: 《中國文學中「地域觀」的發展:以文人與民歌之關係為主要範圍的探討》 (清大 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頁十七。

2

季札請觀於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 、 〈召南〉,曰: 「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 矣。」為之歌〈邶〉 、 〈鄘〉 、 〈衛〉 ,曰: 「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

其衛風乎!」為之歌〈王〉 ,曰: 「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 ,曰: 「美哉!

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3

周策縱: 《古巫醫與六詩考》第三章〈風與伺風鳥、風氣與生命〉 (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

十五年),頁二○七。

(2)

至於「土」字,依《說文解字》云:「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可知土地 滋養萬物,萬物得以從中汲取養分,成長茁壯。「土」也就是生命的本源,一切 生命所賴以生存的。然而不同的土地,亦將孕育出不同的生物,種類不同的生物,

就會形成地方的特色。而以人類來說,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中,南方北方的生 活習俗、語音腔調、飲食服裝、居住信仰等,也會有極大的差異。所謂「南腔北 調」「南船北馬」在在說明了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習俗。《周禮》

「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其民毛 而方。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動 物宜羽物,其植物宜覈物,其民專而長。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莢 物,其民皙而瘠。五曰原隰,其動物宜臝物,其植物宜叢物,其民豐肉而庳。」

4正說明了土地的不同,以致所產生的動物、植物以及居民的特質亦各異其趣。

風土兩字合用,最早見於《國語.周語上》的記載:「是日也,瞽師、音官 以風土。」韋昭的注解中說:「音官,樂官;風土,以音律省土風,風氣和則土 氣養也。」5其中音官是官制的名稱,足知在當時以音樂來考察一個地方特有的 地理環境和民間風尚,已編屬在體制之內。因此代表一地特殊自然地理和人民習 尚的「風土」一詞和指稱音樂或歌謠的另一詞語「土風」,實在是一體兩面。

孔尚任《古鐵齋詩序》云:「蓋山川風土者,詩人情性之根柢也。得其雲霞 則靈,得其泉脈則秀,得其風陵則厚,得其林莽煙火則健,凡人不為詩則已,若 為之,必有一得焉。」6這段文字中透露出:自然界的山川風土,對文人創作風 格有深遠的影響。而文中的「風土」所指的即是自然界的山川景物。

綜上所論,可知「風土」一詞具有二種意涵:一是指山水景物,即自然中的 地理環境,另一則指民風土俗,也就是社會中的人文習尚。本論文之風土詞,即

4

《周禮》 〈地官司徒第二〉 ,阮元:《十三經注疏》頁一四九。

5

《國語韋氏解》 (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四年)。

6

孔尚任: 《古鐵齋詩序》,引自《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清代上》(台北:成文書局,一九七

八年) ,頁三四六。

(3)

採取廣義的意涵,舉凡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景物及民風土俗,皆在取材範圍之內。

二 、 風 土 歌 辭 的 源 流

風土歌辭在文學的長河中,可說是源遠流長,從歷代的代表文學裡,如:上 古歌謠、詩經國風、漢魏樂府、六朝民歌、唐代聲詩等,或多或少都會發現這類 歌詠地方特色的風土作品。藉由這些作品,富有地方色彩的風物民情,得以流傳 後世;而讀者也可從這類風土歌辭的內容中,想見當地特有的人情、風物之美,

更進而領會不同地區所反映的社會現象。

( 一 ) 風 土 歌 謠 詩 篇

1. 上古歌謠

早在《詩經.國風》之前,就有許多反映人民生活作息的歌謠,所謂「飢者 歌其食,勞者歌其事」7,上古時候的人民,在付出勞力、謀求生存之際,也產 生了不少謳歌生活的歌謠,例如〈擊壤歌〉中所述: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8

歌詞中透露出堯帝時代,人民早出晚歸的生活概況與那種自給自足的怡然心境。

又如:

蜻蛉鳴,衣裘成;蟋蟀鳴,嬾婦驚。9

歌謠中表現出當時的物候民生:即藉著大自然中昆蟲的鳴叫聲,來暗示季節的更

7

見《公羊傳.宣十五年》何休注。

8

見沈德潛《古詩源.古逸》 (台北:眾文圖書公司,民國六十四年),頁一。

9

同上,頁三十二。

(4)

迭;而以冬衣的裁製完成與嬾婦的驚覺冬季來臨,來做人事的因應,富有濃厚的 生活氣息。而農民在耕作謀求溫飽的時候,往往也會因為自然環境的限制,而影 響農作物的收成狀況。以《水經》注中所引的謠諺而言:

射的白,斛米百;射的玄,斛米千。10

其中「射的」是山的名稱,因為遠望的形狀如同射侯,故名之。且從歌謠中可以 得知,當地人民藉著觀察射的山頭的顏色,來預想農作物收成的多寡:當「射的 白」的時候,即言天寒山頭積雪,致使收成不豐;相對地,當「射的玄」的時候,

就表示氣候溫暖,冰雪融化,因此穀物收成豐碩,透露出農民依附於大自然中求 生存的微妙關係。也正因為對自然物候那種無法掌控的敬畏之情,農民由是產生 了崇拜自然、祭祀自然的習俗,在《禮記.郊特牲》中即記載了一首上古時期人 民於年終祭祀時的祝禱辭:

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蜡祭的祝辭中,傳達出農民祈禱自然界的萬物能各順其性,各安其位,不要有天 災出現;而昆蟲、草木亦能各得其所,不要影響稼穡之事的心聲,充分流露出農 民那一種靠天吃飯的心理反應。

2. 詩經國風

王靜芝於《詩經通釋》中說:「國者,諸侯所封之域;風者,民俗歌謠也。

自周南至豳,凡十五國之詩,謂之風。是即十五國之歌謠。」11而古時的君王治 世,想了解某地的風俗習尚,體察民心,進而明白施政得失時,往往求之於民間

10

同上,頁三十二。

11

王靜芝: 《詩經通釋》 (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叢書,大江印刷廠,民國六十七年) ,頁三十三。

(5)

的風謠。所以古代有採集風謠的制度。《漢書.藝文志》云:「古有採詩之官,王 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12又《禮記.王制》云:「命太師陳詩以 觀民風。」這也是十五國風形成的原因之一。從中可知《詩經》中的〈國風〉 即是地域性的歌謠蒐集,而這類歌謠所吟詠的,不外是民間風土人情、生活情狀 與社會動態。藉著此類地方風謠,固然可以體會當時的民情,兼而可以窺其風俗、

生活、禮儀、服飾、舟車、宮室之狀,因而此等風詩,具有深遠的社會價值。明 朝的屠隆(1542-1605)即從風俗上來講:「周風美盛,則〈關雎〉〈大雅〉;鄭 衛風淫,則〈桑中〉〈溱洧〉;陳曹風奢,則〈宛丘〉〈蜉蝣〉;燕、趙尚氣,則 荊、高悲歌。」13強調不同地區的風俗差異。可見《詩經》〈國風〉中有許多篇 章,都具有彰顯地方色彩的作用,文中所描述的內容,大都是人民和土地之間的 記實關係,且帶有濃厚的風俗民情。

以〈七月〉為例,詩文中將二千多年前農人的耕作狀況、生活習慣、祭祀信 仰等,詳實生動地表現出來,可說是豳人勞動生活的縮影,也是一首典型的風土 詩作。全詩首尾,描寫當地人民的生活情狀,其中有鳥語蟲鳴的聲音,有草木開 花結果的情狀;有農人農婦勞動的身影,及採桑織布種田收割的農務等。田家活 動的場景,栩栩如生,令人有身歷其境之感。如: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 柔桑。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

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12

《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

13

屠隆: 《鴻苞》 , 《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卷一二五,子部三五,雜家類存目二(雜學下)(台

北:中華書局版),頁一○七六。

(6)

詩中通過物候的描寫,節令的交替,表現人民生活的情狀,充滿了自然風光和濃 郁的鄉土氣息。誠如鄭振鐸所云:「他們將當時的農村生活,極活潑生動的表現 出來,使我們在二千餘年之後,還如目睹著二千餘年前的農民在祭祀,在宴會;

在割稻之後,快快樂樂的歌唱著;還可以看見他們在日下耕種,他們的妻去送 飯……總之,在那些農歌裡,我們竟不意的見到了古代的最生動的一幅耕牧圖 了。」14

3. 漢魏樂府

自漢武帝把廣採民間風謠的樂府設為一常態制度後,政治對文化的形塑即開 始深入地方;文人們也開始嘗試民間樂府的創作,更進而從中萌生了對地方鄉土 的關懷之情,因此樂府詩中的風土歌辭,也具有彰顯地方色彩的功能:「自孝武 立樂府而採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 觀風俗,知薄厚云。」15故從樂府詩中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域的風俗民情,郭茂倩

《樂府詩集.相和歌辭》《晉書.樂志》曰:『凡樂章古辭存者,並漢世街陌謳 謠,〈江南可採蓮〉〈烏生十五子〉〈白頭吟〉之屬。』其後漸被於弦管,即相 和(絲竹更相和)諸曲是也。魏晉之世,相承用之。」16以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江 南可採蓮〉為例: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 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詩歌中洋溢著相當濃厚的生活氣息,一幅南國風情畫躍然紙上:茂密的蓮葉叢 中,採蓮的人穿梭其間,水中游魚嬉戲,生機盎然。可以想像這種民歌大概是江 南青年男女採蓮時所唱的歌謠,一面工作,一面歌唱,我們可以體會到鄉村男女

14

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節錄(台北:盤庚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頁五○。

15

《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

16

《宋本樂府詩集》卷二十六(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

(7)

生活的快樂,同時也展現出江南農村美麗的自然風光。而郭茂倩在其解題中,也 曾針對這首歌辭對後世產生的影響作一番論述:《樂府解題》曰:〈江南〉古辭,

蓋美芳晨麗景,嬉遊得時。若梁簡文「桂橶晚應旋」,為歌遊戲也。』按梁武帝 作〈江南弄〉以代西曲,有〈採蓮〉、〈採菱〉,蓋出於此。」17

除此之外,魏武帝的〈步出夏門行〉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天氣肅清,繁霜霏霏。? 雞 晨鳴,鴻雁南飛,鷙 鳥潛藏,熊羆窟棲。錢鏄停置,農收積場,逆旅整設,以通賈商。幸甚至 哉!歌以詠志。18

詩文中以隆冬天寒為背景,敘述鳥獸冬眠、農田休耕及旅館整修的情景,突顯出 當地的物候民情。

4. 六朝民歌

民歌是人民心聲的流露,也是社會民生的反映,它反映了一時代、一區域人 們的生活情形和民族特性,使我們了解到那個時地的人民的喜怒哀樂,產生了一 種血肉相連的真切感受。在質樸的文字裡,蘊含著豐富的內容與民眾的感情。六 朝時期,由於南北的長期對立,政治文化、民族風尚、自然環境等都大不相同,

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和風調。《北史.文苑傳序》「江左宮商發越,

貴於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 者便於時用,文華者宜于詠歌。此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以最足以代表北朝 風土民情的詩作〈敕勒歌〉為例: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

17

《宋本樂府詩集》卷二十六。

18

《宋本樂府詩集》卷三十七。

(8)

羊。

呈現出北方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牛羊成群,天與地相連,蒼茫空曠的北國風光。

北方的自然景觀異於江南,北朝民歌看不到春嬌花媚,荷鮮菱艷,波光帆影,而 是大漢走馬,草原無際的景色。這種蒼蒼茫茫的氣象,是北方獨有的偉大的自然 背景。牛羊畜牧又是北方生活的特有型態。要有這種特殊的背景,才能產生這種 富於地方色彩的詩歌。又如〈企喻歌〉與〈地驅歌〉

放馬大澤中,草好馬著臕;牌子鐵裲襠,? ? 鸐 尾條。

青青黃黃,雀石頹唐;槌殺野牛,押殺野羊。

放牧縱馬,草野吹笛,追殺野牛野羊,這些都是北方民歌描寫的內容。比起南方 歌謠中所歌詠的:「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子夜四時歌.春歌〉)的氣象來,

完全是兩個天地了。生在這種環境之下的百姓,其生活情感,自然另有一種形象 與氣質,在詩歌表現上形成不同的風格。

此外,南朝民歌中的吳歌有神絃歌十一曲19,大都是江南一帶民間的祀神 歌。曲中歌詠神靈,男女都有,且姿態美麗,心意纏綿,富於浪漫風情,更可由 此了解當時民間祀神的風俗。例如:

白石郎,臨江居,前導江伯後從魚。積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艷獨絕, 世 無其二。(〈白石郎曲〉)

開門白水,側近橋樑。小姑所居,獨處無郎。(〈清溪小姑曲〉)

19

據《古今樂錄》所記載: 「神弦歌十一曲:一曰宿阿,二曰道君,三曰聖郎,四曰嬌女,五曰

白石郎,六曰清溪小姑,七曰湖就姑,八曰姑恩,九曰採菱童,十曰明下童,十一曰同生。」

(9)

前一首用玉石翠松的背景來象徵那位男神的美麗,後一首用清幽的環境,來暗示 女神的貞潔。「我國從東漢以後,歷魏、晉、南北朝間,方俗多信鬼神。祭祀的 風氣,江南人尤甚。」20根據史書的記載,南方人多設淫祠,而所謂的淫祠,就 是雜神的廟祠。《禮記.曲禮》說:「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也由於南人 多設淫祠,祭拜雜神,於是楚越巫風道術頗為流行。藉著此類風土民歌的敘述,

促使讀者能從中了解當時江南人民的信仰與祭祀的風俗。

六朝民歌雖以男女情歌為主要篇幅,然代表一時一地的地方風土作品,仍受 到相當程度的肯定,誠如顧頡剛先生所言:「現在流行的吳歌中還有一部分,數 量雖然較少,但通行的程度上並不下於私情歌的,便是描寫各地風光和景物,以 及四時花名節序的歌曲……這類歌詞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專誇某一地的富麗景 緻,一類是泛述各地風光和出產品的,一類是描寫節序風光的唱詞。」21十分肯 定此類風土詩歌的價值,雖在數量方面比不上以男女情愛為主的詩作,然究其內 容而言,對後代風土詩詞的創作仍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5. 唐代聲詩

在唐代聲詩中,有許多饒富民歌情調的作品,如:〈竹枝〉〈楊柳枝〉〈長 干曲〉等。而劉禹錫和白居易都是創作此類詩作的箇中好手,以劉禹錫的〈竹枝〉

為例:

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

這是一首用語樸素,風格清新的山歌,描寫建平一帶的夷民,女人挑水,男人開

20

黃錦鋐等合著: 《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台北:福記文化圖書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二年) ,頁 三七○。

21

顧頡剛等輯: 《吳歌.吳歌小史》 (南京:江蘇古籍,一九九九年),頁六一七。

(10)

畬的情景,寥寥幾句,就勾勒出一幅生動的少數民族風俗畫。讀者不僅可以從中 欣賞到我國西南山區農村一派春光明媚的動人景色,更可進一步看到巴山楚水農 民艱苦生活的真實情景。至於「燒畬」一事,杜甫〈秋日夔府詠懷〉一詩有云:

「燒畬度地偏」,錢謙益箋引舊注:「楚俗燒榛種田曰畬。先以刀芟治林木曰研畬。

其刀以木為柄,刃向曲謂之畬刀。」這是一種原始的耕作方式,即燒榛種田,在 播種之前,將田中草木燒去,以灰作肥料,且連續耕種三年的田地必須休耕一次,

故《爾雅.釋地》言:「三歲曰畬」,正是這個道理。可見劉禹錫詩作的特點之一,

便是他每到一個地方,就能吸收當地的民謠民歌譜以新詞,摻揉俚俗方言,促使 他的詩歌中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而內容情采上又活潑開朗,藉此可突顯一地的 風俗民情。徐育民在《唐五代詞評析》中曾針對劉禹錫〈竹枝詞〉的題材表示:

「它比絕句廣闊,它歌詠鄉土景物、民間風俗以及當地勞動情景等,都帶有濃厚 的鄉土色彩。」22另一首以描寫連州一帶農村風光與農人耕作情形的詩作〈插田 歌〉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農婦白紵裙,農父 綠簑衣。齊唱郢中歌,嚶儜如竹枝。……

一幅道地的地方風情畫,歷歷在目,且詩文的內容亦與〈竹枝〉的情調相仿,皆 是風土味十足的佳作。

而在以民俗為題材的歌謠方面,雖然篇幅短小,僅有寥寥數語,亦可從中窺 見當時民間的風俗習尚,例如崔顥的〈長干曲〉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其一)

22

徐育民: 《唐五代詞評析》 (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頁九一。

(11)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其二)

即在敘述長干一帶水上人家的生活習俗。〈長干曲〉是南朝樂府中「樂府古辭」

的舊題,多為兒女言情之作。崔顥的〈長干曲〉有四首,此為原作的一、二首,

描寫舟行途中一男一女的問答。《唐詩解》引唐汝詢云:「長干之俗,以販為事,

以舟為家。此商婦獨居(按未必是獨居),求親他舟之賈客,故問彼之里,述己 之居,且以同鄉為幸也。」詩歌中擅用白描的手法,抓住二人萍水相逢時對話的 片段,寥寥幾筆,就使人物、場景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同時反映出當地人民以 販賣為業,以船為家的謀生方式;內容以樸素真率見長,藉此也可以想見江南水 鄉的生活樣貌與自然可親的淳厚民情,著實繼承了前代民歌的遺風。

綜上所述,可知晚唐五代新興詩體總集的《花間集》風土詞其來有自,即使 整部《花間集》以言情為主,此類風土詞作的數量於書中就如同披沙揀金般十分 有限,然其彰顯一時一地的生活概況與風俗民情的作用,是值得肯定與研究的。

( 二 ) 風 土 詞 作 先 河

在本節次敘述之前,所要先申明的一個重點是此類作品的主旨並不是以彰顯 地方風物為主要目的,而是以詩人主觀抒情或寫志為主,至於某地的風物人情,

於全詞之中,僅具有陪襯的效果或次要的地位。如張志和的〈漁歌子〉,歷來的 詞評家往往將它歸結為隱逸詞之屬,這種說法固然不容置疑,然若細察全詞的內 容,實在也具有彰顯地方風物特色的作用。這組詞共五首23,藉與世無爭的漁父 生涯,寄託作者乃至古代隱逸者熱愛大自然的高情遠致,但當他在抒寫「不須 歸」「不曾憂」「不嘆窮」「不覺寒」「不用仙」時,卻分別以「西塞山」「釣 臺」「松江」「霅溪」與「青草湖」作背景來襯托江湖魚釣之樂。茲以〈漁歌子〉

23

其二: 「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其三: 「霅溪灣裡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歎窮。」

其四: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蓴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乾,醉宿漁舟不覺寒。」

其五: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12)

其一為例: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此詞直詠調名本意,漁父的形象實則為詞人的自我寫照,背景是江南水鄉春汛時 節的諸般物象,動靜映托,色調明麗且生趣盎然。內容中描繪了西塞山一帶的風 景:青山聳立,白鷺飛翔,桃花怒放,流水潺潺,水裡鱖魚悠游,真是一幅色彩 鮮豔的地方風情畫。藉著這些青山、白鷺、桃花、鱖魚的敘述將江南水鄉的地方 風物、季節氣候,以寥寥數語展現出來,讓人對西塞山一帶的春景產生一個鮮明 的印象。

再如白居易〈憶江南〉三首24,分別歌頌、懷念江南之美:其一歌頌江南秀 麗的風景,其二懷念杭州風雅的逸事,其三抒寫蘇州宜人的風情。每一首所懷念 的,無不與當地的風物民情,密切聯繫著。茲舉第三首來說: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內容中追憶了在蘇州的歡愉生活,而最令作者印象深刻則是「吳酒」「吳娃」二 句:香醇的竹葉美酒與雙雙起舞宛如荷花半醉的美女。其中「春竹葉」是對「吳 酒一杯」的補充說明;「醉芙蓉」則是「吳娃雙舞」的形象描繪,又以「醉」字 形容「芙蓉」,極言那花兒像美人喝醉酒似的紅豔。而「館娃宮」是吳王夫差為 西施修建的住宅,詞作開頭不說憶蘇州卻說「憶吳宮」,即為了喚起讀者對於西 施這位絕代美女的聯想。透過白居易這組〈憶江南〉詞,可以讓讀者從中領會到 江南一地的生活情趣與風土特色。

24

其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其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13)

又如身為江南人的皇甫松,也曾經以回憶的手法將過去熟悉的景物,融入詞 作之中,產生一種虛幻與真實交錯的特殊效果。以他的〈夢江南〉詞作為例: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閒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瀟瀟,人語驛邊橋。

詞中「閒夢」三句即以江南風物作背景,在抒情懷舊之餘,江南水鄉旖旎的風貌 亦躍然紙上。一般而言,詩詞中以懷念江南春景為多,如白居易的名句:「日出 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而皇甫松這首詞卻寫極有江南特色的五月梅雨 之夜,可說是別具隻眼。皇甫氏「閒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瀟瀟,人語驛邊 橋。」三句,正是作者曾在風光旖旎的江南水鄉生活或漫遊過,江南水鄉的旖旎 風情給他留下永難忘懷的美麗回憶:梅雨連綿、夜船吹笛、人語橋邊,這真是一 幅美麗的江南水鄉夜景圖。這些笛聲、雨聲和人聲都帶著濃厚的鄉土味,以此作 為背景則更能突顯出深沉的懷舊之情。這首詞在《花間集》裡顯得別開生面,王 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高度讚賞:「情味深長,在樂天、夢得上也。」25可見 詩詞中藉著一些外在景物的烘托來突顯主題,往往可以達到相加相乘的效果,且 其中以地方風物為背景的詞作,在晚唐五代“詞”的體例尚未發展成熟的階段 裡,對《花間集》風土詞的形成,應當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才是。

25

王國維: 《人間詞話.補遺》(台灣:開明書店,民國四十四年),頁七十三。

(14)

第 二 節 風 土 作 者 剪 影

《花間集》共收錄了十八家五百闋詞,而其中風土詞創作較多者,歷來以李 珣、歐陽炯為首,其次是孫光憲。他如皇甫松等也都有膾炙人口的代表作。茲依 序介紹如下:

一 、 李 珣

李珣(881 後-?),字德潤,家居梓州(今四川三台縣),是五代前蜀詞人。

先世是波斯人,他的好友尹鶚曾戲稱他為「李波斯」。妹舜弦,為前蜀主王衍昭 儀。他是前蜀秀才,有詩名,又通醫理,蜀亡,居山林不仕。他雖是波斯人,但 在其詞中卻看不出有什麼異國情調,可以說是完全漢化了。

他的詞題材較廣闊,除了抒寫男女之間離愁別緒的情詞外,最受人稱許的是 風格清新,帶有濃厚南國色彩的風土詞,況周頤曾說:「李秀才詞,清疏之筆,

下開北宋人體格。」26尤其是〈南鄉子〉一調,彷彿一幅幅地方風情畫,將炎方 異域的特殊風物,生動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周草窗亦曾針對此特色而言:「李珣、

歐陽炯輩俱蜀人,各制〈南鄉子〉數首,以志風土,亦竹枝體也。」27周密這段 話正指出了李珣、歐陽炯皆以〈南鄉子〉詞調“以志風土”的創作特徵。李珣志 風土詞的數量與花間詞人乃至其他唐五代詞人相比較,可說是數量最多。俞陛雲 曾說:「詠南荒風景,唐人詩中以柳子厚為多。五代詞如歐陽炯之〈南鄉子〉、孫 光憲〈菩薩蠻〉,亦詠及之。惟李珣詞有十七首之多。荔子輕紅、桄榔深碧、猩 啼暮雨、象渡瘴溪,更索以艷情,為詞家特開新采。」28且除了〈南鄉子〉十七 首為最大一宗“志風土詞”的代表作之外,還有部份其他詞調的詞作也涉及到吟 詠風物的內容,如〈巫山一段雲〉二首,略記巫峽之風物,〈漁歌子〉四首,涉

26

見李冰若《花間集評注》 (上海:開明書局,民國二十四年),頁二三八至二三九。

27

況周頤: 《餐櫻廡詞話》引,見李冰若《花間集評注》 , 頁二三七。

28

俞陛雲: 《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頁六十九。

(15)

及湖湘之山水等,由此也可見其“志風土”的題材取向更為自覺和明顯。29在李 珣的風土詞作中所涉及的地域範圍也十分廣闊,從其詞作中可知除了以兩廣、雲 貴、閩越等地風物為主之外,也涉及巴蜀、湖湘等地。況周頤對此曾提出疑問:

「珣,蜀人,顧所詠皆東粵景物,何也?」30主要的原因在於李珣未進入官場,

而以布衣終身,因此比同時期的文人士子少了一份官宦的羈絆,多了一份自由的 生活,這也正是他遊歷較為廣闊,並不侷限在蜀中的原因之一。又據相關資料記 載,李珣家族和其他在華的波斯人一樣,主要以經營香葯為業,而香葯來源遠在 波斯,因此必須到當時中國南方的最大通商口岸或到雲南的中緬交界的陸路通商 口岸去獲取31。這種跟隨家族或直接參與經營香葯的生活和經歷,使得李珣對 粵、閩、雲、貴等地的南方風物有更多的接觸和體認,這也正是生活在蜀中的李 珣為何會有大量吟詠“東粵”風物詞的原因了。其〈南鄉子〉十七首,展現南國 風土人情尤為優美動人,有的描寫採珍珠者歸途所見靜謐恬美的夜景,有的刻畫 騎象少女遺物留情的神采,較多的則是勾勒少女們歡娛活躍的場面。這些作品洗 盡鉛華,清新迎人。

李珣的風土詞比其他的花間詞人多,吟詠範圍廣,在題材取向上和《花間集》

總體選材傾向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形成了有別於花間詞香豔詞風的清疏明麗的藝 術風格。《栩莊漫記》曾針對這一特點而言:「李德潤詞大抵清婉近端己,其寫越 南風物,尤極真切可愛。」32又言:「均以淺語寫景而極生動可愛,不下劉禹錫 巴渝〈竹枝〉,亦《花間集》中之新境也。」33

29

參見劉尊明: 《唐五代詞史論稿》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二○○○年十月),頁二七七。

30

況周頤: 《餐櫻廡詞話》引,見李冰若《花間集評注》 (上海:開明書局,民國二十四年) , 頁 二三七。。

31

此說參考劉尊明: 《唐五代詞史論稿》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二○○○年十月) ,頁二七八。

32

見李冰若: 《花間集評注》 (上海:開明書局,民國二十四年) , 頁二三○。

33

同上注,頁二三七。

(16)

二 、 歐 陽 炯

歐陽炯(896-971),益州華陽(今四川成都)人,是五代後蜀詞人。曾任 前蜀中書舍人,前蜀亡,又在後蜀任翰林學士等職。據《宋史.蜀世家》記載,

炯生性坦率,無檢操,善長笛。他曾替趙崇祚所編的《花間集》作序,明確提出

《花間集》編選宗旨是收錄那些供酒筵歌席之用的艷詞。這篇序,對五代寫艷詞 的風氣作了鼓吹。

歐陽炯雖然以寫艷詞著名,但代表他成就的則是描寫南國風光的〈南鄉子〉

八首詞。風格清新明快,在《花間集》中別出心裁,具有突出的藝術價值。鄭振 鐸曾高度評價他說:「炯實為《花間》裡堪繼溫、韋之後的一個大作家。……他 的詞,色彩殊為鮮妍,刻畫小兒女的情態也甚為動人。」34這一類風土詞作具有 濃郁的地域色彩,展現著富有神韻的異域風光,內容中也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 息。例如:「翡翠鵁鶄,白蘋香裡小沙汀。島上陰陰秋雨色,蘆花撲,數隻漁船 何處宿。」〈南鄉子〉之八)其中鵁鶄、白蘋、沙汀、漁船,都是南國常見的物 象,詞人將他們編織進風土詞作中,藉以凸顯南國風情獨特的情趣,也表現出作 者敏銳的藝術感受。又:「畫舸停橈,槿花籬外竹橫橋。水上遊人沙上女,回顧,

笑指芭蕉林裡住。」〈南鄉子〉之二)描寫船上游人和沙上少女一見鍾情、相互 默契的情景,而畫舸、槿花籬、竹橋、芭蕉也都是南國特有的風物,整首詞呈現 出一個優美的畫面,風景之靜與人物之動有強烈的映襯作用,且語言自然通俗,

純用白描手法。陸游認為這類詞作:「高勝不減夢得〈竹枝〉。」35給予相當的讚 賞。

一向以艷詞著稱的歐陽炯,在〈南鄉子〉這類風土詞中,展現出清新明麗的 風格,令人耳目為之一新,更從中得到許多文人正面的評價與肯定。例如《栩莊 漫記》云:「其詞寫物真切,樸而不俚。一洗綺羅香澤之態,而為寫景紀俗之詞,

34

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三十二章(台北:盤庚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 ,頁四三一。

35

陸游: 《渭南文集》卷十四, 〈徐大用樂府序〉(台北:商務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

(17)

與李珣可謂笙罄同音者矣。」36

三 、 孫 光 憲

孫光憲(898-968),字孟文,自號葆光子,貴平(今四川仁壽附近)人,

祖先世代務農,到了光憲時則好學奮進。後唐時,為陵州判官。後離蜀避地江陵,

仕荊南,官至御史中丞。著有《北夢瑣言》等書。他學識淵博,又喜交遊,熟悉 前朝歷史掌故和各地風土人情,特別是他長期生活在西蜀和荊南,對西南和江南 風物人情有比較深入地了解。《花間集》中以描寫風土著稱的是李珣和歐陽炯,

二人皆以〈南鄉子〉一調寫得最多最好,這些作品將詞的表現範疇從閨閣庭院轉 向自然界和現實社會,寫得質樸清新,對花間濃艷詞風有稀釋的作用。而孫光憲 也寫下了不少以吟詠地方風物為主的佳作,這些作品中大多在描寫西南和江南一 帶的風物人情:有尾拖金線飛入丁香花叢中的孔雀,有飛絮濛濛的閶門楊柳,有 木棉花掩映中的祠廟,還有水邊江上的流螢與白鷗;有時點染越女沙間水邊拾翠 嬉戲的場面,有時吟詠江上漁隱疏放自在的生活情趣,時而描寫南人歌舞祭神的 風俗,或吟唱南方民間的情歌。

「孫光憲富於創造性的地方,還表現在一定程度地突破了《花間集》中一般 風物詞“緣題賦詠”的侷限性,寫出了一些帶有實地“寫生”性質的佳作。」37 他一生在荊南生活達三十七年之久,對於荊楚一帶的風物人情非常熟悉,且在他 的詞作中也有真實而生動的描寫。例如:「門前春水白蘋花,岸上無人小艇斜。

商女經過江欲暮,散拋殘食飼神鴉。」〈竹枝〉「蓼岸風多桔柚香,江邊一望楚 天長。片帆煙際閃孤光。」〈浣溪沙〉「江上草芊芊,春晚湘妃廟前。一方卯色 楚南天,數行征雁聯翩。」〈河瀆神〉)從這些作品中真實反映出作者在荊南時 期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因此寫得特別自然真切,充溢著一股濃厚的南國江天的自 然風味和生活氣息。

36

見李冰若: 《花間集評注》 (上海:開明書局,民國二十四年) , 頁一三九。

37

劉尊明: 《唐五代詞史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二○○○年十月),頁二五九。

(18)

除了描繪南方江城水域優美的風物人情之外,孫光憲也將筆觸延伸到水鄉農 家,刻畫出自然的田園風光與質樸的耕織生活。如〈風流子〉一詞:「茅舍槿籬 溪曲,雞犬自南自北。菰葉長,水葒開,門外春波漲綠。聽織,聲促,軋軋鳴梭 穿屋。」因出身於農家,農村生活對孫光憲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了,而以此題材 入詞,在當時看來,可說是一大創舉。《栩莊漫記》評此詞云:《花間集》中忽 有此淡樸詠田園耕織之詞,誠為異采!蓋詞境至此,已擴放多矣。」38十分肯定 孫光憲拓展詞境之功。

四 、 其 他

《花間集》風土詞的作者,除李珣、歐陽炯、孫光憲之外,在皇甫松、和凝、

毛文錫、張泌,甚至溫庭筠和韋莊的作品中,也有幾首風格清新,以歌詠南方風 物為主的風土詞作。

皇甫松(820-900),字子奇,自號檀欒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縣)人。

皇甫湜之子,其他事蹟已不可考。《花間集》對於集中諸詞人,凡作過官者,皆 稱其官爵,唯獨皇甫松稱為「先輩」,可見他並未入仕。因為他生於江南,所以 在他的詞作中,大都以描寫江南風光為主,具有濃厚的南方民歌的特色。其中〈采 蓮子〉二首,即以江南水鄉為背景,將採蓮少女天真活潑的一面,生動地描繪出 來,洋溢著質樸、清新的民歌風韻。高鋒曾對此評論說:(皇甫松)所使用的詞 牌〈浪淘沙〉〈楊柳枝〉〈采蓮子〉〈竹枝〉等也都具有南方小調的特色。即便 在寫作技法方面,他也著意學習漢樂府和南朝民歌的傳統,例如〈竹枝〉中“竹 枝”,“女兒”;〈采蓮子〉中“舉棹”,“年少”等和聲的反覆出現,使我們 自然可以想見一唱眾和,活潑快樂的江南採蓮場景。」39

毛文錫(872-?),字平珪,高陽(今河南杞縣西)人。仕蜀前,為翰林學

38

見李冰若: 《花間集評注》 (上海:開明書局,民國二十四年) , 頁一九三。

39

高鋒: 《花間詞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二○○一年)頁二二四。

(19)

士,拜司徒。後隨王衍降後唐。復仕後蜀,與歐陽炯等並以詞翰供奉內庭。他善 琴能詩,詞作中除了寫閨情以外,還有詠史、詠物、寫景、記遊等,題材豐富多 樣,在西蜀詞人中是突出的。在這些題材創作中展現了質直的風格特徵。如〈中 興樂〉「荳蔻花繁煙豔深,丁香軟結同心……」極寫荳蔻花繁,丁香軟結,少女 相約淘金的地方風情,而芭蕉葉、猩猩語亦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全闋詞形象生 動鮮明,意境頗佳,況周頤曾對此給予極高的評價:「毛詞簡單而情景具足。」40 張泌,生卒年、里字均無考。由其〈江城子〉之二:「浣花溪上見卿卿。」

可知他大概也是蜀人。他仕前蜀,官舍人,故《花間集》稱之為「張舍人」。張 氏詞的最大特點,就是富有畫境之美,且這種美感在詞作中往往具有烘托氣氛、

設定基調的作用。〈浣溪沙〉之十:「小市東門欲雪天,眾中依約見神仙……」寫 出東門小市的景況:陰沉欲雪的天空,黃昏時分人們的離散,到馬車馳驟塵土飛 揚。小市熙熙攘攘的熱鬧場面,如同電影鏡頭一樣,鮮明地展現在眼前。

和凝(898-955),字成績,鄆州須昌(今山東東平)人。仕後唐,為翰林 學士、知制誥。仕後晉,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仕後漢,封魯國公。

他才思敏贍,仕途一帆風順,擔任過多項要職。其詞作內容基本未出豔情窠臼,

審美趣味與花間詞人極其相似,但是他的作品風格誠如李冰若所云:「和成績詞 自是《花間》一大家。其詞有清秀處,有富豔處,蓋介乎溫、韋之間也。」41 出和凝詞作風格多樣的特色,以其〈春光好〉為例:「蘋葉軟,杏花明,畫船輕。

雙浴鴛鴦出綠汀,棹歌聲。……」即藉著輕鬆的筆調,鮮明的色澤,描繪了一幅 充滿江南情調的春水泛舟圖。俞陛雲評價它:「前半寫煙波畫船,見春光之好;

後言浪靜風微,乍晴乍雨,確是江南風景,絕好惠崇之圖畫也。」42

薛昭蘊,生卒年、字號均未詳,河東(今山西永濟附近)人。他是唐遺臣薛

40

見李冰若: 《花間集評注》 (上海:開明書局,民國二十四年) ,頁一二七。

41

李冰若: 《花間集評注》, 頁一四七。

42

俞陛雲: 《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頁四十五。

(20)

存誠的後裔。仕蜀,官至侍郎,故《花間集》稱之為「薛侍郎」。他的詞擅長寫 景,作品內容不像溫詞那樣的拘限於閨閣、庭院;而更多為水邊之景,並且富於 野趣。例如〈浣溪沙〉之八:「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搖雲鬢佩鳴璫,……」描繪 了淘金女婀娜多姿的風情,可說是一幅清新秀麗的江南風俗畫。蘇軾曾評論王維 的詩作:「詩中有畫」,若以此來評價《花間集》的風土詞,也是十分貼切的。

溫庭筠(812?-866),本名岐,一名庭雲,字飛卿,太原祁縣(今山西祁 縣)人。少敏悟,工辭章,才思清麗,能逐絃吹之音,為側艷之詞。是晚唐詞壇 的第一位大詞家,也是花間派的宗師。他的詞多以女性為題材而或別有所指,描 寫美人的生活情感和曲折變化的心理,文字的色彩非常華艷,在他的作品中,無 論寫容色、服飾、器用、居處都給人一種金碧輝煌的富貴氣和香澤馥郁的脂粉氣。

溫詞固然十之八九以閨闈繡閣為吟詠範圍,然卻也有少數幾首將眼界擴展至採蓮 女子的風情與內心情懷的佳作43,令人耳目為之一新。

韋莊(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為唐詩人韋應物 之四代孫。唐昭宗乾寧元年進士及第,任職校書郎,曾奉使入蜀。後依附王建為 記室。王建即位,仕前蜀,官至宰相。其詞能初步轉變溫詞濃妝豔抹的習氣,故 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云:「端己詞,清艷絕倫,初日芙蓉春月柳,使人想見 風度。」44可知韋詞氣質清麗,在濃艷的花間風格上,開創一股清流。王國維譽 其詞為秀麗在骨,有如「絃上黃鶯語」45,在五代詞壇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其〈河傳〉之三:「錦浦。春女。繡衣金縷。露薄雲輕。花深柳暗。時節正是清 明。雨初晴。」描寫了成都錦江邊青年男女春日冶遊的盛況,饒富地方特色。

43

溫庭筠所作〈荷葉杯〉三首,皆以南方採蓮女子為描述的主題,以水鄉生活為背景。

44

周濟: 《介存齋論詞雜著》見《詞話叢編》第五冊(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九年) ,頁一 六二五。

45

王國維: 《人間詞話》 ,見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十二冊(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九年),

頁四二四一至四二四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預防高齡駕駛人 因身心狀況之變 化,而造成駕車 之潛在風險,並 以最小衝擊為前 提作最大有效管

  

在產品安全監管問題方面,風險評估方法與風險因素之考量為

於是,榮方歸而思之,數日不能得。復見陳子曰: 「方思之不能得,敢請問之。」陳

意欲達之,則口有聲。意者,象乎事物而 構之者也;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聲

• 按照《毛序》所釋,本詩意在歌頌「后妃之 德」,並藉此「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

趣 趣、 、 、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等的不同,並有不同的學習需要。2.

大抵能雅而不能美且壯者,職是故也。以繪畫論,則有若國朝之王翬,彼固無藝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