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另有諸多作者定義或描述設計的意涵(表2.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另有諸多作者定義或描述設計的意涵(表2.1)"

Copied!
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別探討工藝及設計之相關文獻,在設計文獻裡著重於發展過 程及內涵;而在工藝文獻,則以分析臺灣工藝發展現況,並參考他國的 工藝政策、內容來做探討。

第一節 設計的內涵

一、設計教育源起

西方設計教育從11世紀興起以義大利為核心,經歷了文藝復興時 期,到了17世紀巴洛克時期轉為以法國為核心,再經歷了啟蒙時期,到 了20世紀初德國的包浩斯逐漸成為「現代設計」的核心(楊裕富,1996) 包浩斯的設計教育模式之特色,在於它放棄了傳統藝術創作的式樣,以 現代藝術的精神及構成主義當作設計的資源。二次大戰讓設計教育的發 展達至顛峰,由於西方戰場上的各項軍品工業設計的需求,讓西方國家 意識到設計教育的重要性。之後的設計教育發展在平面設計、產品設 計、建築設計的構思上,都以技法教育及美感教育為主軸。

二、設計之定義

Design(設計)源於拉丁文之Designare,由De+signare組成,意 為記錄、籌畫、圖紋。自16世紀後,Design被用在跟藝術有關的事物,

源自於義大利的desegno,原意為構圖、描繪。之後為法文所用

(dessin),為素描和描繪之意。設計(design)意指圖案、圖樣、配 置或計劃(丘永福,1994;佐口七朗,1991;吳江山,1991;陳清海,

1989)。另有諸多作者定義或描述設計的意涵(表2.1)。近年來由於傳播 媒介如網路、電視、印刷的發達,讓設計一詞有了更新穎的定義,內容 更加廣泛。

(2)

表2.1 設計的定義

者 年代 設計的定義或描述

Britannia Design是做記號的意思;也是在將要展開的某種行動之擬訂計 劃的過程;又特指記在心中,或者製成草圖或模式的具體計劃 Random

House 英日辭典

1944 Design有下列的意思:1.設計、定計劃。2.描繪(圖畫)的草 圖、描繪(構想)的草圖。3.(對一定目的)預定、配合。4、

計劃、企劃。

Reswich 1965 設計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它牽涉到將前所未有的新式和有用 的事物加以具體實現。

B.Archer 1965 設計是一種目標導向的問題解決。

夏勳 1979 設計是指一切具有目的的造形活動及其活動的計劃而言。舉凡 人類把其所持有的目的和一定的用途,做有計劃的創造成形並 賦予美感的工作,都可以稱為設計。

日本工棊 設計協會

1982 設計評價不是紀對的,而是相對的。

設計是人們創造性、活動性及自覺性的行為,而不僅限定於職 業設計師。

設計的對象是所有人造物。所有人造物皆是設計行為的結果。

設計是一連患有目的的行為。如企劃、設計、造形及產生構想 等。

設計不單是外形的創造而是包括對於使用方式、機能、構造及 其他性質的綜合行為。

王無邪 1982 設計是有目的性的創造。是為滿足人類的實用需求;是美觀 的、實用的,且能反映或引導時尚。

李玉龍 1982 設計是一種具有實用、美觀、經濟、獨創等諸條件的綜合計劃

(total planning)的造形活動。

陸師成 1983 設計解釋為設定辦事的計劃。

王秀雄 1987 設計是有計劃性的,且能滿足目的性、經濟性、機能性、及造 形的美感等的意識性造形行為。

設計是具有目的的造形活動。

陳清海 1989 設計是一種計劃性的意念活動過程,由意念發生到計劃的擬 訂,經全盤的籌畫,附諸實施後,達成預定的意念目標而級。

設計為美化、創適、創新的代名詞,泛指實用性、裝飾性的創 作,以別於主觀意識的繪畫創作。

設計是指計劃任何具有實用價值、或觀賞價值的人工產品。

黃光男 1989 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

設計是以人為目的地,非產品。

(3)

者 年代 設計的定義或描述

吳江山 1991 設計是人類在環境空間中為了擴張自己活動領域而衍生出延 長身體機能的體系。

設計是指人類為了製造生活上種種的必需品,針對其材質、機 能、及構造之相互調和性與美觀性,做綜合性的計劃、創作以 及製作,以賦予物品適當的形態或形體的考量過程。

設計是為解決問題而運用思考與創意,使概念成為具體的、可 觸及的、合理的、美麗的圖像或實體之表現。

Thomas Mitchell

1992 設計可延伸至產品領域之外,它本身即是生活的一種過程和方 法。

設計是一種教育訓練,它結合了藝術和科學,甚至可能更進一 步超越此二者。

設計是一種參與,一種社會大眾所參與的決策過程。

設計是一種過程,不僅僅是構想出單一產品,同時也包括整個 系統或環境的建構,如運輸系統、超級市場、教育課程、電腦 網路等等。

設計是一種創造力,它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潛在能力。

1992 設計是做一個正確的計劃及按部就班地實踐的一個行動,以達 欲求的結果。

設計是一種與生存有關的事物。

設計可以執行於各種不同的層次,它可以變成我們日常生活的 一部份。

設計是一種計劃、布局、安排及選擇

設計是概念具象化、凝聚新構想,將新事物以新的方法集合在 一起。

張建成譯

1994 設計是一重藝術、科學的、及數學的複合作業活動。

丘永福 1994 設計涵蓋著一種有計劃的目標追尋,非漫無目的的探險,同時 受到若干條件的限制而不求助於盲目的行動。

設計具有清楚的目標計劃,是一種思考過程或步驟,利用輔助 物將原始構想轉化表達出來,用以改善生活及美化生活的創造 活動,兼具有實用和藝術的雙重價值。

設計是指計劃達成具實用價值或觀賞價值的人為事物。

設計是指對外觀要求,在實用、經濟的原則下做各種變化。

(4)

者 年代 設計的定義或描述

官能政 1995 設計如其他學域研究,不僅嘗試利用相異概念以詮釋「人」的 價值觀,更藉由具體的形,直接,間接地介入生活點滴並參與 了影響社會的工作。

設計是一種歷程,期間創作者以人們的需求或欲求來激發出問 題,而構思活動則在尋找盡其可能的對應解答。

設計是一連串有目的的行為。

設計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創造行為。

資料來源:劉人誠(1997)

綜合各作者對設計的解釋可以發現,就設計的過程而言,它也是一 種藉由思考來解決問題的歷程,同時它也需要解決問題的工具、方法。

設計的結果就是要改善或美化人們的生活。

三、設計之範疇

設計的範圍相當的廣,小從一顆螺絲釘,大到航空母艦。從藝術領 域到工業用途都會看到設計的巧思。以下就常見書籍中,就設計的範疇 分類做一描述:

(一)英國產業設計家協會(Society of Industrial Artists,SIA)將 設計分為下列領域(許志傑,1979)

1.工業設計:包括製品設計(家庭用品、電器等)與工業技術設計(運 輸設備、建築……等)

2.手工工業製品設計:包括陶瓷、首飾……等設計。

3.織物及服飾設計:包括衣服附品、壁紙設計……等。

4.展覽、家具、室內設計。

5.圖案設計:包括印刷設計、包裝設計……。

6.插圖繪製設計:包含廣告、一般插圖……。

(二)夏勳「設計教育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根據設計的目的與教育的 立場將設計分為(夏勳,1979)

(5)

1.裝飾的設計:包括染織設計、服裝設計、飾物設計及裝飾設計。

2.視覺傳達的設計:包括商業設計、宣傳設計及印刷設計。

3.機能的設計:包括工業設計、產業設計、工藝設計、家具設計及交 通工具設計。

4.環境的設計:包括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及都市計劃。

(三)在日本川添登所著「何謂設計」書中提出人(Man)-自然(Nature)

-社會(Society)構成世界的三要素為對象,將設計分為三個領 域(吳江山,1991;佐口七朗,1991),如圖2.1:

1.產品設計 2.視覺傳達設計 3.空間設計

圖 2.1 設計的世界

資料來源:吳江山,1991,頁 3;佐口七朗,1991,頁 14

空間設計

產品設計

社會 自然

視覺傳達設計

設計的三角構造

環境的裝備

工具的裝備

社會 自然

精神的裝備

人類的三角構造

文明

生產

社會 自然

文化

文明的三角構造

(6)

(五)依日本學者馬場雄二著,王秀雄「美術設計的點、線、面」一書 中所題,設計可分為九類(王秀雄,1987):

1.圖形設計 6.室內設計 2.商業設計 7.包裝設計 3.視覺設計 8.紡織設計 4.工業設計 9.POP設計 5.展示設計

(六)在林志偉和林傳璋編著「基本設計」一書中,將設計的形態分為 平面設計與立體設計兩大類(林志偉和林傳璋,1992)。依其表現 內容可分為六大類:

1.圖形設計 4.時裝設計 2.工業設計 5.室內設計 3.手工藝設計 6.建築設計

(七)依丘永福編著「設計基礎」一書中,設計依機能與空間特性分為:

視覺傳達設計、工藝產品設計及人為環境設計等三大領域,如圖 2.2(丘永福,1994)

1.視覺傳達設計:以傳達資訊或消息為目標的視覺媒體設計;包括教 育傳播設計、行政宣傳設計、商業推廣設計等。

2.工藝產品設計:包括手工藝設計與工業工藝設計。

3.人為環境設計:包括建築設計、室內設計等。

此外尚包括表演設計、電影電視的美術設計……等。

(7)

圖 2.2 設計的領域

資料來源:丘永福,1994,頁 21

(七)依官政能的「產品物徑」一書中,就設計的對象(環境的多面樣 態、物品生態)的關係,將設計做如下分類(官政能,1995):

1.個別產品設計或系統性設備規劃。

2.視覺媒體設計。

3.室內空間設計。

4.建築、都市計劃、公共空間。

綜合以上各家的說法,設計的分類大致上可分為工藝美術設計、建 築空間設計、產品設計及工業設計。本研究探討之「設計」,是接近工 藝美術設計及產品設計。融入臺灣本土的文化特色、增加美感及提高生 產能力,讓工藝設計的產品成就有臺灣特色的設計。但任何設計都少不 了基礎設計的要素,所以下文將再陳述基本設計之內容:

(一)林崇宏(1997a)在「基本設計課程研究」中,將基本設計課程的 內容分為三大方向:

教育傳播設計

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 二次元

(平面) 行政宣導設計

商業推廣設計 手工藝產品設計 工業工藝產品設計 建築設計

室內設計 景觀設計 燈光設計 舞台設計 道具設計 三次元

(立體) 四次元 (空間時間)

工藝產品設計

人為環境設計 表演設計 電影、電視 美術設計

(8)

1.基本理念:藝術概論、美學原理、造形原理、視覺原理、色彩學、

設計概論、造形心理、設計史

2.表現技巧:平面圖形構成、立體造形構成、材料、色彩應用、表達 技巧、模型製作。

3.思考創意:美學思想、創意論、空間學、思考論、心理學、哲學與 哲理。

(二)教育部制定的設計課程分為養成階段、進階教育與精修教育三個 階段,第一階段的基礎教育內容包括:

1.基礎觀點的培養 4.思考

2.美感的知覺訓練 5.繪圖基本技巧 3.觀察力 6.製作技巧。

(三)包浩斯設計教育中的基礎設計課程主旨為 1.引導學生創作能力

2.培養自主的思想觀念 3.工廠實習製作技巧

(四)林崇宏(1997b)在「基本設計教育課程的規劃理論與方法--- 以「造形」為主之教學方法探討」認為一般的課程內容分為平面 設計及立體設計兩大類。基礎設計教育內涵大致歸納為:

1.創意的教育:在基礎設計教育目標的架構中是最為重要。

2.Sense的教育:對事物敏銳的感受力、觀察力以及美感能力的養成。

3.技術與技法的教育:如表現技法、電腦輔助設計與模型製造等課 程,透過工具的使用與配合,把設計者的巧思完整表現在大眾的 面前。

綜合上述各家的歸納,設計教育程度上大致有養成階段、進階教育 與精修教育等區別,雖然各個階層培育的深度不一,但設計教育是以紮

(9)

根為重,基礎設計養成階段有成就,對將來進階及精修設計程都都是有 幫助的。藉由設計教育的訓練,使學生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及豐富的造形 創造能力,也藉著設計教育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更高階段的思考,對 未來面臨的職場變化,能輕鬆的適應和成長。

四、西方設計與教育政策發展

西方的設計教育在早期是以美育為主,從11世紀的義大利開始到文 藝復興、巴洛克時期,一直到工業革命前,藝術創作一直是設計教育很 重要的一環。但在工業革命後,德國首先提出工業化大量生產的觀念,

為適合大量生產,工廠生產線上的每個細節都要環環相扣,每個小零件 都要經過設計,也開始有了「工業設計(Industrial design)」一詞,

其後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這百年間,設計思潮一直不斷的發展及轉 變,各國為迎合國內產業發展的形式,也發展不同的政策及措施。以下 將探討各國的設計與教育政策(李台安,1998)。

(一)美國

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曾說過設計與政策 是密不可分,對傑佛遜來說設計代表著規畫、執行與溝通傳達的能力

(李台安,1998)。過去由於美國立國精神強調自由公平競爭,對於企 業的競爭,政府都採取優勝劣敗的天擇論哲學。但到了90年代美國產 品在全球市場遭到強烈的削價競爭,造成許多企業倒閉。各界開始提 倡由政府成立設計的部門以提振美國競爭力。在1993年美國國家藝術 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正式提出部門成立結論,

它認為設計力的影響包含:

1.在經濟層面上,設計可以增加產品競爭力進而促使社會繁榮及增加 工作機會。

(10)

2.就環境層面,設計在維持乾淨、安全、與永續的環境上扮演要角 色。

3.就生活品質而言,設計可以提供人類更健康的工作及生活環境。

4.就社會責任而言,設計不分種族、性別與文化,達到資源的平均 分享。

不過美國同樣面臨著跟臺灣一樣政黨輪替後政策的缺口,至今美 國的設計政策依然不明。只是企業已經從社會大環境的改變中,了解 到設計的重要性。

(二)日本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到原爆毀減性攻擊,戰後日本政府 逐漸振興經濟,但由於日本工業國力強盛,早期日式教育便很強調設 計的功能。在50年代日本政府為改善外銷產品被視為劣質品,而開辦 了優良設計選擇(good design selection),外銷產品必須通過選拔,

方能取得優良設計認證。由政府強迫到最後由企業主動爭取,奠定了 日本設計世界第一的概念。1989年為日本的國家設計年,明定有設計 中心即有資格接受國家補助及享有免稅優惠。之後日本為迎合未來產 業的巨大變化,於1993年提出「日本設計政策---迎合時代需求轉變的 新設計推廣策略(New Design-Promoting Strategies for the Changing Needs of Our time」內文分四部份,其中第三部份特別強 調增加日本設計教育的普及。

日本強大的工業背景彌補了設計發展歷史的短暫,且由於政府不 斷的開始企業的設計及學校之設計教育,讓日本在國際上建立設計領 先的地位。

(三)德國

德國可以說是設計的起源地,二十世紀有名的設計學校包浩斯學

(11)

院便是出自於德國,它設計的發展比其他國家都來的成熟。德國的工 業設計教育的特色,是把理念與實務緊密結合成一體,促使德國工業 設計蓬勃發展(Krippendroff,1994),跟設計相關的行業也很受到重 視。德國設計協會(German Design Council)曾經調查全國的設計機 構,德國全國總共有將近八百個設計機構,以及十多個大型設計中心。

其中有名的如漢諾威設計中心、柏林國際設計中心、慕尼黑設計中心、

紐倫堡設計論壇等。通常這些設計中心都是藉由舉辦大型的設計展而 聞名。

德國也有屬於政府部門的德國設計協會(German Design Council)

它主要的目的是負責推廣設計教育及設計政策。但近年來的活動表現 上,它的參與率及推廣能力卻都比不上地區的設計中心。此外由於德 國政府規定企業要有提供設計學生實習的機會,如此讓設計教育與企 業更能相結合,保障學生學成後能勝任職場工作。近年來德國Frog Design公司負責人Hartmut Esslinger在1990年提出的新一代設計大 學的構想「數位型包浩斯」(Digital Bauhaus),其理念是將設計工作 數位化,以培養迎接新設計環境所需之人才(Esslinger,1990)。因此 轉型數位化設計,對德國而言,將是未來設計教育發展之重點。

(四)英國

英國政府在1944年即創立設計部門---英國設計協會(The Design Council),當初設立的主要目的在於改善產品的水準。至近年來由於 全球化貿易競爭影響,該協會轉型致力於推廣設計教育與訓練及設計 再教育。尤其在設計教育上規劃了長遠的目標,要培養頂級專業設計 師,及具有能利用問題解決及創意思考的新一代年青人。

英國在中小學階段便已開始進行設計教育,自1988年英國國定課 程制定完成後,設計與科技便成為中小學生必修的一門科目。到了高

(12)

中階段甚至有職業學校將設計與科技獨立成系。相互連貫的學科及學 系可以更加強學生的科技及設技素養。

(五)荷蘭

荷蘭出名的設計教育在於建築及平面設計上,不過最早的設計學 院卻是在於50年代才成立。但官方並沒有設計相關之部門。設計教育 之推廣,主要由教育部門針對特定的設計教育科系提供經費補助。荷 蘭政府採用金額補助的方式,來吸引對設計有興趣之人才進入設計學 校的策略相當成功。國營企業對於設計也相當支持,貨幣的設計、航 空公司的設計工作都由本國培育專業設計人才來擔任。

(六)韓國

韓國的設計發展起源也很短,設計產業起步遠不及歐美各國。而 它的產業跟臺灣相似,都是以中小企業為主。早期仿製產品甚多,一 度成為仿冒大國,但隨著該國智慧財意識抬頭,專業的仿冒能力轉化 成設計能力,近年來韓國的設計成果也不凡。尤其政府也提出設計政 策,要推動設計成為增強產業競爭與改善民眾生活品質的驅動力。

韓國在1996年才正式成立官方的設計部門,用以推廣設計教育及 時尚產業。在1995年時成立了一個國際工業設計研究所,專門訓練設 計專業人士,入學門檻相當嚴格。

(七)新加坡

新加坡在80年代才意識到設計對提昇產品競爭力的價值。政府開 始進行一系列的提昇設計能力之政策。但由新加坡幅員不大、人才有 限、吸引人才進入新加坡服務成了首要工作。因此新加坡政府努力的 創造一個全亞洲最佳的工作環境來吸引國際企業前往設立據點。IBM 的亞洲營運總部即設在新加坡。跨國企業的進駐引發了當地企業設計 部門的成立,以直接面對國際大廠的競爭。如此帶動了設計產業的發

(13)

展。

新加坡政府除了致力吸引優秀大廠進駐外,對於本地設計專業人 員的訓練也相當重視。由於教育體系在英國殖民時期已定下基礎,設 計教育也是從中小階段即開始紮根。

各國在設計教育的政策上雖有不同,有國家以提供更好的企業投資 環境來吸引外商,有的國家投資在教育上,以培養新一代的設計人才,

僅管方向不一致,但支持設計教育的延伸及向下紮根確是相同的看法。

我國擁有良好的教育水準,也兼具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及企業投資環境,

卻在升學引導教學的學校家長觀念下,犠牲了學生學習設計的最好時 機,政府在面臨新一代挑戰時,更應該注重設計教育品質的提昇。

五、我國設計教育的發展

我國二十世紀前半經歷了日治及國府接收、政府遷台,社會長期處 於農業為主的社會。設計教育的啟蒙自50年代開始。由於韓戰爆發並接 受美國經援,開始受美式教育體系影響,也在美國的資助下設立設計相 關的單位:臺灣手工藝中心及中國生產力中心,進而提昇企業設計的能 力。早期臺灣手工藝中心在美援經費補助下,引進國外設計專家來提供 指導,讓臺灣的手工藝品如籐、木、麻製品,能順利外銷國外市場。70 年代科學園區發展,吸引了旅外學人歸國就業,也將許多國外設計經驗 帶回臺灣,許多大專院校之設計相關學系都成立於此時。

王秀文在「從社會之演變探討臺灣工業設計之發展」一文中,將臺 灣設計的演變分成三個時期(王秀文,1997)

(一)傳統時期(二次大戰結束到40年代中期)

臺灣工業設計觀念在40年代初由美、日、德國引進,此時設計之 演進乃由手工藝進入工藝品。手工藝注重實用、工藝品重視裝飾。在

(14)

政府遷台後,美援進入臺灣成為臺灣工業化的後盾,工業化導致人口 流入都市,手工藝品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生產之工業產品。

(二)現代化時期(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

此時期之前臺灣的生產幾乎都是OEM(代工),完全沒有設計。在 這個階段是從OEM轉向ODM(設計)。企業引進設計的概念,中小企業開 始設立自有品牌。但許多企業從OEM轉向ODM時,卻是從仿冒下手,也 因此這個時期臺灣的仿冒品充斥,企業人員去國外的設計展觀察他人 的創意,回國後進行仿冒,也因此這個時期的臺灣得到了「仿冒王國」

「貪婪之島」的污名。但企業轉型總有陣痛期,60年代後期,智慧財 產權意識高漲,臺灣企業才逐漸擺脫仿冒,創立自有品牌。

(三)後現代時期(60年代中期至今)

臺灣的生產型態漸由ODM轉成OBM(Own Branding &

Manufacturing)即是自有品牌。尤其在1986年臺灣經濟自由化、開放 進口市場、工資上漲,許多傳統產業紛紛外移到大陸或東南亞人力較 便宜的地方,或是轉成服務業。再加上智慧財產權的觀念普及,臺灣 人開始思索更高階層的設計,也因此讓這些中小企業創造了臺灣奇蹟。

在2002年時,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提出「文 化創意產業發展計劃」用以培育臺灣創意設計產業人才,預計將投入120 億元來培育設計人才、舉辦各種設計展覽及研討會,對於提升臺灣的設 計產業和人才有相當大的幫助。

六、培育設計教育人才之大專院校

臺灣的設計教育最早始於日治時代的土木科或建築科。不過在光復 後建築設計蓬勃發展,再加上社會經濟的發展,設計教育逐漸由建築設 計發展出空間設計、工業設設計、視覺設計,並開始於學校內設立相關

(15)

設計科系(王藍亭,1999)。臺灣的設計教育一脈傳承跟隨著西方設計 思想潮流的體系,但因環境不同而產生一些相異的教學型態與現象。近 年來由於我國廣設大學、廣設科系,造成大學校院設計相關類科數量爆 增。有些學校甚致將原本的設計科系又另外分組,或獨立成所或成系。

例如傳統印刷科都轉型成傳播以主要系教育目標。因此設計內容被細分 成很多種類,但事實上仍舊脫離不了幾個主要的分類。國內目前設計類 科主要分為:空間設計、工業設計及商業設計三種。

(一)空間設計科系

在空間設計領域裡,以成功大學(原台南工學院)的建築系成立 最早。之後東海、中原、逢甲等學校也都相繼成立建築系。除了建築 系外,空間設計相關的科系尚有景觀學系或是景觀設計學系(東海、

文化等)、室內設計系(中原、實踐等) (二)工業設計科系

工業設計類科最早是從專科體制上出現。明志工專(明志科技大 學前身)最早成立工業設計科。之後台北工專(臺北科技大學前身)

也成立工業設計系。此後因社會經濟的變化,便出現許多工業設計相 關科系如:工藝系、服裝設計系、商品設計系的成立。

(三)商業設計科系

商業設計科系是所有設計類科中最晚出現的,主要還是因為臺灣 逐漸從製造業轉成服務業,在轉型過程中商業設計人才便短缺,於是 最早由雲林科技大學(雲林技術學院前身)、銘傳大學、大葉大學及朝 陽科技大學(朝陽技術學院前身)成立的商業設計系。之後陸續有美 術系、美勞系也相繼修改課程而轉向商業設計。

七、培養設計人才之能力

能力是引導課程的產生,而職場需求則是各項能力發展的原因。

(16)

設計工作本身就並非是一成不變,而是需要不斷進修與學習,因此不同 的設計師的設計教育養成能力也不同。以下將陳述各家對於設計養成教 育中,所需學習之能力。

鄭錦源和陳源德(1997)在設計期刊「以專業設計能力為導向之設 計教育」一篇中提到21世紀設計師應具備:1.分析企劃能力、2.專案設 計能力、3.設計管理能力、4.發表及發現能力。

張柏烟(1991)也提出設計應具備的能力有以下幾點:專業知識、

實務技能、作品優劣的品質判斷、設計的創意表現、設計製作的成本意 識、銷售與消費心理知識、外語能力、設計工作的規劃分析、電腦操作、

設計說明作品的闡述技巧。

張文雄(1997)在「設計中心式的專業設計人才培育模式研究」把 設計能力分為在校應注重的能力分析及進入業界應加強的能力分析。在 校應注重的能力分析包含了觀念性能力、技術能力、電腦輔助設計能 力、敬業精神、表現技法能力、造形能力、人文及藝術修養、專業語文 能力、設計實務實習經驗等。而進入業界應加強的能力分析則包含了溝 通及企劃能力、技術性能力、團體運作之配合、專業道德觀、整體的完 成能力、施工圖及監工等項。

在教育部技職司(2001)在技職體系一貫課程設計群課程發展計畫 結案報告裡有提到設計的能力對於職校、專科和技大有不同的要求,皆 可分為專業能力和一般能力。職校設計的一般能力裡分為溝通協調能 力、科技應用能力、職業倫理能力、分析判斷能力、人文與思想能力、

生涯規劃能力;專業能力分為表現能力、美感能力、實務能力、學理能 力、規劃能力。專科設計的一般能力和職校的一般能力一樣,而專業能 力比職校多了管理能力。而科技大學設計的一般能力則和專科設計的一 般能力相同;專業能力也和技大的專業能力內容一致。

(17)

嚴貞(1997)在國科會的專業設計人才培育模式之研究報告中也提 到專業設計的人才應具備以下的能力:創造思考能力、設計方法能力、

電腦輔助設計能力、敬業精神、表現技法能力、造型能力、人文及藝術 修養、專業語文能力、設計實務設計經驗、溝通能力、團體運作配合、

專業道德觀、整體完成能力、施工及監工能力。

高月惠(2003)就設計者的能力可分為六個方面來說明,分別為價 值態度方面、個人屬性方面、文化瞭解方面、基本技能方面、學習能力、

其他。其價值態度方面的能力項目包括了興趣、自我要求、不斷學習的 心態、理性判斷、組織能力、合作協同、人際技能、協商技能、服務態 度、同理心、反省能力;個人屬性方面的能力項目包括了個人責任、自 我尊重、自我管理、目標設定技能、個人與生涯發展技能、自我調整、

責任感、自我了解、情緒管理;文化瞭解方面的能力項目包括統籌能力、

與不同文化背景之人工作、協調、跨越文化差異建立秩序與運用規則;

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項目包括了聽、說、讀、寫、算等、表達、語言能 力;學習能力的能力項目只包括了學習技巧;其他的能力項目包括了信 仰、找出缺點的能力、細心、好奇、尊重他人。

陳毓彬(1991)綜合日本多位業界專家與學者意見表示,設計師必 需具備的條件為:1.需設計創新產品、2.能了解時代潮流與市場需求、

3.需具備協調設計過程中相關之企劃、設計、生產與行銷等能力、4.

能掌握其他領域動向而加以融合並運用。

Mark(1991)認為設計師需具備以下四種特質:1.是樂觀完美主義 者,解決問題是尋求單一且最好的方案;2.想獲利就要做好設計工作;

3.對事比對人有興趣;4.相信設計是一種藝術和科學。

Shallcross(1981)認為,設計工作者的特質有,1.對經驗的開放 性、2.獨立性、3.自信心、4.獨創性、5.對亂序的接受性等特徵。

(18)

21世紀設計師需具備的條件包括:1.分析企劃能力:產品、平面設 計公司除專業設計技術外,尚需具備比稿、提案與議價等能力;2.專業 設計能力:設計除需有良好創意外,更需有專業技能將作品完整表現;

3.設計管理能力:設計管理已成為全球設計界與設計教育界所共同關切 的課題,因此是一位專業設計師所必備的條件之一;4.溝通與表達能 力:設計師需有良好之發表及表現能力,才能讓客戶了解設計(鄭源錦 和陳源德,1997)

Friedman認為設計師應該具備的能力有:1.學習與領導的技能:包 含訓練與指導方式、分析能力、語言能力與發表技巧等技能;2.對人類 世界的認識:包括人類行為與組織文化等;3.對人工器物的認識:包括 有產品發展、市場研究與程序管理等;4.環境觀念:從自然到人造環境;

換言之專業設計師必需比一般人更能深刻地體會生活才能稱職(邱宗 成,2003)。

綜合上述各家的說法,本研究編製工藝設計者職場之基礎核心能力

「設計鑑賞之能力」「環境美學欣賞能力」「美感能力」「問題解決能 力」「統整創造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分析判斷 能力」、「管理能力」;專業核心能力為「審美能力」、「設計學理與實務 應用能力」「創意發想能力」「組織規劃能力」「造形能力」「創意表 現能力」「基本製圖能力」「作品表達呈現能力」「手工具操作能力」、

「機器操作能力」「模型及原型製作能力」「作業系統操作管理能力」

「文書處理能力」「二維電腦繪圖能力」「三維電腦繪圖能力」「影像 處理能力」、「銷售能力」、「生產管理能力」。

(19)

第二節 工藝的內涵

一、工藝的定義

我國最早文獻《說文解字》曽對「工藝」做一個的定義:「工,巧 也,匠也,善其事也。凡執藝事成器物以利用,皆謂之工。」;而「藝」

則有「技術」或「技藝」之意,故「工藝」可謂:「製作器物的巧妙技 藝」。又《考工記》:「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 事,皆聖人之作也,鑠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天有時、地 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因此我國傳統上 對工藝的認知是結合自然、美感、創意及技術等精粹而成的。不過由於 我國自古的技藝傳承常不傳外人,導致缺乏創新,久了便沒有新鮮感,

最後導致流傳下來的都以著重技術為主的,許多人便把工藝認為是手工 藝品。

在受了西方藝術及設計史學的發展的影響下,而將Craft(手工 藝)、Useful Art(實用藝術)、Practical Art(實際藝術)、Applied Art(應用藝術)、Decorative Art(裝飾藝術)等詞彙也歸類為「工藝」

類。再加上科技的發展而開始有Industrial Art(工業美術)、

Industrial Design、Mechanical Art(機械美術)、Technical Art(技 術美術)等詞彙的使用。受到不同技術的引進及採用後,便會有新的工 藝呈現方式,它的呈現結果可能是改變了原本的工藝技術,也有可能是 創新了新的工藝技術,不管改變或是創新,新工藝的價值都是不容否定 的。

「工藝」一詞所指的技術及作品,是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而有不同 的說法。過去對於工藝的分類比較簡單,許多人把手工製造的商品一律 稱為是工藝品。近代由於知識的大量傳播,流行趨勢主導了工藝設計的 方向,所以工藝範疇便變的很廣。,而本文的研究文獻以近代臺灣工藝

(20)

為主體,並要導入設計的觀念,故首先要對「工藝」做一個的界定。在

《臺灣省通志》中的〈學藝志藝術篇〉對工藝的概說(蔡美麗,2001):

凡器物之製造,於過程中施以美化之技巧,而終以藝術為體,工業 為用者,均可稱曰:工藝品。…工藝品之生命,則在美觀與實用,二者 兼顧也。…,工藝品在生產技術上,可利用藝術品之美術的成就及工業 品之科學的成就…。

從來,工藝品的製造,多賴雙手,而無機械之助。故同一工藝品,

規格各殊,大小互異;僅憑工匠個人藝術修養之高低,而定工藝品之優 劣。今也機器發達,手工幾為機械所代替,而有視機械製造之工藝品為 工業品者,亦不正確;因為不論使用手工或使用機械,工藝品之性質,

根本不變;故不能以其生產方式不同,而否認其為非工藝品。即其生產 型態,屬於副業或專業,亦無不同也。

所以工藝品不同於商品的地方在於本身所具有的獨特性及美感。當 工藝品成為商品時,它就必須要犠牲本身具有的獨特性、或是喪失美 感。機器對於工藝創作者,只是一項輔助的工具,並不會取代設計者的 想法。由表2.2可以比較藝術、工藝及工業的差別。

表2.2 藝術、工藝與工業之比較 特性 藝術 工藝

美術工藝 生活工藝 工業

生產目的 抒發理念 美化裝飾 藝術與生活的結合 生活使用 生產方式 手工創作 手工創作、機械輔助 手工創作、機械輔助 機械生產

生產時效 中等 中等 快速

生產成本 經濟 較低廉

市場性 易曲高合寡 中高

實用性 無或裝飾用 多作裝飾用

美學性 較高 美感較低

量產性 單一創作品 可考慮量產 量產 大量生產

資料來源:洪慶峰,2005

(21)

二、臺灣工藝的範疇

臺灣早期的工藝源自先祖渡過黑水溝,到臺灣來墾荒所帶來的技 能,及為生存下去而發展的技能。其後受到割讓、光復、國府遷台等複 雜的政治因素,而影響臺灣人民的情感。

(一)臺灣光復前時期

在日治時期,在殖民政府的皇民化運動及殖民經濟開發策略下,

臺灣平民的文化普遍受到壓制。尤其「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政策,

讓臺灣在殖民下農業的發展快速,手工藝品便是農閒時人民增加收入 的方法。在1941年發刊之《民俗臺灣》中,日本人金關丈夫所寫之〈民 藝解說〉專欄和立石鐵臣編繪之〈臺灣民俗圖繪〉,用日本人的觀點 來看臺灣的工藝種類,在他們所觀察中的臺灣工藝業包含:打綿布、

鶯歌製陶、柴屐加工、編織竹籠、竹笠編織、及清花陶缽、香爐、燭 臺、花仔布、草鞋、陶枕、謝籃、油壺鹽瓶、木匠刨刀、杵臼、各類 竹家具、竹編製品等等許多民藝圖像。

(二)臺灣光復後至今

臺灣光復後,國民政府由於內戰而無暇顧及臺灣的經濟。至國府 遷台後,開始重視經濟發並積極扶植手工業以外銷賺取外匯。當時政 府積極輔導農村的剩餘勞力從事手工藝生產,以輸出來賺取外匯。因 此「工藝」或「手工藝」便是是許多政府輔導機構或官方文件所廣泛 使用的名詞,如1956年在美援協助合作成立之「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

(Taiwan Handicraft Promotion Center),其出版之推廣刊物亦以《中 國手工業》(Free China Handicraft)為刊名。又今日之「國立臺灣工 藝研究所」的前身,源自1954年省政府為推廣手工業而於南投縣草屯 鎮創設「南投縣工藝研究班」,1959年改組為「南投縣工藝研習所」,

至1973年為配合「小康計畫」與「客廳即工場」之全面推展手工藝產

(22)

業政策,即擴大改制為「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Taiwan Provincial Handicraft Research Institute),其出版之季刊則名為《臺灣手工 業》(Taiwan Handicraft)(國立台臺灣工藝研究所,1998)。

在臺灣工藝產業的內容類別方面,若依1952年顏水龍先生著作之

《臺灣工藝》所記載,當時的臺灣工藝產業類別有:帽蓆、竹材工藝、

蓪草紙及其他諸紙、金屬工藝、骨角及珊瑚貝殼工藝、染織及刺繡工藝、

籐、藺草、月桃等之編織工藝、木材工藝、漆工藝、窯藝(陶器及玻璃 製品)、其他工藝(皮革、大理石)等,其中大部分的項目皆是日據時期 立下的基礎(顏水龍,1952)。至1963年,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出版之《中 國手工業》中手工業品輸出統計項目有:的竹籐製品、陶瓷器及土石製 品、玩偶玩具、抽繡製品、刺繡及手製成衣、羽毛製品、地毯地蓆、觀 光紀念品、手提袋、髮網、編帽、瓊麻及其他纖維製品、木器家俱及木 刻品、及其他等14項,比起光復初期的工藝品項,有極大的改變。又至 1976年的手工業產品海關出口統計之項目則有:竹籐、木材、石材、陶 瓷、玻璃、金屬、編織刺繡、玩具及玩偶、珠寶、皮革製品及其他手工 業品等11大類;1985年後又修正項目為:皮革製品、木製品編織刺繡、

石材製品、陶瓷製品、玻璃製品、珠寶製品、金屬製品、家具、玩具及 玩偶、其他手工業品等11大類,以家具取代了竹籐製品。各期手工藝品 的發展可以看出臺灣社會變遷的狀況,到90年代時,臺灣由於雄厚的經 濟基礎,已成為一個世界知名的科技島。手工藝產業轉為精緻設計,創 意設計觀念的融入,讓工藝設計進入了一個更新的世界,除了重視個人 技術外,思考能力的培育能讓設計作品變的更與眾不同。

綜合各家對工藝的分類,臺灣工藝產業以使用材質作區分,可分為 陶瓷工藝、木材工藝、竹材工藝、石材工藝、金屬工藝、漆器工藝、玻 璃工藝、染織工藝、紙類工藝、皮革工藝…等,雖近年來工藝產業漸有

(23)

複合媒材的結合應用,但產品材質的主體性仍是非常清楚。表2.3是臺 灣工藝產業的主要產品及其主要產地。

表2.3 臺灣工藝產業之主要產品及主要產地

類別 主要產品 主要產地

藝術陶瓷、生活陶瓷、裝飾陶瓷 鶯歌、苗栗、南投

茗壺 鶯歌

陶瓷工藝

交趾陶 嘉義、台南

木雕藝品 三義、鹿港

家具、家飾 台南、台中、台北

木材工藝

文具、玩具 台北、台中、豐原

竹編藝品 南投

竹雕藝品 竹山、台中

竹材工藝

竹製家具、竹製品 竹山

石雕藝品 南投、花蓮

石硯、茶盤 二水、埔里、花蓮

石材工藝

人造石藝品 龜山

錫雕 鹿港

鑄銅藝品 台中

貴金屬工藝飾品 台北、台南

金屬工藝

生活用品 大甲

漆器工藝 漆藝飾品、婚嫁品、餐飲具 台中、南投、豐原 玻璃工藝 玻璃或琉璃飾品、花器 新竹、台北

植物染 南投

織品編織 屏東、台東

染織工藝

藺草編織 大甲、苑裡、台東

紙雕藝品 台北

紙類工藝

紙傘、燈籠 美濃

皮雕藝品 台北

皮革工藝

皮製日用品 台北

材料用具供應業 全省各地

其他

工藝販售業 全省各地

(24)

三、臺灣工藝設計的發展現況

臺灣近代政治上、經濟上經過了幾期重要的轉變關鍵。不同時期政 府的政策影響了當時的經濟發展。在1970年代經濟起飛時,電子業的發 展漸漸造成某些工藝產業的沒落,其後臺灣人力成本上昇時,更讓需要 勞力密集性的工藝產業後繼無人。不過近幾年政府開始重視文化產業,

扶植工藝產業。在時代的改變當中,工藝產業也有三個很明顯的轉變(洪 慶峰,2005;陳接枝,2005)。

(一)傳統匠師製作工藝的轉型:

過去臺灣工藝多為師徒傳承,尤其是傳統的廟宇飾品及木、陶等 生活工藝品,都由師父教授學徒來傳承。在1990年代之後,工藝則多 轉向創作美術工藝品;由於傾向美術之工藝品在早期便有學校教授,

因此許多美術工藝創作者都源自於即有教育體系之養成結果。由於傳 承的教授方式常流於模仿,因此它依然保有濃厚的民俗風格,但比較 缺乏創新設計的理念。

(二)現代設計藝術教育的影響:

美術設計藝術由歐美開始傳入臺灣,並漸漸在臺灣的美術工藝設 計上表現發展,配合著臺灣日漸著重的產品設計,以及世界的流行觀,

吸引許多的青年人投入工藝設計的創作工作;這類工藝創作者的作 品,多具有傑出的創意表現,且蘊涵現代主義的簡潔設計風格,造型 線條流暢,但卻比較缺乏臺灣的本土文化特色。

(三)傳統地方工藝產業的轉型:

臺灣傳統工藝產業在日治時代到1980年間,主要是以代工量產實 用的手工藝品來外銷,尤其在國府遷台後,經濟的凋敝極待仰賴外銷 以賺取外匯,傳統工藝產業在臺灣的經濟發展上也占了相當重要的地 位。到了1990年代末,工藝產業在勞資高漲、環保意識抬頭、歐美日

(25)

高品質產品與東南亞低價產品夾擊等因素影響,市場日漸萎縮並紛紛 產業外移大陸或東南亞;留於國內繼續經營者則相當艱困,於是逐漸 轉向以發展本土地方文化特色、以觀光產業為重心的生活工藝品。部 份則向以精緻高價商品,也漸漸脫離人力成本上升的壓力。

目前臺灣地區從事文化創意產業人數達四萬多家、20餘萬人,其中 工藝產業約有一萬多家,如表2.4。每年外銷所得達300萬美元,唯如欲 就我國工藝進出口研究,則2001年我國工藝相關產品出口金額則達545 億新台幣,如表2.5,其中出口美國250億占45.82%,日本105億占19.21

%,顯見我國工藝相關產業出口仍然高度依賴美國及日本(臺灣經濟研 究院,2003)。工藝產品產值雖比不上電子業,但在全球化的競爭下,

電子業面臨的競爭激列,相對於工藝產業具有文化、美術的光環,較具 有特色且不易受到淘汰。所以工藝產業將在未來臺灣產業發展上,有一 定的地位。

表2.4 2002-2003年文化創意產業家數及就業人數 單位:家;人 2002年 2003年 業 別

家 數 就業人數 家 數 就業人數

視覺藝術產業 3,152 3,204

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 614 738

工藝產業 10,540 10,614

文化展演設施產業 179 205

電影產業 703 4,706 696 4,815

廣播電視產業 1,742 31,375 1,789 30,498 出版產業 2,952 40,462 3,139 40,009 建築設計產業 6,865 7,684 7,548 11,185 廣告產業 10,169 41,850 10,587 40,192 設計產業 1,624 12,500 1,826 13,506

設計品牌時尚產業

數位休閒娛樂產業 6,075 23,859 7,576 27,238

創意生活產業 3,678 3,963

合計 48,293 162,436 51,885 167,443 資料來源:李蒼江,2004

(26)

表2.5 2001年臺灣各項「類工藝產品」出口值統計

產品類別 細項說明(類舉) 金額(單位:千元)

皮革類製品 容器、衣飾、配售 5,414,858

木製品 木雕、廚具、框盒 2,154,398

編織、地毯、刺繡 蓆墊、簾幕、氈毯 2,590,632

石材製品 辦公、衛生家用、菸具 876,107

陶瓷製品 餐具、廚具、塑像 688,320

玻璃製品 餐桌、廚具、室內裝飾 1,781,653

珠寶製品 首飾、配件、珍珠 2,244,028

金屬製品 餐桌、衛浴、菸具 15,909,684

家具及座物 辦公、廚房、臥室 35,164,034

其他雕飾繪畫 牙骨、雕刻、手繪飾物 445,367

總計 67,269,081

資料來源:李蒼江,2004

四、臺灣工藝設計人才的培育

臺灣的天然資源不多,靠著手工打造出來的工藝可以銷到全世界,

對國家而且這或許是一份驕傲,但對工藝創作者,這僅是他們用來糊口 之道。過去臺灣的工藝發展受到了許多限制,但也因此走出了許多自己 的路。臺灣工藝在歷史的演變中有豐富的樣貌,追其影響臺灣工藝發展 的因素,可分為自然環境因素、人才因素、社會環境因素、經濟因素、

政府機關及政策因素社區營造的推展等。敘述如下(陳接枝,2005):

(一)自然環境因素:

過去在農業社會時交通不發達,加上天然資源不豐厚,地方發展 工藝產業時,就會發展出地方特色的產品。如擁有良好土質的鶯歌發 展出陶瓷、花蓮的石材工藝等。自然環境因素除了在改善交通狀況後,

讓資訊、物流流通加快後,工藝產業可能會蓬勃發展,但也有可能因 為同業競爭而失去原本的特色。

(二)人才因素:

可細分為技術、教育、設計及創新能力等因素。過去在政府「農

(27)

由訓練技術來培育人才。但由於工藝訓練要花費較長時間才能擁有相 當的技術,在 1970 年代臺灣轉型電子代工時,許多人便投入電子廠工 作。電子產業收入高,吸引許多工藝產業轉型。也因此成人才培育的 斷層,或是轉移到他國去。教育是長久以來培育人才是最好方式,也 是工藝產業傳承的最好方式,不過教育的結果常常流於模仿,為提升 產品競爭力,在教育內容提高設計、創新的成份,將可讓留住人才,

並且加入更多人才。

(三)社會環境因素:

臺灣從農業社會轉型成工業社會,甚至是科技業的世界,人民的 生活型態、對流行的看法,以及輿論的觀點。此外工藝產業對工藝品 生產經營的看法,东是受到社會大環境影響而改變。在傳統農業社會 保存了大量的民間傳統工藝,舉凡生活中之各項所需皆是工藝,然而 進入工業化時代,已喪失生活中的地位。

(四)經濟因素:

臺灣在 1970 至 1980 年代是臺灣外銷工藝產業的鼎盛時期,在這 段時間創造了臺灣「家具王國」、「玩具王國」的美號。但由於人力成 本上升、台幣幣值升高而導致產業外移,且受到東南亞廉價勞工的生 產之廉價商品的影響,讓要花大量時間所培育的工藝人才外流。不過 也有部份的產業藉此轉型成功。

(五)政府機關及政策因素:

過去政府過度重視經濟發展,直到近年來才開始重視文化創意產 業。例如行政院在 2002 年提出的「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

其中的文化創意產業計劃就包含提升工藝產業計劃。此外,行政院文 建會推動社區營造、臺灣工藝研究所推動臺灣工藝園區、生活工藝運 動,縣市文化局推動全國文藝季,地方政府辦理地方文化節,對於工

(28)

藝之支持。以及對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等。但這一系列對工藝產業的 支持還有賴政府的長期支持,否則容易在政黨輪替前後,流為選舉的 口號。

在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之文化創意發展計劃,

預計將在2002-2007年間投入119.44億元台幣,用以發展包含工藝產業 在內的文化創意產業。由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特質在其多樣性、小型化、

分散式,但其就業人口和產值一直保持成長,對於環境和生活品質的提 昇均有助益。在培育人才方面,該計劃預計將先評估國內大學藝術與設 計相關科系之教育制度,提出改善計畫,並研訂落實策略。希望藉著改 革大專院校藝術及設計人才養成教育體系,提升我國藝術與設計人力素 質。此外也將延攬國外的藝術與設計領域的師資進入大學授課,以及補 助我國藝術設計人才國際進修,和藝術設計人才的國際交流。並期待提 出各種機制如租稅減免等,配合地方政府、專業人士、民間和企業之協 作,共同推動。目標希望能夠在就業人口方面增加一倍,產值增加兩倍,

並在華文世界建立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領先地位。

有人把工藝產業或文化產業視為是下一個臺灣的明星產業,對於培 育工藝設計人才方面,在養成教育上必須要能增廣他的各個層面,讓工 藝設計人才不單單只具有技能,應該還要包含設計、行銷等各項專長。

此外臺灣的工業設計教育很發達,學生的來源也很多,但這些工業設計 人才,沒有工藝基礎,沒有摸過技術、材料,應好運用這些人才,才有 助於將臺灣的工藝產業推廣在國際上去。

五、國外工藝產業現況 (一)日本

日本與臺灣在、文化、社會環境、歷史背景、工藝產業發展的過

(29)

程、面臨之困難與問題都有極為類似的地方。

1.日本工藝產業現況(洪文珍和翁徐得,2001)

傳統性工藝品產業自1974年「傳統性工藝品產業振興法」制訂以 來,一直都是作為國家政策來執行振興事業。但這保護傳統工藝產業 的法律在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後的現代,同樣由於社會型態的不同,

而極待修正。日本工藝產業正面臨需求減少及後繼者不足等嚴重困 境。不過由於工藝產業長久以來在日本的經濟社會中一直扮演著重要 角色,因此即使產品面臨銷價競爭,仍然堅持以制作良好工藝品為原 則來製作。對於作為日本產業基礎的「手工製物」之再評價以及對於 手工製物主角─「職人(工匠)」這個職業的良好印象也逐漸提昇,

加上歐美興起一股「和風」熱潮,對於和風生活型態的關心愈來愈強 烈。對日本工藝產也即是危機也是轉機。傳統性工藝品產業原本就是 以「與自然共生」為其特質,因此,日本想在21世紀實現循環型經濟 社會的目標中,可充分強調它是可實現此宗旨的產業。

2.日本工藝產業未來的方向

日本工藝產業擁有相當大的韌性,不斷的能在各種困境中尋找出 路,並發揮創意,讓工藝走向精緻化,藉此開創出另一個方向。將來 日本工藝產業的發展將有下列幾個理念:

(1)邁向傳統與新意調和的自立產業。

(2)積極提出「21世紀與新傳統性工藝品為伍的生活型態與生活文 化」等方案

(3)重視消費者與重視專業經營

(4)強化與其他領域的產業合作及新技術、新系統的活用

(5)製造業者主體性的努力與國家等方面的從旁支援 3.日本工藝產業的課題與今後人才的確保、培育

(30)

在產地,不論是製造或流通業,傳統性工藝品產業從業者均逐漸 高齡化,且年輕後繼人才的確保與培育變得困難,成為產地喪失活力 的一大原因。後繼者問題的根本解決方法應該是增加傳統性工藝品的 銷售額,鑑於此問題的重要性,除了需求的擴大之外,例如各產地進 行下列的努力,致力於人才的確保與培育也是必要的,另外也希望熟 練於傳統性技術、技法的傳統性工藝士能更積極參與規劃,讓此環境 更加健全。

(1)積極發掘以職人(工匠)為志向的人才

(2)與同業種、異業種交流及IT的活用

(3)銷售、流通領域的人才培育

(4)經營基礎的強化

(5)與地方社會共生

(6)透過教育來普及、啟發

(7)原料的確保

(8)綜合致力於企劃、製作、販賣等產地營運〈Produce〉的推動

(「產地營運全才〈Producer〉」的發掘、活用)

(二)澳洲

澳洲是個面積廣大,人口超過2000萬,是多元文化所組成的國 家,有來自世界各地約200個國家的移民,文化多元是澳洲的優勢。

澳洲曾經是個封閉的體系(如白澳政策的實施),隨著對世界的開放,

加上澳洲原住民獨特的文化,形成更豐富且具吸引力的澳洲文化。

2001年8月,澳洲政府以進行基礎研究為開頭。此時通訊、資訊科技 暨藝術部(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rts,DCITA)的部長宣佈了3階段的「創意產業與群聚策略研 究」(Creative Industries Cluster Study),做為制定創意數位產

(31)

業發展政策的依據。完整的3階段研究後認為未來有5個最重要施政方 向(經濟部,2003):

1.提升澳洲創意數位產業的水平。

2.加強教育、訓練與輔導;特別是提高業者的商業經濟技巧。

3.致力於創新,推動跨領域的研究與發展。

4.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5.推動澳洲對創意數位產業的投資。

澳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的最大特點,在於特別重視創意數位 產業,並以「群聚策略」來推動產業發展。值得臺灣學習的政策及具 體作為試陳述如下:

1.以開闊的胸襟迎接數位化的挑戰 2.為中小企業設計的群聚發展策略 3.建立文化資產資料庫

(三)英國 1.發展近況

英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文化的國家,也是最先提出「創意產業」的 國家。1997年,首相布萊爾於當選後要求政府成立「創意產業特別小 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特別小組旋即召集各部會 首長,共同研商如何持續創意產業的發展與成長。根據英國的官方統 計,1997年以來,2002年創意產業佔附加價值毛額(GrossValue Added,GVA)的8%,且年增率為6%。光在2002年一整年的產業出口值 為115億英磅,約占總出口值的4.2%。在就業方面2003年創意產業提 供了190萬個就業機會,與1995年相較,增加了40萬個工作機會。1997 年至2003年的平均年增率為3%;相較之下,整體經濟的就業量只有1%

的成長率。

數據

圖 2.2 設計的領域  資料來源:丘永福,1994,頁 21  (七)依官政能的「產品物徑」一書中,就設計的對象(環境的多面樣 態、物品生態)的關係,將設計做如下分類(官政能,1995):  1.個別產品設計或系統性設備規劃。  2.視覺媒體設計。  3.室內空間設計。  4.建築、都市計劃、公共空間。      綜合以上各家的說法,設計的分類大致上可分為工藝美術設計、建 築空間設計、產品設計及工業設計。本研究探討之「設計」 ,是接近工 藝美術設計及產品設計。融入臺灣本土的文化特色、增加美感及提高生 產能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隨著科技的進步,展覽場的導覽系統已從過去導遊、磁帶機或 CD 播放 器講解的時代轉換成行動導覽的時代。目前行動導覽方式大都以 RFID 或 QR

A7:依政府資訊公開法第 18 條第 1 項第 6 款規定:「政府資訊屬於

¾真實案例 2:美國政府商業部:透過 知識管理,運用資訊科技來開發專家 知識管理 運用資訊科技來開發專家

• 與資訊科技科、常識科、視藝科進行跨 科合作,提升學生資訊素養能力。圖書

Menou, M.著(2002)。《在國家資訊通訊技術政策中的資訊素養:遺漏的層 面,資訊文化》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資訊及通訊科技課程 (

 培養具有檔案學基礎知識與文化知識,掌握現代資訊技術的基 本技能,能在檔案館、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檔案機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