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 旅遊者的動機類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壹 旅遊者的動機類型 "

Copied!
7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飛鴻踏雪 鴻飛爪留--東道主與旅遊者間的印記

蘭嶼的旅遊者隨著季節的改變,如候鳥般的過境,帶來擾動後的商機及傷 機,本章就將這人際時空交會下的情節綿密的在一起,以建構相互印記的圖像。

第一節 何人?為何而去?

自從 Smith(1989)從旅遊人類學的觀點探討旅遊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之後,有 關旅遊者的動機和行為現象的「類型學」 ,就成了旅遊研究的重要取向。雖然各 研究者會依據不同的研究目的予以分類,但在本研究中強調從情境中的文化體驗 動機與目的「現象」 ,進行深度的描述,以探討文化旅遊的動機類型。以下之敘 述是以不同的事件,所形成的故事軸線,說明不同的動機、體驗、東道主與旅遊 者的互動情形及其影響因素予以探討。

壹 旅遊者的動機類型

一、來遊趣不同--從蘭嶼生態體驗營之旅說起

2005 年 4 月 10 日無意間在報上看到台東縣政府文化局將於 5 月 27 日起一 連三天舉辦蘭嶼文化生態體驗營活動,我不以為意認為很多人不會注意這樣小篇 幅的廣告,所以報名當天下午才親自去文化局,沒想到承辦人告訴我: 「我們八 點鐘傳真機一開,十分鐘之後三十個名額就滿了」 ,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因為 參加者只需繳付往返機票費,三天的活動經費由文化局補助。為了把握此次活 動,特別央請課長同意讓我自費參與此活動,只要隨隊觀察就好。因機位早被訂 滿,所以我只好搭船到蘭嶼和他們會合。

是日,我搭上八點開出的天星號從台東開往綠島再開往蘭嶼,今天的船位 全滿,每個人都難掩心中的喜悅,甲板上還站滿了人。現在是最適合島嶼旅遊的 時候,不會太熱又沒有颱風。遊客很多是年長者,以社區的方式招募自強活動。

在船上遇到從台北來的旅客,他們是到蘭嶼停留 4 小時,環島一週後返回

綠島住宿,領隊說: 「住綠島比蘭嶼便宜 2000 元,蘭嶼一下子就玩遍了,也沒什

(2)

麼好吃的」 。剛開始船公司播放安全注意事項,接著播放蘭嶼綠島的景點介紹,

但是缺乏對蘭嶼的文化介紹。接著就開始播放卡拉 OK 供遊客唱歌。今天風平浪 靜,很多遊客到甲板上看海,可惜沒人介紹海洋生態,只聽到少數人看到鯨豚歡 呼聲。10:30 船抵達綠島,遊客下了三分之二,接著就開往蘭嶼。 (2005.5.27.田野筆記)

參加生態體驗營的學員分成兩班次飛機先後抵達蘭嶼,文化局採生態旅遊 操作方式,將學員分配到漁人部落三家民宿,食、宿、解說、活動安排交由當地 生態旅遊解說訓練團隊規劃,讓社區共同參與。我則到「女人魚民宿」與他們會 合。

安頓好學員住宿之後,到漁人教會地下室的教室,所有學員自我介紹相互 認識。此次三十個學成員中,分別來自台北、台中、台東,大致可分成三類:台 東大學師資班學生最多,抱著到台東讀書一年必須到此一遊的心態。再者是曾在 蘭嶼教書或當公務人員,抱著舊地重遊的情懷。沒有來過者則抱持好奇新鮮刺激 的心態。從年齡層的分佈老中青都有,各有不同的動機與教育背景,職業類別則 有學生、老師、公務人員、家庭主婦、退休人員等。學員自我介紹完之後,承辦 人又介紹我為「研究者」的角色,我連忙澄清是一起參與學習的角色。

此次活動的目的除讓更多人瞭解蘭嶼文化生態之外,另一目標是提供蘭嶼 文化解說訓練班學員實習的機會,以驗收其學習成果。

下午是環島生態文化解說課程、到青青草原看夕陽,晚上回到漁人教會享 用風味餐,由部落婦女做的,有飛魚、芋頭、地瓜、地瓜葉等很道地的菜。晚上 活動是看角鴞及潮間帶生態,整天的行程充實而令人興奮,對來自大都會台北地 區的學員更是一種驚奇探險之旅,難怪每個人神采奕奕,幾個年輕的學員還邀約 到機場旁的草坪上看星星,享受星輝、微風、浪吟---。

蘭嶼的清晨,是公雞的啼聲、母雞帶小雞覓食的啾啾聲、主人家小黃狗追

趕流浪豬的吠聲、站在屋後小山丘的羊咩咩聲、遠處傳來的浪濤聲,不像台北車

水馬龍喇叭聲、疾駛的捷運火車聲、快步急走的高跟鞋聲。我和舊地重遊的趙老

(3)

師在海的召喚下信步走在昨夜下過小雨的沙灘上,濕潤細緻的白沙從指尖流過,

在湛藍平靜的海上點綴一艘回航的傳統雙人拼板舟。

今天的行程是爬大天池,早年在蘭嶼擔任生活指導員,現已經退休的張先 生很興奮的告訴我: 「在蘭嶼好多年但是從來沒去過天池,今天一定要爬上去」,

從其微僂的背影感受堅挺的意志。往天池的山路很陡峻,在跨越山溝時必須以繩 索或樹根攀越,熱帶雨林植物非常豐富,天池是個火山口,也是旅遊者常去的景 點之一。

學員們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分乘兩部九人坐車出發,我因曾經去過加上身體 不適,所以留下來和女人魚民宿主人聊天。談解說員訓練過程、民宿經營之道及 問題等,因為我和他們之前都熟悉,所以比較能探討到問題的核心。約十點半左 右,我頭疼欲裂就先回去休息。在路上遇到一對老夫妻,年約六、七十歲,老婦 人蹲在路旁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老先生在一旁牽著她的手,不斷環視四周。 「阿 伯,太太怎樣了?需要協助嗎?」 ,經詢問後才知道這對老夫婦遠從桃園來,沒 來過蘭嶼,沒想到住在民宿沒有供餐,村落唯一的餐廳也沒開,只聽到老先生不 斷的抱怨: 「房間一個晚上 600 元,但是很糟糕,什麼也沒有,又沒地方吃飯。」,

可能是尚未建立信任感的關係,老先生拒絕我的協助,只聽見他們沿路怨聲連 連。過去我也曾經遇到二對乘興而來敗興而去的中年人,住在蘭嶼別館,沒有安 排環島解說員,租了一部車不到二個小時就環島結束,加上非旅遊旺季,所以餐 廳都關了,只好以泡麵度日。隔天又因天氣不佳,不得不「關島三日」 (關在蘭 嶼三天回不去) ,每天到機場排候補,直到第三天終於補到機位,這二對中年的 遊客在臨走前告訴我: 「到蘭嶼只要一夜兩天就夠了,因為沒來過所以才來,否 則真的沒什麼好玩的」 。 (2004.1.31 田野筆記)

還有一次我在蘭嶼別館門口前遇見一位約 50 幾歲的婦人,他們是一個潛水

的團隊,夫妻退休之後到處旅行潛水。她說「我們到過很多國家潛水,蘭嶼的最

漂亮。尤其是大斷層上的珊瑚都是活的,好美喔。可惜設備不好」 。我問她: 「是

(4)

否看過當地的文化?」她不加思索的回答說: 「沒有」 。 「為什麼?」 ,她猶豫了一 下說: 「文化很貧乏吧!」 。後來我帶她到附近一家工作室正在造大船,在徵得主 人的同意後讓我們參觀。她一語不發隨意看看照個相就離開了,或許她有興趣的 是自然景觀。(2004.5.29.田野筆記)

約莫下午一點鐘,學員陸續回來,雖是一身泥濘(因昨夜下雨山路難行)

但是都嘖嘖稱奇大自然及文化的美。下午的課程是「海洋智慧」 ,我們到海邊由 Maran(尊稱叔叔的族語)示範及解說結網、捕魚的技巧,捕魚的技巧是家傳的智 慧,不會傳給別的家族,所以在解說過程只是一般性的常識。本來的設計是實際 灑網捕魚、煮魚湯,結果因下一場大雨而被迫終止,學員都覺得非常遺憾。於是 改到住宿地點座談。

晚上學員在「無餓不座」吃晚餐、喝飲料聊天,張先生大談他七 O 年代在 蘭嶼擔任生活輔導員的經驗, 「政府輔導他們種稻,他們都不要,寧願重地瓜芋 頭。幫他們蓋房子,他們也不要,寧願住地下屋,真的不知道他們要什麼?」

(G37.2005.5.27.談話) ,我則約略將蘭嶼的飲食及住屋智慧和學員們分享,雖然 解說員都已經解說過了,但是此一話題也引起大家的討論。當我們談到是否重返 蘭嶼時,他老人家很篤定的回答: 「不會,因為和外國像荅里島之類的差太多了,

設施沒有規畫,遊客寧願到東南亞玩,又便宜」 。但是另外陳先生就說: 「我會再 回來,因為我比較喜歡從事深度旅遊,一個地方要待久才能體會它的美。這裡的 海很乾淨,比泰國乾淨一百倍以上,風景不輸給外國」 (G38.2005.5.27.談話)。

坐在一旁的李先生則表示不同的看法: 「深度旅遊要有錢有閒,現在的人只有一 兩天,來了就走,很難說有長假,所以要如何在二天內呈現最好的東西,才比較 重要。規畫是最重要的,但是以此發展下去,應該是愈來愈差,不會愈來愈好」。

(G39.2005.5.27.談話)

大夥兒仍熱絡的討論,但是工作人員不斷催促大家到到漁人教會教室聽大

船文化解說。Syaman N.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引領大家看幻燈片、感受大船文化之

(5)

美及視覺上大自然的饗宴。在解說的過程中,學員也不斷的提問,以探究印象與 現實間的對話與連接。今晚,很多學員不忍回去睡覺,和 Syaman J.在室外徹夜 常談。

第三天,又是豐碩的一天。今天的活動是芋頭田的智慧,大夥兒走在往芋 頭田的窄小田埂上,都市人不曾走過,還不小心一腳跌入水芋田的爛泥中。今天 由 Sinan E.和 Sinan R.解說旱芋和水芋的耕作方式,並請學員親自下田體驗。幾 位女大學生都自告奮勇下田體驗。最重要的是體驗飛魚與芋頭文化中的男女分工 與社會結構,並從而衍生出的社會規範與生活態度。活動即將結束,我們就近到 乾涸的河谷中,各自找到石頭、樹幹坐下分享心得。陽光從下過雨的林子透過,

晶瑩剔透中有著清靜的禪機。學員的分享中除了收穫之外,就是對這塊土地所產 生的感情,陳先生再次發言: 「我非常喜愛自然追求深度旅遊,不愛參加旅行團。

這兩天我每天睡不到四小時,有機會就和當地人聊天,了解當地人想法及豐富的 文化。之前對蘭嶼一知半解,現在更深入瞭解蘭嶼所面臨的衝突」 (G38.2005.5.27.

談話) 。也有幾位年紀較長的學員說出自己的感想:例如張先生認為: 「蘭嶼現在 已經改變很多了,但是生活進步比較慢」 (G37.2005.5.27.談話) 。洪小姐表示: 「蘭 嶼發展觀光,也要以觀光客的眼光看。雖然風景好,但是要考慮如何將觀光客留 下來。例如有很多小蟲子,我被咬得到處都是。到處都是黃金(豬糞) ,遊客只 看地上沒法抬頭看風景。為什麼不要用耕耘機耕作,產量也比較多,就不用這麼 辛苦。生活環境待改善。到此之後,和當地的婦人比較之下,我覺得自己好好命 喔!」 (G40.2005.5.27.談話)。

在分享與感謝聲中結束了這次豐碩的生活體驗營之旅,下午學員們分兩梯

次搭機返台。我則候補不到機位,加上今天是週日沒有開往台東的客船,只好搭

蘭嶼開往恆春後壁湖的船,順便體驗藍色公路的旅遊行程。這是我第一次搭這條

航線,所以非常期待與興奮。下午,酷熱的太陽曬得發昏,開元港候船室門窗深

鎖,從被打破的窗戶窺視其內空空如也,只留下滿地一粒粒的羊大便。阿海伯(約

(6)

65 歲,漢人,娶當地人)例行性的在開船之前,會開著三輪車兜售其自製的海 燕窩,冰涼的海燕窩下肚之後,暑氣全消。今天搭船的人約三十幾個,有幾個外 國人,分別來自德國、美國的年輕小伙子,在蘭嶼停留一星期,主要活動是健行、

浮潛及住傳統屋。六個永達技術學院的學生因為沒有來過蘭嶼,經過一夜二天民 宿主人的帶領之下,去浮潛、爬小天池並認識蘭嶼一些文化。他們告訴我: 「還 有很多地方沒有玩到,而且主人很親切,下次我們還要來多玩幾天」 。

(G41.2005.5.27.談話)

客船從蘭嶼到後壁湖行程約一個半小時,比到台東還快,是值得開發的遊 程。可是從後壁湖到恆春沒有接駁公車,約 9 公里的車程,計程車要價 500 元,

這也是必須改善的觀光配套問題。我輾轉從後壁湖到恆春,從恆春到楓港,楓港 搭國光號夜車到台東,已是凌晨一時了,雖然疲累但是豐碩。

二、丁字褲物語--今昔再現

在蘭嶼,老人家是文化的瑰寶,走過歷史在沈澱的記憶中,生活智慧的經 驗法則成了最珍貴的在地知識。當老人家拍手吟唱那古老的傳說故事時,也感嘆 著文化的斷裂。住在傳統屋的 Akay(長輩阿公的族語尊稱)告訴我他的故事,

雖然我聽不懂族語,但是藉由 Syaman L.(Akay 的兒子)及他的媳婦在旁的翻譯 及互動,也能瞭解其轉譯後的語意,但也無形中讓 Syaman L.感受到對母語中隱 含深層文化斷層的隱憂。其中讓我們覺得是一種霸權的作為,但又非常有趣的情 節是:

那個時候禁止穿丁字褲,否則就把你抓回去啊!(母語)有人要被關

兩天耶!有的人為了怕會被關,所以都不敢出門。我剛不是跟你講一

個笑話,那是真實的。我跟阿公坐在那個地方,剛好看到那個警察穿

著制服,騎著腳踏車,剛好我媽媽就晒內褲在那個地方,紅色的,很

大的,他看到那個警察過來,他就為了不要被捉到派出所去關,他就

一直跑一直跑,他就馬上把媽媽的內褲穿上去,然後媽媽回來一直找

(7)

她的內褲,怎麼找不到, (母語) 。那時候還沒解嚴,他們的管理方式 就跟日本時代一樣。 (H63.2005.8.1.訪談逐字稿)

當然,我們聽了只會覺得好笑,但事實上卻是殖民威權時代下的文化迫害 政策。Syaman N.(約 40 歲,文化解說員)在講述傳統文化的課堂上也提到: 「早 期我們男人還穿丁字褲時,到學校找孩子,老師就說: 『那個穿丁字褲的是誰的 爸爸』?結果沒有一個小孩承認是自己的爸爸。現在卻要求我們穿丁字褲,所以 好像是在玩弄我們的文化」 。 (2005.5.28.上課內容)

難怪,昨天我在 Sinan Z.家遇到一位遊客(男,約 50 歲)氣沖沖的將房門

「碰」一聲拉上,並大聲的對 Sinan Z.說: 「住在這裡沒有電視,沒有地方吃飯,

沒有電話,沒有看到丁字褲,沒有看到飛魚干,沒什麼好看的,半夜肚子餓沒有 地方吃宵夜。你們一定要改善」 。只見 Sinan Z.一臉無辜的道歉,並說下次改進。

(2005.5.27.田野筆記)

由於多年前我曾經在部落酒吧(紅頭部落)喝咖啡時,就聽到鄰座的一位 老師告訴新進老師說: 「蘭嶼的孩子很笨,所以只要上二十分鐘剩下二十分鐘給 他們寫功課。在這裡有很多加給,又沒有地方花錢,可以省下一筆錢。如果要請 調可以用結婚的理由積分比較高」 。由於這樣的因緣,讓我萌生到蘭嶼辦理新進 教師文化教學研習活動,也於 2005 年終於完成這個願望。在活動期間,巧遇 Calopo(男,研究生,布農族)坐船到蘭嶼尋找寫論文的靈感,在言談中他提到 在船上的情形「在船上一堆老人來蘭嶼,只來一、二個小時就走了,他們不是來 浮潛的是來看穿丁字褲的」 。 (G15.2005.9.24.談話)

多年從事文化工作及開設民宿的 Mivilang 也曾經提到:

會來蘭嶼的遊客,很多都是旋風式的到訪。但是星期五到星期天這短短

的時間,在淡季時候往往就是旅行團跟著過來,然後在蘭嶼別館過夜後

第二天又走了。到底有沒有什麼體驗,這個我們也不清楚。年輕人就大

(8)

部分是寒暑假的時候來到這裡,很多就是來上山下海體驗大自然的遊 客。而那些跟旅行團來的人往往一下飛機就在問:怎麼都沒有看到人家 穿丁字褲?這時候我們忍不住就想:想要在短時間體驗蘭嶼,何不在機 場、港口就提供達悟原住民服裝出租?讓旅客一下飛機就能夠馬上換上 服裝體驗一下『當地』的感覺。這樣在短時間的旅遊裡面可能會有更「深 刻」的體驗吧。(H38.2005.10.25.談話)

所以,丁字褲不僅成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也有可能成為以後蘭嶼 文化旅遊活動中,以「穿丁字褲」作為一種文化過渡的行為。穿丁字褲對當 地族人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神聖的表徵。從過去政府對穿丁字褲的禁止到 現在的鼓勵,無疑也成了權力操控下的文化產品,同時賦予丁字褲不同時代 的意義。但無論如何,它的文化價值性是存在的事實,也在東道主、旅遊者 與政府的認同下,將來有可能成為最具吸引力的體驗活動。

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空間與心靈的轉置

自從與蘭嶼結下不解之緣後,每當我坐在辦公室往外看去,蔚藍的天空與 青翠的遠山,無論起風、下雨、天晴,都讓我牽掛著蘭嶼的朋友,因為東北季風 的吹起,蘭嶼的小飛機又停飛了。所以,為了把握不測的風雲,我成了背包一族 的即興旅者,追逐著轉換的空間與轉置的心理。更甚的是為了立基於現場生活的 體會,刻意於颱風天的滯留,體悟族人與自然的生活基調。也因為如此,才能多 元的共構旅程的經驗。

住在野銀民宿時,和台北來的一位年輕女孩同時住在一起,她長髮披肩,

顯得清新而俏麗。晚上,我們和民宿主人邊聊天邊喝茶時,我問她為何到蘭嶼?

她眼光投向遠方的大海,深深吐了一口氣: 「唉!在台北工作,壓力太大了,才 到蘭嶼來解放。在這裡時間是定格的,不需要手錶,可以隨時隨性」( G24.2004.5.29.

談話)。女 主人聽了之後,啜了一口茶說:「我有二個女兒,一個在台北當護士,

我女兒說在台北做事壓力很大,希望回來蘭嶼。如果這裡衛生所有缺她就會回

(9)

來」 。 (H18. 2004.5.29.談話 )

住在漁人部落的民宿,就像是台北的西門町,是蘭嶼最商業化的部落,所 以民宿、餐廳數量較多。加上有幾家是原漢夫妻共同經營的,藉由網路的視覺效 果提供虛擬而浪漫的想像空間。在台東機場候機,因為天雨早上所有航班停飛。

幾位遊客都先行退票離去,空盪的機場只有一個女孩子坐在德安航空櫃臺前的座 位久久不願離去,時而脫鞋把腳抬到座椅上,時而斜躺看書。我也不死心的等候 天氣轉晴可以順利成行。看來我們兩個似乎是共同淪落人,所以就搭起訕來,或 許人與人之間會因為情境的純樸與友善而更能彼此關心。她,來自台中,二專畢 業,在台中一家外商公司上班,難得有一星期的假,沒來過蘭嶼,從網路上看到

「女人魚民宿」的圖片,希臘風情的色調,可以躺在床上眺望大海的寢室,純樸 熱情的主人,所以才選擇了它。又因為喜歡歷史、建築、文化,所以將會輪流住 在不同的民宿,體會不同主人的風格。至於對我是否從事文化之旅的提問,她簡 單的回答: 「文化太嚴肅了,最主要的動機只為了看海,抒解壓力」 (G10.2005.9.23.

談話) 。皇天不負苦心人,最後一班終於飛了。我邀請她一起參與我舉辦的新進 教師文化研習營,七天的蘭嶼之行,在她給我的 e-mail 中寫著:「這些來自陌生 人的熱情與慷慨,將是最難忘的,也是最美好的回憶。---而且他們最大的觀光 優勢就是熱情幽默。期待飛魚季我將回去。」

秋高氣爽,我又回到蘭嶼。機場的林先生(行李員,約 45 歲,住漁人部落)

看到我領行李,親切的說: 「你又回來了」 ,我喜歡彼此使用「回來」的接納與融 入。中午到無餓不坐用餐時,發現老闆又請了新的伙計,後來才知道是遊客,經 過朋友的介紹認識老闆,剛好老闆有事到台灣,才得以暫時權充一下伙計。她,

姓羅,元智大學資傳系畢業,白晰的皮膚經過太陽洗鍊已經白裡透紅,鼻梁上也

開始脫皮了,想必是已經來蘭嶼多日了。因我這幾天都留在蘭嶼,所以有更多的

時間和她聊天。這是她第一次來蘭嶼,在台灣開設個人平面設計工作室,每天眼

睛一張開就是打開電腦開始工作,整個人就像是機器一般,成為工作的零件,已

(10)

經開始出現憂鬱症前兆。最後跟家人要求一個人在 10 月 19 日來到蘭嶼。因為在 蘭嶼這幾天下來,完全把工作等煩人的事情拋諸腦後。原先預定 10 月 27 日回台 灣,但是因為蘭嶼生活太愜意而決定留到 10 月 31 日。我點了一杯她親自調配的 水果酒,選了靠窗的位置,從裡面看出去就像一幅會變化的山水畫。可愛的貓咪 慵懶的躺在桌上四腳朝天的睡著,無視於我的存在,非常逗趣。難怪她會告訴我:

「到蘭嶼純粹是享受悠閒自在的生活,已經達到蘭嶼人那種看海可以看一天的悠 閒生活。所以這一趟主要算是減壓之旅」(G21.2005.10.25.談話)。又有客人進 來了,她忙著招呼去。看她輕盈俐落的手腳,蘭嶼的生活似乎讓她重新找回活力,

要說是蘭嶼救了她也不為過。之後我在無餓不座的留言版上,看到她的留言: 「回 台北之後,我讓自己的日子過得盡量簡單、單純,試著保留著一種悠閒平靜的步 調生活,這是蘭嶼給我的心」 。她個人網頁上也寫著: 「2005 秋 在流浪的蘭嶼 我 找到心中那片無盡海洋」 。

文化就是生活的不斷體驗與累積,也是一種心靈的品味與生命的內涵。隨 著空間的轉換,重新去體會、修正與接受,透過接觸產生「人文化成」的生活態 度。從看見的「他者」中,找到自我的位置。那天,我住在東清的民宿,翻閱遊 客的心得筆記,我找到旅遊者「回」的心靈感知與共鳴:

每天晚上在客廳亂扯一通,反而是我這次回來最享受的時光。因為我 現在回蘭嶼不再是一種觀光旅遊的心情,而是像「回家」一樣的輕鬆、

自在。最重要的體會是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心裡的家。 (2006.1.8.取自 遊客心得筆記)

所以我也在那本心得筆記上寫著:

往昔過客成歸人,今日他鄉變故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11)

問題與討論

Smith(1989:3)提出: 「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認可,決定了旅遊者的旅遊 方式」 ,由於旅遊者對蘭嶼地區的旅遊動機,多數是為了放鬆及滿足對他族的想 像,所以在旅遊的方式就比較是「自由行」的型態。過去很多的文獻均從社會心 理學的觀點探討旅遊動機,但是在本研究中要討論的重點,乃試圖從與東道主互 動之後,對文化旅遊的動機程度予以分類,並與 McKercher and Du Cros 的文化 旅遊動機類型相對話。從上述的研究發現以下幾個結果。

一、到蘭嶼的旅遊者分為大眾旅遊型與背包族型,他們的文化旅遊動機不同,且 侷限在表面性的體驗。但隨者互動關係的建立,有逐漸深化的趨勢。

根據田野資料歸納出旅遊者的類型、人口屬性、原初決定到蘭嶼旅遊的動 機,及與東道主互動之後的文化體驗,相關概念如圖 4-1。

圖 4-1 蘭嶼旅遊者的文化旅遊動機與體驗

從田野調查及訪談過程中,參加大眾旅遊的聚群多數是年紀較大、曾經有 多次旅遊經驗、或是以遊樂為目的團體自強活動,為達到方便性、經濟性而規劃 的旅遊型態。雖然仍會以文化作為決定參與蘭嶼旅遊選擇的動機,但仍以表面性

大 眾 旅 遊

人口屬性

年長 參加旅遊團 講究物質條件 住飯店

與當地人互動少

旅 遊 者 類 型 背 包 族

人口屬性

年輕 自助旅行 住民宿

與當地人互動多

原初動機

舊地重遊 好奇新鮮 有伴 看丁字褲 沒來過

原初動機

喜愛自然 追求深度旅遊 解放

抒壓

與當地人聊天

文化體驗

文化貧乏 看丁字褲 吃風味餐

文化體驗

感受當地人熱情 慷慨

幽默

與當地人聊天

(12)

的、我族中心的、浪漫情懷的異國想像,滿足他們心目中的原住民刻板意像。由 於對體驗文化的濃度不足,這也是為什麼旅遊者在看不到族人穿丁字褲、吃不到 飛魚、嘗不到芋頭、沒有現代化設備而抱怨的原因。

又根據 Selnniemi (2001: 92)所說的: 「追逐陽光的旅遊者對他者是不具吸引力 的,他們想要的是安全和類似自家的文化,而不願涉入文化之旅的意義與責任之 中」 ,這樣的論點與蘭嶼的大眾旅遊型態頗相符合。

從以上說明了,到蘭嶼旅遊的類型中,大眾旅遊者以 McKercher and Du Cros 所定義的「賞風景型」的旅遊者仍然居多數,且從過去的研究中得到驗證。由於 這些類型的旅遊者較缺乏瞭解自然、人、文化三者的相互依存關係,缺乏對蘭嶼 文化的認知,所以也產生如黃正德(2005:92)所述的「對差異的空間存有幻想,

對於當地現象會以自身價值評斷...對於旅遊地關懷少...選擇價格便宜的 產品...回來旅遊的機率低...」

相對於很多自助旅遊的背包族而言,決定到蘭嶼旅遊的文化動機或許並不 是很強烈,只是基於放鬆、好奇、逃避的動機,但是卻在參與之後深刻體驗另類 的文化及生活方式,就 McKercher and Du Cros 的分類乃是屬於「善於發現型」,

也就是說,旅遊並不是為了文化的目的,但是在與當地人互動之後產生很深的體 驗。其中也不乏是重返者,反而成為是「目的型」的文化深度旅遊者。職是,旅 遊者的文化動機具有時間連續性及相互滲透性,且隨著與當地居民互動及自我意 義的探求等結果而有所差異。

二、文化旅遊除了是神聖之旅的最佳詮釋外,另一特色是一種回歸的關懷 從訪談內容的語詞中有「找回」 、 「回來」 、 「回鄉」 ,其深入的意涵是一種心 靈逃離及釋放後的回歸,當旅遊者進入當地日常生活的瑣事時,常會有瞬間參與 的快感及荒謬的樂趣。在放下習以為常的價值觀後,會有一種「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釋然與豁然。所以後現代旅遊的另

(13)

一文化特色是「關懷的回歸」 ,包括回歸人性、回歸家庭、回歸故鄉。雖然與東 道主是短暫的互動,但是東道主的親切與溫潤的情感,卻是滿足了旅遊者對家的 想像。換句話說,就是從尋找非真實的他者中,探索到真實的自我。這和 Graburn(1977)提到的旅遊是神聖之旅(tourism is a sacred journey)的論點有異曲同 工之效,旅遊者在旅遊過程及目的地中發現、表達並實踐個人情感(引自 Graburn, 1983)。所以 Selnniemi (2001:92)才提到:「旅行中三種的轉換型態包括:時/空 的轉換(spatiotemporal transition) 、精神的轉換(mental transition) 、知 覺/官感的轉換(sensory/sensual transition) 」 ,但是,最重要的是如何去感 知旅遊所帶來的轉換。正如 Pieper(1963:40)所指的, 「休閒不能被單純地當作是 一些外在因素所造成的結果……它主要是一種心理態度,是一種靈魂的處境。因 此休閒應是一種活出自我,甚至是超越自我的存在經驗。」

從以上的論述,也可重新詮釋文化旅遊的另一定義:文化旅遊是一種心情,

看到一種美,不只是外在的美,而且也是自己被啟發的內在美。也就是在旅遊過 程中,感知他者的生活方式,省思自己的價值觀,產生人與自我意識關係的互動 及社會行為的轉化,進而在物質和心靈之間,追求平衡,這也說明後旅遊者的旅 遊動機特色。

貳、旅遊者的文化體驗

在文獻探討中,根據葉智魁(1995)的說法:「旅遊是體驗生命的意義或 探究生活目的的一種過程」 。李仲廣、盧昌崇(2002:170-171)也認為: 「體驗 就是指人們用一種個人化的方式(自由選擇)來渡過一段時間(閒暇),並從 中體會整個過程(事件)中出現的一系列可記憶的事件。」

雖然上一章節中探討對文化旅遊的觀念結果仍僅侷限在表面性的認知,但

是卻能夠藉由與東道主的互動中得到更深入的文化體驗。由於在田野資料中相關

的「事件」非常豐富,致我在篩選過程中,必須不斷的回顧資料選擇具有意義的

(14)

事件作為故事軸。旅遊者對蘭嶼文化旅遊,除了自然景觀之外,最感興趣的吸引 物是祭儀、傳統建築及生活方式。所以我以此概念為故事線的主軸,選擇最為深 刻及另類的體驗事件予以深描,除了共同關懷蘭嶼的文化現象外,並探討旅遊者 在體驗過程中所感知的文化內涵。

一、大船下水祭—與大海的對話

到朗島國小參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的「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及資源教 室輔導訪視」後,我特別留下來參加漁人部落舉辦的「大船下水祭」 。為了便於 觀察,所以就住在 Sinan N.家民宿,今天的房間客滿,遊客都到漁人教會前廣場 去看大船下水的活動了。活動就要開始了,我胡亂放下行李就走。

十人座的大船榮耀的挺立在廣場中央,船身堆滿了芋頭小米,船頭掛了魚 骨頭,在海風搖曳中代表著向魚神的禮讚與大地的祈福。用帆布搭建的典禮台不 時傳出廣播的聲音,人群已經開始聚集,有穿著傳統服飾盛裝的婦女、有穿著丁 字褲打著赤腳手提檳榔袋的老人、有忙著傳遞飲料兜售檳榔的中年婦女、有手持 照相機追逐取景的電視記者、更有滿臉驚奇喜悅的遊客圍在大船邊仔細端詳。小 孩小狗也像跳躍的音符在場中奔跑,整個部落以辦喜事的心情而活絡了起來。十 月天的炎陽直射在船身也曬紅了與會的人。首先是部落中著傳統服飾的婦女以頭 髮舞揭開序幕,無論是烏黑亮麗抑或灰白的長髮都難掩不同年齡的婦女對此盛事 的重視,在深皺的臉上有著對文化的衿持與榮耀。

我和幾位年輕的遊客坐在看台上,在寒暄過後得知他們是來自高雄大學的 學生,對此儀式充滿了好奇與不解,尤其是當開幕時鄉長及當地的耆老在出席典 禮時,為何胸前掛了很多金箔片及瑪瑙?為何要造船?為何???。這些自助旅 遊的年輕人在接觸不同文化時產生驚奇與疑惑,但卻也因此開啟了一連串的探索 之旅。

鄉長周貴光在致詞時特別強調: 「這不是傳統的大船下水典禮,而是文化的

(15)

傳承,希望藉由政府的協助,老人家可以將技藝傳承給年輕人」 。鄉長道出了傳 統與現況的不同,只是讓遊客不解傳統與現況有何差別?

接著是男性的老人家著傳統禮服圍著圈開始用母語吟唱,為這艘船祝福。

我們都聽不懂,幸好美玉(佚名,達悟族,約 40 歲,住漁人部落)在旁為我們解 說:

前年縣政府訂作四艘大船送到台東作為划龍舟之用,當要送出去時也 有個祝福儀式,老人家吟唱時都掉眼淚了,意思是說,我把你造好了,

沒有看到你出航就要把你送去台灣,我們很捨不得。他們老人家吟唱 時會唱船的那一片木頭是我砍的、什麼地方是我作的、如何作---,這 些過程都是有感情的。雖然是受到政府委託所做的,但是對老人家而 言是一種生命力。 (H64.2005.10.14.談話)

我們蹲坐在牆邊的石頭上,雖然兩腳發麻而不時換腳,但是美玉看我們聚精 會神的聆聽,就又繼續說下去:

今年大船計畫本來是由朗島社區發展協會辦的,但是因為他們那裡出 了一些問題(去年舉辦兩艘大船下水雙拋儀式,可能是太誇耀了,有 違族人謙虛的文化,所以部落一連串有人發生不幸) ,沒有人要作,所 以臨時才改由漁人社區發展協會作。這是一種禁忌,也是一種規範,

沒有被祝福的行為恐怕會遭來厄運。----今天是官方的儀式,所以由 鄉長致詞講話,如果是傳統的儀式那輪得到他。 (H64.2005.10.14.談 話)

她停頓了一下又仔細聽吟唱的內容,黃昏的海面也隨著古調而清柔,老人 家在迴旋的音符中沈思。美玉回過頭來,晚霞在她臉上勾勒更深更美,她以柔和 的音調告訴我們:

在老人家的唱調中很多的話是用隱喻的方式表示,現在的年輕人很少

(16)

聽得懂母語及含意了。語言斷層將會造成文化斷層。所以老人家對聽 得懂母語可以交談的年輕人特別器重,而不是行政職務高的人。

(H64.2005.10.14.談話)

在吟唱結束後,我帶了幾個遊客到教會旁的藝術品展覽室,展覽活動是由 蘭嶼藝術家聯盟策劃及提供作品,遇到蘭妹,彼此介紹之後,他提出傳統大船祭 與這次活動的差別,他說:

公家的比較不正式,沒有感覺也沒有感情---下午 5 點吟唱就結束了,

如果是傳統的就會唱到天亮,而且很多親戚都來幫忙。我們會分公家 的或傳統的活動,如果是傳統的,芋頭都是自己種的,不會向台灣買,

而且會用芋頭將船蓋得滿滿的,看不到船身。 (H65.2005.10.14.談話)

隨著活動的結束,人群漸漸散去,我邀他們幾個學生一起到無餓不坐吃晚 餐聊天。因為有幾家電視媒體公司的工作人員也在場,我們自然就聊了起來,老 闆娘也一起加入。老闆娘是台灣人,已經申請英國留學,因為嫁給蘭嶼的青年又 喜歡蘭嶼的生活方式,所以放棄而選擇回到蘭嶼,在蘭嶼也算是傳奇女子。但是 從她口中又知道蘭嶼的另一傳奇事件,她指著屋外另一件石頭屋,裡面關了二十 隻台灣買進的豬,所以叫我們明天早上來看殺豬。高雄大學的張同學張大眼睛吸 了一口果汁,一臉狐疑的問: 「為何不向當地人買?這裡很多豬啊!」 。老闆娘笑 著回答: 「白豬比較便宜,而且向當地人買豬,會有爭議」 , 「什麼爭議?」其他 兩位同學不約而同的問。 「因為有的會說為什麼買他的豬不買我的豬?就像上次 拍『等待飛魚』這部影片時,要找二隻羊拍片,他們就說為什麼租他的羊,不租 我的羊?如果租我的羊沒有租他的羊,我也會不好意思。可不可以我們的羊全部 都租」 。經我詢問 Sinan R.談到為什麼不向當地人買豬,她說: 「太貴了,他們都 會哄高價錢,小小的一條豬就要一萬二千元」 。至於為何不租羊?則可能擔心會 引起彼此的嫉妒而破壞情誼。

聽說明天清晨五點就要殺豬,所以今晚我睡的比較早,但是隔壁的同學們

(17)

還興致勃勃的在陽台上聊天。

果真,天還沒亮,遽聞豬的尖叫聲貫穿我的腦門,我跳了起來驚悚得頭皮 發麻。趕緊漱洗完後飛奔到活動現場,一陣陣白煙及燒焦味在清晨的空氣中瀰 漫。海浪輕拍著岩石,晨曦在海面上一片閃爍,Sinan N.和她先生及幾位年輕的 朋友在家後面的空地上用稻草報紙燒一頭已經殺死的黑豬,豬毛被燒得起火。他 告訴我: 「為了配合村落的活動,我們漁人共有三戶人家自己殺豬,雖然活動公 家殺了 9 頭,但是我們還是會殺,要分給來的親戚」 。事實上,這三家殺豬所代 表的是一種社會地位及能力的表徵。

我急忙趕到就在無餓不座店面旁的廢棄石頭屋,一群年輕力壯的男人,合 力抓豬,一人則手持利刃一刀刺進豬的頸部,在一陣哀嚎掙扎之後,豬一隻隻的 倒臥在血泊之中,隨後各組開始用稻草燒豬毛,整個村落忙碌了起來。一位女遊 客看到這一幕,躲到牆後哭了起來。我在她身旁隨即安慰她,她不斷抽泣的說:

「不忍心聽到慘叫聲,覺得非常殘忍」 。我想,如果沒有讓他瞭解原住民殺豬的 文化,這樣的參與體驗是恐怖與殘忍的。這讓我體驗出 Miller(2003)在探討原住 民文化之旅與旅遊者的原初論述中的觀點,有關印地安人獵殺野牛的過程,遊客 認為當地人是殘忍的,但是當地人取笑外來的獵者為懦夫,不敢正面面對危險的 動物,不懂得樂在其中並且浪費食物,顯示白人不僅不尊重動物而且也入侵到當 地的文化。雖然殺豬是一種殺生行為,但是在原初社會中有其文化意義,隨著分 豬肉、芋頭的行為,也是一種人際網絡及社會地位的表徵,而非所謂的「無意識 的屠殺」 。

隨後我帶著那位小女生一起走到漁人教會前廣場,大船旁堆放的芋頭已經 被擁有分配權的男性,平均分成一堆堆,村落的每戶代表都拿著布袋坐在台階、

涼台等著分芋頭。這有別於傳統的分芋頭文化,因為是公家的活動所以是一種分

配而不是誇富與分享的文化行為。

(18)

約莫九點鐘,活動即將開始,來自其他村落的親戚都來到漁人部落,唯一 的一條道路也開始塞車,人氣也沸騰了起來。活動廣場邊,有盛裝傳統服務的婦 女、著丁字褲的男人,兜售檳榔、煮熟的潮間帶小螃蟹、螺螄,一群群聚會的談 笑婦人,一群群忙著拍照取景的遊客,交織成一幅慶典盛況。

在熱鬧的活動現場,遇見 Syaman L.(當地人,約 45 歲,自軍中退伍後返 鄉從事文化導遊工作)帶了二位遊客參加,他們對這次恭逢其時的盛會感到興 奮。這二位遊客均大學畢業,從事個人工作室,對這次的蘭嶼之行認為非常值得,

由朋友介紹找到 Syaman L.作為解說員及安排行程。我隨即訪問他們的感想:

比預期的豐富得太多太棒了,更難得的是看到大船下水儀式。尤其在 Syaman L.安排下住民宿、到傳統屋和老人家聊天,吃到芋頭及飛魚 乾。之前雖然曾經上網查詢相關資訊,但都是表面的,旅遊的書對文 化的介紹也很少。能夠透過當地人的解說才能瞭解深度的文化,而且 家裡的文物都是活生生的文化教材,那麼真實的貼近文化」 。

(G25.2005.10.15.談話)

在會場上又遇見一位口音很北京的人,果然不出我所料是北京中央電視台 的工作人員,他 9 月 21 日到 10 月 21 日到台灣作新聞採訪,這趟蘭嶼之行讓他 體驗深刻,他說: 「蘭嶼的少數民族文化是台灣保存得最完整的,人也很親切很 善良,我回去會作系列性報導的」 。

開始分肉了,按照各戶名單一個個唱名領肉,我也和幾位遊客好奇的擠到 前面去,剛好遇到 San Gumalin,他告訴我:

傳統分肉名單的排序是愈前面的表示輩份愈大或愈有成就的人,如果 排到後面的,很多人就會覺得不好意思走掉了,或是因為排序先後而 留下心結。今天是公家的所以沒有這樣區分。 (H5.2005.10.15.談話)

下水拋船儀式就要開始了,很多老人家一再用母語催促,因為依據當地的習

(19)

俗必須在太陽開始落下之前下水,這才表示這艘船的生命力將如日中天般的旺 盛。村落中的男士們都穿著丁字褲,圍繞在船的四周。如果依照傳統,這種儀式 都是由船主擔任,因為這是鄉公所舉辦的活動,沒有人願意承擔,唯恐觸犯禁忌 帶來厄運,最後只好推舉村長及村長太太擔任主祭者。村長及其太太均盛裝傳統 服飾,手持短刀及禮杖站在船頭,由漁人教會牧師以宗教的儀式為船禱告與祝 福。這是一種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混用的儀式。

拋船的隊伍從廣場的兩端進場,男性族人圍著新船,兩拳緊握,各作騎馬 蹲擋式,身體不斷搖動,高聲吶喊,頭作前後仰俯,並不時發出嗚嗚的聲音,相 互激勵士氣。老人、小孩、還有一位漢人也都參與,村長則蹲坐在船上不斷的揮 著短刀驅魔。當船被拋向空中、落下、接著、拋起、落下時,在船上的村長必須 保持平衡,整個場面是一種力與美的結合。當所有男人接近船身時,不僅是一種 祝福也是能力與存在的表現,最重要的是讓部落的氣氛再度回到對傳統的依戀也 凝聚了部落的力量。之後,船一路被抬到漁人海灣,我發現一位約八十歲的 Akay 默默的、蹣跚的跟著隊伍後面。當每位水手按照輩份與能力就位後,在大家的歡 呼聲及祝福聲航向海洋,親澤海洋母體文化的溫潤與喜悅。小孩子也一個個光著 身子跟著大人跳進海裡嬉戲,在童顏笑聲中造就了剛毅、樂天的海洋性格。幾位 老人佇立在岸邊,臉露微笑眼泛淚水,泛黃的丁字褲兩邊乾扁的雙臀,下垂而不 再結實的胸肌,訴說著歲月與傳統的流逝,惆悵中卻有一份欣慰。色彩鮮豔的拼 板舟航向海灣,在湛藍的海水與天空之下,襯托出美麗的圖畫,剛好一部機動船 駛來與之交錯而過,馬達聲驚動了大船的波紋,定格在兩塊嶙峋的礁岩中,在傳 統與現代的交融與矛盾中,道盡蘭嶼不可知的未來。

Syaman R.告訴我: 「我們是個勞動的民族,只要還能動就會參加,參加就 代表還有用。不過今天的人太少了,不好看」 (H66.2005.10.15.談話) 。後來經過 我的求證,所謂的「不好看」是指沒有面子的意思。又根據鄭漢文的研究結果:

「大船落成呈現的是部落力量,船主及部落的人總是希望陣容甚大,這關係到部

(20)

落的面子,面子的背後是集體意義的呈現」 (鄭漢文,2004:50) ,這也說明「競 爭」的概念,從鄭漢文的研究得到接近真實的解釋。

整個大船祭的典禮雖然是官方舉辦的,相較於傳統的儀式,確實喪失了文 化的真實性,但是在活動過程中卻也發揮了部分「社會聯繫」 、 「社會秩序」 、 「集 體記憶」 、 「傳衍文化傳統」 、 「增進群體生活趣味」的內部功能,也讓旅遊者體驗 大船文化表徵意義的外部功能。但是陳茂泰(1997:144-146)指出:

觀眾與演出者對所展演的『文化』內涵會有認知上的契合、衝突及模 稜兩可。兩者之間透過表達及經驗集體建構相互主觀的意象,導致在 文化實踐工作過程中常現的反射性、競爭、統合、行動腳本及監督等 等反覆出現的心理文化現象。

所以從上述的文本中,或許有些人會對文化商品化及去脈絡化予以批判,

但在禁忌的文化限制下,也能瞭解整個儀式「內演(perform for our own people ) 」與「外演(perform for strangers ) 」的折衷。當地族人則更能清 楚的區分傳統與展演的文化行為,這也是傳統儀式與活動展演不同意義之處。正 如謝世忠(1994a:149)在論述山地文化多重詮釋體系時,指出:「同族人集體 演出特定的歌舞,是自我文化的集中與輸出,也就是『演出文化』 ,雖然是商業 性演出,但也是文化輸出的過程」 。

但是對旅遊者而言,演出活動是一種對其民族形象接收的媒介,但對整體 文化意涵的建構與體驗,也是一種真實情境的體驗。就如 Urry(1990)所謂的:旅 遊是在尋找象徵不平凡的事物,而不一定在尋找 MacCannell 的那種對「真實性」

的懷舊鄉愁,反而一個慶典活動帶給旅遊者的「體驗的濃度」與「意義的深刻性」 ,

才是慶典活動的重心。所以文化的傳遞者(culture broker)就扮演重要的傳遞角

色,讓旅遊者體驗更深入的文化意涵,進而成為潛在的客群及傳播者。

(21)

二、游向遠方—綠觿龜與女孩的相遇

遇見她,清純而稚氣,身材高挑皮膚白晰,家住台北,商校畢業後為了跳 脫考技術學院的設定,追求理想的科系,已經補習二年,乘著寒假補習班尚未開 課前與朋友到蘭嶼散心。他們在民宿主人的告知之下,也參加我在蘭嶼舉辦的教 師文化體驗營活動。在她要離開蘭嶼等候補機位時,我帶她到蘭恩幼稚園及文物 館逛逛。從機場走到蘭恩大約十分鐘,我們邊走邊聊,今天的海面湛藍而平靜,

羊群在海邊礁石上遊蕩。她邊走邊看著路邊的野花,並分享她的蘭嶼經驗:

我的朋友還要留下來潛水,我則要趕回台北補習明年重考大學。這次 到蘭嶼玩了四天,對我的影響很大。這是第一次來蘭嶼,起初對蘭嶼 的印象是遙遠、原始,我的朋友喜歡大自然,我就喜歡逛街、有霓虹 燈的都市。這幾天下來真的發現蘭嶼的生活就是自然。豬羊走在路上 跟人在一起是那麼的自然。過去對海很害怕,現在覺得它與人的生活 是那麼的密切、親切,也是一種生命。這次很幸運海洋大學的學生帶 我們去看綠觿龜孵化,為了怕龜的蛋被蛇吃掉,他們用一個網狀的袋 子把它圍起來,這幾天他們算準了會孵化,就把袋子剪開,共有八隻,

好小喔!好可愛!眼睛都還沒有張開,淡綠色的,腳像綠葉片一樣。

解說員說,要讓小烏龜聞這裡海沙的味道,當它爬向海洋,過四、五 十年後它會記得海沙的味道而回到出生地產卵。它們的天敵很多,說 不定在爬向海洋的過程中就被蛇吃了。又因為殼很軟,說不定被海浪 打了之後碰到岩石就死了,所以存活率很低。我看到它們一直用力的 往海的方向爬去,我好感動喔。 (G17..2005.9.26.談話)

聽她激動的口吻,在感動中似乎也找到了再度出發的動能。有時候大自然

的動物、植物也是一種「他者」 ,大自然是個無言的說法者,藉由他者的看見與

感動,反射自我生命的定位。文化旅遊也是一種學習的歷程,體驗生命的意義及

其中蘊藏的情感結構。Cohen(1988)也提過:旅行者尋求的是旅程中無形的東西,

(22)

比身歷其境更多的回饋。李仲廣、盧昌崇(2004:154-157)則從哲學的角度來 看: 「體驗概念包含的不僅是原始的經歷,其中還存在著與生命的內在聯繫。每 一種體驗都從生活的延續性中產生,並與其本身生命整體相連」 。小綠觿龜爬向 海洋的啟示,無形中影射自身的處境與困境,是一種自我概念的昇華與學習。在 送她上飛機前,她很堅定的告訴我: 「明年考上我一定會再回來」 。

三、刻「骨」銘心的志工經驗

利用暑假與台東大學資管系的王老師及學生四人到蘭嶼東清國小、鄉公所 幫忙維修電腦,並利用晚上時間到部落維修電腦。我們住在野銀部落的民宿,所 以我就利用晚上與老人在傳統的 tagakal(涼亭)家閒話家常。因有颱風警報,唯恐 滯留蘭嶼,所以王老師和學生就提前返回台灣,我則特別留下來體驗蘭嶼的颱風 天。機場外面,三兩個隨地坐在地上喝起威士比,還不時向我打招呼。在此,生 活就是這麼隨性。我向其中一位中年男子買了二包已經煮熟的潮間蟹,一包 100 元,打算待會兒可以帶到民宿與主人一起分享。

還好,今天風勢還不大,飛機班次正常。送走他們後我就到漁人部落住進 Sinan R.家的民宿。樓下是主人的起居空間,樓上有二間通舖供作民宿。當我剛 把行李放定,過一會兒,又有五個客人進住。其中四位女生是曾經三年前來過蘭 嶼參加台灣文學研習營,都是大學同學,現在分別就讀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新 竹師院台灣文學研究所,另一位則準備社會工作行政特考。當我問到為何重返 時,她們都認為: 「這裡的風景好美!而且上次就是住在大姊家,她人非常好,

因為想念她所以又回來重遊」 。我和她們一起住在一間通舖,這真是難得的經驗。

不久,Sinan R.回來了,特別到樓上和大家寒暄,熱絡親切之情流露無比,讓人

有回家的感覺。她說: 「現在我沒辦法陪你們,我要去居家關懷,幫老人打掃及

護理」 。我聽了之後,讓我回想看過〈面對惡靈〉的紀錄片,有關蘭嶼獨居老人

的照護及文化的衝突等議題,老人基於愛護子女,深恐生病的惡靈殃及子女,所

以多半會選擇獨居。基於驗證的心態,所以我徵詢可否一起參與,淑方(準備參

(23)

加社工特考,以前參加過社區服務志工)也主動要參加,在徵得 Sinan R.的同意 後一起前去當志工。

Sinan R.沿路向我們介紹居家關懷協會成立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改變了當地 人對 Anito(惡靈)的想法及文化的禁忌,有更多的婦女投入該項活動,雖然每次 有 150 元的津貼,但是最重要的是老人有人照顧了,加上是由當地人所發起的活 動,大家也認為有必要。在還沒到老人的家,遠遠就聞到一股臭味。Maran(叔叔 的問候語)坐在門口,我們用簡單的問候語打招呼之後,就馬上捲起袖子開始打 掃。我以靈敏的嗅覺不斷找尋臭味的來源,發現一個便盆就放在角落,打開一看 大便多日未倒,已經成糊狀了。鋪在地上的草席,間隙縫中隱約有著黃黑色的糞 便。我和淑方將床鋪搬開時,底下的螞蟻一窩窩的向外翻滾逃竄,直叫我頭皮發 麻。

當我們打理完畢之後,Sinan R.幫老人家清理傷口,當她把紗布從左膝拆下 時,我終於知道惡臭的來源了。原來他老人家左膝裝上人工關節,整個不銹鋼的 關節與白骨清晰可見,傷口已經腐爛到深見白骨,並且有蛆在骨縫中蠕動。她用 鉗子小心翼翼的清理,我則雞皮疙瘩掉滿地。我終於瞭解蘭嶼的醫療落後及存在 的傳統禁忌文化,尤其在看過田雅各醫生的〈蘭嶼行醫記〉之後,更能體會。Sinan R.一邊換藥一邊說: 「原先醫生建議要截肢,老人家不願意,只好以宗教信仰及 每日的護理,維持了十幾年,這也堪稱是奇蹟」 。這或許也說明,在醫療缺乏的 蘭嶼,宗教信仰成為慰藉心理的補償功能。

在路上,雖然身上仍有揮之不去的味道,但是心裡倒是法喜充滿。淑方告

訴我: 「這是我最深刻的一次蘭嶼文化之旅,讓我體會不同文化的價值觀與信

仰」 。不容否認的,對我而言也是最刻骨銘心的體驗。在參與之後我從老人身上

看見更深層的生命哲學,老人對自身文化的重視與堅持、對生老病死的泰然與順

服、對下一代的關愛態度與方式,一改過去達悟族人對年邁父母遺棄的不孝觀

念。晚上和她們躺在床上分享今天的體驗時,我問她們蘭嶼最讓你深刻的是什

(24)

麼?她們很篤定的說: 「人及生活觀」 。(2005.8.3.田野筆記) 四、傳統屋下的人際邂逅

老人、老屋編成的古老故事,串連了達悟族的神話與傳說。而那晚我們在 傳統屋下聽到最多的神話。根據夏曼•藍波安(1994:2)所述:

初民民族神話故事的流傳,有其充分的自然背景及必要的社會條件;而 這些就是她的文化世界觀、哲學觀、價值觀等的整體。神話所衍生的習 俗內容,絕不是現代人主觀意識所謂的「迷信」 「荒謬」 ,反之,神話的 消失,即是一個民族文化思維的貧窮。

據此,我喜歡聽老人家說神話故事,更喜歡在傳統屋下聽故事,才會體驗 故事倒敘的樂趣。在野銀等待候補了二天,終於等到傳統屋的民宿可以住宿,但 是必須和其他三位女生遊客一起住,我欣然答應。男主人幫我扛行李,沿著高高 低低及環繞傳統主屋的小路走著,依據傳統式村落並沒有明顯的路徑。天已經黑 了,加上沒有路燈,男主人熟悉的一個箭步跨上了一個石階,我則兩手攀爬著唯 恐踩空跌倒。男主人回頭等我時,還不時的告訴我: 「在我們這裡,只要拿行李 就不可以從別人家的前面經過,會被誤認是小偷」 。雖然讓我不解,但我可以理 解不同文化中自有其社會規範。

第一次住傳統屋,雖然是由 makarang(工作房)改裝的,但仍是新奇與興奮。

因屋子很矮,所以我以跪爬的方式鑽進屋內,和另外二位來自台北的大學生,一

位陳小姐(約 30 歲,作家,喜好旅遊,已經在此住一星期了) ,一起擠在通舖的

床板上。主人為我們介紹四周懸掛的羊角、魚頭骨及繪於門板上的魚圖,這是主

人一生勤勞及英勇的紀錄,就好似運動健將得到獎盃的榮耀一般。只是在這些符

號所指涉的意旨是一種社會的共同價值及個人存在的肯定,也是能力的誇耀。但

是在旅遊者的讚賞中,主人又存在謙虛的矛盾。所以當美君(約 20 歲,師大英

語系)一再誇耀時,主人的回答永遠是: 「沒有啦,還有人比我更厲害。你們看,

(25)

我打到最大的魚只有那麼小」 ,他指著門板上的魚圖說: 「我們這裡的人以前曾經 捕過多大就只能畫多大,不可以吹牛,否則會帶來不好的運氣」 。(H52.2005.10.25.

談話)

今晚,我們都在民宿主人家搭伙,我們一起幫忙挑菜、洗菜、切菜,今天 主人特別上山採了山蘇、地瓜葉,加上辣炒飛魚乾、配上地瓜、芋頭,享用道地 的風味餐。吃飯時和他們的家人,包括民宿男女主人、女兒、女婿、兩位小孫女 共有十人,大夥兒邊吃邊聊,主人還告訴我們有關飛魚的神話故事、飛魚的吃法、

男人吃的魚、女人吃的魚等文化的背景,不僅滿足我們的味覺也增長了我們的知 識。飛魚、芋頭它不僅是食物,已經遠遠超過物質本身,而是一種感情,代表達 悟族社會結構中的男女分工及經濟結構,更代表主人對客人誠懇的禮遇。

淑華(約 20 歲,師大英語系)邊吃地瓜邊嘖嘖稱讚好好吃喔,隨口問了一 句: 「很多遊客住在你們家嗎?」

「因為這是島上唯一的一家傳統屋民宿,所以經常客滿。很多外國人也喜 歡住在這裡」 。主人的女婿回答著,小女孩還一直偎著爸爸的身邊,有點 怕生而不好意思。

「當然囉,它比較有特色,如果台灣已經有的就沒什麼好玩了。」陳小姐 的心得。

吃完飯後,我們幫忙清理桌面,吃剩的菜餚倒到餿水桶餵豬,一點也不浪 費。難怪在女人魚民宿的網站中客人留言板上寫著:

我喜歡這種隨緣、惜物的生活方式,比生活在都市中,每天看著過剩 的食物,還更能體會食物的真味。每餐都有驚喜,每樣食物都非常非 常的美味,這就是簡單的幸福。」

(http://www.mulita.com.tw/home/home_1_htm)

沒錯,睡在涼台上的那種感覺,真的是有錢也買不到的。上次去民宿

的時候,晚上就是到隔壁鄰居涼台上與當地的老人家等人,在涼台上

(26)

聊了一個晚上。白天民宿的主人又帶我們去參觀達悟族的地下屋,晚 上夜遊蘭嶼。---當你瞭解到達悟族人的吃和住的時候(這樣瞭解還不 夠多喔)你才真的可以算是去蘭嶼玩過了。

(http://www.mulita.com.tw/home/home_1_htm)

所以旅遊不只是旅遊而已,進入到不同文化場域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體 驗生活的真實感與感知文化的差異性,進而對生活方式的反思與學習,重新去調 整人生的價值觀。

因為盥洗室在外面,是在涼台下用水泥增建的浴廁,必須輪流去洗澡,所 以我們就坐在主屋前的「靠背石」聊天,看著大海,聽著浪聲、蛙鳴及蟋蟀聲。

陳小姐分享他的旅遊經驗:

我非常喜歡旅遊,而且是到比較原始純樸的地方,因為才有機會過不 一樣的生活,才更有助於檢視自己的生命與自己的選擇。就像很多的 旅者一樣,旅程中的邂逅,彼此間沒有任何功利也毫無預設的相遇,

雖然彼此知道不會介入太深,但這種感覺卻很真實。就像我們今天的 相遇一樣。 (G26.2005.10.25.談話)

果真遇到作家兼哲學家就是不一樣。也是很另類的一種體驗,難怪到此一 遊者,即使是孤獨一人的旅者,也會在此濃縮的時空中,彼此無功利的相遇,而 產生真實的感覺。鴻儒就告訴過我: 「我開始迷上這種在酒吧(指無餓不坐)坐 下來與偶然認識的人聊天的感覺了」 (G27.10.28.談話) 。也如之前遇到珊甄一樣,

原本落寞的獨行者,當我在海邊露天的小豆苗咖啡吧喝咖啡時,就看和其他四位

年輕的遊客一起租乘機車,神采奕奕臉上綻放笑容向我招手而過。隨著七天的假

期結束,原來帶到蘭嶼的書一本也沒空看,反而在異地中找到共同分享旅遊心得

的玩伴,並許下明年飛魚季再敘的承諾(2005.9.23.田野筆記) 。或許這也是在功

利社會中對人際關係異化後的一種補償心態,在蘭嶼這個純樸的情境中,讓人放

(27)

下偽裝而真實的面對新的人、事、物,找到真實而有質感的邂逅。根據前述的文 獻中 Goffman 提到的:「我們身處的世界裡人們不斷的在交換著意義,而這個意 義就是對一種社會生活理解得很深刻的文化模型」 ,或許人類就是從這種非買賣 的交換關係中,去找尋存有的感情本質及信任感,以建立一種公共秩序,以避免 人際關係的崩解。

MacCannell(2001:380-390)也提到: 「當旅遊文化變成一種世界文化時,不 期而遇的同伴也成為是一種吸引力。東道主與旅遊者之間、客人之間都以短暫而 簡單方式去體驗他者的生活方式。---所以本土化(locality)的地景及人情特 色,是最佳的吸引物,而非娛樂性的設施及趨同化的文化」 。馮久玲(2002:63)

也提到「人們還是在消費,但是需要的東西遠超於物質。當我們在購物時,事實 上我們在商品內尋找故事、友情、關懷、生活方式和品行,我們是在購買感情」。

這也說明蘭嶼地區旅遊的特色除了原有的傳統文化外,最重要的是一種東道主與

旅遊者間與遊客間情感的連結,是一種吸引人的異國情調氛圍。在這種情感的體

驗下,除了讓旅遊者感知「曾經去過」的回憶外,還會有「因為曾經去過而想再

去」的懷念。

(28)

問題與討論

根據朱熙廷(2003)對原住民觀光文化園區的研究指出,背包族型的旅遊 者不喜歡事先規劃行程、喜好追求新奇、隨遇的體驗。在本研究中的資料蒐集過 程中也發現類似情形,更增加了體驗的驚奇性及豐富性。茲將發現之問題及討論 列舉如下。

一、旅遊是東道主與旅遊者之間知識、生活與情感的共構過程

以 Blumer 的符號互動論觀點,旅遊對個人的意義乃是在與他人互動之後所 產生,包括對自我解放、對他者的瞭解,也在互動中對人生態度的重新詮釋等,

對旅遊者而言都是意義的詮釋過程,進而產生內化的生活態度。李仲廣、盧昌崇

(2004:172)的論點也說明了此含意: 「休閒就是建構自我,建構主體性生活經 驗的過程」 、 「休閒是供求雙方共同參與的、有意義的創造過程」 ,不僅是一個生 活過程也是一個知識、生活與情感的共構過程。這和文獻中 Notzke(1999)的研究 結果: 「自助旅行者最深刻的經驗是與當地人的相遇接觸,更有 77%想要發現更 多當地人每天的生活,並親自體驗及學習他們的生活形態」 ,這樣的結果顯示,

蘭嶼的旅遊最具吸引力的是「參與當地生活的體驗活動」 ,也符合 Jafari 所提出的 以知識學習的旅遊發展趨勢。

二、體驗並創造旅遊互動過程中的隱形價值

過去很多的旅遊規劃活動,均在於設施及活動方案的設計,所謂偏重於工 具價值、顯性價值,例如放鬆、表面體驗,以達到假想的結果,較忽視了過程本 身的內在價值又稱為隱性價值。而內在價值的被激發又來自於人與人、人與事、

人與物之間互動的結果,它具有個別性及差異性。

體驗是一種非功利性質的世界,超越了工作事件並走出去。人唯有透過驚

奇的內在經驗,才能創造哲學思想。傅柯(Foucault, 1984)曾在〈何謂啟蒙〉中

提到: 「現代人不是要去發現他自身、他的秘密和他的內隱真理,而是要去『發

(29)

明』自己或自己的風格--所謂『人的本質』或「真實自我」並不存在,人被迫 面對的是不斷地嘗試創造自己,不斷地嘗試新的經驗。也就是對生活抱著一種 學習的態度,我們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的美學化」(引自黃瑞祺,2002:135)。

這說明了旅遊所造成的隱形價值包括發現自我、創造生活的美學、找到真實而 有質感的邂逅、創造彼此關照的人際關係等,這也是在蘭嶼旅遊中的最大特色。

三、旅遊者所追求的是體驗當下的真實性

從上述個案中可以知道對蘭嶼文化體驗有興趣的個人都是以年輕人、背包 族、住民宿的旅遊者所體驗的最為深刻。而且很多是「偶然性的體驗」 ,包括對 大船下水典禮的體驗、體驗真實與展演間的差異,但是在缺乏文化認知的基礎 下,均僅限於接受輸出式的文化,容易產生文化混雜及文化混淆的現象。對當地 人而言,為了演出及受限於禁忌,化約了文化內涵,而失去部分的文化真實感。

但對多數旅遊者而言,其目的在於體驗當下參與的真實,而不是很在乎儀式的文 化真實性。一般的旅遊者在乎的是「情境中的真實」 (authenticity) ,例如體驗參 加儀式祭典、參與當地日常生活的真實,而不在乎其事件或生活形態背後真正的

「事實」(reality)。就如 Graburn(1983)所說的:「旅遊者只是在儀式中尋求旅遊的 象徵意義,達到愉悅的目的」 ,又根據李明宗(2002:186)的研究指出,不同類 型的人對「真實」的認知不同:

E 世代的新人類對何謂真實的觀點就不同於老一輩的觀點。而就動機方 面,或許大多數的觀光客是以遊戲的心境追求真實,學者是以嚴肅的心 竟追求真實,大眾傳播媒體是以追求奇觀式的真實。而當地的演出者則 是嚴肅的心境演出擬呈現真實,當地的參與者則是以遊戲的心境追求真 實。

因此,為了避免旅遊者會誤認展演的真實為真實的文化,未來的展演活動

將盡量把握傳統性與完整性,否則將隨著展演的增加,而創造出另一失真的文

(30)

化,甚至取代真正的文化。

四、發展志工型旅遊的可能

隨著當地族人張淑蘭所拍攝的《面對惡靈》紀錄片之後,老人居家關懷的 文化議題、醫療保健制度、當地自發性居家關懷協會的成立等,都成了社會關注 的焦點。在文中所描述的參與志工的體驗,亦是在研究過程中的「偶遇」 ,未料 竟然得到非常深刻的體驗及對老人關懷的認知。如果以旅遊的文化動機而言,是 屬於「善於發現型(serendipitous)」的旅遊型態。隨著人口的高齡化、少子化、

提早退休的趨勢, 「服務志工」的休閒型態可能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會有更

多的人從事志工服務型態的休閒方式。根據前面文獻 Zeldin(1994,引自張廣瑞等

譯:120-125)提到東道主與旅遊者互動關係的演變,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彼此

之間並不只是買賣雙方的交換關係,而是彼此都在找回「人類存有的情感本質」 。

換句話說,Zeldin 所謂的情感的本質或許就是彼此的關懷與愛。如果以此觀點延

伸,未來發展志工型旅遊型態將會是一種趨勢,而且值得推動。

(31)

第二節 異地「雙交」--交會的偶然與交往的必然

本節乃針對在可能提供東道主與旅遊者互動機會的民宿、解說活動、公車 上、在部落偶遇的居民所發生的互動現象、影響因素提出討論與詮釋。雖然各種 現象都有其交互的重疊性及混合性,本研究乃以互動中的不良經驗及良好經驗的 事件方式予以分類,並從中發現其交會到交往的延伸。

壹、不良的互動經驗

「聊向村齋問風俗」 、 「入國先問禁,入鄉先問俗」是文化旅遊活動不可忽 視的認知,在先有認知之後才能積極的彼此欣賞與尊重,否則將會因為無知而產 生誤解與衝突。

一、過去對旅遊者的惡劣印象

晚上,在野銀和 Maran(叔叔之意)及 Kaninan(阿姨之意)在涼台上聊天,

原本我也很猶豫是否帶飲料(保力達 P 和健酪)去,唯恐對老人家身體有害,再 者,這也是我在田野調查時的疑惑。甚為兩難,所以我徵詢他兒子的意見後我還 是帶過去了。坐在涼台上,背靠著柱子兩腿盤坐,邊喝飲料邊聊,爾而我也向他 們要了幾個檳榔吃,檳榔汁染紅了我的嘴唇,心跳也跟著加快而亢奮。保力達 P 的酒精加上檳榔的咖啡因,讓我們愈聊愈興奮。因前兩天 Maran 有點感冒,我 擔心他是否要休息了,結果他還意猶未盡的回我: 「你想休息就回去休息」 ,他不 僅繼續說還高興得拍手吟唱。他今年已經七十五歲了,曾經當過二任官派的村 長,他一邊說著還一邊將已經掉頁的照片簿給我看,在泛黃的照片中有著他過去 的回憶及榮耀。在訴說過去觀光客的情景,他就止住了笑容時,陷入回憶的深淵 中,雖然我聽不懂母語,但是從他激動的音調可以想像當初不悅的情景。在經過 Syaman L.的轉譯中也勾起了他童年的回憶,他說:

早期在民國 50 幾年到 60 年的那個時候,有這情況。觀光客每次一來,

他們會現場給你們吃東西啊!給你糖果幹嘛啊!他就是要等那個車子

(32)

要開走的時候,沿路丟糖果,那這邊的人都會去搶這個東西,全村的 人,不管大大小小的小朋友,都到這邊去搶。有一次東清派出所的主 管剛好經過,被他發現到之後,就馬上跟司機說明,以後不能再做類 似這種情況發生。剛好我們在那邊吃飯,觀光客一大早就進來,那麼 一進來之後,他明明知道那是地瓜、芋頭,他就是用手指頭去弄,地 瓜隨手就拿來吃,事實上這種情況還維續蠻長的時間,後來這幾年的 觀光客是稍微有比較好,可能也許有人在教導他們,去尊重這邊的人 跟他們的生活文化。 (H63.2005.8.2.訪談逐字稿)

記得多年前為了寫期末報告來到蘭嶼,起個大早走在椰油村街上,我好像 到了異國的感覺,早上的蘭嶼靜謐而清新,看到居民在掃地,有位老人家招手微 笑的向我打招呼,讓我來不及回神連忙的說「Maran Kong」(叔叔您好)。遠遠的 看到公車駛來,我隨意就跳了上去,車上除了司機,售票員外,只有我和另一位 乘客。我買了環島票 148 元,沿路欣賞風光之外,也和當地人有共處一處的感受。

公車經過各村莊,司機慢慢的開著,沿路收載老人,有到田裡的、有到鄉公所的、

有到隔壁村找親友的。公車是鄉公所補助的,為服務居民而設,經費一部份來自

「關懷老人協會」捐款而來,滿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搭車免費。當車子停穩車門打 開約一分鐘後,首先看到的會是一隻綣皺的手,然後是灰白的髮絲,你就知道又 有一位老人上車了,接著就是相互打招呼的母語談笑聲。真像台灣的娃娃車,我 稱之為「老人觀光列車」。他們厚實起繭的雙腳永遠踏著對土地的依戀,著丁字 褲的老人是對文化的衿持。當我陶醉在這一幕時,鄰座的 Kaninan 親切的用生硬 而尾音上揚的國語問我「從台灣來?」 ,頓時,我有了時空的錯亂。

老人家到鄉公所站就都下車了,聽說今天可以領老人年金。我就移坐到司 機旁的座位,和他聊了起來,當談到過去蘭嶼的觀光經驗時,似乎大家都有相同 的記憶:

曾經在吃飯時,觀光客就進到我們家,也沒說一聲就拿起我們吃的芋

數據

表 4-1  蘭嶼民宿之類型  類型  特色  主人風格  傳統型  住傳統屋、供風味餐、文化原味濃厚  年長、親切  浪漫型  強調希臘風情建築、可以看海的座落、歐風 建築、有完整的網頁資訊  年輕、在台灣受過教育、原漢通 婚共同經營  學術型  接待國內外學者、較現代化設備、提供文化 相關書籍錄影帶、可供餐  熟諳英日語、大學教育程度、社 經背景較高、教 會牧師  海釣潛水型  提供海釣船、潛水設備  年輕、熟諳海釣 及潛水技術  宗教型  規範較為嚴謹、限制較多  熱衷宗教事務、 中年  類享樂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我的快樂 來自你的笑聲 而你如果流淚 我會比你更心疼 我的夢想 需要你陪我完成 而你給我的愛 讓我勇氣倍增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 相依相信 彼此都感恩

編號 主持人 計畫名稱 審查結果 CF12202 許惠恒 在亞洲國家多中心隨機研究比較 Joint Asia Diabetes. Evaluation (JADE)

對於身心障礙者而言,由於在施測時比一般民眾有較多的考量,經常會有常模參 照適切性的考量(Berven, 2004; Parker, Hansmann & Schaller,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社會型 3 年期計畫書撰寫格式

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

KU 群至常奪透遊 性家希、過戲 的庭望甚學規 發以別至習則 展外人攻 -o 依擊漸 一由從性漸 這於他的變 時他們行成 期們的為使 的仍主出與 兒處意現別 童於行。人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製作了一系列網上教學資源供教師參考,鼓勵

比較(可與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家,對同類型/主題創 作的處理進行比較。例:Donatello的《David》)、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