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中國語文科優化措施── 課程及評估的規劃與實施(新辦)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高中中國語文科優化措施── 課程及評估的規劃與實施(新辦)"

Copied!
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高中中國語文科優化措施──

課程及評估的規劃與實施(新辦)

(八) 選修融合必修(II):

文化專題探討與課堂討論(新辦)

(2)

中國孝文化之體現:以「母親」書寫為例

講者:盧嘉琪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3)

中國傳統孝文化探析:

你知道這兩個是什麼字嗎?

• 上半部是「老」字的省略,是一個彎腰弓背,手持拐杖的老人;

• 下面是個「子」字,意為「孩子」,孩子把雙手朝上伸出,托著老人。

《說文解字注》:

「善事父母者。《禮記》:『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

謂畜』。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4)

中國最早的「孝親」書寫:

• 《詩經·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此詩有兩個解釋:

• 一是孝子感懷父母恩德,

遺憾未能終養父母,表達 辜負父母期望的遺憾;

• 二是則描繪失去父母的悲

哀,細膩寫出孤兒倉惶無

助的心情。

(5)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第一章傷父母生養辛苦勞累。

此章以嫩時可食的莪比喻為有用之人;長成蒿、蔚變粗不可吃比喻為庸 才,詩人借此自責沒有成為有用的人,有愧於父母的期望。

由此再聯想到父母的劬勞、勞瘁,父母上疊「哀哀」二字,言父母生我 之勞苦、育我之勞瘁。語調哀傷,嗚咽不止。

第二章是詩人自愧之語。

此章有三層:

借瓶比喻自己,以罍比喻父母,小瓶裡沒有酒,是大酒器罍的恥辱,

詩人表達自己不成材,給父母增添了恥辱。

離開父親則無所依靠,離開母親則無所依賴,恨自己不成材,一切 還依賴於父母。

離開父母在外時,因不得志而心憂回到家裡時,有愧於父母的養育 而感到不安 。

第三章訴報答父母之情

此章首三句敘述父母之恩,親恩之深重難報。

第四章是作者不能盡孝之憾

此章作者觸景生情,藉由山高風疾的情景,烘染己身的孤苦,以及不得 終養之痛。

(6)

儒家孝文化之體現── 《孝經》

• 《漢書‧藝文志》:「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言 者,故曰《孝經》。」

• 全書1800多字,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中篇幅最短的一本。

• 儒家經典中,以《論語》、《孝經》流傳最廣,尤其以《孝經》,

成為天子至庶人所共同遵行的道德經典。

• 主旨是從個人及社會政治角度,讚美孝之美德,宣揚孝是人的立身

處世之本,亦是施政取民之基要。

(7)

行孝之意義:

•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

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

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 德。』」

• 《孝經》〈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驕則亡,為下而亂 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8)

孝之實踐:

•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卷上〈睦親‧人不可不孝〉:

「人當嬰孺之時,愛戀父母至切。父母于其子嬰孺之時,愛念尤厚,撫 育無所不至。蓋由氣血初分,相去未遠,而嬰孺之聲音笑貌自能取愛於 人,亦造物者設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窮。雖飛走微物亦然,方其子 初脫胎卵之際,乳飲哺啄必極其愛。有傷其子,則護之不顧其身。」

• 人在嬰孩時,因為剛與母體分離,愛戀父母至切。而聲音笑貌又能令人 憐愛。

• 父母對兒女的愛是造物自然之理,不單人類,動物亦然。

(9)

然人於既長之後,分稍嚴而情稍疏。父母方求盡其慈,子方求盡其 孝。飛走之屬稍長則母子不相識認,此人之所以異於飛走也。然父 母於其子幼之時,愛念撫育,有不可以言盡者。子雖終身承顏致養,

極盡孝道,終不能報其少小愛念撫育之恩,況孝道有不盡者。凡人 之不能盡孝道者,請觀人之撫育嬰孺,其情愛如何,終當自悟。

• 人長大後,開始與父母疏離。但作者指出人類親情與禽獸之分別,在於禽獸長大會離開父 母而不相認,但人類則是骨肉親情,為人子女應念及年幼時父母的盡心撫育,而極盡孝道。

• 為人子女,應將心比己,自己曾作嬰孩,得父母愛護。今天父母老了,我們應反過來愛護 父母,如同當日父母愛我們一樣。如不能盡孝者,應觀察他人撫嬰孩之情,定必有所感悟。

(10)

書寫「母親」

• 每個人的成長,都與其家庭,尤其父母影響最大。所謂「三歲定八十」,父 母的教育,即是現代人所講的「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兒童 的腦中。

• 古代的母子有著不分割的紐帶。古代社會裏,撫育子女的責任幾乎都在母親 身上。幼子日常的吃喝拉撒由母親照料,倘若不幸父親去世,母親還得承擔 維持生計的重任。母親的操勞,為家庭奉獻和犧牲,令許多孩子主觀上認為 母愛更偉大。

• 過去許多學者在記述自己的長輩,或追念親人的時候,常論及父母親對自己

的影響,歌頌母親的記載更佔多數。

(11)

外國人以康乃馨為母親之花,

中國的母親之花是什麼呢?

• 萱草是中國「母親之花」古人稱母親為「萱堂」。

• 中國以「椿萱」代稱父母。椿樹通常種於庭園之中,與生長在北堂的萱草相對,

故有「椿庭」、「萱堂」之稱。

• 《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詩中 諼草即萱草,據說萱草能令人歡樂忘憂,所以古人又稱之忘憂草。「背」指北堂,

是古時婦女的居室,後世遂以「北堂」借指母親。〈伯兮〉本為描述婦女思念遠 行的丈夫,希望找到忘憂的萱草,種在北堂上,以解憂思。

• 相傳隋朝末年,李世民與父李淵征戰南北,其母思兒成疾,大夫以明目安神的萱

草煎煮給李母服用,並在北堂種植萱草,以解憂思。

(12)

以「萱草」為題的文學作品

唐‧孟郊〈遊子〉︰

「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元代王冕〈墨萱圖〉上題詩: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慈母倚門情,

遊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萱草生北堂,顏色鮮且好。對之有餘歡,背之那可道?人子孝順心,豈 在榮與槁?昨宵天雨霜,江空歲華老。遊子未能歸,感慨心如搗。」

甘旨:指養親的食物,後引申為對雙親的奉養。

• 古代遊子在遠行前,為免母親憂心牽掛,會於母親的居所(北堂)庭前種 植萱草,以期花開之日,金黃燦爛的萱草可以代替自己陪伴在母親身邊,

緩解慈母之憂、遊子思親之苦,因此「北堂植萱」引申為母子之情。

(13)

《論語‧學而》「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陽資》:「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達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 乎﹖」

《孝經‧喪親章‧第十八》:「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 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

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慼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 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喪祭文化中的孝:

喪祭文化目的:

• 報答父母養育愛護之恩。

• 表達父母離世所帶來悲痛。

(14)

為母親寫墓誌:歸有光追憶中的母親

• 卷25〈封中憲大夫興化府知府周公行狀〉提到:「有光之先妣,與公同祖,

不幸蚤逝。嘗念少時之母家,群從諸舅,每見輒哀憐慰藉,為談先妣生平,

相與淚下,至今使人有戚戚渭陽之感。」

• 〈項脊軒記〉裏亦曾提到母親:「家有老嫗,嘗居於此。嫗,先大母婢也,

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 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 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

蚤:早

戚戚:憂傷的樣子。

渭陽之感:渭陽是舅父的代稱,出自《詩經·秦風·渭陽》,這裏指甥舅的思念與懷舊之情。

中閨:內室。

(15)

歸有光〈先妣事略〉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來歸。踰年,生女淑靜。淑靜者,

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殤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踰年,生 有尚,姙十二月;踰年生淑順。一歲,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 健。然數顰蹙顧諸婢曰:「吾為多子苦。」老嫗以杯水盛二螺進,曰:「飲此,

後姙不數矣。」孺人舉之盡,喑不能言。

• 〈先妣事略〉寫於歸有光23歲,與魏孺人婚後,並剛生下女兒,疼愛女兒的同時,思念起早 逝的母親。

• 文章開首交待了母親出生年月、婚姻年齡、生育狀況,並由母親生育之苦,令人聯想周氏早 逝之因。

顰蹙:皺眉蹙額,形容憂愁的神情。

喑:啞。

(16)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 泣,然猶以為母寢也,傷哉!於是家人延畫工畫,出二子,

命之曰:「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以二子肖母 也。

• 周氏年僅26去世,留下六個幼小的孩子。

• 「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是以孩童的懵懂寫母親早逝的悲哀。

• 以歸有光與其大姐作為母親肖像的原型,來烘托母親去世的倉促與淒苦。

(17)

孺人諱桂。外曾祖諱明;外祖諱行,太學生;母何氏。世居吳 家橋,去縣城東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橋並小港以東,

居人環聚,盡周氏也。外祖與其三兄,皆以貲雄,敦尚簡實,

與人姁姁說村中語,見子弟甥姪無不愛。

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綿,入城則緝纑。燈火熒熒,每至夜分。

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冬 月罏火炭屑,使婢子為團,累累暴階下。室靡棄物,家無閒人。

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輟,戶內灑然。遇僮奴 有恩,雖至箠楚,皆不忍有後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 人得食。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

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 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 讀無一字齟齬,乃喜。

• 周氏是傳統慈母的形象,

課子夜讀,對歸有光的 關心和溫暖,襯托出歸 有光寫作時的悲哀。

• 轉入正面敘寫母親的事 蹟,包括家世及娘家狀 況。

• 歸有光從外祖父的家族 寫起,以突出母親優良 的品性皆從外祖父一脈 傳承,而其對歸氏的貢 獻,是賢妻良母的典型。

貲雄:富有。

姁姁:言語溫和親切。

緝纑:緝是織的意思,纑是麻線,這裏指搓麻 線。

灑然:整齊的樣子。

箠楚:鞭杖。

齟齬 jǔyǔ:彼此不合。

(18)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舅母卒,四姨歸顧 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與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歸王三接,孺人所許聘者也。十二年,有光 補學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婦,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撫愛之,

益念孺人,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彷彿如昨,余則茫然矣。

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

• 文章末的兩個部份,講述外祖父家庭的不幸、大姐和自己的婚姻,續寫母親逝 世後人世的無常。

• 對母親的懷念、痛惜母親早逝的悲哀,在時光流逝中被擴大和延續,借最後的

悼辭(銘),營造出滿紙嗚咽的感人效果。

(19)

歸有光〈先妣事略〉之評價

• 梅曾亮〈艾方來家傳〉 : 「歸熙甫撰〈先妣事略〉,皆瑣屑無驚人事,失母者讀之,

痛不可止。」

• 唐文治〈國文大義•論文之神〉: 「情溢於中,淒入心脾,專以白描勝。如韓文 公〈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寄許孟容〉、 〈與蕭翰林、李翰林書〉,歐陽文忠

〈瀧岡阡表〉等,皆是也。至近人優為之者,震川為最。講式三:歸熙甫 〈先妣事 略〉、歸熙甫〈項脊軒志〉、張皋文〈先妣事略〉。」

• 唐文治〈國文經緯貫通大義•淒入心肺法〉中評述歸氏〈先妣事略〉說: 「純用白 描法,令無母之人讀之,自然淚涔涔下,真血性文字也。張皋文先生〈先妣事略〉,

與此相類,然微有不逮者,非天性之不如,蓋文字稍亞耳。學者宜參閱之。」

涔涔:淚流不止。

(20)

歸有光〈先妣事略〉的題材開創

• 歸有光〈先妣事略〉之後,出現了很多追憶與描寫自己母親生平事蹟 的傳狀類作品,可謂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文章範式。

• 方苞〈先母行略〉

• 陳用光〈先母事述〉

• 秦瀛〈先妣行述〉

• 方東樹〈先母行略〉

• 姚瑩〈先太宜人行略〉

• 張惠言〈先妣事略〉

• 王拯〈先考妣行實〉

• 吳敏樹〈先妣氏墓道述〉

• 法式善〈先妣韓太淑人行狀〉

• 張裕釗〈先府君暨先妣事略〉、

• 薛福成〈先妣事略〉、

• 蕭穆〈先妣事略〉、

• 馬其昶〈先考妣蓮花岡墓誌〉、

• 林紓〈先妣事略〉、

• 姚永樸〈先妣事略〉、

• 姚永概〈記先妣逸事〉等等。

(21)

超越階級的母愛:

• 許多母親由於生下孩子後,母奶少而不足以哺乳;又或母親生育後身體虛弱,迫於以乳母 代勞。更有的是母親難產而亡,所以嬰兒喂哺的工作要由乳母代勞。

• 許多乳母遺下自己的親生骨肉,去哺育別人的兒女,由乳母湊大的小孩,與乳母有一種親 密的感情。

• 有僱用乳母的家庭,孩子與父母相處時間遠遠不如與乳母相處的時間,孩子在嬰兒時期,

在乳母的扶持下學會走路,學會說話,母子間的依戀油然而生。

• 有些孩子更把乳母視為親生母親般看待,在長大後懷念和感激乳母哺育之恩。

(22)

• 為乳母作銘始自唐‧韓愈〈乳母墓銘〉:

乳母李,徐州人,號正真。入韓氏,乳其兒愈。愈生末再周月,孤失怙恃,李 憐,不忍棄去,視保益謹,遂老韓氏。及見所乳兒愈舉進士第,曆佐汴徐軍,

入朝為御史、國子博士、尚書都官員外郎、河南令,娶婦,生二男五女。時節

慶賀,輒率婦孫列拜進壽。年六十四,元和六年三月十八日疾卒。卒三日,葬

河南縣北十五里。愈率婦孫視窆封,且刻其語於石,納諸墓為銘。

(23)

北宋‧蘇軾〈乳母任氏墓誌銘〉:

趙郡蘇軾子瞻之乳母任氏,名採蓮,眉之眉山人。父遂,母李氏。事先夫 人三十有五年,工巧勤儉,至老不衰。乳亡姊八娘與軾,養視軾之子邁、

迨、過,皆有恩勞。從軾官於杭、密、徐、湖,謫於黃。元豐三年八月壬 寅,卒於黃之臨皋亭,享年七十有二。十月壬午,葬於黃之東阜黃岡縣之 北。銘曰:

生有以養之,不必其子也。死有以葬之,不必其里也。我祭其從與享之,

其魂氣無不之也。

(24)

以母子為題的書寫

• 古代女性夫死後要跟從兒子生活。兒子小時 依賴母親,母親老年反過來依從兒子。

• 母與子是互相依存的一個關係。在傳統社會 重男輕女的思想下,婦女本人幾乎不可能得 到任何公開的讚揚。她的個人抱負或彰顯其 社會地位,都必須透過男性才能實現。

• 所謂「母憑子貴」而她的兒子就是幫助她實 現願望的最佳人選,。

• 王繼藻〈勖恒兒〉:「婦人無能為,所望夫 與子。撫子得成立,私心竊自喜。」

張佩蘭〈課兒夜讀〉:

紡績深更伴未眠,不辭辛苦對青氈。

看他把卷能忘倦,未免私心半愛憐。

陳勤〈夜績課兒作〉:

絲絲繅不斷,似我淚珠長。

松靜傳虛籟,燈孤作細光。

銜環非望報,畫荻自堪傷。

絡緯聞深夜,同茲苦織忙。

虛籟:空寂無聲 銜環:感恩報德

畫荻:用蘆葦在地上書畫教育兒子讀書。用以稱讚母親教子有方

絡緯:蟲名。即莎雞,俗稱絡絲娘、紡織娘。夏秋夜間振羽作聲,聲如紡線,

故名。

(25)

嚴慈兼備的母親形象

• 孩子出生之後及成長期間,母親施予母教。基本上,父親、母親均會教育兒女,但因 父親須要出外工作,或父親早逝,教育兒女的職責就落在母親身上。

• 尤其教女兒,更必須由母親負責,母親可說是兒女的啟蒙老師。雖然「養不教,父之 過」,教子之權,實質在於母親。

• 《女論語》:「訓誨之權,實專於母。」

• 母親的教導影響著兒女成長及人格發展,所以:朱熹〈太孺人陳氏墓誌銘〉云:「母 之賢,足以成其子;子之賢,足以顯其親。」從一個人的品德言行,可反映出其母教 足夠與否。

• 文人筆下的母親,既是慈母,又是嚴母。

(26)

資料來源:

胡適:《四十自述》(台北: 思行文化傳播有 限公司,2015年),頁18

胡適母親馮順弟

《四十自述‧九年的家鄉教育》節選:

我父親死時,我母親只有23歲。我父初娶馮氏,結婚不久便遭太平天國之亂,同治二年(1863)死 在兵亂裡。次娶曹氏,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女兒,死于光緒四年(1878)。我父親因家貧,又有志 遠遊,故久不續娶。到光緒十五年(1889),他在江蘇候補,生活稍稍安定,才續娶我的母親。我 母親結婚後三天,我的大哥嗣稼也娶親了。那時我的大姊已出嫁生了兒子。大姊比我母親大七歲。

大哥比她大兩歲。二姊是從小抱給人家的。三姊比我母親小三歲,二哥三哥(孿生的)比她小四歲。

這樣一個家庭裡忽然來了一個17歲的後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難,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

痛。……我母親23歲就做了寡婦,從此以後,又過了23年。這23年的生活真是十分苦痛的生活,只 因為還有我這一點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託在我的渺茫不可知的將來,這一點希望居然 使她掙扎著活了23年。

(27)

作為後母的母親

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後母後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 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兒比我只小一歲,她的飲食衣料總是和我的一樣。

我和她有小爭執,總是我吃虧,母親總是責備我,要我事事讓她。後來

大嫂二嫂都生了兒子了,她們生氣時便打罵孩子來出氣,一面打,一面

用尖刻有刺的話罵給別人聽。我母親只裝做不聽見。有時候,她實在忍

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門去,或到左鄰立大嫚家去坐一會,或走後門到後

鄰度嫂家去閒談。她從不和兩個嫂子吵一句嘴。

(28)

「但這九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做人的訓練。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便 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 了,便對我說昨天我做錯了甚麼事,說錯了甚麼話,要我認錯,要我用功讀書。有時候她對我說 父親的種種好處,她說:「你總要踏上你老子的腳步。我一生只曉得這一個完全的人,你要學他,

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丟臉,出醜。)她說到傷心處,往往掉下淚來。到天大明時,她才 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學。學堂門上的鎖匙放在先生家裡;我先到學堂門口一望,便跑到 先生家裡去敲門。先生家裡有人把鎖匙從門縫裡遞出來,我拿了跑回去,開了門,坐下唸生書。

十天之中,總有八九天我是第一個去開學堂門的。等到先生來了,我背了生書,才回家吃早飯。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 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便嚇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時 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 肉。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我哭出聲音來。她教訓兒子不是藉此出氣叫別人聽的。」

(29)

有一個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飯,在門口玩,身上只穿著一件單背心。這時候我母親的妹子 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來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說:「穿上吧,

涼了。」我隨口回答:「娘(涼)甚麼!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剛說了這一句,一抬頭,看 見母親從家裡走出,我趕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聽見這句輕薄的話了。晚上人靜後,她罰我 跪下,重重的責罰了一頓。她說:「你沒了老子,是多麼得意的事!好用來說嘴!」她氣的 坐著發抖,也不許我上床去睡。我跪著哭,用手擦眼淚,不知擦進了甚麼微菌,後來足足害 了一年多的眼翳病。醫來醫去,總醫不好。我母親心裡又悔又急,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

有一夜她把我叫醒,真用舌頭舔我的病眼。這是我的嚴師,我的慈母。……

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我十四歲(其實只有十二 歲零兩三個月)便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裡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

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30)

我出生於山東省高密縣一個偏僻落後的鄉村。5歲的時候,正是中國歷 史上一個艱難的歲月。生活留給我最初的記憶是母親坐在一棵白花盛 開的梨樹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紅色的棒槌,在一塊白色的石頭上,

捶打野菜的情景。綠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濺到母親的胸前,空氣中彌 漫著野菜汁液苦澀的氣味。那棒槌敲打野菜發出的聲音,沉悶而潮濕,

讓我的心感到一陣陣地緊縮。

這是一個有聲音、有顏色、有氣味的畫面,是我人生記憶的起點,

也是我文學道路的起點。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體來把握生活,

來感受事物。儲存在我腦海裡的記憶,都是這樣的有聲音、有顏色、

有氣味、有形狀的立體記憶,活生生的綜合性形象。這種感受生活和 記憶事物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小說的面貌和特質。

• 作者利用聲音、顏色、氣味構成畫 面:

 聲音→棒槌敲打野菜發出的聲音。

 顏色 →白花盛開的梨樹下、一塊 白色的石頭上、綠色的汁液流到地 上。

 氣味→空氣中彌漫著野菜汁液苦澀 的氣味。

• 通過聽覺、視覺、嗅覺的描寫,組 織了回憶中的母親,也構成了一幅 婦女辛苦勞動的畫面。

莫言母親

(31)

這個記憶的畫面中更讓我難以忘卻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

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當時,在我們 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饑餓最嚴 重的也是母親。她一邊捶打野菜一邊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 不是哭泣而是歌唱,這一細節,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 理解它所包含的意義。

我母親沒讀過書,不認識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難,

真是難以盡述。戰爭、饑餓、疾病,在那樣的苦難中,是什 麼樣的力量支撐她活下來,是什麼樣的力量使她在饑腸轆轆、

疾病纏身時還能歌唱?我在母親生前,一直想跟她談談這個 問題,但每次我都感到沒有資格向母親提問。

• 作者以母親兩個反差,呈 現出母親的性格:

 苦:愁容滿面的母親、

勞作最辛苦的母親,饑 餓最嚴重的母親。

 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 支小曲、饑腸轆轆、疾 病纏身時還能歌唱。

• 作者認為母親「理應一邊 捶打野菜一邊哭泣才符合 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 歌唱」這裏凸顯了母親樂 觀面對苦難和不幸時的勇 敢性格。

(32)

有一段時間,村子裡連續自殺了幾個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種巨大的 恐懼。那時候我們家正是最艱難的時刻,父親被人誣陷,家裡存糧無多,母 親舊病復發,無錢醫治。我總是擔心母親走上自尋短見的絕路。每當我下工 歸來時,一進門就要大聲喊叫,只有聽到母親的回答時,心中才感到一塊石 頭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來已是傍晚,母親沒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 牛欄、磨房、廁所裡去尋找,都沒有母親的蹤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發生 了,不由地大聲哭起來。這時,母親從外邊走了進來。母親對我的哭泣非常 不滿,她認為一個人尤其是男人不應該隨便哭泣。她追問我為什麼哭。我含 糊其詞,不敢對她說出我的擔憂。母親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對我說:孩子,

放心吧,閻王爺不叫我是不會去的!

母親的話雖然腔調不高,但使我陡然獲得了一種安全感和對於未來的希望。

多少年後,當我回憶起母親這句話時,心中更是充滿了感動,這是一個母親 對她的憂心忡忡的兒子做出的莊嚴承諾。活下去,無論多麼艱難也要活下去!

現在,儘管母親已經被閻王爺叫去了,但母親這句話裡所包含著的面對苦難 掙扎著活下去的勇氣,將永遠伴隨著我,激勵著我。……

呼應前文「5歲的時候,正是中國歷 史上一個艱難的歲月」,作者利用艱 苦的年代村裏出現許多女人自殺這個 現象,說明人性的脆弱,使作者產生

「母親走上自尋短見的絕路」的擔憂,

母親會不會成為自尋短見的女人之一?

作者通過兩個情節的描述去尋找答案:

 情節一:

 作者的脆弱:因不見母親之蹤影而 大聲哭起來。對

 母親的不滿:認為一個人,尤其是 男人不應該隨便哭泣。

 情節二:

 作者哭泣的原因含糊其詞,不敢向 母親直言。

 母親對憂心忡忡的兒子作出莊嚴的 承諾。

堅強的母親激勵了作者在苦難中掙扎 活下去的勇氣,表現出母親出頑強的 鬥志,也包含了對兒子的關愛。

(33)

我曾經從電視上看到過一個讓我終生難忘的畫面:以色列重炮轟擊貝魯特後,

滾滾的硝煙尚未散去,一個面容憔悴、身上沾滿泥土的老太太便從屋子裏搬出 一個小箱子,箱子裏盛着幾根碧綠的黃瓜和幾根碧綠的芹菜。她站在路邊叫賣 蔬菜。當記者把攝像機對準她時,她高高地舉起拳頭,嗓音嘶啞但異常堅定地 説: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即使吃這裏的沙土,我們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話讓我感到驚心動魄,女人、母親、土地、生命,這些偉大的概念在 我腦海中翻騰着,使我感到了一種不可消滅的精神力量,這種即使吃着沙土也 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類歷盡劫難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證。這種對生命的珍 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學的靈魂。……

饑餓的歲月使我體驗和洞察了人性的複雜和單純,使我認識到了人性的最低標 準,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質的某些方面,許多年後,當我拿起筆來寫作的時候,

這些體驗,就成了我的寶貴資源,我的小說裡之所以有那麼多嚴酷的現實描寫 和對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與過去的生活經驗密不可分的。當然,在 揭示社會黑暗和剖析人性殘忍時,我也沒有忘記人性中高貴的有尊嚴的一面,

因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許多像他們一樣的人,為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這些 普通人身上的寶貴品質,是一個民族能夠在苦難中不墮落的根本保障。

• 文章最後借用以色列重 炮轟擊貝魯特後,一個 面容憔悴、身上沾滿泥 土的老太太的話語,連 結女人、母親、土地、

生命等偉大概念,作為 人類歷盡劫難也要活下 去的信念。

• 母親→女人→對母性的 謳歌

• 女人→民族→在苦難中 堅持活下去、民族在苦 難中保持尊嚴。

(34)

鄉愁文學中的「母親」意象

• 中國以農立國,古代中國人以家庭為單位從事農業生產,農耕文化孕育了家 庭、家園意識,使人與土地緊密連結在一起,鄉愁的內涵之一就是對家的牽 掛、思念。

• 中國人受儒家思想影響,家族觀念比較強。當離開家人親友所在的地方時, 就會格外想念。中國人注重血緣關係、親情倫理,家永遠是中國人情感匯聚 之所在。

• 「家」是有母親的地方,母親與故土緊密相連。鄉愁文學的故土和母親是互

文的,遊子在兒時記憶的書寫中,回到故鄉的懷抱,回到母親的懷抱,回到

故土的懷抱,也照出自己生命的影像。

(35)

小時候在大陸 在母親的懷裡 暖烘烘的棉衣 更暖更暖的母體 看外面的雪地上 邊走邊嗅

尋尋覓覓

• 余光中鄉愁詩中的「母親」代表的是對祖國之情懷。將對親人特別是 母親的思念,與對祖國的思念融合起來。母親的形象與祖國的形象重 疊,母子之情與中華兒女的民族之情合二為一。

• 這首詩表現出作者離開大陸,在異地對故園的思念。作品中以母親為 明喻和隱喻:大陸是他的一個母親,思念母親就是對大陸的懷鄉之情。

有一隻黃狗

重重闔上黑皮金字的舊約 她說猶太人亡國已經兩千年 猶太人吹散在世界各地

腳下不是猶太人的土 頭頂不是猶太人的樹 整個民族就睡在雨裏

風裡在夜夜哭醒的回國夢裡

有一個家是幸福的

母親她死了已不止十年 以色列人已回去以色列 現在是我在外面的雪地上 就我一個人

在另一個大陸

零亂的腳印走不出方向 仰天仰天

欲發狼嗥的一匹狂犬 小時候在大陸

在大陸小時候

余光中的鄉愁詩中的母親意象

〈小時候〉(1970)

(36)

余光中〈當我死時〉(1966):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枕我的頭顱,白髮蓋着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牀

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從前,一箇中國的青年曾經

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 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

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

《當我死時》寫於1966年,余光中當時受聘於美國密 西根州立大學英文系,任副教授一職,自其1948年七 月離開大陸已有十七年之久。

在此期間,他曾遷居香港,求學於臺灣,隨後又輾轉 至美國,十七年的漂泊生涯使余光中深感懷鄉之苦。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漂泊異鄉的憂思及對祖國的深深思 念。

詩中塑造了一個日夜翹首眺望祖國的「中國青年」(遊 子)形象,其中提及兩處有關「母親」的書寫:

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安 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河是中國的母親河,

代表祖國。

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

睡整張大陸」→詩人將祖國形容為「最美最母親 的國度」,而中國大地比作一張「最縱容最寬闊 的床」,希望自己死時能「滿足地睡去」,這實 際上是把祖國當作是人生最終的也是最圓滿的歸 宿。

余光中的鄉愁詩抒發了對故土親人的纏綿悱惻,表達 對祖國母親的魂牽夢繞,闡釋儒家思想中「家國同 構」:國中有家,家構成國,家國共存,國家一體的 概念。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領導同儕實踐課程新措施的進程中,小組身先士

教學任務: 學生對整本書閱讀 (從教學到匯報)有整 全而概略的認識.

• 由於對行文稱謂、格式的不熟悉,乃至於中西格式的 混淆,往往會出現一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教育部於 109 年修正高中以下學校的服裝儀容法規,規定在天氣寒冷時,學 校應開放讓學生在校服內外都可以加穿保暖衣物,但 2 月中氣溫下降時,臺灣青

《論語 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

Chapter II The Order of Kongfu World during the Late Period of Southern Song

„ „ 利用電腦來安排與整合多種媒體,可產生 利用電腦來 更多樣化的作品。如某一段背景配樂在影 片中的哪個時間點開始播放、新聞播報中 子母畫面的相對位置、文字字幕出現在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