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唯 識 筆 記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唯 識 筆 記"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唯 識 筆 記

/林雪紅

瑜伽行派,梵語 Yogacara,在印度 稱為瑜伽唯識學派,是印度大乘佛教兩 大思想主流之一。約晚於中觀派創始 人龍樹菩薩後兩百年,盛行於第四、

五世紀。該派創立人傳說為彌勒,實 際奠基人應為無著和世親兩兄弟。

「瑜伽行」一名來自《瑜伽師地論》, 意謂從事瑜伽禪定修習者。瑜伽行派的 出現是針對龍樹的中觀派提出批判且 與之平衡。它認為中觀在揭示「一切法 畢竟空」方面雖極為徹底,卻忽視世間 諸法迷妄現狀之說明 —— 外境其實 是心識分別所構造的。因此,瑜伽行派 在接過空性思想後,又致力於說明世間 的假有,詳細分析法相,以矯正時人誤 解空義,惡取空,徒託空言的流弊。

唯識學是以「萬法唯識,識外無 境」立論。認為宇宙間一切萬法皆是 由識所變現的境(相分),並無實體。

換言之,一切法,山河大地,有情無 情,皆是唯心所變,唯識所現,並無 真實存在,此即所謂「境無唯識」。「唯 識」—— 非空,「境無」—— 非有,

故 唯 識 學 是 非 空 非 有 的 中 道 了 義 教。中道是指離開常、斷,有、無兩 邊,臻於中正之境。

修行唯識的次第是:首先要「攝 境歸識」,由外境回歸到根識,了解 一切外境皆是因緣和合而成,皆不離 開心識的作用。因此,放下外境,專 門 觀 照 自 己 的 心 識 , 探究 八 識 的 行 相、業用、性質等。第二是「攝妄歸 真」,將剎那生滅、無常變易的八識(妄 識)歸到真識(無垢識 Amala)。

最後是「攝雜歸純」,從前六識、

第 七 末 那 識 , 一 直 歸 到第 八 阿 賴 耶 識。等到二障(煩惱障、所知障)種子 斷盡,心不受一切外境束缚,轉第八 識為大圓鏡智(生起無垢識)時,證圓 成實性,修行就成功了。

《瑜伽師地論》為彌勒菩薩所說,

唐 三 藏 法 師 玄 奘 (600~664AD) 奉 詔 譯,共 100 卷,分為五分。一、本地分。

二、攝決擇分。三、攝釋分。四、攝異 門分。五、攝事分。內容由淺而深,有 略有廣,全面詳盡,深刻而有次第的開 示全體佛法。論中闡明一切凡聖的因 果,完備介紹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修 行的道次第;轉凡成聖的過程、條件與 方法,如同一張詳細的道次第地圖。修 行者若能循此路徑,可避免誤入岐途,

趣證涅槃或無上菩提。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本地 分中,將世尊所說「萬法唯識」的道 理 , 歸 納 為 六 百 六 十 法。 世 親 菩 薩 (320~400AD)又覺六百六十法仍見繁 雜,鈍根眾生難以修習,因此再從中 濃縮為百法,而作《百法明門論》。

依 五 位 百 法 , 判 別 有 為、 無 為 之 諸 法,修證「萬法唯識」之旨,闡明緣 起 無 我 的 道 理 。 言 無 我者 , 略 有 二 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

玄奘大師於西元 629 年立志西行 求法,主要目的即為習得總賅三乘學 說的《瑜伽師地論》。大師歷經九死 一生,於 633 年才抵達中印度摩羯陀 國 的 那 爛 陀 寺 , 師 事 護法 之 門 人 戒 賢。在那爛陀寺五年間,戒賢論師曾 專為大師講解《瑜伽師地論》三遍。

大師返唐後,廣譯、弘宣法相唯識,

並揉譯十大論師解釋《唯識三十頌》

之論文,成《成唯識論》。與上座弟 子窺基,兩代弘揚,開創中國大乘八 宗之一的法相唯識宗。(世親菩薩被稱 為千部論主,所著《唯識三十頌》是 印度瑜伽唯識派主要論點,對中土更 有莫大的影響力。)

唯識宗的根本經典,根據《成唯 識論述記》所云為「六經十一論」,

而以《解深密經》與《瑜伽師地論》

為首。六經皆是佛說;十一論則為菩 薩說或造。

唯 識 學 是 佛 教 禪 修 大 師 對 於 內 心的洞察智慧,其對於精神分析的深 入、細膩,遠遠超過其他心理學派,

為認識自己的無上寶藏。

(2)

2 要進唯識之門,須循序研讀下列 論典:一、大乘百法明門論。二、大 乘廣五蘊論。三、唯識三十頌。四、

唯識二十論頌。五、八識規矩頌。六、

觀所緣緣論。

瑜伽行派之傳承:

釋尊→彌勒→無著→世親→陳那→

無性→護法→戒賢→玄奘→窺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其過程是首先消費者,註意到(attention)該廣告,其次感到興趣(in-terest) 而閱讀下去,再者產生想買來試一試的欲望(desire)。然後記住

茲因《成唯識論述記》的序文中指 出「本頌成『中道』之義著」 ,表示「唯 識中道」已在《述記》中預備了輪廓與 肯定,指出佛家深邃的「非有非空,息

其中,眼根所對的境— 色,專指青、黃、紅、白等顏色 (顯 色) 、長短等形狀 (形色) 及行住坐臥等動作形態 (表色) 這三類視覺的對

心、意、識、了的識,當然是 vijñāna,但是,論題 vijñapti-mātratā (唯 識表)卻以 vijñāna-mātratā 的「唯識」來翻譯,可見 vijñāna 與 vijñapti 二詞應有相當的共同性!. 其實, 「表」與

My father wearing his favorite golf shirt, was holding me at the tender age of three weeks. The look on his face

’phags pa’i lam gyi rigs kyang zag pa med pa’i lam gyi bdag nyid ma yin gyi / ’on kyang rgyud gang la nyon mongs pa dang 28 shes bya’i sgrib pa’i sa bon srab pa’i phyir

• 只需要一般的製程,成本較低、耗電量也較低,但畫質較 差、雜訊較大,而且每個 cell 都要加上控制器,因此同 面積的 sensor 密度比 CCD 小。由於技術的進步,現在許 多高階 digital camera

基本的原理是假設我們知道 light source 在那裡,找出 shadow edge,light source 和 shadow edge 可以求得 shadow plane,加上有 calibrate 後的 camera 知道那物體上一 點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