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成唯識論》“糅譯”的假設性再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成唯識論》“糅譯”的假設性再探"

Copied!
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成唯識論》“糅譯”的假設性再探

山部能宜 ( 日本 ) 早稻田大學

摘  要 : 《成唯識論》(*Vijñaptimātratāsiddhi)是在東亞的唯識(法 相)傳統中很重要的系統性論書。按照法相宗的傳承,這篇論書 是玄奘從《唯識三十頌》之十篇註釋 “糅譯”出來的。如果我們 觀察《成唯識論》的內容,會發現該書對同一個問題頻繁並列多 種異說。那些異論給我們的印象是它們來自於多種註釋。然而 在印度唯識學派比較後期的註釋,如《〈釋大乘論〉分別秘義釋》

(Vivṛtaguhyārthapiṇḍavyākhyā) 和《瑜伽師地論疏》(Yogācārabhūmi- vyākhyā),也多次並列所釋論書內容的不同的解釋。有的時候,這些 印度註釋和《成唯識論》有相似的議論。這讓我懷疑《成唯識論》

“糅譯”的傳承,和《成唯識論》現形相似的印度原本也許存在。在 這次的報告中雖然不能到達確實的結論,但是我想提出假設性的議 論,重新考慮這篇重要文獻的性質和背景。

關鍵詞:《成唯識論》、《〈釋大乘論〉分別秘義釋》、《瑜伽師地 論疏》、糅譯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第三卷 · 第一期(2020): 第 161-206 頁

(2)

┞յվ䧯む餟韢տ窭饕 溷⥝䪩

《成唯識論》 (*Vijñaptimātratāsiddhi; 《大正藏》編號 1585)是在 東亞的唯識學中很重要的一篇論書。按照法相宗的傳承,因為世親 對他的《唯識三十頌》沒寫自註,而“十大論師”則各自寫了不同的 註釋。慈恩恐怕個別漢譯不同的解釋可能令人混亂。所以,他建議 玄奘編寫一篇明示正義的論典。參照下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的 一節 :

不以散材之質,遂得隨伍譯僚。事即操觚,餐受此論。

初功之際,十釋別翻。昉、尚、光、基四人同受。潤飾、執筆、

撿文、纂義,既爲令範,務各有司。數朝之後,基求退迹,

大師固問。基慇請曰:“自夕夢金容,晨趨白馬。英髦間出,

靈智肩隨。聞五分以心祈,攬八蘊而遐望。雖得法門之糟粕,

然失玄源之淳粹。今東出策賚,並目撃玄宗。幸復獨秀萬 方,頴超千古。不立功於參糅,可謂失時者也。況群聖製作,

各馳譽於五天。雖文具傳於貝葉,而義不備於一本。情見 各異,禀者無依。況時漸人澆, 命促惠舛。討支離而頗究,

攬初旨而難宣。請錯綜群言,以爲一本。揩定眞謬,權衡 盛則。”久而遂許,故得此論行焉。大師理遣三賢,獨授庸拙,

此論也。1

再看下引的《成唯識論述記》序 :

* 筆者衷心感謝陳金華教授和纪赟副教授的邀請和協力。筆者也感謝何梅恩

(Meghan Howard) 女士關於藏文解釋的幫助。

1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一,《大正藏》編號 1831,第 43 冊第 608 頁中欄第 28 行至下欄第 14 行。下線是筆者添加的。下文也如此。關於《掌中樞要》筆者的法諱,

參 照 : He, Huanhuan. ‘Whence Came the Name “Kuiji” Instead of Just “Ji”?’ The Eastern Buddhist 48, no. 2 (2020): 51-67. 感謝 Robert Kritzer 教授指教我這篇論文。

(3)

唯識三十頌者。十支中之一支。天親菩薩之所製也。

……釋文未就歸眞上遷。……爰有護法等十大菩薩。……

振金聲而流妙釋。淨彼眞識成斯雅論。名曰成唯識論。或 名淨唯識論。……惟我親教三藏法師 玄奘。……斯本彙 聚十釋群分。今總詳譯糅爲一部。商搉華·梵。徴詮輕·重。

陶甄諸義之差。有叶一師之製。成唯識者。擧宏綱旌一部 之都目。2

根據慈恩的這些記述,一般認為《成唯識論》是玄奘法師“糅譯”

十大論師《唯識三十論》的註釋。我們在閱讀《成唯識論》本文的時候,

發現本論常常並列幾個“有義”。那些異論給我們的印象是它們來自於 多種註釋。如真如此,《成唯識論》的結構應該支持“糅譯”的傳說。

◝յ վ⮔⯁璓聋ꓥտ⾔վ䧯む餟韢տ꬧偟甦㲳յ肪宮溷鱍徎

但是如果我們閱讀印度唯識學派比較後期的兩篇註釋《〈釋大 乘論〉分別秘義釋》 (Don gsang ba rnam par phye ba bsdus te bshad pa, Vivṛtaguhyārthapiṇḍavyākhyā,3 Derge No. 4052; Pek. No. 5553) 和《 瑜 伽 師 地 論 疏 》 (rNal ’byor spyod pa’i sa rnam par bshad pa,

2 《成唯識論述記》卷一,《大正藏》編號 1830,第 43 冊第 229 頁上欄第 12 行至中 欄第 18 行。也參照呉興沈玄明撰的《成唯識論後序》:

茲惟世親寔賢劫之應眞。……唯識三十偈者。世親歸根之遺製也。……後有護 法安慧等十大菩薩。……咸觀本頌。各裁斯釋。名曰成唯識論。或名淨唯識論。……

粤若大和上三藏法師玄奘。……緘檀篆貝。旋白馬於三秦。……糅茲十釋四千五百 頌。彙聚群分。各遵其本。合爲一部。勒成十卷。……遂使文同義異。若一師之製焉。

斯則古聖今賢。其揆一也。 (《大正藏》編號 1585,第 31 冊第 59 頁中欄第 13 行至第 60 頁上欄第 1 行 )

3 Pek. -gūḍhārtha-.

(4)

Yogācārabhūmivyākhyā, Derge No. 4043; Pek. No. 5544) ,會發現那些 註釋多次並列異說。更值得注意的是那裡的有些異論和《成唯識論》

裡的“有義”很相似。

我們先討論《分別秘義釋》。此釋 是無著 Asaṅga《攝大 乘論》

(Mahāyānasaṃgraha) 的很詳細、但不完全的註釋4。該書的著者、

年代和譯者都不清楚5。衹有藏譯現存。長尾雅人提出了在這部書 裡有中國佛教的影響。但最近的日本研究者們一般不懷疑這部書是 在印度 (或中亞) 作成的6

在《成唯識論》初能變段中的“因相廣釋” (關於種子的詳細討論)

裡,有種子的“本有”、“新熏”的議論。《成唯識論》列的學說是唯 本有義、唯新熏義、本有新熏合生義三種。按照慈恩的《成唯識論 述記》,第一義是“護月等”,第二義是“勝軍祖師、難陀尊者等”,

第三義是“護法自意” 7。《分別秘義釋》也有三個很相似的議論。以 下我們具體比較。

4 該釋衹解釋到《攝大乘論》第一章第四十九節。見 :長尾雅人《攝大乘論 :和譯 と注解 上》東京 :講談社,1982 年,第 50-51 頁。

5 見 :袴谷憲昭《*Mahāyānasaṃgraha における心意 識 説》,《 東洋文化 研究 所 紀 要》 1978 年, 第 76 冊, 第 281 頁 ; 千 葉 公 慈《『 秘義 分別 攝 疏』 に関 する 覺 え書 (1) 》,《 駒 澤 女 子大學 研 究 紀 要》 2001 年, 第 8 號, 第 209 頁。 大竹 晋

《Vivṛtaguhyārthapiṇḍavyākhyā の引用文献》,《東方學》2003 年,第 106 輯,第 126 頁推測《分別秘義釋》的成立比《成唯識論》早。

6 例如:大竹《Vivṛtaguhyārthapiṇḍavyākhyā の引用文献》 ( 前引 ) ,第 125-126 頁。

大竹《Vivṛtaguhyārthapiṇḍavyākhyā における部派佛教説 :『攝大乘論』I.23 までに 對する註釋から》,《東方學》2006 年,第 112 輯,第 94 頁。

7 《大正藏》編號 1830,第 43 冊第 304 頁中欄第 5-7 行、第 305 頁下欄第 25 行。

關於這個議論,參照山部能宜《種子の本有と新熏の問題について》,《日本佛教學 會年報》1989 年第 54 號,第 43-58 頁;山部能宜《種子の本有と新熏の問題につい て (II) 》,《佛教學研究》1991 年,第 47 號,第 93-112 頁。

(5)

┞⪼╚վ䧯む餟韢տ溷む勓劔聋㠀┫

此中有義一切種子皆本性有不從熏生。由熏習力但可増 長。如契經説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

界即種子差別名故。又契經説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界 是因義。瑜伽亦説諸種子體無始時來性雖本有。而由染淨新 所熏發。諸有情類無始時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

不般涅槃法者便闕三種菩提種子。如是等文誠證非一。又諸 有情既説本有五種性別故。應定有法爾種子不由熏生。又瑜 伽説地獄成就三無漏根是種非現。又從無始展轉傳來法爾所 得本性住性。由此等證無漏種子法爾本有不從熏生。有漏亦 應法爾有種。由熏増長不別熏生。如是建立因果不亂。8

《分別秘義釋》也記錄很相似的三種意見。第一義如下 : kha cig na re bag chags ni sgo bar byed pa la9 mi ltos10 par chos nyid kyis11 gnas la ’dod chags la sogs pa12 lhan cig skye ba dang ’gag pas ni yongs su gso ba ’ba’ zhig tu zad kyi skyed pa13 ni ma yin no14 zhes zer ro // de ni de ltar15 yin te / ’di ltar kun gzhi’i rnam par shes pa dang / ’phags pa’i lam skye ba’i rgyu mtshan nyid ni rang bzhin gyi rigs te / rgyu’i rkyen nyid du bag chags yin par khas len na / de dag ni lhan cig skye ba dang ’gag pas rang gyi bag chags skyed par mi srid de / kun gzhi’i rnam

8 《成唯識論》卷二, 《大正藏》編號 1585,第 31 冊第 8 頁上欄第 20 行至中欄第 6 行。

9 D. 加 ni.

10 Pek. bltos.

11 D. kyi.

12 D. 加 Ia.

13 D. skye ba.

14 Pek. 加 //.

15 Pek. 加 de ltar.

(6)

par shes pa gnyis ’phrad16 pa med pa’i phyir dang17 ’phags pa’i lam yang ’dris pa ma yin pa’i17a phyir ro // yongs su gso bar byed pa ni18 mi ’dra ba19 yang ’gyur bas de ni mi ’gal lo / (Derge Ri 328a7-b3; Pek. Li 394a6-bl)

有人說 :習氣不待熏習法爾存在。由於和貪等同時生滅,

衹增長,不生起。就是如此。因為阿賴耶識和聖道 (=無漏智)

之因是本性種姓。假如承認習氣是因緣,那些 [ 能熏的阿賴 耶識、聖道 ] 就不能 [ 和所熏的阿賴耶識 ] 同時生滅,生自己 的習氣。

因為 [ 我們 ] 不能相遇兩個阿賴耶識, [ 所以熏習阿賴耶 識的因緣習氣的能熏不存在。因此,能生阿賴耶識的習氣應 該是本有的 ],又因為聖道 [ 以前 ] 沒經驗過,[ 所以,那裡 的習氣不能由於熏習生 ]。

能增長 [ 已經存在的要素 ] 的也 [ 可能 ] 是不相似 (=有漏)

的要素,所以 [ 和習氣不相似的現行法長大習氣 ] 不是問題。

以下我們具體比較。因為《成唯識論》的議論是眾所周知的,我 們基本上按照《分別秘義釋》的議論結構,比較兩本論書的內容。

《分別秘義釋》 《成唯識論》

有人說:習氣不待熏習法爾存在。由 於和貪同時生滅衹增長,不生起20

此中有義一切種子皆本性有 不從熏生。由熏習力但可増長。

16 D. phrad.

17 Pek. 加 /.

17a D. ba'i(?)

18 D. na.

19 D. bar.

20 下線是筆者添加的。對從上一段的引用,我不個別表示典故。下文也如此。

(7)

21 《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編號 1585,第 31 冊第 7 頁下欄第 4-7 行。

這裡, 《分別秘義釋》的“法爾存在”對應《成唯識論》的“本性有”。

《分別秘義釋》的“由於和貪 (等现行法)同時生滅衹增長”的意思 應該是《成唯識論》說的“ (現行法的) 熏習力但可増長”。它們的意 見一致。

《分別秘義釋》 《成唯識論》

就是如此。因為阿賴 耶識

參:二果能變。謂前二種習氣力故。有八識 生現種種相。等流習氣爲因縁故。八識體相 差別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21

和聖道 (=無漏智)

之因是本性種姓。

諸有情類無始時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 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闕三種菩 提 種 子。……又從無始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本性住 性。由此等證無漏種子法爾本有不從熏生。

在此, 《分別秘義釋》有兩個議論 :阿賴耶識的種子和聖道的種 子。 (1) 阿賴耶識也是一種識,所以從自種子 ( 或習氣 ) 生。該習氣 應該是本有的。 (2) 聖道的無漏習氣應該是本有的。

第一個議論在“因相廣釋”裡沒有直接的對應。但是“果能變”的 說明中,《成唯識論》說示“八識體相” ( 包括第八阿賴耶識 ) 從“等流 習氣”( 即種子 ) 生。所以,阿賴耶識也從它自己的種子生的概念在《成 唯識論》裡也有。

關於第二個議論,《分別秘義釋》的“聖道”對應《成唯識論》的

“菩提”。

《分別秘義釋》的《種姓》對應《成唯識論》的《種子》。這裡,

兩論書的內容是一樣的。

(8)

22 《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編號 1585,第 31 冊第 10 頁中欄第 2-7 行。

《分別秘義釋》 《成唯識論》

假如承認習氣是因緣,那些 [ 能熏的 阿賴耶識、聖道 ] 就不能 [ 和所熏的 阿賴耶識 ] 同時生滅,生自己的習氣。

因為 [ 我們 ] 不能相遇兩個阿賴耶識,

[ 所以熏習阿賴耶識的因緣習氣的能 熏不存在。因此,能生阿賴耶識的習 氣應該是本有的 ] 。

參:(能熏四義) 如是能熏 與所熏識俱生俱滅熏習義成。

令所熏中種子生長如熏苣蕂故 名熏習。能熏識等從種生時。

即能為因復熏成種。三法展轉 因果同時。如炷生焰焰生焦炷。

亦如蘆束更互相依。因果俱時 理不傾動。22

《分別秘義釋》的第一個議論如下 :為了熏成習氣,能熏和所熏 必須同時生滅。如果這習氣是新熏的話,熏成阿賴耶識習氣的第二 個阿賴耶識應該存在。實際上,并不存在兩個阿賴耶識,所以生阿 賴耶識的習氣除了本有習氣以外不能有。這個議論在《成唯識論》的 該部分裡沒有直接的對應要素。但是,能熏、所熏俱生俱滅熏成種 子是在此論中也能發現的。

《分別秘義釋》 《成唯識論》

又因為聖道 (=無漏智) [ 以前 ] 沒經驗過 [ 所以,那裡的習氣不 能由於熏習生 ]。

能增長 [ 已經存在的習氣 ] 的也 [ 可能 ] 是不相似 (=有漏) 的 要素23,所以 [ 和習氣不相似的 現行法長大習氣 ] 不是矛盾。

又諸有情既説本有五種性別故。

應定有法爾種子不由熏生。又瑜 伽説地獄成就三無漏根是種非 現。又從無始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本性住性。由此等證無漏種子法 爾本有不從熏生。有漏亦應法爾 有種。由熏増長不別熏生。如是 建立因果不亂。

(9)

第二個議論應該如下:未入見道的異生沒經驗過聖道 ( 即菩提 )。

所以,能熏的聖道和所熏的阿賴耶識俱生俱滅是不可能的,異生熏 成聖道的習氣也不合理。從此看來,聖道的無漏習氣應該是本有的。

增長已經存在的無漏習氣又可能是有漏世間智。這個想法和《成唯識 論》的思想完全一致24

◝վ䧯む餟韢տ溷む偆敜聋㠀┫

有義種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倶無始有。故諸種子無始 成就。 種子既是習氣異名。習氣必由熏習而有。如麻香氣花 熏故生。如契經説諸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 所積集。論説内種定有熏習。外種熏習或有或無。又名言等 三種熏習總攝一切有漏法種。彼三既由熏習而有。故有漏種 必藉熏生。無漏種生亦由熏習。説聞熏習聞淨法界等流正法 而熏起故。是出世心種子性故。有情本來種姓差別。不由無 漏種子有無。但依有障無障建立。如瑜伽説於眞如境若有畢 竟二障種者立爲不般涅槃法性。若有畢竟所知障種非煩惱者 一分立爲聲聞種性一分立爲獨覺種性。若無畢竟二障種者即 立彼爲如來種性。故知本來種性差別依障建立非無漏種。所 説成就無漏種言。依當可生非已有體。25

23 參 : ( 種子六義 ) 四性決定。謂隨因力生善惡等功能決定方成種子。此遮餘部執 異性因生異性果有因緣義。(《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編號 1585,第 31 冊第 9 頁中欄第 19-22 行 )

24 衹是《成唯識論》的“種子”和《分別秘義疏》的“習氣”間的主語差別是值 得注意的。但在此不深入考察這一點。如我在《種子の本有と新熏の問題について》

已經討論過,“習氣”是和“唯新熏義”有密切關係的詞語。所以,“法爾存在的習氣”

是有一點不自然。但是,在這一段裡,《分別秘義釋》一直用“習氣”。這次我依照該 釋的用法。

25 《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編號 1585,第 31 冊第 8 頁中欄第 6-23 行。

(10)

《分別秘義釋》的第二義如下 :

gzhan dag ni til la sogs pa la bag chags sgo bar byed pa la bltos pa26mthong nas sgo bar byed pas sngon med pa skyed pa27 dang / sgo bar byed pas sngon bskyed pa yongs su gso bar yang ’dod de nang gi skye mched la dmigs pa’i yid kyi rnam par shes pa de’i khongs su gtogs pa kun gzhi’i rnam par shes pa la yang dmigs par ’dra bas kun gzhi’i rnam par shes pa bskyed par bya ba la bag chags rgyu’i rkyen du gyur pa skyed par yang sems so //

’phags pa’i lam gyi rigs kyang zag pa med pa’i lam gyi bdag nyid ma yin gyi / ’on kyang rgyud gang la nyon mongs pa dang28 shes bya’i sgrib pa’i sa bon srab pa’i phyir spang du rung29 ba de ni byan chub sems dpa’i rigs yin la / gang la nyon mongs pa’i sgrib pa’i sa bon yod pa de ni30 nyan thos dang rang sangs rgyas kyi rigs yin / gang la gnyi ga’i sa bon che ba’i phyir spang du mi rung ba yod pa de ni rigs med pa yin no // ’phags pa’i lam gyi skad cig ma dang po la ni rgyu’i rkyen med do // rkyen bzhi 31 zhes bya ba ni ji ltar srid par gsungs pa’i phyir ro zhes zer ro // (D. Ri 328b3-6; Pek. Li 394bl-6)

其他人說:[我們 ] 見胡麻 [ 油 ] 等裡的習氣待熏習,所以,

由於熏習生以前沒有的 [ 習氣 ] 和由於熏習增長以前已經生 過的 [ 習氣 ] 都被承認。因為認識內處的意識也認識屬於那 [ 內處 ] 的阿賴耶識,所以 [ 意識和阿賴耶識 ] 所緣故類似。

由此,[ 我們認為意識 ] 生阿賴耶識生起因緣的習氣。

26 D. ltos pas.

27 D. skye ba.

28 Pek. adds /.

29 Pek. rang.

30 D. nyid.

31 D., Pek. gzhi, 但是從上下文來看應該是 bzhi.

(11)

聖道之種姓也不是無漏道自性。然而,有的相續裡煩惱 和所知障的種子薄弱故可斷,他是菩薩種姓。有的 [ 相續 ] 裡煩惱障32的種子存在,他是聲聞和獨覺。有的 [ 相續 ] 裡 猛利故不可斷的兩種種子存在,他是無姓。證道初剎那沒有 因緣。因為四緣是 [ 世尊 ] 應宜說的。

我們再一次按照《分別秘義釋》的議論結構,詳細比較這兩論 的議論。

《分別秘義釋》 《成唯識論》

其他人說:[ 我們 ] 見胡麻 [ 油 ] 等裡的習氣待熏習。所以,由於 熏習生以前沒有的 [ 習氣 ] 和由 於熏習增長以前已經生過的 [ 習 氣 ] 都被承認。

有義種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 倶無始有。故諸種子無始成就。

種子既是習氣異名。習氣必由熏 習而有。如麻香氣花熏故生。33

《分別秘義釋》的第二義 (新熏義)說 :胡麻 (油) 等裡的習氣待 熏習。亦即,熏習以前沒有習氣。《成唯識論》的唯新熏義說 :“種子 皆熏故生。⋯⋯如麻香氣花熏故生”。關於這一點,這兩本註釋的主 張完全一致 34

32 應該是“所知障”的筆誤。

33 《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編號 1585,第 31 冊第 8 頁中欄第 6-9 行。

34 《分別秘義疏》的“和由於熏習增長以前已經生過的 ( 習氣 ) 都被承認”在《成唯 識論》的相關部分裡沒有直接的對應要素。但是,增長習氣是按照《成唯識論》唯新 熏義的看法也應該沒有問題。

(12)

《分別秘義釋》 《成唯識論》

因為認識內處的意識 也認識屬於那 [ 內處 ] 的阿賴耶識,所以 [ 意 識和阿賴耶識 ] 所緣 故類似。由此,[ 我們 認為意識 ] 生阿賴耶 識的生起因緣的習氣。

參:(《成唯識論述記》) 論。唯七轉識 至可是能熏。述曰。總結也。即能縁中七 轉識 · 心所等爲能熏。若爲相分何法爲障。

即第八識爲六 · 七識之所縁故爲相分熏。35 參:前七於八所縁容有能熏成彼相見種故。36 參:(《成唯識論述記》) 第六識若縁第 八見 · 相而熏種。即雙熏彼二分種子。37 為了論證新熏義,《分別秘義釋》提出兩個議論。第一個論點是:

如本有義所述,能熏阿賴耶識的習氣的第二個阿賴耶識不存在。但 是因為意識能認識阿賴耶識,意識和阿賴耶識相似。從此來看,意 識能熏成阿賴耶識的習氣。

這個議論在《成唯識論》裡沒有直接的對應要素。但是,內容上 和法相宗 (如《成唯識論述記》所述)的“相分熏”的教理很接近。

《分別秘義釋》 《成唯識論》

聖道之種姓也不是無漏道自 性。然而,[《瑜伽師地論 · 攝決擇分》真如所緣緣種子 段說 ] 有的相續裡煩惱和所 知障的種子薄弱故可斷,他 是菩薩種姓。有的 [ 相續 ] 裡 煩惱障(應該是:所知障)

的種子存在,他是聲聞和獨 覺。有的 [ 相續 ] 裡猛利故不 可斷的兩種種子存在,他是 無姓。證道初剎那沒有因緣。

因為四緣是[世尊]應宜說的。

無漏種生亦由熏習。説聞熏習聞淨法 界等流正法而熏起故。是出世心種子 性故。有情本來種姓差別。不由無漏 種子有無。但依有障無障建立。如《瑜 伽》(《攝決擇分》真如所緣緣種子段)

説於眞如境若有畢竟二障種者立爲不 般涅槃法性。若有畢竟所知障種非煩 惱者一分立爲聲聞種性一分立爲獨覺 種性。若無畢竟二障種者即立彼爲如 來種性。故知本來種性差別依障建立 非無漏種。所説成就無漏種言。依當 可生非已有體。38

(13)

參:(本有、新熏合生義)若唯始 起有爲無漏無因縁故應不得生。有 漏不應爲無漏種。勿無漏種生有漏 故。許應諸佛有漏復生。善等應爲 不善等種。39

第二個論點是聖道的因緣也不是本有種子 (即種姓)。如《瑜伽師 地論 · 攝決擇分》的“真如所緣緣種子段” 40說,瑜珈行派傳統的種 姓差別也據“煩惱障”和“所知障”的存在與否可能說明。如果《分 別秘義釋》裡的“煩惱障”是“所知障”的筆誤的話,這裡《分別秘 義釋》和《成唯識論》的議論一致。

《分別秘義釋》的“聖道”也對應《成唯識論》本有、新熏合生 義段中的“有爲無漏”。所以,這兩本論述的論題是同樣的。

┩վ䧯む餟韢տ溷勓劔偆敜⻉气聋溷╭䒟㠀┫

有義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無始來異熟識中法爾 而有生蘊處界功能差別。 世尊依此説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 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餘所引證廣説如初。 此即名爲本性住 種。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世尊依此説有 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諸論亦説染淨種 子由染淨法熏習故生。此即名爲習所成種。

35 《成唯識論述記》卷二,《大正藏》編號 1830,第 43 冊第 314 頁下欄第 12-15 行。

36 《成唯識論》卷八,《大正藏》編號 1585,第 31 冊第 42 頁下欄第 17-18 行。

37 《成唯識論述記》卷八,《大正藏》編號 1830,第 43 冊第 512 頁下欄第 27-28 行。

38 《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編號 1585,第 31 冊第 8 頁中欄第 13-23 行。

39 《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編號 1585,第 31 冊第 8 頁下欄第 15-18 行。

40 關於這一段的意義,參照 :山部能宜《真如所緣緣種子について》,《北畠典生教 授還暦記念日本の佛教と文化》,京都 :永田文昌堂,1990 年,第 63-87 頁。

(14)

若唯本有轉識不應與阿頼耶爲因縁性。如契經説 諸法於識藏 識於法亦爾 

更互爲果性 亦常爲因性

此頌意言。阿頼耶識與諸轉識。於一切時展轉相生互爲 因果。攝大乘説。阿頼耶識與雜染法互爲因縁。如炷與焔展 轉生燒。又如束蘆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縁。 所餘因縁 不可得故。若諸種子不由熏生。如何轉識與阿頼耶有因縁義。

非熏令長可名因縁。勿善惡業與異熟果爲因縁故。又諸聖教 説有種子由熏習生。皆違彼義。故唯本有理教相違。

若唯始起有爲無漏無因縁故應不得生。有漏不應爲無漏 種。勿無漏種生有漏故。許應諸佛有漏復生。善等應爲不善 等種。……

依障建立種姓別者意顯無漏種子有無。謂若全無無漏種 者彼二障種永不可害即立彼爲非涅槃法。若唯有二乘無漏種 者彼所知障種永不可害。一分立爲聲聞種姓一分立爲獨覺種 姓。若亦有佛無漏種者彼二障種倶可永害。即立彼爲如來種 姓。故由無漏種子有無障有可斷不可斷義。然無漏種微隱難 知故約彼障顯性差別。不爾彼障有何別因而有可害不可害者。

若謂法爾有此障別無漏法種寧不許然。若本全無無漏法種則 諸聖道永不得生。誰當能害二障種子而説依障立種姓別。既 彼聖道必無生義説當可生亦定非理。然諸聖教處處説有本有 種子皆違彼義。故唯始起理教相違。由此應知。諸法種子各 有本有始起二類。41

《分別秘義釋》也承認兩種種子。我先列出藏文和中譯。

41 《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編號 1585,第 31 冊第 8 頁中欄第 23 行至第 9 頁中 欄第 7 行。

(15)

gzhan dag na re bag chags ni chos nyid kyis 42 gnas pa yongs su gso bya ba 43 dang / sngon med pa bskyed par bya ba yang yin te / bskyed pa’i bag chags du ma ni lhan cig byed pa’i rgyu nyid kyis 44 chos nyid bag chags kyi bdag po’i rkyen yin la / chos nyid kyi bag chags gang yin pa dang / sngon med pa bskyed 45 pa’i bag chags du ma yang bye brag tu smra ba brtags pa skal pa mnyam ba’i rgyu bzhin du skad cig ma gcig pa’i

’bras bu skye ba’i yang rgyu’i rkyen nyid du sems so // (Derge Ri 328b6-329al; Pek. Li 394b6-395al)

其他人說 :習氣有法爾存在被增長的和以前沒有被引起 的。因為多數的 [ 被 ] 引起的習氣是 [ 法爾習氣的 ] 同事因故,

[ 被引起習氣是 ] 法爾習氣的增上緣。[ 他們 ] 認為 :如毘婆 沙師構想的同類因,法爾習氣和以前沒有被引起的多數習氣 是一剎那的果生起的因緣。

de la rnam par rtog pa dang po la gleng bar bya ste / ’dod chags la sogs pa ni yons su gso ba tsam du nye bar gnas pa’i phyir rgyu’i rkyen du mi ’grub ste / dper na ’du byed kyi rkyen gyis rnam par shes pa zhes bya ba ’di la ’du byed rnam par shes pa’i sa bon yongs

46 su gso bar byed pa yin pa’i phyir bdag po’i rkyen nyid yin pa lta bu’o // ’o na rten cing ’brel bar 47 ’byun ba gnyis pa la gang gi rkyen zhes 48 bya zhe na / bdag po’i rkyen to zhes ’byung ba’i yang phyir

42 Pek. kyi.

43 Pek. 略 ba.

44 D. kyi.

45 D. 加 ba.

46 Pek. yong.

47 D. par.

48 Pek. ces.

(16)

te 49 / des na kun gzhi’i rnam par shes pa ji lta ba de bzhin du kun nas nyon mongs pa’i chos rnams kyang rgyu’i rkyen yin no zhes bya ba

’di ’gal lo 50 // (Derge Ri 329al-3; Pek. Li 395al-4)

這裡,批判第一義說 :貪等衹增長 [ 習氣 ],所以 [ 貪等 對習氣的 ] 因緣 [ 性 ] 不成立。例如 : “行緣識” [ 的 ] 這 [ 經 文 ] 裡,因為“行”增長“識”種子, [“行”是“識”種子的 ] 增上緣性。如 [《攝大乘論》] 說:“問:從此,第二種緣起中,

有哪 [ 種 ] 緣?答 :增上緣”51。所以,和“如阿賴耶識,雜 染諸法也是因緣52”有矛盾。

de ni ma yin te / rigs mthun pa’i sa bon yongs su gsos pas rgyu’i rkyen nyid yin te / dper na bye brag tu smra ba’i skal pa mnyam pa’i rgyu rdzas gzhan nyid skal pa mnyam pa’i phyir rdzas

49 gal te rten cing ’brel par ’byung ba dang po la rnam par shes pa de dag phan tshun du rgyu’i rken yin na / ’o na rten cing ’brel par ’byung ba gnyis pa la gang gi rkyen ce bya zhe na / bdag po’i rkyen to // (Mahāyānasaṃgraha, G. Nagao ed., §I.28)

50 kun gzhi rnam par shes pa dang / kun nas nyon mongs pa’i chos de dag dus mnyam du gcig gi rgyu nyid du gcig ’gyur bar ji ltar blta zhe na / dper na mar me’i me lce ’byung ba dang / snying po tshig pa phan tshun dus mnyam pa dang / mdung khyim yang dus mnyam du gcig la gcig brten nas mi ’gyel ba# bzhin du ’dir yang gcig gi rgyu nyid du gcig ’gyur bar blta’o // ji ltar kun gzhi rnam par shes pa kun nas nyon mongs pa’i chos rnams kyi rgyu yin pa de ltar kun nas nyon mongs pa’i chos rnams kyang kun gzhi ##rnam par shes pa’i rgyu’i rkyen du### rnam par bzhag ste / rgyu’i rkyen gzhan mi dmigs pa’i phyir ro // (Mahāyānasaṃgraha, G. Nagao ed., §I.17)

# D. 加 de.

##—### 按照 Upanibandhana, Lamotte 讀 : rnam par shes pa’i rgyu <yin pa’o> / de ltar rgyu’i rkyen. D. rkyen nyid du 替 rkyen du.

51 《攝大乘論本》卷一, “若於第一緣起中。如是二識互爲因緣。於第二緣起中。復 是何緣。是増上緣” ( 《大正藏》編號 1594,第 31 冊第 135 頁中欄第 17-18 行 )

52 《攝大乘論本》卷一,“復次阿頼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爲因。云何可見。

譬如明燈焔炷生燒同時更互。又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應觀此中更互爲因。道 理亦爾。如阿頼耶識爲雜染諸法因。雜染諸法亦爲阿頼耶識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緣。

所餘因緣不可得故。” (《大正藏》編號 1594,第 31 冊第 134 頁下欄第 15-20 行 )

(17)

gzhan gyi yin pa lta bu’o // bdag po’i rkyen ni mi ’dra ba’i bag chags yongs su gsos pa’i phyir yin no // (Derge Ri 329a3-4; Pek. Li 395a4-5)

(本有義反論)事非如此。[ 貪等 ] 增長同類種子故因緣性。

如毘婆沙師的同類因,有物同類故別物 [ 的同類因 ]。增上緣 是增長不類似的習氣故。

’on te til la sogs pa la de lta bu ma mthong pa’i 53 phyir ji ltar chos nyid kyis 54 gnas pa’i bag chags su ’gyur zhe na / de ni rigs pa ma yin te / sgog skya dang 55 rdo la sogs pa la me tog dang phrad kyang de’i dri mi ’dzin pa snang ba’i phyir til la sogs pa la chos nyid kho nas dri ’dzin pa’i nus pa yod do zhes bya bar shes so //

gzhan yang sems dang sems las byung ba la 56 ma gtogs pa’i dngos po med pa’i phyir til la sogs pa ni med pa kho na’i / ’jig rten gyi grags par bag chags kyi rten nyid du grags pas bag chags ’byung ba la sogs pa’i dpe tsam du byas pa ’ba’ zhig tu zad na 57 ji ltar de dang ’dra bar thal bar ’gyur / (Derge Ri 329a4-7; Pek. Li 395a5-8)

亦如果說 :“胡麻 [ 油 ] 等裡不見這種事 ( =不待熏習的 香氣不能存在 ) 故,法爾習氣怎能存在?”這不合道理。也 見葱蒜、石頭等和花接觸,不保持 [ 花的 ] 香氣故,[ 我們 ] 知道胡麻 [ 油 ] 等有法爾保持香氣的能力。還有,不屬心、

心所的實體不在故,胡麻 [ 油 ] 等完全不存在,但是依世間 極成 [ 胡麻油等是 ] 習氣的所依 [ 性 ] 極成故,[ 胡麻油等 ] 衹是習氣生起等的譬喻,怎麼能有那 ( 真的胡麻油等 ) 一樣 的歸結。

53 Pek. ba’i.

54 D. kyi.

55 D. sgos skya’i.

56 D. las.

57 D. 加 na.

(18)

rnam par rtog pa gnyis pa la yang kha cig gleng ba / kun gzhi’i rnam par shes pa ni kun gzhi’i rnam par shes pa gzhan dang lhan cig skye ba dang ’gag pa med pa’i phyir de skye ba’i rgyu mtshan gyi bag chags su mi ’gyur ro zhe’o // dmigs pa ’dra ba’i yid kyi rnam par shes pas bag chags bskyed do zhes bshad pa ma yin nam zhe na / de ni rigs pa ma yin te / (Derge Ri 329a7-b1; Pek. Li 395a8-b2)

批判第二義亦有人說。阿賴耶識和别的阿賴耶識不同時 生滅故,[ 如果所有的習氣由於熏習生起 ],那 [ 阿賴耶識 ] 生起的因緣習氣不能存在。

如果 [ 此人 ] 說,“我們說過由於和所緣 ( 的阿賴耶識 ) 類似的意識,習氣生起嗎?”,那不合道理。

dmigs pa ni rnam pa gnyis te / sems dang sems las byung ba’i ngo bo nyid rdzas dang / gzugs kyi bdag nyid rdzas su med pa’o // de la sems dang sems las byung ba la dmigs pa’i yid kyi rnam par shes pa gang yin pa des ni / de dag kho na bskyed par bya ba’i phyir bag chags skyed la / gzugs la dmigs pa gang yin pa des58 de kho na bskyed par bya ba’i phyir ro // sems tsam nyid kyi lugs kyis ni gnyi ga ltar yang dmigs pa dang 59 rnam pa ma grub pa’i phyir ji ltar na dmigs pa’i sgo nas ’dra bar ’gyur / (Derge Ri 329b1-3; Pek. Li 395b2-5)

所緣有兩種。心、心所自性的實有和色自性的非實有。

這裡,認識心、心所的意識故衹引起那些 [ 心、心所 ] 的習 氣生。認識色的 [ 意識 ] 故衹 [ 引起 ] 那 [ 色的習氣 ] 被生起。

按照唯識性的道理, ( 心心所、色 ) 兩個都不成立所緣、行相 故,怎麼所緣故類似呢?

58 D. 加 kyang.

59 Pek. 加 /.

(19)

’on te mngon sum du dmigs pa dang brgyud pa’i sgo nas gzhan du rnam pa gnyis te / de la mngon sum gyi dmigs pa ni gzung pa’i 60 rnam pa gang yin pa’o // brgyud pa’i dmigs pa ni kun gzhi’i rnam par shes pa ste / de’i dbang gis gzung61 ba’i rnam par snang ba’i phyir ro // (Derge Ri 329b3-4; Pek. Li 395b5-6)

或,直接的所緣和間接的 [ 所緣 ] 故,另外有兩種 [ 所 緣 ]。那裡,直接的所緣是 [ 自識 ] 所取的相,間接的所緣 是阿賴耶識。從那 [ 阿賴耶識 ] 的力,[ 識有 ] 所取的行相 顯現故。

de bas na brgyud pa’i dmigs pa’i sgo nas rdzas su yod pa la dmigs pa ni ji ltar na dmigs pa’i sgo nas mi ’dra snyam du sems na / rtog pa ’di la yang gzhan gyi sems dang sems las byung ba’i dbang gis kyang yid kyi rnam par shes pa dmigs pa dang rnam pa yongs su ’dzin par skye ba’i 62 phyir / des bskyed pa’i 63 bag chags gzhan gyi sems dang sems las byung ba rnams kyi rgyu’i rkyen du ’gyur bas sems can thams cad rgyud gcig pa nyid du thal bar ’gyur ro // rgyud 64 de dmigs pa nyid yin na yang dmigs pa dang rnam pa yongs su ma grub pa’i phyir dmigs pa dang rnam pa mi ’dra ba de’i so na 65 ’dug go // (Derge Ri 329b4-6;

Pek. Li 395b6-396a1)

那麼,如果 [ 你 ] 認為 :“間接所緣故認識實體 (= 阿賴 耶識 ) 的 [ 意識 ],為什麼所緣故 [ 和阿賴耶識 ] 不相似”,按 照這個見解,由他 [ 有情 ] 的心、心所的力也,意識把持所

60 Pek. ba’i.

61 Pek. bzung.

62 D. skyed pa’i.

63 Pek. ba’i.

64 Pek. rgyu.

65 D., Pek., so na 但是應該是 son (i.e., sa bon) 的筆誤 .

(20)

緣、行相生起。所以,由此生的習氣是他 [ 有情 ] 的心、心 所的因緣,而一切有情應是一相續。如果衹是那 [ 有情自己的 ] 相續 [ 的心、心所 ] 是所緣,[ 由上述的唯識道理 ] 所緣和行 相不成立故,所緣和行相不相似而它的種子 [ 法爾 ] 存在。

gang yang rang bzhin gyi rigs nyon mongs pa dang shes bya’i sgrib pa srab pa yin no // ’phags pa’i lam la rgyu’i rkyen med do 66 zhes smras pa gang yin pa de yang rigs pa ma yin te / rang bzhin du gnas pa’i rigs ni skye mched drug gi khyad par ro zhes ’byung ba’i phyir dang 67 / sde ba thams cad las kyang sems dang sems las byung ba thams cad rkyen bzhis skye bar ’byung ba’i phyir ro // rnam par gtan la dbab pa bsdu ba las ’byung ba ni sgrib pa’i sa bon srab pa nyid kyis 68 chos nyid kyi sa bon zag pa med pa yod pa nyid du bstan pa yin no zhes bya bar dgongs pa yongs su brtag par nus so // (Derge Ri 329b6-330al; Pek. Li 396a1-4)

而 且, 說“ 本 性 種 姓 是 煩 惱 和 所 知 障 薄 的 意 思 ”,

[ 和 ]“聖道沒有因緣”也是不合理的。因為 [《瑜伽師地 論菩薩地》] 說 :“本性住種姓是六處殊勝” 69故,所有的

66 Pek. 加 //.

67 tatra prakṛtisthaṃ gotraṃ yad bodhisattvānāṃ ṣaḍāyatanaviśeṣaḥ sa tādṛśaḥ paramparāgato ’nādikāliko dharmatāpratilabdhaḥ (Wogihara, Unrai, ed., Bodhisattvabhūmi:

A Statement of Whole Course of the Bodhisattva, Tokyo: Sankibo Buddhist Book Store, 1971, 3.2-4) .

68 D. kyi.

69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卷三十五,“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 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姓。” (《大正藏》編號 1579,第 30 冊第 478 頁下欄第 13-15 行)

(21)

部派說心和心所一定從四緣生故,[ 我們 ] 能解釋《攝決 擇分》的所說 [ 有 ]‘由障種子薄性表示法爾無漏種子的 存在性’的密意。

以下,我們個別比較這兩本論書的議論 :

《分別秘義疏》 《成唯識論》

其他人說 :習氣有法爾存在 被增長的和以前沒有被引起 的。因為多數的 [ 被 ] 引起 的習氣是 [ 法爾習氣的 ] 同 事因故, [ 被引起習氣是 ] 法 爾習氣的增上緣。[ 他們 ] 認 為 :如毘婆沙師構想的同類 因,法爾習氣和以前沒有被 引起的多數習氣是一剎那的 果生起的因緣。

有義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 無始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蘊處界 功能差別。世尊依此説諸有情無始 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

餘所引證廣説如初。 此即名爲本 性住種。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數 現行熏習而有。世尊依此説有情心 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 集。諸論亦説染淨種子由染淨法熏 習故生。此即名爲習所成種。70 這裡, 《分別秘義釋》所說的“法爾存在”的習氣對應《成唯識論》

的“本有”種子, 《分別秘義釋》所說的“以前沒有被引起的”習氣 對應 《成唯識論》的“始起” ( 即 :新熏 ) 種子。所以,這兩個引文的 基本主張是一致的。

70 《成唯識論》卷二, 《大正藏》編號 1585,第 31 冊第 8 頁中欄第 23 行至下欄第 3 行。

(22)

《分別秘義疏》 《成唯識論》

這裡,批判第一義 (=本有義)

說 :貪等衹增長 [ 習氣 ],所以 [ 貪等對習氣的 ] 因緣 [ 性 ] 不 成立。例如 :“行緣識”[ 的 ] 這 [ 經 文 ] 裡, 因 為“ 行 ” 增 長“識”種子,[“行”是“識”

種子的 ] 增上緣性。如 [《攝大 乘論》] 說 :“問 :從此,第二 種 (分別愛非愛=十二支) 緣 起 中, 有 哪 [ 種 ] 緣? 答 :增 上緣”。所以,和“如阿賴耶識,

雜染諸法也是因緣 71”有矛盾。

(本有義反論)事非如此。[ 貪 等 ] 增 長 同 類 種 子 故 因 緣 性。

如毘婆沙師的同類因,有物同 類故別物 [ 的同類因 ]。增上緣 是增長不類似的習氣故。

若唯本有轉識不應與阿頼耶爲因 縁性。如契經 (《大乘阿毘達摩 經》) 説

諸法於識藏 識於法亦爾  更互爲果性 亦常爲因性

此頌意言。阿頼耶識與諸轉識。

於一切時展轉相生互爲因果。《攝 大乘》説。阿頼耶識與雜染法互 爲因縁。如炷與焔展轉生燒。又 如束蘆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 因縁。 所餘因縁不可得故。若 諸種子不由熏生。如何轉識與阿 頼耶有因縁義。非熏令長可名因 縁。勿善惡業與異熟果爲因縁故。

又諸聖教説有種子由熏習生。皆 違彼義。故唯本有理教相違。72

接下來看, 《分別秘義釋》先提出對第一義 (“本有義”) 的疑問說:

如果貪等法衹增長已經存在的習氣的話,那衹是增上緣,不可能是 因緣。《分別秘義釋》引用《攝大乘論》的一句“如阿賴耶識,雜染 諸法也是因緣”。《成唯識論》根據《大乘阿毘達摩經頌》說示 “阿

71 《攝大乘論本》卷一,“復次阿頼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爲因。云何可見。

譬如明燈焔炷生燒同時更互。又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應觀此中更互爲因。道 理亦爾。如阿頼耶識爲雜染諸法因。雜染諸法亦爲阿頼耶識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緣。

所餘因緣不可得故。” (《大正藏》編號 1594,第 31 冊第 134 頁下欄第 15-20 行 )。

72 《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編號 1585,第 31 冊第 8 頁下欄第 3-15 行。

(23)

頼耶識與諸轉識。於一切時展轉相生互爲因果”。對此議論,承認本 有習氣者反論說 :如果一個法增長同類的習氣的話,那是因緣。如 果一個法增長不類似的習氣的話,那是增上緣。這裡貪等增長同類 的習氣,所以貪等法對法爾習氣的因緣性沒有問題。《成唯識論》也 根據同一的《大乘阿毘達摩經頌》說 :諸法和阿賴耶識互相是因緣。

如果轉識 ( 即諸法 ) 不生而衹增長種子, 那不可能是因緣。這個論旨 和《分別秘義釋》的議論完全一致。

《分別秘義疏》 《成唯識論》

(新熏義反論) 亦如果說 :“胡麻 [ 油 ] 等 裡不見這種事 (=不待熏習的香氣不能存 在) 故,法爾習氣怎能存在?”

(本有義答論) 這不合道理。也見葱蒜、

石頭和花接觸,不保持 [ 花的 ] 香氣故,[我 們 ] 知道胡麻 [ 油 ] 等有法爾保持香氣的 能力。

參 :( 唯 新 熏 義 ) 有 義 種子皆熏故生。所熏能 熏倶無始有。故諸種子 無 始 成 就。 種 子 既 是 習氣異名。習氣必由熏 習而有。如麻香氣花熏 故生。73

還有,不屬心、心所的實體不在故,胡麻 [ 油 ] 等完全不存在,但是依世間極成 [ 胡 麻油等是 ] 習氣的所依 [ 性 ] 極成故,[ 胡 麻油等 ] 衹是習氣生起等的譬喻,怎麼能 有 [ 真的胡麻油等 ] 一樣的歸結。

《分別秘義釋》的新熏義反論說 :如胡麻油等裡不待熏習的香氣 不能存在,法爾習氣是不可能的。本有義答論說 :胡麻油有法爾保 持香氣的能力,不如不能保持香氣的葱蒜和石頭。所以法爾習氣不

73 《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編號 1585,第 31 冊第 8 頁中欄第 6-9 行。

(24)

是不合理的。又說,胡麻油等衹是熏習的譬喻,不能完全說明熏習 的教理。所以,不待熏習的習氣的存在沒有問題。

這個議論在《成唯識論》的本有、新熏合生義中沒有直接的對應。

但是,該論新熏義中說的“習氣必由熏習而有。如麻香氣花熏故生”

和《分別秘義釋》的新熏義的主旨 ( 不待熏習的香氣不能存在 ) 是一 樣的。

《分別秘義疏》 《成唯識論》

批判第二義 (=新熏 義 ) 亦 有 人 (= 本 有 義)說。阿賴耶識和 别 的 阿 賴 耶 識 不 同 時 生 滅 故,[ 如 果 所 有的習氣由於熏習生 起 ], 那 [ 阿 賴 耶 識 ] 生起的因緣習氣不能 存在。

如果 [ 此人 ] (=新熏 義)說,“我們說過由 於和所 緣 (的阿賴耶 識) 類似的意 識,習 氣生起嗎?”,那不合 道理。

參 :(《成唯識論述記》)論。唯七轉識至可 是能熏 述曰。總結也。即能縁中七轉識·心 所等爲能熏。若爲相分何法為障。即第八 識爲六 · 七識之所縁故爲相分熏。74

參 :前七於八所縁容有能熏成彼相見種故。75 參 : (《成唯識論述記》) 第六識若縁第八 見 · 相而熏種。即雙熏彼二分種子。76

74 《成唯識論述記》卷三,《大正藏》編號 1830,第 43 冊第 314 頁下欄第 12-15 行。

75 《成唯識論》卷八,《大正藏》編號 1585,第 31 冊第 314 頁下欄第 17-18 行。

76 《成唯識論述記》卷八,《大正藏》編號 1830,第 43 冊第 512 頁下欄第 27-28 行。

(25)

如上面讀過,《分別秘義釋》的本有義說 :因為阿賴耶識的因緣 習氣的能熏不存在,所以,能生阿賴耶識的習氣應該是本有的。新 熏義反論說 :認識阿賴耶識的意識和阿賴耶識類似故,意識可能是 阿賴耶識習氣的能熏。但是,本有義不同意。

如我們以上新熏義的檢討中看過,《分別秘義釋》這段的議論接 近法相宗的“相分熏”的教理。

《分別秘義疏》 《成唯識論》

(本有義反論)所緣有兩種。

心、心所自性的實有和色自 性的非實有。這裡, 認識心、

心所的意識故衹引起那些 [ 心、心所 ] 的習氣生。認 識色的 [ 意識 ] 故衹 [ 引起 ] 那 [ 色的習氣 ] 被生起。按 照唯識性的道理,( 心心所、

色 ) 兩個都不成立所緣、行 相故,怎麼所緣故(與阿 賴耶識) 類似呢?

(新熏義再反論)或,直 接的所緣和間接的 [ 所緣 ] 故,另外有兩種 [ 的所緣 ]。

那裡,直接的所緣是 [ 自識 ] 所取的相,間接的所緣是 阿賴耶識。從那 [ 阿賴耶識 ] 的力,[ 識有 ] 所取的行相 顯現故。

參 :三所縁縁。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 或相應所慮所託。此體有二。一親二 疎。若與能縁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内 所慮託。應知彼是親所縁縁。若與能 縁體雖相離。爲質能起内所慮託。應 知彼是疎所縁縁。親所縁縁能縁皆有。

離内所慮託必不生故。疎所縁縁能縁 或有。 離外所慮託亦得生故。77

(26)

(本有義答論)那麼,如果 [ 你 ] 認為 :“間接所緣故認 識實體 (= 阿賴耶識) 的 [ 意 識 ],為什麼所緣故 [ 和阿 賴耶識 ] 不相似”,按照這 個解釋,由他 [ 有情 ] 的心、

心所的力也,意識把握所緣、

行相生起。所以,由此生的 習氣是他 [ 有情 ] 的心、心 所的因緣,而一切有情應是 一相續。如果衹是那 [ 有情 自己的 ] 相續 [ 的心、心所 ] 是所緣,[ 由上述的唯識道 理 ] 所緣和行相不成立故,

所緣和行相不相似而它的種 子 [ 法爾 ] 存在。

參 : 外色實無可非内識境。他心實 有寧非自所縁。誰説他心非自識境。

但不説彼是親所縁。謂識生時無實 作用。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日等舒光 親照外境。但如鏡等似外境現名了 他心。非親能了。親所了者謂自所變。

故契經言。無有少法能取餘法。但 識生時似彼相現名取彼物。如縁他 心色等亦爾。78

參 : (《瑜伽論記》) 西國二解。一云。

凡夫二乘及諸菩薩他心智通縁他心 時。相分影像似彼本質。以有分別見 不明瞭不多稱質。佛他心智雖有影像 極稱本質名了了知。故名諸佛如實能 知。79

《分別秘義釋》第一義 (本有義) 反論說 :按照唯識的道理,所 緣不實有,所以意識和所緣的阿賴耶識類似不符道理。對此,第二 義 ( 新熏義 ) 再反論說 :所緣有直接的和間接的兩種。意識的間接所 緣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按照唯識的道理也是實有的。所以,阿 賴耶識和意識可能相似。那麼,意識可能熏習阿賴耶識的習氣。

對這個議論,《分別秘義釋》的本有義答論說 :如果這樣,他心 也是自己意識的間接所緣故,他心和自意識也相似。所以,自意識應

77 《成唯識論》卷七,《大正藏》編號 1585,第 31 冊第 40 頁下欄第 14-21 行。

78 《成唯識論》卷七,《大正藏》編號 1585,第 31 冊第 39 頁下欄第 9-16 行。

79 《瑜伽論記》卷九,《大正藏》編號 1828,第 42 冊第 519 頁上欄第 13-17 行。

(27)

該能熏他心的習氣。由此生起的習氣是他心的因緣。那麼,有情心 相續的差別不成立。這明顯不合理。所以,意識不能熏習阿賴耶識 的習氣。阿賴耶識的因緣習氣應該是本有的。

這段議論在《成唯識論》裡沒有直接的對應。但這個議論的前 提是所緣緣有兩種。這對應《成唯識論》的親所緣緣和疏所緣緣的 教理。《成唯識論》也說他心是自識的疏所緣緣。《瑜伽論記》也記 錄“西國二解”。第一解說 :緣他心的相分影像 ( 即親所緣緣 ) 和本 質 ( 即他心,即疏所緣緣 )。所以,這裡也和《分別秘義釋》及《成 唯識論》的議論有關。

《分別秘義疏》 《成唯識論》

而且,說“本性種姓 是煩惱和所知障薄的 意思” (=《瑜伽師地 論 · 攝決擇分》真如 所緣緣種子段) ,[ 和 ]

“聖道沒有因緣”也是 不合理的。因為 [《瑜 伽師地論菩薩地》 ] 說:

“本性住種姓是六處殊 勝”故,所有的部派 說心和心所一定從四 緣生故,[ 我們 ] 能解 釋《攝決擇分》的所 說 [ 有 ]‘由障種子薄 性表示法爾無漏種子 的存在性’的密意。

若唯始起有爲無漏無因縁故應不得生。有 漏不應爲無漏種。勿無漏種生有漏故。許 應諸佛有漏復生。善等應爲不善等種。……

80

(《瑜伽師地論 · 攝決擇分》真如所緣緣種 子段)依障建立種姓別者意顯無漏種子有 無。謂若全無無漏種者彼二障種永不可害 即立彼爲非涅槃法。若唯有二乘無漏種者 彼所知障種永不可害。一分立爲聲聞種姓 一分立爲獨覺種姓。若亦有佛無漏種者彼 二障種倶可永害。即立彼爲如來種姓。故 由無漏種子有無障有可斷不可斷義。然無 漏種微隱難知故約彼障顯性差別。……然 諸聖教處處説有本有種子皆違彼義。故唯 始起理教相違。由此應知。諸法種子各有 本有始起二類。 81

(28)

《分別秘義釋》最後的議論否定《攝決擇分》的“真如所緣 緣 種子段”的議論,承認本性住種姓即法爾無漏種子的存在。《成唯 識論》也拒絕“真如所緣緣種子段”的議論,承認本有 ( 無漏 ) 種 子的存在。關於此點,兩篇書的議論明顯一致。

以上,我們確定了關於種子、習氣的起源,《分別秘義釋》和《成 唯識論》記錄了很相似的三個意見。關於這點,有人也許懷疑 :漢文 的《成唯識論》影響了藏文的《分別秘義釋》。

但是如我以前指出過82, 調伏天(Vinītadeva) 的《唯識三十論釋 疏 , Sum cu pa’i ’grel bshad, 》也列舉相似的三義。

rnal ’byor spyod pa rnams kyi lo rgyus rnam pa gsum ste / kha cig ni sngon med pa nyid kyi bag chags skyed do zhes zer / gzhan dag na re bag chags ni dus thams cad na yod pa de ni kun nas nyon mongs pa’i chos rnams kyis yongs su brtas 83 par byed par zad de yongs su brtas84 nas de’i ’bras bu mngon par bsgrub nus so zhes zer /

gzhan dag ni snga ma nas yod pa’i bag chags kyang yongs su brtas 85 par byed la sngon med pa dag kyan skyed do 86 snyam du sems so // 87

80 《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編號 1585,第 31 冊第 8 頁下欄第 15-18 行。

81 《瑜伽師地論 · 攝決擇分》卷,《大正藏》編號 1585,第 31 冊第 9 頁上欄第 21 行 至中欄第 7 行。

82 山部能宜《種子の本有と新熏の問題について (II) 》,《佛教學研究》第 47 號,

1991 年,第 95 頁,註 3。

83 Pek. Narthang, rtas.

84 Pek. Narthang, rtas.

85 Pek., Narthang, rtas.

86 按照底本的註釋,這裡德格 (Derge) 版有 de。其實德格版 (Hi 13b3) 也有 do。

87 西藏佛典普及會編《西藏文唯識三十頒釋疏》,丁字屋書店, 1938 年,第 40 頁第 1-6 行。日譯在山口益、野澤靜證《世親唯識の原典解明》法藏館,1953 年,第 198 頁。

(29)

瑜伽師們的三種所傳。

有人說 :以前並沒有的習氣生起。

另一些人說 :習氣是一切時有。雜染諸法使它 (=習氣)

增長。由增長能現起它的果。

還有人想 :以前有的習氣也增長,以前沒有的也在生。

所以,在印度唯識學派裡有這些三義是確實的88。還需要注意的是,

如我們觀察過的,在《分別秘義釋》裡和《成唯識論》不直接相對應 的議論也存在。根據這些理由,《分別秘義釋》模仿《成唯識論》的可 能性不大。

如果是這樣,《分別秘義釋》一篇論書裡有三個和《成唯識論》

的三義很相似的理論來讓我們懷疑《成唯識論》糅譯的傳承。

┩յ վ橬⛥䊘㐌韢沸տ⾔վ䧯む餟韢տ꬧偟澵㠀䨾紡紡甦㲳

關於這個問題, 還 需要 研 討 Yogācārabhūmivyākhyā《 瑜伽師 地論疏》 (rNal ’byor spyod pa’i sa rnam par bshad pa, D. No. 4043;

Pek. No. 5544)。《瑜伽師地論疏》是藏譯 ( 和部分漢譯 《瑜珈師地 論釋》[《大正藏》編號 1580]) 現存的《瑜伽師地論》的印度註釋。

對《瑜珈師地論本地分意地》的一文,《瑜伽師地論疏》給以詳細的 議論。《瑜珈師地論本地分意地》的一文如下 :

tat punaḥ sarvabījakaṃ vijñānaṃ parinirvāṇadharmakāṇāṃ89 paripūrṇabījam90 aparinirvāṇadharmakāṇāṃ punas

88 參照大竹晋《Vivṛtaguhyārthapiṇḍavyākhyā の引用文献》 ( 前引 ) ,第 126 頁。

89 MS. –kānāṃ.

90 MS. paripūrṇṇabījaṃ.

(30)

trividhabodhibījavikalaṃṃ || (Manobhūmi, V. Bhattacharya ed., 25.1-2)

復次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

不般涅槃法者。便闕三種菩提種子。91

關於“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一句,《瑜伽師地論疏》的議論如下 (Derge ’i 92b3-93b5; Pek. Yi 112b4-114a2) :

sa bon yongs su tshang 92 ba yin no 93 zhes bya ba ni

kha cig na re zag pa dang bcas pa dang zag pa med pa’i chos rnams kyi nus pa yod pa la bya’o 94 zhes zer ro //

kha cig na re kun gzhi rnam par shes pa la ni ’jig rten las ’das pa’i chos kyi sa bon med de / ’di ltar ’jig rten las ’das pa’i chos rnams ni de bzhin nyid la dmigs pa’i rkyen gyi sa bon las byung ba yin gyi / de’i bag chags bsags pa’i sa bon 95 las byung ba ma yin no 96 zhes bstan bcos las ’byung ngo 97 zhes zer ro 98 // (Derge

’i 92b3-5; Pek. Yi 112b4-7) 關於“種子皆悉具足”:

(一)有人說 :有有漏和無漏諸法的功能的意思。

(二) 有人說 :阿賴耶識裡沒有出世間法的種子。因為,

91 《瑜伽師地論》卷三,《大正藏》編號 1579,第 30 冊第 284 頁上欄第 29 行至中 欄第 2 行。

92 Pek. tsha nga.

93 Pek. 加 //.

94 Pek. 加 //.

95 Pek. sa 替 sa bon.

96 Pek. 加 //.

97 Pek. 加 //.

98 smras pa / ’jig rten las ’das pa’i chos rnams ni de bzhin nyid la dmigs pa’i rkyen gyi sa bon dang ldan par skye ba’i bag chags bsags pa’i sa bon dang ldan pa ni ma yin no // (D. Zhi 27b4-5; Pek. Zi 30a8-b1)

(31)

論書( 《攝決擇分》)說 :“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

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 99

de la phyogs snga ma smra ba dag gis lan btab pa / bstan bcos kyi don ni ’di yin te / de bzhin nyid la dmigs pa’i rkyen rnams kyis 100 sa bon rtas 101 par bya ba ni de dag gi rgyu yin gyi gnas ngan len gyi bag chags bsags pa ni ma yin te / ’di ltar de ni gnas ngan len gyi skabs yin pa’i phyir ro 102 // (Derge ’i 92b5-6;

Pek. Yi 112b7-8)

一)對此點,主張第一義者們回答說:論書 (《攝決擇分》

真如所緣緣種子段)的意思如下。真如所緣緣所增長的 [ 本 有 ] 種子是那些 [ 諸出世間法 ] 的因,而所積集的麁重的習氣 不是 [ 因 ]。因為那些是麁重類的 103

rnam par shes pa la zag pa 104 med pa’i sa bon med na ni dang po nyid nas ’di ni nyan thos dang rang sang rgyas dang de bzhin gshegs pa’i rigs can dang / de dag gi rigs med pa’o 105 zhes rnam par gzhag pa kho na yang mi rigs par ’gyur bas / de’i phyir zag pa

99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二,“答諸出世間法從眞如所緣緣種子生。非彼習氣積集種 子所生。” ((《大正藏》編號 1579,第 30 冊第 589頁下欄第16-17 行)。參照:山部能宜《真 如所緣緣種子について》 (前引)。

100 D. kyi.

101 D. brtas.

102 gal te bag chags de sa bon thams cad bsdus la# / de yang kun du ’gro ba’i gnas ngan len zhes## bya bar gyur na / de ltar na ’jig rten las ’das pa’i chos rnams skye ba’i sa bon gang yin / de dag skye ba’i sa bon gyi dngos po gnas ngan len gyi rang bzhin can yin par ni mi rung ngo zhe na / (D. Zhi 27b3-4; Pek. Zi 30a7-8)

# D. pa.

## Pek. ces.

103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二,“問若此習氣攝一切種子。復名遍行麁重者。諸出世 間法從何種子生。若言麁重自性種子爲種子生。不應道理。” (《大正藏》編號 1579,

第 30 冊第 589 頁上欄第 13-16 行)。

104 Pek. 略 pa.

105 Pek. 加 //.

(32)

med pa’i chos rnams ’byung ba’i rgyus sa bon gyi rnam grangs kyi rigs yod do // (Derge ’i 92b6-7; Pek. Yi 112b8-113a2)

若識中沒有無漏種子的話,本來某個 [ 補特伽羅 ] 有聲 聞、獨覺、如來的種姓,[ 某個補特伽羅 ] 沒有這些 [ 三乘 ] 的種姓的 [ 種姓差別 ] 建立也不合道理。所以,作為諸無漏 法的因,種子異門的種姓 [ 應該 ] 存在。

’bras bu’i bye brag byang chub rnam gsum yang med par

’gyur te / dmigs pa tha dad pa ma yin pa’i phyir ro 106 // de bzhin nyid la ’dod pa bzhin byed pa ci zhig yod na ’di ltar gcig la ni nyon mongs pa spang ba’i phyir nye bar gnas la / gcig ni shes bya’i sgrib pa spang ba’i phyir nye bar gnas par ’gyur te / de’i phyir rgyud la gnas pa’i rgyu yod par ’dod par bya’o // (Derge ’i 92b7-93a2; Pek. Yi 113a2-4)

[ 如果種姓不存在的話,三乘 ] 各別果的三種菩提也不存 在。[ 真如 ] 所緣不各別故 107。因為讓希求真如的 [ 種子=種 姓 ] 有,這樣,某人為捨煩惱 [ 障 ] 進行,某人為捨所知障進 行。所以,應該承認在 [ 有情 ] 相續的因 (= 種姓) 有。

phyogs gnyis pa smra ba dag gis smras pa / bstan bcos ni gzhan du drang bar mi nus te / gal te gnas ngan len gyi bag chags

106 參:smras pa / ’jig rten las ’das pa’i chos rnams ni de bzhin nyid la dmigs pa’i rkyen gyi sa bon dang ldan par skye ba’i bag chags bsags pa’i sa bon dang ldan pa ni ma yin no // gal te bag chags bsags pa’i sa bon dang ldan par skye ba ma yin na / de lta na ni ci’i phyir gang zag yong su mya ngan las ’das pa’i chos can gyi rigs gsum rnam par gzhag# pa dang / gang zag yong su mya ngan las mi ’da’ ba’i chos can gyi rigs rnam par gzhag pa mdzad de / ’di ltar thams cad la yang de bzhin nyid la dmigs pa’i rkyen yod pa’i phyir ro zhe na / (D. Zhi 27b4-6; Pek. Zi 30a8-b3)

# Pek. bzhag.

107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二,“答諸出世間法從眞如所緣緣種子生。非彼習氣積集 種子所生。問若非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者。何因緣故建立三種般涅槃法種性差別補特伽 羅。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眞如所緣緣故。”(《大正 藏》編號1579,第30冊第589頁上欄第16-21行)

(33)

des sa bon thams cad bsdus pa yin na ’jig rten las ’das pa’i chos rnams ’byung bar ’gyur ba’i sa bon gang yin te / de dag gi rgyu gnas ngan len gyi sa bon yin par mi rigs so 108 zhes rab tu bsgrims 109 te bstan to zhes zer ro 110 // rigs rnam par gzhag pa yang de nyid las bstan te / gang dag gi rgyud la de bzhin nyid la111 dmigs pa rtogs111a par mi ’gyur ba 112 gtan du ba’i sgrib pa’i sa bon yod pa de dag ni yongs su mya ngan las mi ’da’ ba’i rigs rgyud la nyon mongs pa’i sgrib pa’i sa bon ni med la / gtan du ba’i shes bya’i sgrib pa’i sa bon yod pa de dag ni kha cig nyan thos kyi rigs can yin pa dang / 113 kha cig rang sangs rgyas kyi rigs can yin par rnam par bzhag 114 go //

gang dag la de gnyis ka med pa de dag ni de bzhin gshegs pa’i rigs can yin no 115 zhes ’byung ba 116 ste 117 / ’bras bu rnam par

108 Pek. 加 //.

109 D. bsgribs.

110 參:gal te bag chags des sa bon thams cad bsdus la# / de yang kun du ’gro ba’i gnas ngan len zhes## bya bar gyur na / de ltar na ’jig rten las ’das pa’i chos rnams skye ba’i sa bon gang yin / de dag skye ba’i sa bon gyi dngos po gnas ngan len gyi rang bzhin can yin par ni mi rung ngo zhe na / (D. Zhi 27b3-4; Pek. Zi 30a7-8)

# D. pa.

## Pek. ces.

111 D. 略 la.

111a D. rtog.

112 Pek. pa.

113 D. //.

114 D. gzhag.

115 Pek. 加 //.

116 Pek. 略 ba.

117 smras pa / sgrib pa dang / sgrib pa med pa’i bye brag gi phyir te / gang dag la de bzhin nyid la dmigs pa’i rkyen rtogs par bya ba la gtan du sgrib pa’i sa bon yod pa de dag ni yongs su mya ngan las mi ’da’ ba’i chos can gyi rigs dang ldan par rnam par gzhag# la / gang dag de lta## ma yin pa de dag ni yongs su mya ngan las ’da’ ba’i chos can gyi rigs dang ldan par rnam par gzhag go // gang dag la### shes bya’i sgrib pa’i#### sa bon gtan du ba lus la zhen##### pa yod la / nyon mongs pa’i sgrib pa’i sa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smyang zhing 'phres pa dang dga' ba dang gnyid dang glal ba dang mi dga' ba dangbza' ba dang btung ba la chags pa dang sems rmugs..

Byang chub sems dpa’i rnal ’byor spyod pa bzhi brgya pa’i rgya cher ’grel pa.. dBu ma’i snying po’i ’grel pa rtog ge

’Phags pa shes rab kyi pha rol tu phyin pa brgyad stong pa’i bshad pa mngon par rtogs pa’i rgyan gyi snang ba zhes bya ba.. 16 據 Obermiller:“ The Doctrine of Prajba-paramita

pa dag nye bar len pa yin la shing rta nye par len pa po min pa de bzhin du / bdag kyang kun rdzob kyi bden par 'jig rten gyi tha snyad kun tu mi gcad par bya ba'i phyir shing

khyod kyis ni stoṅ pa ñid bstan paḥi dgos pa gaṅ yin pa daṅ | stoṅ pañid kyi mtshan ñid gaṅ yin pa daṅ | stoṅ pa ñid kyi do n gaṅ yin pa dedag yaṅ dag pa ji ltar

dPal dus kyi ’khor lo’i ’grel chen dri ma med pa’i ’od kyi rgya cher bshad pa de kho na nyid snang bar byed pa zhes bya ba. dBu ma la ’jug pa’i

5.de bzhin gshegs pa rnams kyang chos la bdag med pa’i rnam par rtog pa’i mtshan nyid thams cad rnam par log pa de nyid shes rab dang thabs la mkhas pa dang ldan pa rnam pa

就等同沒說明 śakra 為何譯成 brgya byin。再者,《新訂翻譯名 義大集》第 3140 條已規定:屬於世間天神類的 śatakratuḥ 要譯 作 mchod sbyin brgya pa,那麼若又指出 śatakra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