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雄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雄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Copied!
16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104. 8.

(2)

(3) 104.08.28. i.

(4) 38 400. 392. SPSS 17.0. ii. 382.

(5) A Study of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Sense of Well-be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the sense of well -be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an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se nse of well-be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us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from participants. Purposive sampling was used based on 38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in Kaohsiung City. 400 questionnaires have been sent and 392 were recycled with 98% recovery rate. 382 of them are effective.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SPSS 17.0 statistical software and test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 one -way MANOVA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fter analyzing all the data,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1. The involvement in participating leisure activiti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is below average. 2. Male teachers prefer dynamic activities while female teachers prefer static activities. 3. Gender and job positions of ele 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nvolvement in participating leisure activities. 4. The variables (e.g. age, length of service, the highest academic degree, school size, and school’s location) show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nvolveme nt in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mong teachers. 5. The degree of sense of well -being of ele 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is above average. 6. Marital statu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and their school size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degree of sense of well-being. 7.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und between the sense of well-being of elementary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and the variables (e.g. gender, age, length of service, job position, the highest academic degree and school’s location). 8.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sense of well-being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Key words :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 sense of we ll-be ing, ele me ntary school teache rs, one-way M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iii.

(6) ............................................................................................. ⅰ ......................................................................................... ⅱ ......................................................................................... ⅲ ............................................................................................. ⅳ ............................................................................................. ⅵ ............................................................................................. ⅸ .................................................................................. 1 .....................................................................................1 ..................................................................................................4 ..................................................................................................4 ..................................................................................................5 ..................................................................................................6. ............................................................................ 9 ................................................................9 ...........................................................................32 .................................................47 ................................................................................................50. .............................................................. 53 ................................................................................................53 ................................................................................................54 ................................................................................................58 ................................................................................................58 iv.

(7) ................................................................................................ 58 ................................................................................................ 65 ................................................................................................ 79. ...................................................................... 81 ............................................ 81 ................................................. 97 ......................... 110. .....................................................................115 ...................................................................................................... 115 ...................................................................................................... 116 .............................................................................................. 122. ...................................................................................... 123 ........................................................................................... 135 ................................................................. 135 ..................................................... 144 ........................................................................................... 146 ........................................................................................... 150. v.

(8) 2-1 Mannell. Kleiber. ........................................................10. 2-2. ............................................................................. 11. 2-3. .....................................................................................22. 2-4. .................................................................................24. 2-5. .....................31. 2-6. ........................................................................39. 2-7. ..................................46. 2-8. ...................................................47. 3-1. ...................................................59. 3-2. ....................................................................61. 3-3. ................................................................61. 3-4. ...............................................64. 3-5. ...............................................66. 3-6. .........................................................................................67. 3-7. ........70. 3-8. .............72. 3-9. .............73. 3-10. ...................74. 3-11. .......................75. 3-12. .......................77. 3-13. .......................79. 4-1. .............82. 4-2. 85. 4-3. .................86 vi.

(9) 4-4. 87. 4-5 .......................................................................................................... 87 4-6 .......................................................................................................... 88 4-7. ........ 89. 4-8 .......................................................................................................... 90 4-9 .......................................................................................................... 90 4-10. ...... 92. 4-11 ........................................................................................................ 93 4-12. ...... 94. 4-13 ........................................................................................................ 95 4-14. .............. 96. 4-15. .............. 98. 4-16. ........ 101. 4-17. ........ 101. 4-18. 102. 4-19. 103. 4-20. 103. 4-21. ................ 104. 4-22. 105. 4-23. 105. 4-24. ................ 107 vii.

(10) 4-25. 108. 4-26. ..........................109. 4-27. .... 110. viii.

(11) 2-1 Nash. .................................................................. 15. 2-2. ......................................................................................... 16. 3-1. ................................................................................................. 53. 3-2. ……………………………………………….…………….56. 3-3. ..................................................................................... 57. ix.

(12)

(13) 本章主要在 於闡釋 本研究 的研究 背景及 動機、 研究目 的與研 究問題 等,並對研 究範圍 加以陳 述,且 將本研 究重要 的名詞 加以界 定釐清。 共 分為五節, 第一節 為研究 背景及 動機, 第二節 為研究 目的, 第三節為 研 究問題,第 四節為 研究範 圍,第 五節為 名詞釋 義。. 2005 年,金車教育 基金會 公布了 一份教 師問卷 的結果,結 果顯示 老 師們的快樂 指數、 教育自 主權指 數和使 命感指 數都創 下六年 來最低, 還 有超過半數 以上老 師認為 自己的 憂鬱指 數偏高 。探討 原因, 主要是教 育 政策不穩定 、行政 負擔太 重、備 課時間 少,以 及現在 學生的 家庭環境 複 雜、老師影 響力小 都讓老 師感受 極大的 壓力( 羅皓恩 ,2005)。至 2011 年,金車教 育基金 會同樣 做了一 份教師 問卷, 但老師 快樂指 數更下降 了 10 個百分比,調查 顯示,教師的 快樂指 數只有 六成四,使 命感指 數則只 有七成四, 相對於 之前的 快樂指 數最高 曾達七 成五、 使命感 指數最高 達 八成七,已 下降十 個百分 比以上 (林曉 雲,2011)。 也許在外 界看來 ,在如 此不景 氣的時 代,老 師是人 人稱羨 的工作 , 一般人的 想法, 總認為 老師的 工作既 穩定又 輕鬆, 生活是 規律又 安穩, 面對的又 是單純 的學生 ,不用 像商場 競爭如 此勞心 ,不用 像基層 勞工如 此勞力, 福利及 社會地 位也都 是令人 滿意的 。但殊 不知在 教育現 場的教 師承受著 莫大的 壓力: 教育政 策搖擺 不定, 教師兼 任太多 且繁雜 的行政 工作,以 及少子 化現象 致使孩 子在父 母的呵 護下難 以管教 ,這些 都是壓 力來源( 陳紋瑤,2013) ,甚 至有怪 獸家長、直昇機 家長的 干擾,還要面 1.

(14) 對學生成 績、 行為及 家長的 要求……等種 種問題 ,都 讓老師 動輒得 咎, 感到無力 感,甚至萌 生退意( 林曉雲,2011) 。老師 在教育 現場的 快樂指 數「直直落 」, 幸福感 指數自 然也高 不起來 。 在如此壓 力之下 ,老師 們若能 有適當 的管道 來抒解 壓力, 提升工 作 士氣,增 加教學 的效能 ,是非 常的重 要的, 蔡培村 (1992)即指 出教師 從事休閒 活動不 僅能促 進身心 健康狀 態,亦 可增長 知識見 聞、啟 發想像 創造力、 培養互 助合作 之精神 、提高 工作效 率,更 可以擴 展社會 參與、 增進家庭 和諧幸 福以及 促使自 我實現 ;反之 ,若教 師沒有 從事休 閒運動 來調整步 調、紓 解壓力 、提振 精神及 刺激創 造,對 整個教 育工作 將是一 種潛在的 危機。 綜上可 知,休 閒活動 的參與 對於老 師是相 當重要 且有意 義的,老 師若能 從事正 當的休 閒活動 ,不但 能擺脫 工作上 的壓力 ,減輕 工作造成 的身心 負擔, 使工作 及生活 達成平 衡,讓 自己保 持活力 ,對工 作有正面 積極的 熱忱, 不但自 己身心 健康, 對學生 更是一 種正面 示範, 也讓學生 受惠, 因為有 了健康 的身心 ,老師 才能將 全部心 力放在 學生身 上,放在 教育工 作上。 故在本 研究中 ,研究 者欲探 討國小 教師休 閒活動 參與情形 ,並以 此研究 之結果 提供教 師們參 考,以 提升老 師的休 閒活動 參與,此為 研究動 機之一 。 「生活過 得幸福 嗎? 」2006 年天下雜誌 進行幸 福感的 調查中,有 近 兩成的受 訪者認 為自己 不幸福 ,其餘 八成受 訪者中 認為五 年後生 活將會 更幸福的 比例更 急遽降 至三成 四,可 見越來 越多的 人對未 來充滿 了不確 定性及悲 觀,使得幸福 感感受 低下,果然 在天下 雜誌「2012 臺灣幸福感 大調查」的 結果顯 示,臺灣民 眾的幸 福感,平 均分數 只有 67.4 分,可說 差強人意( 劉孟奇 ,2011)。 幸福感是 一種動 力,且 是身心 都在舒 適安恬 的狀態 下得到 需求之 滿 足,Diener 與 Chan(2012)的一項 實驗 證明 :個 人若 具有較 高的 主觀 幸福 感(如對 生活 感到 滿 意、 避免 負面 情緒 、積 極樂 觀 和擁 有正 面情 緒) 將會更 健康、 更長壽 ;林 萃芃(2011)及廖 淑容 (2011)的研究結 果亦 2.

(15) 均顯示教 師幸福 感會對 教學效 能產生 正向顯 著的影 響,亦 即在高 度幸福 感之下, 工作才 有效率 ,教學 才有效 能,所 以教師 應檢視 自己的 幸福感 受,並安 排一些 休閒活 動以釋 放壓力 、緩和 工作緊 張情緒 ,可以 使教學 更有效能 ,有更 好的教 學品質 ,也可 以藉此 提升本 身的幸 福感。 在本研 究中,研 究者想 探討國 小教師 幸福感 之情形 ,並以 此研究 予以老 師們參 考,藉以提 升老師 的幸福 感,此 為研究 動機之 二。 時代在進 步,現 代人的 觀念也 有很大 的轉變 ,認為 工作已 不再是 生 活的全部 ,而認 為藉由 休閒活 動的參 與可紓 解工作 壓力, 提升健 康體適 能,並且了解 自我及 周遭人 們與環 境互動 的關係(李 嘉慶,2002) ,所以 休閒已是 生活的 一部分 ,也是 提升工 作的一 種調和 劑,因 此國人 對休閒 活動的需求 ,益加 殷切。 但事實上在 小學任 教的教 師,是 擔負著 培育國 家未來 主人翁 重責大 任的最基層 人員, 所面對 的工作 壓力更 是沈重 ,國小 教師參 與休閒活 動 不論在時間 上或是 頻率上 都容易 受到繁 瑣的學 校工作 干擾及 工作時間 的 壓縮,無法 規律的 參與休 閒活動 ,然龍 昱廷(2010) 的研究 指出教師 休 閒參與、幸 福感與 教學效 能三者 之間具 有正相 關存在 ,這說 明了有了 健 康而有益的 休閒活 動,自 然能增 進教師 的身心 健康, 提升教 師幸福感 , 在這樣的情 形下, 亦會提 升教師 工作及 教學效 能。 綜觀國內碩 博士論 文對於 休閒活 動參與 、幸福 感之相 關研究 雖然不 在少數,但以 國小教 師為對 象的研 究卻不 多,如周子 仁(2013) 、陳柏青 (2008)、楊馥 如(2012)、廖淑 容(2011)等 ,所以 進行國 小教師 本身 休閒活動參 與及幸 福感相 關之研 究更有 其重要 性,休 閒活動 參與及幸 福 感都是提升 生活品 質之重 要要素 與指標 ,前者 是親身 實際參 與其中, 後 者是心理的 感受, 本研究 期望透 過研究 ,可以 了解國 小教師 之休閒活 動 參與及幸福 感受之 現況, 並得知 二者之 間的相 關性, 更進而 藉此檢視 國 小教師參與 休閒活 動是否 會提升 本身之 幸福感 受。本 研究亦 期望研究 結 果能提供國 小教師 及相關 教育單 位參考 ,藉以 提升國 小教師 之休閒活 動 3.

(16) 參與及幸福 感,以 促進國 小教師 身心健 康,優 化教學 品質, 此為本研 究 的動機之三 。. 本研究期望 達成以 下主要 目的: 一、瞭解高 雄市國 小教師 休閒活 動參與 之現況 。 二、分析不 同背景 變項之 高雄市 國小教 師在休 閒活動 參與之 差異情形 。 三、瞭解高 雄市國 小教師 幸福感 之現況 。 四、分析不 同背景 變項之 高雄市 國小教 師在幸 福感之 差異情 形。 五、探討高 雄市國 小教師 休閒活 動參與 及幸福 感之相 關情形 。. 根據前述研 究目的 ,本研 究之研 究問題 如下: 一、高雄市 國小教 師休閒 活動參 與之現 況為何 ? 二、不同背 景變項 之高雄 市國小 教師在 休閒活 動參與 之差異 情形為何 ? 三、高雄市 國小教 師幸福 感之現 況為何 ? 四、不同背 景變項 之高雄 市國小 教師在 幸福感 之差異 情形為 何? 五、高雄市 國小教 師休閒 活動參 與及幸 福感之 相關情 形為何 ?. 4.

(17) 本研究之 研究範 圍分為 「研究 內容 」、「研究 地區」 及「研 究對象 」 做說明,敘 述如下 :. 本研究內 容包括 休閒活 動參與 、幸福 感以及 樣本背 景變項 。休閒 活 動參與包 含運動 健身類 、戶外 活動類 、知識 藝文類 、社交 活動類 和逸樂 休憩類等 五個面 向;而 幸福感 則包含 生活滿 意、工 作成就 、人際 關係、 健康狀況 和自我 肯定等 五個面 向;在 樣本的 背景變 項方面 則針對 性別、 年齡、婚 姻狀況 、服務 年資、 擔任職 務、最 高學歷、學校 規模和 學校地 區等因子進 行探討 。. 本研究以高 雄市之 公立國 民小學 為研究 取樣之 範圍, 涵蓋高 雄縣市 合併後之所 有行政 區域共 有38個 區域。. 本研究以國 民小學 教師作 為研究 之標的 ,故研 究對象 包括國 民小學 教師兼主任 、教師 兼組長 、級任 教師、 科任教 師;代 理代課 教師及實 習 教師不包含 在內。. 5.

(18) 為釐清本研 究所使 用的名 詞意義 ,以利 研究及 討論, 茲將本 研究有 關之重要名 詞界定 分述如 下:. 本研究所 指之高 雄市係 依據2009年4月3日立法院通 過《 地方制 度法 》 修正案之 規定, 於2010年12月25日高雄縣市 合併後 之大高 雄市而 言,而 高雄市國 民小學 係指全 市之公 立國民 小學而 言,不 包含私 立學校 、附屬 小學及特殊 學校等 。. 國小教師係 指領有 國民小 學合格 教師證 並在國 民小學 擔任正 式職位 之合格教師 (楊馥 如,2012)。 本研究 國小教 師係指 103 學 年度任職 高 雄市國民小 學之正 式教師 ,包含 級任導 師、兼 任組長 、主任 之教師及 科 任老師,不 包含代 理代課 及實習 老師。. 蘇瓊媚(2009)將 休閒活 動參與 定義為 扣除訓 練時間 及日常 生活作 息以外之閒 暇自由 時間, 依個別 興趣及 意願, 選擇從 事具有 正面教育 意 義、可調整 恢復身 心狀態 、並為 社會大 眾所接 受之各 種正當 活動。本 研 究所指的休 閒活動 參與為 高雄市 國小教 師在可 支配的 自由時 間中,為 了 讓身心獲得 滿足而 依個人 意願及 需求所 參與的 活動之 類型與 頻率,並 以 編修之「國 小教師 休閒活 動參與 問卷」 進行問 卷之調 查題項 ,分為「 運 動健身類 」、「 戶外活 動類 」、「 知識藝 文類」、「社 交活動 類」及「逸 樂休憩類」 等五個 構面, 受試者 得分愈 高,表 示其所 參與該 項休閒活 動 的頻率愈高 ;反之 ,受試 者得分 愈少, 表示其 所參與 該項休 閒活動的 頻 6.

(19) 率愈低。. 侯辰宜(2007)認 為幸福 感是個 體評估 整體生 活的滿 意度與 其所感 受正、負向 情緒的 強度而 成,所 以幸福 感是個 人主觀 的經驗 ,由生活 滿 意、正向情 感、負 向情感 三種成 分組成 。本研 究中所 指的幸 福感為高 雄 市國小教師 對其整 體生活 所主觀 感受覺 知到的 正負向 情緒和 滿意度, 並 以編修之「 國小教 師幸福 感量表 」進行 問卷之 調查題 項,分 為「工作 成 就」、「自 我肯定 」、「 人際關 係」、 「生活 滿意」 及「身 心健康」 等 五個構面, 受試者 得分愈 高,表 示其所 覺知的 幸福感 程度愈 高;反之 , 受試者得分 愈少, 表示其 所覺知 的幸福 感程度 愈低。. 7.

(20) 8.

(21) 本研究於 本章先 行對休 閒活動 參與及 幸福感 之主要 內容作 概念性 的 探討,並 於各節 中對休 閒活動 參與及 幸福感 做討論 ,以期 能作為 本研究 理論基礎 與研究 架構之 依據。 本章共 分四節 ,第一 節為休 閒活動 參與之 理論與研 究;第 二節為 幸福感 之理論 與研究 ;第三 節為休 閒活動 參與及 幸福感之相 關研究 ;第四 節為本 章總結 。茲分 別說明 如下:. 本節 中,將 休閒活 動參與 之相關 理論與 研究做 深入探 討,共 分為: 一、休閒 的定義 ;二、 休閒活 動參與 的定義 與功能 ;三、 休閒活 動參與 之相關理 論;四 、休閒 活動參 與的分 類;五 、休閒 活動參 與之相 關實證 研究等五部 分。. 美國著名 休閒學 教授 Godbey (1980) 對休閒 的定義是:「 休閒乃 是 有個人的 文化、 物質環 境等外 在力量 獲得相 對自由 的解放 ,以致 於個人 相信藉由 休閒活 動過程 中體驗 到發自 內心的 愉悅和 值回代 價的感 受」, 其對休閒定義之 主要內 涵包括 相對自 由的時 間,可 自由支 配的狀 態(引 自廖淑容,2011) 。 Kelly (1990) 則從時間、活 動、體驗三 個向度 來闡釋 休閒的 定義:(一) 休閒 是指 在剩 餘、 可自 由 支配 的時 間下 行使 的;(二) 休閒 活動 的形 式不 拘, 但需 具有 正向 意義 的 ;(三)在休 閒的 過程 中, 個 體對 人、 事、 物均 能有所感 受,進 而產生 滿足感 ,也就 是在某 一時間 從事某 項形式 或活動 9.

(22) 過程中,所 體驗到 的感受 具滿意 感(引 自周子 仁,2003)。 Trainor, Delfabbro, Anderson 與 Winefeild (2010) 認為休 閒是指 在 學校或工 作之餘 所從事 的一種 活動, 通常是 在自願 的狀態 下從事 與興趣 相關的休閒 活動。 Mannell 與 Kleiber (1999) 在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一 書中有提 到休閒 的定義 ,書中 將休閒 依現象 的形式 分成主 觀、客 觀、外 在和內在 等四個 向度, 在主觀 的現象 部分, 主要觀 察體驗 、滿足 與意義 等現象是 否為休 閒,外在 (external) 部分由研究 者來判 斷,內 在 (internal) 部分由參與 者來判 斷(引 自許伯 陽、吳 崇旗,2007),如表 2-1 所示: 表 2-1 Manne ll 與 Kleibe r 休閒的定義 現象的形式. 定義的優勢 點 (vantage point) 外在. 內在. 由「研究者 」定義 活動、. 由「參 與者」定義活 動、環. 客觀. 環境和時間 是否為 休閒. 境和時間是 否為休 閒. 主觀. 由「研究者 」定義 體驗、 滿足和意義 是否為 休閒. 由「參 與者」定義體 驗、滿 足和意義是 否為休 閒. 資料來源 :許伯 陽、吳 崇旗(2007)。休閒 定義的 理論與 認知研究 。運 動與遊憩研究,1(3),頁3。. 國內學者 蔡宏進 (2004)將休 閒定義 為是一 種自主 性及自 願性的 活 動,具有 舒緩緊 張與壓 力的效 果,可 達成促 進個人 身心健 康及社 會健康 的目的。 朱立夫(2010)將休閒 定義為 :個人 在除去 工作及 生理上 維持生 命 必須活動 (如 :吃飯 、睡覺……等 )之外 的自由 時間 內,依 個人自 由意 識選擇適 合自己 的活動 ,從事 讓自己 放鬆的 活動達 到自我 發展、 自我成 長及自我實 現以達 成身心 健康的 目的。 10.

(23) 由上可知 ,休閒 是自願 性,利 用非上 課、工 作之餘 的時間 所從事 的 活動,而此 活動是 令自己 心靈愉 悅及達 成自我 發展與 實踐的 活動。. 針對休閒 活動參 與的定 義與功 能,本 研究先 進行各 學者對 休閒活 動 參與的定義 之文獻 回顧, 再詳細 介紹休 閒活動 參與的 功能。. 關於休閒活 動參與 ,各位 學者各 有不同 的看法 ,研究 者整理 出一些 學者對於休 閒活動 參與的 定義, 如表 2-2 所示。 表 2-2 休閒活動參與的定義 學者 (年代). 定義. 高俊雄 (1999). 指出休閒活 動參與 可說是 在必要 時間及 義務時 間以 外,參與某 種活動 的頻率 與情形 。. 吳文銘. 認為休閒活 動參與 是「參 與某種 活動的 頻率或 象徵 個體所參與 的休閒 活動類 型」。. (2001) 王福生 (2003). 陳艷麗 (2003). 指出休閒活 動參與 是依個 人不同 層次的 需求, 所選 擇不同的休 閒活動 。 指出休閒活 動參與 是個人 在自由 時間, 自由的 選擇 參與非工作 或義務 性質的 活動, 而休閒 活動參 與的 衡量可用時 間運用 法及參 與頻率 法,參 與頻率 法有 絕對頻率和 相對頻 率兩種 。 將休閒活動 參與定 義為參 加休閒 活動的 頻率, 或個. 謝清秀 (2004). 體所參與之 休閒活 動類型 ,並界 定為自 由時間 所從 事之休閒活 動的項 目、時 數與頻 次。. (續下頁) 11.

(24) 學者 (年代) 蔡祈賢 (2006). 蔡桂城 (2007). 定義 認為個人在 可支配 的自由 時間內 ,依自 我意願 及需 求,必須是 從事有 益身心 健康的 娛樂, 且其身 心獲 得滿足者才 是休閒 活動參 與。 指出所謂的 休閒活 動參與 是必須 能增進 個人之 身體 健康、紓解 壓力及 緊張情 緒,同 時休閒 參與頻 率越 高,在生活 上的一 些事務 亦會感 到滿意 。所以 個體 在參與休閒 活動後 ,其心 理滿意 度亦會 提昇。. 綜合以上各學 者對休 閒活動 參與的 定義來 看,休 閒活動 參與是個 人 在時間上可 支配的 自由時 間,且 要依個 人之意 願及需 求,所 參與的活 動 其類型與頻 率讓身 心獲得 滿足者 才是休 閒活動 參與。. 休閒活動的 功能是 多元且 廣泛的 ,參與 休閒活 動,不 外乎是 為了紓 解壓力、調 劑身心 、自我 滿足、 自我成 長,但 是休閒 活動的 參與也需 要 適合自己的 需求, 且該是 正向的 功能, 若是用 在負向 的功能 ,則可能 造 成不同的後 果。 休閒活動 參與的 功能可 以分為 以下幾 點(王 儷儒,2004;陳彰儀 , 1985;蔡培 村,1992): 1.個人方面 的功能 :包括 促進心 理及生 理健康 的功能 。 (1)心理的 功能方 面,參 與休閒 活動可 以放鬆 心情,紓解生 活上的 壓力、增進 生活的 樂趣、 自我成 長進而 達到自 我實現 的目標 。 (2)生理的 功能方 面,則有 增進體 能、活絡 筋骨、強 身健體 及促進 生理的新陳 代謝之 功能。 2.家庭方 面的 功能 :透 過休 閒活 動的 參與 可凝 聚家 庭的 共識 、促 進 家庭成員 間彼此 瞭解, 加強家 庭的團 結,促 進家人 溝通、 可以共 同的學 習、有助 於家庭 的合諧 與和樂 ,在這 過程中 更可增 進家人 彼此間 的情誼 互動與彼此 間的信 任,提 升家庭 婚姻關 係及親 子關係 。 12.

(25) 3.社會方 面的 功能 :參 與休 閒活 動可 以擴 展生 活經 驗、 增廣 見聞 、 增加對社 會的接 觸面, 結合並 穩定社 會結構 ,可以 改善社 會風氣 及提高 生活的素 質並可 以傳遞 文化、 訓練技 能與規 範、培 養社會 需要的 價值與 紀律、灌輸 尊重他 人的觀 念。 4.經濟方 面的 功能 :休 閒活 動的 參與 可以 帶給 人們 愉快 和滿 足, 促 進身心的 健康及消除工 作上的 疲勞, 並能提 高工作 上的效 率,進 而增加 生產率,可 促進經 濟繁榮 。 5.治療方 面功 能: 「休 閒療 法」 是以 休閒 活動 為媒 介, 藉由 身體 的 活動對病 患實施 的一種 情緒疏 導及心 理治療 的過程 ,而對 於身心 障礙者 而言,休閒 活動參 與是不 能忽視 的治療 活動。 6.休閒活 動參 與讓 疲勞 的身 心有 充足 的休 息、 充足的體 力,並擁 有 愉快心情面 對職場 挑戰, 增加工 作效率 。 由上述休 閒活動 的功能 得知休 閒活動 不僅有 益個人 身心, 同時對 家 庭、社會 、國家 不論是 經濟繁 榮或是 社會安 定都有 很大的 功用, 故休閒 活動對現 今社會 人們是 必須且 重要的 。休閒 活動的 參與可 以落實 社會福 利,提昇 文化藝 術涵養 ,促進 人際和 睦,由 此可知 ,參與 休閒活 動絕對 是人生中不 可缺席 的課程 。. 對於休閒 活動參 與之相 關理論 ,本研 究先就 休閒活 動參與 之層級 理 論及休閒活 動參與 之需求 理論做 介紹, 接著介 紹休閒 參與的 模式。. 13.

(26) ( Nash (1953) 提出休 閒理論 ,將休 閒參與 價值分 出層級 ,「0以下 」 是危害社 會的參 與,「0」是危害 自身的 參與,「1 」為旁 觀的參 與,「2」 為情緒的參 與,「3」 為積極 的參與 ,「4」為 創作的 參與。 說明如下 : 1.危害自 身的 參與 和危 害社 會的 參與 ,最 常見 的就 是吸 毒、 酗酒 、 抽煙、不 當行為 、飆車 、看色 情書刊 等。參 與這些 危害性 休閒活 動主要 是對權威 的反抗 、及無 聊的排 解,較 常出現 在暴力 或缺乏 關愛及 和諧的 家庭。 2.旁觀的 參與 是指 被動 的跟 隨著 大多 數人 的活 動內 容並 非依 個人 需 要或興趣 。整體 上這類 活動是 消極性 的,毫 無價值 的,最 常見的 就是看 電視、聽廣 播和遊 盪娛樂 ,以排 解多餘 時間為 主要目 的。 3.情緒的 參與 是指 當從 事某 些休 閒活 動時 ,會 引起 以往 曾留 下有 意 義的經驗 ,觸碰 到內心 感受或 牽連到 一些有 意義的 經驗時 ,就產 生了情 緒上的共 鳴。通 常是表 現出個 人自我 的感覺 ,但是 不一定 表示必 須實際 參與此活 動,如 當你曾 是位籃 球參與 者在看 到一場 偉大的 籃球比 賽時、 讀一本好 書或仔 細觀察 紡織或 陶瓷展 覽會, 在參與 休閒活 動時會 產生共 鳴。而一位 擁有豐 富之休 閒活動 參與經 驗者必 須是一 位情緒 的參與者 。 4. 積極的參 與是指 開始參 與此休 閒活動 時能帶 來愉悅 心情,從事 此 休閒活動 時從不 會到會 ,或者 具備些 微的基 礎想要 更進一 步的了 解,而 主動積極熱 忱地參 與,從 參與過 程中獲 得實質 體驗與 滿足。 5. 創作的參 與是指 個人藉 由經驗 與專業 知識,不斷 從個人 的經驗 中 或印象中 及自我 學習中 獲得創 作靈感 ,例如 藝術、 科學、 哲學、 發明或 創造(引自 陳柏青 ,2008)。 Nash 強 調 只知 道 休閒 活 動的 重 要卻 不 愛 好休 閒 活動 者 ,還 是 無法 和樂於積 極、主 動參與 的休閒 者相提 並論。 但是從 上述的 敘述, 休閒有 正面及負 面的活 動,個 人或許 有參與 休閒活 動的意 圖及需 求,但 卻不一 定有正確 的休閒 活動觀 念及態 度,甚 至是產 生了錯 誤的休 閒活動 行為, 14.

(27) 在他個人 也許有 了滿足 ,但卻 已傷害 了自己 、他人 或社會 ,如此 的休閒 活動行為 是毫無 意義的 。因此 ,參與 休閒活 動時, 除了選 擇自己 感興趣 的,並適 合自己 的休閒 活動之 外,最 重要的 是必須 是正向 的、積 極的和 有益身心的 。. 無限. 創作的參與. 4. 積極的參與. 3. 情緒的參與. 2. 旁觀者類型. 1. 傷害及損害 自己. 零. 行為表現違 反社會. 零以下 圖 2-1 Nash 的休閒參與層級 理論 資料來源: 陳柏青 (2008)。國小教 師休閒 參與、 工作壓 力與幸 福感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 )( 頁19)。國立 雲林科 技大學 ,雲林 縣。. Maslow 於1970年曾 對人 類行 為 的動 機, 提出 了 一種 整體 的 看法 , 他認為各 種動機 之間是 彼此相 關聯的 ,且與 個體生 長發展 的社會 環境是 15.

(28) 具有 密 切關 係 的, 行為 是 由需 求 (need) 引起 的 ,為 了 滿足 這 些需 求, 才會引發 行為動 機,而 且,已 經滿足 的需求 ,不會 再是激 勵因素 。人們 的需求總 是永無 止盡的 ,所以 人們總 是致力 在力求 滿足某 種需求 ,一旦 此一需求得 到滿足 了,就 會出現 另一種 需求。 Maslow 提出了需 求層次 理論 (hierarchy theory of needs),將人類 的 需求,分 為五個 層次: 生理需 求、安 全需求 、愛與 隸屬的 需求、 尊重的 需求、自 我實現 的需求 。並於1970年將之增 加了知 的需求 及美的 需求, 提升為七 個層次,如圖2-2所示。人 們會先 滿足低 層次的 需求,只 有在較 低層次的 需求得 到滿足 後,較 高層次 的需求 才會有 足夠的 活力驅 動行為 去追求。. 自我 實現. 成. 的需求. 長 需 求. 美的需求 知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 愛與隸屬的 需求 安全需求. 基 本 需 求. 生理需求. 圖 2-2 需求層 次理論 資料來源: 張春興 (2009)。教育心 理學--三化 取向的 理論與 實踐 (頁 304)。臺北市 :東華 。. 16.

(29) 盧俊宏(1994)指出 Maslow 的動機 需求層 次論中 最後一 項即為 自 我實現, 這是人 類的最 高需求 ,也是 個人追 求最高 理想動 機的由 來。因 此,人類最 高層次 的需求 係為透 過休閒 活動達 到自我 實現的 境界。 Driver(1975)認 為 對於 人 類從 事 戶外 休閒 活 動的 需 求可 分 為四 個 層次:第 一個層 次為對 活動的 需求; 第二個 層次為 對休閒 活動環 境之需 求;第三 個層次 係為滿 足、動 機、欲 求之心 理產出 和休閒 活動體 驗;第 四個層次 係經由 休閒活 動參與 滿足某 些需求 ,其對 社會產 生之最 終效益 (引自薛銘 卿,2000)。. Kelly 於1983年時 將休 閒活 動參 與 的相 關研 究歸 納為 三 種休 閒活 動 參 與 模 式 : 固 定 刻 板 模 式 ( stereotypes model ) 、 均 衡 模 式 ( balance model ) 以及核心 模式 ( core model )(王微 茹,2007;楊怡寧,2007; 賴家慶,2012)。 分別說 明如下 : 1.固定刻板模 式 主張一個 人選擇 參與休 閒活動 內容是 刻板固 定的, 該模式 係透過 觀 察到的各 種休閒 活動參 與頻率 而得, 透過統 計的方 法,如 :因素 分析, 把這些參 與的活 動歸納 分類, 並給予 每一類 型活動 參與一 個代名 詞來代 表之。不同 的研究 所歸納 的休閒 活動類 型 差異很 大,透過 因素分 析可以 把多樣的 休閒活 動項目 數量減 少,即可以把 多樣的 休閒活 動歸納 成較少 的項目,但是運 用在研 究休閒 活動參 與時會 有兩個 問題:(1)現實生活中 很難發現 一個人 在自由 時間內 ,其參 與休閒 活動之 選擇的 內容項 目是刻 板固定的;(2)不同的研 究結果 所歸納 出來的 休閒活 動類型 會有很 大的差 異,但這 並不表 示其所 選擇參 與休閒 活動的 型態不 可能是 刻板固 定,這 是 因 為對 大 多 數 的 人 來說 , 休 閒 活 動參 與 之 內 容 具 有許 多 的 共 同 性 ( Commonality ) 以及相 對的差 異性 ( Diversity ) 所造成的。所 以,此模 式會限制休 閒活動 參與之 實際情 形。. 17.

(30) 2.均衡模式 指個人參 與的休 閒活動 內容是 多元的 ,並會 基於均 衡生活 體驗、 健 全生活內 涵的原 則去參 與適合 的休閒 活動, 個人休 閒活動 參與需 求是多 元的,其 休閒活 動之體 驗也是 多變的 ,所以 在生命 發展的 過程中 ,個體 所選擇參與 之休閒 活動是 會改變 的。 Kelly (1990) 認為個體的 休閒 活動參 與型 態是在 參與 休閒活 動的 過 程中形成 的,並 且主張 休閒活 動參與 型態是 多元的 、會改 變的。 同時, 休閒活動 參與型 態是一 個動態 的過程 ,而不 是一個 靜止的 畫面; 是一種 形式 (pattern) 而不是一種代 名稱 (label) (引自許豐祺 ,2009)。 3.核心模式 核心模式 是綜合 固定刻 板模式 與均衡 模式之 結果, 這樣的 方式解 釋 休閒活動參 與現象 時,較 能符合 休閒活 動參與 之實際 情形。 核心休閒 參與模 式主張 :個體 所選擇 參與的 休閒活 動內容 ,有些 是 會重複且 經常發 生的, 此經常 性、普 遍性參 與的活 動,稱 為核心 休閒參 與 (core leisure participation),此類活 動大多 是較經 濟、方 便,且 鄰近住 家。另外 ,有些 休閒參 與活動 會隨個 人的特 質、社 會背景 以及環 境的改 變而變動 ,這些 稱為差 異休閒 參與 (distinguished leisure participation) , 是一個人在 不同成 長階段 ,或人 與人之 間休閒 參與型 態主要 不同之處 。 核心休閒 參與和 差異休 閒參與 是相對 的,經 由比較 而得的 。休閒 參 與差異分 析之目 的,在 於瞭解 休閒活 動項目 的頻率 、時間 或人口 比例, 在不同群 體之間 是否具 有差異 。許多 休閒行 為相關 現象理 論都可 以差異 分析加以 驗證, 可以幫 助我們 瞭解不 同群體 參與休 閒活動 的項目 、頻率 或平均時間 是否達 到統計 上的差 異(王 微茹,2007) 。 經由以上三種休閒 活動參 與模式 可更了 解人類 休閒行 為背後 的誘導 因素為何 ,並進 而了解 休閒活 動在人 類生活 中的重 要性; 故本研 究希望 藉由調查能 對高雄 市國小 教師的 休閒活 動參與 模式有 更進一 步的了解 。. 18.

(31) 關於休閒 活動參 與的分 類,本 研究詳 細列出 休閒活 動參與 的分類 方 法、休閒 活動參 與的衡 量及休 閒活動 參與的 類型, 再詳細 探討之 後,以 為本研究休 閒活動 分類之 參考依 據。. 休閒活動 參與相 當的廣 泛,且 會因時 間、空 間的改 變而有 所不同 , 而其性質 不同, 類型不 同,所 以分類 也是不 容易的 事,一 般來說 ,休閒 活動參與 可依參 與活動 的種類 與頻率 來分類 ,且休 閒活動 參與的 類別可 從活動的 屬性分 為靜態 與動態 這兩大 活動性 質;亦或從參 與特性 分為獨 自參與、 平行參 與、共 同參與 的活動 。但不 論是哪 種參與 模式, 重要的 是參與者 可以自 由選擇 自己所 需要的,且 不受限 制並自 動自發 的參與(蔡 桂城,2007)。 雖然休閒 活動係 能讓個 體自由 選擇參 與的, 但由於 休閒活 動的類 型 繁多,因 此其分 類的方 式亦會 有所不 同。因 此,在 綜合各 學者之 說法, 大致可以 將休閒 活動類 型以三 種方式 分類, 即為主 觀分類 法、因 素分析 法、多元 尺度評 定法( 張文禎 ,2002;陳羿 瑾,2008;楊馥如,2002; 劉泳倫,2003), 對於此 三類詳 述如下 : 1.主觀分類法 此分類法 主要是 由研究 者依照 自己主 觀的判 斷,因 其研究 的方向 、 領域、對 象、內 容、功 能的需 求,將 具有相 同特質 的休閒 活動加 以分類 並命名之 ,此為 傳統的 分類方 式,但 因受個 人主觀 的想法 影響, 較為不 客觀(張文 禎,2002)。 2.因素分析法 此種分類法 是研究 者利用 因素分 析的統 計方法 ,依受 試者參 與每個 活動的頻率 之相當 或近似 性來進 行分類 ,並萃 取出具 有代表 性的因素 加 以命名,利 用電腦 統計而 予以歸 類,這 方法使 用最普 遍,也 是較為客 觀 的方法,但 其缺點 是依然 無法將 各休閒 活動類 型的特 性整合 (楊馥如 , 19.

(32) 2002)。 3.多元尺度評 定法 此法是將 列出的 休閒活 動兩兩 配對, 由受試 者依自 己知覺 評定最 相 似與最不 相似之 活動, 依其相 似程度 ,而後 再分出 其因素 類型, 此法分 類的結果 較為簡 單,效 度較高 ,但因 採兩兩 配對的 方式使 問卷變 得較為 繁雜,填 答較困 難,且 可分析 的活動 項目相 當有限 (陳羿 瑾,2008;劉 泳倫,2003)。 由上述的 三種方 法中, 即可得 知對於 休閒活 動的分 類並沒 有一套 標 準的模式 或準則 ,如何 分類大 都由研 究者按 自己研 究的方 向及研 究的內 容而 採取 適合 的方 法 。本 研究 採主 觀分 類法 , 依研 究對 象--國小教 師之 工作性質 及其需 求及功 能,將 國小老 師較常 從事之 各種具 有相同 特質的 休閒活動加 以分類 並命名 。. 曾家球(2002)認 為休閒 活動參 與量是 影響個 人休閒 活動參 與的重 要因素之一 ,而要 衡量一 個人休 閒活動 參與量 的基本 工具, 包括時間 運 用,以及休 閒活動 參與頻 率(王 微茹,2007; 曾家球 ,2002;劉美英 , 2012)。 1.時間運用法 此法是將 一個人 一天二 十四小 時每一 個時段 從事的 活動加 以記錄 , 亦即將每 時段從 事的活 動自行 填上活 動名稱 加以記 錄,另 一種時 間運用 調查,是 將活動 項目預 先加以 歸類作 為橫軸 ,並預 先設定 時間單 位作為 縱軸。填 答者依 個人的 活動時 段在預 先分類 的活動 項目下 打勾, 最後依 此記錄衡量 填答者 之休閒 活動偏 好類型 。 2.參與頻率法 從研究調查 使用的 工具來 說,衡 量休閒 活動參 與頻率 較常見 的方式 有兩種,一 是絕對 頻率, 是將一 個人在 某一段 期間(如一天 、一週、 一 月、一季 或一年)參與某 項活動 的頻率,以數字 表達( 如每週3次,每月 20.

(33) 10次等), 另一種 是語意 差異頻 率,即 將一個 人在某 一段期 間參與某 項 活動的頻率 ,以語 言差異 方式表 達,如 經常參 與、偶 爾參與 、很少參 與 和從不參與 等,以 了解個 人在休 閒活動 參與上 的頻率 ,進而 了解休閒 活 動的趨勢。 時間運用法 在對於 日常生 活中例 行的活 動資料 蒐集非 常有幫 助,但 若是非日常 生活例 行的活 動,往 往會因 為填答 者記憶 上的限 制而低估 , 且在活動項 目的分 類上也 會面臨 兩難; 而參與 活動頻 率法以 活動項目 詳 細列出,由 填答者 逐一填 答,這 雖然能 夠提醒 填答者 ,但是 卻容易造 成 填答者高估 其參與 某些受 到社會 鼓勵的 活動的 頻率。 綜上可知,以上兩 種方法 各有其 優缺點 ,本研 究之休 閒活動 參與衡 量是以高雄 市國小 教師為 研究對 象,研 究者在 參考其 他學者 之研究及 其 設計之問卷 ,發現 大部分 皆以參 與頻率 法之語 意差異 頻率: 常常參與 、 較常參與、 有時參 與、偶 爾參與 、不曾 參與來 調查受 試者休 閒活動參 與 類型的情形 ,研究 者在考 量國小 教師平 日課務 及工作 繁忙, 若以時間 運 用法,則徒 添其困 擾,若 在填答 問卷時 以活動 項目詳 細列出 ,由填答 者 逐一填答, 再按其 參與頻 率勾選 ,將較 能獲得 國小教 師的支 持而協助 填 答問卷,故 在權衡 兩者利 弊之下 ,本研 究選擇 以參與 頻率法 之語意差 異 頻率來設計 問卷。. 休閒活動 參與的 範圍非 常廣泛 ,每位 研究者 針對自 己研究 的目的 及 性質亦會 將休閒 活動參 與之類 型做不 同的分 類,林 東泰(1992)將休閒 活動參與分 成體能 性、知 識性、 娛樂性 、藝術 性、服 務性五 類: 1.體能性: 田徑、 體操、 游泳、 划船登 山、球 賽等。 2.知識性: 閱讀、 寫作等 。 3.娛樂性: 棋藝、 攝影、 釣魚、 聽音樂 、唱歌 、旅行 等。 4.藝術性: 音樂、 繪畫、 刺繡、 插花、 剪貼、 集郵、 收藏等 。 5.服務性: 社會服 務、環 境清潔 、整理 花園、 種花種 菜、協 助孤兒 21.

(34) 或老人、飼 養動物 等。 而田宜潔(2012)則 是分為 室內和 室外兩 大類: 1.室內:瑜珈、寫作、觀 看電視/DVD、製作手 工藝品、參 加藝文 活 動、聽音樂 、園藝 、閱讀 報章雜 誌、參 加研習 活動及 其他。 2.室外:旅 遊、騎 單車、 球類運 動、慢 跑或快 走、水 上活動 、郊遊 踏青、攝影 、逛書 店、上 健身房 、野餐 、烤肉 、登山 健行及 其他。 其實各研究者 的分類 均不同 ,本研 究特地 蒐集幾 篇相關 研究之休 閒 活動分類情 形,如 表 2-3,以 了解一 些研究 者如何 分類:. 表 2-3 休閒活動分類表 研究者 (年代). 休閒活動類 型. 張文禎 (2002). 體育類. 遊憩類. 社交類. 知識類. 陳美惠 (2007). 體育 運動類. 娛樂 休憩類. 自然 探索類. 社交 藝文類. 廖淑容 (2011). 運動類. 戶外 活動類. 社交 活動類. 大眾 媒體類. 陳祥慈 (2012). 靜態. 動態. 楊馥如 (2012). 運動 健身性. 個人 閒逸性. 社交 休憩性. 知識 藝文性. 周子仁 (2013). 運動性. 消遣性. 社交性. 知識性. 22. 技藝類. 逸樂類. 文化 活動類. 嗜好 活動類. 技藝性.

(35) 從以上休閒活 動參與 的分類 方法、 休閒活 動參與 的衡量 、休閒活 動 參與的類型 等介紹 ,可以 得知一 個研究 者對休 閒活動 參與的 研究必須 兼 顧此三部分 ,本研 究主要 研究對 象為國 小教師 ,而教 師在現 今的社會 必 須面對的是 壓力劇 增的工 作環境 ,且還 要面對 學生及 家長之 間的各種 問 題,這些壓 力可說 從四面 八方源 源而來 ,在討 論休閒 活動的 功能時我 們 已經明白: 參與休 閒活動 可以促 進心理 及生理 健康, 也可以 放鬆心情 , 紓解生活上 的壓力 、增進 生活的 樂趣、 情緒疏 導及讓 疲勞的 身心有充 足 的休息,增 強體力 並擁有 愉快心 情面對 職場挑 戰,增 加工作 效率。 所以,對於老 師休閒 活動參 與的情 形就更 值得做 一番研 究,本研 究 依休閒活動 參與的 分類方 法、休 閒活動 參與的 衡量、 休閒活 動參與的 類 型等各部分 編擬問 卷,參 考周子 仁(2013)、 張文禎 (2002)、陳美 惠 (2007)、陳祥 慈(2012)、楊馥如(2012)、廖淑 容(2011)等修編之 休閒活動參 與之量 表,做 為本研 究休閒 活動參 與量表 之基礎 ,再由這 些 研究者所分 類之各 細項活 動內容 名稱加 以歸納 整理, 進而編 彙成調查 高 雄市國小老 師休閒 活動參 與情形 之研究 工具, 以主觀 分類法 來區別, 加 以命名作分 類,建 構出「 運動健 身類」 、「戶 外活動 類」、 「知識藝 文 類」、「社 交活動 類」「 逸樂休 憩類」 等五大 類休閒 活動類 別,以下 將 各項休閒活 動臚列 如表 2-4 所示。. 23.

(36) 表 2-4 各類休閒活動內容 運動健身類. 戶外活動類. 知識藝文類. 社交活動類. 逸樂休憩類. 民俗體育(如 踢毽子、扯鈴. 露營 登山郊遊. 看表演(演 奏會、戲劇. 聚餐 宗教活動. 看電影(視 ) 上網. 、跳繩) 健走、慢跑. 國內外旅遊 騎腳踏車. 、演唱會、 舞蹈表演). 聊天 訪友. 看漫畫 手工藝品製 作. 飛盤. 賞鳥觀星. 參觀展覽. 社區活動. 收集物品( 如. 滑輪溜冰(溜 冰、滑板、滑. 放風箏 釣魚. 閱讀書報 文藝寫作. 社團活動. 集郵、公仔 ) 攝影. 草、直排 輪) 各種球類. 繪畫 聽演講. 烹飪 音樂休閒( 聽. 田徑運動 游泳. 書法. 音樂、唱歌 、 玩樂器). 跳舞. 園藝 棋藝橋牌 看比賽(如 球 賽). 關於休閒活 動參與 ,以國 小教師 為對象 之研究 中,周 子仁(2013) 以臺中市國 小教師 為對象 之研究 中,其 研究結 果顯示 國小教 師的整體 休 閒活動參與 屬於中 等程度 ,休閒 活動參 與部分 ,國小 教師休 閒活動參 與 頻率高低順 序依序 為知識 性休閒 活動、 消遣性 休閒活 動、社 交性休閒 活 動、運動性 休閒活 動、技 藝性休 閒活動 。 楊馥如(2012)以新北 市國小教 師之研 究發現: 整 體休閒 活動參 與 為中等程 度,就 各構面 來看, 在知識 藝文性 與社交 休憩性 活動的 層面是 屬於中等程 度以上 ,但閒 逸性活 動則較 少培養 。 廖淑容(2011)以 苗栗縣 國小教 師為對 象之研 究中, 發現國 小教師 的休閒活動 參與屬 中上程 度,最 高為靜 態活動 構面的 大眾媒 體類、其 次 是嗜好活動 類、社 交活動 類,最 後是動 態活動 構面的 戶外活 動類及運 動 24.

(37) 類,此顯示 苗栗縣 國小教 師很少 參與戶 外活動 及體育 運動健 身類活動 。 陳柏青(2008)的研究 發現: 雲林縣 國小教 師的休 閒活動 參與頻 率 是呈現中 度以上 的程度,而參 與休閒 活動的 類型則 以從事 大眾媒 體類型 的休閒活 動為主 ,另外 在戶外 活動類 型、文 化活動 類型、 運動活 動類型 的參與頻率 則均低 於整體 休閒活 動參與 的平均 數。 陳美惠(2007)以高屏 地區國 小教師 為對象 的研究 中,結 果發現 在 休閒活動 參與方 面,國 小教師 在整體 的休閒 活動實 際參與 程度不 高,而 就休閒活 動參與 的類型 而言, 則以娛 樂休憩 類的參 與程度 最高, 其次是 社交藝文類 、自然 探索類 ,參與 程度最 低的是 體育運 動類。 由以上研究 結果可 以發現 國小教 師參與 靜態活 動之大 眾媒體 、社交 活動、嗜好 活動等 類型較 多,而 對於動 態活動 像體育 運動類 的活動則 較 少參與。 而影響休閒 活動參 與之因 素很多 ,本研 究以個 人背景 因素之 性別、 年齡、服務 年資、 擔任職 務、婚 姻狀況 、最高 學歷、 學校規 模、學校 地 區等項來深 入探討 。. 因為社會 上對男 女性別 之期待 與刻板 印象, 使得男 女在參 與休閒 活 動時會有 所差異 ,國內 的一些 研究中 ,也顯 示出性 別是影 響休閒 活動的 一種因素 。陳湘 (1996)的研 究發現 :男性 教師在 參與運 動性休 閒活動 的程度高 於女性 教師, 而女性 教師則 是從事 社交性 及藝文 性的休 閒活動 參與程度 高於男 性教師 ;陳中 雲(2001)的研究亦 有相似 的結果 :男性 教師在體 能性休 閒活動 參與頻 率明顯 地高於 女性教 師,而 女性教 師則在 知識性的 休閒活 動參與 頻率顯 著地高 於男性 教師; 嚴詠智 (2006)的研 究發現: 不同性 別的國 小行政 人員在 規律休 閒運動 參與上 有顯著 差異, 男性顯著 高於女 性;朱 立夫(2010)的研究 顯示: 在「活 動交流 」之女 性平均數 大於男 性,這 意味著 女性比 男性更 多在平 時參與 活動中與人交 流,而在 「運動 生活」 方面, 男性平 均數大 於女性 ,表示 平時男 性比女 25.

(38) 性更喜愛從 事運動 活動。 但周子仁(2013) 的研究 指出: 不同性 別的國 小教師 ,其休 閒活動 參與並無顯 著差異 。而賴 雪芬(2007)以嘉義 市國立 高中職 教師為對 象 的研究中, 亦發現 不同性 別的教 師,其 休閒活 動參與 並無顯 著差異, 樓 慕豪(2011)以國 中教師 為研究 樣本, 亦得相 同結果 。. 年齡的增 長,對 休閒活 動參與 有必然 的影響 ,因生 理機能 隨年齡 增 長而衰老 ,心智 思想亦 因年齡 的增長 而更顯 成熟, 因此隨 著年齡 增加, 參與健身 及學習 型休閒 活動的程度就 會隨著 降低( 何麗芳 ,1992;林麗 惠,2002),人 類的整 個生命 週期裡 ,不同 的年齡 對休閒 活動的 需求、 喜好和實 際活動 等均各 有不同 (周正 秋,1998),林清崎 (2002)的研 究指出: 年齡在 整體休 閒活動 參與上 及各類 別休閒 活動之 參與, 如體育 性、技 藝/嗜好性上 、社交 性上 皆有顯 著差異 ,在 技藝/嗜好性 上,51-60 歲之國小 行政人 員顯著 高於31-40歲之國小 行政人 員;在社 交性上,41-50 歲之國小 行政人 員顯著 高於31-40歲之國小 行政人 員。而 梁玉芳(2004) 研究指出 :年齡 越高的 教師, 較常從 事運動 健身、 嗜好休 憩及家 庭社交 型的休閒活 動,年 齡輕的 教師則 比較常 參與消 遣型的 休閒活 動。 朱立夫(2010)研究結 果得知 年長的 教師比 年輕的 教師更 來得喜 愛 充實自己 ,不論 是在知 識方面 或是運 動方面 ,都顯 示年長 的教師 生活較 有意義多 了,年 輕的教 師也許 還是熱 衷一般 年輕人 的活動 ,諸如 上網打 電腦等。 但周子仁 (2012)與賴 雪芬(2007)分別以 國小及高中職 教師為 研 究對象, 結果均 發現不 同性別 的教師 在整體 休閒活 動參與 方面, 並無顯 著差異。. 服務年資不 同者其 休閒活 動參與 是否有 顯著的 差異, 並無一 定的答 案,國內一 些研究 者所完 成的研 究中, 兩者互 有所見 : 26.

(39) 李文題(2001)的 研究指 出:教 學年資 對國中 教師在 休閒活 動參與 與頻率上有 顯著差 異。 朱立夫(2010)的 研究發 現運動 生活因 素中, 年資深 者較年 資淺的 教師花更多 的時間 在健身 活動或 騎單車 ,甚至 是跳舞 ,其探 討原因, 可 能是年資深 的教師 年紀較 長,更 注重養 生,因 此平常 較願意 花時間從 事 運動活動以 維持身 體健康 。 但林清崎(2002) 研究發 現不同 服務年 資之國 小行政 人員在 整體休 閒活動之參 與上並 無顯著 差異。 許志賢(2002)以 高級中 學學校 校長為 對象, 研究發 現休閒 活動參 與頻率和工 作年資 並無顯 著差異 。 廖淑容(2011)的 研究亦 顯示: 國小教 師在休 閒活動 參與量 表各構 面, 均無達到顯著差 異。. 在小學教育 職場裡 ,老師 們會有 不同的 工作職 務,或 為單純 教學工 作,或是兼 任行政 工作, 而純為 教學工 作又有 級任、 科任之 分;行政 工 作又可分為 組長、 主任。教師在 學校擔 任之職 務不同 ,往往 因能力、 知 識、人際關 係及工 作績效 等因素 而因材 適任, 因此擔 任不同 職務教師 的 休閒需求可 能有所 差異( 陳美惠 ,2007)。 尤逸歆(2004)的 研究認 為工作 職務不 同者之 休閒活 動參與 是有顯 著差異存在 的,其 研究發 現,具 有行政 經歷的 國小教 師在球 類活動性 的 參與程度上 ,高於 沒有行 政經歷 的國小 教師; 而沒有 行政經 歷的國小 教 師在舞蹈律 動性的 參與程 度上, 則是高 於具有 行政經 歷的國 小教師。 王永中(2010)的研究 發現: 高雄市 國小教 師擔任 不同職 務其在 休 閒活動參與 方面具 有顯著 差異。 但與尤逸 歆、王永 中研究 結果相 反的,陳 美惠(2007)的研究指出: 不同工作職 務的國 小教師 在休閒 活動參 與上並 沒有顯 著的差 異。亦即 換 言之,國小教 師之工 作職務 與其休 閒活動 參與是 無關的。而 樓慕豪(2011) 27.

(40) 針對雲林縣 國中教 師所做 的研究 ,結果 發現不 同工作 職務的 國中教師 在 休閒活動參 與上並 沒有顯 著的差 異。 由此可見, 教師的 工作職 務不同 是否會 影響其 休閒活 動參與 是無一 定論的。. 婚姻狀況 亦是影 響休閒 活動參 與的重 要因素 ,結婚 後和單 身時生 活 型態截然 不同,有無家 累,更 是個人 選擇休 閒活動 類型的 重要考 量,未 婚者常說 「一個 人飽, 全家飽 」,較 沒有家 庭負擔 和責任 ,但結 婚了, 成了家, 必須負 擔家計 ,當家 庭經濟 夠支付 家庭支 出時, 行有餘 力才能 考慮選擇 較花費 的休閒 活動, 若經濟 條件不 佳,或 許只能 從事一 些看電 視、看書 等較不 花費的 休閒活 動,尤 其是為 了家庭 生活奔 波的人 ,為了 家人的溫 飽,可 能全心 全意工 作,也 很難真 正從事 什麼休 閒活動 。有了 孩子之後 ,很多 人,尤 其是婦 女會選 擇以從 事與孩 子有關 的休閒 活動為 主(陳彰 儀,1986),修慧蘭 (1985)的研 究即指 出:已 婚者子 女數愈 多者,愈 少從事 休閒活 動,這 是不難 理解的 ,常見 很多家 長為了 孩子, 帶孩子到 動物園 、遊樂 場等地 方從事 休閒活 動,皆 是考慮 孩子喜 歡,而 逛街大多 是因為 有家庭 要照顧 ,不能 跑太遠 ,花太 多時間 ,只能 利用孩 子上學的 時間逛 逛街, 或和朋 友吃吃 飯,聊 聊天, 說穿了 就是已 婚者大 多以家庭 、孩子 為重心 ,足見 婚姻狀 況亦為 影響個 人從事 休閒活 動時的 重要因素。 在實徵研究 方面,周子 仁(2012)、 廖淑容(2011)的研 究 顯 示 : 不同婚姻狀 況之國 小教師 在休閒 活動參 與量表 各構面 ,均無 顯著差異 。 但陳美惠(2007) 的研究 發現不 同婚姻 狀況之 國小教 師在休 閒活動 參方面是有 顯著差 異的, 賴雪芬 (2007)亦有 相同的 研究結 果。. 一般印象裡 ,教育 對於個 人職業 、收入 有其重 要之影 響因素 ,教育 程度越高, 職業越 好、收 入越高 (黃毅 志,1999)。 在小學 職場裡, 雖 28.

(41) 然學歷並不 是決定 收入的 唯一因 素,但 學歷越 高,總 是大部 分人所追 求 的,尤其在 小學裡 ,進修 風氣鼎 盛,進 修管道 多元, 所以只 要有心, 大 部分教師都 可以在 職進修 ,而且 在開放 自由市 場競爭 之下, 師資多元 化 亦是現在教 育職場 的一大 特色, 以目前 來說, 小學老 師的最 高學歷有 可 能是師專畢 業,有 可能是 大學、 碩士、 博士等 ,這些 不同學 歷的老師 對 於休閒活動 參與的 選擇會 有所不 同嗎? 林雨軒(2010)研 究發現 不同學 歷的國 小教師 在休閒 活動參 與上達 顯著差異。 但周子仁 (2013)調查 臺中市 國小教 師休閒 活動參 與情形 之研究 , 結果發現 就整體 休閒活 動參與 而言, 不同學 歷之國 小教師 其差異 未達顯 著水準, 表示不 同學歷 之國小 教師在 整體休 閒活動 參與未 有顯著 差異存 在。此結果 與尤逸 歆(2004)、 陳美惠 (2007)研究 結果相 同。. 尤逸歆(2004)的 研究結 果亦發 現雲林 縣國小 教師的 任教學 校規模 與休閒活動 參與之 情形是 有顯著 差異的 ,在球 類運動 類型的 休閒活動 參 與上,中型 學校的 教師在 此類型 的休閒 活動參 與是明 顯高於 大型學校 教 師的。 陳柏青(2008)在 其研究 結果中 發現雲 林縣國 小教師 的任教 學校規 模與休閒活 動參與 情形是 有顯著 差異的 ,而從 研究結 果進一 步可發現 雲 林縣國小教 師其任 教學校 的規模 在社交 活動類 及整體 休閒活 動參與情 形 上是有顯著 差異的 。其中 任教學 校規模 屬大型 學校的 雲林縣 國小教師 在 社交活動類 的休閒 活動參 與情形 頻率是 最高的 ,而任 教學校 規模屬大 型 學校的雲林 縣國小 教師在 整體休 閒活動 參與情 形的頻 率則是 高於任教 學 校規模屬小 型學校 的雲林 縣國小 教師。 林雨軒(2010)研 究發現 不同學 校規模 的國小 教師在 休閒活 動參與 上達顯著差 異。 而樓慕豪(2011) 針對雲 林縣國 中教師 所做的 研究, 結果是 不同學 29.

(42) 校規模的國 中教師 在休閒 活動參 與上並 沒有顯 著的差 異。. 居住所在地 對個人 的休閒 活動型 態是很 重要的 因素, 一般而 言,一 個人居住和 工作環 境會影 響他對 休閒的 認知, 以及他 參與休 閒活動的 動 機、期望與 偏好, 並進而 影響其 選擇參 與的活 動項目 與參與 方式,亦 即 不同居住環 境,如 都市、 郊區、 鄉村, 對個人 的休閒 型態多 少會造成 一 些衝擊,影 響我們 從事休 閒活動 的型態 (簡郁 雅,2004)。 由此可見 學 校所在地區 可能會 影響國 小教師 所從事 的休閒 活動。 鄭味玲(2007)針 對屏東 縣國中 生休閒 活動參 與情形 做研究 ,結果 發現不同居 住地區 學生在 整體休 閒活動 類型有 顯著差 異,且 市區和鄉 鎮 的學生高於 山地偏 遠地區 的學生 。王鳳 美(2003)、 張文禎 (2002) 、 張坤鄉(1991)之 研究結 果亦相 似,皆 是學校 位於市 區和鄉 鎮之學生 休 閒活動參與 顯著高 於山區 學校之 學生。 但值得一 提的是 以上幾 位研究 者所研 究的對 象均為 國中小 學生, 如 王鳳美(2003)研究屏 東縣國 小學童 參與休 閒活動 之研究;張文 禎(2002) 研究國小 學生休 閒態度 與休閒 活動參 與;張 坤鄉(1991)調查國 中生休 閒活動狀 況,這 些學生 因為年 紀小, 可以從 事的休 閒活動 大概只 能在住 家附近, 否則就 必須依 賴父母 帶著他 們或為 他們安 排休閒 活動, 然而教 師並不同 ,教師 可以在 假日或 課餘選 擇自己 所欲從 事之休 閒活動 ,這些 活動是教 師們自 己自主 選擇的 ,且地 區也可 以跨地 域性, 所以若 進行不 同地區學 校的教 師之休 閒活動 參與調 查,是 不是仍 像上述 一些研 究一樣 會有同樣的結果,是值得討論的,所以本研究將不同 地區的學校列入 其中一個變 項來進 行研究 。 由上述可知, 各研究 中休閒 活動參 與和個 人背景 變項未 必都有顯 著 相關,為求 更清楚 明瞭, 本研究 將上述 影響休 閒活動 參與之 個人變項 相 關研究之結 果整理 如表2-5所示:. 30.

(43) 表 2-5 影響休閒活動參與之個人背景變項 相關研 究之結 果 變項. 無顯著差異. 有顯著差異. 性別. 研究者(年 代) 賴雪芬(2007). 研究者(年 代) 陳湘(1996). 樓慕豪(2011). 陳中雲(2001). 周子仁(2013). 嚴詠智(2006) 朱立夫(2010). 賴雪芬(2007) 周子仁(2012). 林清崎(2002) 梁玉芳(2004). 年齡. 朱立夫(2010) 服務年資. 林清崎(2002) 許志賢(2002). 李文題(2001) 朱立夫(2010). 廖淑容(2011) 擔任職務. 陳美惠(2007) 樓慕豪(2011). 尤逸歆(2004) 王永中(2010). 婚姻狀況. 廖淑容(2011). 修慧蘭(1985). 周子仁(2012). 陳美惠(2007) 賴雪芬(2007). 尤逸歆(2004) 陳美惠(2007). 林雨軒(2010). 最高學歷. 周子仁(2013) 學校規模. 樓慕豪(2011). 尤逸歆(2004) 陳柏青(2008) 林雨軒(2010). 學校地區. 張坤鄉(1991) 張文禎(2002) 王鳳美(2003) 鄭味玲(2007). 31.

(44) 在本節中,將 探討幸 福感之 相關理 論與研 究,共 分為: 一、幸福 感 的定義與特 性;二 、幸福 感的相 關理論 ;三、 幸福感 的衡量 ;四、幸 福 感相關實證 研究等 四部分 。. 此部分主要 是在探 討各學 者如何 定義幸 福感, 並介紹 幸福感 之特性 為何。. 什麼是幸福 感?施 建彬(1995) 指出: 幸福感 是個人 主觀、 正向的 感受,而非 外在客 觀標準 為評斷 依據; 邢占軍 (2005)亦認 為幸福感是 個人對現實 生活的 主觀反 映,與 個人生 活的客 觀條件 有密切 的關係, 並 且體現了個 人的需 求和價 值。Myers 與 Diener (1995) 則表示主觀幸福 感是指正向 思維與 感受, 也就是 擁有正 向情緒 ,而無 負向情 緒,並且 對 生活感到滿 意。 但是不同 於 Myers 與 Diener 的看法,除了 正向的 情緒之 外,吳 淑 敏(2003)也指 出幸福 感為包 含對生 活滿意 與正負 向情緒 整體評 估後的 結果,也 就是幸 福感應 加入了 負向情 感的評 估,而 侯辰宜 (2007)亦將 幸福感定 義為: 個體評 估整體 生活的 滿意度 與其所 感受正 、負向 情緒的 強度而成 ,所以 幸福感 是個人 主觀的 經驗, 由生活 滿意、 正向情 感、負 向情感三種 成分組 成。 不同於以上 學者的 定義, 施建彬 (1995)認為 幸福感 是個人 判斷整 體生活滿意 的程度 ,並由 認知、 情感這 兩個相 關向度 著手進 行評估後 所 得之綜合結 果。而 陳騏龍 (2001)對幸 福感的 定義更 為多元 且詳細, 他 認為幸福感 是個人 對其自 身整體 或一般 生活的 主觀滿 足感與 快樂感, 其 中包含了自 己對生 活的感 受有無 趣味、 希望與 價值, 生活是 否充實、 如 32.

(45) 意,能否得 到發展 機會……等。 相較於其 他學者 定義幸 福感在 情緒、認知,較 特別的 是陳鈺 萍(2004) 加入了心 理健康 的要素 ,她認 為幸福 感是主 觀的個 人經驗 ,而個 人對生 活中認知 、情緒 與心理 健康三 方面的 正負強 度的整 體感受 即為個 人所感 知的幸福 ,它是 非常主 觀的個 人感受 ,但可 使個體 發現自 己並了 解自己 存在的意義 與價值 。 由以上各學 者對幸 福感的 定義中 可綜合 出:幸 福感是 主觀的 認知, 主觀的感受 ,最主 要是對 於生活 上的滿 意,而 生活上 的滿意 包含了一 切 心理及生理 的滿足 ,並且 是正向 的情緒 ,但生 活不可 能一定 都是正向 的 情緒,生活 上一定 也會有 負向情 緒,故 幸福感 取決於 正向情 緒和負向 情 緒的加總。. 幸福感其特 性是什 麼?說 明如下 : 1.自主性: 是否幸 福是個 人主觀 的感受 決定, 非由他 人從旁 觀察, 亦非能從外 在標準 看法判 斷。 2.情緒性: 個體長 期處於 生活滿 意,正 向情緒 強烈, 身心愉 悅下的 感受。 3.內省性: 個體整 合認知 、情緒 層面, 內化自 省整體 評估環 境、生 活、身心各 方面滿 意程度 之感受 (Diener,2009) 。 然而,因為 幸福感 是非常 主觀的 觀念, 若不是 當事人 ,很難 去評估 他是幸福與 否,有 人腰纏 萬貫, 富可敵 國,但 他覺得 自己不 幸福,也 有 的人粗茶淡 飯卻甘 之如飴 ,「小 確幸」 名詞因 應而生 ,所以 要衡量一 個 人是否幸福 ,倒也 不是那 麼簡單 ,所以 有許多 的方法 來評估 幸福感, 將 於「幸福感 的衡量 」部分 作介紹 。. 對於幸福感 的定義 各家不 同,因 此探討 幸福感 的理論 自然也 是百家 33.

(46) 爭鳴,研究 者將各 家理論 整理介 紹如下 : (Need Satisfaction Theory) 提到需求滿 足理論 ,令人 馬上聯 想到 Maslow 的需求層次 理論 (hierarchy theory of needs), Maslow 認為人生下 來即有 生理、安 全、愛 與隸屬、尊 重、自 我實現 等不同 層次上 的需求 ,只要實踐需 求便能得 到 滿足(張春 興,2009)。 需求滿足理 論強調 個人的 幸福感 來自個 人需求 的滿足 ,當需 求得到 滿足,則令 人感到 幸福, 當需求 無法得 到滿足 ,將導 致個人 感受到自 己 不幸福感。 此理論是屬 於一種 由下而 上 (Down -up Theory) 的思考模式 。由於 著重點的不 同,其 相關理 論也有 不同的 看法, 簡介如 下: 1.活動理論 (Activity Theory) 活動理論強 調個人 可以藉 由工作 、休閒 、運動 等活動 或人際 互動的 歷程,不斷 的互動 與回饋 ,發揮 潛能並 且滿足 個人需 求,進 而產生愉 悅 的成就感和 價值感 ,此即 為幸福 感(龍 昱廷,2010) 這意味 著幸福感 的 産生在於參 與活動 本身而 非活動 目標的 達成。 2.目標理論 (Telic Theory) 目標理論又 稱為終 點理論 (end-point theory), 許多有 關主觀 幸福感 的心理學理 論本質 上都屬 於目標 理論。 此派學 者認為 幸福是 個體一生 努 力追求的 方向及 目標,個人 之目標 達成與 否是影 響幸福 感之關 鍵因素(吳 珩潔,2002)。此 理論假 設每個 人都具 有一套 內在的 需求模 式,而個 人 理想的達成 會帶來 幸福感 。 3.苦樂交雜 理論 (Pleasure and Pain Theory) 苦樂交雜 理論認 為,快 樂和痛 苦其實 是一體 兩面, 來自同 一根源 , 且相伴相 隨而至 ,只有 失去才 懂得可 貴,只 有匱乏 之後才 會去珍 惜,也 才能了解 真正的 幸福, 若個人 長期陷 於需求 被剝奪 的不幸 福感受 之中, 一旦需求滿 足後, 所獲得 的幸福 感將越 強烈( 謝青儒 ,2002)。 34.

(47) 綜合以上「 需求滿 足理論 」的觀 點,幸 福感會 受到短 期生活 事件的 影響,而個 人自發 的動機 、個人 達成能 力範圍 內所設 定之目 標或參與 活 動及個體苦 盡甘來 後會產 生愉悅 的感受 ,提升 個人的 幸福感 。 (Trait Theory) 每個人有著 不同的 人格特 質,不 同的人 格特質 在於處 理事情 的態度 及方式不同 ,反應 也不同 ,每個 人對於 自己幸 福與否 的看法 跟人格特 質 有很大的關 係,故 持此理 論的學 者從個 人的人 格特質 的角度 來解釋幸 福 感產生的原 因。是 屬於一 種由上 而下 (Up-down Theory) 的思考模式, 亦分為幾個 學派: 1.人格特質 理論 (Personality Trait Theory) 人格特質理 論學派 認為個 人獨有 的人格 特質是 影響個 人評估 幸福感 的主要依據 。有人 生性樂 觀,往 往覺得 自己很 幸福, 但是也 有人生性 悲 觀,總鑽牛 角尖地 往壞處 想,這 就是因 個人的 人格特 質不同 。人格特 質 理論是 Costa 與 McCare 於1980所提出,他 們認為 幸福感 是一種 穩定的 特質,此種 幸福感 人格特 質可能 導因於 個人擁 有一個 容易誘 發愉悅神 經 的生理機制 ,即是 先天遺 傳因素 ,亦或 導因於 後天學 習的結 果(引自 邱 莉婷,2011),支 持此理 論者認 為個體 的幸福 感不會 在短期 內有太大 的 變動。 2.連結理論 (Association Theory) 連結理論是以認知 和記憶 的觀點 來解釋 某些人 特別容 易感到 幸福的 原因,認為 生活事 件本身 應該是 中性的 並無特 殊意義 ,只有 經過個體 的 認知與解釋 後,事 件才有 意義, 亦即當 人們透 過認知 系統的 運作,解 釋 生活上發生 的事件 ,這個 事件才 被賦於 意義。 當個人 的認知 有正向偏 誤 時,自然容 易以正 向的態 度來解 釋生活 事件, 進而促 使幸福 感的產生 。 這就是對於 發生相 同的事 件,不 同的人 會有不 同的解 釋與感 受,例如 同 樣考第一名 ,有人 欣喜若 狂,有 人卻覺 得沒有 什麼, 主要的 差異就是 來 自於對事認 知角度 的不同 (李清 茵,2004)。 35.

(48) 此理論之優 點是可 以補充 需求理 論之不 足,可 清楚解 釋了為 何有人 快樂、積極 、具有 幸福感 ,但有 人卻悲 觀消沉 ,不容 易感到 幸福,但 此 理論的缺點 是忽略 了外在 生活事 件對個 人幸福 感之影 響及感 受程度之 差 異,也無法 解釋個 人之判 斷依據 (賴家 慶,2012)。 綜上所述, 此學派 是屬於 一種由 上而下 (Up-down Theory) 的思考 模式,其認 為人格 特質決 定了個 人幸福 與否, 認為人 格特質 與幸福感 兩 者間有極密 切的相 關,外 向性的 人比較 容易感 到幸福 ,而內 向性神經 質 的人則否, 認知及 記憶也 會影響 到對幸 福感的 解釋。 (Dynamic Equilibrium Theory) 此派學者認 為幸福 感在大 部分的 時間中 ,因為 受到人 格特質 因素的 影響,會呈 現平衡 穩定的 狀態, 但當生 活中發 生特別 或與過 往不同經 驗 的生活事件 時,便 會影響 幸福感 的動力 平衡, 使個人 幸福感 產生改變 , Heady 與 Wearing(1989)提 出動力 平衡理 論,認 爲幸福 感水平 雖會隨 著生活事件 的波動 而變化 ,但是 穩定的 人格特 點具有 重要的 平衡功能 , 會使生活事 件和主 觀幸福 感都回 返到平 衡水平 (引自 賴家慶 ,2012) 。 (Judgment Theory) 判斷理論 認爲幸 福感取 決於現 實條件 與某種 標準的 比較, 人們常 說 「比上不 足,比 下有餘 」就是 這個意 思。此 派學者 認為幸 福是一 種相對 的(Relative)、比較標準狀 況與實 際狀況 所得到 的結果,而 且此比 較之標 準會隨著 情境改 變。人 們與過 去相比 ,若發 現自己 有了進 步,就 會提升 當前的幸 福感; 反之, 若比較 後發現 自己不 如從前 ,就會 降低幸 福感水 平,所以 幸福感是比較 的結果 。另外 幸福感 是由自 己所選 取建構 ,感到 幸福與否 取決於 判斷的 標準,當 現實條 件高於 標準時,主觀 幸福感 就高; 反之, 現實 條件 低於 標準 ,主 觀幸 福感 降低 。其 基本 假設 有三 :1.幸福 感來 自 比較 所 得。2. 比較 標 準會 隨 情境 而 改變 。3.標 準 是由 個 體所 選取 建構(蕭惠 文,2009)。 綜合以上四 派學者 的理論 ,它們 各有不 同論點 和優缺 之處: 需求滿 36.

(49) 足理論的觀 點認為 只有在 需求滿 足時, 個體才 會感到 幸福, 幸福感主 要 是來自於個 人需求 的滿足 ,是由 下而上 模式; 特質理 論的觀 點認為幸 福 感常取決於 個人天 賦的性 情和人 格及其 看待世 事的心 態,是 由上而下 模 式;判斷理 論及動 力平衡 理論整 合了以 上兩種 :動力 平衡理 論認為幸 福 感的獲得, 會受到 穩定的 人格因 素及生 活事件 的影響 ,當生 活中發生 特 別或不同於 過往經 驗的事 件時, 個人的 幸福感 將隨之 改變; 判斷理論 學 派的觀點認 為幸福 是與參 考點比 較後所 得的結 果。到 底那種 理論才能 確 切說明個人 幸福感 的判定 標準, 各派皆 有其支 持者, 還是難 以定論, 尚 待進一步再 研究。. 關於幸福 感的衡 量,本 研究蒐 集了一 些國內 外的量 表資料 ,且詳 細 介紹,並 以這些 學者所 編製的 量表, 作為本 研究發 展幸福 感量表 的參考 依據。. 國外量表 方面共 介紹情 感量表 、整體 幸福感 指數量 表、整 體幸福 狀 況量表、牛 津幸福 量表四 種量表 。 1.情感量表 (Affect Scales) 此量 表是 Bradburn 與 Caplovitz 於1969年為 測驗 一 般人 的 心理 健 康而設計 的,內 容包括 三個向 度:正 向情感 、負向 情感、 平衡式 情感, 是基 於對 幸福 的一 個 「功 能」 或「 快樂--痛苦 」理 論 所建 立的 量表 。該 量表曾對 美國2735個成人施測 過,發 現大學 畢業生 和高收 入階層 的人得 分較高,低 收入者 幸福感 分數特 別低( 楊中芳 譯,1997)。 2.整體幸福 感指數 量表 (Indices of General Affect and Well-Being) Campbell 在1976年編製 此「 整體幸 福感 指數量 表」 共8題, 為七 點 量尺,在70年代 美國進 行的關 於生活 質量的 大規模 抽樣調 查,本 量表係 由受試者 自陳述 其生活 的品質 ,「幸 福指數 」包含 「整體 情感」 與「整 3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