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在的業(當下覺悟)可以改變過去的業。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現在的業(當下覺悟)可以改變過去的業。"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探索死亡的世界(二)

◆ 鄭振煌 主講

◆ 范凱寧 記錄 無薪之火吹又生

日本人安井廣度所著的《阿含經講義》裡記錄著釋尊藉火與薪的比喻,闡釋生命 的再生轉世,教導婆蹉種(Vaccha-Gotta)出身的出家人。

火(生命)是依薪(肉體)而燃燒,薪既盡火即滅;然而薪雖盡,火種卻依然存 在。

火種即是因「渴愛」而產生的識蘊,其殘留的火種經「業」風一吹,旋即變成新 的薪(肉體)而轉接燃燒,形成新的火焰。

新形成的薪將燃燒出什麼樣的火,乃由火種的渴愛和識蘊以及「業」的風而決定。

而渴愛的原語(Tanha)即「口渴」之意,釋尊藉口渴之意,表示因口渴而熱烈 渴求水的欲望,此為執著之意念。

藏密的唐卡、砂壇城、畫壇城中常見到五種顏色(紅黑黃白綠),五彩繽紛、顏 色鮮豔的「生命輪迴圖」(附圖),圖中蘊含著無比警策的譬喻和智慧精粹。

西藏生命輪迴圖解

一、生命輪迴圖的核心是「心」,象徵心是宇宙的核心,世界是由心所建構:音 樂世界、藝文世界、宗教世界乃至淨土世界,不也全由追求真、善、美的願心建 構變現的嗎?圖中心畫了三隻動物:(一)公雞(象徵貪),(二)蛇(象徵瞋),(三) 豬(象徵癡)。雞咬蛇尾,蛇咬豬尾,豬咬雞尾,形成惑業苦輪迴不已。人心受 貪瞋癡三毒障礙,無法超脫。

二、第二層是「業」,一半黑業,另一半是白業。黑業上每個人頭都往下沈淪,

呼朋引伴地一大串人頭,象徵造惡容易,且臭味相投者眾。另一半白業,每個人 頭皆往上提昇,但人頭少,象徵造善業者孤單(自古聖賢多寂寞)。

PS 現在的業(當下覺悟)可以改變過去的業。

三、六道:

(一)正上方是天道,天神享樂無邊。佛在彈吉他,象徵以無常之音提醒天神及時 修行。

(二)右上方是阿修羅道,繪有一棵樹,樹根幹在此區,但結的果實卻長在正上方 的天道,象徵阿修羅瞋心很重。佛持寶劍,象徵以智慧斷除瞋恨。

(三)左上方是人道,人間苦樂參半。佛現比丘相,象徵少欲知足、有出離心、菩 提心。

(四)左下方是畜生道,苦多樂少,愚癡重。佛持書,象徵以正知正見破無明。

(五)右下方是餓鬼道,飢渴不已。佛拿如意寶,針喉餓鬼無法吞食,須佛力加被。

(六)正下方是地獄道,備受極苦,閻羅王手持業鏡,呈現眾生生前所造諸業,象 徵自作自受。佛持寶瓶引導眾生出離八寒八熱地獄。

PS 六道眾生皆由業力所感而造作世界。

佛教非神造萬物論(因為天地宇宙萬物皆是因緣和合而生成),但並不否認神的

(2)

存在(此亦安立假名便於宣說),因此有三界二十八天之說,每個天都有天王、

天神統領指揮。

(一)無色界:四天(居此者皆呈能量體)。

(二)色界天:十八天(初禪三天,二禪三禪各三天,四禪九天)。

(三)欲界天:六天(空居天四,處虛空中。地居天二,須彌山山腰東南西北有四 大天王,此為地居第一天。須彌山山頂共有三十三天:東南西北各有八天,中央 忉利天之主為帝釋天)。

四、最外一圈為十二因緣:

(一)無明──盲人,象徵目盲心也盲,故無明。

(二)行──陶師,人心如工匠師,命運操之在己如何造作。

(三)識──猴子,心猿意馬定不下來,此時,欲投生之識心飄浮不定,急著找個 色身。亦稱結生識。

(四)名色──急流划舟,象徵有了色身,入胎後如在急流划舟,身不由己,危險 萬分。(「名」指精神層面,「色」指物質身體。)

(五)六入──五個窗子、一個大門,象徵五根和心。

(六)觸──男女擁抱,若無空性智慧和五戒十善之修持,則惹禍上身。

(七)受──人被箭射傷眼睛,象徵因受而失去理智判斷。

(八)愛──男女互贈禮物,以受為條件而互贈。

(九)取──有個婦人提籃摘水果,籃已滿而續摘。

(十)有──孕婦(象徵佔有之心,結果有孕)。 (十一)生──孕婦臨盆(生死輪迴)。

(十二)老死──人背著亡者(西藏人死後少用棺木,土葬者少)。

十二因緣成輪狀無始無終,互為因果,所以也稱流轉十二因緣。若能將任何一個 因緣轉為智慧,即當下斬斷鎖鍊之環節,可中斷十二因緣的流轉,稱為「還滅」。

十二因緣亦是惑業苦的大循環,環環相扣,互相依存,唯有透過修行守戒修定,

生起空慧才能止息貪愛、瞋恨、愚癡的擺佈,超越生死輪迴,而臻生死無懼、視 死如歸之化境。

(一)證嚴上人說:「人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對物要捨得,有捨才有得。」

(二)辜振甫先生說:「上臺看身段,下臺看背影。」

(三)弘一大師預知時至;古印度某比丘尼,洗腳、鋪席,安詳往生;唐朝龐蘊居 士一家四口,生死一如,皆是瀟灑往生。

十二因緣大可涵蓋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小可喻剎那一念,念念皆生滅經

(3)

歷十二因緣,行者怎可大意不知把握當下之每一念皆正念分明呢?古云:「提起 放下、念念分明、切記承擔。」實乃不虛。

五、圖之上端有五個骷髏頭代表無常,有個閻魔面目猙獰,象徵受業魔之控制而 在生死苦海中沈淪,難以自拔。

死魔

四魔 業魔(yama)又稱閻魔 煩惱魔

五陰魔 死亡的過程

《俱舍論》說:「有情依命根而住於世,命根斷絕即名亡。命根以識為體,能持 壽與煖,故命根斷絕,壽煖即滅。」

《俱舍論》是世親菩薩(第四、五世紀)所著之小乘論典,詮釋小乘教法──境 行果,內容相當精采,涵蓋五位七十五法。後來,世親菩薩受其兄無著菩薩之誠 懇感召而鑽研大乘佛法,衍生《唯識學》之五位百法。

有情眾生具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無情眾生只具地水火風空五大,而無心識之作 用。「識」會分別、抉擇,勤修行即能淨化內心,乃其可貴之處。亦有另種說法:

身(色)加心(名)加識等於有情眾生。

命根的基礎就是心識,它以了別為作用,第六識將這輩子身、口、意之業力儲存,

並帶往下一期生命而成為相續流轉之循環:

A1→A2→A3...→An

投胎 C1←Bn...←B3←B2←B1

名即心:有其名而不見其形。名即識 nama,人不只身命相續成點成圈流轉,受 想行識亦復如是。每一期生命都由相續的點貫穿合成(就如同一串念珠)。 佛教的「無我論」不認為人是神或上帝所創,也不承認靈魂存在。太初時因心之 妄動而因緣和合下組成元素→人身。因緣消散,人的身心(內外)即進行分解。

身心(內、外)分解

一、身分解:五根壞(五支氣壞了,無法支撐五官之功能)。

身即色,有質礙,會壞滅(外色為色聲香味觸及法塵所攝色,內色為眼耳鼻舌身 五根)。五官功能減退,五識亦隨著壞。五根和五大(地水火風空)之分解稱外 分解。一般人很容易分辨五官(根)之分解,有修行的人能分辨五大之內分解。

俗云:「人生病為四大不調。」

二、心分解

(一)粗心(第六識):

A.地大壞→陽焰相(色蘊)滅,當色蘊分解時,變得軟弱無力,又如泰山壓頂。

此時地大融入水大,猶似沙漠中之蒸氣,故成陽焰相(閃閃發光的幻象)。 B.水大壞→煙霧相(受蘊)滅,當受蘊分解時,身體覺受減弱,交替出現苦和樂、

冷和熱,心變得模糊、挫敗、暴躁、緊張,加上無法控制身上的液體:流口水、

(4)

鼻水、眼淚,甚至尿失禁。又覺得好像要掉入大海滅頂,或被大河沖走一般,心 識中見到霧氣(水洒在火上)。

C.火大壞→螢火相(想蘊)滅,嘴巴鼻子乾澀,身上的溫度開始降低,由腳→手

→心。想蘊分解時,記憶力、分辨力漸失,心識中見到閃閃發光的紅火,跳躍在 露天的大火上如螢火一般(火星被風吹動跳躍)。

D.風大壞→燈焰相(行蘊)滅,呼吸愈來愈困難,開始喘氣,吸氣很難,呼氣很 急促。當行蘊分解時,心變得紛亂,產生幻覺幻影,臨終者的內在經驗似強風橫 掃臨終者的整個世界,這些是風大融入意識的徵象,氣全都集中在心輪,所以心 中出現的祕密徵象是見到一支燃燒的火炬或燈,發出紅色的光芒,此光焰穩定不 動,※光明相第一次顯現。

(二)細心(第七識恆審、第八識恆而不審): A.白顯相(三十三種瞋滅)。

B.紅增相(四十種貪滅)。 C.黑得相(七種癡滅)。

臨終者經過外分解後,第七識和第八識合而為一,這時候離開壞掉的軀殼,邁入 倒轉受孕的過程。當下一生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結合時,意識在業力的推動 下就進入受精卵。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父親的心理特質(白菩提──白色而喜 悅的核子)就留在孩子中脈的頂端(頂輪);母親的心理特質(紅菩提──紅色 而溫熱的核子)就留在臍輪下方四個指頭寬的下丹田。

脈有中、左、右三大脈,七萬二千條或八萬條細脈遍滿全身,似路。氣似馬,明 點似心。修行人練習掌握心帶動氣在脈中通暢無阻。

氣有(一)五根氣(氣凝結成五大並支撐五大),(二)五支氣(從五根氣分出,支撐 五官運作)。

當白菩提在支撐它的氣消失後,就從頂輪沿著中脈下降到心輪。外在徵象是「一 片白茫茫」,內在徵象是覺察力非常清晰,三十三種瞋念止息,稱白顯相。

接著紅菩提在支撐它的氣消失後,就從下丹田沿著中脈上昇到心輪。外在徵象是

「一片赤紅」,內在徵象是強烈的快樂經驗,四十種貪念止息,稱紅增相。

當紅菩提和白菩提在心輪會合時,意識被圍住在它們中間,這時的經驗是天與地 會合,外在徵象是「一團漆黑」,內在徵象是沒有絲毫意念的心境,七種癡完全 止息,稱黑得相。這個階段身和心的構成元素乃至每一個微細意識皆已分解,且 意識層次相應出現,直到最後顯露出最微細的意識:地光明(母光明)或明光,

即完全證得(full attainment)母子會合。

《俱舍論》云:「頂聖眼天人心鬼腹,傍生膝蓋地獄腳板。」(指往生者的心識從 何部位出離,而成聖成凡,或墮下三塗)

最後意識歸於何處,全看在世時之因緣業力。所謂人皆有佛性(光、樂、明之特 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當貪瞋癡三毒分解,如明珠顯光──地光明乍現。

瀕死經驗者常見到隧道盡頭之強光,若能一眼認出而與此母光明融合,即當下解 脫;若根本瞧不出這是自己的母光明,而畏懼逃避,則不知要流浪到何處?

(5)

死亡的過程歷歷在目,不管你相信與否?它是修行者悲心所發展出來的死亡學

(聖言量),你我能見聞此段聲、文,總是一段因緣,讓我們以寬闊慈悲的心,

欣然領受這分禮物吧!

生死一如

四生六道生死輪迴,彷如貫穿成串的念珠,亦似鎖鍊般環環相扣,生生死死,死 死生生,誰因誰果,無始無終。為了方便言宣,先從生之環道起。

性,如上來所述,地光明顯現,如來佛性現前,死者無法認證,母子之光不能融 合為一。心識,第七、八識合而為一,離開肉體。在法性中陰階段,若未融入母 光明而得度,則第八識離開肉體後,即進入受生中陰階段,因未證空性,受業力 影響,亟欲尋找一個安身之體,入胎受孕。胎成,有了生氣,氣凝成脈,脈由氣 之動,結成許多輪,輪因五支根充滿著氣而運作成身。故生之過程可歸納為:性

→心→氣→脈→輪→身。死之過程先由身、五根氣、五支氣支解耗弱,接著心分 解,先是粗心之地、水、火、風(內涵之色、受、想、行、識)的分解,而後細 心(第七、八識)顯現白顯相(三十三種瞋念止息)、紅增相(四十種貪念止息)、

黑得相(天地會合,意識被紅白菩提包圍在心輪中,七種癡完全止息),至此連 最微細的意識也分解,唯顯露強烈的地光明,這是本自具足的如來性光,若無法 認證,則此光稍縱即逝,阿賴耶離肉身而去,即是這一期生命結束。所以可以歸 納出死亡過程為:身→輪→脈→氣→心→性。

禪宗說「明心見性」,心:凡夫心攀緣、執著,妄想紛飛、生滅不定,所以稱妄 心;如來心或稱佛性,則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性:是一切物質最基 本的狀態,無絲毫染著、分別,一切法最基本的特質,什麼都沒有的狀態,是無 法用語言文字宣講的。這是觀念,是修行者證悟的知見,性中而有心的產生,這 是清淨無染的佛心佛性,是本來無一物,是畢竟空。凡夫心因有分別、攀緣、執 著,就如同虛空中有烏雲、飛鳥,讓凡夫有障蔽,有界線。眾生皆有佛性,但因 個人的因緣執著度強弱不同,而有不同福慧層次的眾生。如同「水」,因不同溫 度產生變化而成為冰→水→水蒸氣,或者雨下到河川成河水,下到海成海水,滲 入地下成泉水;煮湯成湯,煮咖啡成咖啡,泡茶成茶。這都是因緣和合,但本質 是一樣的。人為了識別,乃強立假名(名相),致固化了其真相與本質,也障礙 了對真相的了解。例如一般人對「花」的觀念是香、美,使人歡喜;但沙撈越、

沙巴有一種花長在樹根上,很大(直徑二、三呎)很臭,每個人遇到都避之唯恐 不及,它叫「屍花」。眾生心因為過去業力和經驗的緣故,往往認假為真,視無 為有,故障蔽真相。佛性之光乃非物質的光,它本就具足,不生不滅,乍看之下 太強,無法承受此光。修行人屏除了貪瞋癡,內心一片清明無染,並且常常聞教 薰習,自然會認證此光並與之融合。

外分解→內分解→地光明顯現→阿賴耶識離身(受生中陰開始)

每個人的外分解,可以說從成年後就開始了,根身逐漸在分解耗弱,只是未注意、

未仔細觀察而已,一直到步入中年才猛然覺悟五臟六腑、四肢齒髮、視力已大不 如前,這些都因歲月及自己之摧殘,致使外分解加劇,直到瀕死,五大分解,不

(6)

堪使用。外分解時間長短也因人而異。內分解概指心之五大分解,心有包容性如 地大,水大滋潤維持生命力,火大、地大使個體向上成長及溫暖,風大(氣)流 動剎那生滅,心房、胸腔空間之空大均有其功能。「大」代表元素及作用。一般 人內分解大約二十分鐘,地光明顯現的時間是彈指間,是一剎那,有修行或證悟 者甚至可以完全融入,處於地光明中,凡夫就處於無意識的昏昧狀態三天半或四 天。(因此藏人主張死後不要馬上火化)

佛性的特質

六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心是有為法、因緣法,性是不生亦不滅,完全 清淨,證得空性即證無所得。換言之,自性本自清淨而非因修行才有所得,(修 行是去其污染、障蔽),「空」非空性,因為空可納受,使其間隙變無變小,也可 搬清存放物,恢復其空,所以可大可小,可改變界限的「空」,並不是指「空性」。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三千法界不離一心,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生起凡 夫心就是凡夫,生起聖人心就是聖人,生起佛心就是佛。在性之中,心是清淨無 染時,就有無限的可能。「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不動搖。」

指自性(佛性)的性相。心會分別善、惡、不善不惡,皆不清淨,且剎那生滅,

無獨立自主性(會受根、境塵之影響)。但性是無生滅、不動搖、恆常安住、一 如之佛性。雖此心剎那生滅,心猿意馬、攀緣執著,但是因有可塑性,就有無窮 希望,成聖成凡端看此心。

性的見、修、行、證

多方薰習,親近善知識,向老師學習,所謂聞、思、修,戒、定、慧。禪宗教導 理悟和事修:理悟──離二見(離開二元的見解),人常活在人我之爭、人我之 比較中,一九二九年《中陰聞教得度》被譯成英文,心理學家榮格開始研究夢的 解析,發現群體潛意識形塑了對世間的看法,個體潛意識也一直在與別人比較 中。二見牢不可破,從心理學、宗教學的研究,都發現二元之見解,把有限的時 空造成無限的堅持和執著。事修──離二見後,由老師的指導「斷我執」(人我、

法我)。

凡夫 聖賢

情(心、性) 貪瞋癡 慈悲喜捨

見 二 一如

時空 有限 無限

狀態 固化 空

平等心超越分別、對立

(一)凡夫情執自我,貪瞋癡妄想分別。聖賢並非鐵石心腸,而是遠離貪瞋癡慢疑,

以無污染的悲心安住在空性中,法喜充滿。

(二)凡夫只看到表相,故萬法皆有差別。

(三)凡夫只看眼前,凡夫畏果。聖人看到無限時空,菩薩畏因。聖賢穿透表相,

(7)

直入體性,故知萬法一如不二。

(四)凡夫執著有,凝固,冥頑不靈。聖賢知空性,所以能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生緣:眾生與我有關,方起悲心。

悲心三緣 法緣:體會到一切法緣起性空,事待理成故起悲心。

無緣:眾生一體,互依互存,悲心法爾生起。

結 語

地(母)光明的顯現是每個死亡過程中最最尊貴榮耀的時刻。如何才能一眼認出,

如同孩子馬上認出母親而投入慈母懷抱,這須靠在世時分分秒秒用功,培養福德 因緣,用功修行,常懷出離心,摒除貪瞋癡慢疑,將攀緣、剎那生滅的凡夫心調 教、安住於本自具足、清淨的空慧佛性中,等待子(道)光明成聖果,自證圓融 智慧時與母光明相應,如母憶子般地融入無生滅、不動搖的自性中,才是終極目 標,也才不會辜負祖師大德和老師的苦口婆心教誨。(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詩之變」。本文又從佛教思想角度,說明這種以一心舒卷萬象的「詩之變」說法,其實可

其目的在引導學人見自本心,悟自本性。因此,自佛陀乃至古來的祖師、禪德們,莫不「老

禪法的弘傳受到相當大的局限。僧璨所作的〈信心銘〉以偈頌體闡明自己悟道

令德山大師改弦易轍,步入禪門。「過 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 可得。」念念不住,息息流變的心,不 住於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剎那剎那

見了本性,就成了佛。本性在何處?本性就在我們心中。我此心中就 具有佛性,見了此佛性,就成了佛,所以叫做頓教禪宗。此是禪宗

可以是白燕張活游的「可憐天下父母心」……。記著,隨機應變 是從常規處學來的。所以設立指定作品而又並非只考核指定作

成住壞空,本來就是正常的現象,可是我們卻妄想不病、不死,所以當病緣、死

  夫大道融心顯實一理。前後賢聖唯趣此門。悟者三界唯心。不悟隨眠□□□乘宗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