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佛 說 觀 無 量 壽 佛 經 》 講 記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佛 說 觀 無 量 壽 佛 經 》 講 記"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編 按

道 源 老 法 師 在 一 九 七 六 年 , 為 普 利 有 情、弘法濟世,特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於臺北志蓮精舍。為使讀者一瞥老法師的法 語智慧,謹此節錄其深入淺出、應機宣講的 部分開示內容。

經前玄談

中國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淨土宗屬八大 宗派之一。我們這個講經的志蓮精舍,也屬於 淨土宗之道場。志蓮者,志求往生蓮邦也。淨 土宗有三經一論,即《無量壽經》、《觀無量 壽佛經》、《阿彌陀經》及《往生論》。《觀 無量壽經》又名「十六觀經」,謂此經內容為 十 六 種 觀 、 念 法 門 也 。 「 十 六 觀 經 」 與 《 無 量壽經》及《阿彌陀經》,鼎足而立,同等重 要,不可偏缺,淨土宗才得以興盛起來。在同 等 重 要 中 , 又 有 差 別 , 即 《 觀 經 》 較 《 彌 陀 經》、《無量壽經》尤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 要者。大乘佛法中,最高的是《華嚴經》,我 們每天作晚課、蒙山施食時,必念《華嚴經》

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所謂欲了知的是什麼?即了知 三 世 諸 佛 是 何 處 來 , 應 從 自 心 中 求 。 佛 教 大

《 佛 說 觀 無 量 壽 佛 經 》 講 記

道源法師

(2)

這就是心造諸佛之法。然若不研究《觀無量壽經》,則一切唯心造,

只徒具空理而已。研究「十六觀經」,才能知道「心即是佛,佛即是 心」的道理,這個道理通《華嚴經》,亦通禪宗,是大乘佛法中最高 理論,在「十六觀經」上統統有。

我們最高法門是頓教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佛如何成就?

見了本性,就成了佛。本性在何處?本性就在我們心中。我此心中就 具有佛性,見了此佛性,就成了佛,所以叫做頓教禪宗。此是禪宗 教人頓悟之法。如何使凡夫心觀想成為佛性?「十六觀經」教你觀 想方法,照著《觀經》修習,就可觀想得一尊佛來,所觀的就是阿彌 陀佛。阿彌陀佛不出我自心,西方極樂世界,亦不出我自心。平常講 最高理論─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若不依「十六觀經」修觀 想,則所說者,皆是些空理。自性彌陀,你心裡唯彌陀不來;唯心淨 土,你心裡亦淨土不來,此何故?我們的心是妄想心,怎能變得彌陀 出來!我們的心是染污心,怎能變得淨土出來!「十六觀經」教我們 觀想變現西方極樂世界莊嚴,觀想變現阿彌陀佛莊嚴,西方淨土依正 莊嚴,皆是我心中所造,那麼西方極樂淨土,即是我自心淨土,彌陀 即我自性彌陀。每天晚課中,唱著「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 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此偈即出自「十六觀 經」。所謂白毫宛如五須彌山,紺目有如四海之大,試問臉孔須有多 麼大,才能容納此毫此目?此話從何說起?即「十六觀經」有此觀 想。由此可知淨土三經中,「十六觀經」為重要中之重要者。若是淨 土宗沒有「十六觀經」,不須外道搗蛋,禪宗早已將淨土宗打倒了。

禪宗自六祖以後,風行全國,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說。幸而

(3)

淨土宗「十六觀經」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語,非心外求佛,

非心外求淨土,我自心即是佛,我自心即作佛。「十六觀經」有此二 句明文,任何高深的道理,亦超不過此二句妙理,所以淨土宗,不會 被任何力量所消滅,即在此也。

「十六觀經」是觀想念佛法門;《阿彌陀經》是持名念佛法門,

即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十六觀經」是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報莊 嚴;觀想成功,再觀想西方三聖的正報莊嚴;觀想成功之後,再觀想 自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作蓮花合想,作蓮花開想,作花開 見佛想。凡此皆是自己觀想成就,故名觀想法門。佛教何以有觀想、

持名等種種念佛法門?實乃因眾生根機不同故也。

此「十六觀經」之觀想念佛,與彌陀經之持名念佛,不相妨礙,

況且「十六觀經」最後三觀即持名念佛,若持名念佛多年,有所領 會,則繼續修持名念佛,亦可不修觀想之行,但不可不知「十六觀 經」之理。若不知「十六觀經」之理,則信願行三者中之信心易退;

因對淨土道理不明了,遇禪宗人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或遇密宗人說 三密加持即身成佛,信心立即動搖。信心既動搖,願行隨之而退,不 能自利亦不能利人。再去參禪,禪參不好,去學密,密學不好,此叫 不能自利。既不能自利,亦不能利他。何以故?因對淨土道理不了 解,經他人一批評,誤會自己修淨土是走錯了路,又如何能去弘揚淨 土?是故不能自利利人。我佛入滅已二千五百餘年,正法一千年過去 了,像法一千年亦過去了,現在乃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欲想自利 利他,除了淨土法門以外,別無他法。若是說得儘高,做卻做不來,

如何能自利利他?所謂自利利他者,自他同了生死之謂也。欲了生 脫死,須是足踏實地修行,非說大話可了生脫死。所以真正發心了生 死,除淨土以外,別無法門可了。欲度眾生了生死,除淨土法門外,

亦別無其他法門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4)

略釋經題

「佛說觀無量壽佛」七字是別題,經字是通題,為通別一對。別 題又分二重能所,佛是能說之佛,無量壽佛是所說之佛;觀字是能觀 之智,無量壽佛是所觀之境,是為能所一對。「佛」是本師釋迦牟尼 佛,梵語佛陀或佛陀耶,中國話譯為「覺者」;大覺大悟的人,就叫 做佛。社會上有大學問的人叫學者,佛非迷愚之人,而是覺悟之人,

故云覺者。為何不直譯作覺者?因佛字的覺義,含有自覺、覺他、覺 行圓滿諸義,故不翻。凡夫不能自覺,正所謂不覺不知;聲聞雖能自 覺,而無悲心,不能覺他;菩薩雖能覺他,覺行欠圓滿;唯佛自覺、

覺他、覺行圓滿,成為超出九界之上的大覺者,故名為佛。世間人,

凡事好起分別,若勸他信佛,他要問:佛比天公、仙公誰大?須知佛 比天公和仙公都大,又比羅漢、辟支佛、菩薩大。佛是最高無上,

故曰:「天上天下無如佛。」這個佛即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 出生在印度迦毘羅國,父號淨飯王,母名摩耶夫人,但是此示現印度 之佛是化身佛,化身佛是度凡夫二乘人者。佛有三身─ 法身、報 身、化身。法身是理體,理體無相,雖是無相,但是凡夫若想成佛,

非證得此理體不可。如何證法?必須修行用功。修行用功是因,結果 證得的佛果,即報身佛─ 修行之果報。此報身佛,唯菩薩能見,二 乘凡夫無法見到。佛是大慈普利一切,為使二乘凡夫能見到佛,故有 化身佛─ 變化出來之佛身。此三身,非一非三,即一即三。若是菩 薩根機者,所見的是報身佛,二乘根性人見化身佛。化身從報身出,

(5)

報身由法身來。故法、報、應三身,即為一身。「十六觀經」屬大乘 經,是報身佛所說之法。剛才說過三身即一身,亦就是生於印度之釋 迦佛,若是個大乘人,看見佛是報身佛;若是小乘,則所見為化身 佛─ 但見他是一個老比丘而已。「說」者說法,世尊成道之後,即 說法度生,說了四十九年法,一直說到入滅之時還在說。凡佛所說 之法,就是法語。法是何義?即教眾生了生脫死之方法也。佛越是說 法,眾生就越得了生脫死之利益。我們凡夫雖然說了數十年,但很少 有利益眾生者,盡是說些空話,為何不學講經呢?佛說者,即說法 也,上次講《彌陀經》時講過,說者悅所懷也。佛說法為何欣悅?佛 說之法能度眾生轉凡成聖,了生脫死,故胸懷歡悅。

「觀」者,觀想、觀照。能觀之智慧,須大悟之後,智慧才能啟 發。在未開悟之前,此名為識。為什麼作觀想,得轉識成智?因所觀 者為阿彌陀佛。觀想阿彌陀佛,妄識即轉成智慧。我國八大宗中,有 唯識宗,唯識宗講究用功,轉識成智。今此「十六觀經」之觀字即是 轉識成智之法。這個妙極了,觀想阿彌陀佛,妄識就轉成智。因為識 是妄想心,妄想心想的是凡夫境界,天天想凡夫境界,故為妄識。現 在觀想佛的境界,境界就變成佛的境界,到了佛的境界,哪還有妄識 呢?當然已轉識成智了。觀字之妙,妙就妙在這裡。

「無量壽佛」即梵語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之教主。此經內容令 觀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今僅云觀無量壽佛者,舉正報以收依報,述化 主以包徒眾也。以上講解別題之義,下講通題經字。「經」字梵語修 多羅,此云契經。契者,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下契眾生之 機者,每部經有他所契化之機,唯有淨土經,下契眾生之機,則三根 普被,最為殊勝。

本文整理自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道等同佛性:中道與緣起是 同一法理,不同側面之說法。從緣 起闡述佛性義,已隱含以中道闡述 佛性義之訊息。緣起側重說明彼此 相互依托之條件聚散決定諸法之生

佛教與其他思想文化和宗教的不同,就在於它強調「智慧解脫」,如星雲大 師所說:「佛教稱為慧學,最終的目標就是在啟發自性智慧。」 12

其目的在引導學人見自本心,悟自本性。因此,自佛陀乃至古來的祖師、禪德們,莫不「老

至於《壇經》上所提到的: 「本性自淨自定」 、 「自性無非、無亂、無癡」 、 「於 自心頓現真如本性」 ,此中的「本性」 、

一幸福(頁 NM) ,其中記載著 ae 「從佛塔教圍的本來性格發展出 在家屬性、信仰上的性格,可說與初期大乘佛教關揮最為密 切。」. 附帶

常不輕菩薩說:「我不敢輕慢你等,你等皆當作佛。」心中有佛性,修行

我們的佛七是有靜,有動的。靜的就是坐下來念佛,動的就是繞佛跟拜佛。既然是打佛七,在功夫上我們真的要費一點心力。如果說以我禮佛多少拜,或是悲多少卷經,或是持多少的咒來修供養,這對一個在家居士來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利用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