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 梯形 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4 梯形 3"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等腰梯形的性質

1

如右圖,等腰梯形 ABCD 中,AB // CD,AB>CD,

AD=BC,試說明∠A=∠B,∠C=∠D。

如右圖,分別過 C、 D 兩點作梯形的高 DE、 CF,

在△ADE 和△BCF 中,

因為 AD=BC (已知),

DE=CF (兩平行線間距離相等),

∠AED=∠BFC=90°,

所以△ADE △BCF (RHS 全等),

故∠A=∠B(對應角)。

又因為 AB // CD,

所以∠ADC=180°-∠A (同側內角互補)

=180°-∠B (∠A=∠B)

=∠BCD (同側內角互補)

故∠BCD=∠ADC。

4 3 梯形

我們知道梯形是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 平行的四邊形;其不平行的對邊稱為梯形的兩腰。

當梯形的兩腰等長時,就稱該梯形為等腰梯形。

如圖 4-10,梯形 ABCD 中,AB // CD,AD=BC,

梯形 ABCD 即為等腰梯形。

A B

D C

圖4-10

A B

D C

A B

D E F

C

1 等腰梯形

對應能力指標 8-s-26

(2)

如右圖,等腰梯形 ABCD 中,AD // BC,

∠B=60°,∠ACD=30°,求∠ACB 與∠D。

等腰梯形性質的應用

2

如右圖,等腰梯形 ABCD 中,AB // CD,

AB>CD,AD=BC,連接 AC、BD 兩條對角線,

試說明 AC=BD(對角線等長)。

在△ABD 和△BAC 中,

因為 AD=BC (已知),∠BAD=∠ABC (由例題 1 可知),

AB=AB(公用邊),

所以△ABD △BAC (SAS 全等),故 AC=BD (對應邊)。

如右圖,等腰梯形 ABCD 中,AD // BC,∠B=60°,∠ACD=30°,

且知 AB=CD=3,BC=6,求:

1∠DAC 與∠BAC。

2 AD 與 BD 的長。

A D

30°

60°

B C

A B

C D

A D

B 6 C

60°

30°3 3

∠ACB=∠DCB-∠ACD

=∠B-30°(等腰梯形∠DCB=∠B)

=60°-30°=30°

∠D=180°-∠DCB (同側內角互補)

=180°-60°=120°

1∠ACB=∠DCB-∠DCA=∠ABC-∠DCA=60°-30°=30°

∠BAC=180°-∠ABC-∠ACB=180°-60°-30°=90°

因為∠DAB+∠ABC=180°(同側內角互補),

所以(∠DAC+90°)+60°=180°,∠DAC=30°。

2 AD=CD=3(∠DAC=∠DCA=30°)

BD=AC= BC 2-AB 2 = 62-32 = 27 =3 3

(3)

等腰梯形 ABCD 中,AD // BC,AB=DC,

則∠A=∠D,∠B=∠C,且 AC=DB。

即,等腰梯形的兩組底角分別相等,且對角線等長。

等腰梯形性質的應用

3

如右圖,等腰梯形 ABCD 中,AD // BC,

AB=13,AD=28,BC=38,且 AE 與 DF 分別垂直 BC 於 E、F 兩點,求:

1 BE 的長。

2 AE 的長。

3等腰梯形 ABCD 的面積。

由例題 1 與例題 2 可知:

A D

B C

A D

F C B E

28

13

38

1 因為△ABE △DCF (RHS 全等),

所以 BE=CF (對應邊)。 又 BC=BE+EF+CF,

其中 EF=AD=28 (矩形對邊相等), 所以 38=BE+28+BE

38=2×BE+28 BE=(38-28)÷2=5

 2 AE= AB 2-BE 2 = 132-52 = 144 =12

 3梯形 ABCD 面積=(28+38)×12÷2

=396

(上底+下底)×高÷2 BE=CF

配合習作基礎題 1

(4)

1如右圖,等腰梯形 ABCD 的面積為 28,

且 AD=4,BC=10,求 AE 與 AB 的長。

2如右圖,等腰梯形 ABCD 中,AB=BE=EC=CD=AD=1,

求∠AED 與梯形 ABCD 的面積。 A 1 D

E B 1

1 1

1 C

A 4 D

F

B E C

(AD+BC)×AE 10

2 =28, (4+10)×AE

2 =28,AE=4 BE=(BC-EF)÷2(因為△ABE △DCF,BE=CF)

=(BC-AD)÷2(矩形對邊相等)

=(10-4)÷2 =3

AB= AE 2+BE 2(△ABE 為直角三角形)

= 42+32 =5

1 AD // BE,且 AD=BE,

所以四邊形 ADEB 為平行四邊形,

故 DE=AB=1。

同理,四邊形 ADCE 為平行四邊形,

故 AE=DC=1。

AD=DE=AE=1,所以△ADE 為正三角形,∠AED=60°。

2作 AH ⊥ BC 於 H,由勾股定理得

AH= 12-( 1

2 )2 = 3

4 = 3 2 梯形 ABCD 面積=(AD+BC)×AH

2

= 1

2 ×(1+2)× 3 2

= 3 3

4

A 1 D

E B 1

1 1

1 C

H

(5)

梯形中線作圖

4

如右圖,梯形 ABCD 中,AB // CD,試用尺規 作圖畫出其中線 EF。

1 作 BC 的中垂線 L,交 BC 於 E 點。

 2作 AD 的中垂線 M,交 AD 於 F 點。

 3連接 EF,則 EF 即為所求。

梯形兩腰中點的連接線段稱為梯形中線。

如圖 4-11,梯形 ABCD 中,AB // CD,且 E、F 分 別為 AD 與 BC 的中點,EF 即為梯形 ABCD 的中線。

利用尺規作圖畫出右圖等腰梯形 ABCD 的中線。

A B

E D

F C 圖 4-11

B

A

D

C

A D

B C

1

B

C

D A

E L

C

2

B

D A

E L

F

3

B

C

D A

E L

F M M

2 梯形中線

對應能力指標 8-s-26

A D

F E

B C

L M

(6)

梯形中線的應用

5

如右圖,梯形 ABCD 中,EF 為中線,

AB=3,CD=5,且四邊形 ABFE 的 周長為 10,求四邊形 EFCD 的周長。

AE+EF+FB+AB=10 AE+EF+FB+3=10 AE+EF+FB=7

四邊形 EFCD 周長=DE+EF+FC+CD   =AE+EF+FB+5

=7+5

=12

如右圖,梯形 ABCD 中,EF 為中線,AB=3,

且四邊形 EFCD 的周長比四邊形 ABFE 的周長多 3,

求 CD 的長。

接著我們來介紹梯形中線與其上、下底之間的關係。

A 3 B

E

F C

D 5

四邊形 ABFE 的周長為 10

E、F 分別為 AD、BC 的中點

A B

E

D C

F 3

四邊形 EFCD 的周長=四邊形 ABFE 的周長+3 EF+CF+CD+DE=AB+BF+EF+AE+3 CD=AB+3(因為 BF=CF,AE=DE)

=3+3

=6

(7)

P

1 過 F 點作 PQ // AB,分別交直線 AD 與直線 BC 於 P、Q 兩點,

則 ABQP 為平行四邊形,所以 PQ=AB(對邊相等)。

在△DFP 和△CFQ 中,

因為∠1=∠2(對頂角),

   DF=CF(F 為 CD 中點),

∠3=∠4(內錯角),

所以△DFP △CFQ(ASA 全等),

故 DP=CQ,PF=FQ(對應邊)。

2因為 PF = 1

2 ×PQ (PF=FQ)

= 1

2 ×AB(PQ=AB)

=AE(E 為 AB 中點)

又 PF // AE(PQ // AB),

所以四邊形 AEFP 為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且相等),

故 EF // AD,且 EF=AP。

同理,EBQF 為平行四邊形,所以 EF // BC,且 EF=BQ。

3故 AD+BC=AP-DP+BQ+CQ

  =EF-CQ+EF+CQ(DP=CQ,AP=BQ=EF)

=2×EF 梯形中線的性質

6

如右圖,梯形 ABCD 中,AD // BC,

EF 為中線,試說明 EF // AD(或 BC ) 且 AD+BC=2×EF。

1梯形中線會與上、下底平行。

2上底+下底=2×梯形中線長,或梯形中線長=(上底+下底)÷2。

由例題 6 可知,梯形中線與其上、下底有下列關係:

A D

E F

B C

A D

E F

B C

31

2 4 Q

(8)

梯形中線性質的應用

7

如右圖,梯形 ABCD 中,AD=8,BC=6,

∠B=104°,求中線 EF 的長與∠BEF。

如右圖,梯形 ABCD 中,AD=6,中線 EF=7.5,

∠DEF=58°,求 BC 的長與∠C。

梯形中線長=(上底+下底)÷2 所以 EF=(BC+AD)÷2

(6+8)÷2 =7

∠BEF=180°-∠B

=180°-104°

=76°

同側內角互補

A E B

6 8

D F

C

C E

D

A F B

6

7.5

配合習作基礎題 3

配合習作基礎題 2

EF=(AD+BC)÷2 7.5=(6+BC)÷2 BC=9

∠C=∠DEF (同位角相等)

=58°

(9)

在國小的時候,我們曾利用切割拼補的方式得知梯形面積公式為

(上底+下底)×高÷2,而這個公式也可由三角形面積公式來推得:

如圖 4-12,梯形 ABCD 中,AB // CD,高為 h。連接 BD,可得 梯形 ABCD 面積=△ABD 面積+△BCD 面積

       = AB×h

2 + CD×h 2        = AB×h+CD×h

2

       = (AB+CD)×h 2

       =(AB+CD)×h÷2

即梯形 ABCD 面積=(上底+下底)×高÷2。

由例題 6 已知:上底+下底=2×梯形中線長,

所以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       =2×梯形中線長×高÷2

=梯形中線長×高 梯形中線與面積的關係

8

如右圖,梯形 ABCD 中,∠B=∠C=90°,BC=6,

中線 EF=8.5,求梯形 ABCD 的面積。

梯形 ABCD 面積=EF×BC

=8.5×6

=51

梯形面積=梯形中線長×高

A B

h

C D 圖 4-12

A E 8.5

B F

C D

6 配合習作基礎題 4、5、6

(10)

!梯形: 梯形是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

其不平行 的對邊稱為梯形的兩腰。

@等腰梯形:若梯形的兩腰等長,就稱該梯形為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質:

如右圖,等腰梯形 ABCD 中,AD// BC,AB=DC,

則∠A=∠D,∠B=∠C,且對角線 AC=BD。

$梯形中線:梯形兩腰中點的連接線段,稱為梯形中線。

%梯形中線性質:

 1梯形中線會與上、下底平行。

 2 上底+下底=2×梯形中線長,或梯形中線長=(上底+下底)÷2。

^梯形中線與面積的關係:

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梯形中線長×高

重點回顧

如右圖,梯形 ABCD 的面積為 63,AH⊥BC,

且 AH=7。

1求梯形中線 EF 的長。

2求 AD+BC。

A D

E 7 F

B H C

A D

B C

1梯形 ABCD 面積=EF×AH 63=EF×7

EF=9

2 EF=(AD+BC)÷2 9=(AD+BC)÷2 AD+BC=18

(11)

1試求右圖梯形中,∠1、∠2 的度數。

2如右圖,等腰梯形 ABCD 的面積為 238,且 AD=10,

AE=14,求 BE 與 AB 的長。

自 我 評 量 4-3

A 10 D

14

B E C

F 117° 102°

1 2

A D

C B

∠1=180°-117°=63°

∠2=180°-102°=78°

梯形 ABCD 面積=(AD+BC)×AE

2 =238

(10+BC)×14

2 =238,BC=24

BE=(BC-EF)÷2(因為△ABE △DCF,BE=CF)

=(BC-AD)÷2(矩形對邊相等)

=(24-10)÷2 =7

AB= AE 2+BE 2 (△ABE 為直角三角形)

= 142+72 =7 5

(12)

3 如右圖,等腰梯形 ABCD 中,AB // CD,∠A=∠B,M 為 AB 中點 ∠A=40°,∠DMC=50°,求∠MCB。

4 如右圖,梯形 ABCD 中,AB // CD,中線 EF=5,∠B=90°,

DH⊥AB 於 H,AH=2,求 CD 的長。

A E

D

5 2 H

B F C

A M B

D C

設 CD=x

所以 AB=AH+BH

=2+CD (矩形對邊相等)

=2+x

則 EF=(AB+CD)÷2 5=(2+x+x)÷2 x=4

所以 CD=4。

因為 AD=BC (ABCD 為等腰梯形),

∠MAD=∠MBC=40°,

MA=MB (M 為 AB 的中點),

所以△ADM △BCM (SAS 全等),

故 MD=MC。

∠MCD= 180 -50

2 =65°

∠BCD=180°-40°=140°

∠MCB=∠BCD-∠MCD =140°-65°

=75°

° °

(13)

5承上題,若已知梯形 ABCD 的面積為 15,求 BC 的長。

6 如右圖,BG 為梯形 ACFH 的中線,CF 為梯形 BDEG 的中線,

且 AH=16,DE=22,求 BG 與 CF 的長。 A

B C

D

H G

F E

梯形 ABCD 面積=EF×DH 15=5×DH

DH=3

BC=DH=3(矩形對邊相等)

設 BG=x,CF=y 由梯形中線性質知,

16+y=2x 2x-y=16 1 x+22=2y x-2y=-22 2 1式-2式×2得 3y=60,y=20

代入2式得 x=18,

所以 BG=18,CF=20。

(14)

數學謎題:64=65?

下面圖一為邊長 8 的正方形,依不同顏色剪成 4 塊,再按圖二拼 湊,看起來似乎可以拼成兩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若以三角形面積公 式計算圖二的總面積,再與圖一的正方形面積比較,是否發現不對的 地方?

圖一的正方形面積是 8×8=64,而圖二的兩個直角三角形面積是 13×5

2 ×2=65,到底圖二的問題出在哪兒呢?

若將圖二的兩個三角形疊在圖三(面積為 13×5 的長方形)上,

如圖四,可發現有一空隙,也就是不能將圖二看成兩個直角三角形,

應該為兩個凹四邊形,而圖四中的空隙,實際上是面積為 65-64=1 的平行四邊形哦!同學們不妨思考看看!

數學萬花筒

×÷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一梯次 第二梯次 第二梯次 第二梯次 第二梯次 第三梯次 第三梯次 第三梯次 第三梯次 2.未來將停辦職類 未來將停辦職類 未來將停辦職類 未來將停辦職類、 、 、 、級別 級別 級別 級別:

第一梯次 第二梯次 第二梯次 第二梯次 第二梯次 第三梯次 第三梯次 第三梯次 第三梯次 2.未來將停辦職類 未來將停辦職類 未來將停辦職類 未來將停辦職類、 、 、 、級別 級別 級別 級別:

110年度第3梯次自辦職前訓練考生達口試資格公告

申請永居 外國人從事中階技術工作滿5年,得依移民法規定申請永 久居留(需符合每月 總薪資5萬500元以上或取得 乙級專業

111年度第4梯次自辦職前訓練考生達口試資格公告

[r]

本章介紹多邊形包含正方形、菱形、鳶形、平行四邊形、梯形、n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