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一章"

Copied!
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概論

日常生活所用之服裝、室內裝飾或工業方面所用之布帛,由其構成方法,可分為以下五 大類:

1.針織類(Hosiery) 2.飾帶花邊蕾絲類(Lace) 3.編織類(Tricot)

4.網類(Net) 5.織物類(Fabric)

本課程主要以織物類為主,介紹織物組織之種類,組織圖、穿綜圖及紋板圖(Harnss and Chain Draft)之繪製,組織與色紗配列花紋圖(Weave and Color Effect)之設計。

1-1 織物組織之意義

織物係利用縱向之經紗(Warp Yarn)及橫向之緯紗(Weft Yarn)互相交錯而成。交錯時經緯 紗有兩種關係:凡經紗在緯紗之上者,稱為經浮,而凡緯紗在經紗之上者,稱為緯浮。經緯 紗交錯之情況即組織(Weave),不同的組織會影嚮織物之各種性質,如紋路、光澤、耐用性等。

1-2 組織之表示

如下圖A中,直接表現經緯紗交錯之情形,稱為結構圖,最能清楚顯示經緯紗之關係,

但因繪製不易,一般甚少直接繪製此結構圖,而以組織圖表示經緯紗交錯之情形,較為簡單,

容易繪製,如圖B所示,以不同之符號表示經緯浮點,直接填繪於方格中。通常以╳、○、

●、■、△等符號表示經浮點,而以空格□表示緯浮點(圖 B 即以■表經浮點,而以□表緯浮 點,圖C則以╳表經浮點,均屬同一組織)。

1-3 完全組織

一塊布料通常由數千根經紗與更多緯紗所交織而成,其經緯點可謂無數,若全部繪出其 組織圖將非常龐大,且一般織物中,其組織有重覆性,即可找出某區域之經緯紗交錯情況,

而向其上下左右延伸之其他經緯紗交錯均與此區域相同,則此區域經緯紗交錯之情況即稱為 該織物之完全組織(Repeat),構成完全組織之經紗根數與緯紗根數即為完全經紗數與緯紗數,

(2)

如圖C中,繪出16根經紗與16根緯紗,但畫分為16區,每一區有4經4緯,各區之經 緯紗交錯情況均相同,圖D為其中一區,即其完全組織,而完全經紗數=4,完全緯紗數=

4。

(3)

第二章 三元組織

所謂三元組織是指以下三種基礎組織:

1、平紋組織(Plain weave)

2、斜紋組織(Twill weave)

3、緞紋組織(Satin weave)

梭織物有許多變化組織,主要由此三種基礎組織衍生而成。

2-1 平紋組織(Plain Weave)

1、平紋組織之特性

平紋組織是各經緯紗連續上下交錯組合而成,其完全組織由兩根經紗與兩根緯紗所組 成,為所有組織中最簡單者,如圖A所示,圖B為擴大2×2之情形。平紋織物具有以下之特 性:

1.完全組織之經緯紗數各為2。

2.同一單位內,經緯紗之交錯數最多,故質地堅牢耐磨性較佳。

3.布質較硬,缺乏柔軟性。

2、平紋組織之繪製步驟

步驟1:完全組織為2經2緯。

步驟2:於第1經第1緯填入經浮點■,第1經第2緯為緯浮點,使用空格□即可。

步驟3:於第2經第2緯填入經浮點。

2-2斜紋組織(Twill Weave)

1、斜紋組織之特性

組織具有斜線之紋路,其完全組織至少由3根經紗與3根緯紗所構成,相鄰兩根經紗之 間,組織點相差1,即飛數為1,故繪出之組織圖形成45∘之斜紋線。

圖A為1/2(稱為一上二下)之斜紋,其中之一上表示1個經浮點,二下則表示2個 緯浮點,其組織中經浮點少而緯浮點多,屬於緯面組織。圖B為2/1斜紋,屬於經面組織,

即經浮點多而緯浮點少。A、B均為三枚斜紋,完全組織有3根經紗及3根緯紗,為最簡單 之斜紋。

圖C~E為四枚斜紋,完全組織為4經4緯:C為1/3斜紋,D為2/2斜紋,E為 3/1斜紋。

(4)

2、斜紋線之方向 ─ 右斜紋與左斜紋

一般斜紋組織填繪時,由最左邊之第一根經紗填入組織點,再依次往右邊其他經紗填入 組織點,因此形成斜紋線之紋路為右斜↗(斜紋線由組織之左下角往右上角延伸),如圖A為 一上五下之右斜紋,可以1/5↗表示(右斜紋之記號↗可以省略)。而圖B為一上五下之左 斜紋,在填繪組織時,改由右往左依次填入組織點,則產生方向相反之斜紋線(由組織之右 下角往左上角延伸),可以1/5↖表示,其左斜紋之記號↖必須標示而不可省略。

3、斜紋之表示法

斜紋組織可以基數表示經緯紗交錯之關係,如4/2(四上二下)斜紋,表示每一根經 紗由4個經浮點與2個緯浮點所構成,其完全組織為6根經紗,6根緯紗,可由基數之和求 出(6=4+2)。又如三上一下一上三下,可以

 1  3

3  1 表示,其完全組織之經、緯紗

數為8。

4、斜紋之繪製步驟

以4/2右斜紋為例,其繪製步驟如下:

步驟1:根據組織基數,先計算其完全組織之經、緯紗數為 6,畫出其範圍。

步驟2:於入第1根經紗之方格中,將組織點由下往上填入方格中,四上表示4個經浮點,

填入4個╳來表現,而二下表示2個緯浮點,直接以2個空格□表現。

步驟3:由於斜紋中,相鄰兩根經紗之間,其組織點相差1點(即飛數=1),故第二根經 紗由第二點開始填入4個經浮點╳,然後2個緯浮點空格□,其中有一個□超出組 織邊界上方,由於組織具有重覆之特性,因此將此緯浮點空格□移至完全組織範圍 內下方相對之位置。

步驟4:第三根經紗與第二根經紗再相差1點,因此由第三點開始填入4個經浮點╳,然 後2個緯浮點空格□,此兩個□超出組織邊界上方,因此將此2個空格□移至完全 組織範圍內下方相對之位置。

步驟5:第四根經紗與第三根經紗再相差1點,因此由第四點開始填入4個經浮點╳,其 中有一個經浮點╳超出組織邊界上方,因此將經浮點╳移至完全組織範圍內下方相

(5)

必須移入其範圍內相對位置。

2-3 緞紋組織(Satin Weave)

1、緞紋組織之特性

一完全組織中每一根經紗或緯紗上僅有一組織點,故經緯紗之交錯點最少,布面光滑明 亮而耐磨性較差。其完全組織之經緯紗數為5以上(但不包含6),且相鄰兩根經紗之組織點 相差2點以上,即飛數≧2。下列組織之完全經緯紗數均為5,而飛數為2:

圖A:五枚 2 飛緯面緞紋,其各經紗與各緯紗都只有一個經浮點。

圖B:五枚 2 飛經面緞紋,其各經紗與各緯紗都只有一個緯浮點。

圖 C:五枚 3 飛緯面緞紋。

圖 D:五枚 3 飛經面緞紋。

2、緞紋組織之飛數

將欲作緞紋之枚數(即完全組織之經、緯紗數)分為兩個大於1之整數和,若此兩整數 互質(除了1以外無其他公因數),即可作為緞紋之飛數,如枚數為5時,可分為互質之2和 3,故均可當作五枚緞紋之飛數,下列為常見緞紋之枚數與其可用之飛數:

枚數 可 用 之 飛 數 5 (2,3)

7 (2,5)、(3,4)

8 (3,5)

9 (2,7)、(4,5)

10 (3,7)

11 (2,9)、(3,8)、(4,7)、(5,6)

12 (5,7)

(6)

註:枚數為6時,分為(2、4)與(3、3)兩組,而各組之兩數均有公因數(不互質),

如2和4有公因數2,3和3有公因數3,都不可當作飛數,故無法作出六枚之緞紋。六枚 2飛、六枚4飛、六枚3飛之圖形如下,均不符組織之條件。

3、緞紋之繪製步驟

由於緞紋之飛數≧2(即相鄰兩經紗相差之點數為2以上),故不形成如斜紋之斜線紋 路,而具有分散均勻之組織點。以七枚3飛緯面緞紋為例,其繪製步驟如下:

步驟1:完全組織經緯紗數為7,先於第1經第1緯填入經浮點。

步驟2:因飛數為3,第2經與第1經相差3點,故於第2經之第4緯填入經浮點。

步驟3:於第3經之第7緯填入經浮點,保持與第2經相差3點之要求。

步驟4:於第4經之第3緯填入經浮點,保持與第3經相差3點之要求。

步驟5:於第5經之第6緯填入經浮點。

步驟6:於第6經之第2緯填入經浮點。

步驟7:於第7經之第5緯填入經浮點,完成七枚3飛緯面緞紋,使每一根經紗與每一根 緯紗均保持僅有一經浮點之特性。

== 完成 ==

(7)

第三章 平紋之變化組織

以平紋為基礎,經各種方法處理而產生之變化組織,常見者有下列幾種:

1.經重平(Warp Rib) 2.緯重平(Weft Rib) 3.變化重平(Fancy Rib) 4.分區重平(Figured Rib) 5.方平(Mat)

6.變化方平(Fancy Mat)

3-1 經重平組織(Warp Rib Weave)

在平紋組織中,於原經浮點之上、下方各增加若干經浮點,使形成直條狀之經緯浮長。

圖A為平紋組織,圖B為於原經浮點之上下方各增加1個經浮點,形成2/2經重平,圖C 為擴充4×2之情形,可看出直條狀之浮長;圖D為上下方各增加2個經浮點而成之3/3經 重平,圖E為擴充4×2之情形;圖F為上方增加2個經浮點,下方增加4個經浮點,形成長 短經緯浮之5/3經重平,圖G為擴充4×2之情形。對經重平組織而言,係於上下方增加經 浮點,故其完全經紗數仍維持2根(與平紋相等),致於緯紗數則依所增加之組織點數而定:

圖B為4緯,圖D為6緯,圖F為8緯。

3-2 緯重平組織(Weft Rib Weave)

在平紋組織中,於原經浮點之左、右方各增加若干經浮點,使形成橫條狀之經緯浮長。

圖A為平紋組織,圖B為於經浮點之左右方各增加1個經浮點,形成2/2緯重平,圖C為 擴充2×4之情形,可看出橫條狀之浮長;圖D為左右方各增加2個經浮點而成之3/3緯重 平,圖E為擴充2×4之情形;圖F為右方增加2個經浮點,左方增加4個經浮點,形成長短 經緯浮之5/3緯重平,圖G為擴充2×4之情形。對緯重平組織而言,係於左右方增加經浮 點,故其完全緯紗數仍維持2根(與平紋相等),致於經紗數則依所增加之組織點數而定:圖 B為4經,圖D為6經,圖F為8經。

(8)

3-3 變化重平組織(Fancy Rib Weave)

1、變化重平組織之定義

以經重平或緯重平為基礎,使組織重覆若干次後改變啟始位置,再重覆若干次,形成兩 個重平組織區而位置有所不同。

圖 A:以5/1經重平為基礎,沿經向重覆繪製 3 次(6 根經紗),變更組織啟始位置,由 第 4 點開始,再重覆繪製 3 次(6 根經紗),形成 12 經 12 緯之變化緯重平。緯向重 覆 2 次,可看出兩個重平組織區因啟始位置之不同而產生之變化。

圖 B:以5/1緯重平為基礎,沿緯向重覆繪製 3 次(6 根緯紗),變更組織啟始位置,由 第 4 點開始,再重覆繪製 3 次(6 根緯紗),形成 12 經 12 緯之變化緯重平(經向重覆 2 次)。

2、變化重平組織繪製步驟

以6/1經重平為基礎,重覆 4 次,改變啟始點,再重覆 4 次,繪製變化經重平為例,

其步驟如下:

(9)

步驟 4:填繪不同啟始點之6/1經重平(由第 5 點開始)。

步驟 5:再重覆填繪,共4次。

3-4 分區重平組織(Figured Rib Weave)

1、分區重平組織之特性

一完全組織之經緯向各分為若干區,選擇不同之經重平或緯重平為基礎,於各區中分別 填繪經緯重平,形成分區重平組織:

圖A:3/1經重平 圖B:3/1緯重平

圖C:經緯向各4區之分區圖,標示出各分區所欲填入之經緯重平基礎組織A、B之情形。

圖D:以A、B兩組織,依C之分布所得分區重平組織

2、分區重平組織之經緯紗數

由於經緯重平組織之經緯紗數不相等,因此須先各自擴充後再填入分區中,如下示:

圖A:6/2經重平,2根經紗,8根緯紗 圖B:2/2緯重平,4根經紗,2根緯紗

A、B經緯向各自擴充,使經紗數8,緯紗數8,分別成圖C、D。

圖E:經緯向各4區之分區圖,標示出各分區所欲填入之經緯重平基礎組織A、B之情形。

圖F:以A、B兩組織,依E之分布所得分區重平組織。完全組織經紗數=8×4=32,

緯紗數=8×4=32。

(10)

3、分區重平組織之繪製步驟

繪製分區重平組織時,通常先選擇兩個重平組織,並將經緯向擴充成相等之組織,再規 畫分區圖,決定各分區所欲填入之組織,如以3/3經重平與3/3緯重平兩者,規畫經緯 向各4區,其繪製步驟如下:

步驟1:為使3/3經重平與3/3緯重平能完整地填入分區圖中,必須各自擴充成6經 6緯,因此3/3經重平之經向擴充3倍成圖 A,而3/3緯重平之緯向擴充3倍 成圖 B。

步驟2:依分區圖之配置,經向4區,緯向4區,每一分區為6經6緯,故完全組織為:

經紗=6×4=24,緯紗=6×4=24

步驟3:將圖A已擴充之3/3經重平填入指定之各區中。

步驟4:將圖B已擴充之3/3緯重平填入其他之各區中,得到分區重平組織。

(11)

3-5 方平組織(Mat Weave)

1、方平組織之特性

於平紋組織經浮點之左下角及右上角各增加等量之經浮點,使能形成正方形之結構。各 部位所增加經浮點數恰為整數之平方減1,如2/2方平,左下角即增加3個經浮點(2×

2-1=3),其右上角亦增加3個經浮點。

圖A:平紋組織。

圖B:2/2方平組織,原經浮點×之左下角及右上角各增加3個經浮點■,完全組織4經 4緯。圖C為經緯向擴充2×2。

圖D:3/3方平組織,原經浮點×之左下角及右上角各增加8(=3×3-1)個經浮點

■,完全組織6經6緯。

圖E:4/4方平組織,原經浮點×之左下角及右上角各增加15(=4×4-1)個經浮 點■,完全組織8經8緯。

3、方平組織之繪製步驟

方平組織係以平紋為基礎,於原經浮點之附近增添若干經浮點,使各經浮點集合形成方 塊組織,所增添之經浮點數為

P=N×N-1

其中N為N/N方平組織之基數,以3/3方平組織為例,其繪製步驟如下:

步驟1:先繪出平紋組織,並於其左下角與右上角預留空間,以便增加經浮點。

步驟2:於原組織第1個經浮點×左下角增加8(=3×3-1)個經浮點■,形成一方塊 結構。

步驟3:於原組織第2個經浮點×右上角再增加8個經浮點■,形成另一方塊結構,其完全 組織為6經6緯。

3-6 變化方平組織(Fancy Mat Weave)

1、變化方平組織之特性

以方平組織為基礎,變更方平組織中,經緯浮點之數目,附加平紋,重平等組織,即可 形成變化方平組織,常見之變化方平組織如下:

圖A、B:改變經緯浮方塊之大小。

(12)

圖C-G:改變經緯浮方塊之大小,且附加平紋及經緯重平等組織。

圖H:對角線為大小不等之方平組織,右下與左上兩側各由浮長不等之經緯重平組織。

圖I:方平組織中,經浮方塊中央改為緯浮點,而緯浮方塊中央改為經浮點。

圖J:八枚5飛緯面緞紋之經浮點增加3個經浮點,形成經浮方塊。

圖K:十二枚3飛緯面緞紋之經浮點增加3個經浮點,形成經浮方塊。

2、變化方平組織之繪製步驟

變化方平組織之繪製並無固定之方式,通常以改變方平組織中方塊之大小,或增添平 紋、經緯重平等組織,以4/2方平組織為例,其繪製步驟如下:

步驟1:完全組織為6經6緯。

步驟2:左下角填入4×4方塊。

步驟3:右上角填入2×2方塊。

(13)

第四章 斜紋之變化組織

以斜紋為基礎,以各種方法處理而產生之變化組織,常見者有下列幾種:

1. 急斜紋(Inclined Twill) 2. 緩斜紋(Reclined Twill) 3. 曲線斜紋(Curved Twill) 4. 破斜紋(Broken Twill) 5. 飛斜紋(Skip Twill) 6. 花式斜紋(Fancy Twill)

7. 撚斜紋(Corkscrew Twill) 8. 山形斜紋(Point Twill) 9. 菱形斜紋(Diaper Twill) 10.網形斜紋(Entwining Twill) 11.陰陽斜紋(Dice Twill) 12.陰影斜紋(Shaded Twill)

4-1 急斜紋組織(Inclined Twill Weave)

一般斜紋組織中,相鄰兩經紗之組織相差1點(即飛數=1),因此其組織形成 45°之斜 紋線,稱為正則斜紋(Normal Twill)。而在急斜紋組織(Inclined Twill)中,相鄰兩經紗之組 織相差2點以上(即飛數≧2),使其組織繪於方格紙上所形成之斜紋線角度大於 45°,飛數 越大,斜紋線角度也越大,以基數4/3為例:

圖A:飛數=1,角度=45°

圖B:飛數=2,角度=63°

圖C:飛數=3,角度=70°

圖D:飛數=4,角度=75°

當急斜紋組織之飛數太大,可能使經浮點形成之斜紋線呈反向之左斜,如圖 D 之 75°,實際 上更像 70°之左斜紋。

2、急斜紋飛數與角度之關係

急斜紋飛數(C)與斜紋線之角度(θ),具有以下之關係,依此計算如下表:

Tanθ°=C

飛數C 角度θ° 飛數C 角度θ°

1 45 4 75

2 63 5 80

3 70 6 82

4-2 緩斜紋組織(Reclined Twill Weave)

所謂緩斜紋組織,是指斜紋線角度小於45°之斜紋,其相鄰兩根緯紗之組織相差2點 以上,,在繪製緩斜紋時,沿緯紗方向由左往右將組織之基數填入第一根緯紗之方格中(此 與一般正則斜紋或急斜紋沿經向由下往上將基數填入第一根經紗之情況有所不同),然後使第 二根以後之緯紗與其前一根緯紗組織均相差所須點數(=飛數),即可形成角度較緩和之斜紋

(14)

線。緩斜紋之飛數愈大,其角度愈小,以4/3為例:

圖A:飛數=1,角度=45°

圖B:飛數=2,角度=27°

圖C:飛數=3,角度=20°

圖D:飛數=4,角度=25°

當緩斜紋組織之飛數太大,可能使經浮點形成之斜紋線呈反向之左斜,如圖 D 之 15°,實際 上更像 20°之左斜紋。

2、緩斜紋飛數與角度之關係

緩斜紋飛數(C)與斜紋線之角度(θ),具有以下之關係,依此計算如下表:

Tanθ°=1/C

飛數C 角度θ° 飛數C 角度θ°

1 45 4 15

2 27 5 11.5

3 20 6 9.5

4-3 曲線斜紋組織(Curved Twill Weave)

將正則斜紋之經紗或緯紗予以適當重新排列,可產生曲線效果,圖A:為

          

  1  3 1 3

正則斜紋,若將經紗按123445667788877665443218765443 221188811223445678之順序排列,即成圖B之曲線斜紋組織,共48根 經紗;若A之經紗另按187665443322211887665432345667 881122233445667812之順序排列,即成圖C之曲線斜紋組織,共48根 經紗。當以排列一斜紋之經紗產生曲線斜紋時,其完全組織經紗數依所排列經紗根數而定,

致於緯紗數則與原斜紋相等。如圖 A 之斜紋為 8 經 8 緯,排列成圖 B、C 之曲線斜紋後,緯 紗數仍為 8 緯。

(15)

4-4 破斜紋組織(Broken Twill Weave)

1、破斜紋組織之特性

將一正則斜紋分為左右兩半,左半部各經紗順序維持不變,而將右半部各經紗順序予以 前後對調,使組織之斜紋線一半右斜而一半左斜,即形成破斜紋。以圖A之3/3斜紋為例,

共有六根經紗,編號分別為123456,若左半部各經紗仍維持123之順序(右斜紋線), 而將右半部經紗順序改為654(左斜紋線),即得圖B之破斜紋。

若原正則斜紋之經紗數為奇數,則設計破斜紋時,其左右兩半之經紗數即不相等,如圖 C為4/3斜紋,共7根經紗,其破斜紋如圖D,左半部經紗數4根,編號為1234,而 右半部經紗數3根,編號765。

2、左右呈反面關係之破斜紋

若選擇雙面斜紋為基礎來設計破斜紋時,則其左右相對應之經紗具有相反之關係,使左 右紋路呈對比特性:如下圖A為

 1  3  3 3  3  1  

斜紋,屬於雙面組織,將右半部經紗順序 前後對調而形成圖B之破斜紋,則其最右一根經紗與最左一根經紗彼此互相對應,而每一組 織點均相反,即左邊某一點為經浮(如第1點),則右邊相對應之點必為緯浮點,反之,左邊 某一點為緯浮點時(如第4點),則右邊相對應之點必為經浮點。

4-5 飛斜紋組織(Skip Twill Weave)

以正則斜紋為基礎,如圖A為3/3斜紋,沿經向每次填繪6根經紗,跳過2根,直到 完成一循環為止,形成圖B之組織,其斜紋線具有不連續之特性,故稱為經向飛斜紋。此飛 斜紋中,完全組織分為三區,每一區均為3/3右斜紋,但各區啟始填繪之位置各不相同,

與原3/3斜紋經紗編號之關係為:第一區123456,跳過12號經紗,故第二區34 5612,跳過34號經紗,故第三區561234,跳過56號經紗,即完成一循環。每 一區均填繪6根經紗,而跳過2根,其完全組織共18根經紗,6根緯紗。

若將原組織沿緯向每次填繪6根緯紗,跳過2根,則形成圖C之緯向飛斜紋,完全組織

(16)

為6經18緯。若將圖B之經向飛斜紋再沿緯向每次填繪6根,飛跳2根,則形成圖D之雙 向飛斜紋,完全組織為18經18緯。

4-6 花式斜紋組織(Fancy Twill Weave)

使用兩種以上之組織,如正則斜紋,急斜紋或緩斜紋,將各組織之經紗或緯紗按所須比 例進行交錯排列,可產生具有特殊花紋之斜紋組織。例如圖A及圖B為不同之兩個63°急斜 紋(飛數2,均為8經16緯),將兩者之經紗按1:1之比例交錯排列,即A組織各經紗重 新排在完全組織之奇數號經紗中,而B組織各經紗則重新排在完全組織之偶數號經紗中,形 成如圖C之花式斜紋,共16經16緯,具有一條45°斜紋線,而在斜紋線之兩側形成其他 紋路。

4-7 撚斜紋組織(Corkscrew Twill Weave)

以兩個相同之正則斜紋(但啟始點不同)為基礎,將其經紗互相交錯排列,使兩條斜紋 線相絞形成螺旋狀,故稱為撚斜紋。圖A,B均為4/3正則斜紋,但啟始點不同,將經紗 交錯排列後形成圖C之撚斜紋。圖D,E為啟始點不同之5/4斜紋,將經紗交錯排列後形 成圖F之撚斜紋。此種以經紗互相交錯者,稱為經撚斜紋,通常使用經面斜紋(即組織中經 浮點較緯浮多者)為基礎來設計經撚斜紋。

(17)

若以兩個相同之正則斜紋(但啟始點不同)為基礎,將其緯紗互相交錯排列,則成緯撚斜 紋,如圖A,B均為3/4正則斜紋(沿緯向繪製),但啟始點不同,將緯紗交錯排列後形成 圖C之緯撚斜紋。圖D,E為沿緯向繪製之4/5斜紋,但啟始點不同,將緯紗交錯排列後 形成圖F之緯撚斜紋。通常使用緯面斜紋(即組織中緯浮點較經浮多者)為基礎來設計緯撚 斜紋。

4-8 山形斜紋組織(Point Twill Weave)

1、山形斜紋組織之特性 (一)正向山形斜紋

以正則斜紋為基礎,變化斜紋線之方向,使一部分右斜,一部分左斜,形成與山峰相似 之山形斜紋。如以圖A之3/3正則斜紋為基礎,有6根經紗,使經紗以12345654 32之順序排列,即形成圖B之山形斜紋,將經緯向各擴大2倍成圖C,可清楚顯示具有山 峰之形狀,左右等高。若將經紗順序予以適當排列,使左右紋路之長度改變,如經紗按12 34561234321654321234565432之順序排列,則可產生如圖D高 低不同之山形(緯向擴大2倍)。

(二)斷裂山形斜紋

使山形斜紋中,左右兩邊之斜紋線呈兩反關係,即左右兩邊相對應之經紗具有相反組織 點之特性,故常使用一左一右之兩個斜紋來完成,圖A為2/4右斜紋,圖B為4/2左斜 紋,將之合併後形成圖C之斷裂狀山形,具有陰陽效果。為使左右兩邊具有相反關係以凸顯 斷裂紋路,右半部4/2左斜紋之啟始點應予調整,以配合右半部之紋路。

(18)

(三)顛倒山形斜紋

以一正一反兩個山形斜紋合併而成,其交界處之兩根經紗組織點具有相反關係,使正反 山形之紋路呈現顛倒之特性。圖A為以4/2所產生之正向山形,圖B為以2/4所產生之 反向山形(V形),合併後形成圖C之顛倒山形斜紋,為凸顯左右山形之正反特性,圖A最右 邊之經紗與圖B最左邊之經紗具有相反之關係。

4-9 菱形斜紋組織(Diaper Twill Weave)

1、菱形斜紋組織之特性

具有左右兩條交叉之對角線,將完全組織分為四個部分,如圖A所示。為避免浮緯太長 又增加美觀,可於空白處填繪適當花紋,如圖B所示。將經緯向各擴大2倍,可看出由大小 菱形組成,如圖C。

菱形斜紋亦可由正則斜紋之經緯紗予以適當排列而形成,如圖A為3/3正則斜紋,將 經紗按1234565432之順序排列,成圖B之山形斜紋,若將此山形斜紋之緯紗再按 1234565432之順序排列,則成圖C之菱形斜紋,圖D為經緯向各擴充2倍之結果。

(19)

4-10 網形斜紋組織(Entwining Twill Weave)

1、網形斜紋組織之特性

具有左右兩種斜紋線,互相成直角,而同一方向之斜紋線均彼此平行,左右方向斜紋線 不重疊,形成類似網狀之組織。如以圖A之3/3正則斜紋為基礎,繪製左右各兩條斜紋線 之網形斜紋,如圖B。將經緯向各擴充為兩倍,如圖C,可看出每一條斜紋線之長度均相等,

且恰好為完全組織經緯紗數的一半。

2、網形斜紋組織之經緯紗數

網形斜紋組織通常以N/N斜紋為基礎來設計,其完全組織經緯紗數可以下列公式計 算:

S N R=2× ×

其中:S=同方向斜紋線條數 N=N/N斜紋之一基數

L=R/2=斜紋線之長度,恰為完全組織經紗數之半。

以圖A之2/2斜紋為基礎,N=2,圖B為2條斜紋線,S=2,故 R=2×2×2=8,L=8/2=4

圖C為3條斜紋線,S=3,故

R=2×2×3=12,L=12/2=6

4-11 陰陽斜紋組織(Dice Twill Weave)

1、陰陽斜紋組織之特性

以互為反面關係之左、右兩種斜紋為基礎,分別填入分區圖中所配置之分區,使兩種斜 紋各自位於對角,且右斜紋與左斜紋交界處之經緯浮點呈現對比特性,形成陰陽斜紋。如圖 A為一上五下右斜紋,屬緯面組織(緯浮點較多),而圖B為一下五上左斜紋,屬經面組織(經

(20)

浮點較多),組合成圖C之陰陽斜紋。若織造時使用不同顏色之經緯紗(如經紗白色,緯紗黑 色),則呈現黑白對比明顯之花紋,一上五下右斜顯現明亮紋路,而一下五上左斜紋顯現黑暗 紋路。亦可使用圖D之一下五上右斜紋(經面組織)與圖E之一上五下左斜紋(緯面組織)

作成圖F之陰陽斜紋。

2、花式陰陽斜紋組織

事先規畫分區圖,決定各分區所欲填入之斜紋組織,再將兩種斜紋分別填入分區中,可 形成具有變化之花式陰陽斜紋。如圖A為一上四下右斜紋,圖B為一下四上左斜紋,兩者互 為反面關係,依圖C之分區圖之配置,分別將A、B填入各分區中,即形成如圖D之花式陰 陽斜紋:經緯向各4區,每一分區為5經5緯,故其完全組織之

經紗數=5×4=20,緯紗數=5×4=20

若A,B兩斜紋依圖E之分區圖配置,則形成圖F之花式陰陽斜紋。

4-12 陰影斜紋組織(Shaded Twill Weave)

(21)

後一區中(第7區),各經紗只剩下一個緯浮點。若織造時經緯紗使用深淺差異較大之色紗(如 經紗使用黑色,而緯紗使用白色),則織物外觀將呈現左邊較淺(緯浮點多),右邊較深(經 浮點多),顏色由左往右逐漸加深之特性。

圖B以1/7斜紋為基礎,沿經重覆7次,分為7區;其次於第二區以後各區中,原斜 紋線兩側中央對應位置各增加一列經浮點;第三次則於第三區以後各區中,再各增加一列經 浮點;依此類推,組織中經浮點愈多而緯浮點愈少,直至最後一區中(第7區),各經紗只剩 下一個緯浮點為止。

(22)

第五章 緞紋之變化組織

以正則緞紋為基礎,以各種方法處理而產生之變化組織,常見者有下列幾種:

1.重緞子(Double Satin) 2.花崗組織(Granite)

3.變則緞紋(Irregularity Satin) 4.陰陽緞紋(Checked Satin) 5.陰影緞紋(Shaded Satin)

5-1 重緞子組織(Double Satin Weave)

於正則緯面緞紋中,經浮點之上、下、左、右之一方增加一個經浮點,或於正則經面緞 紋中,緯浮點之上、下、左、右之一方增加一個緯浮點,使織物仍具有緞紋之外觀,但浮長 減少,故質地較原正則緞紋組織堅牢。

圖A:以八枚3飛緯面緞紋為基礎,於原經浮點(■)之右方增加一經浮點(×)。 圖B:以八枚5飛緯面緞紋為基礎,於原經浮點之左上方增加一經浮點。

圖C:以十枚3飛緯面緞紋為基礎,於原經浮點之右上方增加一經浮點。

5-2 花崗組織(Granite Weave)

於正則緯面緞紋組織中,原經浮點之周圍增加數個經浮點,或經面緞紋中增加緯浮點,

使織物表面呈現各種小型花紋,外觀有如花崗岩之花紋,故稱為花崗組織。

圖A:以十二枚五飛緯面緞紋為基礎,於原經浮點(■)之右上方增加六個經浮點(×)

而形成花崗組織。

圖B:以十二枚五飛為基礎,於原經浮點之右上方增加四個經浮點而形成花崗組織。

5-3 變則緞紋組織(Irregular Satin Weave)

使組織中每一根經紗及每一根緯紗都只有一個組織點,仍然符合正則緞紋之特性,但其

(23)

4)上半部則由右往左反向填繪及飛跳。

5)上下兩半交界之兩根緯紗所填繪之組織點恰好相差經緯紗數之半(R/2)。

圖A:六枚變則緞紋,飛數=2,上下兩半交界之兩根緯紗(即第3、4緯)所填繪之組 織點相差3,恰為經緯紗數之半(=6/2)。

圖B:八枚變則緞紋,飛數=3,上下兩半交界之兩根緯紗(即第4、5緯)所填繪之組 織點相差4,恰為經緯紗數之半(=8/2)。

5-4 陰陽緞紋組織(Checked Satin Weave)

一完全組織經緯向各畫分為若干區,以互為反面關係之緯面與經面兩種緞紋為基礎,填 入各分區中(每一分區填入一種基礎緞紋),使各分區之經緯浮點彼此具有反面關係之特性。

於織造時,若經緯紗使用深淺相異之顏色(如經紗為紅色而緯紗為白色),則織物將呈現對比 明顯之外觀:

圖A:五枚3飛緯面緞紋(啟始點有所有所調整)。

圖B:五枚2飛經面緞紋(與A互為左右與上下雙重反面關係)。

圖C:經緯向各2區之分區圖,標示出各分區所欲填入之基礎緞紋之情形,左下與右上兩 區填繪圖A之五枚3飛緯緞,而左上與右下兩區則填繪圖B之五枚2飛經緞)。 圖D:根據圖C所填繪完成之陰陽緞紋。

圖E:經緯向各4區之分區圖(共16區),標示出各分區所欲填入之基礎緞紋之情形,其 中8區填繪圖A之五枚3飛緯緞,其餘8區則填繪圖B之五枚2飛經緞。

圖F:根據圖E所填繪完成之花式陰陽緞紋。

(24)

5-5 陰影緞紋組織(Shaded Satin Weave)

1、陰影緞紋組織之特性

以正則緯緞為基礎,先沿經向重複若干次,再依次於各區增填經浮點,愈往右邊之各區,

所增填之經浮點愈多,如圖A為七枚五飛緯緞,共分為6區,先於各區填入原基礎緞紋;其 次於第二區以後各區中,原經浮點之上方增加一經浮點;第三次則於第三區以後各區中,再 增加一經浮點;依此類推,愈往右邊,組織中經浮點愈多而緯浮點愈少,直至最後一區中(第 六區),各經紗只剩下一個緯浮點。此種組織於織造時,若經緯紗使用深淺差異較大之色紗(如 經紗使用黑色,而緯紗使用白色),則織物外觀將呈現左邊較淺(緯浮點多),右邊較深(經 浮點多),顏色由左往右逐漸加深之特性。

2、增加組織點之方向

設計陰影緞紋時,除了在原經浮點之上方逐次增加經浮點外,亦可在下方或左側或右側 等任意選擇一方向逐次增加經浮點,如下列各陰影緞紋均以五枚2飛緯緞為基礎,各自朝不 同方向增加經浮點:

圖A:於原經浮點之上方逐次增加經浮點。

圖B:於原經浮點之下方逐次增加經浮點。

圖C:於原經浮點之右側逐次增加經浮點。

圖D:於原經浮點之左側逐次增加經浮點。

(25)

第六章 特殊組織

1.蜂巢組織(Honey Comb Weave)

2.白拉東蜂巢組織(Brighton Honey Comb Weave) 3.海綿組織(Sponge Weave)

4.浮組織(Huck-A-Back Weave) 5.皺組織(Crepe Weave)

6-1 蜂巢組織(Honey Comb Weave)

1、蜂巢組織之特性

由經浮與緯浮菱形所組合而成,可由菱形斜紋組織變化而成,如圖A為 10 經 10 緯之菱 形斜紋,有兩條交叉之對角線,於上下空白處填繪成經浮菱形,而左右則維持緯浮,則成圖 B之蜂巢組織,C為經緯向各擴充為2倍之情形。完全組織之經緯紗數必須為偶數。

6-2 白拉東蜂巢組織(Brighton Honey Comb Weave)

完全組織之經緯紗數必為4之倍數,具有一條右斜紋線、二條左斜紋線、4個經浮菱及 4個緯浮菱形,如圖A所示:完全組織之經緯紗數12,左右各填一個經浮菱形,而上下各 填兩個三角形(當組織緯向擴充時,各三角形恰組合成兩個菱形),各空白處則組合成4個緯 浮菱形。無論經浮或緯浮菱形,其浮長均為5(=12/2-1,恰為組織經緯紗數之半減 1),對經浮菱形而言,其中會有一邊會與左斜紋線重疊,圖B為緯向擴大2倍之情形。圖C 為完全經緯紗數16之白拉東蜂巢組織,菱形之浮長7(=16/2-1)。

6-3 海綿組織(Sponge Weave)

1、海綿組織之特性

以緞紋組織為基礎,在原經浮點之四周增加經浮點形成菱形,整個組織由浮長相等之經 浮與緯浮兩種菱形組合而成。先決定菱形之浮長F(必須為奇數,如3,5,7等),則完全

(26)

經緯紗數R=F╳F+1,飛數亦為F。如欲設計浮長為3之海綿組織時:

F=3,R=3╳3+1=10

繪出十枚三飛緯面緞紋A,然後於以原經浮點為中心,在四周增加經浮點而形成經浮菱形,

如圖B(╳為原經浮點),經緯菱形之浮長恰等於飛數。亦可作反向之十枚七飛緯面緞紋,如 圖C,再於四周增加經浮點以形成菱形,如圖D。

6-4 浮組織(Huck-A-Back Weave)

以平紋及其變化組織為基礎,配合長浮之經緯紗,使織物表面呈現各種不同之凹凸花紋。

1、以平紋與長浮之經緯紗互相混合而成,其織物表面呈現各種不同之凹凸花紋。

圖 A:井字形長浮經紗與緯紗(浮長=5)組成之浮組織。

圖 B:將圖 A 之組織再與 5/5 之方平組合而成之浮組織。

圖 C:浮長=5 之井字形浮組織再與 3/3 方平組織組合成另一浮組織。

2、以平紋、斜紋與條狀之經緯浮互相混合而成,其織物表面呈現各種不同之凹 凸花紋。

圖 D、E:以平紋與條狀之經浮、緯浮紗線組成。

圖 F:以平紋與條狀之經浮、緯浮紗線,配合斜紋組成。

圖 G:大小範圍平紋以條狀之經浮、緯浮紗線分隔。

(27)

6-5 皺組織(Crepe Weave)

1、皺組織之特性

變更基礎組織之經,緯紗順序,使織物表面呈現看似零亂而又有相當規則之細紋,如皺 布之外觀,故稱皺組織。如圖A為為

2 2

1 3

     

  斜紋,將經紗以 21436587 之順序重排,形成如

B之皺組織;若A之經紗以 17352486 之順序重排,則成C之皺組織。圖D為

2 1

1 2

     

  斜紋,

將經紗以 136251463524 之順序重排而成E之皺組織,再將E之緯紗以 213243546516 之順序 重排,則形成如F之皺組織。

皺組織亦可以旋轉重疊法來設計,以一組織為基礎,先於各經紗與各緯紗之間插入空 格,再旋轉三次(每次 90∘,得到另外三個組織,最後將四個組織重疊形成變化組織,重疊 之情形類似多張透明片疊在一起:每四個相同位置之組織點重疊後決定一個組織點,若四個 相同位置之組織點中,只要有一個是經浮點,則重疊後即產生一個經浮點,當進行重疊之四 個組織點均為緯浮點,才會產生一個緯浮點。如圖A為2/2斜紋,於經緯紗之間插入空格 後成圖B,再旋轉3次分別成圖C,D,E,將B,C,D,E重疊得到圖F之皺組織。

(28)

任意做出若干組織不同之經紗,如圖A所示,為6經40緯,每一根經紗之經浮長及緯 浮長儘量不超過2,然後以此為基礎,依不規則之順序將經紗重新排列,使每根經紗所使用 根數平均,如123456、315421、534265、416532、643126、

514326、143521、362453、164256、321546之順序排列,

形成圖B之皺組織,其完全組織經紗數為60。

(29)

第七章 穿綜圖與紋板圖

7-1 穿綜圖與紋板圖之意義

一組織進行織造時,各經紗穿過所指定綜框,利用綜框升降使經紗開口(即分成上下兩紗 層),以便使緯紗從上下經紗層之間通過,上層經紗與緯紗即形成經浮點,而下層經紗與緯紗 即形成緯浮點。組織相同之經紗具有相同升降動作,故穿於同一片綜框,而組織不同之經紗,

升降動作即不相同,則穿於不同綜框。因此,在一完全組織中,組織不同之經紗數應與綜框 片數相等,穿綜圖(Harness Draft)即表示各經紗穿綜之情形,一般繪於組織圖之下方,可 看出那幾根經紗應穿於那一片綜框。致於紋板圖(Chain Draft)則表示在投某一緯紗時,那 些綜框必須上升(形成經浮),那些綜框必須下降(形成緯浮),紋板圖通常繪於組織圖之左 側(左龍頭織機)或右側(右龍頭織機)。

7-2 穿綜圖與紋板圖之表示方法

1、穿綜圖

圖A為3/2正則斜紋之組織圖、穿綜圖與紋板圖,由於5根經紗之組織均不相同,

故必須使用5片綜框,各經紗按一對一之順序穿綜如下(綜框之編號係由下往上,故第1綜 在最下方):

由第1經往下繪垂直線至第1綜,並繪上箭頭,即表示第1經穿於第1綜。

由第2經往下繪垂直線至第2綜,並繪上箭頭,即表示第2經穿於第2綜。

由第3經往下繪垂直線至第3綜,並繪上箭頭,即表示第3經穿於第3綜。

由第4經往下繪垂直線至第4綜,並繪上箭頭,即表示第4經穿於第4綜。

由第5經往下繪垂直線至第5綜,並繪上箭頭,即表示第5經穿於第5綜。

圖B為七枚三飛緯緞,完全組織經緯紗數為7,其各經紗之組織均不相同,故使用7片綜框,

各經紗按一對一之順序穿於綜框。

2、紋板圖

以左龍頭織機為例,將穿綜圖之橫線向左延伸至適當距離後再向上繪垂直線,形成L 型,並由組織圖各緯向方格之中央繪水平線與各垂直線相交。如圖A中第1經穿於1綜,將 第1經之各經浮點填繪╳於第1綜延伸之L型垂直線相對位置,表示在紋板上該位置打上紋 釘(如第1經之第1、2、3緯),於織造時控制第1綜上升以形成經浮點,而第1根經紗其 餘緯浮點(如第4、5緯)相對位置則不打紋釘,使第1綜下降形成緯浮點。依此類推,將 各經紗之經浮點填繪於其所穿綜延伸垂直線之相對位置,即為紋板圖,其垂直線數與綜框數 必相等。

(30)

7-3 組織中有相同交錯點之穿綜紋板圖

一完全組織中,所有經紗之組織均不相同時,在織造時每一根經紗之升降動作即不一致,

因此所須之綜框數即等於完全組織之經紗數,如圖A為3/3斜紋,完全經緯紗數6,各經 紗組織均不同,故使用6片綜框,各經紗按一對一之順序穿綜。而對某些組織而言,有部分 經紗之組織相同,將穿於同一綜框,其所須綜框數即少於完全組織之經紗數,如圖B,C:

圖B為山形斜紋,是以圖A之3/3斜紋為基礎,將經紗按1234565432之順 序排列而成,經紗數為10,第1至第6根經紗之組織不同,分別穿於第1至第6綜,而第 7經至第10經與前面各經紗組織有相同之情況,按下述進行穿綜:

第7經與第5經相同,故隨第5經穿於第5綜,表示織造時第5、7兩根經紗之升降動 作一致。

第8經與第4經相同,故隨第4經穿於第4綜,表示織造時第4、8兩根經紗之升降動 作一致。

第9經與第3經相同,故隨第3經穿於第3綜,表示織造時第3、9兩根經紗之升降動 作一致。

第10經與第2經相同,故隨第2經穿於第2綜,表示織造時第2、10兩根經紗之升 降動作一致。

完全經紗數為10,但僅使用6片綜框。

圖C為以3/3斜紋為基礎,先左右反轉後再上下反轉組合而成,完全組織經緯紗數為 12,其第1至第6經之組織不同,依序分別穿於第1至第6綜,第7經與第3經之組織相 同,故同穿於第3綜;第8經與第2經之組織相同,故同穿於第2綜;第9經與第1經之組 織相同,故同穿於第1綜;第10經與第6經之組織相同,故同穿於第6綜;第11經與第 5經之組織相同,故同穿於第5綜;第12經與第4經之組織相同,故同穿於第4綜。完全 經紗數為12,但僅使用6片綜框。

(31)

第八章 組織與色紗配列花紋圖

8-1 組織與色紗配列花紋圖之意義

一組織設計完成後,可配置經紗與緯紗之顏色及順序而產生花紋圖。同一組織,若經緯 紗顏色及順序配列不同時,在織物外觀會形成不同花紋之格子或條紋圖案,變化多端,稱為 組織與色紗配列效應(Weave and Color Effect)。

8-2 花紋圖設計原理與方法

繪製花紋圖時,將組織圖繪於左上角,而經紗顏色及順序配列於組織圖右側(由左往 右),緯紗顏色及順序配列於組織圖下方(由下往上),花紋圖則繪於組織圖之右下角。當組 織中某一點為經浮時,則於相對位置塗上該經紗所配列之顏色,若組織點為緯浮時,則於相 對位置塗上該緯紗所配列之顏色,將組織中所組織點依序處理,即得花紋圖。下圖是以平紋 組織為基礎,經紗按1藍1黃之順序配列重覆 4 次,緯紗亦按1藍1黃之順序配列重覆 4 次,

產生橫條之花紋圖。

以同一組織為基礎,若經、緯紗之顏色及順序配列不同時,在織物外觀會形成不同之格 子圖案或條紋圖案,極富變化,如下列各圖均以平紋為基礎,經緯紗作不同顏色與順序之配 列,產生直條與橫條之效果。

圖A:經紗按1藍1黃之順序配列重覆4次,緯紗亦按1藍1黃之順序配列重覆4 次,產生橫條紋。

圖B:經紗按1藍1黃之順序配列重覆4次,緯紗按1黃1藍之順序配列重覆4次,

產生直條紋。

圖C:經紗按1藍1黃1藍1黃1黃1藍1黃1藍之順序配列,緯紗亦按相同順序配 列,產生直條與橫條交叉花紋圖。

(32)

8-4 色紗配列花紋圖範例

1、3/3 斜紋:經紗配列 6 綠 6 藍,2 次;緯紗配列 6 藍 6 綠,2 次。

2、 1 3 1 3

     

  

   變化方平:經紗配列 1 綠 2 藍 1 綠,4 次;緯紗配列 1 綠 2 藍 1 綠,4 次。

3、1/3 斜紋:經紗配列 2 綠 2 藍,3 次;緯紗配列 2 藍 2 綠,3 次

(33)

4、陰陽斜紋(1/3 左斜紋與 3/1 右斜紋組成):經紗配列 2 綠 4 藍 2 綠,2 次;緯紗配列 2 綠 4 藍 2 綠,2 次。

5、1/2 斜紋:經紗配列 1 綠 1 藍,6 次;緯紗配列 1 綠 1 藍,6 次。

(34)

第九章 二重組織

使用表、裏兩種組織,依所須比例(通常為 1:1)將經紗或緯紗交錯而成,將表裏組織之 緯紗交錯者稱為緯二重組織(Weft backed weave),而將表裏組織之經紗交錯者稱為經二重組織 (Warp backed weave)。織造二重織物之目的主要有下列幾點:

1.增加織物之厚度以提高耐用性。

2.增加織物之保溫性。

3.織造正反面組織相同或不同之織物。

4.使用顏色不同之表裏組織,以產生正反面異色之花紋效果。

如僅為增加織物之厚度及保溫性而織造二重織物時,因只有正面呈現於外,故表組織使用較 佳原料而裏組織可使用較次級者以降低成本。若織造正反面均可使用之二重織物,如正反面 相同或不同組織,或正反面呈現異色效果時,及必須兼顧表裏組織,所使用之原料應品質相 當,不可差異過大。

1、緯二重組織

使用一種經紗與二種緯紗織造而成之織物,該二種緯紗一為表緯(Faced Weft),另一為裏 緯(Backed Weft):表緯與經紗交錯成表組織,構成織物之正面,裏緯與經紗交錯成裏組織,

構成織物之反面。織造緯二重織物之織機必須有換緯裝置,以便表裏緯之投緯。

2、經二重組織

使用一種緯紗與二種經紗織造而成之織物,該二種經紗一為表經(Faced Warp),另一為裏 經(Backed Warp):表經與緯紗交錯成表組織,構成織物之正面,裏經與緯紗交錯成裏組織,

構成織物之反面。織造經二重織物時,因表裏經紗之張力可能差異甚大,故織機必須使用雙 經軸,較為不便。

9-1 緯二重組織(Weft Backed Weave)

1、緯二重組織之定義

將表、裏兩種組織之緯紗按比例交錯,故織造時使用一種經紗與兩種緯紗,分別為表緯及 裏緯,其表緯與經紗交錯形成表組織,而裏緯與經紗交錯形成裏組織。如以圖 A 之1/5斜 紋為表組織,圖B之5/1斜紋為裏組織(啟始點為4),將緯紗按1:1之比例交錯排列,

即形成圖C之緯二重組織,完全經紗數=6,緯紗數=12。

(35)

(反面)觀之,其經緯浮點勢必交換,故正面表組織之經浮點即變成反面之緯浮點而影嚮織物 反面之外觀,因此須慎選表組織及裏組織來結合成緯二重組織,以減少裏緯紗緯浮點影嚮織 物正面,或表緯紗經浮點影嚮織物反面。如下表所示為緯二重織物中正面表組織對裏緯紗緯 浮點之掩護效果及反面裏組織對表緯紗經浮點之掩護效果:

裏緯紗緯浮點之上下掩護 表緯紗經浮點之上下掩護 結構圖 上下情況 掩護效果 結構圖 上下情況 掩護效果

上下均為表緯

紗之緯浮點 良好 上下均為裏緯

紗之經浮點 良好 上、下方之一

為表緯紗緯浮 點,另一為表 緯紗經浮點

稍差 上、下方之一 為裏緯紗經浮 點,另一為裏 緯紗緯浮點

稍差

稍差 稍差

上下均為表緯

紗之經浮點 不佳 上下均為裏緯

紗之緯浮點 不佳 表緯紗 裏緯紗 經紗

(一)正面之掩護

一般裏緯紗緯浮點(裏緯紗浮於織物正面)之上下最好都是表緯紗緯浮點,其正面掩護效果 最佳,可將其對正面外觀之影嚮減至最小,若其上下之一為經浮點,則掩護效果稍差,而其 上下均為經浮點時,其掩護效果不佳,此裏緯浮點將非常明顯,影嚮正面外觀之程度最大。

(二)反面之掩護

表緯紗經浮點(由反面觀之為表緯浮點)之上下最好都是裏緯紗經浮點,其反面掩護效果最 佳,可將其對反面外觀之影嚮減至最小,若上下之一為緯浮點,則掩護效果稍差,而其上下 均為緯浮點時,其掩護效果不佳,此表緯紗經浮點(反面為表緯紗緯浮點)將非常明顯,影嚮 反面外觀之程度最大。

3、設計緯二重織物時表裏組織之選擇與調整

依上所述,為使緯二重織物正面與反面均達到良好之掩護效果(即裏緯紗緯浮點不影響織 物之表面,而表緯紗之經浮點不影響織物之反面),通常表組織選用緯面組織(即經浮點少而 緯浮點多),而裏組織則選用經面組織(即經浮點多而緯浮點少)。如下圖中,表組織為1/5 斜紋(緯面),裏組織為5/1斜紋(經面),緯紗交錯成緯二重組織,同時繪出正反面之結 構圖,標示其裏緯紗緯浮點與表緯紗經浮點之掩護狀況為菱形標記◇,顯示掩護效果稍差。

(36)

若將裏組織5/1斜紋之位置調整後再與表組織交錯,如下圖之緯二重組織,由正反面 結構圖上掩護狀況均標示成+標記,顯示其掩護效果良好,符合緯二重織物之需求。

9-2 經二重組織(Warp Backed Weave)

1、經二重組織之定義

將表、裏兩種組織之經紗按比例交錯,故織造時使用一種緯紗與兩種經紗,分別為表經 及裏經,其表經與緯紗交錯形成表組織,而裏經與緯紗交錯形成裏組織。如以圖 A 之七枚2 飛經緞為表組織,圖B之七枚2飛緯緞為裏組織(啟始點為4),將經紗按1:1之比例交錯 排列,即形成圖C之經二重組織,完全經紗數=14,緯紗數=7。

2、經二重織物之掩護效果

由經二重織物之正面觀之,裏經紗經浮點會影嚮織物正面之外觀。若由經二重之另一面 (反面)觀之,其經緯浮點勢必交換,故正面表組織之緯浮點即變成反面之經浮點而影嚮織物 反面之外觀,因此須慎選表組織及裏組織來結合成經二重組織,以減少裏經紗經浮點影嚮織 物正面,或表經紗緯浮點影嚮織物反面。如下表所示為經二重織物中正面表組織對裏經紗經 浮點之掩護效果及反面裏組織對表經紗緯浮點之掩護效果:

裏經紗經浮點之左右掩護 表經紗緯浮點之左右掩護 結構圖 左右情況 掩護效果 結構圖 左右情況 掩護效果

左右均為表經

紗之經浮點 良好 左右均為裏經

紗之緯浮點 良好 左、右方之一

為表經紗緯浮 點,另一為表 經紗經浮點

稍差 左、右方之一 為裏經紗緯浮 點,另一為裏 經紗經浮點

稍差

稍差 稍差

左右均為表經 左右均為裏經

(37)

(一)正面之掩護

一般裏經紗經浮點(裏經紗浮於織物正面)之左右最好都是表經紗經浮點,其正面掩護效果 最佳,可將其對正面外觀之影嚮減至最小,若其左右之一為緯浮點,則掩護效果稍差,而左 右均為緯浮點時,其掩護效果不佳,影嚮正面外觀之程度最大。

(二)反面之掩護

表經紗緯浮點(由反面觀之為表經浮點)之左右最好都是裏經紗緯浮點,其反面掩護效果最 佳,可將其對反面外觀之影嚮減至最小,若左右之一為經浮點,則掩護效果稍差,而其左右 均為經浮點時,其掩護效果不佳,此表經紗緯浮點(反面為表經紗經浮點)將非常明顯,影嚮 反面外觀之程度最大。

2、設計經二重織物時表裏組織之選擇與調整

依上所述,為使經二重織物正面與反面均達到良好之掩護效果(即裏經紗經浮點不影響織 物之正面,而表經紗之緯浮點不影響織物之反面),通常表組織選用經面組織(即經浮點多而 緯浮點少),而裏組織則選用緯面組織(即經浮點少而緯浮點多)。如下圖中,表組織為七枚2 飛經緞,裏組織為七枚2飛緯緞,經紗交錯成經二重組織,同時繪出正反面之結構圖,標示 其裏經紗經浮點與表經紗緯浮點之掩護狀況為菱形標記◇,顯示掩護效果稍差。

若將裏組織七枚2飛緯緞之位置調整後再與表組織交錯,如下圖之經二重組織,由正反 面結構圖上掩護狀況均標示成+標記,顯示其掩護效果良好。

(38)

第十章 雙層組織

10-1 雙層組織(Double Weave)之定義

具有表裏兩層之織物,其表組織由表經與表緯所交錯組成,而裏組織則由裏經與裏緯所 交錯組成,表裏組織間以接結點(Stitching Point)使之連接。織造雙層組織之目的主要有 下列幾點:

1.織成袋狀織物。

2.增加織物之厚度及重量。

3.表裏組織使用不同組織,使正反面呈現不同組織。

4.表裏組織使用不同顏色經緯紗,造成正反面之異色效果。

10-2 雙層組織之構造

設表、裏組織均為2/2斜紋,則兩者僅重疊而未互相接結前,如圖 A,表組織所有經 緯紗全部在裏組織所有經緯紗之上,為使表、裏組織組合成雙層組織,可使表裏經緯紗互相 接結,其方法如下所示:

1.使表組織經紗(表經)與裏組織緯紗(裏緯)之上下關係互換,即裏緯浮於表經 之上,如圖 B,稱為裏緯接結法。

2.使表組織緯紗(表緯)與裏組織經紗(裏經)之上下關係互換,即裏經浮於表緯 之上,如圖C,稱為裏經接結法。

3.同時使用裏緯接結及裏經接結,如圖 D 所示。

(39)

10-3 雙層組織接結點之掩護效果

欲使表裏組織互相接結(Stitching)成雙層組織,基本上有兩種方式:

1、裏緯浮表經

表裏組織交錯重疊後,表組織在裏組織之上,故表經紗浮於裏緯紗上方,若使之上下交 換,成為裏緯浮於表經上方,稱為裏緯浮接結法(Backed Weft Stitching),如下圖所示:

則裏緯勢必影響織物正面之外觀,而此時表經變成沉於裏緯下方,影響織物反面之外觀。若 雙層織物使用時要求正反面外觀,則必須選擇適當接結點,使裏緯紗對正面之影響及表經紗 對反面之影響減至最低程度。裏緯浮表經接結點之掩護狀況如下表所示:

對正面之掩護效果 對反面之掩護效果

結構圖 上下情況 掩護效果 結構圖 左右情況 掩護效果 上下均為表組

織之緯浮點 良好 左右均為裏組

織之緯浮點 良好 上、下方之一

為表組織緯浮 點,另一為表 組織經浮點

稍差 左、右方之一 為裏組織緯浮 點,另一為組 織紗緯浮點

稍差

稍差 稍差

上下均為表組

織之經浮點 不佳 左右均為裏組

織之經浮點 不佳

2、裏經浮表緯

表裏組織交錯重疊後,表組織在裏組織之上,故表緯紗浮於裏經紗上方,若使之上下交

(40)

換,成為裏經浮於表緯上方,稱為裏經浮接結法(Backed Warp Stitching),如下圖所示:

則裏經勢必影響織物正面之外觀,而此時表緯變成沉於裏經下方,影響織物反面之外觀。若 雙層織物使用時要求正反面外觀,則必須選擇適當接結點,使裏經紗對正面之影響及表緯紗 對反面之影響減至最低程度。裏經浮表緯接結點之掩護狀況如下表所示:

對正面之掩護效果 對反面之掩護效果

結構圖 左右情況 掩護效果 結構圖 上下情況 掩護效果 左右均為表組

織之經浮點 良好 上下均為裏組

織之經浮點 良好 左、右方之一

為表組織經浮 點,另一為表 組織緯浮點

稍差 上、下方之一 為裏組織經浮 點,另一為組 織紗緯浮點

稍差

稍差 稍差

左右均為表組

織之緯浮點 不佳 上下均為裏組

織之緯浮點 不佳

10-4 雙層組織之設計

選擇表裏組織,例如以

3 1

1 3

      

   斜紋為表組織,而以2/2斜紋為裏組織,按1:1之

比例交錯,設計雙層組織之步驟如下:

步驟1:表組織為8經8緯,裏組織為4經4緯,其經緯紗之最小公倍數均為8,交錯前 先將2/2斜紋擴充為8經8緯,使表裏組織大小相等。

步驟2:表裏組織經緯紗按1:1交錯,故其完全組織為16經16緯。

步驟3:將表組織各經符點■按填1跳1之方式填入方格中(1、3、5...奇數號經 緯紗),相當於原表組織中各經紗與各緯紗之間插入空格。

步驟4:將裏組織經浮點×填入其餘方格中(2、4、6...偶數號經緯紗)。

步驟5:表裏組織接結前,表經浮於裏緯上方,故凡是表經與裏緯交錯處均填填入■,表 示表經浮裏緯。

步驟6:以裏緯浮表經進行接結時,尋找其上下為表組織之緯浮點(使正面掩護良 好),而左右為裏組織之緯浮點(使反面掩護良好),如圖中標示為+記號處。

步驟7:以裏經浮表緯進行接結時,尋找其左右為表組織之經浮點(使正面掩護良好),而

(41)

參考結構圖,可更清楚看出表裏組織接結點之掩護效果。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oes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dural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協會/組織會議: 由協會/組織主辦之會議。.

(一)機關主要職掌:本局組織規程奉考試院 101.8.1 考授銓法五字第 1013628775 號函發布,掌理全市教育行政業務,組織規程修正經考 試院 107.4.11

5 這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包括: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ILO & UNESCO,2006) 、 歐盟(European Communities,2007)、挪威(Norway Ministry of

分析 分析 分析(Analysis) 分析 分析 組織 組織 組織 組織/重整 重整 重整 重整 綜合.

近年來學校都積極發展 STEAM 教育,然而發展基

嘮嘮叨叨 嘮嘮叨叨 嘮嘮叨叨 嘮嘮叨叨 零亂無章 零亂無章 零亂無章 零亂無章 沒有組織 沒有組織 沒有組織 沒有組織.

靜態意義: 「組織是由許多不同的部 分建構 完成 的一個整體」 ,例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