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可見得,外界環境深深地影響著教學文化 的改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可見得,外界環境深深地影響著教學文化 的改變"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5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根據本研究所獲得之結果,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結論:

1. 雖然新課程主張「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但是,施行下來,教學 仍然是以「教師為主」、以「教材為主」、以「知識傳授為主」:教 師習慣於運用講授方式教學,他們還是相當依賴教科書、坊間書商 所編的講義及考試卷。在教學過程中極少運用問題,來鼓舞學生自 動的參與探討活動,給予學生創造的空間,讓他們自主的提出解決 問題之策略,並親自去規劃、執行。不過在教學上,教師會活用教 具,強調生活上相關的題材,教學內容力求生活化。

2. 受到學力測驗的影響,許多領域的教學仍無法擺脫教師主導的教 學模式。在「綜合活動」及「藝術與人文活動」課程中實況觀察,

可看到學生熱烈的參與、主動學習的情形。這可能是領域不同、升 學壓力大小的差異所致。可見得,外界環境深深地影響著教學文化 的改變。

3.新課程的推動係一種文化性的改革活動,必須從教師觀念及適當的 配套措施一起努力,以目前的推展實況而言並不成功。「改革的動 力必須足夠,施行的方向也必須正確,否則教學文化慣性只會改變 一點點。」從研究中可看出,開始實施之初,政策不明確,教師對 統整教學、教材編選最為關心。但因觀念模糊,徒然浪費力氣於此,

(2)

56

作了很多虛功。反而對九年一貫課程的兩大特徵「學校本位課程」

及「以能力指標來標示教學目標」不關心或不了解。

4.「教學文化要改變則要有階梯可循。」任何的教育改革必是一個文 化改造的工程。如果缺乏教育文化的改造,則改革將無法生根、開 花、結果。由研究顯示:九年一貫課程開始實施並沒有完善的配套 措施,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教師所需的教學 技能也和以往大大的不同。依據新課程的教材與教學特質,教師的 知識學養和教學技能都需要大幅度的提升,才能達到它應有的專業 水準。這方面的落差太大,改革的動力顯然不夠,所以教學文化只 有些微改變。

5.「外在的環境沒有改變或改變太少,教學文化改變量就很少。」新 課程實施成功的機會就很少。研究結果顯示,家長、學生、老師都 被「基本學力測驗」牽著鼻子走,社會大眾、媒體、家長還有老師,

如果還是關心 PR 值 99,考幾分可以上明星高中,則教學文化要改 變實在很難。

第二節 建議

1. 建議成立「學習型的組織」。我們必須要有多餘的時間、人力、財 力等資源,一方面在環境衝擊的時候可以避震,另一方面可以用來 學習新東西。在網路時代之中,變動相當的快速,每個組織、每個

(3)

57

人都必須投入至少百分之二十五的資源為未來而學習。這些資源絕 對不是浪費或不必要的付出,而是非常重要的投資。身為一個教 師,就應該不斷地追求進步,只有專業、敬業的教師才能受到社會 的敬重,也才能挽回中學教師日漸低落的地位。

2. 改變雖然很小,但教育的改革真是著急不得,只有穩重踏實的走 出去,長久之後,才會結出善果。任何改革的過程,遭遇各種抗拒 是難免的,改革沒有捷徑,唯有識別抗拒之所在,然後試著尋求減 少抗拒的途徑,勇往直前做下去就是最佳策略。

3. 緩慢增加改革動力,改善邊界條件(基本學力測驗、教師授課時 間、家長觀念、教學資源),教學文化將會慢慢往正確的方向移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個傳統學校(威爾頓育 科學院:以傳統、守舊的 方法來教授學生)的新文 學老師(基廷),一改學校

教育成為一種具有政治的 文化行動,這種文化行動 意圖讓那些身處文化邊陲 與經濟不利地位的學生都

學校是推動工藝體驗教育最重要的平台,在 12 年國教的學習階 段,校園是工藝 Maker 孵育的最佳場域,學校教師則扮演著工藝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在不影響主流課程結構下,接納和 認識學生的不同文化背境,有效地 把不同學生族群的文化元素(如節

近年,教育改革強調多元化的㈻習模式和「促進㈻習的評估」 ,從而發

化學風化作用(Chemical Weathering) :係岩石被溶解、氧化及

目前的課程改革優先強化學生五種觀念:國民身份認同、責任感、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