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以依附風格得分為自變項,分手解釋為依變項,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2、以依附風格得分為自變項,分手解釋為依變項,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想暸解有分手經驗之大學生依附風格傾向與分手解釋與因應之 間的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方式收集資料進行分析。本章的主旨則在說明本研究 之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程序及資料處理的方法,分別說明如 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性別與依附風格傾向之有分手經驗的大學生對於分手 事件之解釋與因應方式的相關研究,研究架構內涵說明如下:

1、以性別為自變項,探討與依附風格、分手解釋與分手因應的差異。

2、以依附風格得分為自變項,分手解釋為依變項,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

3、以依附風格得分為自變項,分手因應為依變項,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

性 男 別 女

附 逃避依附傾向 風 安全依附傾向 格 拒斥依附傾向 得 焦慮依附傾向

因 面對問題 應 逃避問題 方 情緒處理

分 關係衝突 手 愛情控制性 解 愛情變動性 釋 困惑不解 負向自我歸因

(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曾有與情侶分手經驗之公私立大學、獨立學院就讀之一至四年級 男、女學生為研究對象,若有多次分手經驗,則以最近一次分手經驗填答量表。

共發出 367 份,去除漏答過多及明顯反應心向之量表 15 份,未有分手經驗共 128 份,由此可知大學生之分手經驗佔全體受試者之 63.6%,共得有效量表 224 份。性別分布狀況:男性共 90 份,佔全體受試者之 40.2%,女性共 134 份,

佔 59.8%,性別分布尚稱平均。

受試年齡分布在 18 歲至 25 歲之間,年齡分布以 20 歲最多(37.9%),其 次為 19 歲(17.4%),大約為大二學生之年齡,因此年級以大二學生為最多(42.4

%)。其中受試者分手次數中,以一次為最多(36.6%),分手次數達 7、8 次者 亦有 1.8%,此部分漏答情形較多佔 12.9%;與分手對象交往時間以 0 至 0.5 年最多(37.1%),但漏答情形也佔多數(20.4%);分手距今時間以 3 年以上

(23.2%)和 0 至 0.5 年(22.3%)佔最多,這些部份雖有漏答情形,但不影 響量表分析,故皆列入為有效量表。

分手方式以受試者主動提出為多(40.2%),另外兩個方式則相差不多。依 附風格之分布,整體而言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焦慮依附者(41.5%)為最多,

其次分別為安全依附者(31.3%)、拒斥依附者(24.6%)及逃避依附者(2.7

%),男女生之依附風格之差異分析,則請見第四章結果分析。研究對象之其餘 詳細資料請見表 3-2-1。

(3)

表3-2-1 有效樣本填答基本資料

背景項目 人 數 百分比% 背景項目 人 數 百分比%

性別 分手次數

90 40.2 未填答 29 12.9

134 59.8 1 82 36.6

2 40 17.9

年齡 3 33 14.7

18 30 13.4 4 14 6.3

19 39 17.4 5 7 3.1

20 85 37.9 6 3 1.3

21 31 13.8 7 2 .9

22 29 12.9 8 2 .9

23 5 2.2

24 4 1.8 有無戀愛對象

25 1 .4 114 50.9

110 49.1

學校

北市教大 33 14.7 育達 69 30.8 分手方式

淡江 48 21.4 未填答 9 4.0

台北 19 8.5 主動提出 90 40.2 龍華 29 13.0 對方提出 63 28.1 台大 11 4.9 協議分手 62 27.7

輔大 15 6.7

與分手對象

交往時間 分手距今

未填答 46 20.4 未填答 15 6.8 0-0.5 年 83 37.1 0-0.5 年 50 22.3 0.6-1.0 年 36 16.1 0.6-1.0 年 35 15.6 1.1-1.5 年 21 9.4 1.1-1.5 年 16 7.1 1.6-2.0 年 10 4.5 1.6-2.0 年 22 9.8 2.1-2.5 年 7 3.1 2.1-2.5 年 10 4.5 2.6-3.0 年 9 4.0 2.6-3.0 年 24 10.7 3 年以上 12 5.4 3 年以上 52 23.2

(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根據本研究目的與問題,採用量化方式進行研究,以量表作為研究工具,

蒐集資料之研究工具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意義追尋量表」(施測時稱「分 手解釋量表」,第二部分為「分手因應量表」,第三部分為「人際依附風格量表」 三項研究工具說明如下:

一、分手解釋量表

(一)量表內容

本 研 究 所 採 用 「 分 手 解 釋 量 表 」 乃 黃 君 瑜 ( 民 91 ) 根 據 David , Nolen-Hoeksema 與 Larson 對「意義追尋」的觀點,形成自編量表。

其中,意義追尋概念包含「合理解釋」與「發現益處」兩部分。本研究因 研究問題僅探討分手解釋部份,故只引用合理解釋部份量表內容。「合理解釋」

意指「個人能夠對其失落事件予以歸因,或者能以其既存的基本假設或世界觀 來解釋事件」,將此定義運用在個人對分手事件上。「合理解釋」為根據原有對 愛情的基本假設來解釋分手事件,分為二層次,第一層次為對分手事件的歸因,

第二層次是賦予哲學或靈性的解釋,因此,在分手意義追尋研究上需包含個人 對愛情信念、對分手事件之歸因以及哲學或靈性上的解釋(黃君瑜,民 91)

黃君瑜編寫量表內容時,在愛情信念方面,將焦點放置於分手事件之性質 有關部份。分手歸因部分,則參考劉惠琴(民 84)的研究,分為「自己的問題」

「對方的問題」「關係的問題」三部分,以及 Sprecher(1994)將分手原因區 分為「雙方互動因素」「外在因素」「自我因素」,以及「對方因素」編寫分手 歸因題目。

本量表題目編製後,經過黃君瑜進行預試及主軸法因素分析,採斜交轉軸,

取得五個因素,各因素分別為:

1、關係衝突歸因:為對分手事件的歸因,即個人將分手事件歸因於對方的

(5)

問題或兩人關係出現問題。

2、愛情控制性:指相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愛情,亦即認為自己的行動可 以決定愛情的結果,隱含有「公正世界」「正向幻夢」之意涵,對愛情 有正向的想法,但並不表示已接受此變化的發生,或對可能發生的意外 預作準備。

3、愛情變動性:與「愛情控制性」皆為個人對愛情的信念,意指個人認為 愛情是否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個人雖在認知層面可理解分手事件是可預 測,但內心深處並未準備好面對意外的變化。

4、困惑不解:對分手事件無法獲得合理解釋,仍感到困惑歸於此類。

5、負向自我歸因:將分手事件的產生歸因於自己的問題。

(二)計分方式

本量表各題目得分採 Likert 五點量表,「完全不同意」得分為 1、「大部分 不同意」得分為 2、「無意見」得分為 3、「大部分同意」得分為 4、「完全同意」

得分為 5,填答資料中若為缺失值,則以平均數計分。受試者依其對分手事件 看法與感受回答各題描述之同意度,因各因素之間相關過低,原研究者黃君瑜 認為不適宜將各因素得分合計總分為量表分數,故本研究亦將各因素分開進行 統計。

本量表計分時,黃君瑜將因素一命名為「關係衝突歸因」,包含題目 1-5、

7、9-11 等九題,分數愈高表示愈將分手事件歸因於外向因素;因素二名命名 為「愛情控制性」,題目包含 6、8、12、13、20、30 等六題,分數愈高表示受 試者認為自己能掌握愛情的變化;因素三命名為「愛情變動性」,題目包含 21-24、27-29 等七題,分數愈高表示個人愈瞭解愛情關係是會有變化的;因素 四命名為「困惑不解」,其題目包含 17、19、25、26 等四題,其中第 17 題因素 負荷量為負值,需反向計分,當個人無法解釋分手事件的意義,或無法接受分 手的理由,此部分的得分則愈高;因素五命名為「負向自我歸因」,題目包含

(6)

(三)信、效度

本量表編製完成後黃君瑜以男生 166 位,女生 250 位共 416 位曾有分手經 驗之大學生施測,施測結果以主軸法因素分析,各因素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在 0.55 至 0.75 之間,詳見表 3-3-1。

表 3-3-1 分手解釋量表各因素內部一致性信度

關係衝突歸因 愛情控制性 愛情變動性 困惑不解 負向自我歸因 Cronbach's α .75 .74 .68 .55 .71

二、分手因應量表

本研究所採用「分手因應量表」乃黃君瑜(民 91)根據 Carver 等人(1989)

所編製之 COPE 量表修訂而成,用以測量個人面對分手事件後採取之因應策略。

(一)量表內容

本量表乃由 Carver 等人(1989)根據 Lazarus 的壓力理論及行為自我調 適模式(Carver&Scheier,1981,1983,1985)等理論為基礎,參考其他壓力理 論發展編製而成。量表內容包含 13 種因應型態,每個項目皆包含四個題目,另 外則加上一題與物質使用有關之題目,共 53 題。本量表適用於評量個人面對特 定壓力時,傾向使用的因應型態。黃君瑜以曾有分手經驗之大學生施測,請受 試者回答分手後所採取之因應方式,採用 Carver 等人(1989)之計分方式,將 所得之 14 個分數進行主軸分析法、斜交轉軸等因素分析,得三個因素,分別命 名為「面對問題」「逃避問題」「情緒處理」

「面對問題」因應之因素包含原量表之計畫、正向重釋、主動因應、接受、

抑制拮抗活動與限制因素因應;「逃避問題」因應包括行為逃脫、否認、物質使 用、心理逃脫與信教;「情緒處理」因應則包括尋求情緒性支持、尋求工具性支 持及情緒聚焦與發洩。各項因素定義請見第二章。

(二)計分方式

(7)

本量表評分方式採 Likert 四點量表方式作答,請受試者根據本身面對分手 事件時所產生之感受、因應方式等情況,與題目符合程度進行作答,回答「絕 非如此」者得分為 1、「偶爾如此」者得分為 2、「有時如此」者得分為 3、「常 常如此」者得分為 4,填達資料中若為缺失值,則以平均數計分。在本量表上 得分愈高,則表示欲採用該項因應策略。

(三)量表信效度

原量表 Carver(1983)以 978 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內部一致性考驗,

求得信度係數,除「心智脫離」分量表為.45 外,其餘分量表信度介於.62 至.92 之間。效度部分以因素分析考驗,結果符合其所提出之架構,表示具有不錯之 構念效度。黃君瑜(民 91)改編原量表(Carver,1983)之後進行主軸法因素 分析,各因素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在 0.55 至 0.81 之間,此三個因素共可解釋 53.69%的變異量。

三、人際依附風格量表

本研究採用之「人際依附風格量表」,為王慶福(民 86)根據 Batholomew 和 Horowitz(1991)提出之四種人際依附風格類型理論架構發展而成的評量工 具,用以測量受試者分屬於何種依附風格。本量表介紹說明如下:

(一)量表內容

本量表分為兩部份,第一部分共 24 題,依照所根據之人際依附風格類型理 論經因素分析,分為四分量表,包括安全依附、焦慮依附、逃避依附、拒斥依 附,各依附風格之定義詳見第一章名詞解釋與第二章文獻探討。

(二)計分方式

本量表採取 Likert 六點量表作答方式,作答反應分為「非常符合」以 6 分計算、「相當符合」得 5 分、「不太符合」得 4 分、「還算符合」得 3 分、「相 當符合」得 2 分、「非常符合」則以 1 分計,受試者根據問題所描述內容,選擇

(8)

題,逃避依附傾向包括 1、4、6、11、14、15 題,安全依附傾向包括 2、16、

19、21、 23、24 題,拒斥依附傾向包括 3、5、8、10、17、22 題,焦慮依附 傾向包括 7、9、12、13、18、20 題,其中第 13、16 題為反向題,需反向計分,

本研究以受試者得分最高為其依附風格傾向。

(三)信、效度

本量表編製時,王慶福(民 86)以叢集抽樣法,抽取北、中、南共 14 所 公、私立大學及獨立院校學生,共取得 836 名男女大學為樣本。經信度考驗,

得 出 安 全 依 附 、 焦 慮 依 附 、 恐 懼 依 附 、 拒 斥 依 附 分 量 表 之 折 半 係 數 分 別 為.74、.78、.84、.73;內部一致性係數分別為.71、.83、.81、.79,均在.70 以上,顯示本量表具有不錯的信度。

王慶福為考驗本量表之效度,將受試者資料進行因素分析,以驗證題項間 的因素結構,先以最大概似法(maximum likelihood)反覆抽取因素,按照量 表原有之因素架構,抽取四因素,之後以最優斜交法加以轉軸,其所得結果確 實與原有的四個因素向度相符。再進行多向度量尺分析(MDS),所得結果顯示 以兩向度配置四個分量表可算是合宜。最後將兩向度的軸向順時鐘旋轉 45 度 角 , 並 各 自 命 名 為 正 向 或 負 向 自 我 意 像 及 正 向 或 負 向 他 人 意 像 , 符 合 Batholomew 和 Horowitz(1991)理論架構。本量表可從以上因素結構驗證與多 向度量尺分析之結果,顯示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

(9)

第四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以有分手經驗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請受試者填寫量表,瞭解其依 附風格傾向與對分手事件的解釋與因應。根據研究目的進行研究,實施程序說 明如下:

一、文獻閱讀與確認研究主題

研究者初期確定論文主題前,採廣泛閱讀分手與依附等相關文獻,尋找與 研究者興趣相符之文獻,確定研究主題後,在分手經驗眾多議題中選擇聚焦於 分手解釋與因應上,並經指導教授指導、修正後,確定研究主題與架構。

二、蒐集資料並撰寫研究計畫

從圖書館及各式資料庫蒐集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加以閱讀、整理,

並撰寫研究計畫。

三、確定研究工具

研究者擬定研究目標與問題後,搜尋可使用之量表,確定使用黃君瑜(民 91 年)編製之「戀愛及分手經驗問卷」中第二部分「分手意義追尋」及第三部 分「分手因應」量表,以及王慶福(民 86)編製之「人際依附風格量表」,取 得原作者同意後,並依研究者的研究需要,加入基本資料填答項,形成本研究 工具。

四、選取樣本並正式施測

依研究需要進行問卷調查,以台北縣市公私立大專院校學生為研究母群,

採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選取台北教育大學、育達技術學院、淡江大學、台北 大學、龍華技術學院、台灣大學、輔仁大學等學校,懇求大學教授同意,於課 堂進行施測工作。

五、資料處理分析及論文撰寫

(10)

應心向的量表,留下有效問卷,之後以 SPSS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結 果的統計分析,並進行論文撰寫。

第五節 資料處理

回收量表後,剔除未有分手經驗之量表,及填答不完整、明顯反應心向之 填答者量表,留下曾有分手經驗者填答之量表,成為有效量表,再以 SPSS 14.0 視窗版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說明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

使用描述統計分析受試者在量表上的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用以了解 有分手經驗大學生之個人性別、依附風格傾向、分手解釋、分手因應等變項之 分布情形。

二、t 考驗

用以了解不同性別在依附風格傾向在分手解釋各分量表(關係衝突歸因、

愛情控制性、愛情變動性、困惑不解、負向自我歸因)上,以及分手因應分量 表(面對問題因應、逃避問題因應、情緒處理因應)上是否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積差相關

用以暸解依附風格傾向與分手解釋,依附風格傾向與分手因應,分手解釋 與因應方法之間的關連性。

四、典型相關

用以暸解依附風格傾向與分手解釋,依附風格傾向與分手因應,分手解釋 與因應方法之間的關連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z 交流電路的分析基本上可分為時域分析及頻域分析兩

(一)初試:採筆試方式,題目類型為選擇題,每科目題數各 50 題(每題 2 分,各題未作 答不予計分,答錯倒扣 0.6 分) 。初試成績達參加複試標準(初試科目其中

有考生認為閱讀能力中的長答題難以取得高分,細察原因,在於他們的答案沒有緊扣題

一、下表為一年三班票選衛生股長 的得票結果,得票數最多的為 衛生股長,請完成表格並回答 問題(○代表票數). (

同時具備 非自願離職身分之特定對象失業 者,依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第29條第2項 規定,應 優先依非自願離職身分參加

同時具備 非自願離職身分之特定對象失業 者,依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第26條第2項 規定,應 優先依非自願離職身分參加

• 訓練課程之設計格式,請參用 本分署規範之課程申請相關表件-學、術科

在【逐步解析 1】中,共需要輸入 2 個答案,為了避免「後面 輸入的答案(數學分數)」取代「前面的答案(國文分數)」,我 們要利用 2 個不同的變數來區別兩者,並以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