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則探討 家長對幼兒教育選擇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節則探討 家長對幼兒教育選擇之相關研究"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從三方面分析探討。第一節就信念之意涵做基本闡述,瞭解影響家 長抉擇行為之價值觀、需求與信念的關係,並陳述比較相關教養信念之研究。第 二節探討家長對子女教育期望的意涵與相關研究,及其影響因素。第三節則探討 家長對幼兒教育選擇之相關研究。藉以鑑往知來,有不同方面的概略了解。

第一節 信念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一、信念的意義

認知取向的心理學理論研究,在近年來漸受重視,相關信念的研究探討也逐 漸增加。了解一個人的信念,可知其個人思考歷程,以及對生活事件與行為的影 響。因每個人對各種事物中的真、善、美,「有不同程度的相信(believe),確信 (conviction),信賴(credit),意見或想法(notion),信心或忠誠 (faith)等,

均根植於個人信念。信念(beliefs)是個人視之為真,完全贊同與接納的心理傾 向。」(高強華,1992:85-86)。Rokeach(1980:2)認為:「信念是期望狀態下的 推論,當一個人說︰『我相信…』,不管是否意識到,信念可從個人言行中推衍 而得。」信念可判斷一個人的態度與意圖,是根據個人過去片段的經驗或相信外 來的訊息而形成,如:透過書報、電視、親友等(Fishbein & Ajzen,1975:131,133)。

所以,McGillicuddy-DeLisi(1992:139)指出,「信念也被視為行為發展建構過程 的指引,是預測行為形成的基礎。因此,父母的信念是複雜的,不僅與行為有關,

也受到情境條件的限制。

綜合國內外學者(高強華,1992; Rokeach,1980; McGillicuddy-DeLisi,

1992)的解釋,可將信念之意義闡述為:信念是一種個人所持有且視之為真的觀 點,以及贊同、接納的心理傾向,不論證據是否存在,或個人有否覺知、意識到,

可經由個人經驗的建構加以陳述、評價或判斷;也產生於個人心中的內在信仰,

從而引領著個人的認知、態度與行為,也可能是隱藏的想法;受不同文化、社經 地位、性別、態度、價值觀所影響。信念也與情感、價值互為關聯。價值內涵於 信念之內,當對各種人、事、物產生價值後,所衍生的觀點、態度、情感,內化 至個人心中形成概念或標準,即為「價值觀」。在面對事物的選擇時,心理層次 上考量個人需求、興趣、喜好傾向,以利於適切判斷,引導行為達成目的。觀念

(2)

層次上,信念、信仰、理想是價值觀型式,只有經得起考驗的信念才能發展成信 仰(李德順,1987;鄭增財,2000;施偉隆,2002)。其層級關係摘要於圖 1-1:

理想 是信仰中最高價值目標的形象,其鼓舞的力量與所描述的境界愈是完善,

愈能滿足人的需要;是價值意識的最高範疇。

信仰 最高價值的信念才能成為信仰,是個人精神活動的核心,牽動著意志、情 感、智慧和力量;是人生價值的指向機制。

信念 一種價值意識形式的信念,是個人生活所遵循的原則和理想,亦是人對某 觀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狀態。亦產生於生活實踐中所得到的知識和經 驗,具有指導思想和行動的原則的功能,是人類價值意識的初步結晶。

意志 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支配其行動,以實現預定目的之心理過程。在價值 心理基礎上,使之向一持續性行動轉化,有控制和調節作用。

情感 是個人對周圍的態度,透過表情、動作、音調、修辭風格等表現出具體的 價值形式。是認知和評價心理活動之高度結合的精神形式。

興趣 人對某些客觀欲望之沉積,形成主動、自由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人對客觀 的選擇性態度,由生活意義和情緒吸引力所致。

欲望 是需要轉化為主觀意識的形式,直接反應出價值之所在。若與能力及客觀 條件相符,可發展成有益的興趣、健康情感。反之,易造成價值觀的扭曲。

需要 是激發人的意識活動之基本動因,是價值意識的深刻的基礎。

圖1-1 價值心理層級示意圖

資料來源:李德順(1987)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頁 232~234。

鄭增財(2000)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頁 30。

此外,有些學者認為價值和需求是相等的,當一個人告訴我們他的價值觀也 等同告訴我們其需求(江佳芳,2003)。Maslow(1970)則認為自我實現如同一 個較高層級的價值,高級的(high)與低級的(low)需要之間,在心理與作用上存有 差異,因價值有不同的等級。高級需要比低級需要具有更大的價值,為了高級需 要的滿足,更易忍受低級需要滿足的喪失。因此,本研究認為需求(need)是指家 長對幼兒教育所知覺到的需要。家長在選擇幼兒園之需要的驅使下,考量個人的 欲望、興趣、情感,由自我意志的引導,透過價值判斷衍生出其個人信念,以選 出個人所偏好並認為理想的幼兒園。 此一選擇幼兒園的思考歷程,均是家長幼兒

(3)

教育信念表現的重要內涵,此信念表現也可能根源於其個人的生活經驗,及其對 主觀的知覺與判斷,有待研究之探討發現。

二、教養信念之相關研究

回顧歷年有關信念的相關文獻,教師的教學或教育信念不勝枚舉,探討母親 的教養信念也不少。但研究主題在家長的幼兒教育信念者相當缺乏,大多呈現在 父母教養信念或家長的教育選擇、托育需求等相關研究章節裡,其中,部分探討 到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態度與學習觀點,或父母背景變項對教養信念的影響。而教 養信念是父母對孩子發展及如何教養的信念,包括孩子的認知發展、社會能力、

學習和教導方式或策略等想法(吳秋鋒,2002)。其研究結果可供本研究參考。有 關教師信念之研究,大致在測量教師信念的內涵、影響因素,教師信念與教學行 為、效能的關係,或課程革新、師資培育等。但因教師非本研究對象,故本節文 獻回顧則距焦在家長的教養信念之研究上。將其簡要言之,整理於表 1-1,以見問 題之梗概與對照探究:

表1-1 父母教養信念相關研究文獻分析表

研究者 及時間

研究

對象 研究法 研究問題或重點 研究結果部分摘要 林惠雅

(1998)

台 北 國 小 五 年 級 254 、 275 位 學 童 及 其母親

問卷 調查

母親信念、教養目 標、教養行為,分 別探討與兒童認知 發展和社會發展之 關係

母親信念、教養目標因素透過教養行為而間接影 響兒童智育成績與問題解決能力。母親在成就教 養目標若有較高期望,比較關注孩子學業表現,

給予較多協助、指導或要求,可能使孩子在智育 成績和問題解決能力上有較佳表現。母親對孩子 人格期望愈高,會影響其教養行為趨於制止孩子 不當行為、稱讚守規矩、教導其良好行為等。

邱奕寬 (1999)

4 位基督徒 父母

深度 訪談

父母對孩子期望、

管教及解決教養困 擾與實施靈性教育 觀點

父母認為兒女是神賞賜的禮物,對孩子的性別、

長相,身心是否健全的接受度高。期待孩子具美 好品德與正確價值觀,能榮耀神。強調身教、尊 重孩子,教導孩子倚靠上帝。

葛小嫻

(2000)

11 位幼兒 園家長與 6 位教師

深度 訪談

兒童本位教育幼兒 園父母、教師幼兒 教育觀之個案研究

兒童本位與人本教育信念是最大教育價值,家長 高度參與孩子活動也以孩子需求為最大考量,相 信孩子天賦潛能不同,教育目的在發展其專才、

培養其知情意發展與熱愛生命。

劉慈惠 (2001)

15 位大學 教 育 程 度 幼兒母親

問卷 調查

探討新竹地區大學 教育程度之幼兒母 親的教養信念

教養 信念 反映 中國 傳統 及 西方 文化 的雙 重影 響。中國傳統文化雖影響母親教養觀,但已不再 居主導地位,已被重新界定及賦予新的意義。

李秀華 (2002)

屏東縣 370 位 初 任 母 親

問卷 調查

母親教養信念與生 產及孩子特質的影 響

母親教養信念因年齡、教育程度、婚齡不同、人 格特質、婚姻滿意度與家人相處呈顯著差異與相 關。

(4)

表 1-1(續) 父母教養信念相關研究文獻分析表

研究者 及時間

研究

對象 研究法 研究問題或重點 研究結果部分摘要 吳秋鋒

(2002)

1066 位 雲 嘉 地 區 小 一父母

問卷 調查

父母教育程度、職 業與教養信念及參 與子女學習

教育程度愈高的父母愈重視孩子特質發展和外 在環境和經驗累積的影響,母親比父親更重視與 及投入孩子的學習活動。

陳若琳

(2002)

台 北 縣 及 中 部 265 位 幼 兒 母 親及教師

問卷 調查

教養期望、親職壓 力與教養品質對幼 兒社會能力影響

母親提供較高教養品質,以溫暖鼓勵、對幼兒有 較多紀律管教、提供較多主動且有變化的環境,

幼兒有好的合群合作、親和互動、禮貌、獨立自 主,有較少攻擊行為。

林慧芬 (2004)

大 臺 北 地 區 20 位母 親

深度 訪談

母親對兒童自主之 教養信念的詮釋性 研究

對兒童自主詮釋在問題解決和生活自理。認為孩 子自主權判準是依孩子能力和能負擔的責任作 分界。

莊雪芳 (2004)

886 位台中 高 中 職 以 下 學 生 母 親

問卷 調查

瞭解母職角色信念 與教養方式、不同 背景變項之信念與 教養方式

信念因不同年齡層、家庭型態、教育程度及子女 數而有顯著差異。現代信念愈強之母親對孩子行 為愈崇尚自主;愈認同服從聽話者愈重其責任感 訓練。

方毓秀 (2004)

226 位派駐 大 陸 地 區 台 商 在 台 妻子

問卷 調查

台商在台妻子教養 信念及參與子女學 習之研究

不同職業之台商妻子在整體、累積經驗及負向回 饋的教養信念有顯著差異。教養信念和參與子女 學習間有顯著正相關,得分愈高者,愈積極投 入。

羅美紅 (2004)

82 位大台 北 地 區 東 南 亞 外 籍 母親

問卷 調查

從 不 同 國 別 、 教 育、年齡與子女性 別,探究母親對子 女教養信念

不同國別之東南亞外籍母親教養信念會因個人 背景(年齡)不同而呈顯著差異,教育程度高者 愈能認同兒童發展及經驗累積與環境的重要。

邱奕仁 (2004)

有 學 前 子 女 的 越 南 配偶

深度 訪談

探討教養信念、方 式及影響教養信念 因素

教養信念受環境、文化及個人經驗影響。重視孩 子讀書,要求孩子孝順、有品德、能獨立自我照 顧。

說明:問卷調查法的受訪人數,此表所列是以有效樣本計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觀上述研究,主要是以母親的教養信念、育兒觀與教養方式等為主題,研 究對象多以母親為主,孩子就學的年齡以國小學童居多,其中不乏探討外籍配偶 者。主要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居多,次為深入訪談。研究範圍雖分布台灣各地區,

但以偏遠地區的幼兒家長為訪談對象者,所能蒐集到的文獻中很少。而相關研究 認為母親所持的教養信念,因著不同年齡層、家庭型態、教育程度及子女數而有 差異(李秀華,2002;吳秋鋒,2002;莊雪芳,2004;羅美紅,2004)。教育程度 愈高的父母愈重視孩子特質發展,和外在環境、文化、個人經驗累積的影響(方 毓秀,2004;邱奕仁,2004;邱奕寬,1999;莊雪芳,2004;葛小嫻,2000);尤

(5)

其外籍配偶身處異國文化中,更覺得環境影響的重要 (方毓秀,2004;邱奕仁,

2004;羅美紅,2004)。在參與子女學習上,教育程度愈高的父母愈投入孩子的學 習活動(方毓秀,2004;吳秋鋒,2002;葛小嫻,2000)。母親又比父親更重視(吳 秋鋒,2002)。所以,父母教育程度可視為重要的家庭社經水準指標。蘇建文等人

(1992)研究中亦提出,父母教育程度不同,影響父母的信念與價值,所提供的 生活內容,學習經驗品質、刺激多寡、管教方式均有所不同。然而,偏遠地區的 家長們,其教育程度真的會影響其對幼兒教育的信念?其參與子女學習的意願又 是如何?亦是本研究認為有必要探究此研究對象的需要,以了解不同地區之家長 內心真實的想法。

在 Pamela(2005)研究中,調查美國家長教育和家庭收入對孩子成就的影響:

父母期望和家庭環境的間接角色,發現家長教育程度、收入等社經地位、家庭環 境結構之因素,與家長信念及其行為的關係;會間接影響孩子的學業成就。顯示 父母教育程度、信念與行為等因素,能有效預期孩子的成就(Haveman & Wolfe,1995;

Klebanov,Brooks-Gunn,& Duncan, 1994;Smith,Brooks-Gunn, & Klebanov,1997;

引自 Pamela,2005)。家庭環境結構也會影響父母教養行為與孩子成就(Conger et al.,2002; Mistry,Vanderwater,Houston,& McLoyd,2002;引自 Pamela,2005)。

林惠雅(1996)引述 Sigel(1985,1986)研究,也認為社經地位、文化、情感、個人 知識,脈絡因素均可能影響信念。信念是父母行為的認知基礎,不僅影響父母教 導孩子的行為,也影響孩子的認知發展;孩子又回饋影響父母信念。因此,教養 信念的影響因素不僅是多重的,也會間接影響子女,彼此是互為關聯的。

其中,文化對父母信念的影響較易被忽略,幸曼玲(1996)研究中以 Lightfoot 與 Valsiner(1992)所提出的社會建構觀點,認為父母信念來源有個人心理現象的 展現,社會文化中人際現象提供的資訊也會影響父母信念,如雜誌中的教養訊息,

廣告蘊涵的觀念,都是經由人篩選後所傳遞。而文化提供的訊息必須成員在有目 標 的 活 動 中 才 能 建 構 (Prawat & Floden,1994;Rogoff,1989;1991, 引 自 幸 曼 玲,1996)。如生活中,父母替孩子選擇幼稚園,是社會建構的歷程。目標是為孩 子尋找理想的幼稚園;「理想」的觀點則來自和社會中其他人員,如父母、親友、

專家及園方共同協商的結果。

(6)

此外,中國傳統的教養觀受西方文化影響,母親偏向以幼兒為中心的現代教 養觀,尊重並聆聽孩子想法與滿足其心理與情緒需求(邱奕寬,1999;葛小嫻,

2000;劉慈惠,2001)。情感表達也不吝於以讚美、親吻與擁抱來表達對孩子的愛

(劉慈惠,2001)。而現代信念愈強之母親對孩子行為愈崇尚自主與尊重孩子獨 立、責任感的訓練(林惠雅,1998;林慧芬,2004;莊雪芳,2004);也愈重視孩 子的品德培養(林惠雅,1998;邱奕仁,2004;邱奕寬,1999)。管教上傾向以說 理、溝通來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林惠雅,1998;邱奕寬,1999;葛小嫻,2000;

劉慈惠,2001)。遇到孩子犯錯或說理有限之下,適度責打是較具正面管教意義的

(邱奕寬,1999;劉慈惠,2001)。然而,希伯崙鄉的家長,是否會因社經地位、

文化、個人知識等因素,造成同地區之家長有著相異的信念?家長的教養觀是否 會受西方教養觀影響?或者因居於鄉下地區而仍以中國傳統的教養方式為主?其 教養的態度又是為何?遇到孩子犯錯時是否會以責打來管教孩子?這些問題都有 待本研究進一步了解,以發現其答案。

此外,父母信念因個人對宗教信仰的依靠程度而有不同觀點,邱奕寬(1999)

研究訪談基督徒父母,在教養期望上,認為兒女是上帝所賜的禮物,樂意將子女 奉獻給上帝,願子女有美好品格,能一生榮神益人。以《聖經》原則與價值觀待 人處事,父母要尊重孩子獨立自主的需要,教導孩子真理、倚靠上帝來保護自己。

教養困擾與調適之道則認為「禱告是解決因管教兒女而產生情緒困擾的秘訣」,若 夫妻遇到教養意見衝突時,以《聖經》真理及是否對孩子有益作為判斷的指標。

而靈性教育的實施方式有:禱告、讀聖經、唱詩歌、上兒童主日學,其成功乃在 於父母有好榜樣,將信仰落實於生活之中。然而,此種以《聖經》真理奉為教導 孩子行為原則與培育品格的作法,雖然研究者很認同也希望未來設園得以實施,

但在此鄉下地區,不同信仰的家長心中,其接受程度又是如何?有待訪談了解以 供未來課程規劃參考。

綜觀上述父母教養之相關研究,研究主題較多偏向父母的教養型態或態度對 子女的影響,近年也陸續有探討父母的教養信念之研究。但從信念之相關主題來 看,較多偏向以教養觀為主軸,反而較少針對家長的幼兒教育信念做探討。在研 究地理上也少見有探究鄉村家長者。從上述研究結果也顯示不同父母有相異的教 養信念與方式,並深受個人背景、文化、教育程度、社經地位、信仰等因素而有

(7)

不同影響程度。理想的教養方式則無一定標準,不僅視父母背景與身處情境而異,

更因孩子本身氣質不同而調整。因此,本研究以鄉村家長為對象,著墨在幼兒教 育信念之主題,探究身處偏遠地區之農漁業社會的父母,傳統教養觀點是否仍在?

或有所轉變而影響現代母親對孩子的教育信念?是值得本研究探究以瞭解的。

第二節 教育期望意涵與相關研究

父母是兒童心目中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與認同的楷模,在親子 間自然且長期的交互歷程中,最能發揮潛移默化功能;父母的態度、價值觀、興 趣和信念,照顧和訓練行為,對孩子的期望也會透過親子互動傳達給子女。因此,

就知覺的角度探討,父母的期望易為子女所知覺,所引發的自我應驗效果更具影 響力;故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也會影響子女的抱負水準(吳孟錞,2004;張春興,

1981;郭生玉,1975;簡茂發,1978)。為此,家長期望之相關研究則整理於下。

一、家長教育期望的意涵

父母對子女無不寄予厚望,從宋、明、清時代,中國士人家庭,更將智育變 成一切幼教活動焦點,家長想盡辦法使子弟及早學習,進行識字、作對、口授經 文等智育性學前幼蒙工作。主要期望子弟能在學業上超邁同儕,在科舉中出人頭 地,塑造了一種仕宦求利求祿的人生,灌輸子弟讀書仕進的價值觀(熊秉真,

2000)。此種父母對子女在教育上所抱持的態度、期望和信念,會轉化為外顯行為,

使期望成為事實,並影響子女具體表現及日後的教育成就(王克先,1996)。家 長教育期望,不僅反映出其對教育內在價值與外在效用的認知,也易受到對子女 教育期望的影響,對學校教育觀感與實際參與的積極度上造成差異(林俊瑩,

2001;侯世昌,2002;徐敏容,2005)。一般學者多將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

定位在學業成績的期許與未來學歷的最高期望(侯世昌,2002)。然而,學習並 不應止於學業成就,在多元智能的發展與行行出狀元的觀念下,社會適應、人格 發展等各領域的均衡學習發展也是同樣重要的。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並不單是一種價值觀念的擁有或灌輸,也會隨著教育 期望而表現出相應對的教育參與行為。因此,本研究在家長對幼兒教育的期望之

(8)

闡述上,歸納為不僅是家長希望子女接受何種教育、得到怎樣的成效之期望,也 會對子女的學習表現,以及日後發展寄予期望與評價;包括在學業及成就的期望,

以及品德及人際的期望。也就是說父母不單只期望子女在學業及日後有所成就,

也對子女在品德修養及人際關係上有所期望。其中,品德是指子女的操守、道德 觀念與行為表現;人際關係亦可指學生在學校受歡迎的程度。

二、家長教育期望之相關研究

或許是受升學主義影響,有關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的研究,多偏重於對子女 學習成就的影響。故將近年之相關研究簡摘於表 1-2,以便於比較說明父母教育態 度、期望、教養信念與子女學習之關係。

表1-2 家長教育期望相關研究文獻分析表

研究者

及時間 研究對象 研究法 研究問題或重點 研究結果部分摘要 黃幸美

(1991)

799 位 台 北 市 公 立 國 小 學童母親。

問卷 調查

母親在兒童學習上 的成就目標信念及 其與兒童學業成就 之相關

母親的成就目標信念不同,對兒童就讀年級、對 在校成功的認知、學習表現的歸因、對作業性質 偏好,呈顯著差異,對子女學習表現的期望,則 沒顯著差異。

林俊瑩 (2001)

1367 位高雄 縣 市 國 小 學 生家長

問卷 調查

家長的子女教育期 望 . 民 主 參 與 態 度 與參與學校教育行 為之關連性

家長對子女教育期望普遍都很高,對民主參與態 度普遍持正面看法;至於家長在參與學校教育的 行為表現上,參與情形並不普遍。

侯世昌 (2002)

756 位教師,

3024 位家長 各訪談 3 位 教師,家長校 長、學者

問卷 調查 與 訪談

探討國小家長教育 期望、家長參與學 校教育與學校效能 間的關係

家長對子女教育期望普遍都很高,對品德及人際 期望高於學業及成就期望。家長居住都會地區及 學歷、社經地位愈高者,對子女教育期望愈高。

家長參與觀念雖已普遍,但實際參與情形有待加 強;時間是影響參與的主要原因。

柯銀德

(2003)

461 位 台 南 縣 公 私 立 國 中學生

問卷 調查

國中生父母期望、

學生成就動機與焦 慮之關係

學生焦慮程度與家庭經濟狀況有顯著相關。父母 期望水準愈高或學生成就動機愈高,焦慮程度也 愈高。

吳孟錞

(2004)

513 位 國 小 五 六 年 級 學 童

問卷 調查

探 討 學 童 自 我 效 能 、 知 覺 父 母 期 望、教師期望與行 為困擾、學業表現

學童在父母期望中的親子互動上有顯著差異。自 我效能中的社交、自我價值觀、認知與父母期望 中的成績關注、親子互動可有效預測行為困擾。

簡美玲 (2004)

526 位 台 中 縣 市 國 三 學 生與母親

問卷 調查

親子教育期望與子 女學業成就、身心 症狀之關聯

母親教育信念與子女學業成就關連可與社經地 位的影響相抗衡,母親樂觀教育信念不會促進子 女身心症狀。

黃淑惠

(2005)

894 位 台 南 縣 高 年 級 學 童

問卷 調查

國小學童知覺父親 教養方式、教育期 望與親子關係

父親對子女教養方式要求多於回應,以品德期望 最高,其社經地位影響教養方式、教育期望、親 子關係,期望與教養方式互受影響。

說明:問卷調查法的受訪人數,此表所列是以有效樣本計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上述表 1-2 的研究,主要探討父母信念、期望和教養方式之關係,但其研究對 象卻無學齡前幼兒的父母,乃以國小家長居多,研究方法也以問卷調查為主,缺 乏深度訪談。這些都突顯本研究有待透過深度訪談,以探討幼兒家長內心對幼兒 期望究竟為何的必要性。雖然研究結果呈現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普遍都很 高,因教育本身具高價值與地位,也是提昇未來職業與收入的途徑(林俊瑩,2001;

侯世昌,2002)。但受現代教養觀影響,父母對子女品德、人際關係的期望也漸受 重視(侯世昌,2002;黃淑惠,2005)。而家長居住都會地區及學歷、社經地位愈 高者,對子女教育期望愈高(侯世昌,2002;黃淑惠,2005;簡美玲,2004)。然 而,在中國傳統社會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下,鄉下地區的家 長是否會受現代教養觀影響,而重視子女的品德、人際關係的期望?此期望的程 度又是否受家長居住地區、學歷、社經地位影響?亦為本研究欲探究之相關議題。

Coleman(1988)也認為,家庭的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物質資源等,影響父 母為子女提供各項教育資源與支持的多寡,以及子女的發展與教育成果,包括在 有限能力下為孩子提供的教育投注、親子互動以及參加其它活動機會。Louie

(2001)研究中訪談美國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的華裔,和亞洲移民的中國 父母,認為雖然工人階級與中產階級的父母提供子女的資源和教育策略有所差 別,但他們對孩子都有較高的教育期望,相當鼓勵孩子們在學校能努力學習。然 而,若父母期望過高,超乎子女能力,會使孩子焦慮升高,對子女學習將產生負 面影響。但期望過低則可能浪費子女天賦,未能得到完全發展,使孩子學習成就 動機下降,也不利孩子的成長學習(吳孟錞,2004;柯銀德,2003;郭生玉,1975;

黃幸美,1991;黃淑惠,2005 簡美玲,2004)。由於孩童傾向於討好父母,若孩童 的表現無法符合父母期望,便會表現出許多妨害學習的偏差行為(吳孟錞,2004)。

所以,父母應視子女能力,給予切合實際的期望;才不至於造成孩子的情緒困擾、

問題行為與人格發展。

王克先(1993)亦提出,兒童學習動機低弱或缺乏成就的原因很多,以未獲 父母感情支持,並且對其學習不關切和重視,故學習成就並未產生多大意義。因 此,兒童惟在被關懷、注意、重視學習時,其努力才有代價。因父母是孩子感情 的泉源,家庭的樞紐,家庭更被喻為人生第一所學校,人格發展的搖籃。舉凡親 子關係、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的態度、父母教育程度、家庭氣氛,以及家庭的

(10)

社會階層等,無不與其學習動機息息相關。故父母對子女直接或間接影響,足以 左右子女的心智發展和學習動機。然而,本研究場域位在資源匱乏的偏遠地區,

父母所能提供給子女的各項資源多寡,是否就會影響家長對幼兒教育的信念?家 長對於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現況為何?均有待本研究深入了解。

第三節 家長的幼兒教育選擇與相關研究

在少子化的社會現象下,子女的教育問題漸為父母所重視,在擔心孩子輸在 起跑點的心理上,無不思考應及早讓孩子學些什麼。也因在職母親增加提昇了對 托育服務的需求。而「托育服務是一種補充性的兒童福利服務與照顧方案,具有 照顧、保護、教育的功能。」 (郭靜晃,2004:434)。無論是托育服務或學前階 段的學習,家長對於幼兒園服務品質的關注與期望也漸升高。由於幼兒園課程的 特色會反映出幼兒在學齡前應該學些什麼的教育信念,此信念也就吸引了相似信 念的家長(劉慈惠,2002)。幸曼玲(1996)則認為家長對於幼兒應該學什麼的 教育觀念,影響著幼兒教育機構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因此,家長的想法與價值觀,

不僅是評價其為子女選擇幼稚園的標準,其信念也影響幼兒園的課程,亦是本研 究希望得以透過此議題探討,了解該鄉家長的信念,以作為設園之課程劃參考。

此外,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認知與需求,不僅影響家長對子女教育選擇的偏好,

也會依循其個人過去經驗、人際網絡中的知識、信念與行為來考量。考量的因素 不外乎有:教學、課程、教師、經濟、交通、時間、個人喜好等現實條件(陳俊 升,2003;洪瑩潔,2004)。為簡明探究起見,分別將家長幼兒教育選擇與托育需 求之相關研究彙整,摘要於下表 1-3,以便於解釋說明於下。

(11)

表1-3 父母教育選擇與托育需求之研究文獻分析表

研究者

及時間 研究對象 研究

方法 研究問題或重點 研究結果部分摘要 張美麗

(1985)

台北、台中市 園所家長 323 位,老師 189 位,各地幼教 專家 61 位

問卷 調查

探討家長、老師、

專 家 對 園 所 教 育 的意見與期望

園所課程對幼兒有正向利益存在,受試者看法一 致有:入園理由、選擇園所、課程目標、教法、

家庭作業、師生比例、辦保險、設夜間園所、納 入義務教育。看法不一致為:統一教材、入園年 齡、在園時間、園所問題、親職教育。

黃月

(1991)

北 市 醫 院 辦 理 托 育 服 務 的園所長、員 工 消 費 合 作 社 主 任 及 受 托 育 的 家 長 共 334 名

問卷 調查

探 討 醫 院 已 辦 理 托 育 服 務 的 現 況、其員工有子女 正 接 受 醫 院 托 育 服 務 滿 意 程 度 與 影響的因素

家長選擇托育以接送方便及時間配合為主,認為 照顧者需有愛心、耐心及認真負責,常注意托育 活動內容,從觀察或詢問機構了解幼兒狀況。托 育服務上最滿意照顧者條件與人格特質,不滿意 硬體設備及收托人數過多。家長性別、年齡、教 育程度、家庭型態及鄰近有無托育機構等會影響 滿意度。

毛連塭,

林佩蓉,

幸曼玲,

等(1994)

學者專家、

教師、園長、

家長與社會人 士,共 1459 位

問卷 調查

了 解 幼 稚 園 教 育 問 題 及 意 見 之 調 查

分別就幼稚園行政管理、幼教師資、課程與教 學、幼教政策、選擇幼稚園之考慮因素及對幼稚 園之評價,以及教育問題與措施等;逐項提出研 究結果分析。

彭淑華

(1995)

20 位使用 24 小 時 托 育 型 態的母親

深度 訪談

探討影響父母 24 小 時 兒 童 托 育 決 策之相關因素

影響因素有父母本身,如工作、對 24 小時托育 態度、時間管理、育兒經驗、托育費用、家庭支 持、健康狀況、年齡、及居家環境等。

幸曼玲

(1996)

台 灣 地 區 47 名 公 私 立 幼 稚園父母

深度 訪談

探 討 父 母 在 選 擇 幼 稚 園 時 所 反 映 的教養觀

分別就家長在選擇幼稚園時所考量的因素、認為 孩子該學什麼的學習內容與方式,進行逐項內容 分析。

盧以敏

(1996)

台北市 12 家幼 稚園、托兒所 家長 161 位

問卷 調查

探 討 單 親 家 長 的 社 會 支 持 與 托 育 服務需求

社會支持系統不足,迫切需要輔導增強及機構化 支持網絡協助。托育服務需求顯現不同個人特質 者,各有其特殊需求及注重部分。

蔡明田 廖曜生 郭巧俐

(2000)

台 南 地 區 幼 教 機 構 的 學 童家長

問卷 調查

家 長 對 幼 教 服 務 機 構 選 擇 行 為 之 研究

各區家長均重視安全保育,教學內容與方式認同 蒙特梭利、角落教學。重視美術及音樂的才藝學 習。選擇園所理由:台南北區強調低收費及銜接 國小課程…。

蔡錚樺

(2001)

11 家 高 雄 市 立 案 幼 稚 園:發出 1267 份問卷

電話 問卷 調查

家 長 對 幼 兒 美 語 學習態度探討

家庭收入越高、母親教育年數越長和日常使用美 語的情形越頻繁,則對幼兒美語學習態度越同 意。有 86.3%家長會送幼兒在小學前學美語,因 有助幼兒將來學習及升學就業。

邱素薇 (2003)

桃 園 縣 立 案 公 私 立 幼 稚 園家長

問卷 調查

探 討 家 長 對 幼 稚 園 服 務 品 質 之 看 法與其現況

家長對幼稚園服務品質的期望頗高,對幼稚園服 務品質表現的實際感受皆持正向肯定看法,但在 認知上仍有差距。

陳俊升

(2003)

台中 4 所公私 立 幼 托 機 構 的家長

深度 訪談

探 討 家 長 的 對 幼 兒 教 育 市 場 的 消 費行為歷程

家長對幼教機構偏好是依循個人過去經驗、人際 網絡中的知識、信念與行為而形成。選擇公私立 機構家長有明顯差異。

蔡瑜文

(2003)

台北市 40 所 立 案 公 私 立 幼稚園的 772 位家長

問卷 調查

瞭 解 不 同 背 景 家 長 對 學 前 教 育 選 擇 權 之 認 知 差 異 與實踐

對學前教育選擇權概念具高度認知,最重視教學 設施與公共安全,但背景不同有差異。鼓勵發展 多元特色、評鑑、縮小學費差距、成立家長幼稚 園選擇資訊中心。

(12)

表 1-3 (續) 父母教育選擇與托育需求之研究文獻分析表

研究者

及時間 研究對象 研究

方法 研究問題或重點 研究結果部分摘要 鍾榮中

(2003)

603 位台灣地 區 立 案 幼 稚 園家長

問卷 調查

以 行 銷 角 度 探 討 幼 教 市 場 消 費 者 的消費行為差異

台灣北中南三區幼教消費行為差異並不明顯。重 視師資、環境安全、教保,美語教學重視,導致 幼教產業的教學型態面臨轉型。

洪巧音

(2004)

台 中 地 區 公 私 立 幼 稚 園 與 托 兒 所 家 長

問卷 調查

家 長 托 育 服 務 品 質 需 求 與 滿 意 度 之現況質與差異

不同家庭狀況家長(教養態度、家庭結構、主要 照顧者),及不同送托情況(送托縣市、機構、

班別),對托育服務品質之需求有顯著差異,且 對滿意度有顯著預測力。

洪瑩潔

(2004)

學 齡 前 兒 童 家長

深度 訪談

探 討 學 齡 前 兒 童 家 長 教 育 選 擇 權 與選擇行為

家長對幼兒教育認知與需求影響選擇的偏好與 決策,選擇因素考量有教學、課程、教師,經濟、

交通、時間、個人喜好等。

康淑雲

(2004)

北市 48 所公 私 立 幼 稚 園 家長 1,440 位

問卷 調查

不 同 家 長 教 育 選 擇 內 容 與 影 響 因 素

重視教育內容與環境設備、幼兒學習、辦學績 效、教育目標。影響因素有幼兒感受、師資、

課程。不同背景家長在選擇意見上呈顯著差異。

張美娟 段慧瑩 (2005)

花 蓮 地 區 68 名 幼 兒 受 托 育的母親

問卷 調查

母 親 選 擇 幼 兒 托 育 的 理 由 與 服 務 的滿意度。

選擇托育服務理由為:照顧者衛生習慣、養育 幼兒觀念、人格特質、身體狀況、經驗等,但 是否具保母證照是最低的理由。

說明:問卷調查法的受訪人數,此表所列是以有效樣本計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彙整表 1-3 之相關家長對幼兒教育選擇與托育需求之研究,歸納比較說 明如下:

一、在研究方法方面

在表 1-3 的相關研究之方法上,大多是以問卷調查蒐集資料的量化研究為主 (毛連塭等,1994;邱素薇,2003;洪巧音,2004;康淑雲,2004;張美娟、段慧瑩,

2005;張美麗,1985;黃月,1991;蔡明田等,2000;蔡瑜文,2003;蔡錚樺,2001;

盧以敏,1996;鍾榮中,2003),從其研究結果發現,資料侷限於統計數字,難以呈 現問題背後的內容與原因,也不易於反映出父母內在的信念。僅有少部分研究(幸 曼玲,1996;洪瑩潔,2004;陳俊升,2003;彭淑華,1995)是以深度訪談獲取研究 資料,也較能深入了解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認知與需求,以及孩子該學什麼的學習 內容與方式,進行逐項內容分析(幸曼玲,1996)「因質的研究方法,可藉由訪談、

觀察等,來發現人們行、知、思考、感覺些什麼的方式。」(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5:74)。是研究者認為若要更深入瞭解家長想法以達本研究目的,採取質化研 究方法將是較佳的方式。

(13)

二、研究對象所屬地區上

在表 1-3 之研究的地理區域上,主要以台北市最多(康淑雲,2004;張美麗,

1985;黃月,1991;蔡瑜文,2003;盧以敏,1996)。其他雖有台灣中、南部等地區 之研究,但以偏遠地區為研究場域,且與本研究主題相關者極其缺少,在一般少 有研究著重在偏遠地區的現況下,研究者更覺得有必要探討希伯崙鄉地區的需要。

三、選擇幼兒園的考量因素

上述研究家長選擇學前教育的因素有教學、課程、教師,經濟、交通、時間、

個人喜好等(洪瑩潔,2004)。台北市家長重視教育內容勝於機構型態,如環境設 備、幼兒學習、辦學績效等,並會考慮幼兒感受、師資、課程內容與模式(康淑 雲,2004)。家長對學前教育選擇權概念雖具高度認知,但因家長背景變項不同 而有顯著差異(蔡瑜文,2003)。台北市醫院辦理托育服務研究也顯示,家長性別、

年齡、教育程度、家庭型態、居家鄰近有無托育機構等,會影響其滿意度(黃月,

1991)。彭淑華(1995)則說父母的工作、托育態度、費用、年齡、居家環境等,會 影響父母對托育需求的選擇決策。康淑雲(2004)也說,家長職業、教育程度、家 庭收入,在課程選擇等意見上呈顯著差異。其他相關研究也可發現不同背景家長,

在選擇幼兒園強調點上有差異,可簡略歸納分析如下:

(一)首重師資者

管志明(1981)研究台北市家長,認為「教得好」是家長的第一考量因素,依 序才是「距家近」「設備好」。鄭孟忠(2001)問卷調查台中縣、台中市和彰化縣之 幼兒家長,傾向於選擇私立幼兒園,主要選擇因素排序:師資良莠、教學情況、設 備好壞、距離遠近、辦學理念、孩子喜愛、班級人數、收費高低、環境佈置、校園 大小、教室常規、交通接送、外界評價、親友推薦、提供才藝等。雖然這些研究年 代與地區不同,但家長皆是以師資為首要考量來選擇幼兒園。

(二)首重環境設施者

在幸曼玲(1996)研究中,學者比較中國與美國父母選擇幼稚園的考慮因素。

中國父母最重視學校空間設備,其次是師資、接送方便、教學理念與教學內容。

但父母對教學理念看法分歧,認為幼稚園不需教讀、寫、算,也有認為幼稚園是 小學預備階段,應及早認識小學環境或熟知教學內容。比較不重視班級人數與收

(14)

費問題。此外,幸曼玲(1996)研究台灣各地區父母選擇幼稚園所反映的教養觀,

得到類似結果,多數父母最先考量環境問題(足夠的活動空間與戶外場地、空氣 流通)。洪巧音(2004) 研究台中地區家長,也以環境設備安全為重。蔡瑜文(2003)

研究台北地區家長,最重視教學設施與公共安全。張美麗(1985)分析台北市與 台中市家長,選擇幼兒園也是以「環境好、設備佳」為第一考量,依序是「師資 優」「教學活動好和離家近」

(三)以交通、時間、收費、照顧者為考量者

在黃月(1991)研究台北市家長選擇托育時,以接送方便及時間配合為主要 考量。蔡明田等(2000)則強調低收費、能銜接國小課程、有口碑者。張美娟與 段慧瑩(2005)研究花蓮地區家長,其他理由依序有:照顧者衛生習慣、養育幼兒 觀念、人格特質、身體狀況、經驗。

(四)幼稚園型態的考量

在賴清標(1981)調查研究中,家長送小孩念國小附幼而不念私幼的主要考 慮因素:1.便於銜接就讀小學,2.教學較認真,3.離家近,4.場地較寬敞,5.收 費較低及設備較佳,6.師資優、教學較正常及和兄妹同校有伴。私幼家長則是:

1.離家近,2.有娃娃車接送,3.教學較認真,照顧較週到,4.設備佳,以及有各 項才藝班(引自毛連塭等,1994)。趙康伶(2002)研究高屏兩縣私立幼托家長,

選擇私立園所主要原因為收托時間較長、設備較完善、師資較優。蔡瑜文(2003)

則認為台北市家長其子女的入學方式,公幼家長以第一階段學區內國小附幼登記 入學為主,私幼家長以直接選擇私幼就讀。

四、家長對幼兒學習內容的期望

(一)家長送子女入園之理由

父母對幼兒教育日益重視與高期望下,是家長送幼兒入園的原因之ㄧ。張美 麗(1985)研究家長、老師、專家,認為其看法一致,入園理由依序是:讓幼兒 有團體生活機會、園所可訓練幼兒獨立、讓幼兒有個愉快的童年。盧以敏(1996)

研究台北市托兒所單親家長選擇送托原因,以不想放棄現有工作者居多,其次為 親友無法照顧小孩,提供孩子不同的生活經驗。洪巧音(2004)研究台中地區家長 的托育需求,則是以培養智能為最首要考量。

(15)

(二)對幼兒教育目標的期望

幼稚教育法中所列之教育目標均為大多數人所認同,毛連塭等(1994)研究發 現,教師、園長及家長、社會人士均認為,培養兒童合群習性與養成兒童良好習 慣,比維護兒童身心健康更重要。葛小嫻(2000) 研究以兒童本位教育之幼兒園父 母,認為最大教育價值是對「人」的尊重,教育目的是希望孩子先成為一個「人」,

一個像盧梭眼中的自然人;並能在未來成為一個獨立自主、人格成熟、有感情、

能找到自己性向、自信快樂的人。家長們對於孩子未來期望,則無太多預設、假 想,只盼能熱愛生命、充分發展、喜歡自己的人生。

(三)幼兒教育課程與教學

依張美麗(1985)研究發現,家長、老師、專家都認為幼兒教育課程對幼兒 身體、社會、智力、情緒等發展都有助益,以社會化幫助最大,其次是身體和智 力,情緒。家長最希望幼兒學習良好生活習慣,能與其他小孩合作相處,良好情 緒與心理發展,團體生活的適應。洪巧音(2004)則認為台中地區家長對幼托園 所提供之紙本作業、教學方式,仍較偏向傳統教學模式,對幼兒學習成就較著重 在紙筆作業之立即可見效益。園所為應家長需求而開出大量「學習單」策略,以 穩定生源。家長選擇園所考量的教學模式又以雙語最多,使得許多依幼兒教育理 念辦學之幼托園所,不一定能獲得家長青睞。因評鑑績優之園所為符合教育部規 定、尊重幼兒身心發展,未採美語教學、不讓孩子書寫注音符號等,卻無法有效 滿足家長需求。故評鑑績優的考量對家長而言也就不那麼迫切。幸曼玲(1996)訪 談台北地區家長的部份結果,認為幼稚園孩童應該學習清楚表達自己,在成人世 界中知所進退。學習團體生活方式與各種知識,以利幼小銜接。並應在開放情境 中探索與遊戲中學習,用活潑方式幫助記憶。蔡明田等(2000)則發現,受西方 幼教思潮影響,在教學認同度上,家長比較認同角落教學及蒙特梭利的教學方法。

(四)對附設才藝班與美語學習的看法

多數家長贊成園所設才藝班,以美術、音樂、鋼琴、舞蹈的種類為多(張美 麗,1985;蔡明田等,2000)。或是算術班、體能班(蔡明田等,2000)。面對幼 兒美語市場的炙熱,蔡錚樺(2001)研究調查發現,私幼新增美語課程原因,89.3%

是因家長需求,61.96%是潮流趨勢。影響家長對幼兒學習美語的因素是家庭收入、

母親教育年數和家長日常使用美語狀況。理想的幼兒美語教師是以中外籍教師輪

(16)

流上課較佳。有 86.3%家長會送幼兒在小學前學習美語,認為學習美語有助幼兒將 來學習及升學就業。幼兒則認為上美語課好玩有趣、可學到好多東西、老師會給 我獎品和說我很棒、爸媽會很高興。

五、家長對收托年齡與師資的看法

(一)收托年齡層

依據毛連塭等(1994)綜合其研究與文獻發現,社會大眾認為 4 到 6 歲是幼 兒上幼稚園最適當的年齡層。

(二)師資條件與人格特質

家長認為幼教老師應具備專業知識與技巧,對工作有濃厚興趣,有良好品德,

幫助幼兒培養常規與習慣、誠實與公德心、給幼兒自我訓練機會、學習尊重他人 等(張美麗,1985)。或認為老師或照顧者需有愛心、耐心、祥和、認真負責的特 質(幸曼玲,1996;黃月,1991)。在托育需求之研究上,家長盼老師對孩子的敏 感度及安全的維護有高度需求(洪巧音,2004)。最好照顧者與幼兒比例,托嬰中 心為1:5 以下,托兒所1:5 到1:10之間,幼稚園為1:10以上(黃月,1991)。單親 家長則期望師生比率為1:7.3,符合其個人需求的托育模式是托育時間能彈性調 整、低收費,(盧以敏,1996)。張美娟與段慧瑩(2005)研究花蓮地區家長,則認 為照顧者是否具專業保母證照,卻是選擇托育服務重要程度最低的一項理由。

(三)獲取資訊的管道

家長獲取資源的管道方式,以「人的資訊」為主要訊息提供來源,藉由親戚 朋友推薦而得知幼兒園資訊(幸曼玲,1996;張美娟、段慧瑩,2005;蔡明田等,

2000;蔡瑜文,2003)。其次為「動態資訊」的招生簡章傳單、政府宣導,以及

「靜態資訊」的社區公佈欄(蔡明田等,2000;蔡瑜文,2003)。其他如內政部 的婦幼福利政策或社區保母支持系統的利用率則很低(張美娟、段慧瑩,2005)。

在國外的相關研究上,Ellen 與 Nancy(1997)則指出,父母實際在為孩子選擇 嬰幼兒保育計畫時,通常會以一種文化內的經驗,自己所擁有的信念和價值觀、

並閱讀相關介紹冊子、參觀學校、再參照教育工作者的建議,以發展出己所認為

(17)

畫。Hunter(1991)研究,家長則是以地方教育當局所出版之各校概況手冊、趁舉 辦活動時參觀學校、參考學校出版的簡介、與其他家長或學生交談中了解。

Rothschild(1978)則調查聖地牙哥公立學校與家庭日托中心的單親父母,選擇 園所的原因,結果顯示家長強調課程與師資,希望園所提供有組織的課程,以及 有良好訓練、對孩子需要敏感的老師,其次為距離家近和彈性的時間,並且具有 家庭氣氛的環境。Peterson 與 Ayabe(1982)對幼兒入園年齡之資格調查,結果顯 示有 90%的老師,認為幼兒最好是滿五足歲入園,相信按年齡次序是決定幼兒準備 度的最好標準。而超過 40%的老師認為只要幼兒能通過發展準備度的測驗,四歲也 可以入園。因年齡不應是入園的唯一標準,建議招生標準還要考慮幼兒的社會和 感情的成熟度。

綜合上述相關研究,大致上家長選擇幼稚園的主要考量因素,似乎以環境的 安全與設備為重,以及幼教師資的良莠、教學課程內容等。在孩子入園的理由與 教育目標上,也大多以讓幼兒學習團體生活,人際關係的建立與互動、建立良好 的生活習慣,並作上小學前的準備為主。家長也相當關切幼兒的美語學習與才藝 課程學習。但孩子意願或適應情形,卻僅為少部分家長所關心。然而,因著研究 選項內容、樣本大小,以及地區性、年代不同,家長個人背景因素的差異,使得 各相關研究的結果未盡一致。所以,上述相關研究結果只能當作訪談引導大綱之 參考,臆測家長可能會出現的反應。但無法推論偏遠地區家長對於幼兒園選擇的 考量因素究竟為何?或是家長心中理想幼兒園、好老師所應具備的條件?對於孩 子在幼兒園應該學些什麼?獲取資訊的方式為何?這些問題的解答都有待研究,

以作為園所相關規劃與教育單位之參考。

數據

表 1-1(續) 父母教養信念相關研究文獻分析表 研究者 及時間 研究對象 研究法 研究問題或重點 研究結果部分摘要 吳秋鋒 (2002) 1066 位 雲嘉 地 區 小 一父母 問卷調查 父母教育程度、職業與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 教育程度愈高的父母愈重視孩子特質發展和外在環境和經驗累積的影響,母親比父親更重視與及投入孩子的學習活動。 陳若琳 (2002) 台 北 縣 及中 部 265 位 幼 兒 母 親及教師 問卷調查 教養期望、親職壓力與教養品質對幼兒社會能力影響 母親提供較高教養品質,以溫暖鼓勵、對
表 1-3 (續) 父母教育選擇與托育需求之研究文獻分析表 研究者 及時間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問題或重點 研究結果部分摘要 鍾榮中 (2003) 603 位台灣地區 立 案 幼 稚 園家長 問卷調查 以 行 銷 角 度 探 討幼 教 市 場 消 費 者的消費行為差異 台灣北中南三區幼教消費行為差異並不明顯。重視師資、環境安全、教保,美語教學重視,導致幼教產業的教學型態面臨轉型。 洪巧音 (2004) 台 中 地 區 公私 立 幼 稚 園 與 托 兒 所 家 長 問卷調查 家 長 托 育 服 務 品質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優 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 尊崇,及培養學生對其他民 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 生活方式,採取一個積極的

32 明天 0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02 原創圖畫書 03 自製玩教具 04互聯網+ 05

中國佛教發展,在魏晉時期有一具有重大意義而又影響深遠的現象,就是觀

Through the examples of Master Taixu and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views on traditional culture, by comparing Buddhism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近年來受高等教育普及化影響,教育養成年限拉長,年輕勞動力初次進入勞動市場

掌握MDM系統 / 資訊素養課程 推行反轉教室教學 運用Google classroom教學.. 2010-11年度 起步 階段.. 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