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究 竟 無 我 整部《金剛經》講的是如何調伏自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究 竟 無 我 整部《金剛經》講的是如何調伏自心"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竟 無 我

整部《金剛經》講的是如何調伏自心

本經共分三十二品,剩下的內容不算特別多,基本上是講一些功 德,意思比較好懂,跟前面的解釋方法幾乎相同。故而,過去的一些 高僧大德在講的時候,前面一般是著重分析,後面則講得不太廣。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時,須菩提在佛前陳白:「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無 上正等覺菩提心,以什麼方式來安住所緣?以什麼方式來修持 六度萬行?以什麼方式來調伏自心?」

心是萬法的根本,佛陀傳講八萬四千法門,其關鍵就是為了調伏 自心。當然,調心有不同的層次:世間人與有信仰者相比,有信仰者的 心更易調伏;有信仰者與阿羅漢相比,阿羅漢的心更調柔;阿羅漢與菩 薩相比,菩薩的心更寂靜;菩薩與佛陀相比,佛陀的心最圓滿究竟。

總之,發菩提心的究竟目的,就是要調伏自心,即首先怎麼樣安 住?中間怎麼樣修持?最後達到什麼樣的結果?當時,須菩提在佛前 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這幾個問題,在《金剛經》中非常重要,本經主要講的就是如何 調伏自心,在名言中怎樣積累資糧。大家天天諷誦《金剛經》、受持

《金剛經》,這只是名言上的調心方法,但從勝義來說,心若達到了 寂滅的境界,才是最究竟的調心。

菩提心也分世俗、勝義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 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佛告訴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等覺之心,理

索達吉堪布

(2)

應如此觀想:我雖然發了菩提心要滅度天下一切眾生,但實際上,沒有所 滅度的眾生,也沒有能滅度的我。」

前面須菩提已提出問題:發了菩提心的人,應該如何安住、如何修行、如何 調伏自心?佛回答說:方法是非常多的,但最究竟、最殊勝的就是發菩提心。

巴珠仁波切說「有則皆足,無則皆缺」,指的就是菩提心。如果有了菩提 心,一切都已經圓滿了,不需要再修其他法;但若沒有菩提心,什麼法也修不成。

佛告訴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若想真正調伏自己的心,必須生起世俗菩提 心和勝義菩提心。

什麼是世俗菩提心呢?「我應滅度一切眾生。」因為輪迴中的眾生都當過我 的父母,他們現在沉溺於輪迴苦海中,故應想盡一切辦法救度,令其獲得佛果的 安樂,這種發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它又分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兩種,此乃世俗中 最好的調心方法。

從勝義來說,「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所滅度與能滅 度並非實有,二者都不存在,這即是勝義菩提心。

作為一個修行者,分析萬法時,必須分開勝義諦和世俗諦,否則不夠究竟。

月稱論師說過:「因為對諸法有見到真實、虛妄的差別,故有勝義諦、世俗諦之 分。」依此二諦的分法,菩提心也分兩種:一是勝義菩提心,一是世俗菩提心。

按照次第來講,首先要了解世俗諦,再進一步了解勝義諦。也就是說,我們 先要發起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圓滿之時,了知它並非究竟,然後以般若波羅 蜜多來攝持發起勝義菩提心。若依靠這種方便方法,自心必定會得以調柔!

一切相都是虛妄的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為什麼所滅度與能滅度不存在呢?須菩提,菩薩若有我相、人相、眾生 相、壽者相,執著在實相中還有一個相的存在,就不是真正的菩薩了。」

一切相都是虛妄的,並非真實存在。《中論》云:「如佛經所說,虛誑妄取 相,諸行妄取故,是名為虛誑。」假如菩薩執著四相,這種發心不究竟,此菩薩

究竟無我

14

雜誌600

(3)

「原因是什麼呢?須菩提,發菩提心的無上正等覺者並不存在,凡是執著相 狀的,皆不符合究竟的真如法要。」

佛陀已通達萬法的本來實相,在這種智慧面前,一絲一毫的法也不可得。如 果實相中確實有法可得,諸佛菩薩應該能看到,但正因為以勝義智慧來抉擇時什 麼也得不到,故而發菩提心的無上正等覺者並不存在,如此,所發的菩提心也無 實有,這就叫勝義菩提心。

《楞伽經》也說:「有無不生,是故諸法無有生。」在勝義中,有、無都不 存在,諸法均是無生大空性。

連佛也沒有得過法

下面,釋迦牟尼佛以親身經歷來說明這個問題: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佛問:「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佛以前在燃燈佛面前,有沒有得過無上 正等正覺的法?」

須菩提回答:「世尊,據我對佛陀深意的理解,您在燃燈佛面前,沒有得 過任何法。」

佛讚歎道:「一點也不錯。須菩提,實相中的確沒有法令如來獲得無上正 等正覺。」

【如是,如是】

這裡有兩種解釋方法:一是佛對須菩提的回答非常滿意,用重複的語氣表示

(4)

讚歎。還有一種說法是,須菩提回答時說勝義中佛沒有得過法,但間接承認世俗 中曾得過法,佛說了兩遍「如是」,一遍是肯定對勝義的理解不錯,一遍是肯定 世俗中承認如幻的存在也非常對。由此可見,佛陀的每一句話都有甚深密意,不 像我們凡夫人,所說的話經常沒有任何實義。

須菩提回答得非常正確,實相中無有少法可得,假如真正去觀察,如來並沒 有得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賢劫經》中記載,釋迦佛因地時在大釋迦佛面前供養妙衣,並發願:「善 逝如來汝之身,眷屬壽命與剎土,殊勝妙相等功德,唯願我等成如是。」這完全 是從世俗諦來講的。龍猛菩薩也說:「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但通過勝義 理論來衡量,如來並沒有所得之法。

萬法皆由因緣生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須菩提,如來若依實有之法獲得了無上正等覺,燃燈佛則根本不會給我 授記:你將來在娑婆世界成佛,號釋迦牟尼。」

在九十一劫前,世尊為法雲比丘(有經典說是賢慧婆羅門),當時他在燃燈 佛前得到無生法忍,並獲授記:「你將來於娑婆世界成佛,號釋迦牟尼,度化無 量眾生。」

名言中雖有此事,但若執著勝義中也有所得之法,燃燈佛根本不會如此授記。

為什麼呢?如果真有一法是實有存在,其本性應永恆不變,不可能有未來如 幻如夢的顯現,也不可能有當下的示現。正因為有燃燈佛的授記,恰恰說明萬法 皆由因緣所生,並非實有。

釋迦牟尼佛是這樣成佛的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 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究竟無我

16

雜誌600

(5)

勝義中無一法可得,若真正證悟了這一點,名言中才會獲得如幻的授記。

誠如《百業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初見燃燈佛即生起極大歡喜 心,見前面的路泥濘不堪,便把頭髮鋪在地上祈求:「如果我能現前菩提果位,

廣轉法輪,願請佛陀雙足從我髮上踏過。」果然,佛陀從他的頭髮上踏過,並授 記:「你未來將得解脫,現前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號釋迦牟尼佛,成為三界輪 迴的唯一明燈。」

如來的授記,若在實相中存在,不可能是真實的授記。米滂仁波切在《中觀 莊嚴論釋》中也說:在一切所知當中,若有一法是成實的,形形色色的法都不會 顯現;正因為不是成實的緣故,各種各樣的顯現才合情合理。猶如鏡子裡的山河 大地,由於不是成實的,才能在小小的鏡子中映現出來,同樣,萬法的本性也是 如此。

《金剛經》中一會兒說有、一會兒說沒有,一會兒得授記、一會兒不得授 記,好像一句話處處有矛盾。但實際上,只要靜下心去體會,就會發現它的境界 不可思議,內心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收穫。

如今,《金剛經》的講義非常多,我看過不少,也聽過不少錄音,有的語句 非常優美,聽起來也很舒服,但從意義上觀察,可能因為沒有《金剛經》的傳承 吧,個別地方講得不盡如人意。但不管怎麼樣,諸佛菩薩是通過不同形象來度眾 生的,究竟上當然沒有差別。

這次我傳講《金剛經》,嘗試著宣說了一點此經的密意,不敢說是全部,希 望能拋磚引玉,引發大家對經文的深入理解。

本文轉載自索達吉堪布著《能斷:金剛經給你強大》,由如果出版,並同意授權刊載

能斷:金剛經給你強大 作者:索達吉堪布

|本書特色|

我們痛苦的根源,唯一就是執著。哪怕它只有針尖那麼小,也會引來綿綿不斷的苦楚。每 個人對於執著的東西,得到了,會患得患失;失去了,就傷心欲絕。為了讓更多人了悟佛 法精髓,堪布試圖用現代方式向人們傳遞生命真相,是唯一在哈佛、耶魯、史丹福、哥廷 根、清華、北大等近百所高校講台上留下過身影的佛教心靈導師。已出版的書籍有:《苦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是五難有自然之法也。凡人於佛。而有反復之心。以施少善者。皆得大福。不唐棄

憨山又以「八識」判分儒、道、佛三家,這顯然和他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 心一元論相關。憨山認為,世界 xx[20] 的構成應是這樣的:吾人迷此妙明真心而為 第八阿賴耶識

當然它的報考人數只有一萬 四千多人, 錄取一百八十名, 在任何角度來看 都沒有受到 “重視” 的理由, 不過試題的良窳 與考試是否受到 “重視” 並無關連, 常看到很 多世俗心目中所謂的 “好”

攻方: (凡是六識中的眼識都是心法)應有遍,因為六識中的眼識是心

六祖的悟,不是讀破千經萬典的文字之悟,而是以心印心的自性之 悟。據六祖自述,他幼年失怙,家貧無法讀書,識字不多。神秀書於南廊

一幸福(頁 NM) ,其中記載著 ae 「從佛塔教圍的本來性格發展出 在家屬性、信仰上的性格,可說與初期大乘佛教關揮最為密 切。」. 附帶

1998年,我剛進入師大的 校園,當時主要護持學社的是 心蕅學長 (即現在的法照法師) 與心 因學長。常聽他們講起中道社 過去輝煌的時光,有著超過百

馬祖主張「道」不用修,因為「平常心就是道」,雖說是不用修,但他強 調我們不可生起生死心 (樂生懼死的分別心) 、造作心 (有意向的心) 、趣向心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