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台灣學術界景觀研究內容演變之探討

系 所 別:土木與工程資訊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104052 黃 華 業

指導教授:李 麗 雪 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七 年 八 月

(2)

誌謝

“這是一段迴盪著人性光輝!友情無價!的過程”

大學畢業後對於前途茫然無所目標的我!幸獲畢業設計老師 陳 湘媛老師提攜,推薦進入本校水域生態研究中心擔任專案研究助理 員,由於推動相關調查計畫的經驗及過程,讓自己學得相當豐富的專 業的知識與技能,甚至因此考上研究所,這除了感謝老天對自己的眷 顧外,也非常感謝這一路走來所有幫助我的人。

在研究所這多年日子中,每天反覆不停地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

英文翻譯、尋找文獻、準備投稿、統計分析...等,由於自己的懶散與 心情調適不當,這些必做的事自己做起來總是意態闌珊,每天帶著呆 滯的神情及靦腆無奈的笑容聽課,下課後又無意識無目的回家,頭腦 經常就像一團棉花似”盤根錯節!理不出頭緒!”造成自己對完成碩 士課程產生信心懷疑,夜深時經常問自己:「我到底在讀什麼?我還要 讀下去嗎?」,這種無時無刻啃食自己心靈深處的自責與壓力,不可避 免也使自己身體逐漸出現狀況,不得已申請休學二年,在休學期間也 不放棄對自我的要求去業界求職,任職景觀設計公司及工程顧問公司 擔任景觀設計師及工程規劃師等職務,經過這二年的業界打滾與奮 鬥,讓自己學到一些工作上的處事態度與行事法則,有股恍然大悟的 頓悟感!終於知道缺少什麼!也知道需要什麼!讓自己對於碩士畢業 有高度的渴望與充滿信心。

復學後經過一翻折騰終於完成論文,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 李麗雪老師在論文上不辭辛勞的指導與解惑,除了提供適合我的研究

(3)

到老師對研究、工作那份執著、態度與精神,在此深懷無限的感激,

再來還要特別感謝陳湘媛老師,在我最無助打算放棄時在背後支持我 鼓勵我並且不辭辛勞的從旁指導,讓我擁有持續走下去的信心與毅 力。再者要感謝學弟張子源在撰寫過程中無條件的給我全力幫忙,讓 自己感到人手不足情況下還深刻體驗到人性光輝的一面,還有同學仕 傑、信安、明賢無時無刻給予想法刺激,使得研究操作變得更清晰明 瞭,另外更須感謝關嘉榮課長及詹彩蘋課長在工作上給予這多的寬待 與包容,另外也感謝同事美蓉姐、瞻良哥、美華姐、美慈姐、芳瑜、

若涵及宜均,在自己無暇他顧時給予課務上無私的幫忙,讓自己在無 後顧之憂下順利完成論文。

亦感謝口試委員顏家芝老師、洪禾秣老師鉅細靡遺的建議與指 導,使論文更臻成熟,華業銘感在心。

還要感謝研究所的李杰、惠珊、秀玉、俊傑……等曾經同甘共苦 的同學們,研究生活中有了你們,增添很多歡樂及笑聲,讓我每天都 很開心度日!還有感謝一路相隨相挺的婉婷、妙霏、政儒、博森、楊 明……等學弟妹們,在撰寫論文過程中有你們的陪伴,使研究生涯點 綴不少色彩與回憶,另外還要感謝筱如、孟如及中區職訓班的朋友們 由於你們幫助才使論文更加順利完成。

最重要,還要要感謝我最親愛的家人老爸、老媽、郁舒、郁雯、

郁鈞及在背後不斷鞭策讓我產生無限力量的燕茹,你們的支持讓我順 利完成我的學業,尤其是老爸與老媽,在我一路坎坷不順的求學過程 中,無條件的付出與關心,您們的鼓勵與支持永遠是我努力往前的最 大動力,我愛您們!

願以本文獻給所有關心、支持我的家人及朋友,謝謝大家!

黃華業 2007.07 於家

(4)

中文摘要

關鍵字:景觀論文、景觀教育、內容分析

景觀執業範疇涵蓋範圍甚廣,但也一直呼應著時代潮流的需求在 前進變動;景觀教育及研究更是專業的基石,其演變更是對應著全球 環境及人類的需求。台灣景觀研究自七0 年代開始至今,從有關景觀 環境實質設施、規劃設計的議題研究、使用者生心理及使用行需求的 研究、文化、生態資源、到全球化與永續環境議題等,隨時都在關注 當下的重要性議題,也擘劃景觀環境未來的願景;在研究方法及研究 工具的應用上,也隨著科技的發展,推陳出新,使得景觀研究更加具 有多樣性與前瞻性。

本研究是以內容分析法進行之,蒐羅自1975~2006 年間登錄於國 家圖書館國內大專院校景觀相關科系發表博、碩士論文,期望藉由國 內景觀論文研究內容的資料分析,釐清台灣景觀研究內容的脈絡之演 變,藉以了解景觀研究的貢獻與重要性。

研究發現,在 1995 年之前,景觀論文發表篇數量少質精,著重 在規劃及設計的應用理論研究為主。1995 年後,因景觀相關議題於全 球各國熱烈發展,且國內景觀相關研究所紛紛設立,因此景觀論文發 表篇數呈現快速成長的趨勢,研究內容趨向多元化與綜合性的課題探 討。同時論文內容以探討都市景觀及人為環境的課題研究佔比較多比 例,研究方法以文獻回顧等之綜合性評析及質性研究為主,調查方法 的操作以群眾問卷、訪談與內容分析法為多。

(5)

另本研究亦與全球景觀環境議題發展趨勢進行相互對應分析,發 現現階段環境汙染、生態保育、環境復育、環境及社區文化永續等議 題都是景觀研究的重點,另外因應全球暖化課題,有關景觀生態技術 在綠建築、資源再利用及節能減碳等方面的研發與應用也開始受到重 視,故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論文研究會投入該等議題的研發上。

(6)

英文摘要

Keywords: Landscape thesis, Landscape education, Content analysis

The scope of landscape practice is rather extensive but it echoes and respond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rends and moves with changes along the way. The landscap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re the cornerstones for this profession, and their evolutions are even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eeds derived from global environments and human beings. Taiwan landscape research started from the 70’s up till today. The researches incorporated environmental installations of substance relating to the landscape, topics research of planning and designing, research, culture, eco-resource, globa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er’s mind and body, these are all the vital issues deserving current focuses and attentions, and also have managed to plan the vision for landscape environment. In the applications for research methods and tools, we witness new developments in this area along with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which further enable the landscape research with even more diversity and foresight.

This research adopted content analysis to proceed to studies, and collected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from domestic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registered within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between the period of 1975 and 2006. And information analyses of the contents from theses and

(7)

as to clarify the sequence of thought concerning the contents from Taiwan landscape researches. Therefore the contribution and importance of landscape researches could be understood after all.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pointed out that, prior 1995, the quantity for landscape 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as rather limited but exhibited fine quality, which focused primarily on the application theories side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ing activities. After 1995, with fervent developments of landscape issues and topics in addition to successive setups for domestic landscape rel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refore the thesis and dissertation for landscape subject exhibited the trends of rapid growth with research contents leaning towards issue explorations in diversified and synthetic manners.

Concurrently, the contents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f exploring the issues of metropolitan landscapes and the human environments were predominant in essence. Thus the research methods were primarily synthesized comments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es via the format of documentations and reviews. And the operation for survey method also centered on the approaches in mass survey and query, interview and content analysis.

Alternatively, this research was also analyzed through cross-referencing with development trends from global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the findings pointed out that the issues for curr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environment and community culture sustainability were the research main topics. Other than these, since the global warming issues and topics have taken the center stage, in addition that the researches and

(8)

applications for landscape related ecosystem technology in green building, resource reutiliza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arbon minimization started to attract the focuses and attentions, therefore in the future, there would be more infusions of thesis studies and researches into the R&D’s for such topics and issues.

(9)

目錄

誌謝...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錄... VIII 表目錄... X 圖目錄...XI

第一章 緒論... 13

1.1 研究動機... 13

1.2 研究目的... 14

1.3 研究範圍... 15

1.4 研究方法及流程... 1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8

2.1 景觀的定義與範疇... 18

2.2 景觀教育的崛起... 21

2.3 景觀專業發展及執業範疇... 23

2.4 台灣的景觀教育的發展現況... 28

2.5 近代景觀思潮的演變... 33

2.6 相關研究... 49

2.7 小結...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2

3.1 研究方法... 52

(1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8

4.1 歷年博、碩士論文發表篇數分析 ... 58

4.2 歷年博碩士論文研究趨勢分析... 70

4.3 歷年景觀博碩士論文之研究方法分析 ... 93

4.4 歷年景觀博碩士論文之統計方法分析 ... 98

4.5 小結... 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5

5.1 結論... 105

5.2 後續研究方向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0

中文文獻... 110

英文文獻... 113

附錄... 114 附錄一 全球環境議題大事紀

附錄二 基本資料檢索表

附錄三 基本資料摘要表(範本)

附錄四 內容分析表(範本)

(11)

表目錄

表2-1 各年代景觀定義整理表 ... 19

表2-2 國內高教大學體系景觀相關系、所成立時間整理表 ... 31

表2-3 國內高教技職體系景觀相關系、所成立時間整理表 ... 32

表2-4 景觀專業之發展歷程 ... 39

表2-5 景觀設計思潮理論回顧 ... 40

表2-6 全球環境議題大事彙整表 ... 42

表2-7 各年代全球著重的議題表 ... 47

表3-1 研究環境的資料分類 ... 55

表3-2 研究方法的資料分類 ... 56

表4-1 國內大專院校設有景觀相關碩士班整理表 ... 59

表4-2 景觀相關系所各校歷年論文發表篇數統計表 ... 64

表4-3 非景觀系所歷年論文篇數統計表 ... 68

表4-4 研究環境類別統計表 ... 71

表4-5 各研究類別基地分類表 ... 82

表 4-6 歷年景觀研究論文的研究方法統計表... 94

表4-7 統計分析方法整理表 ... 98

表4-8 同時期論文篇數綜合統計表 ... 103

(12)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 17

圖4-1 1975~2006 年景觀研究論文篇數統計圖 ... 60

圖4-2 景觀研究所論文篇數統計圖 ... 66

圖4-3 各校歷年論文發表數量折線圖 ... 66

圖4-4 非景觀系所歷年論文篇數統計圖 ... 69

圖4-5 研究環境類別統計圓餅圖 ... 72

圖4-6 研究環境類別統計折線圖 ... 72

圖4-7「自然環境」歷年發表論文篇數統計圖 ... 74

圖4-8 1975 年~1995 年研究環境各類別比例圖 ... 74

圖4-9 1996 年~2002 年研究環境各類別比例圖 ... 75

圖4-10 2003 年~2006 年研究環境各類別比例圖 ... 75

圖4-11「人為環境」歷年發表論文篇數統計圖 ... 76

圖4-12「都市環境」歷年發表論文篇數統計圖 ... 77

圖4-13「農村環境」歷年發表論文篇數統計圖 ... 78

圖4-14「設施材料」歷年發表論文篇數統計圖 ... 79

圖4-15「學術理論」歷年發表論文篇數統計圖 ... 79

圖4-16「其他類」歷年發表論文篇數統計圖 ... 81

圖4-17「自然環境」論文篇數統計折線圖 ... 83

圖4-18「自然環境」歷年來類別發表分佈圖 ... 84

圖4-19「人為環境」歷年篇數統計圖 ... 84

圖4-20「人為環境」歷年來類別發表分佈圖 ... 85

(13)

圖4-22「農村環境」細類歷年篇數趨勢統計散佈圖 ... 87

圖4-23「都市環境」細類歷年篇數統計圖 ... 88

圖4-24「都市環境」細類歷年篇數趨勢統計散佈圖 ... 89

圖4-25「設施材料」細類論文歷年篇數統計圖 ... 90

圖4-26「設施材料」細類歷年篇數趨勢統計散佈圖 ... 91

圖4-27「學術理論」細類歷年篇數統計圖 ... 91

圖4-28「學術理論」細類歷年篇數趨勢統計散佈圖 ... 92

圖4-29 統計分析發表論文中使用次數統計直條圖 ... 100

圖4-30 歷年統計方法使用之次數折線圖 ... 101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小節,主要針對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

方法與流程作敘述與說明。

1.1 研究動機

在台灣的景觀發展過程中,設計思潮的產生及設計教育的內容多依附 於歐美日等國家,在特定的歷史脈絡及現實因素影響下,呈現出來的意義 是值得去瞭解與探討,尤其是針對對國內過去景觀相關論文研究的主軸及 台觀歷年來景觀思潮的演變脈絡。

台灣的景觀教育已推行了數十年,從各種相關研究中可見近年來國內 教育正進行各項景觀教育改革。在景觀教育發展的歷史中,亦可以發現景 觀教育思維演變的種種現象,然而從有關台灣景觀教育發展的演變中,卻 發現很少有學者、專家特別針對對台灣景觀思潮的演變從事研究,尤其是 景觀思潮演變與社會的關聯性,顯得甚為欠缺。如果能充分的了解台灣景 觀思潮的演變,除能了解景觀規劃設計的內涵,亦可更加了解景觀的精神 所在,此亦是從事本研究動機之所在。

本研究試圖從景觀教育的崛起、景觀設計的現況、研究趨勢的改變等 因素,探討台灣景觀研究內容的變化。台灣的環境隨著景觀系創立,環境 保護與美感創造儼然已成為一專門的學問。許多的景觀專業之專家學者、

規劃師、設計師等,為改善、保存及創造更好的環境投注了許多的心力,

故在時代的需求及演進、科技的發展、人文思潮的推動及影響下,不僅是 在於人們的居住環境空間,還是自然環境,都呈現出符合當代的特有面貌。

(15)

1.2 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試圖從景觀教育的崛起、景觀設計規劃 的發展現況、研究趨勢的改變等因素,探討國內景觀學術研究內容的變化。

具體而言,本研究要達成的目的有:

一、探討景觀論文研究內容演變之脈絡。

二、探討景觀教育發展對景觀學術研究的關係與影響。

(16)

1.3 研究範圍

本研究主要研究範圍以國內大專院校成立景觀相關研究所、園藝研究 所及其造園組計 11 校 16 所刊載於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中心 的碩、博士論文為研究範疇。

(17)

1.4 研究方法及流程

本研究為透過研究目的確立的方式來建立研究方法及流程,主要為著 眼於景觀規劃與設計思潮部份的探討及建議。擬透過理論與相關文獻之回 顧蒐集整理分析,進一步探討瞭解台灣景觀思潮的演變。針對此論文之研 究方法及流程分述如下:

一、 研究方法

(一)文獻回顧

主要內容包含景觀教育發展歷史文獻的蒐集,景觀規劃與設計相 關理論的探討,及近年來景觀思維相關之學術期刊、研究所論文等文 獻資料的蒐集,以有助於瞭解景觀教育的起源與發展架構起景觀規劃 與設計發展過程,並瞭解景觀設計的定位與演變。

(二)文獻分析

主要內容為將取得資料進行分類,以該研究之目的及結果進行分 類。藉由對文獻資料分析的結果,了解各相關研究之目的與結果,推 論相關研究發展的歷程。

(三)統計分析

藉由統計分析結果了解其研究趨勢,推論演變脈洛。

二、研究流程

本研究依據研究動機,訂定研究目的,擬定研究範圍,並開始進

(18)

行相關文獻回顧及研究資料的調查統計,經由資料的分析與檢討,最 後提出結論及建議。其整體研究流程步驟說明,如圖 1-1:

圖 1-1 研究流程圖

相關研究資料調查 1.景觀教育環境歷史

及現況調查

2.碩士論文及相關研 究內容調查

研究動機與目的

擬定研究範圍、研究方法 文獻回顧

1.景觀教育理論及相 關研究文獻蒐集回顧 2.文獻內容分析

資料彙整

統計分析

結論與建議 結果討論與分析

(1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的文獻回顧主要分為六個部份,第一部份是針對「景觀的定義與 範疇」進行界定,並將進一步整合景觀教育的崛起、景觀執業範疇、台灣 的景觀教育的發展現況、近代景觀思潮的演變以瞭解景觀學術發展演進與 過程。

再者,因為本研究主要是以引用文獻分析法探究景觀在研究領域課 題,因此,於最後一小節亦針對學者們對景觀研究或發展及演變向度等相 關研究文獻進行探究。

2.1 景觀的定義與範疇

追溯“景觀”(landscape)一詞直到 16 世紀才引入英國語系中,在蘇 格蘭語中“landscape”是技術專有名詞,指美麗風景畫。Webster(1960)

認 為 景 觀 乃 是 在 一 視 野 中 ㄧ 望 無 際 的 自 然 景 色 。 德 國 地 理 學 者 認 為

“landscape”是指人們對整個環境的空間視覺體驗,而且此景觀具有美感

(aesthetic)和心靈(spiritral)層面的特性(李麗雪、洪得娟、顏家芝,1996)。 景觀通常是指人類藉由知覺官能(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所能 感受的環境(自然界與非自然界)的整體形象(王小璘,1992)。其意涵即 將鄉村風景畫改變成鄉野風光,山丘遠景和大型花園(李麗雪等譯,1996)。

整體而言,在西方,景觀意指一種自然景緻,一種自然地形集合體,或人 體視野內所能感應到的自然景緻(郭瓊瑩,1995)。

景觀的概念由於詞義繁多,以致無法有效整合,因此它是多樣的概念;

依 Garrett Eckbo 對景觀作ㄧ較為適當及完整的定義,認為景觀是環繞我們

(20)

四周的世界,是我們走在各地方所見的視覺連續,是我們所到之處所能看 到或感覺到的各種事物,然而,他限於人類的視覺、活動以及原有或新建 的阻礙物。景觀即是每個人在時空中連續體驗到,它既可為個體,亦可為 群組(蔡增仲,1991;賴俊呈,1999)。以下為針對不同時期相關學者對景 觀的定義整理如見表 2-1 各年代景觀定義整理表。

表 2-1 各年代景觀定義整理表 作者 年(西元) 定義

陳昭明 1976 景觀是自然或人為的有形及無形景物所組成1。 曹正 1979 景觀是指一有別於其他地區之地表形象總合,包括自

然因素和人為因素所形成者,且是一種環境整體之印 象,由自然的演化和人類活動所構成,而被人們所知 覺者2

Appleton 1980 景觀與環境的意義相近,但兩者的差別在於景觀強調 其涉及人的知覺,而環境則較廣泛而不明確3。 Kaplan 1987 景觀不只是眼睛所見事務之呈現,其還包括了所所見

事務彼此間的組織關係,二者對於人們是否喜好該景 觀皆扮演重要的角色4

王鑫 1990 景觀是一個環境的外在形象,而能被人視覺的,包括 有形、無形的自然因子及人文因子5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基於研究目的之差異,對於景觀的定義均有不同的看法,綜合而言,

本研究認為景觀係指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並透過視

1.陳昭明,1976,「森林經營計劃中之森林遊樂經營計劃」,中華林業季刊,第九卷,第三期,第1-29 頁。

2.曹正,1979,「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全線景觀計畫規劃報告」,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 區管理處。

3.Appleton, J., Landscape in the arts and the sciences, Univ. of Hull, Uk,1980.

4.Kaplan, S., ”Aesthetic, Affect and Cognition: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Vol.19, No.1, pp.3-32,1987.

5.王鑫 ,1990,臺灣的地形景觀,渡假出版社。

(21)

覺、聽覺及嗅覺的傳達,經由人們的內心知覺所感受,因而產生對有形及 無形環境或景物,喜惡偏好的結果。

(22)

2.2 景觀教育的崛起

光復初期台灣的教育資源因受日本殖民政策「農業台灣、工業日本」

口號影響影響下,國內高等教育種類乃以農業教育為主,當時台灣大學即 有完整的農學院,中部也有日後成為中興大學的台中農學院,景觀設計教 育即在這深厚優良的農業教育資源中,以農藝、園藝等科系的名稱出現,

當然其教育的重點仍在作物栽培、水土保持、植物病蟲害防治、品種開發 等等並兼及庭園佈置。

1970 年代,台大園藝系設園藝研究所為配合社會的需求,乃在研究所 裡分設造園組,可視為從農藝轉向景觀設計的先聲。造園組的課程重點乃 因應當時公園建設的大量人力需要,放在公園與都市景觀建設人才的培養 上,不過仍然以農學院的〞本行〞課業為重。同一時期,從成功大學工學 院建築系分出的都市計畫系,已漸漸快速跨入景觀設計的教育。

真正的大學部的景觀設計教育要到 1980 年代才出現,分別是:1981 年文化大學設立景觀系(原設於農學院)、1982 年東海大學設立景觀系(設 於農學院)、1989 年輔仁大學設立景觀設計系(設於藝術學院)。其中輔仁 大學於藝術學院的景觀設計系,相較其他 2 所設立於農學院的景觀設計是 更能專注於〞設計〞專業領域上。而由於國家社會經濟環境之提昇,對環 境意識之高漲,也形塑出一種推力,迄今全台灣已有 8 所大學院校其科系 名稱有涵蓋「景觀」兩字,這尚不涵蓋相關獨立研究所有「景觀或造園」

之分組者,以及專科學校或技術學院也涵蓋有「景觀或造園」之科系(詳 見表 2-2 及表 2-3)。

景觀教育在台灣的環境專業發展中一直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對 於其他空間設計專業而言,景觀設計經常被視為建築「剩餘地」的處理,

而對於其他環境科學而言,景觀專業又經常被當作人為環境的製造者。在

(23)

過去不同的歷史發展脈絡下,景觀這門新興的學科發展出不同知識典範,

也建立不同的景觀知識體系,更形塑出今日台灣各大專院校不同的景觀課 程內容。

回顧台灣過去關於景觀教育的討論,多半來自景觀教育與景觀業界專 業社群內部的對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中華民國造園學會所舉辦的「造 園景觀教育課程與業界需求的互動」座談會,會中針對造園景觀教育課程 如何配合學術與實務的需要以及業界專業者再進修的議題,從學界與業界 互動對話中提出不少的研究與實務並重的建議。而其他來自景觀教育者自 我檢視的文章,有從教育體制、課程結構、就業機會來檢討台灣整體的景 觀教育發展(凌德麟,1989;1998),有的是從景觀專業的成長著眼,疾呼台 灣景觀建築應增加社會參與,建立證照制度(郭瓊瑩,1999);也有從英、美 與其他國家的景觀教育比較研究切入,以他山之石來錯攻台灣景觀教育(曾 慈慧,鄒佩蘅;2000;方智芳,2000)。

為了因應不同空間尺度的景觀建築實務需求,凌德麟(1998)認為景觀建 築課程應包括植物栽培管理、園景營造與施工、園景經營、造園材料、造 園設計、景觀規劃、景觀生態與保育、景觀分析與評估、遊憩行為與需求 和景園演變與發展十大課程系統。凌德麟所提出來的十大課程系統已充分 展現了景觀建築系跨學科整合的特性,不過從造園學的角度雖然仍忽略較 大尺度的自然環境保育與發展的面向。

以上關於景觀教育發展的討論,基本上都是站在景觀專業人的立場,

對於景觀專業教育進行內部的反省,較少放在台灣政治、社會與經濟結構 的外在環境變遷中,以及環境學科的跨界整合角度來分析景觀教育變遷的 原因。

(24)

2.3 景觀專業發展及執業範疇

近年來,『景觀』一詞在台灣越趨受到重視,尤其近十年來台灣極力發 展觀光與生態城鄉;五星級的休閒渡假飯店對於景觀建築專業的需求殷 切,國內景觀法的推動,對於國內推動城鄉新風貌、水與綠計劃及觀光客 倍增計劃皆有脣齒相依的命運,優質景觀慢慢的帶動起各方面的產業發 展,對於國家總體競爭力亦不無影響。不僅如此,現行的景觀的工作範疇,

其範圍從區域、城市和社區,到小規模的住所和花園,從生態角度到藝術 角度,涉獵廣泛,顯見,人們與環境的關係、景觀規劃和設計的整體發展 正引起人們濃厚的興趣,大家亦已經開始能夠認同:景觀建築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 學科,核心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

整體而言,由於景觀教育課程類別包含設計課程、表現技法、規劃設 計理論與思想、環境與生態、休閒遊憩、及電腦輔助設計等,及景觀專業 為一項及何科學與美學於自然和人圍環境的工作,固其延伸之執業範疇範 圍甚廣,其執掌的工作內容包括1

一、景觀專業發展

(一)研究

包括可行性研究、景觀模擬研究、景觀生態工法研究、景觀行為 科學研究、景觀復育研究、景觀個案研究、景觀醫療研究。

1王小璘,景觀專業的定位與內涵-從新增「造園景觀職系職組」談起

(25)

(二)評估

包括景觀環境影響評估、環境影響說明、景觀視覺美質評估、使 用後評估、景觀知覺評估等。

(三)調查分析與測繪

包括基地自然與人文環境分析、相關計畫與法規調查分析、景觀 空間品質分析、使用者行為與偏好調查分析、工程測繪、檢查等。

(四)規劃

包括計劃目標準則及策略之研擬、民眾參與規劃、土地使用分區 計畫、整體發展計畫、空間及地貌計畫、各項實質計畫(含交通動線 計劃、公共設施計畫、水土保持計畫、植栽計畫、色彩計畫、解說媒 體計劃、遊程計畫及相關管制計畫等)、執行計畫(包含分期分區發展 計畫、財務計畫及經營管理計畫等)。

(五)設計

依前項規劃內容之細部設計,如植栽設計、地形地貌設計、各種 景觀設施設計、噴灌系統設計、給排水系統設計、照明系統設計等。

(六)施工圖繪製、工程預算編列及施工說明書撰寫

依前項設計內容之項目分別製做詳細施工圖、單價分析、工程總 價即可供施工單位依循的施工說明書。

(26)

(七)協助發包

把施工設計預算書圖配合契約草稿、投標須知等相關資料辦理發 包手續。

(八)施工及管理維護

景觀構造物之保養、營建施工裝置管理、擴建、修改、重建與修 繕、景觀植物之栽植、檢驗、管理及維護等。

二、景觀執業範疇

瞭解景觀專業執掌的工作內容之後,本研究認為景觀專業的範疇 可分為五大領域:

(一)景觀規劃

Ian McHarg(1992)也主張我們對景觀的人為改變應著重創造性,

他認為人既然是自然中的一部份,在整個演化的過程中就需具有創造 性,同時這種改變應以自然演化的法則加以研判。他的景觀規劃體系 乃基於「自然是一種過程,其對人類展現使用機會和限制兩種價值」

之理念。

因此,可以發現景觀規劃的範疇包含了土地及一切人類戶外空間 的相關議題,及生態、遊憩專業知識開發等計畫之思維及土地利用等,

並運用進行科學理性分析的方式,找到規劃設計問題的解決方案和解 決途徑,皆是景觀規劃重要的專業範疇。

(27)

(二)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的專業範疇,除運用城市規劃、園林綠化、環境設計等 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在生物生存平衡保護與利用自然、人文風景景 觀等資源針對規劃條件目標下,進行實質的細部的設計、材質的設定、

設計邏輯的推演、動線的設計、植栽的選種…工作之外,如何將設計 概念表現於圖說上亦是重要的工作內容。

(三)景觀工程

景觀工程的專業範疇除根據景觀專業設計師的設計圖面,以圖面 上的設計內容為工程施做重點之外,大部分的材料商,亦具備了材料 最適當之施作方法及材料介面的專業知識。

(四)企劃與管理

Michael Laurie 曾對景觀規劃涵括「與研究有關的科學層面」和

「以研究為基礎的具體化過程」這兩部份提出共同形成政策計畫的產 物,並且認為景觀企畫即是行動的架構和方向,使景觀與因滿足人類 需求而改變的生態法則得以協調。這些觀點描述出景觀規劃的創造性 內容,其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包含調查與分析、評估、政策或設計 的對策、實施等專業工作內容。

(五)景觀教育與研究

1950 年起就有地理學者探討報紙在地理教育上之應用,其後陸續 有眾多地理學者投入這個領域中,透過報紙報導來探討許多環境議

(28)

題,包括:乾旱、災害、森林、土壤、聯合國環境高峰會議及開採金 礦等,研究焦點主要集中於權力論述及自然災害面向。景觀教育的目 的為幫助學生學習、研究和溝通,讓學生能夠思考靈活開闊、鑽研及 利用新技術、愛護環境,在哲學體系和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同時 具有國土與區域景觀規劃、城市景觀規劃與設計、場地規劃與設計、

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遊憩與旅遊規劃設計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綜合上述,可以發現景觀職業除是工業化、城市化和社會化背景下的 產物,亦是在現代科學與技術(而不僅僅是經驗)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且 其專業工作所要處理的是人類、環境及土地綜合體的複雜的綜合問題,決 不僅是視覺審美意義上的風景問題。

(29)

2.4 台灣的景觀教育的發展現況

景觀建築(Landscape Architecture)教育是一門高度科技整合之學科,

目的在追求創造人與環境間之和諧,訓練實質環境規劃及設計之長才、使 人類的生活環境無論都市或鄉村都能更加舒適化、有機化與美化。其相關 學科包括環境規劃、生態保育、公園綠地與開放空間設計、遊憩區規劃開 發設計、都市設計、庭園設計、建築、土木、園藝、經濟、社會與心理……

等。

台灣景觀教育發展源於四個不同的學術典範:日據「殖產」時期的農 學技術典範、光復後國家發展主義下的營建技術典範、資本主義景觀商品 觀光典範,以及學院外的環境主義典範。這四種台灣不同歷史發展過程中 所形成的景觀知識典範構成今日台灣景觀教育體系的基礎,也形塑了不同 大專院校間景觀教育的特色(戴伯芬,2007)。以下分別就高教體系,與技職 體系之台灣景觀教育的發展現況作說明:

一、大學高教體系的景觀教育發展

台灣國內的景觀教育最早開啟於 1942 年設立台灣大學園藝系所開 設造園學、造園設計等課程,而最先設立景觀專業學系為中國文化大 學景觀設計系(1981),其次為東海大學景觀建築系(1982)、輔仁大 學景觀設計(1989)以及中華大學景觀設計系(1992)等陸續於設立 後開設景觀專業相關課程。

近十年來,由於國內生活品質提高,國人對生活環境品質要求日 高,及台灣地區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致使各項環境資源之開發與環 境問題隨之而起,人與環境之間的衝擊日益增加,為因應社會整體對 環境資源規劃、設計及保育等專業人才之需要與對於景觀專業求才若

(30)

渴,除台灣大學園藝系造園群(1942)、中興大學園藝系(1954)、中 國文化大學(1981)、東海大學(1982)、輔仁大學(1989)及中華大 學(1992)等傳統大學體系景觀科系外,則近幾年來在 2001 年明道管 理學院亦在農學院下設立「造園暨景觀學系」;2001 年南華大學設立「環 境與景觀藝術學系」;2002 年逢甲大學設立「室內及景觀設計學系」; 2003 年逢甲大學成立「室內與景觀設計進修學士班」;2004 年中原大 學「景觀設計學系」;2005 年嘉義大學「景觀系」,故於高教體系至今 已有 11 所大學院校共設立 12 個景觀相關學系,學系名稱雖不完全稱 為景觀系,有的稱為園藝系、造園景觀學系、環境與景觀藝術學系等,

名稱雖各有不同,但課程規劃與教學內容大致上都與彼此相近且皆離 不開景觀專業課程的範疇領域內。

二、技職體系的景觀教育發展

在技職體系部份, 首先於 1998 年勤益技術學院成立二專學制「景 觀設計與管理科」;再於 1999 年朝陽科技大學成立四技「都市計劃與 景觀建築學系」;中州技術學院 2003 年開始招收四年制「景觀設計學 系」;2003 年勤益科技大學「景觀設計與管理系」共有 3 所技職體系學 校設有景觀相關科系。

綜觀上述及表 2-2,台灣景觀學術研究領域在國內大學高教體系及 技職體系之大專科系逐漸趨近成熟共成立至 2006 年共有 14 所大專院 校設立 16 個景觀相關科系,其中較具歷史的景觀科系如中興大學更在 1973 於園藝研究所成立造園組,台灣大學也於 1976 年於園藝學研究所 成立造園組而在 1981 年也成立園藝學研究所博士班,另東海大學景觀 系於 1991 年成立碩士班、中國文化大學景觀設計系於 2002 年成立碩

(31)

士班,同年輔仁大學景觀系也成立碩士班、中興大學更於 2002 年成立 博士班,而中華大學景觀建築系也於 2005 年成立碩士班,直至 2006 年國內共成立景觀相關碩、博士班計有 12 所碩士班及 2 所博士班,各 院校碩、博士班也於成立陸續教授相關景觀專業課程。

目前台灣地區正在積極發展文化、觀光、休閒、旅遊等景觀產業,

促成景觀相關學系畢業倍受重視,尤其針對未來國家發展計畫,更是 強調觀光產業產值的提昇,對國內環境整體景觀改善更加需要及景觀 人才需求,也將更加迫切。

由上述大學高教體系與技職體系的景觀科系成立的情形,顯見景 觀教育在國內已逐漸深耕、茁壯。本研究將其國內景觀大專教育之系、

所整理如見表 2-2 與表 2-3。

(32)

表 2-2 國內高教大學體系景觀相關系、所成立時間整理表

學制 學校

名稱

學院 系、所(組)

大 學 部

成立 時間

碩 士 班

成立 時間

博 士 班

成立 時間 園藝系造園學群 ◎ 1942 - - - - 台灣

大學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園藝學所造園組 - - ◎ 1976 ◎ 1981 園藝系 ◎ 1954 - - - - 中興

大學

農學院

園藝研究所造園組 - - ◎ 1973 ◎ 1992 文化

大學

環境設計學院 景觀學系暨研究所 ◎ 1981 ◎ 2002 - - 東海

大學

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 景觀學系暨研究所 ◎ 1982 ◎ 1991 - -

輔仁 大學

藝術學院 景觀學系暨研究所 ◎ 1989 ◎ 2002 - - 景觀研究所 ◎ 1992 - - - - 建研所都市景觀組 - - ◎ 1994 - - 營管所生態景觀工程

- - ◎ 2000 - - 中華

大學

建築規劃學院

景觀建築研究所 - - ◎ 2005 - - 室內及景觀設計學系 ◎ 2001 - - - - 逢甲

大學

建築學院

景觀與遊憩研究所 - - ◎ 2003 - - 造園景觀學系 ◎ 2001 - - - - 明道

大學

設計學院

環境規劃暨設計研究 所

- - ◎ 2003 - -

環境與景觀藝術學系 ◎ 2002 - - - - 南華

大學

藝術學院

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 - ◎ 1999 - - 嘉義

大學

農學院 景觀系 ◎ 2005 - - -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3)

表 2-3 國內高教技職體系景觀相關系、所成立時間整理表

學制 學校

名稱

學院 科系

(組) 大 學 部

成立 時間

碩 士 班

成立 時間

博 士 班

成立 時間 朝陽

科技 大學

設計學院 都計與建築所景觀組 ◎ 1999 ◎ 2002 - -

勤益 科技 大學

人文學院 景觀設計與管理系 ◎ 1999 2003

- - - -

中州 技術 學院

環境設計學院 景觀設計學系 ◎ 2003 - - - -

屏東 科技 大學

管理學院 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 所

- - ◎ 2004 -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4)

2.5 近代景觀思潮的演變

一、 近代環境景觀發展趨勢

(一)浪漫主義興起

18 到 19 世紀間,自然觀念延伸到包括對自然事物的愉悅及享受,

開啟了與環境的戀愛關係,這就是所謂的浪漫主義(the Romantic movement)1 。故自然界對人而言,應於快樂、靈感、美麗之象徵;此 時期人對自然的態度與價值,可由美術繪畫呈現出,影響中國及歐洲 之園林設計。

(二)環境規劃的起源與發展

19 世紀時,由於一些與環境有關之疾病發生(例如瘧疾),環境遂 被人由科學角度,視察其與公眾健康之關係,而發展出現階段之衛生 工程,如 1885 年北美興建完成的芝加哥下水道系統為最早衛生工程。

影響現階段「環境規劃」理念發展最鉅的,當屬 19 世紀在美國,以 John Muir 與 J.J.Audubon 為首之保育(conservation movement),鑑於人 對土地之誤用,建立國家公園系統,並引導美國許多與保育有關之聯 邦機構與計畫。1960 年代,環境保育觀念開始影響土地利用規劃,以 生態觀點及土地利用區位的適宜性,考量環境的敏感性以及對人類的 容受力(carrying capacity)。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景觀建築及區域 規劃系創造人 lan L. Mcharg 在 1969 年出版的 Design with Nature,

不但啟蒙了景觀規劃專業與教育,並影響了都會區以環境為出發點的

1 環境景觀規劃,李麗雪,田園城市,p8。

(35)

土地使用規劃 1

美國在 1920 年代,時值能源轉變與都市工業化之快速發展時期,

且為因應工商業發展之需,大量開採自然資源。在大量人口集中都市,

復又破壞生活環境品質,以及大量開採自然資源而導致資源耗竭等區 域不平衡(reguonal imbalance)學說之興起,呼籲人與環境間之和 諧發展(Friedman and Weaver,1979)。1930 年代羅斯福總統任內之時 期,其主要公共政策之一即為河谷綜合開發(comprehensive river basin development),以解決自然環境與行政範圍界線不吻合所造成 之區域性衝突、以及經濟不景氣所造成之就業問題,提供了往後區域 發展與資源開發之典範。美國區域規劃學會(Regional Planning Aassociation of America)亦於 1923 年成立,其主要宗旨為以生態 觀點重新塑造實質環境,以促進高水準之文化建設以及以生物科技為 基礎之經濟發展2

1930 年代,在鼓勵合理、有效地開發資源以促進區域發展之情形 下,環境資源分析均強調在單一因素(single-factor)之資源分析方 法,例如水資源、土壤等,至 1950 年代,則漸傾向以系統觀點,綜合 分析多種自然環境因素,兼顧量與質之考量,並擴充至分析自然環境 在空間分析之差異性3

1960 年代人類所意識到之資源耗竭與污染公害等環境危機,促使 美國在 1969 年制訂國家環境政策法案(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of 1969; NEPA),然而,其重點為與環境品質有關之 治標性方案措施,以及環境影響評估(EIA)制度的建立,但在喚起世

1 生態土地使用規劃,黃書禮,詹氏書局,p2。

2 生態土地使用規劃,黃書禮,詹氏書局,p3。

3 生態土地使用規劃,黃書禮,詹氏書局,p5。

(36)

人對環境問題之警惕後,「環境規劃」理念與方法日益成熟 1

(三)花園城市運動

21 世紀初期,花園城市的概念起源於浪漫式郊區住宅,一位名為 伊賓納瑟•霍華德(Ebenezer Howard)的法庭書記於 1898 年正式提 出。他想像城市是一系列的同心圓,內部核心的公有地或公園中應該 有市民中心,最外環將撥作農業綠帶和機關使用,在兩者之應該是住 宅區和作為工業區,並應根據所選定基地的特殊地形和交通條件而被 應用2

花園城市的概念在英格蘭試驗過,分別在 1908 年列區瓦玆花園城 市(Letchworth Garden City)和 1924 年威靈花園城市(Wellwyn Garden City),前者在經濟上並不成功,而威靈卻成功實踐,在工業村落或公 司轉變為一般規模的浪漫式郊區住宅,今日更擴張到規模完整的花園 城市。1920 花園城市的構想在美國被認為可能是良好住宅問題的解決 方案,建築師克列倫斯•史坦(Clarence Stein)和亨利•萊特(Herry Wright)是兩個成功的例子;徹底改變出現在新澤西的雷特朋

(Radburn),扭轉起居空間與接到正常關係的樓層設計,包括道路的 秩序與人行步道動線,皆賦予新的規劃3

(四)永續發展

1980 年代,在「永續發展」觀念的影響下,環境規劃觀念亦始邁 入永續發展時期。自 1992 年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議」決定以「21

1 生態土地使用規劃,黃書禮,詹氏書局,p4。

2 景觀專業實務,郭瓊瑩,A1-11。

3 景觀專業實務,郭瓊瑩,A1-11。

(37)

世紀議程」(Agenda 21)作為全球推動永續發展的行動綱領後,永續 發展的思潮已成為聯合國及世界各國未來發展的模式,並對全球化與 在地化之爭論提供一解決出路。永續發展社會的基本價值觀是建構一 個不會奪取未來世代的機會,卻又能滿足當前世代需求的經濟體系。

永續發展是建構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以及社會正義三大基礎 上,必須尋求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因為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長期 永續經營,強調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與地球環境的承載力取得協調,

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而非對環境資源予取予求,

而且在發展的同時還必須兼顧社會公平正義。因此,要在看似衝突的 經濟、環境及社會的三個面向上尋求動態永續的平衡,使人類能夠永 續發展1

(五)極簡主義(Minimalism)運動

極簡主義(Minimalism)起緣於 60 年代紐約的一項藝術運動,重 點在於強調理性、直線、幾何、對比等形式;這些極簡的藝術概念後 來在繪畫、文學、建築、音樂等方面都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進而 衍生出近代許多重要的藝術派別。

近年來台灣大量出現「極簡主義」名詞,說穿了跟紐約緣起的藝 術運動本質早就拖了鉤,反而是受到台灣具有相當知名度的日本建築 安藤忠雄影響頗大。極簡主義能被台灣廣泛接受其實也反映了美學品 味的成熟與良性發展,樸實自然的清水模、刷石子、枯山水等漸漸成 為主流,足見不重視過度裝飾的自然環保意識,開始在過度文明發展

1 景觀專業實務,郭瓊瑩,A1-11。

(38)

的現代人心中發酵 1

(六)全球化在地化的影響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近年來景觀界相當熱門的一個話題,

應用範圍廣大,似乎是處處可見之名詞。全球化的產生主要是因為隨 著商業與工業水平的提升,交通運輸系統已經相當便捷與經濟,在加 上網路的迅速發展而形成「地球村」。全球化與地域化的關係和當時的 環境、社經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資本主義的效果之下,帶動 了全世界的全球化風潮,但在全球化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勢必也該討 論一些在地的差異,而所謂全球在地化將是未來景觀風潮下的主要發 展議題。

(七)社區營造、民眾參與機制的影響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自 1994 年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雖 然陸續在執行計畫名稱上有所更替,但回顧這十多年來成效最為顯著 且影響範圍擴及政府組織、民間社團與一般企業者,當屬社區總體營 造工作,其「社區營造從人營造開始」的基本精神,反應出社區民眾 才是地方事務的主人,透過賦權與學習的過程,重新打造美好的生活 環境。並表示社區工作不可忽視三大系統觀念的轉變:行政、信仰與 藝術文化,特別是早期農業社會重視宗教信仰,從廟會活動中聯絡感 情、分享經驗,並藉此延續地方文化的傳承,這是社造工作的最高境 界;今日經濟發達,社群走向專業分工,人們多變得以功利取向,對 地方文化事務關注不如以往,反造成凝聚民眾社造意識困難重重。

1 景觀專業實務,郭瓊瑩,A1-12。

(39)

二、景觀專業與設計思潮發展

景觀專業為一依其特色,及人類活動的影響而有不同的變化,因 此景觀專業與設計的發展可以說是反映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所衍生的 產物,亦是一門內容涵蓋相關廣泛的藝術,由以下表 2-4、表 2-5 幾項 議題的發生及理論觀點來說明景觀專業之發展歷程與針對景觀設計思 潮做相關理論之回顧。

(40)

表 2-4 景觀專業之發展歷程

時間 內容

1899~1924 年 景觀專業之啟蒙期,關注於應用科學、植物生態、藝術整合,也開創 人類福祉之關注與專業責任之養成。

1925~1945 年 隨著景觀專業系所成立,景觀教育也較有系統發展出專業訓練之範疇 與能力,並視專業為公共服務。

1945~1965 年 為景觀專業最大轉淚點與挑戰期,提升對於更大尺度之開發使用、對 於環境結合開創之整合性品質。

1966~1974 年 景觀專業之多元發展,更深入探討自然景觀之保護與修復、如何提昇 都市核心區高密度社區及參與式社區規劃與社會相關議題之挑戰。

1975~1981 年 此時期有許多小型事務所誕生,發展出各類主題園、植物園、水岸更 新發展以及閒置工業區再利用….等,更精準設計象度。

1982~1989 年 景觀專業事務所開始在規模上、制度上、形式上及執業專業範疇上有 精準之市場區隔,並逐漸以整合團隊合作(Team Work)方式呈現。

1990 年~今 環境規劃、永續發展、經濟遲緩發展,促動了專業者對傳統價值與新 科技之重新整合與認知。

生態危機帶動了生態教育、生態保存以及文化景觀復育、修復之更深 刻責任。

景觀生態學之發展也帶動專業界在教育與實務運作上對於大尺度景 觀問題之整合思維。

Green Way 之運動結合環境教育、社區再發展與景觀修復正是這十年 來具體之景觀網絡串聯之成果。

減量設計思潮帶動另一波融合意境與生態之風潮。

歐洲景觀界也自 80 年代起即自生態保育、復育之角度,開創更多地 域性思維、地域工法以及具地域性、自明性之地方發展操作。另東歐 在景觀生態學方面之研究,以及歐盟對景觀分類之共同合作下,也開 創出區域合作(Regionalism)之新視野,區域規劃(Regional Planning)再度被重視。

資料來源:郭瓊瑩,2004,整理自 21 世紀景觀建築師之責任與願景

(41)

表 2-5 景觀設計思潮理論回顧

時間 景觀規劃設計理論思潮

1980 年 IUCN 提出永續發展議題,相關的國際公約及會議紛至沓來,引發全 球環境之綠色革命,並帶動天地人和諧之永續思維。

1996 年 因應國際潮流趨勢,行政院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作為國家發展 政策之指導機關。

2002 年

行政院公佈「挑戰 2008:國家發展計劃」提及未來國土之營造計畫將 依循永續發展原則,以水與綠做為環境建設之主軸,創造生態、環保、

適意,多樣化之台灣,其計畫內容包括:水資源規劃利用、地貌改造 與復育、發展再生能源、污水下水道建設、綠營建計畫等五大議題,

涵蓋層面廣及河川、森林、城鄉、農田、公園、校園、建築……..等 環境之生態規劃、設計及施工。

2004 年

教育部為配合「水與綠建設計劃」中之「永續校園推廣計畫」,正積 極與相關學者專家研商「永續建築與生態景觀學程」,作為改善教育 環境,培育永續發展之建築、景觀人才的搖籃。

綜觀當前我國永續發展之景觀議題,包括生態都市、生態社區、綠校 園、綠廊道、新河川…….等營造,其實也就是以「水與綠的網路規 劃」的永續概念來進行的國土建設與復建計畫。其範疇似與應用生態 學所延伸出之「永續資源規劃管理」、「生態土地使用規劃與設計」、

「棲地改善與生態工法」、「生態健康與恢復生態學」、「綠營建與 綠建築」、「生態綠化」、「綠校園」、「生態旅遊與綠色休閒」等 相關學科領域重疊(賴明洲,2004),其中又以景觀生態學與復育生 態學(Pestoration Ecology)最受都市、景觀、建築環境規劃設計 專業者所重視。

2005 年 世界保育發展潮流以及再生資源之彙整。

資料來源:郭瓊瑩,2004,自永續景觀發展趨勢談台灣景觀教育應有的象度與厚度

三、全球環境議題發展

在 19 世紀前後,當時美國人民為了發展工業,導致自然生態系的 破壞和環境品質惡化,因而引發了美國的保育運動(American

Conservation Movement)。保育運動自始即強調教育,並力求結合教 育界人士傳播自然資源保育的重要性,隨後更衍生成為環境保育教育。

1960 年代,反污染的環境運動開始興起。1970 年代以來的高經濟 成長對創造社會財富確實有具體的貢獻,但卻由於水土資源不當使

(42)

用、環境負荷過重,造成環境品質的惡化和不斷發生的公害事件。另 外批判主流環境運動的一些人民團體及群眾(有色人種及貧窮社區)

體認到弱勢族群正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事實,於是興起了環境正義運動。

1983 年,美國國統計局(U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發現 有 3/4 的廢棄物處理廠是設置在黑人社區(彭國棟,1999;魏瀅珊,

2000)。

1984 年,Bullard 的研究發現:在休斯頓市,八座焚化爐中有六 座位於以非洲裔美人為主的社區(紀駿傑,1996)。

1987 年,美國聯合基督教會種族正義委員會發表的「有毒廢棄物 與種族」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境內環境危害分佈主要於少數族群所 居住的地區,這也顯示種族是最能預測哪裡會成為危害廢棄物工廠所 在地的一主要指標(孫家琦,1998;李永展,1999) 。

在 1980 年代末期,Bullard 的研究發現:美國南方所有的有毒廢 物處理容量中,有 63%是在黑人社區,而黑人在南方人口的只約佔 20%。

就全國而言,5 個最大的商業有毒廢物處理場中,有 3 個是座落在以黑 人及拉丁裔人為主的社區(紀駿傑,1996;Miller,2000)。

1995 年,根據 Mohsi&Bryant 的研究報告中,在 1971 年〜1992 年間 15 個個案研究中發現:環境危害分佈具有種族及貧窮形式。(魏 瀅珊,2000)。

20 世紀末主流的環境保護運動的焦點是野生動物保護及自然資源 保護,國內環境保護工作已有具體績效,因此展望環境理念的演變,

傾向於滿足民眾對環境資訊「知的權利」,以「科技導向」為思考的基 礎,彙集各類利害相關者參與環境政策的討論,依循自然生態的原則,

共同規劃環境資源的維持及公平使用,訂定符合永續原則的環境政策。

(43)

綜合以上針對各時期的全球議題及國內議題發生與思潮演變,統 整分析整個全球思想的變化,針對不同時期全球環境議題大事的年表 整理如見表 2-6。

表 2-6 全球環境議題大事彙整表

議題類別 國內 時間 國外 議題類別

1908 英國制訂鯨魚工業的法 律,防止鯨魚被濫捕

生態保育

1924 成立國際動物檢疫局 (Offi Epizooties, OIE)

生態保育 1931 國際捕鯨公約 生態保育 1946

1947 1948

1949 環境倫語學說 永續 環境教育 地理學者初探地理教育

之應用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紐西蘭歷史處所信託 全球暖化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荒野保護法 生態保育 1965

1966 1967

(44)

議題類別 國內 時間 國外 議題類別 1968

1969

1970 清潔大氣法

世界地球日(第一次)

環境污染 全球暖化 1971 姆薩公約

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

濕地 生態保育 1972 人類環境會議宣言

熱能供給事業法

環境污染 能源管制 1973 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

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

生態保育 1974

1975 貝爾格勒會議/貝爾格勒 憲章

環境教育 1976

1977 聯合國環境教育會議(提 出地球村)

環境教育 1978

1979

1980 世界保育方案 環境污染 第一次集體反污染訴訟

案件 1981 環境教育四大目標 環境教育

1982 1983

1984 南太平洋非核區條約 生態保育 1985 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與

蒙特婁議定書

生態保育

1986 環境法 生態保育

環境污染 杜邦公司欲在彰濱工業 區設廠「鹿港反杜邦」活 動落幕

1987

南太平洋非核區條約 永續

能源管制 搶救森林:禁伐天然林 1988 1989 1990 環境污染 反核運動 1991

1992 森林法則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永續 永續

(45)

議題類別 國內 時間 國外 議題類別 生物多樣性公約

21 世紀議程(AGENDA 21)

里約宣言 地球高峰會

巴賽爾公約(巴賽爾禁令)

永續 永續 永續 永續 環境污染

1993

英國成立南及文化資產信 託中心

非洲無核武器區條約第 一、二號議定書

永續 環境污染 永續 成立「行政院全球變遷政

策指導小組」 1994 氣候變遷公約 全球暖化 1995 環境素養架構 生態保育 永續

環境污染

國家永續發展論壇

簽署氣候保護計畫 1996 環境管理系統標準 有害物質級新有機體法

能源管制 環境污染 1997 漁業法 生態保育 能源管制

永續

全國能源會議

國家環境保護計畫 1998 全球入侵種方案之國際合 作

生態保育 1999

永續議題 永續議題

環境白皮書

21 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

續發展策略綱領 2000

訂定廢舊電器和電子設備 標準

能源效率與節約法 環球植物保育方略

環境污染 能源管制 生態保育

2001

全球環境狀況報告 首份年度全球氣候保護計 畫

永續議題 永續議題 永續議題 環境基本法

2002

約翰尼斯堡宣言

全球永續發展報告書協會 建立公開環境資料庫

永續議題 永續議題 永續議題 永續議題 台灣永續發展宣言 2003 第一屆世界水質監測日 能源管制

2004

國際海事組織壓艙水公約 國際植物保護公約

斯德哥爾摩公約

生態保育 生態保育 環境污染 2005 京都議定書 全球暖化 永續議題 教育部永續發展環境教

育行動策略 2006 永續議題 國家永續發展會議 2007

(46)

議題類別 國內 時間 國外 議題類別 永續議題

成立環境永續外交小組 濕度

永續議題

亞洲濕地大會及建構台 灣濕地銀行論壇 農業與生物多樣性

2008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針對全球暖化議題,世界地球日是首要提出的第一項世界性的環 境保護運動,最早的地球日活動並非國際活動,而是 1970 年代於美國 校園興起的環保運動,1990 年才正式將這項活動從美國推向世界,成 為全世界環保主義者的節日和環境保護宣傳日1。接著尚有 2005 年日本 提出之著名的京都議定書。

能源管制議題部分,最早於 1972 年所提出之熱源供給事業法為最 早之議題,爾後 1989 年提出資源管理法、1996 年所提出之環境管理系 統標準、及 2000 年能源效率與節約法為國際所提出來的三件能源管制 議題之大事。國內易於 1989 及 1997 兩年提出反核活動,更於 1998 年 舉辦全國能源會議。

最早提出濕地之議題者為 1971 年的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草案,本草案之盛大的重要因素在於同時有歐、亞、非 等 23 國簽署下成立,並於 1975 年生效,強調濕地在自然保育、漁農 業和教育的重要性,國內於 2008 年亦有亞洲濕地大會及建構臺灣濕地 銀行論壇進行濕地保育策略及行動之探討。

環境污染的議題,國際上最早於 1970 年提出清潔大氣法為本研究 文獻中所見最早提及環境污染之議題,接著即有 1992-1993 年、1996

1 http:// tzyy-ling.leader.edu.tw/氣候暖化之演講資料/全球氣候暖化之探討

(47)

年、2000 年、2004 年等五年,國際所提出針對核子污染、電子設備、

廢棄電器、有毒物質…等議題提出之關於環境污染的相關規定。國內 則於 1989 年即提出反核運動,1997 年開始尚有節食活動以及全國能源 會議。

生態保育類議題,根據本論文調查資料顯示,最早被提出來的環 境議題是 1908 年,英國所提出來的鯨魚工業的法律,以保護被獵殺鯨 魚而提出,爾後,1964 年針對野生動物所制訂之荒野保護法開始。爾 後尚有 1971 年制定「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1972 年瀕臨絕種野生動 植物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漁業法、全球入侵種方案(GISP)之 國際合作、國際植物保護公約、全球植物保育方略(2000 年)及 2004 年的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等國際性約定、都是針對動、植物所提出來 的保育約定。此外值得一提的是: 1924 年成立的國際動物檢疫局及 1998 年所提出來的全球入侵種方案(GISP)之國際合作,不僅針對新發 現或擴散的動物疾病進行控管,亦同時在討論生態保育的情況下,探 討區域侵種的議題。

永續環境的議題,一直子來,都是備受矚目的環境議題也是一直 以來被討論最多的議題之一。從 1949 年發表的「環境倫語學說」敘述 人類應擴大社區的範圍,涵蓋土壤,水,植物和動物開始,強調人類 只是地球環境的成員之一,因此在人類求生存的過程中,也必須尊重 與他一同生存在同一個空間裡的其他成員,自然萬物皆有其生存的權 利,而這個權利並非人類所賜給。爾後,國際上探討永續議題者,集 中於 1987-1993 年及 2001-2003 年之兩大區段年間;國內的永續議題,

則從 1987 年開始便不斷的透過各種論壇、白皮書、行動策略等方式,

被討論至今。

(48)

環境教育的議題,集中於 1975-1981 年的七年間。1950 年起,台 灣即有學者將地理專業轉換為環境教育資訊傳遞給他人,1975 年在在 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提出了貝爾格勒會議,主張透過環境教育教導 人類將環境保護的任務內化為每個人生活時對環境的認知,1977 年聯 合國更透過覺知 (awareness)、知識 (knowledge)、態度

(attitudes)、技能 (skills)、與參與 (participation)等五項環境 教育的目標類別達成環境教育的落實。

以上,為各個議題國、內外環境重要議題及分類說明。以議題類別而 言,鮮見固定重複的年代,因此不見各議題特別明顯存在或被重複的規律 邏輯特性;但若從每年所提出來的環境議題數量來看,以國內、外加總超 過三個議題以上的年別,卻明顯可見分別為 1972 年(四個議題)、1992 年

(七個議題)、2000 年(三個議題)、2002 年(三個議題)及 2004 年(三 個議題)等五個年份,而這五個年別著重的議題分別為:

表 2-7 各年代全球著重的議題表

年別 著重探討之環境議題

1972 年 環境保存及能源管制 1992 年 環境污染及環境永續保存

2000 年 環境污染、能源管制及生態保育 2002 年 環境永續議題

2004 年 環境保護及環境污染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因此,從以上議題被重複探討的類別來觀察,不難發現,無論是國內 或國外的環境議題,都希望透過控制環境污染及保護快速減少而不易再生

(49)

的能源,積極的期待透過各種方式找到落實的策略及方法,甚至透過環境 教育的手段,不斷的推廣環境保育被內化的,以達到環境保護及資源永續 利用的目的。

(50)

2.6 相關研究

研究是一個學科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步驟,不僅可以提供各種研 究成果,以加強各學科的知識背景,更重要的是這些研究累積下來的知識,

可以加以綜合分析,並從中建構各學科的理論(賴鼎銘,1990)。而當一門 學科的研究達到特定的發展階段時,領域中有些研究人員便會開始思索學 科的發展歷史,評鑑它現階段的地位,注意它未來可能發展的狀況。

綜觀學者們對景觀研究或都市發展及演變向度的探討角度,本小節就 其研究內容進行概要的敘述與分析。

一、李麗雪(1993)「都市公園發展觀點探討台北市都市公園之演變」

為藉由從台北市與歐美都市公園發展之比較,了解台北市在不同 的公園建設階段,嘗試著引入什麼樣的規劃概念,來解決都市問題;

並藉著對各時期公園的設置目的,相關法令的執行,民眾對公園使用 型態等因素的探討,了解台北市都市公園現況是如何被塑造而成。

二、王小璘(1998)「以景觀專業教育課程發展方向的淺見為論題」

從國內外景觀研究之發展重點包括造園景觀史、生態與文化保 育、都市景觀、住宅景觀、校園規劃、工業景觀、庭園與公園、美質 評估與意向分析、環境認知、資源經營、坡地規劃、濕地與海岸地區 規劃、景觀植物、休閒遊憩、環境教育及民眾參與規劃經營等,並探 討景觀教育課程之專業整合的重要,亦是未來重要趨勢。

三、王小璘(2000)「在亞洲各國的景觀教育-兼述亞洲景觀教育學者聯盟 備忘錄論述」

(51)

闡述 21 世紀景觀建築的方向,因邁入一個由大尺度環境所構成的 新紀元,更強化景觀專業角色與工作範圍。並敘述以 21 世紀的需求來 看,景觀的專業教育有如社會教育組成的複雜系統,需要多層次的研 究。

四、王小璘(2003)「在台灣地區景觀學術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主要為藉由蒐集,並加以分類分析近 20 年來(1981~2000 年)發 表於各大專院校的碩士論文,以及發表於景觀及相關學報的期刊論文 的方式,並加以分類分析,期能由所分析的資料中得知景觀近 20 年在 台灣的研究發展趨勢。

五、郭瓊瑩(2004)「自永續景觀發展趨勢談台灣景觀教育應有的象度與厚 度中」

文章中,擬以永續景觀之世界潮流與發展趨勢,比較國外相關大 學景觀教育範疇,探討國內大專院校之景觀教育課程中應有的向度

(Spectrum)(含廣度與多樣性)。並用景觀教育之厚度(Thickness)

來探討如何評估其預期之效益。

六、蔡厚男、江中信(2004)「在全球化與景觀專業教育改革之困境與發展 策略」

探討面對二十世紀全球化潮流之衝擊,景觀建築教育的品質提昇 與發展策略。同時,面對未來的景觀建築有越來越多的義務與機會去 介入環境品質與人類生活,需有的多元價值與多樣化的認知與技能。

(52)

2.7 小結

綜合本章2.1 節~2.6 節相關文獻回顧,整理有關景觀理論與觀念上的陳 述,已經有好幾個主要景觀專業的認知和發展或是思潮歷程、典範等相關 論文被提出。本研究分析其研究方法及結構大體而言,這些研究的步驟與 程序觀念構成了本研究的理論操作遵循原則,雖然每一個主題的研究方法 不盡相同,但是對瞭解思潮、歷程、典範等時間軸向的研究所操作模式皆 有一定的相似程度,卻國內至今未有一個完整的景觀研究演變歷程的架構 出現,故為了對國內景觀學術研究貢獻一份心力,而進行本研究。

景觀的意義與發展除了會隨著不同時代社會需求,及問題處理的目標 差異而不斷改變之外,今日的景觀執業與研究已經不再停留於僅是個人創 意的層面上,將自然、生態、社會等資源相結合,以符合人類生理健康與 福祉的基本需求,並使人與資源之間建立一種合諧、均衡的整體關係已成 為未來重要趨勢。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research project tries to examine the issues of domestic green hotel service design, integrating QFD and VAHP, as well as to construct green criteria and their

There are two main topics in this thesis: personalized mechanisms for exhibitions and interfaces equipped with cyber-physical concept and the services supporting for this

In order to promote urban renewal, urban design, and urban landscape movement, Hsinchu city government held “2000 Chu-chieh youth urban designer camp” for two sessions in year

(1995),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Reg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aver.(1979),Territory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Hsinchu County coast as an example, bases on ecological planning method, complies with landscape ecology, selects appropriate landscape element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field of eco-museum, traditional settlement, cultural landscape, touring and recreation, and industrial strategic planning to trigger local

In our experiment, knowledge structures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present representative topics, related techniques and issues, but also help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The first estimation is made by psychology practical model in this research, grading each landscape by use of slide, and analyzes tourist’ s preferred roadway landscape type; t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