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 實數〔教學說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1 實數〔教學說明〕"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01 實數【教學說明】 1100912

單維彰.高中數學別冊(一) 1

1 實數〔教學說明〕

教學目標

如文本的第一句話,這一課的目標就是說明「實數」是測量所得的數;但是此時僅能以感官經驗 來理解「測量」的意思。

實數是測量所得的數,亦即一個長度相對於單位長的倍數。實數就是數線上所有點的坐標。

數線上的點,不全是有理點,剩下的就是無理點。

能讀 與 符號,能用口語說出 「是正整數」,並能用這些符號溝通。

(正)整數用來點數離散量,實數用來測量連續量。雖然數線上也有正整數,但它們不是用 來點數離散量的正整數。無理數是「揀剩的」,沒必要討論它們的算術封閉性。

主要設計理念

1. 如開場白所述,多數教材陳述的是結論,並沒有真正說明「實數」是什麼。雖然本篇也沒有 真的說明,因為我們無法真正說明「測量」,但是若以感官經驗來理解「測量」,畢竟朝向 真實的實數概念再走了一步。所謂真正的「測量」概念,就要講到實數的完備性了,請看後 面的教學素養。根據「時而言/旋而上」的教學理念,此時並不適合提它出來。

2. 國一(7 年級)就學了數線,但是當時大概僅能用它當作正負數的表徵,此時二度學習數線,

理解的層次要提高一些。例如要理解「單位長」是另外給定的一條線段,並非如某些學生所 說「1 是單位長」。

3. 「數」與「量」以前是兩種概念,就好像點數和測量是兩種行為,所用的數分別是(正)整 數與實數。雖然它們共用了1, 2, 3, 4 這些數目字符號,但是意義不同。這個概念差異,經常 被數學課忽視,但是其實很明顯;這就是為什麼除法有兩種,有時候 7 2 應該算出 3 餘 1,

有時候卻是 3.5:因為根據情境脈絡,我們能判斷有時候要做正整數除法,有時候要做實數 除法。在計算機程式語言裡,符號7 是整數的 7 還是實數的 7,就需要嚴格限定(明白宣告 或默認宣告)。本文提出這個相對概念,但是受篇幅所限,只有淺談即止。

4. 所謂「嚴謹」的數學,主張要證明任意線段可以做任意 n 等分(n ),而且還堅持必須

「幾何作圖」。本文採感官經驗,直接假設「任意線段可以做任意n 等分」。事實上,這是

「幾何教學公設」之一;它最早在1960 年代由美國 SMSG 提出,後來由伍鴻熙教授予以推 廣。伍教授主張在學校的數學課程中,可以增加若干條「數學教學公設」以利教學的進行,

並且有助於鞏固概念。作者支持此提議。本篇的二分點、三分點、四分點、…,就是前述公 設理念的應用,學生根據感官經驗都能接受這個想法,而且它確實正確,就當作公設吧,別 再鑽進細節了。

(2)

01 實數【教學說明】 1100912

單維彰.高中數學別冊(一) 2

5. 大家都知道 2 為無理數的「標準證明」。作者同意張海潮教授與其他許多教授的主張:那 個「標準證明」對中學生完全沒有意義。那個證明之所以那麼繁複,是因為它從《幾何原本》

演繹而來。但歐幾里得當年只能使用「不可公度量」概念(參閱後面的教學素養),跟現在 的學生所具備的基礎知識相當不同。《幾何原本》的整個「無理數論」(第十卷)早就被後 來的知識取代了,實在沒有必要「抱殘守缺」這個 2 為無理數的「標準證明」。本文直接 引用算術基本定理(7 年級就有經驗)來「說明」 2 為無理數,並未使用正規的數學證明語 法。這是一個「以實例教學」的實踐。

6. 課文最後一節,其實是呼籲教師同仁,不必過度評量無理數的算術封閉性。

教學備忘

1. 為了將數學作為精確溝通的語言,《別冊》總是注意數學的語言層面教學。所以正式講 是

「正或負」的意思, 是「是正整數」的意思;它們只是簡化口語表達的符號,切莫在此 引進整套的邏輯符號與集合符號。

2. 本課作業看似有 2 題探討無理數的算術封閉性,彷彿自相矛盾。這是因為希望讓學生有論述 的機會。譬如第2 題,如果學生要以 u 2 和 u 2 1 舉例,說明不能肯定 1 u 是不是 有理數,則教師要留意的是,學生有沒有想到必須說明 1 2 和 2 1 都是無理數?(以

2 為無理數作為前提。)這一份作業是「論述」,可以口頭說明,跟筆試中的選擇題(複 選題)意義不同。

3. 承上,作業第 3 題的重點是希望學生想到,要論述某敘述「未必正確」時,只要舉出一組反 例就行了。這也是請教師要協助學生明白的一個重要的思考方法。

教學素養

「實數測量」的真正意義如下;以下m、n、k 都是正整數(k 可能是 0)。《幾何原本》的第一 命題就是複製線段,而且在希臘人的純理性思想裡,誤差是不存在的。所以線段 A 是線段 B 的 n 倍長是可測量的。幾何作圖(尺規作圖)保證了任一線段的 m 等分是可作的,因此線段 A 是 線段B 的 n

m倍長亦是可測量的。特別可以取m 為 10、100、1000、…。若點 P x( ) 在數線的正 側,如果OP 恰好是單位線段的 n 倍長,就測完了,而 x n。否則點P 必然落在接連兩個整數 點之間(這是一條公設),亦即 a0 x a0 1,其中 a0 為正整數或 0。

接著,我們用 1

10 單位長,從點 A a0( )0 開始,向右連續複製它,如果恰好到達了點 P 就測 完了,否則持續做到不超過點P 的最大複製次數 k。令 1

10

a k ,則 a0 a1 x。用同樣的方式,

1

100 單位長,從點 A a1( 0 a1) 開始,向右連續複製它,如果恰好到達了點 P 就測完了,否則 持續做到不超過點P 的最大複製次數 k。令 2

100

a k ,則 a0 a1 a2 x。依此類推,如果始終 沒有測完,就會產生(不嚴格)遞增的有理數數列 a0a0 a1a0 a1 a2、…,而且它們全都 小於x。這時候我們呼叫完備性公設,而認定 x 這個「實數」是前述有理數數列的「極限」。

(3)

01 實數【教學說明】 1100912

單維彰.高中數學別冊(一) 3

無理數來自「不可公度量」的概念。《幾何原本》定義兩線段A、B「可公度量」的意思是 存在第三線段C,使得 A 是 C 的 m 倍長、B 是 C 的 n 倍長。我們可以論述,如果 m、n 有公因 數,則可以放大C 而仍為 A 和 B 的公度量線段。譬如若 m 21、n 6,則可以讓C 變成 3 倍 長,它仍可公度量A 與 B:A 是(新的)C 的 7 倍長、B 是 C 的 2 倍長。這就是分數可以約分的 意思。而公度量線段C 不可能任意拉長,因為如果它比 A 或 B 還要長,就不可能是它們的公度 量線段了。所以「可公度量」的兩個線段,必有最長的公度量線段;這就是分數可以約到最簡的 意思。應用到數線上(希臘沒有數線觀念),若點P 在數線的正側,而且線段 OP 與單位線段可 公度量,則有第三線段C,使得 OP 是 C 的 n 倍長、單位線段是 C 的 m 倍長,這表示點 P 是有 理點,它的坐標是 n

m;而 n

m可以化約到最簡分數,卻仍是點P 的坐標。

但是並非任意兩線段接可公度量。例如正方形的一邊A 和它的對角線 B 就不可公度量。換 到數線上,就是說,令 ( 2)P ,則OP 與單位線段不可公度量。用《幾何原本》的想法,這個證 明只能用反證法。假設A 和 B 可被 C 公度量,他要論述以 A 為邊長的正方形 QA 和以 B 為邊長 的正方形 QB 可以被 QC 公度量(希臘人還沒有平方數的觀念,他們認為作為面積的數和作為長 度的數,是性質不同的兩種數)。用我們的話來說吧,QAQCm 倍,2 QBQCn 倍,2 而畢氏定理說 2m2 n 。接下來就是「標準證明」裡的那一番論述,推論 m 與 n 有公因數 2。2 因此C 可以拉長為 2 倍而仍是 A 與 B 的公度量線段。前面的論述保證 C 可以再拉長 2 倍、再拉2 倍、…,而一直是 A 與 B 的公度量線段。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樣做下去,C 的長度總有一 天會超過A。

以上就是 2 為無理數的「標準證明」的來源。對於現代的學生,實在沒有必要用那麼古老 的想法來完成這個證明,對吧?對學生來說,只要他們明白:沒有任何分數 n

m 能夠

2

2

n

m

同理(雖然很少學生能明白這是「同理」),沒有任何有限小數能夠平方等於2,這樣就達到概 念學習的目的了。

SMSG(School Mathematics Study Group)是美國新數學(New Math)運動的代表作──或 者說代罪羔羊。所謂「新數學」不是數學的風潮,而是數學教育的風潮。此一風潮雖以美國最為 醒目,但其實是所謂「自由世界」的風潮(共產國家除外),而始作俑者未必是美國。蘇聯在 1957 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後,引起美國朝野的恐慌,導致全面性的「自強」運動。運動的 其中一環是教育,特別是科學教育。而數學是所謂的科學之母,所以當然被捲進漩渦的中心。因 應而來的美國數學「教改」,多少採取了新數學的課程與教材教法概念。SMSG 跟著新數學運動 在1960 年代初期鵲起,如野火燎原地蔓延,短期內出版了非常多教材,臺灣也在短短幾年之內 翻譯了大量的教材,而它卻在1970 年代初期被迅速地「撲滅」了。臺灣接獲消息,也迅速地改 弦易轍。如今,教育界傳聞的新數學以及 SMSG 多半是負面消息,可是當年在中學時代讀過那 批教材的教授們,卻多半肯定那段時間所受的教育(也許教授們是偏頗的樣本群)。

依作者之見,SMSG 來得太快,難免矯枉過正、操之過急;但是它被撤除得也同樣太快,並 沒有給它反省、修訂、與答辯的機會。一股腦地終止SMSG,可能就像英文諺語說的:把洗澡水 和嬰兒一起潑出去了。SMSG 提出許多數學教育上的主張,並不全是餿主意,把它們全部打入冷 宮,也不見得公平。為了教學目的而約定「數學教學公設」的想法,就是其中之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民國 57 年,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正式實施, 教科書改由國立編譯館主編, 數學教科書之編製 成立有

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107 學年度 12 年國教素養導向教學單元設計 領域/科目 語文/國語 設計者 曾嘉慧 實施年級 五年級1. 總節數 共

國轉變 þ) 一薯,已由美圈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於 2001 年 3 月出版,置于君方教授十餘年來研究觀音信仰.

在寫本文時, 筆者正任教一幾何課。 在收集該課程的資料期間, 筆者從 Arthur Baragar 教授的個人網頁 (參見 [1]) 中認識到一些既漂亮且易明的構圖幾何。 在 Baragar 教授和他之 前的學生 Patrick

伍鴻熙教授是加州柏克萊大學知名的複幾何學家。 原先他只是客串性質, 在上 一個與下一個研究之間的空檔, 為當地學區看看新編的中小學數學教科書, 沒想到

本期 「有朋自遠方來」 訪問英國牛津大學教授 Nigel Hitchin。 Hitchin教授 從大學、 研究所到任教都在牛津, 數學傳播難得有機會藉由訪談, 一窺英國高等數

美國加州大學 Berkeley 校區教授 Hartshorne 在教了幾年古典幾何之後, 認為 20 世紀 的數學家對於 「幾何原本」 應該有新的看法, 應該繼續發展 「幾何原本」 的數學。 他在參考資料

教、婆羅門教之中。根據文獻年代及流傳情況推斷,故事的原型最早來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