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區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研究問題與 假設;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為重要名詞釋義。現在分別針對 各節的內容一一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乃是由於人的本能具有神聖的啟迪作用;

世界上偉大的文藝作品都是人類靈感產生所形成的智慧結晶。靈感是創造 性活動過程中所出現一種心思功能達到高潮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能導致 藝術、科學與技術產生新的構思和觀念(朱智賢,民 78)。

所謂靈感(inspiration),韋伯字典指出是先知者或倡導者超自然的看 穿或者去傳達事實;或說靈感是一種內在活動的項目表現,就像精神蒐集 或情感行為所形成的一種力量一樣(William Allan Neilson 1958)。而牛津辭 典則是指一種呼吸或注入一些想法、點子、目標進入心中,以形成令人讚 賞的感覺、覺醒或一些提議、行動(蔡焜霖,民 89)。另外,創造心理學 解釋靈感的出現,是經過一段潛伏的醞釀階段,然後內心出現新奇的意 念;而當代心理學中的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則認為是當事人對 問題或複雜事物的組成要素之間的關係有了重新的認識(國立編譯館,民 89)。

此外,靈感產生的核心特性,Thrash&Elliot(2003)從心理學角度研 究,指出超越、喚起和動機三個方面。所謂超越指靈感的產生朝向一較好 或較重要事物的可能,喚起指事物的存在價值及意義等事實被引起,動機

(2)

指靈感產生形成一有慾望的動機狀態去進行新的捕捉。靈感產生特性,不 只是在事物本身內容,更在事物本身構成價值,即是認識每一事物較新和 較好的可能之下,去進行事物的組成處理,感應到事物有用之存在,包含 對事物鑑識與對事物喚起之適當性,建立出對事物合適之知覺。

至於個體產生靈感方面,是可以藉著啟發個體在接受事物方面,對事 物了解構成動機,從事物中產生靈感;或者是建立在事物相關聯結方面,

讓每一主意浮現。個體產生靈感方面將關係到個體知識經驗及個體主動狀 態方面。

此外,完形心理學主要是在探究知覺意識的心理組織歷程。完形心理 學強調:知覺經驗雖得自外在刺激,惟各個刺激可能是分離、零散的,而 完形所得之知覺卻是有組織,原因是在集知覺而成意識時,多加了一層心 理組織(李姍姍,民 87)。因此在任何一個「視覺場」中(也許是一幅畫 或某一場景),能否把其中的幾個視覺元素連結起來,看成一個有組織的 外觀輪廓,端視這些元素之間是否存在知覺上的某種關連。為了找出元素 間真實存在之關連性,完形心理學派找到了若干著名的原理及法則,稱為 Gestalt Law(完形法則),包含對視覺創作十分有用的「相似性」、「對 稱性」、「連續性」、「封閉性」、「共同命運」等,這些被完形心理學 派研究歸納出來的視覺規律,可以幫助平面圖像的設計人員,闢建一條能 夠穿透點、線、面及空間之造形、色彩、圖案、質感、動作等方面,進而 通往視覺認知之道路。

誠然,靈感的啟發主要是建立在認識事物較新和較好的可能,去進行 事物的組成處理,以知覺到事物有用之存在,而完形心理學則是在探究知 覺意識的心理組織歷程,包括知覺心理特徵中知覺的相對性、知覺的選擇 性、知覺的整體性、知覺的恆常性、知覺的組織性,以及完形視覺法則中

「相似性」、「對稱性」、「連續性」、「封閉性」、「共同命運」等方

(3)

面去知覺對相關事物之需求。因此未來靈感啟發學習過程是可以建立在以 完形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探討對事物喚起之適當性,建立出對事物合適之 知覺。

另外,攝影已成為社會上普遍的文化活動之一,然而相關的學會、社 團或專業刊物、網路論壇皆指出,大部分的攝影者都花太多的時間在硬體 設備方面,對於創作方面之內涵實在關注太少;創作的內涵應該關聯攝影 者內在深層的部分,是以人的觀察思想、情感及經驗,綜合多個層面演繹 而產生靈感。攝影的創作靈感指攝影者對周遭事物的一種內在觀感,即是 對四周的人、事、地、物引起好奇,進而去觀察與了解,慢慢在腦中呈現 一些畫面,形成一種內在的觀感(秦愷,民 87)。對一個有靈感的攝影者 而言,他總是強烈的發現問題,不停的對事物思考,在不知不覺中把一件 事同其他事物聯繫起來。因此對於社會、人文、科技、生態或者何人、何 事、何時、如何等一般、特定、已知等問題,皆可以從個人的豐富生活體 驗、豐沛的情感和豐富的想像力等靈感的刺激與練習,來適切的表現出攝 影方面的內容與主題。

綜合言之,了解靈感產生來源及啟發過程將有其必要性。過去國內少 有研究探討此方面,國外研究即使探討此方面,也較少建立在教育過程,

特別是職業學校方面及攝影應用領域。本研究藉著以完形心理學理論為基 礎,建構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並探討對學生學習之影響,如此可作為 未來啟發學生靈感之參考,以作為後續相關研究參考之用。

貳、研究目的:

一、以完形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建構一個高職學生「攝影靈感啟發學習 模式」。

二、依據「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設計一套適合高職學生學習的教 學方案,並探討對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

(4)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壹、研究問題

一、依據研究目的一,提出下列研究問題:

(一)本研究以完形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所建構之「攝影靈感啟發學 習模式」是否可以解釋實際觀察所得之資料?

二、依據研究目的二,提出下列研究問題:

(一)依據「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所設計之教學課程,是否可以 提升高職學生攝影靈感之學習表現?

(二)深入了解接受「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教學後,實驗組學生 的攝影靈感歷程與轉變情形為何?

貳、研究假設

研究問題二之(二)是質的分析,這裡僅針對研究問題一、研究問題 二之(一)提出研究假設,並設法加以考驗。

一、依據研究問題一,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一)本研究以完形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所建構之「攝影靈感啟發學 習模式」與本研究所蒐集的高職學生觀察資料可以適配。

二、依據研究問題二之(一),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一)依據「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所設計之教學課程可以提升高 職學生靈感啟發之學習表現。

1. 感覺組合表現方面

1-1 實驗組學生在形狀組合量表分數方面,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1-2 實驗組學生在色彩組合量表分數方面,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1-3 實驗組學生在質感組合量表分數方面,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1-4 實驗組學生在動感組合量表分數方面,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5)

2.經驗喚起表現方面

2-1 實驗組學生在事物聯想量表分數方面,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2-2 實驗組學生在事件關係量表分數方面,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2-3 實驗組學生在事物關係量表分數方面,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3.慾望動機表現方面

3-1 實驗組學生在自我實現量表分數方面,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3-2 實驗組學生在技術目標量表分數方面,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3-3 實驗組學生在內在慾望量表分數方面,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4.價值構成表現方面

4-1 實驗組學生在價值取向量表分數方面,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4-2 實驗組學生在自我價值量表分數方面,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4-3 實驗組學生在價值構成量表分數方面,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所建構之「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主要對象是以國內高 職學校廣告設計科、美工科、影視科、圖文傳播科等科日間部學生 為研究範圍,並不包括其它科別,以及夜間部、補校、建教班、實 用技能班等方面之學生。

二、本研究所建構之「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主要是以戶外攝影相 關的人、事、地、物為攝影表現之研究範圍,並不包括室內攝影及 拍攝後電腦影像處理等方面。

三、本研究依據「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所設計之教學方案,主要 是以台北市立大安高工圖文傳播科二年級學生為研究範圍,其研究 結果將以本科學生為限。

貳、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依據「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所設計之教學方案,其實 驗過程所採取之教學方式,主要是以「攝影靈感啟發教學方式」及

「一般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比較,並未涉及其它教學方式方面。

二、本研究「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之建構,研究對象為國內北、中、

南地區高職學校中,修習攝影課程之廣告設計科、美工科、影視科、

圖文傳播科等學生。由於部分學校學生未能參與量表施測,因此研 究對象選取無法採取隨機叢集抽樣方式,改採分層立意取樣方式。

三、本研究「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之建構,將以國內北、中、南地 區高職學校,修習攝影課程之廣告設計科、美工科、影視科、圖文 傳播科學生為研究對象。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因人力、時間、環境等 因素無法進行普查,僅以分層立意取樣方式來進行調查。

(7)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壹、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

所謂完形心理學,主要是以強調知覺組織的原理原則,理解各種知覺 的現象,諸如:形狀知覺、大小知覺、空間知覺、運動知覺、錯覺,以及 知覺的相對性、選擇性、整體性、恆常性、組織性,過程包含回憶、行為 表現及價值形成等方面(李姍姍,民 87)。而本研究主要是指學生在攝影 靈感啟發學習過程,能建立在事物形狀、色彩、質感、動感等組合、排列、

統一等知覺方面,以及能從事物間共同特質或座落位置關係來喚起過去的 印象,和能形成一股內在慾望,進行目標實現,以及能知覺到周遭所要尋 求之價值事物,然後建立在攝影畫面之價值構成等方面。

貳、靈感(Inspiration)

靈感在牛津辭典是指一種呼吸或注入一些想法、點子、目標進入心 中,以形成令人讚賞的感覺、覺醒或一些提議、行動(蔡焜霖,民 89)。 完形心理學則認為是當事人對問題或複雜事物的組成要素之間的關係有 了重新的認識(國立編譯館,民 89)。而本研究靈感是指學生在攝影過程,

能體認周遭對象物形狀、色彩、質感、動感的「相似性」、「類似性」、

「連續性」等關係較新、較好的可能,並喚起過去相關知識與經驗,以形 成一股內在慾望,然後透過攝影技術,表現事物有價值之一面。

參、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Photographic Inspiration Heuristic Learning Model)

本研究以完形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提出一個包含感覺組合、經驗喚 起、慾望動機與價值構成四個成分的「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本研究 假定這些成分具有因果關係,其間的關係為:感覺組合會直接影響到學習 者的經驗喚起、慾望動機和價值構成,而經驗喚起會影響到慾望動機及價

(8)

值構成,慾望動機也會影響到價值構成的學習表現(見圖 1-1)。本研究 中的感覺組合、經驗喚起、慾望動機與價值構成皆是以攝影為特定領域,

以下分別說明之:

圖 1-1: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

肆、感覺組合(sensation synthesis)

感覺組合是指對象物形狀、大小、空間、運動等方面的相對性、選擇 性、整體性、恆常性、組織性等聯結(李姍姍,民 87)。本研究依據相關 的文獻探討後,認為「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中的感覺組合變項包含了 形狀、色彩、質感、動感等四個變項。本研究以修訂的攝影感覺組合量表 來測量感覺組合變項的四個主要因素。學生在形狀組合的得分愈高,表示 愈能了解事物間形狀之關係,能進行形狀之結合;在色彩組合的得分愈 高,表示其愈能了解事物間色彩之形式,能進行色彩之組合;在質感組合 的得分愈高,表示其愈能了解事物間質感之規律,能進行質感之結合;在 動感組合的得分愈高,表示其愈能了解事物間整體動感之關係,能進行動 感之組合。

伍、經驗喚起(experience arousal)

經驗喚起是指回憶過程關係到個體本身過去對事物曾有過的相關經 感覺

組合

慾望 動機 經驗

喚起

價值 構成

(9)

驗和印象方面(黎煒,民 89)。本研究「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中的經 驗喚起是指學生在攝影過程,經由觀察周遭事物間共同特質或座落位置等 關係時,能喚起過去的相關知識和經驗方面,並且以事物聯想、事件關係、

事物關係代表經驗喚起。學生在事物聯想的得分愈高,表示攝影過程,愈 能從事物間的材質、顏色、符號、喜好、特點進行聯想;在事件關係的得 分愈高,表示攝影過程,愈能從事件整體的結果、演變規律性、參與情形 及多方面了解來喚起過去相關事實和經驗方面;在事物關係的得分愈高,

表示攝影過程,愈能從事物間的分類、共同特質及座落關係來喚起過去相 關知識和經驗方面。

陸、慾望動機(desire motivation)

慾望動機指個體對相關事物的喜愛、興趣等慾望程度,並且建立在一 目標實踐之過程(Thrash&Elliot,2003)。本研究依據相關的文獻探討後,

認為「攝影靈感啟發學習模式」中的慾望動機變項包含了自我實現、技術 目標和內在慾望等三個項目。本研究以修訂的攝影慾望動機量表來測量慾 望動機變項的三個主要因素。學生在攝影自我實現的得分愈高,表示愈能 從事物的組合,展現對社會周遭的相關報導,實現自己設定的目標計畫;

在攝影技術目標的得分愈高,表示愈能結合相機之光圈、快門、各種焦距 鏡頭,以及採光、曝光等攝影功能來表現事物間的特徵或者影像之形式;

在攝影內在慾望的得分愈高,表示學生愈能滿懷希望、展現熱忱和自由的 選擇周遭有興趣之事物進行攝影表現。

柒、價值構成(value construct)

價值構成指事物組成之「相似性」、「對稱性」等方面,能建立在事 物間有意義、有價值之構成方面(吳嘉寶,民 83)。本研究「攝影靈感啟 發學習模式」中的價值構成是指學生在攝影過程,經由觀察周遭事物間關 係時,能知覺到各種不同價值取向之事物,並形成自我價值觀,然後能價

(10)

值構成在攝影畫面之中,並且以價值取向、自我價值、價值建立代表價值 構成。學生在價值取向的得分愈高,表示攝影過程,愈能重視周遭人物團 體、生物型態、地方性及社會關係的各種不同價值面向;在自我價值的得 分愈高,表示攝影過程,愈知道如何去關懷周遭事物關係、如何去欣賞事 物秩序、如何了解生活的真諦和如何建立新的看法等自我價值觀;在價值 建立的得分愈高,表示攝影過程,攝影畫面愈能呈現事物間令人新鮮之結 合、能延伸畫面空間之想像力、能呈現事物間美感關係等價值構成方面。

捌、攝影(Photography)

攝影一詞,廣義是指通過攝影機(電影、電視攝影機、照相機等)使 感光材料(軟片、影片、錄影帶、電荷耦合器件)感光,藉以記錄生活影 像、傳達事物理念或表現藝術創作的活動或行為稱之(康台生,民 86;陳 寬佑,民 92)。而本研究是指由經由一般專業手調照相機、自動照相機或 數位照相機表現事物間形狀、色彩、質感、動感等靜態事物之形式關係等 靈感創作方面。

玖、學習表現(Learning Performance)

學習表現是指學生經過課程教學之後,可以經由課程的表現過程、

測驗成績、或作業等方面,來了解學生的學習表現情形(張春興,民 92)。

本研究的學習表現是指學生在攝影課程教學前後,在研究者修訂之感覺組 合量表、經驗喚起量表、慾望動機量表與價值構成量表等方面所獲得的分 數情形。學生的得分愈高,表示在感覺組合、經驗喚起、慾望動機與價值 構成等方面的表現愈佳。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主觀機率 指一個事件發生的機率由某 人決定,包括設計上的安排 設定,或者根據相信的程度 而猜測。.. 古典機率 假設樣本空間S中的每一個

把一所「好」的房間,改為:一所幽靜的,不是 面對高樓大廈,或者煩囂街道,最好還看得到海

。所謂「意象」,即是用文字寫出可見、可感的事物,這個事物

• 在「心房」進行課堂或體驗 式學習活動後,學生能以表 情符號表達自己的情緒,令 學生能以多元化的途徑表達 情緒,以便老師深入了解學

• 測驗 (test),為評量形式的一種,是觀察或描述學 生特質的一種工具或系統化的方法。測驗一般指 的是紙筆測驗 (paper-and-pencil

這是一尊日本造像的佛陀,臉孔像是日本人,表現出一種男子氣 慨、帶有嚴肅威武的相貌,創作者或許認為這樣的相貌才能代表佛的 莊嚴 (圖

對照加拿大學人麥基概括的東南亞大都市地區 Desakota 區的特徵,中國 20

二、 工作行為與活動:以工作過程、活動、行為來衡量績效,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