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危 機 研 究 」 亦 成 為 公 共 政 策 及 管 理 領 域 研 究 的 主 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危 機 研 究 」 亦 成 為 公 共 政 策 及 管 理 領 域 研 究 的 主 題"

Copied!
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背景

「危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政府中所產生的研究課題。1947 年 美國總統杜魯門,於國家安全會議下成立一個「危機小組」,希望在急迫又影響 國家存亡的重大事件上,能採取立即又適時的行動方案。11960 年代以後,「危機」

或「危機處理」漸由國際關係學者,當作一門專門的學科從事研究。1980 年代 以 後 ,「 危 機 研 究 」 亦 成 為 公 共 政 策 及 管 理 領 域 研 究 的 主 題 。( 鍾 從 定 , 2003:100)1990 年代以後(後冷戰時期),全球化趨勢興起,傳統的國家安全觀念,

逐漸被綜合性國家安全所取代。2001 年「911 事件」後,美國總結其國家安全的 戰略觀,國家安全的危機管理遂成為新時代國家安全的主流思想。

一、1960-1980 年

冷戰時期的 1960 至 1970 年代,西方國家為防止情勢失控引爆核戰,乃花費 大批人力、物力研究「危機處理」(crisis managing)的理論、方法和準則。因此有 關「危機處理」的研究課題,基本上都與冷戰密不可分。在這段時期,世界各國 對於國家安全的概念,都集中在外來的軍事威脅,即防止所謂的「傳統戰爭2 當時國際局勢正走向談判、協商之際,危機研究的重點,則由「國際體系結 構」(international system structure)走向「決策研究」(Decision-making research)途 徑。進入 1980 年代,危機與危機處理研究則轉向對於決策者、決策組織、決策 環境、決策過程研究,並結合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政治心理學等行為 科學技術與方法,企圖將政策決定過程,尤其是在危機情況下,予以剖析與解釋 預測。

總結危機的研究,自 1960 年代中葉到 1980 年代,其研究途徑與分析層次涵 蓋了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內容,而其分析與研究的對象,不外以戰爭、衝突與危

1 例如能對柏林危機、古巴危機、韓戰危機、越戰危機、伊朗人質危機等事件進行危機處理等。

(張中勇,1992:137)

2 所謂傳統戰爭,係指不使用核子武器所進行的正規戰爭,敵對雙方並避免擴大為總體戰爭。傳 統戰爭有別於核子戰爭,二次大戰以後,為了避免使用核子戰爭,造成全面性核大戰,戰爭形態 均以傳統戰爭為主。由於國際體系的特質與核子武器的嚇阻作用,二次大戰之後的傳統戰爭形成 一些特點,例如戰爭傾向有限戰爭,在目標、地區、武器上,交戰國均有所限制,交戰國數量也 較為減少。請參閱(林嘉誠、朱浤源,1992:376)

(2)

機為核心。特別是到了1970 年代中葉,危機研究似乎呈現顛峰,專書、專號等 研究成果紛紛出籠,對於戰爭的起源與壓制暴力之道,皆有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許多重要學術期刊如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國際研究季刊(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等,均相當重視並投入此領域研究;而後者更於 1977 年 3 月號,以「國 際危機:預測與處理的進展與前瞻」為專題,提出危機與危機處理研究概況。(張 中勇,1992:137-145)

二、1980-1990 年

1980 年 代 美 國 公 共 事 務 界 (public affairs) 也 開 始 重 視 危 機 管 理 (crisis management)的研究。於此之前,政府部門並無專責機構來統籌規劃危機管理的 工作。公共事務界亦未將危機管理視為主要研究的課題,更未對危機管理做系統 性及科學性的探討;傳統的公共事務研究即使存有危機管理的意識,也都停留在 消防、災後公共衛生及民防等含混零散的觀念上。然自 1970 年代後期,美國聯 邦政府成立「聯邦緊急危機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且於 1980 年代初期,在局長吉弗達(Louis Giuffrida)及「國家危機管理 訓練中心」主任維雷拉(Fred Villella)大力鼓吹下,危機管理的觀念才開始受到公 共事務學界及實務界的重視。

詹中原認為 1980 至 1985 年可視為美國危機管理實務與理論的「整合期」,

當時美國的學術界與知識界,已發展出三項基本共識:

(一)價值中立:危機的發生,可能會帶來整個事件更佳或更惡劣的結局,其決定關 鍵在決策者危機管理的能力。因此,所謂災難(disaster, catastrophe or hazard)是危 機管理不當而產生負面的結果。

(二)時間的持續性:危機的發展都有階段性,例如潛伏期、爆發期、延續期、解決 期等階段。沒有一項危機是突發,而又遽然終止的。因此,針對危機,政府部門 應強調的是「管理」的能力,包括危機管理政策之擬定、執行方案之發展等。

(三)責任及自由度:由於危機的價值中立及時間的延續性,管理危機則成為決策者 的「責任」。主政者不應以「危機為偶發」,作為推諉責任的藉口。同時由於危機 時間的延續性,決策者回應危機的措施,不能只採被動及消極的態度;而要備有 多項選擇方案,使在處理危機時,有選擇因應的「自由度」。因此,當前美國所 發展的「危機管理」領域,就是要取代「危機處理」的傳統觀念。(詹中原,

1990:96-98)

(3)

三、1990-2000 年

冷戰結束後(1990 年),發生世界大戰的可能性減少,但地區性和多樣化的「危 機事件」反而增加,世界先進各國才開始運用「危機管理」的觀念3,企圖解決 區域衝突及地方危機事件,「危機管理」頓時成為國家安全戰略的最高考量。

另外,自 1980 年代末期,社會及經濟學家開始倡導全球化的觀念,到了後 冷戰時期的 1990 年代,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全球化趨勢下的國家安全問題,

是綜合性的,包括如人權、地球環境與發展的不平衡等等問題。4各國為因應全 球化趨勢下世界局勢的轉變,例如國家界線變得模糊、經濟貿易與旅遊大量增 加、區域共同安全需求增加及非軍事安全威脅問題的興起等,因此許多新型安全 概念應運而生。例如美國提倡的「合作安全」(cooperative security)5、歐洲倡導的

「共同安全」(common security)6和亞太地區的「綜合性」安全(comprehensive security)等。(朱蓓蕾,2004:132-133)

四、2000 年以後

2001 年美國爆發恐怖主義攻擊的「911 事件」,嚴重地衝擊美國對「國家安 全」的戰略觀念,開始轉而重視「國土安全」。使得1980 年代在公共管理政策領 域提倡的「危機管理」理念,受到國家安全研究的嚴重關注。在國家安全的措施 上,開始整合軍事安全危機與國土安全危機事務,並成立「國土安全部」,使指 揮體系統合,事權統一。尤其在對抗恐怖主義-「一個看不見、不知何時會出現 的敵人」上,危機管理的理論思維與策略措施,更是受到學界與決策者的重視。

因此,一個新時代已開始,過去在冷戰時代以處理軍事衝突危機為主的國家 安全觀念業已轉變,而以綜合性安全為主的國家安全危機管理時代,正已經悄悄 的到臨。

3 所謂的「危機管理」包括危機預防、危機處理與危機解決三個活動。當時研究危機的主要目的 包括 1.透過可能導致突發性衝突武力的限制,以達到避免戰爭的目的(限武);2.化解可能的衝突 危機(化解危機);3.建立或發展危機管理的組織及制度(安全網,safety nets),以因應未來可能發 生的危機。(林吉郎,1996:20)

4 在後冷戰時期全球化趨勢下的安全面向變的更為廣闊,許多問題看似一般政策性的問題,卻有 著安全的影響。例如移民、販毒、環境保護,甚至人權等,也被列入與安全相關的議題。「安全」

於是成為一個相當廣的概念,非從綜合性的角度去探討不可。請參閱(林碧炤,1999:1-15)

5 美國柯林頓總統時代,國家安全戰略係以「擴大與交往」(Enlargement & Engagement)為主旨,

以「預防威脅出現」作為後冷戰時期,追求區域穩定與和平的國防方針,並以此發展出「預防性 國防」與「預防性防禦」的國家安全戰略,稱為「合作性安全」

6 歐安會議在 1990 年的巴黎憲章及 1992 年的赫爾辛基議定書後,開始建立預警系統及危機管理 的制度,包括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衝突防制中心等機制,稱為「共同性安全」。請參閱(周世雄,

1994:85-97)

(4)

貳、研究動機

從前述對國家安全的危機與危機管理發展背景觀察,在科技發達的現代,我 們能否以當前擁有的知識及資訊技術去管理所面臨的危機?我們對國家安全的 認識,以及對危機、危機管理的有關知識,是否足以讓我們能夠克服難以預測的 危機?此乃提供筆者對國家安全、危機、危機管理的重要研究動機。

其次,對國家安全角度言,研究危機管理的目的,即在預防及遏止危機的發 生,危機ㄧ旦爆發,則立即啟動危機應變機制,以降低損害、控制危機情勢,並 迅速將損害復原。(蘇進強,2003:168)因此,如何建構良好的危機管理活動措施,

是國家政府的重要任務,也是筆者憂國憂民所關切的重要課題。

其三,係對於台灣而言,當前影響我國國家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國防安全 危機、兩岸關係危機、外交危機、經濟金融危機及社會安全危機,(蘇進強,

2003:172-173)其中以中共對台的威脅為最主要危機。近年來,中共除藉由軍隊演 訓,加強新武器實用驗證,以提升軍力外;並不斷研發「超限戰」7「不對稱戰 爭」8及「資訊戰」等新戰法。我國政府高層雖屢釋出善意,提出希望建立兩岸 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9;在野黨意見領袖也進行所謂「和平破冰之旅」10,但都無 法免除中共飛彈威脅,而且更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對我步步進逼,不斷升高對 我方國家安全的威脅。

其四,21 世紀初,台海安全因全球化潮流的驅動,兩岸交流衍生出包括經 濟犯罪、毒品走私、海域安全、環境生態…等諸項問題,其中更以 SARS 疫情,

最令人怵目驚心;亟需兩岸政府以綜合性、合作性的安全觀念來共同解決問題,

但中共政權仍縱容國境犯罪與走私,漠視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安全問題。尤其若從 中共對台進犯企圖觀察,可能包括經由各種途徑,例如運用宣傳、資金進出、派

7 美國的「911 事件」,恐怖份子所採取的手段近似中共所研究「超限戰」的戰法,這些手段不勝 枚舉,包括暗殺、爆炸、綁架、縱火、襲擊、劫機、謀殺及恐嚇,而這些行為經常是有組織、縝 密計畫的。請參閱(喬良、王湘穗,超限戰,1999:11-20)。

8 所謂的「不對稱戰」,廣義而言,係指避開敵人的優點所遂行的戰爭,亦即以我方的相對優點 來對付敵人的相對弱點。美國官方出版的「1998 年戰略評估」對不對稱戰的定義為:「不對稱的 威脅或技術,就是不遵循公平戰鬥的準則,包括所有作戰及戰略方面的奇襲,以及不按照美國規 劃的武器使用模式來遂行戰爭。」(顧崇廉,2003:84)

9 請參閱 520 總統就職演說全文(2004.5.21),自由時報(台北),第 6 頁。

10 國民黨主席連戰及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紛於 2005 年 5 月份訪問北京,並與中共國家主席兼總 書記胡錦濤見面,商談兩岸和平、對等及交流等事宜,但並未得到正面回應。

(5)

遣特工(第五縱隊11)、培養影響力的代理人、結合黑幫、吸納同路人及發展組織 等作為,對台進行滲透、破壞、分化、竊密、顛覆或製造騷動,對台灣的經濟穩 定、政治安定、社會秩序與公共安全等,都會造成嚴重威脅傷害。(李宗勳、章 光明,2004:42)

除前述的生存威脅外,台灣同時亦面對諸如政治安定、經濟安全、國土保全、

海域安全、社會秩序、環境生態及人民生活等議題的相關威脅。當前,我國國家 安全所面臨的挑戰是多元的,包括「傳統軍事因素」與「非傳統因素」,非傳統 因素則必須兼顧經濟、社會、政治、族群、科技、環境、健康等。因此,我國必 須以綜合性國家安全危機管理的觀念,來預防威脅杜絕危機。

世界各先進國家莫不依其國家安全威脅,建立符合其國情制度的國家安全危 機管理體制。尤以美國藉由反恐怖戰爭部署,整合政府各部門負責國家安全危機 管理的機構,提升聯邦緊急事件管理署(FEMA)的功能,成立「國土安全部」統 合指揮危機事件事權;並以「弱點管理」的思維,建立國家安全危機管理機制,

來因應多元化危機的時代,此能為我國借鑑與效法。因此,本論文的研究動機係 針對當前國家安全面臨多元危機的背景,冀盼研究一套能管理各類危機的思考分 析模式及增進危機管理的知識,俾利於學術上的進步或實務上的運作。

參、研究目的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基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在研究國家安全危機管理活動的分析模式

本論文主要在從國家安全與危機、危機管理的有關知識中,進行整理、研究 與探討。除將危機管理從公共組織管理領域,引用到國家安全的範疇外;同時也 探討近代學界對國家安全危機管理研究的相關知識理念與模式,以提出適用於分 析國家安全的危機管理活動模式,用以觀察我國的國家安全之危機事件案例。

二、在對國家安全的危機事件進行「案例研究」

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案例研究不但能使人記取經驗,也能學習新 的知識。近10 年來,影響我國生存發展最大的慘痛經驗,莫過於 1996 年的台海 軍事危機、1999 年的 921 集集大地震及 2003 年的 SARS 疫情危機。然而此三個

11 所謂第五縱隊(fifth colum)是指一種間諜組織,其性質與特務隊、便衣隊相似。1936 年西班牙 內戰期間,佛朗哥將軍率領四個縱隊進攻馬德里時,潛伏在馬德里城內之便衣隊及特務人員乘機 在城內發動暴動,並開城響應佛朗哥將軍。此後,由此一事件引申,凡隱蔽在本國內之敵國間諜 與特務人員均被稱為第五縱隊。(林嘉誠、朱浤源,1992:124-125)

(6)

危機,均歸屬不同的類型與種類。由於國內對危機、危機管理的學術研究尚屬起 步階段,政府對危機的界定不甚明確,且缺乏良好的應變機制與制度,三次危機 均造成國家重大傷害。因此,本論文係以該三次危機的危機情境,以及政府的危 機處理作為觀察背景,用危機管理活動模式進行分析探討,俾利瞭解政府於此三 次危機過程中的危機管理活動,以獲取過去的經驗與教訓。

三、在提升國家安全危機管理活動的相關知識

雖然當前資訊科技的進步一日千里,且民主環境的多元化,使人類的生活水 準更加提升進步,但人類反而要面對更多元的「危機」。其中不僅包括戰爭型態 因資訊科技進步而改變,連天氣水土環境,也因人類的不當利用,而轉變成為人 類安全的威脅,尤其是科技所帶來「全球化」的衝擊,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更是無 遠弗屆。因此,筆者冀望針對過去我國的經驗和教訓,去發展出有關危機管理的 應用知識,以應付一些難以預料的危機,此才是人類謀求生活幸福與永續發展的 正確之道。

四、在對國家安全的危機管理提出建議

企業保險是奠基在對未來是不可預測的假設上,而危機管理的基本假設則是

「危機隨時存在,而且危機會在度發生」。從過去十餘年經驗證明,每隔4-5 年 就會發生一次影響國家安全的重大危機事件,但它可能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 來,就如1996 年台海危機、1999 年的 921 地震及 2003 年的 SARS 危機一般,

即屬不同的類型。因此,未來國家仍然難免會出現重大安全危機事件,至於會以 何種形式、類型出現,雖然仍難以預測,但依據危機管理理論,以前次危機的經 驗教訓為基礎,檢討、演練並修正總體計畫,才是預防下一次危機的不二法門。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即在根據我國過去發生過的危機事件案例,提出檢討及建 議,以為政府政策參酌。

(7)

第二節 危機管理的相關理論與文獻探討 壹、國家安全與危機管理的相關理論

一、危機的相關概念

危機的英文字「Crisis」,即由希臘文「Crimein」一字而來,為「決定」(to decide) 之意,故危機是決定性、關鍵性的ㄧ刻。(詹中原,2004:3)「韋氏大字典」對 危機之解釋為「一件事之轉機與惡化的分水嶺」。遠東英漢字典解釋:「危機乃指 難關,危急存亡之際」。故危機是「一段不穩定的時間和狀態,迫切要人做出決 定性的作為」

「危機」的概念、意義與用法大概是危機研究的一大「危機」,此基於研究 者的角度、學術訓練、研究方法等差異,使得危機的「定義」不能獲得共識。更 複雜的是,某些學者常將「危機」與「壓力」(stress)、「驚慌」(panic)、「災禍」

(catastrophe)、「暴力」(violence)等概念加以同義使用。為求一個能為多數學者接 受的共識定義,危機研究者大致尋二個方向努力,即自「系統觀點」與「決策觀 點」出發來解釋危機的意義,其中包括宏觀的界定與微觀的界定12。(張中勇,

1992:138-139) (一)危機的定義

中國古云:「危機即轉機」,即是指危機具有正面及負面效果13。至於何種狀 況為危機?如前章所述,則無明確的界定;但完全依個人主觀判定,似嫌過於抽 象。(黃新福,1992:22)首先對組織危機的概念作有系統之模式建構的,當推 赫曼(Charles F. Hermann)於 1972 年綜合前人有關危機管理的看法,歸納出三 項認定危機的標準:1.危機乃是未曾意料,而倉促爆發所造成的一種意外驚訝;

2.威脅到組織或決策單位之高度優先價值或目標;3.在情況急遽轉變之前,可供 反應的時間有限。

現代西方學者對「危機」的界定甚多而混雜,以下試從國際關係與公共關係 兩類領域,例舉各種定義如后:(依時間順序)

12 所謂「宏觀界定」是指由宏觀分析的觀點來說明體系的變化,包括各國家、國際社會成員間 之互動是否會影響體系穩定;而所謂「微觀界定」係由微觀分析觀點出發,其所謂的「危機」是 指決策者的認知。(張中勇,1992:139)

13 筆者從系統理論觀察,認為危機未必就是轉機,因為危機會促使系統失去原來的均衡穩定狀 態。當危機解除,系統僅是恢復原來的均衡穩定狀態,並不會見得會更好,必須依據經驗檢討並 修正系統狀況,如此危機才能成為轉機,否則危機並不能成為轉機。

(8)

1.國際關係領域-宏觀的界定14

(1)威納和卡恩:從軍備與管制指出危機的 12 個面向,包括 A.參與國需要高度的 心智活動和計畫行動;B.危機威脅到國家的目標和目的;C.危機的後果,將成為 當事國未來的另一種危機;D.危機是事件的轉捩點,會產生一種新環境;E.對情 勢評價及因應措施的不確定性增加;F.控制力或影響力會減少;G.經常造成行為 者之間的壓力和焦慮;H.參與者的情報特別缺乏;I.危機增加時間的壓力;J.危 機改變參與國之間的關係;K.危機增加行為者之間的緊張;L.含有高度戰爭之危 險,對國家利益及基本政策目標造成威脅。(Wiener & Kahn,1962:66)

(2)楊格:危機是一種打亂體系或部分體系運作的情境,也就是體系內一種急遽 與突然變化的狀況。(Young, 1967:10)

(3)摩爾斯:危機是突然出現的一種情況,要求一個國家或多個國家必須在相當 短的時間內做成一個政策選擇,此種情況要求在彼此不相容,而都具有高度的價 值目標之間作一選擇。(Morse, 1973:6)

(4)傑克森:危機是發生於一個系統的事件或一連串事件,必須符合下列要件:

A.必須與人們要求政府的責任有關。在自由民主的國家通常包括:對於主權和利 益的責任;恢復或避免失去憲法的秩序;避免與減少人民生命財產損失。B.決策 時間有限制。C.未來無法預期。(Jackson, 1976:211)

(5)史奈德與狄辛:國際危機是兩個或多個主權國家間的一連串互動,而這些國 家正陷於嚴重衝突中,雖尚未發生實際戰爭,但相信戰爭有高度發生的機率。

( Snyder and Diesing, 1977:6)

(6)布理哲:危機是一種情況,具四種性質:A.內外環境的激烈改變;B.對基本價 值的威脅;C.可能伴隨或導致軍事衝突的高度可能性;D.對外在威脅的反應時間 有限。(Brecher, 1978:6)

(7)倫敦國際戰略研究學會會長:危機暗示一種挑戰和反應,雙方都希望能改變 歷史的方向,以利於己方。(Alistair,1979:159)

(8)貝爾(Coral Bell):危機是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某種關係中的衝突將會 升高到足以威脅改變那種關係的程度。(Alistair,1979:159)

14 林正義曾嘗試將國際關係學者對危機的定義,區分為兩大派:即 1.從一國之內的決策過程來 定義危機-為微觀的定義;2.從國與國之間的互動來定義-為宏觀的定義(林正義,1994;144),

然筆者認為兩者其實不易區分。

(9)

(9)杜奇:國際危機應有四種特性 A.包括一個重要的轉戾點在內;B.必須做某種 決定;C.至少有一方面的主要價值受到威脅;E.事發突然,而必須在時間壓力之 下決定。(Deutsch,1991:211)

綜合前述國際關係學派對「危機」的定義,可歸納以下特徵:(1)危機是一 種情境,威脅國家利益及基本的政策目標;(2)危機具時間壓力;(3)危機要求必 須決定;(4)危機有高度戰爭的性質。(詹中原,2004:6-9;26-27)

2.公共關係領域-微觀的界定

(1)羅賓遜(Robinson):危機應就下列特質判斷:A.對事件起源的確認;B.可供反 應的時間;C.對相關人造成其價值實現或損失程度。

(2)彌爾本(Milburn):認為情境具下列特徵:1.決策者能察覺其受威脅的價值是 重要的,並加以關切。2.是非預期的,因此無一套計畫或任何現存方案可用來處 理危機。3.在價值損失前,可供決定並採取行動的時間相當短暫。

(3)道頓:認為危機通常和威脅或逆境等的意涵相互使用,危機意味著個人或一群 人,若不採取補救措施,將會產生負面影響。(Dutton,1986:502)

(4)菲克:危機是一段不穩定的時間與不穩定的狀況,迫切要人做出決定性的變 革。如果採取變革時,則局勢不會惡化,就會有轉機,兩者機率通常各佔一半,

然而決定大局者還是當事人。(Fink,1986:15)

(5)雷利:情境具有以下五種屬性,就是一種組織危機,包括影響範圍廣大、急 需迫切地注意、具有意外的成分、要採取行動及超出組織的控制範圍之外。

(Reilly,1987:80)

(6)韋克:雖危機造成的後果嚴重,但因事前徵兆與其結果間之因果關係很薄弱,

故決策者會覺得該危機事件的發生機率較低,所以對危機之詮釋及判斷端賴當事 人的直覺感應,而無法運用理性計算的方式來予以確立。(Weick,1988:305)

(7)羅森莎爾:認為危機會對社會、制度及組織等的基本利益及結構產生嚴重的 威脅。從管理觀點來看,危機會使人在時間壓力及相當不確定的情境下作出重要 的決策。(Rosenthal et al., 1989: 10)

由以上公共關係學派學者對「危機」的界定,可歸納以下特徵:(1)危機是 一種情境或事件,會對組織或決策的基本目標、價值造成威脅;(2)危機本身具 不確定特徵,故很難以理性預估,只能事前預防及設想應變計畫,但無法完全避 免;(3)危機可能由內、外環境因素造成,其洞察則有賴於決策者的認知及感應。

(10)

更因其具有時間急迫性的特徵,故決策者需要在有限時間內及極度心理壓力下推 出重要的決定及變革;(4)危機具有未預警性及負面性結果,若對其爆發前的徵 兆 加 以 忽 略 的 話 , 則 可 能 對 整 個 組 織 的 價 值 或 結 構 造 成 影 響 。(黃新福,

1993:24-27)

綜合國際關係及公共關係學派對「危機」定義的看法比較,國際關係學派顯 然是從國家、國家對國家等宏觀角度切入看待危機;而公共關係學派則傾向從組 織層面觀察。兩派的相同點是,均認為「危機」是一種威脅的情境、具時間壓迫 性及必須做決定;而國際關係派更認為危機會威脅到國家利益、政策目標,且具 有高度戰爭危險。總合以上觀點,筆者認為以「危機係指組織(或行為體)因內、

外環境因素所引起的一種對組織生存及利益,具有立即且嚴重威脅性的情境或事 件。」為較貼切的定義。

(二)認識「危機」

危機管理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察覺環境中的危機徵兆,進而採取措施消弭問 題。因此,決策者對危機認知力的高低,往往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亦是決策成 功與否的關鍵。但決策者往往礙於以往成功的經驗,以及自我認知能力上的限制

15,而未能對危機的初期警訊予以注意,並採取適切的回應及處置措施,以致錯 失良機,促使組織遭受嚴重傷害及損失。

1.對危機的知覺

危機事件的爆發,常會有持續出現的徵兆,不過大部分的機關組織礙於認識 能力不足,或組織文化上的限制,常有漠視或低估危機警訊的習慣。因此,認知 層面的差異,不僅影響問題的察覺,形成不同的態度,進而發展到行為意象上的 行動差異。(楊國樞,1989:466-467)Billings 等人即曾對危機的認知提出ㄧ個新 的模式,從理論與實證來分析解釋(如圖1-2-1),區分人們對危機的認知過程:

為(1)首先確認引起危機的誘發事件與察覺問題的存在;(2)將問題界定為是否為 危機,包含對可能損失價值的認知、損失機率的高低及時間的壓力等。16

15 決策者的缺失常包括,社會輿論(認知)的壓力、資訊過多或太少及情報錯誤、危機情境下 的心理壓力及群體盲思等對決策影響,所產生的錯誤決策。請參閱(黃新福,1992;64-109)

16 由此模式圖發現,危機對於組織威脅性的強弱,端視可能損失價值的大小、可能損失機率的 高低及時間因素而定,但此類的認知過程,會造成組織中的決策者對問題重要性的評斷,因而影 響組織之行動與決策執行方向。請參閱(朱愛群,2002:114-115)

(11)

問題的察覺 界定一項問題為危機

問題範圍知覺的重要性 對理想狀況及實際狀況 指標精確度與信賴程度 對目前差異的不同解釋

反應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的程度感應到有效回應,

包括不行動、例行解決方式 (應變計畫)或原始的解決方式 若忽視問題,所知覺到的負面效果 (例如:差距增加、負面效果增加、

、解決方式失效等)

對滿意解決方式所知覺的時間

1-2-1:危機知覺模式

資料來源:Rogert S. Billings et al., 1980:301;朱愛群,2002;113

2.對危機的診斷

對危機的診斷工作,就是針對已發生、未發生和可能發生的事件,進行評估 分析。對危機診斷的範圍與對象,依照不同的層面、項目、內容、階段,而會有 不同的觀點。朱愛群認為,可從宏觀角度、個人、組織與環境互動層面,以及預 防與行動的層面等面向來進行診斷。宏觀的角度包括辨認危機的可能性、對危機 的估算(機率)、對危機的預防等三個面向;個人、組織與環境互動的層面,約 有經濟性因素的威脅、外來的資訊攻擊、突發因素、重大損失、精神病理因素、

健康因素、認知因素、人力資源因素等;在預防及行動的診斷層面上,則包括策 略行動17、技術性及結構性的活動18、評估及診斷活動19、傳播活動20、心理與文

17 策略行動包括組織哲學是否有危機管理、有無進行危機管理與危機組織理念、是否整合危機 管理與策略規劃過程、有無包含危機管理小組及外部人士觀點、有否危機管理的訓練及工作團 隊、有無危機模擬及危機管理是否有多元化的策略等子項目。(朱愛群,2002:117-118)

18 其子項目包括,是否成立危機管理單位或小組、有無設立危機管理預算、有無危機管理政策 及應變手冊的制定與更新、有否將組織內人力資源、資財、設備等項目輸入電腦資料庫建檔、是 否有建立一個策略性的急救與醫療設施、有無外請專家等。(朱愛群,2002:118)

19 包括是否有法律及財政方面的威脅與義務、有否保險的規定與範疇、有否環境影響評估、是 否有依序列出日常作業中的重要事項、能否對於早期警訊的偵測、檢查及議題的管理、有無從事 潛在危機的研究、對過去危機有無追蹤檢討及有無嚴密且持續的檢測時間表等。(朱愛群,

2002:118)

20 包括有無危機管理的媒體訓練、是否加強公共關係、是否增加對當地社區的瞭解、有無增進 與利害關係人及利益關係人的關係(如媒體、警察的關係)、有否使用新的傳播技巧管道及是否

實際狀況的指標 差距大小:差距 理想的狀況(歷 超過某種標準時 史規劃、或其他 , 問題會被知覺 人的標準) 到。

對 可 能 損 失 機 率 的 知 覺

知 覺 危 險

所 知 覺 到 的 時 間 壓 力 可 能 損 失 價 值 的 認 知

(12)

化活動21等。(朱愛群,2002:111-119)

Pauchant & Mitroff(1992:49) 提出「危機管理的洋蔥模式」(如下圖1-2-2),

認為促使組織傾向危機或危機預防,有四個主要因素。就像洋蔥ㄧ層ㄧ層的,每 ㄧ層都非常重要。最外層(第四層)包含危機管理的組織策略-現存的組織方案、

程序與危機處理機制,此表層最易顯現,能輕易發覺危機。第三層是評估組織運 作結構每日的狀況,是假定每個運作區域都有危機管理計畫,但是在組織內部工 作的人,通常不易察覺組織結構如何影響他們的工作及互動方式,也不太在意對 組織結構的危機。第二層是組織的文化面,即管理者與員工之間,對「危機」議 題的溝通方式,例如可不可以說或可不可以做等。第一層則表達了組織中的個人 主觀經驗,包括個人面對組織運用的各種危機防禦機制之偏好度,或其既存的焦 慮程度等。Pauchant & Mitroff 使用以下模型對具危機傾向與具危機預防的組織進 行診斷(如下表 1-2-1)。(詹中原,2004:138-157)

1-2-2:危機管理的洋蔥模型

資料來源:Pauchant & Mitroff,1992:49;詹中原,2004:137

提供答詢資訊管道並保持通暢無阻等。(朱愛群,2002:119)

21 包括決策階層是否強烈認同危機管理、有否強化與相關團體的關係、是否能增進警示訊號的 接受程度、是否能瞭解人為與情感對危機的影響、是否擁有民眾/員工的心理支持、是否有壓力 及焦慮的管理、有否對過去危機及危險性的回顧、是否具備對組織文化的認知與掌握程度等。(朱 愛群,2002:119)。

個人防禦 程序 危機管理的專責單位

危機管理的方案、技術與程序 第四層:組織策略

第三層:組織結構

第二層:組織文化 第一層:組織中的 個人主觀經驗

組織信念與合理化

(13)

1-2-1:暗藏危機的組織與對危機有所準備的組織 模型 暗藏危機的組織 對危機有所準備的組織 4.策略 1.傳統的策略管理

2.注重生存與成長 3.限制性的目標 4.片斷性的利害關係人 5.反應性的危機管理策略

1.挑戰組織的假定 2.注重發展與學習 3.分享性的目標 4.擴大化的利害關係人

5.反應、準備以及互動性的策略 3.結構 1.缺少專為危機管理所建立的特

殊結構

2.注重彈性與控制的平衡 3.缺少專為危機管理建立的特殊 機制

4.古典的組織設計方法

1.有效的危機管理單位(CMU)

2.注重組織中創造與毀滅的平衡 3.特殊的獎賞、任務與訓練 4.對時間與空間存有挑戰性的概念

2.文化 1.自我膨脹/自我退縮的文化 2.過度使用有缺陷的理性(較預 防危機的組織多出 7 倍)

3.沒有警覺到文化的限制 4.沒有認知與挑戰危機的能力

1.積極的自我關注文化 2.接受與挑戰危機

1.心理 1.被自身的情緒與認知重重束縛 2.持續的追尋實存及自我的滿足 3.對於焦慮有高度的防衛機制 4.自我膨脹/自我退縮

1.較少束縛 2.注重問題的界定

3.適當的防衛機制並接受焦慮的存在 4.積極的自我關注心態

資料來源:Pauchant & Mitroff,1992:146;詹中原,2004:157

3.對危機的評估

危機管理的首要工作即是建立有效的預防系統,防止危機的發生。危機的發 生,也就是掌握警訊,發現危機徵兆,防患於未然。危機預防的方法是建立風險 評估(Probabilities of Risk Assessment)。建立風險評估有三步驟,第一是面對危機 首先要界定危機,即認識危機,並把可能發生的危機狀況加以界定、釐清;第二 是列出危機,即列出可能導致危機的各種狀況;第三則是運用 PDC 解決法,即 將所有的危機狀況,一個個整合分析,以科學化的風險評估,預測各種危機的發 生 機 率 , 再 就 各 別 狀 況 進 行 PDC:預防(Prevention)、偵測(Dection)、矯正 (Correction)。所謂預防是讓危機發生的先決條件不會存在;偵測是密切注意每個 可能導致危機的狀況是否已經出現;矯正即是當危機狀況已經出現,造成實質傷

(14)

害後,就得進行危機處理,以解決問題,減輕傷害,終止危機。危機預防通常使 用的時間比危機處理多,但費用卻比危機處理少。但危機預防最重要的還是要有

「危機意識」和能力,但危機意識最大的障礙是「自滿」(邱強口述,2001:8-19) 4.危機類型的探討

形成危機的因素及種類甚多,由不同角度分析則有不同觀點。危機之所以發 生,是可能來自組織的內部及外部。內部是在組織整體運作過程中,個人行為模 式疏失所造成組織生命及財務之損失;外部則係由組織所處環境,無論國內或國 外各項因素造成。其因素可分為自然災害、人為災害所引起的生命、財產上的損 失,其層面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環境保護等各項因素,具有總體性與 全面性危機。由於危機發生原因種類複雜,兹就國內外各專家對危機的分類方 式,進ㄧ步探究其本質。(廖訓銓,1999:84-86)

(1)明居正:區分危機為六大類型。A.大型天然災害。B.重大交通災害。C.科技意 外。D.人為誘發,但不到戰爭階段,如群眾事件。E.戰爭。F.大型的政治、經濟 危機,如金融風暴。

(2)洪秀菊:以種類區分危機,如就社會體制產生之現象,有文明危機、能源危機、

環境危機、金融危機、資本主義危機、人質危機…等。就國際危機的性質,可區 分為實質危機、程序危機。依其影響的範圍可分為外交政策、國際危機。

(3)陳朝威:就群體及組織觀點,區分 A.個人危機與群體危機。B.內部危機與外 部危機。

(4)費軻(Leon Fink):就危機產生的型態,區分為:A.可預測、預知的危機,如颱 風、地震、水災、種族衝突等。B.認知不全的危機:因意識瞭解錯誤所遭致之危 機或政府與民眾所產生之差距造成之危機,如經營健全的銀行,因遭受財政不健 全或管理階層舞弊謠言所累,而遭擠兌甚至倒閉之情形。C.無聲危機:如環保、

教育、文化、貪污等危機,平時不易感知。

(5)歐特(Otto):將危機區分為物質界造成的危機(大自然與科技)、人類趨勢演進 形成的危機(對立與惡意),以及管理疏失造成的危機(扭曲的價值觀、欺騙與行為 不當)等三大類,其中又區分為天然危機、科技危機、衝突危機、惡意的危機、

管理階層價值觀扭曲的危機、欺騙危機及管理不當所導致的危機。(Otto Lerbinger, 于鳳娟譯,2001:11-14)

(6)紐德及安托可(Mayer Nudell & Norman Antokol):在緊急及危機管理手冊(The

(15)

handbook for effective emergency and crisis management)中所界定的五大危機類 型。A.天然災害:包括風災、洪水等。B.交通意外事件。C.科技意外事件:如化學、

核能意外災難。D.人為誘發的災難:如政治示威事件、綁票犯罪等恐怖事件。(詹 中原,2004:15-16)

(7)史雷白茲塔渥和彌卓夫(Shrivastava & Mitroff,1987):危機是一連串複雜交錯 事件所引發,為便於管理及預防,可將危機的諸項形成原因及具體事件視為是分 類的依據,並以這些形成的要素(內外環境因素、人為的因素、技術因素、經濟 因素等)分類畫出下圖 1-2-3。再根據此分類來從事危機爆發前的預防工作。22 技術/經濟

產品/服務上的缺失 巨大的環境破壞/工業 廠房缺失/工業意外事件 大範圍的制度失敗 電腦故障 自然災害

不完全或未揭露的訊息 政府危機 破產 國際危機

內在環境 外在環境

不能適應或變遷 怠工 組織崩潰 恐怖主義 溝通有誤 主管遭綁架 怠工 廠外產品遭下毒 廠內的產品遭下毒 仿冒

仿冒 不實謠言、惡作劇及惡意中傷 謠言、惡作劇、中傷、毀謗 工人罷工、抵制

非法活動 性騷擾

職業性的健康上疾病

個人/社會/組織 1-2-3 危機的靜態分類

資料來源:I.I. Mitorff & Will Mcwhinney,1990:107;黃新福,1992:44

在對危機的成因及分類深入分析後,可以發現危機是無所不在的,且任何單 一的偶發事件,都足以透過骨牌效應的方式引發出另ㄧ危機。因而任何變數都是

22彌卓夫認為造成組織危機的成因相當多且複雜,但由於知識能力、財力及人力資源上的限制,

無法對上列的各項潛在性危機同等重視及防範,因此建議每個組織應依據危機結構的相似性加以 分群歸類,建立起所謂的「危機組合」(crisis portfolio),再從各個危機群中,至少選擇一項危機 作有計畫性的防範演練。由於同ㄧ類的危機在性質上多少有些相關,故若能對每ㄧ組群中的其中 一項加以防範,也就等於提供類似經驗來防範其他幾項的危機。(Pauchant & Mitroff,1992:49)

象限一 象限二

象限三 象限四

(16)

人們從事危機管理時所應加以考量的。但往往因為時間及能力上的限制,而無法 對其詳盡的搜尋及規劃,因而只好透過分類的方法,對危機作概略的歸類,而從 中尋找有助於管理策略擬定的法則。(黃新福,1992:43-46)

誠如美國聯邦緊急危機管理局(FEMA)首任局長吉佛達(Louis Giuffrida)所 言,危機管理的目標包括處理平時自然和人為的災難,以及戰時兵災等綜合性的 目標。(詹中原,1990:3-4) 因此,政府的危機管理政策不應該僅以單一災難的預 防計畫為導向,行政體系應利用有限的人力資源,綜合考量行政轄區內各種可能 產生的危機,而預設以多目標為導向的危機管理政策。

本論文對於國家安全危機的類型歸類,係指向劃分為戰爭、天災人禍和全球 化趨勢下危機三種類型,都是指超越地方政府能力,而必須由中央統籌規劃辦理 者,而當中央政府不能及時解除危機,一旦危機繼續擴大將會影響政權穩定及國 家社會安定,而此種危機本論文統稱之為「國家安全的危機」

5.危機的特性

對於危機的定義、類別各家學說見解不盡相同,但若進ㄧ步就危機的特性加 以分析,各家學說亦不能統一。這當然與危機的高度顛覆性與無法歸納性有關。

但若能從各種見解中,透析歸納出危機的特性,則將更有助於對危機的掌握。以 下將各學者對危機特性的看法,歸納以下幾點如後:(朱愛群,2002:32-35;余康 寧,1991:7;蔡進雄,1998:52-53)

(1)威脅性:威脅性的強弱主要依可能損失價值的大小、可能損失機率的高低及時 間的壓力而定。費軻(Fink)具體的把危機的威脅性,以「危機壓力表」顯示,將 可能受影響的價值分成十級為縱座標,使組織能夠找出危機影響值高的原因,然 後主動消除這些原因。(韓應寧譯,1989:57)

(2)緊迫性:當危機突然發生時,決策者必須立即對情境作出適當的反應,往往 在時間的壓力及資訊不足的情形下會影響決策的品質。但有些學者認為危機雖非 ㄧ定有時間壓力,但決策壓力ㄧ定具備。(張中勇,1992:141)

(3)不確定性:包括狀態的不確定、影響的不確定、反應的不確定等,此三種特 性正是對管理者的能力及組織的應變措施,形成一種極具挑戰的考驗。若無法有 效的對危機掌控或緩解,待危機散發開來,恐會措手不及。

(4)階段性:危機的發展有如疾病,其走向有脈絡可循,學界有從三階段(危機前、

危機時、危機後)、四階段(舒緩階段、準備階段、回應階段、恢復階段)、五階段

(17)

(評估、預防、準備、回應、恢復)等,來分析危機的發展過程。(朱愛群,2002:61-68) 對於會有如此不ㄧ樣區分,可能因個別案例的不同,依研究重心而略有差異。關 於此部分將於後文分析說明之(危機的發展階段)。

(5)複雜性:危機所造成的災害,常具有複雜性及複合性。難以簡明呈現危機脈 絡或發展途徑,讓人無法掌握,難以預測其走向;而決策者所採取的策略與行動,

也是複雜而權變的。

(6)結果雙面性:危機的產生,可能對組織造成嚴重傷害,但若處理得宜,不僅 可以為組織加分,還能提振鼓舞士氣。因此,危機也是一種轉機,端賴處理危機 的成功與否決定。所以危機具有成敗存亡的雙面性。

(7)新聞性:危機的魅力特質,若符合媒體市場追求新奇煽動性題材的口味,則必 無法逃避媒體關注。經媒體擴大渲染,使危機成為社會主流議題,則將導致危機 威脅升高、決策者壓力增加。但組織若能妥善處理媒體,媒體也會成為助力,而 非完全是阻力。

(8)壓力性:前述所及,基於危機具有威脅性、時間的緊迫性,即其他來自組織內 外部因素之影響,使得危機當下之情境,致使決策者產生決策壓力。適度的壓力 可提升決策品質,但壓力過大,則會造成決策與執行上的不良影響。

綜合上述危機的特性,可以發現危機在認知上,有可預測性及不可預測性

23;在爆發範圍上有廣泛性及複雜性;在發生時空上,有不確定性;在處理時,

有時間的緊迫性。組織的決策者在作危機的認定時,可以根據上述所列危機的特 性,加以區隔,並妥善作好危機的防護措施。

6.危機的發展階段

鑒於危機種類的複雜、特性的多元,對於危機發展階段的觀察,各家學者的 看法,也多不同。茲從國際衝突與公共管理兩類領域對危機發展階段的看法,臚 陳如下:

(1)兩階段的區分:史奈德及狄辛,他們兩人所創建的危機發展階段理論,是研究 國際危機的典範。他們將危機的發展階段區分為前危機與危機兩大階段。前危機 階段,經過危機門檻,則可能升高為戰爭或解決危機(投降或解決)。在危機處

23 筆者認為,譬如國際衝突是兩個國家或多個國家政府間,在嚴重衝突下的一連串互動。雖未 達實際戰爭,但可以認知到戰爭有極高發生機率。因此可以明顯預測,決策的時間亦較疏緩;但 天然災害,如地震、颱風,在科技尚未達有效預測的水準下,天然災害通常是突然降臨,瞬間造 成嚴重災難,使決策者的決策時間相當急促。因此,危機具有可預測及不可預測的雙重特性。

(18)

理期,可能會有很多不規則的震盪起伏,表示危機處理不是ㄧ次就能澈底完成,

可能需要藉由溝通、協調,或配合各種外交及武力展示等手段。(Glenn H. Snyder&

Paul Diesing,1977:15)

1-2-4:危機階段-危機門檻圖

資料來源:Glenn H. Snyder& Paul Diesing, 1977:15

(2) 三 階 段 的 區 分 : 除 上 述 以 特 性 對 危 機 發 展 的 發 展 階 段 分 類 外 , 尚 有 (Brecher,1978:21 ; Ramee,1987 ; Nudell & Antokol,1988:38-51 ; Nanamker et al.,1989:15-21;Mottola,1982)等學者,將危機的發展階段劃分為三大階段,即 危機爆發前、危機爆發與解決階段等三階段,進行研究分析及檢討。並以此三階 段的劃分提出處理的三階段策略,包括危機的預防(preventing crisis)、危機處 理(managing crisis)及危機解決(solving crisis)等(李宗勳,1999:116;林吉郎,

1996:16)。

(3)四階段的區分:費軻(Steven Fink,1986)指出危機有四個發展階段-危機潛伏 期、危機爆發期、危機處理期、後遺症期。(韓應寧,1987:37)危機潛伏期就是 警告期,又稱「事件發生前」階段。爆發期,指事件開始爆發初期嚴重的影響。

危機處理期,指危機爆發後對危機的掌握、控制狀況。後遺症期,指危機經過處 理後,其威脅與損害性雖然減低,但仍須訂定解決目標,並努力達成。

(4)五階段的區分:朱延智在其博士論文-小國軍事危機處理模式研究,以及專著

-「小國危機處理:搶救台灣」中,將危機的發展歸納為危機醞釀期、危機擴散 期、危機爆發期、危機處理期、危機後遺症期等五個階段。

危機門檻

利益衝突

溫和衝突行為

挑戰

突然的 抵抗

對抗

戰爭

(19)

(5)六階段的區分:特諾(Turner,1976):在其對英國 1966 年至 1967 年間所發生的 Aberfan 煤礦廢土倒榻事件,1968 年的 Hixon 火車交通事故及 1974 年所生的 Summerland 渡假旅館火災事件的個案分析中,將危機的形成區分六階段,即由 概念上的錯誤開始、危機潛伏期、事件的突發、開始蔓延、尋求救援及救助、整 個文化的完全調適等六階段。

另外,有國內學者陳朝威就企業危機發展流程,區分為潛伏期、爆發期、後 遺症期、解決期等;危機管理的步驟則分為發現危機、遏止危機及處理危機等。

孫本初將危機的發展區分為危機爆發前、危機爆發時及危機爆發後的運作與活 動;明居正則把危機區分為潛伏期、爆發期、延續期及解決期。廖訓銓就危機管 理的步驟,將危機發展區分為危機預測及預防階段、危機準備階段、危機發生處 理階段及危機發生後之檢討評估階段等。

綜合而言,對於危機的發展與處理,應如何劃分階段,實繫居於該項事件或 該種危機的性質,或依研究者的研究目的與取向而定,並未有一定標準。而本論 文對危機發展階段的論點,係基於美國危機管理署(FEMA)組織對危機管理階段 劃分為舒緩、準備、回應與回覆四個階段政策作為標準指標。但筆者認為,FEMA 對於舒緩與準備兩個平常時期的政策,事實上是較難以明確區分的。依據FEMA 組織的論點,舒緩政策是在規劃軟、硬體建設計劃;而準備階段在規劃應變的組 織、裝備、訓練與資源管理等等,但事實上兩者皆可放在危機管理總計畫中來統 一規劃,而不再區隔為舒緩、準備階段。而如果其中該兩項政策中,有工作任務 重疊性質或必須協調管制者,均可以在一個機關內就能獲得統一協調解決,反而 可以減少任務或機關重置,因此達到精簡工作、任務、經費的目的。

因此,基於以上看法與論點,筆者在本論文中對於危機發展與處理階段的劃 分,乃採取美國學者納那美克(J. F. Nunamaker)等人提出的危機管理活動模式,

區分為危機爆發前、危機爆發時,以及危機爆發後三個階段的處理活動,以作為 觀察分析與探討危機「案例研究」的階段劃分方式。採取該動態管理模式對危機 發展區分為三階段的主要優點,是(一)以危機管理的觀點來看待危機,而非危機 處理;(二)不但能運用到危機發展階段觀點,而且也兼顧到危機處理的看法;(三) 採取三個階段的劃分方式,雖然對危機狀態發展的觀察,較無法達到細微深入的 目的,但卻有兼容並蓄之功,且具有簡單明瞭,不會過於複雜難辨的功效。

(20)

二、危機管理的概念界定

有關危機管理(crisis management)的概念與運用,在美國可以追溯到 1933 年,當時美國成立「國家危機委員會」(National Emergency Council, NEC),該會 為 總 統 的 專 業 幕 僚 。1939 年重組為「危 機管理室」(Office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為白宮辨公室的直屬機構。危機管理在美國形諸法規制度化,則 是始於1950 年的兩項重要法案-聯邦民防法(Federal Civil Defense Act)及災難 救助法(Disaster Relief Act)。(詹中原,1990:98-99)1970 年代末期,即美國成立

「聯邦緊急危機管理局」(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之前,

美國政府並無專責危機管理的制度與組織。1980 年代初期,在美國危機管理機 關、組織、學界專家的配合努力下,危機管理遂成為公共事務學界研究的主流24 由於危機管理是 1980 年代後的新興研究領域,因此各種對於「危機管理」

的界定仍然紛亂複雜,尚未有一致的看法。以下列舉國內外學者專家觀點(僅列 較具代表性者),臚列如下:(黃新福,1992:55-56)

(一)國外專家

1.海耶氏(Richard E.Hayes):危機管理是一種適應性的管理及控制過程,其是由 以下 6 個管理步驟組成:密切地對環境監視(monitering)、實際地對問題做瞭解、

找出可用的備選方案、預測行動方案的可能結果、決定行動方案、下達處理方向 及排定計畫內容等。組織能否有效地處理危機,取決於(1)現有的行動計畫,是 否對環境高度瞭解,且深入考量各種因素及具有彈性。(2)組織的管理體系,必 須有發展及執行計畫的能力等兩因素。

2.卡斯特和羅森威(Fremont E. Kast & James E.Rosenzweig):管理是協調組織中 人力及物質資源,以完成組織目標;而危機管理的目標,乃是避免或降低危機發 生時,組織或個人的危害。

3.彌卓夫與皮爾森(Mitroff & Person):將危機管理區分為危機警訊偵測階段、預 防及準備階段、遏止災害擴大階段、恢復階段、學習等五大階段。強調事前對警 訊的偵測及相關準備工作。

24 對於危機管理的理論研究是 1980 年代初期,在美國 FEMA 的首任局長吉佛達(Louis Giuffrida) 及「國家危機管理訓練中心」主任維雷拉(Fred Villella)大力鼓吹下,才開始受到公共事務理論與 實務界之注意。再由「全美公共事務學院聯合會」及「國際市政管理協會」兩大團體的共同配合 努力下,危機管理乃成為公共事務學術界研究主流的一環;而聯邦、州及地方各級政府亦開始以 全國性的整體觀念來統籌規劃及執行危機管理政策。(詹中原,1990:98)

(21)

4.費軻(Steven Fink):任何防止危機發生的措施,都算危機管理;任何為消除危機 所產生的風險與疑慮,而使人更能主宰自身命運的方法,都是危機管理。所以最 簡單的危機管理,就是應變準備;而最有效的危機管理,包括預測危機、建構危 機應變計畫、發現危機、隔絕危機、處理危機,並做好與大眾傳播媒體的關係。

5.雷利:危機發生前,應對危機的警告訊息做適切的偵查,並舒暢溝通,做好危機 的因應決策;危機發生時,要成立危機處理小組,負責處理危機,並將危機隔絕;

危機發生後,應立即針對危機的原因加以診治,加速損害復原的工作,最後將發 現的組織缺失,再修正組織管理計畫,以為下一個危機作充分準備。(Reily A.H.,

1987:36-42)

6.那納美克:將危機管理規畫成-危機爆發前、危機發生時及危機解決等三階段,

以此作為探討指標,並分別規劃所需管理活動,建構出「危機管理動態模式」 (Nunamaker et al,1989:7-32)

(二)國內學者

1.詹中原:危機管理是動態的規劃過程,包括危機訊息的偵測、危機的準備與預 防、損害的控制及處理、復原工作的進行、不斷的學習及修正等五大步驟與三大 階段。(詹中原,2004:19)

2.朱愛群:危機管理是對危機情境維持一種持續性、動態性的規劃管理過程,其目 的是避免組織的危險與不確定之傷害,使組織更加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朱愛 群,2002:25)

3.余康寧:為減少災難爆發時,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發展並動員相關人力、物 力各項措施的過程。這些措施包括組織、命令、控制、協調、計畫、激勵、溝通,

即為因應危機的不確定性,藉由資訊回饋不斷修正、調整工作等。(余康寧,

1991:10)

4.廖訓銓:政府為防止國家生存及利益遭受損失,所進行之政策策略規劃、執行(處 理)、考核評估之一連串過程,包括事前之預防機制、發生時之處理機制及事後 之檢討評估等。(廖訓銓,1999:89)

5.蔡進雄:組織對於危機有計畫、有組織的管理措施與因應策略,此一管理措施與 因應策略包括危機的準備、處理及復原等過程。(蔡進雄,1998:53)

根據上述國內外學者對危機管理的定義,筆者將危機管理的內涵,歸納出以 下幾點:

(22)

(一)危機管理並非一般性的規劃工作,其內容至少應包括危機訊息的偵測、危機 的準備及預防、損害的控制及處理、復原工作的進行、不斷的修正與學習等。

(二)危機管理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管理工作,為確保管理成效,組織應有一個常設 性且受過嚴格訓練的危機管理團隊。此常設單位負責一切有關危機處理的事件,

並向組織的高層管理者負責。

(三)危機管理是一項整體規劃的管理策略,其所強調的是組織與外在環境的互動 觀念,以及其對內部的管理運作;故管理計畫的內涵,需將內、外環境因素都考 慮在內。

(四)危機管理是一項綜合性,且跨越各種領域的管理實務,因此要做好危機管理 工作,必須整合各類科學的理論與實務。

綜合前述的分析,本論文對危機管理所做的定義為:「危機係因組織的內、

外環境因素,所引起的一種對組織生存具有立即且嚴重威脅的情境或事件。組織 欲做好危機管理工作,必須以長期規劃的觀點,建構一套周延的管理策略及應變 計畫,並從不斷的學習與演練驗證中修正調適。」

三、國家安全的範疇與發展 (一)國家安全的界定

「國家安全」這個名詞的內涵,不但具有模糊性,而且也不斷地演變。這個 名詞最早是 1945 年在美國公開使用,然隨著時代演變,使它具有許多涵義。狹 義的國家安全是指軍事安全;廣義的國家安全則包括非軍事安全的範圍。從冷戰 時代到全球化時代,世界已有重大改變,並帶來新問題。所以,舊的國家安全概 念必須檢討,國家安全的內涵與範圍正在擴充延伸,尤其面臨全球化時代,綜合 性安全的概念,亦漸成形。

1.名詞與定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羅斯福總統從未用過「國家安全」這個名詞。「國 家安全」此一名詞,是1945 年美國海軍部長富里斯塔(James Forrestal)(美國首任 國防部長)在參議會接受質詢時首次使用。此名詞到了 1947 年,已在國會普遍使 用,而且完成國家安全法(National Security)的立法,且依該法設立國家安全會議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這個名詞一直保持模糊的定 義,雖官方與學術界的定義也很多,且多有缺失,但卻能表現出該時代的環境背 景。依年代列舉各種定義如下:(萬仞,1995:3-6)

數據

圖 1-2-2:危機管理的洋蔥模型
表 1-2-1:暗藏危機的組織與對危機有所準備的組織  模型  暗藏危機的組織  對危機有所準備的組織  4.策略 1.傳統的策略管理  2.注重生存與成長  3.限制性的目標  4.片斷性的利害關係人  5.反應性的危機管理策略  1.挑戰組織的假定 2.注重發展與學習 3.分享性的目標  4.擴大化的利害關係人  5.反應、準備以及互動性的策略  3.結構 1.缺少專為危機管理所建立的特   殊結構  2.注重彈性與控制的平衡  3.缺少專為危機管理建立的特殊   機制  4.古典的組織設計方法  1.
圖 1-2-4:危機階段-危機門檻圖
表 1-2-2:冷戰前後世界新舊秩序的差異  新、舊秩序差異  舊世界秩序  新世界秩序  國家安全的主要威 脅  蘇聯、第三世界的革命力量 獨裁、環境品質低落、全球經濟問題  軍事力量的目的  擴大嚇阻、防禦歐洲、海外 干預能力  基本嚇阻→核武裁減、聯合國維和部隊、非攻擊性防禦  對戰爭與和平的態 度  旁觀式的黷武主義  和平的公民文化  與發展中國家的政 經關係  維持市場關係  鼓勵真正的發展、共同的命運  和平概念  消極和平關  積極和平觀(減少結構性暴力)  軍費與經濟  最小衝擊  和平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在 1855 年英國科學家 Lord Rayleigh 於地震研 究領域就發現了表面聲波的存在,此後則將此現象 運用於地震研究上,此表面波亦被稱為 Rayleigh wave ;直到 1965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形成 形成 形成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 學生能圍繞主題說話,能運用連接詞略述 事情的經過,高年級學生可以用較多形容

當然,儘管根據以往的經驗,某個問題的解決看似比較容易,但通常事先不會知道困難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Intel-臺大創新研究中心(Intel-NTU Connected Context Computing Center)成立於2011 年。這是英特爾實驗室( Intel Labs)與世界頂尖大學進行的「英特爾合作研究機構(In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