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以詮釋結構模式探討國軍新兵第一階段射 擊訓練之課程規劃

Methodological Probing by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 of New Army Recruits in Firing Range Training Courses

系 所 別:科 技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M09603047 林 志 忠 指導教授:李 友 錚 博 士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2)

謝辭

光陰荏苒,終於完成本篇論文,一路走來心中百感交集難以言表。在論文 研究的過程中,深刻了解學海無涯,承蒙恩師 李友錚博士不辭辛勞悉心指導,

在論文的撰擬期間雖然艱辛卻也常充實,經此過程的讓我更深刻體會無論是做 研究亦或是職場上,皆應抱持著仔細與嚴謹的態度。師恩浩瀚豈是一言足以貫 之,在此僅獻上最崇敬與誠摯的感恩。

感謝中華大學科管所提供如此優良的學習環境,讓我們能如償一窺學術殿 堂之心願,謝謝賀力行老師開啟我對研究所的新思維,也謝謝科管所全體各領 域的老師在學生求學期間的諄諄教導與鼓勵,內心無限感恩。

在文獻蒐集與個案探討的過程中,感恩鐵民學長協助我在繁多且複雜的資 料中理出頭緒,感謝日光、阿淦、勝彥學長的指導與建議。在求學過程中感謝 同窗好友林燕、美玲、玉珍、筱琪、家琳、仲銘及同門兄弟姊妹們在學業上與 生活上的勉勵與照顧,讓我在完成論文的過程更加順遂。

另外要感謝口試委員黃廷合、林淑萍、邱紹一、林恩詰、葉日豐等五位博 士的指正,使本篇論文更臻嚴謹。以及服務單位長官與同仁忠文、邦治、福慶、

泰山、立寰、鋸源、瑞訓、宏基、妍伶、永光、志成、耀文、俊誠、錫浩、莉 璇、雪綿、馮智、芷妡、欽武、國榮,自我從學分班至研究所期間,經常關心 我的求學狀況,並在我撰寫論文遇到瓶頸時,給我精神支持與關心,少了你們 這篇論文將無法如期順利完成,感恩你們!

最後要感謝的是我的家人,默默支持並鼓勵我,讓我無後顧之憂,在 92 年 完成世新大學學士學位後,還能繼續向研究所深造,且讓我能在工作之餘,心 無旁騖的完成論文寫作。僅將完成此碩士學位論文的榮耀與喜悅,獻給我摯愛 的家人,謝謝你們的鼓勵與支持。

林志忠 謹誌於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五月

(3)

摘 要

國軍新式武器無論是操作或保養,皆需要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尤其面 臨中共持續擴軍的威脅下,國軍對各項專業人才的需求自是非常殷切。士兵是 國軍基層部隊的骨幹,也是國軍培育優質士官幹部的基礎,新訓中心又以訓練

「合格步槍兵」為目標,在不違反現行的訓練政策與各項影響安全因素之考量 下,為達成國軍部隊為戰而訓之使命,我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培養出優秀 合格步槍兵,因此,有效的射擊課程規劃儼然成為新訓中心當前的重要課題。

本研究係以詮釋結構模式分析新訓中心射擊訓練課程之規劃內涵,並經專 家訪談訂定課程規劃需求,從中找出最適當的課程規劃方式,以改善現有課程,

提升射擊訓練成效。

研究結果發現,現階段國軍射擊訓練乃以輪帶式教學方式實施,因分組施 教致施教進度之先後次序不一,導致學習成效亦無法獲一致水準,經本研究導 入詮釋結構模式後,調整施教進度順序讓課程規劃更有系統,促使新兵能於有 限的時間內循序漸進習得完整的射擊觀念與技能。

另研究顯示教學人員應就教學單元(要素)徹底瞭解並排列出施教順序、

根據施教之目的及該訓練進度定位訂定前測內容,作為學習人員分組織依據,

有助於結構化訓練課程教育計畫之撰擬、希冀「全民國防理念」課程一併納入

「詮釋結構模式」作課程規劃,落實課程之完整性。

本研究結果將可提供國軍新訓單位,對新兵第一階段射擊訓練課程是否需 要改進作參考,以精進渠等射擊技能,使有限的國防預算發揮最大效益。

關鍵字:詮釋結構模式、課程規劃、教育訓練

(4)

ABSTRACT

Advanced modern weapons of the armed forces require operating and maintaining by ewll-experienced and skillful technicians. Under constant threat of ever-expanding of armaments by mainland China, ROC armed forces forcedly need to nurture specialists and experts in all armament fields. Infantry soldiers are fundamental backbone of the armed forces; cadets are the “raw material” who shall be transformed into officers. The main aim and objective of the Military Training Department’s center is to turn cadets into “qualified marksmen”; under the SOP of applied training strategies and safety precaution standards, as well as to reach established goal of “training for battlefield action”, it is imperative that our armed forces transform cadets into excellent infantry soldiers, within very limited timeframe given. Hence, efficiently and proficiently designed firing range training programs become “the most crucial” issue at hand.

This study shall employ the methodology of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 Analysis, to probe into course design and planning details of current firing range training for new recruits. Complemented by direct interviews conducted with military affair experts on related topics; thereafter, propose and suggest most ideal course design formula, in order to ameliorate current training status, as well as to raise the level of shooting accuracy and target hit ratio.

Initial outcome of this study indicateshas that current firing range training programs adapted by the armed forces are on a “rotation” basis; furthermore, course offered by segregating groups into sub-units. leads to disorderiy inconsistency in teaching programs and competence differentiation among the cadets. After this study induced the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 simulation, and adjusting basic order and progress, the training courses became more adequately systematic; the cadets are empowered to receive encompassing and conceptualized shooting training within condensed time allotment provided.

In addition, study outcome also shows, that prior to making decisive testing content stipulations, it is crucial for the instructors to first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key elements of these instruction programs (the essence), such as: orderly scheduling,

(5)

instruction aim and instruction progress positioning, etc. Those referential data shall prove be very helpful in execution of sub-division of cadets, as well as in defining final structural parameter of training program plans. It is author’s wish that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 can be included into “Overall National Defense Concept”, providing for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ining courses.

The outcome of this study, hopefully, will provide the Military Training Department, references to consider the necessity (or irrelevance) to alter “Phase 1”

firing range training programs for new cadets so as to boost the ability and skill in shooting. In this way, very tight national defense budget can “seine in” maximal benefit.

Keywords: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 Training Course Design, Educational

Training

(6)

目 次

摘要………...i

Abstract...ii

目次………...iv

表次………...v

圖次………...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

第四節 研究流程………..…..3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課程規劃……….………...6

第二節 教育訓練……….10

第三節 新兵訓練……….1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14

第一節 研究方法……….14

第二節 研究設計步驟……….23

第四章 新兵射擊訓練課程規劃之建置……….25

第一節 現行新兵射擊訓練實施規畫……….25

第二節 ISM 分析實施步驟……….25

第三節 新兵射擊訓練實例說明……… 26

第四節 研究發現………..………..……… 4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1

第一節 結論……….41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與建議………..……….. 43

參考文獻………..……… 44

附錄A 問卷調查………..……… 48

附錄B 射擊訓練可達矩陣與先行矩陣關係表………..51

(7)

表 次

表1 可達矩陣與先行矩陣關係表(1)……….….………20

表2 可達矩陣與先行矩陣關係表(2)……….…….………21

表3 施教內容要素表………27

表4 施教要素先後順序關係表………29

表5 要素因果關係表………31 表6 +++++++++++

(8)

圖 次

圖1 研究流程圖………... 5

圖2 Tyler之課程目標模式圖…….………..… 7

圖3 Wheeler之課程目標模式圖………..…… 8

圖4 人腦與ISM電腦輔助計算解構之問題程序比教圖……… 15

圖5 教師認知型之關聯構造階層圖………..……. 16

圖6 概念元素間之關係圖………. 18

圖7 ISM層級構造圖………..………… 22

圖8 新兵射擊訓練要素層級構造圖………. 39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新兵訓練是國軍戰力奠基的重要工作,而新兵訓練成效良窳,更是攸關國 軍戰力甚鉅,然而目前國軍義務役士官兵的役期僅僅一年,往往才剛完成訓練,

成為可用之兵時,就面臨渠等役期屆滿即將退伍的窘境,加上國軍這幾年的科 技化是有目共睹的,武器裝備也逐步更新,新訓中心又以訓練「合格步槍兵」

為目標,經訓練合格的國軍士兵加入國軍各部隊,也讓部隊戰力更為專業化。

人才的訓練與養成,並非在短時間內便可達成的,更不容許在訓練的過程 中有任何意外事件發生,所以早年軍中所流傳的一句口號「合理的要求是訓練,

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現今已不適用。另役男的役期在配合政府不斷地縮短政 策下,使得新訓階段在尚未完全熟練之際,就面臨分發部隊,造成人才的訓練 與養成日漸困難。為達成國軍訓練精良及薪火相傳之使命,在不違反現行的訓 練政策與安全的考量下,我們必須在短短28 天的訓期內(不含休假),將每一 位來自社會各階層的青年,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相關訓練,使其成為「合格步 槍兵」。而強化士兵射擊技能,則應從役男接觸國軍的第一站-新訓中心開始 研究。

多數父母都期望其子弟經由服役的過程促其心智更加成熟與穩重,而新訓 中心即是每一位役男的轉捩點,唯有在新訓中心的各項課程或活動做好妥善規 劃並不斷精進,其中又須以射擊訓練來奠基,作為日後分發部隊對單位建制武 器操作之基礎,國軍新兵訓練的成果也才能符合現代化戰爭需求。因此,為精 進國軍戰力並杜絕各項訓練不當情事之發生,對於國軍新兵射擊訓練之課程規 劃,確實有深入探討之必要。

本研究係以詮釋結構模式(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來分析射擊訓練課 程間的關聯順序並評定其先後次序,再轉變為具體化、全面化的關聯構造階層 圖,以提升國軍士兵訓練課程規劃的品質。

因此,透過曾參與新兵訓練之基層軍官幹部,對新兵課堂上反應之回饋,

來了解新兵接受射擊訓練課程訓練後的成效,讓新訓中心能針對不合宜的訓練

(10)

方式,實施檢討與精進。同時對軍中長期從事訓練工作的高階軍官實施深入訪 談,俾能使訓練的需求與專家的要求做出回饋,同時研擬具體可行之方案,一 方面期能增強國軍戰力,另一方面又不會出現新兵訓練教學失當或訓練成效不 彰的問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為解決課程規劃階段性之決策問題,本研究以詮釋結構模式來探討,期望 達到以下研究目的:

1. 以「詮釋結構模式」建構新訓中心射擊訓練學習階層圖,了解射擊訓練課 程間的關係。

2. 發掘國軍士兵新訓期間射擊訓練課程規劃之問題,並與教育訓練相關之資 深軍官深度訪談後,提出積極改進與解決方式,以作為日後部隊訓練改進 之參考。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與對象

國軍新兵訓練的任務,看似簡單但其實不然。事實上,這種由民轉兵的過 程,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每一個訓練項目都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而為 結合高科技的武器裝備發展,對國官兵教育訓練的改革已行之有年,對於教育 訓練業有不少的著墨,而本研究係以詮釋結構模式,來探討國軍新訓單位新兵 射擊訓練方式之未來課程規劃方式。本研究母體以國軍新兵訓練中心實際參與 訓練新兵之基層軍官幹部作為研究對象,專家訪談取北、中、南各地區各一個 新兵訓練中心為主,包含宜蘭金六結營區、台中成功嶺營區、台南官田營區等。

二、研究限制

1. 由於本研究人力有限,加上物力與財力的限制,因此無法跑遍全省各新訓 中心做問卷訪問,因而可能使問卷結果發生偏誤,不過本研究嘗試調查訪

(11)

問北(金六結)、中(成功嶺)、南(官田)各一個較具代表性(接訓新 兵梯次密度較高)之新訓中心,避免只調查單一地區新訓中心的統計誤差。

2. 本研究邀請專家進行課程要素關聯性之探討時,係採會議討論方式實施,

恐因階級較低之專家不敢於會中直接表達個人意見,產生沉默螺旋現象。

另本研究進行關聯性之探討時,並未邀請甫結訓之新兵加入探討,無法有 效對教育對象逕行實施驗證,恐造成各要素關聯性相關度之誤差。

3. 本研究嘗試先邀請專家,對新兵射擊訓練課程要素先實施排序,再依排序 研討要素間之關聯性,因此,易產生課程要素階層較多之結果。

第四節 研究流程

在研究主題與動機確認後,經由文獻回顧來擬訂本研究之架構與假設,同 時進行問卷發放與專家訪談,最後以詮釋結構模式實施分析,並根據資料分析

結果提出總結論與後續研究建議。本論文研究流程(如圖1)所示,內文共分為

五部份,分別為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文獻探討,第三章研究方法,第四章模型 實例建置,第五章結論與建議,以下就各章重點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係說明本研究之背景及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限 制、研究流程等。主要是將整篇論文作一整體的介紹與描述,俾對本研究有初 步了解。

第二章文獻探討,主要是彙整國內外學者對詮釋結構模式之定義與應用,

藉由探討國內外大專院校課程規劃,找出建構國軍士兵新訓期間射擊訓練課程 規劃可能的最適切架構,期對本研究提出理論基礎與實證。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主要是由文獻發展出研究架構,包括研究工具、

研究對象的選取,並說明研究方法的選擇與設計。

第四章新兵射擊訓練課程規劃之建置,主要介紹詮釋及購模式應用在新訓 中心對國軍士兵新訓期間的射擊訓練課程規劃研究結果,內容包括了專家團隊 決定教學要素之先後順序、要素關係表敘述分析、國軍士兵新訓練階段射擊訓 練規劃的需求關聯順序評估。

(12)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本章將針對本研究之發現作一總結,以提供國軍各新 訓單位就國軍新兵射擊訓練方向的建議及後續的研究參考。

(13)

1 研究流程圖

相關文獻分析並徵詢專家意見

擬定研究計畫

提請學者專家審查

文獻探討

實例建置之設計與修正

撰寫研究報告

諮詢學者專家之意見及指正

提出結論及建議 建立研究目的及範圍 相關文獻分析並徵詢專家意見

擬定研究計畫

提請學者專家審查

文獻探討

實例建置之設計與修正

撰寫研究報告

諮詢學者專家之意見及指正

提出結論及建議 建立研究目的及範圍

修正修正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課程規劃

一、課程規劃的意義

課程是教育活動的主要構成因素之一,其完備與否,關係到教育成效甚巨。

課程是指教育的內容,也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而課程(curriculum)一詞,原 意係指跑道,進而引申為學習經驗,即學者學習必須遵循的途徑。課程則是教 育系統中的要件,係指教學的內容、與有計畫的教學活動組織。

國內學者(黃政傑,1995)提出,課程是在某種情境下,為了達到某一特定教 學目標,所發展出的計畫,而此計畫是具有廣泛之特性,而且包含一連串具系 統的學習經驗。課程規劃或是稱為課程發展、活動設計(programming),雖然有 不同的名稱,每位學者也都有不同的解釋,但終究離不開計畫、執行與評鑑等 要素,而且每個要素間都環環相扣,形成一整體性的系統。所以,課程規劃即 是探討學校教育中課程的理論基礎與課程環境結構的計畫,也就是針對時間、

空間、教材、設備與人員之規劃,因此課程規劃包含對課程的內容教材教法、、

目標與評鑑等實際之教材編寫活動。課程規劃對企業而言亦是重要的過程,企 業可以透過規劃為目標團體而帶來改善,且企業能否成功,也端賴規劃過程是 否有效而定。

所以,課程規劃是從計畫之角度,進行課程改革方案之課程設計與發展的 工作,係指課程計畫人員根據學科知識和學生興趣、社會文化價值,針對課程 內容、目標、方法、活動與評鑑等因子,所進行的一系列組織、選擇、安排的 規劃。

二、課程規劃的目的

課程規劃之目的,應以學員利益為出發點,且必須注重課程之整體性,透 過完整的設計程序進而規劃、編製課程,且透過所有相關機構的專家共同合作,

設計出符合學者所需的課程。而此課程最好能符合社會及時代所需,並隨著渠 等之改變或變遷時,適時予以適當之修正。

(15)

學者(Tyler,1949)以課程編製或發展的步驟,說明了課程發展的意義,

強調要有明確的目標,在依據這些目標來選擇組織內容、教材、發展教學程序、

並落實教學評鑑。Tyler 將此過程區分下列四個步驟:

1. 學校教育所追尋的教育目為何?

2. 為達成這些目的,學校應提供之教育經驗為何?

3. 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為何?

4.

評估目的達成的程度之評鑑方法為何?

Tyler 他將課程視為一種社會工學,其主要乃透過需求評估,來發現適當的 目的,再將其化為適當的目標,而後選擇適當的學習活動,再加以組織,以達 成教學目的。所以,Tyler 認為課程規劃主要涉及有四個層面如次:目標、內容、

組織、和評鑑,如圖2 所示。

圖 2 Tyler 之課程目標模式圖

Tyler 之課程目標模式雖為爾後課程設計提供了基本架構,卻仍然有下列的 限制:

1. 所謂目標偏向於行為目標:教學活動只是為了使學者達成預定行為目標的 一個過程,而不探討學者達成預定目標之手段或過程。

2. 目標模式強調具體化、明確化的行為目標:所以適用於學習結果可以預先 敘述,對錯之間相當明確之技能學習、一些已具固定答案與偏向記憶性之 資訊內容的學習。

3. 目標模式只適合用於外顯行為的改變:對內隱藏行為改變之心路歷程,則 較不易評估,也就是說對於知識與理解之課程領域無濟於事。

4. 由於目標模式把目標區分為:情意、認知、和技能領域,所以如果課程未

目標 內容 組織 評鑑

(16)

1、目標

2、選擇學習經驗

3、選擇內容

4、組織和統整學習 經驗和內容 5、評鑑

考慮其整體性,則學者所學也將是零碎或片斷的知識。

之後還有位學者(Wheeler, 1991)表示,如果依 Tyler 的模式進行評鑑時,若 評鑑結果未能符合預期目標時,即不能夠有所回饋,探討不適之步驟,重新設 計課程,所以 Wheeler 建議直線模式改為圓環模式,如圖 3 所示。爾後,其它 學者提出的課程模式,無論是環狀或直線的,皆以探討上述層面為主。

3 Wheeler 之課程目標模式圖

三、課程規劃之應用

在課程規劃應用方面,國內的學者(傅永光,2006)提出的課程規劃模式,需 包含了計畫、設計、發展、實施與評鑑等五個階段。本人將每階段內容簡述如 下:

(一)計畫階段:

主要的任務是在擬定教育或訓練的工作計畫,當作課程規劃設計的依據。

此一階段還可區分為五個步驟:1.草擬工作計畫、2.成立組織、3.評估需求、4.

評估影響因素與5.確立工作計畫。

(二)設計階段:

(17)

其主要任務在於根據前一階段之工作計畫,設計課程方案及課程實施方案。

(三)發展階段:

主要的任務在於根據前一個階段之設計課程方案及課程實施方案,發展的 教學內容與活動。其步驟包含:1.研訂教學大綱、2.編選教材、3.發展教學活動、

4.教學媒體與評量工具及試用與 5.評鑑與修正。

(四)實施階段:

本階段置重點在於準備並執行教學活動。步驟包括:1.實施前的準備、2.

實施教學及3.進行教學評鑑。

(五)評鑑階段:

此階段主要任務在於總結性的評鑑,方可了解課程方案總體成效之優(缺)

點。評鑑的結果可以回饋到前面的四個階段,做為爾後改進或修正、發展計畫、

設計與實施課程方案之參據。

第二節 教育訓練

一、教育訓練的意義

所謂「教育訓練」是由三個概念「教育」、「訓練」及「發展」所形成的,

在概念上雖然有所差別,但實際的運作上,有時卻不易予以嚴格劃分,因此三 者活動在其總目標上有其一致性,在功能上又產生交互影響,故此三種活動可 以分別實施,亦可同步進行。教育和訓練有許多相類似之處,均是均透過學習 經驗,而導致行為改變的過程,因此無須嚴格加以劃分之必要;在實務上,包 含企業界、法人團體與軍隊,對於教育、訓練及發展多無明確律定,大多以「教 育訓練」稱之(劉盛光,2004)。

教育訓練乃是公司用來協助員工學習,使其行為有助於完成公司目標之正 式程序,認為教育與訓練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是培養個人的一般知識、能力、

專門知識、技能與生活環境適應力,其能力發展屬於長期廣泛客觀的。訓練則 置重點於培養解決問題之能力,提高員工必須具備的一切知能與態度,以執行 某個特定的職務或從事的一切活動。由上述可以知教育與訓練是一體兩面,但

(18)

教育與訓練仍是有差別的(McGehee & Thayer,1961)。

教育是欲培養員工在某一特定方向或提升目前工作的能力,以期配合未來 工作力的規劃,或擔任新職位、新工作時,對組織能有較多的貢獻(Nadler, 1984)。

訓練係指組織為促使其人員相關的專業知識、技能、士氣、態度及能力發 展,以提昇其工作績效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期能達成組織目標,而提供的一種 學習活動的過程(朱筱麗,2003)。

二、教育訓練的目的

一般而言,教育訓練的目的是要引起學員行為的改變,而行為基本上,可 以分成三個領域:情感領域(affectivedomain)、技能或稱心理動作領域(psyc- homotor domain)與認知領域(cognitive domain)。任何教育訓練若能引起學員 在任何一個領域,有行為變化,皆可稱為為學習活動。經過訓練的學員,在工 作表現上應比未學習前表現的更好;在認知上,對專業或相關知識獲得一定程 度的成長;在態度上,價值觀重新認定與判斷將利於其人際關係互動能力的增 強;在技術上,操作表現更佳。總而言之,生產力的提升即是訓練目的的達成

(洪榮昭,2002)。

企業在實施教育訓練時,不論是管理人員或基層人員,均須對實施員工教 育訓練的目先有明確的認知,方能確實的把握重點,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黃 英忠,1998)。員工教育訓練之直接目的可分為提升員工技能、知識及態度之 適應等三項,在員工方面是以提高員工生活水準並培養健全人格為目的;企業 方面,則是以提高經營效率及培育人才為目標。員工教育訓練之間接目的,即 希企業及員工達成其共同目標,最重要是維持企業不斷地發展,進而成為社會 發展的基礎及原動力(王詠瑜,2004)。

三、教育訓練的重要性

教育訓練的重要性,即藉由訓練使企業獲取市場競爭優勢,達成組織特定 目的並提升企業生產力,因教育訓練使受訓員工強化工作能力並熟悉企業相關

(19)

規定與做事方法及創新知識;學習應用電腦技術、研發、製造、銷售新產品技 能(陳沁怡,2003)。培育主動積極改善產品品質及服務品質,順應企業環境 變動與策略,調整領導風格,從事團隊決策與溝通的能力及態度(王詠瑜,

2004)。

(Schuler, et al., 1998)、(邱沛霖,1989)認為教育訓練對於組織而言十 分重要,說明教育訓練可以增加生產力,並可以移除績效的不足,依據調查顯 示,藉由員工的訓練,生產力的提高所獲致的利潤遠超過支出的成本(廖麗佳,

1999)。組織使用教育訓練的方案,來增加目前勞動力的彈性和適應性,如果 組織可增加其的適應性,就可提升其獲利和生存的機會。教育訓練可增強員工 對組織的承諾,強化員工對組織的認知,有較高的組織承諾,可使生產力增加 並減少離職率、缺席率。教育訓練可以減少意外事件,增進工作安全,改善員 工之工作態度及提昇其工作滿足。

第三節 新兵訓練

一、訓練規劃

(李天羽等,2007)認為部隊訓練,係以基地練為核心,重大演訓任務為 基準,奠基於新兵入伍訓練,落實編製專長,以提昇基礎戰力為目的;並置重 點於「導正訓練觀念、善用訓練資源、落實專精訓練」。另依各類型部隊之任 務特性持續精進「新兵」、「駐地」、「專精」、「基地」、「射擊」、「夜 戰」等訓練,採模式化、標準化、制式化,採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之訓練方式,

藉周密隻測考機制,嚴格管制訓練成效。

(李天羽等,2004)對於國軍新進官兵所實施之初步教育(訓練),著重 精神、體魄之鍛鍊與紀律、習慣之養成,以及對武器之認識,軍事學校中此過 程稱為入伍教育,而對實施者成為入伍訓練,又依訓練時間、兵役制度、部隊 訓練全般構想、士兵專長之需求、國民素質與補充之緩急等因素,全般考量決 定其訓練階段。通常區分新兵入伍練與新兵專長訓練兩個階段實施。

二、訓練方式與方法

(20)

(李傑等,2004)為有效運用人力、物力與時間,依課目性質、訓練對象 及場地等因素,適切選擇訓練方式,以收訓練效果。一般而言術科訓練方式區 分為分站、分段與綜合教練等三種方式,分段教練適用於戰鬥基礎動作之訓練,

由其建制單位班長以上幹部施教;分段教練乃為分站教練完成後依據課目、進 度與場地等因素,結合相關課程施教進度,分成數個段落分別實施,已連續之 狀況處置磨練學者處置能力;綜合教練乃將各階段已完成之進度,依其順序作 連貫性之綜合演練,此時各指導教官特應嚴格要求,確依各階段所要求之動作 要領,實施操作演練,以完成綜合之訓練。

(李傑等,2004)軍隊之訓練方法主為術科訓練所用之方法,常見有「示 範模擬法」、「觀摩比較法」、「學生導師法」、「統一練習法」、「檢查糾 正法」、「相互競賽法」、「狀況誘導法」與「對抗演練法」等八種。摘述如 后:示範觀摩法即教官做一動,學員模擬做一動,先實施分解動作再操作連續 動作,要求學員每一戰鬥行為動作皆能確實達到要求,此法對初學員最具效果。

觀摩比較法乃於示範觀摩法後實施,依訓練單元區分兩組一組實作做另一組觀 摩比較,而後分享實作組之優、缺點。導師學生法係由學員區分導師與學生兩 組,由導師誘導學生作動作,並適時交換兩者身分,藉以互相砥礪教學相長。

統一練習法係在上述三種方法實施後,學員已對教學內容之動作要領已初具基 礎,由教官統一下口令,全體學員同時操作。檢查糾正法除於操作中不斷改正 外,由教官於單一教學進度結束後,對學員逐一以口令誘導學員改正缺點。相 互競賽法係以個別或分組實施,結合課程重點採競賽方式實施,評比優劣並適 予獎勵,以加深印象擴大學習效果。狀況誘導法適用於戰鬥教練,依現有之場 地設置可能遭遇狀況實施演練,以誘導與啟發學員想像力、反應力與處置狀況 之應變能力。對抗教練法可在戰鬥教練中實施,將學員區分為兩組,模擬真實 狀況實施動抗演練,由教官實施仲裁,最能啟發「活」與「真」的戰場景況。

(張博智,2001)部隊是一個大家庭,成員來自不同背景,身心條件差異 性大,須精確掌握因材施教適性發展之原則,對於素質參差、程度不一,由以 學習進度落後或顯露出學習障礙者,更應對渠等實施補強(救)訓練,以有效 挹注教育能量,提升整體訓練成效。軍以戰為主,戰以勝為先,體能與戰技訓 練即為求勝之必備條件。然而為戰而訓並非一就可及,必須講求程序、方法與

(21)

要領,並非趕鴨子上架,幹部應以「寓教於樂」有效切入,鼓舞學者學習熱枕。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章之目的主要在探討本論文相關研究使用方法之介紹說明。本研究主要

運用兩種研究法,分別為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本章故區分四節如次:「研

究方法」、「研究設計步驟」、「研究架構」與「實施程序」。

第一節 研究方法

一、詮釋結構模式

詮釋結構模式(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簡稱 ISM)屬於系統構造模型 法,是用來分析要素之間的關聯順序,也可將其轉變為全面化、具體化的關聯 構造階層圖。

一般解決問題的方式,通常以會議、工作坊的模式來解決問題,而面對較 複雜的問題或較新的事件,便比較不易達到預期的效果;ISM 可以讓領導人掌 握組織變革並兼顧其重點與關聯性,更讓人們了解需求的程序和人類的組織行 為。

最早的「詮釋結構模式」概念係由 Warfield,J.N 於 1976 年所發表,其原 為社會系統工學(Social System Engineering),奠基於離散數學與圖形理論,

再與團體決策、行為科學與電腦輔助等領域相結合,亦考慮到其學習歷程

(Warfield, 1979),透過二維矩陣(binary matrices)的數學運算過程,展現一 個系統內全部元素的關聯性,並藉由電腦來輔助執行繁瑣的數學運算過程,最 後產生一個多層級結構化階層(muitlevel structural hierarchy),簡稱「地圖(map)」

(Warfield, 1973a,1973b,1974b,1977;許天維、林原宏,1994;鄭麗娜,2004;

賴宛靖,2006)。

在進行複雜問題研究如系統工作、發展計畫、管理組織等,及各式不同種 類的事務時,通常必須其合併為「階層」(hierarchies)的形式,並將要素項目

(elements)排列成階層的過程中,多數人員係以「直觀」(intuitively)的方式 來處理。雖然不需強制約束自己,但卻已在無意間遺漏某階簡單的發展出階層

(23)

排列的重要項目,肇致無法發展出詳細的階層形式(Warfield﹐1973a),當項 目個數較多或項目間的相關性較複雜時,直接以徒手繪出腦中所存在的要素項 目結構圖並非易事,不僅不易看出其先後層次關係,且要素與要素間之關係連 線會變的十分複雜亦不易理解(如圖 4);另如要素超出 20 個以上時,利用電 腦等快速運算工具來協助思考(佐藤隆博等,1999),則其扮演的是「輔助認 知(cognitive aid)」及提升效率(performance)的重要角色(Warfieid﹐1974a)。

(人腦處理問題程序) (格式化後問題程序)

4 人腦與 ISM 電腦輔助計算解構之問題程序比較

參考來源:鍾静蓉,2002,p.29;陳世和,2006,p.23。

二、詮釋結構模式之優點

利用ISM 在分析認知結構及教學之階層有向圖,可讓老師將腦海中籠統、

片段且抽象的課程要素重新排列組合,轉變成全面化、具體化或是以數量來表

示的關聯構造階層圖(圖5)。也就是將零散元素之間的關係,整合成整體性的

元素關係,在此所指的元素,除了所提到的腦中片段知識概念外,亦可成為教 材中最基本的學習要素或單元(許天維、林原宏,1997;廖信德,1998;鍾静 蓉,2002;王素賢,2003;周碩樑,2005)。

1 11 4 9

ISM

15 14

6

7

10 5 3 12 13 8

2

15 13

8

9 14

12 7 6 10

5 4 3

2

11

1

(24)

5 教師認知型之關聯構造階層圖 資料來源:周碩樑,2005,p.146。

學者(Fontela, 2003)認為 ISM 方法是整合連及質性與量性資料的適切方 法,(Nussbuam&Smith, 1983)對於職前教師的 TAPE(teacher and practicum elementary program)訓練課程,採電腦輔助式的 ISM(computer-aided ISM)課 程設計,用來協助群體中,討論與分析複雜之教學情境問題,在此過程經電腦 分析後對於不同的問題提供適宜的解決層級要點。研究結果顯示,使用ISM 的 訓練課程有多項優點,包括有效且快速的促進研究團體行程課程要點、促進創 造性的問題解決方案、減少時間浪費且促進要素形成。

透過ISM 之設計可幫助教師對學習內容,加以組織構造精緻化(elaboration)

策略,使知識架構更加明確清晰,讓舊知識與新知識產生連結,形成有意義學 習之因果關係的深層記憶,長久保留在記憶中不易遺忘。圖形視覺化的ISM 層 級結構圖的教材設計可增強心像(imagery)作用,幫助學生進行補救學習。(王 素賢,2003)

採用詮釋結構模式於產品設計的過程中,解構產品物件(object)與物件間 的關係,進行關聯性之產生,藉由詮釋結構的模式的程序,導出物件執行的程 序順序與架構,以避免重複設計(redesign)的為題產生(Shih&Elim, 2005)。

學者(Bolaños et al., 2005)認為 運用詮釋結構模式研究管理的決策群體中個 人認知差異的問題,發現不同的角色所建立的優先順序有顯著的差異,而且對 決策事項的優先順序出現認知差異時,將難以達成共識順利做出決策。

(25)

學者(Jharkharia&Shankar, 2005)針對供應鏈管理中資訊科技推動障礙的問 題,運用詮釋結構模式研究資訊科技推動障礙的相互關係,並將其分類為驅動 障礙與相依障礙,以利於管理者的關注與問題的解決。

學者(Ravi et al., 2005) 在提升電腦硬體設備供應鏈生產力的研究中,運用 詮釋結構模式(ISM) 探討影響生產力因子之間的相互關係,透過驅動力與相依 性的分析,將因子區分為驅動因子與結果因子,促使高階管理者專注於高驅動 力因子的改善,以提昇整體供應鏈的生產力。

以ISM 分析組織元素彼此影響關係,幫助決策者瞭解組織元素全面結構,

降低犯錯可能,提升組織設計的客觀性與反應速度,降低主觀直覺,亦可為組 織扁平化提供一可行的參考模式,建立科學化組織設計(李家豪,2005)。

根據ISM 的方法加上推移律的概念,設計師以一目了然各構件在組織代表 的關係與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ISM 輸出之重組矩陣,亦可提供產品模組化分 群之運用,不同於一般依功能進行模組或系統之分群,可以更有依據的實施產 品模組化之動作(陳世和,2006)。

學者(Faisal et al., 2007) 在供應鏈資訊風險管理的研究中,運用詮釋結構模 式(ISM) 探討影響資訊風險因子之間的相互關係,同時建立分類方法與量化的 指標,透過驅動力與相依性將影響資訊風險的因子予以區分,讓管理者聚焦於 驅動力高的因子,以降低資訊風險。

利用概念結構分析圖, 可以幫助教學者瞭解學習者的知識概念結構,從個 別學生的概念圖,瞭解學生概念之間的關聯與指向,提供教學者對教材及教學 內容做診斷, 以利於個別化的補救教學(黃淑芬,2007)。

三、詮釋結構模式之分析步驟

ISM 分析步驟,略述如下:(周碩樑,2005;陳紹銘,2006;鍾靜蓉,2002):

(一)抽出單元(概念或項目)中的教材要素

定義:組織要素為 Si i=1,2,3…..n

(二)原因/結果分析:

全部教材要素兩兩做比較其各個關係(例如因果關係等),列出原因/結果

(26)

分析表。

假設α、β、γ、δ、ε係某學者腦中之教學概念之思考單位,其概念元 素之間的關係如圖6所示,圖中箭頭係表示各教學概念元素之間的關係與層次。

例如γ及ε是α的下位概念,則下位概念有箭頭指向上位概念。玆以圖4為例,

實施ISM分析法之演算。

圖6 概念元素間的關係

指向上位概念的箭頭存在以1表示;反之則以0表示代表渠不具關聯性。可 達下列矩陣:

結果(後要素)

α β γ δ ε α 0 0 0 0 0 β 0 0 1 1 0 γ 1 0 0 1 0 δ 0 0 1 0 1

原因︵前要素︶

ε 1 0 0 0 0

(三)組織要素階層化

將要素因果關係表,轉化為數學表現型式,及具有二維矩陣(binary matrix),以符號A表示。

0 0 0 0 0 0 0 1 1 0 A= 1 0 0 1 0

0 0 1 0 1 1 0 0 0 0

α β β β

γ γ γ

δ δ

δ ε ε

(27)

(四)將相鄰矩陣轉化為可達矩陣(reachability matrix)

運用圖形理論(Warfield, 1973a;佐藤隆博,1987),將關聯矩陣「A」加上 單位矩陣「I」,產生含有自己的因果關係矩陣「B」,再將矩陣「B」重覆以布林

(Boolean)代數運算法,計算至收斂(converge)即可求得可達矩陣。

1. 定義:B=A+I

0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1 0 0 1 0 0 0 0 1 1 1 0 B=A+I = 1 0 0 1 0 + 0 0 1 0 0 = 1 0 1 1 0

0 0 1 0 1 0 0 0 1 0 0 0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1

B矩陣分別自乘,求B2,B3,B4……Bn

當Bn1=Bn即為可達矩陣(reachability matrix)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0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B2 = 1 0 1 1 1 B3= 1 0 1 1 1 B4= 1 0 1 1 1 1 0 1 1 1 1 0 1 1 1 1 0 1 1 1 1 0 0 0 1 1 0 0 0 1 1 0 0 0 1

當B3=B4, B4即為可達矩陣 2. 布林代數運算法則

加法運算 乘法運算 0+0=0 0×0=0 0+1=1 0×1=0 1+0=1 1×0=0 1+1=1 1×1=1 3. 矩陣的運算

⎥ ⎥

⎢ ⎢

ghi def abc

×

⎥ ⎥

⎢ ⎢

' '

' '

' '

f e

d c

b a

⎢ ⎢

' ' '

' '

'

' ' '

e i c h a g

e f c e a d

e c c b a a

⎥ ⎥

' ' '

' '

'

' '

'

f i d h b g

f f d e b d

f c d b b a

4. 將相連矩陣轉化為可達矩陣之運算

(28)

B≠B2 ≠…≠Bn1=Bn 可達矩陣T=Bn

(五)將可達矩陣轉化為階層矩陣(hierarchical matrix)

表1

可達矩陣與先行矩陣關係表(1)

Si R(Si)可達矩陣 Q(Si)先行矩陣 R(Si)∩Q(Si)

α α α β γ δ ε α

β α β γ δ ε β β

γ α γ δ ε β γ δ γ δ

δ α γ δ ε β γ δ γ δ

ε α ε β γ δ ε ε

本例之可達矩陣與先行矩陣關係表(表1)中R(Si)係上個步驟運算所得之可 達矩陣,Q(Si)則為先行矩陣,係由可達矩陣轉化而來。如:R(Si)矩陣中指向α 的有αβγδε5個,則在Q(Si)矩陣的第1列依序填入αβγδε,R(Si)中指向 β的僅有β本身,則在Q(Si)矩陣的第2列填入β,依此類推,即可求出Q(Si)先 行矩陣,而R(Si)∩Q(Si)是兩矩陣交集所形成。

【定義】

Si為要素項目的號碼,Si=α,β,γ…ε。

R(Si)為可達集合:橫列各項目與縱列項目交集值相同者抽出。

Q(Si)為先行集合:縱列各項目與橫列項目交集值相同者抽出。

R(Si)∩Q(Si)為上述兩集合之交集集合 R(Si):α

Q(Si):αβγδε R(Si)Q(Si):α

經計算後即可歸納出可達集合與先行集合關係表(如表2)

(29)

表2

可達矩陣與先行矩陣關係表(2)

Si R(Si)可達矩陣 Q(Si)先行矩陣 R(Si)∩Q(Si)

階 層

1

α β γ δ ε

α αβγδε α

階 層

2

α β γ δ ε

ε βγδε ε

階 層

3

α β γ δ ε

γδ βγδ γδ

階 層

4

α β γ δ ε

β β β

(六)以階層矩陣分析完成ISM層級構造圖

首先在可達矩陣中,找出各階層中滿足R(Si)∩Q(Si)=R(Si)的要素,接下來 找出α則在R(Si)中α所在的行全部槓除,做為該層分析出的要項項目;並依此類 推可找出γ、δ一組要素,而後發展至各階層。最後我們將要素依序列出先後層 次(如表2),在依B(Si)中的元素關係,劃上箭頭即求得所有要素是具階層性 並具方向性、系統化易於閱讀的ISM層級構造圖(如圖7)。

(30)

7 ISM層級構造圖

一、文件分析法

本研究方法係以文件分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乃為釐清某一概念而 描述概念的精義,或在合宜案例中描述此概念的用法,並成為整個研究的焦點,

且與未來的研究有潛在的關聯性(王文科,2001)。本研究係透過國家圖書館 館際合作、國際學術網路,相關論文、出版書籍、雜誌及期刊等方式廣泛蒐集 關於本研究所欲求瞭解之資料,做為本研究理論基礎來源。

收集文件重點主要分為三項主題,內容包括「詮釋結構模式的應用」、「課 程規劃的目的與意義」與「教育訓練目的與意義」。將蒐集到的文獻實施整理 分析之後,對於研究如何分析學習要素的編排順序,協助學習者瞭解全面的知 識架構,以及發展實例建置以確立科學化學習路徑與地圖有重要的啟示。

二、專家諮詢

(一)參與專家選擇

本研究所使用的詮釋結構模式,其實施的第一及第二步驟(即抽出全部的 教材要素,以及將全部要素做成因果關係表),依據理論可以根據個人學理、

經驗、主觀或多數專家意見等方式判斷抽出要素為何,以及要素間關聯性如何 的主觀判定,具主觀性導向的結果產生。本研究乃先由研究者自行決定第一及 第二步驟的推演,為使研究更臻周延與客觀。因此對專家的選擇便要十分謹慎。

α ε

δ β γ

(31)

一般來說,需具有熟悉本研究之問題,對問題相關領域有相當素養,而他們在 本問題的特定範圍內具有實務經驗,並有時間參與指正或討論工作。經研究者 分析,符合上述要求而成為本研究之專家主要具備的條件為:與曾任3年以上之 新訓旅旅、營、連長,或司令部級業管新兵訓練工作3年以上之訓練參謀為本研 究諮詢專家對象。

(二)專家意見(徵詢)溝通

首先就射擊訓練課程內容邀請3位專家(曾任3年以上之新訓旅營、連長與 業管新兵訓練工作3年以上之司令部級訓練參謀),以專家知識對對訓練進度內 容加以確認其關聯性,接著另請2位專家(曾擔任3年以上之新訓旅旅長)就已 確認有關聯的內容再實施確認,緊接著就以5位專家都認為有關聯的部分進行論 文研究。首先,依據精緻教學理論基礎所發展出的複雜任務分析之步驟為基礎,

先請營、連長與訓練官就內容做排序,接者請曾擔任3年以上之新訓旅旅長做確 認,再畫出序列圖,接著再請專家做確認,確認無誤後即進行深度訪談,最後 依據專家知識,產出一有意義的、結構化的教學設計為基礎的新兵射擊訓練課 程規劃。

(三)實例建置ISM電腦化結構教材之設計環境

本研究以詮釋結構模式(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 簡稱ISM),描述學 習教材課程單元間各要素之前後順序,透過ISM 數學計算步驟處理,再輔以電 腦軟體程式運算代替人工計算,最後產生全面化、具體化及多階層次(Multilevel)

的ISM 關聯構造階層圖(鍾靜蓉,2002)。

電腦軟體程式乃使用Microsoft Excel 應用程式中的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語言所編寫之巨集(macro)程式,依照ISM 固定而繁複的數學運 算步驟編輯程式的內容,而操作者只需在「行列(矩陣)輸入」工作表中輸入 相關資料,即可由程式自動執行運算「可達矩陣」、「層級分割」、「多階層 有向圖形」,以及「ISM 圖形輸出」等運算結果。本研究係運用精緻理論中的 複雜任務分析方法汲取專家知識,輔以詮釋結構模式為研究工具,進而將專家 知識外顯,實施新兵射擊課程規劃之內容分析,以提供新訓單位對該項課程規 劃之參考。

(32)

第二節研究設計步驟

第一階段

1. 評估射擊訓練課程各進度概念的連結性與相互援引性 2. 提出研究計畫

3. 確定研究主題 第二階段

1. 尋找專家 2. 資料蒐整

3. 請專家就學習要素實施排序

4. 請專家就學習要素排出要素結構分析表 5. 就學習要素結構分析表演算出學習路徑圖 第三階段

1. 與專家就學習要素進行先後順序再確認 2. 與專家就學習內容要素分析表進行再確認 3. 與專家就學習路徑圖實施再確認

4. 針對專家知識進行第二次增減修編 第四階段

1. 與專家就第三階段進行深度訪談以確認學習要素之正確性 2. 與專家進行深度訪談後,針對所探討主題確認先備知識 3. 與專家進行深度訪談,針對探討主題進行教學內容確認

完成階段

1. 產出射擊訓練學習路徑圖 2. 整理及撰寫研究報告

(33)

第四章新兵射擊訓練課程規劃之建置

1. 研究範圍:射擊訓練相關概念的連結性與相互援引性。

2. 提出研究計畫:確定針對射擊絕對相關部分進行研究。

3. 確定研究主題:射擊練中之「訓練目的與安全定下達」、「沿革講解」、「機 械性能講解」、「故障排除講解」、「瞄準要領講解」、……「第6 表射擊」等 要素學習互相援引之關係。

4. 資料蒐集及尋找要素內容專家:首先請專家針對學習要素內容,實施教學 過程之先後排序,再集合專家共同研討各要素間之關聯性,排定要素關聯 表,再依要素關聯表描繪出學習路徑圖。

第一節現行新兵射擊訓練實施規劃

現行新兵射擊訓練課程施教區分:機械訓練、瞄準練習、射擊預習、第一 表至第六表實彈射擊等單元,其施教要素順序為:安全規定、沿革、重要諸元、

主要性能、驗槍、外部名稱及功用、分解結合、機械性能、故障排除、保養擦 拭、彈藥識別、瞄準要領、瞄準模具練習、瞄準桿練習、箱上瞄準練習、三角 瞄準練習、定復瞄準具、裝退子彈、射擊姿勢、風偏修正、第一至六表實彈射 擊(因射擊之距離、姿勢、使用時間與彈藥數量之不同,而分別以第一至六表 射擊為其命名)等學習要素。

射擊預習課程依各施訓單位區分三個教練組實施,實彈射擊則由其上一級 單位統一實施,以上訓練均採統一講解,分組示範方式施教(每組不超過12 人), 射擊預習與練習射擊密切結合,以利學員於射擊預習所學要領,立即在實彈射 擊中獲得體驗,射擊中所發現之缺失再射擊預習中矯正,以收即學、即作、即 改之成效;射擊訓練由簡入繁、由益而難、循序漸進。(陳鎮湘,1999)

第二節 ISM 分析實施步驟

ISM 在教學要素分析區分下列步驟:

1. 要素細分化。

(34)

2. 依個人經驗、學理、主觀或多數專家意見等方式,決定課程要素間之先後 關聯性。

3. 依ISM 數學運算方式描繪出易於判讀之階層構造圖,其過程可運用相關電 腦軟體來輔助繁複的數學計算運算過程。

4. 實施修正以及補充部分要素分析表,或階層構造圖,如有需要應反覆改正 教學要素間的關聯性,或再將教學要素重新統合、細分或增刪等重新評估 與修正。

以上第一及第二實施步驟係依個人(或團體)之人為決定的主觀判斷,再 將第二步驟所獲得之要素先後關聯結果,逕行置入第三步驟中,並依固定標準 ISM 數學運算方式,最後即可獲得ISM 階層構造圖。這樣的過程須不斷反覆實 施,才可真正確保ISM運算結果,亦可與先前吾人腦中片斷的知識架構做一比 較,使結果更正確地呈現出來。所以一旦學習單元內的教學要素(學習目標)

能被完全地細分出來,並且也可明確地決定全部學習項目間的前後因果關聯 性,則再經過ISM 法固定化數學運算程序後,便能排列出具結構化、系統化之 ISM 階層式教材架構圖。

第三節新兵射擊訓練實例說明

本研究係以國軍新兵訓練中心之「射擊訓練」之學習項目為例,實施ISM

施教進度結構化之分析實例說明。在確認主題的第一階段,邀請5 位曾擔任旅、

營長之幹部進行主題關聯確認問卷(如附錄A)。第二階段另找北、中、南地區

各一新訓旅實際接訓新兵之營、連長幹部(各5 員共 15 員)進行研究(即本研 究之研究對象)。

研究者首先將射擊訓練之步槍機械訓練、射擊預習、步槍第一至第六表射 擊等大學習單元下之最小學習目標找出,形成39 個各學習要素,而後將順序打 亂,再請本研究內容之專家已先後順序排序:排序在前者,係經由專家認定為 須優先學習者,稱為「前要素(predecessor element)」;排序在後者,係指須學 習前要素之後,才可以再進行學習,稱為「後要素(successor element)」。再將

前要素與後要素,根據命題-「先學前要素,才可學習後要素」,思考其兩兩要

(35)

素間之關聯性,及考慮課程要素間的「基礎-進階」(前後)關係;確定學習的 順序是由前要素穩固基礎後方可進階學習後要素。此階段在實際操作時步驟如 次:

一、教學要素分析

專家知識之提取,首先請專家先依新兵射擊訓練施教內容要素(表3)之先

後順序實施排序:專家知識的提取,首先請專家在家先排一次,而後就排序順 序進行確認(囿於國防安全考量,本研究之實彈射擊課程物宜完整呈現,僅以 第1 表射擊至第 6 表射擊代表)。

表3

施教內容要素表

新兵第一階段射擊訓練施教內容要素表

階 層 順 序 項 目

彈藥說明 瞄準竿練習 第 1 表射擊 主要性能講解 機械性能講解 第 6 表射擊

分解結合注意事項講解 大部分解結合講解 跪姿練習

驗槍要領講解 故障排除解講 瞄準模型具練習 驗槍練習實施

零附件名稱功用講解 工具名稱及功用講解

步槍訓練目的、重要性能與安全規定下達 大部分解結合練習實施

(36)

表3(續)

細部分解結合練實實施 第 2 表射擊

預防保養講解 瞄準要領說明 重要諸元講解 箱上瞄準練習 故障排除練習實施 第 4 表射擊

立姿練習

細部分解結合講解 定復瞄準具練習

表尺裝定、裝退子彈及風偏修正簡介 第 3 表射擊

裝退子彈練習

三角瞄準練習(課後驗收)

風偏修正練習 沿革講解 臥姿練習 第 5 表射擊 射擊姿勢簡介 三角瞄準練習 外部名稱講解

二、學習內容分析:

「要素因果關係表」係將全部課程要素表列為矩陣,首由專家先行完成要

素關係表之先後施教順序(表4)(其各教學要素之先後順序之編號,即為本研

究後續使用之要素代碼),再由研究者與專家成員根據命題~「先學前要素,才 能學後要素」,共同逐一討論兩兩要素間是否存在如「命題」所示之關係,然

(37)

後再做修正。

表4

施教要素先後順序關係表

新兵第一階段射擊訓練施教要素先後順序關係表

階 層 項 目

1 步槍訓練目的、重要性能與安全規定下達

2 沿革講解

3 重要諸元講解

4 主要性能講解

5 外部名稱講解

6 分解結合注意事項講解

7 機械性能講解

8 大部分解結合講解

9 大部分解結合練習實施

10 細部分解結合講解

11 細部分解結合練實實施

12 故障排除講解

13 故障排除練習實施

14 零附件名稱功用講解

15 工具名稱及功用講解

16 預防保養講解

17 驗槍要領講解

18 驗槍練習實施

19 彈藥說明

20 瞄準要領說明

21 瞄準竿練習

22 箱上瞄準練習

23 三角瞄準練習

24 瞄準模型具練習

25 射擊姿勢簡介

(38)

表4(續)

26 臥姿練習

27 跪姿練習

28 立姿練習

29 定復瞄準具練習

30 表尺裝定、裝退子彈及風偏修正簡介

31 裝退子彈練習

32 風偏修正練習

33 三角瞄準練習(課後驗收)

34 第 1 表射擊 35 第 2 表射擊 36 第 3 表射擊 37 第 4 表射擊 38 第 5 表射擊 39 第 6 表射擊

若決定前要素為後要素的基礎;後要素為前要素的進階學習,則在兩要素交集之空格 畫記為「1」,若無,則畫「0」,如本例:前要素 4「主要性能講解」與後要素 5「外 部名稱講解」、7「機械性能講解」、12「故障排除講解」、13「故障排除練習實施」、

16「預防保養講解」、17「驗槍要領講解」、18「驗槍練習實施」、29「定復瞄準具 練習」、30「表尺裝定、裝退子彈、風偏修正講解」、31「裝退子彈練習」、32「風 偏修正練習」之交集格中填註「1」,其餘無交集欄位中填註「0」。最後完成各項學 習要素間關聯表現之「要素因果關係表」如表5 所示。

(39)

表5

要素因果關係表

新兵第一階段射擊訓練課程要素因果關係表 後要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1 0 0 0 1 1 0 0 1 1 1 0 1 0 1 0 1 1 1 1 1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4 1 0 1 0 0 0 0 1 1 0 0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0 0 0 0 0 0 0

5 1 0 0 0 0 0 1 1 0 0 0 1 1 0 1 1 1 1 1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6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7 1 0 0 0 0 1 0 0 0 1 1 0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8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9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0 1 0 0 1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11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0 0

12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3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4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5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0 0

1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7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8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9 1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2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1 1 0 0 0 1 1 1 1 0 0 0 0 1 1 1 1 1 1

22 1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23 1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24 1 1 1 1 0 0 0 0 0 1 1 1 1 1 1

25 1 1 1 0 0 0 0 1 1 1 1 1 1 1

26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2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8 0 0 0 0 0 0 0 0 0 0 0

29 1 0 1 1 1 1 1 1 1 1

30 1 0 0 1 1 1 1 1 1

31 0 0 1 1 1 1 1 1

32 1 1 1 1 1 1 1

33 1 1 1 1 1 1

34 1 1 1 1 1

35 1 1 1 1

36 1 1 1

37 1 1

38 1

39

「要素因果關係表」係將全部課程要素列為矩陣,先依專家自行完成的要素階層排序表,

再由研究者與專家成員根據「先學前要素,才能學後要素」之條件,共同逐一討論兩兩要 素間是否存在相依關係然後再實施修正。若決定前要素為後要素之基礎;後要素為前要素 之進階學習,則在兩要素相交之空格填註「1」,若無則填註「0」。

相鄰矩陣(adjacent matrix):再轉化為數學表現形式==及具有二維矩陣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hat in the future planning of new or converted semiconductor plant, the plant facilities to be demand for the plant systems

This study hopes to confirm the training effect of training courses, raise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people on local environment, achieve the result of declaring

The usage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has provided a passageway to satisfy the need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the Internet usage/online behavior and Internet

Keywords: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 MICMAC method, Course design,

This study aimed to employ the four strategies of Schmitt’s experiential module and choose one company which puts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nto practice, Sunny Hill Pineapple Cake

And, it is irrelevant in long direction; (2) the greater bearing area improves the LCM strength in both directions; (3) the greater Frame retaining wall height, the greater

This study first surveys the thin film solar cell application of new components and thin film solar photovolta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 concep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in the design of learning areas for young mixed-age-orien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