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園學生競賽活動對原漢學生互動之影響及解決之道-以樹林高中為例/ 95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校園學生競賽活動對原漢學生互動之影響及解決之道-以樹林高中為例/ 95"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校園學生競賽活動對原漢學生互動之影響及解決之道

-以樹林高中為例

葉育豪 新北市立樹林高中專任輔導教師

一、前言

筆者所就職之新北市立樹林高中為新北市原住民族特色學校,同時樹林區更 是新北市內原住民族人口最多、原住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區(資料來源:新北 市樹林區公所,民 104),是以本校設立原住民族專班,歷年來致力於培養傳承 原住民族文化之人才。然而在這樣的「特色」及「高比例原住民學生」當中,校 園內卻非兼容並蓄,反而在許多場合出現原漢對立情形;情節嚴重時,學生甚至 出現族群仇視言論,使本校教育工作者憂心忡忡。因此筆者嘗試從諸多對立事件 中找出其成因,並從過往文獻及個人經驗中提出見解與建議,希冀校園原漢學生 能消弭偏見、互相理解及積極尊重共處,並供所有臺灣教育工作者處遇相似原漢 學生對立問題之參考。

二、原漢對立成因

(一) 學生活動以競賽類型居多,又與原住民刻板印象結合,過程中缺乏情緒教育 在學期中大多日子裡,校內的原漢對立並不明顯,學生大多各自生活著,此 時的對立多藏在原漢同儕間不舒服的刻板印象玩笑話,學生或一笑置之,或勇於 嚴肅以對,讓彼此保持人際尊重之界線;然而在校內的大型學生活動裡,特別是 班際競賽類型的學生活動,則容易引發激憤的團體(普通班、原民班)對立。 2015 年,敝校校慶運動會班際大隊接力項目中,原住民班只有四位男同學, 然而在該競賽裡男女各需十棒參賽,因此在這場比賽中,原住民班的男同學每個 人跑兩個棒次,另外由兩位女同學當作男性跑男生棒次,在這樣的不利條件下他 們仍奪得該年級殿軍。然而這樣的結果卻遭到一般生在同儕間及網路上流言蜚語 攻擊「原住民不是很會運動?也不過第四名而已!」。這樣的嘲諷言論使原住民 學生受到極大的委屈。另一個競爭活動,則是班際英文歌唱比賽:原住民班學生 在曲目的間奏中,融入了原民樂以及原民和聲;在得到冠軍之後,便被一般生攻 擊「只要唱族語就會贏」、「原住民班本來就很會唱,應該被排除在外」。 體育與歌唱,兩件賽事完美地與原住民刻板印象結合。許多人認為,原住民 表現得好,是一種應然,努力並不值得一提;原住民表現不好,則是一種愧對身 分與血統的恥辱。在競賽活動中,人人皆想求勝,競爭之心使得尊重盡失。在 2017 年的校內班際籃球賽中,本校的原漢對立攀上高峰。

(2)

在這次的籃球賽裡,原住民專班過關斬將來到冠亞軍賽,然而在這場賽事中 場邊圍觀的加油聲一面倒向一般生,原住民班亦不甘示弱,三個年級的原住民班 級彼此加油不絕於耳。在哨音響起,由原住民班獲得冠軍那一刻,竟有學生噓著 然後脫下鞋子丟進場內;而在賽事進行期間,臉書匿名社群「八卦樹林」出現以 下言論:「原民班滾回山上」、「你們打球也沒什麼戰術,女生就像土著,啊男生 也是」、「拿冠軍正常啦反正你們課業成績也比不贏我們,我們只好在運動放水給 你們」、「啊不就最會唱歌、冷氣開最強、體味最濃」等等;而更有人反應原住民 學生的反擊一樣不尊重:「你們就是沒有原住民血統才輸的!」這些言論看了直 教人痛心,更讓人看見競賽型活動對於原漢關係具有如此大的影響力,競賽活動 原本立意良善,卻導致如此撕裂與仇視,更可見到教師的教育與引導更為重要: 未知如何贏,需先知如何輸;教師透過同理競賽中的學生勝敗情緒,並依此進行 事前的教育預防,才是尊重的基石。 (二) 原住民族學生升學制度的原罪 原住民學生的升學管道則是另一個造成原漢對立的難解習題,因為升學本身 即是一種競爭與競賽;儘管原住民加分制度有歷史文化因素與轉型正義脈絡,然 而一般學生、成人甚至社會大眾並無法感受到這樣的脈絡與自己的相關性;眼前 一般生只看到:原住民加了分,原住民的努力較少卻比我獲得更寬敞的大學入學 機會,因而產生相對的剝奪感。在本校曾發生原住民班學生於班級外張貼大學榜 單,卻遭到拍照上傳Instagram 並下註解「真的好加分喔」;此舉再度引發校內爭 議,對於原住民學生而言,他們渴望所有一般生能了解整個加分制度其實並不會 和一般生搶名額,若能對一般生說明原住民加分制度,也許能破除迷思與偏見; 然而對一般生而言,他們渴望的並不是了解制度,而是期許自己也能在辛苦的考 試制度壓力下取得好大學的門票。

三、競賽心理的認識與理解

(一) 單純的認知教育、口頭提醒可能不足 在辦理學生的競賽型活動過程中,教師或舉辦人員通常會教育或口頭叮囑學 生「不可做出不禮貌言行舉動」、「尊重裁判與對手」、「保持運動家的精神」、「思 考自己哪裡不足,下次要更好」等等,然而當學生積極投入並渴望求勝,而呈現 情緒高昂的狀況時時,認知上的提醒可能無法適時發揮作用,無論是一般生或原 住民學生,面對競賽不願意輸,是一個普世道理,自己如此,對方也是如此,其 本質與原漢差異並無相關。因此我們更該嘗試從各種角度去認識競賽心理,並探 討可能的介入及引導方法。

(3)

(二) 競賽心理的認識與理解 早在1894 年 S. Freud 便提出防衛機制的概念,認為個人需求與現實無法取 得平衡時,就會產生情緒不安。情緒問題若持續擴大可能會危及個人的自尊及生 存,因此個人可能會拒絕與現實環境妥協,在潛意識中就以防衛機制來保護自己 (沈德燦,民92),「合理化作用」(為自己編造出很好的理由,以用來解釋並消 除自我所受的傷害,)即是著名的一種防衛機制(Corey, 2009)。在 Vaillant 於 1992 整理的許多防衛機轉種類中,提到被動攻擊(passive-aggression):透過被動的方 式以不直接與無效的方法攻擊他人,也能解釋個人在面對競賽失敗後為何轉向攻 擊他人;劉從國、盧俊宏亦曾針對運動競賽成敗結果、歸因以及情緒之關係進行 研究,發現在失敗的情境下,「外在控制」的歸因與生氣情緒有正相關(民92), 意即在運動競賽中,失敗的一方如果越傾向於將失敗歸因於外在環境,則生氣情 緒的出現也會越高。雖然此研究乃針對運動競賽,然而在校園內學生競賽活動中 或可比擬與參考。 因此,學生的種族攻擊言論可視為競賽心理下的表現。一般學生在面臨 競賽活動時,渴望勝利卻迎來失敗,產生了許多不舒服感,促成多種心理防衛機 制出現,例如合理化、被動攻擊、外在控制歸因等等,都是為了平衡期待與現實 的落差。此時,原住民的血統與身分成了一個合理化的理由;透過歸咎於原住民 身分與刻板印象優勢能力,一般學生找到了情緒轉移出口,於是乎「原住民本來 就厲害,他們贏也很正常,是比賽制度不公」、「讀書再認真也比不上一張族語認 證好用」之類的言論就會出現,而生氣情緒出現的機率也就更高了。

四、介入策略

(一) 接納與同理挫敗情緒,取代壓抑與制止 對教師而言,在活動後經常需要直接面臨學生挫敗情緒反應,有時憤怒、攻 擊情緒來得又急又快,甚至到了教師一時也不知所措的地步,而在本校更有原漢 競賽之議題,一般學生針對原住民族學生攻擊時,教師聽到仇恨言論自然會想要 立即勸告、制止或依照校規論處,然而這可能只有一時的效果,甚至造成一般生 認為教師袒護原住民。因此,建議教師能從上述內容了解競賽心理,接納學生有 此情緒正因為在意比賽與投入努力,不急著處理因情緒導致的防衛及攻擊行為與 言語,而是告訴學生「老師知道,你們就是有熱情、有付出,才會在乎結果,你 們投入如此多,沒辦法接受輸的結果是很正常的,你們的在乎讓老師感動,希望 你們看到對手也跟你們一樣努力爭取榮譽,你們是對方可敬的對手。」

(4)

(二) 身心壓力因應-情緒焦點先於問題焦點 進行競賽活動時,人們處於因希望求勝或避免失敗而產生的身心壓力狀態; Tobin 等學者曾提出人有四種因應身心壓力的模式:投入問題焦點、投入情緒焦 點、逃離問題焦點、逃離情緒焦點(1989);陳秀蓉、何雪綾等人於 2007 年的研 究中指出,對不可控制的負向事件,可以先使用情緒焦點式的因應,再使用問題 焦點因應,較能調節個人壓力;筆者認為應用在原漢學生競賽對立的情況時,一 般生將挫敗推諉至原住民族身分優勢乃為一種不可控因素,故嘗試擷取部分該研 究提出之投入情緒焦點因應項目,並嘗試應用於競賽情境之引導,整理如下表1: 表1 投入情緒焦點因應方式與競賽引導之應用 投入情緒焦點因應項目 教師於競賽活動挫折引導的應用 對壓力做正向的 重新解釋 「也許你們會覺得比賽不公平或是生氣,但老師卻看 見你們因為這樣的情緒,反而表現跟投入都比原本預 期的更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辦法回想到,剛剛自己 更加地積極與努力的樣子呢?」 接受壓力並與之共存 「對手可能天生比較擅長或是其實也很努力在練 習,有時心裡會覺得勝算不高,比賽中擔心勝負懸 殊,因此壓力很大是一定的,落敗有時不免想要怨天 尤人,這很正常。」 表達情緒 「覺得難過或失望,好好哭一哭;覺得憤怒跟不甘, 找個空曠地方好好吼叫;覺得不平衡,老師願意聽, 然後陪你們再接再厲。」 資料來源:陳秀蓉、何雪綾、林淑圓、鄭逸如(民96)。身心壓力的因應。 (三) 升學制度的說明必須與同理學生學習的辛苦同時並行 原住民學生升學特殊管道造成的爭議亦可視為競爭下的現象。以升大學為 例,繁星推薦與個人申請並無所謂的加分,而是另外使用外加名額讓原住民彼此 競爭;即使是考試分發,所謂加分制乃是原民身分加10%,通過族語認證加 35%, 原民學生填志願時若原始分數達最低錄取標準則錄取,不能錄取則使用加分過後 成績由原住民學生彼此競爭外加名額。這樣的認知資訊固然能澄清一般生對於原 住民學生加分制的誤解,卻不能消弭其「相對剝奪感」。意即,對一般生而言, 無論原住民學生加分是否搶了自己的名額,還是只能眼睜睜看著他人上了比自己 好的大學,這樣的比較情緒下多少產生不滿與酸葡萄心態;如果學校教育工作者 除了詳細說明升學制度以破除偏見之外,加上同理一般生面臨升學考試上的壓 力,感受其辛苦之處,必定能對於仇恨的消融有所助益。

(5)

(四) 學生大型活動改以合作代替競爭,並增進交流 對學生而言,班際型的競賽以一種「年度盛事」的樣貌在其高中生涯中佔有 舉足輕重之地位,而原民文化與原漢交流活動則是小眾的、自發性的點綴活動, 相較之下大型活動幾乎沒有交流與合作性質,甚為可惜。筆者在訪問原住民學生 時發現,透過社團活動、社團成果展、多元選修課程這類自然情境的相處,原住 民生與普通班學生彼此結識、締造良好友誼之後,該普通班好友亦能成為原民友 善種子,不僅在許多場合支持原住民族議題,更能對原住民族文化產生好奇,增 加了解學習動機。因此教育人員辦理活動時,能思考如何打破「班級界線」,透 過活動去「混搭」彼此,以合作代替競爭,成為彼此的盟友,應能拓展友善之氛 圍。 (五) 消弭原漢對立,從生活教育開始 無論是原住民族學生還是一般學生,本質上就是青少年,對於原住民族學生 而言,不僅學習傳承文化、自我認同與覺醒,甚至需增進情緒管理以及理性溝通 能力以避免衝突擴大;至於一般生,教師可引導學生情緒覺察,學習面對失落與 挫敗,才會是積極原漢交流的基石。不過,當原漢對立出現時,教師若是過度「挺」 原住民學生,不僅無法同理一般生的失落,更可能讓原住民學生有恃無恐地宣 戰,無法培養原住民學生處理社會壓力的能力;但若過度「壓制」原住民族學生 的不平之聲,雖欲求和平,卻可能淪為姑息仇視言論;這樣的兩端掙扎與衝突勢 必透過同理學生的情緒,才有可能發展出互相尊重的行為結果。因此筆者認為, 身為「原住民特色重點學校」,教師的學習與成長應有一個新的方向:過去的原 住民文化教師知能研習強調特殊性,教師需認識原住民族文化,現在則看見其普 世性、一般性,消弭原漢岐視的教育其本質為「情緒同理教育」、「人際溝通教育」、 「生活教育」,照顧好每位學校裡的青少年,無論一般生、原民生,都是我們的 孩子。 參考文獻  沈德燦(民92)。精神分析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 修蕙蘭、鄭玄藏、余振民等(譯)(民 98)。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原 作者:Gerald Corey)。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 新北市樹林區公所(民104)。新北市樹林區103年度原住民族人口概況,5, 1-4。

(6)

 陳秀蓉、何雪綾、林淑圓、鄭逸如(民96)。身心壓力的因應。臺灣家庭醫

學研究,5,4-6。

 劉從國、盧俊宏(民 92)。運動競賽成敗結果、歸因、以及情緒之關研究: 驗證Weiner(1985)成就動機和情緒的歸因理論。體育學報,35,1-5。

Tobin DL, Holroyd KA, Reynolds RV, Wigal JA (1989) : The hierarchical

factors structure of the coping strategies inventory. CognTherRes 1989; 13: 343-61.

Vaillant, G. E. (1992). Ego mechanisms of defense: A guide for clinicians and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身體力行: 藉交流及專業發展活動,促進全校教職員認同推動價

課次 課題名稱 學習重點 核心價值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級本配對活動 第1課 我的朋友 ‧認識與朋友的相處之道.

• 在「心房」進行課堂或體驗 式學習活動後,學生能以表 情符號表達自己的情緒,令 學生能以多元化的途徑表達 情緒,以便老師深入了解學

情境壓力 生理狀態 心理狀態 其他因素

活動的設計對學生要有挑戰性。教師需要從學生生活層面中尋找他們會遇到並需 要解決的問題,這樣才可以引起他們參與

目的:讓學生多了解自己的能力 和升學就業取向,因應學生 不同的性格及興趣等作出.

自我肯定 自我探索及概念 ,自尊感 及成敗歸因 自我管理 時間管理 ,問題解決技巧 ,情緒管理 團體互動 協作技巧及學習 ,溝通技巧

自我肯定 自我探索及概念 ,自尊感 及成敗歸因 自我管理 時間管理 ,問題解決技巧 ,情緒管理 團體互動 協作技巧及學習 ,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