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網路學習環境中協助學生自我覺察科技創造力---子計畫一:以人工智慧與社會模擬協助科技創意歷程之自我覺察(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在網路學習環境中協助學生自我覺察科技創造力---子計畫一:以人工智慧與社會模擬協助科技創意歷程之自我覺察(I)"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期中進度報告

子計畫一:以人工智慧與社會模擬協助科技創意歷程之自我

覺察(1/3)

計畫類別: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3-2520-S-009-004- 執行期間: 93 年 08 月 01 日至 94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學系(所) 計畫主持人: 孫春在 計畫參與人員: 高宜敏 張丁元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報告附件: 出席國際會議研究心得報告及發表論文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4 年 6 月 1 日

(2)

摘 要

自 我 覺 察 是 自 我 導 向 廻 饋 環 的 吸 引 子 , 影 響 學 習 各 階 段 的 發 展 與 方 向,學習者會因不同的自我管理特性而影響個體對目標的自我覺察。其中, 思考風格型態能劃 分出自我管理的組 織特性;思考風格 功能則可區分自 我 管理的偏好能力。 本文以思考風格的 型態及功能兩種面 向,來探究個人 對 學習任務的自我覺察傾向。 本研究營 造一個需 要自我調 整學習的 課程,讓 受試者於 學習歷程 中 反 映出不同階段的自 我覺察。藉著動畫 專題實作的進行, 蒐集學生的型態 、 功能兩種思考風格 面向,以及其學習 動機、行動控制、 學習策略等不同 階 段的自我調整學習表現,並歸納出不同思考風格特性中的自我覺察傾向。 研究結果 指出思考 風格的型 態與功能 面向裡, 都具有高 自我覺察 影 響 力的因素,並且均 以行動控制階段最 能呈現整體自我覺 察的影響強度。 但 型態比功能面向結 果更為細膩,代表 思考風格型態比思 考風格功能更能 突 顯自我覺察的差異 。本研究之成果將 有助於預測受試者 可能的自我覺察 傾 向,便於歷程中協 助進行自我調整學 習,引導受試者朝 向較為有利的方 向 來學習。 關鍵字:思考風格、自我覺察、自我調整學習

ABSTACT

Self-awareness is the attractor of self-directed feedback loops which influences and the learning development and direction at every stage. Self-awareness would influence the perceptions of goals that learners have by different self-government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characteristics, thinking-style forms could divide the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 of self-management and thinking-style functions could distinguish the perferable ability of self-managemen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nclination of self-awareness in individuals’ learning task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s of thinking-style forms and its functions.

(3)

which experimenters’ self-awareness at different stages gould be identified though the learning process. By working on the independent study of animations we collected students’ two aspects of forms and functions in thinking-style as well as th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performance at different stages including learning motivation, action control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etc. We observed and concluded the inclination of self-awareness in different thinking-style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point out that in thinking-style forms and functions there are factors that highly influence self-awareness and the intensity of influence appears to represent self-awareness as a whole during action control stage. However, the results in thinking-style forms are more identifiable than they are in thinking-style functions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forms of thinking-style would have greater difference in self-awareness than the thinking-style functions. The findings in this study will contribute to predict the possible self-awareness inclination and help during the proces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which would lead experimenters toward a direction with more advantages in learning.

(4)

1 前言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是自我導向廻饋環的吸引子,影響各階段的學 習發展與方向。Flavell (1979) 認為:後設認知是以「計劃、監控、調整」 活動,透過「自我 調整、認知過程、 結果的覺知」,對 「個人、行為、 環 境」的覺察。學習 者即運用既有的知 識選擇適用策略, 明白自己是如何 學 習、能不能理解以及評估自己的學習能力。另外,Perls (1969)則認為個體具 有自我調整的能力,如果能對目標充份覺察,行為必然改變,即所謂:「覺 察是改變的開始」。Winnie & Perry(2000) 以自我調整學習模式,說明在認 知系統中的反覆自 我覺察,是由心智 運作、控制與監控 等複雜的關係交 織 而成。因此,學習 者在繁複的學習歷 程之中,必須以自 我的學習動機為 出 發點,經歷層層的 行動控制以及正、 負回饋過程,其中 並運用了適當的 學 習策略,才能達成 學習目標、完成學 習任務。在這當中 的各階段「自我 覺 察」,就是引領學習者一步一步邁向最終目標之必要動力。 為什麼要 看「思考 風格」對 自我覺察 的影響呢 ?因為不 同的「自 我 管 理特性」會影響個 體對目標的自我覺 察。當有許多重要 的事必須同時處 理 時,人們會以習性 及性格相同的觀點 作為選擇。人的行 為是起始於心中 的 目標並且受到回饋的控制。Powers, W. T. (1973) 說明了回饋的層次化組織 是自我調整的基礎 。也就是說,當下 的行為是因為自我 覺察到目標,並 受 到以前經驗的回饋 及層層由具體至抽 象的架構所形成。 所以,自我導向 的 覺 察 目 標 是 階 段 行 為 的 起 點 。 Sternberg (1997) 在 心 智 自 我 管 理 (mental self-government) 的理論之中,認為思考風格是介於「人格與智能」之間的 風格,並且是「多 樣式且具變化的形 象」;個人會視不 同的情況、時間 及 任務而改變其思考風格,並且影響接續的作為與發展。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營 造一個需 要「自我 調整學習 」的課程 ,讓受試 者於學習 歷 程 中反映出不同階段 的自我覺察。透過 資料分析的結果驗 證:「思考風格 型 態與功能」對「自我覺察」之影響。 依據研究的主要方向,如圖 2 所示。研究目標有以下三點: (1). 不同思考風格「型態群組」的學生在「學習動機、行動控制、學習策略、 總合」等各層面上的自我覺察表現,是否有顯著差異? (2). 不同思考風格「功能群組」的學生在「學習動機、行動控制、學習策略、

(5)

總合」等各層面上的自我覺察表現,又是如何? (3). 探討思考風格「型態」與「功能」兩種分群之各層面自我覺察的決定性 如何?

3 文獻探討

思考風格與自我覺察在認知領域的關聯性 本研究主 要的探討 向度為「 思考風格 」與「自 我覺察」 ,故將文 獻 探 討的範疇定位在人格、認知及後設認知領域內。根據 Sternberg 等人 (1997) 的風格分類,思考風格乃是介於「人格與智能」之間的風格。Sternberg (1988b, 1988c, 1994, 1997) 在心智自我管理理論中則以「政府運作類比為大腦」的 方式擴展成「功能 、型態、層次、範 圍、傾向」五種認 知型式,其基本 觀 點是:我們必須「控制自己、組織自己」,並且認為在不同的「型態」上, 覺察會有差異。思 考風格性質存在著 人格的特點,不是 單一而是「多樣 式 且具變化」的形象 ,個人會視不同情 況、時間、地點及 任務而改變其思 考 風格;即「不是能力的不同,而是思考的方式不同」。 Flavell 於 1976 及 1979 認為後設認知乃是:人對自己的「認知過程、 結果的覺知、自我 的調整」,包含有 「計畫、監控、調 整」三種後設認 知 調整活動 (引自鄭麗玉,1995)。認為是覺察「個人、行為、環境」的能力。 也就是學習者自我 覺察自己如何學、 在何種狀況下能否 理解、運用既有 知 識達成目標的知識 、評估任務的認知 需求、知道認知策 略適用在那裡以 及 評估自己的學習成果(引自林珊如,2004)。自我覺察的理念也顯現在完形治 療學派的理論之中,Perls 在 1969, 1976, 1978 的文獻中以為:人會將事物 「在認知的過程中 ,組織成有意義的 整體」。認為覺察 是指「接觸到自 己 整個知覺場域的能 力」,人會選擇將 焦點放在我們關心 的部分,整體就 會 顯現成一個突出的 形象,襯以模糊的 背景。並且認為所 有存在的有機體 都 會自我調整;個體 若能充份覺察,行 為必然改變。即所 謂:「覺察是改 變 的開始」(引自張嘉莉譯,2000)。 透過文獻 探討的脈 絡,可知 :思考風 格的觀點 存在於「 人格、後 設 認 知」的領域範疇之 中,在內涵的陳述 中將其觸角伸及「 自我調整、認知 過 程、結果的覺知」 等向度,而這些向 度正是自我覺察的 根本。因此,我 們 正可以看到思考風 格與自我覺察在認 知領域裡的密切關 聯性,是有其脈 絡 可循的。 連接兩變項之間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

(6)

在後設認 知的大範 圍中,與 自我覺察 歷程息息 相關的, 就是「自 我 調 整」。Zimmerman (1986) 認為自我調整學習就是自我導向的回饋環,當內 隱的自我覺察到外 顯的行為有所改變 ,並檢視自己的學 習方法、使用的 學 習策略等循環過程。Zimmerman, 1990, 1998, 2000, 2001 定義自我調整學習 不僅是心智能力, 而是個體在學習過 程中「自我管理的 歷程」;藉由此 歷 程,個體將自我管理的心理能力轉換到與學業任務有關的學習技能上。(引 自巫博瀚、王淑玲,2004)。如此的論點將使「自我調整學習」作為「思考 風格與自我覺察」之間最好的銜接橋樑。 另有相關 研究學者 指出:每 個自我調 整學習事 件中,學 習者會蒐 集 有 關學習活動的知覺 ,這知覺是隨任務 開展的,也是「複 雜的、多層次的 、 富有個人風格的」資訊(Butler & Winne, 1995; Winne & Hadwin, 1997)。依據 以上的文獻脈絡, 本研究決定以「學 習活動的自我調整 學習」作為「自 我 覺察」的目標。

「自我調整學習」涉及的要素

自我調整 學習主要 乃探討「 個體如何 維持強烈 的學習動 機並使用 有 效 的學習方法來達成學習任務」 (Pintrich & De Groot, 1990),以及個體在學 習過程中透過自我 調整機制,能積極 主動地調節「學習 上的認知、動機 與 行為」,以達到學習目標 (Hofer, Yu & Pintrich, 1998)。

首先提及 當代的自 我調整學 習理論, 整合了「 學習動機 」:即意 向 形 成,產生學習意向 ;以及「學習策略 」:即目標引導的 活動,提供完成 學 習意向的手段或方法(Pintrich, 1999a, 1999b, 2000)。其中,Corno (1989, 1994) 以及 Garcia, McCann, Turner & Roska 等人,將目標引導活動分為「前決策 階段」:與行動意 向有關的學習動機 ;以及「後決策階 段」:保護行動 意 向的行動控制及為完成行動意向所採用的學習策略 (引自程炳林、林清山, 2003)。

Wigfield & Eccles (2000) 提出三個最重要的學習動機成份,即「工作價 值」:學習者從事 學習工作的原因; 「能力信念」:對 自己是否有能力 完 成學習任務的信念;「期望成功」:對未來表現的預期信念。Kuhl (1985, 1994, 1996, 2000) 認為:個人會同時存有多個動機傾向,經過競爭後突顯形成決 策的動機即為意向;意向形成後,個人會採取各種可能的行動來達成目標。 但過程中會遭遇到 其他行動意向或內 、外在分心物的干 擾;為了確保意 向 達成,個人必須採 取各種可能的行動 控制策略來保護意 向。另外相關研 究 學者 Wigfield & Eccles (2000)、Mayer (1987)的訊息處理論認為:有效的認 知策略包含有「複 誦策略」:引導學 習者選擇性注意及 保持訊息在短期 記

(7)

憶;「組織策略」 :幫助學習者有效 建立內在聯結;「 精緻化策略」: 協 助學習者建立外在聯結。

整合自我調整學習文獻,Winne & Hadwin (1997) 認為自我調整學習有 三個必要階段:「 對任務的覺察、設 定目標、運用策略 朝向目標」,再 加 上「選擇性的適應策略」第四階段。而 Zimmerman (2002) 則將學習活動視 為開放性歷程,並 將學習者的自我調 整視為三階段「預 先思考階段、表 現 階段、自我省思階段」的循環歷程。

4 研究方法與對象

本研究採用「因果比較研究(causal-comparative research)」:乃是探索 可能的因果關係。 其目標與實驗研究 一致,差別在於沒 有對「自變項進 行 控制」。藉著觀察存在的結果,予以分析,試圖找出可能的原因(王文科、 王智弘,2004)。本研究的目的是想探討「思考風格型態與功能」對「自我 覺察」的影響,我 們透過對學生在「 自我調整學習」過 程中的不同階段 測 量,以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以國中二年級學生四個班級,共 157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參與之學生 均為男女合班之常態編制,男生 84 人,女生 73 人。

5.1 結果

不同思考風格「型態群組」的自我覺察表現 歸 納 型 態 分 群 對 各 階 段 自 我 覺 察 之 單 因 子 變 異 數 分 析 及 事 後 比 較 結 果,得知:「階層 」與「無政府」風 格高者,影響「行 動控制」及整體 的 自我覺察程度愈佳 ;而「寡頭」與「 君主」風格相較下 自我覺察程度影 響 力小,影響力不如「階層」與「無政府」風格。 另外,在 「學習策 略的自我 覺察」之 結果:「 寡頭」與 「君主」 風 格 在「學習策略」的 自我覺察表現上影 響力小,影響力不 如「階層」與「 無 政府」風格;而「 階層」與「無政府 」風格愈高者,其 運用學習策略的 自 我覺察表現較佳。 經由上述 型態之九 個結果得 知:不同 思考風格 「型態群 組」的受 試 者 在「學習動機、行動控制、學習策略、總合」等各層面上的自我覺察表現, 皆具有顯著差異,如圖 1(左)所示。 不同思考風格「功能群組」的自我覺察表現

(8)

歸納功能 分群對階 段自我覺 察之單因 子變異數 分析及事 後比較結 果 , 可以得知:「行政 」及「立法」風格 高者,其「行動控 制及整體」的自 我 覺察程度愈佳。且 「司法」風格在「 行動控制及整體」 的自我覺察程度 影 響力小,影響力不如「行政」與「立法」風格。因此,依據「行政、立法」 風格的高低特徵, 即可初步判斷功能 群體在「行動控制 及整體」上的自 我 覺察傾向。 總和功能 之四個結 果得知: 不同思考 風格「功 能群組」 的受試者 在 各 階段自我覺察上的 表現,只適合以「 行動控制及總和」 向度來探討,「 學 習動機、學習策略」並不適合,如圖 1(右)所示。 圖 1 型態與功能分群之各因素分佈與事後比較對照圖 「型態與功能」分群的自我覺察「決定性」 綜觀上述的分析結果,可以得知: 不論在型態或功能 的分群之中,對「 行動控制」的「事 後比較結果」均 與 對「總和」一致。如此即表示,在自我調整學習三階段中,以「行動控制」 階段最具有決定性 。也就是說,行動 控制階段的自我覺 察,會明顯影響 整 體自我覺察的表現。

(9)

5.2 討論

透過思考 風格的「 型態」分 群,我們 可以掌握 到受試者 於學習歷 程 中 的「學習動機」、「行動控制」、「學習策略」等不同階段的「自我覺察」 傾向:在「學習動 機」階段中,「階 層」、「寡頭」風 格均高者,其自 我 覺察影響力大。推 論於此階段需要「 同一時間接觸多樣 事物」,以接收 廣 闊的訊息及視野,故突顯出階層與寡頭風格的影響力;另外在「行動控制」 與「學習策略」階 段,「階層」與「 無政府」風格高者 ,影響自我覺察 程 度愈佳;而「寡頭 」與「君主」風格 影響力小。推論其 原因,除了階層 風 格為各階段所需之 外,無政府風格可 能在創意製作類型 的任務中,發揮 了 具潛力的自我覺察 特性;寡頭風格無 法順利決斷的特性 及君主風格獨斷 專 一的視野,顯示對此階段影響力低。觀察「單高階層風格」群組的受試者, 發現其自我覺察表 現並不顯著地高或 低於其他群組,僅 列於中等。因此 , 廣泛擁有多樣風格 的特性,較可能於 歷程當中發揮不同 風格的長處,進 而 影響不同階段的自我覺察表現。 接續透過思考風格「功能」分群,可以掌握到受試者於學習歷程中「行 動控制」的自我覺 察傾向:「行政」 及「立法」風格高 者,其自我覺察 程 度愈佳。且「司法 」風格的自我覺察 影響力小,不如「 行政」與「立法 」 風格。推論可能的 原因,為行動控制 需要掌握住自己的 行事方法;並依 信 念確實執行。故突 顯出「行政」與「 立法」風格的影響 力;相對於著重 評 估判斷的「司法型 」風格,在本階段 任務中影響力低, 可推估單高司法 風 格者不利於行動控 制之自我覺察。另 外功能分群在「學 習動機」與「學 習 策略」階段,因為 同質性檢定為異質 ,不適合分析。所 以只能預測出「 行 動控制」之自我覺 察,但也反應出「 型態」與「功能」 這兩種不同向度 的 自我覺察,有如「 動作與對白」之細 膩程度優於「角色 」的分類一般; 即 型態與功能都可以看到「自我覺察的傾向」,只是細膩度不同而己(型態比 功能可看到的較多)。 在自我調 整學習三 階段中, 不論是「 型態或功 能分群」 ,均以行 動 控 制階段的自我覺察 ,最能明顯地呈現 「整體自我覺察」 的影響強度。如 此 表示,整體的自我 覺察在後決策階段 決定,其中「行動 控制」比「學習 策 略」還要強烈。

(10)

5.3 建議

受試者對 於「學習 任務」的 性質,會 因個人好 惡與參與 能力而有 所 不 同,在不同的學習 領域裏,其「自我 覺察」是否會如同 本研究結果一般 , 將可以進一步探討 研究。另外,本研 究運用學習任務引 導學生自我覺察 。 全部課程的進行及 施測較為繁複,若 能在樣本數更為充 裕的情形下,觀 察 是否能夠劃分出不 同種類的「單高特 性」思考風格,對 映於「自我覺察 」 分群方式的研究結果是否能夠相互呼應,或是衍生出其他的「預測性質」, 都值得吾人探討。

6 參考文獻

王文科、王智弘 (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巫博瀚、王淑玲 (2004)。自我調整學習的理論與實踐。中等教育,55(6),94-109。 林珊如 (2004)。大學生網路科技創造歷程的自我覺察之研究:對抗慣性思考及有損創造 力的因子。國科會 93 年度計畫:編號 NSC93-2520-S009-006。

張嘉莉 (譯)(2000)。Clarkson, P. & Mackewn, J. 著。波爾斯:完形治療之父。台北:生 命潛能文化。

程炳林、林清山 (2003)。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的發展現象暨多重目標組型調節效果之縱 貫研究(一)。國科會 91 年度計畫:編號 NSC91-2413-H006-008。

鄭麗玉 (1995)。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Butler, D. L., & Winne, P. H. (1995). Feedback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5, 245-281.

Corno, L. (1989). Self-regulated learning : A volitional analysis.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83-110). NY: Springer-Verlag.

Corno, L. (1994). Student volition and education: Outcomes, influence, and pratices. In D. H., Schunk & B. J., Zimmerman (Eds.),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pp. 229-254).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Flavell, J. H. (1976). 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 In L. Resnick (Ed.),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 Hillsdale, NJ: Erlbaum.

Flavell, J. H. (1979).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control: 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 906-911.

Garcia, T., McCann, E. J., Turner, J. E., & Roska, L. (1998). Model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volition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3, 392-418.

Hofer, B. K., Yu, S. L., & Pintrich, P. R. (1998). Teaching college students to be self-regulated learners. In D. H. Schunk & B. J. Zimmerman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From teaching to

(11)

self-reflective practice (pp. 57-85). NY: Guilford Press.

Kuhl, J. (1985). Volitional mediators of cognitive-behavior consistency: Self-regulatory processes and action versus state orientation. In J. Kuhl & J. Beckman (Eds.),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pp. 101-128).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Kuhl, J. (1994). Action versus state orientation: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Action Control Scale (ACS-90). In J. Kuhl & J. Beckman (Eds.), Volition and personality: Action versus state orientation (pp. 47-60). Seattle, WA: Hogrefe & Huber.

Kuhl, J. (1996). Who control whom when “ I control myself “? Psychological Inquiry, 7(1), 61-68. Kuhl, J. (2000). A functional-design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ion: The dynamics of

personality systems and interactions. In M. Boekaerts & P. R. Pintrich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pp. 111-169).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Perls, F. S. (1969) Ego, Hunger and Aggressi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Perls, F. S. (1976) The Gestalt Approach, and Eye Witness to Therapy. New York: Bantam. Perls, F. S. (1978) Psychiatry in a New Key, Gestalt Journal, 1(1): 32-53.

Pintrich, P. R., & De Groot, E.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33-40.

Pintrich, P. R. (1999a). 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promoting and sustain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1, 459-470.

Pintrich, P. R. (1999b). Taking control of research on volitional control: Challenges for future theory and research.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 335-355.

Pintrich, P. R. (2000).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M. Boekaerts & P. R. Pintrich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pp. 13-39).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Powers, W. T. (1973). Behavior: The control of perception. Chicago: Aldine.

Sternberg, R. J. (1988a). A th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1988b). Mental self-government: A theory of intellectual styl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 31, 197-224.

Sternberg, R. J. (1988c).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1994). Allowing for thinking styl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2(3), 36-40.

Sternberg, R. J. & Grigorenko, E. L. (1997). Are cognitive styles still in style ? American Psychologist, 52(7), 700-712.

Sternberg, R. J. (1997). Thinking styl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gfield, A., & Eccles, J. S. (2000). 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68-81.

Winne, P. H., & Hadwin, A. F. (1997). Studying a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D.J. Hacker, J. Dunlosky, & A. C. Graesser (Eds.), Metacognition i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pp.

(12)

279-306). Hillsdale, NJ: Erlbaum.

Winne, P. H. & Perry, N. E. (2000). Measur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Boekaerts, M., Pintrich, P. R., & Zeidner, M. (Eds.), Handbook of self regulation (pp. 531-566). NY: Academic Press.

Zimmerman, B. J. & Martinez-Pons M. (1986), 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assessing student use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3(4), 611-628.

Zimmerman, B. J. (1990).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 Overview.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5(1), 3-17.

Zimmerman, B. J. (1998). Developing self-fulfilling cycles of academic regulation: An analysis of exemplary instructional models. In D. H. Schunk & B. J. Zimmerman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From teaching to self-reflective practice (pp. 1-19). NY: Guilford Press.

Zimmerman, B. J. (2000). Attaining self-regulation: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M. Boekaerts, P. R. Pintrich, & M. Zeidner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pp. 20-41),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Zimmerman, B. J. (2001). Theorie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 overview and analysis.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pp. 1-39).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Zimmerman, B. J. (2002). Becoming a Self-Regulated Learner: An overview. Theory Into Practice, 41(2), 64-70.

7 計畫成果自評

研究內容符合原計畫目標且符合進度。 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值: 由於思考風格具備豐富的多樣性與可塑性,不 管是型態或是功能面向,都透露出適合自我覺察的風格特性。如此,透過「思考 風格」便可以初步掌握「自我覺察的可能傾向」,我們得到一個重要的契機:「預 測」。不需等待整個學習歷程執行與施測完畢。我們即可運用思考風格,概約的掌 握受試者的「自我覺察傾向」,能預測自我覺察的傾向,便有機會於學習進行中對 合適的受試者施予「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啟發受試者後設認知的發展並引導受 試者朝向較為有利的方向去學習。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主辦單位:建國科技大學工程學院 (教學卓越計畫子計畫

• Information on learners’ performance in the learning task is collected through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ocess so as to help teachers design post-task activities

(a) Classroom level focusing on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in particular, information literacy (IL)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SDL) as well as changes in teachers’

誠 5 小白鷺 公義 關愛世界 社會責任 團隊精神 領導能力 公平 6 黑臉琵鷺 智慧與知識 有理想 好奇心 喜愛學習 創造力

於 2016 年 12 月發布的《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強調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 不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

結合夥伴協作學校,與大專院校、出版社及電 子學習平台機構組成專業協作社群,以資訊素

• 對探索科學和科技世界產生 興趣及懂得有創意地運用科 技,並能綜合和應用科學與 科技的知識與能力,以解決 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適合的解難技巧 良子的社交技巧 良好的調解衝突技巧 在困境中願意求助 正面的自尊感 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選擇健康的生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