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代間融合的理念與過程:以青年學生參與社區老人方案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代間融合的理念與過程:以青年學生參與社區老人方案為例"

Copied!
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研究論文

代間融合的理念與過程:以青年學生參

與社區老人方案為例

*

楊秋燕

靜宜大學食品營養學系高齡健康產業組博士生 台灣社會發展研究學會副秘書長

馬振來

靜宜大學食品營養學系高齡健康產業組博士生 童綜合醫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

呂季芳

靜宜大學食品營養學系高齡健康產業組博士生 彰化縣政府社會工作師

胡慧嫈

** 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6 年 8 月 20 日,接受刊登日期:2016 年 12 月 5 日。 *感謝兩位匿名審查委員提供寶貴的修改意見。 **通訊作者為胡慧嫈:hihu@pu.edu.tw

(2)

中文摘要

著我國醫藥衛生進步,使得國人生活富庶,平均壽命延長,致使老年 人口急劇增加,此期間,不同世代間將因著相互的隔閡,資源的分配不均議題 情境,將促使世代間互動越來愈困難。本研究係由作者指導一組學生(計六名) 承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委託辦理社區老人懷舊團體方案進行之研究。其研究目 的如下:透過青年投入老人服務,老人與青年均能獲益。其目的在了解研究參 與者對代間融合的意義與優勢看法,並呈現其服務老人的意願改變過程。研究 方法有二:一、次級資料收集法:研究者平均每隔週與青年學生小組討論服務 方式,督導團體工作之進行,並記錄討論過程。焦點訪談法:運用焦點團體訪 談方法,針對青年學生運用懷舊團體建構代間融合過程,進行小組團體焦點訪 談。研究結果:經過研究者輔導後,整個研究參與者團隊呈現積極正向,在 老人與青年們之間,從排斥到包容,從勉強接納到關係的融合,使代間的融合 內涵充分展現,是本研究最重要的發現與結果。 關鍵詞:代間融合、懷舊團體、社區照顧據點

(3)

123

The Concept and Process of Intergenerational Inclusion:

A Community Elderly People Services Program

Chiu-Yen Yang

Geriatric Health Industry Ph.D. student, Dept. of Food and Nutrition, Providence University

Chen-Lau Ma

Geriatric Health Industry Ph.D. student, Dept. of Food and Nutrition, Providence University

Chi-Fang Lu

Geriatric Health Industry Ph.D. student, Dept. of Food and Nutrition, Providence University

Hui-Ying Hu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and Welfare of Children, Providence University

Abstract

Under the progress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in Taiwan,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nd the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have been promoted. It results a sharp increase of elderly population. At the moment, due to the allocation of mutual estrangement, lack of resources, issues of generational interac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his research was based on a group of six students undertaking an elderly group work of reminiscence in a community care station, Taichung.Its purposes are stated as follows: Through the services involvement of young students, elderly members and students were benefited. It is to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4)

the meanings and strengths of intergenerational inclusion.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serve elderly people was revealed. There are two methods in this research: 1. A secondary data collec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every two-week discussions, approaches of elderly services and group-work supervision were conducted by the researcher. Contents of discussion with the young student team were recorded. 2. Focus groups method: Focus group interviews method were applied, the discussion of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through reminiscence group-work between the young students and elderly group members were recorded as well. Results: After the supervision of researcher, the entire team workers presents positive outcome. From exclusion to inclusion, from barely acceptance to fusion relationship, the young students and elderly people members were included. The fusion connotation intergenerational fully demonstrated.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indings and results in this study.

Keywords: intergenerational inclusion, reminiscence group-work, community care station

(5)

125

壹、 緣起

一、問題陳述

建國一百年以邁向公平、包容與正義的新社會為目標的社會福利政策綱領 中,第三項、福利服務第(十三)條指出,政府應結合民間倡導活躍老化,鼓 勵老人社會參與,提供教育學習機會,提升生活調適能力,豐富高齡生活內涵。 並強化代間交流,倡導家庭價值,鼓勵世代傳承,營造悅齡親老與世代融合社 會。其中鼓勵老人社會參與及鼓勵世代傳承,營造悅齡親老與世代融合社會是 對各級政府提供的老人福利服務極為重要的政策。如果國家能夠建立世代傳承、 營造悅齡親老與世代融合正就是發展代間融合的關鍵途徑。 當前台灣地區六十五歲以上之人口佔全國總人數比例已達12.51﹪(內政 部,2016),即將邁入聯合國所稱老人國。隨著我國醫藥衛生進步,使得國人 生活富庶,平均壽命延長,致使老年人口急劇增加,此期間,不同世代間將因 著相互的隔閡,資源的分配不均議題,世代間的互動不足,世代間相互隔離, 甚至不相容之情境,將會逐一的浮現。年齡歧視在福利先進國家早已發生,在 台灣,雖然有傳統孝道思想,但部分的敬老尊賢的概念正逐步消失中,年齡歧 視的議題在今日台灣也逐步出現,從歐盟的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觀點 來進行觀察,台灣社會會因年齡世代之差異與距離,而產生相當大的動態排除。 Mathieson et al. (2008)指出,「社會排除」是:(1)多層面的,涵蓋社會, 政治,文化和經濟方面,和工作在不同的社會層次;(2)是動態的,以不同的 方式進行影響,在不同的社會層面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度進行排除;(3)是關 係性的:以人際關係的角度來看,有兩個方面。 一則側重於排斥破壞人們之 間關係,造成了弱勢者缺乏社會參與,也缺少社會保障及社會融合和權能。此 外,從關係的觀點來看,排除是不同權能造成不平等的社會關係所形成的產物。

(6)

這當中,年齡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社會因素,都會影響年輕世代對高齡世代的動 態排除可能性。台灣為避免此一現象之發展,在民國百年的社會福利政策綱領 中納入世代傳承、營造悅齡親老與所謂的「世代融合」政策,正是防微杜漸, 對世代間的正向關係應有極大的助益。 當前「代間」(intergeneration)這個詞被用來描述一種社會現象,亦即描 述年老和年輕的世代間的關係。「透過代間的連結而對家庭中的孩子及年輕人 的學習、發展和安全皆有長期的影響。這樣的連結對家庭中的老人相等地重要, 影響他們的目標感、滿足感和生活滿意度」,相關的研究都針對老人與兒少青 年相互融合的經驗探討(Kingson,1989; 林歐貴英,2010;劉仿桂,2010;范 家榮,2010;蕭明輝、吳長勝、蔡恩子,2014;王明鳳、鄭合君,2014)。所 謂代間融合方案(intergenerational inclusion program)指的是由另一個世代 (generation)的年輕人針對老人提供服務,進行服務方案的設計、執行與成 效,並借此幫助此兩個世代的人彼此的瞭解與認識(Bengtson, Biblarz and Roberts, 2002; 林歐貴英,2010)。此種方案是不同世代的人相互合作,以支持 彼此而提供一種滋養機制。 本研究係由作者指導一組學生承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委託辦理社區老人 懷舊團體方案,透過此組青年大學生參與社區老人服務過程,每週一次進行服 務之輔導與訪談,從排斥到融合的經驗,其目的在了解代間互動服務後融合的 歷程情形,其中對於青年本身經驗感受及服務社區老人之收穫做探討與分析, 期待結果有利未來老人代間融合服務建議之依據。

二、研究目的

綜合以上的分析,茲說明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1. 透過青年投入老人服務之輔導,了解其服務老人的意願改變過程。

(7)

127 2. 了解代間服務活動對自己個人生涯與老人長輩的益處及其觀念之改變情 形。 3. 了解研究參與者對代間融合的意義與優勢看法。

二、文獻探討

一、代間理論

(一)週期代間理論

週 期 代 間 理 論 ( Cyclical Generation Theory ) 是 由 Howe and Strauss (2007:41)所提出,他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討有關代間的差異,認為世代 (Generations)是歷史之中最強大的力量。追蹤其長時間系列秩序,甚至可以 預測衡量其未來發展。Howe and Strauss (2007)認為,個人是由其生活的事 件所形塑。每一個事件在時間上,無論是太空船爆炸或John F. Kennedy遭暗殺 事件,會形塑了該世代及其行事。每個事件都創造了個人一個獨有的文化特質。 Howe and Strauss (2007)藉此進一步主張,各世代所經歷的重大事件會形塑 生活型態的原因,是與事件發生當時其個人所屬之世代年齡高低有關。Howe and Strauss(2000)提出了兩種社會事件會影響不同世代形成週期代間差異出 現是:世界危機(secular crisis)和精神覺醒(spiritual awakenings)。此種世 界危機最為典型的是戰爭或革命,如內戰或革命。另一種類型的精神覺醒,這 是在一個時期中,社會的內在價值發生變化。因此,年輕的世代通常被界定為 活動的反叛者。

(8)

這是最為普遍性的看法,Craft(2011)指出,所謂「直線代間理論」是 各世代隨時間的變化而有差異,但未與世界危機和精神覺醒有關。Twenge (2006)提出「Me世代」,包括在20世紀70年代出生者、80年代、90年代和今 日。Bauerlein(2008:16)對美國年輕人進行的調查,顯示各直線代間之差異 令人沮喪的結果和令人不安的影響。 (三)小結 本研究係針對週期或直線代間理論進行回應,欲改變下一世代與上一世代 之間的區隔與差異,也對社會事件影響不同世代形成週期代間差異進行融合, 期待上下世代之間的區隔與差異,透過代間服務與互動達成融合的可能性。

二、社會排除、社會包容與社會融合

(一)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 Mathieson et al. (2008)指出,「社會排除」是:(1)多層面的,涵蓋社 會,政治,文化和經濟方面,和工作在不同的社會層次; (2)是動態的,以 不同的方式進行影響,在不同的社會層面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度進行排除;(3) 是關係性的:以人際關係的角度來看,有兩個方面。 一則側重於排斥破壞人 們之間關係,造成了弱勢者缺乏社會參與,也缺少社會保障及社會融合和權能。 此外,從關係的觀點來看,排除是不同權能造成不平等的社會關係所形成的產 物。這當中,年齡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社會因素,都會影響年輕世代對高齡世代 的動態排除可能性。 (二)社會包容(Social Inclusion) 本研究另一個關注的議題是社會包容(Social Inclusion),社會排除的相反

(9)

129 詞可能是社會包容,其過程包括社會貧困的消除與和社會排除。一般而言,要 促進社會包容,相關的政策制定和實踐的因素都會論及貧困和社會排除。一個 包容的社會(inclusive society)是一個高於不同種族、性別、階級、世代和地 理差異的標準,要確保機會均等,無論其出身,其軍事和經濟力量低於公民權。 在一個包容的社會,社會互動之由一套商定的社會制度治理。社會能確保所有 公民都能此制度運作的容量,是包容的社會的一個標誌。一個包容性社會也是 一個當面對新的挑戰時,如氣候變化等,能讓每個公民都有發言權,每個公民 都有其責任(Atkinson & Marlier, 2010)。世代間的融合是一個包容社會中極其 重要的內涵。

(三)社會融合(Social Integration)

社會排除的相反詞可以是社會融合,Brannen & Moss (2004)指出,在 理論層面上,「社會融合(Social Integration)」係指個人(行動者、機構或個 體)彼此進入對方社會空間的概念,它指的是行動之個人之間的關係及行動之 個人如何接受社會規則。一個社會系統的「融合」意味著在社會結構中某一部 分之互惠的互動。不論「融合」一詞的直接意義為何,它是設定其人際關係或 相互作用是和諧的。「融合」也涉及衝突及秩序的概念,所以,同一個概念可 以應用於穩定的社會關係形式和不同的社會單位和團體之間平衡的互補。廣義 而言,「融合」係用於界定相關多種不同元素連結進入該社會整體、系統、社 區及其他單元中。「融合」的概念是功能主義基本理論,它界定一個系統單元 關係的模式,在一方面,藉此作用避免擾斷系統;在另一方面,它們合力促進 單元運作(Anderson, 1996)。 社會融合(Social Integration)是一個複雜的概念,部分人認為,此乃一 個積極正向的目標,意即全人類有平等的機會與權利。在此情況下,增進高社 會融合度意味著改善生活的機會;對另部分人來說,越多的「社會融合」可能

(10)

產生強迫的一致性。並且,另一些人對於「社會融合」,一詞本身完全不必一 定意味著期望或不期望的狀態。它只是針對既定的社會人際關係形式所做的一 種描述方式。因此,從後者來看,社會融合的一種形式可以比其他形式更能提 供一個更加繁榮、公正和人道的脈絡;但它也有可能如此:即使此種形式的社 會融合與其他種形式的社會融合有顯著不同,後者並沒有比前者較佳或較差。 二者顯然無關(Beresnevièiûtë, 2003)。 (四)小結 本研究透過研究者對青年學生之指導,提供社區老人懷舊團體工作服務, 針對學生年齡上的社會排除概念作回應,不僅期待達成社會包容的代間互動模 式,也要發展出真正的年齡上代間社會融合的可能性。

三、個人中心理論(person-centered theory)

懷舊團體工作一向都以個人中心理論作為基礎(Berg, 2010)。實務上,也 可以看見代間互動所需要的質素也蘊含在個人中心理論中。個人中心理論是由 Carl Rogers (引自 Corey, 2005)於 1950 年代在美國所創立的一個心理治療理 論,又稱「案主中心理論」。是有別於心理分析學派以強調人的正向成長和發 展,著重工作者個人的態度,包括一致性(Congruence)、真誠性(Genuineness) 和同理心(Empathy)等。個人中心理論對人有以下幾個基本假設及其工作方 式: 1. 該理論認為,人有社會性及向善向上的傾向,人性是有理性的並且能切 合實際。因此,工作者應建立真誠的治療關係。

(11)

131

2. 該理論也認為,人有力爭上游之潛能,會設法維護自己的生命,也會追 求自我實現,並提升自己生活的經驗,因此,工作者應積極回應 (positive feedback)案主的問題。

3. 理論認為人之間即使潛能有差異,但人都會盡可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因 此,工作者應無條件積極關注 (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案主。 4. 理論認為人基本上是自主的,所以每個人均有發展的機會,也會運用自 己的各種能力,來引導其生活。因此,工作者應作到內外一致的接納關懷。 5. 理論認為如果人處在一個不受批判與威脅的情境中,並能客觀的省視自 己的問題時,他就能對其未來作出積極性的抉擇,因此,工作者應以同理心回 應,使人處在一個不受批評與威脅的環境中。 6. 理論認為人基本上是建設性的、可信賴與善良的,因此,工作者應與案 主充分溝通。 7. (一)小結 整體來說,本研究服務過程中,研究者對於青年工作者進行方案輔導時, 要求工作者在懷舊團體工作過程中,對於社區老年案主採取積極的回應、正向 一致性、真誠性和同理心將可以促成老年案主之自我成長,甚至達到自我實現 的可能性。在懷舊團體工作與世代互動過程中,個人中心理論詮釋了二者的關 係,使代間融合更具有實踐發展的機會。

參、研究方法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設計、研究的嚴謹度與倫理與研究工具三方面,其中研 究設計上以質化研究論述之,並強研究的嚴謹度,並遵守倫理的規範實施研 究。

(12)

一、研究設計

社會工作屬於社會科學研究的一環,如社會科學研究一般可分為質化研究 與量化研究兩種取向。本研究係屬質化研究,主要係訪談七位執行方案之年輕 學生,請就其與社區老人互動與融合之感受提出看法。 (一) 資料收集方法與內容 本研究之資料收集主要方法與內容有二: 1. 次級資料收集法:研究者自 104 年 9 月開始至 12 月期間,平均每隔週與青年 學生小組討論服務方式,輔導團體工作之進行,並記錄討論過程,相關服務紀 錄做為研究之次級資料,予以分析,再呈現於研究結果。 2. 焦點訪談法:研究者於 104 年 12 月期間,運用焦點團體訪談方法,針對青年 學生運用懷舊團體建構代間融合過程,進行小組團體焦點訪談,並進行編碼, 逐字稿之資料分析,再呈現於研究結果。 (二)焦點訪談法 依研究文獻探討結果,本研究之問題說明如下: 1. 方案開始時,你從事老人長輩服務的動機為何(即方案開始時,做為年輕人的 你,為何願意服務老人)? 2. 到目前為此,從事此一服務方案對自己個人生涯有何益處? 3. 到目前為此,從事此一服務方案對老人長輩個人有何益處? 4. 到目前為此,你覺得你學到那些與老人長輩溝通的技巧?與以前所學的會談 有何差異? 5. 到目前為此,您所感受的世代融合的意義為何?

(13)

133 (三)研究參與者 依研究文獻探討及前述問題,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篩選說明如下: 1. 大四學生參與社區老人服務方案之學生。 2. 年齡在二十二歲以上並同意接受訪談之學生。 經過方案小組之組成後,研究參與者共計六名,研究者要求研究參與者不再以 方案週誌呈現,而採取回應本研究問題為重點之表達方式。其基本資料歷表如 下: 編號 性別 年齡 語言 教育程度 A1 女 22 國 大學 A2 女 22 國、台 大學 A3 女 23 國、台 大學 A4 女 22 國、台 大學 A5 男 23 國、台 大學 A6 女 22 國、台 大學

二、研究的嚴謹度與倫理

本研究在資料蒐集方面採用質性訪談與心得筆記整理的方式進行,特別確 保研究之可信性、可靠性、遷移性與可確認性,以回應質化研究之嚴謹度問題 (潘淑滿,2009)。在研究倫理上,研究者告知成員方案資料訪談與心得筆記, 將整理成為範例研究內容,強調承諾與互惠、隱私與保密、客觀與真誠的態度, 與研究對象訪談時,採開放、彈性的方式,撰寫報告時,遵守客觀立場、真誠 態度以研究對象提供資料、相關文獻來描述。

(14)

三、研究流程架構

代間融合的理念

目前服務的操作

服務後心得與想法

服務的引導與相關理論之之回應

研究反思

(15)

135

肆、研究結果與分析

研究者本著因應高齡社會衍生的挑戰與機會,鼓勵青年投入高齡照顧服務 提供青年生涯發展更多空間,也為老年人與青年人的世代隔閡尋找融合的方法, 促進更多的青年人願意提入長照服務系統。茲就本次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進行 之督導研討及其心得報告之整理如下:

一、服務長輩的動機

(一)經過老師講解與輔導,才決定服務社區服務老人 大部分研究參與者當初是因為方案規劃時必需找一個機構或社區,並由老 師介紹推荐一個社區,並前往拜訪,才決定要到該社區服務老人。但部分研究 參與者採取比較多元的態度來面對,對於長輩的服務早有心理的準備,並不存 在有排斥的想法,因此當老師提出建議來服務某一社區時,毫不遲疑的接受; 但也有部分研究參與者因為早期不愉快的經驗,相當排斥。然而,因為同一組 中大多數同學都同意到社區服務老人,只好勉強同意參與。不過經過了老師講 解與輔導,並進行實際的了解後,這樣原有的想法也改變了。 當初是因為方案規劃時必需找一個機構或社區,並由老師介紹推荐一 個社區,並前往拜訪,才決定要到該社區服務老人。…採取比較多元 的態度來面對,對於長輩的服務有心理的準備,其排斥的想法並不存 在,因此當老師提出建議來服務某一社區時,毫不遲疑的立即接受。 (A1) 同學本來對於服務社區老人並未有相關的準備,經過我的說明與輔導 後,有極大的轉變,大多願意嘗試看看。(0922 團督筆記)

(16)

(二)開放的、多元的接受,聽故事是一件愉快的事 研究參與者也表示一開始接觸方案時本來就是開放的、多元的接受,不局 限自己學習的範疇,學習階段就是要多方的嘗試,才能從中找到自己真正興趣 所在,因此,除了在其他人口群之服務經驗外,可以再加上老人的實務是一個 很好的機會,特別是她自己過去就曾在弘道老人基金會不老騎士計畫中擔任志 工,對於服務老人並不排斥。另外,研究者透過與同學進行個人的反思,回想 自己的家人長輩,便能運用同理心發展出與社區老人的人際關係。例如,有位 同學就敘述道自己與外公也有相當好的關係,聯想到聽外公說故事是一件令她 愉快的事,因此,參與社區老人服務是一個連續正向的發展。 在一開始選擇實習領域時,自己的選擇及想法是多元的,我並不侷限 或單一指定說要哪個領域,相反的,我很開放、很多元的都能接受!… 現在方案實習還可以再加上社區和多一點的老人實務,這對我來說也 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第一次接觸老人領域是在我大二暑假,那時參 加了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舉辦的不老騎士活動,其中擔任了志工的角 色,在那段時間對老人也有了不算長、也不算短的接觸。我對老人的 印象,最直接、最快的連想就在我的外公,外公務農也成天往田裡跑, 我對他的感覺既親近又疏遠,相當的矛盾,但我知道他們都有其人生 智慧,所以我最想也是最喜歡做的一件事之一就在於─聽故事。…我 認為每位老人都有其人生歷練,會想聽聽他們提起、述說多年來精彩 絕華的故事劇本。但我知道想聽故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好的關 係,但長輩們的情緒有時也是不好捉摸,喜怒哀樂、各種脾性都不會 是一時就能掌握,所以我會想要去挑戰看看!實習,就是累積經驗的

(17)

137 開始,不用害怕辛苦,保持著「我要學習」的態度,和夥伴們一同迎 向未知的挑戰。(A1) 想要嘗試不一樣的領域…未嘗試過的社區老人領域,也讓自己可以學 習不一樣的事情,進而充實自己,也不局限自己學習的範疇,學習階 段就是要多方的嘗試,才能從中找到自己真正興趣所在,也因為社區 老人長輩的友善,讓我想要為他們服務,與老人長輩一同完成許多事 情。(A4) 研究者透過與同學進行個人的反思,回想自己的家人長輩,便能運用 同理心發展出與社區老人的人際關係。(0922 團督筆記) (三)不排斥服務老人,運氣、緣分占了一大部分 研究參與者( 如 A3,A6)認為會參與社區老人服務方案是運氣、緣分 占了一大部分,若不是前一個機構不符小組的實習期待的話,是不會將老人設 定成服務對象的,另一原因是因為曾在老人福利機構實習的經驗所以不排斥服 務老人。認為,西寶社區的長輩年齡與原在實習機構中的老人較年輕,這代表 著其生命歷程是有相當不同之處,社區與機構長輩來自的區域也有所差異,所 以彼此在人生故事的架構上是有較大差別,但社區不然。他們認為每件事都是 好事,如果他還不是,只是因為還沒走到最後。 我會說運氣、緣分占了一大部分,假使…是沒有這樣的機會將老人設 定成服務對象的,另一部分的原因是,自己於暑期間實習的機構為老 人福利機構,但不同地方的長輩可能會給予我不一樣的感覺,因此並 不排斥服務老人。(A3)

(18)

過程的確是有些艱辛,但我總是會一直想起一句話「每件事都是好事, 如果他還不是,只是因為還沒走到最後。」…一開始服務長輩的動機 為何?我只能說是緣分所致,因為機緣巧合。由於過去服務的機構都 與老人無多大關係,所以其實我對老人的定義一直很模糊,看過其他 學長姐服務的經驗以及案例,我一直以為他們就像是年紀大一點的孩 子,甚至不一定會喜歡配合我們的活動。所以我們在設計活動的時候 都不知不覺一再地降低門檻,雖然本意是希望長輩們都能玩得開心, 但現在想想真的是太小看這些長輩們了。(A6) (四)從陌生恐懼排斥到學習與彌補 部分參與者表示一開始是排斥不高興,其原因是來自於部分參與者(如 A2)對於老人與社區領域的陌生,從大一開始就沒有打算接觸老人領域,對 於方案需要服務老人感到恐懼,因為 A2 有點潔癖害怕老人身上的味道,及其 爺爺、外公外婆也在這幾年內因病過世,因此,認為老人代表死亡及病痛不想 面對老年的議題。透過撰寫的過程中翻了很多書,也查了很多資料,讓 A2 重 新思考爺爺奶奶們的生活,以及重新去面對自己,心態上從排斥轉變成學習, 並期許透過服務社區老人的過程,彌補來不及與爺爺共處的時光。其次研究參 與者也認為長輩是很不好建立關係的,防備心會更重,覺得蠻不知所措,懷疑 是否真的對老人長輩有幫助?但透過研究者教導過程中,讓研究參與者扮演孫 子女的角色,使研究參與者發現進行訪視可增加讓老人長輩感受到服務者如他 們的孫子女,也體會社區大家都很關心著他們,也讓老人長輩不覺孤單。 小組在決定要去西寶社區執行方案時…不在學校…得知這個消息時, 我感到很不高興。我的不高興來自於我對於老人與社區領域的陌生,

(19)

139 從一年級開始我就沒有打算接觸老人領域,所以對於老人服務也從來 沒有去了解,也幾乎沒有與老人接觸的經驗,我對於方案需要服務老 人感到恐懼,一方面因為自己有點潔癖我害怕老人身上獨特的味道, 另外一方面因為我的爺爺在一年多前過世,外公外婆也分別在這幾年 內離開我們,三個人皆是因為生病而走的,所以我害怕再次面對死亡 及病痛的議題。…在討論的過程中我發現,對於老人服務的理論及內 涵等都讓我感到很陌生,透過撰寫的過程中翻了很多書,也查了很多 資料,讓我重新思考爺爺奶奶們的生活,以及重新去面對自己,心態 上從排斥轉變成學習,並期許透過服務社區老人的過程,彌補來不及 與爺爺共處的時光。(A2) 一開始我認為老人長輩是很不好建立關係的,對於我們也有可能有排 斥的心理,而且訪視的老人長輩是獨居或高關懷居多,對於我們防備 心會更重吧!一想到這裡我覺得蠻不知所措的,因為不知道自己能不 能做好關懷、陪伴的事情,是否真的對老人長輩有幫助呢?這些都是 我所顧慮的事情。所以在進入服務的時候,拜託了社區發展協會的志 工先帶我們訪視過一次,在一旁學習,並從中得知老人長輩的近況, 找到可以談話的點。(A4) 認為長輩是很不好建立關係的,防備心會更重,覺得蠻不知所措,懷 疑是否真的對老人長輩有幫助?但透過研究者教導過程中,讓研究參 與者扮演孫子女的角色,使研究參與者發現進行訪視可增加讓老人長 輩感受到服務者如他們的孫子女,也體會社區大家都很關心著他們。 (1012 團督筆記)

(20)

(五)逃避其他領域的服務,才選擇服務社區老人 部分研究參與者(例如 A5)最初會選擇老人領域其實是因為擔心自己無 法身任性侵、兒虐等事件的社工工作,但自從與長輩接觸之後,便很享受其中 的工作以及與長輩們的相處,但自從與長輩接觸之後,便很享受其中的工作以 及與長輩們的相處。事實上,他們認為每一個地方所從事的工作都不相同,接 觸到的長輩也不一樣,所以到這裡也是做更多的學習。 從大一開始便在服務老人為主的機構擔任志工,並且服務了約兩年左 右的時間,之後實習也在天主教曉明社會福利基金會從事與老人相關 的實習業務,自己最初會選擇老人領域其實是因為擔心自己無法身任 性侵、兒虐等事件的社工工作,但自從與長輩接觸之後,便很享受其 中的工作以及與長輩們的相處,所以也一直在這個領域裡投入與學習, 而這一次前往社區的方案,是我第三個與長輩接觸的工作,雖然說在 每一個地方都是接觸長輩,但是其實每一個地方所從事的工作都不相 同,接觸到的長輩也不一樣,所以到這裡也是做更多的學習,而且因 為自己過去兩個地方都沒有與長輩面對面接觸的機會,所以我覺得能 夠有這次的機會是很重要的學習,所以也決定到社區去和長輩做更多 的直接接觸與訪視。(A5)

二、

互動融合後感受對個人生涯之益處

(一)對於往後的人生生涯有其意義 研究參與者 A1 認為這樣的服務對於往後的人生生涯是有意義的,因為這 是一種「趨勢」,也就是我們遲早都會面臨到的老化問題。及早了解老化並與 老人有好的互動,慢慢了解長輩的心情,這是一個相當好的學習,即使將來不

(21)

141 會從事老人社會工作,也會在不同的領域中接觸到老人,因此這樣的學習是必 要的。認為最有收穫的地方在於逐步學習,以有效的方式使長輩回想從前,讓 其對於後段的人生中能得到心理的滿足。 在現階段的實習,我認為對於往後的人生生涯是有意義,也有所幫助 的!怎麼說呢?因為這是「趨勢」也是我們將來遲早都會面臨到的問 題,現在正好可以提早接觸、早點時間去了解和省思。…經由方案執 行,慢慢的去感受長輩們的心情,真正的去發掘他們心中所想。假若 未來不當老人領域的社工,不過在其他領域多少還是會接觸到老人, 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我會更容易去達到同理、感受他們的需求。(A1) (二)初期的擔心在服務後獲得解答 研究參與者 A2 認為老人不輕易讓人了解他的心事,也不一定願意分享過 去的甘苦,此外,也可能會對年輕人不停地叨念,甚至覺得他們不珍惜目前富 裕的生活,同時也擔心老人會覺得他們不受教,或是抗壓性不足,也擔心自己 對老人早期的辛苦與困境,難以感同身受。但是,也認為自己與志工有甚麼不 同呢?其主要的差異在每次活動和關懷訪視時都能學習帶入社工的角色,並且 每次與老師討論後都會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更了解社工的特色。透過研究者 對參與方案小組同學的建議與講解,也使 A3 其了解懷舊是「懷社區長輩的舊」。 A3 也發現其實老人並沒有他想像那麼具有批判性,反而常常用溫和的方式教 導他們。這都是在參與方案之前所沒有想到的事。 在每一次到社區執行方案時,我總會想到老師所說的:社工能做甚麼? 為什麼我們來做與志工不同?所以在每次的活動和關懷訪視時,我總

(22)

希望我們能學習帶入社工的角色,讓我們與志工或是一般老師不同。 而在每次與老師討論前我總是很迷惘,到底該如何做才是好的,但每 次與老師討論後都會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A2) 也在與老師數次討論、反覆釐清的過程中,明瞭到懷舊的重點,什麼 是懷舊?是單純說說以前做了什麼?吃了什麼?玩了什麼嗎?那最 重要的目的為何?透過老師對小組的建議與講解,讓我了解到懷舊是 「懷社區長輩們的舊」,且每週的主題、內容不是我們自己憑空想像 出來的,而活動進行中可透過五個 W 及一個 H 問句的方式引領老人回 憶過往,對我個人來說經由此方案,最有收穫的地方在於,逐步學習 如何以有效的方式使長輩回想從前,讓其對於後段的人生中能得到滿 足(A3) 以前我覺得說老人長輩是很睿智的,不輕易讓人得知自己的心事,也 不一定願意分享過去的甘苦,說不定對我們會是不停地碎念,覺得我 們不夠珍惜現在的富裕生活,也擔心老人長輩覺得我們不受教,或是 抗壓性太低吃不了苦,也害怕著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會很難感同身 受老人長輩當時的辛苦與困境。而在帶懷舊系列活動的時候,發現其 實老人長輩並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具有批判性的話語,反而是用很溫 和的方式在教導我們,而且老人長輩都不藏私,很願意教予我們很多 老人長輩所會的能力,像有阿嬤就很樂意與我分享她做的藝術作品, 每個都很精緻漂亮,做得栩栩如生,我都自嘆不如(A4)

(23)

143 我發現同學每次與我討論後,都會表示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也覺得 更加了解社工的特色。透過我對參與方案小組同學的建議與講解,也 會使同學了解懷舊是「懷社區長輩的舊」。(1017 團督筆記) (三)雖然做得不多卻獲得很好的回應 研究參與者 A4 發現自己雖然做得不多,但是老人都能給予很好的情感回 應,包括分享童年的往事,也和他們一同享受在活動中,經過這次的經驗也讓 他們對老人的恐懼與距離消失,了解老人願意與他們分享,這是他們最大的收 穫。A6 一開始也擔心會不歡迎他們。沒想到每位老人都願意接受他們的關懷 與服務。而且發現每位他都有不同的生命故事,陪著社區老人拔掉雜草,整理 菜圃,雖然汗流卻也與近了距離。 藉著活動來懷舊,與其他的老人長輩一同玩樂,分享童年的趣事,也 和我們一同享受在活動其中,才讓我改觀,發現雖然我們做得不多, 但是老人長輩都看在眼裡,也給予我們情感回應,這是我最大的收穫。 (A4) 經過這一次的經驗也讓我們對長輩的恐懼與距離消失,甚至是將這個 經驗與其他在以老人為主的社區進行方案實習的夥伴進行分享,例如 有一組在其他社區帶領活動的同學,正巧與我安排了相似的活動,所 以在活動帶領前我們也一起討論活動的細節、注意事項及帶領方式等 等,從小組及社區學習到的經驗給了我很多的想法,也透過這些分享 讓我們的活動都更加地順利,也幫助自己回想整體活動的優劣以及對 活動細節的觀察及分析。(A5)

(24)

很擔心長輩們會不歡迎我們。沒想到每位長輩們雖然不一定知道要怎 麼與我們相處,但也都願意接受我們的關懷。每位長輩都有不同的故 事,我們分成了兩組,我們這組的有個爺爺曾經帶我們去看他的菜園, 帶著笑自信地告訴我們地上那是九層塔,他剛種下南瓜,隔壁那個是 木瓜再遠一點那個是火龍果,那個時候看著爺爺臉上的笑容,驚嘆的 同時也覺得很滿足。而另一組的同學則是陪著奶奶一起去除草,大太 陽下陪著奶奶拔掉雜草,整理菜圃,雖然汗流了不少卻也與奶奶拉近 了距離。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這組有個奶奶有著重聽眼睛也看 不太清楚的狀況,頭一次訪的時候喊了很久卻都無法與奶奶對話,因 此我們請社區的志工再帶我們前往一次,希望能從他們的訪視方式學 習以後該怎麼與奶奶相處。(A6) (四)每位老人都是說故事的人,得到的是莫名的感動成長 A6 也藉由這樣服務讓他與自己家中的長輩多了很多交流的機會,發現每 位老人都是滿懷故事的「說故事的人。」此外 A5 也指出,方案的活動也讓自 己回想整體活動的優劣以及對活動細節的觀察及分析。而且每次的服務工作都 會讓他有新的斬獲,更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這說明了服務結果會使他 們對老人的認知更加的成長。A6 認為來到西寶社區雖然是因為方案實習的緣 故,但他相信除了學分,得到更多的是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感動以及成長吧! 每一次長時間的服務工作都會讓我有新的斬獲,更清楚自己想要的究 竟是什麼,從高中開始自己對將來的工作就有了一些想像,雖然當初 的想法並不成熟,對社工也不是十分的了解,當時只想著我希望能夠 服務窮困的家庭,幫助孩子求學、完成學業等等,但從來沒有想過案

(25)

145 主的問題可能是十分多元的,也因為這樣的原因,我放棄了從事兒少 社會工作的想法,轉而往老人的領域去學習。(A5) 一開始我們真的毫無頭緒不曉得應該做什麼,一直到老師給了我們: 「懷舊。」的方向,懷他們的舊,與社區裡的長輩們一起去回憶那些 童年。值得一提的是,藉由這樣的主題我與家中的長輩多了很多交流 的機會,這才發現每位長輩都是滿懷故事的「說故事的人。」(A6) …雖然我們還不成熟,也還有很多必須要改進的缺點,我卻希望接下 來在這社區服務的半年期間可以帶給社區一些什麼,希望他們日後想 起我們時能想起的是我們留給他們的各種開心的回憶,以及與社區的 左鄰右舍感情更加緊密。雖然來到西寶是因為方案實習的緣故,但我 相信當我們離開這裡時除了學分,得到更多的一定是那些說不清道不 明的感動以及成長吧!(A6)

三、

互動融合後感受對老人長輩之益處

(五)有人關心不至與社會脫節參與活動達到生命統整

A1也認為他們所做的社區做關懷訪視,是針對高關懷的老人,陪伴及談 話,有人關心不至與社會(區)脫節,若關懷訪視中發現有福利需求問題時, 也能第一時間通知協會,讓其能做出妥善的處理。A2 認為老人藉由他們所帶 領的團體活動,回想起他們的童年樂趣也能讓老人達到生命統整的目的。老人 們在敘述自己的生活經驗時,A3 看見眼神中所散發出來的光采,令他感動, 因為經由老人向他人說出自己人生經歷,從中發覺其原來做了許多的事,還與 許多人建立了情感,豐富了生命,但也讓他驚覺到,服務老人群體時,應抱持

(26)

著「把握當下」因為他們的時間不多了,此外也看到有一位老人,從開始一個 人靜靜的坐著,到後期漸漸地開口和旁人說話。因此他們的服務達到了老人與 他人互動、接觸的機會, 因此當我們在社區做關懷訪視時,想讓需要高關懷的長輩們有多一份 被關愛(懷)之感,讓長輩們有個人陪伴、說話,不至於因此與社會 (區)脫節,而若有任何福利或需求問題,我們也能第一時間通知協 會,讓其能做出妥善的處理。(A1) 我們所在意的根本不是重點,我們應該專注在於老人的社交以及生命 統整。另外我到了方案競賽才明白,原來擁有好的生命統整竟能讓長 輩接受自己的人生,我才知道原來生命統整這麼重要。(A2) 透過方案的帶領,我們能更有架構性的針對西寶社區老人設計活動, 讓老人除了能到社區中心參與活動外,也能懷舊過去,以達到生命的 統整。(A2) 但經由實際參與老人方案後,我認為長輩們在敘述自己的生活經驗時, 眼神中所散發出來的光采,其實是非常令人感動的,但同時也讓我驚 覺到,服務對象屬於老人這樣的群體時,需抱持著「把握當下」的想 法,而這也是我在暑期實習所體會到的部分,即使你可以等一個適合 的機會才去實施服務方案,但長輩們卻沒有多久的時間可以去等待了, 因此能做就盡量做,現在的時光才是最重要的,而非遙遠、但伸手卻 不可及的未來。(A3)

(27)

147 經由第一次的手做風箏與第二次的沙包活動來看,長輩們對此一子方 案有很高的參與及滿意度,過程中,多數長輩都樂於與他人分享過去 的回憶與經驗,例如:在沙包這項主題時,社區的爺爺奶奶會和各桌 的成員敘述其童年時代是怎麼做沙包、玩沙包,當中裝填的材料又是 什麼、要縫成什麼樣的形狀才好抓握的等等話語。老人藉由小組所帶 領的團體活動回想起他們的童年樂趣,雖然心中的感受不一定如小時 候那般,但最重要的是,透過五個 W 和一個 H 問句、每週設定主題之 相關物品做為媒介的方式,使其因此對生活感到滿足,明瞭自己的生 命是有意義的,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這是因為長輩經由向他人說出自 己人生經歷這樣的過程,從中發覺其原來做了許多的事,還與許多人 建立了情感,豐富了生命。(A3) 對社區長輩來說,此服務方案還增進了其與他人互動、接觸的機會, 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奶奶為例,她是第一次來到社區發展協會參與 活動,所以給人的感覺是較為害羞、沉默的,但也可能是與其的個性 有關,但不管如何,於活動進行中,我觀察到這位長輩有些逐漸改變 之處,從一個人靜靜的坐著,到後期會因同桌長輩的詢問,漸漸地開 口和旁人說話,以上這些是我認為可以帶給長輩們的益處。(A3) (六)感受到青年人如孫子女般的陪伴與關懷 研究參與者 A6 很驚訝有位老人住的地點很好,家中也很整潔,生活過得 不錯,但卻是所有家訪的個案中最寂寞的一個。原來內心的寂寞外表是看不出 來的,因此認為所做的關懷不能只流於表面,是要讓對方感覺到被關心。A4 則認為很頻繁的去探訪老人,可以讓老人熟習及習慣他們的陪伴與關懷,感受

(28)

到他們如孫子、女般的關心,也讓老人不覺得孤單。 其中有位長輩住的地段還算不錯,家中也很整潔,生活機能也不錯, 我們原本也覺得他應該不用我們的關懷,沒想到志工姊姊告訴我們: 他是所有家訪的個案中最寂寞的一個。那次受到了滿大的震撼,我們 都以為他過得很好,但其實不然,很多時候內心的寂寞外表是看不出 來的,正如我們難過的時候也不會讓人看出來一樣。所謂的關懷並不 能只流於表面,而是要真的讓對方感覺到被關心。我突然想到經常看 到的社會大眾指責一些領低收入補助的人居然拿名牌手機的事,很多 時候事情真的無法只看表面。(A6) 所以在進入服務的時候,拜託了社區發展協會的志工先帶我們訪視過 一次,在一旁學習,並從中得知老人長輩的近況,找到可以談話的點, 我們也很頻繁的去探訪老人長輩,讓老人長輩熟習及習慣我們的陪伴 與關懷,達到彌補家庭這部分的缺乏,讓老人長輩感受到我們這些孫 女、孫子以及社區的大家都很關心著他們,也讓老人長輩不孤單。(A4) 後來我看到老人長輩很期待我們每一次的活動,因為我們的活動與社 區發展協會的活動課程都是在禮拜四,只是會錯開周次來帶領活動, 並非每周都是我們帶活動,不過我們會陪同志工一同送餐,以及陪伴 老人長輩做運動,所以當我們出現在社區發展協會的時候,老人長輩 都會興高采烈地問我們今天是我們帶活動嗎?才發現到原來我們的 活動其實勾起老人長輩童年的美好回憶(A4)

四、

互動融合後學得之老人溝通技巧

(29)

149 (一)最易打動心的方式就在於撒嬌,獲取信任關係的技巧在於傾聽 研究發現,研究參與者 A1 對於方案的執行能更提升服務老人的要領與服 務經驗,也因其接觸老人的經驗可以快速提升與老人的互動,藉由此次的實習 經驗,帶來社工實務專業的提升,增強自己反思的能力,這對於未來自己成為 社會工作者有極大的助益。研究者也在輔導過程中,建議同學採取子女適度對 長輩撒嬌模式進行溝通。結果研究參與者嘗試後,發現和老人說話最容易打動 心理的方式確實就在於撒嬌,而獲取信任關係的溝通技巧在於傾聽,而肢體的 語言也極為重要。

一再再讓我們更加認識服務老人的要領以及提升此服務經驗。(A1) 也因有接觸的經驗,所以也能快速提升自己和長輩的互動,無論如何, 我相信藉由此次的實習經驗,除了能帶給我專業上的提升外,也增強 了自己許多的反思,並且無疑的是,這對未來會是很大的助益。(A1) 我發現和長輩說話最快速、最容易打動心的方式就在於撒嬌,而獲取 信任關係的第一溝通技巧就在於傾聽,認真的傾聽能讓長輩感受到我 們是真心誠意的再聽他取的分享,說話時眼神直視、面帶笑容也是很 好的肢體動作,而談話內容則盡量依著長輩的喜好去做開頭,若論在 校所學的會談技巧,用在與長輩的談話上則就比較沒有那麼專業,不 過多少還是有用之處!例如:傾聽、同理、摘要、澄清、自我揭露等 都會用得到,但對於面直技巧我個人目前還不敢使用,原因在於我們 還非真正、正式的工作對等關係,怕會因此而打壞了原先建立好的關 係,所以我大多都以視情況、挑選主題的方式與長輩的對話方式居多。

(30)

(A1) 研究者也在輔導過程中,建議同學採取子女適度對長輩撒嬌模式進行 溝通。結果研究參與者嘗試後,發現和老人說話最容易打動心理的方 式確實就在於撒嬌,而獲取信任關係的溝通技巧在於傾聽。(1012 團 督筆記) (二)沉默並不一定代表不想回答,給予等待的時間極為重要 執行方案對 A2 來說最大的益處有二,除了社工專業的學習以外,也讓 A2 有很多的機會去學習如何與長輩們相處,透過相處的過程去彌補研究參與 者過去所沒有參與的兒孫之樂。其次,透過研究者輔導,研究參與者 A3 也發 現,溝通的過程中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因為老人身體機能的退化會影響其回應、 思考的速度,對談中的沉默並不一定代表其不想回答,因此給予等待的時間顯 得極為重要。他也發現聽到不一樣的生命故事或經歷,可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以 前從未接觸的事物,這些皆是在學校無法接觸到的。 執行方案對我來說最大的益處有二,除了社工專業的學習以外,也讓 我有很多的機會去學習如何與長輩們相處,透過相處的過程去彌補我 過去所沒有參與的兒孫之樂。(A2) 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溝通的過程中需要有更多的耐心,這是因為老人 身體機能的退化會影響其回應、思考的速度,對談中的沉默並不一定 代表其不想回答,因此給予等待的時間顯得極為重要。(A3) 我發現到與老人的相處是非常有趣的,從他們的口中聽到了不一樣的

(31)

151 生命故事或經歷、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以前從未接觸的事物,這些皆是 在學校無法接觸到的,我慶幸自己選擇了社區這個領域、老人這個群 體,這是我的感想。(A3) (三)不論多少擔心觀察肢體語言,也就學得老人的溝通技巧 參與者最擔心的就是無法與老人長輩們以台語談話,而且生活背景差異大, 太少與老人長輩互動,沒有共同話題,也怕自己會沒有耐心可以慢慢地與老人 溝通,怕自己說錯話或讓老人不舒服,研究者也在輔導過程中,教導同學語言 雖是溝通的關鍵因素,但可以運用觀察技巧來做部分的補強,同學因此也就會 注意老人長輩的表情,也會觀察他們的肢體語言,深怕自己不得體,如此也就 學得與老人的溝通技巧。讓 A5 學習了極多的技巧與反思了相關的服務內容與 專業技巧。 當初我最擔心的就是無法與老人長輩們談話,因為很少講台語,所以 沒有很流利,而且生活背景差異大,怕沒有共同話題,也怕自己會沒 有耐心可以慢慢地與老人長輩溝通,因為真的太少與老人長輩互動, 很怕自己說錯話或是讓老人長輩不舒服,所以我每一次與老人長輩談 話都很注意老人長輩的表情,也會觀察他們的肢體語言,深怕自己不 得體。(A4) 每一個階段的服務其實都對我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第一次的確立想往 老人領域方向走,第二次讓我學習了非常多的技巧與反思了更多的服 務內容、專業技巧甚至是個人心理層面的事情,而這次到目前為止, 給了我相當多與長輩接觸的經驗,或許過去我所接觸到的絕大多數都 是較不健康、或者是孤獨的長輩,而這次多數時間接觸到的長輩都是

(32)

健康、充滿活力的長者,剛經歷了活動帶領,而這次的經驗也讓我學 習與體認到更多的事情(A5) 研究者也在輔導過程中,教導同學語言雖是溝通的關鍵因素,但可以 運用觀察技巧來做部分的補強,同學因此也就開始會注意老人長輩的 表情,也會觀察他們的肢體語言。(1012 團督筆記)

五、互動融合後感受會談技巧差異

(一)老人其實有非常多的「可能」:也可以完善打理自己的生活 實際參與老人方案後,A1 發現自己過去的想法、認知甚至理解都改變了。 老人其實有非常多的「可能」:他們也可以完善打理自己的生活;就算生理功 能大不如前,但也可以依賴輔具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會像小孩非的惡意鬧脾氣。 A1也發現,其實把「話」慢慢說,多數長輩還是能聽懂、瞭解所表達的意思。 只要勇敢去說,保有不怕說錯,就算說錯了大家笑笑就好心態,才不會有服務 障礙。 在我就讀社工系又實際參與老人方案後,我發現自己的想法、認知甚 至是理解都改變了許多。老人其實「可以」非常多:老人,也可以完 善打理自己的生活。老人,就算生理功能大不如前,但也可以依著輔 具做自己想做的事。老人,會像小孩鬧脾氣並不是惡意,而是可以用 此情緒方式來獲得注意。(A1) 當初和長輩說話我最擔心的部分就在於語言,由於自知臺語說的不甚 「輪轉」,所以擔憂會有溝通不良的問題,但我發現,其實把「話」

(33)

153 慢慢說,多數長輩還是能聽懂、瞭解所表達的意思。而最大的感想就 在於,勇敢去說、不怕說錯,就算說錯了,大家笑笑就好,也沒關係, 未來還有很長的時間要繼續實習,相信到時語言問題,也不會再是障 礙之一了。(A1) (二)從防備信任到開放,從率真、親切到貼心 A2 表示,透過一次次的接觸,從防備到信任,老人也對 A2 更加的開放, 讓 A2 看見了更多不同的老人面貌,除了固執這些缺點,A2 也看到了老人的 率真、貼心、親切,執行方案讓他大開眼界,也給予了他學習與長輩們相處的 機會。 實際參與老人方案後,雖然仍會看見老人固執的一面,但是除了固執 之外,我也看到了更多不同的老人樣貌,像是社區有一位九十歲的阿 嬤,在每次見到我時,總喜歡跟我說日文捉弄我,但其實他只是想要 我多與她對話,在帶活動時阿嬤雖然一直抱怨自己年紀大、眼睛不好 等等,但仍會看到他玩得很開心,向身旁的人分享過去的經驗。透過 一次次的接觸,從防備到信任,長輩也對我們更加的開放,讓我看見 了更多不同的老人面貌,除了固執這些缺點,我也看到了老人的率真、 貼心、親切,執行方案讓我大開眼界,也給予了我學習與長輩們相處 的機會。(A2) (三)老人的溝通與互動方式年紀是因素外,機構與社區老人仍有相當大的 不同 老人的溝通與互動方式,年紀是一項因素外,機構與社區老人仍有相當大 的不同,因社區老人的年齡相較於,實習機構中的長輩來說是年輕的,這代表

(34)

著其生命歷程是有相當不同之處的,再者,社區與機構長輩來自的區域也有所 差異,機構的老人來自各地,所以彼此在人生故事的架構上是有較大差別。因 此其所學習的實習便有新而不同的概念。 我覺得會讓我有不同感受的地方在於,老人的年紀是一項因素,因西 寶社區的年齡相較於實習機構中的長輩來說是年輕的,這代表著其生 命歷程是有相當不同之處的,再者,社區與機構長輩來自的區域也有 所差異,機構的老人來自各地,所以彼此在人生故事的架構上是有較 大差別,但社區不然,他們可能是在細節上所不同,這些是我所認為 的。(A3) (四)老人會撒嬌需要他人滿滿的關心與陪伴,單純的陪伴也有其意義 A3 也發現老人就像個孩子一般,需要他人滿滿的關心與陪伴,他們也會撒嬌; 另外一方面,其最常做的事是回憶從前,訴說以往的經歷,同時也會感嘆著自己已經 沒有生活目標,失去生活重心。在訪視的幾位長輩當中,有些人重聽、視力退化等等 情形,因此閒聊的過程中,需有更多的耐心去重複詢問其問題,不因長輩聽不清、聽 不懂而放棄溝通。不流利的語言反而增進了研究參與者與老人們之間的互動,雖然也 發生了許多笑話。進行關懷訪視的過程中,專注傾聽、同理是經常運用的三個技巧, 與長輩閒聊時,會不自覺地使用;認為即使不使用上述的技巧,單純的陪伴也是有其 意義的,不聊天不代表不關心長輩,坐在一旁也是種關懷,兩個人的空間比一個人要 來得溫暖。 當知道方案實習的對象是社區長輩時,不免對其有些想像,即使暑期 實習的地方是安養與養護的機構也是一樣,原因是這兩者是非常不一 樣的場所阿,總地來說,老人就像個孩子一般,需要他人滿滿的關心

(35)

155 與陪伴,有時他們也會撒嬌,而另外一方面,其最常做的事即是回憶 從前,訴說以往的經歷,同時也會感嘆著自己已經沒有生活目標,不 知道要做什麼才好,頓失生活重心。(A3) 就以每週一次的關懷訪視為例,在我們訪視的幾位長輩當中,有些人 的身體狀況逐漸下降,重聽、視力退化等等情形,因此閒聊的過程中, 需有更多的耐心去重複詢問其問題,不因長輩聽不清、聽不懂而放棄 溝通,聽不懂指的是語言使用的部分,當初在訪視前,我最擔心的即 是此處,不知道自己不流利的台語是否會影響彼此關係的建立,但事 實證明這一切是我多慮了,因為不流利的語言反而增進了我們之間的 互動,雖然也發生了許多笑話。進行關懷訪視的過程中,專注傾聽、 同理是經常運用的三個技巧,與長輩閒聊時,其實會不自覺地使用, 除此之外,有時也會運用簡述語意、具體化等等技巧,我認為即使不 使用上述的技巧,單純的陪伴也是有其意義的,不聊天不代表不關心 長輩,坐在一旁也是種關懷,兩個人的空間總比一個人要來的溫暖, 有時會從一開始的簡單陪伴,逐漸有些細微的互動,例如:聊天,以 上是我的想法。(A3) (五)不流利的台語反是互動的橋樑 A4 發現老人並沒有很難相處,雖然台語沒有很流利,可是老人都跟他說 講國語,而且老人長輩會教他們講台語,相處的感覺就像是朋友一樣無話不說, 氣氛也不尷尬,似乎不流利的台語反是互動的橋樑。A4 都是以老人們的生活 與身體健康著手,逐漸聊到比較私人的事情,然後慢慢地獲得他們想要得知的 事情。

(36)

現在我發現其實老人長輩並沒有這麼難相處,而且十分地友善,雖然 我台語沒有很流利,可是老人長輩都跟我們說可以講國語,而且老人 長輩會教我們怎麼講台語,相處的感覺就像是朋友一樣無話不說,氣 氛也沒有尷尬,而且老人長輩還蠻喜歡我們的,有時候會牽著我們的 手一起散步,其實我覺得溝通技巧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對於老人長 輩我們都是以他們的生活與身體健康著手,逐漸聊到比較私人的事情, 然後慢慢地得知我們想要得知的事情,對於老人長輩我們也會比較注 意他們的身體狀況,擔心程度會比較高一點。(A4) 其實每次家訪或者是帶活動時都很感謝社區的長輩們不嫌棄我們的 破台語,一直記得我們的破台語引發了多少有趣的事,例如有夥伴在 詢問奶奶年紀時講成:奶奶,你今天幾歲?瞬間奶奶與我都愣住,只 有同學還一臉理所當然,事後被笑了很久。爺爺奶奶們都是真的將我 們看作自己的孫子孫女來看待,每次來到社區都會有種被很多的愛包 圍的感覺,非常的溫暖。我覺得這是個很有故事的社區,社區裡臥虎 藏龍,有很了解藥草、自己就是半個醫生的爺爺,也有房子像個充滿 祕密的舊書店,把自己生活的空間布置得無比舒適的爺爺,我們還見 過一個爺爺把兇惡的狗馴服的服服貼貼,還有很會做中國結的奶奶、 你和他講國語他就和你講日語的可愛奶奶以及非常會玩各式古玩的 奶奶等等。每次看著各位長輩都常常讓我覺得自己會的真的很有限, 也很擔心自己還能帶給社區什麼。(A6) (六)過去所學習的技巧便幫上很大的忙 A5 認為以前接長輩的諮詢電話時需要保持著中立、專業等狀態,在這次 方案上竟能夠使用這些技巧,認為也相當的重要而且有許多的收穫,例如一次

(37)

157 A5 進到長輩家中,長輩跟說他有四個女兒,其中一個因為感情事情吃藥離開 了,當時其他夥伴的反應是有點愣住了不知道該怎麼做下一步地回應,而 A5 認為過去所學習的技巧便幫上很大的忙。 也不像接長輩的諮詢電話時需要保持著中立、專業等狀態,但是能 夠使用上這些技巧我認為也相當的重要而且會有許多的收穫,這也是 我與其他的夥伴們間的一個差異,例如說當一次我們進到長輩家中, 長輩跟我們說他有四個女兒,幾個大學畢業了、而其中一個因為感情 事情吃藥,然後就離開了,當時其他夥伴的反應是有點愣住了不知道 該怎麼做下一步地回應,而我馬上想到的事情是「長輩為什麼會突然 想說這個?」,我認為當時所學習的技巧便幫上了我很大的忙,不過 自然也還是需要有所彈性地去使用,例如在機構中的諮詢電話我們所 代表的是機構而非個人,所以我們個人的資訊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對 於我們所接觸的長輩,我們的出發點是關懷及訪視,我認為需要給的 是更多的關心與溫暖,倘若表示我們代表的是社區,就顯得不太盡人 情,可能也會讓長輩不太開心,所以我們都還是會與長輩聊聊生活的 近況,與長輩互相分享。(A5) (七)了解老人跟他們一樣,心裡都住了一個孩子 A6 指出,與老人一起做風箏時,他們爭著向 A6 等同學說小時候如何製 作風箏,認真與他們討論這樣的風箏跟小時候的比起來如何,究竟飛不飛得起 來,那瞬間 A6 突然發現,其實老人跟他們一樣,心裡都住了一個孩子,只是 年紀大了漸漸的那個孩子就不怎麼活躍了,這些長輩讓他起初所擔心活動帶不 起來的疑慮都化為多餘。

(38)

其實每次帶活動都會很擔心長輩們會不會喜歡?這個活動這樣設計 究竟會太難還是太簡單?事實證明,我們每次都設計得過於簡單,後 來想想也是,我們在懷的是這些長輩們的舊,沒道理他們會比我們更 不熟悉。但經由這些活動,可以發現長輩們都或多或少懷起了自己的 舊,做風箏時爭著向我們說小時候怎麼製作風箏的,認真與我們討論 這樣的風箏跟小時候的比起來究竟飛不飛得起來,那瞬間我突然發現 其實他們跟我們一樣心裡都住了一個孩子,只是年紀大了漸漸的那個 孩子就不怎麼活躍了,這些長輩讓我一開始擔心的活動帶不起來都化 為多餘的擔心。(A6)

六、

代間融合後的感受與看法

針對代間融合後的感受與看法,研究參與覺得能聽到許多智慧的結晶、智 慧的精華,發現他們說那個時代哪有什麼零食可以吃時,不僅感受到長輩們生 活雖然辛苦,還是繼續堅強的過每一天,更覺得此不僅是社工專業的學習,也 能彌補過去所沒有參與的兒孫之樂。 我喜歡聽故事,聽許多智慧的結晶、智慧的精華、智慧的生活以及做 人處事的道理,我認為每位老人都有其人生歷練,會想聽聽他們提起、 述說多年來精彩絕華的故事劇本。(A1) 但當我真正開始做關懷訪視及懷舊活動帶領時,有些想法我開始漸漸 改觀了!在做關懷訪視時,雖然有些長輩家境或許不是很好,但發現 他們不因此自暴自棄,相對的算是樂觀,生活雖然辛苦,但還是繼續 堅強的過每一天;而獨居的長輩中也有年紀極大,但他的生活觀、飲 食自給自足,而非自願自艾、怨懟社會,著實讓我因此位長者而有改

(39)

159 觀之跡象。對於懷舊活動時,也有讓我嚇一跳的地方在於,社區長輩 每位都好熱情!或許是因為看到我們「孫子輩」所已多了寬容、開放 的心態,能讓我們快速打入的熱情當中,這些是我之前未先設想到的 部分,原以為會有多數長輩會遠離人群,但著實不然,也是有許多長 輩還是懷著年輕人的心,參加各種大小活動的!(A1) 執行方案對我來說最大的益處有二,除了社工專業的學習以外,也讓 我有很多的機會去學習如何與長輩們相處,透過相處的過程去彌補我 過去所沒有參與的兒孫之樂。(A2) 而在方案的一開始我還是不曉得該如何是好,執行方案兩個月過去了, 雖然在這一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是我發現開始有些長輩會拉 著我的手與我分享他們的兒孫,分享他們過去的經驗,儘管我仍然不 曉得該如何做,長輩卻已經開始信任我,願意告訴我那麼多的事情, 肯定我們在社區的服務。(A2) 很有趣的是,在我們設計懷舊問卷時組員都各別打電話向家中的長 輩詢問了他們的古早味是什麼?我的奶奶直接就罵我說:那個時代哪 有什麼零食可以吃!念了我非常久的現在的小孩太好命,之後在社區 帶活動的時候偶爾也會遇到有長輩這樣跟我們說,每每都讓我會心一 笑,也更加感恩。過去我總是認為他們是年紀大的小孩,但實際相處 我發現他們其實是說故事的人,他們帶著很多的故事來與我們分享, 將我們看做他們的孫子孫女,支持且盡心參與我們的每次活動。(A6) (一)回憶起外公外婆,增加了自己與家中長輩的互動交流機會 部分參與者亦會回憶起外公外婆一樣固執,對於某些小事情上總有些堅持,

(40)

接著便能不帶成見的與長輩互動,給予其尊重,這些都說明了參與者感受到服 務方案使他們改變了對老人的看法,增加了自己與家中長輩的互動交流機會。 因為我從小生活在都市,與鄰居並不熟悉,加上與爺爺奶奶、外公外 婆一年僅會碰面一至二次,也無法更深入的了解他們,所以以前我覺 得老人大概就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樣固執,對於某些小事情上總 有些堅持,例如:奶奶總堅持他必須在準時在幾點做甚麼事情,儘管 肚子餓也一定要在六點半才吃晚飯。(A2) 因為我們不瞭解長輩的過去,所以我們能不帶成見的與長輩互動,給 予其尊重。也因為我們因為實習把時間空出來,與社區志工相比我們, 我們待在長輩家中的時間會相對比較充足,讓長輩能更沒有壓力的與 我們聊天。(A2) 我會說這樣的服務改變了我對老人的看法,並增加了自己與家中長輩 的互動、交流機會,服務前,覺得老人們為什麼會一直回顧過往的經 歷、生活?為何不能把眼光放在未來呢?再者,有時也會不耐煩於老 人們反覆提及某些回憶或是建議,心中只覺得無趣與煩躁。(A3) 此服務方案增加了我與家中長輩的互動與交流機會,在設計懷舊問卷 時,小組成員打電話詢問爺爺奶奶以前常吃食物是什麼,以做為參考, 我也不例外,詢問爺爺的過程中笑料百出,發生多次我聽不懂你說的 話,你也聽不懂我說的話,但這樣的情形沒有打消想與爺爺的閒聊的 念頭,反而增進了彼此的互動,例如:關心生活近況等等,再者,也 因聊到以前種種,讓我第一次體認到,原來爺爺的人生是這麼的豐富,

(41)

161 具有故事性,同理可證,當小組成員帶領社區長輩進行「懷舊」團體 活動時也是如此。(A3) (二)有願意照顧長輩直至終老的感受 偶然間參與者也會發現部分長輩的特殊性,如有一位阿嬤的手很巧,能化 平凡為神奇,讓人驚艷,而良好的互動更使氣氛有極大的加分作用。整個活動 不僅對老人有所衝擊,也對年輕人有極大的衝擊,效果不言可喻。部分參與者 表示,協助長輩整裡住家的環境後,特別有願意照顧長輩直至終老的感受。 阿嬤的手很巧,很普通的線或是紙張,她都能化平凡為神奇,真的很 讓人驚艷;老人長輩其實很需要人陪伴,像我們每個禮拜都會去拜訪 老人長輩,逐漸地老人長輩會期待我們的到來,也會和我們分享以前 生活逗趣的事情,以及現在生活的樂趣是什麼啊,也會關心我們的健 康與課業,這是我從未料想到的。(A4) 在過程中不斷地尋求答案是我真的想為老人長輩做些什麼,做這個服 務方案。其實一開始進入社區的時候,老人長輩很常問我們的一句話 就是:你們來這裡要做什麼?是呀!我們來社區是為了做什麼呢?只 是單純的想要完成方案的實習,還是真的想為老人長輩做服務呢?在 過程中不斷地尋求到的答案是我真的想為老人長輩做些什麼,做這個 服務方案不只對老人長輩有些衝擊,對我們而言相對地也是種衝擊。 (A4) 這一次訪視走進長輩的家中,讓我又回想起了自己當初這樣的想法, 如果是為了長輩整裡住家的環境、照顧長輩直至終老,也和最初的想

(42)

法相接近,也會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件事情,雖然將來可能沒辦法一次 做到所有我希望做的事情,但是對自己的未來有越來越明確的想法, 也許將來會有機會能夠一一的實現,而自己現在的收穫就是找到這些 目標,並且繼續努力!(A5)

伍、結論

本研究經過研究者的協助輔導後,研究參與者團隊呈現積極正向,在老人 與青年們之間,從排斥到包容,從勉強接納到關係的融合,使代間的融合內涵 充分展現,是本研究最重要的發現與結果。茲將結論分述如下: 一、 在服務長輩的動機部分,大多研究參與者表示由老師介紹推荐,才決定 服務社區服務老人,雖然有些參與者是為了逃避其他領域的服務,才選擇 服務社區老人,但大多數參與者自覺能有開放的、多元的心接受它,也覺 得不排斥服務老人,是運氣、緣分占了一大部分,也懷著聽故事是一件愉 快的事來提供服務,也有參與者從陌生恐懼排斥到學習與彌補。初期的害 怕是對內在價值的差異不了解,這與 Howe and Strauss(2000)提出的社 會的內在價值發生變化概念相符。Howe and Strauss(2000)指出社會事件 會影響不同世代形成週期代間差異出現,有世界危機(secular crisis),也 有精神覺醒(spiritual awakenings)。其中一種類型的精神覺醒,這是一個 時期中,社會的內在價值發生變化,青年人常是自我改變價值觀而不自 覺。 二、 在互動融合後感受對個人生涯之益處部分,研究參與者會表示,這對於 往後的人生生涯有其意義,而且初期的擔心在服務後也都能獲得解答,更

(43)

163 感受到自己雖然做得不多卻獲得很好的回應,而且看到、聽到老人都是說 故事的人,都得到的是莫名的感動成長。 三、 在互動融合後感受對老人長輩之益處部分,研究參與者表示老人有人關 心將不至與社會脫節,而且參與活動可達到生命統整,其中更可感受到青 年人如孫子女般的陪伴與關懷,這是最值得肯定的一部分。 四、 在互動融合後學得之老人溝通技巧部分,研究參與者發現,最易打動心 的方式就在於撒嬌,獲取信任關係的技巧在於傾聽,沉默並不一定代表不 想回答,給予等待的時間極為重要,不論多少擔心觀察肢體語言,也就學 得老人的溝通技巧。 五、 在互動融合後感受會談技巧差異部分,研究參與者發現,老人從防備 信任到開放,從率真、親切到貼心,其實老人有非常多的「可能」,可以 完善打理自己的生活,老人的溝通與互動方式年紀是因素外,機構與社區 老人仍有相當大的不同。他們也發現,老人會撒嬌,更需要他人滿滿的關 心與陪伴,即使是單純的陪伴也有其意義。此外,不流利的台語反而是互 動的橋樑,也了解老人跟青年一樣,心裡都住了一個孩子,這是以前從未 想到的事。 六、在代間融合後的感受與看法部分,研究參與者發現,方案執行後,會常回 憶起外公外婆,也因為方案增加了自己與家中長輩的互動交流機會,最關 鍵的重點是部分參與者甚至覺得有願意照顧長輩直至終老的感受 。 Beresnevièiûtë (2003)指出社會融合(Social Integration)是一個複雜的 概念,不少人認為,此乃一個積極正向的目標,意即全人類有平等的機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The research purposes of this paper are discussing the special connotation of the śūraṃgama-samādhi, and based o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treatises discussing the

Fair dealing with a work for the purposes of giving or receiving instruction in a specified course of study provided by an educational. establishment does not infringe copyright

The second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velop a theoretically choosing model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hen choosing a dormitory based upon thorough familiarity with

For Experimental Group 1 and Control Group 1,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was adaptive based on each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difficulty level of a new subject unit was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owar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Taichung. Six aspects are analyzed within this research,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bus- related lesson plans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 rd to 6 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remote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stimulus factors of work pressure (i.e., work stressors) are the administrative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