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An Explor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he Elderly Living in Care Institutions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An Explor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he Elderly Living in Care Institutions"

Copied!
1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中國醫藥大學護理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An Explor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he Elderly Living in Care Institutions. 研究生:顏敏玲 指導教授:陳玉敏副教授. 中華民國 96 年 07 月 01 日.

(2)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安養機構老人執行身體活動的情形,及規律身體活動 的相關因素。以立意取樣,自台中縣市四所公、私立經政府立案之安養機 構,共取得 156 位符合收案條件之老人。研究工具為結構性問卷,包括基 本屬性問卷、七日身體活動回憶法、健康狀況問卷、老人憂鬱量表、身體 活動自我效能量表及機構環境特質問卷等六部分。研究資料以 SPSS Window 12.0 中文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 積差相關係數及逐步複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在身體活動量方面,平日能量消耗為 32.31 卡/每公斤 /每日(標準差 1.71) ,平日消耗總能量為 1909 卡/每日(標準差 237.83)。 老人身體活動量,會因其進住機構前有否規律身體活動及性別之不同,而 有顯著差異。此外,身體活動與自覺健康狀況、日常生活活動功能及身體 活動自我效能呈正相關,與慢性病罹患數、症狀干擾數及憂鬱呈負相關。 運用逐步複迴歸法分析身體活動的最佳預測因子,結果顯示,老人的 「自覺健康狀況」、「進入機構前是否有規律身體活動習慣」、「日常生活活 動功能」 、 「身體活動自我效能」 ,可以預測身體活動,共可解釋 25.2%的變 異量。本研究結果可供機構照護人員,於規劃促進老人身體活動之相關措 施時的參考,以提供有效照護。. I.

(3)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he elderly living in care institutions. A correlational research design was adopted. Purposive sampling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from 156 elders living in four public or private care institutions located in the Taichung area.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s and scales, including a demographic data sheet, Health Status Questionnair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short-form, the Seven-Day Physical Activity Recall, Physical Activity Self-Efficacy scale, and Environmental Property Questionnaire.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SPSS/windows 12.0 statistical software.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46.8 percent of the elderly engaged in physical activity regularly. With regards to the quantity of physical activity of the elderly, the average energy expenditure was 32.31 kcal/kg/day (SD=1.71), and the average 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was 1909 kcal/day (SD=237.83). Previous physical activity habits and gender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physical activity. Physical activ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functions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self-efficacy. Physical activity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chronic diseases, the number of symptom interference, and depression.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showed that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previous physical activity habits, functions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self-efficacy together explained 25.2% of the variance of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institutional personnel the information for developing care plans to promote elderly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II.

(4) 目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錄…………………………………………………………………………Ⅲ 圖表目次……………………………………………………………………Ⅳ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名詞界定………………………………………………………5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一節 身體活動的定義………………………………………………7 第二節 身體活動的測量………………………………………………9 第三節 老人與身體活動的關係…………………………………… 16 第四節 影響身體活動因素…………………………………………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0 第三節 研究倫理考量……………………………………………… 3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1 第五節 研究工具信度與效度……………………………………… 36 III.

(5) 第六節 資料收集的過程…………………………………………… 41 第七節 資料統計與分析……………………………………………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安養機構老人之基本屬性………………………………… 44 第二節 安養機構老人之健康狀況、憂鬱、自我效能及機構 環境特質之概況…………………………………………… 49 第三節 安養機構老人之基本屬性、健康狀況、憂鬱、自我 效能及機構環境特質與身體活動之關係………………… 58 第四節 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之預測因子…………………………61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執行與基本屬性之關係……………63 第二節 安養機構老人之健康狀況、憂鬱、自我效能及 機構環境特質與身體活動之關係……………………………70 第三節安 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之預測因子…………………………7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80 第二節 研究限制……………………………………………………… 82 第三節 應用與建議…………………………………………………… 83. IV.

(6) 圖表目次 表 2-1 不同程度身體活動代謝消耗量比較……………………………11 表 3-1 各量表之再測信度………………………………………………40 表 3-2 資料分析的項目與統計方法……………………………………43 表 4-1 安養機構老人之基本屬性之分析………………………………45 表 4-2 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類型……………………………………47 表 4-3 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能量消耗………………………………48 表 4-4 安養機構老人各種程度身體活動分佈情形……………………48 表 4-5 自覺健康狀況、憂鬱、自我效能及機構環境特質 之得分情形…………………………………………………… 50 表 4-6 自覺健康狀況各題項之得分情形………………………………51 表 4-7 安養機構老人慢性病罹患數……………………………………51 表 4-8 安養機構老人慢性病罹患種類之分布…………………………52 表 4-9 安養機構老人不適症狀數………………………………………53 表 4-10 安養機構老人不適症狀種類之分布……………………………53 表 4-11 安養機構老人日常生活活動功能之得分分佈…………………54 表 4-12 老人憂鬱量表各題項之得分情形………………………………55 表 4-13 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各題項之得分情形……………………56 表 4-14 機構環境特質問卷之得分情形…………………………………57 表 4-15 基本屬性與身體活動之變異數分析……………………………59 表 4-16 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和進住機構前是否規律身體 活動、年齡、健康狀況、憂鬱、身體活動自我效能 及機構環境特質之相關性分析…………………………………60 表 4-17 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之逐步迴歸分析………………………62. V.

(7)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全世界 65 歲以上的人口快速增加,其增加速度遠遠大於其他年齡層 的人口,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7)指出全球 老年人口於西元 2000 年達到 6 億人(佔所有人口比例 10%) ,預估至 2050 年將增至 20 億人(佔所有人口比例 21%) 。而台灣老年人口比率在民國 96 年 5 月底達到 10.06%(內政部社會司,2007),根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 會人力規劃處(2006)推估至民國 115 年將增為 20.6%,也就是說屆時約 每 5 人就有一位是 65 歲以上的老人,老年人口數也將由目前 230 萬人增至 114 年的 432 萬人,由以上人口學數據顯示老年人口數快速增加。 如果老人僅僅是長壽而不健康,不僅影響他們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也影響其生活品質。健康對老人而言相當重要,但是隨著年齡增加,老人 常伴隨著一種或二種以上慢性病(內政部統計處,2002;吳、張,1997; 劉,1999; Wang, 1999) ,而在老人十大死亡原因中,慢性病即佔九成(行政 院衛生署,2002) 。並且伴隨壽命之延長,功能的衰退,老人活得越久,罹 患疾病與失能的比例越高。 老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包含許多因素(遺傳、生活型態、慢性疾病) 的改變,並且相互牽連,而參與規律的身體活動可維持身體組織功能的正 常,並可使老化的過程變得更健康,及延緩老化的速度(Mazzeo et al.,.

(8) 1998)。例如透過規律身體活動來強化心肺功能,增進老人日常生活能力, 改善健康,及提昇老人的生活品質(陳,1999;Kaplan, 1987; Washburn & Ficker, 1999) 。反之,若老人多為靜態的生活型態,不但會加速老化的過程, 同時會增加罹患慢性病的機會(McGinnis, 1992),所以老人比其他年齡層 的人更需要身體活動(Alford & Futrell, 1992) 。 相較於社區中的老人,大多數機構中的老人更沒有從事規律身體活動 的習慣。蔡(1996)針對某活動中心老人調查發現,有 32%的老人沒有從 事規律活動。相較之下李(2004)針對 65 歲以上安養機構的老人,從事規 律運動行為的調查中顯示,有高於 64%的老人沒有從事規律運動,可見機 構中的老人缺乏規律身體活動。原因可能是因為居住機構中的老人大多缺 乏社會資源、社會支持加上環境及身體功能限制。此外,機構的老人容易 被認定是虛弱、有病而且是自我照顧能力不足(Kolcaba &Wykle, 1994; Melrose, 2004) ,因而常被認為是不需要規則的身體活動,也因此許多機構 並未在這方面做特別的規劃。再者,Ruuskanen 和 Parkatti(1994)指出, 初進住機構的老人會有 35%因自覺健康狀況變差及不適應機構環境而減少 活動。這些老人一但中斷身體活動,容易導致身心功能狀況逐漸衰退老化, 進而影響其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所以機構老人身體活動就顯得十分重要。 在各類型的長期照護機構中,根據老人福利法規定,居住安養機構的 老人為能自我照顧者(內政部社會司,2007) ,所以居住在安養機構的老人,. 2.

(9) 仍具有極佳的健康促進潛能,如能支持他們執行身體活動,有助於維持最 佳的身體功能,及預防因功能退化或慢性病惡化而造成生活自理能力缺 損,而且相較於一般社區中老人,安養機構老人平均年齡較高,可能罹患 慢性疾病機率更高,如果對機構老人提倡身體活動執行,不僅減緩老化, 增加獨立生活能力,提高了老人的生活品質(Resnick, 2003) ,更可降低社 會對醫療的支出(葉,1998;鄭,1998; Kolcaba & Wyklo, 1994) 。藉由鼓勵 及協助老人採取身體活動等相關健康促進行為,使之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不僅保留日常生活功能,且能增進身心安適(高、蕭、蔡和邱,2000)。 研究指出,從事規律身體活動對老人身體、心理都有很大助益,但是 實際上並非大多數的老人有規則的身體活動,因為維持身體活動是一件不 容易的事情,受到許多現實因素的影響。在影響因素中,最常見的原因是 伴隨老化的過程中常會造成的身體不適(林,2003; Sallis, Pinski, Grossman, & Barrington, 1992) ,並使老人自覺健康狀況變差,若原先老人沒有運動的 習慣,此時更難開始從事規律身體活動(Resnick & Spellbring, 2000) 。而且 在我國傳統社會觀念下,老人常會認為進住機構是遭家人離棄,進而產生 憂鬱的情形,更不幸的事是老人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到一個陌生環境中, 如果同時加上老人本身自我效能偏低時,這些均會進一步促使老人無法建 立規律身體活動的習慣,而導致身體功能退化。Kaplan(1987)也指出個人 行為是造成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若執行健康促進活動則可降低慢性病的. 3.

(10) 發生及死亡,是故必須事先了解影響老人身體活動的因子,才能針對其原 因進行改善,使得機構中的老人達到規律身體活動的目的,以期將其健康 潛能發揮至最大。而國內學者大多針對社區的老人進行研究,缺乏有關安 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安養機構老人執行 規律身體活動的情形,及執行身體活動的影響因素,藉由現況的了解,有 助於機構照護人員於規劃介入措施時,能以老人的角度思考,提供有效照 護,亦期望此研究結果能做為其他相關研究的基礎或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為: 1、探討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執行情形。 2、探討安養機構老人過去身體活動的習慣、健康狀況、憂鬱、自我效能和 機構環境特質與身體活動行為之關係。 3、探討安養機構老人執行身體活動的預測因子。.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之研究問題為: 1、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執行情形為何? 2、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情形與過去的習慣之間的關係為何? 3、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情形與健康狀況之間的關係為何? 4、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情形與憂鬱之間的關係為何? 4.

(11) 5、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情形與自我效能之間的關係為何? 6、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情形與機構環境特質之間的關係為何? 7、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之預測因子為何?. 第四節 名詞界定 本研究重要名詞定義如下: 1、老人:年滿 65 歲及以上者。 2、安養機構:依老人福利法規定,安養機構的服務對象為能自我照顧者, 以安養自費老年人或留養無扶養義務之親屬或扶養義務之親屬無扶養能 力之老年人為目的(內政部社會司,2007)。 3、身體活動:由骨骼肌收縮所產生的任何身體移動,並且導致能量消耗 (Caspersen, Powell & Christenson, 1985) ,而本研究身體活動是指研究對 象所有身體活動的型態,包含有睡眠、輕度身體活動、中度身體活動、 激烈身體活動、非常激烈身體活動等等。本研究問卷修改 Sallis 等人 (1985)及李(2001)發展的 7 日身體活動問卷表,用來測量機構老人 身體活動情形。 4、身體活動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在面臨各種情境中,對自我執行 特定行為把握程度(Bandura, 1997) ,而在本研究中身體活動自我效能是 指個人在面臨各種情境中,對執行身體活動行為把握程度。本研究問卷 以陳(2005)安養機構老人健康促進的訪談逐字稿為主要依據,再加上 5.

(12) 國內外文獻查證,查證範疇涵蓋有身體活動行為相關研究及相關量表擬 定而成,分數愈高表示執行身體活動自信越高。 5、憂鬱:為一種負向心理反應,指出現鬱悶、心情沮喪、煩躁不安、悲觀、 無助感、低自尊、社交減少、對事情缺乏興趣及活力和記憶力減退(呂、 林,2000)。本研究用 Sheikh 和 Yesavage(1986)發展的老年憂鬱量表 簡明版(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short form, GDS-SF)來測量機構老人 的憂鬱狀態,分數愈高表示憂鬱程度愈高。 6、機構環境特質:包括物理環境及資源的可及性,也是老人生活之空間和 資源等。本研究問卷參考國內外文獻擬定而成,用來測量機構環境特質, 分數愈高表示機構環境愈支持老人執行身體活動。. 6.

(13) 第二章 文獻查證 本章針對研究目的,文獻查證內容包括: (一)身體活動的定義, (二) 身體活動的測量,(三)老人與身體活動的關係,(四)身體活動的影響因 子。 第一節 身體活動的定義 身體活動的相關名詞常常令人混淆,身體活動包含了不同活動的總 合,常見身體活動類型包含運動、休閒式身體活動和日常活動;而運動是 較為一般人熟知的身體活動類型,包含有氧運動、無氧運動和抗阻力運動 等;休閒式身體活動包含了散步、太極拳或園藝;日常活動包含了吃飯、 穿衣、作家事、逛街和購物等維持生活日常所需的活動(Howley, 2001) 。 由於一般中英文字典並沒有「身體活動」一詞的定義,所以在此將「身體」 與「活動」分開說明。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1998)定義 「身體」為肉體的意思,而「活動」是一種活躍的狀態或是休閒娛樂。中 文百科大辭典對「身體」的定義是指人或動物的軀體,而「活動」的定義 是運動或是活動筋骨的意思(閻、高,1984) 。而 Pender, Murdaugh 和 Parsons (2002)認為身體活動是由骨骼肌收縮所產生的任何身體移動,並且導致 能量消耗,包括休閒身體活動(leisure physical activity)和生活型態的身體 活動(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y)。Sirard 和 Pare(2001)則定義身體活動為 骨骼肌收縮產生的身體移動,且導致熱能的消耗,包括日常生活型態的活. 7.

(14) 動如做家事,從事競技型態的運動或休閒活動等。林(2000)指出,身體 活動是指任何一種運用肌肉產生能量消耗的活動,包括居家活動、工作、 運動活動、休閒活動等。 許多人容易將身體活動與運動這兩個名詞相混淆,Caspersen, Powell 和 Christenson(1985)指出,身體活動和運動是相關但不相同的兩個概念; 身體活動是指任何一種能產生能量消耗的骨骼肌動作,而這些動作主要靠 骨骼肌活動時所產生的,而運動是有計畫的、結構性的及重複性的身體動 作,且身體活動不等於運動。Shepard(1993)指出身體活動可以增進身體 健康或維持身體舒適感覺,而運動是一種有計畫、有組織和重覆性身體動 作,其目的是藉由改善或維持健康體能。美國密西根社區健康部(Michigan Depart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2002)則定義身體活動為任何身體移動導 致骨骼肌收縮而產生能量消耗,包括休閒活動和職業;而運動則是指有計 畫、結構性和常規執行的身體活動。林(2003)指出身體活動是指身體隨 著骨骼肌的作用而活動,運動是其中一種,身體活動為骨骼肌肉的活動, 同時也可以促進並維持身體活力與體適能。實質上身體活動包含了運動及 各種不同活動的總合,包括睡眠、輕度身體活動、中度身體活動、重度身 體活動、家務瑣事以及職能活動等等,一般評估身體活動包括三要素: (1) 持續時間(duration):每次運動持續時間,如幾分鐘或幾小時; (2)頻率 (frequency) :如每週或每週幾次; (3)強度(intensuty) :如每分鐘消耗幾. 8.

(15) 千焦耳(Jacobs, Ainsworth, Hartman, & Leon, 1993 ;Washburn & Ficker ,1999) 。總括而言,在探討身體活動時,不應只探討休閒性的運動量, 必須包括生活中所有活動的情形。. 第二節 身體活動的測量 身體活動本質上是十分複雜,目前約有 30 種以上不同的身體活動測 量方法(Laporte, Montoye, & Casperson, 1985) ,學者建議在身體活動評估 工具選擇,應考慮以下四個標準:1.有效性(valid):工具必須測量出想測 量的;2.可靠性(reliable) :在相同環境下,有相同結果;3.實用性(practical) : 工具的花費是研究者可以負擔的;4.不影響樣本反應(non-reaction):工具 實施時不可影響研究對象行為或其預定觀察的變項(Laporte et al., 1985)。 常見的身體活動之評估可歸為下列幾種。 一、熱量測定法(calorimetry) 以整體熱量消耗來衡量身體活動,又分為直接熱量測量和間接熱量測 量兩種,但研究對象必須待在一個特製環境中,日常生活限制多,較不為 研究對象接受,且不適合大樣本數的研究,費用貴;優點為測量誤差小 (李,2001; Laporte et al., 1985) 。 二、回憶調查法(diary survey) 回憶調查法是詢問研究對象身體活動的情形,是調查身體活動的性質 (如種類、時間、強度)。回憶調查法具有下列優點如:適用於大或小樣 9.

(16) 本,青少年至老人的人口群,研究所需的成本小及不耗時等優點。 1、三日回憶紀錄法(Three-Day Physical Activity Log, 3-dPAL) 由 Bouchard 等人(1983)所發展的三日身體活動紀錄量表,方法是 紀錄一天 24 小時的活動量,由個人紀錄日常生活活動的情形,研究對象 將參與活動內容填入。活動紀錄表以每 15 分鐘為一個單位,將一天區隔 成 96 個區間,並且註明持續時間,推估每日能量消耗量。Huang 和 Malina (1996)將 Bouchard 的三日身體活動紀錄表翻譯成中文,並且依文化的 不同將此量表加以修改,最後完成適合台灣人使用的中文版三日身體活動 紀錄表。但由於 15 分鐘即需紀錄一次,所以易造成研究對象負擔,執行 上是有困難的,而且只適用在識字的研究對象。 2、7 日身體活動回憶(Seven-Day Physical Activity Recall, 7-dPAR) 過去流行病學調查身體活動的方法,因為無法配合社區為主的衛生教 育研究,因此 Sallis 等人(1985)發展一項適用於調查社區民眾身體活動習 慣的工具-七日身體活動回憶法,而後經過數度修改,具有穩定的信度及 效度(Sarkin et al., 1997) ,由受試者回憶過去七天全部的身體活動,包括睡 眠、中度身體活動時間、激烈身體活動時間及非常激烈身體活動時間,一 天一天 24 小時扣除上述所花的時間,剩下即為輕度身體活動時間。依據不 同強度的活動項目所花費的時間,均可被換算成能量消耗(卡路里) ,以此 來評估研究對象每日的平均身體活動量情形。每種活動有不同的能量需. 10.

(17) 求,通常會以代謝消耗量(metabolic equivalents, MET) ,來計算一天不同身 體活動所消耗熱量(kcal)×體重(kg)×活動時數(hr) ,而不同程度身體 活動有不同代謝消耗量(見表 2-1) 。優點是實施容易,適用於各個年齡層。 國內外身體活動研究常用此種方法測量。一般而言,中度身體活動是指活 動時或活動剛結束時,呼吸心跳和平時幾近一樣,身上沒有流汗,平均代 謝消耗量 4 METs;激烈身體活動活動是指活動時或活動剛結束時,呼吸有 點喘,身上有一點出汗,平均代謝消耗量 6 METs;非常激烈身體活動是指 活動時或活動剛結束時,呼吸非常喘,心跳很快及全身流汗,平均代謝消 耗量 10 METs;(李,2001;Sallis et al., 1985) 。Sallis 等人(1985)以 7 日 身體活動回憶問卷測量 18-49 歲之間 53 位的成人,二週後量表之再測信度 睡眠 r=0.74、中度身體活動 r=0.80、激烈身體活動 r=0.31 及非常激烈身 體活動 r=0.61。呂、林、黃、李和王(2000)針對 49 名大學生的研究中, 二週後量表之再測信度 0.91。在呂、林、黃、李和王(2001)另一篇針對 73 位女大學生的研究中,二週後量表之再測信度 0.97,表示此量表有良好 信度。 表 2-1 不同程度身體活動代謝消耗量比較 睡眠. 平均. 輕度活動. 中度活動. 激烈活動. 最激烈活動. 1 MET 1.0-2.9 METs 3-5METs 5.1-6.9 METs. ≧7 METs. 1 MET. 10 METs. 1.5 METs. 4 METs. 11. 6 METs.

(18) 三、一般調查法(general survey) 常見為問卷方式,一般問卷的設計是依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對象特性, 學者指出評估老人的身體活動時,特別考量到老人的教育水準與社經地 位。因此,選擇問卷必須考量各問卷的優缺點,依研究族群之年齡、文 化、特質、性別做決定(Allison, Keller, & Hutchinson, 1998)。一般而言, 將身體活動量化設計成問卷,有助於大量流行病學研究及不同研究之間做 比較。 (一)老人身體活動量表(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PASE) Wshburm, Smith, Jette 和 Janney(1993)指出,適用於年輕人的身體活 動量問卷施測於老人,會因回顧身體活動量期間過長、問卷內容非針對老 人之身體活動來設計,或是開放性問卷型式使老人難以回答,而影響研究 結果準確性。PASE 為 Washburm 等人於 1993 年所發展,此量表專門設計 於評估 65 歲以上老人常從事的一般身體活動(包括休閒性、家務性及職能 性三大類),是一個簡短(約 5-15 分鐘)又容易計分的問卷,可以電訪、 郵寄、家訪等方式施測,其最大的優點是不需使用開放性問題,去詢問老 人本身都記不清楚的活動頻率、強度及時間(Washburm et al., 1993) 。Allison 等人(1998)以 PASE 測量鄉村地區 65 歲以上老人的身體活動,相隔二週 之後再測信度係數為 0.75,專家內部效度一至性為 0.8,研究中指出 PASE 適用於估計鄉村老年族群的整體身體活動水準。. 12.

(19) (二)國際身體活動量表(Internation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IPAQ) 主要為詢問研究對象一週內身體活動的情形,問卷內容包括過去一週 內有多少天及多少時間,從事費力身體活動、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輕微 費力的身體活動和坐著的時間,題目共 7 題(劉,2001)。Ainsworth 等人 (1993)將費力身體活動、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輕微費力的身體活動, 分為兩千多種活動代謝消耗量列出來,供研究者參考。 (三) Godin 休閒運動問卷(Godin Leisure-Time Exercise Questionnaire) Godin 休閒運動問卷為 Godin 和 Shephard 在 1985 年所發展,是一種簡 單測量休閒運動問卷,題目共有四題,詢問研究對象一週內身體費力活動、 中等費力活動、輕度活動以及出汗的身體活動的頻率,包括經常、偶爾、 不曾或很少,並以下列公式算出 Godin 休閒運動總分。休閒時間身體活動 總分=(費力活動×9)+(中等費力活動×5)+(輕度活動×3) 。問卷優點 在於只有四題,對於老人而言簡單易回答,適合大規模人口的運動測量, 是一種方便運用的運動測量工具。Godin 和 Shephard(1985)以 Godin 休閒 運動問卷測量平均年齡 50-60 歲之間的 39 名社區婦女,四週後量表之再測 信度中以費力活動 r=0.94 最高、次為流汗活動 r=0.80、其次為輕度活動 r =0.48 與中等費力 r=0.46 最低,問卷測得總運動的信度為 r=0.74。不過. 13.

(20) 李(2000)以國內大學女生所做研究指出再測信度較低為 r=0.45。可見問 卷穩定性需進一步確定。 (四)耶魯身體活動量表(Yale Physical Activity Survey, YPAS) 許多文獻顯示老人與其他年齡層比較,是比較少參與身體活動,可能 的原因在於慢性疾病或不精確的測量(Dipietro, Caspersen, Ostfeld, & Nadel, 1993; Harana, & Stewart, 2000),因為許多身體活動問卷的發展常是針對年 輕族群,無法正確代表老人參與身體活動的真正數值,所以耶魯大學流行 病學及公共衛生中心,於 1987-1989 發展適用於老人的身體活動量表,量表 約 20 分鐘可以完成,共分成兩大部份,第一部分為過去一個月期間工作、 運動和休閒查檢表,去評估研究對象每月花多少時間從事何種活動;而第 二部分為活動種類是屬於費力身體活動、中等費力身體活動、輕度身體活 動或坐式活動,再根據不同身體活動時間及活動種類,以及依研究對象體 重算出熱量消耗量。Dipietro 等人(1993)以 YPAS 測量 76 名 65 歲以上老 人的身體活動,二週後再測信度係數得分為 0.65,顯示此量表穩定性是在 可接受。 (五)貝克氏身體活動量表(Baecke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Voorrips,Ravelli, Dongelman, Deureberg 和 Van Staveren(1991)發展一 項測量身體活動量問卷,考量老人在填寫問卷時常受限於短期記憶、視力、 身體虛弱及關節疾病,而無法正確做答,所以發展此量表時特別考慮以上. 14.

(21) 因素。此量表表約 15 分鐘可以完成,測量研究對象之活動情形,分別包含 家事活動、運動及休閒活動三個部分,家事活動部份共 10 題,在運動及休 閒部分則紀錄研究對象活動的強度、時間與期間等三部分之乘積,Voorrips 等人(1991)以此量表測量 31 名 65 歲以上老人的身體活動,四週後再測 信度係數為 0.85,顯示此量表具有良好的穩定性。此問卷可有效評估高齡 者身體活動量之高低,但較不適用於機構中的老人,因為家事活動部份與 機構中屬性不符,適用於社區中大規模人口的身體活動測量,是一種方便 運用的身體活動測量工具。 (六)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Ⅱ(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Ⅱ) Walker, Sechrist 和 Pender 在 1987 年修改 Pender 所發展出的(Lifestyle and Health Habits Assessment),經因素分析萃取完成「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 HPLP」,此量表廣被許多國家使用,研究對象遍及各年齡層,有年輕人、 中年人、老年人及各行各業等。此量表主要測量提昇健康為導向的正向健 康行為,不包含預防疾病的行為。Walke, Sechrist 和 Pender 在 1995 年修改 原量表 HPLP 成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Ⅱ(HPLPⅡ) ,此量表包含六個次 量表,包括健康責任 9 題,身體活動 8 題,營養 9 題,靈性成長 9 題,人 際關係 9 題,壓力處理 8 題等的健康促進行為所組成的,共計 52 個題目(高、 蔡、洪,1999) 。Pender 等人(2002)指出此量表測量的結果可以提供有效 資訊,以利於發展出個人健康促進計畫,並且確認出生活型態中長處、資. 15.

(22) 源及未來成長空間,進而達到健康促進之目的。總量表之內在一致性係數 Cronbach’s α 為 0.94,身體活動次量表內在一致性 Cronbach’s α 則為 0.85 (Walker et al., 1995) 。高等人翻譯成中文量表,以員工進行量表信度檢測, 總量表之內在一致性係數 Cronbach’s α 為 0.96,身體活動次量表內在一致性 Cronbach’s α 則為 0.87。在身體活動次量表中,測量身體活動項目包含運動 及日常休閒活動,並未將家事活動納入,適合機構老人的屬性。 總括而言,身體活動的評估有許多方法,如何選擇適當的評估工具, 除了考慮到評估工具信效度外,還必須考量樣本年齡層和認知程度,研究 所需成本及時間,研究對象的時間及費力的程度等等(Polit & Beck, 2004) , 進而選擇最合適的工具。而七日身體活動回憶法,是依據不同強度的活動 項目所花費的時間,再轉算成能量消耗(卡路里) ,以此來評估研究對象每 日的平均身體活動量情形,適用於機構老人的認知程度及本研究欲探討的 研究問題,且不會對參與研究的老人造成太大的負擔,所以本研究採用此 量表做為評估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的情形。 第三節 老人與身體活動的關係 身體活動對老人是極為重要的,規律身體活動可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 及增進身心健康,而規律身體活動在生理層面上好處包括有:可以維持身 體最大攝氧量,藉此增加換氣量及心輸出量進而增加血流,放鬆毛細血管, 肌肉運動自然收縮牽動動靜脈,促使血液向心臟回流進而增加心肺功能,. 16.

(23) 增加新陳代謝率,減輕肥胖程度,降低總死亡率。在肌肉骨骼系統上,促 進肌肉力量、彈性及耐受力進而降低骨質疏鬆症及跌倒的發生率(蔡, 1996;劉等,2004;Allison, Keller, & Hutchinson, 1998; Jacobs et al, 1993; Schuster, Petosa, & Petosa, 1995; Washburn & Ficker, 1999) 。規律身體活動在 心理層面上包括,身體活動可以增強自尊及自信、提昇自我概念,減少焦 慮、憂慮症(Resnick, 2003) 。也可以使人較能抵抗疲勞(Laforest, St-Pierre, Cyr, & Gayton 1989),維持心智功能,提高自我照顧能力(劉等,1998) 。 相反不運動的壞處,如 Schuster 等人(1995)的研究指出身體肥胖及靜坐 生活型態者,會使氧合能力下降,造成身體功能下降與功能限制,進一步 導致導致失能。如何使老人晚年有較好的生活品質,適當的身體活動是重 要影響因素(陳,1995; Pender et al., 2002)。 雖然身體活動益處有很多,仍有許多的老人沒有規律的身體活動,尚 (1999)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從事規律身體活動減少,於是造成各種 文明病(例如:癌症、高血壓、糖尿病、肥胖) ,使得老人體力下降,健康 狀況惡化。其他學者也指出不活動的人年過三十之後,體力開始走下坡, 身體功能將以每年 0.75﹪的速度下降,55-60 歲之後退化更明顯,所幸這種 衰退可藉由規律的身體活動延緩將近一半(Birrer, 1989; Bruce, 1984) 。Blair 等人(1992)認為身體活動對健康的利益應分不同等級,而不能用二分法 (有無規律身體活動)來評定健康利益的有無,並強調中度身體活動的優. 17.

(24) 點,建議每天累積 30 分鐘的步行(或相當的能量消耗) ,即能獲得臨床上 顯著的健康利益。而 Brawley 和 Rejeski(2003)指出老人因體力及功能上 的限制,可以將 30 分鐘的身體活動劃分成三等份,所得利益與一次活動 30 分鐘是相等的。許多研究者指出即使在高齡七、八十歲的年紀,諸如運動 仍能增進身體之功能、降低跌倒,並可降低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之發生率 (陳,1997) 。研究指出,要使身體活動達到理想效果,必須持續活動八至 十週,而這些活動效益會在停止活動十週內,大半會消失,所以老人必須 要有持續身體活動,才可維持身體活動所帶來的成效(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 1999)。 由於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繁榮,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例如交通工 具的便利性,使得身體活動的機會日漸減少,靜態的生活方式成一種趨勢, 身體活動的機會相對地愈來愈少,一般老人普遍有活動不足的現象,根據 行政院衛生署家庭計畫研究所(1999)訪查 5,125 位 50 歲以上的中年人及 老人結果發現,他們日常從事的休閒與娛樂活動之項目與頻率依序為:看 電視(95.1%) 、宗教活動(61.2%) 、泡茶聊天(60.9%) 、散步(53.3%)、 園藝(9.9%) 、團體活動或運動(8.0%) ,可見我國大部分的中年人及老人 還是以靜態生活型態為主,缺乏足夠身體活動。其他研究亦顯示老人普遍 身體活動不足,吳(1993)在台北都會區的調查中,發現只有 23.2﹪老人 每週至少從事兩次身體活動。在國外研究的研究方面,根據 Schuster 等人. 18.

(25) (1995)的研究中指出,73% 65 歲以上女性沒有規則運動。Caspersen 等 人(1985)研究中則有 42.6% 65 歲以上老人是不從事任何身體活動。所以 綜合上述文獻,可發現國內外老人皆缺乏足夠規律的身體活動。 機構中的老人與社區中的老人執行身體活動的情形,又會因居住環境 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例如機構活動環境不便利及生活型態的改變而導致老 人減少身體活動。學者指出許多居住長期照護機構的老人,會因害怕跌倒 或健康狀況不佳而不運動(Booth & Baunan, 1997) 。一旦這些不從事身體活 動的老人持續此種生活型態,其結果就會如同許多文獻所顯示,因為身體 不活動易導致老人關節退化更加厲害、身體功能退化等等,嚴重者可能罹 病而導致臥床不起,進一步導致生活品質下降。所以規律身體活動對老人 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夠針對此一族群進行身體活動的相關措施,則 會有很大的益處及收穫,例如:可以降低老化速度、減少罹病率、縮短病 程及降低醫療照護成本等等(Hatziandreu, Koplan, Weistein, Caspersen, & Warner, 1985; Larson, 1988) 。 綜合以上文獻可知,許多的實證性研究支持規律的身體活動,對老 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皆有明顯的效果。Willian(1991)指出人類身體本為 活動而設計,越活動其功能越好,不像機械會因為使用而迅速磨損,個人 若不從事相當程度身體活動,將無法維持健康。Washburm 等人(1993)指 出身體活動是老人維持健康和身體功能運作的重要因素。而安養機構老人. 19.

(26) 平均年齡比一般老人更高,若採取規律身體活動行為,可增加獨立身體活 動功能,更可延緩老化帶來不適,減少醫療成本,更可以提昇晚年生活品 質。. 第四節 身體活動的影響因素 身體活動是一項複雜的行為決策機制,受許多個人與環境因素的影響 (Bouchard & Shephard, 1994),雖然規律的身體活動已被支持對健康是有 益的,但是仍然有很多老人不從事身體活動,這種現象於中老年族群尤其 特別明顯(Bandura, 2001)。從事規律身體活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會受到 內外在因素影響,其中包括:過去的經驗與習慣、健康狀況、憂鬱、自我 效能和環境因素等等。所以探討身體活動的影響因子,有助於臨床照護人 員可以針對實際原因,進而研擬合適老人身體活動的計畫。 一、過去的習慣 老人過去的活動經驗會直接影響其目前的活動行為(Bouchard & Shephard, 1994; Boyette et al., 2002; Pender et al., 2002),一般而言,在年輕 時已有活動習慣,自然而然會把這個習慣帶至老年期,維持規律身體活動 的比率就會較高。相反的,如果個人在成人期或青春期沒有規律活動,在 老人期執行規律性身體活動比率相對的偏低。根據陳(1999)以臺北市基 督教長老教會松年大學五十五歲以上老人為對象之研究,結果顯示年輕時. 20.

(27) 有規律活動者, 78.4%會持續規律活動。王(1994)以 65-94 歲老人為對 象,發現年輕時有規律活動者,在體能活動的參與上,顯著高於年輕時無 規律活動習慣者。李(2004)研究發現指出,機構老人從事規律活動行為 與進住機構前是否有規律活動習慣有正相關。Dishman, Sallis 和 Orenstein (1985)研究指出在年輕時期曾從事兩項以上身體活動者,約有三分之二 的人在老年期仍有規律身體活動。相對的,不曾有活動經驗的老人,研究 指出比較不願意從事規律身體活動,而且沒有規律身體活動經驗的老人, 因為從未由活動中感受活動帶來的好處,維持規律身體活動機率明顯偏低 (Resnick & Spellbring, 2000) 。綜合以上文獻可知,個人過去是否執行規律 身體活動的習慣,會影響老年期的身體活動的情形。 二、健康狀況 健康狀況對身體活動的影響在可分為四方面來看,包括自覺健康狀 況、慢性病罹患數、症狀干擾及日常生活活動功能,分別陳述如下。 在自覺健康狀況方面, 「自覺健康狀況」是指個人對自己的健康情形 做一個整體性評估(Pender et al., 2002; Svedberg, Lichtenstein, & Pedersen, 2001) ,也就是對自己健康狀況做一番總結(Bjorner et al., 1996) ,而自覺健 康狀況比客觀的健康評估更會影響個人從事健康促進行為的頻率(Bath, 1999)。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1)針對 18,412 名 65 歲以上老 人的調查結果指出,認為自己健康狀況不好者 65.1%,而且自認目前健康狀. 21.

(28) 況比一年前差者,隨著年齡增加而遞增,並且認為目前健康狀況會影響平 日的身體活動,尤其是費力及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上,以及受限制項目會 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李等(1995)針對板橋地區 65 歲以上老人調查研究 發現,自覺愈不健康者,愈不運動。王(1994)亦發現自覺健康狀況與去 年比較,在身體活動參與上自覺健康狀況愈差者,身體活動愈少。在國外 的研究方面,Shphard(1993)的研究中顯示,當個人自覺健康狀況較差時, 較不願從事運動,即使有也僅是小量運動。相對的 Volden, Adamson 和 Oechsle(1990)針對社區 65 歲以上老人的研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較好者, 維持規律身體活動習慣比率較高。高和黃(2000)針對 50 歲以上社區民眾 的研究亦支持自覺健康狀況愈者,其參與活動愈多。王(1994)針對社區 中老人研究中也發現自覺狀況較同年齡好者,從事規律活動的比率較高。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自覺健康狀況會影響從事規律性活動意願;也就是自 覺健康狀況愈佳時,老人有較高比率從事規律身體活動,反之亦然 在慢性病罹患數方面,根據行政院衛生署 2005 年台灣地區老人主要死 因前十位,分別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腎 炎、腎徵候群及腎病變、自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高血壓性疾病、支氣 管肺炎及氣喘(行政院衛生署,2006),除第七名自殺外皆屬於慢性疾病。 研究顯示,老人平均罹患一種至二種以上的慢性病,而安養機構老人與一 般社區老人相較之下,平均年齡較高且健康狀況有較差的傾向(葉,1998;. 22.

(29) 鄭,1998) 。也因為老人本身有不等程度的慢性疾病(Jones &Nies, 1996), 所以一般老人普遍認為活動是有傷害性的,認為自己不宜規律活動,其結 果往往讓老人體力下降更快,導致身心功能下降,反而快速惡化健康狀況, 使得老人可能因為患病而逐漸脫離社會,最後侷限於家中或養護機構中 (沙,1998) 。王(1994)的研究顯示,有疾病的老人較少有規律身體活動, 如果老人因疾病而減少身體活動,最後只會導致身體功能退化更快。 在症狀干擾方面,根據內政部統計處「九十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 台閩地區 65 歲以上人口罹患慢性疾病佔 55.69%,其中心血管疾病疾病佔第 一位(33.69%) ,其次為骨骼肌肉疾病(15.4%) ,第三位眼耳疾病(13%)。 這些疾病多數屬於慢性疾病,病程長,可能會在日常生活上會出現不等的 症狀,導致有很多老人經歷不同程度不適,而減少活動,其中以骨骼肌肉 及關節疼痛影響最大(黃,2004;劉,2003) ,Leveille 等人(2002)連續 三年調查 1200 位社區老人婦女有關疼痛經驗,有 49.3%經歷三處以上疼 痛,其中 49.8%的婦女主訴膝蓋痛為最普遍不適之症狀,Leveille 等人發現 疼痛是老人婦女不願意活動的主要原因之一。Sindey 和 Shephard(1982) 對老人的研究發現,有較多身體抱怨及症狀的老人,比較少身體抱怨及症 狀的老人,較少參與身體活動及有氧訓練。由以上文獻可以發現,老人身 體不適之症狀會影響從事規律性活動意願;也就是說症狀干擾愈多時,老 人有較低比率從事規律身體活動。. 23.

(30) 在日常生活活動功能方面,根據內政部統計處「九十年老人狀況調查 報告」 ,目前我國 90%的老人生活上可以自理,不需協助,約有 10%的老人 需要他人協助。這些需要協助的老人隨著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及相關疾病的 影響,例如:中風後不動導致骨骼肌肉系統的退化,使得老人無法上下床 或行走,這些都會導致老人身體活動減少(劉,2003) 。國外針對社區中老 人的研究顯示,當身體方面的功能限制越多時,日常照顧能力越差者,老 人也越不願意從事身體活動(Resknick, & Spelling, 2000; Ruuskanen & Parkatti, 1994) 。依劉、王(1994)調查居住在安養機構接受長期照護的老 人研究顯示,在安養機構老人最主要疾病,以中風(50.4%) 、糖尿病(23.7%) 最多,而在身體狀況上則以關節攣縮及偏癱為多,這些身體功能狀況的改 變,會影響老人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而吳和張(1997)的調查發現居住在 長期照護機構的個案均以 65 歲以上居多,其中有 36.4%因日常生活活動功 能依賴而需要協助。因此上述這些日常生活活動功能依賴者,會因身體功 能受限,直接或間接減少身體活動。 三、憂鬱 憂鬱是老年人口中一個常見問題(Anderson, 2001) ,根據估計,美國將 近有 10-40%的社區老人,曾有憂鬱症狀的經驗(Martin & Haynes, 2000; Valente,1994) ,在安養機構或護理之家的老人發生比例則為 16-48%(Bell & Goss, 2001; Burrow, Satlin, Salzman, Nobel, & Lipsitz, 1995)。台灣老人憂鬱. 24.

(31) 的盛行率,根據不同的調查發現分別是,吳和張(1997)的統計,社區老 人具有憂鬱症狀的比例為 25.5%,而居住在養護機構的老人有 35.6%有憂鬱 傾向。而侯(2003)針對長期照護機構老人所做研究中,發現老人憂鬱佔 31%。綜合來看,可見憂鬱在老人族群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而機構中老人發 生憂鬱比率又比社區中老人更為嚴重。 憂鬱可以代表一種情緒、症狀、症候群或是疾病(呂、林,2000) 。研 究調查發現,老人憂鬱常見的情緒反應包括沮喪、情緒低落、絕望、覺得 生活空虛無聊、活動減少不願意外出嘗試新的事物、對原先工作和休閒活 動失去興趣,和有痛苦的想法以及會覺得有不好的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等 等(Chong et al., 2001) 。一旦老人發生憂鬱,可能產生社交隔離、社會功能 變差、認知衰退或障礙、日常生活生能減弱、活力下降,最後導致身體活 動減少(周,1995;劉等,2002; Barnow, Linden, & Freybergger, 2004) 。劉 (2005)針對養護機構中老人研究中指出,憂鬱會使機構老人活動力減低, 最後導致日常工作及活動減少。曹(2004)的研究也發現,憂鬱老人身體 活動明顯比正常老人減少很多。Pennix, Leveille, Ferrucci 和 Van Euk (1999) 的研究則指出,沒有規律身體活動的老人憂鬱比率明顯高於規律身體活動 的老人。可見一旦老人發生憂鬱的情形,可能產生活力降低,而影響老人 日常身體活動之動機,進一步減少活動。 四、自我效能. 25.

(32) 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於自我完成特定行為的能力判斷,同時是能預測 個人行為的最有效因子(Bandura, 1997)。Bandura 認為行為會受效能期待 及結果期待的影響,其中效能期待(即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其完成特定 行為所需之各項能力的評估,它並不著重在個人實際能力,而是強調個人 評估自我的能力可以做些什麼,當個人面對障礙與失敗時,其自我效能將 決定處理方式、努力程度和持續時間。因此,當個人經驗挫折後,自我效 能高者仍可以維持新學習的處理方法和技巧。Bandura 認為人類的行為會受 到許多因素影響,其中效能期待,則是引發人類產生行動主要基礎。效能 期待不僅會影響人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如:如何思考、感覺、動機的引發 與執行,還會影響行動的過程,包括:行為的選擇、付出多少努力、面臨 各種阻礙與失敗時的持久度與彈性、思考模式以及能夠承受多少壓力與情 緒狀態等。Bandura(1997)認為個人自我效能受四類訊息影響: (一)執行 成就(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 :個人經由實際執行操作,所獲得的經 驗,必須是經過努力付出後所獲得的。此為最具影響力的來源,而設定合 理目標是達到成功的有效方法。 (二)替代者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指經由他人經驗,藉由觀察學習,同儕的示範等。 (三)言語說服(verbal persuasion):指經由旁人言語上的鼓勵與建議來增強個人自我效能。 (四) 情緒激發(emotional arousal) :指個人處於壓力或緊張的狀態,會容易引發 生理或情緒的反應,這些反應會影響對效能的判斷。反之,當生理與情緒. 26.

(33) 狀態處於平穩的狀態下,個人判斷的自我效能會較高。Bandura 認為自我效 能是個人對自己最高能力的信念,而非真正能力,當個人焦慮增加時,自 我效能也會降低。 回顧國內外針對運動自我效能的研究,吳(1997)針對台北市某醫學 中心 900 名護理人員的研究發現,個人整體自我效能偏低時,當臨時有事 發生、感覺時間不夠用及生活作息改變時,規律身體活動就偏低。李(2000) 針對台北市護理學院 639 名學生之研究中亦發現,當身體活動自我效能愈 低,個人採行規律身體活動比率偏低。相對的研究顯示,楊、黃和白(1995) 針對 481 名台南市 60 歲以上老人所做的研究中發現,堅持運動的自信心越 高者,激烈運動及中等強度運動參與度越高。蔡(1996)針對某活動中心 132 名 60 歲以上老人的研究發現,運動自我效能越強則採規律運動行為的 可能性越大,而且在影響規律運動行為的數項因素中,亦以自我效能影響 最大。李(2004)研究中指出,安養機構老人從事規律活動行為與自我效 能呈現正相關。此外陳(1999)針對台北市基督教長老教會松年大學 55 歲 以上 287 名學員的研究中,發現運動自我效能與規律活動呈現正相關,身 體活動自我效能愈高的老人,其從事規律活動比率越高。Clark(1995)針 對 1088 位 55 歲以上低社經地位老人研究顯示,自我效能與規律身體活動 呈正相關。綜合上述文獻得知,自我效能是影響行為重要因素之一,Bandura (1997)指出自我效能是行為預測重要因素之一,因為當個人對行為的自. 27.

(34) 我效能增加時,就會更積極的去努力達成目標。 五、機構環境特質 機構環境包括機構的物理環境和組織結構,物理環境包括建築特徵, 顏色、噪音、空間、安全和隱私的環境等,而組織結構包括組織政策、財 務機構營利的型態(公/私立) 、管理哲理與政策、工作人員組成與特性及費 用(Aller & Coeling, 1993) 。機構活動環境的可及性、方便性以及安全性, 皆可能會影響老人參與規律活動的意願以及持續性(DiPietro, 1996) 。 Andrew 和 Parher(1979)的研究指出,活動設施的不易獲得或距離太遠, 會減少老人執行身體活動的動機。Jakicic, Wing, Butler 和 Jeffery(1997)針 對明尼蘇達大學生所做研究發現,家庭運動器材的多寡與個人活動頻率、 運動量成正相關。Sallis, Hovell, Hofstetter, Patterson 和 Nader(1997)針對 社區成人研究調查,亦支持運動設備與活動量程顯著的正相關。Ruuskanen 和 Parkatti(1994)指出,初進住機構的老人有 30﹪會降低身體活動,其中 最主要原因為機構環境不適應與健康問題變差,其中對環境的不適應主要 在於活動環境不熟悉及活動場地受限,此時機構老人因為所處環境陌生、 不熟悉及沒有安全感,而導致身體活動情形下降,當老人適應環境後身體 活動才會有增加的情形。而台灣養護機構有時礙於人力問題,因擔心個案 在沒人陪伴下受傷,為了管理方便有時會將個案固定在一個特定環境中, 這樣環境也會影響到研究對象身體活動動機及自主性。. 28.

(35) 綜合以上文獻,規律身體活動可為老人帶來多方面的益處,但執行意 願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機構老人與社區老人執行身體活動的情形,會 因屬性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大部分的研究乃針對社區老人做探討。想要 促使這些機構老人採取規律身體活動並能持之以恆,達到健康促進的目 的,需要先了解影響老人身體活動行為的因素,以做為推動或是規劃身體 活動計畫的參考。因此,本研究即針對安養機構老人執行規律身體活動的 情形及其影響因素加以探討。. 29.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七節,依序陳述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研究倫理考量、研 究工具、研究工具之信度與效度、資料收集的過程及資料統計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相關性研究設計,使用問卷調查法,由研究者親自口述,並 依收案對象回答填入選項,其目的為探討安養機構老人過去的身體活動執 行習慣、健康狀況、憂鬱、自我效能和機構環境因素與身體活動之間的關 係,及身體活動的預測因子。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選取欲訪視之安養機構,個案來源為內政部社會 司(2007)所公佈台中縣市四所已立案之安養機構。選樣條件包括: 1.年滿 65 歲及以上。 2.意識清楚且心智功能正常,無任何精神疾病。 3.能以國台語溝通。 4.居住於安養機構滿三個月。 第三節 研究倫理考量 當以人類為研究對象時,應致力於保護他們的權利,是每個研究者應有的 責任與義務。為確保研究對象之權益,研究者針對符合取樣標準之個案予 以詳加說明研究目的和方法,徵得個案同意後進行問卷調查,研究過. 30.

(37) 程中隨時觀察研究對象之反應,使他們是在舒適及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參與 研究活動,過程中研究對象可隨時要求終止,退出研究而無任何影響。為 保障研究對象隱私權,問卷不具名,均以號碼標示,除了研究者與指導教 授討論外,其他人均不能翻閱,所獲得研究資料及分析結果僅供學術研究 使用,不會對外公佈其個人資料。在訪談結束後,致贈小禮物,以表達謝 意。本研究通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IRB)審查(DMR96-IRB-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所使用工具包括基本屬性問卷、7 日 身體活動回憶法、健康狀況問卷、老人憂鬱量表、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 及機構環境特質問卷(附錄二) 。 一、基本屬性問卷 包括進住機構時間、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及進入機構前 是否有規律身體活動的習慣等 6 題。 二、7 日身體活動回憶法(Seven-day Physical Activity Recall, 7-dPAR) 本研究對身體活動的測量乃修改 Sallis 等人(1985)及李(2001)發展 的 7 日身體活動問卷,請老人回憶過去七天身體活動的情形,其中包括睡 眠時間、輕度身體活動時間、中度身體活動時間、激烈身體活動時間及非 常激烈身體活動時間。因為 Sallis 和李的問卷中,有部分體能項目不適合機. 31.

(38) 構老人活動之屬性,故加以修改成適合機構老人活動項目。 身體活動計算單位 MET(metabolic equivalents) ,是指安靜時能量代謝 率,而睡眠能量消耗值是 1 MET,輕度身體活動能量消耗值是 1.5 METs, 中度身體活動能量消耗值是 4 METs,激烈身體活動能量消耗值是 6 METs, 非常激烈身體活動能量消耗值是 10 METs。每日每公斤能量消耗計算方法, 等於睡眠時間×1 MET+輕度身體活動花費時間×1.5 METs+中度身體活動 花費時間×4 METs+激烈身體活動花費時間×6METs+非常激烈身體活動花 費時間×10 METs。若乘上體重,即求得每日消耗的總能量。Sallis 等人(1985) 以 7 日身體活動回憶問卷測量 18-49 歲之間 53 位的成人,二週後量表之每 日總耗能的再測信度 r=0.67,每日每公斤耗能之再測信度值為 0.34。在國 內相關研究方面,李(2001)針對 504 名 40-64 歲中年人運動階段、身體活 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中,此量表二週再測信度分析,運動階段 r=0.85、 睡眠 r=0.71、中度身體活動 r=0.66、激烈身體活動 r=0.60 及非常激烈身 體活動 r=0.53。呂等人(2000)針對 49 名大學生的研究中,二週後整體量 表之再測信度 0.91。在呂等人(2001)另一篇針對 73 位女大學生的研究中, 二週後量表整體之再測信度 0.97,表示七日身體活動回憶法有良好信度, 所以本研究採用此測量法來評估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的情形。. 32.

(39) 三、健康狀況問卷 (一)自覺健康狀況量表 為陳(1998)參考國內外文獻所發展「老人健康量表」中「生理健康 次量表」有關老人自覺生理健康 5 題,包括:自覺每天早上睡醒時的精神 狀態、自覺日常活動能力、比較現在與過去一年前健康狀況的改變、比較 自己與同年齡者之健康狀況及自覺整體健康狀況,以 Likert 5 分法來評定, 得分由 1 分(很不好)至 5 分(很好) ,總分範圍為 5-25 分,得分愈高者表 示自覺健康狀況愈佳。在陳以社區老人(N=208)為研究對象之研究中,此 量表之內在一致性信度係數 Cronbach’s α 為 0.79。范(2002)將此量表運用 於長期照護機構老人之研究,其 Cronbach’s α 值為 0.78。研究者徵得原作者 同意後,直接使用來測量安養機構老人健康狀況。 (二)慢性病罹患數 以自擬量表測之,由老人自述經由醫生確定診斷之慢性疾病,最後慢 性罹病情形再轉計成慢性病罹患數目。 (三)症狀干擾 以自擬量表測之,由老人勾選半年內所出現的生理不適之症狀,最後 症狀干擾的情形再轉計成干擾症狀數目。 (四)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日常日常生 活活動功能是採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測量,此量表為美國物理治療師. 33.

(40) Dorothea Barthel 於 1965 年所發表。ADL 獨立指數是根據個案在洗澡、穿 衣、上廁所、自行穿脫衣服、下樓梯、上下床、自行走動、大小便的控制 上及進食等十大項,總分為 100 分。得分 0-20 分為「完全依賴」 、21-60 分 為「嚴重依賴」、61-90 分為「中度依賴」 、91-99 分為「輕度依賴」、100 分 為「完全獨立」(戴、羅,1996)。 四、老人憂鬱量表: 老人憂鬱量表採用 Sheikh 和 Yesavage(1986)所發展的老年憂鬱量表 簡明版(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short form, GDS-SF)共 15 題,原量表共 有 30 題,由 Brink, Yesavage, Adey 和 Rose(1982)所發展。老人憂鬱量表 的特點在於題目只包含情感、認知及行為症狀有關的題目,而不含與身體 症狀相關的題目,作答方式是採是非題作答,答「是」1 分,答「否」給 0 分,正向題 5 題,負向題 10 題,總分 15 分。一般而言,0-4 分為正常,5-9 分為輕度憂鬱,10-15 分為中至重度憂鬱。其敏感性(sensitivity)為 93%, 特異性(specificity)48%(Burke, Roccaforte, & Wengel, 1991) 。此量表在信 效度方面,施測於於各類型的老人,皆有高度內在一致性 。Agrell 和 Dehlin (1989)以此量表施測於 40 位中風的病人,內在一致性係數 KR-20 為 0.94。 Lyons 等人(1989)以此量表施測於 69 位髖關節骨折的病人,內在一致性 係數 KR-20 為 0.93。Chan(1996)將之老年憂鬱量表翻譯成中文,並以流 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為效標(Center of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34.

(41) Scale, CES-D)之同時效度為 0.96。侯(2003)以此量表施測於長期機構老 人之內在一致性係數 KR-20 為 0.88。研究者徵得原作者同意後,將用於測 量安養機構老人的憂鬱狀態之測量。 五、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 研究者以陳(2005)的安養機構老人健康促進的訪談逐字稿為主要依 據,再加上國內外文獻查證,查證範疇涵蓋有自我效能及身體活動行為相 關研究及相關量表,內容共 9 題。由研究對象評估自己在不同情境中,對 持續執行身體活動的把握情形,每題計分方法自 0 分為完全沒把握,10 分 為約有十成把握,總分範圍為 0-90 分,總分愈高表示研究對象在不同情境 中從事規律身體活動的自信愈高。 六、機構環境特質問卷 以自擬量表測之,包括:機構是否提供活動的場所、機構是否定期舉 辦活動、目前環境是否方便您做想做的身體活動、機構內的的活動環境是 否讓您感到安全、機構內的活動器材或設備是否足夠及機構內是否有同伴 一起活動,共六題。. 35.

(42) 第五節 研究工具信度與效度 一、效度檢定 效度檢定採用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之專家效度及表面效度進行 檢測,分別說明如下: (一)專家效度 問卷初稿擬訂完成後,邀請與研究主題相關之專家學者共五人(專家 名單見附錄四),評分法參考 Lynn(1986)建議的內容效度指數(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計算,針對量表題目之重要性與適用性,逐題進行評分 及提供修改意見。評分的標準採四分計分,1 分代表「非常不適用」 :表示 該題目與研究目的毫無關聯,不需列入;2 分代表「不適用」:表示該題目 與研究目的關聯不大,不需列入;3 分代表「適用」 :表示該題目有需列入, 但需要修改才適用;4 分代表「非常適用」:表示該題目非常重要,必需列 入。 整體量表經專家評定後,身體活動量表專家內容效度 CVI 值為 1.00, 健康狀況 CVI 值為 1.00,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 CVI 值為 0.89,老人憂鬱 量表 CVI 值 1.00,機構環境特質問卷 CVI 值為 0.83,依 Polit 和 Beck(2004) 指出 CVI 值大於 0.8 則判斷此工具具有良好的效度,而本問卷 CVI 值皆為 0.8 以上,則表示此問卷具有良好的專家效度。. 36.

(43) 專家所提供之建議如下:對於問卷內容,在七日身體活動回憶法,專 家建議身體活動選項不足,所以在身體活動選項中加入整理家務、毛巾操、 固定式腳踏車及慢跑機等四個選項。而有關七日身體活動回憶法,有二位 專家提到對老人而言是複雜及不易記憶,所以建議需每天實際訪談研究對 象,但在預試中訪談 30 位安養機構老人發現,因每日生活作息固定,所以 在實際回憶七日身體活動上並沒有困難,故仍採用七日身體活動回憶法來 計算老人每日身體活動耗能的情形。 健康狀況量表中第二部分慢性病罹患數,專家建議:慢性病選項不足, 所以在選項中加入攝護腺肥大、泌尿道疾病、腸胃疾病、慢性支氣管炎、 貧血等五個選項。 在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中,專家建議:題數 7「如果有比身體活動更 有趣事情時(如親人來訪、看電視)」 ,但實際上看電視屬於輕度身體活動, 會導致老人答題時容易混淆,所以修改為「如果有比身體活動更有趣事情 時(如親人來訪) 」 。 在機構環境特質問卷中,專家在語句上建議修改題數 2「機構是否定期 (每二週一次)舉辦活動」 ,因措詞易造成老人誤解成「定期」為每二週一 次的意思,修改成「機構是否定期舉辦活動」 ,及題數 6「機構內是否有同 伴一起活動」 ,修改成「機構內是否有同伴與您一起活動」 ,使題意更明確。. 37.

(44) (二)表面效度 根據內容效度修正後的問卷,以立意取樣選取 30 位安養機構老人進行 預試,在徵得同意後進行一對一問卷訪談。其主要目的在檢定問卷之表面 效度,估計個案回答問卷所需時間,並了解實際情境中可能遭遇的問題及 困難,以做為正式施測時之參考。 結果顯示,訪談過程中每位老人均表示問卷內容清楚易懂。由於預試 訪談過程中發現,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中的第一題「當您覺得這項活動 讓您感到無聊的時候」 ,由於多數老人均表示,住在機構中生活單調且固定 本來就沒有什麼事要做,而執行身體活動最主要的用意是打發老人無聊時 間,而此題目會使老人不知如何回答,因此將「當您覺得這項活動讓您感 到無聊的時候」此題目予於刪除。. 38.

(45) 二、信度檢定 (一)內在一致性 本研究之內在一致性檢測,在老人憂鬱量表及機構環境特質問卷採 KR-20(Kuder-Richardson formula 20)係數,而自覺健康狀況和身體活動自 我效能量表採 Cronbach’s α。研究者完成專家效度及表面效度之問卷,依收 案標準選取 30 位安養機構老人預試,結果顯示:自覺健康狀況之 Cronbach’s α 值 0.81;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之 Cronbach’s α 值 0.93;老人憂鬱量表之 KR-20 係數 0.8,機構環境特質 KR-20 係數 0.99。 正式施測後的問卷資料(N=156) ,再次以 Cronbach’s α 分析研究工具 各量表之內在一致性。結果顯示:自覺健康狀況量表之 Cronbach’s α 值 0.84;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之 Cronbach’s α 值 0.90;老人憂鬱量表之 KR-20 係數 0.76,機構環境特質 KR-20 係數 0.90。一般而言,針對態度或心理知 覺量表的信度最好要在 0.80 以上(吳,2003) ,故由以上資料可顯示,本研 究所使用之健康狀況,老人憂鬱量表、身體活動自我效能、機構環境特質 量表有良好的內在一致性(表 3-1)。. 39.

(46) (二)再測信度 為確認各量表之穩定性,選取 30 位符合收案對象於二週後進行再測信 度檢定,採用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分析兩次得分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再測信度介於 0.95-1.0 之間(表 3-1) 。一般而言,再測信度若達 0.70 以上,即可說研究工具的穩定性(Polit & Beck, 2004),故由以上資料顯示,本研究所使用之量表有良好的穩定性。. 表 3-1 各量表之再測信度、Cronbach’s α 值及 KR-20 係數(n=30) 量表名稱. 再測信度. 預測 Cronbach’s α 值. 正式施測 Cronbach’s α. r值. 或 KR-20 係數. 值或 KR-20 係數. 身體活動量表. 0.95. 自覺健康狀況. 0.99. 0.81. 0.84. 老人憂鬱量表. 0.96. 0.80. 0.76. 身體活動自我效能. 0.95. 0.93. 0.92. 機構環境特質. 1.00. 0.99. 0.90. 40.

(47) 第六節 資料收集的過程 一、預試階段 為了解研究對象回答問卷反應、問卷的適用性及評估施測所需時間 和收案時可能發生的問題,於 96 年 3 月進行問卷預試。預試的對象是選擇 符合收案標準 30 位台中市仁愛之家的老人,經個案同意後進行一對一問卷 訪談,願意接受訪談者,將詢問其年齡及基本屬性,以作為簡易認知評估, 每份問卷訪談所需時間約為 20-30 分鐘,訪談完畢會致贈小禮物一份,以表 達對老人的謝意。 二、正式研究 於民國 96 年 03 月 15 日至 04 月 15 日進行研究之正式收案,樣本來 源包括台中縣市共 4 家安養機構(附錄三) 。隨後再以立意取樣選取符合選 樣標準的老人,經老人同意後進行一對一問卷訪談。 收案期間,由研究者親自拜訪各機構負責人並說明研究目的與動機, 在徵得同意後開始進行老人訪談工作。訪談前研究者會與工作人員確認訪 談對象之基本屬性與認知功能,隨後對受訪老人自我介紹並說明研究目的 與過程,取得老人同意後開始進行問卷訪談。訪談完畢會致贈小禮物一份, 以表達對老人的謝意。. 41.

(48) 第七節 資料統計及分析 本研究資料採用 SPSS 12.0 for Window 中文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建檔 與統計分析,並根據研究問題,進行描述性統計與推論性統計。所使用統 計方法包括:次數分佈、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薛費氏多重事後比較(Scheffe’s post hoc multiple comparison )、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以及逐步複迴歸分析(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表 3-2) 。. 42.

(49) 表 3-2 資料分析的項目與統計方法 分析項目 基本屬性. 統計分法 以次數、百分比、平均值和標準差 加以描述. 健康狀況、老人憂鬱、身體活動 以平均值、標準差加以描述 自我效能、機構環境特質之情形 老人身體活動情形. 以次數、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加以 描述. 基本屬性與老人身體活動之關係. 以 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及皮爾森積差 相關係數分析. 健康狀況(自覺健康狀況、慢性 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分析 病罹患數、症狀干擾數及日常生 活活動功能)與身體活動相關性 憂鬱與身體活動相關性. 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分析. 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相關性. 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分析. 機構環境特質與身體活動相關性. 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分析. 身體活動之預測因子. 以逐步複迴歸分析. 43.

數據

表 3-2 資料分析的項目與統計方法  分析項目  統計分法  基本屬性  以次數、百分比、平均值和標準差  加以描述  健康狀況、老人憂鬱、身體活動 自我效能、機構環境特質之情形 以平均值、標準差加以描述  老人身體活動情形  以次數、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加以 描述  基本屬性與老人身體活動之關係 以 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及皮爾森積差 相關係數分析  健康狀況(自覺健康狀況、慢性 病罹患數、症狀干擾數及日常生 活活動功能)與身體活動相關性  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分析  憂鬱與身體活動相關性  以皮爾森
表 4-1 安養機構老人基本屬性之分佈(N=156)  變項  分組  人數  百分比(%)  性別  男  女  93 63  59.6 40.4  教育程度  不識字  識字未接受正式教育  小學  初中  高中(職)  大專(含)以上  67 48 21   5  5 10  42.9 30.8 13.5 3.2 3.2 6.4  婚姻  未婚  已婚  分居  離婚  喪偶  52 25   2 11 65  33.3 16.0 1.3 7.1 42.3  進入機構前是否有        規律運動習
表 4-3 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能量消耗(N=156)  能量消耗  平均值  標準差  平日能量消耗(大卡/每公斤/每日) 32.36 1.69  假日能量消耗(大卡/每公斤/每日) 32.16 1.73  平均能量消耗(大卡/每公斤/每日) 32.31 1.71  平日消耗的總能量(大卡/每日) 1913.00  240.56  假日消耗的總能量(大卡/每日) 1902.00  231.10  平均消耗的總能量(大卡/每日) 1909.00  237.83  表 4-4 安養機構老人各種程度身體活動分佈
表 4-6 自覺健康狀況各題之得分情形(N=156)  題目  平均值±標準差  1.您覺得每天早上睡醒來精神狀況如何? 3.57±0.67  2.您認為您的日常活動能力好嗎? 3.39±0.64  3.與其他同年齡的人比較,您覺得您身體健康情況如 何?  3.10±0.82  4.您覺得您目前健康狀況與前一年相比如何? 2.67±0.82  5.一般來說,您認為您目前的健康狀況是? 3.14±0.72  表 4-7 安養機構老人慢性病罹患數(N=156)  疾病數目  人數  百分比(﹪)  0 31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ased on the suggestions collected from the Principal Questionnaire and this questionnaire, feedback collected from various stakeholders through meetings an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banks’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 on their risk and profitability in Taiwan.We takes quarterly data of 37 commercial banks, covering the period

“Big data is high-volume, high-velocity and high-variety information assets that demand cost-effective, innovative form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enhanced?. insight and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remaining positions contain //the rest of the original array elements //the rest of the original array elements.

Good Data Structure Needs Proper Accessing Algorithms: get, insert. rule of thumb for speed: often-get

In this chapter, the results for each research question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we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a)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n evaluating

The research data are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sed in electors’ opinion with political party of candidat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