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沒教的事:談正視戀愛暴力的黑數 / 136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校沒教的事:談正視戀愛暴力的黑數 / 136"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2),頁 136-139

自由評論 第 136 頁

學校沒教的事:談正視戀愛暴力的黑數

陳乙先 佛光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畢業生

一、 前言

相愛很容易,分手卻很難。近年 來,分手暴力和情殺事件在臺灣越演 越烈,輕則使當事人身心承受劇烈且 深沉的創傷,重則引起難以挽回的悲 劇,但無奈的是臺灣教育(大專院校 及國立中小學)從古至今仍極少關注 和教導學生對「戀愛」的認識;於是 孩子們被迫從小就不斷地從摸索、嘗 試與拼湊中經歷失敗與創傷,直到長 大之後,幸運的則覓得良緣、開闢幸 福之門,不幸運的則再度深陷於關係 暴力(如進入婚姻暴力)的陰影之下, 難以走出“命運”的漩渦。 如果我們能及早重視,當預防勝 於治療時,暴力與陰影將不再四處蔓 延。

二、 認識戀愛暴力

戀愛暴力(Courtship Violence), 又可稱約會暴力/分手暴力,亦可稱 親密伴侶暴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 定 義 是 , 在 浪 漫 的 關 係 ( romantic relationship)裡,不論是發生在異性或 同性戀上,舉凡任何過度(abusive) 控制或攻擊行為(aggressive),無論藉 著言語、情感、身體、性關係或綜合 的形式出現。 戀愛暴力除了發生在純男女「朋 友」的狀態下外,也可能發生正在論 及婚嫁的對象上;再者,戀愛或許不 包括第三者(自己/他人),卻也可能 包括;還有性的親密程度各異也是考 量的指標;值得注意的是,暴力的產 生往往不見得雙方是同居在一起的。 不過,很多比較研究發現,戀愛時間 長的和時間短的戀人相比、有性行為 和沒有性行為的戀人相比、同居的和 不住在一起的戀人相比,都是前者更 有暴力,正說明了戀愛關係裡越是長 久的、越有「一夫一妻制」模式的、 越有親密行為的戀人,其發生暴力的 可能性就越高;換言之,越像婚姻關 係的戀人發生暴力的可能性越高。 透過國內外文獻中,顯示暴力虐 待的方式雖然有千百種,不過一般而 言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四類: (一) 肢體暴力 施暴者蓄意傷害受虐者的身體, 使對方遭受非意外而造成的傷害。施 予過當或嚴重施壓的肢體暴力往往會 讓受虐者受重傷,甚至是死亡。 (二) 語言/情緒暴力 施暴者企圖以字眼、聲調來控制 或傷害,甚至使對方的思想混淆無法 判別真相,進而產生了自我懷疑、低 自尊及低自我價值感。這對於受虐者 造成很深遠的影響,縱然離開關係、 身體傷勢痊癒,但心理上(記憶、價 值觀)所造成的傷害卻常難以抹滅。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2),頁 136-139

自由評論 第 137 頁 (三) 精神/心理暴力 施暴的行為使受虐者在精神和心 理上倍受困擾、艱熬。值得注意的是, 嚴重的心理虐待通常是肢體暴力的前 兆。 (四) 性暴力 在違反對方意願下,用強行、脅 迫或暴力之手段從事性關係或採用對 方不喜歡的方式,或在對方意識不清 醒難以抗拒的情況下發生性關係,令 其身心受損。然而性暴力所造成的傷 害不僅是身體的,還包含對於信任關 係的踐踏,以及對於自我身體形象和 自我尊嚴的毀損。

三、 戀愛暴力的發生率與年齡層

從戀愛暴力發生的年齡層來看, 美國與香港的相關調查顯示,年齡介 於 16 至 24 歲的年輕女性最容易遭受 戀愛暴力,而其中最嚴重的暴力傷害 則發生在分手的過程。有一項西方的 研究調查發現大約每 10 個高中生裡就 有一個學生曾在戀愛經驗裡遭受身體 暴力,而大學生遭遇戀愛暴力的比率 更高達 22%,與成年人的比率相等; 其次,又比較高中生與大學生對於戀 愛暴力反應的研究,結果發現兩方學 生所遭遇到的戀愛暴力經驗非常相似 (Roscoe & Callahan,1985;引自 Barrie

Levy,1998)。換言之,不論是成人或 青少年、已婚或未婚所經驗到的暴力 關係,其模式與情境皆大同小異。 而國內的「現代婦女基金會」也 曾在 2008 年 7 月的調查中發現,臺灣 每月平均有 14.7 件戀愛暴力、分手暴 力和情殺的新聞事件報導,也就是每 2 天就發生 1 起戀愛暴力與情殺案件, 平均每月至少有 3 件情人間的殺人未 遂 與 殺 人 致 死 的 致 命 案 件 發 生 。 另 外,根據 2008 年現代婦女基金會的 「愛情恐怖份子」調查,有 44%民眾 曾在交往中遇過愛情恐怖份子,顯示 民眾在戀愛交往中就經常發生戀愛暴 力的情形。 此外,在女性被謀殺的案件中, 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統計數字則進一步 顯示,有 20%的受害者年齡集中在 15 歲~24 歲之間(Kessner,1988),當 悲劇發生後,調查這些女性受害者的 親密關係時,都會發現她們過去曾經 遭受到身體與心理上的虐待(Barrie Levy,1998)。 由上述的資料統計中,我們可以 從暴力對人身安全造成的危險程度來 看,理解戀愛暴力不僅僅是情侶間的 口角衝突而己,更是攸關生命安全的 重要議題,不可輕忽!

四、 戀愛暴力遇見校園的潛在危

臺灣的《性別平等教育法》自 1988 年開始醞釀、2000 年開始研擬,直到 2004 年 6 月 23 日立法以來,喚起不少 人們對於性別平等與差異的重視,在 政 府 與 民 間 機 構 大 力 的 倡 導 與 推 動 下,將與性別相關的議題納入教育教 學的行列,同時各級學校也陸續根據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2),頁 136-139

自由評論 第 138 頁 此法成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漸漸 有了更具體的教育準則、防治實施要 點與防治小組,如:1999 年教育部通 過行政命令《大專院校及國立中小學 校園性騷擾及性侵犯處理原則》。卻唯 獨與分手暴力、情殺相關的戀愛議題 還尚未有完整的協助系統,在學校體 制內是如此,在民間機構亦是如此。 雖然戀愛暴力的事件近年來廣受大眾 的關注,但仍有許多尚待加強之處。 Barrie Levy(1998)就點出,學校 就像是個「孤島」,在封閉的體係當中 自有解決糾紛、衝突的方式,而這種 途徑是擁有相當的彈性及效率,所以 相當可取,但卻也可能使有暴力傾向 的學生受到保護,無須擔負比較嚴重 的法律責任,譬如說用法律制止成人 施 暴 者 的 方 式 , 就 是 逮 捕 或 處 以 緩 刑,但未成年的施暴者就無法這樣處 理,而學校也未必有能力制止或再教 育未成年的施暴者,因此相對來說, 當受虐青少女向校方尋求保護時,就 很可能受到忽視,進而讓受害者陷入 求救無門的恐懼,也從中再度經歷一 次傷害,嚴重時,則可能終身伴隨陰 影。 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當施暴者與受 虐者就讀同一所學校時,在暴力事件 曝光後,若校方要施暴者遠離受虐者 的學校(即轉學),此禁制令又顯得不 合理,因此就轉為警告施暴者要與受 虐者保持距離,但事後施暴者卻從來 沒有因為自己的虐待行為而遭受到任 何嚴重的法律處置,甚至可能也沒有 接受任何輔導,所以即便施暴者最後 與受虐者分手了,也難以阻止或預防 施暴者虐待他的新女友,如此一來, 他的暴力行為只有變本加厲,在未來 他成年的時候便能印證。換言之,原 本教育是要培育、協助和激勵學生朝 正向發展的,但往往礙於學校本身對 戀愛暴力的不解,或急於顧慮學校的 形象,而漠視或忽視了暴力本身帶來 的嚴重性,甚至沒有提前看見未成年 施暴者所存在的未來風險。

五、 癥結與隱憂

面對戀愛暴力的處理,學校會有 如此的潛在危機,無形地讓施暴者和 受虐者成為暗藏的黑數,我認為有下 列這個三個主要的原因: (一) 對戀愛暴力的認識不足 事實上,校內的師長、教官、輔 導人員等,本身就己對於戀愛暴力的 認 識 不 多 , 使 之 他 們 在 面 對 受 虐 者 時,常會忽視暴力帶來的嚴重性,以 為只是兩小無猜的情感戲碼,因而草 草了事。 (二) 缺乏專業人士的養成訓練 另一種狀況是,校內的諮商輔導 人員很可能因專業素養不夠,使之他 們在處理受虐者的暴力問題時,出現 不對盤的回應,而導致受害者再度受 傷。如同 Dutton(1992)曾表示非專 業服務者有其天生的缺陷,傾向於責 難受虐者(Blame-the-victim),致使受 暴虐者認同其受暴的遭遇。 (三) 缺乏完善的制度建立與協助體系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2),頁 136-139

自由評論 第 139 頁 承如前面二項,因認知的缺乏和 養成訓練的不足,使其校內也無從建 立一個完善且成熟的協助系統,以致 於年輕受害者不但面臨求救無門的狀 況,也因沒有“大人”的指引而深陷 迷惘。 這樣的結果,自然與社會的疏忽 有關,倘若一個社會能在當下有效的 回應青少年戀愛暴力的問題,以減少 許多青少年遭受這些沒必要的生理和 心理創傷,那麼我們便可以期待我們 的青少年在長大後,有能力去創造正 確健康的兩性關係,同時也可以為下 一代的青少年建立一個較安全的生活 環境。 因此,我認為兩性的宣導,不再 只是針對學生進行教育,而是同時也 讓“大人們”對戀愛暴力有一個基礎 認識與了解,其意識的提昇將有助於 幫助更多學生達到預防暴力的成效; 再者,對於前來諮商的學生,也能較 快進入狀況,並給予合適的輔導;最 後,我認為校內設立完善的制度與協 助體系是必要且重要的,它除了能給 予受虐者一個安穩且健全的保護外, 亦能警惕施暴者,讓他明瞭學校和社 會並不會姑息私領域的暴力。

六、 評論

本文的目的在於,期望提昇校園 和大眾對戀愛暴力的認識,喚起更多 人對此議題的看見、理解和省思,不 再 只 是 著 重 於 性 騷 擾 、 性 侵 害 等 問 題,而是將觸角延伸至親密關係裡不 平權的問題,讓這一群未被重視的受 害者得以迎向更好的未來,並使社會 減少一個淪落家庭暴力的悲劇。 參考文獻  人體身心健康百科,戀愛暴力, http://psychologicalcounselingpsychothe rapy.com/%E6%88%80%E6%84%9B% E6%9A%B4%E5%8A%9B/ , 檢 索 日 期:2012年12月8日。  史倩玲,親愛暴力,受害者為愛 不走,台灣立報,2010年11月17日,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 s-itemid-101840,檢索日期:2012年12 月8日。  張淑茹、劉慧玉譯,Barrie Levy, M.S.W.原著(1998),約會暴力:從干 預到教育,防範青少年虐待式的親密 關係,台北:遠流。  陳乙先(2012),脫離戀愛暴力之 青少女朝向平權意識的歷程,佛光大 學未來學系碩士論文。  維 基 百 科 , 性 別 平 等 教 育 法 , http://zh.wikipedia.org/zh/%E6%80%A 7%E5%88%A5%E5%B9%B3%E7%A D%89%E6%95%99%E8%82%B2%E6 %B3%95,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8.2 學校自評多以教師和學生的觀感作為成效 指標,流於主觀,學校及科組仍未能完全掌握運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本校教師亦會透過不同形式的評估,如校內的中文

教育部於 109 年修正高中以下學校的服裝儀容法規,規定在天氣寒冷時,學 校應開放讓學生在校服內外都可以加穿保暖衣物,但 2 月中氣溫下降時,臺灣青

在二零一二至一三學年,共有 82,165 名來自 924 所學校的學生參加了戶 外教育營計劃,當中包括 31,365 名來自 387 所中學的學生及 50,800 名來 自

對外發行。 1 1995 年,星雲大師再次有感於編輯一套面向廣大佛教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