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由嗜菊短頭脊沫蟬泡沫液中分離之拮抗細菌對植物病原真菌之抑菌效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由嗜菊短頭脊沫蟬泡沫液中分離之拮抗細菌對植物病原真菌之抑菌效用"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台灣農業研究 (J. Taiwan Agric. Res.) 68(3):226–236 (2019) DOI:10.6156/JTAR.201909_68(3).0004. 研究報告. 由嗜菊短頭脊沫蟬泡沫液中分離之拮抗細菌對 植物病原真菌之抑菌效用 張淑貞 1 石憲宗 2 蔡志濃 3 林宗俊 4 路光暉 5,* 摘要 張淑貞、石憲宗、蔡志濃、林宗俊、路光暉。2019。由嗜菊短頭脊沫蟬泡沫液中分離之拮 抗細菌對植物病原真菌之抑菌效用。台灣農業研究 68(3):226–236。 沫蟬若蟲的泡沫液在田間未見有真菌發霉現象,據此觀察,由台灣的嗜菊短頭脊沫蟬 [Poophilus costalis (Walker, 1851)] 之泡沫液分離拮抗細菌,並針對此類細菌進行對植物病原真菌生長之抑制效果及幾丁質酶活 性分析。本研究由沫蟬泡沫液中分離出 2 種細菌對豌豆鐮孢菌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pisi) 與芒果炭疽病 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之生長有明顯抑制作用,並經由 16S rDNA 及幾丁質酶基因序列鑑 定 AY 與 DT 分別為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與 Delftia tsuruhatensis。其中已確認 S. maltophilia AY 可產 生外幾丁質酶:N-乙醯葡萄糖胺酶與幾丁二醣酶,以及內幾丁質酶,其比活性各為 1.1、19.9 及 19.1 nmol p-nitrophenol min-1 mg-1 protein。這 2 種拮抗細菌未來在植物病害防治上具有發展潛力。 關鍵詞: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Delftia tsuruhatensis、幾丁質酶、抑制真菌效用。. 前言 沫蟬總科 (Cercopoidea) 昆蟲,因其若蟲 會分泌泡沫 (froth) 包覆全身而得名。此泡沫 液已證實由馬氏管 (Malpighian tubules) 分泌 之蛋白質、醣類,再加上其腸道排出之液狀排 泄物混和,由肛門排出。此液體在流至腹面的 尾附器 (caudal appendages),與腹部第 7–8 腹 節之皮下黏液腺體 (the glands of Batelli) 所分 泌的黏液混合,並藉由腹節的前後伸縮形成泡 沫 (Guilbeau 1908; Marshall 1966, 1973; Mello et al. 1987)。 嗜菊短頭脊沫蟬 [Poophilus costalis (Walker, 1851)] 屬 於 半 翅 目 (Hemiptera) 沫 蟬 總 科 (Cercopoidea)、尖胸沫蟬科 (Aphophoridae) 之 短 頭 脊 沫 蟬 屬 (Poophilus), 其 若 蟲 具 有 產 生. * 1 2 3 4 5. 泡沫液包覆全身之行為 (Ajayi & Oboite 2000; Shih & Yang 2002)。 這 類 泡 沫 液 在 田 間 複 雜 環境下,並未見有真菌發黴的現象,推測此抑 制 真 菌 生 長 的 原 因 可 能 來 自 小 分 子 物 質、 蛋 白 質 或 微 生 物。 柳 尖 胸 沫 蟬 (Aphophora costalis) 若蟲的泡沫液中,已證實含有幾丁質酶 (chitinase) 及 蛋 白 質 酶 (protease), 具 有 抑 制 真菌生長之潛力 (Maksyutova et al. 1999)。嗜 菊短頭脊沫蟬若蟲的泡沫液中,更進一步確認 有外幾丁質酶 (exochitinase),包括 N-乙醯葡 萄 糖 胺 酶 (β-N-actylglucosaminidase)、 幾 丁 二 醣 酶 (chitobiosidase) 及 內 幾 丁 質 酶 (endochitinase),且已證實若蟲泡沫液可抑制豌豆鐮 孢菌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pisi) 的生長 (Chang et al. 2019)。. 投稿日期:2018 年 6 月 21 日;接受日期:2019 年 3 月 25 日。 通訊作者:khlu@dragon.nchu.edu.tw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組助理研究員。台灣 台中市。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組副研究員。台灣 台中市。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副研究員。台灣 台中市。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助理研究員。台灣 台中市。 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台灣 台中市。.

(2) 沫蟬泡沫液中分離之拮抗細菌. 大 部 分 真 菌 的 細 胞 壁 有 幾 丁 質, 由 β-1,4-N-acetylglucosamine 聚 合 而 成, 可 被 幾 丁 質 酶 水 解。 已 知 有 多 種 微 生 物 可 分 泌 幾 丁 質酶,並被應用於真菌之生物防治 (Zhang & Yuen 2000; Zhang et al. 2001; Prasannakumar et al. 2015)。為更進一步瞭解普遍分布於台灣 之嗜菊短頭脊沫蟬若蟲泡沫液之抑菌應用潛 力,擬篩選其泡沫液中可抑制真菌之微生物, 並進一步分析其幾丁質酶活性與其抑制真菌生 長之關係,探究其抑制真菌生長之原因。. 材料與方法 供試蟲源及真菌病原 由於嗜菊短頭脊沫蟬目前尚無法於實驗室 中 完 成 繼 代 繁 殖, 故 本 研 究 所 需 蟲 源 皆 採 自 屏東縣長治鄉及麟洛鄉的竹仔菜 (Commelina diffusa Burm. f.)、 大 花 咸 豐 草 (Bidens pilosa L. var. radiata Sch.) 及 銀 膠 菊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上。採得之沫蟬若蟲皆飼養 於室內插於水瓶中已發根之竹仔菜上。 病原真菌豌豆鐮孢菌購自新竹食品工業研 究所菌種保存中心 (BCRC 35290)。芒果炭疽病 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則 分 離自台南市官田區罹病芒果。試驗前先將此 2 菌株之菌絲置於直徑 9 cm 含馬鈴薯葡萄糖洋 菜培養基 (potato dextrose agar; PDA) 中,置 於 定 溫 25℃ ± 1℃暗 室 中, 豌 豆 鐮 孢 菌 在 4 d 後以直徑 8 mm 打孔器取下菌落邊緣新生長之 菌絲塊,芒果炭疽病菌則在培養 8 d 後取邊緣 菌絲塊,以供真菌抑制力試驗所需。. 寄主植物之栽培 在溫室種植竹仔菜,每週施用一次複合肥 料必達 (20N-20P-20K, Scotts, OH, USA)。待 竹 仔 菜 生 長 至 20–30 cm 長, 剪 取 末 端 20 cm 攜回實驗室後插於水瓶中,待 7 d 發根後,置 於含複合肥料必達之水瓶內,成長的植株即可 供飼育沫蟬若蟲。. 沫蟬泡沫狀分泌物中之細菌分離 將 採 自 野 外 之 沫 蟬 4–5 齡 若 蟲, 以 無 菌 水清洗蟲體後,飼養於竹仔菜上,隔天再以無. 227. 菌水清洗蟲體及竹仔菜。再飼養隔夜後,以秤 藥勺舀約 0.5 mm 3 沫蟬分泌之泡沫液,塗佈於 lysogeny broth (LB) 培養基 37℃培養隔夜,觀 察 菌 落 外 型。 再 挑 出 單 一 菌 落 置 於 1 mL LB 培養液、37℃、200 rpm 震盪培養隔夜。. 拮抗細菌的篩選 與豌豆鐮孢菌之對峙培養 以移殖環分別沾取供試菌液塗劃線於直徑 9 cm 之 PDA 培 養 基 左 端, 距 菌 液 5 cm 處, 培養基右端則置一豌豆鐮孢菌之菌絲塊後,置 於 25℃定溫箱中。對照組則以 LB 培養液取代 菌液。每日觀察至對照組之豌豆鐮孢菌長滿培 養基、拍照。每處理各 4 重複。測試後將具有 拮抗效果的菌株,進一步劃線平板,挑取單一 菌落,獲得該拮抗細菌的分離株。. 與芒果炭疽病菌之對峙培養 取上述對豌豆鐮孢菌抑制效果最好之 AY 菌進一步分離出 10 個菌落,改與芒果炭疽病 菌進行對峙培養,挑出其中抑制芒果炭疽病菌 最 好 的 2 個 菌 落 AY-1、AY-7, 再 與 DT 菌 同 時 進 行 對 芒 果 炭 疽 病 菌 的 對 峙 培 養。 各 取 30 μL 菌液置於 PDA 培養基左端直徑 8 mm 濾紙 上,距此濾紙 5 cm 處、培養基右端置一芒果 炭疽病菌之菌絲塊,置於 25℃定溫箱中。對照 組則以 LB 培養液取代菌液。每日觀察至對照 組之芒果炭疽病菌長滿培養基,拍照、量測菌 絲生長距離並計算其抑制率,各 5 重複。抑制 率:(對照組菌絲塊中心點至菌絲生長最遠距 離 − 處理組菌絲塊中心點至菌絲生長最遠距 離)/對照組菌絲塊中心點至菌絲生長最遠距離 × 100%。並以 SAS Enterprise Guide 7.1 (SAS Institute, Cary, NC, USA) 先 進 行 變 方 分 析, 再以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SD) 法比較 各組菌絲長度與抑制率的差異,並採 P < 0.05 顯著水準比較處理間平均值之差異。. 細菌之分離及 16S rDNA 鑑定分析 取 上 述 有 明 顯 抑 菌 效 果 之 細 菌 AY、DT 菌液,以劃線於 LB 培養基平板上,將平板置 於 25℃細菌培養箱中,經培養 72 h 後觀察並.

(3) 228. 台灣農業研究 第 68 卷 第 3 期. 拍 照 記 錄。 另 將 菌 液 以 劃 線 於 LB 培 養 基, 37℃培 養 隔 夜 後, 挑 出 單 一 菌 落 置 於 1 mL LB 培養液。經 37℃隔夜培養,再取出菌液以 Tissue & Cell Genomic DNA Purification Kit (GeneMark, Taichung, Taiwan) 萃取 DNA,最 後可得 200 μL DNA 溶液,詳細流程同試劑的 使 用 說 明。 參 考 Weisburg et al. (1991) 設 計 之 細 菌 16S DNA 通 用 引 子 組 fD1/rD1, 縮 減 序 列 為 fD1-S/rD1-S (表 1), 以 此 對 引 子 進 行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增 幅 其 部 分 16S rDNA 片 段。 以 2× PCR Master Mix– SuperTherm 試 劑 組 (JMR, Stourbridge, UK) 進行 PCR,每一反應總體積為 20 μL,包含 2 μL 細 菌 DNA 溶 液,10 μL 之 2× PCR Master Mix (內含 2 U SuperTherm DNA polymerase Mix、2× buffer、400 μΜ dNTPs、3 mM MgCl2),以及引子組 fD1-S/rD1-S 各 10 pmol, 不 足 體 積 以 無 菌 水 補 足 至 20 μL。PCR 增 幅 以 Perkin-Elmer 公 司 (Waltham, MA, USA) 的 GeneAmp® PCR System 2400 迴溫循環器進行, 於 94℃ 1 min、60℃ 1 min、72℃ 2 min;隨即 進行 94℃ 20 s、60℃ 20 s、72℃ 20 s,30 個循 環;最後以 72℃ 7 min 使反應完全。電泳後, 切取增幅之主要片段,續以 TOPO TA cloning kit (Invitrogen, CA, USA) 選殖此段基因。將 此增幅的 PCR 產物接入 pCR ® II-TOPO ® 載體 後, 轉 形 至 DH5α 勝 任 細 胞 (GeneMark, Taichung, Taiwan) 中,再委請源資國際生物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 (Tri-I Biotech Inc., New Taipei, Taiwan) 以自動定序儀 (ABI 3730) 進行定序。 每種細菌各取 3 個菌落,進行雙向定序。另外,. 因此片段序列長約 1.5 kb,故再根據已解序之 片段,選取不同細菌之共同序列,並參考 Carvalho et al. (2008) 的 報 告, 以 16SF2/16SR2 (表 1) 進行此片段中間序列的 PCR 及定序。將 所 有 所 得 序 列 再 以 Vector NTI ® Suite 11.0 軟 體 (Invitrogen, Carlsbad, CA, USA) 之 ContigExpress TM 程式進行整理。 進 一 步 將 這 些 序 列 在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 網站上, 以 BLAST 程 式 進 行 相 似 序 列 檢 索, 下 載 相 近 序 列 後, 以 Vector NTI ® Suite 9.0 軟 體 之 AlinX ® 程 式 進 行 多 序 列 比 對 分 析。 選 取 這 些 序 列 的 共 同 區 域, 以 ClustalW2 進 行 多 序 列 排比,再以 PHYLIP 3.6 進行親緣關係推衍, 繪 出 neighbor-joining tree, 繼 之 以 bootstrap analysis 做 1,000 次 統 計 分 析, 評 估 此 親 緣 關 係樹各分枝間之信賴度。. 細菌幾丁質. 基因. 依據細菌 Aeromonas caviae (GenBank CA D24484)、Shewanella baltica (GenBank AF193 506)、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GenBank AEM52154) 之幾丁質酶胺基酸共有序列設計 簡 併 引 子 對 AC1/AC2 (表 1), 此 引 子 對 位 置 在 A. caviae 幾 丁 質 酶 胺 基 酸 序 列 307–314 的 FDGVDIDW 與 444–451 的 YGRGMTGV。以 此引子組增幅細菌 DNA 溶液,PCR 及定序方 法同上,僅 PCR 循環改為 94℃ 2 min、60℃ 1 min、72℃ 2 min; 隨 即 進 行 94℃ 30 s、60℃ 30 s、72℃ 20 s,30 個循環;最後 72℃ 7 min 使反應完全。. 表 1. 本研究中增幅與定序基因所使用的引子。 Table 1.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used for amplification and sequencing of genes in this study. Primer. z. Nucleotide sequence (5’ to 3’). fD1-S. AGAGTTTGATCCTGGCTCAG. rD1-S. AAGGAGGTGATCCAGCC. 16SF2. ACTCCTACGGGAGGCAGCAG. 16SR2. AGGGTTGCGCTCGTTG. AC1z. TTYGAYGGNGTDGAYATHGAYTGG. AC2z. HACNCCDGTCATNCCDCGNCCRTA. Gene. Amplicon (bp). 16S rDNA. 1,526–1,537. 16S rDNA. 734–779. Chitinase. 378. IUPAC code: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code (Johnson 2010)..

(4) 229. 沫蟬泡沫液中分離之拮抗細菌. 細菌幾丁質. 活性. 參考 Zhang et al. (2001) 方法修改如下, 取上述有明顯抑菌效果之細菌 AY2 菌液塗劃 於 tryptic soy agar (TSA) 培 養 基、25℃培 養 24 h,刮下菌體回溶於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 buffer 中,測量 600 nm 的吸光值、 計 算 菌 液 濃 度。 取 出 1.25 × 10 9 colony forming units (CFU),加入內含 1 g 膠狀幾丁質的 100 mL basic broth medium (BBM) broth, 30℃、180 rpm 培養 60 h。以 10,000× g 在 4℃ 離心 10 min。取上清液在室溫中加入上清液體 積 85% 的 硫 酸 銨 (ammonium sulfate) 沉 澱 蛋 白 質, 攪 拌 60 min。 續 以 10,000× g 在 4℃ 離 心 15 min,再以 5 mL 20 mM pH 8.0 含 1 mM PMSF 的 Tris-HCl buffer 回溶沉澱物,並改置 沉澱液於 12–14 kDa 的透析膜中 (Spectra/Por ®, Spectrum Laboratories, Inc., Rancho Dominguez, CA, USA)。續以此 buffer 800 mL 在 4℃ 透 析 1 d, 並 以 10,000× g 離 心 15 min, 重 複 透 析 4 次。 最 後, 將 上 清 液 以 Amicon ultra 10K (Millipore, Bedford, MA, USA) 濃縮,並 換成 PBS buffer,此即為細菌萃取液。 取 上 述 細 菌 萃 取 液, 參 考 Nawani et al. (2002) 及 Sigma-Aldrich 公司 (St. Louis, MS, USA) Citinase assay kit (CS0980) 之使用說明, 分別分析其 2 種外幾丁質酶 N-乙醯葡萄糖胺酶 與幾丁二醣酶,以及 1 種內幾丁質酶活性。各以 其模式受質 4-Nitrophenyl N-acetyl-β-D-glucosaminide、4-Nitropheny N,N’-diacetyl-β-D-chitobioside 及 4-Nitropheny β-D-N,N’,N”-triacetylchitotriose 20 μL 分別與待測物細菌萃取液 20 μL,於 37℃ 反 應 30 min, 再 加 入 0.4 μM sodium carbonate 80 μL 終止反應,於 405 nm 測吸光值。另取 pnitrophenol 0.01 μmol mL-1 120 μL,置於 37℃、 30 min 後,以 405 nm 測吸光值,作為幾丁質 酶 活 性 計 算 的 參 考 值。 並 以 Micro BCATM Protein Assay Kit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Waltham, MA, USA) 進 行 蛋 白 質 定 量。 最 後 結合活性及蛋白質定量結果,計算此細菌萃取 液之幾丁質酶比活性。. 結果 由沫蟬泡沫液分離之細菌與病原真菌之 對峙培養 由沫蟬泡沫液中,以 LB 培養基分離得 4 個菌落 AY、DT、W3、W4,將此 4 個菌落各 與豌豆鐮孢菌在 PDA 培養基上進行對峙培養。 AY 菌 落 為 淺 黃 色,DT、W3、W4 菌 落 則 為 白 色 (圖 1)。AY 菌 落 明 顯 抑 制 豌 豆 鐮 孢 菌 生 長,接種後分別於 13 d、24 d 皆有顯著抑菌效 果;DT 菌落為乳白色,抑菌效果稍弱;其餘 W3、W4 菌落則無明顯抑菌效果 (圖 1)。 將對豌豆鐮孢菌生長有明顯抑制效果之 AY 菌,再進一步分離出 10 個菌落,改與芒果 炭疽病菌進行對峙培養,此 10 個菌落對芒果 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略有差異。挑出其中抑制 芒 果 炭 疽 病 菌 最 好 的 2 個 菌 落 AY-1、AY-7, 並與 DT 菌落同時進行對芒果炭疽病菌的對峙 培養,其抑制情形如圖 2,芒果炭疽病菌絲生 長距離如表 2 所示。對照組的芒果炭疽病菌絲 生 長 距 離, 皆 顯 著 長 於 被 此 3 菌 落 抑 制 的 芒 果 炭 疽 病 菌 絲 長 度, 差 異 極 顯 著。 此 3 菌 落 AY-1、AY-7、DT 皆對芒果炭疽病菌有明顯抑 制 效 果, 抑 制 率 如 表 2。AY-1、AY-7 菌 落 間 抑制的芒果炭疽病菌絲長度及抑制率差異皆不 明顯,DT 對芒果炭疽病菌的抑制力顯著較前 2 菌落差 (表 2)。. 細菌外觀與 16S rDNA 對豌豆鐮孢菌或芒果炭疽病菌有抑制效果 的 細 菌 AY 與 DT, 經 25℃、72 h 培 養 於 LB 培養基後,細菌 AY 菌落呈黃色,細菌 DT 菌 落呈乳白色、菌落邊緣有一透明圈 (圖 3)。 以 引 子 對 fD1-S/rD1-S 增 幅 細 菌 部 分 核 糖 體 16S rDNA,PCR 產 物 電 泳 後 各 可 見 一 約 1,500 bp 長 度 的 片 段。 將 此 片 段 回 收、 轉 殖並定序,AY 細菌定序得 1,500 bp 並已登錄 到 NCBI 基 因 庫 (GenBank MH478205), 與 中 國大陸、菲律賓、英國的 S. maltophilia (GenBank GQ267817、JF729305、LT906480) 序 列 100% 相同。DT 細菌之部分片段 16S rDNA 1,488 bp 亦 已 登 錄 到 NCBI 基 因 庫 (GenBank.

(5) 230. 台灣農業研究 第 68 卷 第 3 期. (A). (B). AY. DT. W3. W4. CK. 圖 1. 由沫蟬泡沫狀分泌物中分離出之細菌 (培養皿左方) 對植物病菌豌豆鐮孢菌 (培養皿右方) 在 PDA 培養 基、25℃培養 13 d (A 列)、24 d (B 列) 之抑菌效果。 Fig. 1. Screening of antagonistic bacteria from the froth of spittlebug Poophilus costalis against plant pathogenic fungi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pisi on potato dextrose agar (PDA) medium, 13 d (A row) and 24 d (B row) after incubated at 25℃.. (A). (B). (C). (D). 圖 2. 由沫蟬泡沫狀分泌物中分離出之拮抗菌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AY-1、AY-7 與 Delftia tsuruhatensis DT 對芒果炭疽病菌在 PDA 培養基上接種 12 d 後之抑制效果。培養基的左方接種拮抗菌或 LB 培養液:(A) AY-1;(B) AY-7;(C) DT;(D) 對照組 LB 培養液;右方接種芒果炭疽病菌。 Fig. 2. Antifungal effect of antagonistic bacteria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isolated from the froth of spittlebug Poophilus costalis against plant pathogenic fungi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on potato dextrose agar (PDA) medium, 12 d after incubated at 25℃. Left side of plate: (A) AY-1; (B) AY-7; (C) DT; and (D) Control, lysogeny broth (LB) broth. Right side of plate: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MH478206), 其 與 中 國 大 陸、 法 國、 美 國 的 Delftia tsuruhatensis (GenBank AY302438、 CP017420、KC572558) 序列皆 100% 相同。 由 AY 細 菌 在 LB、PDA 培 養 基 上 的 菌 落 外 觀 與 S. maltophilia 之 高 度 相 似, 以 及 16S rDNA 序 列 與 中 國 大 陸、 菲 律 賓、 英 國 的 S. maltophilia 序 列 100% 相 同, 推 論 此 AY 細 菌 應 為 S. maltophilia。 另 由 DT 細 菌 在 LB、 PDA 培 養 基 上 的 菌 落 外 觀 與 D. tsuruhatensis. 之高度相似,以及 16S rDNA 序列與中國大陸、 法國、美國的 D. tsuruhatensis 序列皆 100% 相 同,推論此 DT 細菌應為 D. tsuruhatensis。 進 一 步 比 較 AY、DT 細 菌 16S rDNA 與 NCBI 基因庫上相近序列的親緣關係,選取這 些 序 列 的 共 同 區 域, 即 相 當 於 S. maltophilia AY 第 71–1,439 bp。以細菌 Chryseobacterium ginsengisoli (AB245373) 為外群,繪出 neighbor-joining tree (圖 4)。 顯 示 S. maltophilia 歸.

(6) 231. 沫蟬泡沫液中分離之拮抗細菌. 表 2. 由沫蟬泡沫狀分泌物中分離出之拮抗菌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AY-1、AY-7 和 Delftia tsuruhatensis DT 對芒果炭疽病菌在馬鈴薯培養基上之生長抑制效果。 Table 2. Antifungal effect of antagonistic bacteria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AY-1, AY-7 and Delftia tsuruhatensis DT isolated from the froth of spittlebug Poophilus costalis against plant pathogenic fungi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on potato dextrose agar. Antifungal effect. Control z. Radial growth of fungi (cm). y. AY-7. DT. 6.66 ± 0.05 a. 3.48 ± 0.11 c. 3.50 ± 0.12 c. 4.74 ± 0.05 b. -. 47.70 ± 1.80 a. 47.70 ± 2.10 a. 28.80 ± 0.60 b. Inhibition (%)y z. AY-1. Mean ± standard error (n = 5). Means of length followed by the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bacteria at 5% level by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SD) test. Inhibition rate (%) = (R–r)/R. R is the radial growth of fungal mycelia on the control plate and r is the radial growth of fungal mycelia interacting with antagonistic bacteria. Mean ± standard error (n = 5). Means of inhibition followed by the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bacteria at 5% level by LSD test.. (A). (B). 圖 3. 由沫蟬泡沫狀分泌物中分離出之拮抗菌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AY (A) 與 Delftia tsuruhatensis DT (B) 培養於 LB 培養基。 Fig. 3. Antagonistic bacteria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AY (A) and Delftia tsuruhatensis DT (B) were isolated from the froth of spittlebug Poophilus costalis and grown on lysogeny broth (LB) medium.. 納 成 同 一 群, 其 bootstrap value 為 100, 其 中 AY 細菌與大陸的 S. maltophilia 關係最接近, bootstrap value 為 92。D. tsuruhatensis DT 自成 一群,其 bootstrap value 為 75。. 細菌幾丁質酶基因與活性 進一步以自行設計之細菌幾丁質酶簡併 引子組 AC1/AC2 增幅 AY 細菌之 DNA,可增 幅得一明顯片段,定序得 378 bp。以此序列在 NCBI 網站中 BLAST 搜尋,可知其與 NCBI 資 料 庫 中 分 離 自 中 國 大 陸 廢 水 的 S. maltophilia CP072562、 土 壤 的 S. maltophilia CP015612 及 來 自 澳 洲 廢 水 分 離 而 得 之 S. maltophilia CP028899 序列各有 4 bp 不同,與來自英國、 西 班 牙 臨 床 病 例 分 離 而 來 的 S. maltophilia. AM743169、HE798556 各有 6、7 bp 不同,與 來 自 泰 國 的 S. maltophilia AF047411 有 11 bp 不同。 取上述有明顯抑菌效果且已確認有幾丁質 酶基因的細菌 S. maltophilia AY,分析其幾丁 質酶活性,其 2 種外幾丁質酶 N- 乙醯葡萄糖胺 酶與幾丁二醣酶及 1 種內幾丁質酶比活性各為 1.1、19.9 及 19.1 nmol p-nitrophenol min -1 mg -1 protein。 可 見 此 細 菌 分 泌 之 外 幾 丁 質 酶 N-乙 醯葡萄糖胺酶比活性最低,其餘二者相近。以 此 細 菌 109 CFU 細 菌 數,30℃培 養 60 h 後, 其 比 活 性 各 為 2.6、45.3、43.5 nmol p-nitrophenol min -1 mg -1 protein,以外幾丁質酶之幾 丁二醣酶比活性高,內幾丁質酶次之,外幾丁 質酶之 N-乙醯葡萄糖胺酶最低 (表 3)。.

(7) 232. 台灣農業研究 第 68 卷 第 3 期. 圖 4. 拮抗菌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與 Delftia tsuruhatensis 之 16S rDNA 片段序列,以 Kimura 2-parameter 運算模式,再經 neighbor-joinging 群聚方法所推導之親緣關係樹。樹形上的數值為經 1,000 次 bootstrap 的值, > 70% 才會顯示其上。 Fig. 4. A phylogenetic tree of antagonistic bacteria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and Delftia tsuruhatensis based on the 16S rDNA sequences by neighbor-joining method of pairwise distance model of Kimura 2-parameter. Bootstrap values > 70% are indicated at the nodes (bootstrap analysis 1,000 replicates). 表 3. 由沫蟬泡沫液中分離出之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AY 細菌之幾丁質酶活性。 Table 3. Chintinase activity of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AY isolated from the froth of spittlebug Poophilus costalis. β-N-actylglucosaminidase. Chitobiosidase. Endochitinase. Unitz mg-1 protein. 1.1. 19.9. 19.1. Unitz 10-9 CFUy. 2.6. 45.3. 43.5. S. maltophilia. z y. Unit definition: one unit will release 1.0 nmol of p-nitrophenol from the appropriate substrate per minute at 37℃. CFU: colony-forming unit.. 討論 沫蟬常分布於其寄主植物靠近地表的主莖 上,若蟲分泌泡沫液覆蓋全身,皆不見有發霉 現象,且已知柳尖胸沫蟬 (Aphrophora costalis) 泡沫液可抑制真菌生長 (Maksyutova et al. 1999)。此抑制真菌生長的能力,可能來自於 沫蟬本身、寄主植物或伴隨而來之微生物。本 研究首度由廣泛分布於台灣的嗜菊短頭脊沫蟬 泡沫液中,分離出 2 種細菌 S. maltophilia AY 及 D. tsuruhatensis DT,此 2 種細菌皆可直接 抑 制 真 菌 生 長。 其 中,S. maltophilia 為 革 蘭 氏 陰 性 桿 菌, 原 歸 在 假 單 胞 菌 屬 (Pseudomonas), 後 改 歸 在 黃 單 胞 菌 屬 (Xanthomonas), 最後獨立為 Stenotrophomonas 屬 (Palleroni & Bradbury 1993)。此細菌分布廣泛,可於環境 中自由生存,亦可為植物內寄生菌 (endophyte) (Ryan et al. 2009)。 已 知 S. maltophilia 可 自 植物內部組織如莖、根、根際分離,亦可由土. 壤 中 分 離 (Juhnke & des Jardin 1989; Berg et al. 1996)。本研究首度提出由嗜菊短頭脊沫蟬 泡 沫 液 中 分 離 得 S. maltophilia。 此 種 沫 蟬 若 蟲 有 5 個 齡 期, 若 蟲 末 期 5 齡 若 蟲 刺 吸 染 成 藍 色 的 咸 豐 草 汁 液 後 14.0 min, 可 見 其 排 出 藍色泡沫液 (Chang et al. 2011)。故可推論 S. maltophilia 很可能即是由此沫蟬之吸食行為, 經由植物汁液進入沫蟬蟲體,再隨沫蟬排出之 泡沫液流出體外。本研究採集嗜菊短頭脊沫蟬 4–5 齡若蟲,此時期沫蟬刺吸汁液量隨齡期上 升,偏好分布在植物近根部之莖上,此亦增加 S. maltophilia 進入沫蟬蟲體機會。 大部分真菌的細胞壁組成中皆有幾丁質, 幾丁質由 β-1,4-N-acetylglucosamine 聚合而成, 可 被 幾 丁 質 酶 水 解。 幾 丁 質 酶 依 其 水 解 幾 丁 質的部位及產物,可概分為內幾丁質酶 (E.C. 3.2.1.14) 及 外 幾 丁 質 酶。 內 幾 丁 質 酶 可 由 幾 丁 質 鏈 中 間 部 位 逢 機 水 解 幾 丁 質; 外 幾 丁 質.

(8) 233. 沫蟬泡沫液中分離之拮抗細菌. 酶 則 由 幾 丁 質 鏈 的 非 還 原 端 水 解 幾 丁 質, 釋 出 di-acetylchitobiose 者稱為幾丁二醣酶 (E.C. 3.2.1.29), 釋 出 β-1,4-N-acetylglucosamine 者 稱為 N-乙醯葡萄糖胺酶 (E.C. 3.2.1.30) (Tronsmo & Harman 1993)。 S. maltophilia 34S1 品系於 30℃培養 72 h, 以 幾 丁 二 醣 酶 的 模 式 受 質, 可 測 得 其 活 性 將 近 0.3 nmol p-nitrophenol min -1 10 -9 CFU (Kobayashi et al. 2002)。本研究分離之 S. maltophilia AY 品系於 30℃培養 60 h,同樣受質測 得 之 活 性 為 45.3 nmol p-nitrophenol min 10 -9 CFU, 為 其 151 倍。 二 者 不 同 的 原 因, 除 了 菌種品系不同外,培養液亦不同,本研究使用 之培養液係參考 Zhang et al. (2001),彼等將 S. maltophilia C3 於 25℃培養 10 d,同樣受質 測得之幾丁二醣酶活性為 1,622 nmol p-nitrophenol -1 min -1 10 -9 CFU。若皆以平均培養生長 1 h 評估其幾丁質酶產出效率,S. maltophilia C3 與 S. maltophilia AY 測得之活性各為 6.758 與 0.755 nmol p-nitrophenol min 10 -9 CFU。 S. maltophilia C3 之幾丁二醣酶,為本研究 S. maltophilia AY 的 9.0 倍。 二 者 不 同 的 原 因, 除了菌種品系不同外,亦可能為本研究分離之 S. maltophilia AY 尚未經最適培養條件篩選。 培養基成分與 pH 值對細菌產生大量幾丁質酶 量 有 很 大 影 響 (Prakash et al. 2015), 未 來 S. maltophilia AY 欲實際應用於生物防治前,需 再進一步篩選最適培養、量產條件。早期研究 發現多數植物分泌內幾丁質酶,細菌則分泌外 幾 丁 質 酶 如 幾 丁 二 醣 酶 (Roberts & Selitrennikoff 1988)。本研究除確認細菌 S. maltophilia AY 分泌屬於外幾丁質酶之幾丁二醣酶且比活 性最高,亦確認其可分泌同屬於外幾丁質酶之 N-乙醯葡萄糖胺酶及內幾丁質酶。 多 環 芳 香 烴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可由石油精煉過程而來,結構多 樣,其中很多對生物具有毒性,並已證實其中 多 種 對 人 體 具 致 癌 性。 造 成 環 境、 生 態 的 汙 染。S. maltophilia 除 在 生 物 防 治 中 深 具 潛 力 外,S. maltophilia AJH1 在酸性 pH 2 的培養基 中,亦具有分解多環芳香烴之能力 (Arulazhagan et al. 2017)。此亦提供本研究分離而得之 S. maltophilia AY 未 來 可 能 應 用 及 進 一 步 研. 究 的 方 向。D. tsuruhatensis 則 因 有 前 人 研 究 未檢測到幾丁質酶活性 (Prasannakumar et al. 2015),故本研究不再進行其幾丁質酶評估。 拮 抗 菌 S. maltophilia、D. tsuruhatensis 在 生 物 防 治 研 究 中, 長 期 備 受 矚 目。 其 中,S. maltophilia C3 可 抑 制 Bipolaris sorokiniana 引 起的黑麥草葉斑病 (Zhang & Yuen 2000; Zhang et al. 2001)。S. maltophilia C5 可抑制 B. sorokiniana 引起的草坪草 (Kentucky bluegrass) 之夏 季 斑 枯 病 (summer patch disease) (Kobayashi et al. 2002)。D. tsuruhatensis 可促進植物生長、抑 制多種真菌 (Han et al. 2005)。D. tsuruhatensis BT1 分泌多種化學物質及酵素促進番茄生長, 並 抑 制 其 葉 部 及 根 圈 病 菌 (Prasannakumar et al. 2015)。S. maltophilia 與 D. tsuruhatensis 這 2 種細菌以往被視為對人類屬於低致病性 細 菌, 但 近 來 在 免 疫 力 不 全 的 病 人 中 亦 曾 發 現 (Chang et al. 2011; Alavi et al. 2013; Tabak et al. 2013; Singh et al. 2017),S. maltophilia 更進而出現在醫院院內感染及社區型感染報告 中 (Chang et al. 2011)。這些細菌對人體健康 的負面報告,皆對拮抗菌在農業生物防治中的 應 用 性 提 出 警 訊。S. maltophilia 與 D. tsuruhatensis 這 2 種細菌未來若應用於生物防治, 須經更謹慎的評估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並斟 酌使用方式。除此之外,之前對人體健康無相 關危害報告的細菌,是真的無致病性、低致病 性,還是只是尚未發現病例。隨著醫學越來越 發達,人類壽命延長,醫院內免疫力低弱的病 人越來越多,這些本來僅是無致病性、低致病 性 的 伺 機 性 病 原 (opportunistic pathogens) 細 菌,在未來也都可能傳出危害免疫力低弱病人 的報告。吾人在選擇用於生物防治中的拮抗菌 時,也須持更謹慎的態度,以期在農業收益、 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保護人類健康等多重考 量層面下,得到最大效益。. 誌謝 本研究承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01 農科 -10.2.1農-C5 計畫經費補助。試驗期間承朱雅琳小姐、 楊侑蓁小姐協助養蟲及相關試驗執行,謹此致 謝。.

(9) 234. 台灣農業研究 第 68 卷 第 3 期. 引用文獻 Ajayi, O. and F. A. Oboite. 2000. Importance of spittle bugs, Locris rubens (Erichson) and Poophilus costalis (Walker) on sorghum in West and Central Africa, with emphasis on Nigeria. Ann. Appl. Biol. 136:9–14. Alavi, P., H. Müller, M. Cardinale, C. Zachow, M. B. Sánchez, J. L. Martínez, and G. Berg. 2013. The DSF quorum sensing system control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on plants. PLOS ONE 8:e67103. doi:10.1371/journal. pone.0067103 Arulazhagan, P., K. Al-Shekri, Q. Huda, J. J. Godon, J. M. Basahi, and D. Jeyakumar. 2017. Biodegrad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by an acidophilic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strain AJH1 isolated from a mineral mining site in Saudi Arabia. Extremophiles 21:163–174. Berg, G., P. Marten, and G. Ballin. 1996.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in the rhizosphere of oilseed rape-Occurrence, characteriza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phytopathogenic fungi. Microbiol. Res. 151:19–27. Carvalho, F. R. S., F. R. Nastasi, R. C. Gamba, A. S. Foronda, and V. H. Pellizari. 2008. Occurrence and diversity of Legionellaceae in polar lakes of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Curr. Microbiol. 57:294–300. Chang, Y. T., P. W. Yang, C. T. Hung, W. L. Lin, and Y. H. Chen. 2011. The role of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in healthcare-associated and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ns. Infect. Control J. 21:341–34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Chang, S. C., H. T. Shih, and K. H. Lu. 2019. Antifungal effect and chitinase activities of the froth of spittlebug Poophilus costalis (Walker) (Hemiptera: Cercopoidea: Aphrophoridae). J. Asia Pac. Entomol. 22:269–273. Guilbeau, B. H. 1908.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froth in spittle-insects. Amer. Nat. 42:783–798. Han, J., L. Sun, X. Dong, Z. Cai, X. Sun, H. Yang, Y. Wange, and W. Song. 2005.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plant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 strain Delftia tsuruhatensis HR4 both as a diazotroph and a potential biocontrol agent against various plant pathogens. Syst. Appl. Microbiol. 28:66–76. Johnson, A. D. 2010. An extended IUPAC nomenclature code for polymorphic nucleic acids. Bioinformatics 26:1386–1389. Juhnke, M. and E. des Jardin. 1989. Selective medium for isolation of Xanthomonas maltophilia from soil and rhizosphere environments. Appl. Environ. Microbiol.. 55:747–750. Kobayashi, D. Y., R. M. Reedy, J. Bick, and P. V. Oudemans. 2002. Characterization of a chitinase gene from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strain 34S1 and its involvement in biological control. Appl. Environ. Microbiol. 68:1047–1054. Maksyutova, N. N., I. A. Tarchevsky, D. V. Yusupova, E. L. Gvozdeva, T. A. Valueva, and V. G. Yakovleva. 1999. Enzymatic activity of aphroproteins. Biochemistry 64:780–782. Marshall, A. T. 1966. Spittle-production and tube-building by cercopid larvae (Homoptera)- IV. Mucopolysaccharide associated with spittle-production. J. Insect Physiol. 12:635–644. Marshall, A. T. 1973. Protein synthesis and secretion by the Malpighian tubules of cercopoid larvae (Homoptera). J. Insect Physiol. 19:2317–2326. Mello, M. L. S., E. R. Pimentel, A. T. Yamada, and A. Storopoli-Neto. 1987.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froth of the spittlebug, Deois sp. Insect Biochem. 17:493–502. Nawani, N. N., B. P. Kapadnis, A. D. Das, A. S. Rao, and S. K. Mahajan. 2002.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thermophilic and acidophilic chitinase from Microbispora sp. V2. J. Appl. Microbiol. 93:965–975. Palleroni, N. J. and J. F. Bradbury. 1993. Stenotrophomonas, a new bacterial genus for Xanthomonas maltophilia (Hugh 1980) Swings et al. 1983. Intl. J. Syst. Bacteriol. 43:606–609. Prakash, B., P. Perumal, J. Gowrishankar, P. Sivasankari, L. Ashokkumar, and P. Tamilmani. 2015. Optimization of cultural conditions for production of chitinase by Bacillus sp. isolated from agriculture soil using substrate as marine crab shell waste. Intl. J. Curr. Microbiol. App. Sci. 4:192–198. Prasannakumar, S. P., D. H Gajendramurthy, P. Hariprasad, S. Prasad, and S. R. Niranjana. 2015. Delftia tsuruhatensis WGR-UOM-BT1, a novel rhizobacterium with PGPR properties from Rauwolfia serpentina (L.) Benth. ex Kurz also suppresses fungal phytopathogens by producing a new antibiotic- AMTM. Lett. Appl. Microbiol. 61:460–468. Roberts, W. K. and C. P. Selitrennikoff. 1988. Plant and bacterial chitinases differ in antifungal activity. J. Gen. Microbiol. 134:169–176. Ryan, R. P., S. Monchy, M. Cardinale, S. Taghavi, L. Crossman, M. B. Avison, G. Berg, D. Van Der Lelie, and J. M. Dow. 2009. The versatility and adaptation of bacteria from the genus Stenotrophomonas. Nat. Rev. Microbiol. 7:514–525..

(10) 沫蟬泡沫液中分離之拮抗細菌. Shih, H. T. and J. T. Yang. 2002. Three new records of Aphrophoridae (Hemiptera: Auchenorrhyncha: Cercopoidea) from the Kinmen Islands (Taiwan). Pol. Pis. Entomol. 71:91–100. Singh, V. K., A. Mishra, and B. Jha. 2017. Anti-quorum sensing and anti-biofilm activity of Delftia tsuruhatensis extract by attenuating the quorum sensingcontrolled virulence factor production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7:337. doi:10.3389/fcimb.2017.00337 Tabak, O., B. Mete, S. Aydin, N. M. Mandel, B. Otlu, R. Ozaras, and F. Tabak. 2013. Port-related Delftia tsuruhatensis bacteremia in a patient with breast cancer. New Microbiol. 36:199–201. Tronsmo, A. and G. E. Harman. 1993. Detection and. 235. quantification of 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 chitobiosidase, and endochitinase in solutions and on gels. Anal. Biochem. 208:74–79. Weisburg, W. G., S. M. Barns, D. A. Pelletier, and D. J. Lane. 1991. 16S ribosomal DNA amplification for phylogenetic study. J. Bacteriol. 173:697–703. Zhang, Z. and G. Y. Yuen. 2000. Effects of culture fluids and preinduction of chitinase production on biocontrol of Bipolaris leaf spot by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C3. Biol. Control 18:277–286. Zhang, Z., G. Y. Yuen, G. Sarath, and A. R. Penheiter. 2001. Chitinases from the plant disease biocontrol agent,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C3. Phytopathology 91:204–211..

(11) 236. 台灣農業研究 第 68 卷 第 3 期. Antifungal Effect of Antagonist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the Froth of Spittlebug Poophilus costalis Against Phytopathogenic Fungi Shu-Chen Chang1, Hsien-Tzung Shih2, Jyh-Nong Tsai3, Tsung-Chun Lin4, and Kuang-Hui Lu5,*. Abstract Chang, S. C., H. T. Shih, J. N. Tsai, T. C. Lin, and K. H. Lu. 2019. Antifungal effect of antagonist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the froth of spittlebug Poophilus costalis against phytopathogenic fungi. J. Taiwan Agric. Res. 68(3):226–236.. For no fungi growing on the froth of spittlebug in field, the antifungal effect and chitinase activity of the bacteria isolated from the froth of Poophilus costalis (Walker, 1851) we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Two isolates of bacteria had high antagonistic activities against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pisi and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were identified as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AY and Delftia tsuruhatensis DT by 16S rDNA and chitinase gene sequences. S. maltophilia AY produced 1.1, 19.9, and 19.1 nmol p-nitrophenol min-1 mg-1 protein of exochitinase β-N-actylglucosaminidase, chitobiosidase and endochitinase, respectively. These two antagonistic bacteria may have the application potential on pathogenic control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Delftia tsuruhatensis, Chitinase, Antifungal effect.. Received: June 21, 2018; Accepted: March 25, 2019.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khlu@dragon.nchu.edu.tw 1 Assistant Research Fellow, Applied Zoology Division, 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Taichung, Taiwan, ROC. 2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Applied Zoology Division, 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Taichung, Taiwan, ROC. 3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Plant Pathology Division, 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Taichung, Taiwan, ROC. 4 Assistant Research Fellow, Plant Pathology Division, 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Taichung, Taiwan, ROC. 5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ntomology,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ROC..

(1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對抗生素Meropenem Trihydrate 具抗藥性(R 菌)和不具抗藥性(S 菌)的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菌在蛋白質電泳實驗中,比較蛋白質表現的差異。(文中所用代號: 「R

(3) Day 6, 04Nov2015, subject 5120001:病人轉用 口服抗生素若為 pathogen based therapy,依計 畫要求應先提供細菌培養報告並取得medical

使金屬離子均勻分散在纖維中而具有抗菌作用。抗菌

而在後續甲烷化反應試驗方面,以前段經厭氧醱酵產氫後之出流水為進流基 質。在厭氧光合產氫微生物方面,以光合作用產氫細菌中產氫能力最好的菌株 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受試者編號 168 於 2018 年 12 月 13 日至醫院門診,由 於病人主訴有呼吸道症狀,試驗醫師開立類固醇針劑緩 解並安排 X-ray

10 SF12259A 黃文豊 一項隨機分配、開放性、多中心臨床 試驗,對於先前未接受過治療的 CD20 表面抗原陽性之瀰漫性大型 B 細胞淋 巴瘤或 CD20 表面抗原陽性之濾泡性

准許 本項貨品同意開放進口,中英文貨品名稱為「飼料用植物或植物提取物之添加物﹙斯 里蘭卡桂皮油、甘牛至油、生薑油、菊苣根提取物、維生素E、甘油蓖麻醇酸酯及 純水﹚Additives of

評估以 S-649266 或最佳現有療法進行治療罹患抗 Carbapenem 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患者的臨床結果 (包括詴驗用藥 S-649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