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Web3.0的發展與對學習方法影響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Web3.0的發展與對學習方法影響之探討 "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Web 3.0 的發展與對學習方法影響之探討

*倪秋立、**許麗玲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生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 壹、前言 網際網路業已滲透進大部分人的作息中。幾年來"Web 2.0"這個不時在我們耳 邊響起的詞彙,與其所帶動的潮流,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莫大的影響。除了 操作簡易的各種 web mail 與協作平台外,舉凡「人肉搜索」、「全民記者」等新 現象層出不窮;社交網站如 Facebook 也漸漸地打入了許多人的生活。這些變化 在十年前,還是我們所無法想像的,但在網路技術蓬勃發展的現在,無論新出品 的智慧手機或 PDA 皆將上網列為基礎功能,如此景象已經成為歐美以至台灣等 科技先進國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也無庸置疑的也影響到了我們的學習方法。 展望未來,"Web 3.0"技術已初露鋒芒。為了適應這個新到來的時代,我們除 了需要理解其來龍去脈,以更寬廣的視野來面對各種新產生的現象,還需要進一 步探討其對我們生活可能導致的變化。本文除了簡單的介紹 Web 3.0 外,亦將討 論其對教育與學習方法可能產生的影響。 科技演進至今,資訊產業已經成了一般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教 育關聯的從業人員來說,正如林弘昌(2009)所言,「網際網路重新定義了教學科 技」。近數十年資訊科技的發展,以及架構在其上的應用軟體、全球資訊網之風 行,造成了教育界的一番新氣象。過去不得不實際檢測的風洞,或僅能以紙筆作 大量計算的氣候、甚至黑洞模型等,現在都能夠以計算機模擬。在教育現場我們 也得到了有力的幫手。技職的設計課程中,可以用 CAD 軟體加速並繪出整齊精細 的圖樣、用 3D 軟體建構立體思惟、資訊融入教學增進了學生的理解力。為了跟

(2)

上時代的腳步,過去的「工藝」課程而今不但名稱改變,且加強了資訊技能的訓 練。資訊技能不只是股助力,並且是生活在當代社會所不可或缺的。 資訊產物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將重複而繁瑣、但可程式化的工作自動完成, 讓我們可以把寶貴的腦力與時間花費在更有用、更需要創造力與建設性思考的領 域;進一步使我們能越來越高效的發展文明。人類造出技術與工具,而這些造物 又提供給我們更好的輔助以創造新科技;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另一方面,隨著 各種技術的發展成熟,我們正面臨著能夠有效運用資訊的時代來到;除了使人們 可以更簡便並迅速、精確的取得已有的知識外,也致使新的現象產生。其例之一, 過去百年間各個學科的研究越來越深化,使得各領域間的通才漸漸不可得。但在 資訊容易交流的現在,跨領域的研究愈發容易,因之也盛行了起來。另一個例子 則是本文將介紹的 Web 3.0。 貳、"Web 3.0"是什麼? 在 2009 年正如火如荼發展的網路技術,正是 Web 3.0。要談這個現象,我 們得先從全球資訊網早期的演進說起。 全球資訊網一開始以靜態呈現 HTML 網頁,只有少數人才具有發言權。但 隨著 JavaScript、Ajax 以至於 Flash 等架構起 RIA 系統動態的網頁表現,配合上 perl 與 php 寫作的 CGI,網頁的呈現出現了生動的變化。人們漸漸不只是被動的 「看」網頁,而還可以餵資料給程式。當許多人都能提供資訊給他人,例如發表 自己的意見時,人們就開始在網路上產生互動。

Web 2.0 的特點就在全民發聲。每個人都能夠傾訴自己的感受,提供自己獨 家的消息。Darcy DiNucci 在其 1999 年的文章 "Fragmented Future" 中第一次使用 了這個詞彙,但現在我們所以為的 Web 2.0 一直要到 2004 年才出現。Tim O'Reilly(2007)提到他與工作夥伴在一次腦力激盪中提出了"Web 2.0"這個概念,之 後定義 Web 2.0 是人們開始把網際網路當成交易平台,探索並利用這新的平台。 Web 2.0 很快的就白熱化,朝向個人亦可以利用平台意見表達的方向,因而發展

(3)

出社群以及各類型的分享工具。Web 2.0 展示了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發 佈自己作品的作家,每一位上網的人都能當記者。 當網際網路上充滿了巨量的資訊,包括使用者個人所提供的意見、知識或 使用履歷之後,就出現了想好好利用這些資訊的想法。Web 3.0 如同 Web 2.0 一 樣是個概念而非技術標準,目的為將網路變成一個可供利用的大資料庫;或者更 確實的講,其願景是能以所想要的形式,自由對網路上可使用的資料作探勘,並 能得到統整過的資訊。例如想知道達文西所有創作以及背景,我們不必一項項查 詢,一條條閱讀搜尋引擎所列出的網頁,而是在對瀏覽器發出要求後,就能得到 條列式的結果以供查閱。我們可以自行依照時間排序,依想要的條件分組,而資 料的蒐集以及統整完全不必人工、手動的處理。另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要寫篇 文章,所有用到的參考資料,無論是論文或網路圖像,連作者或出處都不必輸入 或費心處理,只要將資料拖放到正在撰寫的內文就能自動處理。 參、Web 3.0 發展的基礎 Web 3.0 之所以在現代蓬勃發展,而不是在十年前,主要是因為有一些要素 直到近幾年才成熟: 一、硬體設施的完善 摩爾定律稱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兩年就會成倍增 長。換句話說,計算機 CPU 的性能每隔大約兩年就會倍增。雖然這條經 驗法則不能稱作是定律,但令人驚訝的是它在過去三十年間一直很有效。 到最近幾年,網頁瀏覽器已經足以支撐繁重的客戶端即時執行程序,例如 Flash 與腳本語言 JavaScript 的運行。人們從一個頁面到另一個,不再需要 為了等一個小小的互動式功能,或網頁遊戲的執行而等上數秒以至數十 秒。這使得網頁標準制定者如 W3C 以及各瀏覽器、plug-in 的研發者可以 增加許多之前無法實行的功能與效果,於是出現了 Ajax 與眾多 JavaScript framework。

(4)

瀏覽器本身也在進步中。十年前瀏覽體驗重視的是可用性,人們不 會刻意追求平面媒體才能展現的美術質感或是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特殊 功能。瀏覽器所能接受的標記式語言也限制了網頁製作的靈感。可在網頁 客戶端執行的腳本語言—如 JavaScript 與 VBScript—剛出現時確實有如揭 櫫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不過瀏覽器開發者一直到最近 Google 瀏覽器 Chrome 問世,有了競爭,才又加重了對 JavaScript 引擎性能的關注。 瀏覽網頁時,等待頁面開啟的時間長短會影響瀏覽的行為。無論網 頁本身製作得如何精美,當一個頁面經過十秒鐘整個頁面依舊留白、或只 出現幾個字時,瀏覽者可能就會跳到另一個頁面;因此開發人員在建置網 站時總是很注意,盡量讓網頁快速的開啟。當網路速度越快,一個加了許 多功能或美觀元素的頁面應設計達到使用者接受的程度,才有可能真正出 現在網路上。除了瀏覽終端,網際網路的連線速率也不斷增加中。從風行 一時的 33.6K、56K 電話撥接上網到今天 ADSL 或光纖動輒數 Mbps 的速 度,現在的我們已經能夠流暢的觀賞網路上的影片與音樂,這在幾年前還 是可望而不可求的。既然速度加快,使用者的行為也跟著改變;現今的網 路生態與過去已天差地別。 我們尚須考量到網路與移動式設備之普及與硬體能力的加強。從僅 能傳遞少數訊息的 pager(台灣常稱作呼叫器或 B.B.Call)與體積大、價錢 貴而只有少數人持有,但功能依然貧弱的 1G 手機,到今年第二季台灣不 但門號普及率達 113.4%,且有能力行動上網之用戶佔行動通信用戶比例 亦至 63.5%。(資策會 FIND,2009)當許多人都能夠利用手機、PDA 或 Netbook 等隨身攜帶的個人行動機器上網時,我們就有可能做到更大範圍的資訊交 流。 二、已存在足夠探勘的資料量 如同前一段所述,在網際網路數十年的蓬勃發展後,現在的網路上

(5)

社群網站或通訊軟體的操作紀錄來研究人類的行為,也可以利用機器蒐集 整理網路上已有的資訊。利用前者,Arvind Narayanan 與 Vitaly

Shmatikov(2009)研究可以「去匿名化」的社交網路,而 Christina Sauper 與 Regina Barzilay(2009)則能自動生成可被維基社群接受的短文。 三、技術與標準漸趨成熟 機器不會自動利用網路上的資訊或是替我們解析文章。為了達成這 目標,我們先要讓計算機程式懂得文件中到底包含有什麼資訊。理想情況 當然是機器也能讀通任何自然語言的文章,對語意的分析使機器亦能「理 解」人類的語言,並進而利用其超過人類的計算與資訊處理能力而統整並 組織出所需要的資訊。不過這畢竟不是容易的事,以現在的表現,還需要 一些日子來研發才能達到我們能接受的程度。 除了增強機器解讀的能力,另一個我們可以並行的方案是規定一個標準, 讓人們先告訴機器,創作物包含有哪些資訊。因為現今互聯網文件幾乎都 是以 HTML 標籤(tag) 寫成,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對標籤規範而達到這一 點。語義網正是指網路上到處都貼有說明完整的標記,讓機器也能讀得 懂。利用不同的標記,我們就能讓機器知道文章作者、完成時間或文件中 所描述到的特定地點等。例如使用 microformat 這概念,我們能設定標籤 的 class 屬性而定義其所包含的資訊。 無論機器如何進步、資料量多麼充足,真正造成 Web 3.0 形成,使 其與 Web 2.0 不同的基礎是新技術與概念的發明與實作。當創新的技術或 概念開發出來後,工具就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例如透過搜尋引擎的排序 演算,我們能夠很快得到切題而資訊量豐富,真正想要閱讀的文件。書籍 與電影的評論與資料庫一建成,我們要知道某部近期新作到底好不好看, 經過幾次點選即可馬上得知。又如網路字辭典或百科全書的存在,讓普通 人都有機會很快的取得知識,而不必到處抱著厚重的工具書。

(6)

肆、Web 3.0 對教育方法產生的影響 Web 3.0 對小至個人,大至商業公司、政府與國家皆有不同程度的作用。舉 例來說,只要擁有能連接上網的終端,任何人都可以說是抱擁一座即時更新的圖 書館或直播新聞台。這不但衝擊到原先以販賣一般知識維生的公司,也使得政府 不容易維持獨裁體制。顯而易見的,未來學習的方法也不得不做些調整。Web 3.0 的影響包括以下幾點: 一、方便取得精準資訊 簡單的說,Web 3.0 的終極目的是讓機器有如一個幫我們處理訊息的 服務生。我們不必自己去找尋資訊並閱讀一份份的文件,而可以直接詢問 機器所提供的介面,這可能是某個網頁,可能是某支應用程式或 AI 介面。 機器會事前預先讀入並分析好網路上各文件的資訊,包括抽取出關鍵字或 關鍵理念;當我們發出個詢問時,「理解」查詢語句的重點,再精確的提 供給我們所需要的答案。對於一些比較難以直接看出其關聯性的數據,機 器也能選擇以 3D 或是平面圖形來展示。 二、資訊的流通更為容易並且迅速 由於網路不需要「再版」,所有訊息皆可即時更新,因此我們能夠 取得當下最新的資訊。此外因為移動式設備的普及,我們還可以無處不連 網,隨時隨地發出或是取得訊息。 三、知識庫的擴大 由於大多數資訊的交流都會在網路這個平台上,而網路又是公開存 取的;未來在相關技術成熟後,我們會有能力透過網路來整合更多數的資 訊。 四、加速領域整合 面對每禮拜、每天都會出現新的論文與研究報告的境況,研究人員 不一定需要研讀過所有的文件才能去蕪存菁找到線索或是靈感,範圍也不

(7)

詢者面前。各學科的分野將不再那麼明確,而可以進行整合。例如,生物 學家輸入了自己最近撰寫的論文內容,機器馬上就能找出相關聯的其他研 究;而那或許是昨天才出現的藥理學報告,於是生物學家便能從中找到之 前未曾想過的觀念,進而啟發新的思路。 五、更徹底的全球化 當機器對語言的處理能力增強後,語言的隔閡亦將減弱,屆時將能 進行更徹底的全球化。現在我們已經能透過網頁翻譯勉強閱讀阿拉伯文或 是韓國文章。未來或許一個台灣鄉村不懂外文的小學生只要對著終端問個 問題,機器就能找出 NASA 最新的天文科技;即便文件本身以英語撰寫而 成,機器還是能以足以使孩子理解的程度,以孩子的母語講述其基本原理。 伍、Web 3.0 的限制與克服 人類文明下一步的進展無法脫離對已知知識的統合,而這需要大量的累積 知識。但知識的累積需要人們對智慧財產權的公開,使其他人能自由利用。若所 有人都緊握住自己的發明或發現而不放手,抑或提供,也是由極高的報償所附 帶,那麼知識的傳播就會變得極為緩慢。因此知識的流通與開放度,在某種程度 上來說決定了文明演進的速率。過於僵化的制度,過度保護的智慧財產權法,對 文明的發展都不是好事。古代中國,雖曾出現孔子有教無類,但整體說來能讀書 的畢竟是少數。知識的封閉使得社會演進非常緩慢。現在雖有網際網路,但智慧 財產權還是個問題。為了更迅速的熟習一門學科,每個具有相同抱負的學生,或 許需要付出高額學費才能達到所要的境界。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會是一個解套劑, 我們知道現在的尖端科技,不用到十年後就已經落伍了。例如,現在得不到美國 軍方的隱形技術,但依照經驗,假以時日一位大學生就能夠造出比現在他們所擁 有的更精良的隱形衣。 有鑑於此,為了讓知識更容易流通,許多人開始了將知識免費提供的平台; 例如加州面臨眼前的經濟難關,計畫要減少教育開支,州長 Arnold

(8)

改用在線版電子教科書以達到開源節流的效果。(BBC-MMIX, 2009)以當下情況來 說,成本低廉的網際網路是這些有志之士很好的起始點。 陸、結語 知識在網路上的流通還有一段路要走。在即將到來的新時代,甚至連傳統課 堂教學模式都會某種程度地被捨棄。現代各科領域包含一個人耗費一生也學不完 的知識。過去可以找到各方面都足以稱為「大師」的全才或通才,但在各領域學 問都精益求精的今日,這樣子的人越來越少。莊子養生主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 旡涯」。這句話在現今世界變得更為明顯了。因此我們現在要學的,並不是把東 西一股腦的往腦子塞,而是如何在有必要時能夠獲得所需資源的方法。知識一 多,就不是我們在個人有限時間內所能掌控的了。換句話說,現在作學問、學習, 或是吸收知識的方法不再是博聞強記,而是要內化後,懂得類化資訊;能夠作為 百科全書中那本索引,不需要成為整部百科全書。普通人的大腦再怎麼能存東 西,畢竟不及圖書館大量以及確實,而如今網路的資料,已經比任何一座實體圖 書館更豐富了!

(9)

參考文献

BBC-MMIX. (2009, 2009/06/08 21:04:35). Online push in California schools.

Retrieved 2009/9/25, 2009, from http://news.bbc.co.uk/2/hi/americas/8090450.stm Narayanan, A., & Shmatikov, V. (2009). De-anonymizing Social Networks. To appear at

IEEE Security & Privacy '09.

O'Reilly, T. (2007). What is Web 2.0: 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 Communications & Strategies, 1, 17-37.

Sauper, C., & Barzilay, R. (2009). Automatically Generating Wikipedia Articles: A Structure-Aware Approach.

林弘昌(2009)。教學科技的發展與趨勢。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42(5), 1-5。 資策會 FIND (2009, 2009/9/21)。2009 年第二季我國行動上網觀測。Retrieved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摘要 蔣同學分享去年透過扶輪社國際交換學生計畫,到巴西 10

科技融入教學社群 PLC 老師持續研討科技融入教學的課程,而在今年 學校基於此良好基礎,爭取參與教育部「行動學習專案」與信望愛基金會 所提供之「Flyer

近年來,受到社會環境與科技媒體快速發展的影響,線上數位閱讀素養成 為 21 世紀國民的關鍵能力。順應此潮流,IEA 以 PIRLS

Key words: Virtual communit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social network, word-of- mouth

規準=自省的方向 觀課=互學的策略 檔案=教學的分享 社群=團隊的增能.. 1.教學前會談與共同備課的學習之路

為向社會大眾說明面臨全球化社會及經貿自由化的意義與影響,提

推行為智障學生而調適課程的 特殊學校,可按智障學生的學 習能力和特殊學習需要等,在 2021/22學年或以後盡早調適

興趣Motivation 是學習的原動力 John Biggs, 2009... 規劃課程時考慮三個條件: 教師動力、能力 學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