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討多國籍企業資源與決策對其子公司績效之影響─以台灣外商銀行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探討多國籍企業資源與決策對其子公司績效之影響─以台灣外商銀行為例"

Copied!
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探討多國籍企業資源與決策對其子公司績效之影響 ──以台灣外商銀行為例. 研 究 生:宗培倫 撰 指導教授:方至民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2)

(3) 致謝辭 此篇研究的完成,首先最要感激的就是恩師方至民教授。方老師依據每 位門生在研究方面的興趣及專長,細心的引導我們確立研究方向、閱讀相關 文獻、建立研究架構以及分析研究結果,每次與老師討論進度時總覺得如沐 春風,信心大振,沒有方老師慈父般的教導,本篇研究就不可能順利付梓。 此外,兩位口試委員─黃北豪教授與曾志弘教授─對於本研究的指導與建議 亦是讓本論文得以更為完整的重要關鍵,學生謹在此對於兩位老師的學術涵 養致上由衷的敬意。 在中山企研的兩年,有幸能投入我最為景仰的方老師門下,並且在與老 師的日常互動中,學習到許多關於策略規劃與國際企業的理論與實務應用, 同時在老師平易近人的處事風格下得以學習得更紮實、更快樂。而其他同為 方門的詠傑、宏宇、冠勳、師歡、佩芬、琬玲、柏志與弘仰,更是與我在學 習之路一起共同砥礪的好哥們,因為有他們,研究所的學習生涯再也不枯燥 乏味了;也因為有了他們,97 級方門成為了老師最愛、同門最有向心力的 一屆。 論文的完成代表了我即將踏上另一段人生旅程,回首過往,要感謝的人 實在太多。感謝小逼、詠傑、暐鈞、胖達總是能在我心情低落時給我鼓勵、 帶來歡笑,希望我們能永遠一起分享彼此的喜悅;感謝李中興老師、詠傑與 宏宇讓我在濕冷的西雅圖找尋研究資料時能感受到滿心的溫暖,這是我第一 次喜歡下雨天;感謝亞霖、喆昊、阿男、小婕、湘婷、幸穎能在參加競賽時 包容我的才疏學淺,更協助我挑戰自己的潛能,當時同甘共苦的記憶至今猶 新;感謝系辦的助理們兩年來在待人處事上對我不厭其煩的教導,很幸運能 擁有你們的幫忙;感謝碩一的學弟妹,讓我又多一個理由更愛高雄、更愛中 山、更愛企管系,相信你們將來必定也會讓中山企研以你們為榮! I.

(4) 還有,陪伴我越過一道一道人生關卡的父母親與女友,永遠是我的避風 港,他們對我的關心更是指引我向前邁進的燈塔,沒有他們,就不會有今日 的我。 我最喜愛的歌手張韶涵曾經唱道:「我來這世上只是因為你,只為這一 場命中的相遇」,我也相信,今天與大家能相聚在此時此地同為父子、同為 母子、同為男女朋友、同為師生、同為同學、同為朋友,都是命中注定的緣 份,希望未來的人生旅途中唯一不變的會是今日我們彼此的情誼。紙短情 長,謹以此篇論文代表我對所有幫助過我的人們獻上最誠摯的感謝。. 中山企研 MBA97 級. 宗培倫. 2008.6 於高雄西子灣. II.

(5) 中文摘要. 回顧過往國際企業進入策略的相關研究,發現之前的學者多偏重於探討 影響多國籍企業進入模式或進入時點的因素;儘管多國籍企業進行海外投資 的最終目的在於獲利,但是探討多國籍企業策略與其海外子公司績效關係的 研究數量卻遠遠無法反映其重要性,這個現象對於服務業的研究而言更為明 顯。同時,隨著科技發展與全球化浪潮興起,各國貿易往來頻繁,而擔負融 通各經濟部門所需資金的金融業自然也是欣欣向榮。在台灣,自從 1964 年 政府開放外商銀行的投資限制之後,數十年來在台的外商銀行對於台灣金融 創新與金融人才培育的貢獻不言可喻,績效表現更是值得本國銀行學習。 綜合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希望藉由探討外商銀行母公司的資源 與決策與其在台分行績效的關係,找出影響外商銀行在台分行績效良窳的關 鍵因素。因此,本研究以在台的外商銀行為研究對象,依據 OLI 架構列出外 商銀行母公司本身的資源條件變數,同時考慮外商銀行在台設立分行的時間 為其策略行為變數,藉由蒐集台灣通過並施行金控法與金融機構合併法之 前、後的樣本資料,透過複迴歸分析,幫助我們確認出影響外商銀行在台分 行績效差異的關鍵因素。根據實證結果顯示,影響外商銀行在台分行績效的 關鍵因素為其進入台灣市場的時間先後,亦即無論台灣的金融條件對於外商 銀行的競爭環境產生任何的變化,先進入市場的外商銀行將可獲取龐大的先 進者優勢,進而對其在台分行的獲利表現有極為明顯的助益。. 關鍵詞:外商銀行、OLI 架構、進入時間、經營績效. III.

(6) Abstract Former research on entry strategies are generally focused on finding the determining factors for MNCs’ entry timing or entry mode. Albeit MNCs’ ultimate reason of investing in foreign markets are gaining profits, number of papers discussing MNCs’ strategi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subsidiary are far away from representing its importance – especially in the realm of service industries. Meanwhile, along with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s are flourishing. Financial firms are as well in the bloom due to their job as being capital borrowers and lenders. In Taiwan, since the government allowed foreign banks to invest in 1964, foreign banks contributed much in breeding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raining professionals. Their performances are as well benchmarks for domestic banks. Combined with aforementioned backgrounds and motives, this thesis aims at discuss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sources and decisions of the foreign banks’ parent firms and its Taiwan branches’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figure out the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banks’ Taiwan branches. Thus, this study will serve foreign banks’ Taiwan branches as samples and list resource condition variables of their parent banks according to OLI framework. The entry timing of these foreign banks is served as the strategy behavior variable. Via analyzing sample data before and after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Act and Merger and Acquisi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ct with multiple regressions, this study intends to confirm the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banks’ Taiwan branch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key factor would be entry timing. That is, regardless of th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posed against these. IV.

(7) banks, the first mover advantage dominates in explain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banks’ Taiwan branches.. Keywords: foreign banks, OLI framework, entry timing, operation performance. V.

(8) 目錄 中文摘要..............................................................................................................III Abstract...............................................................................................................IV 目錄......................................................................................................................VI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研究問題與目的............................................................................3 第三節、研究流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企業國際化之動機........................................................................7 第二節、進入時點之文獻探討..................................................................13 第三節、外商銀行在台灣的發展..............................................................17 第四節、企業經營績效指標......................................................................25 第三章 模型與假設建立..............................................................................26 第一節、研究架構......................................................................................27 第二節、研究假設......................................................................................29 第四章 研究方法..........................................................................................36 第一節、研究對象......................................................................................36 第二節、研究變數之操作性定義與衡量..................................................37 第三節、資料分析方法..............................................................................42 第五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43 第一節、樣本資料描述..............................................................................43 第二節、研究假說之檢定結果..................................................................50 第三節、研究結果分析..............................................................................6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68 第一節、管理意涵......................................................................................70 第二節、後續研究建議..............................................................................72 參考文獻..............................................................................................................74. VI.

(9) 表目錄 表 2-1 國際生產之決定因素與適用產業 ........................................................12 表 2-2 先進者優勢來源之文獻整理 ................................................................14 表 2-3 後進者優勢來源之文獻整理 ................................................................15 表 2-4 十大建設聯貸案參貸外銀一覽 ............................................................19 表 2-5 外商銀行在台灣發展的歷程 ................................................................20 表 2-6 2005 年在台外商銀行稅前盈餘前十名 ................................................23 表 2-7 2005 年在台外商銀行資產報酬率前十名 ............................................23 表 5-1 各項研究變數之敘述性統計(2000 年) ............................................44 表 5-2 各項研究變數之敘述性統計(2005 年) ............................................44 表 5-3 Pearson 相關係數矩陣(2000 年).......................................................47 表 5-4 Pearson 相關係數矩陣(2005 年).......................................................48 表 5-5 自變數之容忍值與變異數膨脹因素(2000 年) ................................49 表 5-6 自變數之容忍值與變異數膨脹因素(2005 年) ................................49 表 5-7 母公司資源與進入時間對在台分行績效的影響(應變數:子公司稅前 淨利)....................................................................................................52 表 5-8 母公司資源與進入時間對在台分行績效的影響(應變數:子公司稅前 淨利)....................................................................................................53 表 5-9 母公司資源與進入時間對在台分行績效的影響(應變數:子公司放款 市占率)................................................................................................58 表 5-10 母公司資源與進入時間對在台分行績效的影響(應變數:子公司放 款市占率)............................................................................................59 表 5-11 假設檢定結果彙整表...........................................................................62 表 5-12 單因子迴歸分析結果(自變數:母公司 ROE) .............................64. VII.

(10)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 ..................................................................................................1 圖 3-1 研究架構 ..................................................................................................1 圖 5-1 常態 P-P 圖(模型 I,2000 年) ............................................................1 圖 5-2 常態 P-P 圖(模型 I,2005 年) ............................................................1 圖 5-3 迴歸模型 I 標準化殘差直方圖(2000 年) ..........................................1 圖 5-4 迴歸模型 I 標準化殘差直方圖(2005 年) ..........................................1 圖 5-5 常態 P-P 圖(模型 II,2000 年) ...........................................................1 圖 5-6 常態 P-P 圖(模型 II,2005 年) ...........................................................1 圖 5-8 迴歸模型 II 標準化殘差直方圖(2005 年).........................................1 圖 5-7 迴歸模型 II 標準化殘差直方圖(2000 年).........................................1. VIII.

(11) IX.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自 1990 年代台灣地區金融業自由化、國際化以來,加上台灣經濟持續 發展,國民所得日益提高,台灣金融業因此成長茁壯的十分迅速,相關金融 商品與服務也日趨成熟。2002 年 1 月台灣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成為 WTO 第 144 個會員,意味著台灣金融業從此將面臨來自世界各地頂尖 跨國金融集團全面的威脅與挑戰,同時也是台灣金融業邁向另一個全新紀元 的開始,如何在競爭日趨白熱化以及未來兩岸開放的話題性下存活並且搶先 卡位,已經是近幾年來國人高度關注的議題。而身為台灣金融業一份子的「外 商銀行」 ,面對此一重大關鍵時刻也沒有缺席,在台的四大外商銀行(花旗、 滙豐、渣打、荷蘭)近年來陸續併購台灣本土金融機構,分行數目大幅增加。 此外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統計資料顯示,本國一般銀 行資產額自 1989 年底的新台幣 6,803.6 億元增加至 2007 年底的 27,564.3 億 元,其年平均成長率為 6.39%;同期間外商銀行資產額由新台幣 284.3 億元 增加至新台幣 2,854.2 億元,其年平均成長率約為 13.01%,高於本國一般銀 行的成長。在同期間本國銀行的營收成長率約為 4.14%,而外商銀行的營收 成長率則高達 11%,在台灣地區金融業鉅變的年代,外商銀行的各方面表 現明顯優於本國銀行。 台灣地區自 1964 年開放外商銀行來台設立分行以降,數十年來外商銀 行不只為台灣金融業帶來許多金融創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商品與服務,也 培養了許多具備國際金融視野的人才。但是在台灣有關外商銀行的資料與研 究並不多,內容多半僅是在台外商銀行的相關統計數據。面對金融業朝向大 型化、國際化的趨勢,以及預期將逐漸開放對陸投資限制的機會之下,本國 1.

(13) 銀行確實有必要向這些歷史悠久、手握龐大資產的多國籍銀行(MNBs)學 習,掌握這些多國籍銀行在海外致勝的決策思維以及行為模式,在未來進入 其他市場時,能夠成功的落地生根,快速茁壯,替台灣也創造出一個成功的 世界級跨國銀行。. 2.

(14) 第二節、研究問題與目的 隨著科技發展與全球化浪潮興起,以及近年來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1盛行,各國貿易往來頻繁,而擔負融通各經濟部門所需 資金的金融業自然也是欣欣向榮,尤其在海外業務部分更是擴張迅速。根據 學者 Slager 的研究(2007)發現,全球銀行業有固定的國際化週期。1970 年代,銀行的國際化表現在全球重要金融大城(如:倫敦、紐約)開設分行, 原因多半是為了跟隨客戶或是提高獲利,甚至有些小國家的銀行是因為必須 規避國內的反托辣斯法(Antitrust Law)才進行海外擴張的,基本上,1970 年代的銀行業,本土偏好惰性普遍存在,加上當時通訊科技的限制,進行國 際化主要仍是以本國業務發展為考量,同時海外業務較本國業務來得小;在 1980 年代與 1990 年代,銀行業大規模展開全球收購,海外收入因此一躍成 為重要的獲利來源。據統計,2004 年全球 25 大銀行的海外資產超過 10.2 兆 美元,其中 9 家的海外業務甚至大於母國的業務。目前銀行業的國際化成了 世界性議題,主要是因為現今銀行業介入國際的金額大幅增加(De Nicolo, Bartholomew, Zaman & Zephirin, 2004),全球 30 大銀行的海外資產從 1990 年的 6,500 億美元遽增至 2004 年的 102,000 億美元,成長幅度高達 16 倍, 可見近年來銀行業對於海外擴張仍十分熱衷。然而,我們究竟對銀行的國際 化的效果了解多少?國際化真能保證可以為多國籍銀行母公司帶來更高的 獲利嗎? 拓展海外銀行業務的理由十分充分,例如,美國與歐洲在放款、證券交 易、財務顧問或內部作業都十分相似,所以兩地的銀行皆會因為規模經濟的 誘因而至海外拓點。此外,在顧客所在位置提供服務亦可強化關係、通訊技. 1. 自由貿易協定係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濟體或主權國家,藉由降低彼此關稅、或減少其 他規費,或排除妨礙彼此進行自由貿易的障礙,進而促進彼此貿易活動之協定。 3.

(15) 術的進步提供海內外同步的服務、海外銀行業務可以調和單一地區經濟週期 的高低起伏。但是 Slager(2007)的實證研究發現全球多國籍銀行在 1980 到 2000 年間,海外業務平均獲利低於本國業務,並且得到「大幅擴張國際 業務的銀行會得到較低的股東報酬、而反向操作的銀行則有較高股東報酬」 的結論。當然,統計上的顯著性不代表每一家多國籍銀行進行海外擴張就會 拖累整體績效,也不代表多國籍銀行每一個海外據點的績效表現都是一樣的 差。這些差異都是值得我們去深思與研究的。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即是希望藉由實證研究,了解影響多國籍銀行海外 子公司績效產生差異的原因為何。本研究將以台灣的外商銀行為研究對象, 並以這些外商銀行母公司本身的資源條件以及國際策略決策等四個構面的 因素進行分析,確認何種構面的條件對於其在台分行的績效表現具有重大影 響;並且藉由研究不同年度的資料分析結果,觀察出台灣金融環境在重大法 令通過前後的變化,了解外商銀行在台分行經營的現況以及提供未來展望, 更希望本研究能對於台灣本國銀行在進行海外投資決策時有所助益。簡而言 之,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希冀能回答以下問題: (一) 了解在台外商銀行的發展歷史、現況與績效表現為何? (二) 影響外商銀行在台分行績效差異的母公司本身資源條件因素 為何? (三) 影響外商銀行在台分行績效差異的母公司國際進入策略決策 為何? (四) 分析台灣金融環境變化對於影響外商銀行在台分行績效的關 鍵因素所產生的互動為何?. 4.

(16) 第三節、研究流程 本論文總共分為六個章節,主要內容包括: (一). 第一章─緒論. 首先說明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同時確認出本研究所要解答的問題,並 進一步提出本論文的研究流程設計。 (二). 第二章─文獻探討. 依序針對企業國際化之動機、多國籍企業進入時點、企業經營績效指標 等主題,對以往相關研究的文獻進行回顧以及整理;另外本研究也深入了解 外商銀行在台灣發展的歷史,將有助於研究結果的解釋。 (三). 第三章─模型與假設建立. 經過研究動機的引發,以及相關國際企業文獻的回顧,形成了本研究的 研究架構,並發展出可供驗證的研究假說。 (四). 第四章─研究方法. 界定出研究範圍以及研究變數的操作性定義之後,最後提出本研究所採 用的研究方法與實證設計之細節。 (五). 第五章─實證結果與分析. 將本研究所蒐集到的樣本資料與分析結果,與第三章所提出的研究假說 進行對照與驗證,以確認研究假說的成立與否,並對於結果提出合理的解釋。 (六).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針對本研究的模型以及實證結果,提出本研究的結論以及管理意涵,並 針對後續研究提供具體建議。. 5.

(17) 發展研究動機與目的. 確認研究問題. 文獻資料蒐集. 次級資料統整. 發展觀念性架構. 建立研究假設. 變數之操作性定義與衡量. 實證分析結果. 研究結論及建議. 圖 1-1 研究流程. 6.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企業國際化之動機 「全球化」 (Globalization)已經成為當代著名的顯學之一,許多的學者 對於全球化的形成、現象描述以及其所帶來的影響都做了詳細以及全方面的 討論與研究。根據方至民(2006)的定義,在商業環境中,全球化最精簡的 義涵為「全球逐漸地成為單一的市場,因此任何企業之生產或服務以供應全 球市場為目標,而全球各市場皆被最有效能與效率的企業所服務。」而眾多 企業爭相進行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的行為,正是導致這股全球化浪 潮的驅動力量。 一、動機觀點 促使企業跨出母國,進入國際市場投資、生產、銷售的原因,學者 Czinkota, Ronkainen, and Moffett(2006)歸類為主動性動機(proactive motivations)與被動性動機(reactive motivations)兩種。主動性動機代表了 促使企業主動去做出策略性改變的刺激,這些誘因包含了:預期利潤的提 升、提供獨特及具有技術優勢的產品、擁有對於海外市場及消費者的特殊知 識、地主國的租稅優惠以及藉由擴張產量以享受規模經濟的好處……等。被 動性動機則是促使企業對於外在環境變化做出反應的刺激,主要來自於競爭 上的壓力、生產過剩、國內市場飽和以及為了接近顧客。換句話說,因為主 動性動機而走向國際化的企業是出自於它們本身的期望;而具被動性動機的 企業則是被迫不得已選擇國際化這條路。就調查結果顯示,主動性的企業由 於多半較被動性企業有主動的行銷與策略意識,因此經營國際業務最成功的 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動機往往來自於主動性的因素。 7.

(19) 二、獨占性優勢觀點 學者 Hymer(1976)認為在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的市場(產 品市場、要素市場)之下,大家都擁有充足的資訊,產品的差異化程度極低, 要素也能不受限制的移動,企業只要透過簡單的出口就可以獲利,卻無法由 海外投資獲取額外的好處,因此將不會有任何企業有意願、有需求去進行海 外投資。換句話說,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下,企業不會產生國際化的行為。但 是,在現實的商業環境下,政府政策往往創造了許多市場上的不完全 (imperfect)2現象,而企業進行國際化的原因與歷程,即是針對這些人為的 「不完全競爭市場」,使外國企業有機會可以利用本身具備的某些獨占性優 勢,克服面對海外市場的先天劣勢,與當地企業進行競爭並取得優勢。常見 企業利用不完全競爭型態而產生國際化的行為如下: (一) 接近市場的不完全 許多國家往往利用關稅保護、進口配額等貿易條件限制有競爭力的 商品進口,以避免本國商品受到打擊。面對此類貿易限制,多國籍企業 往往藉由在地主國設立經營實體,以規避限制。 (二) 要素移動的不完全 依據比較利益法則,企業在全球各地具有生產要素比較利益的國家或 地區設立據點,再透過資訊管理等 e 化手段進行全球性的生產要素探勘與 管理,尋求最低成本的組合。 (三) 管理的不完全 企業具備的獨占性優勢,例如:產品差異化、管理或行銷技術或是財 2. 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有以下三種:第一種為市場僅由一家廠商單獨把持的獨占市場 (monopoly);第二種為市場由少數幾家廠商所佔據的寡占市場(oligopoly);第三種市場 是由生產同類商品但品質互異的眾多廠商所組成的獨占性市場(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此類市場具有進入門檻高、市場資訊不完全流通以及不同廠商可以根據其市 場力量對價格有某種程度控制力等特徵。 8.

(20) 務資源等,在可以直接控制海外營運活動的情況下,將能利用這些優勢獲 取更多的利益、也可以擴大規模經濟效益、進行企業內部資源的移轉,更 能方便企業執行全球化的運籌。 三、折衷典範 學者 Dunning(1980)結合了獨占優勢觀點、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理論 與國際貿易所討論的區位理論,提出了折衷典範(eclectic paradigm),又稱 為 OLI 架構。他認為企業國際化營運的現象可以由三大要素所解釋,分別是 自擁優勢(ownership advantages) 、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 以及區位優勢(locational advantage) 。折衷典範所指出的三大優勢可以用來 解釋許多國際企業營運的行為,通常被用來解釋企業國際化的動機、進入策 略、乃至於後續的營運策略與管理(方至民,2006)。 (一) 自擁優勢 自擁優勢所指的即是企業本身所擁有的獨特優勢,與策略管理中 RBV 學派3所稱的「核心能耐(core competence)」、「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y) 」意義是相同的。Dunning 將企業的自擁優勢分為以下兩大類: 1. 資產相關優勢: 表示企業因為所擁有的有形或無形資產而形成的優勢,Dunning 以 Oa 稱之。利用這些有、無形資產,企業可以在國際的競爭下取得超額 報酬,獲取利潤。如:企業專屬的創新能力、生產管理、行銷系統、人 力資源、優勢品牌獨占、專利權、財務管理等。. 3. 資源基礎觀點(Resource-Based View,RBV)的概念,可以追溯到 Selznick(1957)提出 組織的獨特能力,認為各公司所具有的獨特資源與能力都是相異的。Wernerfelt 於 1984 年 發表「A Resourced-Based View of The Firm」一文,認為公司政策轉變時,如以資源替代產 品的角度從事策略的決定,將對企業更具意義。被策略管理期刊(SMJ)選為 1994 年的年 度最佳論文。之後,Prahalad & Hamel(1991)提出企業核心資源/核心競爭力的定義,認 為企業所具備的核心能力、策略性資產以及關鍵性流程才是企業制定策略最重要的依據。 9.

(21) 2. 組織相關優勢: Dunning 也特別指出企業國際營運所具備的兩種特質:多國籍企業 所組成的營運網路以及在多國營運所帶來的利益,透過多國籍企業優異 的管理整合、資源運籌、內部溝通協調等能力,可以用來使前述資產相 關優勢發揮更大的效益,以 Ot 稱之,敘述如下: (1) 多國籍企業所組成的營運網路優勢:多國籍企業的海外分公司相 較於單一企業,因為同屬一個共同統治架構之下,更能利用到各 種資源的優勢。 (2) 在多國營運的優勢:由於多國籍企業在多個國家經營,面對各國 不同的環境,因此可以產生如:國際經驗學習、分散營運以降低 風險、創造多樣商機等好處,這些好處及優勢唯有企業在進行國 際化時才會擁有。 (二) 內部化優勢 企業在產品市場及要素市場以內部化方式所獲得的利潤,大於藉由 市場機制運作所獲得的好處,或是在面對市場效率不彰時,企業將會選擇 以直接出口、垂直整合、對外直接投資等方式,「自行」赴海外投資。此 類優勢包括以下幾項:(楊豐華,2000) 1.. 降低交易成本(如:搜尋成本、談判成本、監督成本等)。. 2.. 降低特殊的財產取得成本。. 3.. 降低買方不確定性。. 4.. 實施市場差別取價。. 5.. 確保中間財及最終財產品的品質。. 6.. 獲得經濟上交互依賴利益。. 7.. 避免政府干預。. 8.. 控制產品供應及銷售條件。 10.

(22) 9.. 控制市場出貨情況。. 10. 交互補貼或制定國際行銷戰略。 (三) 區位優勢 依據 Porter(1990)所闡述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4發現,不同國 家在不同產業上確實存在屬於地主國的國際競爭優勢,因此地主國的相關 資源、法令、地理位置、市場規模等環境條件,對於影響企業是否進行國 際化有相當重要的影響。而 Dunning 所描述的區位優勢涵蓋以下 8 項: 1.. 資源稟賦。. 2.. 各種要素投入的價格、品質與生產力。. 3.. 國際運輸與通訊成本。. 4.. 當地投資的誘因與障礙。. 5.. 人為貿易障礙。. 6.. 社會基礎建設。. 7.. 政經文化社會差異。. 8.. 政府政策與管制。 綜合以上,可以了解折衷典範對於企業進行國際化的意涵。當企業找. 出本身的核心競爭能力,可以面對來自全球競爭者的挑戰之後,必須再檢 視優勢的區位進行投資,倘若決定在外國進行企業營運,還必須確定這些 營運活動內部化的優勢是否大於依賴市場機制所帶來的好處。藉由折衷典 範所列出的國際經營三大要素,就可以了解企業進行國際化背後所隱藏的 動機。Dunning(1988)將企業從事國際生產之決定因素與適用產業彙總. 4. Michael Porter(1990)在其著作「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中,藉由研究美 國、英國、瑞士、瑞典、德國、義大利、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產業發展與表現,提出鑽石 體系(diamond system)模式,藉以了解為何某些國家的某些產業具有高度的國際競爭優勢, 是策略領域上對於理解產業競爭力來源的一項重要工具。鑽石體系涵蓋的四大要素包括: factor endowments, demand conditions, related & supporting industries, and firm strategy, structure & rivalry。 11.

(23) 如表 2-1 所示:. 表 2-1 國際生產之決定因素與適用產業 國際生產類型. 自擁優勢. 1.資源依賴型. 4.貿易及配銷. (1)資本 (2)技術 (3)進入市場能 力 (1)資本 (2)技術 (3)管理與組織 技能 (4)其它產能規 模經濟 (5)商標 (1)資本 (2)技術 (3)管理與組織 技能 (4)其它產能規 模經濟 (5)商標 (6)進入市場的 能力 配銷產品. 5.輔助之服務. 進入市場能力. 6.綜合. 多樣化,包括. 2.進口替代之 製造. 3.出口為主之 製造. 區位優勢. 內部化優勢. 有利的多國籍企業. 擁有資源. (1) 確保供應 價格穩定 (2) 控制市場. 石油、金屬、水果、 可可、咖啡. (1)原料及勞 工成本 (2)市場 (3)政府政策 如進口 障礙、投 資獎勵 (1) 低勞工成 本 (2) 接近顧客. (1) 利用技術 優勢、高 交易及資 訊成本 (2) 不確定的 購買者. 電腦、製藥、汽車、 香菸. 垂直整合之 經濟. 消費性電子產品、紡 織、成衣、相機. (1) 本地市場 (1) 確保銷售 (2) 接近顧客 出路 (3) 售後服務 (2) 保護公司 名譽 市場 (3) 利用技術 優勢、高 交易及資 訊成本 (4) 不確定的 購買者 (3) 確保銷售 出路 (4) 保護公司 名譽 市場 以上各類 12. 需與消費者密切接 觸的產品. 保險、銀行、顧問服 務. 房地產、航運、旅館.

(24) 地理範圍分散 資料來源:J.H. Dunning(1980).Toward an electr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y,11(1),9-31. 第二節、進入時點之文獻探討 任何企業欲進行國際化、進入國際市場時,皆會面臨國際市場進入策 略。根據國企理論,一個企業要進行國際化佈局,必須思考的決策有三大主 題:何時進入國外市場(entry timing 的決策)、該進入哪一個市場(entry location 的決策) 、要用何種方式進入該市場(entry mode 的決策)。針對國 際市場進入時點之考量,學者 Kalthlenn(1987,引述自姚子龍,2003)認 為時間的選擇乃是屬於一種策略的行為,因此速度就成為決定公司績效的重 要策略因子。而學者 Lambkin(1988)為了研究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時間點 相對競爭者較早進入或較晚進入之程度與市場績效的關係,將企業區分為先 占者(pioneer) 、早期追隨者(early follower)及晚期追隨者(late entrant)。 Robinson & Fornell(1985)則以產品生命週期為依據,將在不同時間進入市 場的企業區分為首位進入者、其他先進者、早期追隨者以及晚期追隨者。而 其他學者如 Schnaars(1986) 、Kerin、Varadarajan & Peterson(1992) 、Miller, Gartner & Wilson(1989)大致皆以上述的分類方式區分同一產業中的企業進 入海外市場的順序。比較不同的是,學者 Pan & Chi(1999)在對中國大陸 多國籍企業的財務績效表現研究中,針對其研究之 1,066 家製造業公司進入 中國市場的時點,以 1988~1990 年為衡量標竿,依照年度來劃分為三個集 群:1988 年以前進入市場、1988~1990 年進入市場以及 1990 年以後進入市 場。此外,Gaba, Pan & Ungson(2002)以財星 500 大公司為樣本來研究影 響進入時點的關鍵因素時,將每家企業的進入時點定義為 1979 年中國市場 管制解除後所等待的時間,而不明確給與文字上的定義。 一般來說,進入時點的選擇與先進者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後. 13.

(25) 進者優勢(later mover advantage) 、相關上下游產業的完整性以及領先或追 隨競爭者的國際化佈局有關(方至民,2006)。依序說明如下: 一、先進者優勢 學者 Booz, Allen & Hamilton(1982)認為,進入市場的先後順序對企業 而言本身就是一項優勢。即使先進者面臨的不確定性以及風險很大,但同時 也享有許多後進者無法獲得的競爭優勢。茲將歷年各學者所提的先進者優勢 來源整理如下表: 表 2-2 先進者優勢來源之文獻整理 先進者優勢來源. 說明. 提出學者. 成本、經濟角度. 企業的成本優勢來自於規模經 濟與學習效果。較早進入市場 亦即代表著可以率先建立生產 或行銷據點,而能較快於競爭 者達到經濟規模,對於後進者 產生進入障礙;此外,也能盡 早建立營運經驗與市場知識, 取得優勢。. Bain(1956) Abell & Hammond(1979) Schmalensee(1982) Poter(1985) Robinson & Fornell (1985) Eaton & Ware(1987) Lambkin(1988) Robinson(1988) Kerin, Varadarajan & Peterson(1992) De Castro & Chrisman (1995) 方至民(2006). 採購角度. 技術角度. 先進者可以及早與供應商、通 路商、當地政府,以及其他利 益團體建立關係,更可以藉市 場優勢來影響或限制後進者對 供應商、通路與消費者的佈局 與影響力。. Bain(1956) Schmalensee(1978). 先進者可以建立產業標準,或 是搶先取得產品或製程的專利 權,不僅取得優勢,也對後進. Schmalensee(1978) Gorecki(1986) Robinson(1988). 14. Robinson & Fornell (1985) Glazer(1985) 方至民(2006).

(26) 者的行為產生影響。. Carpenter & Nakamoto (1989) De Castro & Chrisman (1995). 市場需求角度. 先進者往往可以得到較高的消 費者品牌忠誠度以及市場的領 導地位。同時由於在市場開放 初期,進入障礙較高的情形 下,先進者的獲利也可以較高。. Biggadike(1976) Carpenter & Nakamoto (1989) Flaherty(1984) Robinson & Fornell (1985) Urban et al(1986) Lambkin(1988) Lilien & Yoon(199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後進者優勢 後進者的競爭優勢是相對於先進者的風險與劣勢(蕭書綺,2004)。支 持後進者優勢理論的學者認為,先進者必須承受高度的總體環境與市場不確 定性,如:政治風險、市場需求衰退、消費者偏好捉摸不定、新技術的開發 等(方至民,2006) ,加上先進者容易身陷於龐大的沉沒成本(Arrow,1962) 以及先進者組織行為的惰性(姚子龍,2003),都會抵銷先進者的優勢,反 而使後進者有許多搭便車(free rider)的好處。茲將各學者所提的後進者優 勢來源整理如下表: 表 2-3 後進者優勢來源之文獻整理 後進者優勢來源. 說明. 提出學者. 避免過高的不確 定性. 後進者可以等到某些因素如: 政治法令因素、技術規格等較 為明朗,可以因此獲得更為充 足的資訊以制訂決策,可以降 低遭受損失的機率。. Boulding & Christen (2001) 方至民(2006). 降低教育成本. 率先進入地主國市場的先進者 必須負起教育者的責任,然而. Baldwin & Childs(1969). 15. Ghemawat & Spence.

(27) 此成本往往非常高,諸如:廣 (1985) 告、與政府合作、舉辦說明會、 Lieberman(1990) 傳授供應商與通路相關產品知 方至民(2006) 識等。因此,後進者往往可以 坐收先進者在教育顧客及基礎 建設發展的好處。 學習效果與經驗. 後進者可參考先進者先前所犯 的錯誤,不再重蹈覆轍。此外, 當產品形式或技術變化快速且 尚未標準化之前,先進者過時 的技術與設備往往會敗於後進 者的跳躍式前進(leap frog)。. Arrow(1962) Schnaars(1986) Shankar, Carpenter & Krishnamurthi(1998) 方至民(2006).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相關上下游產業的完整性 除了先進、後進的優勢考量之外,企業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時間點有時與 下游客戶以及上游供應商有密切的關聯。當主要客戶到海外設廠,為了要繼 續保有供應關係,企業往往必須被「趕鴨子上架」,立刻要進行海外投資、 營運,就國際化的動機而言,此類企業的海外投資行為稱不上策略決策,他 們並不認為海外進入時點是可以自行規劃以及決定的。但是,有些具有國際 化策略意圖的企業則會預期客戶何時會到海外投資,而預先進行國際化、提 早佈局,原因就是為了供應關係的維持。 四、競爭者國際化佈局的壓力 對於企業而言,競爭者的動向往往影響本身策略的制定。企業進行國際 化的考量,除了本身自行對前述先進/後進者優勢的評斷、與上下游供應鏈 關係的維繫之外,觀察競爭對手的動向與策略意圖也是企業無法不考慮的重 點,尤其是與自己最密切相關的競爭對手,或是同處寡佔型產業中的對手, 更需要去注意(方至民,2006)。 16.

(28) 第三節、外商銀行在台灣的發展. 一、外商銀行在台灣的管制與開放 二次大戰後的台灣,到 1965 年為止,國內資金短缺的問題端賴每年自 美國獲得將近 1 億美元(不論各種形式)的挹注,才讓台灣能在國內資本形 成、財政與國際貿易收支上站穩腳步。然而,隨著 1965 年 7 月 1 日美援即 將中止的期限不斷逼近,台灣政府為促進外資來台,便開始著手規劃外商銀 行在台設立分行事宜。另一方面,由於台灣經濟與貿易逐漸穩定成長,台灣 的金融市場逐漸擴大,也有許多外商銀行想要切入這塊新市場,紛紛透過各 種官方與非官方的管道,表達想要來台開設分行的意願。於是就在各種情勢 水到渠成之下,1964 年 12 月 20 日政府公佈了「外國銀行設行原則及業務 範圍」作為開放外商銀行來台的審核依據,也等於是向有意來台開設分行的 外商銀行宣示其在台所能經營的業務種類,但是其中規定卻很多,例如: 1. 與我國銀行須往來 10 年以上。 2. 最近一年來與我國銀行往來總額達 400 萬美元以上。 3. 已在台灣地區設立代表處 2 年以上,且申請前一年在自由世界銀行資產 排名居前 150 名內。 4. 除匯出及匯入匯款、開發及收受信用狀、收購輸出匯票、外幣存款、工 商業放款、外幣擔保付款之保證與進出口徵信調查等,大部分商業銀行 所承辦的業務皆未准外國銀行辦理。 儘管台灣政府認為開放外商銀行來台設立分行可以引進國外資金協助 國內經濟建設,而對於開放外商銀行來台抱持著歡迎的態度,但是在 1960 年代初期,限制增設銀行為政府推動金融發展的既定政策,因此雖然開放了 外商銀行來台,但是仍是限制重重,不過卻已經是外商銀行打進台灣市場的. 17.

(29) 重要里程碑。隨著環境變遷,台灣政府逐年逐步修訂有關外商銀行來台的相 關法律規定,包括 1983 年的「外國銀行設立分行及代表人辦事處審核要點 及業務範圍」、1979 年與 1989 年的「銀行法」修訂條文,使得外商銀行來 台設立分行的標準更為鬆綁,其所經營的業務範圍也與本國銀行毫無差別, 自此外商銀行可以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也帶給國內銀行更大的競爭壓力與衝 擊。 二、外商銀行在台灣的拓展概況 1947 年國民政府公佈實施的銀行法中,設有「外國銀行」專章,但對 於「外國(商)銀行」一詞並未賦予定義,而在 1975 年修正公佈的銀行法 中第 116 條始見明文定義。 「外國(商)銀行」係指依照外國法律登記之銀 行,經我國政府認許,在我國境內依公司法及銀行法登記而設立及經營之分 行。截至 2008 年 3 月底止,台灣共有 32 家外商銀行在台開設分行營業。 依據外商銀行因應國內外情勢在台灣發展的過程,大致上可以劃分為四 大進程,以下將詳細介紹(康永欽,2001): (一) 1959~1964 年:一枝獨秀期 二次世界大戰後,當時台灣剛脫離日本殖民地,許多公司都是日據 時期成立的公司改組而成,再加上台灣在 1960 年代以前所謂的國際貿 易,其實就是代理或是進口日本的商品來台販售,也因此產生了大量金融 需求。在台、日兩國深厚的經貿關係之下,以及中日合作策進委員會的大 力建言之下,政府以加強兩國間貿易及外匯業務的聯繫與互惠原則下,於 1959 年核准日本勸業銀行(Nippon Kangyo Bank Ltd.)在台北開設分行, 成為台灣光復後最早設立的外商銀行。台灣對日貿易的外匯業務也全由日 本勸業銀行主導。 (二) 1965~1979 年:穩定期 18.

(30) 經過三期四年的經建計畫,台灣紡織品在 1965 年首度超越糖成為最 大宗出口貨物;台灣的對外貿易也首次突破 10 億美元。眼看台灣經濟逐 漸走穩,以及政府即將自 1965 年開始再進行第四~六期的經建計畫,每 一個經建計畫對於外商銀行而言都是商機(表 2-4)。所以即使政府開放 外商銀行來台的限制嚴苛,還是讓許多外商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躍躍欲 試。因此,自 1964 年公佈了「外國銀行設行原則及業務範圍」之後,15 年間共有 12 家外商銀行先後進入台灣,家數不多,競爭還算平和。而這 段期間包含最早來台的日本勸業銀行在內的 13 家銀行,美系銀行就超過 一半(8 家)。 表 2-4 十大建設聯貸案參貸外銀一覽 建設名稱. 參貸外銀. 參貸金額. 核能電廠資本支出. 美國紐約銀行、美國華 友銀行、加拿大多倫多 道明銀行、美國摩根信 託銀行等. 4,000 萬美元. 核能五、六部機發電工程. 美國銀行. 9.975 萬美元. 核能三、四部機發電工程. 美國富國銀行. 5,500 萬美元. 南北高速公路二、三期機器設備 美國運通銀行 一貫作業大煉鋼廠. 美國摩根信託銀行. 200 萬美元 5,000 萬美元. 資料來源:康永欽(2001),認識在台外商銀行,第 30 頁。. (三) 1980~1997 年:互見消長期 1980 年下半年,我國經濟在遭受中美斷交之重大打擊之後,仍然有 卓越的表現,貿易地位由入超國一轉而為出超國。國際情勢方面,中國大 陸推動「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市場潛力龐大,令全球各大企業蠢蠢欲 動,而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兩岸貿易關係也在此時開始熱絡,在同文同種的 優勢下,台灣成為中國第六大貿易國,中國則是台灣第五大貿易國。 就在台灣的經濟表現遠超過政治疑慮、台灣人民財富快速增加、中國 大陸即將走向市場經濟的雙重利多加持下,台灣於是成為外商銀行積極搶 19.

(31) 進的灘頭堡。1980 年,外商銀行大舉來台設立分行,光是 1980 年一年內, 就有 6 家外商銀行開業,幾乎是過去 20 年成績的一半。在此期間,歐、 日系銀行大舉進入,而美系銀行因為母國經濟衰退反倒是開始有所調整。 1985 年,美商西雅圖第一銀行宣布退出台灣市場,從這一年開始,在台 外商銀行開始有進有出,或是進行一連串的業務重整與併購,可說是外商 銀行在台發展史上的一條重要分水嶺。 (四) 1998 年至今:動盪期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後,在台灣的外商銀行動作頻頻,考量商 機及所獲得的經濟效益,開始陸續作出撤出台灣、裁減分行、出售業務、 裁員、凍結人事等決策。而留下來的外商銀行,早期即進駐台灣,已奠下 深厚的發展基礎,也在亞洲金融風暴散去之後,展開幾個重要的國內金融 機構合併與合作案,如:花旗銀行在年與富邦銀行交換股權進行合作、2006 年 9 月底渣打銀行以現金約新台幣 405 億併購新竹商銀、2007 年 9 月荷 蘭銀行合併台東企銀、2007 年 10 月花旗銀行出資新台幣 141 億元併購華 僑銀行、2007 年 12 月匯豐銀行標下中華商銀,此外,在台灣發展 20 年 的全球最大私人銀行瑞士銀行,也將台灣定位為亞太地區前 3 大市場,決 定擴大在台規模,甚至在中南部拓點,除了刺激本國銀行的創新與進步, 也可望讓台灣整體金融業更具國際競爭優勢。 以下用表 2-5 統整上述重點: 表 2-5 外商銀行在台灣發展的歷程 時段. 期別. 簡述. 開放外商銀 行之原因. 外商銀行來 台之原因. 1959~1964 一支獨秀期. 戰後台灣只有一家 外商銀行─日本勸 業銀行。在 1964 年 以前,勸業銀行就是 外商銀行的同義詞。. 1965~1979 穩定期. 隨著美援在 1965 年 這個時期開 由於台灣經 20. 這個時期開 與台灣關係 放外銀主要 深厚、對日貿 是為了引進 易額大。 日資及促進 中日貿易。.

(32) 結束,美系外銀大舉 來台。外商銀行在這 段期間內,以每年不 到一家的速度緩慢 增加。. 1980~1997 互見消長期. 1998 至今. 動盪期. 放外銀主要 原因為引進 外資參與國 內重要經濟 建設。. 濟起飛,對美 貿易大增,美 系銀行有利 可圖。. 這個時期台 灣金融市場 愈益開放, 資金充裕, 開放外商銀 行來台主要 是為了引進 新金融商 品、風險控. 外銀見台灣 市場開放,營 運空間加 大,同時著眼 於大中華區 市場商機誘 人。. 由於 1980 年代美國 經濟力量削減,加上 台灣國民所得大 增,歐系、日系、加 澳系外商銀行紛紛 來台,美系外銀出現 合併及撤出台灣的 消長現象。 管制度及培 育本地金融 人才。 1997 年亞洲金融風 暴發生後,不分哪一 系的外商銀行或多 或少都受到波及,顯 示全球經濟已緊密 結合,互相影響。近 年來,外商銀行也大 舉併購本國銀行,拓 展經營據點。. 開放外商銀 著眼於大中 行來台主要 華區市場。 是為了引進 新金融商 品、風險控 管制度及培 育本地金融 人才。. 資料來源:康永欽(2001),認識在台外商銀行,第 22~23 頁。. 三、外商銀行在台灣的業務經營概況 外商銀行在台分行各有其經營特色,一般而言,數量最多的美系銀行(含 加拿大商,至 2008 年 3 月底止共 30 家曾在台設立分行)較為開放,作風明 快,自我調整速度也快;歐系銀行(共 19 家曾在台設立分行)主要成員來 自英國、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瑞士等五國,主要都是來自西歐國家,. 21.

(33) 對新種業務開發不像美系銀行積極,大多採取穩紮穩打策略;亞系銀行在本 質上比較類似本國銀行,業務運作等策略皆由總行裁定,業務內容偏向於貿 易、融資,對象以中小企業為主,其中的日系銀行更是與台灣關係密切。 比較外商銀行與本國銀行,在存款業務方面,外商銀行的存款對象以民 營企業為主,偏重定期存款與外匯存款;而本國銀行的存款對象則以私人為 主,以儲蓄存款占比最大。放款業務方面,以放款內容而言,外商銀行以短 期放款為主,其次為中長期放款,而本國銀行則正好相反。造成此種差異的 原因在於外商銀行在台灣的資金來源以借入款為主,不像本國銀行以存款為 主,因此形成外商銀行資金之運用偏重在對企業的短期借款(于宗先、劉克 智,1985)。 外商銀行在台業務經營的另一主要特色即是以外匯業務為主,除了企業 之押匯、匯兌業務及其他外匯業務外,更扮演著兩岸通匯的橋梁。依據我國 政府頒布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台灣地區金融機構及其 海外分支機構,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與大陸地區之法人、團體、其他機 構或其海外分支機關有業務上直接往來;另外,依據財政部訂定的「台灣地 區與大陸地區金融業務往來許可辦法」,允許台灣地區銀行之海外分支機構 得與外商銀行在大陸地區之分支機構、大陸地區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及在海外 之大陸地區法人、團體、其他機構、個人為金融業務往來,因此兩岸通匯業 務大多交由外商銀行辦理(張紹台、王偉芳、胡漢揚,2005)。 2005 年所有 36 家在台的外商銀行稅前盈餘為新台幣 200.83 億元,其中 光是花旗銀行一家就賺了超過新台幣 103 億元,占比超過 5 成;若是將四大 外商銀行的稅前盈餘加總,更占全體外商銀行的 76.31%,顯示外商銀行在 台發展的情況愈趨極端,相信在近兩年的併購案整頓完畢之後,情況會更加 明顯。但是若以資產報酬率(ROA)來排名,可以發現一些小型外銀也擠入 的排行榜之中,這是由於這些銀行在台的業務多以貿易融資等商業銀行業務 22.

(34) 為主,這種業務的特性在於不需要龐大的資產(放款)去經營,因此其每一 塊錢的資產產生的稅前盈餘比率較為出色,例如美聯銀行在台灣只做出口押 匯等貿易融資業務。 表 2-6 2005 年在台外商銀行稅前盈餘前十名 排名. 銀行名稱. 稅前盈餘(新台幣百萬元). 1. 美商花旗銀行. 10,315. 2.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 1,995. 3. 荷商荷蘭銀行. 1,870. 4. 英商渣打銀行. 1,146. 5. 美商美國銀行. 939. 6. 日商瑞穗實業銀行. 891. 7. 德商德意志銀行. 722. 8. 法國東方匯理銀行. 649. 9. 日商三菱東京日聯銀行. 528. 10. 美商摩根大通銀行. 506. 資料來源: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統計室(2005),金融業務統計輯要。. 表 2-7 2005 年在台外商銀行資產報酬率前十名 排名. 銀行名稱. 資產報酬率(%). 1. 加拿大商多倫多道明銀行. 8.46%. 2. 美商美聯銀行. 4.83%. 3. 美商道富銀行. 4.58%. 4. 美商美國紐約銀行. 4.34%. 5. 斐商標準銀行. 2.60%. 6. 美商花旗銀行. 2.06%. 7. 美商美國銀行. 1.73%. 8. 日商三菱東京日聯銀行. 1.58%. 9. 加拿大商豐業銀行. 1.40%. 10. 日商瑞穗實業銀行. 1.38%. 資料來源: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統計室(2005),金融業務統計輯要。. 外商銀行由於市占率比不上本國銀行5,資產也不若本國銀行雄厚,外 商銀行的台灣分行只好採取利基策略,提升報酬率。有些外商銀行只專注投 5. 根據 2005 年的統計資料,外商銀行在台灣的存款市場占有率為 4.63%,放款市場占有率 為 2.73%。 23.

(35) 資銀行業務或衍生性金融商品業務,重點放在企業金融部分;東南亞的外商 銀行則專注於服務在台的外勞;而外商銀行投入消費金融業務的屈指可數, 如花旗銀行、渣打銀行、匯豐銀行、美國運通銀行等,這是由於消費金融業 務強調的是服務據點的密集串連,在限制外商銀行設立分行以及本國銀行的 強烈競爭下,消費金融市場的開拓對於外商銀行而言是非常艱鉅的。一般而 言,外商銀行在台分行必須以有限的資源(分行家數少、可貸放資金少)來 創造獲利,因此通常其經營績效較本國銀行為佳。但是由 2005 年的統計數 據來看,仍有 1/4 的外商銀行處於虧損狀態,可知外商銀行在台分行間的表 現大相逕庭。 外商銀行在我國的經濟金融發展上,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美援終止 之際,外商銀行引入大量資金貸放國內工商業,帶動台灣經濟起飛(康永欽, 2001)。接著,外商銀行憑藉總行的強力支援,經營網路遍布全球,也擁有 較為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外匯的專業經驗也較本國銀行豐富,加上不斷推 陳出新的金融商品以及服務,如花旗銀行領先推出的無人銀行、快速提存自 動櫃員機、貴賓理財中心、照片信用卡,渣打銀行推出的現金紅利回饋、晶 片卡,荷蘭銀行首創的信用卡結合理財功能等,都帶動台灣金融業一波波的 高潮(張紹台、王偉芳、胡漢揚,2005)。此外,這些外商銀行更為台灣培 養一批批具有最新國際金融知識的人才,帶動國內銀行界與外商銀行界在金 融實務上的交流,對我國金融市場不僅帶來衝擊,更對促進我國金融自由化 與國際化有相當大的助益。. 24.

(36) 第四節、企業經營績效指標 組織績效是組織全部作業流程與活動所累積的最終結果(Robbins, 2002)。學者 Chakravarthy(1986)指出企業評量績效可以使用傳統的獲利 率、成長率等客觀衡量指標(objective measure) ,以及組織利害關係人之滿 意度、意願等主觀指標(subjective measure) 。而 Steers(1986)則提出企業 在選擇績效衡量指標時可以是單一指標(univariate measure)或是多重指標 (multivariate measure) 。此外,更常見的績效衡量指標之分類是區分為財務 性指標與非財務性指標兩大類。財務性指標包括投資報酬率、資產報酬率、 股東權益報酬率、純益率、營業收入淨額、每股盈餘、營收成長率等;非財 務性指標則有市場占有率、品牌知名度、產品品質、員工/顧客滿意度等。 關於企業績效指標之使用,本節將以財務性指標與非財務性指標作為分 類依據,將歷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於績效衡量的指標之選擇進行整理: 一、 財務性指標 學者 Carpano、Chrisman & Roth(1994)在研究多國籍企業的策略與績 效關係時,使用投資報酬率及營收成長率作為績效的指標。徐佳銘(1993) 也以台灣的多國籍企業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台灣的多國籍企業多偏向採用 財務性指標來評估本身績效,最常用的指標為投資報酬率、營收成長率、純 益率與營業收入淨額。 針對銀行業的研究部分,曾雲蘭(1992)以 1988~1990 的 23 家本國銀 行為樣本進行研究,將常用的 16 種財務指標以因素分析法萃取出 5 項經營 績效變數,分別命名為:資本適足性、安全性、獲利性、流動性與效率性。 影響銀行資本適足性之主要因素為銷售成長率、所有權型態;影響其安全性 之因素為銀行規模、銷售成長率、分支機構數;影響其獲利性之因素為所有 權型態、放款組成、ATM 數目;影響其流動性之因素為銀行規模、銷售成 25.

(37) 長率、放款組成、ATM 數目;影響其效率性之因素為銀行規模、放款組成。 Arshadi & Lawrence(1987)針對美國 438 家新成立的銀行進行研究,並以 這些銀行之總資產報酬率、規模大小以及員工人數當作其績效變數之操作性 定義。沈中華(2002)採用美國統一金融機構評等制度(Uniform Financial Institution Rating System,UFIRS)評鑑銀行績效的方法來評估銀行之績效, 分別是以下 5 種條件:資本、資產、經營管理、盈餘、流動性,簡稱 CAMEL; 而其中就有四項條件是屬於財務指標。 二、 非財務性指標 許世川(2005)在研究多國籍企業進入模式、進入時間與經營績效的關 係時,採用市場占有率及投資滿意度當作績效指標。Choi & Mueller(1992) 於其研究後發現非財務性指標如市場占有率、產品品質、員工士氣與地主國 關係對於公司的長期營運十分重要,因此建議企業將這些非財務性指標納入 績效評估的項目。吳誌雄(1991)在探討台灣電子資訊產業進行策略聯盟的 績效研究中,亦使用聯盟的目標達成程度與對聯盟運作之滿意程度兩項非財 務性指標評估績效。鄭竣文(1994)比較中、美、日在台企業之經營績效, 使用的非財務性指標更為豐富,包括品牌知名度、企業形象、資訊之掌握能 力、目標達成率、顧客滿意度以及員工生產力。 探討銀行業績效指標的相關研究中,Berger & Yong(1997)認為在衡量 銀行績效時,應同時考慮不良放款的部分。黃俊誠(2004)研究台灣上市櫃 的 14 家金控公司之子銀行後,亦發現逾放比率會影響銀行的績效。. 第三章 模型與假設建立. 26.

(38) 第一節、研究架構 以往學者對於多國籍銀行的研究大多關注在其進行海外投資的原因 (Deyoung & Nolle,1996;Goldberg & Johnson,1990;Grosse & Goldberg, 1991;Heinkel & Levi,1992;Hultman & McGee,1989;Tschoegl,1986; Miller & Parkhe,1998;Sabi,1988) ,而且大部分存在的文獻不論是討論美 國的多國籍銀行海外投資的原因,或是美國境內的多國籍銀行研究,多是以 美國的資料為主。此外,關於探討多國籍銀行的既有文獻也有很大部分在討 論跨海投資的外商銀行子公司與當地銀行的績效比較(Hasan & Hunter, 1996;Seth,1992;Nolle,1995) 。詹吉惠(2006)曾利用2004~2006三年橫 斷面的資料研究影響在台外商銀行績效差異的原因,但是本研究認為選取重 要關鍵時點為研究的依據,此舉將可對所欲研究的問題更具有重要的特殊意 義,因此其研究結果仍值得再深入研究。 是故本研究針對Dunning的OLI架構中所提之三個構面去思考,將可能 影響多國籍企業子公司經營績效差異的因素放入模型中進行研究,藉由2000 年與2005年兩個時點的資料進行分析,試圖利用在2001年台灣正式通過「金 控法」之前與之後的不同時點比較,確認出影響外商銀行在台分行經營績效 的關鍵因素。此外,本研究並特別加入多國籍企業子公司進入市場時間先後 的變數,透過統計資料的分析,了解進入市場時間先後對於外商銀行在台分 行的績效差異是否也有顯著的影響。 本研究乃根據第一章研究背景之論述與動機的引發,依據研究目的,經 相關文獻的探討後,而形成本文之研究架構(如圖 3-1)。. 27.

(39) 母公司自擁優勢 z z z z. 海外投資經驗(H1) 公司規模(H2) 風險偏好(H3) 獲利能力與經營效 率(H4). 內部化優勢 z 對於子公司的運作 採集中控制策略 (H5). 在台分行績效 區位優勢 z 本國客戶(H6) z 國內外利率差距 (H7) z 文化距離(H8). 進入時間 z 進入台灣延遲月數 (H9). 圖 3-1 研究架構 圖 3-1 本文之研究架構 28.

(40) 第二節、研究假設 一、 母公司自擁優勢與經營績效 (一) 海外投資經驗 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具有一定的風險,因為對於地主國經濟、法律、 文化、社會的不熟悉,使得多國籍企業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往往缺乏資訊, 以致容易產生資源錯置、訴訟糾紛、文化衝突與偏離實際需求等風險, 進而導致投資失敗收場。輕則血本無歸,嚴重可能導致官司纏身或是傷 害公司名譽。因此,國際投資經驗愈多的企業,愈能從先前的經驗中獲 得海外投資的有形與無形資源,進而獲得較高的績效表現(Hymer, 1976)。學者 Newbound 等(1978)的研究也發現英國的小型企業若能在 投資之前能在海外市場從事其他相關活動,則其整體海外投資的表現會 明顯較佳。 因此,海外投資經驗可以被視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經驗知識累積 愈多,對於企業進行海外資源投入決策的助益也就愈大,所以不論是經 由特定地主國或是其他國際市場的營運知識與經驗,皆可以增強多國籍 企業早期確認市場的能力,並且降低對於環境的不確定性,並且可以增 加決策速度,領先其他競爭者(Davidson,1980;Tan & Vertinsky,1996)。 此外,對於多國籍企業而言,第一次在海外新市場進行投資,在組織結 構上對於母公司與海外子公司的溝通聯繫管道可能尚未建立或是暢通, 以及較難以去形成網路連結彼此共享資源,讓子公司難以去獲得較佳的 報酬(Kogut,1983)。因此本研究認為,多國籍銀行擁有豐富的國際營 運經驗對於其在台分行的績效會有正向關係。 H1:多國籍銀行的國際營運經驗愈豐富,則其在台分行的績效表現愈佳。. 29.

(41) (二) 公司規模 公司規模大的企業通常比小規模企業對於外在環境的適應力要強,這 是因為通常他們本身有較為豐富的內隱資源(例如:易吸引好的人才、良 好的供應鏈關係)及外顯資源(例如:密集的營運網路、豐厚的財務資源) , 也較容易獲得政府的支持。一般認為,多國際企業進行海外投資活動,需 要較高的固定成本以及需要承擔較高的風險,所以規模大的企業較有能力 及寬裕資源去承擔海外投資的高成本與高風險(林奕任,2005) 。Boyd & Runkle(1993)認為規模大的母公司可以獲得規模經濟的效益,因此能夠 有效地降低成本與獲得市場相關資訊。學者 Ursacki & Vertinsky(1992) 於實證研究也發現多國籍企業母公司的規模大小與海外子公司的規模以 及績效有正向關係。因此本研究認為,多國籍銀行的規模大小與其在台分 公司的績效會有正向關係。 H2:規模較大的多國籍銀行其在台分行的績效,將比規模較小的多國籍 銀行在台分行的績效表現更好。. (三) 風險偏好 雖然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可以帶來許多好處,但是亦有其風險。企業 進行國際化的風險與成本列舉如下(方至民,2006): 1. 當地市場適應之成本 由於國家文化、社會、經濟體制與法律規範的差異,企業必須承擔 當地市場適應的成本。例如:製作當地之文字說明書、合乎當地文化習 俗的廣告宣傳、依照當地產業規格及法規修改產品等。 2. 地主國政府干涉之風險 舉凡多國籍企業的投資行為皆會受到地主國政府程度大小不一的干 預或限制。例如:投資許可的審核、強制徵收等。 30.

(42) 3. 跨國營運之風險 跨國營運風險一般而言分為兩種,其一是操作性風險,例如:價格 控制、當地基礎設備不良等;其二是移轉風險,例如:外匯轉換或是外 匯管制等。 4. 跨國營運整合與協調之成本 協調與整合發生在總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由於多國籍企業的價值鏈 活動散佈在全球各地,因此企業必須就生產、研發、銷售、行銷等活動 進行協調與整合。 學者 Ursacki & Vertinsky(1992)針對日、韓兩國銀行進入美國市場 之時機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實證結果發現,銀行之風險偏好程度與進入 時機決策具有正相關,即風險趨避程度愈高就會愈晚進入市場;而 Robinson & Fornell(1985)根據其研究結果發現早期進入者平均擁有 29% 的市場占有率,早期跟隨者為 16%,晚期進入者則只有 11%,也就是愈 晚進入市場所能獲得的先行者優勢就會遞減。因此本研究認為,多國籍 銀行母公司的風險趨避程度對於其在台分公司的績效會有負向關係。 H3:多國籍銀行母公司的對於風險的趨避程度愈低,其在台分行的績效 將表現愈好。. (四) 獲利能力與經營效率 多國籍銀行的獲利能力與經營效率皆隱含在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之 中(余德培、李長風,1985)。企業進行國際化的原因之一即為盡量發揮 公司所擁有的特殊資產與能力的價值(鄭竣文,1994),在企業掌握關鍵 技術、資源與經營效率時,將會進行有形及無形資源的移轉,協助子公 司的經營及運作。Yip et al.(2000)更發現,當多國籍企業進入海外市場, 呈現的即是企業本身特定的資產及能力與當地資源的結合,可以因此增 31.

(43) 強競爭優勢,超過或是趕上地主國競爭者的競爭地位。多國籍企業母公 司藉由本身優勢資源、技術的移轉,將能協助子公司獲利,也能降低本 身進行海外投資的風險。因此本研究認為,多國籍銀行母公司本身的獲 利能力與經營效率對於其在台分公司的績效會有正向關係。 H4:獲利能力與經營效率較佳的多國籍銀行,其在台分行的績效,將比 獲利能力與經營效率較差的多國籍銀行在台分行的績效表現更好。. 二、 內部化與經營績效 (一) 對於子公司的運作採集中控制策略 當多國籍企業身處海外市場,成本優勢以及業務關係皆不如當地競爭 者時,這些多國籍企業必須憑藉著其本身較當地的競爭者優越的資產與 能力去賺取經濟租(Agarwal & Ramaswami,1991;Hood & Young,1979) 。 因為台灣法規的限制,來台的多國籍銀行通常在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性 與經營績效方面舉足輕重,相較於台灣的銀行自然經驗較為豐富、產品 較富創新性以及人才更為充足,可以有效對抗台灣本土銀行的競爭,因 此母公司對於台灣分行的資源分配以及政策決定會傾向集中控制。此 外,由於海外投資具有相當程度的風險,子公司往往需要母公司去協助 發展新產品、簽定合約、建立經濟規模、與當地政府往來等,因此隨著 投資風險的增加,母公司對於子公司的控制程度也會增加。綜合以上, 本研究認為,多國籍銀行母公司對於海外子公司運作上採取集中控制的 策略,對於其在台分公司的績效會有正向影響關係。 H5:多國籍銀行若能對於海外子公司展現集中控制的策略,則其在台分 行的績效將會表現更好。. 32.

(44) 三、 區位優勢與經營績效 (一) 本國客戶 Lee & Chen(2003)以紡織業和電子業的實證研究中發現追隨客戶 (follow-the-client)是企業進行國際化的其中原因之一。Johanson & Vahlne (2003)亦提到企業進行國際化以及海外擴張的結果,其中即包含與顧客 建立關係以進行發展。學者 Sabi(1988)針對 1975~1982 年間 23 家在新 興市場進行投資的多國籍銀行做研究,發現多國籍銀行為了維繫與本國客 戶的關係,同時也因為能提供本國客戶獨特的知識與專屬的服務,因此當 本國客戶至海外進行投資時,多國籍銀行將會追隨客戶進行國際化,以獲 取利潤。Miller & Parkhe(1998)則是針對美國銀行的海外擴張行為做研 究,結果亦顯著發現美國銀行跟隨本國多國籍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行為。 Metais(1979)曾經形容銀行到海外去服務本國客戶,就像是地心引力, 引力可從三方面解釋:第一是海外當地的銀行服務外資企業的條件極差; 第二是銀行跟著客戶去海外可以減少業務落到當地銀行的可能;第三是銀 行跟著客戶至海外可以進一步探索已累積出的國際化優勢,與客戶互蒙其 利。根據第二章所討論企業進行國際化的動機,不論是被動追隨客戶到海 外投資,還是主動搶先客戶在海外佈局,都是因為可以藉由維繫與加強與 原有顧客的關係,而能獲取利益之故。因此本研究認為,多國籍銀行的母 國若有較多企業投資台灣,則多國籍銀行在台分行將會有更好的績效表 現。 H6:在台灣投資愈多的國家,則來自該國的多國籍銀行在台分行將會有 愈佳的績效。. (二) 國內外利率差距 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是經營存、放款業務,賺取利息收支的差距。此 33.

(45) 外,若是要衡量在一個國家或地區進行投資的報酬率高低,對於銀行而 言,金融性資產的報酬就是利率(Sabi,1988)。因此,如果多國籍銀行 國內外放款利率差距的觀點來看,當國內外放款利率差距愈大,顯示多 國籍銀行在地主國從事放款業務可以獲得的報酬愈高(余德培、李長風, 1985)。Hymer(1960)的 FDI 理論亦將利率差距視為影響多國籍企業進 行海外投資的驅動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認為,多國籍銀行母國的金融 市場平均利率與台灣的平均利率差距愈大,則多國籍銀行在台分行的績 效表現將會愈好。 H7:與台灣利率水準差距愈大的國家,則來自該國的多國籍銀行在台分 行將會有愈佳的績效。. (三) 文化距離 國家文化指的是一個國家之內的人民所共同具有的心智型態,因而可 以與其他國家的人民加以區別(Hofstede,1993)。國家文化會影響一國 人民的價值觀,而根據消費者行為學的觀點來看,人民的價值觀進而影響 他們對事物的態度,其態度又進而影響了他們外在表現的行為,這些行為 最終塑造出每個國家獨特的社會、政經環境,甚至於是法律的制定也深受 國家文化的影響。根據 Uppsala 大學的調查結果發現,不同國家之間存在 一種心理距離(psychic distance),此種心理距離即代表著企業對於海外 市場特性的不確定程度。學者 Bendix(1956)、Lincoln、Hanada & Olson (1981)指出,國家文化距離代表著組織與管理實務上的差異,也代表著 員工預期的不同,這些都可以轉化成企業的成本與不確定性的增加。因此 本研究認為,多國籍銀行的母國與地主國的文化距離愈小,就代表必須承 擔的相關有形成本及不確定性風險愈小,則多國籍銀行在台分行的績效表 現將會較佳。 34.

(46) H8:與台灣文化距離差距愈小的國家,則來自該國的多國籍銀行在台分 行將會有愈佳的績效。. 四、 進入時間與經營績效 以進入時序做為進入策略觀點的學者,認為在不同的進入時序會使企業 獲得不同的市場資源承諾。學者 Levitt(1965)認為時間的選擇是一種策略 行為,因此速度乃是決定公司績效的重要策略因子。市場先進者(first-mover) 由於在規模經濟、技術因素、採購、市場需求等方面可以取得先機,因此可 以獲致較好的績效(Biggadisk,1976;Robinson & Fornell,1985;Lambkin, 1988;Pan & Chi,1999)。但是也有另一派支持後進者優勢(later mover advantage)的學者對於進入時間與績效的關係持有相反的看法(Liberman, 1987;Shankar、Carpenter & Krishnamurthi,1998) 。總結兩派的爭論,方至 民(2006)指出雖然先進者與後進者各有其優勢,但是即使作為後進者,時 間亦不能太晚而成為最後一個進入者,因為對於最後一批進入者而言,各種 環境態勢早已確定、教育成本早已消失、相關產業佈局早已完成,後進利益 已經是非常少了。因此本研究認為,愈早進入台灣市場的多國籍銀行,可以 享有較多的先進者優勢,其在台分行的績效表現將會較佳。 H9:愈早進入台灣市場的多國籍銀行,則其在台分行將會有愈佳的績效。. 35.

(47)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台灣的外商銀行作為樣本,藉由蒐集各家銀行的上述變數作為 本研究的分析依據。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統計,2000 年台灣地區共有 39 家外商銀行來台設立分行,2005 年僅剩 36 家。而依據 次級資料蒐集的結果,本研究在 2000 年的模型中計使用了 37 個樣本,2005 年的模型則是使用了 33 個樣本去進行分析。 本研究的研究變數共計有 9 個自變數與 2 個應變數。自變數可以區分為 四組,分別是依照 OLI 架構建立的自擁優勢變數(4 個)、內部化優勢變數 (1 個)以及區位優勢變數(3 個) ,另外再加上 1 個進入時間變數。應變數 則是 1 個外商銀行在台分行的財務績效指標(稅前淨利)與 1 個非財務績效 指標(放款市場占有率)。本次研究所使用的變數,除了「母公司的支援程 度」是委請專家評等之外,其餘變數的資料來源皆是次級資料。例如:母公 司資產總額、資本適足率、營業淨利率、獲利來自海外子公司比重均是由各 家多國籍銀行公開的財務報表中所獲得;多國籍銀行母國對台灣的 FDI 金額 在中華民國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的統計年報中有詳細記載;台灣與多國籍 銀行母國的年度平均基本利率在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出版的『中華民國金融 統計月報』中亦有記錄;中華民國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出版的『中華民國 台灣地區基本金融資料』中詳列了外商銀行在台分行經理人國籍資料以及來 台設立分行的時間;文化距離的計算則是使用了 Hofstede 在 1984 年的研究 結果作為計算的依據。.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banks’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 on their risk and profitability in Taiwan.We takes quarterly data of 37 commercial banks, covering the period

The study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ownership structure, board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ncial distress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verall, this paper

Feedback from the establishment survey on business environment, manpower requirement and training needs in respect of establishments primarily engaged in the provision of

“Tests of an American Option Pricing Model on the Foreign Currency Options Market.”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2, No.. Bogle on

推 荐 期 刊 :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 Consumer choice behavior in online and traditional supermarkets: the effects of brand name, price, and other search attribu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Slater (1990), “The Effect of a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rofitabi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4, pp. (1999), “Green Competitiveness,”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三信商業銀行 Cota Commercial Bank 新竹國際商業銀行 Hsinchu International Bank 台灣工業銀行 Industrial Bank of Taiwan 台灣新光商業銀行 Shin Kong Commercial Bank 中央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