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FDI來源效應與經濟成長-跨國實證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FDI來源效應與經濟成長-跨國實證分析"

Copied!
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高雄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FDI 來源效應與經濟成長—跨國實證分析 FDI-of-Origin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ross-Country Panel Data. 研究生:邵柏齊 撰 指導教授:李 揚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2) 謝辭. 很快的,研究所時光隨著最後一個暑假的開始,走入了尾聲!回首兩年,所有埋首 於報告、論文的艱辛過程,與師長同學相處的歡樂片刻,漸漸成為我生命中一段難以抹 滅的美好回憶。 李揚老師,豪氣的性格、豐富的學識,領我進入學術領域的殿堂,養成我做學問該 有的態度,也使我了解酒量與做學問能量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老師對學術的熱忱, 讓我體悟到唯有堅持自身的信念並專心一致,才能在自己的人生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深深的感謝老師! 感謝父母,對我的任何想法、做法始終支持,彷彿是一股力量、一面牆、一雙厚實 的手,在我跌跌撞撞的人生,成為我堅實的後盾、強而有力的依靠。沒有父母給我的力 量,一切都將變得更加艱辛、困難! 研究所一起奮戰的好友們,在我快樂的時候你們一起分享我的快樂,在我失意的時 候,你們一起分擔我的憂傷。難忘與你們共同奮鬥的每分每秒,也永遠記住每一次的橋 牌時光,是你們讓我有能力完成我的論文及充滿挑戰的研究所時光。 一個階段的結束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謝謝所有人的幫助、支持,我將帶著你們對 我的期望,成功的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柏齊 謹誌 2009 年 7 月.

(3) FDI 來源效應與經濟成長—跨國實證分析. 指導教授:李. 揚 博士. 國立高雄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學生:邵柏齊 國立高雄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摘要 相異來源的海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可能帶給地主國 不同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而這些外溢效果最終將對地主國經濟發展產生不 一致的影響。本文以 81 個開發中及已開發國家之跨國追蹤資料(Panel Data)進行 研究,欲了解相異來源的 FDI,在進入地主國從事投資活動時,是否會因來源不 同而造成相異的外溢效果,進而對一國經濟成長產生不同的衝擊。實證結果發 現,當 FDI 來源不同時,確實會對地主國的經濟成長產生不同影響。源於已開發 國家的 FDI 所帶入之就業、技術等正向外溢效果,可能大於其所造成之技術攫 取、市場攫取等負向外溢效果,因而促使地主國的經濟發展與來自已開發國家之 FDI 間存在正向關係。相反的,源於開發中國家之 FDI 可能因為對技術、人才等 需求所產生的技術攫取效果大於其所帶入之正向外溢效果,造成地主國之經濟發 展與來自開發中國家之 FDI 存有負向關係。同時我們也發現,一國經濟成長和該 國人力資本、勞動力素質、基礎建設、貿易開放程度均存在緊密關係。. 關鍵字:海外直接投資、外溢效果、來源.

(4) FDI-of-Origin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ross-Country Panel Data Advisor:Dr. Yang Li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Student:Po Chi Shao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Abstract The different source of 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may bring different kind of spillover effect, and these spillover effects will have dissimilar impact to economic growth of host countr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ifferent source of FDI whether it brings the same spillover effect or not, we use panel data to discuss it, and the data are consisting of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y from 81 countries. In the empirical result, we find that different source of FDI really cause dissimilar influence to nation’s economy. The FDI from developed country bring positive spillover effect to host country, and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inward FDI from developed country. In contrast with spillover effect from developed country, the FDI from developing country will cause negative economic growth to host country. Because of the FDI from developing country have negative spillover effect like skill-stealing effect; it may influence the economic growth of host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we find that the human capital, labor quality, infrastructure and trade openness are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f nat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FDI; spillover; sources.

(5) 目錄 第一章 序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 海外直接投資理論 .......................................................... 6 第二節 海外直接投資與經濟成長 ............................................... 9. 第三章 研究假說與研究方法 ........................................... 16 第一節 研究假說與研究架構..................................................... 16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22. 第四章 實證分析與討論 ....................................................... 27 第一節 資料來源及變數說明......................................................27 第二節 實證分析 ....................................................................... 28 第三節 討論............................................................................... 32 第四節 政策意涵 ....................................................................... 34.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 ....................................................... 40 第一節 結論............................................................................... 40 第二節 未來研究 ....................................................................... 41. 參考文獻........................................................................ 42 附錄一 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 47.

(6) 表目錄 表 1 2000- 2007 FDI 流入量 ............................................................. 2 表 2 1995-2007 年國家監管變化 ...................................................... 3 表 3 OLS、固定效果模型、隨機效果模型比較............................. 23 表 4 變數說明 ................................................................................ 27 表 5 變數之敘述統計 ..................................................................... 29 表 6 所有變數固定效果分析 .......................................................... 30 表 7 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之固定效果分析.................................... 31 表 8 2008-2009 財貨市場效率及全球競爭力指數 .......................... 37 表 9 2008-2009 開發中國家財貨市場效率及全球競爭力指數 ....... 38.

(7) 圖目錄 圖 1 研究架構 ...................................................................................................... 21.

(8) 第一章. 第一節. 序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全球化的浪潮下,海外直接投資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在一國經濟成長 上所扮演的角色愈形重要,其所產生的外溢效果 (spillover effect) 則更是影響一國經濟 發展的關鍵因素。然而FDI所產生的外溢效果是否一致?實則不然。其可能的原因在於 各國特性的不同造成國與國之間存在許多差異,使得各國企業所擁優勢亦不相同,也讓 各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動機和需求相異,如此將可能對地主國經濟發展產生不一致的影 響。如來自技術先進國家之FDI,可能因為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對天然資源的需求等 而進入其他國家投資;而來自技術較不發達之國家,可能對高階技術之需求、對人才之 需求、對新知識新技術之需求而進入其他國家投資。不同來源之FDI因不同投資動機進 入他國投資,帶入有形無資產及就業機會外,同時可能帶入正向外溢效果直接或間接的 促使一國技術進步、效率提升、經濟成長 ( Liu et al., 2000; Görg and Strobl, 2001; Caselli and Coleman, 2001; Huang, 2004; Hahm and Heo, 2008 ),或是負向外溢效果對地主國經 濟發展造成衝擊 (Aitken and Harrison, 1999; Girma et al., 2001; Hu and Jefferson, 2002; Tian, 2007) 。當FDI的正向外溢效果大於負向外溢效果時,則對地主國經濟成長有正面 的幫助,反之,當其負向外溢效果大於正向外溢效果,則會對經濟發展有負向影響。故 本研究擬藉由各國家之海外直接投資流入量資料,探討不同來源FDI對地主國的經濟成 長是否會帶來相異的影響。 聯合國出版的 2008 年世界投資報告中提到,全球 FDI 的流入量在經過連續四年的 持續成長後,於 2007 年達到另一個新的高峰,超越了 2006 年所創下的紀錄。表 1 顯示 2007 年的全球 FDI 流入量約為一兆八千三百三十萬美元,較前一年增加約四千兩百億 美元,成長率近 30%。而自 2000 年起,全球 FDI 流入量持續下滑,直到 2004 年才開 始一連四年的連續成長,並於 2007 年達到高峰。從表中也可看出 2007 年進入已開發國 家的 FDI 高達一兆兩千四百七十萬美元,仍占 FDI 流入量的大宗。而開發中國家的 FDI 1.

(9) 流入量雖然與已開發國家之 FDI 流入量仍有不小的差距,但可知流入開發中國家之 FDI 呈現持續穩定成長的狀態。報告同時指出已開發國家因大量的 FDI 進入,使其在經濟 發展上有強勁的表現,而開發中國家則同樣因為 FDI 的進入,使得 2007 年的整體經濟 發展較往年更佳。表 2 則指出許多國家在監管外國投資項目上,有持續放寬的現象,營 造更開放的投資環境以吸引更多 FDI 進入,期望促使經濟發展有更佳之表現。. 表1 世界. 2000- 2007 FDI 流入量 成長率 (%). 已開發 經濟體. (單位:百萬美元) 成長率 (%). 1,134,572. 開發中 經濟體. 成長率 (%). 2000. 1,398,182. 256,616. 2001 2002. 824,444 625,167. -41.03 -24.17. 600,273 442,883. -47.09 -26.21. 214,409 171,009. -16.44 -20.24. 2003. 561,056. -10.25. 361,055. -18.47. 180,108. 5.32. 2004 2005. 717,695 958,697. 27.91 33.57. 403,687 611,283. 11.80 51.42. 283,641 316,444. 57.48 11.56. 2006. 1,411,018. 47.18. 940,861. 53.91. 412,990. 30.51. 2007. 1,833,324. 29.92. 1,247,635. 32.61. 499,747. 21.01. 資料來源: 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2008世界投資報告》. 然而當各國熱切歡迎FDI進入的同時,是否可確定來自不同國家、相異來源的FDI, 確實能促進地主國的經濟發展而非對經濟成長造成負向衝擊?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 FDI對地主國經濟發展除可能帶來正向幫助外,亦可能出現反向衝擊。為何FDI帶來的 影響不一致?我們認為可能的原因在於FDI源於不同國家,在種種不同的條件下使得 FDI會對地主國的經濟成長產生不同影響。 Robbins (2003) 和 Hill (2004)指出國與國間 可能存在結構性的差異,因為不同國家所擁有的社會文化、風俗習慣、政治經濟、技術、 制度、法律、資源、教育程度等許多層面,均呈現相當程度的差別,這些差別造成各國 結構上的差 異,使得 多國籍企 業(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MNE)所 擁有的自 擁優勢 (ownership advantages) 不盡相同,也讓這些MNE會在不同的動機及需求驅使下去從事 海外投資活動,尋求有利的發展,因此對地主國經濟發展有不同影響。 2.

(10) 一些著名理論提到MNE會因不同原因進行海外投資,如 Dunning (1993, 1998)的折 衷典範 (Eclectic Paradigm) 理論中,認為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國際化的行為主要是由於 自擁優勢、內部化優勢 (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s ) 、區位優勢 (location advantages) 所 致。以內部化而言,當廠商在地主國自行製造產品的成本小於代理或授權的成本時,廠 商會傾向海外投資。區位考量上,若地主國擁有較豐沛的天然資源、素質較高的人力、 更開放的貿易制度或是其他優於母國的條件,則進行海外投資亦為較佳的選擇。Vernon (1966,1979) 的產品生命週期理論 (Product Cycle Theory) 指出,新產品會先存在於技術 進步的先進國家,為技術密集的生產。而隨著產品逐漸成熟、國內市場飽和,產品將逐 步轉移到其他先進國家,形成資本密集的生產。最後產品進入標準化階段,面對價格競 爭、成本壓力,故需以勞力密集生產,此時多半在工資低廉的開發中國家生產。由理論 知,廠商會因產品各個階段發展程度的不同,在各國的相異優勢下,進行不同動機的海 外投資。其他如 Hymer (1960) 的產業組織理論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O)、Buckly & Casson (1976)《跨國公司的未來》一書中提出的內部化理論 (Internalization theory) 等, 都對企業海外投資行為提出精闢見解。 表2 1995-2007年國家監管變化 實行改革 國家數. 監管變化項目. 較有利的. 較不利的. 監管變化項目. 監管變化項目. 1995 1996. 63 66. 112 114. 106 98. 6 16. 1997 1998. 76 60. 150 145. 134 136. 16 9. 1999. 65. 139. 130. 9. 2000 2001. 70 71. 150 207. 147 193. 3 14. 2003. 72. 246. 234. 12. 2003 2004. 82 103. 242 270. 218 234. 24 36. 2005. 92. 203. 162. 41. 2006 2007. 91 58. 177 98. 142 74. 35 24. 資料來源: UNCTAD 2008 年世界投資報告 3.

(11) 故本文欲了解不同來源的 FDI,其所產生的外溢效果對地主國的經濟發展是正向地 刺激其經濟成長,或是反向衝擊經濟成長。本研究將透過實證分析探討 FDI 來源效應 對一國經濟成長是否存有不一致的影響。.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學者們在 FDI 與經濟成長的相關議題之研究上,以不同的資料、研究方法、觀點、 研究工具探討 FDI 外溢效果與經濟成長間的關係,及 FDI 在地主國經濟成長上扮演的 角色。然在過去各類不同議題的 FDI 研究中,甚少著墨於不同來源 FDI 對地主國經濟 成長之影響。因此透過本文研究,欲探討不同來源的 FDI 對地主國經濟成長是否扮演 著相同或是不同的角色?並針對結果提出可能的原因加以分析。.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架構首先為序論,了解此次研究之動機與目的,接著於第二章中,藉由文 獻回顧了解過去研究中 FDI 對經濟成長之影響;第三章則針對研究方法及假說之設立 作一詳細論述;第四章為實證結果之討論、分析並給予政策建議;最後,第五章為結論 及未來研究。. 4.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 (IMF) 定義,所謂的 FDI 表示在投資人以外的國家所經營的企 業,並持續獲得利益的一種投資行為。其目的在於對該企業的經營管理,同時對企業經 營具有決策權,且 FDI 的母公司需持有子公司 10%以上的普通股或表決權,如此方可 稱之。一般而言,多國籍企業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MNE)常為 FDI 的主要執行媒介, 藉由對地主國的直接投資行為,促成資本在國與國間流動。過去許多的研究對 MNE 的 海外直接投資活動,作出精闢詳盡的探討,深入研究 FDI 的形成及對國際企業發展造 成之影響。接著大量的研究進一步分析 FDI 產生之外溢效果對企業之生產力、競爭力 和對一國經濟發展,帶來正向幫助、反向衝擊或是不存在影響。本章節首先將彙整著名 之海外直接投資理論,以探討 FDI 發展歷程。接著將回顧海外直接投資對經濟成長影 響之文獻,了解 FDI 於一國經濟發展上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節. 海外直接投資理論. 海外直接投資的研究經過學者們不斷深入分析探討,已形成堅實理論,並進一步 成為了解國際企業從事跨國投資行為的基礎。MNE 往往會因為不同的原因、動機而向 海外市場前進,藉由進入其他國家投資而滿足需求並強化自身不足之處。 Hymer(1960)於探討跨國公司之投資決策,發現位於相同產業間之企業,當其擁有 較強大之專屬優勢(firm- specific advantage),如管理技能、雄厚資本、技術優勢、整合 能力等有形無形資產或核心能耐,則這些擁有專屬優勢之企業將有更強大之競爭力與對 手抗衡,同時將可能透過跨國的國際投資行為以增加其利潤,這便是著名的產業組織理 論(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O)。理論中指出 MNE 必須擁有強大且難以替代的專屬優勢, 才能與熟悉當地市場、環境、文化、政令法規的地主國企業競爭。Hymer 認為當企業擁 有專屬優勢時,才有機會在地主國的市場尋找出獲利的機會,故企業將盡力去尋求並開 發自身優勢,透過這些優勢去克服與地主國企業競爭時的不利條件。Hymer 的產業組織 5.

(13) 理論,解釋了企業為何選擇以海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去取得經營活動之控制權,而不採取 技術移轉或國際貿易等行為進行海外投資,同時,此一理論為許多後來的國際企業理論 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Product Cycle Theory)為 Vernon(1966)所提出。Vernon 指出傳統 的國際貿易理論較屬於靜態之分析模型,不足以說明創新及規模經濟對貿易型態與海外 投資的影響性,因此提出「產品生命週期理論」 。此理論依據「比較利益原則」之概念, 認為產品和人的生命一樣,要經歷形成、成長、成熟、衰退之週期,故產品將經歷從新 創(new product)、技術成熟(maturing product)並達到生產標準化(standardized product)的 階段,其生產地點也將隨產品生命階段之不同而持續移轉,即產品之生產地點會隨產品 發展階段及產地比較利益的改變而變化。處新創產品階段時,產品的研發及銷售之市場 多位於技術先進且高所得的國家,因新產品的開發需要依賴創新研發能力強大國家之先 進技術,而所得水準高、消費能力強,可能會對新產品的需求量較大,且對產品品質更 為要求,進一步刺激新產品之開發和技術創新。當技術先進之高所得國家其市場獲得滿 足且逐漸飽和,且製造技術趨於成熟並逐漸擴散,同時產品功能和樣式逐漸定型,此時 將進入技術成熟產品階段。此階段之產品將轉入其他工業化國家生產,由前一階段之技 術密集生產型態轉變為資本密集生產。最後產品將進入標準化階段,此時企業所關心的 是尋找成本低廉的生產區位,以降低市場因價格競爭與成本壓力所帶來的影響,故生產 重心將轉移到勞動力資源豐沛且工資低廉的開發中國家生產,而產品生產型態也將轉變 為勞力密集型態,而最早開發此一產品之先進國家,也將由原先的產品出口國轉變為自 開發中國家輸入該產品之進口國,如此將完成產品生命週期之循環。故產品生命週期理 論反映了企業海外投資的動機及變化歷程,可以看出隨著技術無法繼續壟斷、內需市場 飽和、產品價格難以壓低等情況下,企業進而投資海外市場尋找有利區位以獲取利潤極 大。 內部化理論(Internalization Theory)為 Buckley & Casson (1976)所提出,認為企業 透過組織內部體系,以較低成本在組織內部轉移所擁優勢之能力,並以此能力作為企業 海外直接投資的真正原因。企業在市場不完全的情況下,為謀求組織整體利潤的極大 6.

(14) 化,傾向於將中間產品如管理技術、營運能力、專業知識等知識性的無形能耐於企業內 部轉移,由母公司轉讓至地主國的子公司,以內部市場來代替外部市場,如此可替代國 與國間的交易並同時降低交易成本。如當企業進行海外直接投資行為時,其可以選擇以 直接投資方式或授權方式生產,若廠商於地主國生產之成本低於授權所生之成本,則於 內部化後所獲之利益大於所花費之成本,廠商將進行海外直接投資並自行生產。 小島清(Kiyoshi, K.; 1978)提出邊際產業擴張理論,他認為各國整體經濟環境不盡相 同,故根據美國海外直接投資所研究出的理論,難以解釋日本企業的海外直接投資行 為。文中提到日本海外投資活動之所以成功,主要因為企業進行海外投資活動時,依照 國際分工原則,將國內失去優勢的部門轉移到國外,同時在海外市場建立新的出口基 地,並於國內集中發展那些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使國內產業結構更趨合理,促進對外 貿易的發展。故他總結出日本式的海外直接投資理論,即海外直接投資活動應該從母國 已經或即將陷於比較劣勢的產業依次進行。小島清指出,企業海外直接投資行為應從本 國的邊際產業開始依次進行。所謂邊際產業也稱作比較劣勢產業,是指於母國國內已經 或即將喪失比較優勢,但在地主國卻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或領域。與大企業相比,中小 企業更易趨於比較劣勢,成為邊際性企業,因此中小企業更需要進行海外直接投資;又 廠商可能會透過海外投資行為去尋求母國缺發比較利益之資源或產品,並於地主國生產 後再回銷母國,進而獲取因生產上的比較利益所得之利潤;而已開發國家的勞動成本不 斷提高,成本壓力漸增,如此將使得勞力密集之低技術產業,移往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 家繼續生產;再者,地主國政府為了扶植本國產業發展,故會對同質性產品的進口課徵 較高的關稅,最終將促使 MNE 直接進入地主國設廠生產,以符合地主國政府進口替代 的政策目的。 折 衷 典 範 理 論 (Eclectic Paradigm) 為 Dunning(1993) 所 提 出 , 亦 可 稱 為 OLI (ownership- location- internalization paradigm) 理論。他認為海外直接投資為一複雜之活 動,難以由單一構面解釋,故此一理論結合國際貿易及國外生產之觀點,探討了國際間 之技術移轉、出口貿易、對外投資之決策行為。Dunning 指出當廠商能同時具備所有權 優勢、區位優勢、內部化優勢,同時加上企業海外投資淨現值為正並大於以其他形式內 7.

(15) 部化生產時,才可能以海外投資型態前往他國生產。所謂的所有權優勢為企業所有之無 形資產,如商標、專利技術等優勢;區位優勢,指某些國家或區域存有出口阻礙如關稅 或貿易障礙等,使企業必須選擇直接投資。而當部分區域或國家存在某些特定因素,使 直接投資較技術移轉或出口更為有利,如天然資源豐富、廉價勞動力、政經環境良好、 稅賦優惠等,亦會吸引廠商前往直接投資;內部化優勢,則指出廠商為避免不完全市場 帶來之影響,而將企業優勢保持於企業內部。Dunning 將此三項優勢透過不同組合方式 說明了跨國公司於技術移轉、出口、海外直接投資等不同方式的選取。當 MNE 擁有技 術優勢但缺乏內部化能力且無法利用海外之區位優勢,則可能選擇技術移轉;若企業擁 有技術優勢及內部化能力但無區位優勢時,則可選取直接出口;當企業三種優勢兼備 時,此時將可選取海外直接投資。故可知折衷理論欲將先前之國際企業理論作一融合, 期能以更完備的觀點對企業之海外投資行為作一更深入的分析。. 8.

(16) 第二節. 海外直接投資與經濟成長. FDI 在一國經濟成長所扮演的角色,於各種不同議題的研究裡,呈現不一致的結 果。一般而言 FDI 帶入資本、工作機會等,直接對地主國經濟環境及人民生活帶來幫 助,並可能間接協助地主國經濟成長。然 FDI 帶來的影響不僅止於此,許多學者研究 發現,FDI 可能藉由先進技術的移轉,直接改善地主國廠商之現有技術,同時也可能間 接透過技術外溢效果或其他正向外溢效果的影響,提升地主國企業之生產研發能力或改 善效率,最終促升地主國經濟成長。但在學者的研究中發現 FDI 亦可能造成負向的外 溢效果,衝擊地主國企業發展並影響經濟成長。故透過回顧過去之文獻,進一步了解 FDI 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我們先看到正向外溢效果的部分。 Balasubramanyam, Salisu, and Dapsoford (1996)指出 FDI 對地主國經濟成長的影響會 受到該國貿易政策左右。作者認為一般而言貿易政策大體上可分成鼓勵出口(export promoting, EP)及進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ng, IP)。EP 策略下之貿易型態不存在人為之 政策操作,此時國與國間之貿易量由市場機制決定,比較靜態法則得以發揮。IS 政策 下政府會進行人為干預,如利用關稅、進口限額等方式限制進口以保護國內廠商,促使 市場扭曲及不效率性的出現。故文中指出,當地主國政府採 EP 策略時,FDI 佔 GDP 之比重較高,因此時國家間的貿易環境較為公平且政策沒有扭曲,FDI 此時對經濟成長 有正向幫助。反之採 IS 政策之政府,因過於保護本國產業,造成海外直接投資規模較 低難以有效促使經濟發展。作者以 1970 到 1985 年 46 國資料進行實證分析,最後發現 FDI 是否能促進地主國經濟成長確實受到政府政策的影響。 Borensztein, Gregorio and Lee (1998)以 69 個開發中國家 1970 至 1989 之資料進行研 究,文中指出唯有一國人力資本達到相當水準後,方能使 FDI 有效促進經濟成長。作 者認為 FDI 增加會降低引進海外資本財之成本,並加速新資本財引進之速度,進而促 使本國科技進步帶動經濟成長。而當開發中國家之資本財的種類較少時,則引進新資本 財進入之成本將越低,因為透過多樣且大量的模仿從他國進入之資本財之技術,將減少 自身設立資本財之成本。作者透過實證結果發現 FDI 確實會形成技術移轉,促進地主. 9.

(17) 國經濟成長,而當一國人力資本達到某一程度時,FDI 產生的技術移轉效果才能有效的 發揮,如此才可能藉由 FDI 的進入達到促進經濟成長的功效。 Caselli and Coleman (2001) 以世界各國之電腦進口數量為研究對象,探討電腦普及 與技術擴散間的關聯性。研究方法為 panel data,而研究期間從 1970 年至 1990 年。結 果發現,從技術發達國家如 OECD 等國製造商進口電腦,會對一國之人力資本帶來正 向的外溢效果。因為技術進步國家的人員或產品,通常擁有先進的知識技術,這些知識 技術會藉由將電腦出口之貿易行為同時輸出,使得他國亦能學習新的技術及知識,故會 對人力素質產生正向之外溢效果。 Görg and Strobl (2001) 欲了解 FDI 之外溢效果對地主國廠商生產力的影響,故利用 Meta-analysis 對多篇文獻進行探討分析。研究發現 FDI 對生產力的正向外溢效果主要透 過 3 種效果以產生影響。第一種為競爭效果(competition effect),表示 MNE 所帶來的競 爭,可能會迫使地主國的企業必須革新自身所擁有的技術、提升管理能力使自己能更有 效率,如此方能與多國企業抗衡。第二種為連接效果(linkage effect),此種效果則認為 地主國廠商可能會因為與多國籍企業有較緊密的關係,故能更貼近多國企業就近觀察、 學習。而當這些存在緊密關係之 MNE 為產業供應鏈上下游廠商時,本國企業也可能因 而獲得其他的技術支援、原料或產品的供應,間接促使生產力的提升。最後是就業效果 (employment effect)多國企業會教育、訓練員工,而這些員工在未來可能會進入地主國 的企業工作,此時地主國企業將有機會獲取 MNE 的專業技術。而此三種效果都會對地 主國企業之生產力帶來正向的影響。 Keller(2002)研究地理區位對國際技術擴散之影響,以五大工業國及九個 OECD 成 員國 1970 至 1995 資料進行探討,作者以 R&D 支出金額做為技術擴散指標。實證結果 發現各國所得上之差距,造成技術擴散存在全球性或區域性的差異,且技術之外溢會隨 著兩地間距離而呈現遞減,且 1200 公里以內為技術擴散之有效距離。技術的外溢效果 將隨著時間的增加而漸漸擺脫地域上的限制,成為全球化的擴散。而一國語言能力之表 現,會使 FDI 帶來的技術外溢效果有不同的影響。 Campos and Kinoshita(2003)以前蘇聯解體後之 25 個轉型經濟體國家為研究對象, 10.

(18) 探討 FDI 所帶入之技術是否影響地主國經濟發展。文中指出 FDI 確實會將技術移轉至 地主國,且長期將帶給地主國經濟發展正向幫助。Thompson(2002)透過香港製造業對中 國之投資,探討 FDI 對地主國之技術外溢效果所帶入的影響。結果指出 FDI 投資越密 集之地區,其技術外溢效果越顯著,投資較不集中之地區,則技術外溢效果不明確。 Alfaro et al. (2004) 研究 FDI 對地主國經濟發展之影響,並以金融發展程度與海外 直接投資交叉項作深入研究。文中指出金融發展程度之高低會影響地主國經濟成長;當 金融體系發展完備健全時,則 FDI 帶入之效果將對該國經濟發展有相當助益,而當金 融市場不健全時,FDI 帶入之效果將有限,且難以對地主國經濟成長有幫助。可能的原 因在於 MNE 進入地主國投資時,自身引進之機器設備或其他資本可能不足使用,此時 需透過地主國金融市場融資,獲得足夠資金以投入人才招募、訓練、新設備的購入、廠 房的建置等。故金融市場發達程度,將影響 MNE 是否能有效融資,進而影響 FDI 帶入 之技術是否能迅速便捷的傳遞,最終影響一國之經濟發展。 Cheung et al. (2004)以專利權之角度,探討 FDI 是否對中國之技術創新帶來正向之 外溢效果,並進一步探討 FDI 外溢效果對中國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帶來的影響。作 者以 1995 至 2003 中國 30 個省、市資料進行分析,結果指出 FDI 確實會對中國企業專 利權之應用產生正向顯著之影響,而在中部與西部地區外溢效果更為顯著。 Buckley et al. (2007) 探討FDI所帶來之外溢效果,對中國製造業的生產力所造成之 影響。本文以1995年中國統計局出版之製造業的橫斷面資料為研究對象,並以最小平方 法(OLS)進行研究。作者將FDI的投資者分成兩類,一類為華人地區投資者HMT(香港、 澳門、台灣),一類為其他投資者OTHER(美國、歐洲、日本),分別探討此兩類來源FDI 與中國製造業之生產力存有何種線性關係。實證結果發現HMT的FDI和中國當地企業的 生產力存有曲線關係,表示HMT的FDI對生產力的外溢效果當達到某一程度後,便開始 下降。會產生此一現象主要是因為當HMT對中國當地企業所持有之所有權份額達到某 一程度後,便會產生負向的外溢效果,而此一效果將會和正向的外溢效果抵銷,造成曲 線關係,尤其在低度技術產業中,HMT所持有的份額通常較高,故曲線關係的情形最 為明顯。而在OTHER的群體中FDI之外溢效果和生產力間之關係則為線性關係。 11.

(19) Driffield and Love (2007)分析30個國家1987至1997年之FDI資料,並以各國FDI之投 資動機分類,探討FD I對英國廠商生產力的影響。結果指出不同類型之FDI其帶入之外 溢效果亦不相同,且一般而言,進入英國投資之FDI同常擁有較強大之技術優勢。文中 指出外國投資者若其擁有強大之技術優勢、核心能耐,則會對英國企業之生產力產生正 向之外溢效果,若FDI之投資動機在於技術獲取,則可能對生產力並無外溢效果。 Hahm and Heo (2008) 以亞洲四小虎-香港、新加坡、南韓、台灣及新興工業國-印 尼、馬來西亞、泰國為研究對象,探討日本與美國之 FDI 對地主國經濟之影響。研究 發現四小虎之經濟發展會受到美國及日本 FDI 的正向影響,而美日的 FDI 對東南亞新 興國家的經濟成長卻沒有顯著影響。作者認為四小虎所擁有的技術,較東南亞新興國家 廠商之技術更為進步,因此當美日 FDI 進入四小虎國家,所移轉的技術比進入東南亞 新興國家所帶入的技術更為適合,亦較能產生效果。故美日 FDI 所產生的技術外溢效 果對四小虎經濟成長較能有正向影響。 Lutz et al. (2008) 以烏克蘭製造業 1996 至 2000 未出版之出口資料,探討 FDI 對區 域及產業中廠商績效的影響。文中指出 FDI 進入烏克蘭後,可能帶入負向的競爭效果 影響地主國廠商的績效,然 FDI 也可能透過技術的轉移、人員的訓練及示範效果,促 使國內廠商的生產力提升。作者以包含負向競爭效果及正向技術外溢效果之古諾競爭模 型(Cournot competition model),探討 FDI 對地主國廠商之產出及出口是否存有正向幫 助。實證結果指出,FDI 確實對烏克蘭境內廠商之生產力提升存有幫助,並會正向影響 廠商之產出及出口,而一些較大企業及耐久財的製造商,更易於從 FDI 所帶來的幫助 中獲益。 從上述的文獻回顧中可以發現,FDI 所帶入之技術外溢效果,往往協助地主國企業 之生產力提升、改善地主國廠商之績效。而地主國企業透過與 MNE 合作,常能因技術 移轉、人員訓練而提升現有技術、改善效能。故可知 FDI 所帶入正向的外溢效果,將 促使地主國經濟成長。但是否 FDI 一定扮演正向推動地主國經濟成長的角色?其實在 部分研究中提出不同的論點。有些研究指出 FDI 進入地主國後會衝擊地主國企業的發 展,影響經濟成長;部分研究則認為 FDI 對地主國的經濟發展並沒有顯著的影響。底 12.

(20) 下我們將回顧關於 FDI 對地主國經濟成長影響不顯著或是存有反向影響之文獻。 Haddad and Harrison (1993) 研究FDI之外溢效果對摩洛哥製造業之影響,以1985至 1989共4,236家製造商之資料進行分析。實證結果指出與外資合作之地主國企業,其產 能最接近生產邊界之最高點,而外資持份較高的產業中,廠商產量與最高生產邊界之距 離較小,故可知外資投資比例較高的產業其所生產之外溢效果較大。而以地主國獨資企 業來看,作者發現FDI所帶入之外溢效果對地主國獨資企業的影響並不顯著,FDI得進 入無法提升當地廠商之生產力。 Aitken and Harrison (1999) 探討 FDI 是否能帶給一國正向的技術外溢效果,以 1976 年至 1989 年共 4000 多個委內瑞拉廠商為對象進行研究。文中提到大部分的跨國企業因 本身所擁有之自擁優勢,如先進技術、知識、行銷能力、管理技巧,藉由將此類優勢轉 移至海外子公司,使跨國企業得以和地主國企業抗衡。而外國企業通常擁有較為優秀的 人力資本,故這些人力資本所帶入之技術會影響一國技術進步,而此類高技術人才亦可 能被地主國企業所吸收,如此一來同樣能促使地主國技術進步。然而跨國企業雖然帶來 正向的外溢效果,但亦可能帶入負向的外溢效果。研究發現當跨國企業子公司擁有先進 技術時,可降低自身之邊際生產成本同時增加產量,此一情形將影響市場對地主國企業 的產品需求量,造成地主國企業走向減產。一旦減產,將使產品每單位之平均成本上升, 最終使地主國企業失去與外國企業競爭的能力。其實證結果顯示,外資對地主國企業的 所有權份額增加,確實會對地主國企業帶來正的技術外溢效果,使生產力提升,但僅限 於規模為 50 人以下之小型工廠。規模大於 50 人以上之地主國企業則會受到 FDI 所帶 來的負向外溢效果影響。故 FDI 帶來的外溢效果對委內瑞拉廠商的生產力多為負向之 衝擊。 Huang (2004) 想要了解 FDI 是否能促使中國勞動生產力及總要素生產力上升,而 當 FDI 來自 THM(台灣、香港、澳門)及 OTHER(其他國家)時所產生的外溢效果是否存 有差異,最後更進一步探討 FDI 的外溢效果是否在中國不同區域會有不同影響,故以 中國 30 多個區域 1993、1994、1997 之資料進行研究。結果指出 THM 的 FDI 在 93 年 對勞動生產力及總要素生產力有顯著正的外溢效果外,其餘年度都為負向或無外溢效 13.

(21) 果。而 OTHER 在 3 個研究年度則都為負向或無外溢效果。作者認為會產生負向外溢效 果的原因,在於外資企業薪資福利均優於中國本土企業或國營企業,因此往往吸引許多 優秀人才轉而投入跨國公司,造成地主國企業的人才流失。同時因本國企業薪資福利較 差,在招募人才上通常無法吸引更為優秀的人力。而正向的外溢效果常和負向的外溢效 果抵消,使得無外溢效果的情況出現。在高技術及低技術產業上,THM 和 OTHER 分 別帶來不同影響。THM 企業因為與中國企業文化相近,因此在轉移行銷、管理、生產 等較高技術上比 OTHER 容易,因此 THM 對高技術產業有正向的外溢效果。而 OTHER 企業對提升低技術產業之生產力較 THM 有較多的影響,故 OTHER 企業在提升地主國 低技術產業的生產力上存在正向的外溢效果。最後也發現當地主國企業其外資所擁有之 份額較低或沒有時,其勞動生產力會相對較外資擁有較高份額之企業來得低。 Elamawazini et al. (2005)透過過去研究,探討不同文獻間,已開發與部分開發中國 家 FDI 對地主國生產力之影響。作者指出以製造業廠商為研究對象之實證結果顯示, FDI 未對經濟成長造成顯著影響;部份文獻指出 FDI 對開發中國家之經濟發展並無明顯 助益,但對已開發國家之經濟發展有顯著正向幫助。作者認為開發中國家之人力資本遜 於已開發國家,使開發中國家之廠商在獲取新技術較為困難不易,因而造成 FDI 無法 有效影響一國經濟成長。 Tian (2007) 以 1996 年至 1999 年中國 11,324 家製造業廠商資料,以 FDI 在某產業 中投資量的、資本、勞動為變數,探討 FDI 對生產力的影響。研究得知 FDI 對生產力 的正向外溢效果會透過資本的投入而產生,尤其在外資持份較高的地主國廠商上更易發 現此現象,然而此ㄧ正向外溢效果較無法透過員工雇用及產品銷售對地主國廠商生產力 產生影響。作者進一步指出正的技術外溢效果會藉由有形資產產生,進而使地主國廠商 生產力提升,而非透過無形資產產生。主要因為當多國企業進入地主國後,所帶入的機 器設備或是廠房生產線等實質資產,容易被地主國的廠商觀察研究或複製,最後促使產 業生產力提升。而無形資產如專利權、著作權、原料成份、商業機密等…因常受到量好 保護而不易為國內廠商獲取,故難以對生產力產生正向的技術外溢效果。再者,當多國 籍企業將在地主國生產之產品販售於地主國國內市場,往往會讓國內廠商因為易於取得 14.

(22) 這些產品,得以模仿、學習造成正向技術外溢效果而抵銷可能存在的市場攫取效果,因 而刺激國內廠商生產力提升。若外資企業於地主國所製造的產品並無內銷行為,單純進 行外銷時,則會因為沒有產生正向的技術外溢效果,使存在的市場攫取效果無法被抵 消,對經濟產生負向的影響。短期下,多國籍企業製造的新商品通常會被視為機密而較 不易受到本國企業模仿,故新商品在短期下所產生的外溢效果往往無法抵銷市場攫取效 果帶來的負向影響。當外資企業提供高於平均薪資水準的報酬給員工時,則往往會吸引 有才能的員工投入,最後產生技術攫取效果,使地主國廠商之生產力受到負向影響。若 提供低於平均水準之薪資給員工時,則 FDI 所產生的正向技術外溢效果將抵消負向的 技術攫取效果,對國內廠商生產力的提升有正向的幫助。. 15.

(23) 第三章 研究假說與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假說及研究架構. 許多研究指出 FDI 可能存在正向或負向的外溢效果,而這些不同的外溢效果對一 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Wang (2009)的研究認為 FDI 對經濟成長之所以呈現各 種不同的結果,可能的原因在於探討 FDI 對經濟成長的議題時,常使用 FDI 總量進行 研究。作者研究不同產業 FDI 流入量之異質性對地主國經濟成長的影響,結果強烈的 證據指出了位於製造業之 FDI 對地主國的經濟成長有正向的幫助,反之,FDI 對非製造 產業的幫助並不顯著,使得地主國的經濟發展並未自 FDI 獲益。Huang and Sharif (2009) 的文章整合了香港、澳門、臺灣(HKMT)之資料,探討此三地的企業對廣東的經濟影響。 研究指出部分的 HKMT 企業對廣東當地製造業的生產力存有正向幫助,而 HKMT 之企 業投資於研發(R&D)及創新活動上的資源較廣東當地廠商之投入少,然 HKMT 可能存 在的技術外溢效果仍會幫助廣東企業之技術提升,尤以香港之企業為最。 然而Djankov et al. (1999) 以捷克為研究對像探討海外直接投資對廠商生產力的影 響,結果指出FDI得進入會衝擊地主國廠商之生產力。Hu and Jefferson (2002)以中國之 電子業與紡織業之資料,研究FDI對經濟成長的影響,結果指出FDI會造成負向的外溢 效果,使經濟成長受反向衝擊。Girma et al. (2001) 指出FDI的雇用效果可能會反向的吸 引優秀人才進入MNE服務,使本國企業人才流失,只留下技術較低階的員工。這些市 場攫取和技術攫取效果可能沖銷正向的外溢效果,讓經濟成長遭受負向衝擊。還有許多 研 究 如 Caves(1974) , Globerman(1979) , Blomstrom and Persson (1983) , Blomstrom (1986),Blomstrom and Wolff (1994),Kokko (1994,1996)等,都指出FDI的正向外溢效 果對經濟成長的影響。而Aitken and Harrison(1999),Djankov and Hoekman (2000), Kathuria(2000)等則指出FDI的負向外溢效果會衝擊地主國廠商的生產力,進而影響經濟 成長。 從文獻中得知FDI會對地主國經濟成長產生不同影響。然而各國FDI為什麼會對地 16.

(24) 主國造成不同的經濟衝擊或幫助?FDI所產生的外溢效果為什麼不一致?來自發展程 度相近國家之FDI,是否會對地主國經濟成長有相同的影響?我們認為世界各個國家的 整體結構存有相當程度的差異,這些差異會造成各國MNE所擁之核心競爭力不同,也 使得MNE進行海外投資之動機不同,最後會對一國之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 Robbins (2003)指出各國在不同的發展歷程下,形成其獨有之文化、風俗習慣等, 同時各國所處的位置、地理環境使其所擁有之資源不盡相同。這樣的差異促使一國結構 性的差別,也使各國發展程度存有差異。Hill (2004)認為各國歷史文化、教育水準、政 治制度、經濟環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社會結構、語言等許多層面都不盡相同,而 資源、勞工素質、國家建設發展程度也都充滿差異,所有的差異最終將促使各國的發展 程度不同。這些不同也使得各國企業所處的環境、面對的挑戰、擁有之優勢都不一樣。 因此在不同背景下孕育出的跨國企業,會因為相異的動機及需求而從事海外投資活動。 如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政體,兩者所強調之國家發展方向便有相當程度的差異,也 因此國家發展出來之整體環境不同,企業則因此可能擁有不同的專業技術,當企業進行 海外投資活動時,便可能出現不同之投資動機及影響。又如Sachs et al.(1997) 提到綜觀 歷史,處於沿海的國家長期從事國際貿易,比內陸國家更需要市場制度;多山的國家在 物質上孤立的環境因素下,常忽略了市場基礎貿易;溫帶地區比熱帶地區擁有高密度的 人口及更細密的分工。作者認為先天條件較優之經濟體或國家,會較其他地區更可能從 事貿易、投資等行為,也更能有效的加速經濟發展。故可知國家的各類差異確實會造成 國家發展程度之不同。 各國結構性的差異孕育出不同優勢的企業,使得各國企業將因為不同的海外投資動 機驅使下去尋求有利的發展。Lee and Hogue(1968)、Dunning(1988)提到市場追逐、資源 找尋、技術知識追求、效率追尋、政治安全考量通常為多國籍企業跨國投資時的策略性 投資動機,如有些企業可能為尋找天然資源而進入他國投資;有的MNE則可能為獲取 更進步的技術,進行海外投資(Li and Liu., 2004; Makki and Somwaru, 2004)。由上述可 知,不同來源的FDI會因各國結構的差異,造成FDI的投資動機不同,而不同的投資動 機將使來源相異的FDI在進入地主國投資時,可能產生不同的外溢效果並對地主國的經 17.

(25) 濟成長產生不一致的影響(Driffield and Love, 2007)。因此我們提出假說一:. 假說一:來源相異的FDI將對地主國的經濟成長有不同的影響. Romer(1990)認為人力資本是透過個人努力所累積而成,並可藉由學習過程以增 加,而人力資本的累積,往往是造成經濟高度成長的重要因素,人力資本的累積程度則 決定一國經濟的發展。人力資本的累積藉由教育、在職訓練等方式增加,同時利用邊做 邊學(learning by doing)的概念持續強化。Lucas(1988) 指出教育是影響經濟成長的一個 重要推手,因此各國應使人民獲得完備的教育,提高教育程度,持續人力資本之積累, 如此人民才有機會獲取較高的技術、知識,進而生產具有高價值和高品質的產品,協助 企業獲取更多利潤。當一國人民之人力資本較佳,則該國人民通常在知識的傳遞、獲取, 技術的學習、應用上更為普及且迅速(Barro, 2001; Noorbakhsh et al., 2001),如此將可能 協助企業降低其營運成本。Mulligan and Sala- i-Martin (1995,1997)提出教育所累積的人 力資本對美國各州的產出有正向的影響,且企業的產出水準會受到州內人力資本左右。 故一國人民擁有較高的教育程度,往往能反映出該國人民人力資本表現較佳。人力資本 的累積協助新知識、技術、技能等專業能力快速的在國家內傳遞流通,整體而言對一國 產業之技術提升、產品的改善等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Barro & Lee, 2001)。 一國因擁有較高人力資本而促使整體產業之知識技術更為精進時,則該國的經濟發 展將可能因較佳的人力資本而受惠,且對經濟成長也有比較正向的幫助。因此較佳的人 力資本將促使產業升級,幫助產業技術提升,並使企業從低階技術產品的製造提升至高 價值產品之生產,且全球化的環境下,人力資本累積較高的勞動力,將更可能適應環境 的變化,也將更有能力面對多變環境的挑戰。故提出假說二:. 假說二:一國擁有較高之人力資本將促進該國經濟成長. 勞動力素質較低的國家,在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執行上較無效率且緩慢。因為 18.

(26) 較低的勞動力素質,如各類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與經驗累積不足、勞動人口年齡偏高 或健康狀況不佳、文化思想素質低落等,將使得該勞動力對於知識、技術的接收、了解、 內化、傳遞均呈現僵固的情形,同時較難以將過去所學或是接收到的事物加以應變與融 會貫通(Noorbakhsh et al., 2001)。較低之勞動力素質顯示該勞動力或許僅能於勞力密集 之產業活動,難以跨入技術、知識為導向之技術密集產業活動,如此將導致產業無法升 級並難以改善現有技術,而在產品的生產上也將呈現較無效率的狀態。此時,企業不僅 需額外花費更多成本於勞動力的訓練與培養上,還得承受可能因生產較無效率而造成之 損失。且勞動力素質低落將影響企業發展,使企業難以藉由生產更為複雜或高價值的產 品,協助企業往更為技術進步之產業移動。因此,較低的勞動力素質往往無法發揮實踐 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的效果,同時難以滿足產業對勞動力素質的需求,最後使經 濟成長受到侷限(Hanushek, E. A. & Kimko, D. D.; 2000 )。故提出假說三:. 假說三:勞動力素質較低會衝擊一國經濟發展. Fedderke et al. (2006) 研究南非之基礎建投資與經濟成長間的關係,結果顯示基礎 建設的投資確實能促進經濟成長,對一國經濟發展有正向幫助。Montolio et al. (2009) 研 究基礎建設是否會影響西班牙各省的總要素生產力之成長。結果指出基礎建設確實會影 響總要素生產力,且亦會影響一國之經濟發展。Bronzini and Piselli (2009)研究總要素生 產力與R&D、人力資本、基礎建設間的關係。研究指出長期之下總要素生產力之水準 與三項資本間達到均衡,而區域的生產力會受到R&D和基礎建設的正向影響,間接影 響一國經濟成長。 2008世界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8-2009)提到完備且有 效率的基礎建設,為驅動一國競爭力的根基,扮演著推動經濟成長的角色。一國的基礎 建設發展程度,為一國經濟發展的基石,左右著決策者對該國或某一區域的佈局策略。 便 捷 的 基 礎 建 設 提 供 了 更 便 利 更 有 效 率 的 環 境 予 個 人 及 企 業 (Devarajan, 1996; Sanchez-Robles, 1998),透過便捷的基礎建設可加速資源的取得、知識的傳遞、訊息的 19.

(27) 流通等,進而改善廠商之生產效率。如公路網絡的普及或高速公路的出現,可縮短城鄉 差距、減少運輸成本;水力及電力系統的穩定,可提供工廠穩定的水源、電力,使工廠 的運作不會因為供電或供水的不穩定造成營運的困難,同時透過穩定的水力電力供應, 對人民的生活品質也能較有保障,不需為基本的生活需求困擾。通訊設施的普及,則將 協助知識快速流通,並同樣減少城鄉差距(Alsan et al., 2006)。而廠商也可透過通訊設施 獲取最新知識、最新訊息,快速反應環境變化,改善生產進而提高產能,促使經濟成長。 而一國完善的基礎設施亦較能吸引國內外的投資,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使技術流通。相 反的,當一國基礎建設較為缺乏,則會對該國的經濟發展產生較為反向的衝擊。故提出 假說四:. 假說四:一國基礎建設普及程度高,則對該國經濟發展有正向影響. Berger and Kurger (2002)研究經濟成長、開放程度與貧窮之關聯。文中以進出口數 量占GDP的比例衡量開放程度,作者認為貿易開放將使貿易量增加,進而促使知識外溢 以提升生產力、增加所得推動經濟成長而貿易自由化將促使物資流通容易,協助貧窮國 家更易取得物資並協助其經濟成長。故貿易開放對經濟有著重要的影響。Liu et al. (2009) 以亞洲的經濟體為研究對象,探討了貿易、FDI及經濟成長的關係。研究指出貿易、FDI 會影響地主國經濟成長,而出口擴張、進口自由化、FDI的流入及國家內部的企業併購 行為,對經濟成長均存在幫助。 經濟開放程度較高,顯示一國對貿易、投資行為持開放正向態度,鼓勵國與國之間 的往來互動(Halkos and Tzeremes, 2008)。較為開放的經濟環境鼓勵貨物、資金、設備、 人才等各類資源,可以在受限較少的情況下,在國與國之間進出(Cecchini, 2008)。開放 的經濟環境,讓投資者有更高的意願進入地主國投資,因此可能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或技 術,同時地主國廠商可能會因為競爭者眾,面對較多挑戰,為求永續經營而不斷提升自 我核心能耐,長遠看來將有利於一國經濟發展。貿易行為在較開放的經濟環境下,除使 一國之物資不虞匱乏外,並達成貨暢其流讓各國能更專業化生產有優勢的財貨。故較開 20.

(28) 放的經濟環境,對經濟發展有較正面的助益,故提出假說五:. 假說五:開放程度較高,對一國經濟成長有正向的影響. 故本次研究將透過假說以探討來源不同之外人直接投資(inward FDI)對地主國經濟 發展之影響是否相同,同時檢測教育程度、基礎建設、經濟開放程度對經濟成長帶來的 影響,並藉由Chow Test檢定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間是否存在結構性的差異。圖1為本文 研究架構圖。. Inward FDI H1. 經濟成長. H2. 已開發國家. 已開發國家 開發中國家. 人力資本 H3. 勞動力素質. Chow-Test H4. 基礎建設 開發中國家 H5. 開放程度. 圖1 研究架構 21.

(2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在對經濟議題探討研究時,常以 Cross-section (橫斷面)模型、Time-series (時間序列)模型及 Panel data 模型三種方法處理資料。橫斷面的實證分析法通常反應出 研究對象與各變數間的平均關係,難以了解經濟個體間所存在之差異,故會出現異質性 (heterogeneity)因而產生測度誤差或遺漏變數偏誤等問題。而時間序列分析則往往只考慮 與變數相關的資料,故常會有序列相關問題產生,最終可能使估計模型產生偏誤。許多 學者(Hsiao,1985,1986;Klevmarken,1989;Solon,1989)研究發現以 Panel data 模型進行實證 分析時,不僅有較大自由度及較多觀測值以增加模型效率,更能藉由提供較多訊息以減 少變數間共線性問題,並衡量橫斷面模型或時間序列資料無法檢定之效果、控制經濟個 體的異質性,且同時探討時間序列資料動態特質、橫斷面資料個體差異,反映各經濟體 特性。故本研究以混合橫斷面資料及時間序列資料特性之 Panel data,作為分析此次議 題之資料。. Panel data 模型 當以 Panel data 模型進行經濟議題分析時,若以傳統最小平方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估計,往往會忽略橫斷面或時間序列資料存在的差異性,產生無效率的估 計結果,故本研究以 Panel data 模型中的固定效果模型(Fixed Effect Model)及隨機效果 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來處理資料問題,以反應經濟個體間的差異及樣本特性,並 同時進行估計。首先看到基本的 Panel data 模型:. K. y it   i    k x kit   it k. 從基本的Panel data模型中延伸出固定效果及隨機效果模型。固定效果模型中  i 為固定 截距項,表示各橫斷面有不同的特性。隨機效果模型中截距項是以隨機變數型態存在,. 22.

(30) iid.  i 為隨機變數,  i ~ ( ,  2 ) 。而Panel data模型符合OLS的基本假設,故同樣可用OLS 處理Panel data。表3為OLS、固定效果模型、隨機效果模型的比較,透過表3可了解三個 模型的差異。. 表3 OLS、固定效果模型、隨機效果模型比較 模型. OLS. 固定效果模型. 隨機效果模型.  i , i  1 N.  i ~ ( ,  2 ). 固定截距項. 隨機截距項. 控制異質性. 控制異質性. 1   2     N   截距項 橫斷面截距相同. iid.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一般而言,固定效果模型可以同時考慮橫斷面及時間序列資料,它允許經濟個體間 存在差異性,並以固定截距項表示各經濟個體間有不同的結構,不隨時間改變。固定效 果模型亦可以虛擬變數(Dummy variable)呈現各經濟個體之特性,故固定效果模型亦稱 為虛擬變數模型(Least Squared Dummy Variable Model)。其模型如下:. Yit . N.  j 1. k. j. Dij    k X kit   it k 1. 模型中 y it 為依變數, x kit 表解釋變數,  it 是誤差項; i 表示經濟個體數目,本研究中表 示國家個數; k 表示解釋變數個數; t 表示時間; Dij 為固定截距項表示各橫斷面有不同 的特性,當 i  j , Dij =1;其餘則 Dij =0。 從前面敘述已知隨機效果模型中,截距項是以隨機變數型態存在,用以表示各橫斷 面間不同結構。隨機效果模型又稱為誤差成份模型(Error Component Model),表示各國 之截距項為隨機產生非固定參數。其模型如下: 23.

(31) K. Yit  (   i )    k X kit   it k 1. 模型中  為隨機變數表截距項,表各橫斷面有不同結構;  i 為截距項之誤差;E (  i )  0 ,Var (  i )    ; E (  i  it )  0 ; E ( i  j )  0 , if i  j 。通常會以一般最小平方法(GLS, 2. 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估計未知參數。. 節儉原則及模型選取 然而何種模型才是用以進行實證分析的最佳模型?而在面對不同模型選取時,模型 之選取標準又為何?一般而言在選取模型時會根據節儉原則(parsimony principle)選取 模型。節儉原則表示當我們在面對眾多模型的選取時,會盡可能的選取簡單且正確的模 型以進行實證分析。如在分析 Panel data 時,若資料個體間存有異質性,此時使用OLS 處理資料將可能產生不一致或無意義的情形,而使用固定效果模型或隨機效果模型處理 panel data,則可透過固定截距項或隨機截距項以控制異質性,故此時將不會採用OLS。 然而當個體間沒有存在異質性,此時將可採用最簡單的OLS模型而非較為複雜的固定或 隨機效果模型去估計未知參數。接下來我們看到模型的選取方法。 在固定效果模型與傳統最小平方法之選取上,會透過 F 檢定檢測模型中之截距項 是否相等。其虛無假設與對立假設如下: H 0 :  1   2     N  . H 1 :  i 不全等, i  1,2,, N. H 0 表各經濟個體間截距項相同,無異質性存在,而 H 1 則表示各經濟個體間截距項不全. 相同,存有異質性。檢定統計量:. 24.

(32) F. ( SSER  SSEU ) /( N  1) ~ F( N 1, NT  N  K ) SSEU /NT  N  K . 其中 SSER 為OLS估計所得之誤差平方和, SSEU 則為固定效果模型估計之誤差平方和。 當檢定結果拒絕 H 0 ,表示各經濟個體間有異質性存在,此時以固定效果模型估計較佳。 當檢定結果不拒絕 H 0 ,則表示各經濟個體間無異質性存在,採OLS估計較佳。 在隨機效果模型與傳統最小平方法之選取在選取隨機效果模型與OLS時,會以 LM(Lagrange Multiplier)檢定以檢測截距項是否具隨機變數特性。其虛無假設與對立假 設如下:. H 0 :  2  0 H 1 :  2  0. H 0 表截距項為一固定參數, H 1 表截距項為一隨機變數。檢定統計量: 2  N  T      eit   NT i 1  t 1   LM   1 N T  2(T  1)  2    eit  i 1 t 1    . 2. ~ x(21). e it 為OLS所得之殘差。當檢定結果拒絕 H 0 ,表示截距項為隨機變數,此時採隨機效果. 模型估計較佳。檢定結果不拒絕 H 0 ,則表示截距項為固定參數,此時採OLS較佳。 最後看到固定效果模型與隨機效果模型之選取Hausman Test為選取固定效果模型 與隨機效果模型之檢測方法。選取準則視自變數( x kit )與截距項誤差(  i )間的關係而定。 當  i 與 x kit 間無統計相關時,則固定效果模型與隨機效果模型此時都具有一致性,但隨 機效果模型會較固定效果模型更有效率,故選取隨機效果模型為佳。若  i 與 x kit 間存有 統計相關時,此時固定效果模型依舊存有一致性,但隨機效果模型則不存在一致性,此 情況下應選取固定效果模型進行估計。其虛無假設與對立假設如下:. 25.

(33) H 0 : E (  i , x kit )  0 H 1 : E (  i , x kit )  0 H 0 表示  i 和 x kit 間無統計相關, H 1 則表示  i 和 x kit 間存在統計相關。檢定統計量:. W  ( ˆ fix  ˆ random )( fix  random ) 1 ( ˆ fix  ˆ random ) ~ x(2k ) ˆ fix 表固定效果模型之估計式, ˆ random 表隨機效果模型之估計式,  則為共變異矩 陣。當檢定結果拒絕 H 0 ,表示  i 和 x kit 間存有統計相關,此時應採用固定效果模型。 若檢定結果不拒絕 H 0 ,表示  i 和 x kit 間無統計相關,此時應採用隨機效果進行估計。. 26.

(34) 第四章. 第一節. 實證分析與討論. 資料來源及變數說明. 本次研究以 81 個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為對象進行實證分析,研究期間自 1995 年至 2002 年共 8 年, 資料 來源包 含聯 合國貿 易暨 發展會 議(UNCTA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世界銀行(World Bank)出版之世界經濟指標統計 資料庫(WDI;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之 Source OECD 資料庫、Barro-Lee 人力資 本資料。研究中的依變數表經濟成長,是將各國經過 GDP 平減指數平減後之平均每人 國內生產毛額 (GDP per capital)取對數後衡量,資料源於 WDI 資料庫。其他變數有外人 直接投資、人力資本、人力素質、基礎建設、開放程度。表 4 為本研究之變數說明。. 表 4 變數說明 變數. 說明. GDP. 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取對數. FDID. 來自已開發國家之外人直接投資佔 GDP 之比例. FDIG. 來自開發中國家之外人直接投資佔 GDP 之比例. HC. 人力資本,以一國受較高等教育之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表示. LQ. 勞動力素質,以一國未受教育之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表示. TEL. 每百人電話用戶數. INT. 每百人上網人口數. OPEN. 開放程度,以進出口的總和佔 GDP 的比例衡量.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7.

(35) 外人直接投資包含了來自已開發國家之外人直接投資(FIDG)及來自開發中國家之 外人直接投資(FDID)。此二變數分別以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外人直接投資流入量 占 GDP 的比例衡量,外人直接投資資料源自 UNCTAD,然資料顯示各國海外直接投資 流入量之計價單位,非全以每百萬美元為單位計算,部份國家以該國流通之貨幣進行統 計。故本研究針對非以百萬美元計算之 FDI 流入量金額,依各年度外匯市場匯率結算 最終日之匯率進行換算,並統一將資料全部轉換成百萬美元計價以利研究。 人力資本(HC)及勞動力素質(LQ)分別以一國國內受較高等教育的人口占總人口的 百分比,及一國國內未受教育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進行衡量,資料來源為 Barro-Lee 資料集合,然該份資料為五年之統計資料,且資料統計至 2000 年止,而本研究之資料 類型則為年資料,故 Barro-Lee 的資料使用上,將依照 Barro & Lee(1993)研究中,針對 缺漏資料的處理方法進行處理,研究提到對線性資料可以使用插補法處理,故本研究分 別以內插法及外插法求出缺漏資料。 基礎建設的衡量以每百人電話用戶數(Telephone mainlines per 100 people)及每百人 上網人口數(internet users per 100 people)作為變數進行探討,資料來源為 WDI 資料庫。 開放程度的衡量上,許多學者(Yanikkaya, 2003; Cecchini & Lai, 2008; Halkos & Tzeremes, 2008 )多以一國之進口出口額占 GDP 的比例為衡量標準,故本研究亦以此法進行估計。. 第二節. 實證分析. 表 5 為敘述統計表,從表中看出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在經濟發展上存有明顯的 差異。在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上,已開發國家為 24,655.3 美元,開發中國家則 為 2,621.01 美元,兩國的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有相當大的差距。來自已開發國家的 FDI,流入開發中跟已開發國家的平均流入量分別為 1,231.17 及 31,543.2 百萬美元,而 來自開發中國家之 FDI,流入開發中及已開發國家的平均流入量則分別為 197.64 及 2,313.62 百萬美元,可知來自已開發國家的 FDI 流入量皆明顯高於開發中國家之 FDI 流入量,已開發國家仍為全球 FDI 流入量的主要群體。而在人力資本及人力素質的表. 28.

(36) 現上,平均而言,已開發國家的受較高等教育的人口數比開發中國家受較高等教育的人 口數高,而未受教育的人口數則明顯較低。在基礎建設及開放程度的表現上,都可看出 已開發國家較開發中國家基礎建設普及、經濟環境開放。 表 6 為所有變數之固定效果分析,其中來自已開發國家之 FDI 流入量之估計係數 為正,顯示其投資、就業及帶入的外溢效果如連結效果、競爭效果等,大於可能存在的 市場攫取、技術攫取等效果,因此對地主國的經濟成長有正向的影響。而來自開發中國 家之 FDI 流入量則可能因投資、就業及外溢效果和市場攫取、技術攫取等效果相互抵 消,使估計係數未達顯著水準。由此可知不同來源的外人直接投資確實會對地主國的經 濟發展造成不同的影響。故假說一獲得支持。. 表 5 變數之敘述統計 平均數. 標準差. 最大值. 最小值. 變數 開發中. 已開發. 開發中. 已開發. 開發中. 已開發. 開發中. 已開發. 56.46. 9195.92. GDP. 2621.01 24655.3. 3916.29 8115.90. 27496.2 48655. FDID. 1231.17 31543.2. 3339.18 51129.3. 26752.1 288809. -342.6. -5798.72. FDIG. 197.64. 2313.62. 509.219 4413.45. 5324.90 22143.6. -203.71. -4889.01. HC. 5.11. 12.23. 4.38. 4.99. 20.50. 31.18. 0.1. 4.5. LQ. 33.19. 3.17. 23.85. 3.66. 87.40. 14.3. 1.1. 0.01. TEL. 10.85. 55.42. 12.35. 8.82. 55.00. 74.46. 0.01. 36.33. INT. 2.31. 22.06. 5.15. 15.49. 32.12. 53.18. 0. 0.38. 62.22. 37.96. 56.93. 86.65. 164.54. 12.45. 14.84. OPEN 56.88. 註一:來自已開發國家之 FDI 流入量(FDID)與來自開發中國家之 FDI 流入量(FDIG)均以百萬美元為單位 註二:GDP 表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美元). 在衡量人力資本及勞力素質上,表中顯示在 1%的顯著水準下,人力資本與經濟成 長間呈現正向關係,表示當一國所擁有受較高等教育的人口占總人口數的比例較高時,. 29.

(37) 對一國經濟成長有正向的影響。相反地,勞力素質與一國的經濟成長則呈現顯著的負向 關係,表示當一國未受教育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較高時,則對一國的經濟成長有負向 的影響。故假說二及假說三獲得支持。 基礎建設的衡量上看出每百人電話用戶數及每百人上網人口數與經濟發展均呈現 正向顯著的關係,可知一國的經濟發展確實會受到該國基礎建設普及程度影響,由此可 知假說四獲得支持。此結論與 Alsan et al. (2006)的研究結果一致。在開放程度的研究中 ,同樣可以發現在 1%的顯著水準下,開放程度與經濟成長呈現正向顯著關係,即一國 經濟環境較為開放的情形下,會促使經濟成長。故假說五獲得支持。 表 6 所有變數固定效果分析 所有國家 變數 估計係數 0.00013760 **. FDID. –0.00122856. FDIG. t-ratio. p-value. 1.973. 0.0485. –0.607. 0.5440. HC. 0.02214285 ***. 6.796. <0.0001. LQ. –0.01517066 ***. –11.55. <0.0001. TEL. 0.00911993 ***. 8.149. <0.0001. INT. 0.00162957 ***. 3.861. <0.0001. OPEN. 0.00083117 ***. 3.636. <0.0001. R-squared. 0.9930275. Adjusted R 2. 0.9919144. F-test [自由度] (p-value). 892.17. [87, 545]. (<0.001). LM test[自由度] (p-value). 1787.02. [1]. (<0.001). Haus man test[自由度](p-value). 20.21. [7]. (<0.001). 觀測值數目. 633. 註一:F-test:H0:最小平方法 V.S.. H1:固定效果模型. LM-test:H0:最小平方法 V.S.. H1:隨機效果模型. Hausman test:H0:固定效果模型 V.S. 註二:. ***. 表 p-value<0.01;. **. H1:隨機效果模型 *. 表 p-value<0.05; 表 p-value<0.1 30.

(38) 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在文化、歷史、風俗習慣等許多層面的差異,使得此 兩類國家產生許多不同。而由表 5 的統計數據中也可看出在經濟、教育、建設等發展上 存在相當的差距,故我們利用 Chow-test 檢測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是否確實存在結構性 差異。由 Chow-test 的檢定中得知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存有結構性的差異,因此我 們將透過模型進一步的探討已開發國家及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態。. 表 7 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之固定效果分析 已開發國家. 開發中國家. 變數 估計係數. t-ratio. 估計係數. t-ratio. FDID. 0.00060391 **. 2.024. 0.00456212 ***. 3.896. FDIG. 0.00061485. 0.660. –0.02005865 ***. –3.424. HC. 0.01072195 ***. 2.913. 0.01514405 ***. 3.659. LQ. –0.02931464 ***. –3.043. –0.01584284 ***. –10.143. TEL. 0.00035814. 0.041. 0.01306973 ***. 7.582. INT. 0.00214220 ***. 7.207. OPEN. 0.00490899 ***. 8.178. –0.0006833. –0.572. 0.00121919 ***. 4.13. R-squared. 0.9781913. 0.9873235. Adjusted R 2. 0.9739853. 0.9852214. 232.57. 469.68. [27, 140] (<0.001). [66, 398] (<0.001). 426.11. 1327.38. F-test [自由度] (p-value) LM test [自由度] (p-value). [1] (<0.001). [1] (<0.001). Haus man test [自由度](p-value). 29.76 [1] (<0.001). 11.01 [1] (<0.001). 觀測值數目. 168. 註一:F-test:H0:最小平方法 V.S.. H1:固定效果模型. LM-test:H0:最小平方法 V.S.. H1:隨機效果模型. Hausman test:H0:固定效果模型 V.S. 註二:. ***. 表 p-value<0.01;. **. 465. H1:隨機效果模型 *. 表 p-value<0.05; 表 p-value<0.1 31.

(39) 表 7 顯示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之實證結果,我們發現來自已開發國家之外人直接投 資對已開發國家及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有正向的幫助,如此表示其投資、就業、外 溢效果大於其可能產生的市場攫取、技術攫取效果,使來自已開發國家的 FDI 能對地 主國的經濟帶來顯著影響。來自開發中國家的 FDI 則呈現不同的情形,其對已開發國 家的經濟發展不存在影響,表示所帶入的資金、技術、就業機會所產生的正向幫助會受 到其他負向效果抵銷,使的 FDI 無法對地主國經濟產生幫助。 而來自開發中國家的 FDI 則對其他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會產生顯著的負向影 響,衝擊地主國的經濟發展。人力資本的衡量上,可以看到在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都呈 現一致的結果,即當一國受高等教育人口佔總人口比例越高,則會帶動該國經濟成長。 在勞動力素質上,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之結果顯示亦相同,表示未受教育的人口佔總人 口的比例越高,會使一國經濟發展受到負向的衝擊。 基礎建設的實證結果顯示出,網路的普及程度為影響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的重要因 素,但電話線路的普及則對地主國經濟沒有影響。對開發中國家而言,電話線路的普及 程度則是左右經濟發展重要原因,網路的普及則對地主國經濟成長無影響。最後,開放 程度很明確的指出不論在已開發或是開發中國家,開放程度越高越能促使經濟成長,即 開放程度與經濟成長兩者間呈現顯著正向的關係。. 第三節. 討論. 從實證結果可知假說一至假說五均獲得支持,因此我們進一步將國家分成已開發及 開發中兩群體,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在已開發國家的部分可看到來自已開發國家之外人 直接投資對地主國的經濟成長有正向的影響,可能原因在於已開發國家之外人投資,其 帶入之新技術較易於流通傳遞於其他已開發國家,使得這些已開發國家能更迅速且有效 率的學習新知,減少時間成本,改善技術並提升本國廠商之生產。而 FDI 之就業效果、 外溢效果亦大於其可能產生之技術攫取、市場攫取效果,促使地主國經濟顯著成長。來 自開發中國家之外人直接投資,本身所擁有之技術與已開發國家之企業所擁有之技術,. 32.

(40) 可能存在相當程度的差距,故當這些 FDI 進入已開發國家後,或許無法帶入能協助地 主國經濟成長之技術或外溢效果。相反地,來自開發中國家的 FDI 進入已開發國家投 資之動機,可能在於獲取新知識技術,以改善自身技術之不足,不僅並無帶入足夠資源 及技術使地主國廠商受惠,反而會因為對地主國資源的需求造成就業、投資、外溢效果 與負向影響相互抵消,使得來自開發中國家的 FDI 對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並無影響。 開發中國家的部分指出,在 1%的顯著水準下,可發現來自已開發國家之外人直接 投資與開發中國家之經濟發展有顯著正向關係,可能因為來自已開發國家之 FDI 除帶 來投資、創造就業機會予地主國外,其帶入的競爭效果使地主國企業在多國籍企業的強 大競爭下,迫使本國企業為求永續經營,不斷提升技術並改善核心能耐,學習新的管理、 行銷等高階之營運模式(Kokko; 1994)。同時可能因為本國企業與多國企業之合作、結 盟,進而能更緊密的貼近多國企業就進學習新技術,促使自身技術進步,因此會對地主 國經濟發展有正向幫助。然而來自開發中國家之外人直接投資對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 長,則呈現顯著的負向影響,可能因為同為開發中國家,技術較為接近,使地主國企業 難以從多國籍企業獲得更先進之技術,因而無法有效改善技術使產能提升。而這些來自 開發中國家之 MEN,同時可能挾著強大的核心能耐進入其他的開發中國家投資,並在 地主國尋找所需之人力、天然資源等,讓本國企業不僅無法獲得新技術外更失去既有資 源,流失人才甚至市場佔有率,造成本國企業所處環境更嚴苛,最終對經濟發展產生負 向影響。 在人力資本衡量上,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均呈現出一致的結果,即當一國人力資本 較高,則對該國的經濟成長有正向的影響。可知一國較佳之人力資本,會對知識技術的 傳遞有正向的幫助,且在創造、執行、學習新技術上也較容易上手,進而將產生較高的 生產力(Barro & Sala- i-Martin, 1995; Barro, 2001)。 勞動力素質則反應出當一國勞動力素質越低,對該國經濟成長會有反向衝擊。因為 較低的勞動力素質將使國家整體產業的發展,侷限於勞動力提供之勞力密集產業,難以 提升至以專業技術、知識為導向的高階技術產業,且因勞動力素質較低,會使新技術傳 遞較慢,如此將使一國經濟成長受限。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omote Hong Kong economic growth 促進香港經濟增長 Earn foreign exchange to pay for imports賺取外匯支付進口貨品 Government can have more profit tax 政府利得稅收入增加

If the source is very highly coherent and the detector is placed very far behind the sample, one will observe a fringe pattern as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beam,

Basing on the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results,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s and problems of learning the polynomial derivatives on different level students

Ma, T.C., “The Effect of Competition Law Enforcement on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Competition Law and Economics 2010, 10. Manne, H., “Mergers and the Market for

危機事件 後果 可預測性 持續性 震撼程度 估計危機 影響程度 一對小四及小. 二的兄妹,居 於學校同邨的

– Each listener may respond to a different kind of  event or multiple listeners might may respond to event, or multiple listeners might may respond to 

Schools implementing small class teaching may have different sizes of grouping and different numbers of groups subject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needs.. The number

Schools implementing small class teaching may have different sizes of grouping and different numbers of groups subject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needs.. The nu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