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劃地自利、無限後退和不確定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劃地自利、無限後退和不確定說"

Copied!
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台灣哲學研究〉第五期(民國九十四年九月). : 75-120. TaizvaJ7 Pbi!os,ψ bica! j 卸dies, No.5 (September, 2005). 劃地自利、無限退後 和不確定說. …. 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布蘭登(. R. Brandom )指出,維辛良斯坦在其反對規則主義的主. 要論證中,採取詮釋的無限後退之形式,而在反對規律主義的 主要論證中,則採取劃地自利的可能性的形式。本文透過詳細. 檢視威廉絲、(此1.. Williams. )和布蘭登對上述兩個論證的看法,. 獲得一些對那兩個論證的性質更深的理解,並據之以對語意研. 究的適當進路有所建議 O 本文指出,威廉絲和布蘭登所刻劃的 無限後退論證俘、訴諸於認知的可誤性這個有爭議的前提,本文. 相應地提出一個可以避免該爭議的反對規律主義的新的論證. 形式。本文也發現,劃地自利論證並不如威廉絲、所言是立基於 無限後退論證上,它倆是相互獨立的。本文認為,無限後退論 證呈現的是,無論規範是什麼,只要我們是透過認知它來決定. 我們行為的正確性,它都不能以命題(諸如詮釋、翻譯、規則、 證成或其他宣稱)的方式描述出來;而劃地自利論證的教訓則. 是,行動者的某個行動是一個遵循規則的行動,只有當該行動.

(2) 76 .. <台灣哲學研究}. 是根據行動者對於規則或規範的認知而來的踐行。為了探究那 兩個論證在語意研究上的涵意,本文也討論了威廉絲、對剃因不 確定說的批評。威廉絲、論證'劍囚的主張是劃地自利論證可以. 成功攻擊的目標。本文發現,威廉:絲的批評乃是基於許多對不 確定說的誤解,因此是不成功的。然則,如果我們強調了不確. 定說所反應出的物理主義或自然主義的存有論要求,不確定說 將會是劃地自利論證成功攻擊的目標 o 如呆不確定說被較適當. 地理解為只主張「所有對行為和傾向的描述,所有非意向性 的、非規範性的語詞,原則上不能決定某一語言所遵循的規範. 是什麼 J '那麼它和劃地自利論證所主張的一致且互補。雖則 本文也將指出,制因的語言學習概念會遭受劃地自利論證的威 脅,而問題主要是在於他將語言學習視為一建構科學理論或假. 說的過程,而這也正是無限後退問論證所要駁斥的。最後,本 文建議,一個適當的語言學習及語意理論,應將理解一個語言. 的能力視為一種知道如何踐行的能力,這是在規則主義和規律. 主義之間,我們可以採取的語意學立場。. 關鍵字:規則主義、規律主義、劃地自利論證、不確定說、規範. 投稿日期:. 03/0212001. 接受刊登日期:. 24/0712001.

(3) 劃地自利、無限退後和不確定說·. 維根斯坦(. 理德斯(. Wittgenstein. 77. )的問題是循著希拉( Scylla) 和查. Charybdis )之間的一個航道行進。希拉是「理解. ( understanding). 永遠就是詮釋(. interpretation) J. 的想法。. 我們可以藉由強調......稱某物「綠色」可以被類同於當某. 人溺水時叫喊「救命」. (react. 純粹是一個人如何學會去反應. to) 這個情境一一一來避免希拉。但是,那麼一來我. 們便冒了駛向查理德新的危險,(查理德斯)是缺乏規範的 層次的一個圖像....·.0 一個表現( performance )如何能純. 粹是對一個情境的「盲目的」反應,而非一個基於詮釋的 行動的企圖(因此避免希拉) ,而同時是一個遵循規則的例. 子(避免查理德斯). ( custom) (PI 198 (RFMVI-31. ?答案是:藉由隸屬於一個風俗. )、踐行 (PI2 02 ) 或制度( insti 的tion). ) 。. 邁道爾( John. McDowell). (1984 , 342). 語言具有規範性質,亦即,正確和不正確使用一語言之間是有所區 別的,而對於規則或規範的探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什麼是一個遵循. 規則的行為。引文中麥道爾認為,齒,我們試圖回答什麼是一個遵循規則 的行為時,我們應避免希拉和查理德斯之誤,為何希拉和查理德斯是我 們在回答什麼是一個遵循規則的行為時所應避免的?在回答什麼是一個. 遵循規則的行為時,於希拉和查理德斯之間,我們還有什麼餘地?本文 將透過詳細討論威廉絲 (M. Williams) 和布蘭登(R. Brandom) 相關的 看法來回答問題。而本文的主要目的,正在於透過對這兩個問題的討論, 以對語意研究的適當進路有所建議。. 威廉絲在其〈維根斯坦,心靈與意義}(附ittgenstein, Meαning). 統看法(. ( 1999 )中,將一個他稱為對法則遵循(. the Classic View) 刻劃如一 F. 定其所為所言的一個指導(. guide). :I. Mind and. rule-followi月)的傳. →個規則足以作為(. 1 )對個人決. ,不日 (2) 證成( justifying) 或評估.

(4) 78 .. <台灣哲學研究〉. ( assessing). 其所為所言的一個基礎。 J ( 15 7)其中(1)是威廉絲所謂. 規則遵循的實行的( practical) 或心理的( psychological) 面向 '(2) 是 他所謂規則遵循的證成的或知識的(. epistemic. )面向(見同上)。威廉絲. 認為維根斯坦以一個無限後退的論證形式,去反駁傳統規則遵循看法的 實行面向,而維根斯坦反駁傳統規則遵循看法的證成面向,則是訴諸庫. 里奇(. S. Kripke )( 1982 )所指出的詮釋的背反( the paradox of interpretation). (見同上, 159) 。布蘭登在其〈明說之> (Making. It Explicit) ( 1994 )亦. 指出維根斯坦「在其反對規則主義 (regulism) 的主要論證中,採取詮釋. 的無限後退 (the. regress of interpretation) 之形式,而在反對規律主義. ( regularism )的主要論證中, t采取劃地自利l 可能性 (the possibility of gerrymandering. )的形式。 J (28). 布蘭登對規則主義和規律主義之區分,. 大體和威廉絲對傳統規則遵循看法之兩個面向的區分一致,而威廉絲所 稱詮釋的背反和無限後退論證,和布蘭登的劃地自利論證和無限後退論. 證'一一相映大體一樣,雖然它們之間有些差異,譬如說,它們所明白 針對的對象不盡相同。此外,布蘭登雖然區分了劃地自利論證和無限後 退論證'但是他並沒有明說兩者之間有何關聯。威廉絲則清楚地表示維 根斯坦的劃地白利論證立基於 (builds on) 無限後退論證,雖則前者具有. 其獨特的性質而且比後者更徹底 (radical) (見 1999 ' 160). 0. 2. 本文將指出威廉絲和布蘭登的無限後退論證立基於一個有爭議的前. 提,相應地本文提出一個可以避免該爭議的攻擊規則主義的無限後退論 證。本文也發現劃地自利論證並不如威廉絲所言是立基於無限後一退論證. I. I 畫社也白手 IJJ 是我對. “genymandering". 這個布蘭登相當具有個人風絡的哲學用語的. 一個相當具有個人色彩的翻譯。我的翻譯主要是要掌握. "ge叮mandering". 義:不合理地重劃選區以區利自己的政黨。在亦蘭登的使用中,. 的原始意. 主缸ymandering". 指的是(封可一組了雨聲呼(允許)是蹦出不同的規律(討學). ,而一個新的行為都斗. 不見f輔阿以惕。劃成屬於(符合)這些不同的規律(~聲旱). ,如果(可忌諱肇性)規. 律性被用以分析正確[生,貝1J 1于為的正確間等是無法或隨意被決定的。. 2 為求論述上的方便和丈字上 J的一致,本文的討論主要採用布蘭登的你 j語以及他對劃地 白干 I~i偏登和無 F聞封單插曲悵。劃。在必要的時候,我才指出成輯耕肺蘭登之間的不 同。.

(5) ·~地自利、無限退後和不確定說. 79. 上,它倆是相互獨立的。這個獨立性的發現呼應了麥道爾對維根斯坦處 理遵循規則問題的方法的刻劃一一希拉和查理德斯是維根斯坦所行進的. 航道兩邊的怪獸。 1希拉(規則主義)和查理德斯(規律主義)是相互獨 立吞噬規範性的怪獸. 它們各以其特有方法使得一個行為是否遵循規. 範的問題無法被回答。規則主義的失敗顯示的是規範不能被等問於某種. 可以命題描述出的東西,無論它是獨立於具體規範性行為之外或之上的 東西,或是具體規範性行為所呈現出來的東西。規律主義的失敗則告訴 我們規範不能被化約為某種可以非意向性、非規範性語詞所描述出的東 西。在這兩個立場之間所剩餘來解釋規範性的哲學空間是非常狹窄的,. 然而本文的說明更明確地支持以下看法的合法性﹒對規範性乃至於意義. 的說明必須在這個狹窄的空問中小心進行。 4 為了深化本文的觀察以及探究它在語意研究上的一些酒意,我們將 討論威廉絲對耐因( W. V. Quine) 的不確定說(. The Indeterminacy Th的 is). 的批評。威廉絲在其 1999 第八章中論證:捌因(w. Quine) 所主張的翻. 譯不確定說(. the indeterminacy of. inscrutability of reference). translation) 和指涉的不可測度說(the. (以 F統稱不確定說) ,是劃地自利論證可以成. 功地攻擊的目標。意即,不確定說將導致他所稱的「規範的相似性問題」. 1. 本文的目的不在芳抉令探討「品刷帥f阱豆胡匆蝴祖祖 ~(j 內阱岱前偏棉諒諾奇屯」翩或扉麟孫梧!肺沛蘭登懿主苦對可才雌 I 適當,而是探討威闢i示謝li蘭登附忍為的「維4的昕閻王后前正是 J '所以樹話克來帝的l可斯 坦白骨陌命不必涉入我們的5才論。. 4 本文的匿名言fWr梢之姐議,規年起主義H翩悍乍一義雖然都會使得我;{r幣在法區分正你與 不正f的甘行為,但是它們懈可糊栗的並利惘。前者是個正如我們細可翻首一個規. 範的斗也 L、理學 t 糊粥,亦即,對的晴是個行動者觀察個規草但是;{-r懷喔→個 行動者所'jC動被規軍區所指導的角平釋。後者則是. 個對於什麼是--1固規軍臨 ~m訴于為的知. 識論間開戰定義,亦即,對的釋是但關範上正確的行為的關戰定義,擴而 言之,對古令it麼是一個規範這個問題郎J淵潭或定義。我同意並感謝該t'r'f幸存者這個具有 澄清作用的建議訴口提醒。的確,規益自主義和規律主義通常是針對不同的爭議 'f句是它. 們可以是針對相同的問題,譬如說 :(Q)'{+ 眩娃個行動者創吉枷崗位行為? J 。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涉及什麼是個規範和關範女回吋被認知茹遵循的問題。本文將指. 出,針對問題 (Q) ,規草a位義對W品種宜在的存有 i街上的想法造成它在對規純的認識 論 t的窘境,規律主義在高輸 brEI對賄問題,但是甜見純的存有論 l二具有嚴重的. 樹詣,這使得它{r干部嘸搓、回答 FJ胞 (Q) 。.

(6) 80 .. ~台灣哲學研究》. 這個結果呈現出,翩因的語. ( the problem of normative similarity) 言理論破壞了語言的規範性(normativity. ). ,亦即使得正確和不正確使用. 語言之間的區分無法判別。 我們知道意義具有規範性,正確和不正確使用一個語言之間是有所. 區分的。如大家熟知的,創因對於語意的研究採取一種反規則主義、直. 覺上傾向規律主義的行為主義式立場,而他的不確定說,如同劃地自利 論證,主張對於同一組語言行為資料我們可以建構彼此互不相容的語意 理論或描述。不確定說這個主張,直覺上不僅不能說明語言的規範性,. 它還使得正確和不正確使用一個語言之間的區分原則上無法被判明。然 而這個直覺是需要進一步的說明和檢查的。我將指出,威廉絲對制因於. 此議題上的批評,乃是基於許多對不確定說的誤解。在某種詮釋下,捌 因的不確定說的確會是劃地自利論證成功攻擊的目標,雖然不是以威廉 絲所指出的方法。然而,在另一種合理詮釋下的不確定說,不僅不會如. 威廉絲所說是劃地自利論證成功攻擊的目標,相反的,它和劃地自利論 證是互補的。雖則我們也將指出,制因的語言學習概念則會遭受劃地自 利論證的威脅。. 最後,我們將收集本文所觀察到的一些要點,透過自j 答在希拉和查 理德斯之間我們還有什麼餘地這個問題,對語意研究的適當進路提供一. 些初步的建議。. 壹、無限後退論證. 布蘭登所謂的規則主義的主要想法是, 1 評估正確性永遠是至少隱然. 地( implicitly) 指涉到一個規則 (rule) 或原則(. principle) ,. (而這規則. 或原貝的藉由明白地( explicitly) 表達出( sayi月)甚麼是正確的,來決. 定甚麼是正確的。 J (. 1994 ' 20. )。簡單地說,規則主義主張,一個行為. 正確與否端賴於它是否符合某個規則或原則所明白地要求的。但是這樣. 對規則主義的形構仍是不足的,而且,如我們稍後將指出的,那樣的形.

(7) 割地自牙 IJ 、無限退後和不確定說. 81. 構將使得規則主義和規律主義失去重要差別。根據布蘭登的說明,規則. 主義還涉及一些行動者認知. t 的層次。規則主義主張,. --._-個行為可以被. 某個行動者適當地判斷為正確的,當且僅當,這個行為被該行動者根據. 一個明示的規則判斷為正確的(. 1994 ' 20 )。在這樣的說法下,行為者是. 透過對明示規則的理解和運用,去決定一個行為是否是一個正確的行. 為,而行動者「去適當地 (properly) 行動的實踐能力(. practical capacity) ,. 是被分析成(他的)遵循一個明示的法則,而此法則表達出什麼是適當 的。 J (同上, 26 )布蘭登認為,康德( Kant) 和弗列格( Frege) 在什麼. 決定正確性的議題上的主要想法屬於規則主義。 我認為規則主義的動機主要是要掌握下面這個直覺。(以下以語言為. 例)任何一組特定的 L 之既存的語言行為資料,不足以窮盡 L 的意義, 因為,任何語言不僅適用於我們實際上使用它的情境,它還適用於無限. 數量的,以及我們從未遇到的情境上。這個直覺致使有人主張這個似乎 相當可信的想法﹒是某種超越於語言實際使用之外的東西 謂的意義. 一般所. 決定了語言的正確使用,而不是語言實際上的使用決定. 語言的意義。加上,我們事實上是透過有限的語言行為資料習得一語言,. 這個相當可信的想法,促使規則主義者很自然的去主張,語言的意義是. 語言行為所關連到的某種我們可以稱之為「意義」的特別對象, (在現在 的脈絡下,此指某個規則),而這些語言行為是這個「意義」對象的個例: 換句話說,對這個「意義」對象的描述對於這些語言行為而言是為真 的. 基於這點,我們可以說這個「意義」對象具有命題內容,而它. 可以適當地稱為對語言行為的命題描述。對一組特定語言行為的命題描. 述,它的真值條件可以超過這組語言行為而擴及其他的語言行為。因此, 這命題內容被認為可以適當地成為這個語言的使用標準一一對這命題. 為真的語言行為便是正確的,反之則否。而透過有限的語言行為資料, A個行為者便可掌握相關的特殊規則,而對這些規則的命題內容的理解. 和運用,一個行為者可以據以指導其原則上無限多的相關行為,並且決 定一個行為是否是一個正確的行為。.

(8) 82 .. ~台灣哲學研究〉. 這個直覺部分地反映在維根斯坦的詰問者以下的想法上:. 但是,當我們聽到或說一個字時,我們可以瞭解這個字的. 意義;我們即刻地掌握它(. grasp it in a flash). ,我們以這個. 方式所掌握到的東西當然是一個不同於「使用 J( use) 的「東 西 J ' 1 使用」是在時間中展廷的「東西 J. !. (P月 138. ). 那好像 (as if)我們可以即刻地掌握一個字詞的所有使用。. ( PI§19 7l. 上述引文的主要目的是,威廉絲認為這是維根斯坦無限後退論證玫擊的. 標的。 5根據威廉絲的詮釋,維根斯坦的詰問者的想法是,一個語詞的意 義有別於我們對該語詞的使用,而該語詞的意義「決定( det巳nnine) 而. 且固定( fix )該語詞的所有可能運用(. applications). 語詞的意義)可以呈現於(我們的)心靈之前(. 0. J 並且, (. 1). 1 (該. come before the mind) J. '. 而且我們可以即刻地掌握它,以及 (2 )該語詞的意義可以「作為對某些 未來行動的指導 (guide) 是, 1 沒有任何可以滿足(. ( 1999 '. 158 司 9. 0. J 威廉絲說,維根斯坦無限後退論證要指出的. 1 )的東西,可以同時做到. (2 )所要求的工作」。. ). 威廉絲對無限後退論證所反對的對象的界定,不日布蘭登的界定並沒 有實質上的不同,雖然布蘭登只顯題地談規則,而威廉絲談及所有被認. 為可以被獨立間的 (isolable) 具有表徵力的對象(獨立於任何脈絡和它 的實際的使用,仍具有表徵力的對象) ,如,圖像 (picture) ,圖表( chart) 、 圖式 (schema) 和規則,或,總而言之,對象化(. obj ectified. )的柏拉圖. 式的意義實體。綜合威廉絲和布蘭登的刻劃方法,我們將無限後退論證. 5 這兩段引述自告有命不是自動的成為維申貝貝用旦攻擊的對象。但是,當它 fr':t皮理解為,它 f 臨義;在我們童話吾言的輛車和語言自t 使用之間,存在著一種中們勿,一種主哦們所刻. 劃的意義實體時,它們便成為細問間,或所謂慚闖闖無限街盟命韶文擊的目標。.

(9) 劃地自利、無限退後和不確定吉克. 的. 所反對的想法界定如下(為了方便陳述,本文以規則代表所有土述之各 種意義實體). :. 對一個字詞的正確使用指涉到某一規則,而此一規則決定了該語. (1). 詞的所有可能的正確使用。. 獨立於任何脈絡和它的實際的使用,這個規則可以明白地表達出. (2). 該字詞的所有可能的正確使用。. 行動者對該規則可以有即刻地認知(以下省略「即刻地 J ) ,而對. (3). 它的認知可以作為使用該字詞的指導(指導如何正確地使用該字 詞)。. 讓我們持續以布蘭登的稱法,將具有這三個想法的理論叫做規則主. 義。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威廉絲和布蘭登如何認為規則主義犯了無限後退 的謬誤。以下是我對他們的論證之基本前提的刻劃。. (A). ( PI ). 評估一個使用字詞的行為是正確或者不正確,是根據此行為是否. 符合下列 CD) 所規定的。. (D). 獨立於任何脈絡和它的實際的使用,這個規則可以明白地表達出 該字詞的所有可能的正確使用,並且行動者對該規則可以有所認. 知並據以為行動的指導。. ( P2 ). 對任何一個 D 所規定之規則 R( 以下省略 'D 所規定之 J) ,存 在著許多不同的對 R 的運用方式(規則). (讓我們採用布蘭登. 對維根斯坦的詮釋,稱對一個規則的一 4個運用規則為「一個詮釋」. ( 1994 ' 20 ) ). 前提(. PI. 0. )和定義 (D) 是規則主義的基本主張。前提(P2 )指出對任. 何規則的詮釋的多重可能性,根據威廉絲,. (P2. )是一個維根斯坦觀察而.

(10) 84.. {台灣哲學研究》. 非論證的結果, r 但是,它設立了整個(關於無限後退)討論的基礎。 J. ( 1999 ' 158. )布蘭登行文中亦蘊涵有類似的想法(見. 但是,威廉絲和布蘭登都不是很清楚地說明為何(. P2. 1994. )。. ' 20 ' 62. )加上規則主義的. 想法會導致無限後退 O 以下是我認為 (P2 )在一個無限後退論證中可以 扮演的角色。. (AI) (P3 ). 如果一個規則是自我詮釋的( self囡·inte中reting' 或 self-applying) ,. 亦即,它本身即可顯現出它如何被運用,則這個規則只允訐一個 對它的運用方式(詮釋)。. ( Cl ). 沒有一個規則是自我詮釋的,亦即,並非它本身即可顯現出它如 何被運用。(從凹,的而來). (C2 ). 對任何一個規則 R' 我們需要一個運用 R 的規則 I '以知道如何. 運用它。(從肘, Cl 而來). 如果一個規則是自我詮釋的,那麼這個規則邏輯上就蘊涵一個而且只有. 一個對它的運用方法,對這個規則我們因此也就不可能想像它有許多不 間的運用方法。威廉絲指出,維根斯坦觀察到一個事實,亦即,被當作 意義實體的東西←一獨立於任何脈絡和它的實際的使用,仍具有表徵. 力的而且可以被認知的對象,允訐訐多不同的運用方法(. 1999 ' 158. )。. 如果這個事實是普遍性的,那麼沒有規則是自我詮釋的。如果沒有規則. 是自我詮釋的,那麼,根接規則主義的基本想法, (C2) 便是一個自然的. 結果。然而,. (P2 )是一個對規則的普遍宣稱,亦即,它陳述一個普遍事. 實;而無論觀察到的個例有多少,我們不可能觀察到一個普遍事實。無 論維根斯坦討論多少種柏拉圖式的意義實體,都沒有證明所有柏拉圖式. 的意義實體都允訐多重詮釋。(P2 )要作為一個決定性論證的基礎,它必 須是一個論證而非觀察的結果. O 讓我們從「規則可以被認知」這個規定,. 易關釀徑。注意,這是我替威廉絲和布蘭登所作的論證'他們沒有明白.

(11) 劃地自利、無限退後和不確定說的. 地如是說。. C A2). CPI * )評估行為的正確或者不正確,是根據此行為是否符合下列. CD). 所規定的規則。 獨立於任何脈絡和它的實際的使用,這個規則可以明白地表達出. CD*). 該字詞的所有可能的正確使用,並且行動者對該規則可以有所認. 知。 C P2*. ). 所有可以被認知的東西,都可以被錯誤地認知也可以被正確. 地認真口。 C P3 糾正確地認知一個規則就是知道如何正確地使用它;不正確地認知. 一個規則就是錯誤地使用它。 C CI *)對任何一個規則R ,存在著許多不同對R 的運用(認知)方式(詮. 釋). 11. '. 12 " .In. 0. C 從 P 尸,. P2* ,的*而來). 這個推論的要點是,如果一個規則允許被正確地和不正確地使用,則自. 然地,它就允許對它不同的使用方法。自此以下,可接CAl) 之(的圳、 C CI *)、 C C2*) 。如果讀者不喜歡自我詮釋這個概念,可以接:. C P4*). 根據某些 Ii. C 1 三 i 三 n) 詮釋, R 認為行為 X 是錯誤的行為;. 但是,有可能根據某些月. C 1 三 j 三 n ,]芋 i )的詮釋, R 認為 X 是. 正確的行為。. CC2*). 因此,只有在相對於某個對 R 的特定的詮釋下, X 才可以根據 R 被判斷為正確的或不正確的。或,只有在相對於某個對 R 的詮. 釋 I '而此 I 被決定為是一個正確的詮釋下, X 才可以根據 R 被 判斷為正確的或不正確的。(從 CI. *,. P4* 而來). C C3* )因此,只有當我們能夠判斷什麼是什麼不是正確地詮釋一個規. 則,我們才能依據規則去判斷行為的正確性。(從 C2*而來).

(12) 86 .. ~台灣哲學研究〉. (C4*. )因此,對任何可個規則R' 我們需要一個運用R 的規則 1 '以知. 道如何 IE確地運用它。(從PI * , C3* 而來). 這似乎是布蘭登會採取的論證形式(見 1994. (P4*. ' 62-3). 0. (. Cl *. )和. ),如我們稍後將指出的,也是劃地自利論證的基礎。 (Cl *)和 (P4*. ). 到 (C2 們的導,衍稍後在討論劃地自利論證時,我將詳細說明之。這裡,. 僅約略說明如下。 (Cl * )拍的是對規則的詮釋的多重可能性, (P4*) 則 指出,不同的詮釋對規則如何運用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不同的詮釋. 下,對一個行為是否符合一個規則會有不同的答案。現在,如果對一個 規則的詮釋是不確定的,亦即,無法自所有可能詮釋中擇出. 4個詮釋,. 那麼,就算給定這個規則和個行為,我們也無法判斷這個行為的正確 性。因此,如果行為的正確性的判斷是訴諸它對一個規則的符合性,我 們必須要先能自對此規則的眾多可能的詮釋中擇出-個詮釋(當然,這. 必須是→個正確的詮釋) ,作為判斷行為正確性的標準。 (C4* )指出,根 據規則主義,最後這點需要另. 4個規則。如果這點成立,無限後退之產. 生就相當明顯了。. ( P5 們對任何→個對規則 釋 ,. (P6*. )根據 l ml 據. (C5*. 1ml ' 1m2 " .lmn. lml. '. R 的詮釋 1 m '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對 1 m. 的詮. 0. ' 1m2 .. .1 m l1中的某些詮釋. , 1 m 是錯誤的詮釋;但是,根. 1叫.. .l mn 中的某些其他的詮釋 , 1 是正確的詮釋。. )因此,只有在相對於某個對I 的詮釋 l mk. (I 三 k 三 n)' 1 m 才可以. 根據 l mk 被判斷為正確的或不正確的對R 的詮釋。(從 P5*. , P6*. 而來). (C6*. )行為正確性的決定過程是一個無限後退的過程。(從 P 尸 'C肘, C5*而來). 前提 (P5* )、 (P6* )至(的們的推論過程類似前提(CI *)、 (P4*. ).

(13) 劃地自利、無限退後和不確定說. 至 (C2*. ). 87. 的推論過程。當然,如果我們需要一個規則才能判斷一個行. 為的正確性,如果我們需要一個詮釋才能知道如何以這個規則去判斷該 行為的正確性,如果我們需要一個詮釋才能知道某個詮釋如何執行它的. 工作,那麼我們就有一個無底的行為正確性的決定過程。 稍後我們將指出,以上對(A2 )的形構將使無限後退論證不能完全. 獨立於劃地自利論證。如果(A2 )之 (Cl *)以下接的是 (AI) 之 (P3 )、. ( Cl. )、 (C2) ,則可以將無限後退論證獨立於劃地自利論證。 然而,無論採取哪一種形構,論證(A2)皆訴諸一個有爭議的前提:. (P2*. )。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所有可以被認知的東西,都可以被錯誤. 地認知,也可以被正確地認知。笛卡見對一些心靈表徵的意見就不是這 樣。有些人也會說,有些東西對我們的認知有完全的強迫性,意思是,. 如果我們的心靈對它們有所認知,我們的那些認知就一定是正確的,換 句話說,對它們,我們只有認知到與否的問題,沒有認知正確不正確的. 問題。因此,並不是所有規則主義者都會承認(A2 )之 (P2* )。要決定 性地擊敗規則主義,我們的論證必須只訴諸規則主義者必須承認的前 提。以下我嘗試一個這樣的論證。. 根據規則主義,一個規則藉由「明白地表達出」這個規則自己是如 何決定什麼是正確的,使得行動者藉由對它的認知,得以去評估行為的. 適當性 O 然而,這是規則主義不清楚的地方。 個規則的內容如何可以 使一個行動者,當他瞭解這內容時,他就可以評估相關行為的適當性?. 以下,我將論證,如果一個規則本身表達出它自己是如何決定什麼是正 確的,行動者就原則上無法對這個規則有所認知;而除非行動者對一個 規則的認知,伴隨著一個對此規則的使用規則的認知,否則這個規則不 能做為行動的指導和正確性的評估基礎,但是,這個結果導致無限後退, 因此,行動者也因此不可能藉由對規則的認知去評估行為的適當性。如. 果我是正確的,那麼規則主義是一個不融貫的想法。 一個規則所能明白地表達出來的是一個命題,一個命題本身如何決. 定某個行為的正確性呢?拿'3+2=5 J 為例,根據規則主義,此例要被判.

(14) 88 .. {台灣哲學研究》. 斷為正確與否,必須要訴諸某個規則。它要如何明白地表達出它是如何. 決定 '3+2=5 J 是一個對 '+J 的正確使用呢?我認為,對這個問題有兩 個可能的答案。第一個是,這個規則的內容本身包含對 '3+2寸」這個命. 題的肯定宣稱:也就是將 '3+2=5 譬如說以這樣的形式:. '0+2=2'. J 直接列入對. '+J 正確使用的規則中,. 1 十2寸, 2+2斗, 3 十2寸,. .. .0... J 。明顯的,. 這是不可取的路徑。 '+J 原則上可以運用在無限多的事例中,列入. '3+2=5 J. '就沒有理由不列入其他的,但是我們不可能事實上將這些無. 限多的事例逐一地條列在對它的規則的描述之中。當然說存在著這樣的 規則形構沒有不一致的地方,但是,就算存在著一個以逐一地條列的方 式包含對無限多事例的描述的規則描述,它也不具有任何認知意台,亦 即,由於我們是有限存有,我們不可能,套用一個維根斯坦的詰問者的. 話, ,即刻地掌握它 J '去決定此規則的所有可能運用。這裡,我們獲得 的教訓是,如果一個規則可以作為一個認知對象而且作為決定一個行為 的正確性的基礎,它原則上不能以將對該行為的描述直接明白地陳述在. 其自身中去達成那個目的。 6j差點自然地推薦了下面這個方法。 第二個方法是,以那個規則的內容是否蘊涵 '3+2寸 J '來判斷 '3+2=5. J. 是否正確。這個方法,它並不要求讓 '3 寸寸」這個「十」的特. 殊運用,條列式地直接出現在規則的命題內容中,而 '3+2=5. J 的適當性,. 是以該規則對它的蘊涵性來定義。然而,這個方法仍然有問題。無論上. 述所談及的蘊涵關係是什麼,要以一個規則對某個行為之描述的蘊涵, 來判斷該行為之正確性,我們必須先肯定我們是正確地了解該規則的內 容,否則,該規則所蘊涵的東西將無法界定出來的。如此,我們叉遇到 了我們原初的問題:如何判斷我們是否正確地瞭解一個東西?此外,就 算我們對該規則的信念無可避免地是真的(不管這是什麼意思 ) ,我們仍. 6 這黑的悶悶欣且會贊成。他藉由詰問者之口說出這個明顯的事實﹒ 'If “to unders伽d. the meaning of a word" m開liS to know the grammatically possible ways of applying it, then I canask “ How can I know what I mean by a word at the moment I utter it? After all, I can't havethe whole mode ofapplication in my head a11at once". J (PG, I, I, §1O, p. 49).

(15) 劃地自利、無~F<退後和不確定說. 89. 然會遇到下面這個問題:給定一個命題,當我們知道這個命題表達的是. 什麼,我們並不是可以不靠任何其他的東西而自動地知道它所蘊涵的東 西. 對一個命題的知識本身,並不蘊涵對該命題所蘊涵的所有東西. 的知識,因為,任何命題原則上蘊酒無限數量的命題,而我們也的確常. 常需要訴諸一些規則去導出一個命題的某個蘊涵。總之,我們需要某些. 其他的基礎,去決定」個命題是否蘊涵某個命題。如此,如果規則主義 是正確的,那麼,我們需要對另→個規則良的知識,去判斷我們現有的 規則是否蘊酒某個命題。根據相同理由,我們需要對另一個更進一步的. 規則之知識,去決定 R 是否正確地被運用,於是,我們陷入了一個惡性. 的後退。 這個惡性的後退是一個對規則主義的普遍問題。無論我們對一個規 則的認知如何決定一個行為的正確性,那個規則本身首先要被正確地使 用,而其所表達的命題之內容要被正確地瞭解。但是這個預設中所合之. 「正確」概念,正是我們現在所關心的主題,因此,規則主義的主張無 助於我們對「正確性如何決定?. J 這個問題的探究 O 而就算我們對此規. 則的認知無可避免地為真,規則主義也不能避免我所提出來的質疑。一 個規則有兩種方式決定它是如何被使用到無限多的特殊事例中,. ---個是. 將其所適用的所有特殊事例的描述包括在其自身的描述中,二是的訴諸. 某些運用規則,來決定它是否適用於某些特殊事例中。第一種方式. F的. 規則不具有認知意含;第二種方式則呈現出:一個規則本身並不決定自. 己如何被使用到特殊的事例中,我們需要另一個規則以決定什麼是正確 地將一個規則運用語特殊事例中. O 如此,要麼規則主義的規則不具有認. 知意含;要麼規則主義需訴諸運用規則以決定如何使用一個規則,這點. 啟動了一個惡性的後退。這個無限後退之所以產生,是由於規則的語意. 內容不是自我顯現的一一一它本身並無法決定它如何被使用,它需要另. 一個規則以決定其內容,決定如何被正確地使用。. 7. 7 無論對規則的刻畫 1提否必須涉及攤主的百司,都無劫於我們白宮縮。.

(16) 90 .. <台灣哲學研究〉. 為了清楚起見,條列我的論證要點如下:. (A3 ) (PI+ )對任何一個行為X 和任何一個規則 R ,我們單單藉由對R 和 X 的內容的認知,可以判斷X 是否是一個符合R 所要求的行為。. (P2+. )對任何一個規則 R , R 可以運用的特殊情境數量是無限的。. (CI+. )因此,我們單單藉由對R 的命題內容的認知,就可以判斷數量. 無限的行為中任何一個行為X 是否是一個符合 R 所要求的行 為。(從 PI+. ( P3+ ). ,. P2+而來). ( CI 十)是真的,只有當. (a) R 的命題內容直接包含 R 所允許的. 每一個行為的命題內容(其數量無限) ,或者,. ( b). 對 R 的命題. 內容的知識本身,就蘊涵對 R 所允訐的每一個行為的命題內容 的知識。. (P4+. )作為有限的存有,我們不可能掌握( a) 所規定的規則。. ( P5 十)對任何-個命題. p ,我們必須要知道一些蘊涵規則,才可以知道. P 是否蘊涵某個命題;換句話說,才可以自對 R 的命題內容的知. 識,獲得 R 所蘊涵的命題之內容的知識。. (C2+. )否定(. PI + ). (藉由 (P4+ )和(的十) ,否定(的十)之後項,並因. 此否定(的+ )之前項,進而以 (Pl+ )為歸謬對象。). (C3+ )對任何一個行為 X 和任何一個規則 R' 除非我們決定了 R 的正 確使用方法,我們不能決定X 是否是一個符合 R 所要求的行為。. (C4+. )因此,如果所有行為原則上都必須能被決定為正確或者不正確, 並且這個決定正確與否的唯 A 方法是根據此行為是否符合一個. 規則所要求的,那麼,行為正確性的決定過程便是一個無限後退 的過程。. 布蘭登與威廉絲對無限後退論證的形構中,訴諸了對規則詮釋的多重可. 能性,但是沒有清楚地說明它的作用。根據我在(AI) 中對它的詮釋,.

(17) 劃地自利、無限退後和不確定說. 91. 它是作為對「沒有一個規則是自我詮釋的」的論證基礎,並因此得出對 規則詮釋的必要性。然而,如我所指出的,他們並沒有提供一個對規則 詮釋的多重可能性的獨立論證'因此,他們並沒有決定性地論證出,對. 任何一個規則,我們必須要給予一個詮釋,才知道如何運用它。根據我 在 C A2)中對規則詮釋的多重可能性所扮演之角色的說明,規則詮釋的 多重可能性是從對規則認知的可誤性來的,但是,對規則認知的可誤性. 本身是有爭議的。而我在. C A3) 中對無限後退論證的形構,則完全沒有. 訴諸多重規則詮釋的可能性。事實上,就算在每個行動中,我們的行 動都關連而且只關連到一個特定的規則,無限後退的問題也不可避免。. 在 C A3) 中,我論證'除非這個規則伴隨著一個特定的對它的運用規則 R ,這個規則本身原則上不能顯現出它要如何被運用;根據相同理由,除. 非 R 伴隨著更進一步的一個特定的對它的運用規則. 'R 本身原則上不能. 顯現出它要如何被運用。 基於兩個理由,我認為我對無限後退論諧的形構優於布蘭登與威廉. 絲所形構的。首先, CAl) 和 C A2)兩者都沒有決定性地證明沒有規則 是自我詮釋的。但是, C A3). 證明了沒有規則是自我詮釋的。其次,如. 果,沒有規則是自我詮釋的,那麼,規則主義就被證明示範了無限後退 的謬誤。多重詮釋是不必要的。我不確定,如果維根斯坦布所謂的無限 後退論證,他採取的是哪 種論證的形式,然而,這是另一個問題。 針對規範的問題我們在此有一個更 無限後退論證呈現出以下的教司訓訓 II 。無論規範的存在是否獨立於具體的規. 範行為,無論它是什麼,只要我們是透過認知它來決定我們行為的正確 性,它都不能以命題(諸如詮釋、翻譯、規則、證成或其他宣稱)的方. 式描述出來。易言之,如果規範是具有命題內容的,我們也不能透過認 知來決定我們的行為是否為正確的。簡言之,說明規範性不能訴諸命題 式的認知。對於「什麼是一個行動者遵循一個規則? J 這個問題的回答, 不能是「這個行動者基於對一個命題的認知而作的踐行」。這裡我們可以 如此描述麥道爾所言的那個希拉:希拉是兩種想法的混合體,一是規範.

(18) 92 .. {台灣哲學研究}. 是具有命題內容的,二是行動者是透過認知規範來決定其行為的正確性。. 貳、劃地自利論證. 如我們先前所呈現的,無限後退論證的教訓是,對於「什麼是一個 行動者遵循一個規則? J 這個問題的回答,不能是「這個行動者基於對. 一個命題的認知而作的踐行」。我們可以去除上述回答的認知成分來避免. 無限後退論證的攻擊,而規則主義正是反映這個企圖。去除了行動者規 範踐行的認知成分,或更一般而言意向性成分,那麼所剩餘下來的就是. 以非意向性語詞所描述出的麥道爾所謂「盲目的」的行為。對於「什麼 是一個行動者遵循一個規則? J 這個問題的回答,便被建議為「這個行 動者的行為符合某個規律」。.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布蘭登認為維根斯坦用以駁斥規律主義的劃地 白利論證。布蘭登說,簡單的( simple) 規律主義主張, 1 正確和不正確. 的表現( performance). 區分加以界定之。 J. 之間的區分,是以規律的和不規律的表現之間的. (1994 , 27-8) 如果一個行為歧出了某種行為模式,. 則這個行為違反了該行為模式所代表的規範。布蘭登說 :1 在規律主義的 想法中,我們可以「純粹地描述的語詞」清楚地說明出行為的模式或規 律性 J (同上,. 27-8 ). ;而一個行為的正確與否,便可以以某個行為模式. 的命題描述對該行為是否為真,來界定之。 8 有一點需要注意,規律主義並不要求行動者或行動的評估者對行為. 的規律性有所認知。規律主義對正確性的主張中沒有必然涉及知識論的 成分。它只主張,一個行為 X 是正確的,當且僅當, X 屬於某個行為模 式中的一個行為(見同上,. 27-8. )。誠如布蘭登所指出的,由於規律主義. 8 根據布蘭登,的司最終以規律性概念封卅規範rl生概念的理論,譬如說,一固個人或 社群的評估( assessment) 行為之規律性,或傾向( dispωirian) 作出之行為之規律性, 或正確行為之j見律性,或專家的或可靠的 (reliable). 行為之規律性,皆可以稱為規. 律主義,而簡單的規律主義,都是劃地白手信歸草欠擊自啥j象。(見 1994. 207-8 ). ' 28-9 '. 6例,.

(19) 畫f 地自利、無 ~rt 退後和不確定說. 93. 不像規則主義要求行動者或行動的評估者對行為的規律性有所認知和知. 道如何運用它,所以規律主義至少在避免了規則主義所遇到,隨認知和 規則運用的正確性問題而來的無限後退問題。(見同上,. 26- 7)然而,規. 律主義的主張中的「某個」一詞,將會遇到一些問題。稍後再詳細說明 這點。. 至於威廉絲,他認為劃地自利論證主要是要呈現下面這個理論是不 一致的:一個語詞的意義有別於我們對該語詞的使用,而該語詞的意義 「決定而且固定(肛)該語詞的所有可能運用。」並且,. (1). (該語詞的. 意義)可以呈現於(我們的) ILl'靈之前 J' 而且我們可以即刻地掌握它, 以及(. 2. )該語詞的意義可以「設立一個對行動正確性的標準。 J 威廉絲. 說,維根斯坦劃地自利論證要指出的是, I 沒有任何可以滿足( 西,可以同時滿足(. 2 )所設立的角色 J. 下,畫。地自利論證的攻擊目標的性質( 絲主要的想法是任何滿足(. 0. (. 1999 '. 1 )的東. 159) 在威廉絲的理解. 1 )包括一些認知性的語詞,威廉. 1 )的東西允許多重詮釋,而多重詮釋這個事. 實使得這種東西無法作為對於行動的正確性標準 O 然而,我認為,. (1). 對於我們導出多重詮釋可能性是不必要的。據此,讓我專注在布蘭登對 於劃地白利論證論證的理解。. 以下是我對劃地自利論證的形構。先要說明一點,規律主義主張規. 範可以被化約為某種對具體規範行為的描述,相應地劃地自利論證所呈 現的正是那種化約的不可能性。再加上,由於詮釋的結果只是對詮釋對. 象的一個命題描述,而規律主義的行為的模式可以以「純粹地描述的語. 詞」表達出一一其結果也是一個命題描述。因此為了接續以後的討論, 在我們以下所使用的術語中,將以「針對一組語言行為資料的詮釋」替. 換「一組語言行為資料的規律 J '以「詮釋對一組語言行為資料所作的命 題描述」替換「一組語言行為資料的規律之命題描述」。只要我們不被「詮 釋」一詞表面上蘊涵的認知意含所誤導,我認為這些替換不會改變劃地 自利論證的意思。.

(20) 94.. <台灣哲學研究}. °. ( PI )一個語言行為原則上必須能被決定為正確與否。 (DO) 詮釋是針對一組語言行為資料,給予命題的描述;這組語言行為. 資料屬於使這個命題描述為真的真值條件。 9. (P2° )對任何一組特定的L 之語言行為資料<吭,也,"""' d戶,存在著無限 多不同的正確詮釋,. 1[, 12, """' In. '這些詮釋相應地給予那組語言行. 為資料不同的命題的描述如下,此,丸,. ...,丸。. (P3° )對於任何一個L 之語言行為 X ,如果, X 不屬於<吭,也"""'d戶, 那麼,有可能X 使得此,丸,...,Rn 中的一部分為真,一部份為假O. (P4° )對於任何一個L 之語言行為X ,至少存在著一個對L 的詮釋 I 而 X 使得 I 的命題描述R 為真。. (PSO )正確使用一語言 L 5f口不正確使用 L 之間的區別,是界定如下 :x 是 一正確的使用 L 之行為,當且僅當,存在著一個對. L 的詮釋 I. 而 X 使得 I 的命題描述 R 為真。. ( PSO ) 加上 (P4°) ,使得每一個語言行為都是正確的,因此不口. (PI ° )不. 一致。 IO(PIO) 和 (P4°) ,我認為,是真的,因此要放棄或修改 的是 (PSO ) 。要保留 (P4°) ,而且 (PSO ) 中的 X 能夠有被決定為. 正確及不正確的可能, ( PSO ) 的右邊必須是可真可假的。以下對. (PSO ) 的修改滿足這個要求:. (P夕'). 正確使用一語言 L 和不正確使用 L 之間的區別是界定如下:. 9 這裡,語言行為背井可以擴展成所有相闋的經驗證據。這是布蘭登和翩囡都同意的。. 10 如果將 CP4°) 和 CPSO) 依序改為下面這兩個我認為也為真的命題:. CP4°* ). 對的封可一個 L 之三吾言行為 X ,至少存在著一汁固對 L 白宮卦缸. ,而 X 使. 得 I 的命樹苗述 R 為假。. CPSO* ) 正確使用一語言 L 和不正確使用 L 之間的區別,是界定如下 :X 是一正 關它使用 L 之行為,當旦僅當,聶哥?個對 L 的詮釋卜而 Xi甄別的命盟苗述 R. 為假。. 所有語言行為也將被字輸為不正確,因此也和. CPIO )不一致。.

(21) 劃地自利、無限退後和不確定說". 95. X 是一正確的使用 L 之行為,當且僅常, X 使得一個對 L 的特定 詮釋 I 的命題描述 R 為真。. (PSO' )的右邊必須是可真可假的一依照所給定之. R 的內容, X 可以為. 真或為假。這裡「特定」一詞對( P夕, )作為一個適當的行為之 正確性判準是必要的 O 考慮 (P2° )及( P30) ,如果 R 的內容不確 定, X 本身將無法決定 R 的真假值, X 的正確性也因此將無法斷. °. °. 定,而( PI )因而仍然會被違反 O 據此,如果( PI )要保留住, 我們必須能:. (CIO ). 基於某個基礎,從 I I, 12, """' In 中決定一個作為 (PS' )中 L 的 卜而這個基礎拒絕我們選擇其他的話釋作為對. L 的詮釋。. 但是,我們有什麼樣的基礎選擇某個詮釋而不選擇其他的詮釋呢?. 規律主義本身並沒有提供我們任何 (CIO )所陳述的基礎。規律主義只給 我們-組假設可以被詮釋的. 具有規律性的. 語言行為,但是如. (叩門所言,對任何一組語言行為,存在著不只一種正確的詮釋;當所 有語言行為資料都納入考量了,我們沒有其他任何的基礎決定從 In 中哪個是 L 唯一正確的詮釋。如此,. I I, I立, ...,. 方面,如果規律主義要能說. 明語言行為的正確性,它還欠我們可個(CIO )所陳述的基礎;另一方面,. °. 如果不存在任何 (CI 0) 所陳述的基礎,那麼,如果(PI )是正確的(我. 認為它無疑是正確的), (P夕, )不能成立。 就如同規則主義認為我們可以給予一個規則命題描述,規律主義認. 為我們可以給予作為規範的行為模式命題的描述。然而,由於規律主義 不像規則主義要求行動者或行動的評估者對行為的規律性有所認知和知. 道如何運用它,所以規律主義避免了規則主義所遇到,隨認知和規則運 用的正確性問題而來的無限後退問題(依布蘭登的理解) ,或隨認知的有. 限性和運用規則的不可避免性而來的無限f衰退問題(依我的理解)。然而.

(22) 96 .. {台灣哲學研究〉. 規則主義仍然會遇到規律主義所面對的問題。就算規則主義者能解決無. 限後退的問題,他們仍舊要說明,何種基礎之上某個規則是優於其他的. 規則。另一方面,如果規律主義者想要和規則主義者一樣,想以遵循某 個明示規則去分析一個行動者適當地行動的實踐能力,那麼規律主義者 將如規則主義者遇到無限f衰退的問題 O. 如同我們己指出的,威廉絲認為,維根斯坦的劃地白利論證立基於 無限後退論證之上,但是前者具有其獨特的性質而且比後者更徹底。我 同意威廉絲第二個評論,但不同意第一個。劃地自利論證之所以比無限. 後退論證徹底,是因為前者呈現出訴諸規則將使得訴諸規則想要達成的. 目標喪失,亦郎,正確與不正確之間的區分抹滅,而無限後退論證只是 指出,我們不可能僅僅透過對一個命題內容明白顯現的規則的認知,來. 指導規範行為。但是,如果訴諸規則本身使得正確與不正確行為之間的. 區分抹滅,我們能不能對它有所認知便成為其次的問題。 我唯一可以看到會促使威廉絲說劃地自利論證立基於無限後退論證. 之上的原因是,兩者在威廉絲的詮釋下都訴諸於多重詮釋的可能性。但 是,縱使威廉絲的詮釋是正確的,這只顯示出這兩個論證具有一個相同 的理據,它並不足以說它們誰是誰的基礎。我認為,在適當的理解下,. 劃地自利論證論證和無限後退論證是兩個相互獨立的論證'它們誰也不 立基於誰之土。 威廉絲對無限後退論證的理解可以簡述如下:. ( 1 )任何一個規則本. 身並不決定其如何被使用,它需要另一個規則決定它如何被使用。(. 2). 任何一個規則可以被以不同的方法使用(以不同的方法詮釋它). )於. 0. (. 3. 是我們擁抱一個無限後退。威廉絲之所以認為劃地自利論證立基於無限 後退論證,主要是他認前提 (2 )對導出(. 3 )是必要的。然而,如我們. 在討論無限後退問題時已多所言及,證明前提(. 而前提(. 1 )單獨地就可以導出( 3. 定它不會影響自(. 1 )至( 3. )。前提(. 2. 1 )我們不需前提( 2 ) ,. )是多餘而不必要的,否. )的推論 Q 無論一個規則是否允許不只一個. 對它的詮釋方法,只要對它的詮釋方法需要另一個規則決定它如何被使.

(23) 劃地自利、無限退後和不確定說. 97. 用,無限後退都會產生。換句話說,就算我們擱置多重詮釋可能性的問. 題(因此我們也擱置劃地自利的問題). ,只要我們認為規則需要被命題式. 地認知,無限後退的問題仍然存在。 另外一方面,就算假定我們能否定(. 1 ) , (因此我們擱置了無限後退. 的問題) ,劃地自利的問題仍然存在。這裡,我們假定對任何數量的語言. 行為,存在著不只一個詮釋,而這些詮釋每一個都可以呈現出所有它可 以運用的個例。這也就是說,我們假設(. 但是,只要(. 2. 1 )是錯誤的而( 2. )是正確的。. )是正確的,如我們在劃地自利論證所指出的,有些語言. 行為就不能被決定為正確與否。事實上,劃地自利論證要順利的進行,. 規則主義的某些主張必須要被當作前提。畫。地白利論證可以視為一個歸 謬論證,而這個歸謬論證訴諸一個前提:這些詮釋每一個都可以呈現出. 所有它可以運用的個例。如果詮釋不能呈現出它可以運用的個例,那麼 劃地白利論證將無法導出某一些行為對一些詮釋是正確的,對另一些詮 釋是不正確的。. 這裡我們可以如此描述麥道爾所言的那個查理德斯:查理德斯是這. 麼一個天真的想法,規範是非意向性或非規範性語詞所描述出的行為規 律,一個行動者是否遵循一個規則,不在於他是否認知到此. A 規則,而. 在於他的行為是否符合某一上述規律。劃地自利論證告訴我們,往查理. 德斯的方向我們尋不到規範。易言之,如果規範可以被確定地描述出來,. 它們也必須透過意向性或規範性語詞,這也就是說我們必須。 劃地自利論證深一層的教訓是,一個遵循規範的行為不能只是「盲. 目的」的行為,行動者的某個行動是一個遵循規則的行動,只有當該行 動是根據行動者對於某一規則或規範的認知而來的的踐行。 如此一來,希拉和查理德斯看起來形成一個顯然的困局。在希拉這 一邊,如果我們認為規範是具有命題內容的,而行動者是透過認知規範. 來決定其行為的正確性,那麼我們有無限後退的問題。如果我們仍堅持 規範是具有命題內容的,為避免無限後退,我們不堅持決定行為的正確 性必須關連到行動者對規範的認知,而僅僅訴諸行為的規律性來化約規.

(24) 98 .. {台灣哲學研究}. 範,那麼我們就有多重化約所引起的劃地白限所指出規範性喪失的問 題。為避免劃地自限所指出的問題,我們似乎就又必須承認→個遵循規. 則的行為必須是一個基於行動者對規範認知而踐行出的行為,如此一. 來,無限後退的問題又在那裡虎視耽耽。 稍後我們再回到這個明顯的困局,讓我們先透過討論捌因的不確定. 說,來看看本文至今為止的觀察有什麼語意學上的含意。. 參、不確定說和劃地自利. 制因對於語意的研究採取→種反規則主義、直覺,上傾向規律主義的 行為主義式立場,而他的不確定說,如同劃地自利論證,主張對於同一 組語言行為資料我們可以建構不只一個不同的語意理論或描述。不確定. 說這個主張,直覺上不僅不能說明語言的規範性,它還使得正確和不正 確使用一個語言之間的區分原則上無法被判明。但制因的不確定說是否. 為劃地自利論證成功地攻擊的目標?讓我先從一個語意認識論的角度大 略說明翩因翻譯的不確定說。 制因認為,我們必須在自然主義( naturalism) 的指導下進行語意研. 究。在其自然主義觀點下,他主張:意義和指涉是不確定的. ( indeterminate. )。翩因自然主義中與我們主題直接相關的語言概念之要. 點可以條列如下:. (A) 語意研究和語言的習得( 試語言假說. language acquisition). (linguistic hypotheses). 是」種建構和測. (-~種科學假說,. 刊自. 信念網絡)的過程。 II. (B) 測試(包括修改〕語言假說(一個信念網絡),我們必須全然依 賴語句,特別是觀察語句( observation sentences) 的刺激意義. II 見潮因,如, [1969b J ' 310; [1981a J ' 9; [1990 J ' 291;. [1992b J 。.

(25) 劃地自利、無限退後和不確定說. 99. (stimulus meanings) , 12或,更一般而言,伴隨語言的行為和 經驗證據。(純以外延性和行為主義語言描述的證據。) (C) 語言是從社會互動中所獲得的社會技藝,而此種社會互動是在. 公共地可認識的環境中發生的。 13. 由1 因將他的自然主義的語言概念具體地展現在他的徹底翻譯. ( radical translation) 的方案中14 徹底翻譯是對一個我們完全沒有知識的 語言所作的翻譯,此種翻譯所允許的證據是如 (B) 所刻劃的證據。在徹. 底翻譯的架構下,他提出了著名的翻譯的不確定說叮當所有 (B) 所允 訐的經驗證據都納入考慮了,我們仍可以根據包含不同個體化工具. ( individuation. apparatus) 的語言理論,將一語言中的任一語言成分以不. 同的,或甚至是互不相容的方式加以翻譯 O 譬如說,當所有的經驗證據. 都納入考慮了,我們仍可以根據不同的語言理論將土著語詞“ gavagai". 或者譯成「兔子」、或者譯成「兔子不分割的部分 j. (. ,. undetached rabbit. pa郎)、或者譯成其他具有不同指涉的語詞。 制因有幾種不同的方法論證翻譯的不確定說,以下是一種最貼近本. 文主題的方法,極簡略地將之描述如下。 徹底翻譯者 (R) 開始所能感受. 12 見潮因,主日, [1969a J ' 7 ' 78: [1975aJ '的。商咽的「刺激意義」概念可以定義 如下-. 個語句 S 的刺激意義是由 S 的肯定的(. attilmat1ve. )刺激意義和 S 的否定的. (n啥滋ive) 刺激意義兩個集合所組成的有序集合。當對一→(因人間共刊固刺激. a. '然後. 間帥, f也會表示「贊成 j' 那麼 'a 屬於 S 的肯定的刺妝意義的集合;當才一回人提 供一f酥l版 b. '然後間的,他會表示「不贊成 j' 那麼, b 屬於 S 的否定的棚擔. 義。更嚴格一點定義,還」扭動日入不會使他會表示「贊成」或「不贊成」的刺激所組 成的集合。制因認為,刺激意義的等同性為意義等同性的標準。(見湖因,. 23; [1986 J ' 73; [1995b J ' 75. [1960] '. )觀察語句最直接 I師口最穩固地關運著刺教(我們. 的感官刺激昂喲仰情朝勿的性質). ,它iF'的可觀察性因而是 E吾句種類中最高,它. 們的刺激意義在主體間的變異性也就最小,因此,從觀察語句入于是最佳的翻譯策略。. 口見潮因,如, [1953] '44 以下 [1960 J '泊, 1 ' 5 ' 27; [1969a J '26-7' 126-7 ; [1970] ' 4 以下 [1981 J ' 21 ' 46 '的, 72-5; [1986] ' 74 。 14 見制因,如, [19ωI '第二章 1996 J '159 l可見血1因,如, [1953 J ' 47-64; [196叭 , 27' 71-3' 221; ll969a J ' 30' 47; [1977 ] ' 193; l1987J ' 8 。 0.

(26) 100.. {台灣哲學研究〉. 到的只是一些動作、聲音和環境之間規律性的自然連結( natural. connection). 0 然後,藉由刺激意義的等同性,來進行他的語言和土著的. 語言的觀察「語句」之間的配對工作,這個初期工作的方法,基本上是 條件制約式的實指學習和歸納法。然而,r 無論如何堅持地重複實指和簡. 單制約, (它們)不能教導如何分割(世界)0 J (嘲因,. 1969a ' 32 ). ,要. 超越實指和簡單制約階段, (R) 必須建構一種捌因稱之為分析假說. ( analytic. hypothesis) 的語言理論,其中包括各種個體化工具。分析假說. 主要是對於觀察語句的各種語素和語句之間的真值函數連接詞形成假. 說,其主要功能在於演繹地形成預測,使得 (R) 得以依據土著對測試項. 目之贊成與不贊成的態度來修改假說。如果分析假說要能對語言行為形 成預測,其所蘊洒的語句必須超越實指學習和歸納所得之語旬,而分析. 假說要具有此功能,它們必須具有一些創因所謂的編造( trumped-up) 之. 物一一沒有經驗對應物而可以自由擇取來協助建構理論的東西16 因此 分析假說的建懈可能被經驗限定住. (B) 所允許的經驗證據不足以. 單一地限定語言假說的建構,這便形成了多重翻譯的可能性 O 這裡有一 A 點需要特別說明,對制因而言,一語言假說中的語意概念,如指涉和外. 延,純然是人工建構物 (man-made constructs) 。它們純然是我們在理論 中用以說明感官證據的設定 (posits) 。我們之所以在理論中延用某一概 念,並不是因為該概念本身內在地表徵某事物,而是因為該概念的設置, 有助於我們理論整體地說明經驗證據,而個語言成分具有什麼內容, 必須相對於一個特定的理論(包含一組特定的個體化工具)才能被回答。. 這是所謂翩因的相對性理論( the relativity thesis). 0. 17. 對制因而言,一個小孩學習他的母語的程序和徹底翻譯的程序並沒 有本質上的差異。小孩和徹底翻譯者都必須從「言談不口可觀察的刺激情 境的相伴發生」開始他們的語言學習和翻譯工作。(. 16 見制因,. (1975b) , 31 4-21. 1992a 心 -6 )而就. 。. 17見翩因, [1953 J ' 12 '泣, 42 ' 44- 8; (1969a J '的[ 1992a ]心 1; [1992b J '. 6-9; [1995a ] ' 1ω 。.

(27) 主t~ 地自利、無限退後和不確定說.. 如徹底翻譯者必須作一些經驗假說 18. 101. 使他能超越條件制約和歸納的階. 段,小孩也必須對其學習有些非條件制約的貢獻一一特別是一些不能 化約到經驗的個體化概念,使他能超越實指學習和歸納的階段。這裡有 一點需要注意,捌因常常「語言」和「理論」二詞交換使用,這是因為,. 他認為語言和理論一樣都是一組相互連結用來描述經驗世界的語句,而. 這組語句形成了言說者的信念網絡(. the web of belief) 。在此看法下,一. 個小孩習得一個語言就是建構一個關於經驗世界的理論、形成一個信念. 網絡,而此理論的建構不能被整體經驗證據單一地限定住。 19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威廉絲的批評。威廉絲論證'刺因的不確定說導 致維根斯坦所指出的語言之規範特性喪失的問題,亦即原則 t無法判斷 語言的使用之正確性問題。然而我將指出,捌因的翻譯的不確定說不僅. 18 見鵬因,如,. [1990 J ' 291; [1969恥, 310 。. ]吵捌因同時也主張我們稱之為「意義的公共可採知原則」﹒所有語意特徵( semantic. feature). ,皆必須能從可著!酷的經喻登據中,被公共地認識(見崩咽, I 1 喲 J. [ 1969a ] '. '. 5;. 27l。滸里「被公共地~5?d識」意指,被至少涂言說者之外的另個人1m似. 認識。意義的公共可做H原則和研辜的司確定論是由ijtl因主張甜母之為「刊佳話恥的. 理由:單一指涉(. unique reference) ;1'[插在定意義( determinate meaning) 不是白意事實,. 它們是虛假的概念。捌因不是很清楚的區分翻譯的不確定:研口不確定說,但是我認為 這兩僻里論是有重要區別的。前者是汁問;[織論上的時侖,後者則是一佑悴有論上的. 主張。不輔以其他唱命,前者不能直接場|敢者。捌因對不性定說1自討論;紛成兩個主 要部分:第-----{回部分是我們談過前語意的公共可j宋先l原則;第二個部分是翻譯自〈汗確. 定說。語意的公共可探知原則是對意義的存有形成一個知識論上的限制,它要求{于何 謂意開蚓旭、須而已被f足所有.~~釋資料中揭露已~J-J來。翻譯的不確定就是-個知;識截論上 的帥 t監命,主封 3長我們原則上缺乏右 E. 「儡守。(見翩因,. [19的]. '. 73 ' 221: [1969a ] ' 30 ' 47; [1977 ] ' 193 )樹豪翻. 譯的刊在定說,當所有語言行為幫斗古巴納入考慮了,我 ;{F叩3可以將語言中的{f:{可語句. 以不!口的,或甚至是互不相容的方 z切[似翻譯。從公共 tl:二原貝。不 o翻悍的不否在定性,我 (阿更可得 i+Ff'ii在定訕。這{阿信命是,既然翻譯資料制去限定我們將前翻譯成具有某 個內容前非其它內容,而且所有吾吾商制教前旭、須能被從所有一翻譯資料中揭露出來,所 以沒有市句具有確定意義這個丘吉意特徵. ( pseudo. 確定意義這個概念是個虛假的概念. cone叩的)。相同自告偏鄧副甘於1暱 J指稱。逗得可以看出,不確定說是個普. 遍理論,它不僅關於被翻譯的語言,還關於我們叮叮語和l第. 4人稱自己的jih言。在­. Z話卦掌土,翩因的不確忘穹的主試區但可\tIm語意研;究上我們不需訴諸意義和指涉這兩. 個f~;告:。.

(28) 102 .. {台灣哲學研究》. 不會如威廉絲所說是劃地自利論證成功攻擊的日標,事實上在某種合理. 詮釋下的不確定說和劃地自利論證是互補的。 20雖則嘲困的語言學習概念 則會遭受劃地自利論證的威脅。威廉絲的論證頗為零散,但其要點可以. 條列如下:. (1). (2). 制因接受( A). (A) 和. 和(. B). (B) 預設(. 0. (見本文第 15 頁). a) r 感官刺激的自然相似性」和(b) 感. 宮刺激(藉由其與相應觀察語句的連結)與概念網絡的形成存. 在著邏輯關連。( 1999 (3). ' 220). 感官刺激的自然相似性不足以單一地限定對它們的理論(語言 描述) ,也不足以單一地限定對一語言的翻譯。(物理理論的不. 可限定說( the. underdeterminacy of physical theory )和翻譯的不. 確定說) (4). 制因認為語言假說(一個信念網絡)是可以修改的。語言假說. (一個信念網絡)的可修改性頭設「對一個信念網絡頑強抵抗. 的(閃閃lcitrant) 經驗 J' 這一概念是可以理解的。「頑強抵抗的 經驗是重複出現的感官刺激,這感官刺激會引致對相應情境語. 句(. occasion. 生改變 o J (. sentence) 的贊同,即使它迫使信念網絡的某處產. 1999 ' 238) (情境語句是人們對其贊成和不贊成的. 態度隨環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語句。觀察語句是情境語句的. 一種。). (5). r 除非我們具有對於什麼是相同經驗的期待,以及對於我們整 個語言的語句是如何相互地關連起來(的期待) J '我們不會擁. 有「一個頑強抵抗的經驗。 J ( (6). 1999 ' 239 ). 翻譯的不確定說使得鵬因(一)無法說明一個新的經驗和某個 舊有的經驗是不是相同的, (二). 迎這黑提請命者之一所提闢守。. 無法說明我們整個語言的語.

(29) 劃地自利、無限退後和不確定說. 103. 句是如何相互地關連起來。(一)是指出一個劃地自利論證的後. 果; (二)是威廉絲對不確定說的一個描述。. (6 )中之(一)使得我們無法判斷感官刺激之間的等同性,而感官 刺激之間的等同性是我們翻譯和信念形成的基礎,制因的不確定說不僅. 使得其「頑強抵抗的經驗」的概念成為不可理解的,也使其喪失說明信 念形成和翻譯的基礎。威廉絲對制因不確定說的描述,混合了制因的物 理理論的不可限定說和翻譯的不確定說,前者是針對我們對外在世界所 形成的理論(信念網絡),後者是針對我們對語言所形成的理論。在檢查. 威廉絲論證之前,讓我說明威廉絲論證中一些他沒有詳細說明的關鍵步. 驟。首先是物理理論的不可限定說,如何使得我們無法判斷經驗之間的. 相似性。 物理理論的不可限定說主張,對任何一組經驗證據,我們可以形成 不同的相互連結的語句,這些不同的語句連結構成不同的信念網絡。威. 廉絲雖然沒有明說,但參考他於其書中其他部分的說法,我認為,他主 張,對制因而言,這些信念網絡提供了我們對經驗的等同性的標準(見. 1999 , 40) 21現在考庸、任何一個不同於上述那組經驗的新經驗 (E JoC E) 0. 是不是一個頑強抵抗的經驗?. (E). 如果是個頭強抵抗的經驗,它必須. 是抵抗某一個信念網絡。然而,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說 (E) 對每一個信念 網絡都是頑強抵抗的經驗。根據定義,我們的諸多信念網絡是根據一組. 特定的經驗證據而建構起來的,這些經驗證據是證據,所以對我們的信 念網絡當然不是頑強抵抗的經驗,然而對於任何新的經驗,我們卻沒有 這樣的保證。因此,不同的信念網絡(具有不同的等同性判斷標準)對. 未來經驗證據可以有不同的期待。當一個新的經驗發生了,某些信念網 絡會將之視為頑強抵抗的經驗,某些信念網絡卻會視之為符合信念網絡. 21 等同性割固罷叫既念一般而言岳重用在一個辦或(對象集)中。然而,制因的瞎面午 多評論上建議,空間可事物的界定和分類己的買通 l蛾何吾言中特有的概念網絡(見,. 如,. [1953 ] '42;. 1981 ] '98; [1995a ). '252) 。.

(30) 104.. (台灣哲學研究〉. 所預期的經驗。如果對於一個經驗是否是一個頑強抵抗的經驗的問題, 答案全然依憑於我們先前所有的信念網絡,那麼我們將會遇到這個兩. 難:一方面,如果我們不能決定在眾多可行的信念網絡中我們所擁有的 是哪一個,我們便不能決定任何新的經驗是否是一個頑強抵抗的經驗;.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可以決定我們所持的是哪一個概念網絡,那麼我們 是可以決定新的證據是否是一個頑強抵抗的經驗,但是這表示不可限定. 說不適用於第一人稱。22換句話說,如果不可限定說具有普遍有效性,那 麼我們不能決定一個經驗是否是一個頑強抵抗的經驗。事實上,不可限. 定說之所以有這樣的後果,是因為不可限定說使我們不能決定任何兩個 經驗是否是相同的。不同的理論雖然建立在相同的經驗基礎上,它們卻 可能具有不同的等同性標準,而既然我們不能決定我們的信念網絡之個 體化標準是什麼,我們不能決定任何兩個經驗是否是相同的。此外,如. 果「相同經驗」這個概念在制因的理論中Ii,解了,制因對信念形成的說. 明也就喪失其基礎。 現在讓我們以相同的方法來說明威廉絲對翻譯的不確定說的批評。 根據翻譯的不確定說,針對伴隨一個語言的任何一組給定的經驗證據, 我們可以以包舍不同個體化工具的理論,去描述那組經驗證據並翻譯該 語言中的任何一語句,包括它的觀察語句。現在考慮任何一個新的語言. 經驗條件 (F). 0. (F) 是不是一個正確使用該語言的經驗條件。如果. (F). 不是一個正確使用該語言的經驗條件,它必須是相對於某→個翻譯理 論。然而,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說( F) 對任何一個翻譯理論都是錯誤的使 用條件。根據定義,我們的諸多理論是根據→組特定的經驗證據而建構. 起來的,這些經驗證據是證據,所以對我們的理論當然不是錯誤的使用 條件,然而對於任何新的經驗條件,我們卻沒有這樣的保證。不同的理 論對詮釋對象所提供的未來的語言的經驗條件可以有不同的期待,當一. 個新的經驗條件發生了,某些理論會將視之為錯誤的經驗,某些理論卻. 泣見注釋 26 。.

(31) 劃地自利、無限退後和不確定說. 105. 會視之為符合理論所預期的經驗。如果對於一個經驗是否是一個頑強抵. 抗的經驗的問題,答案全然依憑於我們先前所有的理論,那麼,由於多 重詮釋的可能性,我們將無法判斷那個經驗是否是個錯誤的經驗。同樣. 的,我們會遇到這個兩難:一方面,如果我們不能決定在眾多可行的翻 譯理論中何者是唯一正確的,我們便不能決定任何新的語言行為是否是. 一個錯誤的語言行為: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可以決定在眾多可行的翻譯 理論中何者是唯一正確的,那麼我們可以決定新的語言行為是否是正確. 的,但是這表示是不確定說不正確。. 肆、不確定說真的導致規範性喪失嗎?. 莒先我們來看看制因的物理理論的不可限定說,是否會使我們無法. 判斷經驗的相同性。以下,我以概念網絡來替代物理理論。. 威廉絲的批評要奏效,制因必須主張以 官刺激的相似性標準(見. 1999. ' 39 -4 0. F 思想:概念網絡決定了感. )。但是我認為制因的感官刺激和. 感官刺激的相似性之概念,並沒有涉及概念網絡之概念。對制因而言,. 感官刺激是我們將我們對經驗的主動貢獻(概念網絡)白經驗抽離後, 所剩餘的東西(見翩因,. ( intrasubjective. 1960 ' 5. )。翩因認為,一個主體之內. )和主體之間( intersubjective )的感宮刺激的相似性,是. 決定於外在世界事物的相似性。他說,如果一個人要能在自然界生存, 他的感官刺激的變化模式,必須和外在世界事物的變化模式,是和諧一. 致的 O 既然每一個個人的感官刺激的變化模式,和外在世界事物的變化 模式,是和諧一致的,那麼,雖然人與人之間感官刺激的變化模式極可 能不相同,仍然, I 我們感受相似性的內在標準也是主體間地和諧一致. 的。 J (. 1996 ' 161 )這裡,我們的感官刺激的相似性,其內在標準只是. 完全被動地反映世界事物的變化規律,而不是建立在我們任何意義下的.

(32) 106 .. <台灣哲學研究〉. 主動概念活動刃,換句話說,是世界事物的規律性,而不是我們的概念網 絡, (因果地)決定我們的感官刺激的規律性。這顯示,概念網絡以及它 們之間的不同,並不影響我們的感官刺激的相似性。的確,我認為,對 制因而言,是一整套概念網絡的作用,才能自感官刺激導出( infer) 具 有內容的東西(對象). (見如 1969d. ' 1). ,而我們也可以說,基於一個. 概念網絡,我們會預期,在一些特定條件下,某個感宮刺激會發生。但. 是,這個基於概念網絡所產生的預期,並不決定感官刺激之間的相似性 標準,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對翻因而言,感官刺激的相同與否,可以作為. 獨立的判準,以決定一個概念網絡的預期是否正確,以及那概念網絡是 否需要修改。. 雖然,制國的自然主義要求探求何物存在的工作,必須從我們特有. 的概念網絡之內 (from w抽 in) 進行24. 但是關於感官刺激相似性的形成. 對於概念網絡的獨立性,這一點,翩因仍相當堅持。這樣的堅持有什麼 問題呢?這樣的堅持,只是堅持我們具有對這種感官刺激相似性的被動. 感受能力。刺激的相似性不是判斷、分額的結果。維根斯坦不會反對我 們具有這種前概念的相似性的被動感受能力。不管一個小孩需要受何種. 訓練、掌握何種技巧,以掌握語言、行使概念,這小孩必須先能具有被 動的相似性感受能力。一個徹底翻譯者的初期工作,只是將某類明顯具 有規律的聲音,和口與此規律聲音一起發生的感官刺激連結在一起。這種 連結只是因果的連結,這個連結的規律性只是自然的規律性。在這個階. 段無所謂相同性的判斷,而純粹只是制約地感受到相似性。我們沒有理 由說,對這種規律性的感受必須涉及任何概念性活動,一隻鸚鵡也可以 感受那種規律性。這個相似性的感受能力,是獨立於概念、語言和信念 的能力,它因此能做為我們信念的最終判斷基礎。當我們具有概念能力 n 制因認為我們感受相似性的能力是封信詣的(閃出伊istic ) (見[ 19ωJ. ' 84) 、先. 於學習的和內在的 (innate) ,並且是任何學習的必要基礎(見[ 198恥, 56 及. [ 199恥,. 142) 。這種能力是我們內的帽系枷啡禪師歸時實(同前)。. 24見助1因, [1953 ] ' 42 ' 78-9; [1960 ] ' 3 '的, 24; [1966 ] ' 79 ' 223; [1992b J '. 9; [1995a J '257. 0.

(33) 劃地自利、無限退後和不確定說·. 107. 或語言能力後,我們會預期某種感富刺激會發生,但是我們對感官刺激. 的感受力是獨立於概念能力之外的;而感官刺激相似性的感受,顯示我 們基於理論的經驗預期是否落空。. 此外,對制因而言,感官刺激的變化本身毫無語意內容可言,因此. 不確定說並不施用於感官刺激。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瑚因的翻譯的不確定說,是否會使我們無法判 斷語言行為的正確性。首先,當翻因和維根斯坦談翻譯時,他們所持的 翻譯的概念,是不盡相同的。當維根斯坦批評翻譯或詮釋時,他是批評. 將翻譯作為決定意義或語言使用標準的想法;在徹底翻譯中,制因沒有 將翻譯視為決定語言使用標準的意圖。捌因主張以翻譯來瞭解語言意. 義,就我的理解,是反應出他的自然主義的兩個基本主張。其一是,我 們對世界(包括語言意義)的認識,無可避免的要透過我們語言中特有. 的存有論或概念網絡。譬如說,我們不能在我們自己語言中特有的“分. 割"世界的概念網絡之外,進行詮釋他人語詞所指涉之對象的工作。另. 一個是我們於注釋 27 裡談到的「意義的公共可探知原貝 L 。在這兩個主 張中,意義在某種特定的意思下,是被當作行為的性質,而此性質是可 以透過經驗證據(感受相似性的主體間的和諧一致性)經由翻譯被認識, 這裡完全沒有將翻譯視為決定語言使用標準的意圖。 我傾向於認為,翻固的語言理論預設了語言的規範特性,亦即語言. 的使用是有正確與否可言,但並未對其加以說明。然而,縱然我的猜想 是正確的,這只表示捌因意義理論的侷限性,它並不表示捌因否認語言. 真有規範性。徹底翻譯者,根據一個語言假說,當活兔子出現的時候, 問土著“ gavagal竹,土著贊成;根據另一套,當只有死兔子出現的時候,. 翻譯者問 "gavagai" ,但土著不贊成。「贊成」和「不贊成」是規範性概念。 由此可知,語言假說的建立和測試預設語言是規範性的行為,而規範性. 的行為是徹底翻譯者判斷其翻譯是否正確的基礎。 在捌困的語言圖像裡'關於翻譯和語言規範性的關係,應是被翻譯. 者的語言使用標準'決定了翻譯的正確與否,不是翻譯決定語言使用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ased on Venerable Yin Shun's overall evaluation in his work,“The Taixu Chronicles", it appears that Master Taixu's thoughts in his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 theories of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In his article “Cultivation of Mind and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Mind-Only and Esoteric Vehicle,” Master Yin-Shun relies on historical texts to justify his claim that cultivation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In fact, his teachers believe that it is his good ear for music that has helped him with the precise pronunciation of different languages – especially with a tonal language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