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內控人格特質者的拖延傾向與行為:以心理抗拒感為中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內控人格特質者的拖延傾向與行為:以心理抗拒感為中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政 治 大 學 心 理 學 研 究 所 碩. 立. 士. 學. 位. 論. 文. 政 治 大. ‧ 國. 學 ‧. 內控人格特質者的拖延傾向與行為:以心理抗拒感為中介. sit. y. Nat. Procrastination tendency and behavior of people with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io. n. al. er. Mediated by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李怡青 (I-Ching Lee) 研 究 生:黃一琦 (Yi-Chi Huang).   中 華 民 國 一 ○ ○ 年 五 月.

(2) 致謝辭 「終於,來到了今天」。這是此時此刻,我內心湧出的第一句話。三年多的 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段懷疑自我的歷程。如果說,碩士生涯是一段馬拉松,那 麼我必須誠實的說,在這段路程上,曾經一度考慮要退出這場只有自己的競賽; 最後的最後,只有不想成為半途而廢的失敗者,這樣的念頭在支撐著我。我不敢 說這個暫時告一段落的作品是一百分,但至少我可以說我盡了最後的一分力氣, 所以,我沒有遺憾。 從起跑到這暫時的終點,我想說的只有五個字: 「謝謝」跟「對不起」 。很多. 治 政 大 候總是很難讓周遭的人接收到我的謝意與歉意。謝謝曾經在這場馬拉松中陪伴過 立. 很多話總是很難說的出口,這或許是因為我不擅長也不太習慣表達,所以許多時. 我的人,無論是中途加入、提早抵達終點或者陪著我跑完全程的人。同時,我也. ‧ 國. 學. 要說聲對不起,陪伴這樣不成熟的我,真的辛苦了!我很抱歉,也很感激。這樣. ‧. 的心意,希望能夠在短短的致謝辭中能表達一二。. y. Nat. 首先,是全程陪著我跑完這場馬拉松的怡青老師。謝謝老師這麼長時間來不. er. io. sit. 遺餘力的指導與付出,相信指導我這個不開竅的學生,所付的心力遠多於我所能 想像的,尤其在最後的一段日子中給老師添了不少麻煩,為此,我很愧疚。我也. al. n. v i n 要謝謝老師在這段期間包容我這不成熟的學生,在老師身邊,有形與無形中從老 Ch engchi U 師身上學到了不少。有很多很多想說的,但卻總是說不出口,只能化為這短短的 文字,還是只有謝謝與對不起能夠涵括我所有想說的。 還有,要謝謝我的口試委員余安邦老師與孫蒨如老師。在口試過程中感受到 安邦老師與蒨如老師對學術的堅持與熱情,對我這不成熟的研究提供許多寶貴的 建議,感覺到兩位老師的殷切期許,覺得又感謝又有點汗顏。尤其是發覺安邦老 師是如此仔細又認真地閱讀口試本,讓我又驚訝又感動,另一方面也感覺到老師 真的是一位認真仔細的學者;真的很謝謝老師如此認真看待的心意。也要謝謝爽 朗活潑的蒨如老師,在口試場合之外,也不吝給予滿滿的溫暖與鼓勵,於我而言, 就像是冬季裡的暖陽吧!還有,要謝謝中平老師與囇莉老師總是給予許多的肯定.

(3) 與關懷,能夠當兩位老師的學生,我感到很幸福。 接著,我想先感謝的,是在資料收集與處理上曾經協助過我的學弟妹。幫我 收集研究一問卷的立璇與亭蓉,當時我仍持續地徘徊於研究的大門之外,而未能 帶給妳們更多的東西,反而得到許多的幫助,感到歉意也非常感謝。另外則是協 助我處理研究二影片編碼的柏翰和怡君,影片的編碼是個繁重又不有趣的工作內 容,當時暗自擔心會因此減少你們對於社心的興趣與熱情,謝謝你們能夠堅持並 仔細認真地完成,過程中也帶給我許多的歡樂氣息,和你們的相處相當愉快。如 果沒有你們,我想也沒有完成論文的一天,謝謝你們。. 治 政 大,不時地給予支持與鼓勵, 完這場馬拉松的晉龍學長,花時間跟我討論研究的內容 立 然後,是曾經在這場馬拉松上一起努力過的夥伴們。謝謝也是全程陪著我跑. 這短短幾句話僅能表達我謝意的百分之十,剩下百分之九十的謝意,就用來祝福. ‧ 國. 學. 學長能夠在研究的路上走得更長更遠吧。謝謝我研究所的朋友們:李晏、思伃、. ‧. 麗芬、津儷和璦如,沒有妳們的陪伴、關懷與鼓勵,研究所生涯中不論是開心的、. y. Nat. 痛苦的、難熬的回憶,都因為有你們的存在,而使日後回想時,歡樂的回憶覺得. al. er. io. 禮物之一。. sit. 更加開心,痛苦難熬的回憶顯得亦加珍貴。你們的友誼對我來說是研究所最好的. n. v i n 絕不能少掉的感謝對象,當然是社心實驗室的大家。謝謝還在國軍服務的人 Ch engchi U. 禾,除了給予許多研究與待人處事上的意見外,也接收了我許多的負面情緒,在 此要致上我的謝意與歉意。謝謝旭博在我去工作的這段時間幫我跑腿辦手續,謝 謝志文學長、怡秀學姐、嘉欣學姐、泰壹、睿杰、芬英、旭博、育培和政裕,在 每次的 meeting 中熱心地給予意見,在私下的聊天中相互勉勵。 最後,也要說聲謝謝與對不起的,是我的家人。很抱歉讓家人這麼的操心我, 總是想著不能讓家人擔心,卻又忍不住在難熬的時候打電話,為此,我覺得很愧 疚。雖然有時候會罵罵我,但其實我還是知道關懷的那份心意。謝謝我的家人在 我難過時給我鼓勵,在我沒有力氣而想逃離時逼迫我前進。. 終究,到達了這場馬拉松暫時的終點,或者該說是完成人生旅途中的一段旅.

(4) 程,接下來,還有許多目標等待我去完成,許多困難與挫折等待我去克服;依舊 不夠成熟的我,還要繼續努力成長。謝謝曾經在這段路上與我同行的人,路上發 生的點點滴滴,或許曾經覺得沮喪煎熬,於我都是珍貴的、無人能夠完全體會的 資產。再次謝謝曾經協助我完成論文並給予支持鼓勵的老師、朋友、學長姐與學 弟妹們。期盼大家也能在自己所堅持的路上一直努力不懈。祝福大家!. 一琦 2011/05/0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i. 拖延傾向與行為  . 摘要  「拖延」意指個體對應該且必須要做的事情,延遲開始、延遲結束或集中到最後 一刻才完成的行為。本研究從內控人格特質與拖延間的不一致結果切入探討,提 出兩個可能的影響因素:心理抗拒感與成就動機。研究一採問卷施測,內控人格 特質越強者,心理抗拒感傾向越高,拖延傾向亦較高,支持以心理抗拒感觀點切 入探討拖延行為;在成就動機方面,未得到內控人格特質透過兩種取向成就動機 預測拖延的結果。研究二加入努力與智力本質觀概念,再次驗證研究一內控人格 特質、心理抗拒感與拖延傾向的關係;此外,研究二採用實驗法探討高抗拒狀態. 治 政 大 不一,採用內部分析,根據操弄檢核分數重新區分生氣情緒與認知自由高低分組 , 立 是否會有較高的拖延行為。然而研究二發現受試者對操弄引發的認知與情緒反應. 挑選最符合與最不符合抗拒狀態概念的兩組(高生氣情緒、低認知自由/低生氣. ‧ 國. 學. 情緒、高認知自由)進行分析,結果並未支持抗拒狀態越高,拖延行為亦越高的. ‧. 假設。重新檢視心理抗拒感理論,加入基本能力為新分組變數,以 2(認知自由. y. Nat. 高低)× 2(生氣情緒高低)× 2(基本能力高低)三因子受試者間設計進行分析。. er. io. sit. 結果顯示生氣情緒與認知自由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生氣情緒提供個人展現某些 行為的動力,認知自由表示個人知覺自由的程度,而個人基本能力的表現則受到. al. n. v i n 情境的影響。生氣情緒與認知自由的交互作用顯示能力高低的差異展現在高生氣 Ch engchi U 情緒、高認知自由與低生氣情緒、低認知自由的情況中,高生氣情緒、低認知自 由時,能力越高越早開始越早結束,且較不會延遲結束;低生氣情緒、低認知自. 由時,基本能力低者可能因預期較差的表現,因此晚點開始較愉悅的想法較高, 較晚結束作業,也較易延遲結束。高低基本能力者在另外兩種情境無顯著差異; 高生氣情緒、低認知自由時,可能因為即使生氣情緒提供行為動力,但主觀自由 低,使能力高者並未發揮其能力而無顯著差異;低生氣情緒、高認知自由時,雖 主觀自由高但可能因為缺乏展現行為的動力,高低能力者行為表現相似。總結來 說,本研究以心理抗拒感觀點貫穿研究一與研究二,研究一發現內控人格特質高 者,有較高的心理抗拒感傾向,而有較高的拖延傾向。研究二除驗證研究一發現.

(6) ii. 拖延傾向與行為  . 外,另顯示抗拒狀態的情緒與認知層面具有不同的影響與作用,且視個人基本能 力的不同而有表現的差異。此發現有助於深入理解心理抗拒感概念,並為心理抗 拒感理論提出一小步的進展與突破。. 關鍵詞:內控人格特質、心理抗拒感、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成就動機、拖延傾向 與行為.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拖延傾向與行為. iii  . 目錄 摘要................................................................................................................................. i 內控人格特質者的拖延傾向與行為:以心理抗拒感為中介.................................... 1 壹、內控人格特質、拖延傾向與行為................................................................ 2 貳、個人與社會取向成就動機............................................................................ 4 参、心理抗拒感理論............................................................................................ 7 肆、拖延為取回個人自由的行為展現................................................................ 9 伍、研究問題與假設.......................................................................................... 11. 治 政 大 壹、研究方法...................................................................................................... 14 立. 研究一.......................................................................................................................... 14. 一、研究對象 ............................................................................................. 14. ‧ 國. 學. 二、研究程序 ............................................................................................. 14. ‧. 三、研究工具 ............................................................................................. 14. y. Nat. 貳、研究結果...................................................................................................... 16. er. io. sit. 一、相關係數檢驗...................................................................................... 16 二、路徑分析.............................................................................................. 16. al. n. v i n 參、綜合討論...................................................................................................... 18 Ch engchi U. 研究二:預試.............................................................................................................. 21 壹、研究方法...................................................................................................... 21 一、研究對象.............................................................................................. 21 二、研究設計與程序.................................................................................. 21 三、研究工具.............................................................................................. 23 四、研究假設.............................................................................................. 24 貳、研究結果...................................................................................................... 24 参、後續修改方向.............................................................................................. 25 一、認知操弄檢核題.................................................................................. 25.

(8) 拖延傾向與行為. iv  . 二、數列作業修改方向.............................................................................. 26 研究二:正式研究...................................................................................................... 27 壹、研究方法...................................................................................................... 29 一、研究對象.............................................................................................. 29 二、研究設計與程序.................................................................................. 29 三、研究工具.............................................................................................. 31 四、影片評分者間信度計算方式.............................................................. 32 貳、研究結果...................................................................................................... 34. 治 政 大 二、實驗:操弄檢核.................................................................................. 36 立 一、量表:路徑分析.................................................................................. 34. 三、實驗:內部分析一.............................................................................. 38. ‧ 國. 學. 四、實驗:內部分析二(認知自由、生氣情緒與能力)...................... 42. ‧. 參、小結.............................................................................................................. 49. y. Nat. 綜合討論與建議.......................................................................................................... 52. er. io. sit. 壹、研究限制...................................................................................................... 54 貳、後續研究建議.............................................................................................. 55. al. n. v i n 一、心理抗拒感概念.................................................................................. 55 Ch engchi U 二、多面向內控人格特質概念.................................................................. 58 三、三種拖延行為...................................................................................... 58. 參考文獻...................................................................................................................... 60.

(9) v. 拖延傾向與行為  . 表次與圖次 表 一. 研究一受試者人數組成................................................................................ 68. 表 二. 研究一(N = 229)量表敘述性統計與相關矩陣 ...................................... 69. 表 三. 研究一路徑分析:標準化估計值、標準誤與顯著性考驗........................ 70. 表 四. 研究一樣本二(N = 123)量表敘述性統計與相關矩陣 .......................... 71. 表 五. 研究一樣本二路徑分析:標準化估計值、標準誤與顯著性考驗............ 72. 表 六. 預試人數表.................................................................................................... 73. 表 七. 研究二(N=88)量表敘述性統計與相關矩陣 .......................................... 74. 表 八. 研究二操弄檢核題目,轉軸後因素負荷量................................................ 75. 表 九. 治 政 大 內部分析:高低抗拒狀態組別人數表........................................................ 76 立 內部分析:加入基本能力分組,組別變數人數組成表............................ 77. 學. ‧ 國. 表 十. 自評想法與行為的相關矩陣.................................................................... 78. 表 十一. ‧. 研究模式圖.................................................................................................... 79. 圖 二. 研究一(N = 229)標準化路徑係數(標準誤) ...................................... 80. 圖 三. 研究一樣本二(N = 123)標準化路徑係數(標準誤) .......................... 81. al. er. io. sit. y. Nat. 圖 一. 圖 四. n. v i n 研究二實驗流程示意圖................................................................................ 82 Ch engchi U 研究二研究模式圖........................................................................................ 83. 圖 五 圖 六. 研究二標準化路徑係數(標準誤)............................................................ 84. 圖 七. 實際背誦時間長短. 圖 八. 實際開始時間註:生氣情緒高分組.............................................................. 86. 圖 九. 實際開始時間註:生氣情緒低分組.............................................................. 86. 圖 十. 實際結束時間註:生氣情緒高分組.............................................................. 87. 註. .................................................................................... 85. 圖 十一. 實際結束時間註:生氣情緒低分組.......................................................... 87. 圖 十二. 延遲結束註:生氣情緒高分組.................................................................. 88. 圖 十三. 延遲結束註:生氣情緒低分組.................................................................. 88.

(10) 拖延傾向與行為. vi  . 圖 十四 自評想法(後面有想加快速度完成作業)註............................................ 89 圖 十五. 自評想法(先擱著不做比較愉悅)註:生氣情緒高分組...................... 90. 圖 十六. 自評想法(先擱著不做比較愉悅)註:生氣情緒低分組...................... 9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1) 拖延傾向與行為. vii  . 附錄目次 附錄 一. 心理抗拒感傾向量表(中文翻譯版).................................................... 91. 附錄 二. 內控人格特質量表(中文翻譯版)........................................................ 93. 附錄 三. 拖延傾向量表............................................................................................ 95. 附錄 四. 努力本質觀與智力本質觀量表................................................................ 96. 附錄 五. 研究二研究同意書.................................................................................... 97. 附錄 六. 情緒測量:生氣情緒與負向情緒............................................................ 98. 附錄 七. 認知檢核題與其他題目............................................................................ 99. 附錄 八. 自陳計畫時間表與說明.......................................................................... 100. 附錄 九. 治 政 大 自評問卷.................................................................................................. 102 立 研究二攝影角度與畫面.......................................................................... 106. 學. 時間編碼表.......................................................................................... 109 . ‧. io. sit. y. Nat. n. al. er. 附錄 十一. ‧ 國. 附錄 十. Ch. engchi. i n U. v.

(12) 1. 拖延傾向與行為  . 內控人格特質者的拖延傾向與行為:以心理抗拒感為中介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致力於經濟發展,交通與資訊的流通益加快速, 國與國間的交流與聯繫不斷增強,在經濟貿易上相互依存,文化相互交流與改變。 人們不僅受到居住地區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其他國家的影響。台灣在現代化 (modernity)的浪潮下,經歷各方面劇烈的轉變,例如從以農業生產轉變為以 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工商社會、人口大量流動、生活習慣的改變等(黃金麟,1999; 楊國樞,2005);也突顯了某些價值,使過往某些行為在現代化社會中成為負面 行為與問題。 「拖延(procrastination)」即是現代社會文化的時間價值觀所界定的. 治 政 大 步調加速,人與人交流頻繁時,越來越多的約定需要遵守,拖延行為的發生也亦 立. 行為;Milgram(1992;轉引自 Ferrari, Johnson & McCown, 1995)認為現代社會. 加突顯。顯示台灣面臨現代化的衝擊下,不僅在社會結構與文化方面出現劇烈的. ‧ 國. 學. 社會變遷,某些價值受到突顯與強調,整體社會的生活型態也隨之改變(楊國樞,. ‧. 1994)。本論文即從社會變遷對個人的影響,切入探討拖延發生的可能原因。. y. Nat. 生活型態的轉變讓台灣社會逐漸提高對獨立自主的重視。楊國樞(1994)認. er. io. sit. 為社會生活型態促使成員形成基本共有的價值取向,從農業邁入工商社會的生活 型態,使得獨立自主價值觀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余安邦與楊國樞(1987)認為傳. al. n. v i n 統社會奠基在農業經濟型態上,人與人組成團體共同合作、共享資源以求生存, Ch engchi U 因此強調穩定的社會秩序與和諧的人際關係,個人的行動多以家族的期望與要求. 為原則。而工商社會中則建基在工業經濟型態上,人與人間連繫不如農業社會緊 密,也較不需依靠團體他人共享資源才能生存,強調獨立自主與競爭表現。Wang 與 Tamis-LeMonda(2003)發現台灣父母在教養下一代時不僅重視服從、禮貌、 尊敬長輩等價值觀,也強調獨立(independence)(Tamis-LeMonda, Wang, Koutsouvanou & Albright, 2002)與成就的重要性。顯示邁向工商業社會的生活型 態,確實彰顯了獨立自主的價值觀。 除對獨立自主的重視外,社會變遷所形成的工商業社會型態也加強了個人相 信諸事操之在己的信念,也就是個人相信自己的能力與努力等因素是決定得失與.

(13) 2. 拖延傾向與行為  . 成敗的主要因素。Rotter 將這種相信個人決定和努力可決定行為與事件結果的信 念,稱為內控人格特質(locus of control) ,並將內控人格特質視為單一向度概念。 內控人格特質越高越認為凡事操之在己,行為和事件的結果可透過個人決定和努 力來決定;反之,若個人相信是由命運、運氣及其他外在環境因素來決定行為與 事件結果,則內控人格特質越低(Lefcourt, 1976)。楊國樞(1988)認為工業化 與現代化使個人較易形成內控人格特質,由於農業與工商業社會結構中的角色關 係鬆緊度不一,使個人身處其中產生的感受與形成內控人格特質的高低也有所差 異。因傳統農業社會的角色關係較為僵化且緊固,社會與家族重要他人常是決定. 治 政 大 感受,因此內控人格特質可能較低;而現代工商業社會中角色關係較為寬鬆,以 立 個人成敗的決定因素,個人容易對自己的行為與事件結果產生無力感與失去控制. 學. ‧ 國. 個人為運作單位,並強調獨立自主與相互競爭,因而加強個人相信自身行為可決 定事件成敗的信念。顯示工商業社會的生活型態提高對獨立自主的價值觀的重視,. y. Nat. 壹、內控人格特質、拖延傾向與行為 . ‧. 也使個人較易形成高內控人格特質。. er. io. sit. 內控人格特質可能影響個人的行為或表現,過去研究皆發現內控人格特質越 高者,越有助於個人適應環境與提高表現(Skinner, 1995) 。內控人格特質越高,. al. n. v i n 對於生活的滿意度較高(HongC& Giannakopoulos, 1994) h e n g c h i U ,經歷負向事件後的負面 情緒較低(Sandler & Lakey, 1982) ,有較高的工作滿意度與較佳的工作表現(Judge & Bono, 2001)。於學業情境中也發現,內控人格特質越高者,其學業成就越佳 也有較低的拖延表現(Carden, Bryant, & Moss, 2004) 。過去有些研究指出內控人 格特質越高者,拖延的表現越低(Brownlow & Reasinger, 2000; Lonergan & Maher, 2000; Rothblum, Solomon, & Murakami, 1986; Trice & Milton, 1987);且內控人格 特質高者相較於內控人格特質低者較快開始進行任務,也較早完成(Janssen & Carton, 1999) 。這可能是因為當面對必須完成的任務時,認為自己可以達到預期 目標者,會較快付諸行為並努力達到預期結果;反之,認為自己不能掌握者,對 於結果的好壞較不在意,也較不會採取行動(Spector, 1982)。.

(14) 3. 拖延傾向與行為  . 但也有研究並未發現內控人格特質與拖延間的負向關連,顯示內控人格特質 與拖延行為間可能存在更複雜的關係。Ferrari, Parker 與 Ware(1992)以問卷施 測發現內控與學業拖延間並無顯著關連存在,其他研究則發現無論是自陳的一般 拖延表現或學業拖延行為,皆和內控無顯著相關(Howell, Watson, Powell & Buro, 2006 ; Steel, Brothen, & Wambach, 2001) ,顯示了內控人格特質與拖延行為間並非 僅是單純的負向關係(Ferrari, et al, 1995)。 進一步釐清內控人格特質與拖延行為的關係,有助於了解拖延行為發生的原 因,且能夠降低普遍發生且易導致負面後果的拖延行為。過往研究調查皆顯示拖. 治 政 大 發現約三成到五成的大學生在撰寫學期報告、準備考試及每周閱讀作業表示總是 立 延是一種普遍發生且令人困擾的行為表現;Solomon 與 Rothblum(1984)調查. 或幾乎總是拖延。而研究生也受拖延行為所擾,在上述事項表示總是或幾乎總是. ‧ 國. 學. 拖延的比例也佔四成到六成(Onwuegbuzie, 2000) 。國內調查也發現類似的結果:. ‧. 有八成的大學生自陳有拖延的行為與習慣(陳景花,1995;王淳,2002),有四. y. Nat. 成四認為拖延已造成主觀的困擾(王淳,2002)。而拖延行為也產生許多負面的. er. io. sit. 後果。越易拖延的人不僅承受較高的壓力,有較差的健康狀況(Tice & Baumeister, 1997) ,較常經驗沮喪、焦慮、羞愧感等負面情緒(Fee & Tangney, 2000; Solomon. al. n. v i n & Rothblum, 1984)與較差的學業表現 1997; Rothblum, et al., C h (Owens & Newbegin, engchi U 1986; Steel, et al., 2001) 。由於拖延行為導致許多負面後果,探討拖延發生的原因 有助於減少拖延行為的產生,具有實質的重要性。 然而過往定義與測量拖延行為的方式,可能無法確切捕捉到拖延行為的多樣 化,並影響判斷拖延頻率的準確性。檢視過往探討拖延行為的研究,多採用自陳 式方法測量拖延行為發生的頻率,而人們往往因經驗事件的負面後果而影響對自 陳拖延頻率的判斷(Klassen, Krawchuk, & Rajani, 2008) ;換言之,人們可能以拖 延行為來合理化預期產生的負面後果。由於自陳拖延行為容易受到行為後果或主 觀評價影響,本研究改從時間角度來定義拖延,採用塗振洋(2005)的定義:拖 延行為是在一個時間架構中,對於一件應該要或計劃要做的事情,延遲開始、延.

(15) 4. 拖延傾向與行為  . 遲結束、或集中到最後一刻才完成的行為。對於時間的界定,王淳(2000)認為 必須同時考量主觀與客觀標準。塗振洋(2005)即根據「個體開始進行的理想時 間」 (主觀標準)與「預計完成的時間(主觀標準)」或「截止的時間(客觀標準)」 區分三種拖延行為: 「延遲開始」 、 「延遲結束」與「集中到最後一刻完成」 。拖延 行為之所以讓人感到困擾,不僅是在截止的時間前未完成,在期限前短時間內大 量完成進度也是個體對拖延行為感到困擾的主因;更或許是因錯過了開始進行計 劃的理想時間,而使個體無法達到理想上可以達到的成果(Silver, 1974;轉引自 塗振洋,2005)。. 治 政 大 格特質與拖延行為間的不一致結果,以了解拖延行為發生的原因。後續將分別討 立 本研究以成就動機與心理抗拒感(psychological reactance) ,切入探討內控人. 論成就動機與心理抗拒感,在內控人格特質與拖延行為的歷程中可能扮演的角. 貳、個人與社會取向成就動機 . ‧. ‧ 國. 學. 色。. y. Nat. 高內控人格特質者可能因為相信自己的行為可達到預期目標,或相信自己的. er. io. sit. 決定可得到想要的結果,容易將目標視為一種挑戰,而有較高的成就動機進而有 較少的拖延行為。意即,內控人格特質越高,個人認為可以控制結果的信念越強,. al. n. v i n 因此面臨困難作業時較會以挑戰的方式面對,堅持程度也較高;Riipinen (1994) Ch engchi U. 發現內控人格特質與成就需求間有正相關,Riipinen(1994)認為這可能是因為. 內控人格特質越高者,越相信自己的努力是決定得到良好結果的影響因素,除越 認為自己對作業表現的好壞具有責任外,也越會致力完成作業與任務,因此越可 能形成高成就動機。而高成就動機者,越不會有拖延行為(Steel, 2007) 。這可能 是高成就動機者,因追求成就而增加會提升學業表現的行為,減少會降低學業表 現的舉動,如拖延行為(蔡宜妙,2003;Owens & Newbegin, 1997; Rothblum, et al., 1986; Steel, 2007)。以上結果顯示內控人格特質越高,越易形成高成就動機,進 而減少個人的拖延行為。 然而,成就動機會受到文化所形塑,因此本研究考量不同類型的成就動機,.

(16) 5. 拖延傾向與行為  . 並討論內控人格特質與不同類型成就動機間的關係。余安邦與楊國樞(1987)以 東西方文化背景分別區分個人取向成就動機(individual-oriente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OAM)與社會取向成就動機(social-oriente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SOAM)。個人取向成就動機,即西方傳統定義的成就動機,強調由個人內在產 生的動機,自己設定成就目標,且評價的標準在於自己本身。由於華人社會重視 人和團體以及重要他人間的連結,余安邦與楊國樞(1987)另提出社會取向成就 動機,指個人想要超越某種外在決定的目標或優秀標準的心理傾向,目標或優秀 標準的設定主要由重要他人或個人所屬的團體與社會來決定。前述討論內控人格. 治 政 大 (路徑 a;參見圖一); 機,因此預期內控人格特質越高,個人取向成就動機也越高 立. 特質、成就動機與拖延行為間的相關研究,其成就動機概念接近個人取向成就動. 而因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的目標設立與評價者皆來自重要他人,對於事件結果好壞. ‧ 國. 學. 的認定是來自重要他人而非自己評價。因此預期內控人格特質越高,社會取向成. ‧. 就動機則越低(路徑 b;參見圖一)。. y. Nat. 無論個人追求成就是出自於自發性意願(個人取向成就動機),還是追求他. er. io. sit. 人期許目標(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的動機,成就動機越高,展現的拖延行為越低。 Brownlow 與 Reasinger(2000)發現低學業拖延者相較於高學業拖延者,皆有較. al. n. v i n 高的內在動力與外在動力,個人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得到愉悅與滿足感,或得到外 Ch engchi U. 在酬賞皆會減少個人的拖延行為。個人取向成就動機越高,在追求自己設定目標 時也較能從中得到滿足與愉悅感,而減少拖延行為,因此預期個人取向成就動機 越高,拖延行為越低(路徑 c;參見圖一)。而在華人社會中,學業目標為個人 與重要他人(如父母)重視的共同目標,並且和個人知覺到團體中重要他人的情 緒和面子有正相關(陳舜文,2004),因此,完成學業任務對個人不僅是避免負 向後果(如:不佳的學業成績),也能得到正向酬賞(如得到重要他人的讚賞, 增加重要他人的面子)。當個人追求他人期望目標(學業成就)的動機越高時, 則越會減少損害學業表現的拖延行為,因此預期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越高,拖延行 為也越低(路徑 d;參見圖一)。.

(17) 6. 拖延傾向與行為  . 成就動機減少拖延行為另一個可能性是透過重視學業的重要性。學生在學業 中往往被規定或要求要完成特定的作業或表現出行為,如果不重要學業的重要性, 可能因此而有拖延行為。Li(2002)以原型研究法(prototype method)讓中國學 生就「學習」一詞進行自由聯想,結果發現華人學習的目的與意義不僅是增加學 問、培養能力與有所創見外,也涵蓋獲得社會地位與榮耀家族。取得學業成就是 華人社會中公認的目標,同時也是個人與父母重視的共同目標(陳舜文,2004), 努力用功跟讀好書為應盡的角色義務,因此當個人未盡力完成學業目標時,不論 表現的好壞都較容易被認為未盡學生本分(符碧真,2005) 。而在學業情境當中,. 治 政 大 須的行為表現,當個人內化了重視學業的價值觀,個人會因此遵循情境要求展現 立 遵從學業情境的要求不僅是一種應盡的義務(學生本分),更是取得學業成就必. 較多提高學業表現的行為,而降低拖延行為。Patrick, Skinner 與 Connell(1993). ‧ 國. 學. 研究也發現行為的動機可來自被內化的外在價值觀,當重視學業的價值觀被認同. ‧. 內化後,個人不僅在學業情境中有較高的正向情緒,也較參與學業活動(如較高. y. Nat. 的努力、注意力及持久性等)。反之,當個人不認為學業目標具有重要性時,會. er. io. sit. 因學業情境減少個人自由而產生拖延的行為表現。過往研究指出作業厭惡性 (task aversiver)是產生學業拖延的穩定存在因素(Owen & Newbegin, 1997;. al. n. v i n Solomon & Rothblum, 1984) 。學業任務對多數學生而言是一件麻煩且不有趣的事 Ch engchi U 情(Brownlow & Reasinger, 2000) ,因此當個人對目標缺乏自發性完成的動機時,. 不只對作業感到無聊(boredom) ,亦會減少投注在作業的心力(Patrick, et al, 1993) 。 Milgram, Sroloff 及 Rosenbaum(1988)指出當人們不喜歡該項任務,但卻被強迫 執行時,就容易產生拖延。顯示當個人缺乏內在動機且看不到學業任務的內在價 值時,被規定完成特定學業任務可能會使個人自主性遭受威脅,因而有較高的拖 延行為。因此,個人越能認同學業目標的重要性時,成就動機越高,拖延行為越 少(路徑 c, d;參見圖一)。 最後,因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可共存或彼此具有轉化的關係,預期 兩者間具有正相關(共變路徑 A;參見圖一)。余安邦與楊國樞(1987)在提出.

(18) 7. 拖延傾向與行為  . 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成就動機概念並發展量表時,認為並發現個人取向與社會取 向成就動機為性質相異且獨立的向度(r = .02);然而余安邦(1991)後續探討 父母的訓練方式與子女形成兩種取向成就動機間的關係,以量表測量結果發現子 女形成的個人取向成就動機與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具有正相關。余安邦(1991)認 為這可能是因為社會化過程中,華人被訓練將個人成就視為集體成就,個人的成 就若能分享給團體其他成員或有助於團體的生存與榮耀,那個人會受到團體成員 的接納與愛戴;因此,個人可能會因受到此種價值或要求所影響,使個人取向成 就動機與社會取向成就動機間具有轉化的關係。陳舜文(2004)研究也支持個人. 治 政 與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兩者間具有正相關(共變路徑大 A;參見圖一)。 立. 取向與社會取向成就動機間有顯著正相關(r = .13)。因此,研究預期個人取向. 参、心理抗拒感理論 . ‧ 國. 學. 學業情境與學業目標特性可能使人產生拖延行為。前述討論指出高內控人格. ‧. 特質者,若個人取向成就動機或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越高,則拖延行為越少。然而. y. Nat. 若個人不重視學業,學業情境本身的特性如受到監督(sureveillace) 、缺乏選擇、. er. io. sit. 被他人所評價、有設期限、競爭通常伴隨著獲勝的期許等特性(Brownlow & Reasinger, 2000) ,可能使個人展現較多的拖延行為。因此,在拖延的表現上,當. al. n. v i n 個人想要尋求挑戰或擴展自身能力時,因出自於自身意志與意願,拖延的程度較 Ch engchi U 少;Lee(2005) 、Senecal 與 Guay(2000)皆發現當個人追求自身目標,會較願. 意投入活動中,且能從經驗中得到愉悅和滿足感覺時,也有較少的拖延行為。反 之,當任務並非是個體選擇或自發性地想要進行時,由於執行的動機不強烈,而 有較高的拖延行為(Senecal, Koestner & Vallerand, 1995)。由於學業情境中個人 選擇目標的自由受到限制,可能使個人表現出拖延行為。 而學業情境對自由限制引發的拖延行為,可能對高內控人格特質者的影響大 於低內控人格特質者。Butterfield(1964)探討內控人格特質與學業表現間的關 係發現,當高內控人格特質者認為應學習的重要知識與教師相符時,高內控人格 特質者的表現較佳;反之,當應學習的重要知識與教師相違背時,高內控人格特.

(19) 8. 拖延傾向與行為  . 質者表現較差;而低內控人格特質者無論在哪一種情況,其表現相似。Lonergan 與 Maher(2000)則發現在執行工作事項上高內控人格特質者相較於低內控人格 特質者有較低的拖延行為,但此種關係會受到執行工作的自由度(如自行安排行 程表)高低所調節。自由度高時,高內控人格特質者的拖延程度相較於低內控人 格特質者要來得低;但自由度低的情境下,兩者展現的拖延程度相當接近。這可 能是因為內控人格特質越高,認為可掌握結果的信念也越高,當外在環境亦提供 行為自由時,因而有較少的拖延行為;但高內控人格特質者,可能因環境對其行 為自由的限制而增加拖延行為,此關係可由心理抗拒感理論解釋。. 治 政 大 of behavior)是人生 進一步澄清與修正。主要觀點是認為行為的自由(freedom 立. 心理抗拒感理論為 Brehm 於 1966 年提出,後續經 Brehm 與 Brehm(1981). 活中普遍且重要的層面,當環境減損或威脅到個人行為自由時,會引起個人重建. ‧ 國. 學. 自由的動機(Brehm, 1966) 。心理抗拒理論認為此歷程可拆解成四個部分:知覺. ‧. 自由(perceived freedom) 、自由威脅(threat to freedom) 、抗拒感受(reactance). y. Nat. 與自由重建(restoration of freedom)。當個人認為自身擁有的自由(知覺自由). er. io. sit. 被威脅或剝奪(自由威脅)時,會引起抗拒狀態(抗拒感受),進而引起個人重 建自由的動機或行為(自由重建)。環境對自由的限制,如缺乏掌握事情的自由. al. n. v i n 時,可能引起個人的心理抗拒感,而個人可能以拖延來表達對抗或展現惱怒 Ch engchi U (Milgram, Dangour & Raviv, 1992),藉此隱晦地重得自由(Burka & Yuen, 1983)。. 心理抗拒感不僅是一種回復個人自由的狀態,也是一種穩定的個人傾向。在 心理抗拒感理論中,Brehm(1966)將心理抗拒感視為一種狀態,但也認為心理 抗拒感狀態的感受強度有個別差異。Brehm 與 Brehm(1981)主張個人認為自己 在哪些方面擁有選擇的自由受到過去的生活經驗所決定,而過去的生活經驗同時 也形塑個人一般性的行為傾向與人格特質。因此,晚近研究者將心理抗拒感視為 一種人格特質(Dowd, Milne & Wise, 1991),發現個人展現心理抗拒感的程度有 個別差異(Dowd, Wallbrown, Sanders & Yesenosky, 1994),相較於心理抗拒感傾.

(20) 9. 拖延傾向與行為  . 向低者,心理抗拒感傾向高者跨情境會有較強烈的抗拒感受(Buboltz, Johnson & Woller, 2003) ,在個人自由被他人所限制時,也會處於較強烈的抗拒狀態(Dillard & Shen, 2005) 。顯示心理抗拒感可分別以個人的穩定傾向與抗拒狀態探討,兩者 的內涵具有一致性。 起初 Brehm(1966)將心理抗拒感定義為個人認為自身擁有的自由被剝奪而 引發的短暫狀態,並認為此種狀態(抗拒狀態,state reactance)難以測量;然而 後續研究者認為,個人受到自由威脅產生的抗拒狀態,可藉由生氣情緒與負向認 知來捕捉(Dillard & Shen, 2005;Quick & Considine, 2008) 。Dillard 與 Peck (2000). 治 政 大 會促使個人試圖移除障礙。而自由威脅正是阻止個人展現自主行為的一種障礙, 立 認為情緒代表不同的涵義與功能,當個人遇到障礙時會產生生氣情緒,生氣情緒. 引發個人的抗拒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個人較容易經驗敵意(hostile)與攻擊. ‧ 國. 學. (aggressive)的情緒(Brehm, 1966;Wortman & Brehm, 1975)。Kelly 與 Nauta. ‧. (1997)研究則發現,有些人對自由剝奪的反應較敏感,稱為高心理抗拒感傾向. y. Nat. 者,而有些人對自由剝奪的反應較不敏感,稱為低心理抗拒傾向者。他們發現當. er. io. sit. 高心理抗拒傾向者被要求壓抑自己想法時,相較於低心理抗拒感傾向者,較無法 控制自己的想法,情緒被擾亂(disturbed)的程度也較高。以上研究均支持以情. al. n. v i n 緒測量抗拒狀態。Dillard 與 Shen(2005)的研究則發現抗拒狀態下個人的認知 Ch engchi U. 想法也有差別。他們藉由激起個人抗拒狀態來進行不同情緒(包含生氣、惱怒、 煩躁、激怒)與認知(支持性想法、中性想法與負向想法)的比較,以探討抗拒 狀態的內涵,結果發現當自由被剝奪時,個體有較高的生氣情緒與負向想法,顯 示抗拒狀態的測量必須同時考量生氣情緒與負向想法(Rains & Turner, 2007)。 肆、拖延為取回個人自由的行為展現  根據文獻,本研究釐清內控人格特質、心理抗拒感(傾向和狀態)與拖延間 的關聯,由於心理抗拒感傾向與抗拒狀態的內涵一致,因此在研究中有相似的預 測。Steiner(1971, 轉引自 Brehm & Brehm, 1981)提出結果自由(outcome freedom) 說明當個人認為自己有較高可能性獲得想要結果時,會感受到較高的結果自由。.

(21) 拖延傾向與行為. 10  . 由於內控人格特質高者普遍認為自己可以決定自身行為與事件結果,應該會感到 較高的結果自由。因此,內控人格特質越高者,越認為對行為與事件結果具有控 制的自由,若受到特定環境限制減損個人控制結果的自由時,則引起的抗拒狀態 越高(Biondo & McDonald, 1971; Moyer, 1978; Pittman & Pittman, 1979) 。若長久 感受環境限制的影響,也較容易形成高心理抗拒感傾向。的確,Dowd 等人(1991) 、 Hong 與 Giannakopoulos(1994)的研究皆發現內控人格特質與心理抗拒感傾向 間有顯著的正相關。因此,本研究預測內控人格特質越高者,越可能有高心理抗 拒感傾向,同時也較容易激起高抗拒狀態(路徑 e;參見圖一)。. 治 政 大 情緒(Milgram et al., 1992),而當個人長期處在較無彈性且過度控制的環境中, 立 感受到環境缺乏選擇與自由時,個體可能採取拖延以反抗或發洩自己的惱怒. 個人可能因此發展出拖延的傾向作為調適或適應的策略。個人被剝奪自由時會引. ‧ 國. 學. 起抗拒狀態,而產生較高的生氣情緒(Quick & Considine, 2008) 。Ferrari 與 Olivette. ‧. (1994) 、Pychyl, Coplan 與 Reid(2002)研究皆發現當父親越傾向採用嚴加限制. y. Nat. 與要求絕對服從的管教方式,個人自陳的拖延傾向越高。此外,Ferrari 與 Olivette. er. io. sit. (1994)發現自陳拖延傾向高者,產生生氣(irritation)與惱怒(annoyance)等 情緒的頻率較高,也較會直接(anger-in,生氣)與間接(angry-out,敵意)地. al. n. v i n 表達生氣。Lay(1992)指出相較於不拖延者,拖延者認為自己的自由程度較低, Ch engchi U 且認為自己被他人強迫進行此項工作或作業的程度也較高。上述研究顯示當個人 處在控制且無彈性的環境中,較容易發展出以拖延作為調適策略的傾向。因此本 研究預期當個人所處環境缺乏選擇與自由時,心理抗拒感傾向或抗拒狀態越高, 拖延行為也越高(路徑 f;參見圖一)。 總結而言,本研究認為內控人格特質可能增加或減少拖延行為,其中歷程受 到兩種取向成就動機與心理抗拒感所影響。首先,內控人格特質越高,個人取向 成就動機越高,拖延行為則越低;內控人格特質越高,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越低, 拖延行為則越高。其次,心理抗拒感可以是受學業環境限制而產生的狀態或個人 長期形成的性格傾向,由於心理抗拒感傾向與抗拒狀態的內涵一致,而有相同的.

(22) 拖延傾向與行為. 11  . 預測方向。研究預期內控人格特質越高,越易形成高心理抗拒感傾向,而有較高 的拖延行為;而當個體無法認同被設定的學業要求,高內控人格特質者可能因產 生較高的抗拒狀態,而有較多的拖延行為。 有別於過往眾多探討拖延的研究,心理抗拒感為解釋拖延行為提出迥然迴異 的觀點,認為拖延可能是個人取回自由的行為展現;因此,本研究以心理抗拒感 為貫穿研究一與研究二的關注焦點。了解高內控人格特質者可能因具備高心理抗 拒感傾向或因情境激起抗拒狀態下而產生拖延的歷程。研究預期個人敏銳察覺自 由被剝奪的特質越高(心理抗拒感傾向)與激起的抗拒狀態越高,皆會產生較多. 治 政 大 討拖延做為取回自由方式的歷程。 立. 的拖延行為。如此也兼顧從個人角度(性格特質)與情境因素(狀態激起)來探. 本研究共進行兩個研究探討心理抗拒感傾向越高者是否有較高的拖延傾向. ‧ 國. 學. (研究一) ,及較高的抗拒狀態是否會有較高的拖延行為(研究二) 。研究一提出. ‧. 內控人格特質、心理抗拒感傾向與自陳拖延行為間的理論模式(參見圖一),研. y. Nat. 究二除驗證研究一模式外,另以實驗操弄抗拒狀態,檢驗抗拒狀態是否會增加拖. er. io. sit. 延行為。研究一採用問卷法檢驗內控人格特質、兩種取向成就動機與拖延間的關 係,預期內控人格特質越高,個人取向成就動機越高(路徑 a),社會取向成就. al. n. v i n 動機則越低(路徑 b) ;兩種取向成就動機越高 ,自陳拖延行為則越低(路徑 c, d)。 Ch engchi U. 並檢驗內控人格特質、心理抗拒感傾向與自陳拖延間的關係:預期內控人格特質 越高,心理抗拒感傾向越高(路徑 e),且拖延傾向也越高(路徑 f);控制心理 抗拒感傾向後,內控人格特質與拖延間具有負向關聯性(路徑 g)(整合的研究 模式請見圖一)。研究二除施測相同問卷以再次驗證研究一的研究發現外,也關 注抗拒狀態與拖延行為間的關係,以實驗操弄引起抗拒狀態,再提供作業以檢驗 抗拒狀態與拖延行為間的關係。 伍、研究問題與假設  本研究提出兩種取向成就動機和心理抗拒感,以釐清內控人格特質與拖延間 的關係,由於以心理抗拒感概念切入探討為拖延行為提出新觀點,本研究以心理.

(23) 拖延傾向與行為. 12  . 抗拒感概念貫穿研究一與研究二,並分別檢驗心理抗拒感傾向、抗拒狀態與拖延 間的關係。研究一從性格特質(心理抗拒感傾向)角度切入,採用問卷法初步探 討內控人格特質、兩種取向成就動機、心理抗拒感傾向與拖延間的關係,研究二 進一步檢驗抗拒狀態預測拖延的路徑。研究二除施測與研究一相同問卷,並加入 努力本質觀與智力本質觀概念,檢驗研究一的模式是否穩定存在;並為改善自陳 式問卷測量的缺失與檢驗抗拒狀態與拖延的因果關係,採用實驗法操弄抗拒狀態 並提供作業以實際觀察行為表現。 研究一提出路徑 a 至 g 與共變路徑 A(整合後模式請參見圖一)以供檢驗:. 治 政 大 與取得想要的結果,因此認為自己對成果的好壞具有責任而致力完成目標,較易 立 1、路徑 a:高內控人格特質者傾向相信自己的行為與決定可達到預期目標. 形成高個人取向成就動機。. ‧ 國. 學. 2、路徑 b:內控人格特質越高,越相信自己可掌握事件結果的好壞;而社. ‧. 會取向成就動機的目標設立與評價者皆來自重要他人,對事件成果的好壞也由他. y. Nat. 人來評定,因此較無法控制事件結果好壞的評定。預期內控人格特質越高,社會. er. io. sit. 取向成就動機越低。. 3、路徑 c:個人取向成就動機越高,追求目標時越能從中得到滿足與愉悅. n. al. Ch. 感,因此自陳拖延行為也越低。. engchi. i n U. v. 4、路徑 d:由於學業目標受到重要他人所重視,因此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越 高者,在追求學業目標時,會減少對學業表現有負面影響的拖延行為。 5、路徑 e:Brehm 與 Brehm(1981)認為過去的生活經驗會形塑個人一般 性的行為傾向與人格特質,也會影響個人認為自己在哪些方面擁有自由。由於內 控人格特質高者普遍認為自己擁有決定結果的自由,因此有可能長期受到環境限 制而較易形成高心理抗拒感傾向。預期內控人格特質越高,心理抗拒感傾向也越 高。 6、路徑 f:拖延可能是個人表示對抗或惱怒的行為表現,藉由拖延來取回個 人的自由,因此預期心理抗拒感傾向越高,自陳拖延傾向越高。.

(24) 拖延傾向與行為. 13  . 7、路徑 g:內控人格特質越高者,越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因此面對目標時 會較快行動並努力達到預期結果,自陳拖延傾向較低。 8、共變路徑 A:由於華人同時被鼓勵追求依據個人喜好選擇的目標(個人 成就)與群體或社會期望的目標(社會集體成就),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成就動 機雖為相互獨立性質相異的概念,兩者也可能共存在個人身上,且有相互加強與 轉化的關係。因此預期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成就動機間有正相關。 研究二根據研究一結果進一步探討,加入努力本質觀與智力本質觀概念後, 研究一所提模式是否依然存在;並將焦點著重在內控人格特質透過心理抗拒感預. 治 政 大 主要有二:其一為加入努力本質觀與智力本質觀概念,在考慮努力與智力本質觀 立. 測拖延的路徑上,使用實驗法探討抗拒狀態是否會影響拖延表現。研究二的目的. 後,再次檢驗研究一所提模式(重複驗證路徑 a 至 g 與共變路徑 A)。其二操弄. ‧ 國. 學. 抗拒狀態實際觀測拖延的行為表現,根據塗振洋(2005)對拖延的定義將實際拖. ‧. 延表現區分為比計畫晚開始、比計畫晚結束、超過客觀期限未完成,並分別提出. y. Nat. 實驗假設以供檢驗。. er. io. sit. 1、實驗假設 I:抗拒狀態組(實驗組)比控制組更容易比計畫時間晚開始。 2、實驗假設 II:抗拒狀態組(實驗組)比控制組更容易比計畫時間晚結束。. al. n. v i n 3、實驗假設 III:抗拒狀態組(實驗組)比控制組更容易超過客觀計畫期限 Ch engchi U. 而未完成。 .

(25) 拖延傾向與行為. 14  . 研究一  壹、研究方法 . 一、研究對象  台灣地區大學生與研究生共 229 位,男性 102 位(44.5%) ,女性 127 位(55.5%); 年齡區間在 18 歲至 45 歲之間,平均年齡 21.6 歲(標準差 2.92) 。研究一共進行 兩次資料收集,分別以樣本一與樣本二代稱;樣本一於在 2008 年 5 月中旬,共 有 106 位參與(男性 37 位/女性 69 位,平均年齡為 21.79 歲) ;樣本二則在 2010 年 5 月中旬收集,參與人數共 123 位(男性 65 位/女性 58 位;平均年齡 21.35. 政 治 大. 歲)。並根據人口學變項整理「受試者基本資料」如表一。. 二、研究程序 . 立. 研究一採問卷調查法,告知受試者主要測量日常生活中學業或工作上的想法. ‧ 國. 學. 與行為表現。樣本一透過網路張貼問卷連結與課堂宣傳發放紙本問卷;樣本二則. y. sit. io. er. 三、研究工具 . Nat. 者則以紙本問卷形式施測。. ‧. 以電子佈告欄系統於網路招募,至實驗室填寫電腦問卷,無法至實驗室填寫問卷. 問卷呈現順序依序如下:人口學變項,成就動機量表(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 al. n. v i n 成就動機),心理抗拒感傾向量表,內控人格特質量表,拖延傾向量表。 Ch engchi U 1. 人口學變項. 包括:性別、年齡、職業(學生或社會人士)、系所、年. 級。 2. 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成就動機量表 余安邦與楊國樞 (1987) 所發展量表, 旨在測量受試者兩種取向成就動機的高低,分數越高,表示成就動機越高。原量 表共 60 題(兩種取向各 30 題) ,7 點量表(1 分 = 非常不符合~7 分 = 非常符 合)。樣本一施測時避免量表題目總數過多造成受試者作答意願下降,將題目亂 數排列取前 20 題,個人取向 12 題(原量表第 1, 2, 4, 7, 9, 12, 14, 15, 17, 19, 25, 26 題) ,社會取向 8 題(原量表第 1, 2, 3, 6, 8, 18, 19, 25 題) 。全量表信度α = .81, 個人取向量表α = .82,社會取向量表α=.80。樣本二則施測全部題目(共 60 題) ,.

(26) 拖延傾向與行為. 15  . 所得全量表信度α = .92,個人取向量表α=.91,社會取向量表α = .93,皆具備 良好信度。例題舉例,個人取向成就動機:「不管事情有多困難,只要自己認為 值得去做,我就會盡力而為」 ,社會取向成就動機: 「我很努力讀書,因為老師會 誇獎用功的學生」。 3.心理抗拒感傾向量表(Therapeutic Reactance Scale,簡稱 TRS). 採 Dowd. 等人(1991)所發展量表,旨在測量個體在行為(11 題)與語言層次(17 題) 抗拒程度的高低,分數越高,心理抗拒感傾向越高;例題:「我不滿那些試圖告 訴我該做什麼的權威者」 。量表共 28 題,6 點量尺(1 分=非常不符合~6 分=非常. 治 政 大ICI) 4.內控人格特質量表(Internal Control Index,簡稱 立. 符合)。具良好信度,全量表信度α = .82。. Duttweiler(1984). 所發展。目的為測量個體內控人格特質傾向高低,分數越高表示內控人格特質越. ‧ 國. 學. 高;例題:「我___會喜歡可以自己做決策,且為自己負責的工作」。量表共 28. ‧. 題,使用頻率詞選項:很少(少於 10%,計為 1 分)、偶爾(大約 30%,計為 2. io. er. 過 90%,計為 5 分)。具合適信度α = .77。. sit. y. Nat. 分) 、有時候(大約 50%,計為 3 分) 、時常(大約 70%,計為 4 分) 、通常(超. 由於心理抗拒感傾向量表與內控人格特質量表皆為英文量表,因此在施測前. al. n. v i n 必須翻譯量表。以下說明描述量表翻譯程序:先由研究者將原始量表(英文)翻 Ch engchi U 譯成中文版量表,接著,進行倒翻(back-translation)程序,請一位精通中英文. 但並不知曉研究內容與量表目的者將此中文版翻回英文;最後,由研究者比較原 始英文量表與倒翻後英文量表,檢視兩者間語意的差異,並根據語意差異之處進 一步修改中文翻譯。經此程序翻譯後施測量表:心理抗拒感傾向量表見附錄一, 內控人格特質量表見附錄二。 5. 拖延傾向量表. 採用塗振洋(2005)所修訂量表,測量拖延的情形(附. 錄三) 。共 7 題,6 點量尺(1 分=非常不同意~6 分=非常同意) ;由於量表目的在 測量個體整體的拖延情形,內容設計上不以任務種類細分,而以可能產生的拖延 行為為主:包含延遲開始、趕期限與延遲結束的情況,總分越高代表整體拖延程.

(27) 拖延傾向與行為. 16  . 度也越高。所得信度良好,α = .93。例題如: 「對於計劃的事情,遲遲我才會開 始執行」 (延遲開始) 、 「我要等到事情快截止時,才連夜趕工」 (趕期限) 、 「對於 要做的事情,我會延期完成或未完成」(延遲結束)。 貳、研究結果. 一、相關係數檢驗  本研究主要採用路徑分析來檢驗路徑 a-g 與共變路徑 A (研究模式請見圖一)。 在進行路徑分析前,檢視研究變項間的相關程度(表二)。為使樣本一與樣本二 所測成就動機概念範疇一致,樣本二僅取和樣本一相同題目再合併計算成就動機. 治 政 大 = .58,p = .00),顯示內 先是內控人格特質與心理抗拒感傾向間有顯著正相關(r 立 平均數;後續討論中將再檢驗成就動機構念完整性是否會影響資料分析結果。首. 控人格特質越高,心理抗拒感傾向越高,而自陳拖延傾向越低(r = -.28,p = .00)。. ‧ 國. 學. 而心理抗拒感傾向與拖延傾向間的相關係數未達顯著差異(r = .06,p = .38) 。其. ‧. 次,內控人格特質與個人取向成就動機間有顯著正相關(r = .44,p = .00) ,且個. y. Nat. 人取向成就動機與拖延傾向有顯著負相關(r = -.13,p = .04);內控人格特質和. er. io. sit. 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無顯著相關(r = -.10,p = .15),社會取向成就動機也和拖延 傾向間無顯著相關(r = -.08,p = .23) 。兩種取向成就動機間則有顯著正相關(r. n. al. = .16,p = .02)。. Ch. engchi. i n U. v. 不過相關未能考量變項間的複雜關係,因此進行路徑分析來檢驗在同時考慮 變項間關係下,研究一所提模式與資料間是否適配,路徑是否如研究所預期。. 二、路徑分析 首先,檢驗常態分配,偏度與峰度絕對值均小於 1(見表二),因此以最大 概似法進行估算;以拖延傾向量表平均分數為效標變項,計算各變項間的相關矩 陣與標準差(見表二)以檢驗模式的適配度。 1. 研究架構整體適配度考驗. 資料分析所得模式卡方值. (2, N = 229) =. 1.18,p = .55,顯示模式與資料適配;接著,黃芳銘(2004)建議提供的三種模 式適合度指標:絕對適配指標(absolute fit indexs)、相對適配指標(relative fit.

(28) 拖延傾向與行為. 17  . indexs)與簡效性適配指標(parsimonious fit indexs)。絕對適配指標指確定資料 (共變數與相關矩陣)可預測整體模式的程度;包含 GFI(需大於.90)與 RMSEA (需小於.05) 。相對適配指標則是檢視理論模式與基準模式(baseline model;最 受限的模式)比較的結果,包含 NNFI(需大於.90)與 CFI(需大於.90)。所得 適配度指標數值:GFI = 1.00、RMSEA= .00、NNFI = 1.03、CFI = 1.00。簡效性 適配指標則是判斷模式是否因變項過多以至於過度適配,而未能達到最精簡的狀 態,由於本研究中不進行模式比較,僅採用前兩種模式適配度指標。絕對適配與 相對適配度各項評鑑指標結果皆落在「良好適配」區間,顯示模式和資料的適配 程度良好。 2. 路經係數與預測方向. 立. 治 政 大 本研究模式標準化路徑係數整理請見圖二與表. 三。首先,檢驗兩種取向成就動機與內控人格特質,拖延傾向間的路徑分析結果。. ‧ 國. 學. 結果顯示內控人格特質越高,個人取向成就動機越高(標準化β係數= .44,p. ‧. = .00),但無法顯著預測社會取向成就動機(標準化β係數= -.10,p = .14),路. y. Nat. 徑 a 得到支持,路徑 b 未獲得支持。而個人取向成就動機與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皆. er. io. sit. 無法顯著預測拖延傾向(標準化β係數= .02,-.09,p = .76,.14),路徑 c 與 d 皆未獲得支持。兩種取向成就動機間則有顯著正相關存在(標準化β係數= .20,. al. n. v i n p = .001) ,共變路徑 A 獲得支持。其次,研究預期內控人格特質越高,心理抗拒 Ch engchi U. 感傾向越高(路徑 e);路徑分析結果發現內控人格特質越高,心理抗拒感傾向. 越高(標準化β係數=.54,p = .00) ,路徑 e 成立。心理抗拒感傾向越高,自陳拖 延傾向也越高,其標準化β係數= .29,p = .00,路徑 f 獲得支持。而在控制心理 抗拒感傾向後,內控人格特質仍能顯著預測拖延傾向,內控人格特質越高,拖延 傾向越低(標準化β係數= -.45,p = .00),路徑 g 獲得支持。 3. 中介效果檢驗(sobel test) 本研究假設心理抗拒感傾向可以中介內控人 格特質對自陳拖延傾向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內控人格特質預測拖延傾向的效果 (路徑 g) ,在加入心理抗拒感傾向為中介變項後,其效果有顯著改變(sobel test statistic = 3.70,p = .000) ;但在考慮心理抗拒感傾向的情況下,內控人格特質仍.

(29) 拖延傾向與行為. 18  . 可顯著預測拖延傾向(路徑 g,標準化β係數= -.45,p = .00)。顯示心理抗拒感 在研究一的資料中,是內控人格特質與自陳拖延傾向間的部分中介變項。 總結而言,路徑分析與中介效果檢驗顯示研究一全樣本的資料與模式間有良 好的適配程度,驗證心理抗拒感傾向越高、拖延行為也越高,而個人與社會取向 成就動機則無法顯著預測拖延傾向。首先,在成就動機方面,內控人格特質可顯 著預測個人取向成就動機,無法顯著預測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路徑 b 不成立); 內控人格特質越高,個人取向成就動機也越高(路徑 a 成立);而無論是個人取 向或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皆無法顯著預測個人的拖延傾向(路徑 c 與 d 不成立);. 治 政 大 部分,發現內控人格特質越高、心理抗拒感傾向也越高(路徑 e 成立)、拖延傾 立. 兩種取向成就動機則有顯著正相關(共變路徑 A 成立) 。其次,心理抗拒感傾向. 向也越高(路徑 f 成立);換言之,內控人格特質與拖延傾向間可能存在正向的. ‧ 國. 學. 關連性,也就是內控人格特質高者也有可能拖延,而心理抗拒感在此正向關係中. ‧. 扮演中介的角色。最後,與過去研究結果一致,內控人格特質與拖延傾向間有負. y. Nat. 向關係(路徑 g 成立)。據此,研究一研究結果釐清過去研究並未發現內控人格. n. al. er. io. 行為間的正向關連。. sit. 特質與拖延間有顯著關係存在的可能因素,並初步驗證了心理抗拒感傾向與拖延. C h參、綜合討論 engchi. i n U. v. 過往對於拖延行為的研究皆指出,多數學生對拖延行為之所以感到困擾,是 因為拖延產生許多負面後果。因此,研究者往往假定拖延為不良的行為表現,並 多從個人角度切入,如假定拖延為控制機制不佳而導致的行為:自我調控 (self-regulation)的失敗(Klassen, et al., 2008; Steel, 2007; Tice, Bratslavsky, & Baumeister, 2001);或個人性格特質造成個體與環境的不良適應,如拖延者多具 備高神經質(conscientious) 、低謹慎性(neuroticism)的人格特質(van Eerde, 2003; Watson, 2001)。 研究一有別過往研究對拖延行為的失功能角度,以心理抗拒感觀點切入,認 為個體的拖延行為可能是個人取回自由的方式,為拖延行為背後的機制提出另一.

(30) 拖延傾向與行為. 19  . 種解釋角度;更釐清了內控人格特質預測拖延的兩種不同影響。研究一資料結果 顯示在控制成就動機的情況下,內控人格特質越高,個人的拖延傾向也越低(路 徑 d);但高內控人格特質者也有可能因高心理抗拒感傾向而有較高的拖延傾向 (路徑 e, f) 。這可能是因內控人格特質高者認為自己可控制行為與事件結果的信 念,因此較不會出現拖延的行為表現;但高內控人格特質者在自由被剝奪的情境 下較易產生心理抗拒感,長期下亦容易形成高心理抗拒感傾向(對自由被剝奪較 為敏感),亦產生較多的拖延行為。上述的研究結果皆顯示內控人格特質與拖延 行為間有更為複雜的因素在作用,這也可能是過去某些研究並未發現內控人格特. 治 政 大 然而,研究一並未發現內控人格特質透過個人與社會取向成就動機預測拖延 立. 質與拖延行為間有顯著關係的可能原因。. 傾向的結果。如前述文獻回顧所討論,台灣社會受到現代化的影響,除了社會型. ‧ 國. 學. 態的轉變使個人較容形成高內控人格特質外,也因較讚賞個人性成就與鼓勵因競. ‧. 爭而獲得的成功,而較容易形成高個人取向成就動機;內控人格特質預測個人取. y. Nat. 向成就動機的路徑在研究一中獲得支持(路徑 a)。內控人格特質與社會取向成. er. io. sit. 就動機雖有負相關(r = -.10) ,但卻未達顯著(路徑 b) ,且兩種取向成就動機也 無法顯著預測拖延傾向(路徑 c, d)。其中可能原因有二:其一、研究一在問卷. al. n. v i n 指導語的撰寫上較傾向廣泛情況的測量,並未明確指出測量的範疇為學業任務, Ch engchi U 導致受測者在回答拖延傾向時想到的拖延事件不見得屬於學業相關事件,因此成 就動機無法顯著預測拖延傾向。其二、研究一為避免問卷過長使受測者填寫問卷 的意願下降,只測量部分成就動機題目,可能使成就動機的構念不夠完整,導致 研究假設未獲得支持。為檢驗此可能性,研究者使用樣本二的資料再進行路徑分 析,首先,模式卡方值. (2, N = 123) = 1.27,p = .53,顯示模式與資料適配;絕. 對適配指標與相對適配指標,GFI(需大於.90) = 1.00、RMSEA(需小於.05) = .00、NNFI (需大於.90) = 1.04 與 CFI(需大於.90) = 1.00;皆落在「良好 適配」區間,顯示模式和資料的適配程度良好。變項間相關矩陣請參見表四,路 徑分析與原先結果相異之處在於內控人格特質、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拖延傾向間.

(31) 拖延傾向與行為. 20  . 的關係,在樣本二的資料中發現內控人格特質可顯著預測社會取向成就動機(標 準化β係數 = -.22,p = .01),且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可顯著預測拖延傾向(標準 化β係數 = -.24,p = .01) (請見表五,圖三) ,顯示成就動機概念的完整性可能 會影響資料分析的結果。據此,後續研究二測量完整的成就動機量表,並在拖延 傾向量表的指導語中明確指出測量事件為學業相關任務。 此外,研究一有以下限制。首先,過去研究拖延的方式多採用自陳式量表方 式來研究,然而自陳式拖延很可能受到回憶偏誤或結果不如預期所影響,自陳拖 延不一定等同於客觀事實的拖延行為。Steel 等人(2001)的研究發現自陳的拖. 治 政 大 陳變項間的關係,無法排除可能的第三因(如作業難度)或倒果為因的解釋。研 立. 延與實際觀察到的拖延行為間無顯著關連。其次,研究一採用問卷施測,探討自. 究一主要目的在初步探索內控人格特質、心理抗拒感傾向與拖延傾向三者間的關. ‧ 國. 學. 係;然而受到問卷的限制,無法據此推論心理抗拒感傾向引發拖延傾向。研究二. ‧. 的焦點則著重於抗拒狀態與拖延間的因果關係,嘗試進行情境的操弄與測量,設. y. Nat. 計作業任務以了解抗拒狀態是否會導致拖延行為。. 操弄方式,並作為研究二修改實驗進行方式的參考。.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最後,在進行正式的研究二前,本研究進行預試以挑選效果最佳的抗拒狀態. i n U. v.

(32) 拖延傾向與行為. 21  . 研究二:預試 研究一初步驗證心理抗拒感傾向與拖延傾向間的關係,研究二著重在心理抗 拒感預測拖延的路徑,採用實驗法操弄抗拒狀態,探討抗拒狀態與拖延間的關係。 由於過往研究多將心理抗拒感應用至態度說服的相關議題,多以閱讀說服性訊息 (persuasive message)或強制性訊息(forceful message)的方式引起抗拒狀態 (Dillard & Shen, 2005;Quick & Considine, 2008)。訊息閱讀的操弄方式,引起 的很可能是態度層面的抗拒,與實際學業情境較不相同,為模擬實際學業情境引 起的個人抗拒狀態,在研究二正式研究前進行預試,設計新的抗拒狀態操弄方式,. 治 政 大 量包含情緒與認知層面,而認知層面的測量方式是在引起抗拒狀態後,請受試者 立. 使個人因感受到情境剝奪個人自由而產生的抗拒狀態。此外,過往抗拒狀態的測. 在 90 秒內寫下所有的想法隨後再標示出負向想法;考量到研究二在操弄後需要. ‧ 國. 學. 觀測抗拒狀態對拖延行為的影響,操弄檢核的測量時間不宜過長而使操弄效果減. ‧. 弱。研究二預試除抗拒狀態會測量情緒外,也發展新的認知操弄檢核題,以減少. y. Nat. 操弄檢核的測量時間。. er. io. sit. 預試目的在設計並挑選效果最佳的抗拒狀態操弄方式與認知操弄檢核題,作 為研究二實驗設計修改的參考依據。由於抗拒狀態主要概念在於個人的行為自由. al. n. v i n 被剝奪後所產生的情緒與想法,預試以兩種設計激起抗拒狀態:讓受試者回想或 Ch engchi U 想像被逼迫從事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以及逐漸剝奪個人得到正向結果的自由(即 結果自由),藉此引起個人自由被剝奪的感受。 壹、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預試時間為 2010 年 5 月底至 6 月初,透過網路進行招募。參與預試者為台 灣地區大學與研究生共 98 位(男性 45 位;女性 53 位) ;共有三組實驗組與分別 對應的控制組,共六組,每組人數相近,其人數組成表請參見表六。. 二、研究設計與程序 預試設計三種操弄方式,皆採用受試者間設計(實驗組:抗拒狀態組/控制.

(33) 拖延傾向與行為. 22  . 組);每一種操弄方式(實驗組)分別對應一組控制組,共有六個不同情境。實 驗程序如下:將受試者隨機分派到不同情境中,閱讀同意書,接著進行情境的操 弄,隨後填寫操弄檢核題即完成整個實驗。 1. 數列作業情境. 藉由題目的排列來讓受試者實際感受到自己獲得正向. 結果的機率逐漸減少,進而引發抗拒狀態。換言之,實驗組藉由題目難度的提升 迫使受試者進行越來越困難的作業,從而感受到自己獲得良好表現的自由逐漸被 剝奪,以引起抗拒狀態;控制組則將不同難度的題目打散隨機呈現。 進行方式為受試者需背誦螢幕上出現的一排數列,成功答題後進入下一道題。. 治 政 大 業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練習嘗試,分別有四種數列長度(包含 8, 10, 12, 14 立. 螢幕每次出現一排數列,隨後自動跳到答題頁面請受試者背出該排數列。數列作. 個數字) ,分別代表四種不同難度,每種數列長度各 4 題,共 16 題;第二部分為. ‧ 國. 學. 正式嘗試,包含四種數列長度(包含 8, 10, 12, 14) ,每種數列長度各 4 題,共 16. ‧. 題。. y. Nat. 正式嘗試時藉由數列題目呈現順序來達到難度提升的目的,實驗組的數列長. er. io. sit. 度由短至長依序呈現,同一難度(即相同數列長度)的題目則隨機呈現,答完後 再進入難度更高的題目。過程中要求受試者每一道數列需全部答對才能進入下一. al. n. v i n 題,若未通過,就會要求受試者再重新背誦一次,直到全部答對為止;重新嘗試 Ch engchi U. 的機會有 4 次,若超過 4 次則直接進入下一題。控制組則隨機呈現所有的數列題 目,並且不論答題表現的好壞,答題後皆直接進入下一題。 2. 回憶情境. 回憶情境要求受試者回想過去被重要他人逼迫進行自己不. 大想做的事情,以感受到當時情境中被剝奪自由時的情緒與想法,藉此激起抗拒 狀態。實驗組被要求回憶「重要他人要你做不大想做的事情」,而控制組則回憶 重要他人生病或是身體不適的事件藉此控制負面情緒的影響。為了加強回憶產生 的效果,請受試者在五分鐘內至少寫下兩個事件,並詳細描述發生的時間、地點、 事件過程與當時的想法與感受。 3. 故事情境. 故事情境的設計概念與回憶情境相似,相異處在於請受試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評估以 S-649266 或最佳現有療法進行治療罹患抗 Carbapenem 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患者的臨床結果 (包括詴驗用藥 S-649266

• 導波模的縱向相位常數為實數,場沿縱向是等幅 行進波,其波阻抗為實數即電阻性,截止模的縱

Rapiacta 因不經肝代謝,故透過 CYP 機轉與其他藥物發生 交互作用之可能性應該很低,就目前所知的排除途徑以及從 體外試驗可推知 Rapiacta 並不會誘導或抑制 CYP 450。 1)

“ Tongming guan” i s a ve r y uni que meditation method, as most of the meditation techniques mentioned in the Cidi Chanmen follow Dazhi dulun, but Tongming guan follows another

科技教育 設計 模型 製作.

對外發行。 1 1995 年,星雲大師再次有感於編輯一套面向廣大佛教初

態度: 遵規守法、誠實、正直、承擔責任

並以較淺易的方式進行評估,為學生建立學習成就感。整體而言,大多數政治演變的課題,會以概覽式課題的方法處理,即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