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如何在教學中提升數學閱讀理解能力 / 68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如何在教學中提升數學閱讀理解能力 / 68"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如何在教學中提升數學閱讀理解能力

陳映蓉 臺北市松山區民生國民小學五年級教師

一、前言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數學領域(以下簡稱新數學領綱)的基本理 念提到:「數學的發展是融入自然語言的生活經驗,無論是數量、形狀及其相互 關係的描述,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用語。數學連結文字及符號語言,以更簡潔與精 確的方式來理解人類的生活世界。」(教育部,2018)數學是科學的語言,具有 高度精確性,閱讀數學文本時,不但要具備數學先備知識,更要具備相關的特殊 閱讀技巧。因此數學教學就是一種數學語言的教學,數學閱讀則是經由數學語言 理解而建構意義的過程,具有指導的必要性。 筆者現職國小五年級導師,發現多數學生從四年級開始,數學學業表現出較 為顯著的落差,許多相關文獻指出,隨著學習的概念變複雜,學童在數學閱讀過 程常出現困難(Vukovic, Lesaux, & Siegel, 2010)。筆者帶過攜手激勵班,發現數 學閱讀理解能力不足,易造成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低落。然而在教學現場,少 有老師能帶領學生好好閱讀數學課本內容。筆者基於對數學教學的興趣,以筆者 授課班級為研究場域,探討學生數學閱讀理解能力不足的原因,並提出可能的教 學建議,希冀能對數學教學有所幫助。

二、學生的數學閱讀理解能力低落之分析

多數教師將數學課本當成練習題目的資料(Ostler,1997),數學的閱讀常被 忽略,只重計算、思考、解題技巧等練習(蘇意雯等,2015)。陳怡如、林原宏、 楊晉民(2017)將數學閱讀界定為三種認知向度,亦即一般閱讀理解、數學背景 知識以及數學特殊技能。其中,一般閱讀理解為語文閱讀的理解;數學背景知識 為學生在該階段已經學得的數學知識及概念;數學特殊技能則為數學解題的認知 能力,包括數學語言和文字的意義、符號圖形等表徵應用和轉換、以及使用背景 知識進行數學解題等。以下將根據筆者數學教學的實際經驗,將學生數學閱讀理 解能力低落的原因分為四項進行分析: (一) 學生缺乏閱讀「課本扉頁」習慣 數學以精準而簡潔的語言,涵括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而數學課本包含許多專 有名詞以及新的概念,使本該簡單易懂的教科書變得不容易理解(轉引自秦麗 花、邱上真,2004)。例如:在五下「容積」單元,容量和容積的關係為何?單 位如何換算?為何要探討兩者的關係?而這相關的訊息一般在課本的扉頁通常

(2)

會說明,但筆者觀察的結果是學生很少會去閱讀,學生若沒有進行數學扉頁閱讀 討論,沒有搭配相應的情境脈絡,缺乏數學特殊技能,學生就不易掌握單元意義。 (二) 學生缺乏有效的數學閱讀理解策略架構 課本文字內容因為描述方式、或專有名詞、或特殊情境的出現使學生無法有 效轉換,讓學生對於數學望而生畏,產生「明明每個字都看得懂,變成一句話卻 有看沒有懂」的窘境,造成許多學生閱讀課本只重視題目的計算。在六下「基準 量與比較量」單元,時常抓取題目中的數字就隨意計算,卻不願意好好的將題目 一個字一個字的閱讀完畢再找關鍵詞,並思考算式該怎麼寫,以及確認列式的意 義,答案算出來後,也無法判斷是否符合邏輯,就會出現如圖1 的錯誤。 圖1 學生未理解題目而產生錯誤答案。 (三) 學生無法對常見迷思概念進行釐清 學生對於生活中不常使用的特殊詞彙、符號表徵或單位,常因為無法意會或 轉換而產生迷思概念,而學生對於此迷思也難以覺察,致使學生無法正確理解數 學文本的意義。例如:速率的概念及算法,因為速率是複合單位,代表單位時間 移動的距離,很多學生容易將速率和距離的意義搞混,無法理解不同速率之間的 快慢關係。 (四) 學生無法理解數學算式的規律性 生活情境中的規律性也能用數學符號表示,但學生對於規律性卻無法理解其 規律的來源,變成只能用強記而非理解。以五上「柱體與錐體」單元為例,課本 內讓學生操作不同立體圖形的附件,接著利用表格呈現多角柱與多角錐的點、 邊、面個數,但學生看到太多的立體圖形,就全部混淆而無法理解其中差異,為

(3)

什麼要+1、+2、×2、×3,一旦進行測驗,就因為緊張全部忘記。

三、提升數學閱讀理解能力之教學建議

數學閱讀過程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包含語言符號表徵(文字、數學符號、 術語、公式、圖表等)的感知和認讀、概念的同化和順應、閱讀材料的理解和記 憶等各種心理活動因素(陳怡如、林原宏、楊晉民,2017)。因此筆者透過各種 方式,欲從扉頁內容、閱讀理解策略架構、數學寫作和放聲思考以及操作活動提 升數學閱讀理解能力,以下列出提升數學閱讀理解能力的教學建議供參: (一) 教師應善用扉頁說明數學概念以連結情境脈絡 扉頁的設計常隱含數學史以及數學概念的生活情境脈絡,若略過不談,將使 知識變得零碎而不知其所以然(陳玉芬,2018),以五下「容積」單元為例,扉 頁設計的內容為阿基米德測量王冠是否純金的難題,在還沒進入單元內容時因為 學生還沒有相關概念,可簡單帶過讓學生思考,待提及「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 使用排出的水量就是沉入物體的體積後(需先理解體積、容積和容量的定義), 再回過頭討論扉頁,讓學生思考王冠難題並連結課本概念,並自行發現原理而獲 得成就感。 (二) 教師須善用閱讀理解策略架構進行數學閱讀指導 數學語言具有簡潔性、精確性,並廣泛運用在各領域,是經過人類數千年來 一連串探究、歸納、臆測與論證的成果(教育部,2018)。而這些成果需要配合 學生的程度編寫成教科書,並傳達要溝通的概念。面對數學課本內容,閱讀就是 學生學習概念的重要方式,他們要學會如何透過預測、連結、摘要、找主旨、做 筆記以及理解監控的有效閱讀策略架構,以避免閱讀過程只閱讀數字而忽略文字 的狀況產生。以下將舉筆者使用過且成效佳的「數學課本閱讀指導學習單」為例 說明之。 例如:在六下「怎樣解題」單元,提到四個不同的生活數學情境,這個單元 透過布題讓學生感受不同的解題方法,於是筆者使用「數學課本閱讀指導學習 單」,爰引用秦麗花(2007)的引導概念,從教學前找出標題和猜測意思(教師 提問:「雞羊問題是處理雞和羊的什麼問題?」抑或「年齡問題中,兩人的年齡 在不同的時間點會有什麼關係是不變的?」)進行預測、連結;到教學中透過小 組討論課本的解題說明以及計算過程的提醒,利用摘要、找主旨的策略找出題目 特性與答案特性(如圖 2),接著讓學生分析不同問題的特性後,由學生自行設 計題目並給予解題說明(如圖 3),教學後再由學生歸納重點與單元教學回饋進

(4)

行理解監控,如圖4,教師在每個步驟中都可以發現學生是否完全理解內容,並 在下個步驟進行調整或修正。

圖2 數學課本閱讀指導學習單,教學前與教學中的學生作品。

(5)

圖4 在學習單的最後,讓學生可以提出疑問、收穫與回饋。 (三) 教師可透過數學寫作和放聲思考法釐清數學概念 透過數學寫作除了讓教師可以知道學生的概念與解題策略是否正確,也能培 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有組織、有系統性的具體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觀點,亦可培 養學生數學論述表達的能力(朱展緯,2015)。筆者利用每週一次的數學日記, 確認學生概念是否得到釐清。此外,筆者亦曾使用放聲思考法釐清個別學生的數 學概念,此法是屬於後設認知的評量方法,能將隱性認知歷程外顯化,因此在解 題時,筆者常要求學生一邊指點題目一邊出聲讀題,接著邊說邊將解題過程寫下 來,學生常在解釋的過程發現自己錯誤,而筆者也常從中發現學生思考謬誤,加 以記錄後可以當成數學寫作中的偵錯型寫作形式,也能回頭再次釐清學生的觀 念。茲舉例說明如下。 例如:在六下「速率」單元,許多學生搞不清楚速率的複合單位概念,透過 指導個別學生使用放聲思考法將想法說出後,筆者終於發現原因,因此透過偵錯 式寫作的方法,將學生出現的思考謬誤(如圖5、圖 6 的題目)變成題目讓學生 判斷,大幅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測驗時看到學生邊寫邊笑,其實是很有趣的 經驗)。

(6)

圖5 學生能理解題目內容 圖6 學生能理解速率和距離的差別 (四) 教師應善用操作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數學規律性 在新數學領綱中的實施要點內提及:「數學教學應注重數、量、形的連繫, 讓學生在實作、實測與直覺中,精熟數、量、形及其相互關係的概念。」在數學 領綱共130 條學習內容中,有高達 37 項說明中要求教學活動中透過操作了解概 念,且年級越低,操作活動的項目則越多,由此可見,透過操作更能讓學生理解 概念。茲舉例說明如下。 例如:在五上「柱體與錐體」單元,學生始終搞不清楚兩種立體圖形的頂點、 邊與面的規律,因此筆者在課堂上使用椰子乖乖和牙籤分別充當立體圖形的點和 邊,分派給各小組做出指定柱體或錐體,學生不但要知道自己負責的形體需要幾 個乖乖和牙籤,還要能理解各面形狀才能順利完成(如圖7、圖 8),這堂操作課 程從說明、發器材到實作完成歷時約30 分鐘,最後 10 分鐘進行觀察討論,有學 生能眼尖發現誰負責的立體圖形可以吃到比較多顆乖乖,因此順勢進行分類,觀 察多的邊和角到底在哪裡,並配合閱讀課本表格,讓疑惑在課堂活動中得到解答 (如圖9)。 圖7 示範給學生的製作流程 圖8 分別做出三角錐、柱體與四角錐、柱體

(7)

圖9 學生日記回饋操作活動的感想

四、結語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數學應用在各領域的發展愈發蓬勃,尤其國小階段的數 學概念在日常生活的實用性不言可喻,推行十二年國教後,數學的學習更強調與 生活的連結,這些概念要如何讓學生理解?洪蘭教授曾表示,獲得知識、訊息最 快的方式就是「閱讀」,透過閱讀才能將概念內化。身為教學第一線的教師,若 能善用課本每個單元的扉頁說明數學概念以連結情境脈絡;也能運用閱讀理解策 略架構進行數學閱讀指導,並透過數學寫作和放聲思考法釐清數學概念,且能進 行操作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數學規律性,相信學生的數學課本閱讀理解能力能有所 提升,對數學的學習更有感。 參考文獻  朱 展 緯 ( 2015 )。 如 何 應 用 數 學 寫 作 策 略 於 數 學 課 程 與 教 學 。 取 自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28  秦麗花(2007)。數學閱讀指導的理論與實務。臺北:紅葉文化。  秦麗花、邱上真(2004)。數學文本閱讀理解相關因素探討及其模式建立之

(8)

研究——以角度單元為例。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2,99-121。 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 校數學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 陳玉芬(2018)。數學閱讀策略教學初探。HPM通訊,21(5),1-16。  陳怡如、林原宏、楊晉民(2017)。高年級學生數學閱讀表現之分群特徵探 討。臺灣數學教師,38(2),42-63。 蘇意雯等(2015)。幾何文本閱讀理解的實作研究。臺灣數學教育期刊,2(2), 25-51。

 Ostler, E. (1997). The effect of learning mathematical reading strategies on secondary students' homework grades. The Clearing House: 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rategies, Issues and Ideas, 71(1), 37-40. doi: 10.1080/00098659709599320

 Vukovic, R. K., Lesaux, N. K., & Siegel, L. S. (2010). The mathematics skills of children with reading difficulties.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 639-643. doi: 10.1016/j.lindif.2010.08.004

數據

圖 2  數學課本閱讀指導學習單,教學前與教學中的學生作品。
圖 4  在學習單的最後,讓學生可以提出疑問、收穫與回饋。  (三) 教師可透過數學寫作和放聲思考法釐清數學概念  透過數學寫作除了讓教師可以知道學生的概念與解題策略是否正確,也能培 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有組織、有系統性的具體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觀點,亦可培 養學生數學論述表達的能力(朱展緯, 2015)。筆者利用每週一次的數學日記, 確認學生概念是否得到釐清。此外,筆者亦曾使用放聲思考法釐清個別學生的數 學概念,此法是屬於後設認知的評量方法,能將隱性認知歷程外顯化,因此在解 題時,筆者常要求學生一邊指點題目一
圖 5  學生能理解題目內容  圖 6  學生能理解速率和距離的差別  (四) 教師應善用操作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數學規律性  在新數學領綱中的實施要點內提及: 「數學教學應注重數、量、形的連繫, 讓學生在實作、實測與直覺中,精熟數、量、形及其相互關係的概念。」在數學 領綱共 130 條學習內容中,有高達 37 項說明中要求教學活動中透過操作了解概 念,且年級越低,操作活動的項目則越多,由此可見,透過操作更能讓學生理解 概念。茲舉例說明如下。 例如:在五上「柱體與錐體」單元,學生始終搞不清楚兩種立體圖形的頂點、
圖 9  學生日記回饋操作活動的感想  四、結語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數學應用在各領域的發展愈發蓬勃,尤其國小階段的數 學概念在日常生活的實用性不言可喻,推行十二年國教後,數學的學習更強調與 生活的連結,這些概念要如何讓學生理解?洪蘭教授曾表示,獲得知識、訊息最 快的方式就是「閱讀」,透過閱讀才能將概念內化。身為教學第一線的教師,若 能善用課本每個單元的扉頁說明數學概念以連結情境脈絡;也能運用閱讀理解策 略架構進行數學閱讀指導,並透過數學寫作和放聲思考法釐清數學概念,且能進 行操作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數學規律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翻轉教師(課外準備、課中收割).. Achievement growth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mathematics: Findings of a two-year longitudinal

教師可讓學生在閱 讀本文前,先試著 回答教材封面上的 提問,再請學生閱

培養美感和欣賞、創作能力 開放學習材料,重視經典閱讀 加強品德情意教育

第二語言學習架構 修訂説明 二階 LR2.1.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2.本校學生須通過各學系規定之外語能力 畢業標準方得畢業;如未通過者,可依補救 措施,提升其能力以符標準。相關規定請詳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 4.1 學校尚需提升學與教 效能。學校仍需持續探討 不同的教學策略, 以助 教師促進課堂互動,及 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