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之內容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之內容分析"

Copied!
1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College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之內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the Parenting Magazine. 蕭子喬 Hsiao, Tzu-Chiao. 指導教授 Advisor:林如萍 博士 Ph.D.. 中華民國 108 年 12 月 December 2019.

(2) 謝誌 如何能用更好的方式推廣家庭教育?是我踏入研究所的初衷,也是本研究 的萌芽,藉由此研究從構思到執行的歷程,讓我更了解親職社會現象及親職雜 誌內容。最感謝的莫過於,在這趟研究旅程中受到許多良師益友協助,讓我在 研究及生活上都有所學習及反思。 感謝指導教授林如萍老師,從大學開始至今六年多,一直都用身教示範著 學習與思考的智慧,成為我的學習楷模,指導論文期間更是在研究上、生活上 都有許多關照與提點。謝謝口委吳明燁老師、吳志文老師,在口試時總是不遺 餘力地給予我研究執行上更趨進步的作法,更是十分用心地了解我的想法並提 供相應的建議。 感謝本系周麗端老師、魏秀珍老師、楊翠竹老師這幾年來在課程上的教學、 生活上的鼓勵,讓我得到許多寶貴的知識,也在學習家庭教育這門學問的路程 中有許多啟發及動力。 感謝我研究所最常相處在一起的夥伴季葦、芸慈、子嫻、芷晴、珮甄,一 起度過走過這高潮迭起的心路歷程,給予我很多力量。感謝研究室佳玟學姊、 晏菽學姊、家容學姊、采臻、寅真教會我許多做人做事的方法,也擁有許多大 笑與溫馨的時光。感謝世芃、治豪、淑媚成為共同實踐家庭教育重要的推進力 量。感謝許多重要的家人及朋友,是我這趟研究旅程上最默默但堅定的陪伴。 因為有這麼多貴人的相助相伴,讓我走完這不容易的研究旅途,也讓我的 心靈不至於匱乏;因為有著信念與實踐,激發我學習的熱情與堅持下去的力量。 對此一切,致上深深的謝意! 盼在學習家庭教育、實踐推廣的路上,腦與心都保有能量,持續前行。. i.

(3)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的圖像,「親職參與」聚焦於學 齡階段的親子互動。採質性為主、量化為輔的內容分析法,分析《親子天下》 2014-2018 之母親、父親節月份的封面故事區塊系列文章,經篩選全文與親職 參與相關,且談及學齡階段親職參與之教養內涵,共計分析 64 篇。研究針對當 代親職雜誌中的「親職參與」有以下發現: 一、 親職參與之主題主要可分為教育和人格兩大類,教育類有數位使用、升 學競爭力及體制外學習之主題,人格類有情緒因應、獨立自主及人際相 處之主題。 二、 親職參與實踐具有「以孩子為中心的親子互動」、「聽從多樣專家建議 的教養」、「與全球教養競爭」及「父職角色形象浪漫化」之特性。其 中又以「聽從多樣專家建議的教養」最常出現。 三、 親職參與中父母具做孩子的伯樂、溫柔教練、陪伴者、好朋友、楷模多 種角色,展現出當代親職參與中父母所需扮演的角色多樣。再者,於各 角色中同時蘊含東西教養文化,尤以「做孩子的教練」最為凸顯。在教 練的角色中,類似華人「管」的教養邏輯,但也有別於過往「嚴教」的 概念,更強調用溫柔的方式給予孩子「剛剛好」的引導和訓練,顯現出 文化交融下父母角色同時具備「長輩」與「平輩」的意涵,具類平輩親 子觀之特性。. 關鍵字:親職參與、內容分析、親職雜誌. ii.

(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arental involvement” image in the parenting magazine. Parental involvement focuses o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of school-age stage.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eries of articles on the cover story blocks of Mother and Father's Day in Education, Parenting and Family Lifestyle from 2014 to 2018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After screening, the full text related to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school age included 64 analysis articles. It found that the "parental involvement" image in the parenting magazine has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I.. The theme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education and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cluded themes of digital use, competitiveness for further studies, and learning outside the system. Personality included themes of emotion, independenc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I. There ar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centered ", " following the advice of various experts", "competition with global parenting" , and “romantic image of fathers” in the situation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III. Parents took into consideration the roles of Bole(伯樂), coach, companion, good friend, and role model for their children during parental involvement. It also shows that the role parents playing included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especially " coach ",with the meaning of "elder" and "peer".. Key Words: Parental Involvement, Context Analysis, Parenting Magazine. iii.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章. 親職參與的定義與內涵 ......................................................................... 9 親職參與中父母的實踐與角色 ........................................................... 13. 研究設計 ...................................................................................................... 27. 第一節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27 研究方法 ............................................................................................... 28.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選樣 ............................................................................................... 31 研究程序 ............................................................................................... 34 研究者角色 ........................................................................................... 39. 第六節 研究信賴度 ...........................................................................................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43 第一節. 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的主題與內涵 ................................................... 43. 第二節. 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的實踐樣貌 ....................................................... 55. 第三節 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的父母角色 ....................................................... 64 第四節 親職雜誌中的親職參與圖像 ...............................................................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73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研究建議 ........................................................................... 77 附錄一 分析之親職雜誌篇目一覽表 ...................................................................... 81 附錄二. 編碼歷程示意 .............................................................................................. 85. 附錄三. 分析篇目與研究結果對應 .......................................................................... 87. 參考文獻 ...................................................................................................................... 91. iv.

(6) 表目錄 表 2-3-1 既有研究發現之親職參與圖像整理………………………………… 25 表 3-3-1 研究篇目篩選………………………………………………………… 34 表 3-6-1 三角檢定信度公式與結果計算……………………………………… 36. 圖目錄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27. 圖 3-4-1. 研究分析步驟圖…………………………………………………… 37. 圖 3-4-2. 研究流程圖………………………………………………………… 38. 圖 4-4-1. 親職雜誌中的親職參與圖像……………………………………… 70. v.

(7)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 本研究旨在藉由親職雜誌探究當代親職參與的圖像,本節首先說明當代親 職參與的現象、親職雜誌做為研究當代親職媒介的代表性,以及從親職雜誌切 入探究親職現象的優勢,藉以說明本研究之立論基礎。. 壹、 當代的親職參與現象 隨著社會變遷,人口結構與家庭型態改變,親職教養型態從過去的家族、 甚至村落集體教養,轉變為現在以核心家庭型態父母主責,父母不再像過往有 家中長輩、親戚、甚至鄰里等許多幫手,轉而需要自己完成教養的職責,且在 少子化的趨勢下,每個孩子都是寶!父母對於教養變得越發重視, 1970 年代後 各式各樣派別的親職專家相繼提出各種給父母的建議與指教,「親職參與」日 漸被建構成一件「工作」(Gopnik, 2016)。藍佩嘉(2019)指出都市中產階級 擴張後,1970 年代開始「科學持家」、「現代育兒」的論述逐漸成長,1976 年 台灣第一本育兒雜誌《嬰兒與母親》發行,初期內容多由(男性)醫師指導新 手父母,取代過往鄰里、家族相傳之育兒經。 Hays(1996)提出「密集母職(intensive motherting)」定義,指出親職已 變成是一件仰賴專家指導(expert-guided),以孩子為中心(child-centered), 且 須 高 度 財 力 、 情 緒 、 勞 力 投 入 ( emotionally absorbing, labor-intensive, and financially expensive)的事情。吳明燁(2016)指出,在文化「『西』風『東』 漸」之下,台灣家庭可用「密集母職」來形容。此外,在華人一直以來「管」 的親職教養邏輯之下,父母認為自己需要「嚴教、慈愛」,訓練、統理孩子的 人生,才是愛孩子的表現,父母為求自己「管」得夠周全,以擔負孩子的未來 (吳明燁,2013)。藍佩嘉(2019)更指出現今當父母的這群人,年輕時歷經 1.

(8) 台灣拚經濟「發展紅利」的世代,許多人因而有機會代間向上流動,現在用同 樣的態度和期待來「拚教養」,由於他們在奮鬥後成為中產階級「拚得」許多 資源,也最希望孩子保住好不容易掙來的地位,甚至再開拓更好的人生,因此 「拚」教養「拚」得相當努力。 當上述親職論述轉向科學專家,遇上密集親職、「管」的親職文化邏輯加 乘,且各派別、學門的專家皆提出各自的「科學教養」指南,父母在百家爭鳴 的專家指教洪流之下,親職參與所需關注的內涵越來越多,呈現「密集親職」 的狀態,意即「父母應盡其所能將精力與錢財投資於栽培子女的活動上」,親 職參與的主題擴大到人格、個性、情緒管理與溝通技巧,父母需積極地讓孩子 適性揚才;甚至,不要輸在起跑點,已經不只是國內的尺度,而成了效法西方 教養作法,與全球各國競爭的軍備競賽(吳明燁,2016;Lan, 2019)。 由上述諸多研究可知社會變遷之下「親職參與」於當代已有別於過往,當 代的親職參與現象呈現「密集親職」的狀態,然而目前仍較少研究針對當代親 職參與之細緻樣貌進行探討。本研究以 Carlson(2008)指出五年為一個世代 (cohort)會經歷類似的社會真實之觀點,聚焦當代(2014-2018)探究親職參 與之主題與內涵,力求從密集親職的現象表面走到深處細節,對於當代親職參 與的圖像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貳、 當代父母實踐親職參與之特性及扮演的角色 當代父母實踐親職參與之特性,Assarsson 及 Aarsand(2011)、Dolev 及 Zeedyk(2006)、Luke(1994)描繪親職參與中父母所理解「做個好父母」的 狀態,「聽從專家建言」及「以孩子為中心」是主要共同發現,而在上述研究 中也發現「聽從專家建言」及「以孩子為中心」之實踐特性也和親職參與中父 母縮小自我主控權、主體性,進而焦慮懷疑自己不夠好,有很大的關聯。不過,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有不少有關父母焦慮自己不夠好的研究發現,例如藍佩嘉 (2014)發現父母在「每個孩子都是寶」的孩子中心思維之下,忙於遵從各派 2.

(9) 典的專家建言,將「為孩子打造完美的理想童年」成為目標,深怕自己做得不 夠好,因而比過去的父母更顯得焦慮、充滿壓力與不確定感。兒童福利聯盟 (2007)及趙蕙鈴(2011a)研究發現,當今有高比例的父母不認同自己的親職 表現,認為自己作得不夠好,進一步探究這些父母究竟是認為自己何處表現得 不佳?研究發現,父母相信「愛就是讓孩子成功」,也擔心自己反而干預太多, 讓孩子不快樂,或親子情感關係不夠好。在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父母焦慮懷疑 自我的狀態與親職參與的實踐特性有所關聯,也與國外研究發現相似,但缺乏 研究整理台灣當今親職參與中父母實踐的特性樣貌。 鍾思嘉(2000)指出親職角色對於成人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甚至會影響 其發展任務的達成,是重要的身分與自我認同來源。吳明燁(2016)、藍佩嘉 (2014)則認為父母在實踐親職參與過程中有著許多文化或邏輯上的矛盾,使 得父母相當為難。吳明燁(2016)指出父母難為的癥結可能源自父母角色本身 的功能與矛盾性,也與社會結構之下的文化息息相關。然而,當代父母在實踐 親職參與中扮演何樣的父母角色?值得進一步探討。綜觀上述,本研究欲聚焦 探討親職參與的「主題與內涵」、「父母實踐樣貌」、「父母角色」,作為了 解當代親職參與之途徑。. 參、親職雜誌在當代親職參與的意義 Hays(1996)指出密集親職主要反映在中產階級特別明顯,中產階級正是 親職雜誌等親職媒體的主要閱讀族群。在 2000 年後,親職教育相關雜誌如雨後 春筍般出現,尼爾森調查報告(2014)以電話調查訪問北部地區 12 歲以上依年 齡人口比例隨機抽樣得樣本 946 人,發現 30 至 39 歲者過去一個月閱讀過家庭育 兒相關雜誌高於整體受訪者的雜誌類型排名。研究發現:家庭結構改變,能提 供初次懷孕女性的支持相對變少,雜誌等流行讀物成了將/初為人父母者重要 的社會化參考(陳婷玉,2010;Connell-Carrick, 2006)。Lan (2014)也曾以親 職雜誌、新聞報紙、親職教養書作為研究對象,以此分析中產階級之親職現象。 3.

(10) 媒體內容具有再現社會現象之特性(李玉琇、蔣文祁譯,2005;臧國仁,2004; Goffman,1974)。因此親職雜誌內容具有彰顯「當代最具『密集親職』特性之 中產階級『親職參與』圖像」的特性。此外,藉由分析媒體內容,可以在對研 究對象無干擾的情況下瞭解社會現象,可以避免受試者偏誤等,具有「非干擾 性研究」的優點(游美惠,2000)。因此,本研究藉由分析親職雜誌內容,了 解當代最具密集親職特性的中產階級之親職參與圖像。. 肆、學齡階段「親職參與」之特性 家有學齡兒童階段是父母高度投入親職參與,尤以重視教養的時期 (Reynold & Clements, 2005)。在東亞社會的研究中,也發現小學階段是父母 開始高度投入親職參與較為明顯的時期(Kim & Okazaki, 2017)。也有學者曾以 學齡階段雜誌探究台灣親職論述的變遷趨勢(Lan, 2014),但該研究焦點為針 對社會變遷之下親職話語權的轉變作為研究核心,相對來說,有關當代親職參 與之主題及親職參與中的父母實踐樣貌與扮演角色較少足夠的探討,據此,本 研究欲針對學齡階段之親職雜誌內容進行分析,探究現今親職參與的圖像。又, 如前所述近年研究指出親職參與中的「主題與內涵」、「父母實踐樣貌」及 「父母角色」對於當今親職參與現象具有一定程度重要性,但針對其細節樣貌 之研究探討仍有限,因此本研究以此作為了解當今社會中親職參與圖像之途徑。 此外,吳明燁(2016)指出從文化與社會變遷的角度來看,每個個體皆為文化 建構者也是奉行者。因此,本研究者期能透過探究當今「親職參與」的圖像, 能夠更加理解當代父母,進而反思改善矛盾或為難處之可能。. 4.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藉親職雜誌探究當代「親職參與」圖像,經由分析親職參與 中的「主題與內涵」、「父母實踐樣貌」及「父母角色」理解近五年親職參 與中的細節樣貌。. 貳、研究問題 一、親職雜誌中有哪些親職參與主題與內涵? 二、親職雜誌中父母的實踐樣貌為何? 三、親職雜誌中的父母角色為何?. 5.

(1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親職參與(Parental Involvement) 親職參與指日常生活中,父母職責有關照顧、教養子女之相關事務(林惠 雅,2007;Ehrenberg, Gearing-small, Hunter, & Small,2001; Feinberg, 2003; Fishel, & Ramirez, 2005;McBride & Rane, 1998)。相關研究主要有「工作取向」及 「親子互動取向」兩者,「親子互動取向」是近期親職參與研究較常採用的取 向。「親子互動取向」主要包含育兒「照顧」、親子「教養」,育兒「照顧」 指準備孩子飲食、生活用品、洗澡睡覺等生活例行事務;親子「教養」則指生 活規矩、學習規範、行為管理、關照孩子心理需求等(林惠雅,2008)。Fishel 及 Ramirez(2005)指出學齡階段之親職參與以親子「教養」事務為主。而在親 職參與內涵上,Gongla 及 Thompson(1987)指出親子互動包含身體與心理的互 動,身體的互動即互動的頻率,心理的互動即互動的方式與內容歸納之。本研 究認為命名上,身體的互動可能較為難以直觀理解,若以「外顯互動」稱之或 許更容易理解。因此本研究之「親職參與」所指範圍為「親子互動取向」的親 職參與,且聚焦探討親子「教養」之範圍,包含外顯互動與心理互動之內涵。. 參、 親職雜誌(Parenting Magazine) 指內容聚焦探討父母親角色責任和教養子女的能力,以一定頻率經常出版 且經裝 訂的讀 物。 本研究 之親職 雜誌 以 Lan(2014) 研 究之定 義,指 親職 (parenting)、教育(education)及家庭生活(family lifestyle)為核心重點,以 月刊或雙月刊頻率出版之紙本刊物。據此,本研究之親職雜誌以《親子天下》 為分析範圍。. 6.

(13) 參、內容分析(Context Analysis) Krippendorff (2018)介紹內容分析法的專書中指出,「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 」 最 早 的 定 義 出 現 於 韋 伯 斯 特 英 語 詞 典 ( Webster's Dictionary ) (1961)將內容分析法定義為「透過分類與分析關鍵字句來分析媒體文本(如 書或電影)之中的主題、涵義」的方法,具有量性為主、質性為主或質量並重 的做法。本研究之內容分析「執行方式」以楊孟麗、謝水南譯(2013)指出教 育研究界中內容分析法的形式,以質性為主量化為輔之方式,主題分析法將親 職雜誌內容進行資料系統化分析,並檢視各概念出現次數情形。. 7.

(14) 8.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究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因此本章將分為三節:第一節 分析親職參與的定義與面向;第二節回顧並綜整親職參與中的父母實踐樣貌與 扮演角色;藉以分析當今既有研究針對親職參與之發現,及相關研究的未竟之 處。. 第一節. 親職參與的定義與內涵. 本節整理親職參與相關文獻,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先回顧並整理親職參 與的定義與取向,以得出本研究所探討的範圍;第貳部分分析親職參與中親子 互動取向之內涵,以得出本研究分析時的參考;第參部分探討親職參與研究常 探討之相關主題,以說明本研究問題一提出之意義。. 壹、 親職參與的定義與取向 親職參與的相關研究以"parental involvement"一詞最為常用,在家有學齡 前和學齡兒童之相關研究中皆指出,親職參與指日常生活中,父母職責有關照 顧、教養子女之相關事務(林惠雅,2007;Ehrenberg et al. 2001; Feinberg, 2003; McBride & Rane, 1998)。親職參與相關研究,主要有兩種探討取向,一為「工 作取向」,二為「親子互動取向」(林惠雅,2007)。「工作取向」主要探討 父母實際的親職分工,如家務等較為有形、可見之事務作為親職參與之內涵 (Ehrenberg et al. 2001; Feinberg, 2003; McBride & Rane, 1998);「親子互動取 向」觀點則認為工作取向著重關注實際可見之事務,容易忽略照顧和教養子女 的事務,因此強調以親子互動為核心,改用親子互動、接近性、責任感等作為 指標,其中又以親子互動受到較多學者沿用(Baruch & Barnett, 1986; Bruce & Fox, 1999; McBride & Mills, 1993)。. 9.

(16) Ehrenberg 等人(2001)以家有學齡兒之父母為對象及 McBride 與 Rane (1998)針對家有學齡前孩童為對象之親職參與相關研究,共同指出一般家庭 事務過於廣泛,親職參與宜直接針對與照顧或教養孩子相關的事務來探討。林 惠雅(2007)研究呼應 Ehrenberg 等人(2001)及 McBride 與 Rane(1998)觀 點,將親職參與內涵聚焦於與孩子相關之照顧或教養事務,包含育兒「照顧」、 親子「教養」之親子互動的面向類型,育兒照顧指準備孩子飲食、生活用品、 洗澡睡覺等例行事務,親子教養則指生活規矩、學習規範、不當行為管理、關 照孩子心理需求等,親子互動面向類型則或以孩子為主、或以家長為主,有不 同互動程度之區分。然而親職參與若能同時包含照顧、教養,才能較為全面地 了解親職參與狀況(林惠雅,2007)。因此,本研究之「親職參與」所指範圍 為「親子互動取向」的親職參與,指「父母參與有關親子互動之事務」,包含 照顧、教養的各項事務,以貼近當今社會親職參與情形及學術研究趨勢。. 貳、 親職參與中親子互動之面向 從親子互動的面向切入:Gongla 及 Thompson(1987)指出親子互動包含身 體與心理的互動,身體的互動指的是親子溝通、接觸的程度,即互動的頻率; 心理的互動則指親子之間的親密、認同,即互動的方式與內容。而後,詹珮宜 (2000)測量國小階段親子互動沿用上述身體互動與心理互動概念編製親子互 動關係量表,羅品欣(2012)測量國小孩童親子互動關係也使用詹珮宜(2000) 編製的量表作為測量親子互動的依據。顯現 Gongla 及 Thompson(1987)所提 出之身體與心理兩大面向的互動,至今仍是「親子互動」相當合適的向度指標。 黃任閔(2018)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互動的研究中,回顧 2007 至 2017 期間,親子互動相關研究之定義,指出多數研究皆指出親子互動是指父母與子 女互動的情況,是雙向影響的互動關係,衡量親子互動的構面則有三種區分方 式,一為心理親密度、互動頻率、權威管教三層面,二為心理互動、身體互動、 語言互動三層面,三為相互信任、情感交流、相互獨立、友誼交往四層面。李 10.

(17) 玟儀(2002)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的研究中,認為親子互動是父母和 子女之間的互動模式,在日常生活中以不同形態表現出來,表現於父母對待或 管教子女的態度與行為,也展現於親子間的情感交流、交談與溝通。莊麗雯 (2002)探討國小孩童親子互動的研究中,認為國小孩童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孩 子相互影響的關係,包括親子相處、溝通、接觸、互動、態度。羅品欣(2004) 研究國小孩童親子互動關係,認為國小孩童之親子互動是對待彼此的方式,有 形的相處狀況、接觸頻率,無形的情感交流、心理依附、認同或歸屬。 綜前所述,本研究者認為上述多篇研究,雖針對親子互動的研究焦點不同, 劃 分 面 向 的 方 式 不 同 , 但 其 所 探 討 之 親 子 互 動 內 涵 , 皆 能 夠 以 Gongla 及 Thompson(1987)指出親子互動包含身體與心理的互動,身體的互動即互動的 頻率,心理的互動即互動的方式與內容歸納之,唯命名上,身體的互動可能較 為難以直觀理解,若以「外顯互動」稱之或許更容易理解。據此,本研究探討 親職參與之類目與內涵時,也會將外顯互動或心理互動納入分析。. 參、 親職參與的主題 林惠雅(1999)訪談 120 位發現國小孩童的父母教養孩子的目標共有 6 個主 題:基本道德人格培養、人際關係、成就競爭、平安順從、獨立自主、與適性 發展、身心健康和快樂。Connell-Carrick(2006) 以文本分析法研究美國多本親 職書籍與刊物,則發現媒體內容常出現有關孩子睡覺、餵食、如廁的主題。陳 婷玉(2010)以質性資料分析法剖析《嬰兒與母親》雜誌,發現媒體內容常出 現有關胎教、母乳的主題。Assarsson 及 Aarsand(2011)分析親職雜誌 L.A. Parent 和電視節目 A Case for Louise,發現媒體內容常出現有關孩子健康、幸福 感、生理心理發展、學校活動、課外活動、假期規劃的主題。Lan(2014)指出, 台灣的親職論述在近二十年來產生明顯的轉變,親職參與所需栽培孩子的目標 面向擴大到人格、個性、情緒管理與溝通技巧等,親職職責所需涵蓋的面向變 得更加多樣。綜上所述,可以發現相關研究針對媒體內容中親職參與主題的探 11.

(18) 討研究尚不多,且未針對主題之內涵進行細緻描繪;此外,不同研究探討之孩 子發展階段、媒體形式,及發現結果皆大不相同,目前針對學齡兒童階段親職 參與主題之探究仍有限。. 12.

(19) 第二節. 親職參與中父母的實踐與角色. 本節回顧並歸納當代親職參與相關文獻,聚焦關注親職參與中「父母」的 實踐與角色,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綜整與分析過往研究針對親職參與中父母 實踐樣貌的發現;第貳部分則整理過往研究針對親職參與中父母角色的發現, 作為本研究執行之基礎,並於本節末根據文獻第一節與第二節探討內容,提出 篩選貼近本研究目的之親職雜誌篇目之指標。. 壹、 親職參與中父母的實踐 一、 親子互動 Hays(1996)透過大量社會學分析及深入訪談,指出當代教養呈現密集母 職狀態,以孩子為中心是其中一大特性,具有重視孩子甚於父母自己、高度經 濟及情緒投入的現象。而在台灣的研究中,張思嘉(2006)整理台灣家庭相關 研究趨勢,也指出 1994 年後台灣「親子關係」的研究有明顯轉變:父母教化與 子女行為發展由單向角度轉變到雙向互動,靜態管教類型轉變到動態互動歷程, 親職角色也從母職轉移到父職、共親職;親子關係探討由教養行為與技巧轉變 到親子情感,由外在行為轉變到內在認知活動或信念。 甚至,潘淑滿(2005)訪談三十七位女性的母職實踐,發現有許多母親在 親職過程中,當孩子或其他家人有需求,傾向以他人的需求為優先,將完成自 身「媽媽該做的事」置於第一位,放棄了完全或部分的母親主體性。顯現在 「以孩子為中心」的狀況下,孩子的需求很可能先於父母,父母的主體性隨之 削弱。趙蕙鈴(2011a)分析國內教養作為的相關研究與媒體文本,發現當代父 母的職責本分及其對子女的期待,和過往的父母有很大的差別,主要展現於重 視及早教育與才藝學習、普遍強調溝通與尊重的親子互動方式、以關愛與保護 的管教方式為主;也透過問卷調查剖析家長關愛子女與其「擔心子女輸在起跑. 13.

(20) 點」心態之間的關聯,發現越傾向平等關愛孩子的教養觀者,越擔心孩子輸在 起跑點。 Lan(2014)也在其分析台灣戰後親職話語意識的研究中發現,1987-2000 年代後隨著教育改革及親職教育興起,親子關係從孝親規範下的道德交換,轉 為強調關係本身的親子連帶與情感滿足。吳明燁(2016)指出教養台灣當今之 教養可由 Hays(1996)提出之「密集母職」概念作為代表,華人社會隨著西方 教育觀湧入,親子互動模式從過往以父母為中心,轉為現今重鼓勵獎賞,且隨 著密集親職意識形態盛行、社會關係全面民主化,現代父母角色歸納起來有以 下幾個特質:(一)責大權小:父母權威減弱但責任卻不斷增強;(二)與子 女平起平坐的「溝通者」或「協商者」;(三)性別與親職功能的對應性逐漸 消失,但母親仍負擔較多教養工作;(四)親職作法須向專家學習,不再是上 一代的育兒傳承;(五)照顧與教養仍是父母的義務(也是子女的權利),是 「照顧者」、「養育者」,但和過去比起來,父母傾向單向付出,無法期待子 女對等回報。 林文瑛與王震武(1995)針對 2188 位父母(其中 70%為 31 至 45 歲,女性 樣本 60%、男性樣本 40%)的問卷調查的研究發現:流行的親子觀已朝向「類 平輩關係」變化,超過一半(54%)受調查的父母認為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接 近平等的,是親子應該互敬互愛的「類平輩關係」,且在不同教育程度區分開 來的統計數字中,也顯現不同教育程度的父母皆有約半數的父母是類平輩的親 子觀(初中以下 46.8%、高中職 54.5%、大專以上 65%),然而僅有 22.1% 的父 母認為親子應該是強調長幼、孩子孝順父母的倫理尊卑觀,顯然過去強調父母 在上、孩子在下的「尊卑觀」已漸消退。 綜合前述研究發現:台灣的親子之間的轉變主要展現在親子互動及親職投 入上,親子互動方面從 1990 年代後逐漸朝向親子地位平等的觀念轉變,出現 「類平輩關係」,父母和孩子應做朋友的觀念取代了過往父母嚴教權威的觀念, 親子互動的相關研究也更看重孩子內在的知覺感受;親職參與則隨著社會變遷. 14.

(21) 帶動家庭及親職職責型態轉變及西方教育觀湧入,呈現「以孩子為中心」的趨 勢。. 二、 專家建議 Hays(1996)提出之密集母職現象,還有一大重點是親職變為仰賴專家指 導,而這也是造成親職需關注的面向變得越來越多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往社會 中,親職參與有哪些主題要執行、該如何執行,由父母自己決定,至多參考身 邊親友的建議,但隨著今日媒體發達,親職的角色及親職適當的行為,呈現一 種「專家說了算」的狀態。專家不會只有一種,當各門各派均提出其「專家建 議」,又隨著媒體推播放送,親職目標已不像過往 Duvall(1977)提出的家庭 發展任務那麼單純,日漸變動及多樣化。 Assarsson 及 Aarsand(2011)針對親職雜誌 L.A. Parent、電視節目 A Case for Louise 進行文本分析,發現文本中呈現著「正確、被糾正的教養(Correcting parenting)」 ,例如在電視節目中父母被定位成有問題的,專家是全然正確的, 須由專家來校正父母的行為;甚至做父母被定位成一個全然成熟理性的「成人」 (Positioned as adult subjects),不能有失控的時候或無法處理的情緒 ;教養被 定位成一種「必須改變」的任務,用祈使句型,把建議描述成必須依循改變的, 否則必然就會發生不好的後果,例如「如果你不…,你的孩子就會…("if you continue to do X, Y will happen")」的句型,改變被描述成必要的,而且做出符 合專家所說的改變,才是一個負責任的大人、父母;專家處處告訴父母需鋪一 條「更好」的路給孩子:建議父母要為孩子掌控一切危險及需要,並確保孩子 未來會成功,持續要父母接受新的改變,以成為「更好」的父母,而且無論你 已經做得多好,始終都有更多可以做的,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然而,媒 體在給父母許多準則,使得父母似乎必須過度參與,父母被交辦許多任務,但 沒有告訴父母該如何拿捏,好像父母自然會知道如何控制參與的程度獲權限。. 15.

(22) 另一方面,由於上述研究僅針對媒體文本內容進行探討,但未說明媒體文 本與父母之間的關聯性,且此方面的研究數量也有限,因此此處文獻回顧擴及 非針對學齡階段之研究:Connell-Carrick(2006)針對美國眾多流行親職書籍與 刊物進行文本與實證研究,也就是分析親職書籍和刊物的文本內容,並以問卷 調查父母認知到的合理行為,在文本分析中發現父母文本中提供許多有關孩子 如廁、睡眠的指引,各個文本中有不同的指引,卻有都告訴父母必須(must) 或應該(should)按照文本中專家所言去做;該問卷調查研究中也發現,如此多 樣的專家建議,確實使父母掙扎於如何給孩子更好的路,而在這掙扎過程中, 仍會看親職教養的書籍或刊物,據此提出父母及親職相關工作者需要識讀與批 判思考的能力,若能擁有分析資訊真實性、判斷來源可信度的能力將能夠給孩 子更適當的決策,否則很容易迷失在這親職專家建議的洪流中。Granja、da Cunha 及 Machado (2015)深度訪談多位母親的研究,也發現:受訪者普遍認 為自己應當依循並符合專家的建議,不然就不算是個好父母,Granja 等人指出: 當代的母親認同的親職展現,呈現一種「專家說了算」的狀態,做出符合專家 所 說 的 改 變 , 依 循 專 家 所 言 , 變 成 「 必 須 」 的 行 為 , 「 好 的 教 養 ( good parenting)」的價值已經被建構為特定的親職角色,多樣或彈性選擇的樣貌被 忽略了。Smyth 及 Craig(2017)訪談澳大利亞 29 位父母,這些父母表示自己育 兒已和過往自己被上一代教養長大時差異甚大,在親職專家化之下,人們普遍 對養育子女的要求呈現「密集親職」(intensive parenting)的現象。 至於本土相關研究有限,但仍有學者提出類似現象,為在有限文獻中說明 本土現象,因此此處文獻回顧擴及非針對學齡階段之研究:陳婷玉(2010)研 究中,該研究採質性資料分析法分析以準媽媽或媽媽為目標讀者的專業婦幼雜 誌《嬰兒與母親》雜誌內容,探究該雜誌文本中的好母親形象,研究結果也發 現雜誌中不斷告知母親應該要為孩子做哪些預備,例如母親在懷孕之始就被框 上為孩子預備的責任,專家學者不斷告訴我們,現代人處在風險社會中,被鼓 勵要做出正確的「選擇」,發現母親的主體性在雜誌中幾乎消失,成為一種 「技術專家宰制下的母職」、「專家母職」的現象。吳明燁(2016)分析 1987 16.

(23) 至 1988 出生者與父母的經驗,發現這群父母 1960 年代出生後歷經台灣社會工業 化的關鍵時期,成為教育程度高、有經濟能力、靠自己能力教養小孩的第一代 父母,開始有能力也渴望接受教養資訊,主動吸收西方專家提供的資訊,衍生 專家化夾雜全球化的現象。Lan(2014)分析台灣多家報章媒體內容、藍佩嘉 (2019)分析眾多親職教養書籍,發現教養腳本的內容,專家論述經常相互牴 觸、教養目標也有所衝突。洪惠芬(2015)深度訪談 13 位就業母親後也指出當 今眾多教養專家提供父母建議,雖然使得父母有別於以往代代相傳的教養方式, 變得更多選擇與自主權,但卻也使得教養這件事變得更加困難。. 三、 當代親職參與中父母的為難與挑戰 因著上述,當今東西文化交融下矛盾的親子關係、多派專家建議並陳下矛 盾的教養目標論述、親職性別角色過渡期下期待與評價的矛盾,顯示父母有著 許多為難之處;而外在給予父母之矛盾期待,也很可能是父母感到難以達成, 進而懷疑自己「始終不夠好」的致因。. (一)責大權小 當代父母對於親子關係的期待強調的親子連帶與情感滿足(Lan, 2014), 但趙蕙鈴(2011a)在其問卷調查國小孩童母親(183 份有效問卷),並從中抽 樣 6 位母親進行訪談,綜整問卷調查結果與訪談結果,發現當今父母期待與孩 子有緊密情感連結,又花許多時間在完成專家建議的各種任務,使得父母期待 與孩子溝通卻沒時間。當代父母既期盼和孩子有充分時間相處,培養情感,又 汲於完成各項專家建議,在時間與情感投注取捨上,充滿糾葛、為難。 當今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模式,密集親職的狀況下,時間與情感平衡,在 現實中所呈現的弔詭與不穩定的狀態(趙蕙鈴,2011a)。個人化與全球化使得 子女自主性提高,限縮父母的權威,卻又加重父母的責任與任務,在在都使得. 17.

(24) 父母得在「責大權小」的前提下管教子女,這種「緊密又緊張、矛盾不一致」 的角色,反而對互動的雙方帶來不信任、又愛又恨的情感,「父母難為」的問 題除了如何管教才能奏效外,還涉及如何維持良好親子關係的焦慮(吳明燁, 2016)。. (二)親職形象浪漫化 Assarsson 及 Aarsand (2011)分析 L.A. Parent 雜誌和 A Case for Louise 電視 節目、Johnston 及 Swanson (2003)分析 Good Housekeeping 和 Family Circle 雜 誌的文本分析研究中,皆指出在親職專家興起後,親職變得科學化、專家化的 同時,媒體文本中也把親職的辛苦與難處淡化了,甚至呈現一種浪漫完美的形 象。Sunderland(2006)也有類似的發現,在 Parents、Parenting 和 Baby Years 三本雜誌中發現充斥著歡樂、舒適、寬敞、優渥的意象,卻忽視育兒建議選擇、 財務、職家平衡等艱辛,也缺乏單親等多元型態的家庭的意象呈現。 由於本土針對親職形象相關研究有限,因此此處文獻回顧擴及非學齡階段 內容:陳婷玉(2010)參考尼爾森媒體大調查之閱讀率為選樣依據,選定婦孕 雜誌中閱讀率最高之《嬰兒與母親》雜誌為研究對象,以女性主義、資本主義 為其主要觀點,以質性文本分析法探究其中的「媽媽」形象,發現其中充斥著 女性不斷被宣導犧牲奉獻的精神,母親形象被美化成為子女犧牲的天使形象, 而真實的親職聲音,如懷孕對許多女性而言,並非令人愉悅的經驗,這些苦都 在婦嬰雜誌中被簡單帶過,如何兼顧工作與家庭之議題,也幾乎從未在婦嬰雜 誌中被提及被忽略,這樣的情況甚至使得母親感到困惑受挫。至於本土學齡階 段是否也有親職形象浪漫化之現象,值得進一步研究。. (三)非理性期待,認為自己「不夠好」 Assarsson 及 Aarsand (2011)分析親職雜誌 L.A. Parent 和電視節目 A Case for Louise,發現具有鮮明的形象:鋪一條「更好」的路給孩子,父母應盡可能 18.

(25) 地控制孩子可能遇到的一切危險、需要,負責讓孩子能夠成功,甚至有些過度 控制、參與。趙蕙鈴(2011a)指出隨著生育率下降,學術界、媒體經常討論父 母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的行動,該研究針對國小孩童父母的問卷調查中, 從「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受訪家長在「擔心子女輸在起跑點上」的 意見「完全同意」與「大致都同意」合計超過七成(74.2%),父母普遍擔心自 己無法讓子女發展得「更好」。 藍佩嘉(2014)於深度訪談中產階級父母時,也發現許多父母認為自己有 責任為孩子實現一個無憂無慮、開心快樂的「理想童年」。父母因為擔心自己 無法讓子女發展得「更好」,可能「干預」或「代理」太多,同時擔心「不能 給太多壓力」和「不能不管」(趙蕙鈴,2011a)。如此矛盾與焦慮是現代父母 身份的標誌,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就開始焦慮,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截 然不同的形式,而當今二十一世紀,有比過去更多的父母內疚、充滿不確定、 不 安 全 感 , 擔 心 他 們 的 孩 子 感 到 無 聊 、 自 尊 心 低 或 學 校 壓 力 過 大 ( Mintz, 2003)。兒童福利聯盟(2007)也發現有四分之一的媽媽不認同自己的表現, 覺得做得不夠好,算不上稱職好媽媽。 當代親職論述提供更多資源與工具,但也造成當代父母更多的焦慮、壓力 與不確定(藍佩嘉,2014)。父母忙於完成各式各樣的專家所言,相當焦慮自 己是個「不夠好」的父母(Granja, Cunha, & Machado, 2015; Smyth & Craig, 2017; Sivak, 2018)。在上述親職參與父母實踐特性與為難挑戰下,值得探討當代親職 參與在不同主題之中,與父母實踐的樣貌有何關聯。. 貳、 親職參與中的父母角色 經文獻回顧與父母角色有關的文獻,可以分為以下母職與父職的角色樣貌, 及社會文化下的父母角色邏輯探討:. 19.

(26) 一、 母職與父職的親職性別角色樣貌 若將母職、父職分開而論,陳惠娟及郭丁熒(1998)從女性主義出發,針 對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激進女性主義、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等學派特色及其代表學者對母職的相關論述加以分析探討, 歸納提出「母職」一概念包含「理性和教育」、「婚姻」、「家庭」、「事業」 「生殖」、「撫育」等七個向度的角色。隨著社會變遷,許多女性投入工作, 雙薪家庭也越來越多,洪惠芬(2015)深度訪談 13 位就業母親後發現,女性仍 是以孩子為中心的「照顧者」,不過除了與傳統概念類似的照顧者,還多了 「平衡工作與家庭」的角色及「學習專家育兒」的角色,今日的母親似乎比過 去更自主,但負荷與挑戰也更高。. (一)父職角色 針對父職的研究發現,父親會隨著孩子發展階段扮演不同角色,父職角色 隨著孩子發展歷程而有所變化,在幼兒時期父親與母親的角色較為相似,主要 在回應幼兒的各項需求,例如會回應寶寶的哭聲、笑聲、照料三餐、清理大小 便等;到了兒童時期,父親成為孩子的最佳玩伴,在爸爸照顧孩子的事情中, 成為「陪玩者」的角色(邱珍琬,2009;涂妙如,2007; Lamb,2010)。此外, 在親職的性別分工逐漸淡化的今日,也有研究發現父親角色的特殊性:趙蕙鈴 (2011b)分析《學前教育》、《父母親月刊》及《聯合知識庫》發現,1990 年 代後至今,「好爸爸」的情感性角色被放大與強調,而過往的工具性角色依然 存在,也就是說在現今的大眾媒體,好爸爸應該具備相當的賺錢的「養家者」, 同時也要和另一半及孩子創造甜蜜的互動。. (二)母職與父職角色差異 McBride 和 Mills(1993)調查 100 個家有學齡前幼兒的家庭,發現無論是 否為雙薪家庭,母親參加育兒活動的比例皆大大高於父親;除此之外,在育兒 20.

(27) 活動的類型上也有差別,母親負責有關孩子的活動多為功能性或常態性工作, 如「照顧者」、「教導者」,而父親則多是執行和孩子有關的遊戲活動,如 「陪玩者」。Sunderland(2006)以質性文本分析法探究 2002 年 11 月 Parents、 Parenting 和 Baby Years 三本雜誌,發現三本雜誌有著非常相似的風格與內容, 隨著當今社會日漸把養育視為「父、母」雙方共同的職責,而非只是媽媽的事, 三本雜誌文本中還是充斥許多性別刻板印象,育兒話語建議等還是相當不利於 父親。王舒芸與余漢儀(1997)訪談 6 對父母、李庭欣與王舒芸(2013)訪談 9 位請育嬰假的父親後有類似的發現:母職負擔較多常態性育兒事務,父職則呈 現「選擇性育兒」的現象,只在特定事項投注心力。大眾對於父親投入親職參 與的期待與標準相較母親而言相當寬鬆,彷彿父親只是點綴式參與親職的角色 (王大維,2000)。即使現今父親、母親多半都面臨工作與家庭的壓力,但父、 母的親職角色有雙重標準,父職、母職角色皆包含和孩子建立情感的「好朋友」 角色,但只有母職多了「照顧者」的角色(余漢儀,1995;洪惠芬,2015; Hays, 1996;Hochschild & Machung, 2012)。綜整上述研究發現,父職與母職之 間的差距,許多研究從親職的性別分工或性別角色的差異切入,即使在雙薪家 庭中,母親比父親在「照顧者」的角色扮演程度上明顯比較高。. (三)媒體中的性別角色 以性別角色為分析重點,以媒體文本為分析對象的相關研究,目前有以電 視、雜誌、報紙為研究對象的相關研究:陳志賢(2005)以電視節目為研究對 象,參考營收數字與電視台產權屬性,選擇東森綜合台、公視,以質性再現分 析、深度訪談法,分析其電視節目中呈現的性別角色符號意象,發現東森綜合 台流程安排與文本再現捍衛「正常家庭」單一形象,主要論述框架為「婚前浪 漫王子公主,婚後天生溫柔母性」,廣告行銷是商業電視台內容安排的最大考 量;公視則較常報導多元家庭,但傳統戲曲之家庭與性別角色呈現仍多依循傳 統立場,公視少了許多商業廣告壓力,但目標群眾較多元,各節目呈現不同的 家庭形象。 21.

(28) 陳志賢與蕭蘋(2008)在 2007 時於台灣歷史資料館中蒐集台灣汽車廣告, 以符號學檢視廣告如何與家庭的「文化建構」,發現即便是所謂「進步的」汽 車廣告,仍在蛛絲馬跡中複製性別刻板印象,例如會開車的女人仍然負責全部 家事,新中仍舊,看似千變萬化的現代家庭故事,但仍呈現著千古以來權力衝 突,迷思持續複製著。趙蕙鈴(2011b)分析《學前教育》、《父母親月刊》、 《聯合知識庫》中報紙內容發現,1990 年代後至今,時常出現「好爸爸」情感 性角色被放大與強調的內容, 誇飾歌頌父親投入育兒的表現,整體來說父親投 入親職的程度遠低於母親,但他們的付出卻很容易受到肯定讚揚,甚至贏得 「新好男人」的封號。 從長期社會變遷來看,陳志賢與楊巧玲(2013)以 1990-2012 年二十三年來 聯合報、中國時報中與「親職」相關之內容為分析對象,於聯合知識庫蒐集資 料,以量化內容分析法探究報導主題、公私領域劃分、親職工作理想執行者、 階級刻板印象程度、性別刻板印象程度,統計結果發現可將抽樣的二十三年來 分為三個時期,性別意象,三階段皆在第二階段較為跳脫傳統,卻都在第三階 段(晚近)又回到以母職概括親職、著重描述中產階級以上意象的傳統刻板。 Schmitz ( 2016 ) 針 對 美 國 前 十 大 影 響 力 之 育 兒 雜 誌 Parenting, Baby Talk, Working Mother, Parents, and American Baby 共計 50 篇文章內容進行框架分析, 發現男性負責養家等父權思維仍被強調,在親職方面父親相對於母親在育兒職 位上仍是「輔助」性的角色。. 綜上所述,雖然今日家庭中的性別分工漸趨平等,父親也逐漸投入家庭、 育兒,但其實就整體社會而言,媽媽和爸爸負擔的家庭事務、育兒職責屬性仍 有很大的不同,共同發現一種「新中仍舊」的現象,意即縱使現在性別角色強 調平等,在文本描述的表層意涵具有開放、平等的觀點,但其中仍會在許多細 節之處流露王子救公主、男剛強女柔弱、男主外女主內、母職天生溫柔、父職 的呈現略顯彆扭等傳統性別印象。. 22.

(29) 二、 社會文化下的父母角色 在父母教養的相關研究中,最常以 Baumrind(1971)提出之教養方式 (parenting style)所蘊含「支持」及「控制」兩向度劃分出四個教養方式作為 父母角色之區分依據。而吳明燁(2013)透過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計畫(TYP) 分析 1288 位青少年樣本知覺父母教養情形,發現華人父母教養有別於西方而具 有「管」的雙重意涵,特性為具有「控制」與「支持」的概念並存於其中。隨 著 1987 結束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時期,從國家到家庭再到人際關係都追求以民 主取代威權的互動方式,西方教養文化也逐漸傳入華人社會,因此現代父母處 在一個骨子裡仍有傳統嚴教觀,又嚮往現代西方傳入的民主教養觀;尤其對於 特別期待親子之間親密互動的中產階級此現象特別明顯,嚴(要求)與慈(回 應)之間的拉扯與平衡特別困難,雙重文化雙重標準下,容易陷入「東」張 「西」望的矛盾(吳明燁,2016)。吳明燁(2016)也在其針對台灣青少年教 養特色的實證研究中確實發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矛盾性,其結果和藍佩嘉 (2014)提出的親職文化矛盾類似,都指出了東西文化交融下衍生半套式民主 教養父母角色的內在矛盾性。 Chao 與 Tseng(2002)分析亞洲文化的教養邏輯與特性,發現雖亞洲各個 國家或地區有多元的教養樣貌,但是共同具備的一個特性是相較於西方「以個 人為中心」的思維,亞洲華人較傾向「以家庭為中心」的集體思維,重視家族 的榮耀、道德意識強烈,也因此教育體制雖然不斷更新調整,但是父母在孩子 教育成就上的投入程度不減反增。Cheal(2008)以比較分析法分析當今家庭特 性與過往差異之研究中指出,父母與孩子之間已從「權威-服從」轉變為「民 主-協商」,父母成為與孩子討論協商的角色。龔心怡(2015)在一項分析中 西方父母親職參與特性的研究中也有類似的發現,華人父母相較於西方父母更 重視自己針對孩子學術性表現的參與,例如學業成績、升學等生涯發展。趙蕙 玲(2011a)在針對小學父母的統計調查中發現,父母角色中以「擔心孩子輸在 起跑點」最具代表性,父母因而為孩子做許多促進教育成就的「鋪路」工作。. 23.

(30) 綜觀上述針對性別與社會文化之親職角色相關研究,可以發現整體而言, 父職、母職的角色課題和形象正在轉變但仍有差距,父職的形象正在從「養家 者、陪玩者」過渡加入「情感互動」,母職的形象正在從單純的「照顧者、教 養者」逐漸增加「職業工作者」,父親與母親的角色差異逐漸減低。而在東西 方文化差異下,華人父母在親職參與上即使因著社會文化變遷,日漸趨向西方 民主開放之教養觀,但仍具有華人重視家族的集體思維之特性,更加重視孩子 的升學生涯發展,以及重視父母自身為孩子人生成敗的擔負責任。此外,父母 角色也正在從過往華人「管」的特性往西方強調民主自由的方式過渡中,也因 而在父母親職參與的角色上產生中西文化交融的現象。不過,在這樣的過渡轉 變情形下,究竟親職參與中父母角色有哪些?各父母角色的細緻樣貌又是如何? 目前仍較少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問題三為探究親職參與中的父母角色。. 本研究綜整第二章第一節及第二節,擬定本研究探討的是「親子互動取向 之親職參與」,又因為針對學齡階段之親職參與進行探討,因此聚焦於親子互 動取向之「教養」面向。此外,針對本研究之研究問題與過往研究之對應進行 整理如表 2-2-1,據此發現在學齡階段針對當代親職參與之圖像研究較為缺乏, 因此實有進行此研究之需求。。. 24.

(31) 表 2-2-1 既有研究發現之親職參與圖像整理 親職參 與圖像 /文獻. Assarss on , L. 及 Aarsan d, P. (2011). Lan (2014). ConnellCarrick, K. (2006). 陳婷玉 (2010). 陳志賢 與 蕭蘋 (2008). 陳志賢 與 楊巧玲 (2013). 劉依依 (2007). 趙蕙鈴 (2011b). Sunderland (2006). Schmit z (2016). Johnst on 及 Swans on (2003). 研 究 對 象. 受 眾. 各階段 父母. 嬰幼兒 至青少 年父母. 嬰幼兒 父母. 嬰幼 兒父 母. 各階 段父 母. 各階 段父 母. 嬰幼 兒父 母. 各階段 父母. 學齡前 兒父母. 各階 段父 母. 各階 段父 母. 媒 材. 雜誌. 雜誌. 書籍. 雜誌. 廣告. 報紙. 雜誌. 雜誌. 雜誌. 雜誌. 雜誌. 報紙. 節目. 親職 參與 之 主題 與內涵. V. 與 孩 子 、 專 家 相 對 地 位 文 化 矛 盾. -. 有健康、幸福感、生心理發展、 學校活動、課外活動、假期規畫等 (但非該研究之主要探討目的,且缺 乏聚焦於學齡階段之探討). 親職 參與 中的 父母 角色 親 職 參 與 中 的 父 母 處 境. 報紙. -. V 以親職性別角色為主,但缺乏學齡階段整體親職參與中的父母 角色探討. V. -. 以與專家相對地位為主,但缺乏學齡 階段整體親職參與中的父母處境探討. -. V. -. -. -. -. 以親職 話語權 轉移專 家後, 親職參 與主題 間的矛 盾情形 為主. -. V 以性別 差異下 矛盾的 親職參 與期待 為主. 25. -. -. -.

(32) 26.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依據親職參與定義及相關研究文獻之探討結果,將本研究以「親職 參與的主題與內涵、父母實踐樣貌與父母角色」作為探討當代「親職參與」圖 像之途徑,並在各主題之內涵分析時,以外顯互動與心理互動兩面向為初步分 析焦點。使用內容分析法,以質性主題分析的程序分析親職雜誌的「親職參與」 圖像,並於質性主題分析完成後檢視各概念出現次數與關聯。.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27.

(34)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節說明本研究選用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選擇 質性為主量化為輔之內容分析,以主題分析法之程序進行,並於質性主題分析 完成後檢視各概念出現次數與關聯。. 壹、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Krippendorff (2018)指出,「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至少於 60 年 前出現,韋伯斯特英語詞典(Webster's Dictionary)在 1961 年版中即包含該專有 名詞,其定義為「透過分類與分析關鍵字句來分析媒體文本(如書或電影)之 中的主題、涵義」的方法。人類的行為並非單純依循個體自身對社會的認知, 而多受到社會環境,尤其傳播媒體的環境影響,形成個體的認知體系,因此, 傳播媒體內容作為一種社會製成品,是了解人類行為和生活很好的途徑(王石 番,1991;楊孟麗、謝水南譯,2013)。 在社會科學中,最常用來分析傳播媒體內容等社會製成品的的研究方法主 要有內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論述分析法,根據游美惠(2000)評析三種方 法的特性,內容分析法是傾向於藉由分析陳述一種事實與現象;文本分析則著 重於分析潛藏於內容文字背後的深層涵義;論述分析則著重於將相關的社會場 址歷史文化因素納入分析並論述立場與觀點。由於本研究目的是藉由親職雜誌 內容了解存在於當今社會中的親職參與圖像,因此本研究選用內容分析作為研 究方法。 Krippendorff (2018)中提出內容分析法的架構(framework):內容分析 法是以文本為研究對象,經由依循分析架構進行的內容分析回答研究問題,而 研究問題和選擇的文本之間須具備高度關聯。而內容分析的取向則具備質性為 主、量性為主不同特性,須依據研究目的選擇合適的內容分析取向。. 28.

(35) 貳、質性取向為主 White 及 Marsh (2006)回顧 1991–2005 之間 15 篇以內容分析法為研究方 法的文獻,藉由統整研究目的與內容分析取向(質性為主或量性為主),分析 研究目的與分析取向之間的關聯,發現質性取向的研究目的具有描繪某種意義 與主題訊息,例如「描述日常生活型態、探索人物角色、刻劃一種文化現象、 深入了解描繪某種互動關係」,而量性取向的研究目的具有實證主義、可推論 的特性,例如「了解某因素對另一因素的影響、比較兩者之間差異、分析出長 時間的社會變遷、評估兩者之間的關聯」。據此,本研究目的為探究親職雜誌 中親職參與的圖像屬於探索性質,旨在描繪親職雜誌中的親職參與主題與內涵 和處境等意義,因此本研究選擇質性取向的內容分析法。此外,為了在質性歸 納後看見各概念出現次數情形,於質性歸納完成後以量化計次檢視之。以下針 對本研究核心質性內容分析說明: 本研究參考楊孟麗、謝水南譯(2013)說明之內容分析法的形式,以質性 歸納,將親職雜誌內容進行資料系統化分析。本研究質性歸納指的是將資料內 容中的資訊「過錄」成「概念」,研究者在分析之前先根據文獻整理結果決定 概念(表 2-3-1),並以此為分析基礎與參考,不過,研究者在分析過程中也發 展出新的概念。 Elo、Kääriäinen、Kanste、Pölkki、 Utriainen 及 Kyngäs (2014) 指出質性內容分析是一種用於分析書面材料的流行方法,且適用於歸納或演繹 的方式進行。本研究旨在歸納出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的圖像,因此選擇歸納取 向進行。 Elo et al.(2014)藉由總整多篇研究發現,指出質性內容分析研究的「可信 性」是研究設計上的關鍵,為了使研究可信在以下三個內容分析常見的步驟中 須留意研究設計及執行的方式,本研究整理 Elo et al.(2014)觀點如下:. 29.

(36) 一、 準備階段:選擇合適的研究材料,並選擇研究的「單位」 準備階段的重點主要包含選擇合適的「材料」作為研究對象,以及選擇合 適研究的分析「單位」;選擇材料的重點為材料和研究目的之間的須具備確切 關聯性,以確保的研究結果聚焦於研究目的,因此,最常於內容分析使用的選 樣方法為「立意選樣」。據此,本研究以立意選樣篩選研究材料,詳細選樣方 法請見第三章第三節。. 二、 組織階段:歸納取向者包括開放編碼、建立類別、摘錄 質性取向的內容分析法於組織階段包含,開放編碼、建立類別、摘錄的階 段,也與質性研究的開放編碼、主軸譯碼、選擇譯碼階段具有相同的意涵及劃 分階段的方式,需在主要研究者之外,另外由研究人員對整個分析過程和分類 進行認真的跟進。據此,本研究於開放編碼的前中後期皆邀請另外兩位具有相 似背景的研究人員進行共同檢定,也於主軸譯碼的階段,邀請上述兩位相似背 景的研究人員再次進行檢核,詳述如第三章第六節。. 三、 報告階段:藉由選擇譯碼的技術,描述類別來表達研究結果 內容分析於報告結果階段須注意讀者如何評估結果的可轉移性 (transferability),也須彰顯資料與結果呈現的一致性(conformability)和可信 性(credibility),藉以表示研究結果準確地代表了資料提供的信息,而非研究 者自行發明資料的解釋,這也是選擇譯碼階段須留意的重點。據此,本研究於 第四章呈現時,為了加強結果的可信性,並使讀者能夠檢核研究結果與原始資 料之間是否具有一致性,於選擇譯碼時加註摘錄內容所屬之分析篇目,也於附 錄二附上各概念之出現的篇目,以增強研究結果與原始研究材料之間的可檢視 性。. 30.

(37) 第三節. 研究選樣. 本節承接第二節研究方法之說明,本節說明本研究以「立意選樣」進行篩 選研究對象的步驟:從刊物選擇依據及作法,到篇目選擇的依據及層層篩選指 標,及最後符合整體選樣標準納入分析之篇數與篇目。. 壹、刊物選擇 本研究採立意選樣,為使選取之樣本能充分展現當今大眾父母的「好父 母」的親職參與圖像,本研究參考尼爾森調查報告(2014)指出,當人們初為 父母,「親職雜誌」是涉略親職資訊,學習如何當父母的首選。本研究選擇親 職雜誌樣本的方式參考陳婷玉(2010)之作法,選樣依據同樣以閱讀率為參考 進行選樣。 參考尼爾森媒體大調查(2018)指出《親子天下》是閱讀率(受調查者中 看過此雜誌的比例)最高的親職雜誌;甚至,在不分主題類別的統計中,《親 子天下》更高居月刊「7 天雜誌閱讀率」第四名(尼爾森調查報告,2018)。 此外,《親子天下》也在文化部評審出版品的「金鼎獎」中,多次為與教育相 關的獎項-「學習類雜誌」唯一獲獎的雜誌(2014 學習類獎、2015 學習雜誌 獎、2017 學習類獎、2018 學習類獎,每年獎項名稱標示略有不同)。綜上所 述,可知《親子天下》是當今相當具有代表性的親職雜誌。 本研究者於研究執行期間(2018 年至 2019)於「天下雜誌群資料庫」,依 據選樣年份、月份、主題,於該資料庫下載完整雜誌 PDF 檔。. 31.

(38) 參、篇目選擇 一、出版時間與專題類型篩選 本研究篇目篩選第一階段採立意選樣,以期選擇最能彰顯研究目的內涵的 文本篇目。本研究目的欲探討「好父母」的親職參與圖像,由於大眾最常討論 「好父母」的時刻即為母親節、父親節,故本研究選擇《親子天下》2014-2018 五年份母親節、父親節月分出刊之文章。另一方面,由於《親子天下》各雜誌 中又有區分成「封面故事、趨勢、家庭、學習」不同區塊的專題,各區塊專題 均有約 10 篇的系列文章,本研究選擇「封面故事」區塊之系列文章,以彰顯各 期雜誌最主要的主打內容,也是最主要討論與強調之聚光焦點。. 二、文章篇目篩選 2014-2018 年母親節(5 月)和父親節(8 月)之封面故事區塊系列文章,全 數下載共有 124 篇,接著經過本研究篇目篩選三階段歷程:第一階段選擇符合 本研究目的親職參與(親子互動取向)的內涵之篇目,經「親子互動取向」及 「教養」關鍵字查詢,確保全文「與親職參與相關」共計 85 篇,詳細刊號與篇 目詳見附錄一;第二階段經閱讀全文內容檢視受訪父母描述親職參與之內容的 「孩子年齡段」或,確認談及「學齡階段」(包含學齡階段即可,不需針對) 篇數共計 72 篇;第三階段於實際執行內容分析時,刪除「只是出現親職參與相 關關鍵詞,但其實文章並無探討親職參與」之篇目,最後符合本研究對象之親 職雜誌篇目共計 64 篇,篩選過程參照表 3-3-1,篩選詳細篇目參照附件一。. 32.

(39) 表 3-3-1 研究篇目篩選 篩選階段. 篩選重點. 執行方式. 符合篇目. 未經篩選. 無. 2014-2018 年母親節(5 月)和父親節(8 月)封面故 事區塊系列文章全數下載 pdf 檔. 124 篇. 第一階段. 符合本研究 為篩選出符合「親子互動取向」,並聚焦於學齡 之名詞定義 「教養」範圍之內容,將上述 124 篇 pdf 檔逐篇經 過全文搜尋關鍵字搜尋,須符合以下兩個條件:. 85 篇. 1. 親子互動取向關鍵詞(以下詞彙擇一符合即 可): . 親子. . 家長/父母/父親/母親/爸媽/爸爸/媽 媽/+孩子. 2. 教養關鍵詞(以下詞彙擇一符合即可): . 管教/學習/教育/教導/規矩/規範/常 規/行為管理/關照/引導. 第二階段. 學齡階段之 為篩選出確實包含「學齡階段」內容之篇目,將上 內容 述 pdf 檔逐篇經過全文閱讀,選出文中孩子年齡段涵 蓋學齡階段之內容者。. 72 篇. 第三階段. 刪除非以親 由於第一階段以關鍵字搜尋,所以於執行內容分析 職參與為核 時,發現部分篇目雖符合第一階段關鍵字,但實際 心之篇目 文章內容的核心非以親職參與為主,因此刪除「只 是出現親職參與相關關鍵詞,但其實文章並無探討 親職參與」之篇目,例如是在談學校老師的教學, 只是有出現家長和孩子的字眼。. 64 篇. 33.

(40) 第四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綜合 楊 孟麗、謝水南譯 (2013)針對內容分析 的介紹、潘淑 滿 (2003)針對質性研究的說明,設定本研究程序以問題意識為始,接著閱讀大 量文獻,理解相關理論與概念,再進行研究設計,選定研究方法,並依據研究 設計的選樣依據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資料蒐集及資料分析的步驟需反覆多次, 直至資料飽和為止;在資料蒐集、資料分析及整理研究發現的過程中,皆持續 閱讀文獻,作為分析佐證或拓展分析的觀點。詳細程序如下所述,參見圖 3-4-1:. 壹、問題意識 以社會觀察為始,輔以文獻閱讀,成為研究背景與動機,擬定目的與問題, 並定義名詞。. 貳、文獻探討 針對目的與問題,先針對親職參與之內涵與研究理論概念進行回顧分析, 再整理欲分析之架構。. 參、研究設計 依據目的與問題,選定合適的研究方法「內容分析」,並依本研究擬定之 研究對象選樣依據,說明研究程序、研究者角色、確保研究信賴度之方法。. 肆、資料蒐集 本研究以「2014 至 2018」之《親子天下》紙本雜誌母親節、父親節月份(5、 8 月),其中「封面故事」區塊系列文章的篇目內容為研究對象,資料來源為 「天下雜誌資料庫」中的平面輸出 PDF 檔,並經三階段之篇目篩選(詳如第三 章第三節)。. 34.

(41) 伍、資料分析 本研究資料分析範圍包含雜誌內容中的所有文字,包含文章標題、小標題 及整篇內文,以質性內容分析包含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譯碼三個步驟, 逐步將與研究主題相關的資料與概念,分門別類納入各主題之下,形成有層次 的主題系統,如圖 3-4-1 所示。 本研究分析時持續閱讀文獻,以佐證或拓展觀點,分析過程,隨時記下思 考過程、發現與疑問,以作為每次資料分析的連結,確保研究脈絡能夠接續與 連貫。. 一、 編碼程序 本研究以質性主題分析之程序進行,編碼程序共有開放編碼、主軸編碼、 選擇性譯碼三步驟,開放編碼及主軸編碼摘取部分內容示意於附件二,並說明 如下: 步驟一:開放編碼,即研究者開始閱讀經篩選後的親職雜誌篇目時,針對本研 究問題,在文本中條列各「篇」文中抽取出之論點概念,並摘錄關鍵用語。 步驟二:主軸編碼,即重整歸納經步驟一完成抽取之各篇概念,綜整出「整體」 親職雜誌內容中的概念。 步驟三:選擇性譯碼,即選擇可以彰顯與回應研究目的與問題之主軸概念及關 鍵用與,作為詮釋與分析研究結果的根據,並於呈現選擇性譯碼時,於引文末 以括號標註「編碼」。. 35.

(42) 二、 編碼原則 本研究之編碼原則為:「O-O-OO-OOO-O-OO-OO,XXXX」數字以 O 示意, 文字以 X 示意;數字前四碼為主軸編碼階段產生之編碼,後八碼為開放編碼階 段產生之編碼。編碼意涵說明如下: 第一碼:為主軸編碼後對應研究結果之編號,標示「主題與內涵」為 1、「實踐 樣貌」為 2、「父母角色」為 3。 第二碼:為該研究結果之下之概念編號,編號區間為 1~9 流水號。 第三至四碼:為上述概念之下之子概念編號,編號區間為 01~99 流水號。 第五至七碼:為「篇目編號」,即在研究篇目篩選之第一階段完成後,將符合 之 85 篇親職雜誌內容依據發行日期及在「天下雜誌資料庫」呈現的順序進行流 水號編碼,可參照附件一。 第八碼:為開放編碼階段對應研究問題之編號,標示「主題與內涵」為 1、「實 踐樣貌」為 2、「父母角色」為 3。 第九至十碼:為在各篇雜誌文章中抽取出的概念編號,編號區間為 01~99 流水 號。 第十一至十二碼:為在各篇雜誌文章中摘錄的用語之編號,編號區間為 01~99 流水號。 文字部分:編碼最後 XXXX 以文字簡述該篇雜誌內容的屬性。詳如下方圖 3-41,說明質性內容分析之進行步驟。. 36.

(43) 圖 3-4-1. 研究分析步驟圖. 陸、研究發現與建議 再次統整分析資料分析的結果,並以量化計次檢視各概念出現情形,回答 研究目的與問題,並據以提出相關建議。. 37.

(44) 圖 3-4-2 研究流程圖. 38.

(45) 第五節. 研究者角色. 本節以研究者過往實務經驗與修習相關課程之知識,說明本研究者具備實 踐此研究所需之能力。. 壹、研究者的經驗 本研究者培養家庭領域知識與傳播媒體敏感度長達 5 年半,大學一年級踏 入人發系家庭組大學部就讀,同時也踏入新聞媒體社團(師大青年報),同時 鑽研與培養家庭教育與傳播媒體的視野,更在大三進入《親子天下》實習兩個 月,擔任實習記者與編輯,之後更成為特約記者。除此之外,本研究者持續參 與其他單位之家庭教育實務,擔任各單位家庭教育傳媒之撰稿或編輯等角色。 因此,本研究者具有長時間且持續投入家庭教育與傳播媒體之經驗,與雜誌文 本的熟悉有助於進行此研究。. 貳、研究者的知識 本研究者於大學一年級至碩士班二年級期間,修習家庭與傳播多門課程, 其中在家庭發展、家庭發展研究、親職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傳播課程中提升家 庭與親職相關知識;從媒體素養與教育行動方案、傳播理論課程中練習用反思 的視角去重新審視看待媒體文本;也從質性研究課程具備質性研究分析的操作 步驟技術。. 39.

(46) 第六節. 研究信賴度. 鈕文英(2014)整合不同質性研究策略之品質指標,為確保研究具有信賴 度,研究者須確保研究的可信性,並清楚說明研究實際執行的情形和結果。因 此,本研究之三角檢定進行方式兼具「多方檢核」與「多時檢核」特性,以確 保研究信賴度。. 壹 、多方檢核 本研究之「多方檢核」部分為,與編碼歷程中與另兩位同樣具有家庭教育 專業背景之人發系碩士生進行三角檢定,也就是他們拿到未經標註畫記的原始 文本,在了解本研究目的與問題,以及研究設計之後,進行關鍵字句標註與詮 釋,待他們完成詮釋後,共同檢視彼此的詮釋概念是否相近,若差異甚大則需 進行討論,直至達到共識為止。. 貳 、多時檢核 本研究之「多時檢核」部分為:三角檢定共包含四次,第一至三次三角檢 定於逐篇分析「開放編碼」階段進行,進行方式參照陳薇亘(2013)分析大量 教科書內容之作法,以隨機方式抽取 9 篇,由三位檢定員進行全篇分析並相互 檢核,以克服大量文本為研究對象的三角檢定。除了上述參照陳薇亘(2013) 之抽樣作法,本研究者由於開放編碼階段歷時約半年,為確保整個開放編碼階 段的分析聚焦,因此加上了於開放編碼前、中、後期皆進行三角檢定之多時檢 核做法。第四次三角檢定於主軸編碼階段進行。於各環節皆求達到共識。經由 多方建議與澄清,使研究者省思研究盲點或迷思,避免預設立場,以提高研究 信賴度。. 4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