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限制與研究建議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研究建議

本節先說明本研究之限制,並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後續研究在研究對象、研 究方法、研究主題方面的建議,及未來實務應用在親職教育、家庭教育相關推 廣方面之建議:

壹、 研究限制

本研究所探究得之當代「親職參與」具有幾項來自「選樣」之研究限制,

因此推論上有所限制,說明如下:

一、來自選擇「雜誌」之限制

由於本研究欲看見當代親職參與中最能彰顯「密集親職」的族群,因此選 擇以中產階級為主要客群,並以談及家有學齡兒階段之內容做為分析範圍,因 此本研究所歸納而得之研究結果,僅可推論於本研究選擇之親職雜誌客群,以 中產階級為主、家有學齡兒階段之族群樣貌。

二、來自選擇「篇目」之限制

本研究選樣欲選擇最能彰顯親職參與的內容,因此以每年母親節 5 月、父 親節 8 月之封面故事為初篩之分析範圍,然而實際執行研究後發現,本研究分 析之親職雜誌不一定以母親節 5 月、父親節 8 月之封面故事為關於親職參與內涵 為核心的內容,可能當期並無針對親職參與內涵為核心之企劃,亦或企劃至於 當期雜誌中其他系列文章區塊(如趨勢、家庭、學習等系列文章區塊中),因 此,本研究所觸及之分析篇目代表當代親職參與圖像之程度亦有所限制。

78

三、來自選擇「分析範圍」之限制

由於本研究以文字作為分析範圍,以具體的「文字」用詞字句為分析對象,

具有較多樣符碼意涵的「圖片」不在本研究分析範圍中,因此若是較隱微只出 現在親職雜誌圖像中之意象則未受到分析,是為研究限制。

貳、 研究建議

本研究旨在探討藉由親職雜誌為媒材探討親職參與圖像,未來研究者可以 針對其他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主題做進一步研究探討;此外,也可藉本 研究之發現作為家庭教育、親職教育之參考,以下分別提出建議:

一、 學術研究之建議

(一)針對其他研究對象進行研究

現今市面上親職相關的媒體內容相當多元,有許多其他品牌、以其他年齡 階段為對象的相關內容,又隨著網路數位時代來臨,網路內容若能克服大數據 等技術,也是可以考慮的研究選材方向。

(二)使用其他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本研究是以質性取向為主內容分析法,著重於看見當代(5 年內)親職參與 圖像的細緻樣貌,但其實內容分析法還有量化為主、質量兼具等,未來若有研 究者有興趣進行相似主題之研究,也可以考慮以量化為主之內容分析法,可分 析較長時間、較大量之資料,以藉媒體內容看見親職參與圖像之變遷。

(三)選擇其他研究主題進行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究親職雜誌中的親職參與之圖像,探究屬性傾向概覽,探討 範圍較廣也傾向初探性研究,未來相關研究可考慮聚焦於一個細緻議題,例如 以親職參與主題教育類中矛盾的現象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79

二、 實務應用建議

從社會建構論之觀點(Goffman, 1974):文化差異或社會變遷的角度來看,

社會現象是一種社會的產物,具有隨時都在建構新的社會現象之動態歷程特性。

吳明燁(2016)也提出教養信念、目標、行為等都是社會建構的產物,每一個 個人是文化建構者也是奉行者。本研究者認為藉由社會學研究理解現況是第一 步,父母或親職教育者皆可以是重新建構「親職參與」的參與者。以此視角,

本研究理解之當代「親職參與」圖像,是既存於社會的現象,但也是父母或親 職教育者可以「有意識」地去反思與找尋改善之道的關鍵方向。以下針對父母 及親職教育工作者進行實務應用建議:

(一)父母執行親職參與

根據本研究發現之當代親職參與圖像,及過往研究發現父母在實踐親職參 與上具有為難或懷疑的現象,建議父母可從父母角色、實踐樣貌、親職參與主 提三面向切入,說明如下:

1. 父母角色:釐清自身扮演之父母角色定位,反思自身扮演哪些角色,不同角 色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2. 實踐樣貌:在聽從多樣專家建議時,反思專家建議背後的觀點來源,並選擇 合適或重組不同說法之專家建言;了解全球教養趨勢時,反思背後文化差異 性;以孩子為中心之親子互動時,也記得照顧好父母自身的狀態與需求。

3. 親職參與主題:在選擇與兼顧多樣主題時,考量主題之間是否相輔相成還是 相互悖離,並考量孩子發展階段與自家狀況,拿捏孩子於不同階段需側重之 主題,在有限的親職心力與財力之下花費於關鍵的主題。

80

(二)親職教育相關推廣

針對上述父母執行親職參與的建議,本研究建議親職教育相關推廣工作者 可藉由實體活動(如:家庭教育方案)及媒體內容(如:網路文章影音、宣導 文宣)協助父母練習上述父母執行親職參與之建議,可藉由(1)協助父母釐清 與定位自我父母角色定位,(2)反思專家建議背後的觀點來源,並選擇合適或 重組不同說法之專家建言,(3)反思全球教養趨勢背後文化差異性,(4)在 親子互動中同時兼顧關照父母自身的狀態與需求四個目標切入,說明如下:

1. 實體活動:目前市面上有許多關於各親職參與主題之親職教育課程或活動,

建議相關單位可增加辦理上述四個核心目標之家庭教育方案、親職教育方案 2. 媒體內容:目前市面上有許多關於親職建議的媒體內容,建議親職教育相關 工作者可將上述四個核心目標融入媒體內容進行推廣;此外,根據本研究發 現最為鮮明之「聽從多樣專家建議的教養」實踐樣貌,建議媒體內容於呈現 專家建議時加註專家之屬性有助於父母於多派多樣之專家建議中選擇合適之 專家建議。

81

201807

( 因 改 制

82

83

我們夾在兩個世代中間 041 V

自嘲育兒辛酸 20 萬粉絲共鳴 042 不符學

齡階段

育兒工作一肩挑 男神變暖爸 043 V

自創長輩 LINE 貼圖 溝通沒代溝 044 不符學

齡階段

斗笠傳兒子 成功定義自己找 045 V

過來人給 Y 世代爸媽的真心話 046 V

超實用!Y世代爸媽育兒三寶 047 V

201605 78 孩子脾氣壞?還是你沒找到對的視角? 048 V

感到不足 就是成長的起點 049 V

讓我們脆弱的 也讓我們勇敢 050 V

重點不是忍耐 而是相信自己 051 V

陪著經歷 學會好好失敗 052 V

專注與規劃能力都比外向者強 053 V

11 種工具 看見情緒、自我接納 054 V

201508 70 重建「同村共養」的美好 055 V

親子共遊、共玩、共學怎麼選? 056 V

入團前該有的 5 準備 057 V

一起養小孩 媽媽不孤單 058 V

爸媽跟孩子 一起當同學 059 V

超級媽咪 讓 200 個家庭一起學 060 V

全職奶爸 找到自己的教養觀 061 不符學

齡階段

201505 67 明日學校用五大行動,發展孩子天賦 062 V

根本沒有符合平均值的學生 063 V

大人的工作是「觀察」加「解碼」 064 V

84

沒有老師、沒有課程表的學校 065 V

想學好語言,先學文化 066 V

丟開「不乖」標籤,看見異才 067 V

全台都是我們的探索大教室 068 V

201408 59 4 大新守則,帶小孩駕馭數位噴射機 069 V

朱學恒:沒打疫苗去非洲,穩得病 070 V

原來,這樣管教更糟糕 071 V

小心!友情、霸凌並存的世界 072 V

戒數位就像減重,要慢慢來 073 V

禁玩不如﹁選好的遊戲﹂玩 074 V

10 款 3C 童玩,邊玩邊成長 075 V

201405 56 阿姨滿街是,我要做最特別的那個 076 V

我能給的,只有「笨笨」的愛 077 V

破除 2 大迷思 教養會考小孩 078 V

9 個策略 幫孩子面對 12 年國教 079 V

小販父親 vs.演員兒子談夢想 080 V

校長爸爸 vs.高工兒子談成功 081 不符學

齡階段

開明媽媽 vs.資優女兒談生命意義 082 V

能力取代學歷的時代 083 V

為何全球學校都在瘋 IB 課程? 084 V

專訪領導力課程學校校長桑莫斯:七個習慣打造領導力 085 V

註:以上篇目皆為《親子天下》紙本雜誌內容

85

001-1-01:現代的數位管教重點是「如何善用」數位,而非禁止或限制

【開放編碼與摘述用語之對應示意】

001-1-01-01:我們的眼光從「禁止與限制」,轉向了「有益的科技應用」。

編 在均一教育平台服務,現為 LearnMode 學習吧策略總監陳逸文說,科技從來都不

86

貳、主軸編碼與選擇譯碼示意:

於 64 篇雜誌內容抽取出的概念中,針對研究問題進行歸納,編碼於開放編碼 8 碼前加四碼(因完整編碼紀錄篇幅過長,以「親職參與主題」歸納結果示意)

【主軸編碼示意】

1-1-01-001-1-01:現代的數位管教重點是「如何善用」數位,而非禁止或限制

【選擇譯碼示意】

87

88

89

90

91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王大維(2000)。「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 應用心理研究,7,

12-18。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舒芸、余漢儀(1997)。 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 學刊,8,115-149。

尼爾森媒體大調查(2018)。2018 第一季媒體大調查報告。2018 年 11 月 16 日,取自

http://www.rmb.com.tw/images/html/downloadfile/2018%E7%AC%AC%E4%B 8%80%E5%AD%A3%E3%80%90%E6%BD%A4%E5%88%A9%E8%89%BE

%E5%85%8B%E6%9B%BC%E5%85%AC%E5%8F%B8%E3%80%91%E5%

AA%92%E9%AB%94%E5%A4%A7%E8%AA%BF%E6%9F%A5%E5%A0%

B1%E5%91%8A.pdf

尼爾森調查報告(2014)。10、20、30 迷網時代的媒體接觸。2018 年 11 月 03 日,取自 http://www.nielsen.com/tw/zh/insights/reports/2014/generation-10-20-30-media-behaviour-2014.html

余漢儀(1995)。親職角色的雙重標準。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34,23。

吳明燁(2013 年 11 月)。親子關係的矛盾性:「管」 的雙重意涵與影響。章英 華(主持人),家庭關係。2013 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第五次學術研討 會,中央研究院。

吳明燁(2016)。父母難為:臺灣青少年教養的社會學分析。台北:五 南。

92

李玉琇、蔣文祁(譯)(2005)。認知心理學(原作者:Sternberg)。台北市:

雙葉。

李玟儀(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庭欣、王舒芸(2013)。「善爸」甘休?「育爸」不能?與照顧若即若離的 育嬰假爸爸。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8,93-135。

兒童福利聯盟(2007)。媽媽辛苦指數調查報告。2018 年 08 月 31 日,取自兒 福聯盟資料館 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2/200

林文瑛、王震武(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 學研究,3,2-92。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