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職參與的定義與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親職參與的定義與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究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因此本章將分為三節:第一節 分析親職參與的定義與面向;第二節回顧並綜整親職參與中的父母實踐樣貌與 扮演角色;藉以分析當今既有研究針對親職參與之發現,及相關研究的未竟之 處。

第一節 親職參與的定義與內涵

本節整理親職參與相關文獻,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先回顧並整理親職參 與的定義與取向,以得出本研究所探討的範圍;第貳部分分析親職參與中親子 互動取向之內涵,以得出本研究分析時的參考;第參部分探討親職參與研究常 探討之相關主題,以說明本研究問題一提出之意義。

壹、 親職參與的定義與取向

親職參與的相關研究以"parental involvement"一詞最為常用,在家有學齡 前和學齡兒童之相關研究中皆指出,親職參與指日常生活中,父母職責有關照 顧、教養子女之相關事務(林惠雅,2007;Ehrenberg et al. 2001; Feinberg, 2003;

McBride & Rane, 1998)。親職參與相關研究,主要有兩種探討取向,一為「工 作取向」,二為「親子互動取向」(林惠雅,2007)。「工作取向」主要探討 父母實際的親職分工,如家務等較為有形、可見之事務作為親職參與之內涵

(Ehrenberg et al. 2001; Feinberg, 2003; McBride & Rane, 1998);「親子互動取 向」觀點則認為工作取向著重關注實際可見之事務,容易忽略照顧和教養子女 的事務,因此強調以親子互動為核心,改用親子互動、接近性、責任感等作為 指標,其中又以親子互動受到較多學者沿用(Baruch & Barnett, 1986; Bruce &

Fox, 1999; McBride & Mills, 1993)。

10

Ehrenberg 等人(2001)以家有學齡兒之父母為對象及 McBride 與 Rane

(1998)針對家有學齡前孩童為對象之親職參與相關研究,共同指出一般家庭 事務過於廣泛,親職參與宜直接針對與照顧或教養孩子相關的事務來探討。林 惠雅(2007)研究呼應 Ehrenberg 等人(2001)及 McBride 與 Rane(1998)觀 點,將親職參與內涵聚焦於與孩子相關之照顧或教養事務,包含育兒「照顧」、

親子「教養」之親子互動的面向類型,育兒照顧指準備孩子飲食、生活用品、

洗澡睡覺等例行事務,親子教養則指生活規矩、學習規範、不當行為管理、關 照孩子心理需求等,親子互動面向類型則或以孩子為主、或以家長為主,有不 同互動程度之區分。然而親職參與若能同時包含照顧、教養,才能較為全面地 了解親職參與狀況(林惠雅,2007)。因此,本研究之「親職參與」所指範圍 為「親子互動取向」的親職參與,指「父母參與有關親子互動之事務」,包含 照顧、教養的各項事務,以貼近當今社會親職參與情形及學術研究趨勢。

貳、 親職參與中親子互動之面向

從親子互動的面向切入:Gongla 及 Thompson(1987)指出親子互動包含身 體與心理的互動,身體的互動指的是親子溝通、接觸的程度,即互動的頻率;

心理的互動則指親子之間的親密、認同,即互動的方式與內容。而後,詹珮宜

(2000)測量國小階段親子互動沿用上述身體互動與心理互動概念編製親子互 動關係量表,羅品欣(2012)測量國小孩童親子互動關係也使用詹珮宜(2000)

編製的量表作為測量親子互動的依據。顯現 Gongla 及 Thompson(1987)所提 出之身體與心理兩大面向的互動,至今仍是「親子互動」相當合適的向度指標。

黃任閔(2018)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互動的研究中,回顧 2007 至 2017 期間,親子互動相關研究之定義,指出多數研究皆指出親子互動是指父母與子 女互動的情況,是雙向影響的互動關係,衡量親子互動的構面則有三種區分方 式,一為心理親密度、互動頻率、權威管教三層面,二為心理互動、身體互動、

語言互動三層面,三為相互信任、情感交流、相互獨立、友誼交往四層面。李

11

玟儀(2002)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的研究中,認為親子互動是父母和 子女之間的互動模式,在日常生活中以不同形態表現出來,表現於父母對待或 管教子女的態度與行為,也展現於親子間的情感交流、交談與溝通。莊麗雯

(2002)探討國小孩童親子互動的研究中,認為國小孩童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孩 子相互影響的關係,包括親子相處、溝通、接觸、互動、態度。羅品欣(2004)

研究國小孩童親子互動關係,認為國小孩童之親子互動是對待彼此的方式,有 形的相處狀況、接觸頻率,無形的情感交流、心理依附、認同或歸屬。

綜前所述,本研究者認為上述多篇研究,雖針對親子互動的研究焦點不同,

劃 分 面 向 的 方 式 不 同 , 但 其 所 探 討 之 親 子 互 動 內 涵 , 皆 能 夠 以 Gongla 及 Thompson(1987)指出親子互動包含身體與心理的互動,身體的互動即互動的 頻率,心理的互動即互動的方式與內容歸納之,唯命名上,身體的互動可能較 為難以直觀理解,若以「外顯互動」稱之或許更容易理解。據此,本研究探討 親職參與之類目與內涵時,也會將外顯互動或心理互動納入分析。

參、 親職參與的主題

林惠雅(1999)訪談 120 位發現國小孩童的父母教養孩子的目標共有 6 個主 題:基本道德人格培養、人際關係、成就競爭、平安順從、獨立自主、與適性 發展、身心健康和快樂。Connell-Carrick(2006) 以文本分析法研究美國多本親 職書籍與刊物,則發現媒體內容常出現有關孩子睡覺、餵食、如廁的主題。陳 婷玉(2010)以質性資料分析法剖析《嬰兒與母親》雜誌,發現媒體內容常出 現有關胎教、母乳的主題。Assarsson 及 Aarsand(2011)分析親職雜誌 L.A.

Parent 和電視節目 A Case for Louise,發現媒體內容常出現有關孩子健康、幸福 感、生理心理發展、學校活動、課外活動、假期規劃的主題。Lan(2014)指出,

台灣的親職論述在近二十年來產生明顯的轉變,親職參與所需栽培孩子的目標 面向擴大到人格、個性、情緒管理與溝通技巧等,親職職責所需涵蓋的面向變 得更加多樣。綜上所述,可以發現相關研究針對媒體內容中親職參與主題的探

12

討研究尚不多,且未針對主題之內涵進行細緻描繪;此外,不同研究探討之孩 子發展階段、媒體形式,及發現結果皆大不相同,目前針對學齡兒童階段親職 參與主題之探究仍有限。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