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節說明本研究選用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選擇 質性為主量化為輔之內容分析,以主題分析法之程序進行,並於質性主題分析 完成後檢視各概念出現次數與關聯。

壹、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Krippendorff (2018)指出,「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至少於 60 年 前出現,韋伯斯特英語詞典(Webster's Dictionary)在 1961 年版中即包含該專有 名詞,其定義為「透過分類與分析關鍵字句來分析媒體文本(如書或電影)之 中的主題、涵義」的方法。人類的行為並非單純依循個體自身對社會的認知,

而多受到社會環境,尤其傳播媒體的環境影響,形成個體的認知體系,因此,

傳播媒體內容作為一種社會製成品,是了解人類行為和生活很好的途徑(王石 番,1991;楊孟麗、謝水南譯,2013)。

在社會科學中,最常用來分析傳播媒體內容等社會製成品的的研究方法主 要有內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論述分析法,根據游美惠(2000)評析三種方 法的特性,內容分析法是傾向於藉由分析陳述一種事實與現象;文本分析則著 重於分析潛藏於內容文字背後的深層涵義;論述分析則著重於將相關的社會場 址歷史文化因素納入分析並論述立場與觀點。由於本研究目的是藉由親職雜誌 內容了解存在於當今社會中的親職參與圖像,因此本研究選用內容分析作為研 究方法。

Krippendorff (2018)中提出內容分析法的架構(framework):內容分析 法是以文本為研究對象,經由依循分析架構進行的內容分析回答研究問題,而 研究問題和選擇的文本之間須具備高度關聯。而內容分析的取向則具備質性為 主、量性為主不同特性,須依據研究目的選擇合適的內容分析取向。

29

貳、質性取向為主

White 及 Marsh (2006)回顧 1991–2005 之間 15 篇以內容分析法為研究方 法的文獻,藉由統整研究目的與內容分析取向(質性為主或量性為主),分析 研究目的與分析取向之間的關聯,發現質性取向的研究目的具有描繪某種意義 與主題訊息,例如「描述日常生活型態、探索人物角色、刻劃一種文化現象、

深入了解描繪某種互動關係」,而量性取向的研究目的具有實證主義、可推論 的特性,例如「了解某因素對另一因素的影響、比較兩者之間差異、分析出長 時間的社會變遷、評估兩者之間的關聯」。據此,本研究目的為探究親職雜誌 中親職參與的圖像屬於探索性質,旨在描繪親職雜誌中的親職參與主題與內涵 和處境等意義,因此本研究選擇質性取向的內容分析法。此外,為了在質性歸 納後看見各概念出現次數情形,於質性歸納完成後以量化計次檢視之。以下針 對本研究核心質性內容分析說明:

本研究參考楊孟麗、謝水南譯(2013)說明之內容分析法的形式,以質性 歸納,將親職雜誌內容進行資料系統化分析。本研究質性歸納指的是將資料內 容中的資訊「過錄」成「概念」,研究者在分析之前先根據文獻整理結果決定 概念(表 2-3-1),並以此為分析基礎與參考,不過,研究者在分析過程中也發 展出新的概念。 Elo、Kääriäinen、Kanste、Pölkki、 Utriainen 及 Kyngäs (2014)

指出質性內容分析是一種用於分析書面材料的流行方法,且適用於歸納或演繹 的方式進行。本研究旨在歸納出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的圖像,因此選擇歸納取 向進行。

Elo et al.(2014)藉由總整多篇研究發現,指出質性內容分析研究的「可信 性」是研究設計上的關鍵,為了使研究可信在以下三個內容分析常見的步驟中 須留意研究設計及執行的方式,本研究整理 Elo et al.(2014)觀點如下:

30

一、 準備階段:選擇合適的研究材料,並選擇研究的「單位」

準備階段的重點主要包含選擇合適的「材料」作為研究對象,以及選擇合 適研究的分析「單位」;選擇材料的重點為材料和研究目的之間的須具備確切 關聯性,以確保的研究結果聚焦於研究目的,因此,最常於內容分析使用的選 樣方法為「立意選樣」。據此,本研究以立意選樣篩選研究材料,詳細選樣方 法請見第三章第三節。

二、 組織階段:歸納取向者包括開放編碼、建立類別、摘錄

質性取向的內容分析法於組織階段包含,開放編碼、建立類別、摘錄的階 段,也與質性研究的開放編碼、主軸譯碼、選擇譯碼階段具有相同的意涵及劃 分階段的方式,需在主要研究者之外,另外由研究人員對整個分析過程和分類 進行認真的跟進。據此,本研究於開放編碼的前中後期皆邀請另外兩位具有相 似背景的研究人員進行共同檢定,也於主軸譯碼的階段,邀請上述兩位相似背 景的研究人員再次進行檢核,詳述如第三章第六節。

三、 報告階段:藉由選擇譯碼的技術,描述類別來表達研究結果

內 容 分 析 於 報 告 結 果 階 段 須 注 意 讀 者 如 何 評 估 結 果 的 可 轉 移 性

(transferability),也須彰顯資料與結果呈現的一致性(conformability)和可信 性(credibility),藉以表示研究結果準確地代表了資料提供的信息,而非研究 者自行發明資料的解釋,這也是選擇譯碼階段須留意的重點。據此,本研究於 第四章呈現時,為了加強結果的可信性,並使讀者能夠檢核研究結果與原始資 料之間是否具有一致性,於選擇譯碼時加註摘錄內容所屬之分析篇目,也於附 錄二附上各概念之出現的篇目,以增強研究結果與原始研究材料之間的可檢視 性。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