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的主題與內涵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的主題與內涵

經分析《親子天下》2014-2018 五年份之母親、父親節月份出刊之封面故事 區塊系列文章,分析談及學齡階段親職參與之親子互動取向中有關教養的內容,

針對親職參與主題及其內涵,本研究在分析後,歸納出教育和人格兩大類別,

教育類包含數位使用、升學競爭力、體制外學習之主題,人格類則包含情緒因 應、人際相處、獨立自主之主題。本研究也在上述各主題中分析親職參與的外 顯與心理互動面向之出現狀況,雖在各主題中幾乎都有出現外顯互動與心理互 動為兩面向之內容,但在比重上有所不同,整理研究發現如下。

壹、 教育類

如文獻回顧所發現,或許是骨子裡仍有華人傳統士大夫觀念,至今華人仍 受淵遠流長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影響。在親職雜誌中所呈現 出的親職參與主題,有許多主題與孩子的教育有關,在教育類主題中即使非直 接談升學,也可於字裡行間見到重視升學、藉由教育為孩子人生成功鋪路的意 思。以下描述本研究發現有關教育的親職參與主題與內涵,包含數位使用、升 學競爭力及體制外學習之主題。

44

在教育類主題中,外顯互動與心理互動皆存在,但外顯互動較常出現,呈 現出以父母實際與孩子一起進行數位使用、父母為孩子的升學競爭力實際安排 課程或涉略相關資訊、父母主動為孩子安排體制外學習機會或一起參與活動,

但在這些實體陪伴、親子共同參與活動的內容中,也包含些許心理互動的內容,

多為關心孩子的想法、重視孩子是否快樂等內容。

一、 數位使用

(一)主題內涵

親職雜誌中呈現了父母、學者專家、國外雜誌、數位達人等人的看法,他 們認為在這個無處不數位的時代,數位管教的思維已經不同以往,應從過往強 調禁止孩子使用 3C 產品,轉變為現代認為沒有不能用,只是要想辦法引導孩子

「善用」數位。

我們的眼光從「禁止與限制」,轉向了「有益的科技應用」。

(1-1-01-001-1-01-01,編輯採訪專家後之整理陳述)

從禁止轉變為善用的思維下,當今父母最大的挑戰就是該如何達到讓孩子

「善用」,也是雜誌內容中關於數位使用的篇幅中最常提到的觀點,而無論是 專家建議或父母自己分享的經驗,許多皆圍繞在父母如何改變自己的喜好或經 驗,主動進入孩子的世界,例如父母和孩子一起玩 3C,好讓父母進入孩子這

「數位原住民」一代的世界;此外,除了進入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在玩什麼、

在乎什麼之外,也時常提到如要約束孩子使用 3C 的狀況,宜透過親子情感建立 約束功效,或先玩過孩子要玩的所有東西,藉以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溝通,也 就是說父母須高度投入孩子的數位使用項目和時光,以達到良好的數位管教成 效。另一方面,父母需藉由其他親子實體互動、或設法點燃孩子的學習熱情,

使得孩子的數位使用對學習是正面輔助,而非危害。

45

下了班,大人們面對孩子們接觸 3C,卻充滿矛盾。一種是採取限 制圍堵策略,但是面對科技的進展神速、網路無所不在,這招顯然已 經捉襟見肘、節節敗退。另一種家長則毫無危機意識,拿 3C 當保母。

(1-1-09-069-1-01-01,編輯採訪專家後之整理陳述)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3C 產品在大人的正確引導與陪伴之下,能 幫助孩子學習成長。職能治療師、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就常 運用 3C 產品幫助孩子復健、治療。他認為,在家長的監護下讓孩子適 度使用 3C,更能有效的引導和控管,家長先選擇遊戲、陪著孩子一起 玩,也更能增進親子感情。(1-1-17-075-1-01-01,編輯採訪專家後之 整理陳述)

長年在均一教育平台服務,現為 LearnMode 學習吧策略總監陳逸 文說,科技從來都不教育的解方,「人」才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學 校裡的老師)。他曾是宏達電的工程師,有兩個孩子,也有過課輔班 志工的經驗,他觀察,線上學習沒有實體教室,也沒有老師和父母鞭 策,能驅動孩子線上自主學習的,就是「熱情」。(1-1-18-002-1-03-01,編輯採訪專家後之整理陳述)

(二)親職參與外顯與心理互動之分析

綜合上述內容,可以發現父母需透由大量親子之間的外顯互動(以參與孩 子的數位使用為主)來達到管教的效果,這個現象在 001、002、012、013、055、

069、070、071、073、074、075 皆有出現,在數位管教的過程中,部分內容也 提到管教要發揮效果須經由心理互動(以親子情感關係為主)才能發揮作用,

如 001、070、071、073、074、075 之內容。

46

數位時代的自主學習力養成關鍵,仍要回到實體的互動與陪伴,以堅 實的親子關係為基礎。(1-1-19-001-1-02-02,編輯採訪專家後之整理陳 述)

二、 升學競爭力

(一)主題內涵

親職雜誌內容中,也有許多內容直接談及升學的競爭激烈,並有多位父母 懷抱著「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心態,窮盡一切時間、金錢等資源,不惜成 本去為孩子安排學業內、學業外的活動,為「選校」做準備,在專訪父母的內 容中,藉父母說出的經驗與心得,顯現選校會大大影響孩子後續發展的意象,

彷彿選對學校助孩子一生、選錯學校誤孩子一生。不過,在這些關於升學競爭 力的內容中顯現出兩種側重意涵的陳述,一為較類似過往傳統重視考試、成績、

學校排名之意涵,此類內容較常出現鄰近國家父母之觀點;二為仍然重視「升 學」的結果,但重視的不是學校排名,而是學校特性是否適合孩子,此類內容 較常出現在台灣父母的觀點中。顯現出當今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的特性仍 然反映在升學競爭力之主題上,不過「競爭」的意象不限於成績,而是更多樣 化的考量面向。

在鄰近國家父母之觀點中,常出現中國、新加坡等政經議題時常提及之相 關國家父母的分享,在新加坡父母的觀點中甚至會用「搶」這個字來表現其競 爭之激烈程度。

我們老家在山東,來北京,就是希望在教育、醫療資源上占一點優勢,

但後來真正在此生活,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就是「搶」!所有資源你都 要去搶。(1-2-06-018-1-02-02,專訪中國父母)

「太害怕被世界淘汰」,卻成就「世界第一」競爭力。新加坡政府重 視教育,新加坡的家長也重視教育。……育有一子一女的張志豪,是在地

47

的新加坡人、從事銀行業,他說:「大概有八成的薪水,都花在孩子的教 育上了。」……光是補習班的學費,就是學費的三十三倍。(1-2-11-034-1-01-01,專訪新加坡父母)

社區正對面就是公立的錦江小學,……但是劉書言的父母從朋友圈中 得知,私立的成都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成外附小)教得很不錯,……為 了替升初中擇校做準備,在升小五那年,他們鼓勵女兒去報轉學考……。

(1-2-09-022-1-01-01,專訪中國父母)

在台灣父母的觀點中,也為「選校」花費心思,不過比起成績排名,似乎 過往分數至上的思維正在鬆動,轉而用更多樣的標準來選校,更重視的是「是 否適合孩子」,更希望孩子所念的學校、所處的學習環境,能夠貼近孩子學習 發展的特性,因此甚至有家長選校的重點是希望孩子念小校能夠受到老師足夠 的關注與照顧,也有家長認為體制內的教育無法為孩子量身訂做合適的學習步 調,因而甚至自己來辦學。由此可見,父母為孩子「升學競爭力」關注的範圍 已不限於成績,而有更多樣化的考量面向,如是否「適合」孩子是一大考量。

我最大的後悔是自小讓她念學區內的大校,大校學生多,人群中看不 見自己、老師的關注度也少,小校即使是小兵、都得提槍上陣。(1-2-14-046-1-01-01,專訪台灣父母)

明星高中社區化。關於學校排名,聯考父母必須重新認識。……多數 地區的學生除非考上公認的第一志願學校,否則都寧願就近入學。傳統明 星高中的光環快速的消失中。(1-2-18-078-1-02-05,專訪台灣父母)

(二)親職參與外顯與心理互動之分析

在升學競爭力之主題中,也可以發現父母需透由大量親子之間的外顯互動

(以參與甚至替孩子安排與籌備規劃選校為主)來達到孩子具備升學競爭力的 效果,這個現象在 013、014、016、018、021、022、034、046、062、068、078、

085 皆有出現,類似於數位管教主題的是,部分篇目也伴隨出現陪伴孩子面對心

48

情的轉變,探詢孩子內心想法等內在心理互動之內容,如 022、041、046、068、

078、085 之內容。

媽媽尹藝蒙也很認真,她坦言,當了家庭主婦多年,很怕跟社會脫節,

也怕比孩子的成長進度落後,無法引領女兒的成長,所以她積極為自己安 排線上學習課程,最常使用的是付費平台「得到 App」來吸收新知。(1-2-10-022-1-02-02,專訪台灣父母)

在十二年國教時代「填對志願」將是一個新興專業,因為舊的經驗再 也不能適用。對老師、家長和學生都是挑戰。大人必須幫助孩子,用國中 三年的時間摸索和學習,家長和孩子之間也應該要不斷對話和討論。(1-2-20-078-1-05-14,專訪專家暨專家撰文)

三、 體制外學習

(一)主題內涵

親職雜誌中出現許多父母,有些是單純的一般父母,有些是具備學者專家 身分的父母,他們多認為父母的職責是讓孩子能夠發揮天賦或才能,達到發光 發熱、適性揚才,及保持或激發孩子學習熱情的狀態,但他們談及體制內的學 校不足以提供孩子未來需要的能力,甚至有可能會因為體制內缺乏彈性,而

「扼殺」孩子的學習熱情或能力;相反地,他們多推崇體制外學校或學習團體,

可以提供許多體制內無法提供的多樣活動或學習型態,且強調體制外的這些能 夠培養出未來人才需要的能力。若是足夠投入親職參與或具備足夠能力的家長,

可以提供許多體制內無法提供的多樣活動或學習型態,且強調體制外的這些能 夠培養出未來人才需要的能力。若是足夠投入親職參與或具備足夠能力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