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本研究旨在藉由親職雜誌探究當代親職參與的圖像,本節首先說明當代親 職參與的現象、親職雜誌做為研究當代親職媒介的代表性,以及從親職雜誌切 入探究親職現象的優勢,藉以說明本研究之立論基礎。

壹、 當代的親職參與現象

隨著社會變遷,人口結構與家庭型態改變,親職教養型態從過去的家族、

甚至村落集體教養,轉變為現在以核心家庭型態父母主責,父母不再像過往有 家中長輩、親戚、甚至鄰里等許多幫手,轉而需要自己完成教養的職責,且在 少子化的趨勢下,每個孩子都是寶!父母對於教養變得越發重視, 1970 年代後 各式各樣派別的親職專家相繼提出各種給父母的建議與指教,「親職參與」日 漸被建構成一件「工作」(Gopnik, 2016)。藍佩嘉(2019)指出都市中產階級 擴張後,1970 年代開始「科學持家」、「現代育兒」的論述逐漸成長,1976 年 台灣第一本育兒雜誌《嬰兒與母親》發行,初期內容多由(男性)醫師指導新 手父母,取代過往鄰里、家族相傳之育兒經。

Hays(1996)提出「密集母職(intensive motherting)」定義,指出親職已 變成是一件仰賴專家指導(expert-guided),以孩子為中心(child-centered),

且 須 高 度 財 力 、 情 緒 、 勞 力 投 入 ( emotionally absorbing, labor-intensive, and financially expensive)的事情。吳明燁(2016)指出,在文化「『西』風『東』

漸」之下,台灣家庭可用「密集母職」來形容。此外,在華人一直以來「管」

的親職教養邏輯之下,父母認為自己需要「嚴教、慈愛」,訓練、統理孩子的 人生,才是愛孩子的表現,父母為求自己「管」得夠周全,以擔負孩子的未來

(吳明燁,2013)。藍佩嘉(2019)更指出現今當父母的這群人,年輕時歷經

2

台灣拚經濟「發展紅利」的世代,許多人因而有機會代間向上流動,現在用同 樣的態度和期待來「拚教養」,由於他們在奮鬥後成為中產階級「拚得」許多 資源,也最希望孩子保住好不容易掙來的地位,甚至再開拓更好的人生,因此

「拚」教養「拚」得相當努力。

當上述親職論述轉向科學專家,遇上密集親職、「管」的親職文化邏輯加 乘,且各派別、學門的專家皆提出各自的「科學教養」指南,父母在百家爭鳴 的專家指教洪流之下,親職參與所需關注的內涵越來越多,呈現「密集親職」

的狀態,意即「父母應盡其所能將精力與錢財投資於栽培子女的活動上」,親 職參與的主題擴大到人格、個性、情緒管理與溝通技巧,父母需積極地讓孩子 適性揚才;甚至,不要輸在起跑點,已經不只是國內的尺度,而成了效法西方 教養作法,與全球各國競爭的軍備競賽(吳明燁,2016;Lan, 2019)。

由上述諸多研究可知社會變遷之下「親職參與」於當代已有別於過往,當 代的親職參與現象呈現「密集親職」的狀態,然而目前仍較少研究針對當代親 職參與之細緻樣貌進行探討。本研究以 Carlson(2008)指出五年為一個世代

(cohort)會經歷類似的社會真實之觀點,聚焦當代(2014-2018)探究親職參 與之主題與內涵,力求從密集親職的現象表面走到深處細節,對於當代親職參 與的圖像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貳、 當代父母實踐親職參與之特性及扮演的角色

當代父母實踐親職參與之特性,Assarsson 及 Aarsand(2011)、Dolev 及 Zeedyk(2006)、Luke(1994)描繪親職參與中父母所理解「做個好父母」的 狀態,「聽從專家建言」及「以孩子為中心」是主要共同發現,而在上述研究 中也發現「聽從專家建言」及「以孩子為中心」之實踐特性也和親職參與中父 母縮小自我主控權、主體性,進而焦慮懷疑自己不夠好,有很大的關聯。不過,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有不少有關父母焦慮自己不夠好的研究發現,例如藍佩嘉

(2014)發現父母在「每個孩子都是寶」的孩子中心思維之下,忙於遵從各派

3

典的專家建言,將「為孩子打造完美的理想童年」成為目標,深怕自己做得不 夠好,因而比過去的父母更顯得焦慮、充滿壓力與不確定感。兒童福利聯盟

(2007)及趙蕙鈴(2011a)研究發現,當今有高比例的父母不認同自己的親職 表現,認為自己作得不夠好,進一步探究這些父母究竟是認為自己何處表現得 不佳?研究發現,父母相信「愛就是讓孩子成功」,也擔心自己反而干預太多,

讓孩子不快樂,或親子情感關係不夠好。在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父母焦慮懷疑 自我的狀態與親職參與的實踐特性有所關聯,也與國外研究發現相似,但缺乏 研究整理台灣當今親職參與中父母實踐的特性樣貌。

鍾思嘉(2000)指出親職角色對於成人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甚至會影響 其發展任務的達成,是重要的身分與自我認同來源。吳明燁(2016)、藍佩嘉

(2014)則認為父母在實踐親職參與過程中有著許多文化或邏輯上的矛盾,使 得父母相當為難。吳明燁(2016)指出父母難為的癥結可能源自父母角色本身 的功能與矛盾性,也與社會結構之下的文化息息相關。然而,當代父母在實踐 親職參與中扮演何樣的父母角色?值得進一步探討。綜觀上述,本研究欲聚焦 探討親職參與的「主題與內涵」、「父母實踐樣貌」、「父母角色」,作為了 解當代親職參與之途徑。

參、親職雜誌在當代親職參與的意義

Hays(1996)指出密集親職主要反映在中產階級特別明顯,中產階級正是 親職雜誌等親職媒體的主要閱讀族群。在 2000 年後,親職教育相關雜誌如雨後 春筍般出現,尼爾森調查報告(2014)以電話調查訪問北部地區 12 歲以上依年 齡人口比例隨機抽樣得樣本 946 人,發現 30 至 39 歲者過去一個月閱讀過家庭育 兒相關雜誌高於整體受訪者的雜誌類型排名。研究發現:家庭結構改變,能提 供初次懷孕女性的支持相對變少,雜誌等流行讀物成了將/初為人父母者重要 的社會化參考(陳婷玉,2010;Connell-Carrick, 2006)。Lan (2014)也曾以親 職雜誌、新聞報紙、親職教養書作為研究對象,以此分析中產階級之親職現象。

4

媒體內容具有再現社會現象之特性(李玉琇、蔣文祁譯,2005;臧國仁,2004;

Goffman,1974)。因此親職雜誌內容具有彰顯「當代最具『密集親職』特性之 中產階級『親職參與』圖像」的特性。此外,藉由分析媒體內容,可以在對研 究對象無干擾的情況下瞭解社會現象,可以避免受試者偏誤等,具有「非干擾 性研究」的優點(游美惠,2000)。因此,本研究藉由分析親職雜誌內容,了 解當代最具密集親職特性的中產階級之親職參與圖像。

肆、學齡階段「親職參與」之特性

家 有 學 齡 兒 童 階 段 是 父 母 高 度 投 入 親 職 參 與 , 尤 以 重 視 教 養 的 時 期

(Reynold & Clements, 2005)。在東亞社會的研究中,也發現小學階段是父母 開始高度投入親職參與較為明顯的時期(Kim & Okazaki, 2017)。也有學者曾以 學齡階段雜誌探究台灣親職論述的變遷趨勢(Lan, 2014),但該研究焦點為針 對社會變遷之下親職話語權的轉變作為研究核心,相對來說,有關當代親職參 與之主題及親職參與中的父母實踐樣貌與扮演角色較少足夠的探討,據此,本 研究欲針對學齡階段之親職雜誌內容進行分析,探究現今親職參與的圖像。又,

如前所述近年研究指出親職參與中的「主題與內涵」、「父母實踐樣貌」及

「父母角色」對於當今親職參與現象具有一定程度重要性,但針對其細節樣貌 之研究探討仍有限,因此本研究以此作為了解當今社會中親職參與圖像之途徑。

此外,吳明燁(2016)指出從文化與社會變遷的角度來看,每個個體皆為文化 建構者也是奉行者。因此,本研究者期能透過探究當今「親職參與」的圖像,

能夠更加理解當代父母,進而反思改善矛盾或為難處之可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