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普門品》管理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普門品》管理法"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普門品》管理法

星雲大師

前言

在中國民間的信仰裡,所謂「家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能走 進每一個人的家庭裡,可見得民眾對他的信賴,需要依賴他,甚至 接受他作為依靠。這就說明,觀世音菩薩在管理眾生的方面,必定 有一套很好的方法,才能贏得眾生心悅誠服的對他禮敬。茲把觀世 音菩薩在管理上,能讓眾生接受的方法,錄之於下。

一、從「大慈大悲」看觀世音的管理

在《普門品》裡,提到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觀世音菩 薩因為「大慈大悲」,因此如前所說,他不但自己走進了每一個人 的家庭裡,受到每個人的尊重;甚至觀世音菩薩教導人,你在世間 上做人處世,如果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或是在工作上希望得到別 人的助緣,給你各種的方便,那麼只有兩個字,就是「慈悲」。

慈悲沒有敵人,慈悲才能受人愛戴;你能以慈悲待人,人家自 然會對你有好的回應。慈悲就是最好的管理方法,例如,甲公司向 乙公司的人挖角,開出的條件是願意付出高一倍的薪水。但是縱使 待遇優渥,乙公司的員工仍然不為所動。高薪當前,何以不動心呢?

原來,乙公司的主管能讓屬下信服。他們愛護員工,關懷員工,對

星雲大師全集

(2)

員工尊重、讚美,不但逢人 微笑,凡事鼓勵,而且注重 員工的健康、福利與未來的 發展,對工作的環境與品質,

更是用心改善。就員工的立 場和心態衡量,還有比這些 更重要的嗎?

所以,觀世音菩薩就是 用「慈悲」來做為他對眾生 的管理。他把自己的「六根」

都化為慈悲,不但用慈悲的 眼睛俯視眾生,更用慈悲的 語言鼓勵眾生,用慈悲的心 靈愍念眾生,甚至用慈悲的 耳朵傾聽眾生的苦難,因此他到處尋聲救苦。可以說,觀世音菩薩 的六根都在布施,都在為眾生服務;觀世音菩薩就是一個宇宙的能 源,這種能量不就是他的管理嗎?

尤其,觀世音菩薩不但具足「慈悲」,在《普門品》裡還說,

無盡意菩薩對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生尊重,因此解下自己頸上的寶 珠瓔珞,要送給觀世音菩薩。無盡意菩薩是長於智慧的,他想,慈 悲還要有智慧,因此藉由送瓔珞,代表把智慧送給慈悲。

但是,觀世音菩薩說「不必要」,因為他的慈悲已經具有智慧 了。只不過在佛教裡,收受之間,不是只顧我自己要不要,有時候 也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所以後來釋迦牟尼佛跟他說,為了給 大家歡喜,讓大家有機會種福田,你就接受吧。

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

(3)

於是觀世音菩薩把接受下來的瓔珞,供養給釋迦牟尼佛和多寶 佛塔等十方諸佛,代表利和同均,也代表觀世音菩薩的心中有大眾;

他把大眾統統化為自己,自己與大眾並沒有分別,這就是他的管理 學。

在社會上,有些人本身是好人,但不懂得做好事,雖具有慈悲,

但不如法,則成了濫慈悲;有些人有智慧理性,但太執著於公平,

則不合情理。因此,如果我們想把自己、家庭和事業都管理好,就 必須具備觀世音菩薩的悲智雙運;觀世音菩薩是大慈悲、大智慧的 化身,能夠慈悲中具有智慧,智慧中具有慈悲,如此才能做好管理 的工作。

二、從「救苦救難」看觀世音的管理

人在世間生存,難免會有遭逢困難,或是感到無助的時候。當 我們遇到困境,總希望別人可以助我一臂之力;同樣的,別人有了 難處,我們也要主動施以援手。尤其在領導學上,你要管理人,首 先就是要幫助他解決困難,就像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這就是 一個最好的管理法。

在《普門品》裡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 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這是記述觀世音菩薩「救三毒」、「解七難」等「救苦救難」的慈 悲行誼。

根據經文說,觀世音菩薩因為慈悲,所以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為眾生解除苦難,包括去三毒與救七難。所謂「若有眾生多於淫欲,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甚至「若

(4)

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若為大水所漂,

稱其名號,即得淺處……乃至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 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這裡講的「三毒」,是從內部來的,就是我們內心的貪、瞋、痴;

「七難」是從外境來的,就是火難、水難、風難、刀難、鬼難、囚難、

賊難等。但是招致這些災難的,其實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內心裡,

何嘗沒有「七難」呢?

例如:火難,就像是心中的瞋火;水難,就是愛欲之水;刀難,

是指害人的驕慢、瞋恚之心;風難,就是無明煩惱的黑風;鬼難,

就是一切的誘惑,諸如女色、金錢、權力、名位等,都是誘惑我們 的夜叉羅剎,可以說數之不盡。

另外,囚難就是我們內心的怨尤、不平等情緒,這些都像杻械 枷鎖,會束縛我們的身心,讓我們不得自由;賊難則是指我們的心,

如王陽明說:「破山中之賊易,擒心中之賊難。」我們的心中充滿 各種怨賊,這些心中的賊,神通廣大,變化自如,可以上天,可以 入地,想要捕捉並不容易。但是,如果我們能體會到觀世音菩薩的 平等悲心,如果我們心中有佛法,不但心中的盜賊容易捕捉,甚至 各種的災難都能化解。

就拿「囚難」來說,你在人間犯了罪,如果罪業未除,刑期未 滿,當然不能釋放你。這時你必須懺悔改過,並在監獄裡建立功勞,

發心為人服務;只要你能幫助獄方,發心工作,表現良好,得到上 級對你的認同、欣賞,他也會替你減刑,把你的腳鐐手銬減少。

所以,有了三毒、七難的業障,只要你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並且學習菩薩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當你心中有菩薩,而且念念 都能慈悲為眾,甚至你在菩薩像前一個合掌,這時你還會想要殺人,

(5)

還會跟人打架嗎?所以,只要面對觀世音菩薩,所有煩惱枷鎖都能 解除。

因此,經典裡說「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能獲得解脫」,

這不是從事相上說的,而是指我們精神上的枷鎖。所謂「名韁利 鎖」,很多束縛我們、圍繞我們、困擾我們,讓我們放不下的貪心,

假如你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內心裡有了另外不同的看法與見解,

知道要學習菩薩的胸懷,懂得要開擴心胸、慈悲為人,而不是只想 到自己,如此一來,杻械枷鎖不就去除了嗎?

另外,去三毒的道理也是一樣的,你把觀世音菩薩擺在心裡,

你的心中就有慈悲,就有菩薩的清涼法水,那麼所有的怨恨、不平 等瞋恚之火自然就會息滅。否則貪欲的深壑是不可能填滿的,瞋恨 的怨心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愚痴的行為是不可能成事的,只有你 的心中有佛法,有了戒定慧,才能息滅貪瞋痴三毒。

所以,信仰不是完全從事相上去談的,要從心靈、精神的層面 來談,你心中有怨恨、嫉妒、不滿、怨尤等許多的困擾,你求助於人,

誰能幫助你呢?只有菩薩在你的心中才能化解,才能真正為你救三 毒、解七難。

總說觀世音菩薩因為能「救苦救難」,幫助眾生脫離痛苦,所 以廣為大家所接受;同樣的,身為一個領導者,也必須具備有救苦 救難、能為屬下解決困難的能力與發心。你能滿足大家的願望,才 能受到屬下的擁護,這在領導學上是很重要的。

三、從「一心稱名」看觀世音的管理

「管理學」就是「領導學」,能領導才能管理;領導首重得人 心,所謂「帶兵要帶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的「一心稱名」,

(6)

就是最好的管理法。

「一心稱名」就是你要能記住別人的名字,要能稱得出對方的 頭銜,能介紹對方的歷史、經歷、背景,才能引人好感,所以管理 學最先應該學習的,就是「一心稱名」。一見面,先要能稱呼人家 的名字,李董事長、王總經理;能夠把人家的名字叫得出來,就能 拉近彼此的距離,就能讓人感動。當然,「一心稱名」還要有「真 心誠信」,也就是對人要保有一顆「真心」,你能以真心待人,對 方必定回以盛意。

世間上的管理,主要是站在「人」的立場來管理,目前各種 的管理中,最難管理的就是人的這一顆「心」。其實真正的管人,

如果能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還是容易管理的。因為在慈悲的面 前,人人都樂意接受;在慈悲的面前,人人都不會反抗。所以觀 世音菩薩不是管理人而已,他更重視的是,如何管理人的這一顆 心。

以《普門品》而言,觀世音菩薩對世間、對人,是以「一心稱 名」來管理「心」。在觀世音菩薩的管理中,不是說你是什麼樣的 心、什麼樣的毛病,他就要用什麼藥來治療你;而是不管你是什麼 心,他都是教你要「一心」。所謂「一心」,就是沒有二念,觀世 音菩薩的心,就是我的心;我的心與觀世音菩薩的心合而為一,自 然能脫離我執所受的苦惱,這時候就能「一心慈悲」,而這樣的「一 心慈悲」,就是真正的智慧。

「一心」其實也就是一念的「清淨之心」,當別人跟我作對、

交惡,甚至排擠、欺壓我的時候,我總能以甘露法水般的清淨心看 待,並且淨化隨之而來的無明煩惱,退一步海闊天空,以「清淨心」

一心稱名,便可遠離貪瞋痴三毒的惡業。此外,在「一心」的管理

(7)

上,更要效法觀世音菩薩的「以捨為有,則不貪;以忙為樂,則不苦;

以勤為富,則不貧;以忍為力,則不懼」。

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很多,如觀自在、圓通大士、大悲聖者、正 法明如來等。稱念名號的功用,如同我們交朋友、做事業的時候,

適當的多說一點讚美的話,對自己的成功、方便、利益,必定有很 大的幫助。因為人與人之間,唯有至誠的讚歎,「口中有你,心意 誠敬」,雙方才能心意相通,圓滿融和。

所以,在人間,不論是上司與部屬,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

或是朋友同儕之間,若想獲得對方的尊重與愛護,達到人際關係 的圓融,首先應該學習愛語布施,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一心稱 名」。

四、從「布施無畏」看觀世音的管理

在佛教的「布施」法門當中,有財布施、法布施,還有無畏布施。

無畏布施就是幫助眾生去除恐懼害怕,得到身心安穩。例如,有人 發生事故,心生恐怖,你以一句真誠的話語或實際的行動,使他受 益,減少恐慌,這就是無畏布施;年輕的阿兵哥為國家服役,給予 社會安定的力量,這也是一種無畏布施。

在社會上,人和人的相處,最不安的就是畏懼和恐慌,所以觀 世音菩薩不但「救苦救難」,而且布施給人「無畏」。如《普門品》

裡說:「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

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由於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

給予眾生「無畏布施」,所以在觀世音菩薩的諸多名號當中,又名

「施無畏者」。

施無畏的意義,就如有力量的人和有辦法的人,對於一些弱小

(8)

無 助 者, 給 予 保 護 說:

「不要怕,有我。」有這 種布施的精神至為重要,

因為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每一個人多少都會有一些 恐 懼, 譬 如: 怕 被 人 陷 害、怕被人欺侮、怕遇到 綁票、怕遇到壞人。所以 我 們 不 只 是 信 仰 觀 世 音 菩薩,持念菩薩的聖號,

讓自己獲得無畏;同時也 要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布 施無畏給人,讓人不要害 怕。

換 句 話 說, 觀 世 音 菩 薩 能 施 與 眾 生 無 畏,

同 樣 的, 我 們 也 要 提 升 自 我 的 能 量, 做 一 個 具 有「 慈 悲 心、 智 慧 力、

勇猛力」的眾生保護者。我們要發願做眾生的保護傘,不受雨淋;

做眾生的手電筒,消除暗夜恐慌;做眾生的舟航,讓大眾能離開苦 海;做眾生的家園,讓他免於餐風露宿,正如觀世音菩薩的「施無 畏」一樣。

如果把觀世音菩薩的「施無畏」用在管理學上來說,身為領導 者,要管理別人之前,先要讓他信任你,因你而獲得安全感,不會

真正會做人處事的人,要有觀世音菩薩施無畏 的慈悲。(如地法師/ 攝)

(9)

感到害怕;如果能夠做到讓屬下「不要害怕,凡事有我在」,那一 定是很成功的領導者。因此,一個會做人、會做事的主管,不是以 脾氣、聲音大,就是代表有力量能降伏他人;而是要有施無畏的慈 悲,不要讓對方怕我們,要做到人家不怕我們,這才是真正會做人 處事的人,這也是最高的管理精髓。

五、從「滿足所願」看觀世音的管理

人之性,在於有所得,因此觀世音菩薩為了將他世界裡的眾生

「管理」好,不但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讓眾生得以無憂無懼;尤 其他能滿人所願,也就是《普門品》裡說的:「若有女人設欲求男,

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 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這裡所謂的「求男得男,求女得女」,主要的意義是說明,觀 世音菩薩希望每個人都成為有智慧的男人,因為在社會上,聰明智 慧很重要;但是慈悲也很要緊,所以女人的慈悲愛心也能做世間的 模範。

這麼說並不表示女人沒有智慧,只是說男人應該長於智慧,所 以要多多表現;要用男人的智慧來主持國政,為民服務,甚至用智 慧來發展科學、發明科技,用以造福人群。但是,另一方面,女人 的慈悲超越男人,是男人所不及的,所以在管理學上,有時候要用 智慧,有時候也要用慈悲;當你跟他說理,他不聽,這時你給他一 點金錢、一些物質,給他一些慈悲的緣分,他就能接受你了,這也 是管理的方便。

除了慈悲、智慧以外,一個領導人還要有福德因緣;所謂「福 聚海無量」,意思就是要跟人結緣。所以觀世音菩薩以「布施、愛

(10)

語、利行、同事」四攝法來管理眾生。所謂「同事攝」,好比在同 一個單位裡面的大眾,職務雖有高下,但在尊嚴上彼此都是平等 的;如果劃分主管和部下的身分,那就有了隔閡。人與人之間,「尊 敬」是出自別人的心意,能當「主管」,是別人成就我們的,不是 自己一個人可以做到的,所以要帶動團體,必須要有平等觀才能得 到擁護。

另外,一個團體要和合無諍,必須以讚美代替批評,以正面代 替負面,凡事往好處去想,歡喜助人,以平等心、柔軟心善待每 一個人,這就是領導人應該學習的「觀世音菩薩圓融無礙」的管理 法。

六、從「隨機應現」看觀世音的管理

有一首偈語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 提月現前。」觀世音菩薩就像一輪明月,月亮是一個,但是「千江 有水千江月」,只要你的心地清淨,只要你有誠心祈求,觀世音菩 薩都能隨緣應現。

如《普門品》裡提到,觀世音菩薩針對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

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此中包括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

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以及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身,乃至婦女、童男、童女身,甚至天、龍、夜叉、

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總共有 三十二應化身。

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應化身、十九種說法的方式,用對方的語 言、習慣、需要來度化眾生,這在管理學上是很奧妙的。意思是說,

你要管理人,不能太執著於一個固定的模式,不能只有一個方法或

(11)

是一個形式,而要能針對不同的對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年齡、

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層次,甚至不同性格、喜好的人,施以不同的 教化,如此才能契理契機,才能讓人接受。

就像常常有人問我,是用什麼方法來管理佛光山?其實我就是 學習觀世音菩薩善於隨類應化,觀機說法。如果是軍人來訪,我就 為他說軍人法;對工商人士,就講工商管理法;對童男或童女,就 給童男童女的教育。

我的理念是,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皆現之 而為說法」。比如,應以大學「因緣」得度者,即辦大學而度化之;

應以佛光會「因緣」得度者,即設佛光會而度之;應以寺院庵堂「因 緣」得度者,即建寺院庵堂而度之;應以佛學院「因緣」得度者,

即辦佛學院而度之;應以美術館「因緣」得度者,即建美術館而度之;

應以青年團「因緣」得度者,即辦青年團而度之;應以學生會「因緣」

得度者,即辦學生會而度之。

尤其多年以來,為了推動人間佛教,我常常一下子飛到歐洲,

一下子又在美洲,等一會兒又前往澳洲;為了接引外籍人士,我 到天主教、基督教的國家弘法,為了度化海外華僑,我又到回教 的國家傳教……可以說,我一直努力在學習觀世音菩薩的隨機應 化。

事實上,也不只是我,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可以學習觀世音菩 薩,都可以化身千百億;只要我們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能把 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把家庭、公司、國家、社會所付與我們的責 任做好,那麼大家不就都是觀世音菩薩的應化身,不就可以隨緣 應化了嗎?

(12)

結語

「管理學」最重要的 就是管好自己,一切自然 能循序漸進。尤其,在任 何管理學中,最重要的前 提,就是「責任」二字。

不管是在工作場中,或是 在 家 庭 裡, 乃 至 一 國 之 邦,所有主其事者,乃至 置身其中的每一個成員,

都要有責任感;就像觀世 音菩薩,如果他沒有責任 感,那麼大可以自在快意 的成佛去了,又何必自找 麻煩,到處尋聲救苦呢?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 來到世間,就要對得起自 己和此生的意義,也就是

要肩負起「責任」;換句話說,我們信奉觀世音菩薩,學習觀世音 菩薩的管理,最終極的目標,就是「念觀音,拜觀音,更要自己做 觀音」,如此才能和觀音菩薩一樣,成為一個領眾有方、處事有道 的管理專家。

念觀音、拜觀音,自己更要做觀音。

(如地法師/ 攝)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若人百億劫  不可思議時   為一切眾生  往至疲倦處   正為世間故  南無大慈悲 

。觀察世間。心行平等。饒益慈悲意樂純淨。於諸佛所甚深妙法悉能諮問。其名曰慈

 若有佛子善修行  清淨之法滿足心   一切眾生慈悲心  柔軟之心為菩提 

。誦此呪者。能令眾生起大慈心。能令眾生起大悲心。一切障礙皆得消滅。所有諸願

二、 、 、大乘的 、 大乘的 大乘的 大乘的「 「 「 「慈悲 慈悲 慈悲 慈悲」 」 」觀念 」 觀念 觀念 觀念── ── ──三種慈悲 ── 三種慈悲 三種慈悲

只有一丁點地面。這一點點土地,比之於大海,是 何其渺小。在地球上,大地是廣大的;大海是廣大 的,天空更是寬廣。整個大地撫育含容無數的蟲魚

[r]

Last but not least, a summary of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enerable Master's thought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s presented to describe how Humanistic Buddhism, as